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结构

2024-10-20

资金结构(共10篇)

资金结构 篇1

资本市场自产生以来一直都是一个永恒不衰的主题,而对企业资金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学术界对资本市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资金被人称之为企业的“血液”,一旦血液供应不足或者分配不合理,那么整个组织就会出现危机,正如目前很多企业,他们破产倒闭的原因不全是因为缺少资金,而是没有合理运用资金,从而导致现金流不足,资金链断链,企业最终破产倒闭。而对于资金的合理运用,资金结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资金结构问题迫在眉睫。但是对资金结构的研究在国内外都甚少。我们在万方数据库的知识脉络分析中可以很直观的发现资金结构相比资本结构受重视的程度(见图1)。我们又相应输入“资金结构”和“资本结构”,找到的学术论文分别有652篇和9695篇,差距非常之大。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资金结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国外财务管理理论起源。国外财务管理理论之所以能够产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西方的公司制企业需要对资金运动过程进行自主管理,为了使这些企业能够高效率的配置资金资源,西方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出现了,这一理论阶段中,资金管理是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不过当时主要研究筹集资金问题。美国财务学家格林(Green)于1897年出版了《公司财务》一书,详细讲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这本书被公认为最早的财务著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也出版了《公司财务》一书,着重研究企业如何有效地筹措资本,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困难,这个阶段,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就不仅仅在于筹集资金了,而是需要更加重视资金的运作与使用效益的提高,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并严格控制企业财务收支。为此,从这一阶段开始,财务管理的研究重心开始向企业资金的内部管理转移。美国著名学者洛弗(W.H.Lough)出版了《企业财务》一书,率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了筹集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此外,英

虽然国外对于资金管理的研究较早,但是并没有对资金结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因为西方经济学对于资金和资本的概念并没有区分的那么详细,而是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所以我们看到的论文大部分都是写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而不是资金结构(fund structure),在国外“fund”一词的含义为“基金”而不是“资金”。所以从国外文献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关于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的研究文献,尤其是资本结构,已经从最初的“MM理论”发展到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等级筹资理论等,形成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研究体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资金结构的研究主要开始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在资金结构的含义、资金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方面,其中以前者居多。

1992年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年会暨第五次理论研讨会对资金结构含义的探讨主要呈以下观点:“比例论”者认为,资金结构就是各种资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不断运动所形成的一定比例关系的总和。即资金结构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数量与比例”,“资金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权益论”者认为,资金结构应为权益结构,即资产负债表右方的构成。资金结构至少应体现投资主体的权益,反映不同投资主体的风险。“时空论”者认为,现代资金结构概念应指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组合,传统的资金结构经典定义为比例,现在看来,资金结构概念是次要问题,关键在于把资金结构看成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汪平(1992)对资金结构、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无论是资本结构还是财务结构,都仅仅涉及到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即负债与权益,与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即资产方没有直接关系。而资金结构则涉及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吴水澎、项有志(1994)指出:从内容上看,资本结构为财务结构的一部分,而资金结构又包含了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资金是从企业主体角度,揭示了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两个侧面——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从概括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来看,显然运用“资金结构”的概念更为妥帖。郭廷友(1994)在“也谈‘资金结构及其优化’”中对夏冬林的看法提出了质疑,他觉得“夏文”对资金结构含义的界定稍显不妥。夏文是把“资金结构”等同于“筹资结构”即各种资金来源项目的构成。他认为资金结构应是筹资和资产配置结构两者的给合,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万晓文(1996)在“对资金结构优化的几点思考”中把资金结构分为了三部分:资金筹措结构,资金运用结构(资产结构),资金分配结构。王化成(2000)对负债资金结构和权益资金结构进行了分析,负债结构问题实际上是短期负债在全部负债中所占的比例关系问题,研究企业资金结构时不能忽略短期负债资金问题,应该以营业净现金流量为基础来保证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权益资金结构是指所有者权益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主要研究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的比例关系,职工内部股与外部股的比例关系,安定股与活跃股的比例关系。项有志、林钟高(2007)“资金结构与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中对这三者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资金结构包括资金来源结构、资金占用结构、资金耗用结构、资金分配结构。何潇(2007)指出了资金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区别,分析了影响企业资金结构的各种因素,其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未来销售增长率,资产结构等;外部因素包括产业和行业内的竞争态势,债权人的态度,银行贷款制度等。还指出了企业资金结构优化的主要原则及优化途径。张先治在1994年的“论企业资金结构与经济效益”一文中,从资金运用结构和资金筹措结构两方面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如何安排资金结构,取得最大经济效益进行理论探讨。

纵观国内外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对企业资金结构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国内,而且国内很多学者对资金结构这一概念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导致资金结构和资本结构的混淆使用。本文认为合理区分资金结构和资本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研究角度来看,资本结构是从所有者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企业资金的长期来源问题,也可以说是企业资金的筹措问题,属于财务结构的一部分。而资金结构则是从企业经营者角度分析,既包括资金的来源问题,也包括资金的运用问题,属于广义的理解范畴。

从研究内容来看,资金结构范围更广,不仅包含了资金的占用问题(资产结构),也包括了资金的来源问题(财务结构),这相对于资本结构仅仅分析资金的长期来源问题来说,其研究内容更为宽泛,见图2。

三、今后发展趋势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对于资金结构的研究也会不断丰富,但是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资金的筹措问题,而应该更关注资金的运用问题,以及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不仅可以从宏观角度研究资本市场资金来源与运用问题,也可以从一个企业微观经营者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合理地运用资金,把手头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适当的地方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资金结构 篇2

一、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瓶径

“资金来源,是阻碍融资租赁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吗?”对于这个问题,许多租赁界的同仁,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融资租赁公司是不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资金,曾经是融资租赁公司引以自豪的资本,但是,也曾经成为导致融资租赁公司关闭的致命一击。“成,也资金,败,也资金”,已经成为融资租赁公司难以挥去咒语。

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并非只能依靠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如果是那样的话,融资租赁公司岂不就成了商业银行?租赁不就成为贷款了吗?相反,是否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就一定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了吗?答案是:不一定。有些大型的融资租赁公司、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的兴衰史,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一些大型融资租赁公司曾经拥有各大专业银行的股东背景,并且很早就具备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质。这样实力雄厚的全国性大型融资租赁公司,却在很多年以前就被迫停止经营了。还有一些中外合资的租赁公司,其本身就是国外著名租赁公司在中国的全资公司。它不仅得到外资股东雄厚的资金支持,还拥有国外租赁公司丰富的经营经验。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能够挽救它们的衰败。

回顾历史,融资租赁公司的失败,往往都是“败在偏离方向上,死在资金脱节上”。资金,虽然是支持融资租赁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掌握正确的经营理念,才是把握融资租赁公司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坚持正确的经营理念,融资租赁公司才能够走出资金紧张的经营困境。

1、明确公司的市场定位

能否坚持租赁主业,关系到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使用方向。有些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规模并不小,但是租赁资产却不多,而用于租赁资产的资金,就更少了。与租赁无关的各类项目,占用着融资租赁公司的大量资金。这些项目资产的流动性往往都不强,这就加剧了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压力。融资租赁公司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有限的资金,尽量使用在租赁项目上。要充分利用租赁资产周转快、流动性强、占用率低、收益率高的特点,从而提高融资租赁公司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2、发挥租赁的综合优势

能够为客户提供资金,只是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特点之一,但是,这并不是融资租赁公司的优势和特长。融资租赁公司终究不是银行,不可能像银行那样,为客户解决百分之百的资金需求。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充其量只能作为进一步发挥租赁效应的“药引子”,是发展杠杆租赁的“催化剂”。“通过租赁,投放资金”,与“通过资金,激活租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理念。租赁,是一种“轻占有、重使用” 的现代经营理念,是一种能够促进企业高速发展的中介工具。正确理解租赁的功能,充分发挥租赁的综合优势,改变单纯放贷收息的经营理念,同样有利于缓解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压力。

3、控制不良资产的损失

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紧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经营不善造成的大量不良资产所致。这些不良资产的核销,无效资产的占用,不仅消耗着融资租赁公司的大量利润,还进一步加剧了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压力。而且,融资租赁公司的不良资产越多,对外融资的难度就越大,更容易形成资金的恶性循环。所以,能否有效的防范经营风险的出现,能否控制住不良资产的产生,对解决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紧张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

一般人们都会认为,既然融资租赁公司的资产规模,可以放大到注册资金的十倍。那么,融资租赁公司就必须要向银行申请相当于注册资本九倍的贷款才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一般情况下,融资租赁公司只要注册资金到位,再向银行申请一定规模的信用贷款,而其余的大多数经营资金,都可以通过租赁资产的合理运作来解决。

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注册资本金、信用融资、项目融资。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融资租赁公司往往会把扩大融资的重点,放在增资扩股和增加银行贷款上。但是,其效果却往往都是“事倍功半”。因为,虽然融资租赁公司的审批机构,要求融资租赁公司的注册资金,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但是,这主要是从经营风险和规模效益的角度考虑。从投资收益的角度,则是资本金越少越好。而且,融资租赁公司的注册资金,是不可能无限制扩大的。

融资租赁公司申请的银行贷款,基本上属于“信用融资”的性质,是要与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实力和对外信誉相匹配的。这几年的资金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是,银行对融资租赁公司信用贷款的限制条件,却有增无减。其主要原因是:银行已经将融资租赁公司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部分融资租赁公司的不规范经营,也造成了银行对融资租赁公司的不信任感。在这种情况下,融资租赁公司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靠行政干预是无法奏效的。对融资租赁公司的偏见,在短期内也是难以转变的。

其实,融资租赁公司要想扩大租赁经营规模,除了增资扩股和增加银行信用贷款以外,主要应该从公司的内部挖潜着手,从提高资金利用率上下功夫。融资租赁公司在实际的经营中,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资金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资金紧张现状。尤其是可以通过控制风险资金的占用比例,完全可以将租赁项目所需要的实际占用资金量,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在注册资金不变的条件下,增加融入资金金额与控制资金占用比例,就成为扩大融资租赁公司经营规模的两个主要手段。其中,融入资金金额的增加,与租赁经营规模的增加,是同步、同比例增加的。而资金占用比例的的变化,则可以使风险资金与租赁经营规模的比例,发生成倍增加的变化。而且,基数(风险资金)越大,租赁规模扩大的效果就越明显。

资金来源与经营规模的比例变化:

注册资金

融入资金

占用比例

经营规模

1000万

1000万

100%

2000万

1000万

1000万

50%

4000万

1000万

1000万

40%

5000万

在解决融资租赁公司资金来源的过程中,控制资金占用的比例,比增加融入资金的额度、更加能够左右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规模。所以,融资租赁公司在经营中,更应该严格控制风险资金在租赁资产中的比例,才能够达到提高效益、控制风险、减少资金压力、提高资金利用率的经营效果。

近年来,项目融资在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比例越来越大,风险资金在租赁资产中的比例,则越来越小。同时,租赁资产中的实际资金占用比率,对于融资租赁公司资金运作的影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融资租赁公司的资本金,应该只占到资产总额的10%。融资租赁公司的信誉等级如果能够达到银行的两“A级”标准,其公司的信用融资总额,也有可能够达到相当于资本金的规模水平。资本金与信用融资两者相加,一般也只会占到资产总额的20%左右。融资租赁公司80%左右的资金来源,都需要依靠提高公司的经营水平来解决的。

