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部审计工作

2024-08-30

对内部审计工作(共12篇)

对内部审计工作 篇1

内部审计工作是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结构多元化、资金渠道多层次的背景下, 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尤显重要, 内部审计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施展平台,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从近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来看,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 提出了深化内部审计的意见和建议。

一、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 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单位的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比较片面。一方面认为, 内部审计主要是监督领导者的行为、限制领导者的权利, 审计的任何问题对自身都是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认为, 内部审计对单位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帮助不大, 内部审计可有可无。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部分领导忽视内部审计, 出现不单设内审机构, 甚至撤销内审机构的现象。这种情况下,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没有保障, 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和风险防范功能难以完全实现。

(二) 内部审计的法规制度不健全

目前, 我国虽然出台了《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等针对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 但是基本上都是原则性的规定, 缺乏具体的管理准则和操作指南。尤为突出的是缺乏规范内审质量的法律法规, 关于内审工作纪律和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的制度和法规不够系统。

(三) 内部审计的地位不明确, 独立性差

实际工作中, 内审机构就是单位的一个内设部门。一方面, 被审对象与内审人员同属一个单位, 因为内审人员要服务于本单位利益, 客观上使内审工作质量、内审人员执行法纪的程度受单位的制约。另一方面, 内审机构与被审部门受同一领导人领导, 相互之间地位平等, 在单位的内部环境下, 内审机构与被审部门之间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利益关系, 内审人员与被审人员之间也可能存在不同形式的利害关系。因此在单位中, 内审机构和人员很难具有完全的独立地位。

(四) 内部审计的范围需进一步扩大

当前内部审计的范围较窄, 主要是财务会计领域, 审计对象集中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等财务会计资料。内审人员基本上是对这些财务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计, 而对于财务会计之外的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 很少涉及。

(五) 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能满足工作要求

内部审计涉及范围广泛, 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具备会计、管理、法律、计算机、工程等多方面知识,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相当部分的内审机构中, 内审人员是由会计人员转行而来或兼职, 尽管他们有丰富的会计知识, 但对内部审计需要的管理、经济预警、风险控制等方面, 还很缺乏, 其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与企业发展需要有较大差距。

二、多措并举, 深化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要与时俱进, 要实现从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从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督的转变、从查错纠弊向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转变,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单位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一) 拓宽审计领域, 提升审计层次

单位不同发展阶段工作重点不同, 对内部审计监督要求的重点也不同, 要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 探索经营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测评、重点项目跟踪及专项审计调查等新领域, 抓住重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监督。一是开展全面的管理、成本、税收情况审计, 促进管理升级。二是开展重点项目审计, 将审计职能从“防错查弊”向“评价服务”延伸。三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查找管理漏洞, 增强单位领导的自我约束力。四是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针对管理层关注、职工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重大积极事项进行调查和研究。五是加强后续审计, 狠抓整改落实, 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及整改建议进行后续审计。

(二) 抓住关键环节, 提高审计质量

质量是第一位, 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内部审计要坚持“三个必须”、“三个不放过”, 即:审计必须从严、漏洞必须纠正、责任必须追究, 对问题原因清查不放过、对改进措施落实不放过、对相关责任人处理不放过。在审计工作中, 把好计划、程序、政策、报告和整改“五个关键环节”:一是严把审计计划关。年初, 结合全年工作任务和重点制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依据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定审计项目。二是严把审计程序关。针对审计取证不规范、复核不及时、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 建立审计质量标准, 规范审计取证和工作底稿等。三是严把审计政策关。在审计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审计, 对每个审计项目, 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工作规程, 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四是严把审计报告关。在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前, 与被审计单位沟通, 核实存在问题, 探讨整改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 同时, 按照事实客观、依据充分、用语规范、定性准确等标准出具审计报告。五是严把审计整改关。针对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堵塞管理漏洞, 做好责任追究。坚持审计督查制度, 及时有效地督查审计问题整改和审计建议的落实。

(三) 发挥审计功能, 强化成果利用

任何单位的领导决策都需要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有价值的建议, 内审机构应该也完全有能力成为单位的智囊部门。内部审计工作最有利的条件是有数字、有事例, 如果通过综合分析, 把审计成果、资源挖掘出来, 给领导提出一些宏观层面的建议和对策, 对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层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注重发挥防护性作用。内部审计要通过检查和评价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机制, 针对薄弱环节和问题发出预警和提出对策;二是注重发挥建设性作用。内部审计要通过揭示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为决策层作出科学决策和完善管理提供参考, 起到促进单位自我改进、完善和提高的作用。三是注重发挥信息鉴证作用。内部审计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有关经济活动信息的鉴别, 证实其真伪, 为决策层作出科学决策和完善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四) 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规章制度

严谨、规范的内部审计法规、制度, 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保障, 也是内部审计规范化的要求。相关部门应根据现行的《审计法》等法律法规, 制定出更加明细的业务指南和操作流程, 以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更好的指导、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 加强领导, 坚持客观独立

内部审计能否切实发挥作用, 一方面取决于领导的重视, 另一方面取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作为。领导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要支持内审机构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内审人员要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 积极取得领导的支持, 为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 要正确处理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关系。独立性主要指内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客观性主要指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 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保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性是客观性的基础, 客观型是独立性的保证。

(六) 提升业务水平, 注重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只有不断提高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 才能履行好审计职责。一是从制度上对内审执业资格及执业行为做出具体规定, 实行考试和审验制度。二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机会, 定期或不定期选派内审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培训, 提升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 使内审人员拓宽视野, 学习新的审计思想、方法和理念。三是不断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努力提高内审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坚持做到“发现问题是水平, 包庇问题是渎职, 落实整改是业绩”。

参考文献

[1]张路平.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 2010, (9) .

[2]徐国忠.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1) .

[3]吴美光,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 2011, (2) .

对内部审计工作 篇2

王宝庆

【专题名称】审计文摘 【专 题 号】V3

【复印期号】2013年12期

【原文出处】《中国审计报》(京)2013年1023期第⑤页 【作者简介】王宝庆,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

我国审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审计指导监督内部审计工作,但是如何进行指导监督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无章可循;在实际工作中,又出现内部审计协会替代国家审计机关行使指导监督职能,功能错位。本文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从三个维度研究探讨国家审计如何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以期与同行交流。

国家审计如何对内部审计进行指导监督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这就意味着,其一,“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是审计机关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其二,对不属于国家审计监督对象的内部审计单位则不在其范围之内。

但是,国家审计如何指导内部审计,指导哪些方面,目前都没有明确规定。审计署曾经发布的《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规定》,在指导对象、内容、方式、方法和适用范围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施行后,废止了上述规定,导致国家审计指导内部审计的法规制度出现真空地带,对指导监督没有统一规范和标准,出现了无章可循的尴尬局面;在实际操作中,审计机关将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工作委托给内部审计协会来完成,出现了委托事项超出内部审计协会职责范围的现象,工作的法定主体和执行主体发生了严重分离状态;另外大多数国家审计机关把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放在科研所或法规处等机构,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指导监督部门;对待内部审计的指导监督没有专职人员,大多数都是兼职人员在管理,从而导致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监督落空或力度不够。

笔者考虑,中央国家审计层面,应该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要明确国家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协会在指导、监督、服务内部审计方面的职责划分,明确各自的定位,避免出现工作真空或重复。要尽快在审计机关内部建立内部审计指导中心(处),要明确内部审计中心(处)的职责定位和业务范围,规范指导监督的内容、程序与标准。地方国家审计层面应该在推动地方政府出台相关地方内部审计法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使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地方审计机关内部应尽快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指导中心(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制定指导监督计划实施。在管理范围上,笔者考虑,各类国有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可以考虑纳入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督范围,而对于民营企业可以考虑纳入内部审计协会的服务范围。

