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转型

2024-09-27

编辑转型(共11篇)

编辑转型 篇1

在王振铎先生的《编辑学原理论》中强调编者要有读者意识, 为广大受众服务。读者是期刊的消费者, 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读者是上帝”。这些观点, 站在读者的角度考察期刊编辑, 可将其角色定位为“服务者”。可是期刊不同于一般商品, 具有文化商品的特殊属性。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 百废待兴,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期刊的信息传播和教育功能凸显, 我国期刊迅猛发展。至20世纪末, 我国期刊走向成熟, 时尚类期刊异军突起。进入21世纪, 读者对期刊娱乐功能的要求进一步增加, 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期刊编辑这一“服务者”的角色, 也应随着读者的需求而不断改变, 在适应时代、贴近读者方面有所作为。

从“老师”成为“朋友”

虽然期刊编辑的角色是服务者,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于期刊的社会功能的要求也有不同侧重。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改革开放使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热情空前高涨, 期刊的信息传播和教育功能被凸显出来。如徐柏容先生在《期刊编辑学概论》中指出, 期刊编辑应向读者进行先进思想的宣传教育, 以帮助读者克服、改造错误的落后思想, 要发挥期刊的导向作用, 满足读者的正当需要。从“教育”、“改造”等词不难看出, 编辑的角色不仅仅是服务者, 还担负着“教育者”也即“老师”的角色。这在当时一些期刊的办刊宗旨以及很多读者来信中也可见一斑。

进入21世纪, 读者对于期刊的消费目的发生了变化, 有读者调查显示, 休闲娱乐已经成为读者阅读杂志的首要目的, 追求知识居第二位。49.3%的读者希望综合文化类期刊能够“在承担舆论导向任务的前提下传播娱乐内容”[1], 这表明读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期刊编辑教育读者承担“老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成为和读者平等相处的“朋友”, 因此, 在大众期刊中, 很多编辑自称“小编”。有些期刊还开设类似“编辑部的故事”的栏目, 展现编辑工作中的趣事和个人生活, 拉近和读者的距离。编辑在读者眼中从高高在上的“老师”变成平等的“朋友”, 成为时代要求。

1982年, 由湖北省文联主办的《今古传奇》创刊, 创刊十多年一直坚持致力于“将传奇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使文学能激发人民的社会主义理想, 振奋民族精神, 让读者得到教育和启发, 得到知识与娱乐, 得到美的享受”[2]。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 期刊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和启发读者, 期刊的娱乐功能被放在次要位置。如今的《今古传奇》已成长为全国文联系统唯一的报刊集团、中国最大的传奇文学基地。其成功的经验就是不断调整创新自己的办刊理念, 不断地探索贴近读者之路, 已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通俗文学期刊“今古传奇体”, 其编辑方针被总结为:中国气派, 民族风格, 大众意识, 时代精神。[3]其对“大众意识”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编辑与读者平等关系的一种肯定。事实证明这一编辑方针是正确的、有效的。

期刊编辑和读者是一样的, 但期刊编辑的优势在于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期刊编辑要将优势发挥出来, 就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和“老师”这一角色要求编辑要高于读者不同的是, 朋友之间更多的是分享。今天的大众传播, 需要期刊编辑放下身段, 从好朋友的角度考虑读者需要哪些信息, 怎样更好地和读者分享这些信息, 才能使读者体验分享传播所带来的愉悦。如很多大众期刊尤其是女性期刊的编辑, 在刊物中自称“小编”, 这一颇具平民化亲和力的自称, 将编辑的角色定位为读者的朋友, 编辑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在教育读者, 也不是在刻意地引导读者, 而是与读者平等的“朋友”, 在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中获取知识和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 从“老师”变成“朋友”, 并不是要期刊编辑放弃引导舆论和发挥导向作用, 而是要求期刊编辑要目光向下, 想读者所想, 在期刊内容上突出平民意识和人文关怀, 倡导构建一个公正公平的和谐社会。如在一些灾难报道、突发事件报道中, 期刊编辑如果以平民视角来选取内容, 以朋友的情怀来观照新闻当事人和读者, 会让我们的期刊充满理性和温暖。尤其是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组织上, 要平衡各方观点, 防止舆论暴力。有效避免舆论暴力, 尊重每个生命的基本权利应该成为媒体人的共识。尤其是期刊, 因为出版周期比报纸长, 有较充分的时间去核实网络尤其是微博上的爆料。微博是自媒体的典范, 信息传播速度快而碎片化, 很难将突发新闻全面详细客观地传播, 更缺乏新闻背景分析, 谣言大多是从微博传播的, 如果有编辑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对此进行核实, 读者会更加理性地看待新闻事件。

从“中介者”变为“分享者”

在20世纪80年代, 期刊的主要功能是为读者提供各种精神食粮, 编辑常常隐居幕后, 通过刊发作者的文章来启迪读者, 虽然有些编辑进行相关创作, 承担作者的任务, 但也很少在期刊内容中成为主角。20世纪80年代编辑的服务性, 主要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强调其为作者服务, 督促作者创作、修改作者的作品等, 通过服务作者来更好地服务读者。编辑被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和桥梁, 沟通作者与读者, 主要体现在期刊编辑对作者作品进行选择和编辑加工后刊发, 传播给读者。编辑隐身幕后充当“中介”, 读者所看到的内容都是由作者创作的, 编辑是隐形的。作为21世纪的期刊编辑, 则在联系作者和读者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之外, 承担了深入社会生活的第一线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 并与读者分享的任务。

从“中介”到“分享”, 意味着期刊编辑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期刊编辑要更加了解读者, 才能知道新闻信息中哪些是读者最关注、最感兴趣的, 同时在选择内容时也会更加谨慎, 仔细辨别真伪, 力求客观公正, 以对读者负责。在很多大众生活类期刊中, 编辑为读者提供各种生活资讯, 亲身体验商品和服务, 介绍各种实用生活信息, 提供详细的体验报告和生活指南与读者分享。由此带来期刊的编辑理念更贴近读者的需求, 使期刊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播者和生活伴侣。

据相关读者调查显示, 期刊所传播的知识在帮助读者提高生活质量的影响中, “获得大量的生活实用信息”和“可以紧跟潮流, 掌握时尚信息”所占比重最大。[1]这一点在时尚类期刊表现更加明显, 从不同年龄读者购买时尚类杂志的目的来看, 多数读者是为了穿着、化妆以及美容而购买。[4]大量时尚生活类期刊的出现使读者的这一阅读目的得以实现, 也促使期刊编辑去主动了解读者, 像读者一样去思维、去看待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读者所想, 才能像朋友一样和读者分享他们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 编辑利用自身职业资源, 可以得风气之先, 敏感预测社会生活的各种潮流, 再传递给读者, 从这一方面来讲, 生活时尚类期刊对社会潮流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有很多期刊在发布下季潮流新品的时候, 会附上商品的品牌价格等, 在一些电子期刊上, 甚至能直接链接到购物网站, 为读者提供了超便利的服务。

如《嘉人·美妆》等指导女性美容、购物的期刊, 自称“小编”的编辑深入大街小巷, 搜寻有特点的商品和店铺, 并作为一般消费者进行美容、购物旅游方面的亲身体验, 写出体验报告并配以效果图片, 这种服务分享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真实客观的消费参考。编辑通过这样的方式, 以“朋友”的身份与读者分享实用的生活信息, 已经不再是隐身幕后的中介者。

编辑从“服务”变为“分享”, 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所以作为编辑, 在编辑期刊内容之时, 要慎之又慎, 要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尽可能地维护读者权益, 以免造成读者经济损失, 损害读者身心健康。

从“幕后”走向“台前”

电脑没有普及之前, 期刊编辑的工作环境是剪刀糨糊, 其形象是埋头苦干, 与读者的联系大多通过书信, 虽也有编辑关心作者和读者的事例, 也大多是做了好事不留名型的。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一观点得到当时很多编辑的认同。如《读者》首任主编胡亚权认为:“刊物发行量与杂志质量有关, 跟市场有关, 杂志好了, 谁当社长都是一样的。明星是靠脸, 我们是靠脑子在做事情。”[5]《读者》正是在胡亚权主编时代走向辉煌, 这说明其思想是适应了当时读者和市场的要求的。

社会转型期和数字化时代, 读者通过选择不同的媒体和明星等来张扬个性, 小众化时代的来临, 使出版业进入“粉丝阅读时代”。这也呼唤期刊的个性化和期刊编辑的个性化, 很多期刊的编辑从幕后走到台前, 通过微博、电子邮箱、论坛等和读者联系。如《新周刊》主编封新城的新浪微博拥有100多万粉丝, 成为网络上的舆论领袖。80后作家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发行量超过100万册, 就显示了明星编辑的市场号召力。有意识地培养明星编辑, 成为很多期刊的一种营销策略。

