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课程(精选12篇)
绿色课程 篇1
绿色理念, 课程特色, 彰显学校人本文化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学校以“会幸福生活的中国人”为培养目标, 其中“人”是核心, “中国”是情怀, “幸福”是指向。“会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健康身心、广博学识、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创造潜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品质的优秀人才。
学校着力于以“系统、平衡、自适应、可持续发展”为鲜明特色的绿色生态学校建设。系统思考个人、自然、社会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设计课程满足人类看待世界所形成的自然、社会、心灵秩序所对应的实证、历史、艺术思维要求, 设置多样的课程, 使用泛在和多样的教学形式, 实施多元评价来适应多元化、有差异、有个性的学生,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成长的环境和适合其学习的课程, 节约、开发和再生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代表着自然, 代表着具有能满足个性需要、幸福生活需要的环境特色。
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的建设直接切入绿色生态学校建设, 直指学校文化, 重点支撑学校教育教学核心业务。该系统不仅为学生的课程选择、观点表达提供了环境, 而且也为师生提供了快捷、精细的质量分析报告。
原发需要与文化积淀, 推动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建设
落实人本办学理念, 建设绿色生态学校, 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和办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学校遇到过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一, 学生的课程选择权难保证。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实现自由选课, 受教师编制和学习时空限制。其二, 学生的互动机会受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表达、动手、交流机会少, 主动思考、意义建构受限。其三, 有效教学难达成。按照奥苏贝尔关于“探明原有经验, 开展有效教学”的提法, 教师应在教学前探明学生的前经验, 但传统的手工统计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基于上述问题与挑战, 结合学校语文组十多年来基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四个递进课题的研究成果, 结合学校全体教师七年来对“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单机版软件使用经验, 以及学校“一三一立体人本课程系统”建设的需求, 学校将“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作为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 用一体化系统服务于课程选择、互动学习和学习效果诊断。
以多样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激发人力资源;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自适应能力;发展“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节约人力资源, 让教师做更多创造性工作。
建设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 拓展学校核心业务发展模式
学校建成了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 (V1.0) (以下简称“课程系统”) 。“课程系统”以“精品课程和作业”和“双基检测分析诊断”为主要模块, 以Web2.0风格个性化桌面为特征。
1.“课程系统”个性化服务于学生特长发展需要, 再生人力资源, 促使人有活力地成长
学校致力于“课程系统”的建设, 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 满足学生的课程选择愿望, 这就是学校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人的差异性, 特别是智能的差异性, 不同感觉器官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性, 需要学校提供多样的课程, 实施多层次的教学, 开展多元评价。
以“做中学”为特征的同层异构美术网络课程, 解决了由于师资不足和时空限制, 无法满足学生自主选择模块的困难。开设美术学科精品网络选修课程, 将美术九个模块的知识、技能性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资源, 在现实课堂上, 实施同层异构, 即教室中设置不同学习模块的分区合作课桌, 提供多媒体电脑系统, 选择同一模块的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开发作品, 选择制作方向、合作设计、分工制作作品部件、合成等全过程, 在制作中查阅相关视频资源学习、模仿、制作。作品制作完成后再全班集体分享, 学生获得不同模块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既能解决师资不足和学习时空受限的困难, 也能促进学生获取大量信息, 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实现了开放式的学习。教师也真正地成了学科课程的二次开发者、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
学校语文教师从2003年开始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虚拟教室整合现实课堂》、《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四个课题的研究, 探索建立了基于“系列主题辩论”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虚拟教室整合现实课堂的语文学科教学和学习方式。课程教学突破传统课堂师生一对一、生生局部互动的模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了课堂反馈的时效性, 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拓宽了学生研讨的时间和空间, 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开辟了专题教学的通道;多元评价得以实施。
“课程系统”在满足学生多样课程选择的同时, 通过“互动空间”建设生成性资源, 增加了学生平均每节课至少四次的表达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合作分享, 特别是辩论环节中摩擦出的“火花”,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2.“课程系统”精准服务于教学诊断, 节约人力资源, 促使人有创造性地工作
发挥信息技术高效快捷的运算和统计功能, 节约教师精力, 让教师做教学改进的开创者。十年前, “课程系统”的开发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工作发现了教学诊断的统计难题, 决定开发分析诊断系统。经过多年的演化, 开发出了“实用、易用、高效”的软件模块, 在七年前投放给了全体教师使用, 深受欢迎。
在七年的软件系统使用中, 学校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效益, 中、高考质量持续攀升, 高考本科率从66%发展稳定在近三年的100%, 一本率翻一番, 带动教师聚焦诊断目标编制和诊断试题命制、教学目标向诊断目标转化和教学策略选择的研究。学校先后有60多名教师主持过六个国家、市、区级课题研究学业诊断与教学改进问题。软件在助力教师的教学研究中, 让教师能比较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 把握学生的原有认知, 助力教师改进试卷讲评课、习题课乃至复习课和概念课, 把脉学生弱点, 精准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流程, 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学校的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等核心业务,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建设的“课程系统”促进学校人力资源的节约和再生,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激发交换的工作热情, 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和信任, 邀请师生的潜能, 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这是最好的人本理念体现。
系统思考, 课题推进, 深化学校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
1. 发展课题研究模式, 推广语文学科实验经验, 发展多学科研究和深化学科资源建设
课题带动, 青年教师先行, 是语文教学实验成功的基本经验。语文学科继续深化发展, 着手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资源库。继续深化美术学科技能型微课建设, 做到高中资源基本全覆盖。核心解决学生选课难矛盾, 网络微课拓展了课程形态, 美术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发展出了“做中学”教学模式。学校相继多学科投入实验, 为英语学科引进资源和互动教学平台, 鼓励物理和生物学科加入北京数字学校微课建设团队。
2. 线上课程整合线下课程, 优化学校课程系统, 打造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升级版
围绕学校人本课程模型, 梳理课程、教学、评价等学校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流程, 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教学, 优化学校“一三一立体人本课程系统”, 打造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升级版。学校需要一体化构建升级版, 开发个性化学科课程呈现和教学互动平台, 以课题为载体, 开发课程资源和积累课程生成性资源, 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转变教研方式, 形成新的教学、教研文化。
专家点评: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在“落实人本办学理念, 建设绿色生态学校”过程中, 为了解决学生互动机会少、选课困难等问题, 结合学校语文组十多年来基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四个递进课题的研究成果, 结合学校全体教师七年来对“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单机版软件的使用经验, 以及学校“一三一立体人本课程系统”建设的需求, 将“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 (简称“课程系统”) 作为数字校园的主要建设内容, 以服务于课程选择、互动学习和学习效果诊断。
“课程系统”以“精品课程和作业”和“双基检测分析诊断”为主要模块, 以Web2.0风格个性化桌面为特征。该系统助力教师的教学研究, 让教师能比较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 把握学生的原有认知, 改进试卷讲评课、习题课乃至复习课和概念课, 把脉学生弱点, 精准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流程, 提高教学效率。该系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了课堂反馈的时效性,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拓宽了学生研讨的时间和空间, 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为学校取得较高的办学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 该校中考和高考质量持续攀升, 高考本科率从原来的66%发展稳定在近三年的100%, 一本率翻一番。
绿色课程 篇2
在本学期1——4周的学习中,沈老师带领我们一起,简单地介绍了一些有机农业与绿色食品的相关知识。在平常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和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相关的词,但在学习沈老师的课程之前,总是感觉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离我们是非常遥远的。但是在课程之后,在对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后,感觉到邮寄农业和绿色食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息息相关的。
翻阅党中央出台的文件,我们可以看到,在党中央的文件中,总是这样强调:“加强农业和农村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保证食品安全”。这对中国特别是加快发展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有机食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相对比较晚,很多人对此概念还比较陌生。什么是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和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和内涵是什么?国内外发展的状况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百度百科中分别输入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分别是这样定义的:有机农业:是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而绿色食品,则是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
