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思考

2024-10-15

风险管理思考(精选12篇)

风险管理思考 篇1

1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设备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单位的主营业务系统开始基于信息设备来构建,鉴于此,信息设备及信息系统是否能持续稳定的运行以及承载在这些信息设备之上的数据是否安全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信息数据的主要载体便是各种类型的信息设备,所以对信息设备的信息安全防护即是对其包含的信息数据的安全防护。 随着信息设备所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信息安全威胁,如何做好信息设备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2信息设备风险管理

2.1信息设备的风险概述

参照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标准来说,信息设备信息安全风险包含三个要素,即脆弱性、威胁和资产,每个要素有各自的属性,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威胁的属性可以是威胁主体、影响对象、出现频率、动机等;脆弱性的属性是资产弱点的严重程度。 具体风险分析原理图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发现,信息设备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并非某种单一来源的安全威胁,而是三种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某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而信息设备的风险管理本质上讲是对这三种要素造成的安全风险程度的可控管理。

2.2信息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信息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包括信息设备规划设计阶段、部署阶段、测试阶段、运行阶段和废弃阶段, 每个阶段的内容如图2所示。

规划设计阶段应能够描述信息系统建成后对现有模式的作用,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并根据其作用确定系统建设应达到的目标。 这个阶段,风险威胁应根据未来系统的应用对象、应用环境、业务状况、操作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部署阶段是根据规划设计阶段分析的威胁和制定的安全措施,在设备部署阶段应进行质量控制。

测试阶段是对已经部署完成的信息设备结合前期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对采购来的信息设备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基础测试、功能性测试及安全性测试等。

运行阶段让信息设备稳定运行并起到其应有的功能。 该阶段应做好设备监控、脆弱性发现、设备异常报警、信息设备日志搜集和分析等工作。

废弃阶段存在的风险包括未对残留信息进行适当处理、未对系统组件进行合理的丢弃或更换或未关闭相关连接,对于变更的系统,还可能存在新的信息安全风险,因为其可能替换了新的系统组件等。

2.3信息设备风险管理体系

传统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主要依据ISO27001相关标准搭建,ISO27001标准采用基于风险评估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具体采用了PDCA模型过程方法来全面、系统、持续的改进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 ISO27001采用的PDCA模型不仅适用于传统信息安全管理 ,同时也适用于信息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

2.3.1总体思路

信息设备风险管理总体借鉴PDCA管理模型的相关理念,将信息安全设计方案制定、各阶段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实施、各阶段信息安全管理检查、信息安全管理改进,形成一套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防护方法,对信息设备进行不同时间阶段、不同维度、不同重点的管理, 有效防范和控制信息安全风险,增强信息安全体系的检测能力、保护能力,为用户开展风险管理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思路。

2.3.2风险管理模型

融合传统 风险管理 的PDCA模型,将传统风险管理中动态模型的思路加以延续,增强信息设备状态的动态特性, 主要分为四部分: 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检查、管理改进。 &'()ÇÈÉ ÃÄ ÂÃÄ !" #$% 89@ABCDE F989GA

管理规划: 决策层要 明确政策、目标、策略、计划,形成具体的管理规划,明确组织风险管理的整体目标和方向,确定对信息设备进行风险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状态,从而防止后续制定的风险管理规范和组织与已有的战略决策、制度、规范等相违背而导致不可执行的问题。

管理实施:管理层在深入领会和遵照管理规划的指示后深入研究信息设备各阶段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 对信息设备各环节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实施规范和标准,以便具体的业务部门、人员等能严格按照管理规划的计划和要求来实施风险管理规范。

管理检查:管理检查作为监督信息风险管理实施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 需要确保管理检查手段的全面性、 科学性、客观性,需要覆盖各个管理阶段,客观而高效的评价风险管理实施效果。

管理改进:通过归纳总结前阶段管理检查的工作成果,结合信息设备各阶段在实施信息风险管理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从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检查等各阶段提出信息风险管理改进意见,从而持续的改进信息设备各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2.3.3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根据安全风险的特点、信息安全三个关键要素以及信息设备各阶段的特点, 我们应明确安全风险的几个控制手段, 然后有计划的加强整个信息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才有可能最终有效控制信息安全设备风险。

首先,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全面准确的评估安全风险,并根据安全风险的状况结合系统、网络层面的安全防御手段有效抵御各种威胁, 最终主动降低安全风险。 要实现对安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需要实现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具体为发现安全风险,即通过有效的手段确定安全风险的资产和区域、定位安全风险存在的区域、评估安全风险,准确高效的评估安全风险,了解安全风险的大小和实质、强制措施降低风险,通过管理或强制等安全手段,主动降低安全风险、安全防御通过各类系统、网络安全设备、防御各类安全威胁、安全问题修补,主动修补存在的各类安全漏洞,全面降低安全风险。

以上是完整的信息设备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对整个信息设备安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这些步骤缺一不可, 同时,风险管理流程还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其次, 实现信息设备风险管理的详细步骤包括:确定信息安全标准和方针、统计信息设备资产,进行资产识别、检测信息设备资产存在的安全漏洞、了解潜在的威胁、分析存在的安全风险、通过各种手段如安全防护产品来降低已有的安全风险、对信息设备评估安全效果和影响、对已有信息设备安全策略进行对比及改进。

最后,实现完善的信息设备安全风险管理,还需要有计划的完善自身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整体安全策略。 建立全面的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整合现有的安全设备和手段,形成信息设备成熟完备的动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结束语

本文提出信息设备风险管理模型,同时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对今后抵御风险,提升供电局信息安全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也为信息设备全生命周期系统的开发提供了需求分析的依据。

摘要:论文提出包含威胁识别、资产识别和脆弱性识别三个基本要素的风险分析原理图,提出基于ISO27001标准和PDCA模型的信息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为开展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等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风险管理,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信息设备

风险管理思考 篇2

全路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以来,我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不断强化全员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准确研判分管工作安全风险项点,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用风险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实践,狠抓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全力确保运输安全生产的万无一失。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就机务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思考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感受。我个人认为,要使安全风险管理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彰显作用,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加强安全风险基础建设

加强安全风险基础建设,是安全风险管理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我们铁路机务部门而言,夯实安全基础工作,做好安全风险源头控制,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风险排查要细。按照“领导负责、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岗位负责”的总体要求,管理人员要明确和落实自身岗位责任制,明确本岗位安全风险关键项目,分层、分类细化岗位风险点的关键项目和关键环节,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本部门安全风险问题库创建工作。

二是规章制度要精。我们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围绕安全风险关键项点,对所有的规章制度、作业标准、安全措施进行全面的整章建制、动态优化,科学合理地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按照《安规》220验收标准的具体要求,对所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动态管理。

三是管理效能要高。管理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生产一线,确保安全生产的动态管控,加大对调车作业、客车安全、重载列车高坡区段运行、人身作业安全等风险控制重点的检查盯控力度,进一步细化安全预案,牢牢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四是落实结果要优。我们要时刻树立盛部长提出的“三个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重要思想,真正把保安全作为第一要务。一线乘务员做到出乘前充分休息,不得饮酒,出勤时认真核对IC卡数据及运行揭示,超前预想;整备时做好机车的全面检查,杜绝机车带病出库;调车作业中,严格落实三确认一控制;列车运行中,严格落实标准化作业,认真贯彻“服务旅客、创先争优”的思想理念,全面落实客车安全风险18条细化措施,提高操纵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旅客列车运行的绝对安全。

二、加强安全风险过程管理

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实现对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安全风险的排查识别、分析研判、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等环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风险意识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前提。我们要利用交班会、学习会、上线添乘等时机向干部职工讲清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和路局“红线十条”等风险卡控制度,讲清安全风险管理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使安全风险意识深入到干部职工心中,让大家明白:安全风险可以砸饭碗、风险管理可以保饭碗。

二是加强过程控制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全面落实安全风险管理机制,重点要做好对安全问题的分析、定责、考核、整改和追踪,掌控本部门高风险作业环节、岗位,下大力气重点对调度命令的接传抄、重载列车高坡区段防放扬、防途停、旅客列车运行安全、调车作业安全、人身作业安全等关键项目进行专项整治,确保关键项点不发生任何问题。今年以来,针对**运用车间筒仓作业一直在调车工况下

