资金保障(精选12篇)
资金保障 篇1
专题报告研究背景
2011年6月9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指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应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 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 优先办理核准手续;强化中介机构服务, 加强信息披露和募集资金用途监管, 切实防范风险。
从发改委文件不难发现, 此次直接融资的载体还是地方融资平台。对于地方融资平台, 中央对其态度确实比较复杂。2011年6月路透社报道, 中国准备清理2-3万亿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而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到底有多少?2011年6月1日央行发布《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 同时央行称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 而央行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底人民币各项贷款47.92亿元, 由此可以粗略推出一个上限值, 平台贷款占比不超过30%意味着平台贷款规模的上限约为14.4万亿元。而两年前的今天又是什么情况呢?2009年5月底央行公布信息显示:全国共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家左右, 总资产规模约9万亿元, 总负债规模升至5.26万亿元, 平均负债率为60%。5.26万亿元的负债相当于2009年全国GDP的15.7%、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76.8%、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61.35%。短短两年时间, 地方政府债务竟然膨胀得如此之快。
正是在地方融资平台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定时炸弹”时, 中央相继在2010年6月10日发布《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10]19号) ;在2010年11月2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现债券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此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控。
然而, 在清理地方政府债务的号角刚刚吹响时, 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围猎便放开了一个大口子。
究其原因:一方面, 年初李克强副总理就曾直言“千万套保障房是硬任务”。今年的保障房建设有两个重要的任务:其一, 从根本上陆续调整中国的住房供应结构, 由当下的“商品房”单轨制向“商品房+保障房”的双轨制转变, 只有真正使住宅市场去投资化, 回归消费属性, 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民生问题;其二, 当前的保障房建设项目是我国今年最确定而且最可控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项目, 1.4万亿的保障房项目为维持中国GDP的高增长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 地方财政的财力又捉襟见肘, 许多保障房项目需要地方政府配备大量的建设资金, 而地方又拿不出钱。缺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 中央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以“GDP为纲”,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方政府把本来有限的财力花费在不必要的“新兴园区建设”、“形象工程”等方面, 过度投资透支了大量的地方财力;其二, 随着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土地市场趋冷, 各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锐减。
保障房资金来源
当前保障房建设的现状截至2011年5月底, 我国保障房建设整体开工率较低。具体而言, 东部省份的广东、江苏、浙江保障房开工率均在30%左右, 河北和辽宁相对较高, 分别为70%和84%。
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开工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资金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保障房利润率较低, 很难有效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其中;第二、保障房建设资金需求量大,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而且对于建设用地地方政府本可以出让, 这也变相减少了土地出让收入, 缩减了土地财政;第三、从今年年初开始, 中央对楼市的调控力度明显加强, 楼市的趋冷使得开发商对拿地更加谨慎和犹豫, 进而使得土地出让的溢价率大幅下降。诸多因素使得保障房建设资金缺乏“保障”。
当前的保障房建设是大跃进吗简单回顾我国的保障房建设历程:1998年房改之前, 以单位福利分房为主流, 称之为集资合作建房、安居房、统建房等;199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标志着住房实物分配的彻底停止, 逐步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作为房改的核心文件, 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从制度层面提出“高端有市场、中端有调控、低端有保障”的楼市调控格局思想。
住房分配货币化的结果是楼价的不断高企, 高楼价必然推高地价, 而最为关键的是土地出让收入又是地方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制度设计的层面, 就注定了中央与地方的楼市博弈格局, 土地财政使得地方政府划拨土地建设保障房的积极性逐年降低。从图一不难发现, 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占比从1999年的17%左右, 下降到2009托、银行信贷等方式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年的4%左右;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26%左右下降到6%, 两个指标占比一路下行。
当下许多媒体都在讨论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是新时期的大跃进, 其实这样的言论“对也不对”。说其对, 是因为2010年580万套的保障房安居工程, 到2011年一下子就飙升至1000万套, 环比增长72.4%。这种爆发式的增长往往需要政府通过非市场化的手段调配大量资源, 无论从数量上或是方式上难免有些许大跃进的味道。说其不对, 主要是从历史的中长期看待这个问题:住房结构调整现在之所以急转弯, 是因为过去该转弯的时候没有转弯, 历史欠账太多。结合图一, 从1998年的房改以后保障房的发展速度和商品房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从可行性角度分析, 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现在来看依然是可行的。第一、1000万套保障房中有近700万套是卖向市场的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由于较低的土地成本,
开发商的销售价格与其2000多元的建筑成本相比, 还是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这使得大型房企参与的积极性较强, 而地方政府表面上损失一部分土地出让收入, 然而不仅得到了政绩, 而且也并非无利可图。其余300万套的保障房资金是真正的难点, 一方面中央政府提供的专项资金可以解决一部分;另一方面地方融资平台直接融资、信托、银行信贷等方式也可以解决一部分。
保障房的资金来源及资金缺口到底有多大粗线条的划分1.3-1.4万亿的保障房建设资金, 其中8000多亿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投入和保障对象以及所在的企业筹集, 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210亿元, 地方政府筹集4000多亿元。
从支出和收入项目来看:经济适用房只需政府划拨土地, 建设资金可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 政府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真正需要政府投入的费用主要是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且廉租房和公租房也将为政策提供稳定的租金收益。保障性住房一定程度上是地方政府所持有的不动产, 并具有保值与增值功能。稳定的资产收益不仅可能帮助地方政府部分对冲掉建设资金所需要支付的银行利息, 还可将剩余部分用作维护等费用。
地方政府承担的4000多亿元, 现实的来源主要还是土地出让收入。从图二、三可知, 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从绝对值而言, 近几年基本保障上行态势。但进入2011年, 在房地产打压的大背景下, 土地市场也趋冷。正是由于趋冷的土地财政“巧遇”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 才会把地方政府直接融资的闭门打开。
风险分析
从政策风险角度分析, 主要有两个风险:一方面诚如李克强副总理指出, 公平分配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严格防范某些部门和地方政府打着保障性住房的幌子, 以各种名义为公务员分房, 严防“福利分房”卷土重来。4月28日福建龙岩经过摇号产生了初始入围申请经济适用房的951户名单, 名单包括龙岩市检察院、教育局、财政局、公路局、市医院、中小学校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100多人, 15%申购者系公职人员, 有“团购”嫌疑。这一事件也再次给我们敲响了是否公平的警钟。
另一方面, 地方融资平台涉水直接融资。如果管理不善, 可能使地方债务危机进一步膨胀。当前急需从严把控批准发行企业债券的地方融资平台的准入门槛, 同时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保证地方融资平台真正在阳光下发行企业债券。
趋势预判
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从当前的政治氛围分析, 中央如此高调地表示“1000万套保障房是硬任务”, 到年底从表面的保障房建设数量而言, 完成该“硬任务”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实际的保障房投资可能会打折扣。打折扣的环节可能是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能有效供应, 而资金链最可能出问题的环节或是地方政府承担的部分;
第二、当前全国保障房建设整体开工率较低, 但从第三季度开始, 保障房建设将迎来高潮。只要资金有渠道, 开工率问题相对容易解决;
第三、“土地财政”与“保障房大规模建设”可能对地方财政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二三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动机。保障房建设规模越大, 完善基础设计建设的资金缺口越大, 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越高。而保障房投放市场的数量越大, 对住宅市场的冲击也越大, 这使得土地出让的溢价率越来越低。
第四、2011年土地市场价格下行的压力较大。限购、限贷、限外、限价等一系列政策使得住宅市场横盘振荡, 开发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拿地的节奏。中央需要在地方财政压力与民生、社会稳定的压力中寻找平衡。在2011年底前取消限购的可能性较小, 但如果政府财政确实难以为继, 在实际执行的层面可能会有选择地网开一面。
资金保障 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确保公司对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使用及时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本制度。第二条根据有关规定,公司用于安全技术措施经费按产值的6‰比例提取,专户储存。其中:安全教育专项培训的保障资金为30% 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的保障资金为30%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的保障资金为40% 第三条公司对工程项目需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由项目工程的项目经理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正确使用,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第四条安全教育专项培训的保障资金用于购置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安全知识的参考书刊物、宣传画、标语及教育光盘等;建立与贯彻有关安全生产规程制度的措施。第五条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的保障资金用于购买、管理劳动保护用品,物品采购时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采购程序进行,劳保产品必须严格控制使用年限和使用范围,对安全性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项目部应及时向安全部提出报废或降载处理。对违反采购规定的行为,除按奖罚条例处罚外,必须退货,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的由购买者和批准人承担责任。第六条加强对施工现场上使用的安全防护用具及机械设备的监督管理,要对安全劳保用品、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或对其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发现不合格的用具或技术指标、安全性能不能满足施工安全需要的设备等应立即停止使用。
一、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管理制度总则 为提高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维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提供资金保障,根据《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要求,决定对在建项目试行安全生产措施费用单列的制度;