如我国著名动漫期刊《漫友》实行明星编辑制度, 打造具备偶像气质的明星编辑。其资深编辑张澍被业内人士冠以“首席动漫策划编辑”的美誉。由她包装策划的《一天》、《记得》、《我的路》、《80℃》、《绘羽》等本土原创漫画图书深受读者喜爱,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漫友》中最典型的明星编辑落落为例, 她的小说在漫友旗下的《新蕾·STO-RY100》连载广受读者好评。《漫友》将其小说结集出版。如《那些生命中温暖而美好的事情》于2005年出版后一炮打响, 跻身全国五大地区畅销书排行榜前10位, 落落则成为《漫友》的当红明星编辑。《漫友》还邀请人气漫画家丁冰等为其小说配上漫画在《漫友》连载。落落由此成名, 并在郭敬明的策划下出版了《年华是无效信》等人气小说。许多人因为喜欢落落而成为《漫友》的忠实读者, 也有许多人因为喜欢《漫友》而喜欢上了落落的作品。《漫友》杂志用心打造“明星编辑”的思维理念, 已经成为期刊产业化进程中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6]

有的明星编辑还突破出版业, 在其他领域展现个人魅力, 吸引读者。2009年《ELLE-世界时装之苑》与湖南卫视选秀节目《快乐女声》合作, 其主编晓雪出现在电视中成为一代“毒舌”, 其个人博客点击率甚至一度超过韩寒和徐静蕾, 虽然她的电视表现在网络上毁誉参半, 但是ELLE期刊成功在25岁以下群体中建立了很高的知名度和一定的美誉度, 这种通过展现编辑的个人魅力进行营销的策略可以说是成功的。

期刊编辑是期刊的创造者, 编辑期刊是为了读者。所以期刊编辑为读者服务是不争的事实, 时代不断发展, 编辑在为读者服务中承担的角色也不断演变, 但是这些变化都没有改变期刊编辑是为读者服务的这一事实, 期刊编辑要不断地变换自身的角色, 以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要。

摘要:期刊编辑是为读者服务的, 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要, 使期刊编辑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型, 以更好地贴近读者。对于读者来说, 期刊编辑角色要从“老师”变为“朋友”, 从“中介者”变为“分享者”, 从“幕后”走向“台前”, 以更加人性、平等、开放、个性的编辑风格来适应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期刊编辑,读者,服务,角色

参考文献

[1]孙聚成, 张泽青.期刊与它引导的生活——2004年全国综合文化类期刊读者调查报告[J].中国出版, 2005 (2) .[1]孙聚成, 张泽青.期刊与它引导的生活——2004年全国综合文化类期刊读者调查报告[J].中国出版, 2005 (2) .

[2]李传锋.传奇文学的历史使命[J], 今古传奇, 1990 (1) .[2]李传锋.传奇文学的历史使命[J], 今古传奇, 1990 (1) .

[3]吴乐平.塑造自己的传奇——评《今古传奇》的品牌创新理念[J].编辑之友, 2002 (5) .[3]吴乐平.塑造自己的传奇——评《今古传奇》的品牌创新理念[J].编辑之友, 2002 (5) .

[4]世纪华文.时尚类期刊读者结构分布阅读习惯分析[J].今传媒, 2009 (5) .[4]世纪华文.时尚类期刊读者结构分布阅读习惯分析[J].今传媒, 2009 (5) .

[5]张大伟.《读者》办刊宗旨、方针与历程——《读者》首任主编胡亚权访谈[J].国际新闻界, 2007 (4) .[5]张大伟.《读者》办刊宗旨、方针与历程——《读者》首任主编胡亚权访谈[J].国际新闻界, 2007 (4) .

[6]吴心怡.我国动漫期刊成长之路与《漫友》经营策略探析[J].中国出版, 2009 (9下、10下合刊) .[6]吴心怡.我国动漫期刊成长之路与《漫友》经营策略探析[J].中国出版, 2009 (9下、10下合刊) .