装车作业,改为由模拟监控数据装车,消灭了因装车过程中精神不好引发的重大安全风险,每日监控60列左右,每月监控1800列左右。针对客车在乘降所停车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研判,由人控停车改为机控停车,解决了客****次界牌乘降所和****次在****乘降所误过的风险源。针

三是完善应急预案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值乘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突发事故、疑难故障,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将基础规章、安全卡控措施、制动机使用、LKJ操作、非正常行车办法、机车应急故障处理等专业知识,做到理论上一口清;通过各种技术比武、学技练功活动强化实作技能演练,找到自身差距,针对性地补强短板,做到实作上一手精;通过总结梳理归纳机车故障、平稳操纵办法,编写乘务作业指导书,做到处理问题一本通。只有这样,才能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及时解决问题,消除安全风险,维护运输生产的安全稳定。

三、加强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消除风险、规避风险,只有积极完善各类办法,及时发现各类风险,才能提高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

一是树立抓小防大意识。我们对运输一线的各类安全信息要及时收集掌握,对现场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对重大安全风险进行现场调查、专题分析、立项攻关,从一线职工的两违分析中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做到从细分析,从深探究,从严防范。

二是推进标准作业落实。让标准成为习惯,干标准活,上标准岗,把标准化作业转变成作业习惯,转化成一种安全

责任。我们要通过开展各种学技练功活动,促进乘务标准化作业的落实,各级行管人员加强对关键时间、关键作业、偏远地区检查写实力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整改,重点解决一线乘务员饮酒、离岗、睡觉“三大顽症”问题的发生,杜绝简化作业程序的行为。

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风险管理 思考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企业并购有收购和兼并两种方式、两层含义,是企业法人在等价有偿和平等自愿的基础之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来获取其他法人的产权的行为,即企业间的收购和兼并行为。所以,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实现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资源优化的重要途径。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是指由企业并购时的定价、融资和支付等财务决策而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果损失或者财务状况恶化的不确定性,是并购的价值实现和价值预期发生严重的负偏离而造成的企业财务危机和困境。它既是一种价值风险,也是多种并购风险在企业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更是贯穿于并购全程的不确定性对企业预期价值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定价风险的成因

企业并购是根据时间和未来收益大小的预期而对被并购的企业进行估价和评估,而且由于预测的不当很有可能造成价值评估不是很准确,使并购企业的评估价值产生偏差,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企业的评估价值方法不是很健全,总体来看缺乏比较系统的分析框架。而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采用的普遍方法则是以净资产价值或者加上一定溢价作为股权转让或是资产的价值,该方法并未考虑到企业的全部现金净流量和时间价值。另一方面是信息的不对称,由于被并购企业与并购企业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上,那么,并购企业就很难掌握被并购企业的完整信息,从而做出不正确的估价决策,导致估价风险的发生;

(二)融资风险的成因

企业在并购时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就要依靠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去解决,企业也要有个合理的融资组合进行安排,那么其就很有可能面临融资结构上的风险。而融资风险的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我国企业多以债务性的筹资为主,股权性筹资却比较困难,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并且支付方式多以承担债务和现金支付为主,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充分合理的利用内、外部资金渠道来筹集所需的并购资金,从而就会导致融资风险的发生。

(三)支付风险的成因

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支付方式是股票支付和现金支付。企业在并购之后一般会因为债务负担过重等原因,造成支付的困难,特别是在并购中采取了现金支付的企业就会表现的较为明显。因为企业采取现金收购方式的首先是考虑其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越多,企业就能够拥有越强的变现能力。若企业的大量流动资产被并购所占用的话,那么其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就会降低,从而使企业经营风险会增加。

(四)企业并购之后财务整合风险的形成原因

企业在并购成功之后,往往由于忽视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从而会造成企业的并购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被并购企业和并购企业在财务的操作规范、财务体制以及运作流程等方面都存在不同,那么,企业并购之后的财务整合被忽视,就会使预期的“协同作用”目标很难实现,最终使本可以正常经营的企业陷入财务和信用的双重危机。

三、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一)对企业并购定价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并购的定价风险是要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的价格谈判要采用相应的防范措施,还要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所涉及价值评估风险和财务报表风险进行防范。在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方面,我们的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审查,规避那些使用不恰当和人为因素的财务方法,使被并购企业的财务信息保证真实。另外,还应该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出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财务状况以及其很可能出现的财务隐患;在价格谈判方面要培养商务谈判方面的人才,以便他们在谈判时占有优势,能够以比较低的价格完成并购的谈判工作。

(二)对企业并购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并购的融资要合理的选择融资方式,要控制好融资的风险,并遵循融资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完成并购的融资,还应该制定出融资计划,应该做好融资需求量的预算工作,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并用的方法。当并购企业已经拥有充足的资金时,就会降低融资的数额,进而会很大程度的降低融资成本,这就非常有助于优化企业的并购融资结构;并且当并购企业在选择融资的方式时,还应充分考虑企业的资本结构,要合理的确定自有资金和负债的比例、长期和短期的融资比例,将负债合理有效的控制在偿债能力范围之内。

(三)对企业并购支付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并购时应该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因为支付方式的不同,其带来的风险转移或者分散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每种支付方式都可能存在财务风险,只不过每种方式存在的风险有的可能是现在风险,有的可能是潜在风险。所以,并购企业可以依据目标企业的意向和本身的财务状况,将债券支付、股票支付和现金支付等多种方式设计成不同的组合,这样就可以分散单一支付方式带来的风险,并通过支付边界和支付成本进行分析,将其选择支付组合存在的潜在和现在风险进行消除或者分散,最终达到降低企业并构成本的目的。

(四)对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并购的交易完成以后,为构建出新的企业价值和企业核心,并购企业必须把所获得的被并购企业的资源和自身资源进行整合,将两者融为一体。因为,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对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在并购后,财务部门更应该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立起全面预算制度和统一财务管理制度,以便及时获取到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数据,并定期对其财务人员进行管理考核,也应该对其企业文化和财务战略进行整合,建立一套业绩评价的考核机制,最终实现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同步发展。

四、成功案例分析

上海航空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地方性的航空公司,而东方航空公司也是我国三大航空运输公司之一。东方航空公司在2008年因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度下跌,就在这危急时刻,东航公司提出“活过来,站起来,跑起来”的发展战略,同时规避了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等对企业并购时的影响,对上海航空公司进行了并购。这样,不仅解决了同城企业争抢资源和市场的问题,提高了其经营业绩,而且在并购后整合了企业的内部资源,充分做好对财务整合风险的防范工作,同时也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东航公司的未来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洁,袁放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J].理论导刊,2011,(4).

[2]周兆卓,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4).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 篇4

大企业具有集团性、跨区域、行业性、跨国性经营, 内部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复杂, 财务核算体系比较规范和健全, 税收筹划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等特点。大企业的纳税遵从度相对比较高, 但仍然存在税收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对税收政策理解的偏差, 筹划不当, 内部税务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不健全和其它特殊原因的造成的对涉税风险的忽视等。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大企业纳税人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对税法不遵从所产生的税收流失的不确定风险为对象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 包括科学实施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置和风险绩效评价, 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和满意度, 防范和降低税收流失风险。

1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难点和问题

1.1 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在税收实践中, 还有很多税务管理人员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认识模糊, 更多还是基于传统“一刀切”治税理念, 缺乏现代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认识, 不论是否存在实际税收风险都视为有风险, 不论遵从风险等级大小, 都实施无差别的统一管理, 导致征纳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信;征管力量偏重于税收风险全面的无差别管理, 没有实施差别化的针对性的服务与管理, 不仅未能有效促进纳税遵从和降低税收风险, 反而造成了征纳成本居高不下, 纳税人满意度不高, 征纳关系紧张, 征管资源浪费严重, 征管质量效率不高。

1.2 机构与岗位职责有待于科学合理设置, 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有待于建立

由于受现有机构设置、征管模式和人力资等因素影响, 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大企业管理与其它管理机构之间、大企业管理内部部门之间管理职责和岗位管理职责重叠交叉, 未能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要求科学设定大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责, 大企业管理机构与其它管理机构之间, 大企业管理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 管理岗位之间的管理职责划分, 建立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的运行管理机制。

