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斯基理论

2024-10-06

明斯基理论(通用9篇)

明斯基理论 篇1

一、次贷危机

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于2006年春季在美国初见端倪, 2007年7月全面爆发, 席卷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 美国多家投资银行破产, 美股道琼斯指数更是首次跌破8000点。而欧洲, 经济则出现负增长, 陷入衰退期。在英国9月底以来, 英国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个人宣布破产, 每天平均有104户人家被迫变卖房产还债。[1]连远在世界一方冰岛也宣布了破产。在亚洲, 虽然不是次贷危机起源地, 却深受拖累, 出口大幅下降。这场由华尔街及其在全世界的众多门徒共同“缔造”的灾难, 对全球银行业、金融市场及金融稳定构成巨大威胁, 拖累了全球的经济发展。

二、海曼·明斯基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

根据海曼.明斯基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 信用体系的不稳定是危机发生的一般原因, 货币体系的脆弱性将导致灾难的发生。银行的信用扩张, 导致总需求增加和通胀产生, 促使经济繁荣和过热。当人们的资产投机需求增加, 并大大超过生产型投资需求, 由于预期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理性, 在非理性的预期下, 人们买只为了卖, 当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也介入这场投机型经济中, 此时则出现“投机狂潮”或“投机泡沫”。这时, 当资金流动性不足或其他任何事件的冲击都可能引致泡沫的破裂, 当市场再没有人来接盘时, 则出现恐慌性抛售, 资产价格暴跌, 投资者损失严重, 企业也亏损累累, 投资银行面临倒闭。而银行大量的坏账出现时, 则会对贷款人过分的小心翼翼, 此时则出现信用枯竭,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2]

三、用海曼·明斯基理论思考这次次贷危机的原因

虽然海曼·明斯基大师已去世十多年, 但其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却经久不衰, 本文将通过金融大师海曼·明斯基的金融危机理论为切入点, 深入探析这次次贷危机的原因。

(一) 前松后紧的货币政策

1.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吸引次贷, 泡沫产生。

2001年, 美国出现IT泡沫破灭和遭受911恐怖袭击, 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经济增长率大幅降低, 2002年GDP增长率只有0.8%, 创下10年新低。为了防止美国经济的衰退, 美联储从01年起短短4年内连续12次降息, 联邦基金利率从6%下降到1%, 低利率政策大大提高了各种投资与消费需求, 而过剩的流动性将大量地流入资本市场, 股市, 房地产都呈现了久违的繁荣, 2003年开始GDP稳步增长并于2005年创下新高4.2%。由于利率降低, 由未来现金流现值确定的股市、房地产定价一度拉高, 人们的购房热情急剧上升, 陷入了疯狂炒房状态, 各种次级房贷更是空前火爆, 房价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 2005年更是上涨17%, [3]房价的过度繁荣, 资本市场的全面飙升, 由于财富效应, 人们消费水平一度拉高, 2005年下半年总体家庭储蓄率只有-1.1%, 美国经济呈现虚假繁荣, 为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2.加息使泡沫挤破, 危机来临。

而当利率上升时, 由于折现率上升, 流动性减少, 房价股市回落, 而本来信用度不高的次级贷款人则面临无法还债的风险。从2004年6月30日把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1.25%后, 之后加息就没有停止过, 短短三年内, 从04年初的基准联邦利率1%到07年9月的5.25%, 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 美联储加息次数高达17次。而一些原本享受低息利率优惠和零首付的次级贷款, 在前松后紧的货币政策重压下, 只有期盼房价的攀升才能转手套现或再抵押还贷, 而加息又使房价进一步下跌, 使次级贷款人陷入了资不抵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加速了次贷危机的来临。

3.蒙代尔政策分派模型——扩张的货币政策加速了美国的内外不均衡, 加速美元贬值和次贷危机扩散。

美国从01年开始大幅度降息, 采取扩张型的货币政策。由于美国本身处于A点, 处境是通货膨胀和长期的赤字。根据蒙代尔的政策分派模型,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只会把内外不均弄得愈演愈烈。实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后, 美国处境从A拉伸到B点。通货膨胀加剧, 美国赤字扩大。

由于扩张型的货币政策, 以及过度扩张的信贷, 导致总需求上升, 通胀加剧, 各种资产价格猛涨。另外, 国内总需求的上升, 将拉动进口需求, 从而使赤字更为严重。而赤字的加剧, 使美元供过于求, 大幅贬值。

加上利率上升, 资产泡沫破裂, 美元资产的大幅缩水以及美元的内外部不均衡带来的赤字问题所引起的美元贬值, 不但使美国自身进口价格上升而面临滞涨格局, 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 使各国所拥有的美元资产与投资亏损累累, 全球金融危机出现。

(二) 风险的放大——资产证券化

1.贷款条件的降低, 资产池中次贷等高风险资产比例扩大。

从94年到06年的次级房贷发放量变化趋势图中, 可以看到, 从01年开始, 次级房贷的发放量一直维持高增长的态势。并且次级房贷与新增房贷的比重并在05年达到18%的最高点。这是由于金融机构的恶性竞争, 以及对经济的盲目估计, 很多银行对房贷降低了贷款条件, 纷纷推出零首付, 和放宽信贷的方式, 去吸引更多的贷款者。在这个过程中, 不但缺乏对贷款者资金能力的严格审核, 并且把一些对风险业务较为冷漠的人群也卷入这种投机浪潮之中, 大大偏离了正常的投资行为。这个时候, 一些外部事件的冲击, 如加息, 贷款者就可能无力支付, 导致银行的大量坏账出现。

数据来源:Mortgage Statisstical Annual.

