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控制

2024-10-02

LC控制(精选12篇)

LC控制 篇1

无线脉冲对于低传输速率的场合是一个富于前景的技术, 其除了提供基本的数据通信功能外, 也可用于高精度的测距和定位。无线脉冲在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损耗等方面的优点使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个人局域网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2]。传统的无线脉冲收发系统通常包含脉冲信号发生器、脉冲信号放大器、脉冲整形电路以及超宽带天线等分立部件。各部件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设计, 并且需要考虑时域上的短脉冲在频域上的大带宽带来的设计挑战。

近些年, 研究者从时域的角度加以研究。文献[3~6]介绍了脉冲发射电路的工作原理, 然而这些设计仍然采用振荡电路和天线部件之间的组合来实现脉冲信号的收发。文献[7~12]则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变匹配网络和电小天线的脉冲生成方法, 由于整个设计不存在有源电路, 使得最终的输出信号功率较小, 不适于作为脉冲发射机。

文中提出了一种更为简单、小型化、高效率的设计。这种设计不同于传统的脉冲收发系统存在系统部件之间的组合, 而是将电小天线作为振荡电路的一部分参与到LC脉冲振荡的形成, 并通过电小天线向外辐射脉冲信号。最终生成的信号载波频率取决于整个LC电路, 脉冲速率取决于控制信号周期。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将电小天线和脉冲振荡电路一体化设计省去了传统脉冲系统的多部件组合;采用等效模型的方法使得天线可以参与时域电路的设计和分析;采用非常规50Ω的电小天线作为辐射器, 可大幅减小电路实际面积。

1 工作原理

文中提出的开关控制LC振荡脉冲发射电路, 如图1所示。通过提取环形电小天线的等效电路模型, 并将该等效电路作为脉冲振荡参与部件加以设计。脉冲发射电路主要由外接控制电路、负阻生成电路、LC脉冲振荡电路、偏置电路和发射天线构成。在图1所示的基于电小天线的开关LC振荡脉冲发射机中, 外接控制电路由晶体管M3和电阻Rb及外接控制电平Vcontrol组成。外接控制信号电平为高电平时晶体管M3导通给信号电流提供回路;外接控制电平为低电平时晶体管M3不导通无法提供电流回路。负阻生成器主要由M1、M2晶体管差分对构成。外接控制电平为高电平时提供的电流回路使得晶体管差分对此时输入阻抗为负值且大于电路的静态电阻值, 此时电路网络总体为负阻状态, 信号得以按指数规律增长;外接控制电平为低电平时电流回路被阻断, 晶体管差分对此时输入阻抗为正值, 网络总电阻同样表现为正极性, 信号按指数规律衰减。LC脉冲振荡电路中总电感L包含电小天线的等效电感和电路偏置电感, 总电容C则由晶体管的寄生电容和C1、C2共同构成。电路的偏置不采用常规的电阻偏置, 而是由损耗更小的电感L1、L2和L3构成以提高系统能量的利用率。需指出的是, 设计中电小天线作为LC脉冲振荡元件的同时, 其还是整个系统的辐射单元, 将电路产生的脉冲信号向外辐射。

文献[3]中传统型脉冲发射电路相比图1所示等效模型, 其主要区别在于利用电小天线的等效模型参与到脉冲信号的生成。对于一个环形电小天线, 从输入阻抗的变化趋势上看, 其可等效为一个电感和电阻的串联结构, 但文献[12]给出了更精确的环形电小天线等效模型, 如图2所示。

2 电路仿真设计与测试结果

图3给出了贴片环形电小天线的设计。其由环形贴片和地两部分组成。图3中环形贴片是一段闭合曲线包围所形成的图形, 贴片对应的地在图中表现为阴影部分。微带贴片的外围长宽分别为40 mm和38 mm, 贴片缝隙长度L1为11 mm, 宽度W1为4 mm, La长度为3.5 mm。为了更好地衔接后端电路, 该设计在末端增加了两段长L2为3 mm、宽W2为5 mm的馈线段。

为了更好地将环形电小天线参与到电路的设计中, 首先要提取环形电小天线的电路等效模型。文献[12]提出了一种简化的Foster等效模型, 如图2所示。这种简化的Foster等效模型首先接入了一个电感L0和电容C0的并联电路, 且此时的LC谐振发生在电阻曲线的第一零点处, 然后与一个串联RLC电路并联。对应于图3所示的贴片环形电小天线, 其值可取L1=17.8 n H, C1=1 p F, L2=2.6 n H, C2=6.8 p F, Rrad=2 000。图4给出了贴片环形电小天线的输入阻抗HFSS仿真结果与简化Foster等效电路模型的输入阻抗在ADS设计系统中的结果。比较仿真结果发现, 简化的Foster等效模型在频率不超过电阻曲线的第一零点前, 二者基本吻合。