1.3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征管资源配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一, 由于大企业规模大, 业务复杂, 专业化、信息化程度较高, 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也较高;与之相比, 税务机关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管理人员配备显得力不从心, 缺乏精通税收、财会、法律、计算机信息技术、外语等复合型管理人才, 部分税务干部素质难以适应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需求。第二, 缺乏建立高级税务管理人员管理机制, 把优秀的管理人才优先配置在业务性比较强、风险比较大的大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 实行征管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和有效激励, 造成大企业税收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新性不高, 管理质效偏低, 税务干部执法风险也较大。

1.4 信息数据的质量和风险分析监控的质效有待于提高

第一, 受现有环境和涉税信息报告法律制度的制约等因素影响, 征纳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很突出, 具体表现为税企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和配合机制, 税务部门与工商、国土、统计等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涉税信息共享和交互机制, 使得大企业涉税信息数据来源和渠道狭窄, 质量不高。第二, 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大企业涉税信息数据分析应用的深度不够, 风险分析识别、测度、排序的监控体系没有建立,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1) 强化、深化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把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把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大企业税收征管的全过程, 通过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 提高大企业征管质效, 实行针对性的差别化管理和服务, 有效的保护纳税人权益, 促进征纳关系和谐, 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提高纳税遵从度, 防范和控制税收流失风险, 进而实现更高层面的战略目标, “为国聚财, 为民收税”, 保证国家公共财政安全, 维护税务机关的良好声誉和社会公共形象。

(2) 全面组织学习, 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 提升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大力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大企业涉税信息调查采集、税收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预警监控技术和方法以及大企业审计、评估及相关的企业财务、金融、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电子账务等方面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 广泛开展技术和经验交流, 使大企业管理人员具备不断学习和运用国家相关税收政策法规开展专业化的税收风险管理的能力, 提升税务干部队伍税收风险管理业务知识水平和专业管理水平。

(3) 明确划分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 特别是税务稽查和基层管理分局的风险管理责职。日常涉税事务性属地管理事项, 如登记、申报、审批、发票管理等应该是基层管理分局的职责, 而大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事项和职责主要是开展对大企业的专业纳税服务、涉税事项调查、税企沟通、风险监控、纳税评估和审计等;大企业的税务稽查应划归同层级的税务稽查局;大企业内部机构的职责划分应该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设置相应层级的大企业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和纳税服务、纳税评估和专项审计等相关部门, 明确相应管理岗位和职责, 建立有效的管理部门和岗位之间的组织、协调、运行机制。

(4) 依托涉税信息数据管理和计算机技术手段构建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技术平台。做好大企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利用工作, 一方面要科学、系统、全面、及时有效地采集大企业采购、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全过程的涉税信息数据, 企业的行业信息、历史数据, 通过开展联系会议制度建立有效的税企沟通机制, 及时了解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大企业的涉税诉求等, 同时加强对征纳之外的第三方部门, 如从工商、海关、银行、统计部门等部门涉税信息的综合采集、比对和利用, 尽最大可能获得广泛充足的信息数据源;另一方面组建专家团队研究大企业遵从风险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 将统计分析、财税分析与行业风险分析相结合, 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排序、预警监控等;建立与同一层级税收风险监控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和运行机制, 完善大企业遵从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分析监控模型, 依托计算机技术手段, 搭建大企业税收风险监控平台, 根据大企业遵从风险等级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风险应对控制体系。

(5) 按照差别化、递进式的原则建立大企业税收风险应对、控制管理体系。在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基础上, 科学分析识别确定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 对无风险和低风险纳税人采取优化纳税服务和咨询辅导、风险提醒等服务方式应对;对中等偏高风险等级的纳税人实施案头审核分析和税务约谈等方式应对;对较高风险纳税人开展税务审计, 对高风险纳税人推送给统一层级税务稽查局进行风险应对处理;建立随着纳税遵从度的降低, 税收流失风险的加大, 税收风险等级的提高, 风险应对控制逐渐由优化服务到辅导性服务, 由柔性管理到监控管理最后到刚性执法, 执法的力度和刚性逐渐加大的差别化、递进式的税收风险应对、控制的管理体系, 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与管理, 实现真正意义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不断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和遵从度、降低税收流失风险的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

(6) 加强税法宣传辅导, 实行个性化服务, 建立和完善大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由于税收政策的多变性、复杂性和业务性, 纳税人不可能对涉及的所有税收政策完全及时理解和掌握运用。通过及时有效的税收政策宣传、辅导服务, 避免大企业对政策理解不统一、不深刻、不及时造成的税收风险;借鉴商业企业管理经验把大企业视为高端客户, 突出和强化个性化纳税服务, 强化税收政策宣传辅导同时, 通过建立税企沟通机制, 了解大企业的具体涉税诉求, 建立税企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征纳关系, 同时突出为大企业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 使大企业通过优化的纳税服务受到感化和激励、纳税遵从变得更加容易, 实现纳税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共同提高, 税收流失风险不断降低的税收风险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云松.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税务研究, 2006 (6) .

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与优化思考 篇5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近年来各地都在研究探讨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过程。

(二)税源监管风险

近年来,税务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金额越查越大,究其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决定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为弥补这些漏洞,就需要税务机关、税务人员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并寻找对策,强化税源管理,遏制偷税行为的发生。这种对税款实现潜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一种税源监管风险。

(三)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带来的执法风险。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法律适用过当带来的执法风险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执法方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税收管理在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提供的确定性与税收管理不确定性是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成因

目前大部分管理分局以属地分片、分责任区管理为主,仍采取传统的以人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拉网式、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对所有的纳税人实施均衡管理,缺少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管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陷入什么都想管,但什么也管不好的怪圈,所谓管理只停留在催报催缴、日常巡查、纳税评估等表面工作上,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需要。随着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必然要求税务部门按照风险管理理念科学划分管理对象,日常管理有的放矢,突出税源管理重点,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少数重点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也应放在这些重点税源上。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管理,堵塞其税收管理漏洞,可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的效能,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有效降低税收执法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需要

纳税人故意偷逃税款,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不高,是导致税款流失,出现税收执法风险的两个重要因素。借鉴风险管理理念,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手段,对纳税人不依法准确纳税造成税款流失的风险进行确认,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有效引导税务干部正确执法,最大限度减少执法风险。另外,在实施属地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管理对象不同特点,分行业、分规模,分别制定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行业税负的公平,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合理有效配置征管资源,形成税源管理合力的需要

目前基层税务部门普遍存在一高一低,一多一少的矛盾,即上级税务机关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高,而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却相对较低;纳税人的数量逐渐增多,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征管资源与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靠增加人力资源来加强税源管理已无可能性。通过引入税收风险管理,按照纳税人风险度,实施差别化管理,集中优势力量应对高风险,能够使有限的征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税收管理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系统上下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工作的主动精神、整体观念和系统意识。现行税制体系结构不完善、不够科学,法律级次低、变动频繁,征管体系自身的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不高,税务部门同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沟通反馈机制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税收信息化建设未能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2、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揭示问题信息少;提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的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

3、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基本停留在经验判断和简单比对阶段,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模型作为评估依据。风险应对措施单一,未能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细分应对策略。对税收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不够。

4、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和税收任务快速增长的影响,税收机关内部征、管、查、审等环节的职责分离存在设计的科学性不足和执行难以到位问题。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或者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协调配合不够,降低了管理风险的防控能力。税务系统内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立。社会监督的力度需要加大,方式方法需要继续完善

三、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工作中的深化和探索

(一)完善税源信息共享沟通机制

夯实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基础。税收征纳系统的信息化既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所有办税事项的信息化,也包括税务部门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所有征收管理事项的信息化,以及日常行政管理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从税收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应充分运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建立纳税人情报信息管理库,重点提高内部信息的共享度,努力挖掘税收管理过程中税收风险信息情报资源;大力拓展外部信息的采集渠道,推进完善财税库银联网和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及时采集上市公司报表、工商、统计、行业管理部门和管理协会等部门的第三方信息;探索建立跨地区信息情报采集、交换管理机制,提升跨地区税源信息交换、查询功能,形成税源控管的信息化优势。不断提升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税收征管工作夯实数据基础,推进“信息管税”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关注企业重大事项监控税务风险

