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的自我表达

2024-10-20

微博中的自我表达(通用7篇)

微博中的自我表达 篇1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本文样本来源于2013年10月5日至8日连续四天选择的新浪微博“随便看看”中600个用户发表的微博内容 (每天随机抽取150个用户) 。600个用户中, 去掉重复用户和非个人用户, 随机抽取300个用户作为本文研究的实际样本。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对样本用户进行身份设计、微博内容和互动社交三方面的分析, 考察女性在微博中是如何自我呈现的;二是对被关注度、活跃度和微博影响力进行分析, 考察女性在微博上的话语表达。

二、女性在微博中的形象呈现

(一) 用户身份设计的性别形象

用户的身份设计主要从昵称、头像、个人介绍和个人标签四个层面进行考察。在300个用户中有39个用户的昵称使用了真实姓名, 其中男性17个, 女性22个, 分别占男女样本总数的12.69%和13.25% (在300个样本中, 男性用户134人, 女性用户166人) 。大部分人倾向于使用昵称, 说明微博用户更愿意将昵称作为自己的基本形象。用变式来呈现真实身份的用户有133人, 其中男性56人, 女性77人, 分别占各自样本总数的41.79%和46.39%, 这说明女性表达真实自我的意愿较男性强烈。用户头像也是性别形象的一个显著特征。300个样本用户都表明了自己的性别, 大部分还使用了自己的生活照作为展示头像, 其中男性84人, 女性73人, 分别占各自样本总数的62.69%和43.96%。男性用户标明自己性别的头像基本是自己的生活照, 但女性的头像更多的是卡通照片或是风景。可以看出, 虽然女性希望通过微博来呈现真实的自己, 但还是对自身的外在形象比较重视, 这是女性对自己被看地位的一种无意识。在男本位的视觉文化中, 男性与女性被置于“看与被看”的模式中, 男性是看者、欣赏者、审视者;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则是被看者、欣赏对象、审美对象。在“看与被看”的不平等关系中, 女性比较愿意呈现自己美丽的一面。个人介绍和个人标签的功能一样, 都是对个人形象做简练概括, 因此可以结合起来做综合分析。300个样本中有209人 (其中男性107人, 女性102人) 在个人介绍和个人标签中对个人形象做了概括。

从表1可以看出, 在概括个人形象时, 男性用户突出的是自己的职业和能力, 表现出理性的一面;而女性用户比较关注性格和爱好方面, 这是倾向感性的体现, 两性相同的是对于情感都有不分上下的描述。

(二) 用户微博内容的性别形象

微博内容是微博的核心, 对于用户发表的原创内容, 本文将事业、情感、家庭和时尚归类为私人领域, 将知识、政治、经济和社会归类为公共领域。300个样本在10月8日当天发布微博的有273人, 其中男性123人, 女性150人。共发表微博533条, 男性226条, 女性307条。男性发表的226条微博中, 有142条微博内容涉及公共领域, 84条微博内容涉及私人领域;女性发表的307条微博中, 有116条微博内容涉及公共领域, 191条微博内容涉及私人领域。由此可以看出, 男性更关注公共领域, 而女性更关注私人领域, 两性在这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

(三) 用户互动社交的性别形象

用户的互动社交主要体现在用户的评论、转发、收藏行为。在10月8日当天, 共有183个用户进行了转发、评论和收藏三个行为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男性76个, 女性107个, 分别占各自样本总数的56.72%和64.46%。三个行为都发生的用户有21个, 其中男性8个, 女性13个。这说明了男性与女性用户在微博上都表现出了积极参与的态度, 女性用户的互动比男性更为积极。

三、微博中女性的自我表达

(一) 用户被关注度分析

用户粉丝数量是衡量用户被关注度最直观的指标, 关注者越多, 接收信息的受众就越多, 影响力也就越大。微博中的更新信息会在这一层完成初次传播, 拥有多少粉丝量, 决定了初级传播的范围。本文对300样本用户的粉丝数量 (截至2013年10月31日) 进行了统计, 用户@东山少爷廖寰拥有粉丝量最高, 多达72197个, 用户@长刺的仙人球粉丝量最低, 只有27个。男性用户的粉丝量主要集中在100—1万, 有85人, 占样本总数的63.43%;女性用户的粉丝量主要集中在0—1000, 有120人, 占样本总数的72.29%。从两性拥有的粉丝数量来看, 男性粉丝数高于女性, 由此说明男性用户的被关注度要高于女性用户, 男性用户的受众要多于女性用户。因此在微博信息实现第一次传播的时候, 男性用户的传播范围相较于女性用户更为宽广, 影响力也更大。

(二) 用户活跃度分析

用户活跃度体现了用户在微博中的活动状态, 用户的活动行为是用户影响力扩大的动力, 如发布原创微博、转发他人微博和添加关注等, 用户被关注度的提升则是用户影响力提高的直观表现。经过为期一个月 (2013年10月1日至31日) 的观察发现:在发布原创微博上, 300个样本用户的微博更新度较高, 其中有252人至少每天一更新, 其中男性117人, 女性135人。根据统计数据, 男性用户转发的微博数量要略高于女性, 四天中134名男性共转发微博10410条, 平均每人78条;166名女性共转发微博10380条, 平均每人62条, 从转发微博数量层面看, 女性在转发微博上并没有男性那么活跃。在是否添加关注层面, 有274人添加了关注, 其中男性125人, 女性149人, 分别占各自样本总数的93.28%和89.75%, 添加关注的活跃性相差不大, 男性用户略活跃于女性用户。由此可以看出, 尽管女性用户在微博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并在这个平台上较活跃, 但是相较于男性用户仍然是落后于“他们”的。

(三) 微博影响力分析

微博影响力主要通过微博被转发和被评论数体现。微博被转发的次数越多, 说明其价值越大。微博被评论的次数越多, 说明其他用户对微博内容越感兴趣。经过观察, 男性用户的微博被转发和评论的次数要高于女性用户。男性用户31天内共发布15462条原创微博, 其中有873条微博没有被转发和评论, 被转发和评论超过100次的微博有6861条;女性用户31天内共发布原创微博17949条, 其中有1973条微博没有被转发和评论, 被转发和评论超过100次的微博有2859条。由此可以看出, 女性用户的微博被转发和评论的数量与总发布数量的差距比较大, 这不仅与女性发布的微博内容有关, 与女性的粉丝数量也有关系。一方面女性用户发布的微博内容大多涉及个人情感、生活等琐碎信息, 这些信息除了与人分享之外并不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兴趣;另一方面女性用户的微博初级传播的范围没有男性用户宽广。

四、结语

(一) 微博中的女性形象依旧未摆脱弱势、传统的刻板印象

通过对两性在微博中自我呈现方式的对比, 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女性的弱势、传统的刻板印象依旧没有改变, 女性在微博中依旧是情感、家庭、琐事、魅力的代言人, 没有真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如公共领域等社会环境中。女性虽然以真实身份示人的意愿较高, 甚至高于男性, 但在这种意愿下, 仍然将自己置于“被看”的地位, 希望以漂亮的头像“取悦”男性, 这是不自信的表现。此外, 女性发布的内容大都集中在情感、生活和家庭等琐事上, 向大众呈现的依旧是传统的女性形象。这点与传统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没有显著区别, 唯一的不同在于是主动塑造还是被动塑造。

(二) 女性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力较弱

通过对300名样本用户的被关注度、活跃度和微博影响力的具体分析, 结论已经了然:女性用户在被关注度、活跃度和微博影响力这三方面的表现都不如男性用户, 自然在微博上的影响力也不如男性用户。虽然微博给予了女性用户巨大的表达空间, 女性的参与度也较高, 但女性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力依然比较薄弱。

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微博这种带有网络自媒体性质的新兴媒体的出现, 为目前在这个仍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提供了自我表达的平台。但似乎女性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 女性在微博上塑造的形象依旧没有摆脱弱势、传统的刻板印象, 同时在微博上的话语权也没有得到更多的提升。但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 就是尽管女性现阶段在微博上还不能完美转型, 但微博确实是一个可以让女性获得更多话语表达的平台, 这需要广大女性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晨阳, 郁惠玲.微博空间中的女性表达:契机、问题和展望[J].新闻界, 2011 (5) .

[2]原福永, 冯静, 符茜茜.微博用户的影响力指数模型[J].情报分析与研究, 2012 (6) .

[3]喻国明, 欧亚.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4]马俊, 等.基于个人属性特征的微博用户影响力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3 (8) .