内部审计协会如何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章程》第三条指出,本会的宗旨是:服务、管理、宣传、交流,即以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为主线,通过向会员提供优质服务、实行职业自律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宣传、开展国内外交流,实现协助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工作履行指导和监督职责。但是,目前地方内部审计协会的状况是,内部审计协会替代国家审计机关行使“指导”与“监督”职能,越俎代庖,功能错位,远远超越了内部审计协会的法定职责;地方内部审计协会包揽一切内部审计服务工作,涉及内容包罗万象,诸如资格考试培训与后续教育培训、课题申报、优秀论文评选、相关规章制度制定与宣传、质量检查等等;同时内部审计协会受到事业编制的限制,人员太少且多属于兼职,从事协会工作的大多数人员没有经过内部审计专业知识培训学习,对内部审计业务不熟悉,出现了内部审计协会只“服务”与“交流”,没有“指导”与“监督”。建议地方审计机关努力为内部审计协会争取更多的事业编制和经费预算,招聘足够的专业审计工作人员,从而使内部审计协会的服务功能真正发挥。

如何实现服务、管理、宣传、交流?笔者考虑,关于“服务”应该定位在资格考试、后续教育、CIA考试与教育等方面,可以考虑设立培训部行使职责;关于“管理”应该定位在内部审计职业自律方面,主要是单位会员与个人会员管理,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和内部审计专家库建设,组织专家开展质量检查并出具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报告,可以考虑设立管理部行使职责;关于“宣传”应该定位在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审计准则,组织内部审计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开展有关内外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考虑在设立宣传部行使职责;关于“交流”,应该定位在会员单位和会员个人的学习交流内部审计经验上,主要事项包括组织申报研究课题、优秀论文评选等方面,可以考虑设立学术部行使职责。

国家审计机关不能再把内部审计协会当成审计机关的“附属物”,应该以审计机关的内部审计指导中心(处)为主体,以内部审计协会为桥梁,积极主动地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这里还有一个关系需要梳理:审计机关的审计科研所是国家审计的研究机构,可以和审计学会合署办公;内部审计协会可以和内部审计指导中心合署办公。

内部审计对国家审计功能的拓展

从审计性质上说,国家审计是代表国家(或政府)实施的审计,其工作目的是要服务于政府,维护国家的利益。对于强化权力制衡,健全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审计机关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其内部审计情况进行了解,并注重利用内部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果,这样既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发现线索,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同时也减少对被审计单位的干扰时间。内部审计从性质上说是代表组织的管理者实施的审计,其目的是要服务于组织的管理者,为组织加强经济管理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维护组织的利益。由于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在根本利益上,既有差异性,也有一致性,在维护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方面,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国家审计的作用发挥上具有极强的拓展功能,因此必须实行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其定位必须明确:“指导”是柔性管理,“监督”是刚性执法。至于指导什么?监督什么?需要进一步研究。

对内部审计工作 篇3

一是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嬗变,作用领域扩展,影响力增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期待内部审计工作者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执业能力,以继往开来,加快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进程。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咨询诸职能,近年来,内部审计已由单一发挥监督职能向同时发挥监督、评价、咨询职能的方向发展,其作用领域也由财会领域向管理领域和经营领域扩展。内部审计工作者在单位内部的“身份”定位也逐步提升,由财务收支的监督者嬗变为单位发展规划的参与者、经营业绩评估的组织者和风险应对方案的策划者,为本单位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服务。这种转型性演进,是我国内部审计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全符合国际组织认定的内部审计发展规律。

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溶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加深,为我国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期待内部审计工作者提高自身执业能力,为本单位的稳定、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去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世界经济呈现衰退趋向,不稳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市场需求下降,对外贸易锐减,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威胁并造成实质性损害。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减轻国际金融危机的损害程度,我国政府主动应对,果断采取一系列以扩大内需为主体的经济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很强、力度很大的产业振兴方案并立即组织落实,力争率先走出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

二、发挥“免疫”功能,促进健康发展

(一)提高内部审计新理念的吸纳溶合和转化能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需要确立新的内部审计理念,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现实情况看,确立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新理念是实现理念更新的重中之重。内部审计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免疫系统”功能理念是高度集中反映了内部审计职责功能核心内涵的创新理念,具有科学性、建设性、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特点,有助于内部审计在单位内部职能定位的提升。问题的关键是,内部审计工作者要审时度势,坚持与时俱进,善于接受并深刻理解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新理念,溶合并转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主动出谋划策,为本单位构建应对各种风险的“免疫”防线,确保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可以预见,内部审计工作者“免疫系统”功能新理念的确立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必将得到单位领导层的重视和各方面的支持,从而作出新的贡献。

(二)提高市场经济动态信息的收集、解读和利用能力。为本单位构建“免疫”防线,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而定。在构建之初,不能主观臆断、自以为是、闭门造车;在构建之后,不能一劳永逸、固步自封、一成不变。内部审计工作者应当面向市场,扩大视野,扩展经济信息收集的收集范围,拓宽经济信息来源渠道,努力提高经济信息的综合分析解读水平和综合利用能力。要坚持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国内市场信息与国际市场信息并重原则,着重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物流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演变,以及价格、利率、汇率、税率等调整信息,认真分析解读,从中发现与本单位发展相关的有利和不利信息,为构建并完善“免疫”防线提供研究应对策略的依据,从而增强其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内部审计工作者必须明白,市场经济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经济信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资源,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收集、解读和利用能力,才能保持耳聪目明,头脑清醒,信息灵通,见机而动,在内部审计岗位上有所作为。

(三)提高风险管理机制和应急预案的设计实施能力。内部审计为本单位构建“免疫”防线,主旨在于应对市场经济发展演进过程中可能给本单位形成的各种风险,避免或减少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影响本单位的健康运作和持续发展。为了强化“免疫”防线的坚固度,增强“免疫”防线的灵活性、智能性和主动性,内部审计工作者应该主动参预本单位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重大风险、突发风险应急预案的设计工作,并积极提高这方面的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对风险管理机制,重点在于提高风险的预测能力和识别能力,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强化风险应对责任制,促进按照有关规定提存风险准备金,以备弥补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对风险应急预案,重点在于当重大的突发风险袭来的时刻,针对风险的性质、规模、力度、时段、破坏程度和经济损失额度,根据本单位的市场定位、经济实力,划分风险等级并明确应对措施,责任到人,争取主动、有序、有备,把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不影响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辟蹊径、出奇招,力求“化险为夷”,变风险为机遇,在风险应对中谋发展。

(四)提高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实况的审计监督能力。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实施审计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免疫”防线需要不断加固的主要阵地。要大力促进并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从三个方面提高审计质量、强化监督力度:一是加强财务收支预算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将审计重点由预算执行结果的事后审计转变为财务收支预算的全过程审计,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到预算编制阶段,从“源头”抓起,认真审计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依据的可靠程度,论证其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和前瞻性,堵漏防弊,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强财务收支预算内容的全方位审计监督,将审计重点由节约成本费用支出为主转变为财务收入与支出并重,特别注意暂收、暂付、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往来诸科目的异常变动,避免漏收乱支,资金流失。三是加强财务收支预算的全面考核评估,不仅要对预算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认真考核评估,而且要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市场竞争态势、应尽社会责任的高度,以构建“免疫”防线的视角,评估预算执行中是否存在需要“加固”的薄弱部位,提出建设性意见。