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变更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高管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人员以及行政、运营、人事、财务、市场、销售、信息、技术、质量、公关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的变更等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三)建立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应注重将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强化税收风险识别和衡量排序。目前以省为单位的统一征管系统的建立,已实现全省范围的数据集中,也为加强对税收数据的集中分析、评估和利用提供了少量而准确的基础信息。但是,税务机关的信息量还远不能适应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内部信息虽集中但共享性不够,外部因获取途径不足而大量流失有价值的涉税信息,因此必须拓宽信息,特别是外部信息收集渠道,县局级可利用社会综合治税平台收集其他各部门占有的纳税人信息,基层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可以结合日常工作收集纳税人信息,同时利用基层管理平台中疑点库实现分类整合和共享,可建立行业数据模型,加强信息比对分析,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识别。利用估算技术,预测风险的概率和预测风险的强度,衡量排序风险度,针对不同级别风险度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四)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以风险管理步骤设置运行节点,形成互控机制。税收风险管理事项从整个过程上看,表

现为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风险应对调查和复核;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风险成效评价。就县级税务机关而言,可按照控制原理,将上述事项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分别设置运行节点。事前控制包括: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由县级局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事中控制包括:风险应对调查和处理,由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分别承担;事后控制为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由业务科室和监察室负责。风险成效评价由机关业务部门负责,这样风险确定、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分别由不同部门实施,形成有效的内部税源监控机制。

(五)建立完善各环节操作规范强化执法监察

风险管理思考 篇6

【关键词】支付系统;运行风险;管理

支付系统作为我国金融服务最核心的基础设施,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参与者构建了稳定、便捷、安全的资金高速公路,极大地提升了资金运行与金融服务的效率。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市场交易量的不断扩大、突发事件的增多以及各类支付系统参与者的不断增加,支付系统作为全社会资金运行大动脉的作用愈发突显,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持续性的要求与日俱增。因此,充公认识支付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控制、化解,对促进支付系统的失言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支付系统运行风险的表现形式

1.网络风险

支付系统设立了两级处理中心,即国家处理中心(NPC)和城市处理中心(CCPC),商业银行通过商业银行前置机系统(MBFE)与城市处理中心相连接,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网络供应商提供的通信链路连接起来,并以此实现各项业务数据的传输。因此,如何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避免风险、确保网络通讯安全、保障业务数据安全传输,是支付系统建设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遭遇数据传输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如窃听、盗用、数据篡改等,业务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就有可能受到破坏,造成严重损失。更有甚者,若通讯线路中断,就会导致支付系统业务停止,出现系统性、区域性甚至全局性的瘫痪。

2.操作风险

系统对操作人员的重复登录和签退没有严格的限制,同一操作人员可以在多个操作终端上进行重复登录;支付系统虽然能定期提示更改操作员密码,但系统并不强制要求更改为不同的密码,如果操作员长期使用同一密码,无疑会形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3.设备风险

随着支付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其配套设备也逐渐增多,作为支付系统的基础,设备的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支付清算业务的运行状态。然而,由于支付系统设备多,且技术工作通常在系统建设初期由供应商、集成商和开发商完成,CCPC的技术人员对系统的了解不够深入,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当系统出现CCPC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求助于上级部门和开发商,若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将会对数据的传输、存储以及安全构成威胁,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4.查询风险

同以前的电子联行系统相比,系统存在对业务状态查询不明确的问题,新系统没有设置一个单独的界面对业务处理状态进行查询,操作员在处理完业务后进入业务处理状态查询,才能看到该笔业务的处理结果,致使查询工作相对滞后,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致使操作员长时间保持登录状态,存在一定的风险。

5.参与者风险

MBFE是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与支付系统连接的枢纽,用于接收、发送和处理本行支付業务,是支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MBFE通常由商业银行自己的科技部门进行维护,没有CCPC相关技术人员的协调与指导,容易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直接参与者系统参数设置标准,CCPC无法直接Ping通某些MBFE,影响CCPC技术人员对网络连通性的判断。二是部分MBFE未使用双机热备技术,一旦其系统崩溃,将导致本行支付业务中断,对支付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6.核算业务风险

一是系统对相关账务实行借贷双方同时等额记账,容易出现账务错误而未被发现的风险。采用“一记双讫”记账方式后,借贷双方始终平衡,一些隐蔽性差错不易发现。二是支付系统上线后,网点会计人员在办理开户单位资金汇划业务时,只需保证自己录入的会计信息准确无误,而上级联行柜不直接办理营业网点的原始电汇凭证,只能根据营业网点录入的信息进行处理,难以根据电汇原始凭证核对往账业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缺乏相应的监控手段。三是网点柜按照原始凭证录入往账信息,该往帐进入联行柜的待处理账面里时,如果收款人开户行名称过长、联行柜往往看不到隐藏在后面的完整开户行名,在操作中有可能造成接收行 与原始凭证上所填开户行发生偏差,从而影响资金汇划速度,造成汇划风险。

二、目前支付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

1.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自支付系统建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颁布了关于支付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运行维护办法、危机处置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分别从岗位管理、业务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机房管理、故障处理等方面对支付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2.完善了一整套技术手段

为保障业务数据传输安全,支付系统对业务数据的传输进行了通讯加密和业务加押,并且部署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安全扫描等软硬件设施,增强了支付系统的访问控制,扩展了维护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有效防范了网络风险。

3.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

针对设备和技术存在的固有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如建立空难备份中心,当国家处理中心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切换到备份处理中心,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建立网络通讯备份线路,当正在运行的风险通讯线路发生故障时,系统将自动地使用备份通讯线路进行数据传输;部署CA监控系统,对支付系统的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程序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帮助维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

三、完善支付系统运行风险的防范建议

1.建立支付系统运行风险评估体系

综合分析支付系统的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确定影响支付系统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的因素,以及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采用定性方法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更有针对性地制订防范、降低、转移和规避风险的措施,保障支付系统的稳定运行。

2.提升应急工作能力

支付系统的应急演练工作通常是在明确演练项目后,按照制定的演练方案进行,对提升技术维护队伍应对突发性系统故障能力和应急技术水平的作用十分有限。建议采取适当的突击演练形式,检验现有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技术维护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完善应急预案,提升支付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3.完善系统运行功能,有效保障各项资金安全

一是要完善操作人员管理功能,口令更改也不允许新旧口令可以输入相同,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增加口令的复杂程度。如口令设置必须同时有数字与英文字母或字符组成才能通过。二是建议新系统开设一个单独的业务状态查询界面,由系统操作员实时地查询业务处理结果。

4.加强内控制度管理,规避业务操作中的风险

一是延伸查询查复功能。将大额支付系统的查询查复功能延伸,这样中心支行联行柜组在接收到查询信息后,根据业务的处理情况,审核后及时转发至相关业务网点,该网点拟写查复内容,及时上传中支联行柜批复、审核,并予以发送。这样既发挥了网络传递信息的优势,又避免以往查询查复形式不统一、查询时间过长的矛盾。二是为防止收款人开户行名称过长联行柜不能看到完整开户行名称这种情况,网点柜在录入该笔往账时,允许使用规范化简称,以弥补系统中的缺陷。

5.提升支付系统技术维护人员素质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信用管理

一、应收账款风险的危害性分析

应收账款的风险是指应收账款遭受到损失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主要是指损失是否发生以及损失的大小不确定。对于企业来说, 应收账款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具体为以下几方面:

1、减少企业支付能力。

会计上采用权责发生制为计量原则, 即将本期未收到的现金收入也确认为本期收入, 因此, 应收账款能使企业增加利润。但由于权责发生制使收入的发生与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并不一致, 赊销最终会导致账面利润与企业支付能力不符, 甚至会出现盈利能力高, 而支付能力低的情况, 从而给经营者的决策带来失误。目前某些上市公司年终因缺乏足够的现金支付股利, 往往采取低现金股利、高股票的分红政策, 就是明显的例证。

2、发生坏账的风险。

坏账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素的不稳定性和债权、债务关系在清偿时具有不确定性, 使应收账款不能收回而产生的损失。持有应收账款就有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据统计, 近几年企业呆账、坏账金额占应收款总数的比重, 远远超过现行会计准则规定的坏账准备提取标准。当发生坏账时, 不仅账面利润虚盈, 而且会发生更大的亏损, 使企业潜伏着破产、倒闭的巨大风险。

3、占用时间价值的风险。

企业持有的应收款, 一方面必然丧失其他投资的收益, 这是一种潜在的损失即机会成本, 更重要的是如果应收账款在企业资金总量的比重偏大, 由于货币时间价值的原因, 经营量的减少, 融资成本增大, 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占用应收款的时间越长、数额越大, 融资成本也越大, 亦即占用时间价值的风险越大。