融资租赁公司要加强公司的经营水平,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吸收保证金,控制风险资金占用率;

2、通过租赁项目,开展各种抵押贷款。

三、控制资金占用比例

控制风险资金的占用比例,是提高资金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只要能够将风险资金的占用比例,控制在较低水平,就不仅可以起到扩大租赁经营规模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的防范经营风险,同时更能够提高资产的平均收益水平。而在租赁资产中,只有租赁保证金,才是最大的无风险资金。所以,要想控制风险资金占用率,首先就要求保证金在租赁资产中,保持着较高的比例。

现在,各银行都在推行“存一贷三”的经营方式。同样,“存一租三”也是融资租赁公司最常见的业务方式。单就一个租赁项目而言,扣除了30%的保证金后,融资租赁公司的实际投放的资金,就只有70%以下了。而随着每期租金的不断回笼,融资租赁公司实际占用的资金,也会逐渐减少。由于收回的租金,是先冲抵融资租赁公司的投放资金。而租赁客户的保证金,要等到租期结束时才能退回。所以,应收租金的不断递减和保证金的稳定不变,会造成融资租赁公司更低的风险资金占用比例。

从融资租赁公司整体经营的层面来分析,融资租赁公司的规模越大,经营的期限越长,实际资金占用额在租赁项目中的比例就会越低。

另外,当融资租赁公司与合作单位及设备供货商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时,这些合作单位及设备供货商也可以提供了一定批量的保证金(即为不同承租人承担风险的保证金)。同样,由于租金回笼变化与保证金不变的关系,就会使批量租赁项目的资金占用比率变化更大。

所以,在租赁经营中,应该把“资金占用比例”作为衡量公司经营水平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公司的经营指标,还是部门的绩效考核,或者是项目的评估审议,都要充分体现出对“资金占用比例”的高度重视。融资租赁公司应该将“资金占用比例”,作为最重要的业绩考核指标。不仅要统计经营规模与资金占用的比例,还要统计经营利润与资金占用的比例,经营费用与资金占用的比例等等。通过考核与统计,在公司内部树立起“少花钱,多办事”的经营理念,为促进融资租赁公司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创造条件。

四、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多年以来,融资租赁公司向银行融资,都是以信用贷款为主要方式。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单凭融资租赁公司的信誉和提供可靠的担保单位,都已经难以得到银行的青睐。因此,融资租赁公司向银行贷款的方式,也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租赁项目直接与银行贷款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已经势在必行。资产抵押贷款、租赁项目保理、应收租赁款质押贷款,承租人担保贷款,委托租赁融资、租赁项目收租权转让,应收租赁款转让等项目融资方式,应运而生。目前,通过优质的租赁资产进行再融资,已经逐渐成为了融资租赁公司的主要融资方式。

如果融资租赁公司把自己的发展前途,只是寄托在银行的信用贷款上,就相当于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银行,也造成了“银行一旦打喷嚏,融资租赁公司就感冒”的被动局面。前几年宏观控制造成的银行信贷规模紧缩,对融资租赁公司的影响,想必还记忆犹新。融资租赁公司只有将对外融资的基础,建立在自己租赁资产的安全可靠性上,才能够真正形成融资环境的良性循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租赁项目的选择、评估、管理,都应该与资金的融通工作,更紧密的结合起来。这也是融资租赁公司开拓融资市场的必由之路。

随着融资租赁公司的不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会不断的扩大。传统的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内部拆借等融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融资租赁公司发展的需求。除了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应收租赁款质押贷款,承租人担保贷款,租赁项目收租权转让,应收租赁款转让”等项目融资方式以外,融资租赁公司还应该在对外融资方式上进一步创新。例如:

① 委托租赁资金

② 委托贷款资金

③ 发行金融债券

④ 发行信托计划

⑤ 租赁资产证券化

同时,融资租赁公司还可以通过开信用证、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商业赊销(分期付款)、委托租赁、合作租赁等方式,进一步减少融资租赁公司的实际资金投放量,从而达到降低资金占用比例的目的。

另外,发挥租赁的中介服务功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资金给融资租赁公司造成的压力。严格讲,金融机构本来就属于中介服务性行业。金融界对“分业监管与混业经营”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融资租赁公司具有比银行更灵活的机制,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却是人所共知的。融资租赁公司除了能够向客户提供资金以外,还能够通过租赁方式,为客户争取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租赁方式促进产品销售,更是会受到了厂商的欢迎。

险资将改变市场资金结构 篇3

《中国经济信息》综合报道

7月,多家保险机构在二级市场上举牌,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之一。分析人士认为,险资的举牌力度超出市场预期,既与监管部门稳定A股市场的要求有关,也是险资出于对个股后续成长空间的乐观判断。在一些个股市值相对低估、股权较分散的情况下,保险资金在判明情况后采取果断买入的方式获得筹码,为日后的收获“播种”。

聚集多头人气

近期,各类保险机构频繁对上市公司开展调研,对象为传媒、制造、环保、IT、房地产等板块。某保险资管人士表示,与历史数据相比,目前险资仓位处于高位,而且只能净买入,在投资决策上的难度大大增加。在配置蓝筹股等相关品种之外,保险机构将考虑加大对创业板部分股票的研究,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

截至8月16日,已披露中报的上市公司中,有99家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保险资金的身影,其中,有55只个股为险资本期新进股票,21只个股获得险资本期增持,持股总数达74.17亿股,市值达到1155.52亿元。

从保险资金新进持股行业分布来看,险资新进个股数量居前的三大行业分别为:新材料、资本货物、技术硬件与设备,新进个股数分别为12只、9只、5只。

险资一贯以稳健著称,大盘蓝筹股是险资的首选。今年以来,险资入市的步伐不断加快,尤其在6月份股市出现震荡之后,险资依然积极入市,大举增持蓝筹股。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6月份大盘经过短期急速下跌之后,一些个股的投资机会已经显现。选股方面,在险资大举增持蓝筹股的同时,部分因股市非理性下挫而被错杀的成长型中小盘股也受到险资的追捧。

值得注意的是,保监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保险公司今年上半年权益类投资比重大幅上升,投资收益显著增加。今年上半年,险资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合计15386.11亿元,占比14.84%,较年初上升3.78个百分点,同比上升5.48个百分点。

保监会7月末发布的上半年保险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03684.49亿元,较年初增长11.11%。其中债券35531.95亿元,占比34.27%;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5386.11亿元,占比14.84%;其他投资25975.55亿元,占比25.05%。

紧盯国企混改题材

作为以保证安全性为投资前提的保险资金,国企混改为分散投资风险、平衡投资收益提供了想象空间。人保资管人士表示,国企改革所蕴含的投资机遇将是未来几年最大和最重要的主题性投资机会,保险公司作为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应当积极抓住有关机会,既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也为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国企改革的投资机遇主要涉及提升资产证券化率、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激励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国有大型保险机构可利用当前保险价值链上相关领域的机会,提升对保险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人保资管人士表示,对于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的国企改革,可以与市场上最优秀的PE机构合作,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的方式进入,充分借助外脑,积极参与科技型国企改革。而对于单纯的把握二级市场,可以构建一个国企改革投资组合,并且通过前面在一级市场中的优势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获取超额收益。

中国平安也在瞄准国企改革机会蓄力。中国平安总经理任汇川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混改项目的选择上将考虑与保险资金负债相匹配、与中国未来经济转型相吻合以及与中国平安战略协同等因素,参与方式上也有多种选项。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保险资金在混改上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和保险资金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的想法契合。同时,混改也为保险资管产品创新提供了空间。在判断项目价值方面,不同的保险公司有各自偏好,但整体上国企混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成为保险资金重要的投资目标。

与此同时,作为市场上另一类长线资金,社保基金也在谋划更大的布局。近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在“2015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夏季论坛”上表示,社保基金在近15年的摸爬滚打中,在二级市场的配置份额从来没有低于25%,最高的时候一度接近40%。同时,社保基金在首批国有金融市场股份化和证券化过程中大举进入,而且可以直接投资国有资产股份制改革,把握股份化和证券化的历史契机。过去一两年之间,在证券市场还处于低迷的时候,社保基金用600亿元左右资金参与了国有大企业的定向增发,在后来得到了足额的回报。

数据显示,社保基金组合在二级市场中表现抢眼,主要集中投资医药、通用设备、汽车、计算机、通信等板块。从其持仓偏好来看,投资标的侧重“一带一路”、国企混改、优先股等热点概念。有机构投资负责人表示,2015年经济结构继续调整,资产配置风险偏好依然有提升空间。虽然近期股市出现震荡,但国企混改等题材是权益类投资中的热点,相应的板块和个股走势依然可期。

频繁举牌25家房企

安邦人寿、生命人寿、前海人寿……目前险资开始发动对房企的频频举牌。

7月24日,万科A发布的简式权益变动书称,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钜盛华分别通过深交所集中交易系统买入1.03亿股和4.49亿股公司股份,合计占比为5%。

这已经是半个月内前海人寿第二次举牌万科股份,此次举牌后前海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总共持股占万科总股本的10%,仅次于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华润的14.9%。

万科只是大批被险资举牌的房企之一。去年初开始,保险黑马生命人寿接连举牌金地集团、农产品两家公司。截至去年9月底,经过数次举牌,生命人寿成为金地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在去年三季度增持金地集团至29.9%,逼近要约收购线。安邦保险紧随其后增持了1亿股,持股比例也提升至18.83%。以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为首的险资对金地集团的持股已高达55%,高度控盘;今年4月1日,中国平安入股碧桂园,共斥资62.95亿港元持股9.9%,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3日,133家A股房企中,被险资进入前十大股东的房企为25家,占比达到18%。其中,中国人保入股5家房企,安邦保险入股4家,中国人寿入股3家,生命人寿入股2家,前海人寿入股2家。

6月份的股灾被认为是险资深度介入上市房企的最新契机。7月8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将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比例上限由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5%调整为10%;投资权益类资产达到30%比例上限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保监会称,此举意在为优化保险资金配置结构,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论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 篇4

一、企业资金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到企业资金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企业的决策层在进行资金结构优化之前, 应当对影响资金结构的具体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 切勿在对企业情况尚未全盘把握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企业资金结构的盲目调整,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 影响企业资金结构的内部因素

影响企业资金结构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销售的预期增长率如何。一个企业在市场上如果经营状况良好、销售表现出众、拥有良好的获利空间, 企业的偿债能力便大大增强, 进行负债时, 负债的比率也应当参照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一定限度的提高, 倘若出现相反的情况则需要相应地降低。2.企业的资产结构情况。固定资产由于具备抵押品的资格, 因此固定资产占有较大比重的企业负债比率能够稍微高一点。流动资产因为对销售的依赖性十分强, 而销售的表现又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像固定资产企业那样稳定, 因此负债比率要相应的降低。3.业主对融资方式的个人选择。性格、理念差异的业主对于融资方式选择上有着各自的偏好。通常来说, 富有开拓精神的业主倾向于举债;相对保守的业主往往会选择发行股票或者对保留盈余进行增加。研究证实, 前一种业主领导下的企业资金结构往往表现为负债型的财务结构, 后一种领导的企业则以净值型财务结构为主。

