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场检查(通用6篇)
非现场检查 篇1
随着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外部监管力度的加强, 从更宏观、更全面和更科学的角度实施会计及柜面业务检查, 满足强化管, 理、规范业务、安全经营的需要已经成为经营发展的必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在给银行带来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 也带来了会计及柜面业务信息处理模式、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全新变革。新型的数据处理方式改变了以前分散式业务处理流程形式, 延伸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时间和空间, 客观上促进了会计及柜面业务非现场检查方式的深入开展。
一、会计非现场检查现状
近年来, 银行业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业务增长方式转变, 在保持对公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继续加快个人业务发展;在保持利差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 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新的收入增长点。随着一系列的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 业务交易量成几何速度上升, 传统的会计风险防控方法不能满足监管要求, 这就需要积极转变操作风险防控思路, 推进会计非现场检查方式。目前, 银行已经制定了自身会计非现场检查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 为非现场检查实施奠定了制度基础;稽核和柜面监测系统的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柜面操作的规范性;利用数据模型非按季度开展非现场检查, 促进了非现场检查的常态化;明确检查内容和标准, 规范检查底稿和报告形式, 使非现场检查规范化;注重与现场检查的结合, 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 减少低效重复检查, 节约检查成本;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跟踪监测, 督促被查机构的整改进度。会计非现场检查借助科技力量和系统优势, 加强了现场检查的有效性, 进一步完善了检查体系, 增强了风险防控水平。
二、实施会计非现场检查面临的障碍
会计非现场检查无疑在逐步推进, 但在实施过程中, 非现场检查总体上仍发展较慢, 有效性不足, 在管理机制、制度建设、体系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缺憾, 制约了非现场检查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一) 管理机制层面
第一, 组织管理体制。随着检查工作在深度上的不断挖掘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 暴露出非现场检查队伍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虽然设立非现场检查岗位, 但大部分为兼职且不能满足检查工作需要, 导致疲于应付, 检查质量不高;二是非现场检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非现场检查方式、方法的掌握和应用缺乏专业化和集约化, 没有起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三是分行间非现场检查工作推进和深入程度不同, 发展不平衡, 好的做法经验不能及时交流, 不利于全行非现场检查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二, 激励约束机制。目前, 对非现场检查工作的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定性分析、检查频率、问题数量等较低层面, 而对研究开发非现场检查模型、挖掘深层次问题等层面的考核难以实施, 非现场检查工作质量与检查人员绩效挂钩情况更无从谈起, 难以激发非现场检查人员的工作主动性, 已经成为制约非现场检查发展的软肋。
(二) 制度建设层面
尽管各级监管机构、上级行在积极推进非现场检查防范操作风险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非现场检查的应用, 但是与现场检查相比, 非现场检查的管理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应用程序开发、检查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有很大差距, 在一些机构还存在重视不够、推进乏力的现象。非现场检查仍然作为现场检查的补充, 缺乏应有的生存和发展“土壤”, 会计及柜面业务非现场检查的可持续性被大打折扣。
(三) 技术运用层面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 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数据集中于省行甚至总行层级, 且成为发展趋势。分支行调阅系统数据权限受限, 无法实时掌握被监管机构的经营、管理、操作的状况, 降低了借助技术手段实施检查的效能;数据资源受限, 不能实际运用数据模型, 影响到对模型数据的理解, 核查结果容易出现偏差, 同时不利于会计非现场检查数据模型的创新。
三、发展会计非现场检查的几点建议
如何进一步提高会计非现场检查手段的应用, 紧紧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 不仅是检查工作的迫切需要, 更主要的是防范案件风险的迫切需要, 是业务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 必须破除非现场检查发展中的种种阻碍, 加速对非现场检查工作研究、开展和应用, 发挥其风险识别和评价的作用。考虑目前根除上述阻碍因素尚需时日,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非现场检查还不能替代现场检查, 因此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克服和预防非现场检查的局限性和制约因素, 实现非现场与现场检查并重的“良性循环”。
(一) 完善考评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是促进非现场检查发展的关键。非现场检查工作涉及业务范围广、挖掘问题层次深, 需要全面的业务技术, 是实现风险管理科学化、促进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必须配以相应的考评机制。一是建立工作机制。管理层面要将非现场检查工作的重点内容、阶段性检查内容进行全面安排, 将非现场检查的实施过程、频率、覆盖范围、问题性质、检查方法和检查有效性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 确保非现场检查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励非现场检查人员学习业务、创新检查方法, 对能够挖掘深层次问题、研发数据模型、检查发现重大风险问题的人员, 明确奖励措施和晋升机制, 调动非现场检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 打造高素质的非现场检查人才队伍
