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

2024-11-14

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精选7篇)

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 篇1

临终护理是指肿瘤晚期或各种疾病经过治疗抢救无效, 生命即将结束前对患者所实施的护理, 目的是尽最大的努力减轻患者生理、心理、精神上的痛苦, 提高临终生活质量, 使之舒适、平静、安然地离开人间。自2005年5月-2009年5月, 笔者护理了50例晚期肿瘤患者, 让患者在充满人性温暧的气氛中, 充实、安详、有尊严地度过了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

1 心理护理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 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有300多万人, 我国每年也有60多万人被癌症夺去生命。不少学者认为, 心理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及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对癌症患者不单要从生理学、护理学方面去为患者护理, 还要从心理学角度去做好护理工作。要经常深入病房, 用温和的态度、美好的语言、整洁的衣着、熟练的技术来获得患者的信任, 逐渐消除不良情绪困扰,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延长生命。

2 生活护理

肿瘤患者身体虚弱, 免疫力低下, 要保证环境的整洁、通风、安静, 光线充足, 鼓励少食多餐, 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为宜。不能进食者做好口腔护理, 定时翻身叩背, 动作要轻柔, 避免推、拖、拉等动作, 防止擦伤皮肤, 保持大小便通畅及尿管的清洁卫生。

3 疼痛护理

疼痛是一种感觉和情绪的体验, 有资料报道, 约87%的晚期肿瘤患者都有疼痛的感觉与恐惧疼痛的心理, 疼痛的控制成为肿瘤患者的迫切要求。所以护士在治疗时, 应倾听其诉说, 了

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 篇2

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48例, 其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31~85岁, 平均年龄56岁, 其中肺癌20例, 乳腺癌11例, 食道癌11例, 胃癌2例, 肝癌4例。病程3~6个月,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多脏器转移引起的各种不适或疼痛。

2护理方法

2.1 对全科护士进行临终护理知识培训

2.1.1 死亡教育的空白:

晚期肿瘤患者面临死亡, 接受死亡, 这就是死亡研究的内容。受传统的死亡观念的影响, 死亡成为人们忌讳和逃避的话题。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曾做过调查, 对死亡排斥和不接受态度的比例高于顺应者, 接受安乐死的更少, 即使面临死亡, 仍有26.8%的人采取不愿接受的态度[1]。人们把死亡看成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在医院, 很多医护人员也缺乏死亡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对死亡话题探讨较少, 面对死亡是搪塞、敷衍、转移话题[2]。害怕死亡, 不能接受死亡, 必然给患者心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应向患者讲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 而且死亡并不痛苦, 医学研究表明, 在心脏停止跳动、大脑停止活动的瞬间, 人的意识完全丧失, 感觉不到任何痛苦, 反而疾病的折磨是痛苦的, 不妨把死亡看作是对这些痛苦的自然解脱方式[3]。

2.1.2 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及要求:

由于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涉及临终护理的相关内容,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通过相关资料、网络、杂志、书籍等方面的学习, 提高其对临终护理的知识水平。通过学习, 护士树立了正确的生死观, 特别是能正确坦然面对死亡。要求护士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娴熟地护理技术, 在患者面前说话要注意分寸、语气、语调及举止, 要经常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 并自始至终表现出冷静、沉稳、大方、乐于助人的工作态度,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认真履行工作, 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做到让临终患者减轻痛苦, 提高生命质量。

2.2 根据实际情况, 为患者创造最好的住院环境

临终护理的晚期肿瘤患者病情重, 陪护人员较多, 往往很难遵守医院的陪伴、探视制度。为此, 科室设单间病房接待临终患者, 病室尽量家庭化, 室内配备电视, 可根据患者需求选择收看, 尽量给患者家的感觉, 满足患者安全感的需要。让患者最喜欢的人陪伴, 以消除患者的寂寞和孤独感, 当患者处于弥留之际, 处于衰竭睡眠状态时, 不再对任何事感兴趣, 此时, 应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并倾听患者的自语, 给予爱的抚摸及表示, 让患者像正常人一样, 安详地度过余生。