(五)提高内部控制机制力度到位实况的考核评估能力。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旨在确保单位的经济行为合法、规范、有序、健康运作,顺利实现既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内部审计工作者职责所在,不仅应当积极参与内部控制机制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活动,而且应当通过内部控制机制运行实况的考核和评估,促进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强化其控制力度,提高其“免疫”功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三:一是要检验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备,是否适合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具有应有的控制力度和控制效果。要通过调查研究、实地测试、考查记录等方法发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全面控制,突出重点,要求明确,措施可行责任到位,环环扣紧,一着不漏”的设计要求,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的“空白点”“盲点”和“死角”,不使“免疫”防线存在漏洞。二是核实已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认真的执行,有无形式主义现象。要到第一线了解相关人员对已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在思想上认同接受,有无抵触情绪,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哪些阻力和具体困难,怎样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真正起到自觉遵守、自我规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积极作用。三是抓好内部控制实效的考核和评价,广泛听取意见,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剖析成因,集思广益,探索如何完善之道,供领导层决策,促使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控制有力,奖惩有据,具有应有的权威性。

(六)提高自我优化知识结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力,确保内部审计在新形势下拥有新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内部审计工作者拥有的相对滞后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难以胜任自身的职责定位。必须自觉地根据现实需要,吸纳涌现的大量新知识,掌握先进和科学技能,才能够对遇到的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有准确的识别力、判断力和处置力,避免由于新知识的缺失和新技能的无知而衰失话语权,陷于难以有所作为的尴尬境地。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要根据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原则,强调“缺什么,补什么”,采取以自学为主的多种形式吸纳新知识。从现实情况看,重点是:认真学习并掌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知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知识,国际投资和贸易往来的新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现代企业管理、资源整合利用、应对各种风险、资本增值、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并掌握开展审计工作必须掌握的现代科学技能,主要是计算机的运用技术,以适应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既可以确保审计的质量,同时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必须强调的是:内部审计工作者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各取所需,各有所重,但更要重视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现代科学技能的驾驭,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型、知识型的内部审计群体,提高整体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完善的探讨 篇4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及特点

内部审计是某一组织机构建立的, 旨在对组织内部各种业务进行独立审查和评价, 并确定其是否遵循规定的方针和程序的独立职能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管理在独立性以及权威性方面的要求更高, 它是对其他控制的一个再控制的过程。

内部审计的特点主要包括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均设在各个组织内部;审计的内容更侧重各项制度是否得到遵守与执行、经营过程是否有效;内部审计提供的服务是内向的, 并具有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较低, 多以建议性意见表现。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问题分析

1. 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足

目前, 大多数企业均存在着重经营轻内部管理的弊端, 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偏差。一方面, 有些企业片面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在国家审计的干预或推动下被迫设立的, 其并没有引起这些企业的重视。另外, 一些员工错误地认为, 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无非是协助领导者应付上级检查, 形同虚设, 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2.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企业重要的监督管理工作, 主要由内部监督控制部门开展。为了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权限开展审计工作, 而且企业的其他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但是根据国家企业法中的相关规定, 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属于平级关系, 而且并不具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权限, 因此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处处受到限制。

3. 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与业务能力偏低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状况, 直接决定着审计的质量和内部审计的成败。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及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 它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理论知识, 而且要熟悉经营管理、会计、税收等专业知识。然而,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队伍普遍存在知识技能不全面等现象。

4. 企业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分为审计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 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和管理两部分。现阶段部分企业仅就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即仅着重于传统的事后审计, 忽视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审计。在审计手段方面,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一直以手工随意抽查账目为主, 较少运用统计抽样方法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 仅凭审计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 不仅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降低工作效率, 而且严重阻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与建议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若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并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 企业管理层必须从在企业内部、在管理中挖掘潜力, 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1. 成立具有足够独立性与权威性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为了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必须结合企业经营实际状况, 成立专业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并保障其具有权限与独立性, 在开展审计活动工作时, 不应该受到各部门的掣肘, 保障内部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真实的开展, 准确直观的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管理状况。

2.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 规范审计工作

一般情况下, 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董事会或企业最高管理层, 只有隶属于企业最高层领导, 才能较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通过设立审计委员会体现的, 其工作人员一般为外部董事, 他从属董事会领导, 并可以直接向其汇报工作, 在组织中不受管理层及其他业务部门的干涉, 进一步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过程中, 应具体考虑企业的性质、规模、内部结构等相关规定, 并配备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审计人员, 如此, 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可以有效提高审计报告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 必须做好审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

第一,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内部审计的性质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 同时也要熟悉管理、法律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第二,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后续培训教育。后续培训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首先在熟悉最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会计电算化等软件操作, 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后续教育中还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第三,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认识。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分先因素不断增多, 这要求审计人员要加强风险意识, 及时识别风险。

4. 突出各阶段审计的重点, 系统得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

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职责是“提出改善经营的建议”, 因此, 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将审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领域的全方面上, 克服“秋后算账”的老一套做法, 结合企业经营部门与管理部门的真实情况, 抓好各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只有这样, 内部审计才能全方位、高层次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永永.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管理科学.2009, (9) :609—611

[2]钱光明, 李士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0, (06) .

对审计质量的探析工作心得 篇5

全省开展“审计质量年”活动的目的是:(1)进一步提高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2)严格审计执法;(3)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和审计成果运用水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职能作用。针对审计质量年活动的目的,笔者也谈谈如何提高审计质量。

一是设定审计项目质量“第一责任人”原则。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活动是在审计机关主要领导者的领导下,统一组织人员制定审计项目质量方针和目标,并围绕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因此审计机关主要领导者是审计项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二是不定期项目质量评估。审计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持续改进过程,对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质量考评并作出评价意见,为进一步改进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提出建议,对于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运用集体智慧撰写审计报告、提升审计成果。在查实问题后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看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客观情况,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是否从体制、机制上和制定、修改、完善法规的高度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提高综合分析水平,应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要从大量的数据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映出问题最核心的、最本质的东西。二是提高分析研究的综合性。反映的问题能否引起重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是看反映问题的普遍性和倾向性。三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不能就事论事,为建议而建议,不能泛泛而论,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问题整改和完善制度和法规,堵塞漏洞,标本兼治。

对审计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6

(一)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情况制定的、指引整个审计项目开展实施的“作战计划”,它制定审计目标、评估审计风险、明确审计范围、确定审计重点,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重点审查对象。

因此,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否有助于实现审计目标,是否结合了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是否进行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方案是否合理,重点是否突出,是否初步了解和掌握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的主要环节;方案编制的基本要素是否齐全;检查方案所确定的审计内容是否全面,是否考虑了审计项目类别的特点;检查采用的审计方法是否先进、可行,人员的组成、分工是否合理,时间安排是否紧凑,是否考虑了审计事项的复杂性、重大性和重要性;是否将草拟的审计方案提交审计组讨论,重要项目的审计方案是否经办公会讨论,是否经过主管领导审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发现审计方案确定的某一内容、方法与实际情况不符时,是否及时编制补充调整方案,调整方案是否经过批准。在有审计工作方案的情况下,还应先审查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步骤和方法等方面是否与工作方案保持一致,并结合审前调查情况作出了细化安排。

(二)审计证据的审理。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收集的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对审计证据的审理重点是支撑审计结论的证据是否具备“四性”。