(二) 影响企业资金结构的外部因素

影响企业资金结构的外部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企业所从属的产业以及同质化企业间的竞争程度。企业偿债能力很大程度上由企业销售的实际利润决定, 而企业的销售表现归根究底受到企业所从属的产业兴致以及同类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所影响。总体来说, 以劳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 这一类企业的流动资产相对较大, 负债比率不高;而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长期资产占较大比重的企业, 尤其是作为垄断性行业, 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很难被竞争对手挤掉, 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利润, 因此其负债率也要高很多。2.债权人的选择。在企业的运作中, 财务杠杆对于企业资金运作情况的影响, 不仅仅与企业自身的市场信用、市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 更与债权人的选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债权人是否信任企业、愿意以更低的成本对其举债, 对企业财务结构的负债比例都有直接的影响。3.证券市场状况。证券市场总趋势以及企业的总体实力都对企业的资金结构有十分关键的影响。通常来讲, 大盘表现优异, 证券市场出现“牛市”时, 为了获取更大收益, 投资者更倾向于证券投资, 这时企业进行证券融资要容易一些, 一旦大盘出现“熊市”股票融资就要被作为备用选择或者直接放弃。总体实力强的企业在进行股票融资时要显然比小公司容易得多。4.银行贷款制度。举例说明,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银行推行的“税前还贷”制度, 对于企业高负债经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5.国家财政部门颁布的税收政策。国家税收政策规定企业负债利息可以在税前支付的情况下, 企业负债便能够达到节税的作用, 有助于企业进行负债, 而倘若采取相反的情况, 则不利于企业负债。

二、对企业资金结构进行优化的具体对策

(一) 对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进行协调处理

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负债情况, 要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管理者需要做的便是将负债金的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当政府颁布的财政政策规定企业息税前利润率不小于负债资本成本的情况时, 企业管理者就应当进行负债资金的加大, 促进企业利润率的提升。在此过程中,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 必须要注意到负债潜在的危险, 一旦处理不好, 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更有可能对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决策层在对负债资金以及权益资金的处理时, 要十分的慎重。在进行资本存量重新配置时, 要通过对直接转换以及间接转换的对比, 明确各自的优缺点从而选择是要进行风险小、灵活性不大的直接置换还是选择风险大, 但灵活性相对较高的间接置换。

(二) 对负债资金内部结构进行调整

负债结构调整集中的调整对象便是对负债结构中的短期结构进行调整。原因主要是因为:1.短期负债在企业的多种融资手段中属于风险最大的。2.短期负债的波动性较大, 然而并不是无规律可循, 企业管理者必须将其作为重点来抓。3.短期负债会造成企业的偿债压力。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在对负债资金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时, 企业管理者必须确保企业拥有足够数额的现金流量, 在现金流量大于等于一个年度内需要归还的负债数额时, 进行负债选择, 保障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

(三) 对权益资金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

对权益资金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1.通过资本金利润以及投资报酬率的比较, 当利润率大于报酬时, 将剩余利润进行公积金以及留存收益的有效转化。2.权益资金主要是由资本金、公积金以及留存收益三块构成的, 进行权益资金结构调整时, 要确保资金成本指标、受益人权益比例、公积金与受益人的权益比例、优先股以及股本的比例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针对不同的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通常来说, 资金成本指标由于完全受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响, 与所有者的权益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企业管理者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 选择更为有效的运算方式进行参考。所有者权益分配时管理者必须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风险最小、资金成本较低的所有者权益结构。从企业自身经营的安全性以及抗风险性需求来讲, 企业最好选择盈余公积金与资本公积金与所有者权益更大的比例。优先股与股本比例较低的情况下代表着企业所有者的权益结构有更好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企业的经营风险便要小很多, 企业决策层要对其进行优先选择。

三、结语

资金结构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资金成本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作用不包括()。A.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的基本依据 B.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参考标准

C.作为计算净现值指标的折现率使用 D.是确定最优资金结构 的主要参数

【答案解析】 资金 成本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作用包括:(1)是影响企业筹资总额的重要因素;(2)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的基本依据;(3)是企业选用筹资方式的参考标准;(4)是确定最优资金结构的主要参数。资金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包括:(1)在计算投资评价的净现值指标时,常以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2)在利用 内部收益率指标进行项目可行性评价时,一般以资金成本作为基准收益率。

2.某企业发行5年期债券,债券面值为1000元,票面利率10%,每年付息一次,发行价为1100元,筹资费率3%,所得税税率 为30%,则该债券的资金成本是()。A.9.37% B.6.56% C.7.36% D.6.66%

【答案解析】 债券资金成本=1000×10%×(1-30%)/[1100×(1-3%)]×100%=6.56%

3.企业向银行取得借款100万元,年利率5%,期限3年。每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所得税税率30%,手续费忽略不计,则该项借款的资金成本为()。

A.3.5% B.5% C.4.5% D.3%

【答案解析】 借款资金成本=[100×5%×(1-30%)/100]×100%=5%×(1-30%)×100%=3.5%

4.某公司普通股目前的股价为10元/股,筹资费率为 8%,刚刚支付的每股股利为2元,股利固定增长率3%,则该股票的资金成本为()。A.22.39% B.21.74% C.24.74% D.25.39%

【答案解析】 普通股资金成本=2×(1+3%)/[10×(1-8%)]×100%+3%=25.39%

5.某公司普通股目前的股价为10元/股,筹资费率为8%,刚刚支付的每股股利为2元,股利固定增长率3%,则该 企业利用留存收益的资金成本为()。A.22.39% B.25.39% C.20.6% D.23.6%

【答案解析】 留存收益资金成本=2×(1+3%)/10×100%+3%=23.6%

6.按照()权数计算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更适用于企业筹措新资金。A.账面价值 B.市场价值 C.目标价值 D.目前价值

【答案解析】 目标价值权数是指债券、股票以未来预计的目标市场价值确定权数。这种权数能体现期望的资金结构,而不是像账面价值权数和市场价值权数那样只反映过去和现在 的资金结构,所以使用目标价值权数计算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更适用于企业筹措新资金。

7.某企业的资金总额中,债券筹集的资金占40%,已知债券筹集的资金在500万元以下时其资金成本为4%,在500万元以上时其资 金成本为6%,则在债券筹资方式下企业的筹资总额分界点是()元。

A.1000 B.1250 C.1500 D.1650

【答案解析】 筹资总额分界点=500/40%=1250(元)。

8.某企业2004年的销售额为1000万元,变动成本600万元,固定经营成本200万元,预计2005年固定成本不变,则2005年的经营 杠杆系数为()。A.2 B.3 C.4 D.无法计算

【答案解析】 2005年的经营杠杆系数=(1000-600)/(1000-600-200)=2。

9.某企业2011年的销售额为1000万 元,变动成本600万元,固定经营成本200万元,利息费用10万元,没有融资租赁和优先股,预计2012年息税前利润增长率为10%,则2012年的每 股利润增长率为()。

A.10% B.10.5% C.15% D.12%

【答案解析】 2005 年财务杠杆系数=(1000-600-200)/(1000-600-200-10)=1.05,因为财务杠 杆系数=每股利润增长率/息税前利润增长率= 1.05,所以2005年的每股利润增长率=财务杠 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增长率=1.05×10%=10.5%

10.某企业销售收入 800万元,变动成本率为40%,经营杠杆系数为2,总杠杆系数为3。假设固定成本增加8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企业没有融资租赁和优先股,则总杠杆系数 变为()。

A.3 B.4 C.5 D.6

【答案解析】 总杠杆系数=800×(1-40%)/[800×(1-40%)-固定成本-利息]=3,所以固定成本+利息=320(万元),固定成本增加后固定成本+ 利息=400(万元),所以总杠杆系数=800×(1-40%)/[800×(1-40%)-400]=6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主要通过长期负债和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B.资产适用于抵押贷款的公司举债额较多

C.信用评级机构降低企业的信用等级会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

D.以技术研究开发为主的公司负债往往很多

【答案解析】 以技术研究开发为主的公司负债往往很

12.资金结构的调整方法中不属于存量调整的是()。A.债转股 B.增发新股偿还债务 C.优先股转为普通股 D.进行融资租赁

【答案解析】 进行融资租赁属于资金结构的增量调整法。

二、多项选择题。

1.资金成本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其中属于用资费用的是()。

A.向股东支付的股利 B.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 C.借款手续费 D.债券发行费

【答案解析】 资金成本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用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过程中因使用资金而支付的代价,如向股东支付的股利、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等,这是资金成本的主要内容;筹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过程中为获得资金而支付的费用,如向银行支付的借款手续费,因发行股票、债券而支付的发行费等。

2.资金成本并不是企业筹资决策中所要考虑的唯一因素,企业筹资还需要考虑()。

A.财务风险 B.资金期限 C.偿还方式 D.限制条件

【答案解析】 资金成本并不是企业筹资决策中所要考虑的唯一因素,企业筹资还需要考虑财务风险、资金期限、偿还方式、限制条件等。

3.权益资金成本包括()。

A.债券成本 B.优先股成本 C.普通股成本 D.留存收益成本

【答案解析】 个别资金成本包括债券成本、银行借款成本、优先股成本、普通股成本和留存收益成本,其中前两项可统称为负债资金成本,后三项统称为权益资金成本。

4.酌量性固定成本属于企业的“经营方针”成本,下列各项中属于酌量性固定成 本的是()。

A.长期租赁费 B.广告费 C.研究开发费 D.职工培训费

【答案解析】 酌量性固定成本属于企业的“经营方针”成本,即根据企业经营方针由管理当局确定的一定时期的成本。广告费、研究开发费、职工培训费等都属于这类成本。长期 租赁费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

5.下列各项中属于半变动成本的是()。

A.水电费 B.电话费 C.化验员工资 D.质检员工资

【答案解析】 半变动成本通常有一个初始量,类似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随产量的增长而增长,又类似于变动成本,企业的公共事业费,如电费、水费、电话费均属于 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随产量的变化呈阶梯型增长,产量在一定限度内,这种成本不变,当产量增长到一定限度后,这种成本就跳跃到一个新水平,化验员、质量 检查人员的工资都属于这类成本。

6.在边际贡献大于固定成本的情况下,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企业复合风险的有()。

A.提高产量

B.提高产品单价

C.提高资产负债率 D.降低单位变动成本

【答案解析】 衡量 企业复合风险的指标是复合杠杆系数,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在边际贡献 大于固定成本的情况下,A、B、D均可以导致经营杠杆系数降 低,复合杠杆系数降低,从而降低企业复合风险;选项C会导致财务杠杆系数升高,复合杠杆系数变大,从而提高企业复合风险

7.影响资金结构的因素包括()。

A.企业财务状况 B.企业资产结构

C.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态度 D.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

【答案解析】 影响资金结构的因素包括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资产结构;企业产品销售 情况;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态度;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行业因素;所得税税率的高低;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

8.下列关于资金结构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传统折衷理论认为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折点,资金 结构最优 B.平衡理论认为最优资金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的 C.代理理论认为当 边际税额庇护利益等于边际财务危机成本时,资金结构最优

D.等级筹资理论认为,如果企业需要外部筹资,则偏好债务筹资 【答案解析】平衡理论认为当边际税额庇护利益等于边际财务危机成本时,资金结构最 优;代理理论认为最优资金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的。

9.企业最佳资金结构的确定方法包括()。

A.因素分析法 B.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 C.比较资金成本法 D.公司价值分析法