2.3 选择适当时机告知患者实情并给予心理疏导

临终患者的死亡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许多家属采取向患者隐瞒病情的态度。医护人员也是根据家属的态度决定是否告知患者本人实情。从对患者身心健康的角度上来说, 不告知实情, 就无法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及面对死亡的态度, 也就无法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护理, 从法律角度上来说, 这样做侵犯了患者的知情权。由于人们健康知识不断提高, 患者往往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对谎言产生怀疑, 这样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恐惧和抑郁, 给患者留下许多遗憾。有研究显示, 大部分患者希望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包括终末病情甚至死亡。在临床工作中, 本人主张告知患者实情, 并在不断地做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和患者家属分析患者知道病情后的利害关系, 然后再逐渐向患者讲清实情, 得到大多数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根据患者所处不同心理阶段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医学心理学家认为, 当人患绝症, 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 其心理状态可分为5个阶段[4]:怀疑否认期、愤怒发泄期、妥协期或自责期、悲伤抑郁期、情感升华期 (默认期) 。心理状态5个阶段因人而异, 可按顺序, 可能反复, 也可能停在某一个阶段, 并与患者的经济条件、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宗教信仰、职业、年龄、人生经历而有所差别, 故要求护士应正确认识和掌握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个性, 并根据不同的心理阶段因人施护[5]。应使患者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 是人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 这样可以平静、安详、有尊严且不留遗憾地走完人生旅程, 他的最后阶段是充实的, 有价值的, 他的人生是完美与快乐的。

2.4 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

家属在护理晚期肿瘤患者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 处于即将失去亲人的悲哀中, 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影响患者的情绪。护士应同情、关心、安慰家属, 给予其方便及帮助, 使他们面对现实,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让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及有关知识, 理解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抢救过程和效果, 并让其参与护理计划的制定, 提供帮助与指导, 让家属参与患者基础护理, 如按摩、喂饭、翻身、擦浴等, 使其在照料亲人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安慰, 同时让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怀, 激发生存欲望, 这样可让患者与亲人一起渡过临终的美好时光, 形成良性互动, 促进彼此的心理健康。

2.5 尽量减轻患者各种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2.5.1 控制疼痛:

疼痛是一种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6], 晚期肿瘤患者60%~90%都有疼痛症状, 持续不能缓解的疼痛, 可波及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使免疫功能下降, 削弱了患者求生的欲望, 甚至产生自杀行为, 护士应同情和理解患者, 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 寻找疼痛原因, 教会患者使用非药物的方法减轻疼痛, 如:按摩、冷敷、言语暗示、转移注意力等, 待排除心理性疼痛外, 可按照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法, 并根据患者情况, 确定给药方式、给药时间, 在疼痛出现之前给药, 最大限度的让患者在没有痛苦、非常舒适、安静的状态下离开人间。

2.5.2 合理的营养饮食护理:

应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可口的饮食, 少量多餐, 避免进食过饱, 口腔炎患者在进食前做口腔护理, 并应用局麻药以减轻疼痛, 对恶心、呕吐者给予止吐剂, 当摄入量不足时可采取静脉补充营养药物, 以延长患者生命。若患者处于弥留之际不再有进食欲望时, 不应强迫患者吃饭, 口干时, 给予湿润, 并保持口腔清洁, 增加舒适感。

2.5.3 做好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患者的晨晚间护理, 预防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卧位, 如为老年人, 可采取半卧位, 床头抬高30°, 并将下肢抬高30°, 以减轻腹腔脏器对心肺的压迫, 利于呼吸及冠状循环, 这样既可促进休克的恢复, 又可使患者感到舒适, 定时翻身拍背, 保持被褥、衣服干燥、舒适, 以维持患者的尊严,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并认真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为治疗提供详细资料。

2.5.4 尸体料理:

尸体料理是临终关怀不能忽视的内容, 做好尸体料理不仅是对死者人格的尊重, 也是对其家属的心理安慰。护士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指导家属准备寿衣等, 以免造成家属慌乱。尸体料理应征求家属的意见, 如需按民俗或者宗教办理, 应支持理解, 协助料理尸体, 动作应轻柔, 表情凝重, 充分体现对死者的敬重。对难以控制情绪的家属, 护士应提供场所, 让其发泄心中悲痛, 对年老体弱的家属应给予照顾, 严密观察, 防止发生意外。

3结果

通过对4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 护士的临终护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树立了正确的生死观, 克服了以前临终护理中存在的恐惧、无奈、悲观等负性情绪。以饱满的热情, 用多学科知识为晚期肿瘤临终患者提供了感动式服务, 维护了患者的生命尊严, 使患者更加舒适, 安详、平静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4讨论

4.1 临终心理关怀

晚期肿瘤患者, 护理重点从生理、精神、社会等方面, 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要求护士知识面广, 掌握肿瘤学、社会心理学、护理心理学、道德伦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 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患者的全身心护理上。

4.2 临终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晚期肿瘤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特别需要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精心照料和亲友的依恋, 应给患者更多人性化的关爱, 使他们比较舒适的离去。通过临终关怀护理, 对一个即将离去的人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 使临终患者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在最后一刻看到自己的价值, 使其能比较舒适的离去。达到了死者死而无憾, 生者问心无愧, 体现了医疗职业的崇高性[7]。

4.3 临终关怀护理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以一颗博爱的心和娴熟的技术、亲切的语言、良好的服务态度、人性化的关怀护理, 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使临终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享受着生活的每一刻, 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 最后达到安详、舒适地度过人生最后阶段。

参考文献

[1]孟宪武.临终关怀 (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4-46.

[2]邱月花, 石建华.恶性肿瘤病人护理现状分析 (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5 (18) :85.

[3]朱向定.临终关怀在血液病区的应用 (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6 (14) :101.

[4]刘翠平, 颞学诚, 汤良.肿瘤治疗与康复问答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59-160.

[5]梁晓梅, 杜新香.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护理体会 (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0 (3) :86.

[6]刘晓芳.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 (J) .白求恩医学院学报, 2006, 4 (3) :324.

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0例晚期肿瘤患者, 男34例, 女16例;年龄55~72岁, 平均年龄 (62.12±5.36) 岁。全部患者中胃癌4例, 肺癌14例, 食管癌3例, 肝癌8例, 直肠癌11例, 胰腺癌1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护理, 其护理措施为: (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主动和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 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的掌握, 让患者能尽快摆脱不良的心理状态, 让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 让患者和家属相互安慰, 感受温暖和亲情。 (2) 疼痛的护理:在晚期肿瘤患者中,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如果患者的疼痛属于轻度就可以选择解热镇痛类的药物, 如果患者的疼痛属于中度就可以选择弱阿片类药物, 如果患者的疼痛属于重度则需要采用强阿片类药物。如果患者出现失眠或者焦虑, 在睡前则可以服用地西泮或者为患者提供安宁和舒适的环境。要对患者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 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控制。 (3) 基础护理:如果患者的病情允许可以为患者进行擦浴和洗头, 避免患者受凉;为患者进行按摩和拍背, 避免出现肺炎和压疮。要利用积极的电话回访让患者家属能尽快回到正常生活中[2]。 (4) 生活和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解, 选择营养丰富和口味适合的事物。另外还要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卫生宣传教育, 对口腔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 (5) 皮肤护理:晚期重病患者容易出现压疮, 所以护理人员要尽可能让患者取比较舒适的体位, 及时叩背和翻身。 (6) 家属的安慰:对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安慰, 让患者面对事实, 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在家属的照顾下, 能够让患者的孤独无助感得到有效缓解。在患者去世前尽到自己的义务, 可以让家属在患者临终阶段和去世后保持正常的心态。