二、安全施工措施费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生产必要投入而单独设立的专项费用。安全生产措施费专用于保障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安全生产措施费暂按工程造价的1%计取列入项目成本,统一由公司管理。安全生产施措施费的使用必须立项,原则上由公司具体掌握。工程项目开工初期,项目部必须按照轻、重、缓、急和实用的原则制定出安全生产措施、方案,以及措施费的支出计划,报所属承包部审核,再经公司综合管理部复审,送公司总经理审批后,由财务部安排资金支付,所列费用方可计入安全生产措施费。各种安全技术设备,由各承包部安排专业人员购买、验收、管理,用于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和机械设备的安全状况等。安全生产措施费用主要包括的范围如下: 1.安全资料的编印、安全施工标志的购置及宣传栏的设置(包括报刊、宣传书籍、标语的购置)费用; 2.安全培训及教育费用; 3.“三宝”、“四口”及临边防护的费用; 4.施工安全用电的费用,包括:标准化电箱、电器保护装置、电源线路的敷设、外电防护措施等; 5.安全防护设施(含警示标志)费用及卸料平台的临边防护等设施费用; 6.施工机具防护棚及其围栏的安全保护设施费用; 7.水上、水下作业的救生设备、器材及临边防护、警示设施费用; 8.抢险应急措施; 9.交通疏导、警示设施费用; 10.消防设施与消防器材的配置及保健急救措施费用; 11.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的购置费用;
四、项目部有关负责人要做好此项专用资金提取、使用的监督检查,此项将作为安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对安全技术措施费使用的及时、到位,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并依据本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和《资金运用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订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如下:
一、公司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由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管理。安全生产措施费专用于保障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二、安全生产措施费暂按工程造价的1.4%计取列入项目成本,统一由公司管理。安全生产施措施费的使用必须立项,原则上由公司具体掌握。工程项目开工初期,项目部必须按照轻、重、缓、急和实用的原则制定出安全生产措施、方案,以及措施费的支出计划,报所属承包部审核,再经公司综合管理部复审,送公司总经理审批后,由财务部安排资金支付,所列费用方可计入安全生产措施费。各种安全技术设备,由各承包部安排专业人员购买、验收、管理,用于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和机械设备的安全状况等。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根据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发布《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总名称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制订,其包括的范围如下: 1.安全资料的编印、安全施工标志的购置及宣传栏的设置(包括报刊、宣传书籍、标语的购置)费用; 2.安全培训及教育费用; 3.“三宝”、“四口”及临边防护的费用; 4.施工安全用电的费用,包括:标准化电箱、电器保护装置、电源线路的敷设、外电防护措施等; 5.起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含井架、龙门架)及外用电梯的安全防护设施(含警示标志)费用及卸料平台的临边防护、层间安全门、防护棚等设施费用; 6.施工机具防护棚及其围栏的安全保护设施费用; 7.水上、水下作业的救生设备、器材及临边防护、警示设施费用; 8.抢险应急措施; 9.交通疏导、警示设施费用; 10.消防设施与消防器材的配置及保健急救措施费用; 11.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的购置费用; 12.按国家、施工所在省、市规定的其它安全生产措施所涉及的费用。上述费用中,1、2、7、8、10项由公司专项列支,其他由项目部列支并按季统计上报。
三、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对于中标工程,中标合同中有相关单列约定的,项目部应严格按照相关约定执行,中标合同中安全生产措施费未进行约定的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按照当地地方政府参考费率标准采用差额定率累进计费方式计取;
四、公司对施工经营项目需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由施工经营项目的决策机构或主要负责人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正确使用,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五、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支出由公司安全总监批准,项目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支出由该项目安全员批准。
六、对不按规定使用措施费或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项目部,公司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处罚,罚款数额由公司安全总监核定,罚款的收入,应如数上缴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统一调配使用。发生伤亡事故,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应首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项目部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帐户在工程结束时的结余,因全额上缴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户。不得挪用。
八、公司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成绩优异的项目部、班组、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不使用公司安全生产专项资金。
一、企业建立安全资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安排用于配备劳动保护用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更明确地规定: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施工单位对列入建设工程概算的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应当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安全资金保障制度,用以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责任,保障安全资金有计划、有步骤、有监控地投入到位。从而,不仅在资金上保障安全生产,而且还会使安全资金得到优化、合理使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安全资金的收益性。
二、企业安全资金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的来源保障,并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要求明确提取比例。
2、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应当专项用于下列安全生产事项,不得挪作他用:
(1)安全技术措施工程建设;
(2)安全设备、设施的更新和维护;
(3)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
(4)劳动防护用品配备;
(5)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事项。
3、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的计划、支取、使用、效果验证以及投入资金数量的统计等的审批或操作流程。
4、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同时要根据企业安全资金投入或者安全费用的计划、支取、使用、效果验证以及投入资金数量的统计等的审批或操作流程规定一系列相关人员在安全资金保障、落实等各环节上的权利和责任。
5、企业安全资金保障不落实的责任追究程序和处罚规定。
篇四:
为了加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保证安全生产资金的有效投入,以改善劳动条件,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生命和身体健康,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公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公路施工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公司财务应单独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科目,使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
2.各项目部须将公路工程造价款的0.5%~2.5%作为专项资金,安装、装饰工程按造价0.5%~1.0%作为专项资金,每个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应编制安全生产资金计划,上报公司财务、安全部门及分管领导审批,专项资金根据不同阶段对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要求,实行分阶段使用,原则上由项目部按计划进行支配使用,项目部安全员提出申请,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
3.专项资金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含租赁设备费用)
1)“三宝”,即:安全网、安全带、安全帽。
2)“四口”,即:指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3)“临边”,即阳台周边、楼层周边、层面周边、基坑周边、接料平台的两侧等。
4)施工用电,即:标准化电箱、电器保护装置、电源线路的敷设、外电防护设施。
5)施工机械与用具,即新增的安全设备、器材、装备、设备检验检测、维修保养、安全检测工具、仪器、仪表等。
(2)劳动保护用品的费用
按省有关规定通知执行,其发生的费用列入劳动保护用品费用。
(3)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费用
1)安全生产宣传标语牌、横幅等宣传用品费用。
2)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操作证培训、复训,经常性教育培训等费用。
3)现场警戒警示标志等其他安全防护费用。
4)应急预案措施费、演练费。
4.项目部在编制安全生产资金计划时,在充分考虑安全生产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设施,挖掘潜力,讲究实效,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与工程进度同步,避免安全生产资金脱节现象。
5.属于专项资金范围内费用的使用与报销,按财务规定要求,经项目部经理审核签字确认后,方可向财务部门报销,公司财务部根据项目部使用情况每季度予以汇总,并同项目部对账,发现差错,及时整改。
6.公司财务部与项目部每季度出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报表:
(1)公司财务部出《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使用汇总表》。
(2)项目部出《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使用明细表》。
7.公司对财务与项目部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情况,由公司分管领导、安全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检查项目部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使用的台账、报表等。
(2)实物与账册是否相符。
(3)报销手续是否齐全,报销凭证是否有效。
(4)财务设置科目与列入科目、记帐是否符合要求。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责任人及时予以调整整改,如屡次违反,公司将对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8.项目部编制的专项资金不足有缺额时,应及时追加投入资金额,新增的计划仍按上述审批的要求执行;项目部在工程竣工后,其专项资金尚有盈余,由项目部以福利、奖励等形式予以分配,或累计到下一个承接工程项目作为专项资金的积累。
上海正试点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 篇3
吴定富表示,保监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正在研究制定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的有关规定。在此前提下,保险公司可以自主选择、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但不是全面铺开,而是试点先行。
供需失衡继续推高国际粮价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2月食品价格指数创20年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㈣也表态,全球食品价格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维持高位。各界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世界粮食供应趋紧,外加原油价格大涨引发粮食需求增加,粮价还将继续高位徘徊,世界已进入高粮价时代。