【答案解析】 最佳资金结构的确定方法包括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公司价值分析法。

10.最佳资金结构是指()的资金结构。A.企业价值最大

B.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 C.每股收益最大 D.净资产值最大

【答案解析】 最优资金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金结构。

三、判断题。

1.资金成本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一般使用相对数表示,即表示为筹 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之和与筹资额的比率。()【参考答案】 错 【答案解析】 资金成本一般使用相对数表示,即表示为用资费用与实际筹得资金(即筹资额扣除筹资费用后的差额)的比率。

2.在所有资金来源中,一般来说,普通股的资金成本最高。()【参考答案】 对 【答案解析】 普通股股利支付不固定。企业破产后,股东的求偿权位于最后,与其他投资者相比,普通股股东所承担的风险最大,普通股的报酬也应最高,所以,在各种资金来源 中,普通股的资金成本最高。

3.某企业发行股利固定增长的普通股,市价为10元/股,预计第一年的股利为2元,筹资费率4%,已知 该股票资金成本为23.83%,则股利的年增长率为2.5%。()【参考答案】 错 【答案解析】 普通股资金成本=2/[10×(1-4%)]+g=23.83%,所以g=3%。

4.资金的边际成本需要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其权数应为账面价值权数,不应使用市场价值权数。()【参考答案】 错 【答案解析】 资金的边际成本需要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其权数应为市场价值权数,不应使用账面价值权数。

5.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目前的利率较低,未来有可能上升,便会大量发行短期债券。()【参考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目前的利率较低,未来有可能上升,便会大量发行长期债券,从而在若干年内把利率固定在较低的水平上。6.净收益理论认为资金结构不影响企业价值,企业不存在最佳资金结构。()【参考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净收益理论认为负债程度越高,企业价值越大,当负债比率为100%时企业价值最大;净营业收益理论认为企业价值不受资金结构的影响,企业不存在最佳资金结构。

7.MM理论认为企业价值不受有无负债以及负债程度的影响。()【参考答案】 错 【答案解析】 MM理论认为,在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价值不受有无负债以及负债程度的影响。但是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

8.从成熟的证券市场来看,企业的筹资优序模式首先是内部筹资,其次是借款、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最 后是发行新股筹资。()【参考答案】 对 【答案解析】 从成熟的证券市场来看,企业的筹资优序模式首先是内部筹资,其次是借款、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

9.使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进行最佳资金结构的判断时考虑了风险的因素。()【参考答 案】 错 【答案解析】 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只考虑了资金结构对每股利润的影响,并假定每股利润最大,股票价格也最高,但是把资金结构对风险的影响置之度外。10.进行企业分立属于资金结构的存量调整法。()【正 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进行企业分立属于资金结构的减量调整法。

四、计算题。

1.某企业发行普通股800万元,发行价为8元/股,筹资费率为6%,第一年预期股利为0.8元/股,以后各年增长2%;该公司股票的贝他系数等于1.2,无风险利率为8%,市场上所有股票的平均收益率为12%,风险溢价为4%。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使用股利折现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无风险利率加风 险溢价法分别计算普通股的资金成本。(1)股利折现模型: 普通股成本=0.8/[8×(1-6%)]×100%+2%=12.64%(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普通股成本=Rf+β(Rm-Rf)=8%+1.2×(12%-8%)=12.8%(3)无风险利率加风险溢价法:

普通股成本=无风险利率+风险溢 价=8%+4%=12%

2.某企业只生产和销售甲产品,其总成本习性模型为 y=15000+4x。假定该企业2005该产品销售量为10000件,每件售价为8元,按市场预测2006年A产品的销售数量将增长15%。要 求:

(1)计算2005年该企业的边际贡献总额。(2)计算2005年该企业的息税前利润。(3)计算2006年的经营杠杆系数。(4)计算2006年的息税前利润增长率。

(5)假定企业2005年发生负债利息及融资租赁租金共计5000元,优先股股息 3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40%,计算2006年的复合杠杆系数。

(1)根据企业成本习性模型可知,该企业的固定成本为15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4元,所以2005年该企业的边际贡献总额=10000×8-10000×4=40000(元)(2)2005年该企业的息税前利润=40000-15000=25000(元)(3)2006 年的经营杠杆系数=40000÷25000=1.6(4)2006年的息税前利润增长率=1.6×15%=24%(5)2006年的财务杠杆系数=25000/[25000-5000-300/(1-40%)]=1.28 2006 年的复合杠杆系数=1.6×1.28=2.05 或2006年的复合杠杆系数=40000/[25000-5000-300 /(1-40%)]=2.05

3.某公司原有资本1000万元,其中债务资本400万元(每年负担利息30万元),普通股资本600 万元(发行普通股12万股,每股面值5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由于扩大业务,需追加筹资300万元,其筹资方式有三个:

一是全部发行 普通股:增发6万股,每股面值50元; 二是全部按面值发行债券:债券利率为10%; 三是发行优先股300万元,股息率为12%。要 求:(1)分别计算普通股筹资与债券筹资以及普通股筹资与优先股筹资每股利润无差别点的息税前利润;

(2)假设扩大业务后的息税前利润为300 万元,确定公司应当采用哪种筹资方式(不考虑风险)。因为增发债券的每股利润最大,所以企业应当选择债券筹资方式。(1)普通股筹资与债券筹资的每股收益无差别点:

(EBIT-30)×(1-30%)/(12+6)=(EBIT-30-300×10%)×(1-30%)/12 EBIT=120(万元)

普通股筹资与优先股筹资的每股收益无差别点:

(EBIT-30)×(1-30%)/(12+6)=[(EBIT-30)×(1-30%)-300×12%]/12 EBIT=184.29(万元)

(2)扩大业务后各种筹资方式的每股利润分别为:

增发普通股:每股利润=(300-30)×(1-30%)/(12+6)=10.5(元/股)增 发债券:每股利润=(300-30-300×10%)×(1-30%)/12=14(元/股)

发行优先股:每股利润= [(300-30)×(1-30%)-300×12%]/12=12.75(元/股)4.某公司原资金结构如下表所示:

筹资方式

金额(万元)债 券(年利率8%)

3000 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12元,共500万股)

6000 合 计

9000 目前普通股的每股市价为10元,预期第一年的股利为1.5元,以后每年以固定的增长率5%增长,不考虑证券筹资费用,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

企业目前拟增资2000万元,以投资于新项目,有以下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按面值发行 2000万元债券,债券年利率10%,同时由于企业风险的增加,所以普通股的市价降为11元/股(股利不变);

方案二:按面值发行1340万元 债券,债券年利率9%,同时按照11元/股的价格发行普通股股票筹集660万元资金(股利不变)。筹资前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债务资金成本=8%×(1-30%)=5.6%

普通股资金成本=1.5/12×100%+3%=15.5%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3000/9000×5.6%+6000 /9000×15.5%=12.2% 使用方案一筹资后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原债务资金成本=8%×(1-30%)=5.6% 新 债务资金成本=10%×(1-30%)=7%

普通股资金成本=1.5/11×100%+3%=16.64%

加权平均资金成 本=3000/11000×5.6%+2000/11000×7%+6000/11000×16.64% =11.88%

使用方案二筹 资后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原债务资金成本=8%×(1-30%)=5.6% 新债务资金成本=9%×(1-30%)=6.3%

普 通股资金成本=1.5/11×100%+3%=16.64%

加权平均资金成本=3000/11000×5.6%+1340 /11000×6.3%+6660/11000×16.64% =12.37%

项目融资结构及资金成本优化 篇6

一、项目建设融资分类

1.按照资金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 其中短期资金常采用商业信用、银行流动资金借款取得;长期资金则通常采用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长期借款、融资租赁、留存收益等方式筹集。

2.按资金来源渠道划分:可分为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两大类, 其中权益资金一般不用归还, 又称自有资金;而企业借入的资金到期后需要还本付息, 因此又称之为负债资金。

二、负债资金的筹集方式

企业负债资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 针对银行借口而言, 主要分为信用借款、担保借款和票据贴现。

1.信用借款:以借款人的信誉为依据而获得的借款, 企业无需以财产做抵押;

2.担保借款:指企业以财产做抵押或以保证人做担保为条件所取得的借款;

3.票据贴现:企业以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银行贴付一定的利息而取得的借款。

三、资金成本概念

要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 必须从以往单纯考虑融资额最大化及融资市场风险因素, 转为对融资风险、融资成本及投资收益的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在这一原则之下, 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并非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标准, 要达到价值增长的要求, 投资收益率必须超过资金成本, 而融资成本作为评价企业价值创造状况的关键指标变得日益重要。只有在测算和分析企业的资金成本的基础上, 才能提供适应于企业价值增长的融资方案。

资金成本一般指企业筹集和使用长期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它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资金筹集费是指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 如发行股票, 债券支付印刷费、发行手续费、律师费、资信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广告费等。资金占用费是指占用资金支付的费用, 如股票的股息、银行借款和债券利息等。从财务管理的角度, 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 也是资金项目的机会成本。

企业资金通常分为债务资金、股权资金以及两者的混合融资资金, 资金成本具体又可分为长期借款成本、债券成本、普通股成本和留存收益成本, 这里仅以银行借款为例。

1.长期借款成本。长期借款成本是指借款利息和筹资费用。借款利息计入税前成本费用, 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如果所得税不为零, 则一次还本, 分期付息借款的成本:

式中:KI——长期借款资金成本

It——长期借款年利息

T——所得税率

L——长期借款筹资额 (本金)

F1——长期借款筹资费用率

如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则

式中:P——第n年末应偿付的本金;

K——所得税前的长期借款资金成本;

KI——所得税后的长期借款资本成本;

实际计算时, 可通过公式用查表和内插值法求出K值。

2.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一般情况下, 企业会同时采用几种手段, 要估算融资成本则需要分别计算各种融资的成本和权重, 再以此计算融资的加权平均成本。

其计算公式为:K=WACC=式中:K——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Kj——第j种个别资金成本;

Wj——第j种个别资金占用全部资金的比重 (权数) ;

实际计算中, 简单的可按其帐面价值确定, 主要因为资料容易得到。但当资金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差别较大时, 计算结果和实际会有较大差距, 如要求精确一点时, 则应采用市场价值权数或目标价值权数。

3.影响资金成本的因素。从以上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 影响资金成本的因素很多且经常变化的。主要有: (1) 总体经济环境。总体经济环境决定了整个经济中资金的供给和需求, 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的水平。总体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反映在无风险报酬率上。 (2) 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指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大小, 经营风险是企业投资决策的结果, 表现在资产收益率的变动上;财务风险是企业筹资决策的结果, 表现在资金成本率的变动上。 (3) 融资规模。企业的融资规模大, 资本成本较高。比如, 企业贷款金额较大, 资金占用费会上升, 由此也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

四、负债资金结构

(一) 负债的诠释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讲, 负债是现代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资金来源, 其构成企业资产的基本组成部分。负债投资经营既可为企业带来厚利, 又可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负债的存在对企业的建设及经营具有双重作用和影响, 企业必须在效益和风险之间做出适当的权衡。因为负债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负债过多不好, 负债过少也不意味着好。若企业负债过多, 会增大财务风险, 可能导致企业财务费用增加甚至;相反, 若负债过少, 则不能有效取得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举债投资是神奇的工具, 但务必妥善运用。这时应坚守借贷的两大原则:期望报酬率必须高于贷款利率;在最坏的情况下, 必须有足够的现金还本付息。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识财务杠杆的存在及其影响。