2.复杂的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创新使打包产品难以真实定价。

商业银行考虑到贷款者的违约风险, 于是便对贷款者的现金流进行打包证券化。商业银行把贷款组建资产池, 把证券化资产所有权转给特别目的机构, 再通过信用评级使信用增级, 然后再出售给投资者, 从而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另外, 投行在原来次贷的资产证券的基础上, 再次打包做成CDO (担保债务凭证) , 然后在CDO的基础上再打包切块, 做成CDO平方。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复杂化和风险的多重分散, 人们对次贷的衍生金融产品难以溯源和难以定价。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MBS与CDO发行量的不断扩大, 并把风险带到全球个个角落时, 危险一触即发。

(三) 评估机制和风险管理不足——评级机构出现诸多问题和管理漏洞

在这次次贷危机中, 评级机构的滞后性为很多经济学家所诟病, 在危机发生前, 评级过高, 导致投资者盲目乐观, 不要求信用产品创造者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而对评级机构过分依赖, 而次贷问题爆发和资产价格暴跌后, 评级机构才纷纷把资产降级, 让投资者损失惨重。次贷问题早在06年就初露端倪, 而美国三大评级公司却到07年7月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时才开始大幅调低了数百个证券评级, 如此后知后觉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 监管部门发现美国几家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如惠誉国际评级、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等存在着大量问题。问题有三:其一是未能保持评级独立性, 信用评级工作人员直接参与评级费用的商谈, 而评级越高评级费用也会越高, 违反了避免利益冲突的有关规定。其二是未能根据风险性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证券业务激增而配备相应的人力。其三是评级机构自身监管和信息披露不足, 在进行复杂的资产担保证券评级时, 评级公司未能公布或纪录相关过程, 不能提供显示监管工作的纪录文件。[4]

四、总结

总之, 在这次次贷危机中, 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银行信贷、复杂的资产证券化、评级机构的不严格把关、投资者的非理性疯狂投资, 让经济出于繁荣乃至过热的繁荣。此时企业利润高涨, 财务杠杆被放大, 掀起投资狂潮。此时美国经济整从抵补型经济转向投机型经济最后再到最危险的庞氏型经济。

根据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理论, 抵补型经济指的是企业的融资结构中, 股权融资份额较大, 企业每个时期的收入都能偿还债务, 安全性最高。而投机型经济是指企业无法短期偿清债务, 但其收入能足够长期偿还债务, 只是有时会出现流动性不足的现象, 但却能够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解决, 安全性次之。而风险性最高的则要数庞氏经济, 收入不能抵偿债务, 只能通过债务滚动来偿还, 新债换旧债, [5]而这种庞氏经济的情况正是次贷危机前中看到的投资银行的高杠杆作业、投资者一房多次抵押, 贷款炒房炒股, 新债还旧债的现象, 当经济繁荣时, 投机收入能抵偿债务。但随着经济周期显现, 信贷紧缩, 加息频繁, 人们再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股市、房市、实业时, 资产价格下降, 消费投资需求下降, 投资者不得不纷纷变卖自己的资产而获得流动性, 造成价格继续暴跌, 企业利润迅速降低, 在繁荣经济配置下的较高的债权比例, 导致很多企业纷纷破产, 资不抵债。这种滚雪球式的庞氏经济的垮台是迅速的, 其威力是巨大的。

所以, 过度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放大和评级机构的违规操作是导致信贷过度扩张而风险得不到控制和衡量的主要原因, 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信贷扩张又往往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本文主要通过海曼明斯基理论的视角下去评论这次次贷危机的起因, 虽然海曼明斯基老先生已去世多年, 但是其理论依然经久不衰和预测再次重演, 足见其理论的先导性和预见性。

参考文献

[1]新华网.综述:英国人开始感受金融危机“寒冬”[N].ht-tp://roomx.bokee.com/6820429.html.2008-10-15.

[2]马君潞等主编.国际金融[M].科学出版社, 2005.

[3]史焕平, 付优生.从货币政策视角看美国次贷危机[J].价格月刊, 2008, (09) .

[4]黄继汇.美证交会称信用评级机构问题严重[N].中国证券报, 2008-7-10.

[5]Minsky, HymanP, <Uncertainty and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capitalist economie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Jun1996;30, 2;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pg.357.

明斯基理论 篇2

【关键词】乔姆斯基 语言和言语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一、引言

本世纪50年代,随着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生成语法己取代结构主义语法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主流。然而,四十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关系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生成语法是对结构主义语法的一次决裂,两者是一种革命性的关系。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者是一种继承性的关系。但无论怎样,索绪尔和乔姆斯基都是现代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两个语言学家。

二、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以及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区分的异同

1.概念内涵。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分类似于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首先,语言能力的初始状态是普遍语法,是儿童接触语言材料之后内化了的语言规则,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是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说话人/听话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与索绪尔的语言都是指大脑内在化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规则。区别点则是,乔姆斯基从个人心理角度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个人人脑的特征,是动态的。而索绪尔则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的产物,是一个社团所必须遵循的惯例的集合。其次语言运用是指对语言知识在具体场合和具体情景中的实际运用,即实用语言。语言运用,是说话者说出语句,是听说读写理解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语言运用,是外在的、可观察的、多变的,是具有个性特征地运用语言,并在语言运用基础上组成语言体系。

2.个人方言。个人方言是指“一个说话人使用一种语言与另一说话人在一次交谈时可能说出的全部话语”,而集体的语言习惯只不过是语言学家比较个人方言而得到的某种平均数,不能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在很多方面与结构语言学不同,但语言研究的对象应该限制于个人方言这一点上,则与索绪尔以来的语言研究无异,甚至将其推向极端,因为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是“一个完全同质的言语社团的一对理想的说话人—听话人”的语言能力,与其具体运用语言时表现出来的差异无关。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他们以语言与言语、或能力与运用的区分为基础而进行的语言研究,实质上都是“相互作用关系组成的集合开始成为注意是中心”这一科学思潮的发展的反映,在自己所进行的研究领域内建立起一个“相互作用关系组成的集合”

3.研究方向。在研究的大方向上,索绪尔和乔姆斯基也基木相同,他们都认为在我们口常纷繁芜杂的话语背后有一个同质的东西,它是人类语言的真正本质之所在,是语言学的真正的研究对象;至于“语言运用”和“言语”则是基木相同的,都是具体和非本质的。语言运用是对语言能力在适当场合下的具体使用.是外显的、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同时它是多变的、瞬息的。语言能力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为不同的语言行为。语言运用永远不会完全反映语言能力,因为说话人受到记忆、情绪、劳累等条件的限制。索绪尔的“言语”是语言的投射和体现,是具体可感的运用语言说话的过程,这种具体的个人的行为显然不具有稳定的一致性,是非本质的东西。所以言语基本就是具体、非本质的语言运用。