浙江海洋经济升级2000亿温州民资有意“下海”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建设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规划》的出台,引发了浙江尤其是温州民间资本的广泛关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温州民间预计将有200亿元投入到浙江海洋经济相关产业。”
广东吸引民资进人七大领域
广东省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广东将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按照《意见》,广东将重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包括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领域;商贸流通领域;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2011年将分步实施个税改革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2011年将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调减营业税,从制度上逐步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的问题。完善消费税制度,分步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开展房产税改革试点。
国内
孙春兰谈平潭建设称用20年再造一个厦门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省委书记孙春兰3月8日接受央视《小丫跑两会》专访,在{炎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时表示,希望经过20年也可能时间会更长一点,再造—个厦门,届时福建将南有厦门、北有平潭。
孙春兰指出,平潭的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是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个重要的平台和抓手。在新—轮的发展当中,台湾有一些产业要转移,而平潭应该是—个很好的承接地。两岸一些企业和人民来往很便捷,对福建来说,把平潭开发、开放好了应该是—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谈到平潭建设的具体情况,孙春兰表示,截至目前,福建省对平潭的开发建设投入100多亿元,平潭跨海大侨已开通,现在进岛的高铁、高速公路和码头都已经开工,岛内的基础设施在大规模地开展。但她认为,巨额资金投^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平潭最核心的吸引力,平潭真正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开发模式。主要是在两岸合作交流方面进行—些先行先试,包括体制机制、工作方式要进行一些创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五个共同,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
孙春兰还强调,平潭的发展是—种后发优势发挥,因为可以借鉴原来成功的经验,可以利用现在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已形成的基础,肯定后建的要比先建的更理想、更科学。
国际
陈东征:新三板园区扩容将分步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目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新三板扩容将分步进行;未来有关部门还将就创业板退市规则广泛征求意见,需各方达成共识后再加以推进。
对于新三板扩容的方案,陈东征表示,目前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约有50个左右,优秀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多,有些园区、企业符合条件,而有的未必。需要进行区分,园区扩容的工作还是要分步推进。
对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可能面临的交易过程中股东总数超过200人,以及如何进行监管的问题,陈东征强调,并非新三板的推出造成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出现,恰恰相反,新三板推出将进一步规范非上市公众公司,使得非上市公众公司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运作。
资金保障 篇4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 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支出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 资金缴拔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是整个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程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政直接支付程序;另一类是财政授权支付程序。
财政直接支付的基本程序是:各预算单位根据用款需求, 提前上报用款计划。当需要支付时, 由预算单位根据用款需要提出直接支付申请 (直接支付上报有财政部规定的格式和办理时需要提供的支付凭证) , 报经财政部驻当地财政专员办审批后逐级上报财政部, 财政部对照预算部门最初上报的资金使用计划, 审核无误后把支付令开到某家代理银行, 由代理银行付款, 每天营业终了, 代理银行及时向财政支付机构传递单据, 核对拨款金额。
财政授权支付的基本程序是:各预算单位根据预算年度预算和相应工作的时间安排上报用款计划, 财政部审核预算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 并授权代理银行下达给预算单位相应的额度, 预算单位用款时开出支付令交给授权银行, 由授权银行直接完成相应支付, 每天营业终了, 及时向财政支付机构传递单据, 核对拨款金额。
二、国库集中支付为解决传统财政性资金拨付遇到的资金沉淀难题而产生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国库分散支付制度是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年度支出总额按期 (中央部门按季、地方部门按月) 拨付到各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户内由其使用。这种分散支付制度有很多弊端。
1. 各部门多头开列银行账户。
各商业银行为了承揽储蓄往往置有关规定于不顾, 推动多头重复开列账户, 致使政府财政资金分散, 脱离了预算统一管理, 从而使预算执行中的监督得不到落实,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 预算信息管理落后。
由于大量资金分散于各商业银行, 政府的预算管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资金使用效率和运转情况, 不利于政府对客观形势做出正确判断。
3. 大量资金沉淀。
因为各单位资金使用时间规模不一, 有一个逐渐使用的过程, 而政府预算部门又是按期拨付的, 势必造成一方面政府财政为如期拨付资金而不得不发行公债或向银行借款, 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政府财政资金沉淀于各商业银行的而没有使用。
4. 逐级拨付费时费力。
自财政部逐级下拨资金, 级次多的时候可能有十几级, 这样下来要浪费很多的时间, 而且也加大了各级财务人员的负担, 甚至出现个别单位截留下级部门资金或者不及时为下级部门拨付资金的现象。
这样就造成一方面国库紧张, 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沉淀在各级部门的银行账户上, 一般预算支出进度落后于时间进度的问题:往往到年底, 甚至是年底最后几天, 预算单位的资金花不出去或者乱花, 造成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这就形成了上半年“等项目”, 下半年“突击花钱”的状况, 严重影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
鉴于传统支付方式的弊端, 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更好的资金支付管理方式来改变以往的传统支付模式, 国库集中支付适时推出, 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我国于2001年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试点, 现在已经开展了10个年头, 大部分的财政资金都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 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沉淀和逐级拨付资金的问题。
三、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减少了资金沉淀, 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1.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实现了财政资金“0”沉淀, 克服了国家对沉淀资金无能为力的难题。
建立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基础上的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 收入收缴的资金及时进入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 取消了层层汇缴的中间环节;资金支付按照用款计划和规范程序, 直接支付到供货商或最终用款单位, 取消了层层支付的中间环节, 使财政资金在未支付到收款人之前一直保存在国库。即使预算单位年终时当年和以前年度预算有结余, 也只是停留在预算单位的账面上, 实际的资金仍旧在国库中, 不影响国家统筹使用资金。克服了以往在决算报表中显示国家有很多未动资金, 而实际上国家无法调配的局面。
各预算单位暂时不用的资金仍旧留在“国家的账户上”, 仍可由国家直接调配。实际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以来, 财政性资金基本上实现了“0”沉淀, 国家完全掌握了财政性资金的支付情况, 并可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资金, 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各级财政部门也制定了与国库集中支付相呼应的配套措施, 保障了国库支付工作的健康发展, 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举例如下:
(1) 直接支付申请更加快捷。直接支付申请单位和专员办可以通过直接支付审核系统通过网络提交和审核直接支付申请和项目的立项、预算批复、合同文件、工程进度、监理报告等所有项目信息。审核完成后, 基层单位直接携带纸质申请书到专员办盖章便能一次完成专员办的审核环节。这样既无需申请单位来回奔波, 节省人力物力, 又可以提高专员办的审核效率, 缩短审核时间。
(2) 水利部门用款计划申报更加便利。水利部为了国库集中支付又好又快的发展开发了“水利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 各水利预算单位在每年的11月10日前上报下年度上半年基本支出用款计划;每年4月10日前上报本年度下半年基本支出用款计划;每年2月10日前, 5月10日前, 8月10日前和11月10日前上报下季度项目支出用款计划, 同时如果遇到突发事件, 可以随时上报用款计划。这样网络化、程序化和灵活的操作相结合, 既保障了国库集中支付用款计划及时高效上报, 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保证了突发事件应急资金的及时到位, 不但保障了正常工作开展所需要的资金, 而且为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解决了资金难题。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减少了资金沉淀, 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使国家财政资金能够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 从而改变了以往国家一旦将资金下拨就无法使用的局面。
四、利用国库集中支付平台, 可以全面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 保障了资金的安全
1. 通过财政信息系统监控平台的有效监控, 违规行为大大减少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施后, 财政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时监控资金支付全过程, 及时发现违规问题和异常情况, 对违法违纪问题形成有效威慑, 预算单位规范使用资金的意识明显增强, 违规行为大大减少。
例如:水利部充分利用财政部外围平台和建设银行重客系统, 建立在线监控的日常工作机制, 明确了监控责任, 落实监控人员, 按照在线监控职责规范化要求, 实施在线监控, 并定期进行专题监控。如2007年2月份集中对水利部以现金形式发放工资和津补贴的情况进行了重点监控, 有力地加强了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减少了违纪违规行为, 有效地保障了财政资金支付安全。
2. 利用国库支付系统提供的监控平台, 可以随时发现财政资金使用工程中的违规行为, 并给予及时纠正
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加强了财政资金管理、控制和监督。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执行和各项制度、办法的约束, 使得资金申请、支用全过程都处在不同部门、单位的监控之下, 中间各个环节见不到钱, 减少了直接接触资金的机会, 从客观上减少了出现违规的条件。另外, 在资金预算执行控制等环节, 各个监控主体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时段的监控, 形成了对财政资金的有效监控网络, 从而使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能够及时被发现和纠正, 防止了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
3. 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 可以保障资金安全, 同时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在传统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下, 部分单位的银行账户沉淀了大量的资金, 国家无法及时控制, 支出得不到监管, 这样就为一些违法乱纪行为提供了“温床”, 当发现国家资金被挪用、被贪污时为时以晚, 往往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损失。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预算单位收钱不见钱、花钱也不见钱, 资金由“中转”变为“直达”, 而且资金运行过程可通过电子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控, 有效提高了预算执行透明度, 有效防止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 在预防腐败方面发挥了很强的防范作用, 。