微博中的自我议程设置 篇2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 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它反映的是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的层面。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于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而微博用户已经占据48.7%, 达到近2.5亿。微博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在获取一手信息、加强人际沟通以及实现自我、发现自我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改变了我们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逆转了常规的生活方式。它以一种原创的方式,自行选择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并有选择的传播感兴趣的观点和言论,这种完全公开的方式,拉近了公众的距离,引起了问题关注度,并且通过对内容的在加工让个体变成了信息传播的主体。这一对某一现象的“关注”行为,当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就会引发一种效应,致使大面积用户产生共鸣。但与传统不同的是,公众“想什么”的来源不再被限制,而成为一种自我解读, 这就是“自我议程设置”。

微博中“自我议程设置”的特殊性

1.议题多元化,集中化

由于在这一传播方式下,个人成为信息发布和筛选的主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发布对时政、民生以及个人隐私和心情作为议题发布并引发讨论。这些在个性化定制的界面中,呈现的是关注的微博用户所发表的言论是各种各样的,比如以个人形式发表的微博,其中不乏明星、政客也包括个人的言语和观点;也包括公共主页上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政府的官方微博;媒体的官方微博;以人为艺术为主题发布的涉及知识性、文体性的微博;关于饮食、休闲等生活资讯微博等。正是由于这种反传统的特质,带来了微博议题的多元化。用户对于议程的设置是自我情感的抒发和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所判断出的“大事”,而不是传统的议程设置中大众传媒所认为的“大事”。无论微博的个人议程是先于大众传媒的还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掀起热潮的,都存在的对于重大议题的相互影响,这便产生了对于重大议题的集中反映,于是微博的自我议程在形成规模后便于大众媒体趋于了一致。

2.议程设置低效化、零碎化

微博在带来多元化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碎片化效应,由于个人议程的设置不受制于其他,因此他的多样性自然会削弱大众的公众意识。言论市场被趣缘群体所代替,自我议程设置开始于公众议程设置发生反应,这种不受限制的自我议程设置会在形成某一兴趣群体之后产生共鸣,从而固话观点和兴趣。例如,在你发表关于某一事态的评论之后,微博会推荐你关于此问题的行业专家,并吸引更多关注的人群加入,这就导致了低效的自我议程设置功能。

微博中“自我议程设置”的效应

1.微博中“自我议程设置”的负面影响

传统的议程设置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实现的:大众传媒将自己的价值体系下所认为的重要议题经过加工和筛选后进行整理,以事实报道的名义传递给公众,而微博早已跨越了这一层面,公众对各种议题的认知早已超越了大众传媒所赋予的阶段,通过自我议程设置, 公众从“选择者”变成了“形成者”和“传播者”。任何信息得以以第一手资料的方式呈现任何细节和“真相”。当然,这一特性也正是滋生谣言、流言环境的罪魁祸首。由于匿名性和自我性, 微博成了各种恶意和虚假信息泛滥的平台,这也是实名制呼声高涨的原因。也就是说,虽然“拟态环境”的影响力被削弱,但是那些“真相”便成为了另一种拟态环境,形成一种强大的但不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的公众意识,最终公众被困于这一环境中难以自辩。

2.微博中自我议程设置的正面影响

如今发展迅猛的主流微博,新浪、腾讯、网易等,无不是依托主流门户网站而生长,网站作为网络传播中的大众传播媒体,虽然有着与电视、报纸等完全不同的传播方式,却依然存在为公众设置日程的行为,作为用户自我议程设置的辅助,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对于微博热议的内容,传统媒介又可以介入开展更新的报道。尽管在微博中公众通过自己的选择抒发感情,提交评论,但是这同时会在形成规模之后引起传统媒介的关注和推进报道。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可以各自根据喜欢展开辩论和交锋,大大增强了网络的互动性,他们会自发形成某种组织,壮大某一观点,以至于形成某一流派,这就是对传统议程设置的补充和延伸。

结论

解析微博中的“公民记者” 篇3

微博的发展凸显公民记者的优势

微博的广泛运用给普通群众带来深刻影响, 使“人人都成为记者”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公民记者必将遍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公民记者由于其是普通一员, 生活在社会各阶层, 本身作为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参与者, 发布身边发生的信息最具原生态、感染力和亲近性;公民记者由于其数量非常庞大, 他们有条件、有机会接触到生活中有新闻价值、重大的甚至是某些突发性事件, 并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以最快的速度“抓拍”并把它传到微博上, 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所以, 公民记者乘上微博这一新媒体翅膀, 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公民记者能够贴近传统媒体记者关注不到的真实社会现实生活, 延伸传统媒体记者的报道视角, 拓宽媒体的报道线索, 丰富媒体的报道材料, 促进传统媒体借助公民记者提供的素材, 使报道更加真实、及时、生动、全面、客观, 更符合普通百姓的信息需要, 进一步加强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公民记者同时扮演了传统媒体记者不能报道、没有报道或来不及报道, 甚至不愿报道的角色, 使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甚至包括敏感事件见诸微博, 进而引起关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事件就是一位知识分子在生活中对映入眼帘的街头“乞讨儿童”随手拍照并传到自己的微博上, 发出号召解救更多的乞讨儿童的事件, 这一事件经过微博的发酵后, 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广大网民利用微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线索, 群策群力、献计献策, 提出各种解救乞讨儿童的良策。后来传统新闻媒体的及时跟进、介入报道, 各地公安机关根据微博提供的线索, 主动出击, 有力地打击了虐待、贩卖乞讨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 使更多遭到拐骗的乞讨儿童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 维护了乞讨儿童的权利。

传统媒体受众处于信息接收终点, 只是在消极被动地接收信息, 缺乏公开便捷地表达观点、传播信息的渠道。而互联网的发展, 特别是“改变世界的140字” (新浪网微博副主编刘新征语) 微博的发展, 其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微博赋予公民记者强实时性、广交互性、高个性化、快传播性等诸多优势, 使得公民记者的优势得到强化, 能够更快、更远、更及时地完成信息采集、发布、上传任务, 充分担当公民记者“瞭望者”的角色, 积极发挥公民记者信息传播者的作用。

因此, 微博新媒体的发展拓展了公民记者的外延, 丰富了公民记者的内涵, 而公民记者在微博成为高度“社会化、平民化、媒体化、个性化、实时化” (1) (引用李开复语) 的传播平台的技术指引下, 具备了许多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这些使得公民记者和传统媒体记者在新闻报道比拼中, 不仅优势互补, 而且后发优势更加明显, 其关注度更高、影响力更大。

微博的发展使公民记者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实现公众知情权, 促进信息公开透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140字微博”成为继博客、播客、维客、威客、晒客、印客、闪客及各种社区论坛之后的又一便捷传播平台。

微博在保障公众知情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 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 其中社会知情权是广大群众关心最多的一项权利。社会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其所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权利。 (2)

微博新媒体的发展使公民记者打破了传统媒体记者垄断新闻采写和发布的局面, 公民记者传播的新闻更具大众化、社会化、人性化, 而且采写的新闻大部分是原生态的, 因而也更具真实性和鲜活感。微博舆情事件中, 公民记者超越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 发挥了公民参与管理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职能。微博增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凝聚了爱心人士的关注, 提高了公民的媒介素养, 充分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 实现了公众的知情权, 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透明, 政府信息在阳光执法的环境下, 实现政治的开明公正。

提升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威力。“微博必将担负起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那部分公用” (3) , 微博的发展使得“那部分公用”——舆论监督作用有时发挥了传统媒体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民借助微博对一切危害公共利益、公众利益等行为发起抨击曝光, 不断强化其公民意识以及民主意识。

同时, 越来越多的体制内监督人员也认识到公民记者网络监督特别是微博的力量。“我认为网络监督非常必要, 是对传统舆论监督的有力补充。” (4)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检察院检察长赵斌说, 随着监督渠道、方式的不断扩展完善, 公民借助网络业已经成为反腐败的新力量。政府机关包括公安部门陆陆续续开设的政府微博、公安微博, 可以看出微博的力量之大。

公民记者通过微博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收集到大量信息, 通过自我理解、研判, 使某一焦点信息成为供公众共享的资源。同时, 微博具备强大的凝聚力、鲜明的独立性, 它使得独立个体的意见在网络间聚焦和放大, 通过网络舆论压力迫使政府权威服从大众意愿。微博不受渠道限制, 自下而上传播, 监督更快捷及时, 强大的舆论压力迅速生成。在“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 新闻事件当事人通过微博以现场发布的形式将广大网友关注的“拆迁事件”一一呈现, “宜黄拆迁事件”在网络中聚焦, 引起社会关注, 最终使宜黄县相关领导受到惩处, 当事人的权益得到维护。

因此, 公民记者通过微博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监督是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体现, 它曝光不良现象, 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同时也培养了全社会的公民意识, 让人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去, 勇于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

微博这把“双刃剑”对公民记者的影响

微博的发展为公民言论自由的表达、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激发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社会管理的热度, 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微博社区里畅所欲言, 展开讨论, 出谋献策, 极大地提高了普通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微博在发展的过程中, 运用得好, 能为百姓造福;运用不当, 可能会带来祸害。

如2010年12月6日晚, 某微博忽然传出“金庸去世”的消息, 在广大网民中引发一阵强烈震动之后, 随即被证实是假新闻。刊播“金庸去世”消息的杂志相关负责人也以辞职为这一事件画上句号。从金庸“被去世”中我们看到了微博产生的负面影响, 有可能成为假新闻、低俗信息的温床, 影响了微博的健康发展。这样公民记者在辨别事实真相、新媒体素养等方面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因此, 目前微博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试运行阶段, 如果微博成为假新闻的滥觞, 必将限制微博的发展空间, 这时公民记者也将走向死胡同。还有, 微博有可能成为低俗、暴力信源的集散地, 所有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微博如何发挥其正效应, 遏制其负效应, 公民记者借助微博传播平台促进其健康发展、成长, 这不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会引起学术界、业界专家学者不断关注、探讨、研究、思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 《传媒观察》, 2008 (10) 。