编辑转型 篇2

关于“出版转型中的编辑角色和核心价值”的讨论

出版行业正处于一个“纸介―数字”转型的二元时代,一方面传统纸质出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数字出版浪潮汹涌澎湃,呈增长态势。面对出版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协办的第15次东亚出版人会议于5月16日到17日在成都召开,来自韩国、日本和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出版人及国内高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的编辑出版人及专家学者们就“出版转型中的编辑角色和核心价值”进行了深度讨论交流,并以数字时代“编辑角色”及“编辑工作”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为焦点,探讨了转型期的编辑工作的新的发展方向。 1 出版转型中的编辑角色和核心价值 在“纸质―数字”的二元出版时代,出版人一方面要保持并创新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又要积极适应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作为出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编辑,在以全球化、数字化、资本化为背景的出版转型中,价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新华文轩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安庆国先生认为,编辑作为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价值并未发生变化,变化的是这种价值要同时满足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双重要求。 1.1 “纸质―数字”时代编辑功能的延续和变化 安庆园先生认为,二元时代,编辑的功能主要是:出版资源的集合、筛选、评价、制作和营销。第一,编辑要组织大量信息,形成大规模出版内容资源,并制作成不同产品形态,满足不同传播渠道及不同读者需求。第二,编辑要按专业化要求对内容资源进行分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第三,编辑需要对选题内容进行价值、学术和市场评价,这一功能是任何时代编辑都应具备的永恒的核心功能。第四,随着图书产品呈多样化趋势,编辑在选题产生之初,就应为内容呈现的媒体样态有一个切合内容本身的设计,制作出适合的图书。第五,市场经济时代,书的市场表现成为编辑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因此,时代对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作为阅读需求的发现者、创造者,理应成为书籍营销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由上得知,在出版新时代,编辑的集合、筛选和评价的职责要求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对编辑提出了图书形态制作和营销的新要求。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苓指出,当今出版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融合的阶段,而编辑作为出版内容资源的收集者、处理者和传播者,位于出版产业链的上游位置,应当对内容资源进行更完善的整合,从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节约成本,有效地维护出版者的利益。 1.2 编辑的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一个组织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的`成员所看重,独立于环境、竞争要求和管理时尚。安庆国先生认为,对于依托于书籍存在的编辑这一古老职业而言,只要书籍的核心价值不变,编辑的核心价值也不会发生变化。书籍承载的是内容,优质内容始终是出版之魂。书籍的编辑其核心价值在于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书籍追求和传承人类进步、文明传承和平发展的精神。 2 出版转型期的理想编辑和编辑理想 针对这一话题,各方出版人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1 编辑是书籍的总导演 韩国Hangil出版社编辑安F哉先生认为, 理想的编辑应当做到以下三点:首先,编辑应具有全局的眼光,对图书制作的全过程负责,包括图书企划、编辑、作者管理、设计、宣传、营销等。其次,编辑应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文本,识别出具有潜力的文本,并协助作者修改文本。最后,编辑还需要根据书稿的类型、属性以及各个作者和编辑个人倾向的不同与作者进行沟通,帮助作者完成书稿,引导出作者的写作潜力。而编辑想要做到以上三点要求,就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构造,制作出给生活带来变化的书,有用的书。 2.2 编辑是黑暗中的蝙蝠 中国台湾联经出版公司文化线编辑黄崇凯先生以黑暗中的蝙蝠来形容编辑处于作者和读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夹缝状态。首先,编辑处于读者和作者之间,起着媒介和协调作用。编辑不仅需要从读者的角度看待作者的作品,还需要化身作者去了解读者,掌握出版市场的动态和发展方向。其次,编辑还处于自身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一方面,编辑想要忠于自己的编辑理想,编辑出版自己想要做的图书;另一方面,编辑还要受制于市场,迫于生计编辑出版背离自己理想的图书。他同时指出,理想和现实合而为一的关键在于,让出版的每一本书都具有市场价值和受众需要,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能力,等待时机出版理想中的书籍。 2.3 编辑是文化的传承者 作为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编辑局第二编辑部长的山本彻的讲话,主要围绕身处在出版转换期的编辑的出版理想展开论述。他指出,编辑是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电脑技术的进步为历史、文化的记录传承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持久的方式。编辑应当在迎来技术转折点的现在,认识到对出版内容在历史及当前如何定位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表达的重要性,将出版内容与社会的兴趣关联起来并传播出去。 2.4 编辑是人文精神的追求者 四川教育出版社编辑余兰认为,编辑的理想是追求一种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人文精神,具体内容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编辑的这种人文精神关怀体现在图书上就是创造有温度的图书,在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同时也传达着作者和编辑倾注在图书中的人文关系。作为追求人文精神的编辑,应当关注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打动人心的选题,用最质朴的视角去展示事件、人物,让人性的光辉温暖图书的每一个角落。 3 数字时代编辑的角色转换 数字时代,编辑面对的不再是成堆的文本资料,所有的纸质编辑过程都转为一系列数字化操作。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环境中,在数据随处可查找的网络上,作为编辑,应该如何把握好信息的选择,把握好角色的转换,成为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之一。 3.1 数字时代编辑的数据力 大数据,是指那些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的张志强教授认为,“大数据”之大不仅仅体现在其“容量之大”,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通过这些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 张志强指出,对于出版产业而言,大数据时代为其开拓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出版公司可以对读者、产品、供应链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使出版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趋向于基于数据的竞争,数据分析和挖掘的能力将成为出版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名编辑,在大数据时代除了需要具备编辑、经营、创新和思想四种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对海量数据进行甄别、挖掘和整合的能力。首先,收集和挖掘市场数据,判断数据价值;其次,收集和挖掘作者和读者数据,提高图书质量;再次,充分利用大数据,解决编校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最后,收集和挖掘国际出版数据,寻求版权合作。 3.2 数字时代编辑文本价值的体现力 韩国石枕社编辑金振求认为,数字时代编辑的作用在于对文本的传播和鉴别。印刷文化时代,知识的流通受到限制,专业作者的文本具有权威性和独创性;而在数字时代,互联网的产生不仅创造了可以自由接触知识的开放性环境,还使得人们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复制并在网络上进行无限传播。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知识开放性,虽然增大了知识流通的机会和通道,但同时削弱了印刷时代建立起来的文本价值。因此,数字时代的编辑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文本的原创性,编辑应通过网络的便利性,对文本的原版进行判断,防止出现抄袭现象;第二,文本的引导性,编辑应努力将网络上自由写作的作者们的文本转化为出版物形式,引导传统性和独创性的写作方式。 3.3 数字时代编辑的适应力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部高级经理洪子平认为,“电子出版编辑”这工种属于时代产物,编辑的职能及角色定位是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数字阅读时代,编辑应当专注于内容方面的多媒体创作,使出版内容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下更具有吸引力。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出版编辑唯有紧贴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使内容和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数字出版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数位出版中心编辑陈逸达以“与传统编辑行为比较起来,编辑者在制作数字出版物时,是否受到限制或空间”和“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者是否应该懂得程序设计”两个问题为演讲主题,阐述了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者的变化。 首先,编辑对数字出版物的制作过程和选题方式发生变化。一方面,出版物的形态外观受到了限制,出版物脱离了纸质状态,统一展示在电子屏幕上,形态外观的选择范围缩小;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出版物没有仓库物流和印刷数量的限制,编辑者选择出版内容时可以得到更大的自由,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使具备长尾效应的书籍比具有时效性的内容更适合进行数字出版。 其次,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应该具有相应程序设计的基本逻辑。编辑不需要懂得出版物程序编写的具体过程,但需要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以便与程序开发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技术性因素对创意产生不良影响,设计出既符合编辑需要也能实际操作的数字出版物。 3.4 数字时代编辑的变与不变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首席顾问程三国指出,数字阅读时代,编辑的核心价值不会变,但是编辑所涉及的领域会有所改变和拓展。首先,数字阅读时代,读者利用“非碎片时间‘阅读’非碎片内容”的阅读模式是编辑核心价值不会改变的关键。编辑角色不变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编辑是内容价值的发现者、获取者、增值者和传递者,是内容与读者之间必不可少的传播中介。其次,处于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未来角色主要与电子书关联,而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未来主要方向是数字教学生态系统,许多传统教育出版公司正在变成网络教育和教育软件公司,那么教育图书编辑的角色就要重新定位;许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方向是数据库,原来的部分专业书刊编辑就需要转型为数据库的产品经理。 韩国心之漫步社长郑恩淑指出,即使进入数字时代,编辑对文本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虽然随着电子书时代的来临,书籍出版的过程变得更加便捷,但编辑人员在出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技术无法替代的。首先,在选题策划中,编辑需要根据自己的倾向和兴趣来企划和挖掘作者,并推动他们撰写编辑者本身趋向的文章,通过书籍来表现自身所固有的文化趋向和意识形态。其次,编辑为出版符合自己本身趋向的书籍,需要具有与作者沟通,并说服作者配合写作的能力。最后,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作用并没有消失,在作者原稿的创作过程中,编辑的创意和才能依然得到了发挥。 4 数字时代编辑的时代创新 ――“书与报纸的大学”事例报告 日本株式会社集英社新书编辑部副总编辑落合胜人主要讲述了如何利用数字出版的技术将教育讲堂转化为电子出版商业化的过程。3月,日本朝日新闻社、集英社和博报堂DY集团联合启动了一个面对社会人的教育项目――“书与报纸的大学”,邀请学者、新闻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作为嘉宾讲师向听讲生讲述社会人文知识。此教育项目共有10期讲课,招收听讲生70名,收取听讲费用7.5万日元。在授课过程中,项目运营事务所对各门课程进行了摄影和录音,为课程内容进一步商业化运作做准备。讲课结束后,项目运营事务所成立新书编辑组,将授课内容制作电子图书,影像播放等进行出版发售。这种集讲堂、书籍和影像为一体的综合模式为当代出版提供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和产业链,出版社可以与相关机构、媒体进行合作,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创造出版发展新方向。 数字技术浪潮的冲击,出版物形式发生变化,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将出版业带入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三国五地的出版人齐聚成都,畅谈编辑的理想,接近理想的编辑,力图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编辑工作方式和出版业发展模式。 (收稿日期:-07-28)

编辑转型 篇3

2010年9月16日的“两岸出版高峰论坛”上,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台湾出版事业协会数字出版首席顾问庄健煌、台湾天下杂志出版业务营销总监朱玉昌、台湾资深出版人陈建安都提到了数字出版的人才问题。最近看到一则消息:“数字化时代,人才问题正在凸显。业内专家表示,在未来3至5年内,中国数字媒体人才的缺口将达60万人之多。其中,网络、动漫、游戏、3G、新闻、编辑、广告、创意、营销等专业的新媒体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量较大。”数字出版时代,人才建设将是一大关键问题。

然而,数字出版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短期内无法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出版人才,发展初期人才会极其缺乏,人才储备不足会成为数字出版发展的短板,甚至会严重影响数字出版的发展。解决人才问题需要的关键有两个:一是新人才培养;一是原有人才的平移运用。

虽然我个人认为传统出版不会在短期内消亡,但已被数字出版挤占市场份额确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数字化时代早晚都会到来。无论如何,传统编辑都需要作出抉择和调整了。在传统出版中,编辑是出版的一个中心环节;在数字出版中,编辑也将是人才的一个核心部分,其他的部分都会围绕编辑进行工作。传统出版编辑平移到数字出版将是初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救急措施。我预计,在未来,面对数字出版,传统出版编辑的姿态大体可分为三类:坚守传统出版行业、向数字出版转型和编辑职能拓展。

坚守传统出版行业

许多人认为数字出版将会取代传统出版,也似乎都有一样的思维和信心,但是却都拿不出什么依据。美国书展活动策划总监斯蒂夫·罗萨多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面对电子书,人们只是多了一种阅读的选择方式,虽然它是将来出版业的一个热门分支,但与传统书业并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实际上现在的出版社大多也是这么做的,两手抓出版:一手是传统出版;一手是把传统出版的资源数字化。传统出版的编辑也许不会那么快就失去应有的价值,至少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过渡的过程中,这些编辑还会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的。尤其是版权编辑未来的职能,也许更多的是传统出版社和数字出版之间内容的合作。因此过渡起来也相对容易。这部分不是重点,不再详谈。

向数字出版转型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不仅要懂传统图书积累下来的内容操作,还要懂得数字技术,懂得怎样保护版权,怎样形成获得让人满意的阅读环境,怎样实现硬性技术和柔软的阅读之间的平衡等。我认为大致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技术到阅读的实现者。数字出版的数字技术和设备将要经历一个从繁到简的过程。编辑首先是数字技术的掌握者,只有先掌握了这项技术,才能实现让读者从技术的繁琐中得到有效的阅读,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更新,读者也要不断能掌握新的阅读设备和技术,只有这样数字出版才能不断发展,而且不被读者抛弃。但是读者不愿意做繁琐技术的接受者,编辑将帮助读者实现技术到阅读的对接。