4.社会力量。我们根据自己每一个人的经验可以得知,既然个别语法需要经验的触发,既然要接触语言材料,就意味着与社会的接触,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约定俗成的制约。他的普遍语法理论思想就无法摆脱、并且必然带有一定的社会性。索绪尔从社会角度观察问题,把“语言”看作“社会产物,”;乔姆斯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脑的特性之一。但是,在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要受到无法摆脱的、由人所构建的外在环境的影响,那么就无法完全脱离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乔姆斯基在此与索绪尔一样都认同社会的力量。

5.对句法功能的看法不同。乔姆斯基和索绪尔对句法功能的看法不同: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指说话者对语言体系的了解,具备语言能力的人就可以造出无限多的句子。而语言表现指一个人的具体的语言行为。索绪尔把句了看成是语言的实例,把言语看成是人的社会性的实现,而对句子产生的机制却没有作出进一步的阐释;乔姆斯基则认为,生成并理解合乎句法结构的句子的能力是人的语言能力的核心,这种能力正是语言学要研究的对象。

综上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一—语言运用”的二分法与索绪尔的“语言一—言语”二分法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他们都在把语言作为一套符号系统和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之问划分了明确的界限。学术思想的影响和继承带有历史的必然性。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思想光辉一直照耀着语言研究的历程。象历史上所有的著名思想家一样,他们为人类留下了一份具有永恒价值的学术遗产。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2002.

浅析乔姆斯基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篇3

一、乔姆斯基的生平著述及理论概述

乔姆斯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中学毕业之后, 他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语言学、数学、哲学。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完成硕士论文《希伯来语语法》, 获得硕士学位。1951年至1955年, 乔姆斯基以哈佛大学学术协会会员身份从事语言学研究工作, 写出了《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一文, 后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 于1955年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 获得博士学位。1957年他将自己的博士论文缩写成《句法结构》并在荷兰出版, 随即风靡世界, 其语言学思想开始广泛传播。不久他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语言学教授, 从此一直在该校工作, 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乔姆斯基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科学促进学会理事, 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政治社会科学院院士, 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乔姆斯基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句法理论若干问题》, 《笛卡尔语言学》, 《语言与思维》, 《对语言的思考》, 《规则与表达》, 《支配语制约讲稿》, 《语言知识》等。

乔姆斯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时期所受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教育, 但他日益感觉到, 无论是传统语法还是结构主义语法都只满足于描写语言, 却没有回答“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描写语言学的道路似乎已经走不通了。《句法结构》的出版揭开了“乔姆斯基革命”的序幕。该书虽然没有完全摆脱结构主义的框架, 但是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 突显了研究内部语言规律的重要性。乔姆斯基发挥了笛卡尔、胡亚特、叶斯柏森、洪堡德等语言学家的理论, 借用传统语法的概念, 提出了著名的“普遍语法”、“原则参数理论”等语言学理论, 为研究语言提供了一种空前严谨、科学、全面的体系。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经过近三十年的修正和发展, 从1957年至今, 生成语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957年初到1965年为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乔姆斯基在该时期提出了“句法结构”模式, 主要包括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短语结构规则生成句子的基础结构, 转换规则把基础结构转化为不同的句式, 经过转换可以生成无限的句子。因此乔姆斯基理论又称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1965年到1970年为标准理论时期, 代表作是《句法理论若干问题》。乔姆斯基区分了句子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两个结构由转换规则加以连接。此外还使用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动”这两个重要概念。1970年以后生成语法进入了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 代表作有《形式与解释文集》、《鉴别式与控制》等。该模式中包括短语结构规则、词汇范畴、踪迹理论、限制规则、制约理论等。1979至1993年称为支配和约束理论时期, 代表作是《支配和约束论集》。1993至今称为“最简方案时期”, 代表作是《语言学理论最简方案》、《最简方案》。

二、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存在“普遍语法”, 即人类语言所遵守的共同原则。正是根据“普遍语法”思想, 我们可以将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相结合, 解决汉语语法的诸种问题。例如转换生成语法认为, 通过转换规则, 句子可以在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进行转换。利用转换生成句法理论中的添加、删节、移位等语法手段, 揭示句子深层结构的异同, 解释汉语语法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所不能解释的语言歧义现象。

半个世纪以来, 乔姆斯基丰富的语言学理论越来越得到中国语言学家的重视。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中国大陆真正能掌握并运用乔姆斯基理论方法来研究汉语的人并不多, 其中包括陆俭明、沈阳等著名语言学家。他们运用国际上先进的语言学研究方法, 将汉语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一直在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语言学理论, 借鉴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理论, 要在其理论框架下尽可能发掘汉语事实, 进一步补充和修正, 从而探索更适合汉语发展的道路。本文选取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相结合的两个实例, “空语类理论”和“约束理论”来进行简要分析。

1.“空语类”研究

乔姆斯基首先提出了“踪迹理论”:一个成分在转换中移动了位置之后, 原来的位置并不等于零, 而是留下一个空位或踪迹占据原有范畴位置。现在我们常称为“语迹”, 即名词移动后在原来位置上留下的痕迹, 这类空位则称之为空语类。“空语类”是乔姆斯基“管辖与约束理论”一个重要原则。刘丹青认为其基本精神是, “根据句法规则建立的动词原型结构NP位置上如果由于成分移位或其他结构限制而在表层结构中不能出现词语, 这些位置本身就可以看做一个空成分。”就如同汉语音节的零声母也是一种声母, 空语类虽然没有语音形式却是客观存在的, 且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上有重要作用。

英语的空语类有两大类, 移位造成的“语迹t”和隐含造成的“隐含p”。根据空语类理论, 采用变通的标准, 可以将汉语的空语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省略型空语类e”, 例如, ——他买书了吗?——他买了 (书) 。第二类是“移位型空语类t”, 例如, “他买了 (那三本书) ”, 移位为“ (那三本书) 他买了”。第三类是“隐含型空语类p”, 例如, (老师告诉他) 买那三本书。汉语的空语类一方面与英语等印欧语有一致的地方, 例如都有移位和隐含形成的空语类。不同的是汉语增加了因省略而形成的空语类, 这是因为英语等语言的主语和宾语都不能省略, 而汉语的主语和宾语却可以省略而造成空位。空语类可以保证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最大一致性, 同时可以用来进行语法同构分析及成分提取分析,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2.约束理论