图5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系统级脉冲发射仿真。脉冲发射电路的外接控制信号高电平幅值为1 V, 低电平电压为0 V, 控制信号脉冲高电平持续时间为15 ns, 脉冲重复周期为100 ns, 脉冲发射电路环形电小天线两端生成的脉冲幅值为3 V, 脉宽为15 ns, 如图5中的V0所示。电小天线辐射电阻两端的脉冲波形如图5中Vrad所示, 其幅值为0.13 V, 脉冲持续时间为15 ns。根据文献[4]中关于能量利用率的定义, 其发射端电路的能量利用率为24.3%。

图6是基于电小天线的开关LC振荡脉冲发射系统的物理实现电路图, 发射机采用双层电路板加以实现。正面包含环形电小天线、控制电路和差分对电路, 电路板背面则包含直流电源和偏置电路。将直流电压和偏置电路与发射端电路分隔, 可尽量减小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实验中外接控制信号由RIGOL DG5352信号发生器输出, 其电压幅值为1.2 V, 周期10 MHz, 脉冲占空比10%的归零信号如图7所示。发射电路由直流电源提供的直流偏置电压Vdd大小为1.4 V。使用Agilent DSO9404多通道示波器辅以单端有源探头1 158 A作为测量设备, 此时环形电小天线两端的差分电压如图7所示, 其峰峰值可为3.8Vpp, 脉宽为10 ns, 其对应的实测能量发射效率15.9%。图7示意波形为另一端天线接收到辐射脉冲, 可观察到接收脉冲信号与噪声电平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 从而验证了一体化设计的可行性。

3 结束语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小天线的开关LC振荡脉冲发射电路。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 将电小天线作为脉冲LC振荡的参与元件可实现大幅度、高效率的脉冲发射。运用等效电路对脉冲发射系统的一体化设计与传统电路设计相比, 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大幅简化了电路结构、缩小了面积, 为脉冲的无线传输提供了一种成本更低的实现方案。

LC控制 篇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是我们学完了大学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大学中进行的第二次的课程设计,每次课程设计对毕业设计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次设计的是传动轴,有零件图、毛坯图、装配图各一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和与所设计夹具对应那道工序的工序卡片各一张。首先我们要熟悉零件,题目所给的零件是轴。了解了轴的作用,接下来根据零件的性质和零件图上各端面的粗糙度确定毛坯的尺寸和机械加工余量。然后我们再根据定位基准先确定精基准,后确定粗基准,最后拟定端盖的工艺路线图,制定该工件的夹紧方案,画出夹具装配图。

Abstract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foundation course design is we learned university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 course, course and the most specialized technical after.This is our university in the second course design, each course design of graduation design has a lot of help This design is shaft, have part drawing, casting chart, each one, mechanical drawings machining process card and with the design fixtures corresponding that procedure process card every one.First we must be familiar with the parts, the title of the parts are shaft.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shaft, next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ies and parts drawing parts on each end of the roughness of blank size and determined mechanical machining allowance.Then we can decide according to the locating datum, pure benchmark crude benchmark, and finally determined after worked out the process, formulate the roadmap shaft the workpiece clamping fixture, draw assembly drawings.目录

摘 要.....................................................................................................1 Abstract...................................................................................................2 1.零件的分析,并进行结构工艺性审查...............................................5

1.1、零件的作用............................................................................5 1.2、零件的结构特点.....................................................................5 1.3、确定主要、次要加工表面及其加工方法..............................5 2.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以及毛坯图.......................................................6 3.拟定工艺路线......................................................................................7

3.1、定位基准的选择.....................................................................7

3.1.1、粗基准的选择..............................................................7 3.1.2、精基准的选择..............................................................8 3.2、制定工艺路线.........................................................................9

3.2.1、加工方法的选择..........................................................9 3.2.2、加工阶段的划分..........................................................9 3.2.3、拟定工艺路线..............................................................9 3.3、工艺设备的选择...................................................................10

3.3.1、机床的选择................................................................10 3.3.2、刀具的选择................................................................10 3.3.3、夹具的选择................................................................10 3.4填写工艺流程图......................................................................11 4.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11