扬尘防治资金保障制度 篇5
为了加强项目部扬尘防治管理,保证扬尘防治资金的有效投入,以改善环境,防止扬尘污染事故的发生,保障环境和身体健康,进一步明确扬尘防治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标准》(J 13349-2016)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项目财务应单独设立“扬尘防治专项资金”科目,使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
二、须将合同工程造价款的一定比例作为专项资金,每个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应编制扬尘防治资金计划,上报公司财务、安全部门及分管领导审批,专项资金根据不同阶段对扬尘防治和文明施工的要求,实行分阶段使用,原则上由项目部按计划进行支配使用,项目部扬尘防控员提出申请,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
三、专项资金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围挡设置费用
2、场地扬尘防治的费用(1)道路硬化。(2)裸土覆盖。(3)易扬尘材料覆盖。(4)场地管养。
3、车辆冲洗费用。
4、建筑垃圾处理费用。
5、施工降尘费用。
6、扬尘信息化费用。
7、扬尘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费用
(1)扬尘防治宣传标语牌、横幅等宣传用品费用。
(2)各类人员的扬尘防治教育培训、操作证培训、复训,经常性教育培训等费用。(3)现场警戒警示标志等其他扬尘防治费用。(4)应急预案措施费、演练费。
四、项目部在编制扬尘防治资金计划时,在充分考虑扬尘防治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设施,挖掘潜力,讲究实效,扬尘防治资金的投入与工程进度同步,避免扬尘防治资金脱节现象。
五、属于专项资金范围内费用的使用与报销,按财务规定要求,经项目部经理审核签字确认后,方可向财务部门报销,公司财务部根据项目部使用情况每季度予以汇总,并同项目部对账,发现差错,及时整改。
六、公司财务部与项目部每季度出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报表:(1)《扬尘防治费用年度预算汇总表》。(2)《扬尘防治费用年度预算表》。(3)《扬尘防治费用预算与使用对照表》(4)《扬尘防治预算与使用对照汇总表》
七、公司对财务与项目部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的情况,由公司分管领导、安全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每季度进行一次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检查项目部扬尘防治资金投入使用的台账、报表等。
2、实物与账册是否相符。
3、报销手续是否齐全,报销凭证是否有效。
4、财务设置科目与列入科目、记帐是否符合要求。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责任人及时予以调整整改,如屡次违反,公司将对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八、项目部编制的专项资金不足有缺额时,应及时追加投入资金额,新增的计划仍按上述审批的要求执行;项目部在工程竣工后,其专项资金尚有盈余,由项目部以福利、奖励等形式予以分配,或累计到下一个承接工程项目作为专项资金的积累。
资金保障 篇6
根据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我国2014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投入建设资金1.12万亿,以此粗略估算,仅 “十二五”期间为完成3600套保障房建设目标,需投入建设资金将达到5.76万亿。那么,长期来看,资金缺口还将扩大,据测算,仅北京市未来30年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高达4.5万亿。除中央、省级和市县政府将承担少部分资金外,剩余巨大资金缺口将如何填补,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本文根据中央政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市场状况,探讨利用债券融资突破保障房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一、保障房建设现有资金渠道窄,障碍多,资金筹措困难
目前,我国保障房建设资金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银行贷款,二是土地出让金,三是住房公积金。三个渠道都存在局限和一定的法律障碍。
首先,支持保障房建设的银行贷款规模小,银行参与保障房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央行和银监会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号召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优先给予保障房建设贷款支持,但目前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和四大国有银行给保障房发放贷款,股份制银行参与很少,占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保障房资金需要。究其原因,一是保障房项目利润率较其他商品房项目低,特别是公租房和廉租房等出租类项目租金低,难以覆盖银行的资金成本,有些保障房项目运作机制和盈利模式不清晰,也会影响贷款本息正常收回预期。再者,保障房项目往往抵押担保不足,贷款期限过长,这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土地出让金作为目前保障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不仅规模小,而且实施力度不到位。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通知》,强调土地出让收益的10%均将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但自2010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措施频出,土地出让金增幅下降,用于保障房建设的土地出让金更是捉襟见肘。2010年中央出台了最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国十条”,限制异地购房,大幅度提高二套房贷款标准,2011年1月26日又公布新“国八条”,把二套房贷首付比例提至60%,贷款利率提至基准利率的1.1倍,并在上海和重庆进行房产税试点。在这些调控政策影响下,各地房地产市场交易萎缩,严重冲击土地一级市场,全国土地出让金增长放缓,根据国土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为4.3万亿,较上年增长不到10%。由于用于保障房的资金来自于土地出让的净收益,因此用于保障房的土地出让金额度随之下降,对于庞大的保障房建设资金需求杯水车薪。
最后,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存在法律障碍。2009年的《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建金〔2009〕160号)允许试点城市“利用住房公积金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定向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列入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用房、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但是,依据2002年修订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归职工个人所有,个人财产需要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投资。而保障房是微利的投资项目,追求绝对收益的个人与保障房的公益性质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将个人财产形式存在的住房公积金运用于保障房建设在理论上是冲突的,在实践中也存在法理障碍。
二、债券融资为保障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渠道
虽然公租房、廉租房租金收入低,但是保障房项目享有国家减免税收、减免土地出让金等优惠政策,只要进行合理的结构安排,进行合理的经营和管理,租金收益就有保障。只要保证用于保障房的债券融资能收到不低于同期国债的收益,发行保障房债券就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发行保障房债券既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收益较为稳定的低风险偏好的投资工具,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又可以扩大各类投资者的投资组合范畴,理论上可以成为保障房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实践中,国家以及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鼓励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房建设。
1.不断扩大的地方政府债券为保障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债券融资中平均有15%-25%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见表1)。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地方政府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共发行地方政府债3500亿元,2014年4000亿元,2015年地方政府债规模预计将达到6000亿元,在不断扩大的地方政府债中,按照20%的比例投入保障房建设,2015年将有1200亿资金用于保障房,成为保障房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2.大型房企发行中期票据,弥补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
中期票据是我国债券市场近年来的创新产品。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业务指引》的颁布,允许满足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融资。中期票据凭借公司信用发行,无需担保,具有较低的融资成本,2013年7年期中期票据的发行利率为5.6%,而当年金融机构五年期以上贷款年利率为6.55%。另外,中期票据的发行方式灵活,一次注册可多次发行,只要在2年的有限期限内,发行主体可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信用市场利率的波动以及投资者的需求因素,自行确定各期票据的发行进度和规模、利率形式以及发行的期限结构,更能全面满足发行主体多样化的筹资需求。
中期票据融资成本低,发行方式灵活,可以循环发行,使债务期限与保障房建设偿还周期灵活匹配,成为各地保障房建设重要的融资工具。近年来,符合条件的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为保障房建设筹措资金。首开股份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43 亿元的中期票据,用于公司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栖霞建设申请注册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7亿元的中期票据,用于西花岗保障房项目配套资金;保利地产发行了40亿元、3-5年的中期票据用于保障房建设。早在2011年9月,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50亿人民币定向中期票据,用作支持北京市8个保障房建设项目;2012年4月,北京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发行60亿保障房私募债定向中期票据,成为全国发行规模最大的一笔保障房私募债,专项用于当地7个保障房项目;2012年7月份上海发行约400亿元总额度的中期票据,以缓解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筹措困难;2012年6月,天津市政府金融办发行140亿元保障房中期票据,这是天津市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纳为保障房发债试点城市之后,推出的首批保障房定向融资资金;2013年3月,南京地区首批保障私募债由国开行江苏分行为南京市河西国资集团发行,金额达35亿元,期限3年,发行利率5.55%,专项用于当地3个保障房项目。
与传统融资渠道相比,私募性质的中期票据是发行者向与其有特定关系的少数投资者为募集对象而发行的债券,发行审核采取备案制,审批周期更快,期限较银行贷款长,因此,受到保障房建设主体的青睐。
3.发行企业债支持保障房初见端倪,但规模有待扩大
由于地方政府债的发债主体仅限于地方政府,且规模有限;中期票据虽然优点很多,但由于中期票据是无担保的信用融资,通常仅限于规模大、信用高的大企业。对于大量的保障房建设企业来说,难以满足发行中期票据的条件。企业债对发债主体的限制相对少,具有融资规模大、期限长、成本低的相对优势,可以作为保障房建设企业融资的另一个重要融资途径。
为了更好利用企业债支持保障房建设,2011年6月,发改委制定《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允许投融资平台公司申请发行企业债券筹措资金。为了及时满足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融资需求,优先办理相关企业债核准手续。另外,承担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其他企业,也可在政府核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额度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项目融资。该通知还指出为了及时满足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融资需求,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用于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将优先办理审核手续,简化审核程序,缩短核准周期。受此政策影响,企业债发行提速,2012年企业债的发行规模为上年的三倍之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利用保障房名义套取债券资金,实际用于保障房建设的企业债规模不清,资金用途监管不力,个别地方平台也出现借保障房套用资金用于土地开发基建项目。因此,在增加企业债发行规模的同时,加强对资金用途的监管,确保企业债成为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来源。