而说得详细一点呢,在有机农业的体系中,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充分提高系统中包括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的生物循环和物质循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长效肥力。充分考虑畜禽在自然环境中的所有生活需求和条件,协调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的平衡。保持生产体系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动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样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称为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实质上是一种以农村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农业清洁生产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而采取的可持续发展型农业。在有机农业生产系统中,人类、土地、动植物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多元整体,人类的健康与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息息相关。因此,有机农业生产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2)循环利用有机生产体系内的物质;(3)依靠体系自身力量保持土壤肥力;(4)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种植和养殖;(5)根据土地的承载能力饲养畜禽;(6)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
而绿色食品亦然。
而相对于国外有机农业优越的发展条件,有机农业在国内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有机农业在我国具有非常广大的市场前景。
在我国,很多人是有着乡土情结的,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得让人感到厌倦,儿时的农村时光吸引着一部分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投身于有机农业,当然,商人逐利,肯定也是有着为了利益而做邮寄农业的,但在我看来,不管出发点如何如何,相对于做转基因,做有机农业总归是一件大好事,不论是对于整个生态环境,还是对于国人的健康,子孙后代的幸福。
其实个人觉得,有机农业并不难,就算是我们大学生都可以做,之所以会在我们看来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难做,是因为我们和大部分人都一样,都只是潜心做了一名坎坷。在做有机农业时,很多人为了规避市场风险,选择了走老路,走套路,走别人已经走过的录,诚然,这样做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见笑了市场风险,但是就长远来看,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当然,我并非要否定别人走的路,别人做的好的,我们当然可以吸取经验,但是只是一味的学习别人而不进行一些创新是不行的。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味地跟在别人的屁股后边就只能吃别人剩下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中央不停地在强调中心要想第三产业服务也转移,而有机农业的发展从大方向来说,并不是靠种点菜就能发展得起来的,应该将有机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种菜都是浮云,搞有机农业的农家乐和观光农业才是王道。只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真正的将有机农业做大做强。
而很多人在做有机农业失败了,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不能有效地把我市场,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的失误。很多人做有机农业时,采取了先种菜,后卖菜,再宣传的老路子,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种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种菜前就得做市场调查,根据市
场需求来种菜,正确的营销模式在我看来应该是先宣传,再种菜,名声出去了,市场有需求了,自然菜也就不愁卖了。而做有机农业,还有一个必须注重的,就是品牌,只有吧品牌做出质量,做出名声,才能把有机农业做大做强。
李思逊
新课程呼唤绿色的生态课堂 篇3
一、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
在绿色的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
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
在绿色生态课堂中,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生态式的课堂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2.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生态教育讲究学习的效率,但它更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如何来安排课堂教学的节奏?——“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3.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根据教材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要充分借助实物、图片、动作、表情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学生颇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会思考、敢猜测,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台湾一学校校训的第一条是“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初见时感觉怪怪,天下原本就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即使是双胞胎!品味后感觉精彩,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每一个“我”独一无二,快乐的人生是“做我自己”,那为什么我们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呢?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命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1.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
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2.绿色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
什么是诗意?怎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这真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味道。如语文,我想,只有那种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充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师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忽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
3.绿色课堂是饱含“情意”的课堂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所学内容(特别是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4.绿色课堂是体现“创意”的课堂
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应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创意”上。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艺术”。
绿色课程 篇4
一“、绿色”课程研究背景与涵意
绿色课程核心理念是“感恩生命、快乐成长”。实施课程的目的是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学习中理解快乐,在感恩中分享快乐,凸显“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培育人格健全、习惯良好的快乐幼儿”的育人目标。我们主要让幼儿保护绿色生命、充分认识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其迫切性和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密切关系,让幼儿体会自然生命的可贵,能接触并喜欢小生物;了解爱护绿化;从身边做起,做爱护绿化、保护小动物的小卫士,感知生命的可贵,从我做起。
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则涵盖三层寓意:其一,生活的绿色:指与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紧密联系,让幼儿感受绿化环保、绿色生命的重要性校园物质文化。其二,文明的绿色:指促进幼儿个人仪表、社会化行为和意识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其三,成长的绿色:指幼儿园将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为幼儿的健康、能力的成长提供呵护、支持、鼓励的教育思想文化,促进幼儿快乐、全面发展。
二“、绿色”课程研究内容与平台
绿色课程通过三年的研究,学习和运用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围绕3~6岁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成长规律设计、整理出一整套具体的“四习目标”健康习惯、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提高孩子学习品质,学会学习;培养孩子做人品质,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会生活。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研究内容有三点:1.确定适合在学龄前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包括做人习惯、健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2.研发养成良好习惯的“四合”绿色生命课程,包括教育的目标与幼儿生命成长吻合;课程的构建与幼儿生活活动融合;教师的追求与办园教育理想契合;校园的文化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合;3.运用量表检测法、父母访谈法、直观显示法(包括自画像法、涂鸦、书写和绘画案例法、声音(或影像)资料法)和轶事记录法等4种评价方法建立起一套具体的幼儿良好习惯评价体系。
研究重点是养成四种基本的良好习惯,为幼儿生命成长奠定基础。我们通过三层研究的平台:基础层:教师团队,采用“自主交流”,第二层:科研核心,采用“专题研讨”,最顶层:专家引领,采用“整合研讨”来开展研究的进展。
三、绿色“课程研究实施与成果
(一)精心策划,迈出坚实步伐
首先成立课题核心组,多次召开核心组成员会议,进行组内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完成初稿;其次聘请市教科院专家指导课题申报方案,针对专家提出的建议,反复修改方案。在此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召开座谈会,进行核心组内培训,统一课题研究构想,形成课题研究合力,课题申报方案顺利通过立项。
(二)精当操作,实践探索历程
我们围绕四习目标、四和课程、四种评价,我们从理论研究、环境研究、活动研究、幼儿案例、教师行为、家园同构六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研究。
第一,理论研究。(1)通过“画生命”“、话绿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对核心概念的认识,明确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2)围绕“绿色生命”分别对家长、老师、幼儿进行访谈、调查,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试图梳理出“家长、幼儿、老师”们共同的、不同的希望。
第二,环境研究。(1)开展班级环境创设调查研究,每学期班级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班级环境的创设实情,并进行环境与“绿色文化”核心价值观相关性的反思。(2)逐步进行校园物质文化研究,门厅、廊道、活动室、办公区文化元素的形象设计,提炼出“绿色文化”统摄下的环境文化关键要素。
第三,活动研究。(1)“文星里的实习场”,在幼儿园“小小农场”“小小建筑工地“”小厨房“”小演艺厅“”D IY美术吧“”小小科技房”“小小阅览室”七大实习场中,构建幼儿有需要、有兴趣、有发展的实习场主题活动,构建幼儿自发生成的学习活动。(2)“文星里的节日”:以“一年”为一周期,把《在绿色生命课程中养成幼儿良好习惯》揉合在“春之韵———绿色科技节“”夏之梦———心理关爱节“”秋之旅———文明礼仪节“”冬之恋———感恩亲子节”四大绿色文化中,让孩子成为绿色课程的主导、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在游戏中养成好习惯,积极地发掘周围各种有效资源,调动社区、家庭、幼儿园的全方位参与,营造浓厚的绿色生命节日气氛,逐步形成特色明显、文化韵味浓厚的活动体系。
第四,幼儿案例。(1)选择不同类型幼儿的样本:家庭、性别、基础、性格。采取案例跟踪的方法,以量化和语言描述的形式观察记录相关幼儿的表现。初步制定出案例研究的表格、量表。(2)依托幼儿在园一日活动载体,分别观察记录晨间锻炼、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课间活动中幼儿个性化、普遍化的案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解读幼儿成长因素。
第五,教师文化。(1)针对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四个主要环节,我们设计了四张观察实录表,分别是《教学活动》《晨间、离园接待》《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把教师在活动中出现的具体的“行为“”语言”分开来观察,详细、具体地记录,后期进行统计分析。(2)梳理前期教师的言行观察记录,策划提炼“教师的智慧语言”,凝聚出“绿色文化”核心价值观在教师行为的具体表现。
第六,家园同构。(1)进行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合作的现状与调查。我们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就基本信息、教养观念、教养态度和方式和家园共育这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制定家庭调查表。(2)探索家庭与幼儿园同构的新方式。一是幼儿园主导式家园合作,新方式:资讯常交流、家长学校、园所开放日、教师家访制、幼儿成长足迹———家园联系册、节假日活动;二是家庭主动式家园合作,新方式:家长委员会、家园共育窗、家教小沙龙、家长助教团;三是成立了一支幼儿园家长志愿者队伍、建立了家园同构管理网络。
绿色课程 篇5
摘要:通过对水稻对人们的重要性和目前传统水稻的治虫方式进行分析,由绿色水稻的优点和其技术成熟度,得出绿色水稻的推广已经是件刻不容缓的结论。
关键词:绿色水稻;绿色食品;必要性
The necessity of green rice spread
MAO Yun-xia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1,China)