5.夹具设计............................................................................................15

5.1设计思想.................................................................................16 5.2 定位基准的选择.....................................................................16 5.3 夹紧元件的选择.....................................................................17 5.4 定位元件的选用.....................................................................17 5.5 对刀装置的确定.....................................................................17 5.6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18 6 设计心得体会...................................................................................18 参考文献...............................................................................................19

1.零件的分析,并进行结构工艺性审查

1.1、零件的作用

题目所给的零件是摆杆,起碰停作用。

1.2、零件的结构特点

φ36的轴圆面和外圆面粗糙度度要求较高,所以需在精车后进行磨削。

φ22H7的孔公差等级、粗糙度要求较高,所以需在精车后进行磨削。φ20不带键槽的轴公差等级、粗糙度要求较高,所以需在精车后进行磨削。

M8螺纹孔需在精车后进行。

φ4的孔需要钻,半径为8的外圆表面需要精车后磨。其他平面需要铣。

1.3、确定主要、次要加工表面及其加工方法

φ22H7和φ20部分以及φ22H7和φ20h7为主要加工表面,在经过精车后要调质处理再粗磨和精磨;其他的加工表面为次要加工表面,经过粗车、半精车、精车、精铣。

2.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以及毛坯图

锻件适用于强度要求高、形式比较简单的零件毛坯。锻造方法有自由锻和模锻两种。自由锻毛坯精度低、加工余量大、生产率低,适用与单件小批量生产以及大型零件毛坯。模锻毛坯精度高、加工余量小、生产率高、但成本也高,适用于大批大量生产的中小型零件毛坯。因此选择自由锻毛坯进行加工。

材料是C45钢,选择锻件毛坯,制造方法是自由锻,毛坯形状为圆柱形。

确定余量:查≤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表5-28,在轴线长度方向

余量为2±0.5,在轴向直径的毛坯余量为2±0.5 毛坯图

3.拟定工艺路线

3.1、定位基准的选择 3.1.1、粗基准的选择

粗基准的选择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保证加工面有足够而均匀的加工余量和各待加工表面有足够的加工余量;二是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之间的相互位置精度。

①为了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之间的位置要求,应选不加工面为粗基准

②合理分配各加工面的加工余量

a.为了保证各加工面都有足够的加工余量,应选择毛坯余量最小的面为粗基准

b.为了保证重要加工面的加工余量均匀,应选重要加工面为粗基准 c.粗基准的选择应尽可能使工件上各加工表面总的金属切除量最小 ③粗基准应避免重复使用,在同一尺寸方向上通常只允许使用一次 ④选作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光洁,要避开锻造飞边毛刺等缺陷,以保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

3.1.2、精基准的选择

选择精基准时,重点是考虑如何减小工件的定位误差、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同时也要考虑工件的装夹方便,夹具结构简单,使零件的制造较为经济、容易。应遵循的原则: ①基准重合原则 ②基准统一原则 ③自为基准原则 ④互为基准原则

根据此平键轴的要求,该零件既是平键轴又是阶梯轴,其加工精度又要求较高,以此选轴的中心线作为设计和工艺基准,能最大限度地加

工多个外圆面和端面。

3.2、制定工艺路线

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

3.2.1、加工方法的选择

应考虑的因素:①按经济精度选择加工方法②工件材料的性质③工件的形状和尺寸④生产类型⑤生产率和经济性⑥具体生产条件⑦特殊要求

3.2.2、加工阶段的划分

工艺过程分为四个加工过程

①粗加工阶段②半精加工阶段③精加工阶段④光整加工阶段

3.2.3、拟定工艺路线

工序一

铸造毛坯

工序二

调质处理28-32HRC 工序三

铣端面,铣∅36的上端面,铣∅36的下端面 工序四

铣∅20的上端面铣∅20的下端面 工序五

加工∅22的通孔加工∅5的锥销孔 工序六

加工M8的螺纹孔

工序七

检验所有尺寸是否合格

工序八

磨所有外圆面

3.3、工艺设备的选择 3.3.1、机床的选择

查阅相关手册,选择机床型号 车床——普通车床CA6140 铣床——立式铣床X53K 磨床——M114W万能外圆磨床 钻床——Z525立式钻床 Z3025铰机床

3.3.2、刀具的选择

车刀——外圆车刀 铣刀——立铣刀、砂轮——GB60ZR 钻刀——麻花钻φ5φ22 螺纹刀M8

3.3.3、夹具的选择

通用,专用夹具,表面粗糙度仪

3.4填写工艺流程图

现在已经确定了工艺路线并选定了工艺装备,检查上述内容无误后,可填写工艺流程图,见图纸

4.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工序一

粗车 工步一

⑴车B端面

① 选择切削深度:单边总余量为1,粗车工序中ap=1,②选择进给量:考虑刀杆尺寸,工件直径及选定切削深度。从表中选f=0.3mm/r ③选择切削速度:根据工件材料45钢,及选定切削深度和进给量,选定v=1.5m/s ④确定机床主轴转速:

n=1000v/π×D=1000×1.5×60/π×19=1408r/min 从表4.3-1机床主轴箱上查得实际主轴转速取1500r/min 故实际的切削速度v=3.14×1500x19/1000×60=1.49m/s ⑤计算切削工时:

切削工时=(22/2+3+5)/(1500×0.3)×1=2.5s ⑵粗车φ17.5外圆,长40 ① 选择切削深度:单边总余量为1.5,粗车工序中ap=1.5,其余同上

②确定机床主轴转速:

n=1000v/π×D=1000×1.5×60/π×19=1048r/min 查得实际主轴转速取1500r/min 故实际的切削速度v=3.14×1500/1000×60=1.49m/s ③计算切削工时:

切削工时:T=Li/fn=(40+3+5)/(1500×0.3)×1=6.4s ⑶粗车φ21外圆,长121 ①选择切削深度:单边总余量为1,粗车工序中ap=1 其余同上

②确定机床主轴转速:

n=1000v/π×D=1000×1.5×60/π×22=1302r/min 查得实际主轴转速取1500r/min 故实际的切削速度v=3.14×1500x22/1000×60=1.7m/s ③计算切削工时:

切削工时=(121+3+5)/(1500×0.3)×1=17.2s(4)粗车粗车φ33外圆,长5 ①选择切削深度:单边总余量为1,粗车工序中ap=1,其余同上②确定机床主轴转速:

n=1000v/π×D=1000×1.5×60/π×34=974r/min 查得实际主轴转速取1000r/min 故实际的切削速度v=3.14×1000x34/1000×60=1.78m/s ③计算切削工时:

切削工时:T=Li/fn=(5+3+5)/(1000×0.3)×1=2.4s

工序二

粗铣 半精铣键槽

X53K取工作台垂直进给量给25mm/min ⑴粗铣:

①确定切削深度: ap=3mm ②工作台进给量: 查表取纵向fMa=30mm/min 横向进给量fMz=20mm/min ③选择进给速度: 查表取V=1.25m/s ④确定主轴转速:

根据X53K立式铣床说明书,选定n=950r/min ⑤计算切削工时:

T1=(ap+L1)/fMa+(L-D)/ fMz=37s T2=(ap+L1)/fMa+(L-D)/ fMz=40s 取L1=2mm ⑵半精铣:

①确定切削深度: ap=1mm ②工作台进给量:

查表取纵向fMa=23.5mm/min 横向进给量fMz=15mm/min ③选择进给速度: 查表取V=1.8m/s ④确定主轴转速:

根据X53K立式铣床说明书,选定n=1500r/min ⑤计算切削工时

T1=(ap+L1)/fMa+(L-D)/ fMz=43.6s T2=(ap+L1)/fMa+(L-D)/ fMz=47.6s 取L1=2mm

工序三

磨Φ20h7, Φ25f7,Φ16h7外圆面 ①切削深度:0.05mm ②加工要求:粗精磨Φ20h7, Φ25f7,Φ16h7外圆面至图样要求 ③切削用量:

查阅相关手册,取工件径向进给量fr=0.025mm/r,工件轴向进给取轴向进给为fa=25 mm/r ④选择进给速度: 查表取V=0.4m/s ⑤确定主轴转速:

根据M114W万能外圆磨床说明书,选定n=2667r/min

⑥切削工时:z取2mm,K取1.55 T1= LZK/nfrfa=37×2×1.55/(2667×0.025×25)=4.1s T2= LZK/nfrfa=121×2×1.55/(2667×0.025×25)=13.5s T3= LZK/nfrfa=39×2×1.55/(2667×0.025×25)=4.4s T4= LZK/nfrfa=23×2×1.55/(2667×0.025×25)=2.7s