对照组患者在实验组患者基本症状得到控制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要求进行积极治疗。指对患者进行一般的心理护理和治疗, 不进行死亡教育。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临终关怀一段时间后, 实验组患者在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整体生活质量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实验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日平均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日平均住院费用, 实验组患者在临终关怀护理下, 在确诊为晚期肿瘤后1个月内无患者死亡, 对照组患者在积极治疗下, 在确诊为晚期肿瘤后1个月内出现6例死亡, 实验组患者的病死率 (0) 显著对于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 (24.0%) ,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晚期肿瘤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护理是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营养支持、功能锻炼, 恢复患者的躯体功能, 对患者最后的合理愿望尽量满足, 并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 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治疗, 让患者心理得到安慰[3]。同时通过对患者家属的安慰, 让家属能够真正认识到死亡的意义, 从而从平稳和客观的对待死亡, 通过患者家属比较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感染患者, 对患者情绪和认知有非常大的帮助, 进而来控制和降低并发症的发射, 让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效延长, 让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4]。

实验组患者的病死率和日平均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临终关怀一段时间后, 实验组患者在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整体生活质量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以通过对晚期肿瘤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临终关怀护理,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 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等, 应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邵宏杰.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10) :365-366.

[2]苏芳.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 (6) :821-822.

[3]钟敏, 张波, 付小燕.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7 (1) :169-170.

晚期肿瘤病人临终关怀及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19例晚期肿瘤病人中, 男11例, 女8例;年龄30岁~72岁, 平均50岁;食管癌1例, 胃癌3例, 肝癌5例, 肺癌4例, 乳腺癌1例, 结肠癌5例;临终期1个月~6个月。

2 临终护理

2.1 提供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病房环境布置尽量家庭化, 环境幽雅, 空气新鲜, 温度适宜, 光线充足[2]。对病人物品放置, 不要硬性规定和限制, 消除病人对医院的恐惧。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对病人态度要亲切、热情, 与病人真诚相处, 服务细致周到, 不要将他们看作是死亡的人而疏远他们、轻视他们, 更不能认为他们无抢救价值就不认真治疗和护理。要视病人如亲人, 认真对待每次治疗和护理, 使病人愉快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3,4]。

2.3 做好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 会赢得病人的信赖。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分为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5个阶段[5]。在此过程中病人的心理极其复杂, 作为护理人员, 要因人施治, 因势利导。人在临终的时候, 有孤独、失落感, 害怕死亡, 渴求保护, 希望亲人日夜守护在其床旁。临终病人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死亡的恐惧、焦虑, 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近病人, 与病人谈心, 让病人倾诉内心的恐惧和忧虑。在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让病人参与一些家庭或社会事务的处理, 让病人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觉得自己仍然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 没有被家庭和社会遗弃, 从而感到有尊严, 感到心情畅快。

2.4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安静, 空气清新, 增强病人的舒适感。护理人员要协助病人维持良好、舒适的体位, 重视皮肤护理, 如洗头、剪指甲, 定时翻身,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压疮发生。对大小便失禁病人应使用保护垫, 及时处理污物, 保持病床清洁、干燥。饮食要根据病人的嗜好、口味, 提供易消化、富有营养、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鼓励进食, 可以少量多餐。加强体液监测, 掌握病人电解质指标及营养状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末梢循环情况, 注意保暖。对情绪不稳定的病人, 尤其是带有自杀倾向的病人, 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行为。

2.5 疼痛护理

疼痛是晚期癌症病人最难以忍受的折磨。晚期肿瘤病人70%左右以疼痛为主诉, 50%属于剧烈疼痛。如何减轻病人的痛苦, 改善其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对不同的病人分别采取强止痛、一般止痛以及非药物止痛的松弛术, 如音乐疗法, 或通过与病人交流, 转移病人注意力, 稳定病人情绪。对止痛针产生依赖性的病人, 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方法让病人觉得疼痛“减轻”了。本组3例病人, 每2小时就觉得疼痛难忍, 通过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并告知病人注射的是强止痛针剂, 病人也感觉疼痛明显“减轻”了, 这种安慰疗法最好掌握在疼痛即将出现之前给药。