Abstracts: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rice to people an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rice worm analysis of green rice, the advantages and the technology of green rice maturity, draw the promotion was a very urgent conclusion.Key words:green rice;green foodstuff;necessity
前言:
发展AA级绿色食品,是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为农民增收的需要,是生产无公害食品,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需要,是改善生态环境,实
[1]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然而如今我国大部分的地区农民仍旧使用传统的耕作方
法,随着环境的恶劣,病虫害越来越多,为了提高产量农药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我们的水稻已经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粮食。因此绿色水稻的推广已经成为了一件迫不及待的事情。水稻的重要性
水稻是最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5,年产量约4.8亿吨,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4,全世界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同时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并且,水稻被列为模式作物,有着很丰富和深入的基因组研究基础。我国水稻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栽培历史已有6000~7000年。为重要粮食作物;除食用颖果外,可制淀粉、酿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业及医药用;稻杆为良好饲料及造纸原料和编织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药用。水稻的主要病虫害
我国发生的水稻病害分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大类。在侵染性病害中,有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和线虫病。其中危害较重、常在生产上造成损失的真菌病有:稻瘟病、纹枯病、小球菌核病、胡麻叶斑病、稻恶苗病、褐色叶枯病(云形病)、鞘腐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细菌病有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病毒病有水稻黄矮病、水稻矮缩病;线虫病有水稻干尖线虫病、水稻根结线虫病。非侵染病害主要有赤枯病、有毒气体(包括二氧化硫及硫化氢等)的烟害和由冷害、窒息引起的生理性烂秧。我国水稻种植区的害虫有数百种,可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危害。按危害稻株的部位可将水稻害虫分为以下五大类:蛀茎的,如三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危害叶片的,如褐稻虱、稻苞虫、稻纵卷叶螟;蛀食心叶和生长点的,如稻瘿蚊;危害谷粒的,如稻绿蝽和褐蝽;危害种子幼芽和稻根的,如稻象甲和稻摇蚊。
1.1水稻恶苗病
恶苗病俗称徒长病、白秆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在田间表现为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叶片变窄而长,分蘖少,节间显著伸长,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此病一旦发生无药可冶,造成白穗或枯死,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1.2水稻立枯病
立枯病是水稻塑膜旱育秧常见的病害,症状表现为叶尖不吐水,秧苗逐渐黄枯或青枯,一小片一小片枯死,严重的整个苗床全部枯死。
1.3水稻稻毫病
稻瘟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叶瘟:一般在分蘖期后(6月底一7月初),叶片上除褐色斑点、灰白色斑点外,最常见的有急性病斑和慢性病斑。急性病斑:病斑为褪绿色,圆形、椭圆形,叶背面有密生灰绿色霉层;慢性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为慢性病斑,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后期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穗颈瘟多发生颈部,病部为暗褐色小点,以后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灌浆,重者形成白穗。[2-3]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按其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可分为五类,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4]其中化学防治就是利用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杀灭病虫草害,其特点是杀灭速度快、防治效果好、使用方便,不受地域和季节局限,适于大面积机械化防治的优点。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化学防治是投入少、见效快、收效大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防治大生态区有可能暴发的重要病、虫、草害时,有重要作用。[5-6]目前,化学防治方法在传统的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方面占有很大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江苏苏北一带,农业部门,通知喷洒农药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大量使用农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如环境污染、生物抗性产生、生态平衡破坏、造成人畜中毒、农药残留污染、作物产生药害以及农业成本增加,甚至农药产品寿命缩短等。4 绿色食品与绿色水稻的关系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食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绿色食品”是特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之所以称为“绿色”,是因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与生命、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的事物国际上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产品的洁净。绿色食品的优质特性不仅包括产品的外表包装水平高,而且还包括内在质量水准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又包括两方面:一是内在品质优良,二是营养价值和卫生安全指标高。绿色食品是对无公害食品的更高要求,其应具备的条件如下:
(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2)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7-8]
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利用的加剧, 各种农药、化肥、激素的大量使用, 污染了食品也影响到人类健康。因此,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应运而生。绿色食品概念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结合我国国情,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将绿色食品分为两类, 即AA 级绿色食品和A 级绿色食品。AA 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 底色为白色;A 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 底色为绿色。所谓的绿色水稻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经专门机构认证,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水稻产品。[9] 5 绿色水稻的生产技术[10-11]
一、培育壮秧
采用塑料薄膜旱育苗秧或盘育苗,稀播培育壮秧。播量: 旱育苗播催芽种1 2 5 ~ 1 5 0 g / m,盘育苗5 5 ~60g/盘。最适播种期:平原稻作区4月8~13日,山区或半山区为4月10~18日。秧龄4.5~5.0叶。
二、合理密植
插秧期为5月下旬,每穴移栽基本苗2~4株。确定适宜的基本苗和移栽密度是实现合理群体的起点。水稻插秧密度降低,单位面积穗数递减,每穗粒数、千粒重和成熟度逐渐升高。根据目前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水稻插秧密度,肥沃土壤或高肥条件下以16.7~12.5穴/m密度下的水稻产量最高,不可低于12.5穴/m,否则,因单位面积穗数减少,而影响提高水稻产量。中等土壤肥力和低肥区均以20.3~16.7穴/m处理下的产量最高。
三、合理施肥
目前广大稻农用的栽培措施都基本符合高产栽培的要求,唯独施用化肥这项生产成本最高,不能实现肥料的最大效益。为此建议:底肥以尿素98kg+磷酸二铵150kg+氯化钾100~110kg,于耙地前施入;补肥,于6月20~25日追尿素94kg。这次肥料的作用是加强水稻生长中期营养元素的供应,确保水稻生长发育对养分的连续性,促进分蘖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获得高产。穗肥,于7月10日前后追尿素63kg+氯化钾60~70kg。这次肥料的作用促进枝梗、颖花的生长生育,增粒数的形成,争取大穗,获得高产。关于粒肥施用,目前在正常土壤和田间管理条件下,养分能完全满足粒的形成;另外,后期施用氮肥可降低稻米的食味性,影响稻米品质,故一般不施粒肥。但对于特殊栽培和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水田,粒肥施用量占总氮肥施用量的10%(底肥由50%改为40%,其他氮肥用量不变)。粒肥的最佳施用时期为7月31日至8月5日。
四、水分管理
水稻插秧至6月末必须保持3~5cm的水层。但目前许多农户为降低灌溉成本,水层建立太浅,始终保持花达水,影响了水稻前期生长。因为这一时期需要适宜的水层保证除草剂的施用和药效,防治杂草;另一方面水具有储温保温作用,有利于水稻初期生长,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只有进入7月10日之后方可采用间歇灌溉,即前水不见后水,直至8月末或9月初。但有灌溉条件的水田,还是应建立一定时期的水层,确保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生态用水和生理用水,不可过早的断水,否则将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绿色水稻的推广已经是件刻不容缓的过程。科研人员已经给了我们技术上的保证,前景将是一片光明。绿色水稻的推广不仅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和质量。
参考文献:
绿色课程 篇6
关键词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理念;绿色化学教育
【中国分类号】G633.8
1.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与带来严重的问题: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白色污染、土壤污染等。
人类最终从精神、物质两方面为环境污染买单。有关资料表明,欧共体成员国需投入约1300亿美元治污;美国每年投入约1000亿美元进行污染物处理。先污染后治理具有治标不治本、耗费大、成效低的特点,所以绿色化学应运而生。
社会亟需绿色人才,而学校是绿色人才的摇篮。近十几年以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绿色化学在高等学府的展开,招收绿色化学专业的研究生。与此同时,中学阶段的绿色化学教育也在迅速发展中。在大环境影响下,我国绿色化学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己经发展到了中学并取得较大成效。
2.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策略
2.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知识
课堂教学是高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途径。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其发挥学习绿色化学知识的主体作用,自发发现、解析相关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绿色化学意识。人教版高中化学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渗透了绿色化学知识。
2.2在习题中渗透绿色化学知识
习题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做习题的情况了解其是否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也可以采用做习题方式帮助其巩固重要知识,如在习题中渗透绿色化学知识。例如可以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制备Al(OH)3的最佳方案的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和意识。
2.3在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知识
在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较大比重,是培养学生绿色、低碳意识的核心环节。
(1)选用环境友好试剂
人们的环保意识越來越强,废物处理成为化学工业中重要环节。废物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预防污染是优于治理污染的有效措施,最好采用环保的设计方案防止或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产生。如生成O2的相关实验方案,可采用H2O2分解方式制取O2。
(2)定量取用试剂
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学生基本操作、使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教材中一般并未明确说明实验试剂所需量,学生难以准确把握试剂用量,既造成试剂的浪费,又加剧环境污染。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尽量少使用试剂,培养其绿色化学思想,养成优秀的实验习惯。
(3)实验微型化