(二) 合理运用财务工具, 提高企业筹资效益

财务杠杆对企业的资金运用有一种放大效应, 当企业运用了负债, 财务杠杆的效应就会显现。但是负债并非越多越好, 我们首先应该分析筹集资金后资金的利润率是否大于利息率, 如果是, 则负债的运用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单位利润, 负债体现的是一种正杠杆的效应;反之, 负债的运用会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单位利润, 体现的是一种负杠杆的效应。当然, 这仅仅是对单种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进行阐述,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筹资的渠道很多, 财务杠杆效应往往是通过组合的筹资结构体现的。

1. 负债资金结构。

企业筹资有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 这就呈现债务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 即资金结构。企业筹资必须达到综合资金成本最小, 同时将财务风险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这就是最佳资金结构。而负债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中各种负债数量比例关系, 其中最主要的是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例关系。

2. 长、短期负债优缺点的分析。

(1) 资金成本:一般而言, 长期借款的成本比短期借款的成本高。这是因为: (1) 长期借款的利率要高于短期借款的利率。 (2) 长期借款缺少弹性。企业取得长期借款, 在债务期间内, 即使没有资金需求, 或者基建即将竣工, 也不易提前归还, 只能继续支付利息。但如果使用短期负债, 当生产经营现金流充裕时, 企业可以逐渐偿还债务, 减少利息支出。 (2) 财务风险:短期借款的财务风险通常比长期借款债的财务风险高, 这是因为: (1) 短期借款到期日近, 容易出现不能按时偿还本金的风险。 (2) 短期借款在利息成本方面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利用短期借款筹集资金, 必须不断更新债务, 此次借款到期以后, 下次借款的利息为多少是不确定的。金融市场上的短期借款的利息率就很不稳定。 (3) 难易程度:短期借款的取得比较容易、迅速, 而长期借款的取得却比较难, 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这是因为, 债权人在提供长期资金时, 往往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 一般都要对借款的企业进行详细的信用评估, 有时还要求以一定的资产做抵押。

3. 影响负债资金结构的基本因素。

一是企业的经营收入状况;二是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三是行业的竞争程度确定;四是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

从以上筹资的定性分析中可概括出:如果企业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则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或借款等负债筹资的方式,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 偏重于负债的资本结构。

4. 合理的负债资金结构。

(1) 综合资金成本低。借入资金成本小于权益资金成本, 流动负债成本低于长期负债成本, 所以提高负债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将使公司实际负担的资金成本下降。 (2) 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杠杆效益是指企业负债经营能使权益资金获得的额外利益。在企业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 负债经营会使权益资金利润率超过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 并且负债比率越高, 这种财务杠杆效益越大。但若企业获利能力很差, 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 负债经营或高负债比率将使权益资金利润率下降, 甚至无利可图。这种财务杠杆负效益应尽量避免。企业全部资金息税前利润率等于负债利息率, 这是负债经营的临界点, 前者大于后者, 提高负债比率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 (3) 财务风险适度。企业负债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高, 虽然能够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并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益, 但加大了财务风险。如果风险过大, 以至于债务到期不能偿还的概率很高, 企业就可能陷入困境, 持续经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 企业应根据预计的现金流量, 合理安排债务的数量、种类和期限, 降低财务风险。

五、电厂基建及投产期间资金运用及优化经验

由于某电厂为集团全资分公司, 实行“厂司一体化”的模式, 没有股本金及注册资本, 唯一的融资渠道就是通过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获得银行授信额度中长期借款、同行拆借委托借款及流动资金借款, 因此, 在项目基建初期、工程建设进度期以及机组相继投产期, 我们针对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 合理筹措、优化运用,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发挥负债效益, 同时, 及时调整资金结构, 灵活科学进行资金调配。

(一) 基建初始期

某电厂急需大量工程资金, 在做好集团划拨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的同时, 我们积极配合集团做好银团联合贷款的筹资方案。围绕如何筹集资金、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为核心, 在2004年项目成立以来, 在集团公司的协调下, 先后与集团内某公司、商业银行签订了贷款利息为3.99%、2亿元的资金委存批贷合同, 与招行、中行签署了5.18%的行业最低息的商业贷款, 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利用银行联合贷款与集团内部资金委贷相结合的方式, 成为集团同行业中项目融资方案最优组合的范例。同时由于主机合同必须开具金额较大的银行付款保函, 某电厂将竞争机制引入保函开具工作中, 使保函开具收费标准从1‰分别按金额、期限不同降至0.75‰、0.5‰、0.25‰及零费率, 创造了银行有史以来的最低费率, 为公司节约费用达167万元;

(二) 工程进展期

企业的资金结构,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资金成本的高低。随着工程进度的加快, 投入的贷款不断增加, 同时, 利率市场中面临不断加息的风险, 为了减少资金成本, 降低工程造价, 某电厂及时、合理地对资金进行科学优化。

(三) 投产营运初期

随着机组的相继投产, 生产运营中所产生的企业自有流资金开始形成, 同时, 基建项目所需资金开始逐步减少, 根据资金运用中规模适当、经济合理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金流进行资金的平衡——最佳现金使用率 (即如何在规定的现金结存水平上尽可能地减少贷款额或贷款期限, 从而减少贷款利息开支, 获得最大的利润) 。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主要是通过电费结算、及时催收、测算最佳的资金存量, 从而既能够保证基建与生产的正常运作, 又能减少资金的闲置浪费, 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

1.2007年初, 某电厂积极与电网公司协商, 迅速理顺电费结算流程, 提高电费结算效率。经统计, 目前平均每月电费结算到账天数为5天, 比购售电合同规定的35个工作日提前了28天, 在合同规定的支付期限内, 通过资金计划筹措及合理安排, 将大额款项尽量等到月底电费到账后予以付款,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贷款次数, 节约了贷款的实际提款数额, 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

2. 建立财务预算及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完善资金筹措运用管理制度。先后编制了《预算管理标准程序》、《经济活动分析程序》、《资金筹措运用管理计划程序》, 通过实行有效的资金计划管理, 最大限度的降低资金成本, 节约财务费用, 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增强电厂现金流控制;通过定期的经济活动分析, 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为某电厂领导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财务信息流。在这个基建期间, 包括目前的生产阶段, 我们一直将预算、分析以及资金计划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 科学、有效地优化了资金运用。

(四) 今后的资金管理策略

资金运用是每个企业的管理核心, 对于基建期长、投资巨大、且没有资本金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的电厂而言, 显得尤其重要, 某电厂财务在实践中, 不断尝试、创新, 结合自身的特点, 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优化资金运用的方法, 为今后的竣工决算以及转入经营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将来的还贷以及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资金优化的理论依据。

某电厂2008年的全面投产, 如何平衡资金缺口、发挥财务杠杆效应、灵活调配资金运用将是一个新的课题。例如举债方式由过去单一向银行借款, 发展到可多渠道筹集资金, 企业应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 可承担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银行贷款既要受资金头寸的限制, 又有贷款额度的制约, 如果国家紧缩银根, 最先遭到调控的就是那些借债大户。因此可以尝试:

1. 资金市场拆借:

它是通过金融机构, 对某些企业的闲散资金, 通过资金市场集中起来, 然后再借给短期内急需资金的企业。这种渠道得到的资金, 一般使用时间不长, 只是资金成本较高。

2. 企业债券:

发行企业债券也是一种普遍的举措:向社会公开集资, 可以筹集到数额较大的资金。

3. 商业信用:

最灵活及经济的筹资方式还可以稳妥地使用商业信用:它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 不仅成本低, 而且可以背书转让;在资金紧张急需现款时, 可以在银行贴现取款。例如今后在天然气每两周结算付款之际, 又逢电费无法及时到位时, 可以采用此类方法。

当然在选择筹资渠道时不能盲目, 必须同时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企业借入资金的使用期限短, 企业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就大;使用期限长, 风险小, 但资金成本高。所以企业对不同期限的借入资金要合理搭配, 以保持每年还款相对均衡, 避免还款过于集中。

资金结构 篇7

资金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来源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最佳的资本结构, 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 使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时的资本结构。资金结构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财务结构, 一是资本结构。

二、当前国有企业资金结构现状剖析

(一) 筹资结构不合理

在国有企业中, 短期筹资结构与长期筹资结构不合理, 大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公司决策失误, 管理不善, 再加上企业本身的资金管理问题, 缺乏创新意识, 使得企业在发行筹资过程中, 经费过高, 时间过长, 在有关法律的限制下, 企业的负债压力也会相应的增加, 最终导致企业不能够及时偿还债务和利息。其次, 缺乏对企业环境的分析, 一般而言, 对于企业筹资而言, 影响其的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业绩、资产结构、资本结构等, 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等, 但是国有企业在筹资过程中, 并没有分析和研究这些因素, 导致筹资结构缺乏合理性。

(二) 企业资金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近年来, 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过于注重于眼前的利益, 但是缺乏对财务杠杆的作用的重视。另外, 企业资金的运行机制缺乏完善性, 目前尚未实现科学化, 虽然一些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 不断进行改革, 通过集中的社会资本, 使得企业的规模得以扩大, 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其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问题,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国有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其表现更加明显。一般而言, 对于企业资金管控中, 还要注意投资所要面临的风险, 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被动投资, 丧失发展机遇;二、资金调动不合理, 运转不畅;三、资金被挤占挪用;四、盲目扩张。

(三) 资金管理方法过于单一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一方面, 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和融资成本的问题, 另一方面, 还要考虑到资金的有效管理与运用, 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地衡量企业发展, 通过对各个方面因素的考虑, 以便于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科学选择。但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来分析, 资金管理水平与管理方法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最终影响到企业发展。

三、影响资金结构的因素分析

(一) 竞争态势

根据目前的行业与产业发展态势来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与企业的销售利润有着直接的关系, 与此同时, 企业的销售利润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所处行业与产业的影响和制约, 尤其是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方, 市场竞争过于激烈, 为企业的流动资产增加了一定负担, 进而企业的负债比率也相对较低, 而对于垄断性、技术型以及资本型的企业而言, 企业在发展中, 长期资本占据比例较大, 这样, 在竞争中, 能够得到超高的利润, 因此, 其负债比率也会相对较低。

(二) 融资方式

企业的融资方式也是影响企业资金结构的一个关键因素。一般而言, 不同管理者善长于不同的融资方式, 稳建的管理者偏好于股票发行、保留盈余、增加利润, 注意风险的防范, 而对于富有进取精神的管理者而言, 则比较偏好于举债, 所以, 总体上来讲, 前者会使得企业呈现出净收入值型的财力结构, 而后者则会使企业出现负债型财务结构。

(三) 销售增长率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 未来销售增长率是与企业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 企业若是经营稳定, 则企业销售增长率就较快, 自然企业获得就高, 所以, 企业的负债能力也比较强, 负债率则提高, 反之, 就会减少。

(四) 资产结构

对于企业而言, 固定资产较高的企业, 其负债率也较高, 为此, 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作为抵押品, 作为负债筹资, 流动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其权益资金应占较高比重, 由于持续稳定的销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流动资产的存在与发展, 为此, 一旦销售情况发生了变化, 自然企业财务状况就会发生变化。