二、产品价值维护者。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还有一系列问题,涉及收费、定价、版权、利益重新划分等方方面面。最主要的还是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建立,这种模式的建立者不是编辑,但是收费和利益的均衡方面是编辑来实现的。维护数字出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发展,不断调整,也不断地需要编辑在读者中进行协调。当然这种协调不一定是直接面对读者的,但是一定是从编辑出发,定位在读者的。

三、阅读环境营造者。数字出版实现集合的方式,相当于把书捆绑到了一起进行销售,但是一个阅读器读里存储1万本书并不能显示数字出版的优势,数量并不能取胜,数字出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或者其他的阅读环境,只有形成良好环境才有竞争力,就像人们习惯去传统书店逛一样,未来的编辑,编辑功能将更有创意,在网络上实现一种良好的阅读情境,这将是最考验编辑功力的一个方面。

四、反盗版斗士。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盗版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盗版直接带来的是出版方的利益损失,不遏制盗版,出版方甚至很难生存下去。传统出版的维权行为和编辑关系似乎不大,但是数字出版时代,盗版在网络平台环境下将传播更快,也更具隐蔽性,从技术上也许可以加密,但是一旦解密,数字出版将损失惨重。编辑将成为盗版的追踪者,甚至有可能从编辑中细分出版权维护方面的职位。

编辑职能拓展

现在许多出版社就有宣传编辑、营销编辑等称谓,许多发行、营销都被同化到编辑的概念之下了。如果说这种划分在现在是有问题的话,那放在未来的数字出版时代再来看则就很正常了。假如数字出版真会取代传统出版的话,印制、发行将会消失,虽然现在对编辑这个概念的范畴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是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概念一定会扩展和加强。

现在在巴西就出现了“微编辑”,微编辑能编辑视频,同时也对编辑过程把关。编辑从新技术方面和把关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在未来浩瀚的阅读产品中,编辑需要将读者的需求整合为不同的产品分类,将这种分类产品直接呈现给需要的读者,会更加有效。这有点像现在专业书店的意思,也像是按照读者需求设立的产品专架。未来还不可知,当然这也仅仅是设想。虽然未来的编辑的具体职能还不能确定,但是未来的编辑一定是职能化的,专业化的,职能将划分得更细,需要掌握的技能更多,创意性要求更高,综合性也将加强。

王文鹏

浅析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转型 篇4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

全媒体时代, 人们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这个时代比拼的已经不是传播模式而是传播内容。也就是说, 新闻内容的制作环境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这些变革包括了内涵的变化与工作流程的变化, 新闻编辑作为内容制造的一部分毫无疑问的要经历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一、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一) 内涵的变化

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 让媒介的内涵异常生动丰富起来。印刷术的出现带来了报纸, 无线电的发明带来了广播, 图片传送技术的出现带来了电视, 新媒体每一个功能的产生都是在原有媒体功能上的拓展与叠加。正是新媒体功能的层层叠加, 才让新媒体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新闻编辑作为信息制作的核心部分, 内涵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并且随着时期的不断推移, 新闻编辑的内涵会逐渐生动、丰富。如今, 新闻编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从事一种媒体任务, 也就是按照媒体的狭义概念来界定自身的职业。新闻编辑在从事文字编辑处理工作时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 如新闻编辑为了呈现一篇新闻报道, 可能会涉及影视版本和网络版本。

(二) 工作流程的改变

新闻编辑工作流程的改变应该是新闻编辑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 之前新闻编辑只需要做好一种媒介的编辑工作就可以了, 但在这个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新闻编辑的工作变成了更为深层次的精加工, 也就是说新闻编辑要对各种终端的特点都要有所了解, 除此之外不同类型媒介的受众特点也需要有所掌握, 只有在二者的基础上才能对素材进行差异化的编辑和制作。步入全媒体时代, 报纸、网络、电视三网融合已经迫在眉睫, 新闻编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对加工的素材内容进行识别与分类, 综合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媒介的表现形式, 确定哪些文字信息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在怎样的媒介终端上, 这些都是为后来精加工处理做好铺垫, 当然这些工作在以前的新闻编辑过程中是很少去做的。另外, 广播电视的新闻编辑需要掌握传统的编辑技巧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培养广泛阅读网络评论的习惯, 而这些传统的新闻编辑根本不需要考虑。所以, 全媒体时代中, 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是一定的, 如何转型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二、新闻编辑的转型

(一) 转变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

全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想要获得受众的青睐, 就必须从受众的兴趣点出发, 也就是信息的制造者需要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新闻编辑拉近与受众之间距离的方式有很多, 最为通用的一种方式便是要形成一种媒体所属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的解读就是新闻编辑要具有一定的媒体代言人的意识, 需要了解广大受众接触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而是新闻编辑跳动的脉搏。所以, 媒体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 需要新闻编辑时刻将受众的需求与媒体的定位结合起来, 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新闻编辑可以通过阅读官方网站的网民评论或是受众发来的电子信件、微信短消息等形式来了解受众心中所想与实际需求。当然, 新闻编辑要在了解受众所需的基础上能够果断跳出单一媒体的狭隘, 对其他媒体受众的关注点也要予以掌握, 这样通过对各种媒体受众兴趣点的掌握来制定最终的编辑方针与编辑基调, 必然会符合各种传统媒体受众的需求, 赢得他们的支持, 自然媒体的知名度就会上升。我们拿报纸来说, 改革开放之后报纸十分重视编辑的受众意识, 一些新闻编辑尝试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与受众进行充分互动, 充分了解受众心中所需。还有一些新闻编辑则是通过直接发放调查表的形式, 对受众的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这些行为实际都是新闻编辑为了提高受众意识的积极行为。

(二) 适应新的阅读方式

如今, 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式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在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应用, 媒体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最为重要的是媒体的内容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全媒体时代下, 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信息呈现了相互融合的业态, 这对新闻编辑的思维方式与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他们需要结合自身的爱好和要求来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方式。具体来说, 不断适应新的阅读方式新闻编辑要从以下做起:首先, 新闻编辑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抓住关键点, 这是最为基础的一点。新媒体的注入, 各种各样的读本形式涌现出来, 新闻编辑能够借助多种形式的读本来掌握它们的特性, 以便逐步提升对新读本的适应程度。例如, 传统的受众只需要借助书、杂志、报纸等媒介形式, 现在则出现了手机报、电子报、电子书、电子杂志等形式, 新闻编辑要掌握这些新形式的读本在内容与编排上和纸质读本究竟有什么不同, 广大受众在使用这些新媒介时都有什么明显的改变, 大众的阅读方式有什么特点, 新闻编辑对于这些的掌握对于未来新读本的编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 媒介融合逐步深入, 要想在全媒体时代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优势, 核心竞争力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才是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呢?从媒体的实践经验来看, 答案必定是人才。不论是技术的变革还是新媒体的运行都需要人才的推动, 所以在这个以信息传播为主的行业里, 编辑自然在媒体信息制作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新闻编辑只有具备新思维与新技术才可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蔡雯.从面向受众到面对用户——试论传媒业态变化对新闻编辑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 2011:6-10.

[2]石长顺, 唐晓丹.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J].中国编辑, 2009:53-57.