微型化学实验即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的微型化(一般为常规量的1/10到1/1000)。微型化学实验的优势: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操作简单、反应迅速、节约成本、减少污染以及操作安全等。减少试剂用量从而减少水、电消耗,同时有效地防止了爆炸、中毒等安全事故,符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
(4)优化实验方案
大部分化学实验会产生毒害气体,不仅污染环境还影响教师、学生的身体健康。若多种方案均能达到同一实验目的,应综合考虑环保、安全、可行、经济性选择最优方案。例如,在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教学实验中,科学合理设计实验方案,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
(5)处理、回收实验废弃物
化学实验结束后存在处理三废的问题,科学处理废物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实验废物进行处理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还可节约资源。实验操作中,不能随意乱扔废液、废气、废物,需分别进行废液酸碱性中和、废气液体吸收、废物回收等处理方式,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2.4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于20世纪90年代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兴起,在教学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还设立研究性学习课程。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对研究性教学提出相关要求。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强的优势,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书本知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开展、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性活动。
2.5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绿色化学素养
课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例如主题班会、利用与环保相关的纪念日举行活动等,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理想方式。教师结合最新绿色化学教学成果与学生掌握的经验,科学创新地选用绿色化学教学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具特色的化学课外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绿色意识。
3.结束语
绿色化学教育是化学课程的新研究热点,其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和战略意义,已成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绿色化学教学应紧密结合最前沿的绿色化学成果,将绿色化学原理展示给学生,达到培养绿色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高中绿色化学教育任重而道远,高中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理念的关键阶段,为发展绿色化学相关人才打好基础。绿色、低碳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我们需作出最大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梁春妹.高中绿色化学教学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2]孙同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
[3]徐彪.探究高中新课标背景下的绿色化学教育[J].电子制作,2013,12:235
[4]朱恩.苏教版高中新课程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索[J].中國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2010
绿色童军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篇7
一、幼儿园概况以及园所文化
湖北省军区幼儿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是一个有着69年历史的部队示范幼儿园, 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子弟学校幼儿班”, “十一五”期间依托部队资源, 在部队幼儿园园所文化建设中, 构建了“共生和谐”的部队幼儿园园所文化, 将浩气长存的军队精神与本园的优良传统以及时代精神相融合, 提炼出一系列具有“军旅”特色与“绿色”寓意的办园主体精神, 凝练出“共享绿荫、点亮健与美的人生”的办园理念:一是指依托绿色军队文化, 构建“军幼”园所文化;二是指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着力于绿色生态教育。
我园以“部队幼儿园园所文化”为背景, 以“课程”“幼儿”“教师”“家庭”“社会”五位一体为切入点, 充分利用部队、社区与自然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 构建园本课程, 探索园本课程实施的途径。
二、园文化的课程环境
园本课程中的环境建设, 要综合考虑各种教育因素和幼儿需要, 如自然环境的利用、周围生活环境的体验、游戏环境的创设、社区环境的选择、家庭环境的支持等。[3]在园所文化背景下, 我园意识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着眼于部队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物质环境创设遵循“绿色生态艺术教育”的理念, 以黄、绿为基调, 结合本园房舍结构北楼设计了海、陆、空三种格调, 南楼呈现温馨园、民族风, 并设置了“学军长廊”“学军器械”“绿色童军营”专区功能室为锻炼幼儿的体能提供系统化、趣味化、特色化的设施, 为特色“绿色童军”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 全园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园全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 透射出办园理念和特色。
环境是无声的教师。我园培养“自主乐学、独立自信、合作分享”并彰显个性的小童军为目的, 紧紧围绕童军教育理念, 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童军活动的积极性, 尽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童军活动环境, 这样的环境才更能体现军人的作风及美德, 具有更高层次、更深刻内涵的教育作用, 从而对“幼儿安全”“幼儿礼仪”“幼儿养成”系列课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园本化的课程设置
幼儿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目标, 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4]在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因园制宜做出全面分析, 逐步形成了符合幼儿园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绿色童军”园本课程。“绿色童军”课程总目标是使幼儿学会生存。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的园本文化, 而且还使部队幼儿园文化建设永葆生机与活力。
(一) 园本课程结构
绿色童军园本课程主要是以集体活动或者是小组活动划分, 分为主题活动、单元活动、专项活动以及社区活动。
(1) 主题活动。9月:开营咯;10月、11月:留宿咯;12月:同乐会;3月:种植节;4月:帐篷艺术节;5月:小手大爱;6月:大手牵小手。 (2) 单元活动。童军特色活动、养成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礼仪教育活动。 (3) 专项活动。童军留宿活动、“小手大爱”爱心义卖活动、体育跨区活动、帐篷艺术节活动、读书漂流活动。 (4) 社区活动。重阳节、植树节、红色旅游、卖报、公益活动。
(二) 园本课程理念
园本课程理念:“回归生活·体验探索·和谐共生”。回归生活:秉承一日活动皆课程的观念, 将幼儿的生活世界, 即与幼儿有关的一切世界, 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 作为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也是实施课程的途径和方法。体验探索:是指幼儿与周围世界高度融合的一种状态。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个体性和过程性。幼儿具有体验的本能, 幼儿的一切活动都有强烈的体验性。探索是指幼儿运用自己的能动性、智慧和才能去发现客观事件中, 纷繁复杂背后存在的普遍规律。和谐共生:一是指“幼儿·生活·艺术”课程与幼儿园各类课程内容相组合、相联系;二是指课程、课程的执行者、幼儿、家长、社会其他人员相互作用;三是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园内与园外活动, 幼儿园与家庭、与社区的有机结合多位互动。和谐共生即由这三因素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相互支撑的教育有机体。
(三) 园本课程内容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依托部队幼儿园园所文化的特点, 该园的课程内容将五大领域相互渗透, 构建多元、动态的“绿色童军”课程。例如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特点, 设置不同种类的课程活动。
(四) 园本课程实施
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 关注共同性课程与特色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组织形式开展童军课程的开发及运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为手段, 同时注重活动的开放性、动态性、发展性、共建性, 以符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突显我园的绿色童军特色。在园本共同性课程实施方法中, 注重游戏、学习、运动、生活的融合性管理, 提出了四化:环境创设生活化, 内容形式多元化, 活动开展游戏化, 表达表现自主化。关注每月主题活动的开展, 整合部队、社区和家长资源, 采取邀请部队家长进行家长助教、参观部队生活和体验部队生活等方式。注重幼儿情感的培养以及与幼儿生活实际的整合,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任何幼儿园都处在一定区域内, 幼儿园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幼儿园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地理位置、社区环境, 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 开发出特色的课程, 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本园以部队、社区、幼儿园的生态环境为教育资源, 充分开发部队特有的资源, 建立了活动、生活、实践三元一体的绿色生态教育资源。积极倡导部队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的结合利用。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 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
通过利用部队资源, 开展“学军活动”。邀请解放军走进幼儿园, 指导幼儿练习队列、学习军体拳、参与升旗活动。通过部队资源的运用, 在活动中让幼儿锻炼身体, 磨砺意志。
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幼儿园背靠风景优美的洪山公园, 园区生态环境优美, 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丰富。公园里物种丰富、植被茂盛, 园内四季绿树成荫、果树成林, 有芬芳的花草、鹅卵石圈筑成的菜地等, 通过社区、园区资源的运用, 让幼儿感受大自然风景的美, 还能扩宽幼儿的知识面。以上这些资源的有效运用, 都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新课程实施中, 我园结合自身特色, 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园本课程整合, 完善以大、中、小班的班组为单位, 每月主题学习资源库的建设, 不仅开辟了幼儿信息化学习的新途径, 而且还拓展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新渠道。其中教学资源库包含主题活动资源和教师教学资源两大内容。主题活动资源包括课件总汇、故事大王、快乐游戏、说说唱唱、环境创设、学具设计和活动设计等七个板块;教师教学资源包括聚焦课堂、百宝箱和精彩课件等三大板块。所有内容在教师QQ群文件中共享, 教师在课前下载资源库, 就可以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与幼儿共同学习。通过运用资源共享, 不仅能让幼儿获得有利于成长的有益经验, 而且也让其他参与者在活动中受益。
(五) 园本课程评价
在园本课程实践中摸爬滚打, 注重教学过程与评价的融合, 将评价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 以观察为主实现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 如在幼儿美术活动“帐篷中的秘密”, 幼儿在认真欣赏帐篷找出差异时, 教师给予类似“你们的眼睛真亮, 一下就发现迷彩帐篷是大野狼的家, 横竖格子帐篷是小兔的家”等评价。真正做到让评价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伴随, 教中有评, 评中有教, 评教合一。
课程评价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我园把幼儿的作品如幼儿从小班到大班的作品以档案袋的形式存放汇总, 通过他们在园的整个成长过程的足迹进行儿童作品分析与评价, 形成“档案袋”式的评价方式。这样以幼儿早期表现与现在的情况做比较形成的评价, 利于教师找到幼儿的优点, 发现和发挥其潜能。
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 我园课程结合园所部队办园文化, 开发具有开放、童趣、寓教于乐等特点, 以誓词为总则, 结合欢愉而富吸引力的课程内容, 补充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园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如何根据幼儿的发展、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在实践中理顺课程建设与幼儿发展、幼儿园发展、教师发展的关系, 完善园本课程体系, 形成课程建设者的文化自觉, 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试论园本课程的建设[J].早期教育, 2001 (8) .