乔姆斯基借用逻辑术语“约束”来表示照应关系, 以管辖的概念为基础, 以英语代词为语料来研究自然语言代词的句法行为, 发展了“约束理论”原则, 主要用来处理名词词组间的照应关系, 研究这些范畴在句中的所指是什么。乔姆斯基把名词词组分为三类, 即照应成分、指代成分、指称成分, 并在此基础上, 总结出三条原则:

约束原则A:照应成分在管辖范围内必须受到约束;约束原则B:指代成分在管辖范围内必须自由, 不受约束;约束原则C:指称成分在整个句子中都必须自由。

约束原则是一个到目前为止能够最大限度地解释代词和空语类语义所指关系的理论原则。将约束理论对照汉语语法, 基本符合汉语语法规律。例如“小李说小王恨他。”这个句子, 根据约束原则C, “小李”和“小王”为一般名词, 是绝对自由的, 不可能同指一人;根据约束原则B, “他”不受同一管辖域内主观成分“小王”的约束, “小王”和“他”不可能同指一人。但是并不能限制“他”与管辖域外的“小李”同指一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汉语语法都符合约束原则。例如, “老王说小李知道自己下午没空。”根据约束原则C, “老王”和“小李”都是自由的, 不同指;根据原则A, 同一语域内, “自己”应受“小李”约束, 指代”小李”, 这显然是成立的。然而根据汉语的习惯, “自己”指代“老王”也是成立的, 即“自己”已经扩大到和域外的名词同指。也就是说“约束原则A”明确指出了照应语必须受到管辖语域的约束, 但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却常逾越受管辖语域, 与外部先行语发生长距离约束关系。“自己”这一汉语的特殊行为对约束理论的普遍性提出了质疑, 揭示了该理论的不足。这说明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在解释照应关系时虽然具有普遍意义, 但并不能阐释照应语的一切特征。国内围绕反身代词“自己”的讨论越来越激烈。胡建华认为“自己”的长距离约束是述谓结构扩展的结果;程工认为“自己”不是纯粹的反身代词, 而是由一个反身代词和一个泛指代词构成的复合词。

参考文献

[1]刘润清编著.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2]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2

[3]陆剑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刘丹青主编.语言前沿与汉语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人工智能思想家马文·明斯基 篇4

明斯基是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院士,曾出任美国人工智能学会的第三任主席。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科学思想家,其思想的深度与原创性有时远在许多人的理解范围之外,在其科学生涯早期也受到质疑并引起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文·明斯基的思想逐渐得到认可并开始广泛传播。作为跨越科学和科幻领域的人工智能先驱者,明斯基所从事的工作影响极广,从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作品到数字国际象棋冠军“深蓝”,甚至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工智能HAL都与他开创的研究领域息息相关。

初探人脑与电脑

明斯基生于1927年8月9日,他的父亲亨利·明斯基是西奈山医院的首席眼科医生,同时还是一位艺术家,他的母亲梵妮·雷瑟尔则是一位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和犹太复国主义者。由于父母的原因,明斯基接触的人基本都属于知识分子阶层。早在明斯基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他就对电子学和化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出于对电子工业和科学研究的痴迷,明斯基进入了位于曼哈顿的菲尔德斯顿学校学习。著名的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罗伯特·奥本海默就是这里的毕业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明斯基应征加入海军,并在芝加哥北部的大湖海军培训中心进行训练。据明斯基后来回忆说,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和非学术界的人员长期相处。在海军短暂服役之后,明斯基于1946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物理,学习期间他选修的课程十分广泛,从电气工程、数学到遗传学等多个学科专业,有一段时间他甚至还在心理学系参加过课题研究。在哈佛大学进行本科学习的时候,明斯基就对人类智能和思想的奥秘十分痴迷。在他看来,人类和机器在思考过程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后来明斯基改修数学,并于1950年毕业,之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1951年,明斯基提出了关于思维如何萌发并形成的一些基本理论,并打造了世界上第一个随机连接神经网络学习机,他将其命名为Snare。虽然以现在的标准来看Snare还较为初级和粗糙,但这毕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早的尝试之一。在Snare的基础上,明斯基综合利用他丰富的多学科知识,解决了使机器能基于对过去行为的“认知”预测其当前行为的结果这一问题,并以《神经网络和脑模型问题》为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于1954年获得博士学位。

人工智能的起点

毕业之后,明斯基继续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了3年,其间他还与人工智能科学家麦卡锡、“信息论之父”香农等人一起发起并组织了成为人工智能起点的“达特茅斯会议”。后来,在冯·诺伊曼和香农等人的引荐下,他成为哈佛大学的助理研究员。在正式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之后,明斯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聚焦扫描显微镜,这是一种拥有极高分辨率和图像质量的光学仪器,现在依然被广泛应用在生命科学领域。1958年,明斯基从哈佛大学转至麻省理工学院工作,进入林肯实验室。一年后,他与麦卡锡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

明斯基最早与其他科学家一起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他坚信人的思维过程可以用机器去模拟,机器也是可以有智能的。对此,明斯基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大脑无非是肉做的机器而已。”他还是虚拟现实(VR)的最早倡导者。1985年,明斯基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此后他一直在这里进行研究工作。

充满智慧的“明斯基老人”

除了科研活动以外,明斯基还坚持在麻省理工学院给学生们上课。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其中一位高徒帕特里克·温斯顿在明斯基退休后接班,继续执掌实验室。他的另一个学生回忆说:“明斯基教授教会我如何思考,他独成一格,而且有一种寓学于乐的好奇心,这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总是激励你质疑现状。他喜欢你与他争辩。”他折服于老师的智慧和魅力,以至于不断地激励自己,最终进入人工智能实验室并在那里工作。

明斯基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智慧超群,在校园里,他有一个绰号——“明斯基老人”。同样,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他也始终活跃在第一线。这些从他那些充满哲学思考的论著中可以得到体现。明斯基的开创性著作《精神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又译《心智社会》)于1985年出版。在书中,他总结了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并推测“思考”这一复杂现象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简单、特定的过程,就如同在一个社会中协同工作的各独立个体一样。一如明斯基在他的网站上所写的那样,这部著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的观点:“智能不是任何单独的机制的产物,而是来自于众多各异的有能力的‘代理(agent)’之间存在的一种受到管理的互动。”明斯基是定义计算和计算研究内容的先驱者之一。明斯基和他的团队认为“人类和机器之间没有真正的区别”,人类实际上就是某种机器,人类的大脑是由许多半自主但不智能的“代理”所构成的。他们还认为,在进行不同的任务时,“需要的是从根本上就完全不同的机制”。