[2].胡晔、杨媛:《“公民记者”与民众的安全感》, 《青年记者》, 2009 (2) 。

[3].吴飒:《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记者研究》,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5月8日。

[4].刘丽清:《微博虽“微”足值道尔——微博特性之浅析》, 《东南传播》, 2009 (11) 。

[5].赵志立:《公民记者和公民编辑兴起的意义与挑战》, 《中国编辑》, 2006 (5) 。

[6].谢尔·以色列[美]著, 任文科译:《微博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微博中的企业家精神 篇4

“面孔”的预知指数

微博这个传播模式, 往往又不是一个人在发布信息, 而是一群人, 他们要么是同一事件的不同目击者, 要么是同一个圈子的朋友。比如企业家群体。这个群体中, 相对于企业品牌, 有个性以及极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更具吸引力, 和明星一样, 多数人们更想了解到生活中最真实的企业家, 他的动态、他的想法, 而非经过媒体包装过的, 微博就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个贴近生活的企业家。

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平时段子口若悬河, 微博上却只爱心灵鸡汤式格言, 继续演绎青年导师;创新工场的李开复则是格言、奇闻、自家八卦齐上, 走的是全能、实用的清新邻家大叔路线;王石的微博则时时彰显低碳、环保的概念, 同时不忘代言“登山运动”, 让人提到万科就会想到“绿色、健康”。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微博控”企业家一个是任志强, 另一个是潘石屹了。

“领导来电让我闭嘴。少发微博。这也许是好事。但少发不等于不发。谢谢各位的关注。有些话还是要说的。”这就是任志强, 犀利、不留情到有点凶。不过, 他也会在侃侃而谈大势所趋的激扬文字间隙不忘温情一把, 告诉粉丝自己跟女儿打电话会“告诉她, 我爱她”。真情、率性的家常模式, 换来了粉丝热切回应:“你很可爱。”

潘石屹的“微博”个性就是真实, “我说的话, 都是我心里想的, 不会迎合谁去说。这跟性格有关, 跟有钱没钱, 长得好看不好看没关系。我对所有的事情都有我自己的意见, 不会随波逐流。如果别人做什么, 我也跟着做, 就觉得没出息。现在中国缺少原创的氛围, 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应该把思想放开, 个性也是很大的财富。”

从这些企业家的行事风格和发表的言论来看, 他们的基本特点是豪爽、不拘小节、比较自我, 不太重视别人的感受。比如, 任志强发表了这么多快人快语的言论, 他一定知道有很多人反对其观点甚至对其个人非常反感、敌视, 但他依然我行我素, 言论不断;表面上看任志强的言论是为了宣传、扩大个人知名度, 从深层次看, 过于强势的人格特质决定了他很少顾及公众的感受。

在这种“微博控”下的企业家们, 个性其实蕴涵着浪漫的人文主义和宽厚的博爱情结, 这种个性品质既有先天的气质凝聚, 也有在经济创造过程中的智慧修炼。他们的个性就像血液和精气一样, 非常细节化地流注与充盈于企业的管理脉络及整体构架之中, 营造了企业独有的文化氛围。企业的生命也就在企业家个性的文化弥散中, 得到了生存与发展。

企业家个性与企业家精神是“共生”的, 按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的描述, 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家的创新实践。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和灵魂,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企业家个性的人, 可以用创新的素质和精神, 去不断再造企业新的生机。而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开创精神。因为从“企业家精神”这个术语的内涵上分析, 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品质, 精神首先是一种思想形式, 是一种驱动智慧运思的意识形态, 但精神不完全是仅仅表明个人意识状况或过程的心理的、主观的概念, 精神相对于意识, 它似乎应该是对意识的一种价值抽象。

玩得就是“植入营销”

一直以来, 低调与神秘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家的缩影, 但在注意力经济表现最为突出的“微博”领域, 潘石屹、任志强们“另类”的高调已然成了企业的重磅武器, 其层出不穷的亮相、语录、自嘲、攻击等都成了他们自身企业的重要得分点。

当然, 企业家的“微博”个性类型有很多款, 有时候是本色出演, 有时候只是其个性的某个方面, 有时候只是为了匹配企业的管理理念, 总之基本原则是风格鲜明且给公众留下点想象空间。这种个性形象一旦树立起来, 就成了企业整体运作链、传播链中的一环, 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需要不断巩固、不断强化、口口相传的无形资产。比如潘石屹的“唠家常”, 任志强的“放大炮”, 冯仑的“晒思想”都突出自己是生活简单、管理更简单的经营能力。

现代传播学的认知平衡论认为, 如果公众对一个企业家有好感, 对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会稍带有好感, 反之亦然。

企业家们通过微博这个赤裸裸的“江湖”, 开始与上下游的企业客户、普通消费者、广大百姓大胆进行亲密接触, 在他们的头脑中, 有着商人们固有的“贪婪逻辑”。即天生利用商业机会的优势, 很多时候企业家们自己都还未发现, 盈利方式就已经产生了。

在微博这个平台上, 并不完全以企业的大小来衡量企业家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个人魅力高于企业魅力, 以至于有些企业家的个人微博, 比其所执掌的企业更要火热得多。然后, 所有评论一律不予回应。这显然是, 他认为还有许多比对付粉丝们更有价值的事等着他去做。

所以说, 微博是企业家们塑造人脉和市场的最佳场地一点也不为过。一个货真价实的企业家, 应该就是永远在路上、永远在线、永远试图破坏式创新。晒生活, 互问候, 撕去了千篇一律、正襟危坐的高贵西装后, 每个人都还罩着各色底衫。他们也会拼粉丝、拼评论、拼幽默的, 显露他们的真性情, 他们试图从微博这个圈子里, 天南地北的互动中汲取中国社会眼下最新鲜生动的养分。只有被关注多了人气旺盛了, 才能进而转化为商气。人脉旺盛, 商机也会随之而来。

卡内基曾经说过, 一个人的成功, 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 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呼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成功的企业家依旧要学会讲故事, 充满趣味与传奇的个人品牌就是故事之一。

实际上, 除了商人特有的欲望外, 微博展现的是企业家群体的精神特征, 人们日常也把它看作是成功的企业家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 并以此标尺可以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一个时代的企业家群体, 本就有着他们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时代使命。

微世界, 大智慧。“微博”展现的企业家精神, 表明这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独特个人素质、经营目的及思维模式, 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结构的一种超越, 一种升华。

浅析微博中的公民新闻 篇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步入了新媒体时代, 微博应运而生。微博, 即微型博客, 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博客的互联网产品。为了方便与移动终端的接入, 通过微博发布的每一则消息的字数都限定在140字以内。用户在进行文字编辑的同时, 还可以在文本中插入音频、视频和图片, 从而实现多媒体传输功能。微博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也很特别, 它是通过“关注”与“被关注”来实现的。用户可以接收到自己主动关注的内容更新, 而没有关注的内容要通过搜索来实现阅读。同理, 若用户“被关注”, 其所更新的内容将发送给关注者。

据艾瑞网发布的《2014年中国微博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3月, 微博在PC端月度覆盖人数达2.9亿人, 手机客户端月度覆盖人数达1.06亿人;在用户使用的网络服务中, 微博占比达70%, 而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 有超六成的用户参与过微博热门话题讨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自2009年微博正式开通以来, 微博已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这几年的发展, 微博也从单纯的满足人们社交需求的社交工具, 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微博随着用户的持续增长, 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时至今日, 越来越多的机构以及公众人物都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 从而通过发布和传递信息以达到宣传的目的。许多用户现如今也不仅将微博作为与朋友交流、分享生活的工具, 更是将微博作为接收、传递和发布新闻信息的平台。比如最近因参加《奔跑吧兄弟》人气飙升的陈赫, 其离婚的消息就是通过微博传出, 而他本人也是在离婚消息传出3天后通过微博而承认了自己已离婚。再如几年前的温州列车追尾事故也是列车上的乘客在事发四分钟后将此消息通过微博发布出来, 比国内媒体报道的第一条关于此消息的新闻早了两个多小时。而近几年许多官员被查直至落马,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网民在微博中的爆料。

二、发展中的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 后逐渐发展, 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兴盛。

关于公民新闻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杜威与记者李普曼之间的著名辩论。李普曼认为, 报刊应该把社会中消息灵通的专家们的最好意见和思想准确地传播到公民中间, 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舆论;杜威则认为, 只有公民自己最清楚什么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需要的, 专家们不论有多么灵通的消息, 都不能代替公众做出最佳判断, 公民有能力和智慧对公共事件做出自己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公民新闻”, 顾名思义, 即由普通公民生产并传播的新闻。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记者采访的新闻, 它的传播主体是公民。也就是说在新闻信息的采访、编辑、报道的过程中, 以前没有机会参与专业媒体报道的普通公民开始有机会完成这一系列新闻传播的过程。他们以公共领域为报道的主要内容, 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向大众传播自己的思想及观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网络成为“公民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最大平台, 现如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也已成为“公民新闻”的主要载体。