[2]徐碧贤.建构基于生态环境的园本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5) .
[3]沐文扬.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下的园本课程构建[J].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6 (4) .
绿色课程 篇8
有助于促进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构建“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和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绿色课程的建设延伸了绿色教育的内涵, 关系到高等教育中师范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高等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各门学科增强实践性, 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新课程提出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发展各种能力, 更加重学生实践, 增加课内外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相应能力, 这就为高校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特别强调“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高校教师教育在整个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作为一个起始阶段, 加强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 对于培养适应教育改革的合格师资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到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 为基础教育输送具有良好语文教学素养的教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最能体现中文学科教育教学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 是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h手:段, 更是体现高师教师教育水平的窗口, 在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长期性的角度上, 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 将职前教育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整体考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具有社会效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针对学科问题, 有效改善学科现状, 符合了学科实际需要。“学科教学论”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我们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把它看成是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以往的教学中, 由于实践教学自身不够完善而导致学生的实践遭受轻视, 一些常规的实践流于形式, 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 构建和完善语文教学论体系, 有助于增强这类学科的实效性, 改善学科现状,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立足于课程建设, 有助于提高师范学院的社会声誉, 更广泛的扩大经济效益
师范院校应该立足于学院的根本, 塑造学院的社会形象, 突显学院“师范性”的特色。近年来, 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必然导致大学生数量的急 (遽扩张, 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师范学院面临着人才质量下降的问题, 这直接影响到招生的生源与毕业生的就业, 间接影响到学院的经济效益。师范院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 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就必须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 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 因此加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第一,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体化”课程的设置, 调整课程学习内容的比例。“绿色”课程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课程, 不断完善的课程, 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课程, 对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以及一代代的教育而言, 都蕴含着这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首先“绿色课程的和谐性”要求课程正确定位, 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我国教师需求量最大的市场是在基础教育, 高师教育专业课程必须与基础教育联系起来, 研究基础教育的需要, 为基础教育服务。本课程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 理论学习与学生实践的比例约为1:4较为合适。在理论学习方面, 除了对语文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探讨, 还关注理论向实践过渡的“中介”, 通过“案例教学”“片断分析”“名师观摩”“实地见习”等方式, 使学生积累一定的间接经验,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学生实践应该贯穿在四个学期的“语文能力训练”, 在训练中, 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以“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训练的主动性和热情。第四学期主要观摩名师的课堂录象, 揣摩名师的教学经验, 并学习研究他们的教学思想, 积累感性认识;第五学期以实地见习为主, 可以去到实习基地听课学习一到两周的时间或者旁听地州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第六学期结合语文课程论的理论知识学习分析课堂教学的案例, 撰写语文教案, 并要求应用所学理论说明自己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意图;第七学期进驻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八到十周的语文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
另外, 拓宽选修课程,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一个是教学理论的巩固和深化, 使学生掌握教学的艺术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前者可以开设名师教学论坛, 特级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研�究, 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等, 后者可以开设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第二, 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管理。加强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管理, 使学习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和社会, 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应用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可分为间接实践和直接实践两部分。 (1) 间接实践就是在不直接接触中小学学生的情况下,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的形式观摩。另外在《语文教学论》中利用“小课堂”的形式进行模拟教学, 也是很有实效的互动方式, 每个学生尝试讲课, 同学们互评, 老师点评。这种实践形式一方面能够节省时间, 另一方面则可以增进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的了解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 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这就要求增加教育理论教学课时数, 以保证间接实践的开展。 (2) 直接实践就是让师范生进入中小学进行现场的见习或实习, 见实习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队工作、教育调查等, 这种实践形式可以让师范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 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的掌握, 有利于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实习向学生提供了进入真实教育情境的机会, 从而有可能使学生习得教学所必需的技能, 形成恰当的工作方法、信念和价值观。因此应该加强实习管理和指导工作, 从备课到上课都要把好关, 积累好资料, 如指导教师对每节课的指导和评价, 小组的听课评价和鉴定, 自己上课的反思和总结, 听课记录, 教案设计, 作业批改, 学生反馈等等。实习结束后, 要从实习的内容、收获、体会和建议等方面进行实习工作总结与鉴定。
第三, 加强课程与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创新内核可进行如下尝试:首先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建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资源网站, 汇集基础教育的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视频、优质教学设计、优质教学光盘。师生互动共同创建资源网站, 即可以保留学生电子版的优秀作业、讲课视频资料, 又可为学生提供钻研教学的电子资源, 还可以在网站开设教学论坛, 促成历届毕业生与在校生的对话, 起到现身说法的效果。其次专业课程导师制管理, 培养品牌的学生。要避免导师制培养目标宏观空泛化、不明确性的局面。应该制订专业课程导师制的管理计划, 为导师制确立了明确的工作范围。考虑到高校普遍本科生导师资源不足的实情, 可以实行“培优”方式。目前我系实施的导师制, 主要针对大三的学生, 选出12人分为两个小组, 两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专职教师每人负责指导一组。培训制订了专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素质拓展导师制教学计划, 分小组训练和集体培训两种形式。小组活动时间、内容由本组指导老师负责安排。集体培训要求两个小组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参加。培训内容分为阅读研讨、诵读指导、试教练习、见习等。
如何在课程建设中营造绿色空间, 使课程具有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性的绿色生命力, 这是课程主持教师、课程责任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共同肩负的使命。
摘要:“绿色教育”一词源于环保教育, 随着研究者的解读与探索, 其内涵日益丰富。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首次提出现代教育也应为绿色的, 用可持续发展的的核心理念重构了现代教育。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 逐渐强调和突出了这种绿色精神, 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启示下, 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构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绿色课程空间。
关键词:绿色课程,一体化设置,实践,资源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 2002 (11) .