4、提前纳税的风险。

应收账款使企业产生了利润, 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 反而会使企业动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 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这种未收到现金就提前支付的税收, 一方面使企业现金提前流出, 支付能力降低;另一方面使时间价值 (利息收入) 损失。流转税的支出、所得税的计算与交纳以及现金股利的分配都存在这个问题。

5、增加催收欠款费用的风险。

企业催收欠款, 要花费一定的收账费用, 如邮电通讯费、派专人收款的差旅费和不得已时的法律诉讼费等。但企业收账费用的增加与坏账损失的减少, 并不一定存在线性关系。通常情况是开始花费一些收账费用, 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有部分降低;收费费用继续增加, 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明显减少;收账费用达到某一限度以后, 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的减少就不再明显了, 这个限度称为饱和点, 超过饱和点, 企业再增加收费费用, 风险就很大, 只能是得不偿失。

二、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 完善事中控制措施, 预防风险

预防风险只是要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通过风险评估, 将可以划分特定企业的风险, 如果能够只和一些低风险的客户交易, 那么企业应收账款的综合风险将会大幅度降低。

(1) 定期分析应收账款账龄

企业应收账款发生的时间不一, 有的尚未超过信用期, 有的已经逾期。一般来讲, 逾期时间越长, 越容易形成坏账。所以财务部门应定期分析应收账款账龄, 向信用管理部门提供应收账款账龄数据及比率。信用管理部门应把逾期的应收账款作为工作的重点, 分析逾期的原因, 考虑每一笔逾期账款产生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收账方法。

(2) 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不管一个企业的账款信用政策制定得多完善, 坏账损失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是因为债务人破产, 有的是因为债务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 有的是因为债务人突然死亡, 有的是因为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商品供过于求, 有的是因为债务人涉及诉讼案件, 有的是因为新实施的企业或法律法规对债务人不利等等原因而导致债务人财务状况暂时或长期的恶化。这些都会导致应收账款部分或全部无法收回。

(3) 加强对信用风险责任的考核

企业应明确规定信用管理相关的信用风险责任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合理确定考核指标, 并采用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来促使这些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在考核中, 应设置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指标, 如应收账款周转率、逾期应收账款控制比例。

(二) 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

当企业发现有好的投资机会, 但这时有很多应收账款未能及时收回, 所以在没有足够的资金时, 企业可以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但是这种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的具体方法, 现在我国实行的公司还比较少, 主要因为这类方法的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

(1) 应收账款证券化

在我国, 因为现行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不健全, 实行应收账款的证券化时机还不成熟。不过一些外贸出口企业, 有实施出口应收账款跨国证券化, 它是指将出口销售形成的应收账款经过组合包装出售给国外的特殊目的载体, 由其经过信用增级, 从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债券, 提前收回应收账款的一种融资方式。

(2) 应收账款的抵借

应收账款的抵借是将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获得借款的一种融资方式, 分为整体抵借和特定抵借。尤其使用于中小型企业, 因为中小型企业的信用地位与社会地位使其不但难以进入直接融资市场, 间接融资也是困难重重, 客观上制约了中小企业在经济中优势的发挥。应收账款的抵借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加速应收账款的周转率。

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管理一种管理的思想, 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 尤其是最高管理层的重视, 自上而下地推行, 才能奏效。

参考文献

[1]、 (美) 斯蒂芬.A.罗斯/罗德尔福.W.威斯特菲尔德/杰弗利.F.杰富《.公司理财 (原书第6版)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于桥水库洪水风险管理的思考 篇8

1.1 工程情况

于桥水库于1959年12月动工兴建, 1960年7月建成投入运用, 当时主要任务是防洪和农业灌溉, 建筑物包括拦河坝、放水洞和临时溢洪道。“75·8”河南大水后, 水库按1 000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的防洪标准进行了除险加固, 1981年增建了开敞式堰闸型溢洪道。引滦入津工程建成后, 利用于桥水库作为引滦工程调蓄水库。为适应引滦输水要求, 1981—1983年实施了坝顶加高、坝坡加固及坝基截渗排水等增容加固工程。自1983年纳入引滦工程后, 于桥水库成为以防洪和城市供水为主, 兼顾发电、灌溉等多重任务的大 (Ⅰ) 型年调节水库。

水库枢纽工程有拦河坝、放水洞、溢洪道、水电站。拦河坝为均质土坝, 全长2 222 m, 最大坝高24 m, 坝顶高程28.72 m (大沽, 下同) 。放水洞 (兼发电洞) 洞径5 m, 设计最大放水能力150 m3/s。坝后电站设贯流式机组4台, 总装机5 000 kW。溢洪道为开敞式堰闸, 8孔闸门, 净宽80 m, 最大泄洪能力4 138 m3/s。

1.2 河流水系

于桥水库位于天津市蓟县城东, 坝址建于蓟运河左支流州河出山口处, 控制流域面积2 060 km2, 占整个州河流域面积的96%。州河由沙河、淋河、黎河三大支流汇合而成, 各支流上游沟涧甚多, 支流分散成辐射状汇集于州河盆地, 水库库区即位于该盆地, 最大回水长东西约30 km, 南北宽8 km, 最大淹没面积250 km2 (正常蓄水位时淹没面积86.8 km2) , 州河流域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降雨750 mm, 多年平均径流量5.06亿m3, 水库总库容15.59亿m3。

水库下游直接影响蓟县、宝坻、宁河、玉田、汉沽等各县 (区) 的低洼地区近百万人口, 20余万hm2耕地, 并影响京—秦、大—秦、京—山、津—蓟4条铁路干线和京—哈、邦—喜、津—围、京—沈等公路干线的安全。

2于桥水库调度运用

2.1 调度运用现状

于桥水库现执行的汛期调度运用原则:在不同频率设计洪水时, 保证水库主要建筑物——大坝安全;充分发挥水库拦洪作用, 利用雨洪资源;适当照顾库区, 以减少淹没损失。即大于50年一遇洪水以防洪为主, 确保大坝绝对安全;小于50年一遇洪水保引滦通水为主, 尽量保证下游青甸、太和两洼农田不至因水库泄水而受淹。据此, 于桥水库汛期限制水位按设计及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批定的19.87 m标准控制, 运用相应库容2.97亿m3;汛末正常水位21.16 m, 相应库容4.21亿m3, 详见表1。

2.2 调度中的难点

于桥水库现行调度运用中, 存在以下5个难点:①于桥水库库区移民标准 (库区迁建完成了22.00 m高程以下) 低于中小洪水控制水位;下游河道, 现状行洪能力低于设计标准, 水库发生中小洪水时, 存在库区、下游地区洪水淹没选择及水库供水效益问题。②于桥水库下泄不同量级洪水, 下游的青甸洼、太和洼两个蓄滞洪区的运用原则确定问题。③州河设计行洪能力400 m3/s, 现状行洪能力能否达标, 现状险工险段位置是否发生变化。④于桥水库泄量超过500 m3/s时, 下游淹没情况以及群众转移、安置等问题。⑤对于库水位24.05 m (50年一遇) 以上时, 水库溃坝的可能性分析以及溃坝的型式分析等。

由于以上调度难题的存在, 水库在上述调度方式下运用, 缺乏洪水风险分析, 致使在平水年或中小洪水下有弃水现象。不仅浪费了水资源, 而且不利于供水的连续性, 降低了供水保证率。因此开展于桥水库及下游重要蓄滞洪区洪水风险研究, 充分利用有限的雨洪资源, 并发挥于桥水库的拦蓄作用, 对解决供水和防洪的矛盾意义重大。

3洪水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按照国家防总2006年3月下发的“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编制大纲”要求, 突发事件危害性分析中需进行大坝溃决分析。如遇超标洪水, 对下游防洪工程、重要保护目标等造成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无法统计。因此, 急需开展溃坝分析和风险图研究工作。同时, 风险图编制已列入水利“十一五”规划, 按照《洪水风险图编制导则 (试行) 》要求:水库洪水风险图按库区、溃坝、最大泄量洪水风险分别编制。2007年5月8日水利部 (水建管【2007】164号) “关于引发<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试行) 的通知>”也要求水库突发事件中必须进行“突发溃坝事件后果分析”并做专题研究。