三、进一步推动保障房债券发行工作,规范发债行为
利用债券融资建设保障房较股权融资有很多优势,是利用社会资金解决保障房融资困难的重要途径。但实践中,尚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一定措施推动各类保障房债券发行工作,规范保障房债券发行行为,扩大保障房债券发行规模。
1.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债行为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承担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任务,发债需求大,规范其发债行为十分重要。首先,建立平台公司债务履约记录,对于记录良好的融资平台公司,给予优先发行保障房债券的权力。其次,使融资平台的信息更加透明化,尤其是债务以及收益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平衡资产和债务管理。
2.加强对保障房债券融资前后的管理和使用监督
保障房债券融资应与制度约束同行。首先,尽快制定关于保障房债券融资管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尽快落实相关债券发行的操作规则和监管规则。其次,明确政府监管职责。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既要保障高效便利的申请、核准流程,也要做好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及企业的前期尽职调查和后期监管督促工作。最后,加强对募集资金投向和用途的监管。保障房债券募集的资金应专款、专户、专账使用,不允许以某些保障房项目为名连带多募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对于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企业要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3.建立保障房债券融资长效机制
保障房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相关部门建立保障房债券融资的长效机制。首先,对政府债来说,一是增加中央代发的地方债券中保障房资金比例,并且保证地方债券融资得到的资金切实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二是建议增加发行中央政府债专项用于保障房建设,为租赁型保障房建设和长期持有运营进行融资。三是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并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比例。其次,对企业债来说,应在完善政府各项保障房债券融资优惠支持政策的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补贴适度提高对保障房债券持有人的经济回报。
4.强化中介机构服务,加强信息披露
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独立、公正、客观、诚信的市场服务功能。承销机构、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当勤勉尽责,对债券发行人所提供的文件资料内容进行严格核查和验证,保证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在债券发行后加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后续服务与管理,以保证保障房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梅.基于债券视角的保障房融资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11.7
2.张玉梅 王子柱 王青.债权融资支持保障房建设问题研究.商业研究. 2011.12
3.周江.保障房融资可发债券.宏观与金融.2013.5
4.朱妮.保障房融资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上海证券报.2013.3.6
5.王石生.关于保障房融资问题的研讨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2.6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金融体系重构研究”(10BJY110);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共生理论视角下北京保障房投融资问题研究”(SZ201210011005)。
中国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探讨 篇7
一、国内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现状及分析
1. 资金来源现状。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未来五年, 我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2011年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目标背后, 建设资金的来源及运作模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有关专家分析, 建设保障房所需的1.3万亿元~1.4万亿元的资金, 按照初步规划, 5000多亿元的资金将由中央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 剩余的8000多亿元通过社会机构投入以及保障对象和所在企业筹集。而目前, 政策基本明确的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主要有: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10%。这部分资金与保障房建设的庞大需求来说, 只能是杯水车薪。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资金主要来自这几个渠道:财政、住房公积金、银行贷款、土地出让净收益。这里面, 社会投资资金的影子是比较少的。由于公租房 (保障房一种) 的定位为“只租不售”, 且租金水平比市场价格要低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 通常需要20到30年时间才能收回成本。因此, 开发商较少涉及该领域, 银行放贷亦十分谨慎。除去银行贷款, 其他市场化融资渠道, 还有保险资金、信托、企业债等方式可供选择, 但都存在融资规模较小的问题。
2. 限制原因分析。
(1) 现金流覆盖风险能力较弱。保障房建设的出发点是针对社会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 它的性质和定位决定了保障房的现金流较小, 现金流覆盖风险的能力较弱。首先, 保障房的销售价格或租金受到严格控制。普通商品房的销售价格一般是根据比价效应来确定, 开发商会根据所开发楼盘周边已开盘楼宇的售价确定自己开发楼盘的价格, 而不会严格按照成本法进行定价。保障房的售价则通常被要求严格按照在成本的基础上增加微利的方式来确定销售价格, 这就造成保障房开发利润水平偏低。其次, 保障房的购买或承租主体还款能力偏低。低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很高, 收入主要用于日常生活支出, 甚至部分家庭的主要收入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尽管保障房的售价或租金不高, 但对于有资格购买保障房的群体来说还是占其家庭收入的很大比重。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前提下, 其还款能力受到较大制约。 (2) 抵押担保困难。首先, 保障房的公益属性和低价安排决定了保障房的建设用地多为政府划拨用地。而划拨土地的使用权多为地方政府所有, 导致保障房开发商无法利用土地进行抵押获得建设资金。其次, 部分如经济适用房、两限房 (限面积、限价格) 等项目开发, 虽然开发商可以获得土地使用权, 但由于地方政府多考虑土地财政等问题较多将保障房项目安排在偏远、环境较差的地方, 使得这类土地的价值不高。同时, 不少地方还对保障房土地设定了诸如存续时间、交易对手等交易限制, 增加了金融机构接受此类担保的顾虑。再次, 地方政府出面担保或出具财政承诺已被明确禁止。保障房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 其主导作用是明确的, 但《担保法》第八条明确规定, 国家机关不得作为保证人进行担保。财政部也发文, 禁止地方政府或人大出具《担保函》, 且明确此类《担保函》无效。 (3) 信贷资产收益率偏低。一是地方政府开发保障性住房项目一般采取设立地方融资平台公司, 由平台公司统一向商业银行申请建设贷款的模式。地方政府对平台公司的融资成本通常要求不得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 商业银行很难通过利率上浮提高信贷资产收益率。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对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占用较高, 降低了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为控制平台公司可能带来的风险,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平台贷款规定了较高的风险权重, 按照项目现金流的覆盖情况, 将平台贷款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部分覆盖和未覆盖四类, 分别赋予100%、140%、250%和300%的权重, 这将大大增加单位贷款的经济资本占用, 从而降低了资本的收益水平。 (4) 融资渠道单一。随着金融业的不断深化发展, 金融机构不断丰富, 金融产品大量涌现。但调查显示, 在保障房建设的融资方面, 地方政府还主要停留在向银行体系获取间接融资的方式, 债券、保险、银行间市场等多元融资渠道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二、保障房融资的国际经验
鉴于保障房项目自身的公共产品性质, 发达国家在保障房的建设、配租和配售上基本都采用政府主导的方式, 私人机构的参与大多有限。由于政府主导, 大多数国家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美国对保障房建设实行的是“多管齐下”的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前, 美国政府一手包办廉租房建设, 资金由联邦政府拨付。此后, 政府开始鼓励私营机构即“开发商”进入廉租房建设领域, 对其给出多项补偿计划, 具体是:第一, 对联邦住房局 (FHA) 对私营机构参与保障房建设的贷款进行担保。第二, 私营机构将所建住房按市场价格水平租给低收入家庭, 低收入家庭只支付30% (80年代后调整为25%) , 差额由政府补齐。第三, 实行税收优惠。通过这些措施, 美国私营机构建设并持有的公共租屋占比不断提高, 约为保障房总量的1/3。
作为世界上租住率最高的国家, 德国有近60%的人口租房居住。对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房建设和消费, 德国采取“政府+合作”的模式。二战后, 东德和西德均将住房定性为“福利”、“公益”。政府作用比较明显, 此外, 互助合作性质的“住房合作社”和住房储蓄银行在参与低收入家庭保障房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约有30%的资金来源于住房储蓄银行。两德统一后, 德国住房政策逐步沿着私有化路径发展, 同时“合作”色彩也更为明显。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 政府和社会投资人 (开发商、建筑企业或个人) 合作。政府划出特定区域用于建设低收入人群住房, 参与建设的社会投资人须与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在一定期限内按成本价将房屋出租给低收入群体, 租金与市价的差额由政府补贴给投资人。联邦政府和各州按照一定比例通过住房政策性银行向投资者提供无息住房建设贷款, 偿还期可达30~35年。偿还期结束后, 合作协议约束解除, 房屋所有人可以按市场价格出租、出售房屋;第二, 继续鼓励低收入者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享受很多优惠政策, 比如获得合理价格的土地, 少缴纳税款, 以及享受补贴租金等;第三, 继续激励低收入家庭参加住房储蓄, 比如, 对低收入者的住房储蓄给予相当于储蓄额10%的奖励, 或者设立“雇员资金积累款”, 这笔资金每年最多可达936马克。
相比于西方国家保障房政策的多样性, 新加坡政府采取的却是富有个性的“一招鲜”。新加坡保障房的覆盖率居世界首位, 高达85%, 但新加坡破解保障房融资难题的方法只有一个, 即公积金制度。中央公积金局将约80%的公积金通过购买政府债券的方式转移给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再以拨款和贷款的形式转移给专门负责保障房建设、配租、配售的政府机构—建屋发展局。拨款资金用于租房津贴, 贷款则分为建房和购房两大用途。可以看出, 建屋发展局既是“开发商”、又像一家“金融机构”, 向符合购买保障房条件的住户发放住房抵押贷款。
从以上几个富有代表性国家的保障房融资经验来看, 我们可以得知, 一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障房建设资金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公共资产管理收入, 二是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消费补贴主要来自政府财政。三是由于保障房使用主体的信用存在一定缺陷, 政府需要对开发商参与的保障房建设贷款以及发放给低收入群体的购房贷款提供信用支持等。最后, 互助合作方式是保障房建设和消费的重要载体。
三、保障房建设融资途径的建议
1. 政策优惠, 引导商业银行主动增加融资支持。
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地方政府应从各自职责出发, 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给予政策优惠。一是人民银行在指导商业银行按照宏观审慎要求编制信贷规划时, 明确要求保障性住房贷款应占房地产贷款一定比例。二是人民银行在执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时, 给予支持保障房建设融资支持的商业银行一定的容忍度。三是银监会将商业银行支持保障性住房贷款的情况纳入监管评级, 并与商业银行创新业务审批和机构增设挂钩。四是地方政府对在保障房建设中融资支持较好的商业银行, 按照新增融资规模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
2. 风险控制, 打消商业银行的风险顾虑。