编辑转型 篇5

策划编辑与传统编辑的不同

传统编辑是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根据领导的安排,对来稿进行后期的加工和编辑,有时也根据需要对来稿进行细微的修改。编辑同仁不无调侃地称自己为“文字工匠”,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剪刀加浆糊”的工作。尽管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也不排除有工作的创造性,但是在人们的观念中,报刊的价值主要都是由作者创造的,编辑仅仅是这种创造活动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实际上,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编辑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中确实没有起到能动的、创造性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一系列新的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入,报刊出版不再是等待领导的安排和把精力花在作者的稿件上,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广大民众的需求来策划选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报刊业越来越市场化,编辑工作已经真正进入了策划时代。

策划时代的编辑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工匠”,他们的工作也不再是仅仅“为他人作嫁衣裳”,他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大众的需要,调动自身的思维智慧和调查研究获得的各种信息,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影响媒体的出版走向。

首先,传统编辑工作的重心是对稿件的加工,虽然传统编辑有时也会偶尔地涉及到策划选题、组织稿件,但是这些工作在其整个编辑过程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此相反,策划时代策划编辑的工作除参与一部分稿件的文字加工工作之外,其工作重心应该是策划符合社会和受众需要的选题,考虑报刊的整体运作。

其次,传统编辑大部等稿上门,他们一般情况下仅仅从事文字工作,许多人都是语言、修辞方面的专家,或者是某一个具体学科的学者,是学者型的编辑。而策划时代的编辑已经不再被动地等稿上门,他要紧紧地把握当前的市场,主动地去策划选题,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现、物色与各种选题对路的内容,与作者和经营者共同创造文化产品。在文化作品形成的过程中,通过其策划活动形成某一报刊品牌。

再次,传统的编辑最关心的是他加工的稿件能否通过总编辑的认可,作品的导向是否正确,至于能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并不关心。策划时代的编辑不仅要关心内容和文字,而且还要关心报刊的经营、生存和发展。实际上,策划编辑又是报刊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策划时代编辑主体功能与作用的转型

策划时代编辑主体的工作与传统编辑有很大的不同,与此相应,策划时代编辑主体的功能与作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辑的工作重心从传统的加工整理转向了运作策划。

第一,策划时代编辑根据所掌握的客观信息,积极、主动地参与选题策划,在选题策划中扮演参与者、合作者甚至是决策者的角色,从而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选题策划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创作活动,编辑主体的能动性在这一活动中有时候起决定性的作用。选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报刊出版的成败,甚至关系到整个报纸或者期刊的生死存亡。在选题策划时,策划编辑要牢牢把握时代的需要和广大受众群体的需求,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和出版界的发展动态,运用个人的学识和智慧,主动地参与制订选题策划。

策划时代的编辑主体还要在充分发挥积极、主动作用的基础上优化选题。策划编辑要在对各种信息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受众群体的热点,分析出版市场的形势,抓住最佳时机,及时策划出高质量、创新性的选题,并对各种相同或类似的选题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佳的选题。因此,策划编辑要发挥一切优势,以其高瞻远瞩思维和超常的才识,塑造精品版面和名牌产品。

第二,策划时代的编辑主体不再被动地等稿上门,他要根据他的选题计划积极、主动地去参与组织和引导,从而极大地发挥策划时代编辑主体的作用与功能。

好的选题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说到底策划编辑的客体——内容才是一切程序的中心环节,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环节去运作。有了好的策划不一定就能出来好的品牌。这就要求策划编辑心目中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团队,策划编辑可以与其交流选题的思路,引导并参与他们的策划,这样,编辑主体的作用与功能又被扩展到以前传统编辑很少涉足的人力资源和开拓思路等方面。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都使尽浑身解数,在广告、宣传上大做文章,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复返了。在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出版物进入市场之前的宣传、推广工作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策划编辑在策划宣传方面下一番功夫,为此,编辑要在宣传、传播、市场营销等方面扮演以前传统编辑从来没有扮演过的角色,发挥以前传统编辑没有发挥过的作用。

应进一步提高编辑主体的策划能力

策划时代编辑主体的作用与功能大大增强,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权力也相应地大大扩展,策划编辑的重要性在出版运作过程中越来越突出,作为编辑主体的人,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要强化策划意识、要不断提高策划能力,以顺应媒体的改革与发展,从而在策划时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策划编辑主体在策划时代的工作重心从传统的后期加工向全程策划的转型中,要具备把握全局的能力。编辑所关注的不是内容的细枝末节,不应该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花费精力,他应该有纵揽全局的眼光和能力。他应该关注出版运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人员的积极性,为报刊的发展献计献策。

其次,策划编辑应该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策划编辑要对出版运作全程努力把握,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因此他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举办各种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广泛的社会交往可以使策划编辑在最大范围内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和有力的支持,可以使他从各行业、各门类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那里获得信息和灵感,使他可以创造性地提出选题策划方案,并迅速、及时地进行改进和调整,这就需要策划编辑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预测能力。同时,策划编辑的社会活动组织能力可以使他能够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选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及时地组织各路人才对选题进行预测、论证、改进和实施,以使策划方案得以顺利进行。

媒体时代期刊编辑应当如何转型 篇6

一、期刊编辑角色的转换

长期以来, 新闻媒体的编辑作为新闻界的幕后英雄, 一直都是长年累月地俯首案头, 默默为他人作嫁衣。但现如今在新的舆论环境下, 媒体竞争更为激烈, 编辑原本的工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期刊杂志的发展, 作为当今新媒体时代的期刊编辑, 角色的转换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编辑的智能也在延伸。期刊编辑虽然不能完全摆脱幕后英雄的角色, 但是也要开始做前台指挥。期刊编辑处于后台操作, 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润色的工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媒体竞争的需要了。因为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处于核心地位, 是提升新闻媒体竞争力的第一资源。因此, 编辑成为前台指挥, 为新闻报道进行“总策划”、“总导演”, 才能在新闻报道时快人一步。同时, 报期刊杂志编辑既要编好记者的稿件, 也要提前介入到采访中去。因为长期以来, 新闻媒体的编辑们对新闻稿件的干预都是在记者交稿之后, 才能开始介入, 一直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 十分被动。在新媒体时代, 编辑应该主动发掘新闻、寻找新颖的题目、主动联系作者, 然后再根据宣传的需要安排版面。新闻编辑的提前介入, 能很好地解决记者和编辑各自为政的问题, 幕后的编辑不知道前线的记者在采访什么、前线的记者也不知道幕后的编辑需要什么的情况就不会再发生。期刊编辑要在具备了较高的新闻发现和整合能力之后, 还要保持良好的公关、社交能力, 以便帮助本社新闻报道的品质提升和杂志社的成功运营。

二、转变期刊编辑的读者意识

当今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在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之下, 传统媒体有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期刊杂志面临的竞争空前巨大, 不仅要应对传统媒体行业之间的角逐, 还要迎接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 最为重要的是, 期刊杂志行业还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在新媒体的强势影响下, 大众读者的角色意识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转换为主动地信息选择者和提供者。现在, 大众读者在阅读期刊等传统平面媒体的过程中, 不但会使用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 同时也会为杂志社采集信息、提供信息, 有的甚至还会评价信息、反馈信息。因此, 编辑角色也被这种读者的需求变化和角色转换迫使着随之进行必要的调整。期刊编辑角色转换首要转换的是编辑的读者意识。互联网是一个十分便利的平台。在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下, 还有一些期刊便采用更为专业的手段, 例如通过受众调查队进行期刊读者的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 虽然这些抽样调查在统计学上是具有理论科学性和信息全面性的, 但期刊编辑仍然只能从宏观层面上了解读者的偏好的大致范围, 以及大部分读者的基本选择倾向, 并不能很及时地把握读者当下的心理需求, 因为读者的需求走向总是瞬息万变的。上述客观现实, 要求期刊编辑在受众调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全媒体关注, 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寻找大众的关注点, 掌握读者需求, 这样才能把握住大众的信息选择点和舆论关注点。同时, 编辑还必须成为读者心灵的沟通者和信息的体验者, 及时与读者进行交流, 收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 让编辑走近读者的同时也让读者走进编辑的内心世界, 从而达到读者和编辑之间心与心的沟通, 让读者与编辑之间的情感与经验能够交换和共享, 这样编辑就能够更好地前瞻性地预测受众兴趣的爆发点和关注点, 使编辑主动地为读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信息。

三、期刊编辑阅读取向要更新、优化

在新媒体时代, 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受到新媒体的影响, 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由于新媒体技术是与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随着新媒体的崛起, 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更为多样化、立体化、平民化, 由于数字时代的到来, 数字流也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带来的海量信息, 对于受众来说并非全部都有价值, 受众是无法从无价值的信息中获得知识和启发的。因此, 期刊编辑的知识分类和信息过滤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媒体编辑作为一种专业技术工作, 在工作中有着其特有的文化传播理念、业务技巧、知识结构以及价值判断标准。由于新闻媒体工作者自身职业承担着文化构建功能, 期刊编辑除了要努力掌握与业务工作有关地知识外, 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科学基础知识, 对前沿科技的相关知识也应保持关注。文化素养和媒介技术需要相互渗透, 唯有“文”和“理”一同发展, 才能有利于人们发挥创造性思维, 才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 期刊编辑要结合时代的新特点, 动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2]刘鸿滨.浅析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知识结构[C]//现代技术条件下编辑出版社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内部资料) , 2010.