水库防汛风险分析管理系统即在严格遵循调度运用原则下, 加上必要的风险分析作为防汛决策的依据, 基于GIS的风险图, 对上下游洪水传播、淹没范围等情况开展分析, 同时在防洪调度、城市供水和蓄泄效益分析中推求最优方案, 适时转移群众, 运用蓄滞洪区,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生中小洪水时, 根据风险分析, 水库适时蓄水, 为防汛、输水调度提供科学的依据, 水库发挥最大效益。

4洪水风险管理的内容

以1/10 000电子地图为基础, 以GIS为平台, ARC/INFO为开发工具, 开展洪水风险研究;通过二维水力学模型计算, 结合“于桥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成果和库区、下游社会经济资料, 开展洪水风险、效益分析;以水力学模型为主结合制图方法制作洪水风险图, 并采用现代化技术, 实现二维洪水演进最大程度接近实时动态成果, 快速显示。

4.1 基础信息库

流域范围内以及下游 (九王庄以上, 主要为蓟县) 影响范围地形资料的数字化, 河流、堤防、道路、桥梁、水文站、雨量站、水利工程以及社会经济基础信息, 河道、大坝、断面工程技术指标等。

4.2 洪水数值模型

据河道洪水传播规律和洪水波的特点, 利用一、二维水力学方程组进行数值模拟, 建立基于GIS的洪水演进数值模型和洪水风险图, 并分析下游河道现状行洪能力。利用关键断面的实地测量成果, 对上游河流 (沙河、淋河、黎河) 、下游河流 (州河、蓟运河) 、蓄滞洪区 (青甸洼、太和洼) 洪水模拟其演进过程;并根据不同雨水情 (水位控制或流量控制) , 分析出上游淹没实况图;和不同泄量情况下, 下游淹没实况图。包括:洪水演进过程、洪水到达时间风险分区图、最大流速风险分区图、淹没水深分布图以及淹没历时风险分区图。

4.3 溃坝分析

结合“水库安全鉴定资料”和大坝加固情况, 研究库水位24.05 m以上不同水位级下, 大坝可能溃坝的位置、溃口的型式、模拟溃坝过程, 通过水力学模型, 演示洪水过程 (包括洪水到达时间、淹没范围、淹没深度) 。

4.4 洪水风险分析

洪水风险图是了解区域内遭受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大小的一种直观科学的地图。一般是利用GIS技术制作, 包含洪水基本要素、灾害损失信息、防洪工程信息等的一套风险图。

4.4.1 库区

利用水力学模型模拟并绘制不同频率洪水、历史洪水、流域中小型水库、库区围埝溃坝等情况的洪水风险图, 开发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结合库区社会经济情况, 评估各级频率洪水的损失。同时, 对不同洪水、溃坝等情况对调度运用的影响和不同调度措施下风险灵敏度分析比较做出评价。结合“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成果, 对水库20年一遇以下洪水的库区淹没和下游淹没进行分析比较, 得出最优调度方案。

4.4.2 溃坝

结合上述溃坝分析成果, 利用水力学模型模拟并绘制不同水位级下, 水库溃坝造成的下游洪水风险图, 通过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结合下游社会经济情况, 评估各水位级下溃坝洪水造成的损失。

4.4.3 不同泄量

水库泄量小于500 m3/s情况下, 通过对可能出险堤埝关键部位的实地测量和计算分析, 利用水力学模型模拟并绘制出出险后的洪水风险图。水库泄量大于500 m3/s情况下, 洪水演进过程以及下游洪水风险图, 通过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结合下游社会经济情况, 评估各水位级下溃坝洪水造成的损失。在稀遇洪水或蓄滞洪区运行情况下, 所需要执行的防汛抢险措施;所需要撤离区域信息和撤离路线以及到达地点等信息。

4.4.4 重要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分析及运用

青甸洼位于蓟县境内, 东边为州河、西南边为河、北边以7.0 m等高线为界, 总面积150 km2, 设计蓄洪水位7.0 m, 设计蓄洪量1.833亿m3。青淀洼分3个区域运用, 即:本洼、南洼和东、北、西洼。青甸洼为河和蓟运河的一个主要分洪区。太和洼是在特大洪水情况下的分洪区, 一般情况下不启用。

两蓄滞洪区对下游防洪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甸洼的运用原则已明确, 太和洼的运用原则在本项目中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对两蓄滞洪区的不同分洪流量和部位的洪水演进和淹没过程进行水力学模拟, 绘制出洪水风险图, 并结合实际人口转移等方案, 同时绘出转移人数、转移道路、安全区、安置地点等信息。

5结语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GIS平台上的洪水风险研究管理系统, 能达到在可视化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下, 能够通过简单的点击, 基于GIS界面显示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并能够演示在大洪水下演进过程 (包括溃坝风险分析) , 包括洪水到达时间、淹没范围、淹没深度和避难措施等;通过模型给出洪水的优化调度方案, 为防汛、供水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摘要:洪水风险管理对于解决北方地区水库的防洪与兴利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桥水库以作为防洪为主的大型水库, 同时还肩负着供水任务。通过对于桥水库现行的调度方式的分析, 提出了建立于桥水库洪水风险管理必要性和内容。

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思考 篇9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引言

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中国的部分企业也未能幸免于难。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而盲目进行投资、融资和生产, 由于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缺乏风险管理经验与意识,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导致企业的经营或者投资受损, 严重的还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要求集团公司必须对每一个变化都要做出迅速的反应, 特别是对于那些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的变化, 集团公司的决策层、管理层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分析集团公司的优劣势, 并最终做出科学的决策。但是, 由于个别集团公司自身的管理特点、组建原则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集团公司的管理层不能及时获得真实的、科学的财务数据资料。因此, 有效地防范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或将企业发生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是目前各企业必须正视与深思的问题。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 未能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有的企业集团在进行投资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 这就使得企业集团对风险管理采取的是分散的状态;由于有的集团并未能制定明确的、统一的战略发展目标, 对于不同业务之间存在的差异、集团下属公司所处的地区差异等缺乏客观的认识, 因此导致集团在经营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 在未进行充分的市场评估的情况下, 看到什么行业挣钱、效益好就跟风进行投资。这种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的投资最终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不断更替, 例如某集团, 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扩大市场经营规模, 将自己的业务触角探到众多的行业领域, 如汽车工业、纺织业、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等领域, 投资成本不断增加, 最终导致集团对市场的掌控能力不断下降, 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二) 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有的传统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规模上涨快、发展势头好, 企业比较顺利, 因此也就缺乏风险意识。例如, 某集团在经过长达30多年的发展后, 已经成为在境外拥有2家上市公司、30多家子公司、3万多名员工的大型集团公司。这么大的企业集团公司, 不论是人事部门、技术部门、企业文化的建设等都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但是由于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复杂, 很多联系只能通过统一的制度来维系, 集团的管理者认为子公司应无条件的服从集团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由于缺乏对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制衡, 使得集团内部管理风险增加, 一旦出现内部问题必将给集团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 缺乏对资金的优化配置。

企业集团中多元化的经营理念使得很多集团的资金处于分散状态中, 这样一来, 必然导致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率下降。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理念, 集团中效益较好的子公司会自由支配销售资金, 不将资金上交到集团进行统一调配;相反, 在一些效益不太好的子公司中, 由于缺乏筹集资金的能力, 只能向集团申请资金, 无形中增加了集团的贷款金额和筹资成本, 从而导致了资金管理的失控, 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另外, 有的集团的对外投资量不断增加, 有的投资已经占到企业所得收入的30%以上, 而一旦投资市场出现问题, 集团的资金问题将十分严重, 从而增加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四) 信息系统发展滞后。

很多集团的业务比较复杂, 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之间业务往来也较多, 而在业务往来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汇总, 必将使集团管理层不能及时掌握集团的经营与发展现状。例如, 有的小公司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 故意向集团隐瞒各种财务信息, 使得集团的信息汇总缺乏完善性、科学性、准确性, 从而为集团的统一管理带来了影响, 同时更加大了集团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有效防范集团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 将财务风险管理融入集团战略管理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投资的冲动、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是很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通病。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政府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手段, 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 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很多企业集团将制定出跨越式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 从而形成企业集团的战略性风险。这样的集团战略是缺少对财务风险战略管理的一种不全面的极值分析, 因此集团必须将财务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中。例如, 集团公司可以将价值最大化作为导向, 制定出财务风险管理的战略。