非现场检查并不排除主观判断,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种检查的“艺术”。虽然一个合理的检查总是希望能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 做出客观的评估, 但实际上检查过程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检查者的分析判断水平至关重要。检查人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要善于在消化分析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一个训练有素的非现场检查人员, 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弥补分析手段的局限性, 防止评价偏差。非现场检查人员如果既不专业, 又不全身心投入, 只是机械地履行检查程序, 就不能有效地发现问题, 整个检查分析就会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要打造高素质的非现场检查队伍, 一是要配备高素质、有眼光、有大局观念的人员, 切实保证人员数量和素质与业务的发展相适应;二是应加强非现场检查人才的培养, 培养他们学习新的银行业务理论和实务, 培养他们掌握新的风险防控前沿理论, 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态, 适应工作需要;三是建立非现场与现场检查人员流动机制, 便于互相学习和相互借鉴。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到位, 应重点防止素质不到位的问题。
(三) 加大资源投入, 提高检查技术含量
在技术层面, 尽快完善改进以电子化、网络化为基础的数据提取平台, 随时满足非现场检查的要求;创新检查数据模型, 为现场检查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提高检查的科技含量, 减轻检查人员的负担, 使其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注业务运行中的风险性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四) 实现非现场与现场检查的协调配合
要充分发挥非现场检查的作用, 善于利用非现场检查分析结果, 分门别类进行审查、分析和监督, 关注设定的有关指标指导线 (预警值) 是否被机构突破。对于其中的风险苗头和问题倾向, 要及时进行风险提示, 必要时采取现场检查核实, 迅速制定相应的挽救措施和做出必要的决策, 消除风险隐患。非现场检查好比“雷达站”, 要通过翔实的分析, 明确现场检查的重点对象和重点领域, 为现场检查提供线索, 提高现场检查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现场检查要进一步深化、验证和落实非现场监管意见和结论。通过非现场与现场检查的密切配合, 实现检查资源整合, 共同提高银行有效监督的能力。
(五) 实现会计非现场检查的常态化管理
非现场检查尚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 检查时间、频度不规律, 检查模型少, 发现问题针对性差, 对现场检查指导性不强。要将非现场检查纳入日常管理范畴, 实现常态化, 需要增强敏感性, 关注业务发展方向, 加强经常性项目监测, 针对重点风险点和普遍性问题, 开展专题项目检查, 及时发现新业务、新产品带来的新的风险点, 采取措施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最终达到非现场检查工作的规范化。
(六) 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现场检查分析方法
将一系列科学分析方法引入实践, 综合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较研究。如在分析中将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相结合。要对其在同类组的位置进行横向分析, 对其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纵向分析。对情况复杂、难以识别的银行机构, 要建立非现场分析会制度, 通过非现场和现场小组成员集体会诊, 提高诊断质量。
非现场检查 篇2
1、利用计算机在检查前进行辅助分析目前仍处于不断深入完善阶段,虽然从第一代单机版到现在的网络版已经经过多次修改和升级,仍还不太成熟,分析得出的疑点准确性还不太高,达不到广泛普及应用的要求。但非现场分析的作用和重要性随着系统本身的不断完善和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会越来越突出。在这方面,河南农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非现场人才,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现在大部分人都调到审计分局去了,非现场分析将是今后河南审计分局在全国的亮点。
2、从1998年开始,根据国家审计署要求,总行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和审计管理系统两大系统同时开始研究开发。现在我们把审计管理系统改称为合规管理系统。辅助审计系统是通过从数据库中提取的某一地区业务数据进行后台分析,发现问题疑点,为现场检查提供线索依据。合规管理系统就是把每项检查的全过程从立项开始到项目归档全部纳入到系统进行操作,最终实现无纸化检查,这中间有很多环节,包括确认书、意见书、报告报表等,都有系统自动生成,能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个系统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学习操作过,很容易学会。
其实,现在国家审计署、各社会审计机构和部门及其他商业银行都在开发研究非现场分析系统。德勤事物所对农行的审计也主要是通过调取各类报表数据进行分析。
3、学习非现场并不很难,现在开始学也不晚。非现场分析就是对大量的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不断的筛选,最后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说它不难是因为一是现在的辅助审计系统人机互动的界面很好,每个人根据个人的用户名都能进去,打开以后一看就能明白,按步骤进行操作就行了。二是提供给我们要求分析的数据,都是在ABIS和CMS系统中提取后,已经经过
了科技部门的处理,把原始数据形成了通过分户账(原始数据就是根据业务操作流程形成的一个个字符串,都是加密过的,是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对我们来说一点用没有),通用分户账已经很接近于我们平时检查时所看到的账本,我们只是像操作Excel表一样进行分类,形成自己需要的各种账本,当然账本中每一个字段的涵义都有规定,如机构代码、户名、币种、业务类别,借方贷方等我们得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经过一步一步算法,对数据进行层层筛选,最后形成我们想要的疑点数据。三是算法(算法就是审计检查思路,可以说是非现场审计的核心内容)作为一般人员也不用自己编写,直接录入就行了,专业人员已经编写了好多算法供我们参考使用,2007年省行编写的《非现场辅助审计方法实务》都下发到了每个办事处。目前咱们的辅助审计系统用的是foxpro语言编程的,主要是它有强大的模块功能,好多功能不用再编写程序,直接利用,界面也很容易看懂,一看就能明白,各种算法都是用foxpro语句,跟初中数学学的差不多,如果有兴趣咱们自己也会编写。
4、今后无论怎样改革,各类检查必须不可少,非现场分析只会加强不会削弱,所以学习非现场业务大有可为,欢迎各位给予非现场科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盼望有志于学习非现场的同事参与非现场分析,多给我们5个人提宝贵意见。其实,经过这几年的锻炼,我们当中已经有几个人很是可以了。我想说,专家走了,我们当工程师也行,当不成工程师当技术员,当不成技术员当熟练操作员,能会熟练操作也行,当然最好是我们中间还能出现专家型人才。
公立医院非现场审计制度的建立 篇3
一、建立非现场审计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1.非现场审计通过信息自动采集或数据资料网络报送的形式进行。审计人员不需要亲临被审计单位现场, 就可以完成审计项目规定的检查任务, 不仅节约了人力, 降低了审计成本,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2.非现场审计可以不受现场审计存在的各种局限。不仅可以对某单位、某部门的业务进行审计, 而且可以对一批单位或部门的业务进行批量审计, 甚至还可以对全辖机构各项业务进行序时监控, 有利于扩大审计覆盖面。
3.建立非现场审计指标体系后, 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对一家大型公立医院各分院的业务进行序时监测, 使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通过纵向和横向、总体和个别、宏观和微观的指标分析, 研究公立医院各分院业务状况、管理水平等, 及时提出管理预警信号, 为领导决策、服务改进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4.非现场审计与业务开展基本同步, 可以及时发现医院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异常情况, 以及发生问题的业务部位和环节。非现场审计有利于督促各单位及时纠正错弊, 消除隐患, 规避风险, 减少损失, 可为审计部门开展现场审计提供导向, 提高审计的针对性。