浅析转型时期出版编辑的必备素质 篇7

1.出版发展的自身需要。

改革开放以前, 一本书的写作、编辑、印刷、发行各环节周期都比较长。讲究的是深思熟虑, 精雕细琢。现在则不同, 涵盖了策划和组织选题、文字的编辑和加工, 包括校对、版式设计、图书的运作和宣传等多项工作, 作为责任编辑都要全权负责, 甚至封面设计、印制和发行, 以及图书的成本核算等都需要编辑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因为任何一个环节都对出版质量和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2.作者队伍变化的需要。

由于全民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 高级知识分子的队伍越来越强大, 有思想和见地, 能够撰写书籍的人越来越多, 作者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图书的功能也大大丰富, 从以前的正襟危坐的学习课本, 发展成功能各异的传播媒介;作者队伍也从以前的高端专家, 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娱乐化、市场化。编辑针对市场需要, 策划组织选题也需要接触社会不同层次的作者, 取其所长, 开发对市场有用的图书品种。作者队伍的变化也对出版人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3.图书功能的丰富。

图书的出版在多年前还是一种稀少的资源, 只是少数精英、专家们的“专利”, 在人们眼中是一项十分神圣的事情。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出版形势渐渐从“神坛”走下。它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同时, 也泥石俱下, 影响了出版的圣洁性。但是商业化大潮的社会, 要求编辑放弃守旧思想, 打开思路, 成为新型的出版人, 需要出版人转变传统的出版观念:只要是有益于民、有益于社会的出版, 不囿于它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

4.出版新格局的需要。

我国的出版事业已经不再是国家包办的事业单位, 而是在市场中自我生存的企业。出版社的发展壮大, 需要出版人更加具有竞争力和专业素质。出版的垄断地位和国家保护政策已经一去不复返, 出版的激烈竞争是摆在每个出版社和编辑面前的重要题课, 需要出版人转变思想、修炼内功以适应这种变化。笔者从多年从事出版工作的基础上, 归纳了出版人的必备素质: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出版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是出版工作的基础。图书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是传承、发展、宣传先进文化的载体, 图书编辑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传播者, 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 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 在选题策划、内容设计、编辑加工各个环节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 担负起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和义务, 坚持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多出精品, 服务广大读者。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准确把握出版发展趋势, 策划出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图书选题, 是图书生命力的源泉。

二、商业头脑

如上所述, 出版业的发展已改变了过去埋头于文字堆的编辑形象, 更为迫切需要具备的是出版编辑的市场意识和商业头脑、创新思维和营销思想, 把握好市场脉搏, 善于整合资源, 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比如, 中国经济出版社的《第二次转型》把握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绩后, 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转型十字路口。此书2010年出版当年引起经济界的热议。一本经济理论著作得到热销, 这与出版社善于感知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准确把握出版时机, 以及在宣传和营销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分不开。作为文化产品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图书编辑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 洞悉信息的能力, 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即商业眼光和嗅觉。出版人从以前单纯意识上的知识人、文化人, 演变成为文化商人。

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出版人还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出版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工作。这些专业知识涵盖:编辑出版专业知识, 文字加工、策划组稿能力, 商务谈判能力, 印务知识, 较高的审美观, 版式、装帧设计知识, 财务知识以及对每本书所涉及的专业内容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具备消费心理学、营销学、策划学等多门相关的学问和知识, 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新型出版人又提出了信息学、网络电子出版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新课题。为此, 出版编辑必须具备的八项专业素质:一、编辑专家。二、理论专家。三、谈判专家。四、社会活动家。五、写作专家。六、文化学家。七、信息专家。八、语言文字专家。所以, 做好一名优秀编辑, 需要成为一个杂家, 才能在浩瀚的精神产品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转型时期, 出版工作已从单纯的文字加工工作演化成为一项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也势必诞生出一支能力强、素质高、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新型编辑队伍。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的道路上, 感受着知识的无穷魅力和在市场搏击中的快意。这正是出版业发展前进的生命和活力所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纸质出版物受到了来势凶猛的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的冲击, 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了强社愈强, 弱社淘汰的竞争态势。主要表现在出版周期加快、商业效益压力增大, 新型出版方式与技术的掌握使得图书编辑的素质变得综合化、全面化。出版人已经从纯粹的专注文字的编辑加工, 走向了策划、商务、组织、谈判等多元素质的综合, 本文对新时期图书编辑所必备素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出版人,业务素质,转型时期

参考文献

[1].《当代编辑职业素质中应具备的五种能力》靳莉,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05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 篇8

关键词:数字出版,图书编辑,转型

较之于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具有其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优势, 数字出版对于出版企业的升级改造和技术革新有着重要意义。如今, 数字出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传统出版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传统图书编辑也开始面临各种全新的要求以及挑战。

1数字出版概述

数字出版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来对相关内容编辑加工, 而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具备内容、管理过程以及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的突出特点。

2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路径

2.1转变思想, 拓宽视野

数字出版时代, 传统图书编辑要想有所突破, 必须做到思想先行, 从观念的更新开始。对一些长期从事图书出版的编辑而言, 其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大多已形成定势, 对于数字出版尚需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为此, 传统图书编辑应树立科技化和现代化观念, 打开和拓展视野, 在数字化大背景下对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以及分析, 从而及时来把握数字出版的动态, 并且根据上述内容来进行自我思维以及观念的更新。毋庸置疑, 数字出版形态丰富、技术多样, 作为编辑必须要不断学习, 对于国内外数字出版形式要密切关注, 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研习数字出版的全新运营模式, 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数字出版技术的新特点, 并且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形成独特的判断, 拥有清晰的数字出版思路。

2.2深入了解, 积极参与

数字出版的前提无疑就是技术, 而技术自然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 但是技术人员缺乏的是对产品内容的足够了解, 作为编辑, 在数字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就产品在呈现形式和功能等不同的方面与技术人员沟通。

对于传统图书编辑, 对于数字出版技术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去掌握专业技术开发, 而是对技术的实现功能、基本原理、呈现效果等有一定了解, 为后期的数字图书出版和运营维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字出版涉及到软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等不同的领域, 虽然传统图书编辑不能面面俱到, 但是对于一些常用技术、架构及基本的知识网络还是要尽可能了解, 并能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 不断拓展和深化。与此同时, 编辑要对媒体加工技术有所了解, 初步掌握各种媒体加工软件的使用方法。 另外, 作为编辑, 必须要全面地来了解并且熟悉出版技术, 并且要亲自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主动, 从而不断来适应目前的工作。

2.3熟悉流程, 多元发展

较之于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在表现形式上有了较大突破, 选题策划也更为丰富。这就要求编辑在项目策划中打破传统的单一媒体束缚, 注重对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化方面的开发, 从而使得读者在体验上不同于以往。在策划阶段, 作为一名编辑, 必须要根据相关的内容以及市场来进行认真全面地分析, 进而明确面对的服务对象等在技术需求方面也要进一步明确, 与此同时还要对多媒体制作成本来做出基本分析。在编辑以及制作方面变化很大, 现在不仅局限在传统图书文字以及图片的编辑方面, 还需要对图像、视频等内容来进行进一步地深加工。

在现代社会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的工作内容以及难度和以前相比都增大, 面对的困难以及挑战也增加了。作为过去的传统图书编辑, 如果想熟悉并且能够融入到数字出版时代之中, 必须要对该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艰巨性有一个充分认识, 自觉适应该项工作的多元化以及高要求。

2.4积极探索, 善用营销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营销模式进行比较变化巨大, 在营销流程大幅度缩短的同时, 也进一步使得编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 编辑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在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作为数字出版产品的策划者, 因此其无论是对于产品内容特点的了解, 还是对作者的了解上都很熟悉, 而这一点却是专职的营销人员根本无法比拟的。所以, 作为图书编辑必须要具备并且掌握相关的网络营销方法, 主动来探析读者的需求, 需要根据产品的不同以及对象的不同来选择那些最为适合的营销手段, 只有如此营销效果才能够达到。

3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对出版社带来了大的冲击以及挑战, 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数字出版的发展大势, 传统的图书编辑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转变, 全面认识到数字出版的新要求, 自觉了解和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术, 适应数字化趋势, 学习运用网络营销手段来提升营销效果, 不断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从而促使自我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兰兰, 王莹.浅谈传统编辑生存在数字出版时代[J].辽宁经济, 2012 (6) :88-89.