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要尽量降低保障房建设融资过程中可能产生风险的概率, 需要多措并举。一是地方政府建立风险基金。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财政撬动的杠杆效应, 相应建立保障房建设风险补偿基金, 当保障房建设企业出现还款风险时对商业银行的损失补偿。二是对保障性住房购买人群进行贴息, 一方面可以降低困难群体的还贷压力, 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商业银行按揭贷款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三是制定专项核销政策。当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或个人按揭贷款出现不良时, 只要商业银行追偿一年未果的, 即允许商业银行予以核销, 而不是必须取得破产等法院裁决。四是推动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地方政府应引入保险公司对保障房建设的融资事项进行商业保险, 保险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五是完善征信系统。人民银行应不断完善征信系统建设, 继续丰富非银行信用信息, 提高信用信息数据的时效性、完整性和全面性, 为商业银行及时掌握和判断客户信用风险提供便捷的途径。
3. 政企合作, 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可采取开放的姿态, 以特定的保障房项目为标的, 进行商业招标。对建成后可出售的保障性住房, 通过BT (Build Transfer) 方式或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等方式, 由民间资本单独投资建设或由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建设可出售的保障性住房, 建成之后按照约定的价格 (以建设成本+适度利润确定) 转移给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销售保障房后归还民间资本的先期投资。对建成后不可出售的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 通过BOT (Build Operate Transfer) 方式或PPP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对不可出售的租赁房实现政企合建的关键是地方政府要保证民间资本在经营期间或约定的投资回报期内能够获得事先约定的稳定现金流。
4. 拓展渠道, 借助融资创新工具。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 创新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 其中不乏可用于保障房建设中的融资支持。主要有, 一是通过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REITs) 筹集资金。二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劵筹集资金。三是通过发行中期票据筹集资金。四是通过保险资金投资计划获得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纪崴.保障房建设:资金破解之道[J].中国金融, 2011 (6)
[2].李杰.解决保障房资金任重而道远[J].城市开发, 2011 (7)
[3].唐志新.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困境与实现途径[J].金融纵横, 2011 (6)
[4].高广春, 侯菊萍.保障房融资的国际经验[J].银行家, 2011 (2)
加强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的思考 篇8
社会保障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 对政府部门管理和社会团体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使用、结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社保资金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 同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 可以借用社会审计力量。审计的客体和内容是社保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审计的范围包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农村养老、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 住房保障以及各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捐赠资金等。社会保障审计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是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审计的重要职责之一。社保资金审计对促进健全制度, 完善管理, 确保资金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为:
(1) 社保资金审计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组成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因此, 制度制定和执行必然涉及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责任分担问题。社会保障基金审计不但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对执行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并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实施的实际情况, 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促使社会保障工作遵章有序的运行。
(2) 社保资金审计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主要通过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 进而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和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是解除社会公众后顾之忧、增强国民信心与安全感的重要措施。作为重要的综合经济监督部门, 审计机关将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全过程置于经常的审计监督之下, 可以起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缓解由收入差距与生活水平差异引起的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2 社保资金审计现状分析
(1) 社保资金审计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更多的还是依靠行政机关的命令。相对来说,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依然不够完善, 且尚在不断修正过程中, 相关的政策制度在不断建立、修订、调整, 相应的法律法规变动很大。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由于地区特点不一, 经济发展不同, 在制定和适用地方性制度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政策的多变性和随意性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应有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难以发挥社会保障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在管理过程中, 政策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容易造成社保资金审计缺乏法律依据, 给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工作的监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 审计内容与对象复杂。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内容和对象的复杂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基金覆盖面广、数额巨大、审计户数多, 涉及所有干部职工和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基金的种类繁多, 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济基金、社会福利基金、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资金、优抚安置资金等;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渠道复杂, 基金来源有各级财政的拨款、单位及个人的缴纳、社会的捐助及基金存在银行的利息收入和基金投资的收益等, 基金支出有养老、失业、医疗、低保、扶贫、救灾等项目;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多, 涉及部门多, 主要涉及社会保障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税务部门、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审计内容复杂和对象众多致使审计力量显得严重不足, 无法对审计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审计覆盖, 在时间和空间范围上不能全面地覆盖, 极大地影响了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3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思考
上述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存在的种种问题, 为我国社保基金审计带来了很多困难。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 有关部门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 通过审计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目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仍然是以政策为主导, 基本上还是靠行政法规、文件、决定、命令等方式规范, 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建设的需要和市场经济对法制环境的要求, 必然决定了法制性取代政策性。要做好对社保基金的审计监督, 就必须以法律法规做保证, 坚持有法可依、依法审计, 使社会保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保障立法的主客观条件基本成熟, 通过对社保基金的审计, 揭露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进而提出预警性意见及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以便尽快制定出台《社会保障法》及其他配套法律法规, 逐步建立以《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为基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 真正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走上法治道路。为加强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 第一, 要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规定有关部门的职权与责任;第二, 明确享受社会保障的范围, 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害;第三, 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此外,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和审查备案制度等, 为社保审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进而全面提高审计效益, 充分扩大审计效果。
(1) 规范管理体制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①进一步规范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社保基金管理体制。税务部门负责社会保险费税的征收管理;财政部门进入各级财政的社会保障预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负责监督社会保险金的支付和使用;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充分运用这种管理体制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用运行过程的规范化、有序化。
②实行社会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制度。审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社保基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审计, 以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以完善基金管理监督政策, 规范基础管理, 健全监督机制为重点, 及时发现基金征收、缴纳、运营、支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以便更好地规范社保基金的管理使用行为, 防范基金风险, 确保基金安全。
③不断改进社保资金审计方式方法, 提高审计威慑力。从效益的角度、风险的层面来分析和研究社保资金审计。具体应做到全面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社保资金审计与延伸审计相结合;常规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事后监督与预警监督相结合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减少地域差异造成的监督管理漏洞, 还可以解决审计力量不足、审计覆盖面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蕊爱, 辛旭.审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 2008 (1) .