四、优化国有企业资金结构的切实措施

(一) 优化企业筹资结构

对于国有企业筹资结构的优化, 就必须要完善企业的筹资方案, 在这里我们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如某一企业资金来源为金额长期债券, 年利率为8%, 500万元优先股, 年股息6%, 300万元普通股, 60000股, 600万普通股票, 每股发行价100元, 当年期望股息每股12元, 预计以后每年增长5%, 企业所得税率33%, 发行长期债券的成本为0.5%, 而优先股、普通股的发行成本为4%。该企业在计划年度准备增资600万, 用于技术改造。在实际处理中, 对于以上问题, 可以提出多种方案进行选择, 具体要考虑优先股资金来源的比重、优先股个别资金成本率、新增长期债券资金来源的比重、新增长期债券个别资金成本率、普通股个别资金成本率、优先股资金来源的比重等问题, 通过计算分析, 确保方案的综合资金成本率最低, 使得方案的筹资构成为最优资金结构, 进而保证资金结构的合理性。

(二) 控制企业资金风险, 为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 针对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具体现状, 建立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收支模式, 实施日清日结, 即每日必须将资金收付单据清理入账, 并将结出现金余额和实际余额清点核对, 并且要求每月都要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 确保开户和销户必须授权审批, 建立完善的付款审批流程, 确保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 即要将会计和出纳须分开, 做好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工作, 确保企业资金风险的有效控制。其次, 要针对市场风险, 加强技术风险分析, 按事先的技术承诺, 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并且要控制政策风险, 以国家、地方政策现有的法律规定和允许内容作为出发点, 控制风险的发生;要控制融资风险, 确保预期的投资能够及时、足额到位;并且在此基础上, 要建立人才风险, 即企业储备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另外, 风险管控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在于实施掌控资金流通状况, 了解每笔资金的去向, 并且针对投融资决策进行有效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可以采用专业资金管理软件, 充分发挥其监控作用, 有助于企业更全面、更完善的掌控资金, 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 提高国有企业资金风险管控能力, 从而减少外部环境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

(三) 完善制度建设, 发挥股东监管功能

在企业资金结构管理中, 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制度, 充分发挥股东的监管功能, 防止大股东滥用权力, 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设计员工的期权模式, 明确监事会的职责。另外, 要建立执行董事的产生、罢免原则, 及执行董事的职责, 约束以保证股东对资金结构的使用与管理, 有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 同时, 要平衡这各大股东的权力和利益, 结合我国的实现情况和企业现有现状, 实现企业的科学控股, 如可以建立一些组织机构, 将一些零散的资金集中起来, 使其成为企业股东中的一个支配力量, 进而为企业资金结构管理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体制。

(四) 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是一种有效优化企业资金结构的方法和途径, 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按照基本的量化资本衡量来说, 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大会, 可以促进资本流通速度加快,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进而有利于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要控制资金周转加快所带来的通货膨胀的等风险问题。另外,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减少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以及无形磨损, 有利于人为损耗的减少, 同时, 还可以减少通过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直观来讲, 企业的资金周转越快, 企业所盈利也较多, 比如企业本金是100, 产品利润是5%, 生产到卖出到资金收回是一个周转周期, 周转的次数越, 那么其所获得的利润也多, 进而所得到投资回报就越多。此外, 资本周转加快, 资本投入生产的时间也会减少, 自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升, 进而为企业节省预付资本, 提高生产本身的资金利用率。

总而言之, 国有企业在发展中, 要积极探索和寻找企业资金平稳运行的渠道和方法, 尽可能地减少资金耗用, 提高资金利用率, 优化资金的分配结构, 确定合理的负债结构, 提高企业赢利能力, 与此同时, 还要扩大资金规模, 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 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强化企业资金流动管理, 突破资金结构处理的局限性, 确保资金的安全性,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利益。

参考文献

[1]臧良震, 陈方, 郭小年.纸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结构对成长能力的影响[J].林业经济问题.2011 (03)

[2]耿孝恒.浅谈企业的资金结构[J].财经界 (学术版) .2009 (06)

资金结构 篇8

目前学者主要是从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效率、R&D模式等方面对R&D投入资金来源结构进行研究。李金保 (2010) 、钟卫 (2010) 指出, 目前我国R&D经费投入模式存在来源结构呈低水平均衡状态、R&D资金配置不尽合理、企业R&D比重偏高等缺陷[1,2];陈钰芬和李金昌 (2011) 通过比较政府R&D资助与企业R&D投入的产出效率, 指出在高R&D投入强度的行业, 企业R&D的产出弹性是最高的, 政府R&D资助的产出弹性却是最小[3];王俊 (2011) 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出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中对轻工企业进行R&D资助产生的杠杆效果最佳[4];张金胜、尚海涛和师萍 (2011) 指出, 当前我国企业R&D投入比例较高而政府资金投入太低, 并未实现R&D资源的最优配置[5]。可以看出, 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大多站在宏观、全局的高度, 缺乏微观的分析, 尤其是针对西部欠发达省份R&D经费投入中企业与政府最优比重的研究少之又少。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究竟最合理比例达到多少, 才能使得R&D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1 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分析

根据贵州省2009-2011年R&D经费来源构成 (表1) , 我们可以看到, R&D经费总额虽然是在持续增加, 但R&D经费占GDP的比重却一直在下降, 下降了0.04个百分点, 降幅高达5.88%。其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在总量上是稳步上升, 但在两者占R&D经费的比重在2010年出现拐点:政府资金占R&D经费比重从2009年21%上升到2010年的25.12%后, 2011年大幅下降到20.72%, 比2009年低了0.28个百分点;企业资金占R&D经费比重经历了2010年下降后, 2011年回升到74.06%, 比2009年高出3.71个百分点, 并且企业R&D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是政府投入增长速度的1.26倍。通过上述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R&D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虽然总量是稳步增加的, 但是企业资金的增长速度高于政府资金。

单位:金额 (万元) 比重、增长率 (%)

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0-2012

由表2可见, 2009-201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和贵州省R&D投入中政府资金都是逐年增加, 两者增幅分别为46.37%和35.5%, 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增幅明显大于贵州省R&D投入中政府资金;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水平为0.76%, 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水平为0.4%, 前者是后者的1.9倍, 企业对R&D经费投入的动力还是大于政府。说明R&D经费投入中“企进政退”趋势主要来自于企业R&D经费投入意愿的增加。

单位:金额 (亿元) 比重 (%)

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1-2012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 2006-2011年, 全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在逐步增加, 2011年达到最高水平1.84%。西部五省中, 甘肃的R&D经费投入强度最高, 徘徊在1%左右, 贵州、云南、广西和新疆的经费投入强度均未超过0.7%, 其中贵州省R&D经费投入强度近几年停滞不前, 尤其是2009-2011年呈下降趋势;云南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上升, 2011年达到0.63, 赶超之势明显;广西R&D经费投入强度急速发展, 2010-2011年已经连续两年超过贵州省, 2011年达到0.69%, 超过贵州省0.06个百分点;新疆R&D经费投入强度是西部五省中最低的, 但是也在快速提高。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7-2012

将贵州省R&D投入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与西部五省比较, 可以看出, 贵州省与广西省较为接近 (见表4) 。贵州省R&D投入中政府资金的比重低于云南、甘肃、新疆, 而企业R&D投入的比重低于广西但高于云南、甘肃、新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R&D投入来源结构中较为成熟的比例关系是企业占2/3左右、政府占1/3左右, 贵州省R&D投入来源结构与此相比, 企业投入比重与此基本吻合, 政府投入比重偏低。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2

不同国家和地区R&D投入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比例, 与它的发展战略、工业化进程、制度环境等密切相关, 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固定的比例关系来判断其R&D经费来源结构的合理性。

2 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企业和政府的最优比重测度

2.1 模型和方法

经济学领域, 常用Cobb-Douglas的效用函数来解决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其效用函数可以用以下模型来表达:

其中x1, x2分别表示消费者对两种不同商品的消费数量, U (x1, x2) 表示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两种商品所产生的效用, α、β表示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偏好程度, 数值越大, 表示消费越喜欢消费这种商品。

假定P1、P2表示x1, x2这两种商品的价格, 可以得出不同数量组合下消费者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总成本 (即需要支付的费用) 方程:

将方程 (1) 、 (2) 相结合, 可以解决在既定成本下效用最大化或者在既定效用下成本最小化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贵州省R&D经费支出中政府和企业看作两种商品, 把R&D经费支出所产生的经济效果看做消费这两种不同数量组合的商品所产生的效用。这样就可以用Cobb-Douglas的效用函数模型来预测R&D经费支出中不同数量组合的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所产生的经济效果, 据此可以求出在经济效果最大化的情况下两者最优的组合比例。

根据以上原理, 建立本研究R&D经费投入中政府和企业的最优结构测算模型:

其中, e和g分别表示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 U (e, g) 表示投入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所能产生的经济效果, η、表示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投入的比例, P1, Pg分别表示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的价格或者成本, C表示总成本。对 (3) 进行对数等价变换可得出以下模型:

2.2 最优结构的测度

运用模型 (4) 求解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最优比例,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这两种资金的产出弹性η、和成本Pe, Pg。

η、取值分别为贵州省R&D经费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占两者之和的比重, 根据表1我们可以计算得出η、为0.76、0.24

根据樊勇明、杜莉 (2002) 得出结论:企业R&D经费投入的90%由企业执行, 政府R&D经费投入85%由作为公共研发部门的科研机构和高校执行[6], 我们将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成本作为企业R&D投入的成本, 将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研发人员成本作为政府研发投入的成本。通过表5的计算, 可以得出贵州省R&D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的成本Pe, Pg分别是23.96万元/人和10.00万元/人。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7-2012、《贵州科技统计年鉴》2012

将上述η、和Pe, Pg的取值代入模型 (4) , 可以得出:

在模型 (5) 中, 只要我们求解U最大时e, g的比值, 就可以得出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最优比重。建立模型 (5) 的拉格朗日方程:

对 (6) 分别关于e, g求偏导数得出:

由 (7) 可以求得:

由此可知, 就当前贵州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来说, 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的最优比为1.32∶1, 也就是说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政府企业分别占两者之和的56.90%和43.10%时, 贵州省R&D经费投入的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而2009-2011年贵州省R&D经费来源中企业资金和政府资金的比例为3.17∶1, 与所预测的最优结构相比, 目前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投入严重偏低。

3 主要结论和建议

3.1 正确认识贵州省R&D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占较高比例的现象,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R&D投入

目前贵州省R&D经费投入来源结构中, 企业资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其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接近北京、上海、浙江等研发能力较强的省份;但2009-2011年贵州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最高不到0.8%, 与发达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1%左右相比还是低了很多, 说明贵州省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投入和创新主体, 这种“早熟型”的R&D经费投入来源结构与政府研发投入偏少、增长缓慢有直接关系。因此要继续支持企业加大R&D投入, 增强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提供研发投入补贴、政府优先采购以及针对性的科研项目等直接方式或者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营造高效优质政务环境等间接手段,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动力, 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3.2 加大政府财政研发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上述测算, 目前贵州省R&D经费投入来源结构处于失衡状态, 不利于R&D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不利于产出的经济效果最大化, 主要是由于政府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引起的。贵州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贵州省的R&D投入结构中应该是政府资金占据更大比例, 并且还要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 提高政府资金在R&D经费投入中的比重是当务之急, 建立和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充分发挥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 积极引导、激励企业加大与自主创新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相关的科技投入, 促进贵州省R&D投入来源结构的优化和成熟, 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为贵州省科技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金保.我国政府R&D资金配置模式创新研究[J].征信, 2010 (2) :82-83