二、非现场审计制度应具备的业务特征
1.非现场审计制度表现为时间上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目前, 非现场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扩大审计覆盖面, 增加审计频率来达到“保障经营、规避风险、维护安全、提高效益”的目的, 而这些是审计工作的长期目标, 因此, 非现场审计制度应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对于反映某一时点或时段发生问题可能性的审计项目, 一般不列为非现场审计制度的内容。
2.非现场审计项目应具有相对固定性和可操作性。非现场审计项目应体现全院经营规划和总体目标, 满足在较长时期内均能开展的条件, 不能只考虑某一特定时间发生问题的可能性。非现场审计项目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来源的可操作性, 要求数据来源应直接, 尽可能减少加工数据和间接数据, 数据采集量要适中, 以不增加业务部门的附加业务量为准;二是审计监测的可操作性, 要求审计部门进行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应充分考虑审计力量的构成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 确定近期、中期和过期目标, 由浅入深、由面入里, 逐渐增加审计频率和强度。审计监测工作量, 以不影响其它形式审计项目和开展为限。
3.非现场审计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具有可比性。通过对审计监测指标的对比分析, 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各单位业务经营状况的变化, 并从中发现异常与特点, 为现场审计的定向选点创造条件。
4.非现场审计应贯彻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照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及分层次管理的要求, 将各类非现场审计项目合理分配给各级审计部门。分院应侧重于前台服务、日常经营的微观监督, 政府医疗管理部门、总院通过数据汇总侧重于对主要问题的判断, 并组织现场审计。做到统一领导, 统筹安排, 各有侧重, 合理分担, 分级负责, 充分发挥各级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
三、非现场审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1.非现场审计的目标规划。非现场审计的目标要服务于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 并根据现实或客观条件确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拟定分步实施计划, 设置审计项目, 实行定期或序时监测。从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特点分析, 非现场审计工作目标应有以下四个方面: (1) 社会效益审计目标, 我国医院尤其公立医院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 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和特殊使命, 需要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因此, 非现场审计需要从公立医院特殊使命、公益性质出发, 以社会效益为导向。 (2) 经济效益审计目标, 即围绕公立医院经营管理效益这一中心, 确定非现场审计方案, 建立监测指标体系, 定期进行监测、分析, 研究影响各分院经营管理效益提高的主客观因素, 纠正弊端, 改善管理, 优化服务, 化解风险, 增收节支, 提高效益。 (3) 合规性审计目标, 应围绕政策、法规, 确定审计方案, 建立预警指标, 序时监测医院各项经营业务、服务工作, 及时发现和纠正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 安全性审计目标, 即依照公立医院相关经营管理制度, 对医院各项经营业务、服务工作进行序时监测, 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违纪、违法行为, 防范事故和损失, 维护广大医患人员生命安全, 提高经营管理与医疗服务水平, 实现医院与病人、群众之间的双赢共进。
2.建立健全非现场审计指标体系。非现场审计指标体系包括审计工作中需要了解、掌握和便于监测的主要考核指标和重要业务数据, 它具有内容明确、针对性强及相对固定等特点。通过建立非现场审计体系, 可以保障审计监督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增加针对性, 提高可比性, 减少盲目性, 避免工作中的无效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非现场审计体系应包括客户、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部分: (1) 客户维度指标。社会责任是公立医院的重要责任, 其中重视病人相关利益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在非现场审计中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主要从提高病人满意度、减轻病人负担出发, 设置病人满意度、病人投诉率、门诊及挂号平均等待时间、药品收入占比等指标。 (2) 财务维度指标。财务指标属于结果性指标, 其完成情况优劣对医院自身管理与发展来讲具有很大意义, 从提高医疗收入、控制成本费用支出角度出发, 主要设置医疗收入增长率和药品成本支出、管理费用支出等指标。 (3)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内部流程改进与优化、完善与提高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更好地促进医院服务病人、更好地实现医院持续发展。因此, 在内部流程维度主要设置病床使用率、病人治愈率、医疗事故率、门诊人次增长率等指标。 (4)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 医院需要高度关注员工培训、素质能力提升、专业资格认证等工作。因此, 在学习与成长维度设置培训覆盖率、中高级职称人才占比值变动等指标。配置非现场审计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能够对各分院的经营管理状况作出基本评价, 体现经营监督和责任控制这一中心, 为全院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服务;能够从系统范围搜索和发现存在问题的可能性, 以及发生问题的部位;能够通过对一个机构一定时期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纵向分析, 预测发展趋势等。
3.建立科学合理的非现场审计保证机制。 (1) 制度保证, 要明确非现场审计部门是代表统一法人对各分院经营管理进行的监督活动, 必须将非现场审计的要求、程序、报告制度等, 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 使非现场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各分院能够自觉接受非现场审计和质询, 并提供真实的基础资料和审计资料。 (2) 人才保证, 审计部门应根据非现场审计工作实际需要, 培养和配备既精通医院业务, 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 定岗、定人、定责, 以满足非现场审计监测及数据处理的业务需要。 (3) 工作程序保证, 制定严密的非现场审计操作程序, 严格按程序办事, 对审计数据的收集、分类、加工、分析、复算、查证、报告以及信息反馈等工作做到统筹安排。 (4) 技术保证, 公立医院应尽快建立覆盖全系统的计算机监督网络, 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实现非现场审计的自动化。
四、正确处理非现场审计与各方面的关系