绿色课程 篇9
遵循以上绿色化学目标与设计思想,课题组在全面整合了我校药学院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门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形成独立药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以技能模块为核心,积极开展了实验教学的 “绿色化”建设研究,力求达到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引导创新、环境友好”在药用基础实验化学教学中的融合。
1“绿色化” 实验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理念灌输
教师在 “绿色化”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内容体系的设计中居于主体地位,设计围绕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实验过程中安全性和产品的绿色化展开,其中涉及到生物、物理、环境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因此在绿色化教学研究中,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地补充与更新知识储备,及时转变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思维和方式。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学生灌输绿色化学理念:
( 1) 绿色化学的重要性以及绿色化学对人类及环境的影响;
( 2) 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了解绿色化学发展的脉络,形成绿色化学的基本观念;
( 3) 运用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验中的问题,积极参与进教师对药用基础实验化学教学内容 “绿色化”改造的教学研究中。
( 4) 培养学生遵循绿色化学的理念,并在将来的研究工作中会自觉运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 实验仪器与装置的 “绿色化” 改造
整合后的药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由基本技能、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三大模块组成。课题组根据实际条件采取了取代替换和改造装置的办法,对三大实验模块的实验仪器与装置进行了 “绿色化”改造。如用数字式大气压力表代替了水银式大气压力计,以数字式温度表代替了贝克曼温度计,实现了药用基础实验化学教学中的 “无汞化”; 研究并改造了Fe( OH)3电泳实验装置,消除了电解产生易爆气体H2和剧毒气体Cl2导致的安全隐患。课题组自行设计了制备无水高纯THF的玻璃仪器装置,使得金属钠和高纯氮的用量大大减少,随用随制,节约了成本,增加了精制过程中的安全性。实践表明,实验仪器与装置的 “绿色化”改造成果直观性强,对于激发学生配合教师积极进行 “绿色化”教学互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3 实验教学内容的 “绿色化” 设计
根据三大模块的实验原理和目标要求,课题组本着低能耗以及将毒害降低至最小的原则,将实验方案进行优化,对实验内容进行精选,开展了药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内容 “绿色化”设计。在基本技能实验模块中,课题组采用了较稳定、不易挥发的硫化物替代了讲义中剧毒的硫化氢; 使用便于操作、安全性较高的氯水替代了剧毒的氯气,增强了实验的安全,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在综合性实验模块中,课题组在前期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水杨酸甲酯- 异丙醇- 水为基础的三组分液- 液体系替代了传统的三组分苯- 醋酸- 水、苯- 乙醇- 水或氯仿- 醋酸-水体系。新设计的三元体系既保留了传统实验相图特征明显和易于测定的优点,又消除了有毒物质对实验环境的污染。 “己二酸的制备”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高锰酸钾氧化法替代硝酸氧化法,避免了实验中产生大量有毒氮氧化物和使用硝酸带来的强腐蚀性。在 “安息香的辅酶合成”实验中,通过对实验条件的优化,课题组确定了使用Vit B1替代剧毒的Na CN为反应催化剂时的最佳反应条件,粗产品的纯化中使用了90% 的乙醇溶液代替热苯为重结晶溶剂,取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
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学生自行进行设计 “绿色化”实验内容、合成方案以及后处理步骤,并完成相应的设计报告。绿色化学理念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教师对研究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判,确定可进行设计性实验操作的学生人选。同时,教师鼓励部分学生根据绿色化学理念,尝试将教师的某些基础性和重现性较强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如 “间羟基苯甲醛的合成”、 “固定化苦杏仁氧腈酶的制备”、 “咖啡酸的合成”、“二苯乙二酮的合成”等。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对实验原料、实验方法、后处理等的 “绿色化”优选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绿色化学意识,而且探索出了教师的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的有效途径。
4 积极开展微量或半微量实验
微型化实验是一门新型实验技术,是在绿色化学理念下对化学实验的创新性改革。微型化实验的试剂用量为常规实验用量的1 /10 ~ 1 /100,能极大的减少对能量和试剂地需求、缩短实验时间以及降低实验中潜在的危险[3 - 4]。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对三大实验模块中的实验内容分别进行微量、半微量和常量反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微量或半微量实验的规模化开展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课题组尤其重视对三大实验模块进行串联组合 “绿色化”实验设计。如综合性实验模块中 “乙酰苯胺的制备”,学生使用半微量化用量进行操作,合成的粗品可以供基本技能实验模块中 “重结晶”之用,学生以水为重结晶溶剂经精制后的纯品,又可以作为 “熔点测定”之用。
5 实验产物及溶剂的回收处理
固定地点、固定设备、固定装置对能重复利用的化学试剂、溶剂等进行回收再利用; 综合性实验模块中的产物提供给校内相关实验室或研究室利用。课题组结合实验室实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 “三废”处理规定,对于不能重复利用的实验废弃物,指导学生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设计 “绿色化”销毁方案[5]。
6 加强 “绿色化” 教学手段的运用
实验教学网络化具有低碳、绿色、环保、开放程度大等优点,课题组在以下几方面对药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网络化建设进行了探索:
( 1) 建立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包括教师信息、课程信息、实验室安全与规范制度、化学手册、化学资源搜索引擎等,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调取和创新性实验模块的实验设计方案地提交,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评;
( 2) 增加实验教学录像和动画演示内容如分析天平和滴定管的使用等,讲解操作技术细节,加强基本操作训练,扩大药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在校内外的受益面;
( 3) 对于极度不符合绿色化学原则但目前尚无绿色化方法替代的实验内容如加压催化氢化等,采取建立虚拟实验室的方法完成。
网络平台、虚拟实验室等绿色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互评互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 结论
实践表明,在开展药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 “绿色化”建设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实验教学中学生 “学”的主体性,促进了教师科研成果与实验教学融合,有助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形成绿色化学观,并在以后的专业发展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对药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教学 “绿色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药用基础实验化学教学质量地提升。
摘要:从教学理念灌输、实验装置改造、实验内容设计、微量实验推广、产物回收处理、教学手段开发等六个方面,对药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开展“绿色化”建设,培养药学类专业学生的绿色化学思维,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地养成,促进教学相长,实现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地提升。
浅谈绿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 篇10
关键词:绿色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对绿色教育概念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一文中这样写道:“以‘绿’育人, 而非其他。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与个性的, 或者说是有‘灵魂’的。育人主要是开发大脑, 代育‘灵魂’, 而绝不能加以污染和破坏……应‘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因材施教, 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功能、课程体系与内容、办学平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
杨院士的这番话可谓振聋发聩, 揭示了绿色教育的核心和途径——素质教育。就精神实质而言, 绿色教育与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改是一致的, 都承认也都强调受教育的学生首先是人, 有着自己的个性。承认这个前提, 就意味着教育的过程应是一个承认人的个性、培养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 并且强化人的个性的过程。
长久以来, 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人们争得不可开交, 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前者被后者压制。但问题随之而来, 既然素质教育是以优胜者的姿态出现, 那么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在评判教育机制时是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放在两个互不交融的对立面上来看待的。不过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是应试教育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起过重要作用, 它推动了而不是阻碍了社会的前进。现在为了突出素质教育而把应试教育就此一棍子打死, 这不是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法。更何况素质教育的精髓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性, 注重个体自我的塑造与发展。
在此, 笔者无心高唱应试教育的好, 只是想让素质教育更完善些。应该说应试教育中的一些合理成分 (如选拔人才的手段、对人才刻苦求学态度的倡导等) 能够成为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
这种肯定了应试教育的先进成分又弥补了素质教育的不足的教育理念称之为绿色教育。概括地说, 它具有以下特点:注重“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主张合理地看待应试教育, 吸取其精华, 借鉴其先进成分;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侧重于对现有的素质教育进行补充和完善, 是更高一级和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
二绿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
1. 整合之由
绿色教育与新课改都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都强调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因此实现整合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
2. 整合之困
第一, 绿色教育的孤单。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有关绿色教育的理论冷清了许多。打开丰富的网络资源, 能够搜集到的关于绿色教育的纯正理论可谓凤毛麟角。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绿色教育还远没有达到系统化、理论化和大众化的程度。
第二, 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师群体性教育理念的陈旧与新课改所需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的矛盾;二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与实际学生负担加重的矛盾;三是新课改下的课程的新颖性与配套练习的陈旧性的矛盾;四是新课改的素质性要求与高考选拔人才的应试性特点的矛盾;五是新课改培养出的人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进步要求, 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第三经验上的不足。新课改的正式实施在整个教育史上仍过于短暂, 许多东西还停留在理论上, 缺乏事实上的直观数据, 而绿色教育这一概念也未曾引入到新课改体系中。虽然绿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兼容性, 但二者毕竟和而不同。
很显然, 绿色教育与新课改在整合上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实施起来只能是投石过河, 无疑增加了困难。
3. 整合之路
第一, 新课程改革要贯穿绿色教育理念。客观地说, 新课改通过实施教材的变换、教师教育理念的培训、学生学分的认定等配套措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无疑为沉闷的教育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 现实的尴尬是任何学生都无法回避高考。学生和家长可以不理会新课程改革, 但不会漠视高考, 而要在考试中融入平时教育落实的素质教育, 其难度可想而知。可见, 在新课改里仅有素质教育还不行, 毕竟新课改不是某个教育工作者或单一教育界的事情, 而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可以变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即应试能力也是学生素质某一方面的体现, 将学生素质纳入应试体系。这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又能坚持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 也正是绿色教育希望看到的, 更是绿色教育的终极目标。
第二, 绿色教育要通过新课程改革来实践。无疑绿色教育目前还只是一种理念, 它本身不是实践者, 而新课程改革为其实践提供了极好的契机。新课程改革是绿色教育下的课改, 绿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实践着的教育理念。绿色教育的优势要通过新课程改革来体现, 绿色教育的不足要通过新课程改革来修正。