[2]钟卫.我国R&D经费投入模式分析及建议[J].统计研究, 2010 (2) :25-27

[3]陈钰芬, 李金昌.政府R&D资助对企业R&D经费投入的影响——基于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 (2) :30-35

[4]王俊.政府R&D资助与企业R&D投入的产出效率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 (6) :104-105

[5]张金胜, 尚海涛, 师萍.我国企业与政府R&D经费投人最优比重测度[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4) :48-49

资金结构 篇9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结构,财务运行,审计监督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末, 二十余年中受传统体制的制约和传统思想、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直发展缓慢, 直到本世纪初, 国家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与国有经济、合作经济 (中外合资) 共同发展、并存发展, 中小民营经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多数起源于家庭 (家族) , 部分为近年来全民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成, 少数为合作或股份制形式。其特点是: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层次低, 企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差、技术素质低、科技能力低、创新能力低, 企业市场能力低、竞争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企业的决策者、经营者基本就是企业投资者, 企业运行机制基本沿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长式决策和家族式管理, 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基本被家庭 (家族) 成员占据, 企业主要的结构形式是以裙带关系、血缘纽带作为基础的企业财务的运行、操作、管理等处处显现着家庭行为方式的特点和渗透着家族血缘关系的气息, 资金的来源、使用、流动, 往往缺乏规范性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 有时甚至出现无序、混乱的状况, 使得本来就非常紧张的资金不能发挥最佳的效率, 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结构状况及特点

中小民营企业的组成特点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的同一性, 探究这类企业资金的来源和组成状况, 就可清楚地了解企业资金结构特征企业财务组织特征、财务运行状态等。从目前看, 中小民营企业资金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 自有资金:

这是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的首要来源, 也是家族式企业最普遍、最快捷、最简单的投资方式, 更是创办企业的源泉和动力所在。自有资金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存量资金。主要是家庭多年的收入积蓄、存款和祖产。 (2) 原始积累。通常为创办企业前, 以家庭为基础已从事了一段时间经营性或服务性活动, 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滚、爬、摸、打, 获得一些积累, 在逐渐了解一些经营之道后, 希望得到更大的发展而投资创办企业。 (3) 家产抵压。由于资金不足, 将家中财产 (包括房屋) 抵押, 获得资金 (贷款) 创办企业。

自有资金是中小民营企业创业的首要资金来源, 也是企业的根基所在, 尤其家族 (家庭) 式企业, 更是将企业与家庭的共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由于自有资金一般数量都很小, 所以, 在企业筹备、注册、创办阶段, 只能暂时维持企业初期的生产、经营的运转。

2. 合股经营:

这是中小民营企业创办初期较为普遍的资金筹集和经营方式, 其优势可以减轻独立经营自有资金的困难度, 使企业资金能相对宽松一些。同时, 可以在筹划、申请注册和创办初期集中合股者的人力、物力和智力, 为企业顺利投入生产、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合股经营一般由二人以上共同投资, 持大股者理所当然的成为企业的最高权力者, 合股者一般有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或其他形式。但从目前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推进, 合股者的经营理念、服务方式、价值趋向等方面的分歧逐步产生, 加之在权力分配、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不断显现, 使得生产、经营、服务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 影响决策的施行, 而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 成为丧失市场、失去竞争力的最大因素, 也是导致众多合股经营企业在创办二、三年后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

3. 贷款:

向银行借贷, 是所有中小民营企业都必须进行的资金筹集方式, 也是最难的工作之一。其一, 是贷款难。因为, 企业本身规模小、资金少、生产加工等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利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对银行而言, 中小民营企业本身的投资和资产数量就很小, 如生产经营一旦出现意外, 就将血本无归, 银行的贷款就会成为呆账。所以, 银行在贷款时往往谨小慎微, 要求很高, 手续很繁杂, 并且要有相应的企业担保, 而寻求担保又是企业实现贷款的一道高高的门槛, 获得经济担保的机率很低。因此, 多数银行不愿贷款给这类企业, 即使企业在耗费很大的精力后所获得的也只能是小额的、短期的贷款。其二, 还贷难。由于企业的各种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开支往往超出企业的预算, 企业开业初获得的收益又很快投入新的生产、经营流程中, 流动资金很难在账面上有结余。所以, 按期还贷往往是企业的大事, 企业经营者往往为还贷绞尽脑汁, 有时为了应急, 甚至不惜向民间借取高息资金, 用于还贷或生产中急需。

4. 民间借贷:

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筹集资金手段。企业创办时资金的困难、生产经营中周转金的缺少、银行贷款的限制和繁锁的手续以及还款期临近等都制约着企业, 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都采用民间借贷方式缓解资金的困难。民间借贷形式一般有向个人和企业借贷二种, 其利息一般比银行贷款利息高得多 (尤其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小额资金借贷公司, 利息高出银行几倍、十几倍) , 但借贷方便、手续简便、资金筹集时间短、速度快、能很快解决企业的资金的困难, 尤其是外贸加工企业, 在接到较大订单后的资金筹集, 基本都采用民间借贷方式解燃眉之急。民间借贷一般时间不长, 以一批产品或一个加工周期为一阶段, 企业往往在资金回笼后立即归还。民间借贷有一定的可行之处, 但过高的利息往往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 同时存有很大的风险性, 一旦产生或出现问题, 后果都较为严重。民间借贷的背后, 留给人们一些启示, 即民间资金存量很大, 如何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 统一管理, 在盘活这类资金的同时, 规范民间借贷, 发挥民间资金的积极作用,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是值得人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制度及现状

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运行机制, 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运行的状态。第一, 从目前着, 中小民营企业一般只设总账、出纳和仓库保管三名财务岗位, 有些甚至是总账和出纳合二为一, 现金出纳、总账基本由家庭主要成员担任, 仓库保管也基本为家族成员或至亲好友, 属于企业财务监督中的财务审核、财务审计、财务管理等基本不予设置。因此, 从企业法人到财务结算的整个运作过程都具有企业运行和家庭操作的双重特点, 即使少数企业采用聘请总账会计的方法进行结算和纳税, 受聘人也只在月末、月初的几天中来企业履行一下结账手续, 并不真正履行会计职责和监督职能。所以, 财务审计与监督在企业是不复存在、或者是有名而无实的。第二, 由于企业组成和财务组织结构的特点, 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或残缺不全, 资金使用、流动、流向的随意性很强, 主观意志基本主宰企业资金的运行;现金的存量控制、使用范围、支付等缺少规范和约束;会计要素中的各项指标不能严格按要求去执行和操作, 造成企业财务运作与资金使用的无序性和违规性。第三, 财务制度和财务监督的缺失必然带来企业财务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运行的实际状况;不能正确、完整的反映企业财产、资金、盈利和负债的真实情况。第四, 有些企业投资者、经营者的个人消费与企业经营性开支混为一体, 企业流动资金成为个人消费和挥霍的来源;企业经营中大量采用现金交易, 为拖欠工资、欠债不还、甚至行贿、逃税等违法活动提供便利。

因此, 从总体上看, 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奉公守法, 服从国家法律、法规的, 但仍有少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不容乐观, 尽管是少数现象, 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造成的危害却是很大的。所以, 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和监督已成为规范和净化市场、规范企业行为的重要工作内容。

三、财务审计与监督的地位、作用、途径及方法

1. 能够逐步地、有效地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通过有效的财务监督与控制来促进企业管理步入良性轨道。

首先, 健全和强化企业财务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动和使用等, 促进企业财务运作和资金使用的正常有序;其次, 促进财务信息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 正确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盈利的真实情况,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详实、正确和具有参考价值的财务资料。

2.

能够逐步地、有效地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 规范企业资金的投入、投向, 全面掌握企业资金流动、流向, 确保企业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有效, 促进资金投放和使用的最佳效果, 促进财务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

3. 财务审计与控制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 能有效地规范企业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家庭 (家族) 成员在企业的财务行为。第二, 能有效地跟踪企业资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动向和作用, 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第三, 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违反财务、财经制度行为的发生, 有效扼制违法行为的产生。

4. 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与监督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 完善企业财务组织结构, 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第二, 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务规定, 遵守财务制度, 对企业资金的流向、流动、回笼、周转要时刻予以密切关注, 监督并加快资金回笼, 以防资金的流失而造成损失;第三, 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要时刻牢记财务信誉是企业信誉的首要要素, 是企业的创业之本、立身之本, 是企业塑造良好形象, 提高社会地位, 创造经济效益的根基所在, 因此要时刻注意维护企业信誉和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5. 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与监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管理职能。委托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 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指导和审计监督, 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将企业财务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扼制在萌芽状态。这样既维护了国家利益, 又保护了企业的利益。 (2) 对企业生产经营中较大的投入、投资项目等要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跟踪指导和审计, 确保企业资金运行中的正确、正当、正常和安全。 (3) 地方政府要关心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为本地民营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有关职能部门要牵头成立中小民营企业协会, 并且吸收西方国家中小企业协会 (联合会) 的经验, 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管理, 协调企业间的矛盾和整合企业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 (4) 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和检查, 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资金困难, 改变税费有人收、管理费有人要、困难无人问、资金无处借的被动状态,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困难的路径探析

资金困难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是制约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瓶颈”。社会经济发展中, 再好的项目、再好的订单、再丰厚的利润, 没有资金去运作, 也是空话一句;再好的经营者、决策者, 再优秀的创业者、管理者, 没有资金, 企业生产、经营也是纸上谈兵。因此, 资金已成为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 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障碍。而如何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笔者认为, 政府的扶持和协调是关键。

1. 政府协调:

各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发展民营经济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要根据当地民营经济的特点, 借鉴和学习英、美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组织成立中小民营企业协会 (联合会) , 组织协调资金, 为协会成员企业提供担保, 通过协会对企业进行信用评定, 为银行贷款的平安度提供参考。

2. 政府扶持:

国家和地方财政可拿出一定的资金, 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的方式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借贷的困难。这类资金可以采用长期借贷、贴息借贷、扶持借贷等多种形式, 同时由执行部门或机构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检查、跟踪服务等, 这样既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困难, 又促进了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 国家和地方政府同时可收益, 企业、国家、政府获得“三赢”。

3. 银行贷款:

银行等金融部门要改变传统的观点和贷款方式, 要从促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角度出发, 尽可能的增加企业借贷的额度和简化手续。可以请企业协会担保, 而将风险和管理转向行业协会内部, 通过行业自律和信用机制来约束企业。

4. 成立民间银行:

国家、政府、管理部门、企业 (行业) 协会可以联合组建民间商业银行。由民间出资, 专门面向中小民营企业, 尤如中小民营企业自己的银行, 解决企业资金急需和投资的困难。

参考文献

[1]何俊德, 杨诚.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1) :111-113.

[2]刘义荣.中小民营经济的环境变迁与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 2007 (4) :91-93.

[3]曹沛霖.政府与市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吴江市经委.经营者素质成为中小企业最大的风险因素[Z].2007-09-26.

[5]刘义荣.中小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形象[J].商业研究, 2006 (11) :135-136.