1.非现场审计应自成体系。非现场审计保持独立性和超脱性, 真正体现“业务一条线, 监督一条线”的思想, 确保审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及时。
2.正确处理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关系, 合理确定非现场审计频率, 并针对非现场审计发现的异常, 及时向被审计单位发出质询书或安排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各有利弊, 只有善于将二者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相辅相成、互利互补, 才能达到审计监督的最佳效果。
3.解决好数据采集与报送的关系。由审计部门自动采集的数据, 特别是间接数据的采集, 审计部门则要按人员分工落实岗位责任, 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准确、可靠, 以提高非现场审计质量。应由业务部门报送的审计资料, 必须要求业务部门落实责任, 定人定责, 按时报送。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办法(试行). 篇4
第一条 为规范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督促金融机构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下列金融机构 :
(一)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
(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三)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四)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五)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并公布的其他金融机构。
从事汇兑业务、支付清算业务和基金销售业务的机构履行有关反洗钱义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收集金融机构报送的反洗钱信息,分析评估其执行反洗钱法律制度的状况,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预警、限期整改等监管措施的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海总部、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地(市)中心支行和县(市)支行。
第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执行反洗钱规定的行为进行非现场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负责对本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总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金融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
第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规定,确定信息收集内容,规范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操作流程,指导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非现场监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根据各自的监管范围建立具体的非现场监管工作目标和对非现场监管资料的分析指标。
第六条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指定专人负责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送反洗钱统计报表、信息资料、交易数据、工作报告以及内部审计报告中与反洗钱工作有关的内容,如实反映反洗钱工作情况。
第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对依法收集到的有关信息保密。
第八条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评估、非现场监管措施、信息归档等。
第二章 信息收集
第九条 金融机构应按向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报告以下反洗钱信息:
(一)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
(二)反洗钱工作机构和岗位设立情况;
(三)反洗钱宣传和培训情况;
(四)反洗钱内部审计情况;
(五)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要求报送的其他反洗钱工作信息。上述第(一)项反洗钱信息在内发生变化的,金融机构应及时将更新情况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上述第(二)项反洗钱信息在内发生变化的,金融机构应于变化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更新情况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
第十条 金融机构应按季度汇总统计并向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当地分支机构报告以下反洗钱信息 :
(一)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情况;
(二)协助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打击洗钱活动的情况;
(三)向公安机关报告涉嫌犯罪的情况;
(四)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要求报送的其他反洗钱工作信息。第十一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当地分支机构可以按季度通过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或其他渠道收集,也可以要求金融机构按季汇总统计并报送以下反洗钱信息:
(一)报告可疑交易的情况;
(二)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展反洗钱调查的情况;
(三)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临时冻结措施的情况;
(四)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报告涉嫌犯罪的情况。第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和监管需要调整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的反洗钱信息报送内容。
金融机构境外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应于每半年结束后的 10 个工作日内,将报告日前半年执行驻在国家(地区)反洗钱规定的情况以及被境外监管部门检查和处罚的情况通过其总部向中国人民 银行报送。重大情况应及时报告。
第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辖内金融机构报送非现场监管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金融机构应于每年或者每季度结束后的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或者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告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
第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收集到金融机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后应按照本办法附1至附7所规定的报表格式逐级上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应于每年或者每季度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汇总后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