简析中国社会保障的资金总量问题 篇9
中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构成非常复杂, 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 社会保险资金。中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内容, 相应的社会保险资金也包括五种资金。其中养老和医疗保险资金又分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社会统筹资金由用人单位缴纳, 人账户缴费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目前, 在中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缴费是混在一起征收的, 或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 或由地税部门征收, 最终进入财政专户, 再由财政部门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用款报告, 将所需资金拨给经办机构, 再由其分拨给各发放银行向参保者发放。2008年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3696亿元, 比2007年增长2884亿元, 增长率为26.7%。基金支出合计9925亿元, 比2007年增长2037亿元, 增长率为25.8%。
第二, 财政性社会保障资金。财政性社会保障资金是指财政用一般预算内税收收入和预算外各种收入安排的属于社会保障支出性质的资金, 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卫生经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以及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民政部门的办公经费。财政性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税收, 由财政部按预算将资金分配给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等部门, 用于有关的社会保障事业支出。由财政部2008年全国财政收支决算情况知, 2008年财政性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总量是6804.29亿元。
第三, 企业年金。企业年金即非完全的商业保险, 也非纯粹的社会保险, 应该是一种具有企业福利性质的企业自主行为。目前中国所采取的管理办法是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企业年金予以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年金的管理目前是三分天下, 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管理。截至2008年末, 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911亿元。
第四, 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带有单位福利性质, 体现单位资助同社会劳动者内部现实需要者与暂时不需要者之间的交错互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对半负担的规定比例内的住房公积金, 来源于税前抵扣, 由用人单位代为缴纳, 建设银行代为管理, 在缴费者购买房屋时支取, 或资助其购房贷款。截至2008年末, 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为20699.78亿元;提取总额为8583.54亿元, 缴存余额为12116.24亿元。
第五, 福利彩票资金。福利彩票资金是社会成员的一种“微笑纳税”, 完全自愿, 用于社会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救助。由社会成员自愿购买, 由民政部门发行, 扣除奖金和发行费用, 所余资金划归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 用于养老保险基金储备。2008年福利彩票销售额604亿元, 筹集公益金211.4亿元。2008年民政系统彩票公益金共支出119.5亿元。
第六,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国有资产的划拨转让等, 带有一定的政府偿还社会保障历史责任的性质, 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 由理事会挑选委托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经营。截至2008年, 基金权益总额为5130.89亿元, 其中全国社保基金权益4803.81亿元, 个人账户基金权益327.08亿元。
这六种资金分别由八条系统收集和七大部门支付。六种资金同时由中央、省、市、区 (县) 多级政府分管, 上下层之间资金独自所有。这种彼此隔断又毫无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状态, 造成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总量信息的缺失。
二、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现实
首先,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过于分散。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分散, 管理层次过多, 造成统筹范围小、层次低, 各地区和部门都参与社保基金的管理, 直接造成地区和部门间难以协调运营, 从而无法发挥出规模效应。其次, 投资渠道单一, 难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中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投资模式单一, 除正常开支外, 其余部分仅限于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考虑到近几年银行利率的下调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 资金的保值都成问题, 增值就更无从谈起。再次, 法制不健全, 监管不力。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等环节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解决机制, 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和贪污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后, 社保资金的管理不公开、不透明。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补贴、失业保险金领取以及养老金发放等社保资金管理项目应该公开化、透明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公众对社会保障资金的了解非常有限。
三、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总量问题及破解对策
通过查阅历年的统计年鉴, 可以看出, 在资金收入方面, 统计年鉴中只有社会保险资金收入数量, 其他资金的收入数量都没有。而资金存量方面的数据也只有社会保险资金结存数量, 并没有其他资金的结存数量。在缺少数据的同时, 统计年鉴中的社会保障资金总量还有很多重复。因此, 中国的社会保障资金总量统计在现实中仍然十分困难。而一切的根源都在于社保资金管理权限的分散和无序, 既没有社会保障资金的完整预算, 也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架构体系, 这对于日益增加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总量统计已成当务之急。当前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确定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管理主体;建立社会保障资金统计网络;健全社会保障资金公告制度;抓紧研究建立社会保障资金预算。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的基本构成的分析入手, 明确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的六个种类, 并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现实问题, 提出了目前中国所面临的社会保障资金总量问题及破解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资金总量,对策
参考文献
[1]、袁国敏, 林治芬.中国社会保障资金总量认识[J].社会科学辑刊, 2007 (3) .
[2]、林治芬, 高文敏.社会保障预算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资金保障 篇10
然而今年8月9日, 审计署“2013年第29号公告———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显示, 360个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57.99亿元, 用于归还贷款、对外投资、征地拆迁以及单位资金周转等非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支出, 例如, 重庆市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用公共租赁住房补助资金2.93亿元偿还借款; 湖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有限公司用财政拨付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购买理财产品2.69亿元, 购买信托产品1000万元;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长青林业局挪用林业棚户区改造资金349.4万元发放单位职工工资等。
事实上, 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并非去年独有。去年审计署公布的《2011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结果》中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有29个单位违规拨付或滞留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23.33亿元;22个单位将29.55亿元工程资金用于非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司注册资本验资和市政工程建设等;10个市县的1015.25万元保障性住房租金收入未按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地方同级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5个市县向承建单位违规返还土地出让收入5.33亿元。”2007年至2009年审计署对19个省市政府投资保障房审计发现, 6个城市和4个县共计21360多万元廉租房保障资金被套取挪用。
在中央将保障房建设作为重大民生举措、地方政府普遍反映资金筹集压力大的情况下, 一些地方却将宝贵的资金挪作他用, 而且这种违规行为并非个案, 亦非某年独有。这让我们深思:为何“屡审屡犯”现象总是存在? 我们怎样才能对我国保障房专项资金实行有效的审计监督? 笔者认为, 构建由政府审计、现代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审计委员会所形成的合力审计监督机制是有效途径。
一、构建我国保障房资金合力审计监督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保障房建设, 2010年后得到大力发展。保障房资金主要包括中央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投融资平台、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商业银行贷 款和保障房出售出租回收的资金。由此可见, 保障房资金来源复杂。此外, 由于资金分散使用于众多项目, 因此, 如何确保保障房资金用在“刀刃”上, 审计监督尤显重要。
在保障房资金整体审计监督机制中, 各审计监督主体有其优劣势。政府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力量, 具有独立性强、强制性大、权威性高等特点, 可以不受干扰地对我国保障房专项资金进行全方位的审计。但由于目前政府审计力量不足, 审计对象数量巨大, 审计人员素质有限, 同时由于政府审计要服从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 需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来确定审计目标和任务, 这使得政府审计的计划约束性太强, 各级审计机关不能自主灵活地确定审计项目, 最终导致有些保障性安居工程根本没有接受常规的政府审计, 或者使得政府审计流于形式化。
在审计发展史上, 社会审计的技术方法和人员数量素质等都领先于其他审计。但实务中社会审计的地位不够超然, 社会审计机构只有在接受有关单位和政府审计机关等的委托才能行使审计职能, 这使得社会审计各方面都受到牵制, 难以真正发挥独立公正的审计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监督, 熟悉单位内部情况,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单位本身的不足, 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但由于内部审计是单位内设机构, 当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时, 内部审计人员为维护自身的利益, 往往对不正当的单位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同时, 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 出于各种因素考虑, 内审人员往往在实施审计时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外, 由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限, 审计工作经常受到限制。
此外, 由于我国现行的各种审计监督是根据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任务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 各个审计监督机构都自成一体, 这使得审计监督体系内部结构松散, 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 因而难于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功能, 往往造成重复监督或出现监督的“真空”地带。
因此, 必须整合所有内外部审计资源, 充分发挥各类审计组织的最大潜能, 使之形成合力审计监督机制, 以便提高对保障房资金的审计监督效应。
二、我国保障房资金合力审计监督机制的实现途径
上述分析表明, 我国现有的审计监督体系不能很好地对保障房资金发挥监督职能。因此, 根据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合力论, 我们有必要构建由确保政府审计的主导地位、健全内部审计的基础作用、强化社会审计的补充辅助作用、发挥审计委员会的组织保障作用所形成的合力审计监督机制, 以便充分有效地保证保障房资金的安全完整。
(一) 确保政府审计的主导地位
《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 , 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 务院总理领导下,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由此可见, 作为国家基本政权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审计是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独立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在我国目前保障房资金的来源中, 财政性资金占很大比例, 例如, 2012年全国共筹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性资金4128.74亿元, 通过银行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企业债券等社会渠道筹集资金4667.67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2006年修订版) 》第二十二条指出, “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 进行审计监督。”同时, 审计法也规定, 政府审计可以对社会审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内部审计予以指导和监督, 这些都决定了政府审计在保障房资金审计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政府审计凭借其政治权利对保障房资金进行监督, 有利于加强审计监督体系的监督监管效力。当然, 为了更好地确保政府审计的主导地位, 提升政府审计的功能, 政府要尽力解决政府审计资源不足、审计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等问题。
(二) 健全内部审计的基础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提出, “内部审计活动应协助组织识别和评价重大风险问题, 并帮助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评价控制的效率与效果, 促进其持续改善等工作, 帮助组织维持有效的控制系统;评价治理过程并提出改进治理的恰当建议, 为组织的治理做贡献。”由此可知, 内部审计是“管理层的眼睛和耳朵” (劳伦斯·索耶 (Lawrence Sawyer) ) 。作为审计监督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监督是确保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第一道防线。内部审计通过日常和经常的监督, 帮助组织直接、系统、全面地监督和控制每一项经济活动, 使一些经济违法乱纪现象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前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把内部审计比喻为保健医生, 注重对机体的保健, 调节在先, 预防为主。因此, 要切实保证保障房资金安全完整, 笔者认为, 除了传统的内部审计监督内容 (如有效保障资金安全, 发挥资金规模效益, 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 外, 健全完善保障房资金的内部审计制度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避免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到相关部门兼职并定期轮换、内部审计机构有自己专门的经费来源、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等途径来充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通过培训和后续教育的方式, 更新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相关知识和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开发并运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 评估完善风险管理和控制,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保障房资金方面的管理咨询作用。