第三, 广大教育者的支持与实践。新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事情, 但需要由教育者来实施, 而且这种实施不应是消极被动的, 而应是积极主动的;不是等待, 而是迎接。只有拥有了群众的力量, 绿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才有了整合的现实土壤。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又不放弃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 这便是绿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然而, 若能成功, 新课改既能获得专家的好评, 又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利国利民,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
好比经济模式的变更, 在经过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之后而过渡到现在的“绿色经济”, 其间也遭受过不少质疑, 但逐渐被接受并推行。相信绿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整合会是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困境的根本之路。
绿色课程 篇11
摘 要:绿色概念、绿色思想早已在化学新课改下逐渐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俨然成为当今新形势下教学内容的领军者。教师对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应向高中生全面推广绿色环保化学本质,从而有规划地实施正确的环保理念教学。
关键词:高中;新课改;化学教学
新课标改革下的化学教学是建立在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之上,并加以衍生。而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应用将在一定条件下贯彻到化学教材。显而易见,绿色化学相关基础知识的导入已是大势所趋,其相关思想和概念也会逐渐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在化学课堂上。绿色化学本质在于有效处理或回收生产生活中的原料,使其本身具有的高危害性能大大缩水后,再加以二次处理掉。
一、引入绿色意识
1.绿色意识的提出
化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理科学习的重中之重。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毁灭性的环境、生活方式、健康影响。化学知识的应用以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同时也把握着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命脉。但由于过度的开发、资源缺乏以及生产技术不合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发生,使得全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人类自身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最新环境数据显示,全球目前关注的十大问题都或多或少和化学有关。其实,早在1990年初,美国就已颁布条例来执行环境污染预防及防范工作,其最有效的措施即是避免有害或有毒物质的产生与排放,通过在提升生产工艺、减少消耗能源和加大材料使用率层面着手,全面实行全国范围内的节能减排工作。此方案的颁布曾引起了全球学术界的一致拥护,也将“绿色化学”这一概念引入人类生产生活舞台,从而促使化学界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也使得各个领域的发展以“绿色化学”为基础。
2.展开绿色化学本质研究
自从绿色化学提出到发展以来,绿色化学已经流行于全球化学研究中,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绿色化学从本质上来讲是具有低污染或无污染性、高效性的,其整个设计及研究的进行都不会给环境造成影响,并且从经济和技术的角度上来看也在化学生产中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化学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活所必需接触的,也是常识。所以绿色观念的导入必定对人类整个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绿色化学主要具有“5R”规则,从使得其从根本上杜绝污染发生。而“5R”规则主要为:一是重新利用,即对于一些在化学反应进行过程中实际不发生反应或不参与的物质可以进行重复使用,这一类物质主要指载体、催化剂。这类媒介物质的重复使用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生产成本降低,同时也不会造成环境问题。二是减少用量,即在实验正常开展的过程中,减少一定试剂或溶液的用量,而不造成实验结果或现象观察的影响,这不仅起到节约资源,还有降低污染的作用。三是循环再生,即为了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污染,从而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再生,这就要化学生产工艺技术应创新化和改革化。四是杜绝危险试剂的使用,即从根本上杜绝一些无法回收利用且有害物质的使用。五是重复应用,即将化学反应过程中为参加的原料或产生的副代物进行回收利用。这五大规则共同的特性在于都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绿色理念融入化学生产中,从根本上实现零污染,从而构建“原子性”经济模式,尽量做到每个原子或分子在化学生产中全面有效化。
二、绿色教学理念的合理应用
1.化学核心剖析
教师在进行化学备课准备时,应在熟识教材内容的同时,归纳总结,提纲挈领,用点、线、面的形式构建出化学知识体系,从而有计划地进行绿色意识的培养和引入。新课改体制下的化学教材,已经吸纳了多方面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如,温室效应、“三废”排放、酸雨、大气污染、重金属中毒、光污染以及白色塑料污染等,使教师在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中,也能更加与人类生活联系,从而体现出绿色化学未来前景的广泛性和必然性。
2.联系化工应该突出环保理念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绿色意识的培养,最大程度地做到其理念融入化学学习中,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这就需求教师在保证化学正常进行的同时,尽可能地根据某一目标产物或反应物的特性来寻求更加有效或适用的替代物,从而凸显出绿色工艺在化工实践中的优势所在。比如,教师在介绍氯气物理和化学性质时,对比发现双氧水也具有相同的漂白功效。用双氧水来替代氯气便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含氯物质的产生,从而形成“环境友好型”化学。除此以外,根据绿色意识全新化,我们也能在其他方面得以很好地体现绿色化学的魅力所在。
(1)最小化实验进展。在满足一定化学实验内容的同时,教师最好实现化学实验开展的最小化。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进行探索研究,从而设计出新的实验内容,尽可能地降低试剂或溶液的使用量。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型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最小化实验应将实验用量控制在常规用量基础上的十分之一,甚至高达千分之一,从而大范围地降低实验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以及空气污染,使得环境得以改善。同时,最小化实验不仅具有降低污染、节约资源、简单易行等优势,也指引了化学学科向绿色环保方面发展。比如,教师在进行氯气性质实验检验操作时,通过将实验环境置于稀硫酸和漂白液下,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减少氯气的产生,从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明显的同时,环境也未受到大范围污染。
(2)规范操作。化学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严格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对于试剂的称取以及产物的处理都有一定的限制与标准,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严格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随心所欲,马虎为之。一旦出现事故,将会给生存环境和师生生命安全造成危险,那时就不单单是能源或试剂浪费的问题了。例如,学生在开展化学实验时,必须按照“三废”处理标准来处理化学反应的产物,达到高标准排放目标。同时,教师加强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绿色意识和安全意识。
(3)试剂无害无毒或者低毒低害。化学实验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得以具体、生动、形象的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实验原理,而是更注重于学生获取基础知识以及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设计实验反应或步骤时,尽量采用污染较少或无污染的催化剂和试剂。比如,可以用FeCl3取代稀硝酸洗涤银镜反应过后的试管,利用直馏汽油取代苯做相关萃取实验。
(4)处理严格化。根据“三废”形式多样化,教师在对实验操作中产生的“三废”进行方法多样化处理,以确保其处理结果符合实验室规定标准。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时,应以身作则地引领学生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废渣和废液的处理,从而具有一定规划性地将溶液回收到不同的收集器内,再根据试剂自身独有的性质来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如燃烧、分解、回收、中和、循环利用、吸收等方式,尽量选择最优化方案。
(5)现代化技术全真模拟实验。有些实验操作中所存在有害成分的物质多,或易爆、易燃,不仅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也会危害到师生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
然而,在这类实验与化学绿色意识相悖的情形下,教师就应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全真化模拟。教师通过科技进行化学工艺流程、实验设备、实验原理方面上的仿真,使得学生生动形象地感受实验的本质与目的,从而加强学生掌握和理解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处理“三废”污染物的成本。
三、加强绿色理念在实践方面的延伸程度
1.教师在绿色化学教学中,不应只限于教材内容上的学习和巩固,应更加看重实践过程中绿色意识的应用,从而通过自身学习来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生活现象问题的解答
学生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目的,这就需要自身通过社会实践,从而走出教材、走近实际、发现生活。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采用研究性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的研究性学习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实际上,化学课本包含一大部分的化学课题,如资源开发、可持续化、工农业等方面都与化学研究息息相关。这就集中体现在资源及能源在应用、循环、优化过程中的治理方面。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始终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这样才能以实验操作者和决定者的角色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构建,从而完成好奇、疑虑、推断、惊喜一系列情绪的波动,体会到自身进行抽象、分析、概括、综合、运用、解决过程的复杂情感,使得学生不仅感受到化学实验兴趣所在,还得到了实验操作能力的加强。同时,研究性学习主要着手于实际的参与和合作,在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同时,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及技能得以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素养。
2.进行绿色化学实践,树立正确的绿化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邀请相关学术性质的专家来进行绿化知识的讲解和宣传,从而以化学期刊或化学竞赛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绿色意识。与此同时,学生自主研究身边相关的污染现象,如造纸废水、生活垃圾等方面,根据其来源、性质和结果来探讨合理的处理方案,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理念知识学习的印象,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并锻炼学生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深化绿化理念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3.绿化意识教学评估及展望。
(1)绿化意识教学评估。①培养学生学习绿色化学的积极性。绿化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传授酸雨相关理论时,可以与发电厂联系起来;在讲水泥相关知识时,就会联想到水泥性能等方面问题。②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水平。绿化意识教学的基础在于学生态度的端正化,也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化。学生应提高自身知识水平,而不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③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训练。绿化意识教学偏重于相关化学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实际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舞学生进行小论文、调查报告及心得的撰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专业论文的阐述能力。④构建学生绿化意识。学生经过绿化意识培养,可以在了解污染引起一系列不利现象发生的基础上,感受到进行环境保护的急切性。随着学生环保意识的加强,学生就会自主地加入到环保实践中,以身作则。
(2)绿化意识教学展望。绿色化学逐渐发展起来,必定有其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门学科知识,更具有自身研究价值、指导价值和战略价值。然而,化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尽管绿色化学无法替代基础教学,但其在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以及人类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首先,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不再只注重于升学率的高低,而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也应加深自身对实践知识的认知能力,从而时刻关注本领域阶段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出现,做到跨领域教学。
绿色化学将是全球化学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也将成为我们人类与自然和平统一、协调发展的保障。然而,新课改下的中学教学以人为本,着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培养。特别是对于化学新形势下绿色意识的渗入,使学生必须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从而加强其自身绿化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来讲,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的新秀,将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彪.探究高中新课标背景下的绿色化学教育[J].电子制作,2013.