2.6 保护性医疗

根据病人的性格不同采取保护性或非保护性护理。绝大多数病人在临终阶段都想知道自己的病情, 因此, 与家属沟通, 与其让病人在猜疑和焦虑中度过余生, 不如让他们知道实情, 以便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想完成的事做好, 想安排的事安排妥当, 未了的心愿能够了结。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将实情告知病人。另外, 医护人员对家属也要给予必要的关怀和安慰, 尽量满足家属的合理要求, 协助家属处理好亡者的善后事务。

3 体会

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临终护理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对病人来说, 生命的最后一刻能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体贴, 减轻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对家属来说, 能尽到最后一份孝心, 最终让病人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 得到了他人的理解与关爱, 增加了病人的舒适感, 提高了生活质量。让临终病人无痛苦、安详、舒适、有尊严、无遗憾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让病人家属真切地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 是值得钻研的课题。这给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并且掌握熟练的基础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理论与技术。

摘要: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9例晚期癌症病人进行临床终关怀, 通过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疼痛护理、保护性医疗等, 晚期癌症病人生理、心理得到满足, 尊严得到维护, 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晚期肿瘤,临终关怀,护理

参考文献

[1]丁亚萍.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5.

[2]王淑红, 王淑卫, 姜淑娟.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J].护理研究, 2008, 22 (suppl.1) :11-12.

[3]朱李艳.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J].护理研究, 2005, 19 (5B) :895-896.

[4]朱丽霞, 高凤莉.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11A) :1893-1895.

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 篇5

1临终关怀的性质及意义

临终关怀被称为安宁照顾、姑息照顾及善终服务等, 其强调的是缓解患者的痛苦,让患者生活在如家的环境中,舒适、有尊严地过完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我国临终关怀起步较晚,于1988年正式在临床中应用[3]。临终关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医疗、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全面照护,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使其能安宁、舒适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二是对晚期肿瘤患者从生理、心理上提供全面的照护。近年来,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逐年增多,从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 共有68例晚期肿瘤患者,而该镇共有43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6万。对晚期肿瘤患者,如何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需要将临终关怀应用到晚期肿瘤患者中,通过为患者提供医疗、心理、生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全面照护,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临终关怀的内容

2.1对症治疗

对晚期肿瘤患者而言,对症治疗消除疼痛及其他不适,往往比延长生存期更加重要。晚期肿瘤患者往往要面临者巨大的痛苦,容易产生恐惧、绝望等情绪和心理。因此需要根据患者主要的疼痛感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2.2心理疏导

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往往会影响到人体的免疫机能,因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并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以给予相应的心理援助和辅导。同时,医务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 生活背景及心理特征等,进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保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以消除疼痛带来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另外,还应根据晚期患者的个人喜好布置病房,并保持光线充足、空气清新,为患者提供安静、轻松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使患者在心理上、 生理上获得满足。

2.3安抚家属

晚期肿瘤患者在临终前,其家属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照顾患者时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且心理压力巨大。因此,安抚患者家属同样是临终关怀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改善生存质量,能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安慰。同时倾听患者家属的感受,并使家属能对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家属能正确看待与接受患者死亡的事实。使家属在有充分心理准备的前提下,积极主动配合与完成对患者的临终关怀,使患者能做到安乐死,也使家属得到欣慰。

3临终关怀中的问题

3.1尊重生命

热爱生命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因此,要求每位医务人员都必须尊重患者的生命。完整的生命过程还应包括整个死亡过程,故尊重生命就是要尊重死亡。因此,在临终关怀中应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克服恐惧, 学会正确面对与接受死亡。同时,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病情的进展及死亡,以尽量缩短患者家属的悲痛过程。

3.2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不仅要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还应尽量使患者剩余的生命有意义,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晚期肿瘤患者,并非治和不治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当治疗的问题。因此,临床中应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3是否告知实情