第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应审核金融机构报送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金融机构报送的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应及时发出《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补充报送通知书》(附8),要求金融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补充更正。第三章 信息分析评估
第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对金融机构所报送的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审核登记,分类整理,分析评估金融机构执行反洗钱法律制度的情况。
第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所收集的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分析时,发现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确认的,可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确认和核实:
(一)电话询问;
(二)书面询问;
(三)走访金融机构;
(四)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确认和核实的内容不得超出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所规定的范围。
第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电话询问金融机构时,应填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电话记录》(附9)。
第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书面询问金融机构时,应填制《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质询通知书》(附10),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送达被询问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应自送达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回复被询问的问题。
第二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走访金融机构时,应填制《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通知书》(附11),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提前2个工作日送达金融机构,告知金融机构走访调查的目的和需核实的事项。
走访时,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出示执法证。人员少于 2 人或者未出示执法证的,金融机构有权拒绝。
走访结束后,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应填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调查记录》(附12)并经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签字、盖章确认。
第二十一条 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时,应填制《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通知
书》(附13),经本行(部)行长(主任)或者主管副行长(副主任)批准后提前2个工作日送达金融机构,告知对方谈话内容、参加人员、时间、地点等。
谈话结束后,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应填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约见谈话记录》(附14)并经被约见人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根据非现场监管信息以及设定的非现场监管分析指标,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情况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估。第四章非现场监管措施
第二十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在评估中发现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及时发出《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附15),进行风险提示,要求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对违反反洗钱规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并应给予行政处罚的,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规定办理。
对涉嫌违反反洗钱规定且需要进一步收集证据的,应进行现场检查。
第二十四条 金融机构对《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相关处理文书之日起10日内向发出文书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提出申述、申辩意见。金融机构陈述的事实、理由以及提交的证据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应当予以采纳。金融机构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异议的,中国人民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可根据相关非现场监管信息对金融机构有关事实或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理。
第二十五条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应按季度和撰写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报告,于每年或者每季度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报送中国人民银行。报告的主要内容为 :(一)金融机构执行反洗钱规定的基本情况;
(二)涉嫌违反反洗钱规定的情况及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根据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分析和评估结果,依法开展现场检查、给予行政处罚、移送等相关处理情况,以及做出上述处理的依据;(四)非现场监管实施基本情况、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五)改进非现场监管的建议。第五章 信息归档
第二十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建立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包括:
(一)金融机构报送的反洗钱统计报表、信息资料、工作报告以及稽核审计报告中与反洗钱工作有关的内容及其他资料信息;
(二)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形成的各种报表、报告资料或分析材料,包括与金融机构的往来函件、电话记录、走访记录、谈话记录及各类监管报表、分析报告、相关领导的批示等;
(三)有关部门或个人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的意见、监督信息及举报材料;