一是审计证据的客观性。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和主观推断,这是取证材料作为审计证据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属性。二是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证据用来证明或否定某个审计事项时,必须与该事项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不具备相关性的材料对审计事实的认定毫无用处。三是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审查时应判断取证是否达到了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四是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审计证据必须依合法的程序取得,以合法的形式固定。以违反法律规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审计事项的依据。没有以合法形式固定的证据,如被审计单位未签字盖章、审计人员也未注明原因的,也不能作为审计证据。

(三)审计结果类文书的审理。审计结果类文书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也是审计质量的最终体现,在整个审计环节中处于核心位置。为了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审理人员应首先审查审计报告是否完整。审计情况是否全面反映,有无随意截留和隐瞒审计情况,特别是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重要线索。其次审查审计报告是否准确。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引用的法律法规条文是否具体准确,报告反映的数字是否准确,是否与审计工作底稿相符。再次审查审计报告是否客观。审计报告是否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不歪曲事实,所包括的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有无偏见。最后审查审计报告是否富有建设性。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是否对领导决策或被审计对象提高管理水平、防范风险有帮助。除此之外,还应审理同类项目的同类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是否一致,审计报告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编审程序是否合规等。

二、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基层审计机关所处特定人员素质与工作条件环境,发展不平衡,在推行审计项目审理时还存在一定差距与问题。

(一)机构人员配置不尽合理。一是人员综合素质与审计工作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性质对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审理人员的专业资质、工作经历、业务素质等方面要有更高的标准。但是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本来就存在需求矛盾,真正具体承担从事审计业务人员很少,一线审计力量尚难满足,抽出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充实审理机构使基层审计机关面临两难选择。二是机构配置职能不明、责任不清。有的地方审计机关没有单独设置法规机构,审计复核工作由办公室或综合科室负责。有的地方审计机关虽然设置了单独法规机构,但是所配置的工作人员也只有1-2人,年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部分法规机构还承担执行审计项目、档案管理、综合信息等工作,导致法规机构工作重点不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而是应付一些日常事务工作。同时,随着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和审计技术方法手段运用,审计复核工作也遇到新的问题,如计算机联网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等审计业务开展和受托审计中介机构提交的审计报告,如何进行审计复核、审计审理的确面临审计技术方法问题。

(二)任务与力量矛盾直接影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目前,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审计需求多,期望值高,关注度大,审计人员素质与经济形势发展矛盾、审计力量与审计项目任务矛盾比较突出,领导交办和部门单位要求审计事项越来越多,有的是审计人员少没有力量完成审计任务,有的是人员素质问题不能按要求完成审计任务。一方面审计机关人员长年疲于应付完成审计项目任务,只注重工作进度,影响审计干部学习培训和知识更新,新的审计技术手段与方法应用较少或效果不明显,审计工作效率低,放松和忽视审计项目质量,审计项目质量存在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委托中介机构独立承担完成审计项目任务或聘请人员参与审计,他们所承担审计业务能否真实、客观、公正审计事项,不能有效进行复核。有的审计机关没有对中介机构承担审计事项进行审中跟踪监管,完全采用其审计结合,错误地认为中介机构出具审计报告出了问题应自行承担责任,将审计执法行政行为与委托中介机构参审民事行为混为一谈,存在中介机构和外聘人员参审风险转嫁审计机关问题。

(三)审理责任不好划分。审计署总审计师孙宝厚在《新国家审计准则解读》中指出,经过审理的项目,审理人员承担主要责任和审计质量风险,这实质上将审计风险等同于审理风险。但是审理人员并没有参与审计实施过程,无法掌握所有的审计情况,引发审计风险的相关因素应不在审理人员掌控范围内,审理人员承担的责任过大。审计人员几个月的审计资料和成果,审理人员几天就要弄清楚,不仅要指出审计报告中的问题,还要指出审计实施中哪些方面查得不深不透,哪些问题应当查出而没有查出来,这不仅对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考验,更重要的是混淆了审计和审理的职责分工。总审计师孙宝厚这番话是对审计署及其直属机关提出的要求,对基层审计机关来说,审理人员无法承担也不应承担审计质量风险主要责任, 这不仅因为审理机构和审理人员无法控制触及审计现场管理,不能成为“审计产品”的最终责任人,更重要的是,责利的不统一,可能会导致审计组、业务部门淡化审计质量控制观念,反而不利于审计质量控制。

三、加强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建议

不断完善审理会议制度。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增加了召开审理会议这一程序,确保了审理意见是法规部门集体讨论决策的结果,而不是个别或几个审理人员的个人判断,增加了审理意见的公信度。审理会议作为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应进一步明确其形式、内容和职责。审理会议由法规部门领导主持召开,法规部门其他领导、审理人员和审计组有关人员参加,实行民主集中制,会议的讨论过程应当书面记录。此外,审理会议不仅应就审计项目的审理意见展开讨论研究,更应该承担监督审理行为,总结审理经验,制定审理内部操作规范等职责,为加快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西安市灞桥区审计局)

对内部审计工作 篇7

一、当前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力度的重要性

目前, 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主要由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部分构成, 其中,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构成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它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与外部审计所发挥的作用相比, 内部审计没有丝毫逊色, 它就像人体的白细胞, 在肌体内部建立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免疫机制。内部审计拥有自己的优势, 能够真正从单位实际出发, 针对性更强, 而且, 内部审计主要由内部人员进行, 他们更加熟悉自己单位的情况, 因此对异常数据反映更加灵敏, 审计效率更高。当前,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有助于查错防弊, 进一步规范内部财务管理。近年来, 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决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一系列改革, 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权上了一道道“紧箍咒”, 客观地说, 这些“紧箍咒”为某些行政事业单位设立“账外账”、“小金库”等违法行为埋下了伏笔。通过进行有效的内部审计, 不但能够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错误, 也能够及时发掘出深层的舞弊行为, 确保入账的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及时、合理、合法, 从而进一步规范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

2.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有助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不规范的利用国有资产出租、投资的行为, 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收益流失, 甚至是国有资产的灭失。通过内部审计, 能够对组织资产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有助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不明显, 有的内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问题和漏洞的保护伞,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通过内部审计, 可以科学地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4.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有助于遏制腐败, 促进机关廉政建设。通过明确内部审计定期检查和抽查制度, 能够对不法分子加以震慑, 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尤其是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 能够客观评价领导在任期间遵守财经纪律情况、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有效监督领导的经济行为, 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遏止腐败, 促进单位廉政建设。

5.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一直是困扰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个普遍问题, 通过内部审计, 可以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不合理的现象, 严厉查处各种挥霍浪费和腐败行为。通过及时提出审计建议, 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注意到了内部审计的巨大作用, 内部审计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就目前总体情况来看,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还处于被动接受外部审计的状态, 内部审计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内部审计工作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相对滞后。从理论、技术、认识以及实践等四个层面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从理论层面看, 缺乏有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规范和制度

目前, 从宏观来说, 现有的内部审计依据主要包括《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以及《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大量具体准则, 其法律级别明显偏低, 亟待建立一套比较完备、健全的内部审计法律规范体系。就具体行政事业单位个体来说, 根据已有内部审计法规并结合自身特点所制定的内部审计规范非常少, 导致在具体内部审计工作中, 常常遇到依据不明确, 无法定性的问题, 无形中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障碍。

(二) 从技术层面看, 存在先进技术缺失和缺乏高级专业人员等现象

1. 内部审计的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主要采取包括询问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 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 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 查阅财务报表、账册、会计凭证等财务资料, 抽查有代表性的业务案卷等方法, 使用技术过于单一, 使许多内部审计工作只停留在了解基本情况、统计基本数据, 以及差错防弊等初级阶段。