绿色课程 篇12
在当今社会中,化学电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之中,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电动玩具、汽车、摩托车等无不需要电池。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电池轻便化;环境保护要求的高涨,迫切需求新型绿色电池替代传统污染较大的电池,也迫切需求新型高能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以消除传统的汽油车所造成的严重大气污染;天然能源资源的日趋耗竭则迫切要求发展新型高效能清洁能源[1].各种新型电池,如无汞碱性锌锰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液流电池等被认为是21世纪理想的绿色环保的化学电源。鉴于化学电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在新型化学电源的研究和开发方面纷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我国对这一领域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科技规划中都将新型电池的研发作为重大科技专项。从这几年的全国化学电源类的学术会议可以看出,国内主要高校都开展了新型化学电源的研究工作,并且很多高校还为研究生或本科生专门开设了《化学电源》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一般是:(1)阐明化学电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系统介绍各种传统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源的结构、性能和制造工艺;(3)介绍各种新型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在该课程的内容中,涉及到绿色化学理念的知识虽然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是大多数的知识点都穿插于相关的章节中,分布面较宽,缺乏系统的整合,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线来关联这些知识点。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作者尝试将绿色化学理念的核心—5R原则为主线,来贯穿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电源相关知识的同时,了解绿色化学,接受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化学的意识,将来为绿色化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1 教学过程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
众所周知,绿色化学的基本内涵体现在5R原则上[2,3,4],即:
(1)减量(Reduction),即节省资源,减少“三废”的排放;
(2)重复使用(Reuse),既是降低成本的需要,又是减废的需要;
(3)回收(Recycling),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
(4)再生(Regeneration),即变废为宝;
(5)拒用(Rejection),指拒绝使用一些无法代替,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有毒副作用、污染作用的原料。
《化学电源》课程所涉及的许多内容为绿色化学理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现有的教材都是按照电池的种类编排教学内容,如锌锰电池、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这样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凌乱,缺乏系统性。作者将教学内容分成如下三个方面:化学电源的发展概况、传统化学电源、(下转第198页)(上接第192页)新型化学电源,这样既提高了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便于贯穿绿色化学理念。
1.1 化学电源的发展趋势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电源发展概况的教学内容包括各种化学电源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其性能特点、化学电源的发展趋势。绿色化学理念教育主要放在化学电源的发展趋势这部分内容中。化学电源的发展趋势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1)高能量密度,高功率;(2)长寿命;(3)环境友好;(4)安全。可以看出,前三个原则都包含绿色化学的理念。高能量密度的要求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未来用电器的需要;另一方面,它能使电池体积缩小,减少材料的使用量,起到节省资源的作用。长寿命的要求包含两层意思:(1)进一步提高一次电池的容量;(2)重点发展高循环性能的二次电池。这两个要求都能够实现节省资源,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的目的,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这里的“环境友好”原则着重是指拒绝在电池中使用具有毒副作用、污染作用的物质。关于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Ni-Cd电池的淘汰和锌锰电池的无汞化。近年来,技术性能优异的Ni-Cd电池遭到许多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主要是因为该电池中使用了对环境危害较大的金属Cd。同样,金属Hg是锌锰电池Zn负极的性能优良的缓蚀剂,但是因为Hg对环境不友好,锌锰电池需要进行无汞化。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解读,使学生明白未来化学电源的发展不仅要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还要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
1.2 传统化学电源的改进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这部分内容是介绍传统化学电源的原理、性能和制造工艺等,包括锌锰电池、铅酸蓄电池、镍铁电池等。这里需要重点突出的是传统化学电源的不足和改进策略。传统化学电源一般都具有价格低廉、生产工艺成熟、使用普及化程度非常高等特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难以被其它电池完全取代,因此在进一步发挥它们优点的同时,需要对其缺点进行改进。如碱性锌锰电池的无汞化和可充碱性锌锰电池的开发。无汞化改进是为了使其满足环境友好要求,而可充性发展则是符合节省资源、降低成本和减少废弃物的要求。显而易见,碱性锌锰电池的进一步完善与绿色理念的原则是非常吻合的。又如作为二次电池老大哥的铅酸蓄电池,它具有电池容量大、无记忆效应、价格便宜的优点,但是它有比能量低、循环寿命短等缺点。因此,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增加废弃物,这与我们所提倡的绿色理念相悖。未来铅酸蓄电池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其比能量和比功率,延长使用寿命。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会体验到对传统化学电源的改造升级的目的不仅是提升它的技术性能,还将使它更加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1.3 新型化学电源的研发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新型化学电源的原理、性能和制造工艺以及发展的趋势。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被认为是新型的化学电源,与传统的化学电源相比,它们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等特点。但是,这些所谓的新型电源有些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尚未得到实际应用,如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的概念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是直到近十多年前,它才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视和被开展深入的研究,其得到重视的原因正是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燃料电池尤其是氢氧燃料电池由于具有环境友好、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特点,被认为是新世纪人类理想的能源。因此,可以说重视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开发正是人类对绿色化学理念的一个践行。锂离子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各种电子设备中,它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该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是钴酸锂,元素钴价格较高,并且对环境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开发新型的高性能价廉环境友好的正极材料是新型锂离子研发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最为大家看好的一种材料是磷酸亚铁锂,这种含铁材料具有价格便宜、容量较高等特点,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要求。
目前新型电池体系的研发主要关注点仍然在无机材料上,但是从长远来看,合成新型的高分子电极材料可能将是未来电池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1]。与无机材料相比,高分子电池材料将会极大拓展电池材料的发展空间,促进更多全新的电池体系的涌现,也将使化学电源真正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2 结论
绿色化学理念提倡人对大自然的尊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是化学发展的趋势,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作者尝试将该理念贯穿于《化学电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电源相关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了解绿色化学,树立绿色化学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军,陶占良,苟兴龙.化学电源—原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6-50.
[2]陈峰.高校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4):400-403.
[3]刘作华,张云怀,周小霞,等.绿色化学教育与大学化学课程教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3):312-314.
【绿色课程】推荐阅读:
绿色食品课程分析06-17
绿色食品课程讲义08-16
绿色技术照明绿色场地07-28
绿色建筑与绿色技术10-09
绿色理念绿色元素论文10-13
绿色经济需要绿色信贷08-09
与绿色同行,让绿色永恒09-15
大班绿色出行绿色环保教案07-29
“绿色学校”申报材料---实施环境教育 创建绿色校园09-13
绿色大米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