对疾病已到终末期的患者,是否将真实情况告知。从伦理学角度上,医生不应欺瞒患者,应让患者了解自己病情进展情况。但传统观念上,告知患者实情容易使患者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加剧病情。在临终关怀中应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精神状态及个性等决定是否告知,何时采取哪种方式告知及告知的程度。如对承受能力较强的患者,应适当告知患者实情,正确引导面对现实,但要利用患者生的欲望,调动其潜在力量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承受能力差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协调家属共同适度隐瞒病情,避免患者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更好能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存质量。

3.4有选择的放弃治疗

在临终关怀中,对晚期肿瘤患者,应尊重患者的自然发展,有选择的放弃治疗,也是符合伦理学要求的[4]。临终关怀主张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治疗后,才可放弃治疗。特别是对伴有顽固性疼痛的末期肿瘤患者,若过于重视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又无法有效控制其疼痛症状,反而会延长痛苦的时间,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也违背了临终关怀的原则。因此,在临终关怀中需要重视对患者疼痛的治疗,并尊重患者的自然生命过程。

综上所述,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是一项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工作,要求医务人员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及高度的责任感,给予患者临终关怀,以使患者从容面对死亡,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到生命价值及质量,最终保持生命的尊严。

摘要:探讨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问题。方法 对我国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主要伦理问题,包括尊重生命、注重生存质量、是否告知实情以及有选择的放弃治疗等。结论 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是一项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尚而艰巨的工作,要求临床医务人员必须要具备精湛的医术、高度的责任感等,使患者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与质量。

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08例,均经组织病理或细胞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分别为肝癌、肺癌、鼻咽癌、结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其中行手术切除后复发并转移76例,因丧失手术机会而行放疗或化疗132例。男128例,女80例,年龄38~82(68.4±8.6)岁。文化程度:小学30例占14.4%,中学146例占70.2%,大学及以上32例占15.4%。职业:工人47例占22.6%,农民34例占16.3%,公务员55例占26.4%,文化教育及医务人员47例占22.6%,工商业14例占6.7%,自由职业11例占5.3%。有宗教信仰7例(3.4%)。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经专家协助审核、预实验检测修正,经专家小组审核评定效度良好。问卷分3个部分:(1)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疾病诊断等内容;(2)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包括对临终关怀知识的理解、临终关怀的需求等;(3)心理:包括得知病情后的心理反应和对死亡的认识。所有问卷均在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必要性后由调查护士填写,排除神志紊乱、意识不清或不能正确理解和回答问题者。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42份,有效208份,有效回收率80.0%。

2 结 果

2.1 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及知识来源

208例患者中,了解或曾接受过临终关怀介绍30例占14.4%,部分了解80例占38.5%,不了解或从未听说98例占47.1%。小学30例中了解或部分了解临终关怀知识12例占40.0%,中学146例中98例占67.1%,大学32例中24例占75.0%。在知识来源方面,了解和部分了解临终关怀知识110例中,来源于电视广播42例占38.2%,来源于报刊杂志32例占29.1%,来源于亲人、朋友20例占18.2%,来源于医务人员及其他途径各8例占7.3%。

2.2 对临终关怀的需求情况

恶性肿瘤患者对临终关怀的需求情况见表1。

2.3 得知病情诊断后的心理反应和对死亡的认识

208例患者中得知病情后,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反应152例占73.1%,其中忧虑不安60例占39.5%,紧张、恐惧36例占23.7%,愤怒不平28例占18.4%,孤独无望16例占10.5%,否认疾病12例占7.9%;平静对待并积极配合治疗56例占26.9%。谈到死亡时,表现为悲伤66例占31.7%,感到恐惧48例占23.1%,认为解脱32例占15.4%,表示能自然面对62例占29.8%。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临终关怀的开展与以下因素有关。

3.1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越低,对临终关怀的了解越少,文化程度直接影响临终关怀信息的接受。

3.2 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

医务人员除了进行疾病诊治外,还要在临终关怀知识普及方面做工作。普及临终关怀知识是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山区,对临终关怀了解甚少,经济问题也让一些患者对临终关怀产生回避态度。