明斯基在其另一力作《情感机器》中延续了《精神社会》中的一些理念,反映了他近20年来新的研究成果。《情感机器》是明斯基试图构建未来会思考的机器人的蓝图(这是一种会自我反省的人工智能),使人们朝可预见的未来又迈出了一步。在书中,明斯基有力地论证了情感、直觉和情绪并不是人类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只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思想是,人类作为一种独特的、足智多谋的动物,能够用多种方式去处理任何事情。如果一种方式行不通,人类可以迅速转换到其他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在处理各种情况时都能应对自如的原因。其他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就在于不能够想象,只有人类能够形成想象的画面,然后运用语言或者是逻辑来描述这一场景。明斯基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思维之所以有时需要理性推理,而有时又会转向情感的奥秘。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建模,明斯基剖析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为大众提供了一幅创建一个能理解、会思考、具备人类意识、常识性的思考能力乃至自我观念的情感机器的路线图。

nlc202309081939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明斯基无疑是一位闪耀着明星般光环的著名学者。明斯基的研究引领了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神经网络、图灵机理论和回归函数这些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潮流,并在图像处理领域、符号计算、知识表示、计算语义学、机器感知和符号连接学习领域做出了众多突出贡献。这些成果使得他一生荣获过众多荣誉和桂冠,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姆斯·R.基里安学院成就奖、日本政府所设立的“日本奖”等。此外,明斯基还是日本东芝公司媒体艺术和科学领域的特聘教授。但是,所有这些奖项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他所获得的图灵奖,这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由美国计算机协会于1966年设立,专门奖励那些对计算机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奖项的名称来自计算机科学的先驱、数学家、逻辑学家、有“计算机之父”之称的艾伦·图灵。由于图灵奖对获奖条件要求极高,评奖程序极其严格,一般每年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只有极少数年度有两名合作者或在同一方向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共享此奖,因此它是计算机科学领域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

明斯基不仅在许多学术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其兴趣爱好也同样非常广泛。虽然在哈佛大学获得的是数学专业的学位,但是明斯基对音乐也颇为精通,他曾有一次坐在钢琴前即兴弹奏了一曲巴洛克式的赋格曲。1981年他还发表过一篇名为《音乐,心灵与意义》的论文,在音乐与心理之间建立了联系。他还影响过好莱坞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库布里克在筹拍1968年上映的科幻史诗巨片《2001 太空漫游》之时,曾经拜访过明斯基,专门向他咨询了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状况。

2016年,人工智能领域遭遇了新一轮的井喷。但是,当今年3月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时候,这位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先驱已经离我们而去。很多人开始感到遗憾:如果明斯基还在,这位传奇般的人物不知会对此次人机大战做出怎样的评论?他会如何预测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不过,虽然明斯基已经离去,但他所开创的科技领域和做出的科学贡献却会一直默默地改变世界。相信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令人感到震惊的人工智能闯入我们的生活。当人工智能改变世界的时刻再次出现,我们也都会再次仰望星空,再次怀念明斯基。

【责任编辑】张小萌

明斯基理论 篇5

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遵循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的一种理论。

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条基本标准,首先是效果标准,其中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即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其次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如果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二、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阶段的英语教学仍然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却明显表现不足,这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付出不成正比,事倍功半。

1.教学目的把握不够准确

尽管我国各级英语教学均制定了相关的教学要求,但在实施教学目的过程中,把握得不够准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出现教师要求学生采取强记形式,误导学生考各种证书,忽视语言基础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有着升学的压力,普遍重视英语语法教学,注重书面语言的训练,教学时间长,收效低,忽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分依赖过级考试显示出许多的弊端,这显然与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它毕竟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

2.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提供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材料,除了教材上围绕基本词汇语法的有限几篇课文外,就是大量的词汇语法练习,以及针对各种考试用的听力阅读训练。近些年,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势头,各种教材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有些人把教材凌驾于教学大纲之上,从而使教学迷失正确的方向。教材作为实施英语课程的手段之一,要严格以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指导。

3.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精读轻听说,造成了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应试教学轻素质培养的局面。各级学校的英语教师习惯于以单一的词汇语法灌输为主,英语老师们仍旧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如何背单词,如何做题目。枯燥无味的英语词汇语法被一遍一遍地重复,学生把单词背了一遍又一遍,试卷做了一张又一张,以为只需要以语言符号体系为中心,把语法词汇抓好,英语学习就大功告成了。殊不知,这违背了语言的学习本质和语言的学习原理。

三、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1.与时俱进,明确教学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把重心放在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上。“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和社会对学生要求的变化,特别强调英语的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英语作为工具的特性正在凸显。

2.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

巴班斯基提出了优选教学内容的七条标准:(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2)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3)突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4)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可能性;(5)教材安排必须符合规定该教材的时数;(6)考虑教学内容的国际水平;(7)内容应符合当前教师的可能性和学校教学物质设备的可能性。

各阶段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定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加强教材建设。通过选好英语语言材料,使英语语言和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完整再现,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产生、传达、接受信息的技能。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接受适合自己的教学信息和教学信息量,自主地掌握学习主动权和安排学习进度。教学内容的最优化选定既能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又能满足“吃不了”的学生。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一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二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三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巴班斯基认为,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各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也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由此改变教师“劳而无功”的尴尬境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意外情况,教师要善于应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也是体现教师掌握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标志。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他从辩证的系统结构论出发,使发展性教学的所有研究成果都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体系中占据恰当的位置,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体现出发展性教学的最优效果。因此,尽管这一理论体系存在着优选步骤繁琐、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缺点,但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体系。我国的英语教学正处在转型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英语教育工作者就要深入研究语言的本质及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客观分析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充分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逐步实现英语教学上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 .