2.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形规划、审计、工程、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以保证执业质量。但是, 目前一般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审计人员中受过系统审计业务培训的人少之又少, 大多是抽调单位骨干会计参加, 这样能够确保参加内审的审计人员所掌握的财务专业知识无可质疑, 但大多数财务人员审计知识匮乏, 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系统深入地排查线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合理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应该是多样化的, 应该包括财务、会计和审计专业人员, 还有法律、统计、金融和企业管理专业以及与企业业务相关的专业人员。但放眼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人员主力大都是单位的会计人员, 这样的内部审计队伍, 无法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

(三) 从认识层面看, 存在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平衡现象

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 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就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有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反之, 将阻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降低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但目前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中, 仍存在两类错误认识:一类可以概括为内部审计否定论, 这种观点中有人认为, 行政事业单位不存在经济效益问题, 无需进行成本核算, 财务只是对单位财务收支行为的记账工作, 从成本效益原则分析, 不需要内部审计;有人认为, 内部审计都是自己人审自己人, 不过是走过场, 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还有人认为, 如今的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的实行, 以及比较频繁的政府审计,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已经足够, 内部审计没有存在的必要。还有另一类是内部审计绝对论, 这种观点夸大了内部审计的作用, 希望内部审计能够发现单位存在的所有问题。这两种错误认识都不利于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尤其是第一种观点更加普遍。

(四) 从实践层面看, 存在独立性较差和工审矛盾等现象

1. 内部审计独立性亟待提高。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属性, 对内部审计也是如此。按照《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属性标准”中“独立性”的标准可以界定为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的独立性, 即组织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通报结果时, 内部审计工作应免受干扰;二是个人的客观性, 即内部审计人员在规定的、不受限制的工作范围内, 能够自由地、客观地工作。但从现状看,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独立性都是比较差的, 表现为: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到位。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未设立专门内部审计机构;有的虽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但基本没有配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 而是与财务使用一班人马;还有的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但这些机构没有高于一般机构的特殊地位, 因此难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目前一般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都是比较有限的, 内部审计时主要是抽调负责各家账务的财务人员, 而平时这些会计在业务学习、开会等机会都有较频繁接触, 或者相当熟悉, 此外, 审计人员与各被审单位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2. 工审矛盾需进一步协调。

工审矛盾即参加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本职工作与内部审计工作之间在时间、精力方面所产生的矛盾, 这是无专门内部审计机构、缺乏专职工作人员的单位所特有的矛盾, 而且是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所必须面对的矛盾。因为整个审计过程从拟订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后续跟踪审计等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作保障, 由于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 许多参加审计的人员都是兼职, 本身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是业务骨干, 审计工作难免总被打扰, 因此无法全心全意投入审计工作, 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

3. 内部审计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激励心理学认为, 一个人要达到奋斗目标, 必须要有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内在动力来源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是启发人的积极性的决定因素。外在压力来源于社会环境中的竞争机制。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对内部审计人员来说,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既无内在动力, 更没有外在动力, 极大挫伤了工作人员积极性。

4. 审计内容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增强。

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能, 因此, 内部审计的重点也不尽相同。目前,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围绕财务收支情况展开, 内容过于单一, 而且一味注重事后监督, 强调差错防弊, 这样会使内部审计的路子越走越窄。

三、进一步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尽管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 但仔细分析并非都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要我们能够从解决外部矛盾入手, 逐步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以解决内部矛盾为本, 不断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提高审计效率。这样通过内外部矛盾的解决,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完全能够克服目前的局限性, 充分发挥其监督、控制和服务的作用, 实现内部审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增值的目标。

(一) 从外部矛盾入手, 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要抓紧制定专门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 依据国家审计法律法规和财经法规建立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同时, 面对内部审计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杜绝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状, 从而逐步建立有行政事业单位特色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2. 加强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一是加强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工作成果的相互利用。政府审计有着更为专业的人员、更加充沛时间, 内部审计要充分借鉴政府审计工作成果, 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性工作, 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二是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邀请社会审计力量的参与。邀请社会审计的参与既可以解决内部审计任务重、人手少的矛盾, 又有助于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准,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与外部审计人员的沟通。包括日常的业务交流、制定审计计划时的协调、具体审计程序和方法上相互沟通, 以及必要范围内审计工作底稿的交流等。

(二) 以解决内部矛盾为本,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提高审计效率

1. 从认识层面出发, 争取领导重视, 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涉及单位的难点和敏感问题, 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 内部审计人员根本无法放开手脚。因此, 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内审的作用, 一方面要引起本单位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 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另一方面要帮助被审单位管理部门主观上对内部审计的职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使他们理解内部审计的职业特点、职能作用, 从加强管理的需要出发对内部审计有功能性的需求, 而不是应付检查。同时, 内部审计人员要努力工作凸现内审工作实效, 不断促使广大内部审计人员转变观念, 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 更要善于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在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系统财务运作等方面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 从客观上促进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从技术层面出发, 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优化内审人员专业结构, 改进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效率。

一是不断改进审计方法;二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和协调能力;三是改进参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

3. 从理论层面入手, 要不断建立健全单位自身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目前形势下, 内部审计呈现出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依据国家相关审计法规和财经法规, 结合单位实际加强在内部审计方面的调研工作, 加大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理论水平, 并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突出专业特点、可操作性强的内部审计规范, 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4. 从实践层面入手, 提高内审独立性、前移内审关口、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一是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一方面对于条件允许的单位, 要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 并将其设置在整个单位较高的权威位置, 明确它直接接受最高领导的安排和授权。对于暂时无条件设立独立内审机构的单位, 也要安排专人负责内部审计工作, 要做到权责明确。另一方面, 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 精神上能够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在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时, 要充分考虑回避原则, 避免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偏见。二是将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部审计不能总是盯住已经发生的事情, 而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上, 及时洞察问题和风险, 及时向领导报告, 采取必要措施防患于未然。三是制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奖罚并重, 在健全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 把承担责任、工作绩效与个人经济利益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为每个人创造参与竞争的平等机会, 激发内部审计人员奋发向上, 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形成有机统一。

总之,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紧迫性, 相信通过行政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 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能够在广大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摘要:内部审计具有查隐患、堵漏洞、测风险、提建议、促管理等重要功能, 但是目前它在我国行政和事业单位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其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文章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入手, 从理论、技术、认识以及实践等四个层面分析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从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两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探讨

参考文献

[1].Lawrence B.Sawyer等.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李学柔等.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导读.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3].杨成贤.会计错弊与查账技巧.企业管理出版社

[4].李玉周.轻松内部审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5].梁淑玲.内审, 掀起你的盖头来.财务与会计 (综合版) , 2007 (7)

[6].文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分析与研究.时代经贸.2008 (6)

[7].葛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思考.中国农业会计2008 (11)

对内部审计工作 篇8

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正在逐渐扩充和工作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展, 内部审计工作也正提高经济效益, 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工作, 加强内部控制、堵塞职能漏洞等方面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于促进医院内部监督制度的执行、提高医院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指导作用。目前, 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形式有着很大的进步。但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仅仅在某些三级甲等医院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实行, 在众多的医院中, 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有效的开展和实行, 同时,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还存在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完善的管理制度相比, 内部审计制度在医院还有很多不足, 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问题

(一) 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不完善

医院为事业单位, 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对其工作行为的约束力很小。同时由于医院单位对其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完整, 基本上是在财务部门或者纪检部门的内部管辖范围内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与监察部门同属于监督性质的部门, 但是他们两者之间的业务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财务部门从工作性质上就更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进行, 很容易产生互相包庇的现象。