3.3 家庭成员及志愿者参与

临终关怀仅存在于几座大中城市[2],而其中更多的是以家庭经济支付能力作为其存在的衡量标准。针对此现象,应提倡家庭成员间护理,一方面节省了各种费用,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另外,通过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将家庭、社会、医务工作者紧密联系起来,既满足了临终关怀对象的需求,又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实施、帮助临终关怀事业,缓解社会、家庭经济压力。

3.4 增加临终关怀机构,扩大普及范围,加大死亡教育力度

现有的临终关怀机构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3],现存模式还未在农村居民中展开[4]。加强对偏远地区卫生状况的改善,加大卫生经费的投入,提高医护与患者的比例,通过媒体加大死亡教育力度,让死亡教育成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5]。

3.5 加大经济投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提高国民素质,使更多的人参与临终关怀队伍,进一步加大社会对临终关怀的经济投入,加大医疗保险规模和低额医疗保险覆盖面[6],这也是我国临终关怀所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4 对 策

4.1 利用大众媒体宣传临终关怀知识

由于大部分肿瘤早期难以发现,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因而丧失手术机会,或经手术切除后再次复发。目前对晚期恶性肿瘤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因其并发症多,预后险恶,绝大部分患者缺乏临终关怀知识,承受巨大生理和心理痛苦。临终关怀和心理指导是减轻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痛苦的重要手段,了解这类患者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和需求以及其心理反应,将更好地指导晚期恶性肿瘤的护理工作。本调查结果显示,在临终关怀知识来源方面,大部分来源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说明大众媒体在临终关怀科普教育中影响较大,医务人员应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临终关怀知识和开展国民死亡教育,使大部分晚期癌症患者能较快接受现实,减轻心理痛苦。对于临终者提出的最后愿望,医务人员应尽量满足,维护患者尊严[7]。

4.2 了解患者临终需求,提供全面临终关怀

本调查结果显示,94.2%的患者希望有安静舒适的环境,85.6%的患者希望家属陪伴身边,80.8%的患者希望采取减轻肉体痛苦的措施,只有41.3%的患者对当今医院临终关怀表示满意,说明现阶段现有的管理、服务项目、环境设施、制度等有待进一步改进,临终关怀这种特殊的医疗模式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医务人员应帮助和鼓励患者同亲人、朋友保持联系,减少孤独和悲伤,体现其生存价值。同时改善病区环境,使患者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恐惧和抛弃感。还要尊重患者的民族、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满足其精神需求。疼痛是临终患者最普遍、最重要的症状[8],适度药物治疗、控制疼痛有助于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临终患者希望有亲人陪伴,而作为家属在这个阶段的心理也十分敏感而复杂,关心患者的心愿得不到满足,继而出现焦虑,当焦虑得不到释放时,很容易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此时,医务人员应给予安慰。

4.3 加大心理支持

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干预 篇7

1 临终患者家属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

1.1 焦虑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在临终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临终患者对家属的影响越大, 家属就越易产生焦虑情绪。在生理方面可表现为心慌、出汗、血压升高、失眠、头痛、疲乏等。在情感方面可表现为易怒、退缩、自卑或自责等。在认知方面可表现为健忘, 不能面对现实等。

对焦虑的护理措施: (1) 评估焦虑程度, 为其提供与临终患者单独相处的时间和空间, 或让家属单独相处一段时间以减轻感官刺激。 (2) 护理人员为其营造充满情感的气氛, 鼓励其充分表达感受。 (3) 进行健康教育, 使家属了解临终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些临床表现, 为其提供心理咨询等。

1.2 恐惧

当患者家属得知自己亲人的病情已治疗无望时, 他们的心情将处于极度悲痛之中。患者对死亡的恐惧, 也会传递到家属身上。特别是家属也患有类似疾病的情况下, 恐惧更甚。在心理方面可表现为恐怖、不安。在认知方面有逃避或具有失去控制的行为。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失眠、出汗、厌食。