(四)媒体报道的金融机构有关反洗钱信息。第二十七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应将非现场监管信息
档案进行分类归档,按《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监督检查及案件协查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进行保存、保管和查询。
第二十八条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档案保密制度。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 1.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情况统计表 2.金融机构反洗钱机构和岗位设立情况统计表
3.金融机构反洗钱培训和宣传情况统计表 4.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内部审计情况统计表 5.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情况统计表 6.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情况统计表
7.金融机构协助公安机关、其他机关打击洗钱活动情况统计表 8.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补充报送通知书 9.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电话记录 10.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质询通知书 11.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通知书
12.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调查记录
13.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通知书 14.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约见谈话记录 15.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 附1 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2 金融机构反洗钱机构和岗位设立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3 金融机构反洗钱培训和宣传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4 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内部审计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 附5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年 季度
一、识别客户 单位:家
二、重新识别客户
三、涉及可疑交易识别情况 附6 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情况统计表 填表单位: 年 季度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注:“单位”和“个人”以在统计机构开户的账户性质确定;“当期可疑交易报告”指报告期内所有可疑交易报告;“其中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指《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的可疑交易报告。附7 金融机构协助公安机关、其他机关 打击洗钱活动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 年 季度
制表人: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 附8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补充报送通知书 :
根据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需要,你单位 年 月 日报送的 不准确(或不完整),请你单位将下列资料于 年 月 日前报送中国人民银行 行。
一、需要补充的资料
二、需要说明的问题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附件: 特此通知。(签章)
二ΟΟ 年 月 日 附9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电话记录
附10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质询通知书 :
对于以下所列事项,请你单位在 年 月 日前以书面形式向中国人民银行 行回复。询问事项: 联系人: 联系电话:(签章)
二ΟΟ 年 月 日 附11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通知 :
为了,我行将派 同志于 年 月 日前往你单位,了解以下情况: 联系人: 联系电话:(签章)
二ΟΟ 年 月 日 附12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走访调查记录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 走访人:
姓名: 职务: 姓名: 职务: 被走访机构: 参与人员:
内 容: 事实与评价: 发现的问题: 被走访机构意见及盖章: 附13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通知书 :
根据反洗钱非现场监管工作需要,兹定于 年 月
日 时 分在,我行 约见你单位同志(先生/女士)就、、等事项谈
话,请准时赴约会谈。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请提前书面说明。特此通知。(签章)
二ΟΟ 年 月 日
附14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
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约见谈话记录
编号:
谈话人:(签字)被谈话人:(签字)记录人:(签字)
附15 中国人民银行 行(部)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意见书 200 年第 号 :
我行根据 年 月 日对你单位实施非现场监管情况,结论如下(包括基本评价和存在的问题):
对县域反洗钱非现场监管的思考 篇5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金融机构反洗钱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制度执行不力。
一是虽然金融机构大多制定了反洗钱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 但是可操作性较差, 而且未能根据反洗钱业务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与自身的具体业务联系不多;二是制度执行不力。各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人员都是兼职人员, 工作时间和精力没有保障, 普遍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 对客户尽职调查也难以落到实处, 对交易的真实性审查存在许多困难;三是各金融机构认为反洗钱工作会增加他们的经营成本, 而且上级机构对此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措施, 县域金融机构也就失去了起码的内、外在动力, 对制度执行不力。
(二) 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不扎实, 客户对身份识别认同度不高。