三、微博的传播优势以及对公民新闻的积极作用

作为信息的获取和发布平台, 微博对新闻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相较于传统的媒体, 微博即时、快捷、裂变式传播等优势给新闻的报道和传递也带来了巨大变革。

(一) 用户操作简单

微博对用户的准入门槛较低, 用户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通过微博客户端发布信息。不仅如此, 140字的字数限制也可以让人写起来更加轻松, 再也不用烦恼撰写大篇文章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 更不用担心版面、格式等方面的要求。用户可以使用自己想用的语言, 同时可以随意发挥, 从这个角度来讲, 微博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也是很低的。微博简单易操作的优点促进了网络公民新闻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二) 表现形式多样

微博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它的表现形式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有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报纸、杂志可以图文并茂, 但不能加入影像和声音, 受众只能靠想象来感知;电视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比报纸有所进步, 但是只能在固定的时间传播一定量的信息。而通过微博传递新闻可以只有文字, 也可以插入图片, 甚至还可以在新闻中插入相关视频, 从而增强新闻的立体感, 使新闻更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性, 信息量也会随之扩大, 受众在了解新闻时也会更加直观与便捷。相信丰富多样的新闻表现形式也使得公民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关注。

(三) 裂变式的传播

由于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使用微博, 所以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信息。当身边有重大新闻发生时, 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通过微博及时分享给其他的用户。而微博的“转发”功能, 还可以实现新闻的裂变式传播。所谓裂变式传播可以这样理解:每个微博用户都有一定数量的粉丝, 如果某个用户的某条新闻被其粉丝转发, 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 不断蔓延, 这样就形成了裂变式传播。裂变的传播方式使得消息迅速蔓延,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公民新闻的传播效率和知名度。

(四) 传播互动性强

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被动接受的特点不同, 微博具有双向传播、自主接受的特点。每条微博下方都有“转发”和“评论”的功能, 微博用户可以针对该则新闻, 通过“评论”或者“转发”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与新闻的发布者进行互动。而其他用户也可以在该则新闻下方看到这则新闻的所有评论, 并且还可以像新闻发布者那样, 跟评论者进行互动。微博中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了网络公民新闻的民主化, 同时也是微博消息呈现裂变式传播的原因之一。

四、微博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公民新闻的影响

虽然使用起来简单快捷、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等诸多优势使微博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从多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出, 在微博新闻的报道和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首先, 由于使用微博的门槛低, 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发布消息, 所以微博中公民新闻的编辑主体也从传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转变成了普通的大众。由于网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同, 媒介素养也参差不齐, 因此有很多个人言论和其他传播信息不加过滤就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微博上发表的大部分内容多为琐碎之事, 缺乏新意, 因此, 微博甚至被冠以“垃圾桶”“话痨地”等称谓。无聊话题会使公民新闻在微博中陷入低谷状态。不仅如此, 有些社会公德意识比较薄弱的人, 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 或者在对社会事件不加任何辨别的情况下, 会发表一些虚假信息。例如2013年12月有网友在网络上曝出东北大妈北京街头“碰瓷”外国小伙, 之后该消息被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报道, 后来经过多方证实此次事件并非该网友所描述的那样, 而是大妈被违章驾驶的老外撞倒。这些虚假的新闻如果不及时遏制, 长此以往会对公民新闻造成非常大的不利。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也是公民新闻的生命, 这些行为久而久之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也会导致微博中新闻信息的失真。针对这点, 我国司法部门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 情节严重者可结合刑法对其定性为诽谤罪。这些规定在2013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 随着法律的完善, 微博中的虚假新闻将会得到有效制止。

其次, 对新闻人物贴上不必要的标签会阻碍受众客观认识新闻事件。标签化是将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 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标签化会导致两大恶果。其一, 预设立场, 传递偏见。其二, 左右公众的判断, 使公众放弃了对具体新闻事实的关注。“官二代”“高富帅”“公务员”等标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些相同的特质, 但也容易误导受众, 忽视问题的实质, 从而阻碍受众客观地认识新闻事件。

再次, 微博中的公民新闻篇幅短小精悍, 很难将报纸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或者几分钟的电视新闻内容表达清楚, 大部分受众往往只阅读短短几行字就对新闻的内容作出判断。而受众往往会依据个人价值观对新闻事实加以解读, 以评论数和转发量作为微博价值的评判标准, 从中挑选出自己认为重要或者抓人眼球的部分作为微博的主要内容, 却很少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对新闻要素进行选择整合。这也让微博中的公民新闻容易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比较片面和主观, 甚至产生误解。

五、思考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网民的媒介素养决定着网络公民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网民应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通过媒体官方微博的带动, 加强网民对于新闻的选择、理解、判断、质疑等能力, 加上道德与法律的约束, 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微博上的信息。同时, 网民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社会道德意识和对新闻质疑的能力, 明白自身在参与公众话题时要为自己不适当的言论带来的不良后果负责。因此不论是新闻的发布者还是接受者在参与公众话题时都应时刻保持清醒。不仅如此, 我们也应该看到, 随着我国微博的兴盛, 其发展还是会受到政治、经济和法律以及其他社会条件的影响, 对以微博为载体的公民新闻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竭力找到一个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和互联网市场特色的公民新闻发展模式, 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新闻发展道路。相信在众多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公民新闻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步入了以微博、微信为主的新媒体时代。微博作为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新型媒体, 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并且对传媒生态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普通公民为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公民新闻, 在微博平台上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将对微博中的公民新闻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微博,新媒体,公民新闻,网络公民新闻

参考文献

[1]艾瑞网.2014年中国微博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简版[OB/OL].http://report.iresearch.cn/2183.html, 2014-06-18.

[2]钱弘道, 姜斌.“信息割据”下的沟通失效与公共论坛重建——发现互联网时代新的公共论坛原则[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 .

[3]曹林.标签泛滥的结果是新闻的退化[N].中国青年报, 2012-10-31.

微博中的开放域事件抽取 篇6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以短文本为主的网络平台已成为实时信息的重要来源。以微博为例,它是一个基于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实现即时分享。近年来,微博平台发展迅猛,在热点事件的报导和传播方面占据主导地位,针对微博文本的事件抽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早期对于事件抽取的研究[1]主要侧重于在新闻文本中提取结构化的事件。新闻文本用词较为规范,具有清晰的语法结构,针对这类文本的事件抽取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微博与新闻等正式文体相比,语言趋于口语化、文本内容多而杂,含于其中的事件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的事件抽取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对于领域多样化、事件类别不可预先定义的微博文本来说是不够完备的。上述原因导致对微博进行事件抽取时,采用针对普通文本的方法难以奏效。

近年来,针对微博的开放域事件抽取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目光。Benson[2]使用远程监督的方法训练了一个关系提取器,可根据微博用户发布的信息检测出公众人物举办的活动和场地。Morgan等人[3]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熵的主题分类方法用于跟踪、检测微博中的话题信息。路荣等人[1]针对中文微博,通过主题模型和文本聚类的方法检测出微博中的新闻话题。

本文根据微博文本的特点,对中文微博中的事件抽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实现了一个开放域事件抽取和分类系统,即微博-日历系统。该系统可在海量微博数据中提取出每个日期下具有新闻价值的热点事件,并以日历的形式展示出来。本文主要工作是提取表征事件的四元组(命名实体,事件短语,时间,事件类型),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大致如下:首先获取微博文本进行预处理,用序列标记方法抽取出微博中的命名实体、事件短语,同时基于微博的发布时间计算出事件的发生时间,然后利用非监督学习方法对事件进行分类,最后量化命名实体和日期之间的关联程度,将每个日期下的事件按照重要性排序。本文针对开放域的事件抽取和分类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只能针对特定领域的局限性。运用序列标记方法对微博这类新兴文本进行热点事件抽取的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参考性。通过对微博文本的时间处理,将热点事件按照它们的发生时间以日历形式展现具有创新性。此外,本文实现的微博-日历系统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1 事件抽取

事件抽取之前需要对获取的微博文本进行简单的预处理工作。文本预处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过滤无效信息、分词及词性标注。其中,过滤无效信息是指去除微博中无意义的文字内容或符号,例如字数极少的微博和一些URL、特殊字符、表情符号等。这些内容通常不涉及热点事件,且会增加文本噪声,因此,在预处理过程中先将这部分信息去除。由于中文文本没有空格之类的字符来标志一个词语的结束,所以需要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工作,便于下一步的语义分析。本文借用了ICTCLAS系统[5]实现分词,该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出的汉语词法分析系统,具有良好的分词效果且支持词性标注。

本文中事件抽取是指在微博文本中提取结构化的事件信息。根据汉语的语言特点,许多词语往往不涉及事件相关信息,我们可以用几个比较关键的词语来概括相应事件,即对任意一条微博文本,提取出语句中的命名实体和事件短语来表征所述事件。为此,我们需要进行命名实体识别和事件短语抽取两个步骤。