资金结构 篇10

关键词:科技投入,R&,D,内部经费,科技创新,科技投入强度

一、我国R&D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十多年来, 我国科技投入不断扩大。从两个指标可以得到反映。第一个指标是R&D经费内部支出。表1显示, 1995年, R&D经费内部支出为348亿元, 2011年为8687亿元, 除了两年外每年以超过10%甚至20%的速度在增长, 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 17年间增长了24倍。2012年进一步处于高增长, 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万亿元, 达10298.4亿元。比上年增加1611.4亿元, 增长18.5%。其中政府投入科技资金2221.4亿元, 比上年增长18%, 占全社会R&D经费的21.6%, 与上年基本持平。企业R&D经费投入7842.2亿元, 比上年增长19.2%, 占全社会R&D经费的76.2%, 比上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为1733.8亿元, 比上年增长20.3%,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24.1%。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人均经费支出为31.7万元, 比上年增加1.6万元。2012年, R&D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 我国已迈入科技投入大国。

第二个指标是科技投入强度, 即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也叫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从表2可以看出, 我国科技投入强度步步攀升, 1994年到1999年科技投入强度在0.5%~0.8%之间徘徊。从2000年后, 科技投入强度增长较快, 每年呈增长态势。从2000年的0.90%增长到2011年的1.84%, 2012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为1.98%, 比上年的1.84%提高0.14个百分点, 再创历史新高。科技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R&D经费投入结构分析

R&D经费投入结构比较复杂, 可从投资主体、行业、阶段等方面进行划分。本文从资金来源分析R&D经费投入结构。

(一) 政府资金

R&D经费投入中, 政府投资力度越来越大, 财政资金投入额逐年增加, 从2003年的460.6亿元, 增加到2012年的2221.4亿元, 10年增长了近4倍。但是政府投入在R&D经费投入中占比却越来越低, 从2003年的接近30%, 逐年下滑到了2012年的21.6%。说明政府投入R&D经费总额尽管增加, 但是每年增长的幅度低于其他投资主体投入资金的增长幅度。

(二) 企业资金

在“十五”期间, 国家明确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 企业也意识到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了自主创新的步伐。这些年企业向科技创新投入的资金增长较快。2003年R&D内部经费来源中, 企业投入925亿元, 在200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 2006年再破2000亿元关口, 2010年达到了5000亿元, 2012年为7842亿元, 是2003年的8.48倍。而同时期, 政府向R&D内部经费投入从460亿元增长到2221亿元, 2012年的投入是2003年的4.83倍。企业向年R&D内部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政府投入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越来越发挥作用。

(三) 国外资金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仍呈现勃勃生机, 使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为了适应中国市场, 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近年来外资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不断增加, 研发投入增长较快, 业务功能和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涉及产业领域日趋广泛。2003年国外资金在中国对R&D内部经费投入30亿元, 其后两年逐步下降, 到2005年仅为22.7亿元。金融危机后外资更加重视中国市场, 加大了投入力度, 在2009年达到78亿元, 其后逐步增长, 在2011年达到116亿元。尽管增速没有中国政府和企业快, 主要是前期有下滑趋势, 但最近几年的增势还是比较强劲。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四) 创业风险投资资金

在R&D内部经费来源中, 其他资金主要来自于风险投资和发行债券, 发行债券进行科技创新在我国目前很少, 其他资金主要来自于风险投资。表4显示, 2011年我国风险投资机构860家, 管理的资本总额为3198亿元, 管理资本总额是2004年的5.2倍, 投资了780家高新技术企业, 投资额为238亿元。截至到2011年年底, 风险投资机构共投资5940个高新技术企业, 累计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了1038亿元, 占总投资资金的比在50%左右。2009年尽管投资项目最多, 但是从金额看占比却最低, 仅为44.7%, 说明单个项目投资额度下降。2011年较2010年也有较大幅度的下调, 少了3个百分点。

三、R&D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

根据前面各投资主体对R&D经费投入的数据分析看, 企业投入增幅较政府快得多, 政府投入在R&D经费中占比越来越低。与世界各国相比, 投入结构不合理。世界各国R&D经费中企业来源的平均值为58.6%, 中国该数值为70%;世界各国R&D经费中政府来源的平均值32.2%, 中国为25.6%。显然政府投资不足, 下面将进一步分析。

(一)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

尽管国家向R&D内部经费投入资金越来越大, 但是从表5可以看出, 政府向R&D内部经费投入资金占全国财政科技拨款比例却在下降, 从2003年的48.8%下降到2011年的38.4%, 下降了10个百分点, 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再从表6看, 1990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139亿元, 在200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 2007年超过2000亿元, 2009年、2010分别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 2011年达到4902亿元。从绝对数来看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很快, 但是从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 却呈现“U”形结构。1992年占比最高为5.06%, 其后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2000年最低, 为3.62%。其后逐步回升, 到2011年为4.49%, 但仍低于1994年以前的水平。

在财政资金来源中, 中央占主导地位, 特别是在2006年以前, 中央财政对科技支出在远远大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在2007年情况发生了逆转, 地方财政支出以多于中央财政27亿元的支出超过中央财政支出, 其后几年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相差不是很大。显示了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

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金融危机对地方政府税收影响很大, 且过去十多年, 政府依赖房地产获得财政支撑, 现在房地产调控, 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 地方政府财力也下降。而科技创新的力度越来越大, 投入规模越来越大。因此, 政府向R&D内部经费投入总是有限的。

(二) 风险投资严重不足

表4显示了我国风险投资在R&D经费投入中严重不足。2011全年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才238亿, 即使是全部投入到R&D中, 在全国R&D内部经费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仅为2.3%。这与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相比, 差距太大了。

在我国, 风险投资事业起步比较晚, 除了部分沿海地区风险资本比较充裕以外, 大部分地区目前还不够发达, 且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统计数据, 70%以上的风险公司是在政府主导投资下创立的, 其资本形成表现为政府独资或控股。正是由于风险投资主体的单一, 导致了我国风险投资资金的不足, 且这些国有或国家控股的风险投资公司倾向于向大型国有企业投资, 对民营科技型企业、中小科技型企业投资比例很低。在总体上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还显不够。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三) 吸引外资参与科技创新力度不够

世界各国R&D经费中国外来源的平均值为5.8%, 而我国在2011年仅为1.3%, 远远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中采取的技术路线与东道国的市场竞争状况、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程度、跨国公司的投资战略等息息相关。国外资金参与我国科技创新意愿不强, 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技术领先是跨国公司的优势所在, 不会轻易将技术转移到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对“知识产品”的内部化动机最强,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避免外部化导致的技术泄密和壮大竞争对手。第二, 跨国公司在我国技术上具有竞争优势, 最为典型的是汽车行业, 大量吸引外国品牌汽车进入中国, 其初衷是以市场换技术, 事实证明市场是交给了外资, 核心技术我们仍没有。除了外方的原因外, 中国技术没能及时跟进, 没给外国汽车造成竞争压力有很大的关系;第三,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外商核心技术不敢进入中国市场, 不敢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美国甚至规定很多高科技不得进入中国市场。

四、优化R&D经费投入结构的对策思考

尽管我国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不断加大, 但相对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来说, 投入强度仍较小, 与创新型国家目标 (2.5%) 相差较远, 且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 主要依赖于企业资金, 如果政府资金没能及时跟进引导, 风险投资没能迅速发展, 将会制约R&D经费的投入, 因此有必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优化R&D经费投入结构。

(一) 加大政府对R&D经费投入和引导作用

无论是国外的经验还是我国R&D经费投入的结构看, 我国政府在R&D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R&D经费支出中涉及到基础研究的支出, 基础研究阶段由于时间长, 投入大, 风险高, 企业一般不愿意从事, 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而从数据来看, 我国基础研究明显不足, 2011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项的R&D内部经费支出分别是为411.8亿元、1028.4亿元和7246.8亿元, 三项比值为1∶2.5∶17.6。世界各国2006年这三项比值分别为:美国1∶1.2∶3.1、意大利1∶1.6∶1;日本1∶1.7∶10.9、法国1∶1.6∶1.6、韩国1∶1.3∶4.3、俄罗斯1∶1∶4.5。这些国家平均比值为1∶1.4∶4.2。可以看出, 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 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R&D投入力度, 着重投入到基础研究中去。

政府一方面通过加大对R&D投入带动企业和民间资本科技创新,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另一方面, 政府应通过各种政策、途径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我国目前有很多政策支持企业创新, 如专利补助、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工程中心、减税等, 但仅有资金和税收支持还不够, 像美国在采购方面对中小企业创新进行了极大的支持, 规定必须保证小企业获得23%的采购份额, 大企业也必须保证将其获得的政府采购份额的20%转包给小企业。目前我国政策重点扶持的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扶持项目多, 但是资金少, 加起来没有几个大项目的资金多。而中小企业创造的价值占了全国的60%以上, 解决了80%的就业, 且中小科技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因此今后政府应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 加大对中小企业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 以营造所有企业重视科技创新的氛围。

(二)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在西方发达国家, 风险投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是初创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 其资金主要投资给了高新技术企业。1992~1996年间美国80%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风险资本的支持, 微软、思科、苹果、英特尔都是在风险投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风险投资不仅给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还因为其自身的优势, 对信息、管理和知识创新有着深刻的领悟和经验, 对扶持的企业能提供一揽子帮助。

上面所述,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还不够, 且主要由政府投资创办, 其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仅占总投资资本的50%左右, 低于美国的80%。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以民间资本为主导建立风险投资机构, 给予风险投资更多的优惠政策及配套的扶持政策, 引导其支持科技创新。

(三) 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

我国民间资本丰富, 截至2012年年底, 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41.55万亿元, 加上手持现金、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及金融机构各种理财产品等, 金融资产总规模超过60万亿元。受金融危机影响, 内外需疲软, 竞争加剧, 中小企业普遍感到经营困难, 民间资本创业意愿下降。股市不景气, 楼市严厉调控, 巨大的民间资本因缺乏投资渠道成了炒作农产品和大宗商品的游资, 对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资金。随着科技创新力度加大, 政府对科技投入资金有限。如果能将民间资本吸引到科技创新领域, 同时解决了过剩民间资本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又解决了科技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且民间资本具有高效率性, 能为我国科技创新带来较快的效益。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科技部于2012年6月下达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意见的通知》, 通知有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的措施。但由于各种原因, 很多措施仍停留在政策层面, 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准入、人才、税费、融资等方面的歧视。因此, 一定要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让民间资本能积极参与科技创新。

(四)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动力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侵权时有发生。2009年广交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710宗, 专利案件是主要投诉类型, 占总投诉量的68.1%。江苏紫阳假日卧室用品有限公司申请了“三明治复合席”国家专利, 产品一面世, 40多家企业非法仿冒。《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有88.44%的人购买过盗版的书籍、影像制品或电脑软件;57.88%的人买过假冒名牌商品。

仿冒、抄袭对企业自主创新是致命的打击, R&D投入高, 风险大, 企业花巨资历经数年进行的科技创新, 很轻松地被其他企业仿冒、假冒。导致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愿和动力, 甚至在企业界流行一句话:“不创新等死, 创新找死”。企业都等着坐收渔翁之利, 不愿创新, 创新陷入了泥潭。因此, 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就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让企业有动力对D&D进行投入。

参考文献

上一篇:微博中的自我表达下一篇:蚁群算法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