明斯基理论 篇6

拜读于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学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后, 著名语言学家海里斯, 乔姆斯基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期间先后获得语言学、数学和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奠定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基础。《句法结构》是乔姆斯基的博士论文缩写而成, 并在荷兰出版。

乔姆斯基, 是美国语言学家, 他提出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简称TG-grammar。是提出的一个描述语法的术语。简单的说,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发展至今的《句法结构》已有近60年历史。是由乔姆斯基1957年发表。语言学领域中的一次革命性变革非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莫属, 其深深影响到语言学、翻译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计算机语言、通讯技术等领域, “当前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语法理论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虽然它还有待发展。”英国当代语言学家约翰·莱茵斯曾经这样评论过。转换生成语法可见影响非同一般。

自诞生至今, 转换生成语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 代表作《句法结构》从1957年转换生成语法诞生到1965年为标志的古典理论 (The Classical Theory) 阶段。乔姆斯基觉得语义学可以独立于语法学而存在的, 在古典理论阶段, 合乎语法可以无意义, 某些句子没有其意义, 也是合乎语法规定。2) 标准理论 (The Standard Theory) 阶段, 《语法理论的若干问题》的出版, 表现在语义开始纳入语法范畴, 乔姆斯基开始发现语义决定于深层结构, 如果语义不被考虑, 将产生很多无意义的句子, 解释力和应用力就开始在生成语法中降低。所以在此阶段, 生成语法包含了:句法部分 (此为核心部分) , 语音和语义部分三个部分句。语义部分的考虑被纳入, 生成语法在语义敏感性方面优越于其他语法。3) 扩展的标准理论 (The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阶段, 转折点是《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语义解释》的发表, 从1972年到1977年间乔姆斯基的研究心得, 在此阶段, 乔姆斯基觉得深层结构决定语义, 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则被转换为表层结构, 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不起作用, 在《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 语义解释》中, 乔姆斯基把标准理论做了巨大修改, 认为表层结构在语义解释的应用中也起一定的效果。这样就让原来完全是深层结构决定的语义解释和表层结构有了联系。4) 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 (The Revised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or GB) ) 1977年以来, 乔姆斯基都是让语义解释到表层结构, 这一阶段被称为“修正扩展的标准理论”阶段。这一时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正式进入“原则与参数”阶段是由《管辖与约束讲演集》作为标志。但是因为太多的原则参数, 整个语法系统显得冗繁不堪, 这一情况又需要新的理论来改善。最简理论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5) 最简方案 (The Minimalist Program) 阶段, 1992年, 第五阶段是由乔姆斯基发表的《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一文作为标志, 即最简论阶段。此阶段探索了对语言的设计逼近完美。以此作为最终目的。生乔姆斯基的语法体系一路走来经历重重修改和否定, 新的理论每次都被上一个理论所征服, 但是其研究的对象依然没变, 原则和方法也是如一。

第一阶段 (1955—1965) , 称为“古典理论时期 (The Classical Theory) ”或“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古典理论阶段是从1957年转换生成语法诞生到1965年, 《句法结构》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那是的美国流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 它所面对的挑战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从研究的方法到研究的对象, 再到研究原则, 结构主义理论基础已经慢慢不适应于当时的语言学研究阶段, 已经被转换生成语法全面颠覆。在古典理论阶段, 乔姆斯基认为语义学可以单独存在, 独立于语法学之外, 合乎语法可以没有意义, 某些句子尽管没有意义, 但是确实合乎语法规范。

在古典理论中, 乔姆斯基的目标是把语言学变成一门科学。这套理论又三个特征:1) 强调语言的生成能力。2) 引入了转换规则。3) 语法描写中不考虑语义。这三点分别见于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中。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1) 专注于理论构建, 重点阐述语言的生成性;2) 引入Harris“转换”观念, 提升了这一操作手段的理论地位, 细化了一系列转换规则。3) 对语义关注不多。

乔姆斯基提出了三套语法:有限状态语法, 短语结构语法, 转换语法。1) 有限状态语法, 句子的生成过程是从左至右, 先选择一个起始成分, 然后其他各成分出现的可能性完全由前面成分的性质来决定, 不足在于这种极简单的语法不能说明句子形成的许多重要过程。如断续构式, 镜像式。只能说明各符号的排列顺序而不能说明语言的层次, 又称单向线性语法, 正则语法, 3类语法。2) 短语结构语法, 一种生成机制, 生成了语言成分语符列, 还不仅仅是对语符列提供组构成分分析, 所以比有限状态语法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有不受上下文制约和受上下文制约两种规则。局限在于无法处理把句子合成一个句子的问题, 难以表现动词形式变化, 以及处理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关系。3) 转换语法, 在短语结构语法的组成成分分析规则之外再补充将一个句子转换成另一个句子的规则, 是生成语法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一类语法。

这一时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以及语素音位规则。短语结构规则有三种:合并、递归、推导式, 它生成的是“核心语符列”, 而不经过转换直接由这种语符列得出的基本句型叫"核心句"。转换规则包括:移位、删略、添加, 在此基础上, 最后运用语素音位规则得出实际说出的句子。这三套规则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转换规则, 因为短语结构规则和语素音位规则实际上继承了描写语言学的"直接成分分析"和语素音位的分析, 转换则是一种创新, 它使语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古典理论是把语言描写形式化的开端。但无论乔姆斯基在借用数学符号和简化分析手续上作出多大的努力。这套理论还是存在不少缺陷。1) 转换规则的力量过于强大。一个普通的句子可以随意的被改变, 可以进行否定转换, 可以进行被动转换, 可以增加成分, 也可以减少成分, 都没有任何限制。2) 乔姆斯基的规则生成正确的句子的同时也可以生成不合格的句子。在短语结构规则S→NP+VP和VP→V+NP的作用下, 可能生成如下的两个句子:John drinks wine Wine drinks John。这就说明, 名词和动词之间存在着某种选择规则。3) 被动语态的转换规则不能随意运用。英语中有些动词没有被动结构。我们可以说mike resembles his father但却不能将之换成his father was resembled by John.这个事实表明转换规则尚不能普遍应用。

《句法理论若干问题》的诞生标志着标准理论时期的到来。古典理论是把语言描写形式化的开端。但无论乔姆斯基在借用数学富豪和简化分析手续上作出多大的努力, 这套理论存着的缺陷还是有很多。在出版了《句法结构》以后, 几个严重的问题被慢慢反映出来, 乔姆斯基不得不提出新的见解。所以出版的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若干问题》为标志。也象征着标准理论时期的到来。期间修改否定再修改, 新的理论总是会突破就得理论, 但其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原则却始终没有改变过, 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被极大的推动, 开辟了语言研究的一条新的道路。很多不足和局限性也是不可否认。但是转换生成语法确实是很优秀的语法, 这是毋庸置疑的, 转换生成语法大胆的假设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苗兴伟.系统功能语法与转换生成语法对比刍议[J].外语研究, 1998 (3) .