[2]张婉.传统出版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J].新闻传播, 2015 (3) .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转型研究 篇9

1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转型的困境

1.1 我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数字技术革命最早兴起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受数字技术的影响也较大,所以也成了最早进入媒介融合时代的国家,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全媒体运作。我国的媒介融合起步较晚,发展较快,运作形式和实现路径与欧美发达国家保持一致。我国的媒介融合体现在“报网合一”和“三网融合”两个方面。“报网合一”是指报纸的全媒体运作,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以网站为主导,多媒体记者属于网站采编,新闻编辑工作统归于网站指挥;另一种是报网并行,新闻编辑的工作同时服务于报纸和网站,多媒体记者肩负着多重任务。“三网”是指电信网、互联网以及广电网,“三网融合”是指广播、电视的全媒体运作,也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将服务与内容在广电网和电信网上实现同步;另一种是通过相互的配合实现业务的融合。“报网合一”和“三网融合”都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

1.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无论是“报网合一”还是“三网融合”,都对新闻传播的模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内容制造环境正在发展转变,而作为内容制造的关键部分,新闻编辑将不得不面临着各种转变所带来的挑战。首先,要面临来自媒介生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传统新闻媒体在政策、技术、资源等方面的调整都会对新闻编辑产生影响。其中,技术是关键性因素,不仅促成了新旧媒介的融合,还促使受众的接触习惯发生了变化,为新闻编辑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内涵日渐丰富,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内涵也得到了丰富,给新闻编辑工作提高了难度。新闻编辑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编辑工作流程的变化,新闻编辑不但要掌握足够的编辑技巧,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办公技能[2]。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转型的出路

2.1 新闻编辑受众意识的转变

传统媒体构建起的是一种单向式的传播模式,受众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新闻编辑传递出来的信息,没有反馈的渠道,新闻编辑往往会忽视受众的意识。新媒体的兴起为受众提供了表达思想的平台,单向式的传播模式逐渐被打破,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还能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面对全方位的受众,新闻编辑应树立起主动的受众意识,将媒体定位与受众期待结合在一起,那种“固守一家之言,再不问其他”的编辑思想在新形势下寸步难行,传播者本位开始向受众本位转变,新闻编辑必须接受受众的参与、重视受众的参与,与受众形成一种共同体验的和谐氛围,以便于编辑工作的开展[3]。

2.2 新闻编辑角色定位的转变

媒介融合促使新闻编辑职能扩大化,传统的新闻编辑被视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其工作的核心在于对信息的加工,并通过议程设置影响受众。媒介融合背景下议程设置的影响效果发生了变化,以往是新闻编辑通过议程设置影响受众,现在受众也能够通过议程设置影响到新闻编辑,二者需要相互关注,新闻编辑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还要接受受众的反馈。除了要担任“把关人”的角色外,新闻编辑还担任了“主持人”的角色,新闻编辑也开始由幕后走向前台,实现着角色转换。编辑工作中的策划职能开始与加工职能并重,加工是新闻编辑的一项基本功,而策划能够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这是媒介融合后对新闻编辑提出的新要求。

2.3 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在发生转变,新闻编辑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既需要掌握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成为一名“杂家”,又要掌握一定的跨媒体操作技能,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闻编辑工作。可以预见,今后新闻业需要的是具有跨学科知识、跨媒体技能、跨文化思维的“三跨”人才,而构建新的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就应从加强师资力量、完善课程体系,以及增加实践环节等三个方面入手,新闻编辑知识体系的重建以及媒介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之一[4]。

3 结论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结合当前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编辑的转型主要体现为“三个转变”,即受众意识的转变、角色定位的转变、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只有实现这“三个转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编辑的转型。

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要想适应新形势,就必须进行转型。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媒介融合的现状,以及在此背景下新闻编辑转型的困境,并提出了有关新闻编辑转型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

参考文献

[1]陈晔.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转型研究[J].中国报业,2014,7(5):23-24.

[2]刘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转型策略初探[J].神州,2014,15(2):37-38.

编辑工作如何适应纸媒数字化转型 篇10

智能手机、微博等新媒体猛烈冲击着人们对传媒方式的选择和接触,深刻改变着传统媒介格局。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开始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媒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艰难的是采编队伍转型。面对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只有认清角色定位、创新出版理念、强化能力培养,使自身素质和能力适应新的领域、新的业态,才能促进传统纸媒和新媒体实现内容原创性、权威性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实现有机结合,提升报刊社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

编辑角色的转变和适应

全媒体取向的传统纸媒数字化转型,使得新闻编辑工作的范畴远远越出传统编辑工作,编辑的角色也悄然转换。

从审读编辑到深度加工编辑。在传统观念里,新闻编辑业务多局限于稿件组织、校对、加工、出版等方面,被人们称之为“审读编辑”。数字化时代,在海量信息面前,传媒的核心能力不是提供纸张或数字介质,而是提供内容和价值。如何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如何用最合适的编辑语言加工信息,如何用最有效的传播途径传递信息,都是一个新闻编辑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由此,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使其由信息收集者、简单加工者和广泛传播者,更多地向信息筛选者、综合处理者和定向传播者的“深度加工编辑”转变。

从策划编辑到产品设计师。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新闻出版市场化改革,已逐渐把编辑们从宁静的书屋里拖到了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一线市场,催生文字编辑向集策划、编辑于一体的“策划编辑”转型。在全媒体时代,广大编辑肩负着将内容资源进行统一数字化加工和生产,即编辑不再局限于向哪家单一的媒体供稿,而是向多个终端发布——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户外视屏等。因此,编辑除了新闻价值的专业判断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在多种载体上针对这些载体的不同受众分配新闻信息,包括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采用不同传播方式、运用不同的传播技术,更重要的还有培育不同的增值产品,成为“产品设计师”。

从守门人到“意见领袖”。在传统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承担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记者编辑及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通讯员,新闻编辑作为“新闻守门人”,完全能够控制与主导新闻传播。在微博、博客、QQ等新媒介不断出现之后,来自普通民众的新闻和言论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倒逼专业新闻媒体把自己改造成公众交流的平台。因此,新闻编辑必须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社会公众的对话者和新闻论坛的主持人,并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内容的范畴内。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在网络媒体上开设了互动专栏,从中获取信息和线索,主持有关各类新闻议题的讨论。近年来,几乎所有参评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专题都开设了论坛与网民互动,新闻编辑作为“意见领袖”的特点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编辑理念的强化与创新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给编辑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手段和新闻业务技能的更新,更是新闻出版理念的创新和提升。只有让这些观念、意识和理念深入纸媒编辑的内心,在日常新闻的采编操作中形成习惯,才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强化学习意识。现代编辑是新闻作品的优化剂,是受众需求的提供者和引领者,也是市场的创造者。这些要求到编辑切实加强学习,不断完善和优化编辑的知识结构。伴随着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数字化,版权问题也将日益突出。现代编辑必须学习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规避知识产权侵权的有效手段。同时,要学习并掌握民事侵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新闻作品把好关,尽量避免媒体侵权诉讼。

强化网络意识。现代编辑应学会用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思考,把增强网络意识、熟练全媒体技能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一要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知识,二是熟练各类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处理文字信息,还应掌握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信息资源,能在各个工种间自如转换,提升多媒体新闻产品采集能力,从而加速实现编辑工作现代化。

强化服务意识。编辑要强化“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把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要与读者一起成長。编辑所面临的信息是海量的,容易让人迷惑的,而编辑产品却应该是有限的、精化的,是读者最需要的。首先要掌握最有效的信息收集方式。比如,掌握绝大多数权威新闻网站、熟悉最活跃的网民论坛、收听收看或阅读传统媒体,结合所在媒体和自身特点,制定最高效的信息收集方式组合,以方便自己用最快的速度了解国内外新闻舆论导向。其次,要熟悉自己的客户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研究受众规律、消费规律,然后从中找到共性,活动才能符合要求,只有需求和提供的东西对等时,受众才会产生兴趣和共鸣,活动效果才会好。

强化创新意识。在全媒体时代,各分媒体的读者需求是不一样的,除了编辑需要新的技能,还需创新智慧、创新策划方法、创新发行手段,以及分媒体各自与读者建立关系。《今日美国》报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头版最长的文字消息不超过三五百字,而更多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链接”到网络上。报纸稿件末尾都有指向网络版的链接路径,每个记者可在网上开设新闻博客,把报纸上容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全部传到网络版或记者博客上,真正做到报网互相补充、互相联动。这样,报纸稿件可以写短,版数可以减少,成本可以降低,效益可以提高,新闻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可以适应读者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编辑能力的建构和培养

面对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时代,媒体技术和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编辑业务不再是自我封闭的流程空间,而变成了一个开放互动的空间,编辑业务能力的培养自然要随之而动。