一是金融机构未能严格按有关规定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 如有些对非本机构开立账户办理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等一次性金融服务的客户进行身份识别不认真, 有些对代理客户进行身份识别不仔细等;二是部分金融机构没按照规定对自然人或法人的身份证件进行联网核查, 除商业银行外, 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的多数基层分支机构还未连接联网核查系统, 而证券保险业机构更是连联网核查的概念都没有;三是客户对身份识别认同不够, 如部分企业则以经营业绩、资金流量及流向等是商业秘密为由, 对金融机构要求提供其真实身份证件难以理解;四是金融机构对客户身份识别深度不够, 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更多地处于一种应付性、边缘性、形式性的被动状态。
(三) 非现场监管信息报表数据失真, 客户资料信息保存不规范。
一是人行县支行收集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报表数据不完整, 县域证券、保险机构均未向人行县支行报送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报表, 易造成反洗钱盲点, 而银行业机构报送的信息报表不全, 或少报表, 或漏数据;二是数据不太真实, 各银行反洗钱工作都是人少事多, 为了应付人行的检查, 草草了事, 难免数据失真;三是数据分析不到位, 商业银行虽有反洗钱自动识别系统, 但有些行二次识别不认真, 要么全都上报给人行, 要么全当作正常客户处理, 而农信社、邮储银行没有反洗钱自动识别系统, 全凭人工甄别, 反洗钱人员业务能力又有限, 分析不到位;四是客户资料信息保存不规范、不完整、不统一。有的金融机构客户账户资料没有按照一户一档进行保管, 有的金融机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没有随传票进行装订, 有的金融机构只保存开户资料, 没有对销户资料进行保存等。
二、相关建议
(一) 加强学习培训, 完善落实反洗钱日常运作机制。
一是人行县支行要依照《反洗钱法》等一系列反洗钱政策, 结合县支行反洗钱工作实际, 注重操作上的学习;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反洗钱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以适应对客户身份进行深度识别的需要;重点培训识别客户身份、甄别可疑交易及非现场监管报表填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不断规范和完善金融机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信息的填报工作, 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三是督促各金融机构完善反洗钱的各项内控制度, 落实反洗钱岗位责任制和内部操作规程。
(二) 改进监管方法, 提高监管成效。
一要充分运用非现场监管信息, 准确反映辖内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状况, 指导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整改, 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水平;二要根据非现场数据提示的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检查, 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洗钱行为的识别、分析和发现上来, 增强反洗钱工作实效;三要积极探索开发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数据分析指标体系。
(三) 认真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工作, 做好客户资料信息保存。
非预设现场广播电视节目直播系统 篇6
广播电视新闻直播是广播电视宣传最受社会欢迎, 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形式, 电视节目直播也是提高行业竞争力、扩大电视宣传影响力的关键, 直播必将走向常态化。传统的电视节目直播, 大型活动依靠预先设置现场和架设缆线传输完成, 突发事件则依靠卫星转播车作简单的视频连线, 受地域、环境、供电、现场复杂程度影响很大, 致使直播形势单一, 表现力差, 许多动态事件、突发事件难以进行实时的现场直播, 其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是技术保障能力的缺陷, 解决技术保障缺陷, 或制约瓶颈的呼声在电视业界越来越高。
不断满足社会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 特别是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的实时现场报导, 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 也是面对激烈竞争环境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生存的关键, 而以广播电视直播形式的实时现场采访报道是其核心。非预设现场广播电视节目直播系统研究项目, 旨在解决广播电视节目直播技术支持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瓶颈, 它使多点直播, 快速移动跟踪直播, 以及诸如隧道、矿井、湖海、高山等事件直播成为可能, 从而弥补了架设缆线, 卫星等直播投入大、使用范围窄、运行费用高以及无法到达现场的缺陷, 也丰富了电视直播的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 为全天候的广播电视直播提供了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该项目属于一项应用型系统设计创新性研究。
解决的关键技术为支持移动的无线广播电视级视音频接入技术, 并实现视距阻隔 (OLOS) 与非视距 (NLOS) 条件下安全可靠的图像、声音等传输。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优化频率, 充分利用了无线传输穿障绕障能力和提高频率资源利用率;二是采用先进的调制技术, 以提高抗多径衰落能力;三是采用高性能视音频压缩技术, 降低有效传输速率, 与先进的信道编解码复用等全数字技术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四是移动中继技术, 以解决空间严重遮挡, 实现二维坐标“S”型绕障和三维坐标任一图型的穿障绕障能力。
2 系统组成及拓扑结构框图
2.1 非预设现场广播电视节目直播系统主要单元组成
(1) 现场采集单元:由摄像机、扣板式数字微波发信编码单元或背负式数字微波收发信编码复用单元及高性能全向天线组成。
(2) 移动虚拟蜂窝中继站单元:由背包机、数字收信单元、数字发信单元、编解码、调制解调器复用、变频器、高性能全向天线或角度天线等组成。
(3) 车载式中继单元:由微波收、发信单元、编解码单元、调制解调器复用单元、变频器、高性能全向天线或角度天线等组成。
(4) 固定接收基站单元:由数字收信单元、解调解码器、计算机处理中心组成, 提供丰富的接口, 以便与卫星、光缆、微波干线、互联网、公共通讯网驳接。
(5) 直播平台单元:由计算机控制终端、视音频矩阵切换器、字幕机、编辑机及播出控制系统等组成。
(6) 系统语音指挥、GPS监控单元。
2.2 多种图像传输系统组网灵活, 满足射系统和图像接收系统可以灵活组成多种图像传输系统
见图1~5如果需远距离传输, 接收端还可提供与卫星、光缆网、微波网、互联网、公共通讯网的接口。
2.3 系统拓扑结构框图
(1) 采集现场至车载中继间直通的解决方案扑结构见图6。
(2) 采集现场至车载中继间严重受阻情况下解决方案拓扑结构见图7。
3 系统工作原理
3.1 现场采集单元
(1) 信号流程:摄像机将现场拍摄的数字或复合视音频信号送入MPEG-2编码器中编码后, 再送入COFDM调制器经变频后发射出去。
(2) 信道安排:关于信道安排, 考虑到使用现场的电磁环境情况拟在一个6M带宽内设置4~8个信道, 以便于根据现场的情况, 灵活地调制到不同的信道上来避开对传输信号的干扰。
(3) 功率设计:考虑到人体安全辐射的要求, 扣板式发射机采用全向天线以100mW功率发射, 背负式发射机发射功率按400mW~2W (可调) 设计。
(4) 供电:扣板式发射机采用12V电池供电 (和摄像机共用) , 背负式发射机采用12V电池供电或12V外接电源供电方式。
(5) 接口:视、音频输入采用BNC接口。
(6) 技术指标
工作频段:280~800MHz, 1000~1700MHz, 具体工作频段根据实际情况定制。
信道宽度:4/6/8MHz
压缩标准:MPEG-4兼容MPEG-2
压缩格式:MP@ML, 4∶2∶0
调制方式:COFDM, QPSKFEC:Viterbi (1/2, 2/3, 3/4)
保护间隔:1/32, 1/16, 1/8, 1/4可选
传输容量:单向一路D1图像、两路伴音 (达到或超过DVD效果)