[2]温宾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田晓芳.论管辖约束理论与最简方案的差异[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 .

明斯基理论 篇7

对于心理语言学, 他的影响显著, 他的语言学理论, 他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结合早期的一些研究提出的批评, 还有他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 提出了看法, 这几个方面结合, 极大地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一、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斯坦博格教授[1]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观是心灵主义中的理性主义派。经典的理性主义者认为, 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需要启动理性的参与, 乔姆斯基则持否定的意见, 他认为理性的因素, 如逻辑、分析能力等在激活人类本来就固有的语言知识的过程中, 作用非常有限, 语言知识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心灵功能。乔姆斯基说:“学习语言的儿童和语言学家的问题是要从语言行为素材中找出说话人—听话人已掌握, 并在实际语言行为中运用的潜在的规则系统。因此, 从技术上说, 语言理论是心灵主义的, 因为, 它要发现实际语言行为后面的心灵实体。”[2]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都旨在回答“潜在的规则系统”是什么的问题。在分析了儿童学习语言的特征后, 比如儿童能够理解和创造出大量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词汇和句子, 儿童在3-5岁左右就能够掌握母语的语法结构、自由会话等, 他提出语言能力是人类的天赋能力, 人天生存在一套潜在的语法规则, 人脑天生配备有语言加工的内部装置, 叫做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 儿童出生时就带有LAD, LAD使得儿童能够根据接收到的语言输入, 识别该语言的特征, 自动进行归纳和总结, 对语言规则进行假设, 通过不断地验证这些假设而形成对语言的具体结构的整体把握, 从而强化语言能力。公式如下:最初的语言资料—LAD—语言能力[3]。语言习得机制激发了语言学家们对儿童习得语言的浓厚兴趣, 针对儿童是否天生具备语言能力的命题,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试验论证, 从而催生了发展心理学这一分支, 并逐渐发展壮大, 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科目。

1957年, 《句法结构》出版, 其中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的概念, 他认为语法主要由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构成, 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来自于深层结构的转换, 深层结构源自基础部分。人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 如句子的发音和词汇的顺序, 词汇之间的语法关系等;至于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属于深层结构的范畴, 句子的意义从深层结构提取;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可以转换, 一个深层结构可以转换为多个表层结构, 同一个表层结构也可以转换为多个深层结构。

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 给很多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提供了理论的指引,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的现实性, 研究者设计了各种实验, 比如验证理解语言时, 受试者是否使用了句法结构, 是否以短语结构为分界点理解语言。结果证实, 受试者在语言的理解中使用了句法结构, 短语成分是理解句子的结构单位, 划分结构有助于语言的理解。相当多的实验证实了乔姆斯基的观点, 但是也有一些实验的结构与他的观点相反, 提出表面转换的复杂程度和语言运用之间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虽然实验的结果不一致, 但是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仍然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实验心理语言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不停探索中, 转换生成语法逐渐发展, 其他语法理论也随之诞生, 而且, 为了验证理论而设计出来的一系列的实验方法, 为以后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验心理学因而蓬勃发展[4]。

二、对语言心理学早期研究的批判

随着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的概念, 心理学家们放弃了内省主义, 推崇行为主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在《言语行为》 (Verbal Behavior) 书中, 他强调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把语言等同于人的行为, 认为人是通过操练和模仿来学习语言的, 只要不断给予正确的语言刺激, 就可以促使儿童的行为朝着预定目标发展。行为主义曾经盛行一时, 但是缺陷很明显, 比如为什么人类可以学习语言而动物不能, 行为主义对这些语言现象无法解释。

乔姆斯基在《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一书中, 对行为主义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提出了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 并对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提出了批评。比如在语言结构上, 行为主义把句子简单地看成单词串, 是不能解释“非连续性成分”这一现象的, 所以乔姆斯基认为单词之间在深层结构上是有联系的。比如“John looked the word up in the dictionary.”中look和up是相互关联的。更重要的是, 乔姆斯基认为不能把从动物实验中得到的结论直接用来解释人类错综复杂的行为, 人和动物本质上显著不同, 行为主义理论过度强调人的外部行为和外部环境的作用, 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的因素, 语言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系统, 儿童在3-6岁时就能够掌握复杂的语法规则, 这种现象很难用刺激———反应的理论框架来解释, 所以这种理论是失败的。

在乔姆斯基之前, 心理语言学主要受现代信息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影响, 乔姆斯基理论的提出, 主要体现在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 (Syntactic Structure) , 1959年写的《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和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 让心理语言学家意识到, 行为主义既不能解释语言习得, 又无法说明言语的创造性, 因此扭转了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向, 使得行为主义从此失去了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中的统治地位, 并使心理学的研究由以行为研究为主转变为认知研究为主, 开始了心理学研究史上的认知革命。

三、关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理论

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观之前, 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盛行, 代表人物为布卢姆菲尔德。1933年, 他发表著作Language, 结构主义采用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 推崇刺激反应和反复操练的模式来进行语言训练。布卢姆菲尔德认为, 语言结构等现象与心理现象没有关系。乔姆斯基则认为:语言学就是与人类认知相关的学科, 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关注的人潜在的语言能力, 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理解过程等问题, 他认为语法就应该详尽描述人的语言知识, 而不是规定人应该如何说语言。从这种意义上讲, 语言学家就是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负责解释母语知识, 即语言能力, 但不能解释语言的使用, 语言学重点是描述语言系统的相对静态的知识, 心理学目标对象是语言的提取和使用过程, 所以语言学解释语言能力, 而心理学则是解释语言使用。乔姆斯基之后, 心理学家开始转移研究的重点, 对语言是如何获得和如何被运用、语言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进行探讨;语言学的研究逐渐跨越到心理学的领域, 语言学研究借鉴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借鉴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日渐紧密, 因而出现了新的学科———语言心理学或心理语言学, 从而推动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发展[5]。

四、结语

朱迪丝·格林在《心理语言学:乔姆斯基与心理学》[6]一书中提到:在乔姆斯基以前, 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并没有真正成立, 研究主要分散在信息理论、学习理论和语言分析三个方面进行, 没有有机整合。乔姆斯基才真正使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 产生了心理语言学。德波格朗特也这样评价乔姆斯基对现代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他说:“乔姆斯基刷新了人们对心灵主义的认识, 心理学提供了新的活力因素……他的语言观否定行为主义的实验—归纳法, 认为内在认知能力才是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全新语言观引发了心理学历史上的一场革命, 加快了行为主义退出心理学领域的步伐, 并为心理语言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7]的确,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体系, 使得心理研究逐渐与语言研究相结合, 极大地推动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teinberg Danny D.Psycho-linguistics:Language, Mind and World[M].London:Longman, 1982.2:2-13.