(二) 采取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集团而言, 如何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 还应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产品特点、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因此, 集团应遵循尊重现状、立足长远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兼顾资金的集中使用进度、融资需求、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因素与关系的基础上, 稳步推进资金集中管理, 并分类、分步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模式。对于集团的经营性资金的集中管理, 可以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体系, 将集团的收入账户中超过限额的资金划转到集团共享中心的资金池中, 同时集团财务资金共享中心应按预算拨付到成员单位的支出账户上或者实行联动支付的方式。对于集团的专项资金, 应采用成员单位基建、科研等专项资金的集中管理方式, 要求各成员单位必须将专项资金纳入到集中管理体系中。避免出现资金沉淀、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等风险的发生。

(三) 构建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中, 财务风险属于“牛鼻子”的地位, 因此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就相当于对企业集团的风险进行了最直接、最综合的控制, 并很好地解决了风险管理中的直接矛盾。因此, 各企业集团必须开展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 分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集团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一定要实现与其他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 将风险管理的要求逐一渗透到集团管理的业务流程中。

(四) 加强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需要将内部控制的思想、方法融入到运营新系统中 (如ERP、OA等系统) , 应用信息系统进行内部控制;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平台, 以便能够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的集成、迅速的提升、对关键控制点的在线监控、对内部控制过程的科学诊断。

总之, 随着企业集团业务的不断拓宽与发展, 集团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风险日益增加。因此, 企业集团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并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规划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这对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雪梅, 乔希蕾.加强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经贸财会, 2012.7.

风险管理思考 篇10

在“营改增”的税负分析前,首先引入税负平衡点的概念,其指在不同条件下企业的税收负担达到相等程度的临界值。税负平衡点分析就是在不同条件下找出企业税负相等的界点,以此来确定税负边界从而判定各不同情况的税负大小,从而为企业“营改增”税务筹划提供理论指导。

1.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平衡点理论测算: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率-可抵扣项目额×增值税税率=(销售额-可抵扣项目额)×增值税税率=增值额×增值税税率=销售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增值税征收率

注:以上均为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率=(1-可抵税进项占销项税额比率)。

当两类纳税人税负相等时,满足以下等式:

销售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销售额×增值税征收率

从而满足:平衡点增值率(A0)=增值税征收率÷增值税税率×100%

当实际增值率A=A0时,一般纳税人税收负担与小规模纳税人相等。

当实际增值率A>A0时,表明一般纳税人税收大于小规模纳税人,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对企业更为节税;反之,选择一般纳税人身份对企业更为节税。

2.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平衡点测算。

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是价外税,因此测算税负平衡点时首先注意区分销售额是否含税。“营改增”之后,试点行业企业将由原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由于税种和税率的变更,相应的计税方法也将改变,那么其税负又怎么改变呢?借鉴前面的理论,仍从税负平衡角度分析:

增值税税额=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率×增值税税率

营业税税额=[不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营业税税率

当税负平衡点满足增值税税额=营业税税额时,即有:

增值率×增值税税率=(1+增值税税率)×营业税税率

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原营业税率为3%,改为11%的增值税,将税率代入公式:平衡点增值率=(1+11%)×3%÷11%=30.27%,即达到税负平衡时,可抵扣的进项税金占销项税金额比重需达到69.73%。以上海为例,“营改增”试点的各行业税负分析见下表1。

从上表看出,要使“营改增”企业不增加税负,则收取的进项税份额至少要达到税负平衡点时对应的进项抵扣占销项税比重,如交通运输业需达到69.73%,研发和技术服务等则需要达到11.67%。收取的可抵扣进项税越多,比重越高,企业降税越为明显。同时,如果进项税额抵扣不足,“营改增”不仅不能减负,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需引起企业的高度关注。

3.“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平衡点选择分析。

小规模纳税人,“营改增”后企业的增值税征收率为3%,但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其税负分析方法和现行增值税制度下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处理方法一致。

平衡点为:增值率×增值税税率=(1+增值税税率)×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税率。

通过测算,税负平衡点时相关临界值见表2。

由上表看出,从纯粹考虑税负角度,企业如何选择成为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主要看其收取的进项增值税比重有多大,只有在进项增值税比重超过税负平衡点所占比重时,选取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才能减负,如交通运输业进项税额比重需超过69.73%,研发和技术服务等则需要达到47%,否则还不如成为小规模纳税人。

收取的可抵扣进项税额越多,比重越大,企业降税作用越明显。但是,对增值税纳税人的类别选择,并非由企业主观决定,国家税务总局对一般纳税人有明确的界定,应由企业本身的性质和规模决定其所属类别。

目前,“营改增”一般纳税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标准定为500万元(含本数)。但如果小规模纳税人会计核算规范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为一般纳税人资格。因此,处于500万元左右销售规模的相关企业,可根据预计收取的进项增值税比重大小,合理选择增值税纳税人类别:收取的进项税金足够多,则可选择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否则为小规模纳税人。这是纳税筹划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二、实践总结中的“营改增”税务风险管理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对于试点企业,“营改增”能否给企业减税的关键是如何获得足够比重的进项增值税。只有获取超过以上临界平衡点的进项税金,企业才能真正减税,否则将增加税负,这也并不符合国家“营改增”的初衷。那么,作为企业管理层,尤其是税务管理人员,如何做好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笔者结合上海地区各相关试点行业的实施情况,尤其是本企业试点改制过程中的管理经验,给予以下建议:

1. 高度重视“营改增”工作,加强业务学习与应对宣传。

“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广泛,要求企业的经营合规性和综合管理能力更高,在收入确认、成本确认、分包管理、设备材料采购、固定资产、办税环节等一系列环节都相继有新的变化,绝不能简单将其认定为税务会计的事情,需高度重视。

税改对相关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应结合本行业的特性,从实际出发,认真组织各部门学习新颁发的各项政策制度,多渠道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公司各级人员,如高层管理者、财税管理人员、采购人员、资产管理员等开展增值税专业知识培训,增强员工对增值税的理解与认识,积极配合“营改增”,培养在采购材料、项目分包、日常购销环节索要专用发票的意识,及时出台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增值税管理办法以及“营改增”应对措施,以确保在税制改革过程中顺利对接。

2. 完善经营合规,加强发票管理,甄选分包商,合理控制公司税务风险。

由于增值税是按环节流转征税,因此上下游环节均须做到合法合规,管理有序,企业才能合理进项抵税,最大地减少本环节征税。在原缴纳营业税前,由于纳税环节不严密,有些企业合同管理不严,经营行为随意,发生经济纠纷时拿不到合法票据还可以勉强应付。但“营改增”后无法再应付,其无法获取合法票据来抵扣,企业就必须为此买单;如果收取的进项发票本身有问题或随意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则容易被认定为偷税漏税,增值税的严密管理体制将可能使企业出问题,此类情况在原增值税体系中就发生不少。

当然,企业应以“营改增”为契机来完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合理设置核算单位和内部经营结构,规范细化核算项目和记账科目设置,完善设备材料采购制度,建立更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在对外收取发票的环节,需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尤其是对大额的工程分包商以及材料供应商的甄选。对于不规范、不合格的供应商,综合考虑后严格淘汰。在试点地区,应选取具一般纳税人资质的合格供应商,以保证抵税;在非试点地区,开具营业税的服务分包商业可按照销售额直接差额缴税,即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其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再计算销项税金,这类政策需要充分利用起来,并在会计核算、收入成本确认、纳税计算、税务申报的各相关环节做好对接,具体的会计核算可参考财政部文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企业会计处理规定》,具体的纳税申报,则在纳税申报表《本期销售额减除项目金额明细表》中相关项中填报。

3. 通盘筹划纳税期间,充分获取资金时间价值。

由于增值税是差额缴税,当月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的差额即为次月缴税额,但是在实际业务操作中,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往往难以做到同步,因此应尽量提前收齐本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发票并认证,合理谨慎确认本期的销售额并开票,保证本期销项税额对应的进项税额发票已完全抵税。