(二) 内部审计人员的缺失

由于在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不够完善, 往往是从来自于纪检检查部门或者财务队伍中选取一部分工作人员作为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 这些人员的专业知识单一、覆盖面较窄, 缺少自主性, 工作质量很低, 这些都无法满足服务组织的质量要求。

(三) 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落后

现在, 许多财务管理工作都要配合计算机处理工作来完成, 审计对象已经由传统的纸制账、表、证转变成了电子数据、文件;审计范围也逐渐扩展为计算机系统平台、电子数据、业务处理系统和操作安全性等。传统的审计范围往往只限定为对财务报表, 审计工作更多的倾向于事后的监察, 管理中的许多复杂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

二、改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和方法

(一)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采取措施转变内审工作人员的责任观念。制订工作计划, 提高相关审计人员对审计机构的职能的认识。监督职能, 审计工作能有效监督各级部门财务管理的完善性, 并且对会计核算的合法、合规以及各项经济指标的真实性, 资产的完整性, 规章制度执行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鉴证职能, 审计通过分析审计取证的资料, 合理判断各个审计事项, 同时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这要出具相关的审计意见书, 并且做出相应的审计决定。管理职能, 审计的管理职能是通过监督检查来实现审计的这项职能, 最终目的是找出差距, 找出问题, 最终帮助和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管理水平。

(二) 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水平, 加强学习

单位在配置内审人员时, 要吸收和选择那些业务能力强, 政治素质高, 以及拥有某些相当职称的人。内审工作的涉及范围很广, 审计人员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 内审人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要在熟练掌握相关审计知识的前提下, 加强对财务、招投标、基建工程、经济管理等各种法规、文件的熟识度。目前有各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部审计人员要在工作中坚持不徇私情、严格执行的审计态度, 坚持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三) 拓宽内审工作, 做好事前监督的工作

审计工作不能局限于对财务收支审计和对事项的事后监督, 还应该做好事前监督的工作。内审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到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去, 进而发现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最终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

(四) 完善内审制度, 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

内审部门要在监督制定其他部门单位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从而达到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的目的。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配套的激励机制、责任制度, 从而达到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的目的.

三、结论

实现医院内部审计制度是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积极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 对于完善审计体系、满足卫生审计的要求, 实现医院的生存发展、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红, 詹才胜.试论医院内部审计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03) .

[2]贺璇.浅谈如何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01) .

[3]沈相根.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33) .

对内部审计工作 篇9

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内部审计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一是参与银行内部控制设计。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庞大,在设计过程中,一般都是由总行统筹设计,各分支机构再具体细化,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各职能部门都是从自身业务需要考虑,难免会出现站位不高,协调不够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对各部门工作比较熟悉,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和解决,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二是可以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对银行内部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业务流程进行审核,对银行整体经营情况进行评价。三是可以对银行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在银行中既独立,又与各部门密切相关,可以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四是可以参与银行重大控制制度、程序的制定与修订,并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指导和服务。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审计部门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审计部门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有时还影响内部业务的拓展,轻视审计部门的建设。同时,在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中,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重点仍然是以查错纠弊为主的稽核部门,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仍然是对银行内部业务操作的合规性的监督,没有对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效益性和风险性进行审计;没有体现内部审计的评价和咨询服务等职能。

2. 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不能独立开展工作。

从目前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和功能来看,都是由各行行长进行管理。内部审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薪资、晋升等都由同级管理人员决定。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会受到各级管理人员的干扰,缺乏工作独立性。另外,商业银行的企业属性也决定了其要自负盈亏,获得盈利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目标。在日常经营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高风险项目甚至一些违法违规操作,但为了保证银行内部的盈利,内部审计工作有时就流于形式,不能客观评价各类风险,甚至包庇隐瞒,这给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风险。

3.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目前,由于一些管理人员不够重视审计工作,很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都是兼职或从其他岗位调用,经过简单培训学习就上岗工作,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具备全面的审计能力,在面对较复杂的审计工作时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审计,缺乏对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因审计工作将涉及银行的经营利益,在面对法律法规和人情面前,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也是考验。

4. 现代化信息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环节仍多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运用较少,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工作质量也受影响。比如,内部缺乏健全的审计信息数据库。大量的资料不能进行归类汇总,不能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和比对分析,利用数据能力不足。

5. 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由于缺少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日常工作只能是基础性的审查工作,难以做到对银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审查和风险防控。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不受重视,审计人员的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一些管理人员认为,银行的审计部门可有可无。这些问题导致银行审计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对改进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1. 提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

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充当着监督监察、防患未然和查漏补缺的重要职能。作为银行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从银行健康发展的高度关注审计工作,为审计工作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保证银行审计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2. 为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由于我国传统的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不能全面客观反映银行经营状况,缺乏独立性。因此,银行应科学构建内部审计组织架构,优化内部审计职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建立系统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从人员配备、薪资、人事管理等多方面统筹安排,排除同级管理人员的干扰,对银行经营业务开展全面的审计和评价,真实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

3. 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要根据工作需要,明确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保证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抛弃传统的审计就是审查合规性的看法,给予审计部门一定的权限,让审计部门自主决定审计工作重点,明确审计在整个银行经营业务中的地位,以保证其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要明确内部审计作为银行经营管理顾问的角色,充分发挥其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能力,为银行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发挥作用。

4. 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选拔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要从专业知识、服务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考察,确保审计人员的素质保证。另一方面,要根据工作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让他们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需要,用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稳,王旭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4(03).

[2]张会玲.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有效性初探[J].西安金融,2006(11).

对内部审计工作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改善措施

目前,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主要由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部分构成。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这两种外部审计相比,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则是近几年才逐步建立的。因此,尽快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促进和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成为当今内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难以对内审工作进行规范和监督。为更有效规范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按照政府职能部门要求,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增设内部审计部门。但与之不匹配的是,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范化建设相对缓慢,为内审工作的有序开展增加了难度。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制定的专门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少之又少,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审计工作时常常出现依据不足或者不适用的情况,审计工作权威性受到严重质疑。另一方面,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内部审计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标准的审计程序、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审计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制度不健全,缺少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在履行岗位职责、开展审计工作有效性等方面均无法形成对内审人员的有效监督。

2.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审计独立性难以保证。一方面,由于内审部门刚刚设立,其对单位的重要性尚未凸显。另一方面,近年来财政部门采取资金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编制、部门决算公开等多种财政手段,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控制。这使得一些领导认为,外部监督足以满足审计的需要,无需再开展内部审计。正是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也因此受到影响。首先,机构设置不健全。有些单位在财务部门内设置内审机构,有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置于监察部门之下;其次,领导层级不高。领导层级越高,审计部门独立性越强。然而有些单位的审计工作是由单位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分管,而有些单位直接由财务部门负责人监管;最后,人员配备不足。 很多单位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 而是由财务人员兼任。

3.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审计方法与技巧不足。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财务、统计、金融、审计、工程、法律、计算机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障审计业务的顺利开展。然后实际情况是,内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刚开展不久,单位没有足够的审计人才储备,很多审计人员是由财务部门调整过去的,审计人员存在专业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及后续教育,直接导致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审计经验严重不足。在开展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较为单一,通常采用从证到账再到表的传统检查模式,强调查错防弊,很少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内容上,更是以事后审计为主,忽视事中及事前审计,导致审计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4.忽视审计结果的运用,审计意见及审计建议难以执行。审计人员通过对单位账务的审查,结合自身专业判断,会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或者潜在风险。对于这些问题,审计人员应该及时汇报给主管领导,并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尽快确定整改思路。同时,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在合理范围内,与之协商确定整改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领导不重视审计结果的情况,认为有些问题不影响整体账务处理则不必修改,而有些问题涉及实际情况又无法修改。强烈的人为色彩,不但无法达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目的,更是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使得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很多被审单位也并不认同审计意见及审计建议,面对审计结果百般说辞,再加上没有领导的鼎力支持,最终使得审计结果不了了之。