1.1 命名实体识别

命名实体识别是指识别出文本中具有特定意义的专有名词,在本文的研究中,识别范围主要包括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目前,英文微博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6]已取得一定成果,与英文相比,中文命名实体识别更加繁琐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区别于非命名实体的特征标志。单词首字母大写是识别英文命名实体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中文命名实体不具有类似特征。(2)命名实体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包含的现象。某些社会机构名称中可能含有人名、地名,这种现象也会降低识别效果。(3)英语单词之间存在空格将其分开,而中文词语并没有类似的边界标志,所以中文命名实体识别还会受到分词效果的影响。即中文分词系统的分词结果是否可靠,会直接影响系统识别的准确率。(4)在中文命名实体识别中,有些词语首次出现后会采用缩写形式,例如“中国科学院”的缩写形式为“中科院”。缩写中大多省略了指示实体词类型的关键信息,这给中文命名实体识别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虽然具有一定难度,但在中文命名实体识别领域也找到了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识别方法包括基于规则的识别方法和基于统计的识别方法。基于规则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主要是将词法规则、语法规则甚至语义规则通过人工添加的方式加入到识别过程中以提高命名实体识别的质量。一般来说,基于规则的方法实现比较简单,能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准确率。但是这种方法的识别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则的完备性和合理性,对规则制定者的要求比较高,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完成,而且设计规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随着语料库内容的不断丰富,基于统计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受到更多的关注。该方法可以通过训练标注语料获取对命名实体识别有帮助的相关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对未标注的数据进行结果预测,识别出其中的人名、地名和机构名。与基于规则的方法相比,基于统计的方法需要对语料进行标注训练,这个过程不要求精深的语言学知识,并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采用了基于统计的方法来完成命名实体识别任务。

1.2 提取事件短语

微博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可以高度概括所述事件的主要内容,搭起了事件框架。命名实体可以充当事件的主语部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取补充事件具体内容的词语,这类词语就是本文所述的事件短语。现有事件短语的提取方法同样包括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命名实体识别部分,我们已就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再加上微博文本往往包含一些网络用语,词语具有非正式性,已有的基于规则方法难以奏效,因此,我们统一使用基于统计的方法进行事件短语提取和命名实体识别的工作。

目前,基于统计方法的模型主要包括支持向量机、隐马尔可夫模型、最大熵马尔可夫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等。支持向量机主要针对两类分类问题,在高维空间中寻找一个超平面把类别分割开来,以保证最小的分类错误率。隐马尔可夫模型是一种产生式模型,常被应用于序列标记任务中。但该模型假设观察值之间是严格独立的,这一假设前提使得模型无法使用较为复杂的特征,在事件抽取问题上是不够完善的。最大熵马尔可夫模型克服了隐马尔可夫模型严格的独立假设,允许状态转移概率依赖于序列中非独立的特征,从而将上下文信息引入到模型的学习和识别过程中,提高了识别效果。不过,由于该模型是在每个观察结点上判断输出标记,有可能陷入局部最优,易导致标记偏置问题。

相比之下,条件随机场模型同样不需要隐马尔可夫模型所要求的严格独立假设,且该模型对状态序列进行全局计算的特点避免了最大熵马尔可夫模型的标记偏置问题,在信息抽取领域表现出较好性能。提取命名实体和事件短语本身是比较典型的序列标记问题,再加上微博文本的特殊性,综合考虑,本文采取了序列标记的方法[7]提取命名实体和事件短语,使用的训练和推理模型为条件随机场模型。

1.3 条件随机场

条件随机场CRFs(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模型是由Lafferty等人在最大熵模型和隐马尔可夫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判别式模型。该模型在给定观察序列的情况下,对整个序列的联合概率统一建模,重点解决序列化标记的问题。

如图2所示,随机变量X代表数据序列,变量Y是与之对应的标记序列,p(Y|X)表示在给定数据序列X的条件下,标记序列为Y的条件概率。设G=(V,E)是一个无向图,Y={Yv|v∈V}是以G中节点v为索引的随机变量构成的集合。在给定X的条件下,如果每个随机变量Yv服从马尔可夫属性,即在给定X和Yv以外的所有随机变量Yw的条件下,随机变量Yv满足条件概率p(Yv|X,Yw,w≠v)=p(Yv|X,Yw,w~v),(w~v表示w和v是图G中的相邻节点),则(X,Y)构成一个条件随机场[8]。CRFs是无向图模型,其最简单的形式是链式CRFs,即模型中各个节点之间构成线性结构。

对于本文的事件抽取问题,可以用链式条件随机场进行训练和推理,标记出属于命名实体和事件短语的词语来表征文本事件。假设X={X1,X2,…,Xn}是微博文本词语构成的观察序列,设与之对应的标记序列为Y={Y1,Y2,…,Yn}。集合Y中的元素为实体类型的标注符号。根据条件随机场的基本理论,标记序列的条件概率与模型的势函数成正比,即:

其中,tj(Yi-1,Yi,X)是观察序列和标记序列在i-1到i时刻的特征转移函数;Sk(Yi,X)是整个观察序列和标记序列在i时刻的状态特征函数。两个特征函数可以统一为二值函数fj(Yi-1,Yi,X),函数值可以通过i时刻所有观察值的特征结合其对应的标记结果来获得。统一特征函数并将势函数的乘积归一化,可得标记序列Y的条件概率:

其中Z(X)为归一化因子;参数λ的取值可在模型训练中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获得。

本文中,链式条件随机场的推理过程就是对于微博语料库中各微博文本组成的观测序列X和训练产生的模型参数λ,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最优标记序列Y,使得Y能够准确标注其中的命名实体和事件短语。求得最优标记序列的过程可以转化为求取概率函数p(Y|X,λ)的最大值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维特比算法递归求得Y*=argmaxp(Y|X),此时Y*即为后验概率最大的序列标记Y。至此,可以得出微博文本中的命名实体和事件短语,完成事件抽取任务。

1.4 特征选择

确定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之后,我们需要选择与之对应的文本特征。特征的选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着模型的特征函数,对结果的正确率和召回率都有很大影响。如果选取的特征集过大,不仅会影响模型训练和预测的效率,还可能发生过拟合现象;如果选取的特征集过小,会降低模型识别的准确率和召回率。本文利用条件随机场的特点,在进行事件抽取时不仅利用当前词的特征,还充分利用了上下文的统计信息作为特征,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前词的特征包括词形特征、词性特征和所处的位置特征等。词形特征主要是指构成该词的字符串及其长度,是词的基本特征。例如,命名实体大多包含两个以上字符,很少出现一个字的人名、地名和机构名,显然,字符串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体和短语的识别。词性是信息抽取中一个常用且有效的特征信息。命名实体和事件短语大多为名词和动词,极少含有形容词、量词和代词等其他词性的词语,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标记任务的求解空间。同时词性特征也能够涵盖一定的语法信息,有助于提高实体和短语识别的准确度。位置特征是指该词相对句子而言所处的位置,一般来说,命名实体位于句首的概率大于在句中或句尾的概率,这一特征对于命名实体识别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仅凭当前词自身的特征不足以准确识别命名实体和事件短语,还需加入词语的上下文特征。该特征指的是包括当前词和其前后若干个词在内的一个观察窗口(W-n,…,W0,…,Wn)。理论上来说,窗口范围越大,可利用的上下文信息越多。但如果窗口过大,除了严重降低运行效率、浪费大量资源之外,还会产生过拟合现象;而如果窗口过小,就不能获取足够多的有用信息。本文将观察窗口的大小设置为5,实验证明该值对于实体词识别任务能够获得较好效果。

为利于条件随机场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本文为当前词特征和上下文特征定义了一个的特征模板,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考虑到分词的原因,人名、地名、机构名和事件短语这四类实体词可能被切分为多个部分,例如当前词可能位于实体的开始(B)、内部(I)和实体外(O)三个位置。所以本文定义了一个基于实体位置的标记集合来标识当前词的实体类型,具体标记及其含义如表2所示。

条件随机场模型可对文本特征进行线性组合,构成较为复杂的特征来表示非线性的上下文信息。同时,问题的特征空间会随之增大,但并非所有的特征都是有用的,选择出冗余少、代表性高的特征对模型的训练和应用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使用了基于计数的特征选择方法,即在样本训练的过程中统计各个特征的出现次数,选择次数较高的特征作为模型特征集。

2 事件分类

传统的文本分类方法主要是利用向量空间模型表示文本,根据相似性计算的量化结果决定文本类别。但由于微博这类短文本包含的词语较少,具有严重的数据稀疏性问题,使得对微博文本进行分类学习的复杂性加大。此外,对于微博中的事件分类来说,有监督的或半监督的分类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微博是包含多个领域的开放性文本,对于涉及的事件类别是很难明确界定的;监督或半监督的分类方法,大多需要人工标注事件类别,这会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再加上某些类别出现的频率较低,即使标注了很大的数据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类别都包含进来;对于一篇新闻文本来说,它的内容大多是围绕一个主题叙述的,但微博文本较之更为随意,往往融合多个事件类别。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采用了一种针对开放域文本的无监督分类方法,即基于潜在狄利克雷分布的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通过聚类的方法实现微博文本中主要事件的类别划分。下面简单介绍一下LDA主题模型的原理以及本文中的微博文本聚类算法。