4. 加强对不合格的进项税额的转出处理,保证操作规范,降低税务风险。

对于已纳入试点的企业,其营业范围并非全部属于“营改增”范畴,可能还存有部分业务目前仍未纳入“营改增”项目,仍需缴纳营业税,因此,对于属于营业税业务收取的进项税额发票,则需要剔除,不能纳入抵税范围。对于混合经营收取的发票,如日常办公用品类进项税额发票,其部分用于增值税项目生产,部分用于营业税生产,则需将属于营业税部分的进项税款转出。那么该如何操作呢?可以先全部进行进项税额认证,再按照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分配比重,对属于营业税部分的进项税金进行转出,以保证抵税合规,降低税务风险。以前很少有企业进行这种操作,但“营改增”后税局往往将此作为偷漏税项检查,在此特别予以提醒。具体的转出比例,可在符合税法规定的前提下,由各企业根据实际业务情况予以确定。

5. 纳税申报表填报,对个别特殊项填报需引起关注。

“营改增”后,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一步复杂,相应增加了“营改增”相关项及附表,因此纳税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过渡期间仍开具营业税发票。上海地区在试点期间前3个月,由于各行业企业的具体情况复杂,选择执行过渡方案,既可开具“营改增”的增值税发票,也可开具原营业税发票,但均按照增值税来计算销项税金。这样在税金计算和报表填报就容易存在疑惑,具体的解决办法是:税金按照增值税税率将营业税发票额反算出不含税销售额和销项税金,并填报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一)》的“普通发票”项下“销售额”和“销项(应纳)税额”栏内。

(2)“营改增”以前的进项待抵扣税金。不少企业“营改增”以前,期末留有待抵扣进项税金,但“营改增”后此部分进项税金只能用于原有的货劳项抵扣,并不能直接抵扣新增的“营改增”项目。因此,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需要检查并注意。

(3)对于收取的非试点地区的、属于“营改增”范围内的营业税发票。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发票,按规定可直接抵减销售额,需登记在申报表《本期销售额减除项目金额明细表》、《本期可抵减税额明细表》中,以扩大本期进项抵税额。

此外还需特别提醒,企业的会计处理与纳税筹划管理应具有一致性,凡涉及相关“营改增”的特殊税务处理,其对应的会计处理也需在账面及时完成,如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其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的,税务中虽然是直接扣减销售额,但纳税申报中最终体现为减少销项税金,则对应的会计处理也应增加“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科目,并由此借记来减少本期账面上的应缴增值税。

6. 如因“营改增”导致税负增加,可按规定申报财政补贴。

对于现代服务企业,由于发生的主要成本为人工,进项税额发票收取很少,“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负不降反升。这从税负平衡点分析也可以看出。基于此,国家下发专门文件《关于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的通知》,予以财政资金扶持。试点企业实际税负确实有所增加的,可向财税部门申请财政专项资金扶持,但从客观上要求试点企业核算规范准确,证据充分,申请及时,方能获取资金补贴。

参考文献

[1].汪士和.“营改增”利空预警建筑业如何应对?.建筑,2012;18

风险管理思考 篇11

关键词:大企业; 税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8-0145-01

1 概述

所谓的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总的来说当前大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应当缴纳的税务而没有缴纳或是少缴纳的行为,以至于大企业可能面临着补税、罚款以及接受相关法律处罚的后果;而另一方面是大企业没有了解相关的税务政策,没有了解相关的优惠政策,出现多缴纳税款的现象而使大企业承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2 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和健全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中明确指出“公司应设置税务部门”的条例,而对于大企业自身的管理而言建立相应的税务管理机制将对企业自身的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可以促进管理部门与高层的沟通协调工作,国家应该支持和鼓励大企业成立税务管理部门,帮助企业建立相关的沟通机制,积极地引导大企业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2.2 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应该根据大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大企业的税收管理服务体系。税务管理部门应该为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资源,不断优化税收服务的内容以及不断地健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来适应大企业的发展需求,税务管理部门与大企业之应当构建和谐的合作关系,做到相互支持,实现税企之间间合作共赢的征纳关系。

2.3 强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税务风险已成为制约大企业整体发展的一大因素,对于大企业的税务管理而言,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要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深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和健全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整体发展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税源监控意识、组织风险评估小组、定期开展纳税评估等工作来确保监管的效益,各大企业要积极地发现和总结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涉税风险并且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估,根据税务风险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另一方面,大企业要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企业要有效地利用现有税收信息系统建立相关的税收信息平台,各大企业可以借助多种渠道收集税收的相关信息,并对所采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和有效利用。

3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大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今的大企业经济发展却面临着税务风险的问题,一度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制约了企业的整体发展,也因此,大企业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企業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加强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的方法在于三个方面,即建立健全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体系以及强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相关的税务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要求,加大税务管理宣传、全面贯彻和落实大企业税收的风险管理,全面保证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税收事业平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爱珍.加大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应用经济学评论,2011.

[2] 林天义.关于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税务研究,2010,(9).

烟草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考 篇12

一、烟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目前的状况

(一)烟草企业对风险管理审计的理解不够全面

虽然现代烟草企业中已经逐渐开始形成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机制,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决策层并没有全面理解风险管理审计的作用,在其应用和发展上还有很多不足。另外,大部分企业一味追求表面的经济收益,从而导致经营效益的迷雾遮掩了企业对内部深层次的重视。烟草企业把风险管理审计简单地定义为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这种理解的片面性容易引起工作人员在审计时偏向于经济效益,进而造成内审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忽视。

(二)风险管理审计的不成熟

风险管理审计在我国尚且处于开发期,各烟草企业对其认识尚且不足,审计方法还有些落后,再加上企业政策还有人事安排等方面的限制,烟草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的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企业初入市场,往往看重利益,忽略了对风险的充分估计。长此以往,风险管理审计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风险管理的相对滞后性

目前,大部分烟草企业都有急躁冒进的错误,过于追求利润而没有全面考察企业经营管理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风险预估不足。在对风险管理没有充分认识并提出解决办法的情况下,企业很容易陷入误区,不能从容应对市场变化,从而产生决策失误,造成巨大的损失。一般说来,事后的风险管理往往难以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烟草企业中出现的这种情况可以归纳为风险管理的相对滞后性,没有办法提前准备,事后仓促应对,终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对烟草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考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足够重视

风险管理审计关键在于决策者能够提前评定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与判断,提早规避风险。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是在经历了无数教训之后得来的,但教训终究是惨痛的代价,所以烟草企业应当转变观念,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避免付出沉重的代价。为此,烟草企业应当加强风险意识,尤其是审计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在进行高效的风险管理审计的同时提高企业工作管理的有序性。

(二)转变理念,构建保障机制

烟草企业审计部门采用风险管理审计的方式,理应转变审计观念,确定审计的重点。烟草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无定论,也无法完全确定,因此便需要进行评估工作。烟草企业内审部门进行评估时,应当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使得风险管理井然有序。为此,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针对企业内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烟草企业应当逐步构建一种保障机制,循序渐进,完善风险管理审计。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然后,配合恰当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最后,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组织体系。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审计人员进行高效的工作,促进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良好运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切实的依据。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

如今,“人才强国”已经成为一大口号,经济要发展也要依靠人力来维持。烟草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所谓风险,关键在于一个“变”字。倘若风险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把握风险变换,及时发现风险,这些风险管理的审计安排也就成了徒劳一场。所以,企业应当不遗余力地加强人才建设,努力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为风险管理提供人力保障。风险管理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尤其具有风险意识,无论是在人才选拔或是人才培养上,企业都应当注意这个问题。其次,烟草企业应当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促进审计人员的交流学习。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人员结构,配备审计中各个方面的人才,以期互补共进,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作业。

(四)统筹兼顾,长远发展

风险信息难以捉摸,因此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面对存在诸多变化的市场,审计人员应当统筹兼顾,全面看待问题,纵观全局,及时捕捉大量相关信息。但是,也要懂得抓住关键,注意细节,找出重要风险,提炼重点问题。风险管理的审计既要关注企业内部发展,认识企业内部风险,又要了解外部市场变化,注意外部风险;既要知道本部门的问题和风险,又要发现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清楚潜在的隐患。毫无疑问,烟草企业应当统筹兼顾,以期获得长远持久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烟草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重视风险管理的审计,全面理解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使其制度化,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决策,提供正确的方向选择。与此同时,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忽视。烟草企业应当立足现实,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开展符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杨亮亮,李广相,牛艳芳,王洁.烟草商业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0):91-92

上一篇:风险监督体系下一篇:耦合数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