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1.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化。随着内审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逐步设立,内部审计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因此,为规范内审行业,指导内审业务,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同时, 随着内审行业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还会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内部审计法律体系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杜绝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状,从而逐步建立有行政事业单位特色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内审工作的法制化、 制度化、规范化。

2.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全方位、多角度保障审计独立性。与外部审计相比, 内部审计拥有自己的优势,如熟知单位具体情况,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后,也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最短的时间内理清整改思路,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提高认识,了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最大程度的为内审工作提供人员保障及资金支持。同时,建立行业内审准则,完善内审机构设立,优化内审部门选人用人制度,促进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全方位、多角度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审计部门发挥作用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 首先,完善审计部门人员构成。作为一个能够独立完成审计工作的内审部门来说,审计人员的构成必须包括财务、经济、工程、法律等多学科(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72页)人才,同时符合一定的比例结构;其次,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 由于内审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刚刚成立不久,一些审计人员仍不清楚具体的职责以及审计方法。特别是对于从财务部门调整过去的审计人员,财务思想根深蒂固,审计观念严重缺乏。岗前培训能够客观地将审计观念及方法程序传达给审计人员,为以后审计工作的开展指明道路;最后,坚持后续教育。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逐步规范,审计重点及审计方法均会发生改变。审计人员应该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审计策略,而这种审计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后续教育息息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对最新财经政策、最新审计法规、审计方法的培训,定期更新专业知识,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4.完善审计思路及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逐步规范,查错防弊式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这就需要重新完善审计思路及审计方法。积极探索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审计模式,将财务审计和风险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提高对财政资金绩效、决策评议和经济责任的审计比率,并对制度建立健全、日常管理模式、人员岗位风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使单一的审计内容向多内容审计转变。更加注重事前审计及事中审计,尽早发现问题和风险,防患于未然。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不仅要进行恰当的处理,更要查明具体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5.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确保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到位。审计结果是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各项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后形成的意见,对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规范性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对于审计结果,领导层及被审计单位应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领导层可以将此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领导的任职情况相结合,以此作为评价、 考核、升职的参考;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应以此为契机,及时发现并改正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规范财政收支流程,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 要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考核、 奖惩的重要依据,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严格追寻问责。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确保审计结果执行到位。一是在内部审计相关文件中对审计结果的执行进行明确规定,为审计执行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积极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做好领导决策的助手,争取领导支持;三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并找出解决思路为目的,争取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

对内部审计工作 篇11

【关键词】土木工程;造价审计;思考

前言

土木工程造价工作是一项经济与经济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工作,因此核算人员不仅要对整个土木工程的操作流程,施工技术,等各项相关的土木工程施工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法律法规常识和必要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这么做才能够很好的完成如此繁琐的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本文主要是从当今工程造价的方法和问题出手分析,并在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此来提高整个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质量。

1.审计工作的方内容

1.1整个工程量的审计

在实际操作中,整个工程量的计算是与理论上的计算有很大差距的,因此我们在计算工程量时必须要进行实地考察,以此来确定计算范围是否准确,并分清计算范围。

1.2单价的审计

在工程预决算中,预决算书中所采取的项目的名称和内容是否与设计图纸上的说明保持一致,在定额的补充上是否符合编制原则,以及所列举出的单价是否正确。

1.3项目的审计

在审计的过程中,项目的记取方式,各项目措施费的计算都是关乎整个土建工程造价审计的关键,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

1.4审计的主要方法

在土建工程造价的审计中,审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全面审查法,标准预算审查法,筛选审查法等等。

2.土木工程造价审计中常出现的问题

2.1全面管理的观念没有形成

目前我国对整个土建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是采取招标的反思,这就造成了整个土建工程缺乏系统的全面管理的,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而在结算中,主要是工程完工之后才进行,施工期间并不去现场进行监管,因此在土建工程的源头就会出现造价审计的薄弱环节。

2.2限额制度不完善

根据数据统计,在土建工程等的整个过程中,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占了总造价的百分之五十左右,而施工阶段的造价占了总造价的百分之二十左右。造价审计的相关部门最这一现象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造成了在设计过程中超出了预算标准。

2.3随意性较大

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图纸的改变是经常的事,早就给整个工程造价设计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假如说设计图纸的变更造成整个工程量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并在此期间做出了多次变更,这就肯定会审计的难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2.4预决算高估冒算

由于投标决算书是由投标方拟定的,在交由相应的土建单位进行审核,而投标方往往在此动用手脚,故意抬高价格,高估冒算,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例如工程量计算超标,材料价格过于高等等,而后者出现的频率最高,比如说工程施工单位的各类建筑,装饰材料等,在品种上,质量上千差万别,价格不容易掌控,极易弄虚作假,他们采用价格低廉的材料,而在决算中故意报高材料价格,以此牟取暴力。

2.5提高各项取费指标

由于造價审计工作是由国家的相关部门控制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益,有些相关部门根本不根据相关的定额标准来编制整个工程的预决算,这就造成整个造价就与实际的造价水平相差很大,他们甚至故意提高取费级别,从而提高太高造价的目的。

2.6价格不清楚

由于新型的工程施工材料种类繁多,价格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材料市场的价格混乱,而在进行高级装修时,施工单位往往使用进口材料进行价格编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使用几个较低的材料,以次充好,从中提取暴利。

3.如何提高土木工程造价的质量

3.1不断完善预决算定额体系

预决算的编制工作主要根据现行的定额完成的,针对现实的借用定额问题。造价审计单位应该根据该企业的实际问题,对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比如说地域以及当地的技术水平,从而进行合理的调整,最终完成一套完善的定额体系,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

3.2建立完善的预决算管理体系

土建单位预决算参与单位众多,并与国家相关部门的联系也很多,因此要做好预决算工作,就必须建立起和这些相关单位的良好关系,能够进行彼此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土建单位预决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发挥其最大作用。

3.3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充分沟通

土建工程单位同其他单位一样也是由不同的部门组成的,因此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对各部门职能的发挥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造价审计工作来说就更加需要各部门的的合作,只有这样,方能做到数据上不出现实质性的错误。

3.4加强土建工程造价审计单位内部人员约束机制

对审计单位的法人、分管基建的领导以及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建立约束机制, 从本单位聘任那些品质好、业务强的行家为专(兼)职纪检员、监察员。目前,有的单位已建立该组织,有的单位还未建立,但很多单位是形同虚设,反而成了一张保护伞。因此,要让这些监督人员从工程的招投标到工程的竣工结算,拥有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权力,以达到对建设单位责任人的一种内部约束。

3.5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土建工程单位的造价审计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有极强的专业素质,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相关的软件,并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还有一点很必要,审计人员必须要有公平公正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金钱诱惑时不为所动。