5.夹具设计

夹具是一种能够使工件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准确定位和牢固夹紧的工艺装备,它广泛地运用于机械加工,检测和装配等整个工艺过程中。在现代化的机械和仪器的制造业中,提高加工精度和生产率,降低制造成本,一直都是生产厂家所追求的目标。正确地设计并合理的使用夹具,是保证加工质量和提高生产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同时也扩大各种机床使用范围必不可少重要手段。本卡具材料45钢,锻造。

5.1设计思想

设计必须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保证夹具的操作方便,夹紧可靠,使用安全,有合理的装卸空间,还要注意机构密封和防尘作用,使设计的夹具完全符合要求。

本夹具主要用来对φ6x3x25键槽孔进行加工,这个孔尺寸精度要求为6N9,表面粗糙度Ra3.2,铣以可满足其精度。所以设计时要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5.2 定位基准的选择

据《夹具手册》知定位基准应尽可能与工序基准重合,在同一工

件的各道工序中,应尽量采用同一定位基准进行加工。对于该铣键槽工序而言,采用中心轴为定位基准,设计基准为右侧面和定位面为外圆面。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

5.3 夹紧元件的选择

夹紧原件选择手轮压板,这是一种增力的并可以翻转的便于装卸工件的螺旋压板,在压板中间安装一个半圆形的浮动压块的目的是当压板处于夹紧状态不能保证与工件夹紧面均匀接触时,浮动压块可以左右上下方向摆动,使工件受到均匀的夹紧力夹紧工件稳定。要求活动压块与压板装配时浮动压块转动灵活可靠,不允许有卡死现象,另外在夹紧螺母与压板之间装有开口垫圈,以便实现快速装卡的目的。

5.4 定位元件的选用

本夹具选用一个顶尖,1个V形块,定位右端面和外圆面,限制6个自由度。

5.5 对刀装置的确定

对刀装置是由对刀块和塞尺组成,用以确定卡具和刀具的相对位置。本卡具对刀装置选用直角对刀块,用于加工两个相互垂直面或者铣键槽时的对刀。塞尺用于铣刀和对刀块表面之间相对位置的校准,主要防止对刀块碰撞刀具和磨损刀具,对刀块通常制成单独元件,用销钉和螺钉紧固在卡具体上,其位置应便于使用塞尺的对刀和不妨碍

工件的装卸。

5.6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工件在卡具中定位产生的定位误差,其值应控制在工件位置公差的1/3~1/5 由于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所以△jb=0 基准位移误差:△jw=△d/2[1/sina/2-1]=0.008 △ dw=△jb+△jw=0.008 0.0072<0.008<0.012 所以满足定位误差 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这三个星期的学习,我们在老师的修改与指导下下,完成了此次设计。在这次设计中历练了我的设计的能力,以及对于一个零件加工方法的认知。

经过这三个星期的设计,我基本掌握了零件的加工过程分析及工艺文件的编制、专用夹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学会了查找相关手册、说明书等,以及选择使用工艺装备等等。

总之,这次设计使我在基本理论的综合运用及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得到了一次较好的训练。让我们对机械制造的知识有了更加全方位的了解,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有些数据的查找与使用方面略显不足,而且对于有些公式中的未知量也不是很熟悉。

参考文献

[1]孟少农主编.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2]李益民主编.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3]崇

凯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LC控制 篇3

夏普旗舰电视Quattron LC-46LE821不支持3D播放,但却拥有另一项秘密武器——第四原色:黄色像素。再加上PVR、Freeview HD调谐器和流媒体播放功能,不知道能否盖过时下流行的3D风头?

Quattron系列电视的出现,标志着夏普从全阵列 LED电视向侧光型设计的转变。其LED灯并非从后面照亮,而是从两侧照明。因此,电视面板更加纤细(仅4cm厚)。不过,这也造成了它有时图像对比度不如全阵列电视那么强烈。

听上去,第四原色不过是宣传的噱头罢了,但实际上它可是真材实料的(当然,不是说第四原色让图像变得偏黄色)。四原色将宽广的色域、呼之欲出的色彩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电视里的机器人瓦力仿佛充满了动感,瞬间活跃起来。当展现《末日危途》中昏暗的色调时,其丰富的颜色层次如同变奏曲般令人印象深刻。

Quattron LC-46LE821拥有齐整清晰的屏幕菜单,使用起来相当方便,不愧是一台富有魅力的电视。选择菜单时,你还能通过画中画功能继续正常收看节目。这一功能十分贴心,这样你绝不会错过正在观看的世界杯比赛的精彩进球。

2010年,各大电视机厂商都将上网功能作为热门卖点,所以当我们得知Quattron LC-46LE821没有在线微件时深感意外。不过,它可以通过DLNA播放流媒体,并支持USB和PC输出功能,它的Time Shift功能通过内置的8GB闪存,支持多达150分钟的可即时暂停的标清视频节目录制。

我们需要第四种原色吗?