对恐惧的护理措施: (1) 安排家属与主管医师见面沟通, 以减少或消除引起恐惧的原因。如高血压可发展为恶性高血压, 高血压脑病, 但通过各种措施, 也可将血压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 (2) 给家属以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持,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觉。 (3) 设法消除引起家属恐惧的环境因素。 (4) 教给患者解决恐惧的思维方法, 如介绍临终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等。

1.3 悲哀

当临终患者生前的付出与所得不相符时, 付出越多则家属对患者的悲伤情绪越浓厚, 这种情绪反应延长或加重就叫悲哀。在心理上由预感患者的失去, 家属表达出对预期丧失的悲伤心情。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忧伤、哭泣等。在认知上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迟钝、幻觉等。

对悲哀的护理措施: (1) 首先表示对家属悲哀的认同。 (2) 经常用探访或电话等形式给予心理支持。 (3) 加强陪伴与聆听, 协助其表达内心的悲哀情绪。

1.4 孤独

临终患者与其家属相互依赖、依恋的情形越重。当家属知道临终患者必将丧失时, 尽管家属处于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中, 也会产生主观上的孤独感。若家属性格内向或临终患者与家属处于相依为命状态, 孤独感则会十分强烈。在心理上可表现为无用感、忧郁、情绪低落。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厌食、失眠、消瘦。在认识上可表现为无法与人沟通, 缺乏心理支持系统。

对孤独的护理措施: (1) 评估孤独的原因, 并设法减轻或消除该原因。 (2) 促使家属增加社会接受, 加强多方面的联系。 (3) 鼓励家属的子女、朋友经常探访、问候。 (4) 选择适合自己的娱乐活动、休闲方式。

1.5 绝望

如临终患者为家属的心理、生理的主要支撑时, 对患者的预期失去, 家属可产生绝望。在心理上可表现为缺乏进取心、兴趣感。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厌食、消瘦、懒惰等。在认知上可表现为记忆减退, 社交退缩等。

对绝望的护理措施: (1) 鼓励家属用语言或非语言等方式表达情感。 (2) 提高家属的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促使家属确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4) 加强监护, 临终患者的心理问题还有很多, 但主要时以上5个方面。

2 临终患者家属对护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及护理干预

由于临终患者家属对护理知识的相对缺乏, 往往会对护理行为产生不当的要求, 甚或粗暴拒绝护士的护理行为。家属对护理行为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患者疾病的认知上, 对医疗情况的迫切要求了解;对医疗信息、费用等的了解;对减轻患者痛苦的迫切要求等。此时护理、临终患者、家属三者的关系处于相互矛盾又联系的状态, 但对患者的护理是特别重要的地位。对临终患者的护理做得好, 可缓和家属的情绪, 同时也是对家属的一种心理护理。

护士应做好基础护理, 并可使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护理中, 共同制定护理计划, 既可让临终患者摆脱孤独感, 又可以使患者家属在患者辞世前充分尽到义务。从而在心灵上感到慰藉[3]。同时配合医师给家属讲解患者疾病情况、治疗措施, 并可提供丧后的相关事宜的办理程序。现代社会通讯发达, 护理上应尽可能多的利用电话、通讯等方式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换意见, 以达到安抚情绪, 避免过激行为的目的。综上所述, 我认为对临终患者的护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充分了解、互换信息、去除诱因、心理支持、健康教育, 这样可使临终患者家属早日走出悲伤, 从新树立生活目标, 达到健康的心理生活状态。

摘要:在我国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临终患者家属易产生焦虑、恐惧、悲哀等心理问题, 以及对正常护理行为有不当要求。对临终患者家属及时提供护理干预可降低家属的病死率。并能调整自身的心理、生理达到健康状态。

关键词:临终患者家属,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秦小华.做好临终关怀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6) :76.

[2]张静.对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关爱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1) :45-46.

上一篇:孔隙度计算下一篇:采购与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