2.1 LDA模型

LDA模型是由Blei等人在概率潜在语义分析模型(PLSA)的基础上,运用超参数和隐变量来模拟文档生成过程的产生式模型[9]。PLSA模型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型训练时所使用的数据集,特别是模型在文档层面上没有描述概率,先验概率的求解只建立在已有训练集,易导致过拟合现象。相比之下,LDA模型采用了一个服从狄利克雷分布的K维隐含随机变量来描述文档的主题概率,模拟文档集的产生过程,克服了PLSA模型的缺点,在文本分类、情感分析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LDA模型把语料库中的每一篇文档看作是一个词频向量,对应着主题的概率分布,将文本信息转化为易于建模的结构化信息。该模型认为每篇文档是若干潜在主题的混合分布,每一个主题又是文档中所有单词的概率分布。即假设由M篇文档构成的语料库含有K个主题,语料库中的每个文档对应K个主题的一个多项分布,把这个多项分布记为θ。每个主题又对应于语料库中单词的一个多项分布,记这个多项分布为φ。多项分布θ和φ分别有一个参数为的Dirichlet先验分布,即,图3为LDA主题模型的示意图。

根据LDA主题模型的原理,我们把包含于微博语句中的事件信息看作是若干类别的混合分布,每一个事件类别对应事件实体词的概率分布。例如“加油”一词可能出现在体育类别的文本中,也可能出现在“汶川加油”这样的社会事件中。我们把两个类别type看作潜变量,有type~Mult(θ),相应的词语word也对应一个多项分布,即word~Mult(φ)。对于一个由M篇微博文本组成的语料库,假设它所包含的事件类别个数为K,LDA模型假设该语料库的生成过程概括为以下步骤:

(1)根据可得到第k个类别上的词语多项式分布向量

(2)对于第m篇微博文本,确定它所包含的词语个数,即文本的长度N,N~Poiss(ζ);

(3)根据得到该文本的事件类别概率分布向量

(4)对第m篇微博文本中的第n个词语:

a)随机选择一个隐含事件类别Zm,n,它服从多项式分布

b)令k=Zm,n,从事件类别k的多项式条件概率分布中生成词语Wm,n;

(5)将步骤(4)重复N次,就生成微博文本m;

(6)对于语料库中的每一篇微博文本,重复步骤(2)-(5),完成整个微博语料库的生成。

:这个过程表示生成第m篇文本中第n个词语所对应的事件类别Zm,n。根据狄利克雷-多项式共轭结构,可以得出整个语料库中所有类别的生成概率:

其中,nm(k)表示第m篇文本中第k个类别产生的词语个数;是归一化因子,根据狄利克雷分布,有

,n|k=Zm,n:表示对于第m篇文本中第个词语,确定它的类别k=Zm,n后,在该类别下生成一个词语的过程。根据词袋思想,同一主题生成的任意两个词语是可交换的,且K个事件类别生成词的过程是相互独立的。利用共轭结构,可得语料库中生成词的概率为:

其中,nk(t)表示第k个类别产生的全部词中词语t的个数;与类似,也是一个归一化因子。结合式(3)、式(4)两式,整理得:

得到的联合概率之后,我们可以运用吉布斯采样[10]迭代求出分布参数和类别变量的取值。这一过程中,我们避开了实际待估计的参数,转而对每个词语的类别采样,这是因为一旦词语所属的事件类别确定下来之后,便可通过统计信息计算出的估计值,再利用已知参数进行推理可得出微博文本的最终事件类别。

2.2 微博文本聚类

由LDA模型的原理和产生过程可看出,该模型完全适用于本文针对开放域的微博文本分类任务。利用LDA模型对微博语料库进行训练和推理,可完成事件类别的划分。模型的训练过程主要是求解模型参数θ和φ的取值。对于本文的微博语料库,LDA模型的训练流程如下:

(1)随机初始化:对每条微博语句中的每个词语word,随机赋予一个类别编号type;

(2)重新扫描语料库,对每个词语word重新采样它的类别,在语料中进行更新;

(3)重复步骤(2)直到吉布斯采样收敛;

(4)统计语料库信息,得到type-word共现频率矩阵。根据该矩阵,可得出参数θ和φ的值。

总体来说,主题模型的训练过程就是通过吉布斯采样获取语料中(word,type)的样本,基于迭代之后的最终样本数据估算模型参数。得到模型参数之后,对于新加入语料库的文本来说,参数φ是已知且固定不变的,只需估计该文本的类别分布即可,推理过程与训练过程类似,具体步骤如下所述:

(1)随机初始化:对当前文本中的每个词语word,随机赋予一个类别编号type;

(2)重新扫描当前文本,对每个词语word重新采样它的类别;

(3)重复步骤(2)直到吉布斯采样收敛;

(4)统计文本的type分布,该分布就是所求的,取其中的最大值所在的列作为该文本的最终类别。

3 时间处理和事件排序

通常,微博中许多关于时间的描述均指向同一日期[10],比如对于同一时间的描述有“下周二”“2月3日”等表达方式,基于微博的发布时间,它们可能都是指2015年2月3日这一天。为了解决时间表达式的一致性,本文采用了构建正则表达式的方法匹配字符串中的时间信息。识别文本中的时间表达式之后,再将它们在基准时间的基础上转化为标准日期格式。例如对于在2014年12月15日发布的微博信息“后天下午我们将要召开会议”,处理之后的形式为:2014年12月17日下午,我们将要召开会议。这样就把微博中的事件更加准确的划分到具体的时间下,避免了将其他日期下的热点事件误认为是今天发生主要事件。

事件抽取和时间处理之后,需要根据事件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在之前的事件排序研究中,通常根据词频来量化事件的重要程度,但是微博中的高频词汇往往是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词语,与之相对应的事件大多不是我们想要的。针对此问题,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量化类别下命名实体和日期之间的关联强度来决定事件的排名顺序[12]。本文认为,每天都发生的、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事件重要性较低,比如事件信息“北京市晚间晴”,可能每天都会出现在微博中,但它不属于热点事件;相反,其他日期下很少或没有出现过的事件重要性较高,例如“昌都发生地震”,这是比较罕见、突发性高的事件,相比之下具有更高的重要性。根据以上原则,本文使用了基于似然比统计量的函数来量化事件的重要程度。对于任一给定的命名实体e和日期d,统计函数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Oe,d表示命名实体为e且发生日期为d的事件总数;Oe,表示命名实体为e,但发生日期不为d的事件总数。相似的,Ee,d表示在e和d相互独立的条件下,包含命名实体e或发生日期为d的事件总数,以此类推其他符号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在统计包含同一命名实体的事件数量时,本文加入了类别信息的判断,即对于同一命名实体,如果聚类产生的类别标签相同,则该实体的统计比重会增大,标志着与之相对应的事件具有更高的重要性。例如对于两条微博文本:a)北京市于今天召开国际会议,多位领导人出席;b)北京市天气多云,晚间会有雷阵雨。以上两个语句的命名实体均为“北京市”,但是事件所属的类别大不相同,由此可见,事件类别对于事件重要程度的判断具有极大影响。

4 实验与评估

本文所用的文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浪微博,通过该平台提供的开放接口分时段获取了2013年8月11日至2013年8月13日的公共微博。由于微博开放平台规定了每次获取微博的条数和抓取频率,本文数据集的大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去除数据集中的无效微博之后,保留了24 257条微博文本作为本文实验的语料库。

在时间抽取阶段,笔者在语料库中选取了800条微博文本作为条件随机场模型的训练集。首先根据本文1.4节所述的特征选择方法,统计训练集的各类文本特征,然后手工标记每个微博词语的实体类型,具体标记符号参照表2所列的标记集合。利用上述统计信息和标记数据完成条件随机场的训练,然后推理得出所有文本的事件信息。笔者在模型训练集之外的数据中,随机选用了500条微博文本作为模型的测试集。对于测试集中的数据同样进行了手工标注命名实体和事件短语的工作,然后将系统的处理结果与手工标注集合相比较得到事件抽取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实验证明,本文所用方法对于命名实体识别和事件短语抽取均取得较好效果。

在对微博文本进行事件聚类的过程中,LDA主题模型的训练和推理过程是在一个假设条件下完成的,即假定事件类别个数K及Dirichlet先验分布参数α和β这三个变量值已知。实际上,上述参数值是需要人为设定的。经交叉验证发现,当K=50、α=1、β=0.1时,模型能够达到较好的聚类效果。一般意义上,事件的类别标签应该是诸如运动、政治、经济等类型的文本词语,但是通过LDA主题模型得出的是类别的数字化表示。实际上,我们可根据主题模型的统计结果把类别编号转化为系统所需的文本类别标签。即通过观察每个类别下的高频词汇判断它的所属领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观察,本文赋予数据集的文本类别有科技、体育、政治、教育等15个类别标签。对于不易区分所属领域的类别,统一划至“其他”类别中。