和普通的LCD(以及LED背光电视)不同,Quattron电视系统在原来三色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次像素。现在,一个像素点已经不是由原来的三种颜色:红、绿、蓝组成,而是由红、绿、蓝、黄四种颜色构成,从而给Quattron电视带来更广、更宽的色域。用数字来说明,这样次像素的数量由600万增加到800万个。这一技术的应用不光使图像更加锐利,而且提升了大面积的同一色彩的解析度,表现出来就是:绿色的芳草将更加郁郁青青,画面细节处和阴影部分将由更多精细的色彩来渲染。

搭配使用

索尼PS3 Slim

约2500元 | www.sony.com

你当然需要一台蓝光播放器。PS3 Slim身兼游戏机、iplayer流媒体播放器、网络浏览器和蓝光播放机等数种功能,正好弥补了夏普Quattron系列电视的缺陷。

雅马哈YSP-4100

约10000元 | www.yamaha.com

LC控制 篇4

采用全控电力电子器件构成的新型电压源型高压直流输电(VSC-HVDC)系统与传统的HVDC系统相比,有如下优点[1]:

a.换流站交流侧电流谐波含量低;

b.换流站既可以吸收无功,也可以发出无功;

c.可以独立控制有功、无功;

d.逆变侧不需要换相电压,因此可以向无源网络供电。

近年来,在VSC-HVDC系统运行与控制方面,国内外研究者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文献[2]针对向无源网络供电的VSC-HVDC系统,阐述了无源端供电频率不变特性以及换流站的有功、无功调节特性。文献[3]利用VSC-HVDC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策略。文献[4]指出VSC-HVDC系统可以向对电压频率、幅值敏感的负荷提供可靠的电能,并通过引入频率控制环节和电压控制环节来提高系统穿越故障的能力。文献[5]在整流侧针对整流器暂态数学模型,运用反馈线性化方法的思想引入新的变量,实现了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的解耦控制;在逆变侧,则根据逆变器的稳态数学模型,设计出交流电压控制器。文献[6]针对VSC-HVDC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精确反馈线性化理论设计出非线性控制器,实现了VSC-HVDC系统的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文献[7]针对向无源网络供电的VSC-HVDC的对称数学模型,采用逆系统方法将原系统线性化后,利用极点配置法设计出了整个系统的闭环控制器。

目前,对于向无源网络供电的VSC-HVDC系统,其逆变端通常采用并联高通滤波器来滤除逆变器产生的高次电压谐波。高通滤波器在低频段表现出高阻抗特性,因此在建立VSC-HVDC系统的基频模型时,可以忽略高通滤波器的动态特性,模型可以得到适当的简化。串联LC低通滤波器常用于滤除由PWM变换器产生的高次电压谐波[8,9,10,11],并获得了很好的滤波效果。本文采用串联LC低通滤波器来取代高通滤波器,主要考虑到LC低通滤波器两大优点:一是LC低通滤波器结构简单,设计容易;二是LC低通滤波器的电容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撑VSC-HVDC系统向无源网络供电的供电电压,减小无源端负荷扰动对供电电压的影响。但是,引入LC低通滤波器也相应地增加了VSC-HVDC系统的复杂程度。

包含LC低通滤波器的向无源网络供电的VSC-HVDC系统,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呈现出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不利于设计控制策略。本文运用逆系统方法将VSC-HVDC原系统线性化解耦,再利用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线性化解耦后的VSC-HVDC系统的闭环控制器。最后,通过相关的仿真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快速的动态响应性能,同时利用LC滤波器来滤除逆变器输出电压谐波获得了良好的滤波效果。

1 含LC低通滤波器的VSC-HVDC系统及其数学模型

1.1 VSC-HVDC系统

图1为包含LC低通滤波器的VSC-HVDC系统结构图。整流器和逆变器均由三相变换器构成。u1为系统三相电压矢量,i1为整流器交流侧三相电流矢量,L1为交流滤波电感,R1为L1的等效损耗电阻;u1dc、u2dc分别为整流器、逆变器的直流电压,idc为从整流器端流向逆变器端的直流电流,C1dc、C2dc分别为整流器、逆变器的直流侧滤波电容,Rdc为直流电缆等效电阻;i2为逆变器交流侧三相电流矢量,u2为逆变器输出的三相供电电压矢量,iL为无源网络三相负荷电流矢量;电感L2、电容C2构成LC低通滤波器,R2为L2的等效损耗电阻。