3.6做到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业务牵涉到诸多部门,在审计实施阶段,必然要联系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经济往来。所以我们在内查的同时,有很多经济业务需要进行外调工作,以取得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证明材作为进一步审查的依据,这样, 审查出的事实才能更具有说服力, 更真实可靠。首先,收集审查所需的各种文件、 合同、图纸、数据、变更签证等手续, 有效地组织工程预决算审查的正确实施, 为工程审查做到有理有据。其次是坚持深入施工现场跟踪检查的原则,确保工程审查质量。审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情况,进行实地丈量,察看核实工程量。在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到施工地点跟踪检查,并找到基建第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掌握工程进度。

4.结语

工程审计是国家对工程建设活动实行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审计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 审计人员的工作必须得到有关领导的强力支持和相关财务, 基建等部门的配合, 审计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政策和业务知识, 而且还必须努力学习各种先进施工管理办法, 了解新工艺, 新法规; 加强与其它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 以丰富自己的经验和积累。不仅要经常深人现场, 掌握原始工程资料, 还要坚持实事求是, 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 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和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造价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是工程项目投资真实、客观的反映。相信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人, 《审计法》的贯彻执行, 工程审计人员对工程项目造价控制, 不断的实践与探索, 管理方法也将更为主动, 科学而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桂荣:《关于土建工程预算审计方法的探讨》,《价值工程》,2010,(17)。

[2] 席乌格登:《论土建工程预算审计方法与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结算》,《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

对内部审计工作 篇12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

1 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定义》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其目标在于增加价值并改进经营。通过一套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以帮助组织达到目标”。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理论上的独立评价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渗透到企业内部日常管理工作领域中,对本企业、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反映企业、单位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鉴证、评价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1.1 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公司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的竞争,竞争已经成为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而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实际上就是实现公司内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准确高效的审计信息,有效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对上市公司锻炼和提高人员素质、有效提高管理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促进内部审计更好地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上市公司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其兴衰荣辱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形势的发展状况。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是上市公司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企业管理职能、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有序运行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可以加强公司领导者对公司内部各部门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监督,避免在经营中出现核算不实、资产流失、管理失控、违法乱纪等现象的发生。

1.3 科学评价公司领导者任期经济责任

通过内部审计,对公司领导者进行业绩评价,强化对公司领导者经济行为的约束,抑制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激励领导者的责任心和荣辱感。同时严格的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明确离任者与继任者之间的经济责任,避免出现混淆不清的状况。

2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上市公司实现自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2014年8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刚刚发布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9月1日开始实行。这一方面显示了我国坚持改革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管理层已经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性。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起步比较晚,又因多方面因素制约发展缓慢,加上我国国情复杂,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坚持独立性原则是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特征,是保证实现公司内部审计目标、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前提条件。但是在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特别是上市公司中的内部审计工作大多数是在公司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的,公司经济活动也是在公司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安排和控制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内部审计监督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达到对被领导员工的监督,对领导负责人本身是缺乏监督作用的。比如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多数是在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下展开的,加上一些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不科学等原因,造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很难充分发挥出来。

2.2 财务报表审计不规范

企业的财务报表必须严格按照现有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会计制度来编制,报表中的所有重大方面要客观地反映公司内部的真实财务状况、经营现状以及现金流量等。对财务收支的审计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2013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中操纵财务报表的案例时有发生,例如:万福生科造假事件、海联讯虚假冲减应收账款、吴通通讯上市一年业绩屡次变化等丑闻接连发生。这些都与财务报表审计不规范有关。一些上市公司为维持上市资格避免被退市,通过会计手段操纵财务报表,平滑处理利润,避免账面亏损,保持公司的再融资资格。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这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2.3 专项资金审计困难

近几年,我国对于专项资金的投入越来愈大,审计机构也开展了专项资金审计。虽然大多数财政专项资金在申报、管理和使用方面都比较规范,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是避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对于专项资金的审计也急需改善。

1)由于专项资金来源渠道较广,审计过程中不但要审查各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的分配,还要深入各下属部门审计资金使用单位的情况。审计过程比较复杂,数量较大,任务较重,所以审计结果很难做到审深审透。

2)专项资金投资的项目往往多样化、专业化,而审计部门派遣的审计人员大多只是财务方面的人员,对相关项目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这样也会很大程度影响审计的效果。

2.4 经济责任审计有待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说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完善企业问责机制,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不断进步。但是在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存在着对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的的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是对干部的监督责任,而有人则认为是承担着签证功能,即对“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表意见。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一些内部审计部门对于审计责任的划分不清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问题。

2.5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有待完善

2.5.1 审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落后,缺乏先进性

目前,一方面,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自行开发或购买了财务会计电算化软件,建立起了计算机辅助财务会计,实际中通常习惯采用财务收支审计的查账方法;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却并没有引起各公司管理层的足够重视,造成内部审计工作与财务会计工作的不协调同步,给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带来很大困难。建立和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必须从内部审计的方法、手段以及技术和运作的方式上去改变和实现,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水平。

2.5.2 审计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缺乏权威性

通常上市公司从最初的上市包装,到公司运营中的股票增发、配股、年报季报披露以及各种重大事项公告等都必须通过社会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投资者进行投资分析也会参照和相信社会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相反,公司的内部审计是渗透到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其作用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短期内只会增加公司运营成本。因此,造成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者心目中的权威性大大低于社会审计。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一般隶属于公司财务部门,是在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的领导下工作,只是为了达到上市公司治理的要求而设置的,造成其审计工作的结论缺乏权威性。

2.5.3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人员素质水平对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审计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工作质量也会直接受到影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由于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也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调动,加上上市公司中担任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多半是由财务部门调转过来的,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3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3.1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直接隶属于董事会,这样才能使内审机构处于较高的地位,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应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内部审计机体制,并且从以下三方面来强化董事会领导的审计机构的权利。

1)调整董事会的内部构成结构,提升董事会中管理专家的构成比例,适当减少技术专家的比重,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2)评价审计机构工作绩效。由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领导的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此来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责任和作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审计委员会,不受任何部门影响。该审计委员会一方面对董事会进行监督牵制,另一方面对公司管理层负责,对全公司进行监督。通过评价绩效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大大加强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提高审计信息质量。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公司财务活动及相关信息,同时提供审计信息。只有提供准确高效的审计信息,才能有效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改善内部审计状况。内审机构的设置还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具体状况,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内部审计机构。

3.2 推进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估可以从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方面入手,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外部评估为主。聘请外部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指导,选取胜任的评估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审计评价发表审计意见。针对审计评价指出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协助内部审计机构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切实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3.3 加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团队建设

建立审计委员会,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严格限制审计委员会成员构成,最大限度发挥委员会的重要监督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5)关于审计委员会的声明中指出,内部审计师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向董事会、股东和外部机构提供服务,并与内部审计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审计委员会为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履行职责。建立健全行业管理体制,对内部审计人员实行自律管理。把审计看成不同于财务的另一种独立的职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优化团队结构。

3.4 实现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的信息化

在上市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实施网络信息化管理,建立公司内部审计业务工作的电子化平台,实现审计信息在内部审计的各个工作环节与被审计对象之间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内部审计监督的电子化、信息化,不仅可以实现公司业务流程电子化和数据处理电子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更好地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监督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意见的实施与反馈情况,使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更有效地落实。

3.5 积极推行风险管理审计

推行和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就是要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经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控制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预警,既是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加强风险管理审计:1)合理界定产生风险的级别。2)制定风险管理审计操作的具体实施步骤。3)加强对风险预警系统的审查。

3.6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让他们适应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工作的变化,逐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现:1)对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注重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开展。2)吸收外部审计专业人才。3)注重企业其他方面的专家在内部审计机构中所占比重,例如管理型人才、技术工程师、经济专家、法律专家等。

4 结语

上一篇:社会心理冲突下一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