注:日历中事件的展示次序为命名实体:事件短语;事件类别;受分词影响,事件短语包含多个词语

表4为本文微博-日历系统基于现有语料库的部分处理结果,主要展示了2013年8月11日、12日的主要事件及其类别信息。每个日期下,我们根据式(6)所定义的统计函数来对事件进行排序,选取函数值最高的事件以日历的形式展示,展示内容包括事件的命名实体、事件短语和事件类别。对于每条微博文本,它的处理过程如下:假设某微博用户在2013年8月12日发布了一条微博:昨晚林丹赢了,他又一次夺取了世锦赛冠军!该文本经条件随机场训练和推理之后,得出的命名实体为“林丹”,事件短语为“夺取,冠军”。因为微博中包含时间相关的词语“昨晚”,基于时间处理规则,在微博发布时间的基础上对日期减1,得出事件的发生时间为2013年8月11日。通过LDA模型聚类发现其所属类别下主题词大多涉及体育,因此将其划分为“体育”类别。最后用统计函数计算该事件的重要性并排序。虽然本系统存在数据集较小、时间处理有误差等缺陷,但处理结果大体呈现出各个日期下的主要事件,证明了本文所述方法的可行性。此外,本系统也可应用于大规模微博数据集的事件提取工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5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序列标记的方法提取出微博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并采用针对开放域文本的非监督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了事件分类,实验结果基本令人满意。在识别命名实体和抽取事件短语的过程中,虽然处理结果达到了较高的准确率和召回率,但是对于某些地名和部分机构名称的识别效果不太理想,在进一步研究中会对该部分进行改进工作。此外,在使用主题模型进行文本聚类工作之后,本实验得出的最终事件类别标签是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一方法同样具有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会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希望能找到一种自动标注文本类别标签的机器学习方法来改善系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的事件抽取已然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微博中的开放域事件抽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一个事件抽取和分类系统。主要通过序列标记方法提取微博语句中的命名实体和事件短语表征相应事件,利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对事件进行分类,将每个日期下各类别的事件根据重要性排序之后,以日历的形式展现出来。其中,运用条件随机场模型完成事件抽取中的序列标记任务,非监督分类方法选用了LDA主题模型。实验证明方法有效可行,命名实体识别和事件短语抽取均取得较高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关键词:事件抽取,条件随机场,文本分类,LDA模型

参考文献

[1]Allan J,Papka R,Lavrenko V.On-line new event detection and tracking[C]//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1998:37-45.

[2]Benson E,Haghighi A,Barzilay R.Event discovery in social media feeds[C]//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11:389-398.

[3]Lin J,Snow R,Morgan W.Smoothing Techniques for Adaptive Online Language Models:Topic Tracking in Tweet Streams[C]//Proceedings of the 17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2011:422-429.

[4]路荣,项亮,刘明荣.基于隐主题分析和文本聚类的微博客新闻话题发现[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2,25(3):382-387.

[5]Zhang Huaping,Yu Hongkui,Xiong Deyi,et al.HMM-based Chinese Lexical Analyzer ICTCLAS[C]//Proceeding 2nd SIGHAN workshop affiliated with 41th ACL,Sapporo Japan,July 2003:184-187.

[6]Ritter A,Clark S,Etzioni O,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in tweets:An experimental study[C]//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2011:45-51.

[7]Gimpel K,Schneider N,O’Connor B,et al.Part-of-speech tagging for twitter:Annotation,features,and experiments[C]//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11:42-47.

[8]Lafferty J D,Mc Callum A,Pereira F C N.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Probabilistic models for segmenting and labeling sequence data[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2001:282-289.

[9]Blei D,Ng A,Jordan M.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J].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3:3,993-1022.

[10]Finkel J R,Grenager T,Manning C.Incorporating non-local information into information extraction systems by gibbs sampling[C]//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5.

[11]Mani I,Wilson G.Robust temporal processing of news[C]//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0.

微博中的著作权失范问题探究 篇7

(一) 扁平化时代的拷问:原创微博是否享有著作权

“我写微博一年多, 博文一字不改被带V的人 (实名认证用户) 拿走署上自己的名字发出, 这是头一次。”不久前,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一条微博引发了“140字是否有版权”的微博话题。在这个微博中, 郑渊洁以贴图对比的形式向网友展示自己在2010年9月写的一条微博被一位名叫“方雨007”的用户一字不漏、不标明出处地写在了自己的微博上。”

对于郑渊洁事件, 有媒体引用原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巡视员许超的一句话作为解读:“转发者在不知道原作品来源的情况下转发, 仍然是侵权, 侵害的是作者的署名权, 就是说作者的身份被掩盖掉了。” (2) 但许多微博用户对此并不赞同。一些微博在评论事件之时, 并没有站在名人的一边, 只是嘲讽:“140字也有版权?”

微博时代, 我们在讨论著作权法律保护时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微博是否享有著作权?这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在传统的著作权保护领域, 人们普遍认为, 只有少数人拥有著作权。而微博时代, 它的意义在于, 使千千万万个平民大众意识到著作权是和自己有关系的。“已申上司, 不许覆板”, 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官府对于印刷品复制权的特许性保护, 而如今著作权已属于民事权利的一部分, 其涵义为“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人格利益以及支配该作品并获得财产利益的权利总称” (3) 。这种变化意味着, 著作权的门槛越来越低。得益于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 自媒体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版权的拥有者, 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新媒体时代下著作权的扁平化趋势。其实, 不光是著作权, 基本上所有文化领域都已经向全民自由开放。这是一个扁平化的时代——人民大众的洪峰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淹没了充满神秘感和优越感的精英领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我国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作品”, 而“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著作权法定义的独创性, 首先要求作品是由个人独立创作完成, 而非剽窃、抄袭他人的成果。其次, 要求作品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 能体现作者的个性。 (4)

在2011年12月22日由搜狐微博发起举办的“微博版权保护倡议研讨会”上,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版权保护处副处长张俊杰表示, 微博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权, 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著作权法律意义上的作品。如果它有原创性, 有作者智力成果的成分在里面, 就应当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5)

不可否认, 虽然微博只有区区140字的小天地, 但它也是版权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的作品形式一样属于著作权规范的管辖范围之内。

(二) 微博版权的认定标准:核心要件是信息是否具有“可传播性”

微博使传播语境“碎片化”, 也就是说“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 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 代之以一个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6) 微博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统一目标、同一声音的局面, 呈现出差异化的表达方式和多元化的观点。微博使受众的自由表达和个性化表达得到充分尊重和满足。

这种传播语境的碎片化, 表现在微博上就是一种流水账似的生活记录, 它充分满足了个体的表达欲望和情感诉求。比如“今天不想起床”、“刚刚吃过饭, 很饱”、“超市大减价, 疯狂shopping!”……这种简单描述生活柴米油盐的语段, 显然达不到著作权中独创性的要求, 自然不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再比如, 新浪微博中国首届微小说大赛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我因车祸而失明, 所以我从不知女友长什么样。那年, 她得了胃癌, 临终前她将眼角膜移植给了我。我恢复光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的照片, 然而我只找到她留给我的一封信, 信里有一张空白照片, 照片上写有一句话:‘别再想我长什么样, 下一个你爱上的人, 就是我的模样。’”这样的文字表述兼具独特构思和精妙表达, 成为了法律意义上“作品”的典范。

我们知道, 从法律规范上看, 判断著作权存在与否的核心要素在于其是否具备“独创性”。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不在于文字的多寡, 在于是否做到“妙手著文章”。然而, “独创性”的判断本身往往也是充满争议的, 在追求个性化表达的今天, 我们确实能够容易认定一个东西是“独创”的, 然而我们却很难认定一个东西不是“独创”的, 这是一个可以把各种事物都解释为具备“独创性”的时代。当我们面对传统媒体, 比如电视报刊, 它们的作品因为具有较高的门槛 (包括成本投入、评价机制) , 所以毫无争议地被认定为具备“独创性”。但是, 新媒体诞生如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将传统媒体的发表门槛冲毁殆尽, 每个个体都具备了随时随地随意创作的条件。“微博社会”成就的是一个“人人都是作者”的呐喊时代。此时, “独创性”的标准仿佛指南针出现了磁场扰乱, 它不再具有那种绝对的清晰指向的功能。

笔者认为, 既然是媒体, 它首先而且首要是传播学意义上的。那么当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这一问题时, 我们就可以从媒体的本质出发得出判断著作权标准的答案。微博的著作权失范问题实际上是个传播学的问题, 而并非法律问题。当一片文字、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被生成, 其本质意义是作者创造了一段信息。而这段信息有没有著作权, 则要看这段信息有没有意义。从传播学上看, 这段信息有没有意义, 即指它是否具备传播意义, 是否具备“可传播性”。如果这段信息没有传播意义, 那么它就不具有著作权;反之, 则具有著作权。因为著作权问题正是在传播过程中才得以出现的。然而, 任何一段信息都可能得到传播, 究竟什么样的传播形式才具有传播意义?这种传播必然不是某些零碎个体之间的私人化交流或者小圈子内的沟通和讨论, 它必须符合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理性。它或者具备审美性、或者具备知识性 (这种知识既包括思想或理论、也包括具体的事物或事件) 、或者具备娱乐性。一旦一段信息具备审美性、知识性、娱乐性 (实际上娱乐性也可以归为人类的审美情感) 三者之一, 也就是说, 这段信息具备了可传播性, 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它具有著作权。