[2]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65 (4) .

[3]Chomsky, N.Language and Mind[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68.

[4]Slobin, D.I.Psycholinguistics.2nd Ed.[M].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79.

[5]宗占营.浅谈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在心理语言学上的影响[J].天中学刊, 1995 (3) :57-58.

[6]Green.Judith.Psycholinguistics.Chomsky and Psychology[M].New York:Penguin Books Ltd., 1972.

明斯基理论 篇8

一、历史背景

从1949年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陆续在刊物上发表教育方面的论文, 对于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当时的苏联由于改革方面的经验不足, 出现了中学生数量大大超过高等学校容纳人数的现象。这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无法就业, 还导致了一部分在校中学生轻视教育的消极不良后果。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 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 并付诸实践。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 苏氏的教育理论水平到达一个较高阶段,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也已经成型。他的理论对于当时的苏联教育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二、教育理论内容

一般认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核心和基础在于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也就是说, 教师和学校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 也要注重学生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发展。二者不可偏废一方, 必须共同起作用, 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1、全面发展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 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五育”来概括。具体说来, 就是体育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智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这五个方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注重学生这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在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体系中, 体育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其他几项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 才能够正常进行其他几项教育内容。同时, 体育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智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又是密切联系着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道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 它的意义非常重要, 其他“四育”都不能脱离道德教育而独立存在。教育首先应当重视的是思想道德教育, 之后才是知识的传授。因此, 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等途径,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 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

所谓智育, 苏氏给出的通俗解释是智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培养。其中, 智力的培养指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推理等能力;而智能的培养指的是发展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 使其在进入社会后也能够自我提升。智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获取, 更看重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

劳动教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一个主要方面。苏氏认为只有把劳动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才能够砥砺学生的道德品格;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审美教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一个健全的、积极向上的人, 在审美方面必然是有一定造诣的。也就是说,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取向。不仅如此, 审美教育与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着密切关系, 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2、和谐发展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中, “环境”因素的地位非常重要。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关注的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通过这种环境的互动,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谓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与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人格上的平等性、情感上的真挚性和教学上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充当“指导者”和“朋友”的双重角色, 关爱学生, 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包括所谓的“后进生”。

(2) 学生与学校

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方面, 学校应该注意在评价上做到不以知识和分数为唯一标准、谨慎对待评分和惩罚。学校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谨慎对待单一评分标准和惩罚措施。通过实施多种评价标准, 运用多元评价来保证学生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 学生与家庭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家庭教育是社会的第一所学校。他认为, 只有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才是最为完备的教育。从中可以看出, 家庭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把教师、学校和家庭统一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 才能够切实保证学生和谐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我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5卷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教育学刊》, 2006年第1期。

明斯基理论 篇9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美术教学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为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片面性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用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案,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使教育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巴班斯基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共有四个基本环节:合理设计教学任务;选择解决教学任务的合理方案;实施所选择的教学方案;评价教学效果和分析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这四个基本环节在当今美术课堂中也十分受用。

一、发挥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使教学目标最优化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要关注文化和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画家、鉴赏家、艺术家。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公民。①长期以来,在美术教育中就存在着关乎重视学科本体还是教育功能的两种教育观。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师一味的讲解和灌输,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学生机械地接受,忽视了对学生各项审美经验和创造力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对美术课程失去兴趣,这无疑违背了美术课程最初的培养目标。

美术教育中的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同样重要。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道德认知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②在美术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学科本体的知识。美术知识和能力是美术教育重要的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都构不成最优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既应教会学生理解色彩、空间、明暗等学科知识,又要训练学生敢于创新、表现,灵活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强调美术课程的实践性,使教学内容最优化

美术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美术课程要与社会、自然等内容有机结合,这样既向美术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内容又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的重要载体,虽然教材的内容已经涵盖了美术各项的学习领域,但仍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方资源。所以教师在统一使用国家课程时,还应积极主动当地独特的地方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间美术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利用美术种类的多样性,使教学方法最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共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依据不同学习领域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优化每一堂课。美术课程作为一门视觉性极强的课程,尤其是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单方面只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在必要的时候往往需要老师的亲自示范才能使学生更快、更直观地掌握美术技巧。“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中,如果只局限于让学生在教室观看幻灯片,往往会拉远美术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美术馆、博物馆近距离接触美术,感受美术在我们生活中的独特作用,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③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微课程”的出现为美术课堂注入的新的活力。微课程是指老师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将新课程的知识点或某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设计、录制一段言简意赅的小视频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因材施教解决问题。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强有力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求疑,体现了师生间的双重主体性和互动性。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开展美术多元化评价,使课程评价最优化

评价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美术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状况的直接表现。《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评价建议部分,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始终围绕学习者为中心展开多元评价活动,以突出美术课程学习价值和围绕学生美术学习的有效性而展开。④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不同身心发展的学生在美术表现方面的认知水平、感受力和创造力,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互不相同的内涵。所以,在评价一个学生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一概而论、仅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进行,鼓励通过自评、互评、老师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勇于表达自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有效评价环境。同时还鼓励学习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⑤档案袋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美术综合学习能力的改变。档案袋的记录还可以通过拍照、扫描等方式保存留档、展示,方便教师、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的查找。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最优”一词并不代表“最好”“最佳”,而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也许在某些学校、课堂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可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或另一些课堂中未必是最优的。

总而言之,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四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师生间的积极互动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项环节,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感召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多思考、多实践。为实现美术教学过程中最优化提供有力保障。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P1

2尹少淳,美术教育:现实与理想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P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P11

4杨力主编,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P215

上一篇:高专实验动物专业下一篇: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