输出功率:50mW~2W (可调)
传输距离:100mW发射模块约200m (非视通情况下)
2W发射模块约1km (非视通情况下) 视频输入:PAL/NTSC
射频连接口:50Ω, L16 (对天馈线)
视音频接口:RCA@75Ω不平衡。
供电电源:DC12V
工作温度:-25 70℃
工作湿度:80%
天线:高增益全向天线
3.2 移动虚拟蜂窝中继 (背包机)
在现场采集单元与车载接收单元无线链路发生阻断信号不能正常传输时, 采用移动虚拟蜂窝中继 (背包机) 可灵活地实现二者之间有效的联通。其技术路线的设计考虑:
(1) 信号流程:COFDM数字收信机将接收到的现场采集单元的信号, 通过ASI接口直接送入COFDM数字发信机发射给车载接收。
(2) 信道安排:为防止产生同频干扰, 收、发信之间采用不同的频率, 在车载接收端根据现场路由实际情况通过设置选择, 可选用现场采集单元信号或移动背包机信号。
(3) 功率设计:背包机收、发均采用全向天线, 发射机发射功率为400mW 2W (可调) , 发射距离可达12km (无阻挡) 。
(4) 供电:背包机采用12V电池供电或DC12V外接电源、AC220V供电方式。
(5) 技术指标
收发天线:全向天线
接收天线增益:>5.5dB
接收门限电平:灵敏度-103dBm (10-7BER@4MHz信道宽度)
设置接口:BNC
电源供电:AC220V, DC12V
发射功率:400mW 2W, 考虑距车载的传输距离≤1000m
存储温度:-45 75℃
工作温度:-25 50℃
工作湿度:相对湿度85%
背包机重量:≤10kg
3.3 车载式中继单元
(1) 信号流程:COFDM收信机将来自现场采集单元的信号或背包机中继的信号接收下来, 通过ASI接口或视、音频接口送入COFDM发信机, 经高增益全向天线将信号发射出去。各固定接收基站用COFDM接收单元将信号接收下来, 变成SDI或AV格式的信号输出。
为提高接收信号电平, 保证信号的质量, 在固定基站接收端可考虑采用高增益定向角度天线和空间分集来提高接收电平。
(2) 信道安排:为防止产生同频干扰, 收、发信之间采用不同的频率, 选用高性能滤波器来提高隔离度满足传输要求。
(3) 功率设计:车载收、发均采用全向天线, 发射机功率为1 10W (可调) , 发射距离可达1 25km (在市区有阻挡情况下1 10km) 。
(4) 供电:采用DC12V外接电源或AC220V供电方式。
(5) 接口:收、发信机视音频输入输出采用BNC接口, 码流接口可采用ASI接口, 也可考虑增设SDI接口。
(6) 技术指标:
接收天线:增益>10dB全向天线
发射天线:高增益全向天线或定向角度天线
发射功率:10W, 距固定基站的传输距离 (非视距) 10km左右, 可根据实际情况定制。
载波数量:1705 (2K模式)
系统延时:约500ms, 支持≥100km/H移动速度传输
调制方式:COFDM, QPSK
编码方式:MPEG-2@MPEG-4
图像解析:水平:720, 垂直:576
信道宽度:4/6/8 MHz
传输容量:一路视频、两路伴音 (不平衡/平衡)
电源供电:DC-12V、AC-220V
移动速度:时速≥70km/h稳定接收
带外抑制:>40dB
供电电源:AC220V@DC12V
整机功耗:<100W@输出功率10W
3.4 固定接收基站单元 (多信道同步分集信号处理单元)
来自COFDM接收系统的数字码流SDI或AV信号通过数字微波网、光纤网、卫星将信号传送到中心机房计算机处理中心, 计算机对来自不同基站接收点的信号进行同步、优选等控制处理后, 送入直播控制平台。
3.5 直播平台
来自多信道同步分集信号处理单元的数据或AV信号经过直播控制平台, 上载到硬盘播出机房就可进入播出系统播出。
4 关于电磁防护
电磁防护在本研究项目中亦是我们重要关注的方面, 按照我国规定 (GB8702-88) , 在系统设计时, 我们充分考虑了对电场强、电磁强度、频率特性、辐射累积量与锋值量可能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实际测试值为:
由表1中可以看出, 对于背负式、车载发射设备的测试符合 (GB8702-88) 2.1.1、2.2.2、3.1.1条款。
关于电磁辐射标准, 可以说是安全的, 即便于此, 为消除使用者顾虑, 拟选配专用防护头盔和防护背心做为使用者自选防护工具。
5 项目优势及市场前景
根据目前情况, 现场直播一般还是采用传统的事先预设即采用大型转播设备, 进行摄像点位预设, 传输缆线预设等方式。该方式机动灵活性差、运行成本高, 尤其对突发性事件应急能力差, 使用范围窄。而本项目主要针对突发事件或不可预测的事件的发生, 在第一时间实时的, 甚至在视距阻隔 (OLOS) 与非视距 (NLOS) 条件等复杂环境下实现环网传送, 能够把现场实景高质量传送到目的地。由于该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安装使用便捷、成本低廉、可用性强, 可提供三大系列, 十多种类型。在各级广播电视台、应急指挥部抢险机构、公安、消防、部队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 亦有良好的出口前景。
6 应用领域、推广价值
本系统独创现场实时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现场直播无线解决方案, 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便携、易于操作、安装使用便捷、重量轻、体积小, 反应迅捷、机动灵活、低成本运行和在非预设状态下的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可以广泛地在各级广播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新闻采集, 亦可广泛地在应急抢险机构、公安、消防、交通、反恐、防震救灾、等领域应用, 能够及时地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可靠的现场信息资讯, 以便尽快掌握了解现场的有关情况, 便于对现场紧急情况的指挥、调度处置。
测试仪表:LZT-1150测试时间:2009.7.9
测试仪表:LZT-1150测试时间:2009.7.9
因此, 非预设现场广播电视节目直播系统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广阔的市场推广价值。
7 结束语
非预设现场的广播电视节目直播系统, 为系统设计创新型应用性研究。很好地解决了抗多经衰落、抗干扰, 非视距传输问题为广播电视节目直播 (视音频信息采集) 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改变了电视直播形态, 丰富了表现形式, 特别是为复杂环境下的直播提供了全天候的技术支持, 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国内外亦属领先技术, 其多系列、多型号的设备, 又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差异性的应用空间, 同时该设备资效比高, 携带使用方便, 支持等群组网, 快速移动等特点, 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和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介绍了移动数字视音频直播系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旨在解决广播电视节目直播在技术支持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瓶颈, 它使多点直播, 快速移动跟踪直播, 以及诸如隧道、矿井、湖海、高山等事件直播成为可能, 从而弥补了架设缆线、卫星等直播方式投入大、使用范围窄、运行费用高, 以及无法到达现场的缺陷, 也丰富了电视直播的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 为全天候的广播电视直播提供了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主要由新闻采集单元, 信源信道编码压缩单元, 穿障绕障系统, 现场编辑平台, 移动虚拟蜂窝中继站, 收发传输单元, 播出平台组成。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部队、公安、消防、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具有广阔地推广应用前景。
【非现场检查】推荐阅读:
非现场检查通报06-19
现场消防检查报告08-29
3现场质量检查总结07-20
6s现场检查考核制度08-03
食品抽检现场检查笔录08-13
作业现场安全检查制度10-20
金融办现场检查汇报材料07-12
qa车间现场检查记录07-22
服务区现场检查工作09-29
医疗器械现场检查统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