这种从媒体本质出发的“可传播性”标准, 鲜明并直观地揭示了著作权的实质, 而且, 它跳出了主观色彩深厚和不确定性强烈的以“独创性”为标准的法律囿见, 使对微博著作权的判断明晰化。此外, 这一标准天然地带有自我更新功能, 换句话说, 信息是否具有传播意义的判断标准可因时代的变迁自然俱进, 这不会让著作权的判断标准滞后于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相信, “可传播性”标准可以作为这个扁平化话语时代茫茫全民创作海洋的著作权的灯塔, 指引着每段信息的真正归宿。

二、微博著作权的内容及其特殊性

(一) 微博著作权的内容

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微博用户作为微博内容的创作者, 对自己的微博 (原创) 享有著作权。微博版权保护并没有超越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范畴, 只是因为我国微博版权保护意识尚未建立、传播规则亦不成熟, 导致微博版权保护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另外, 微博的匿名、迅速、开放等特征, 也对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提出了挑战。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 微博中的著作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发表权, 即微博用户有权决定自己的微博内容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可以发表也可以保存待以后发表。

2.署名权, 即在自己的微博上表明作者身份, 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这是微博中对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方面。

3.修改权, 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自己的微博作品的权利。

4.保护作品完整权, 即保护微博内容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5.复制权, 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6.信息网络传播权, 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 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此外, 我国著作权还包括发行权、展览权、放映权、表演权等, 由于很多权利难以在网络微博平台上实现, 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 微博著作权的特殊性及著作权规范的应有调整

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 每个个体自我创造的东西应该归每个个体所有, 这种所有权实质就是一种支配权, 法律上把这种支配权分为四个方面: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这个事实看起来无懈可击, 然而, 它也需要两个前提:第一, 创造者接受这种支配权;第二, 社会权威性规则支持。对于前者来说, 如果创造者以真实意思 (包括明示和默示) 宣告放弃这种权利, 那么从民事法律角度上看, 法律并不保护自我抛弃的权利;对于后者来说, 如果社会权威性规则 (主要指法律规则) 宣告自我创造的东西不应归个体所有, 那么这个事实也不成立 (一般来说, 这种规定是荒谬的, 除非它需要服从社会和个体的生存规则, 由于社会和个体的生存需要, 需要一种更为正义的规则) 。

诚如上文所言, 微博上的作品确实应该属于其作者所有, 这个不可否认。但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微博本身, 包括微博平台和微博作者两个方面, 考察微博的新特点, 从而去检验其著作权规范。

与其他交流工具、媒介相比较, 微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匿名性。微博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用户名进行注册, 而其背后的服务商也不会对用户的身份进行实质的验证, 事实上, 只有少部分的微博用户 (如明星) 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另外, 微博的匿名性还表现在依托先进技术而造成的信息隐蔽性, 网页之间未经允许而链接他人所创作的页面, 如不加以声明则会引起使用人的误解, 而这种侵权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第二, 便捷性。由于微博具备手机发送文本的功能, 只要用户注册了微博, 不必一定坐在电脑桌前, 通过手机便可登录微博, 随时随地“织围脖”, 不受时间的限制, 这“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人群碎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奔波忙碌的生活状态”。 (7)

第三, 开放性。微博是一个公共的、公开的交流的平台, 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浏览、转发别人的微博。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微博运营商不要求实名注册, 而且微博的社交模式中省略好友验证环节, 完全的开放性引发了信息传播的飞速性甚至“病毒式传播”。

第四, 交互性。微博绝不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的唯一途径, BBS、论坛、博客、SNS社交网络等都可以发布信息, 但微博的显著特征表现在它的便捷性和高交互性。微博基于一个共享信息的平台, 而形成较稳定的“关注——被关注”的关系, 其中, 一方有展示信息的欲望, 另一方有索取, 或者说是窥探信息的需求, 双方形成不同程度的互动, 并在这种“关注——被关注”的模式下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首先, 从微博平台来看, 我们发现微博架构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的“著作权腐蚀性”, 也就是说, 微博从诞生伊始, 就天然地带有一种对著作权的破坏性, 或者说著作权免疫力。首先当然在于其匿名性、便捷性和开放性, 由于这三个特征, 侵犯著作权的成本很低, 由此, 侵犯著作权的现象自然普遍。而著作权之侵犯无非在于该侵犯人抄袭或擅自修改原作者的微博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侵犯人匿名, 实际上他并没有获得相关的侵权利益 (有人可能会认为他因此可有获得虚拟ID的某种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不是某种现实利益, 不应该也不会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利益标的) 。

一方面, 由于平台的先天特性致使侵权成本低, 从而无形中给予了侵权者侵权的动力, 而另一方面, 侵权者并无实际非正当利益可谋取, 那么侵权者就不应当受到追究。那么, 实名者的侵权就应当受到追究吗?这就涉及到微博的天然使命了。微博的最重要功能便在于自由的信息分享, 由此, 才形成了以上这几种微博特质。微博一切架构设计都是为了达成信息分享这个使命。如果实名者侵权, 首先这的确是一种抄袭行为或者非正当的改编行为,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证实该实名者单纯的侵权行为并没有获得某种现实利益 (8) 。而该侵权者由于是实名, 而微博的发表都有发表时间证明, 后发表的显然就是抄袭, 该侵权者并不面对法律处罚, 但仍然要遭受诚信道德的拷问, 其自然要失去诚信利益, 这便是他应当受到的合适惩罚。何况, 很多人的这种行为本意并不在于抄袭, 他们也知道当别人看到这句话时知道并非他们所写,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自我记录或者供他人分享。

他们的这种行为正合乎微博的信息分享天职, 或者说, 正是由于微博的信息分享之使命, 他们这种无关现实利益的侵犯行为实际上正是为了实现这种使命的一种合理行为, 这正是微博之所以被称为微博的原因。

另外, 我们从微博作者的角度来看, 由于微博构造了一种“关注——被关注”的关系结构, 每个微博用户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粉丝有多少, 自己的微博有多少人转发了。在这一方面, 微博作者默示放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 他们认可微博平台的转发规则并纷纷利用该规则。从某种程度上说, 发表微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转发, 在微博强大的转发功能下, 每个人的作品都可能达成几何倍数的“核裂变式”传播, 不仅是作品而且作者本身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宣传, 个人的创作成就感也在被转发之中膨胀。不光是转发, 我们发现那些指责别人抄袭自己微博的作者, 他们在指责之中实无批评之意, 饱含的往往是一种自己作品被别人广泛分享的成就感。

如果一个人天生侏儒, 我们一定不会劝他从事篮球职业, 因为我们知道他有着天然的生理缺陷, 我们不能用正常的标准来要求他。同样的, 既然微博有着天然的著作权缺陷, 那我们就不能用现有严苛的著作权法规来规范它。我们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并容忍侵权人非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抄袭或改编行为, 这正是微博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如果严格坚持现行的著作权规范, 那么微博的著作权问题就很容易构成微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威胁。

三、结论

有两个事实我们无法否认:一、微博作品有且必须有它的著作权益;二、微博作品的著作版权归作者所有。但通过上述的讨论我们知道, 虽然著作权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概念, 但作为作品, 它的传播学意义才是首要和本质的, 我们更应当以传播学的视野而并非法律的视野去审视著作权。对于前者而言, 我们应当用传播学上的“可传播性”而并非法律意义上的“独创性”去决断著作权之有无;对于后者而言, 我们应当从微博作为一种媒体的本质特征出发去审视现有的著作权规范, 著作权规范在微博等新媒体领域应当让出它的部分领地, 实现某种程度上的“粗放管理”。微博应当从目前的著作权规范中得到一定程度解放, 从而实现其自由分享信息的传播使命。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微博这一新兴的表达平台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 其自身的传播优越性一方面使得人们的表达欲望得到极致满足, 另一方面微博著作权侵权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微博来说, 其著作权问题主要在于:一、区区140个字的小天地是否也属于著作权的管辖范围;二、媒体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 著作权规范是否可以亘古不变?本文以微博之著作权失范问题为例, 试图以传媒的眼光而非法律的眼光审视“著作权”这一古老概念。

关键词:微博,新媒体,著作权,侵权

参考文献

①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 英文micro-blog, 是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Email、web等方式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短消息 (由于技术革新, 微博不仅可以发文字, 而且可以发图片、视频, 甚至包括“长微博”) , 文本框内容限制在140字之内 (与手机短信西文字数上限一致) 。

②张书乐:《140个字的烦恼》, 载于《中国文化报》, 2011年10月21日第005版。

③费安玲:《知识产权法教程》,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版, 第42-43页。

④杨成梅:《对微博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几点思考》, 载于《法制与社会》2011年08期。

⑤王维维:《用“版权表情”保护微博版权》, 载于《北京日报》2011年12月24日第009版。

⑥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 载于《广告大观》2006年05期。

⑦喻国明:《微博价值:核心功能、延伸功能与附加功能》, 载于《新闻与写作》2010年03期。

上一篇:学生抗挫能力培养下一篇:资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