搭建学习平台。首先,报刊社应制定“实现自我价值”、“自我学习”的策略,重视编辑的工作引导,建立完善的编辑学习培训制度,激发编辑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其次,在数字化出版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内搭建作者和编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作者、编辑、审稿人员、版式设计和封面设计人员等可以进行各自的工作并互相进行沟通,以编辑为主进行协同作业,形成一体化的内容解决方案。再次,给予编辑短期的心理培训,让编辑通过学习和交流了解作者和读者的心理特征,从而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深层次的内容服务。

强化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全媒采编机制。依靠网络和电话建立信息采集分享系统和呼叫中心,报网两班人马共同策划报道、共同采访,素材共享。二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网络因素纳入采编管理和编辑考核。鼓励记者编辑多写稿写好稿,好稿的标准之一是网站转载率,被转载、被重要网站转载、被重要网站转载在首页甚至头条,都有相应加分。把新媒体考核管理作为重要因素的做法目前被全国各大报社普遍采用。

坚持“走转改”。据对全国1100多家报纸的网站调查,绝大多数的报纸网站没有互动栏目。无论采访写作编辑手段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亲身感知和直接体验;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是改进文风、转变作风的根本途径。因此,要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一是编辑要经常与各种行业、各个阶层的人员进行交流,既可把握社会动态,又可以得到很多新闻线索,为可能进行的有关的策划做好材料准备,使组稿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二是建立编辑个性化通联网络,捕捉作者的闪光点,洞察作者在文稿中显露出来的各种能力,并坚持与有较高素养的通讯员保持联系,建立自己的、尽可能广泛的通讯员队伍,提高编辑效率。

加强新闻策划。数字化转型,使得作者、编辑、读者的媒介接触习惯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单一线性的新闻传播模式,而拓展至利用光介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进行多层面多形式的报道。因此,编辑要注重把握市场脉动,这也是现代编辑业务能力培养中的必修一课。而要将市场脉动最好地反映到新闻媒体上,就是加强新闻策划。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按照新闻规律,学会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捕捉亮点,提炼受众最关心的话题;二是培养自己的前瞻性和时效性,既善于把握热点,又善于引导热点;既善于做事后策划,也要体现策划的时效性;三是培养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观察社会的能力,对一个话题进行深度挖掘,提高新闻作品附加值。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编辑转型 篇11

一、当今编辑所面临的传播背景

要重新对编辑作一个新的阐释和定位, 需要分析当前的传播背景和媒介状况。最初的媒介融合表现为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融合, 但之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及数字技术的崛起, 编辑生存的传播环境改变了。詹姆斯·凯瑞 (James Carey) 认为“因特网应该被看作一个全球传播体系, 这个体系正在取代国家传播体系, 后者是因铁路和电报的出现而出现于19世纪末的, 并通过电视网而在随后的革新中得到‘完善’”。[1]互联网日益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融合, 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发展火热, 信息的“全民时代”业已到来,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作传播者。这种媒介融合下的编辑工作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新规范?探讨这些问题对于传媒业的发展以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特点

(1) 信息的复杂性造成整合编辑难度的加大。媒介融合时代意味着在不同的媒介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在这个时代里, 不管是编辑还是普通受众, 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都大大地增多了,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等, 都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信息爆炸时代也随之到来, 这就意味着信息比以往更加的丰富多样。如此“大量”并且不同形态的信息最终都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到同一个平台, 再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制作成文章、声音和影像, 由这种信息海量性、复杂性带来的整合编辑难度却是不容忽视的。

(2) 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对信息的个性化表现提出更高要求。以往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 都仅仅是单一的传播方式, 或者文字, 或者声音、图片和影像。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代表着这个时代是一种“内容为王”的时代, 意味着内容的传播需求决定着使用什么样的媒介。斯图尔特·布兰德 (Stuart Brand) 认为:随着数字化的发展, 所有的媒体都可以通过字节相互转化, 从而使它们摆脱了自身传统方式的限制。[2]所以在这种媒介融合数字化平台中, 编辑通过字节这种数字化方式将不同传播方式的信息界限消除, 而这需要编辑能够根据内容传播需要和受众需求, 制作出不同形态的信息。

(3)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造成信息把关的高难度性。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强, 编辑的范畴比以往更泛化了。成千上万的网民在内, 也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 受众可以绕过传统“把关人”的把关或者通过“自我把关”的形式, 制作传播各种信息, 这些受众由于自身各方面素质水平的种种限制, 把关的结果值得商榷, 因而一味地依靠受众的“自我把关”, 显然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在这种新媒体社会, 信息源多而杂, 传播互动性的加强, 受众参与把关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因素, 都对传统的把关人特权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把关的难度加大。

(4) 时效性的追逐给真实性带来严峻考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许多时候甚至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的突发性新闻同样达到了几秒就传到全世界的效果。这一切得益于受众在媒介融合平台上的积极参与。今年双十一前夕, 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造访阿里巴巴的第一条新闻, 由阿里巴巴公司员工的微信率先发出, 可见, 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报道, 普通受众加入信息的传播过程, 必然也大大地提高了传播信息的时效性。另外, 在如此短的一段时间内, 要同时保持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5) 信息受众的主动性对编辑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受众这个角色得到重新定位, 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 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把关者, 他们也有传播过程的自主权。在这个背景下, 博客、微博、论坛、微信等等都成为了受众大展身手的舞台, 不管是关乎国计民生, 还是区域内的小新闻, 受众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着制作者不同种类的媒介产品。因此, 媒介融合下的编辑必须有受众观念, 要善于从受众的主动性中发现线索, 编辑的受众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编辑的考量因素。

三、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规范

媒介融合给编辑带来了新的特点, 同时也给编辑的新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从前期信息的采集制作, 到制作过程中编辑的定位, 还是到最后的把关以及受众的反馈, 编辑都有了新的规范要求。

(1) 强化“去伪存真”的把关人作用。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使“人人都有麦克风”, 一方面由于进入门槛低, 部分受众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和传播信息——但很多时候, 由于自身的局限, 往往忽视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和影响, 而传播的螺旋效应、培养理论等的威力是巨大的, 稍有不慎, 一个虚假信息因为群体极化作用就会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 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体出于竞争和争夺受众的考虑, 对猎奇性、色情信息和不负责信息的追逐, 给编辑的把关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但强化把关作用仍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体不得不坚持的一条出路。新浪微博专门有一个不实信息举报处理板块, 在吸引网友参与的前提下, 微博编辑进行把关。

(2) 要运用全媒体技能分析整合信息。媒介融合下的新型编辑不但要熟练基本的文字报道工作, 还要会分别把握图片、声音、视频的各自特点, 熟悉它们的制作流程, 直到拥有综合使用这些传播手段的能力, 从而制作出符合不同受众需求的信息大餐, 这也就是所谓的“全景化报道”, [1]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 传播形式的广泛性。2) 超媒介。3) 增强受众参与。4) 动态化内容。5) 个性化服务。媒体只有不断提高新闻信息的质量和水平, 才能最终在媒介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新安晚报》就构建了报网合一的全媒体编辑部, 这个编辑部的所有人员都是既从事文字报道, 又进行网络、图片、视频编辑的一套班子, 报网充分融合, 这无不体现了媒介融合时代对编辑的新要求。

(3) 编辑要充分体现社会主题、引导话题。随着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壮大, 舆论日益呈现出四大趋势:信息流动的无序化、舆论整体分众化、舆论内容多元化、舆论传播快捷化。④因此, 舆论的环境更为复杂, 舆论变得更为难以控制。同时, 媒介又要积极地为协调社会发展服务, 积极引导正确的社会话题。最近几年, 微博反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从陕西表叔杨达才的绳之以法到重庆区委书记雷政富的落马, 从王立军案到太原公安局长之子打人案, 这一个个案例都无不体现出新媒体的巨大能量。结合前几年关注的微博打拐、关注尘肺病人、关注退伍军人、关注农民工讨薪、关注独居老人弱势群体等等, 这一个个受到关注的对象都是国家和社会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媒介关注社会主题的同时, 又会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题中去, 从而也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 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要切中社会主题, 为国家的长足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约翰·V·帕夫利克 (美) .新闻业与新媒体 (第一版) [M].张军芳, 译.新华出版社, 2005:3, 4.

[2]Brand, Stewart.The Media Lab:Inventing the Future at MIT[M].New York:Viking, 1987.

[3]谭云明.新媒体信息编辑[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31.

[1]桂敬一.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 (第一版) [M].新华出版社, 2000.

[2]李艺.媒介融合时代编辑的文化自觉[J].编辑学刊, 2011:32-35.

[4]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人民出版社, 2004.

[6]约翰·V·帕夫利克 (美) .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 (第二版) [M].周勇,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母猪难产下一篇:中国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