(三) 强化社会审计的补充辅助作用
现代社会日益分化为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部门, 即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社会部门。当政府和市场失灵时, 社会部门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体制的不足。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由于组织“两权分离”形成受托经济责任、为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而产生的社会审计即属于社会部门。在整个审计监督体系中, 社会审计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审计部门的压力, 弥补政府审计的不足, 顺利完成那些关乎政府声誉与财政收支的重大项目的审计, 还可以补充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的缺陷, 优化审计资源。但目前我国保障房资金的社会审计需求不足, 导致社会审计未能很好地介入保障房资金审计监督体系。原因在于我国保障房安居工程的项目主管部门或承办单位为政府行政部门或政府 部门共同组建管理的专门机构, 例如, 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长青林业局、湖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有限公司。因此, 要对保障房资金实施有效监督, 就有必要恰当实施社会审计, 例如, 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保障房安居工程的项目主管部门或承办单位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内部控制提供鉴证业务。同时, 使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形成坚固的监督联盟, 确保审计监督效用最大化。
(四) 发挥审计委员会的组织保障作用
笔者认为, 要充分有效地对保障房资金实施审计监督, 除了上述三个审计主体以外, 还必须有一个形成合力审计监督机制的组织保障———审计委员会。相关研究表明, 审计委员会不仅提高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与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而且在提高组织的治理水平、减少内部控制缺陷等方面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的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还没有真 正落到实处, 导致保障房资金没有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因此, 笔者认为, 在保障房安居工程项目主管部门或承办单位设置审计委员会尤其重要。因为根据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和透明性原则在组织理事会或董事会下面设置的 审计委员会, 可以为内部审计提供制度和资源保障, 使其能有效地监督保障房资金的管理与运营, 评价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 并针对发现的各种风险提出相应的建议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 审计委员会通过定期与外部审计 (包括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等) 进行有效沟通, 可以协调相互间的关系, 为合力审计监督机制的形成提供组织保障, 从而促进提高内外部审计的合力监督效应。
三、结束语
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任务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 每个审计主体都能自成一体。但是, 要形成合力审计监督机制, 则必须发挥整体效应, 使各审计主体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因此, 在整个保障房资金审计监督体系中, 政府审计因其强制性与权威性的特征发挥主导型的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因其自愿性特征发挥免疫基础和辅助作用, 审计委员会则通过协调内外部审计的关系发挥组织保障作用, 这样, 各审计主体从不同角度对保障房资金实行充分有效的合力监督。
参考文献
[1]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EB].2013年第29号公告.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50/n1992500/3322839.html.
[2]66个市县2011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结果[EB].2012年第33号公告.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50/n1992500/3061853.html.
[3]傅黎瑛.我国医疗机构审计动态治理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财经论丛, 2012 (6) .
[4]何静怡.我国住房公积金审计监督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资金保障 篇11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为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健康推进,会议研究确定了四大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
第一,中央继续增加资金补助,地方也要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并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不足的地区,要提高土地出让收益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比重。规范和利用企业债券融资,专项用于公租房等建设。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向实行公司化运作并符合信贷条件的公租房项目直接发放贷款,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放贷款。确保用地供应,落实好税费减免政策。引导企业、其他机构参与建设运营,多渠道增加公租房供应。公租房项目可以规划建设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统一管理经营,以实现资金平衡。
第二,提高规划水平,确保工程质量。贯彻省地、节能、环保原则,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需要,优化规划布局和户型设计,配套建设服务设施。严格执行抗震设防等强制性标准,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项目法人对住房质量负永久责任,逐步推行参建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终身负责制。
第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规范准入审核,严格租售管理,加强使用管理,健全退出机制,切实防范并严厉查处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变相福利分房和以权谋私行为,切实纠正将保障性住房违规出售、转借、出租或转租、闲置、改变用途等行为。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落实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第四,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年度建设任务,不搞“一刀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周密部署,精心落实,注意总结经验,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廉洁工程、平安工程、放心工程。
会议要求,公租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小户型为主,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租金标准由市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按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原则合理确定。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安排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逐步实现廉租房与公租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
“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任务肯定能完成。”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向记者表示,针对保障房资金瓶颈,中央政府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会摸索出有效办法。
资金保障 篇12
近些年,随着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紧密相连。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推进实施,又让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一,要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它跟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经济一样,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社会保障资金在运行的过程中,要讲求资金的效益,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让社会保障资金在安全运行的过程中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这既成为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成为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第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我国在经历改革之后,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收入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差距,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国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缩小收入的差距,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和公平。
2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的保障体系不健全
首先,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改革之后,覆盖了国企、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及个体商户,但除了国企之外,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强,个体商户及自谋业者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没有极其强烈的参保意识,所以造成了参加保险成本和回报率的反差。其次,政府部门的社会保障责任一直都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在养老保险这一方面,在养老保险这一块没有通过制度将其划分清楚。另外,政府的财政与税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社会保障责任也划分不清,导致社会保障责任缺乏制度。
2.2 养老保险收支偏紧,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据了解,我国在养老保险政策上实行的是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由于我国的基础养老金没有办法在现收现付制度下积累,所以社会保险机构直接用现收的养老金收入支付了离退休职工的养老待遇,通过不断地透支个人账户资金来填补统筹基金的不足,使职工个人账户难以做实,出现了空账运行。另外,“统账结合”的管理模式不但影响了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影响了我国在未来养老资金积累的目标的实现。
2.3 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分散
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比较分散,横向看,有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并且管理的层次过多,例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险种,按照政策规定,应该实行省级统筹,但实际情况却是县级统筹。另外,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的分散管理不利于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运营,导致工作效率低,社会保障资金发挥不了其规模效应,同时扩大了社会保障资金的不安全性。
3 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要明确责任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责任是分层次的,是需要划分责任的,因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权力和责任相互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在现实情况下,政府在社会保障资金管理这一块的管理责任高于筹集资金的责任,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责任主要就是制定一切与社会保障资金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展开实施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并且能够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对于财务方面,政府可适度进行管理负责。另外,个人和企业是资金的缴纳人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者,根据市场在社会保障中的角色,个人和企业也应依法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资金责任。
3.2 制定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对策
进一步加强完善养老保险,彻底落实养老保险政策,努力将现收现付的模式转为部分积累,实现筹资模式,建立养老金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加大各级财政对养老金的支持力度,制定财政对养老保险补助资金的拨付办法,建立和完善与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相匹配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长效机制,保障财政补助资金按时足额到位,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避免长期空账运行。
3.3 对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加强法制建设
我国所实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法律对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完善社会保证制度的立法制度的同时,要通过管理与立法的过程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要在形式上推进立法,进而统一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法律,提高社会保障以及资金管理立法的权威性。第二,在内容上要推进集约立法,以确保能够实现社会保障法律内容的统一,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社保信息服务的同时,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
3.4 加强社会保障的资金管理
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即保证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正常稳定,政府又能够减轻社会保障费用的负担。当社会保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出现保障面积扩大,待遇水平提高等情况,会导致社会保障资金出现缺口。通过加强并实施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对资金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及规划,就可以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益及资金的保值增值。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加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已经不再是一种为国民提供物质保障的货币收入计划了,而是一种制约和影响着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不但可以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额和效率,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余小平,王玲.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