1.2 整流侧数学模型

把VSC-HVDC系统的逆变器和无源网络负荷视为整流器的直流负荷,那么在三相电网对称的情况,由图1可以得到整流侧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如下[12]:

其中,k表示三相变量下标(a,b,c);g1k为变换器三相桥臂的开关函数,g1k=1表示第k相桥臂上开关导通、下开关关断,g1k=0表示上开关关断、下开关导通。

考虑到R1≪ωL1,模型式(1)中忽略了R1上的压降。在三相三线制系统中,各三相电压、电流变量只有两相独立,且交流变量不利于设计控制策略来实现无静差跟踪。因此,将式(1)做Park变换,得:

其中,下标d、q分别表示在旋转坐标系中各变量的d轴、q轴分量。三相交流基波分量经Park变换后,其d轴、q轴分量均变为直流量。

根据瞬时功率理论,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整流器交流侧的有功、无功计算式如下[13]:

若旋转坐标系以电网电压u1定向,即旋转坐标系的d轴落在u1矢量上,那么经Park变换后,u1d=U1(电压幅值),u1q=0,则式(3)可化为

在稳态时,可认为电网的电压幅值保持不变。由式(4)可知,通过控制交流电流的d轴分量和q轴分量,就可以分别控制整流器的有功和无功。

1.3 逆变侧数学模型

由于向无源网络供电的VSC-HVDC系统逆变侧没有交流电源,因此逆变侧直流电压由整流器维持。这样,可以不考虑逆变器直流侧的电容电压动态。在静止坐标系下,图1逆变器交流侧的数学模型如下[14]:

其中,下标k以及g2k的含义与式(1)类似。在此,将式(5)做Park变换,得:

从整流器的数学模型式(2)可以看出,系统状态变量i1d、i1q、u1dc之间呈现出强耦合性和非线性。同样,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式(6)也反映出在状态变量i2d、i2q、u2d、u2q之间存在强耦合性。

1.4 LC低通滤波器设计

由电容和电感构成的LC低通滤波器电路图如图2所示。其传递函数为

在高频时,等效损耗电阻R≪sL。因此,式(7)略去RCs项。那么由式(7)可知,LC低通滤波器的谐振频率为

LC低通滤波器的滤波性能主要由其谐振频率决定。文献[8,15]指出,为使LC低通滤波器获得更好的滤波性能,谐振频率fr应满足以下条件:

其中,fb为基波频率;fc为脉宽调制的载波频率。此外,在满足条件式(9)的同时,所选择的电感不宜过大,以确保电感的动态响应时间小于电容的动态响应时间,这样有利于控制电容电压。

2 VSC-HVDC系统的控制策略设计

由整流器、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可知,模型中各状态变量之间存在着强耦合和非线性。若直接设计此系统的控制器,不仅设计控制策略的难度大,而且控制系统的性能也难以保证。因此,本文采用逆系统方法来解决系统的耦合性和非线性问题,然后利用变结构理论来设计整个系统的闭环控制器。

2.1 逆系统方法线性化VSC-HVDC系统

逆系统方法是通过利用被控对象的逆系统,将被控对象补偿成为具有线性传递关系的系统,然后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控制理论来完成该线性系统的综合[16]。在利用逆系统方法求解被控对象的逆系统时,应根据系统的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系统输出变量,以便于后续的闭环控制器设计。

整流器的控制目标是保持直流侧电压稳定和跟踪无功指令,选取有功电流分量i1d、无功电流分量i1q作为系统输出。包含系统输出方程的整流器系统模型如下:

下面根据逆系统方法[16,17]求解式(10)的逆系统。

对式(10)的输出方程求导,直至求导方程显含输入变量,得:

由式(11)解得式(10)的逆系统如下:

把整流器的逆系统串联到其原系统的左侧,从输入/输出关系上看,整流器的逆系统已经将其原系统补偿成具有线性传递关系的输入/输出解耦的线性系统,其原理图如图3所示。

令新的输入变量并由图3可得伪线性系统模型如下:

从式(13)可以看出,用逆系统方法构造出的整流器伪线性系统是一个输入/输出解耦的二阶线性系统。但是原系统为三阶系统,根据逆系统方法的向量相对阶定义[16],系统式(10)的向量相对阶为α1=(1,1)。又因1+1<3(系统阶数),系统式(10)存在一个隐动态,即式(2)中的第3式。为了使得这个隐动态镇定,本文根据直流电压与整流器有功电流的联系,运用PI调节器来控制直流电压稳定。

逆变器的控制目标是控制输出电压稳定,因此为便于控制器设计,选取u2d、u2q作为逆变器的系统输出,那么包含输出方程的逆变器系统模型为

对式(14)的输出方程求导,直到求导方程显含输入变量,得:

由式(15)得到式(14)的逆系统如下:

将逆变器的逆系统串联到其原系统的左侧,从输入/输出关系上看,逆变器的逆系统同样将其原系统补偿成具有线性传递关系的输入/输出解耦的线性系统,其原理图如图4所示。

令新的输入变量过渡状态变量zd、zq,由图4可得伪线性系统模型如下:

由式(17)可得知,逆变器伪线性系统为一个输入/输出解耦的四阶线性系统。因为系统式(14)的向量相对阶为α2=(2,2),且2+2=4(系统阶数),所以系统已经被完全线性化和解耦。

2.2 变结构闭环控制器设计

用变结构控制理论来设计线性系统控制器,设计方法成熟,鲁棒性能好。在利用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系统的控制器时,首先需要找到系统的滑模面S,然后设计控制输入v满足滑模面可达条件这样,无论系统各状态如何运动,最终都会回到滑模面S=0上,即S0。

针对整流器系统的控制目标为选取滑模面如下:

运用变结构控制理论中的指数趋近律设计方法[18,19],令

其中,κ1、ε1为正实数,sgn(·)为符号函数。

根据式(13)(18)(19),解得整流器伪线性系统的控制输入如下:

针对逆变器系统的控制目标为选取滑模面如下:

其中,λ2为正实数。

根据指数趋近律设计方法,令

其中,κ2、ε2也为正实数。

由式(17)(21)(22)解得逆变器伪线性系统的控制输入如下:

可以验证,整流器控制输入式(20)可以满足滑模面可达条件逆变器控制输入式(23)也能满足可达条件因此,在相应的控制输入作用下,各滑模面S1d、S1q、S2d、S2q将在有限的时间内趋近于零,从而实现控制目标的跟踪,即i1di*1d,i1qi*1q,u2du*2d,u2qu*2q。

在求解出整流器、逆变器各自的逆系统以及相应的变结构控制输入后,可以综合形成VSC-HVDC系统的整流器和逆变器控制框图,分别如图5、图6所示。

3 系统仿真验证

3.1 系统仿真参数

为验证LC低通滤波器的滤波效果以及上述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PSCAD/EMTDC进行仿真试验。VSC-HVDC的电路仿真参数为:整流侧电网电压10 kV,L1=10 mH,R1=0.1Ω,直流侧额定电压U1dc=25 kV,整流器的SPWM载波频率f1=3 kHz,直流电容C1dc=C2dc=4 700μF,直流电缆等效电阻Rdc=0.036Ω/km×10 km,逆变侧向无源网络供电的参考线电压为10 kV,L2=0.65 mH,R2=0.005Ω,C2=150μF,逆变器的SPWM载波频率f2=5.5 kHz。控制器参数为:PI调节器的比例参数kp=0.25,积分参数ki=0.2;各变结构控制器参数κ1=κ2=2 500,ε1=ε2=10,λ2=2 000。

3.2 系统仿真结果

对于向无源网络供电的VSC-HVDC系统,其整流侧的主要任务是响应无功指令(或保持接入点母线电压稳定)和控制直流母线电压稳定,而逆变侧的主要任务则是向无源网络提供稳定的三相正弦电压。

图7是无源侧为恒负荷(有功5 MW、无功2 Mvar)而整流侧响应无功指令时,VSC-HVDC系统仿真的输出波形。其中无功指令为:在1 s时,从0 Mvar阶跃到5 Mvar;在1.3 s时,从5 Mvar阶跃到-5 Mvar;在1.6 s阶跃为0 Mvar。从图7(a)(b)可以看出,整流器可以将直流电压稳定在设定值25 kV,以给予逆变侧直流电压支撑。同时,整流器还可以快速地响应无功指令,并且无功输出跃变对直流侧电压影响较小。图7(c)(d)表明,VSC-HVDC的逆变侧可以向无源网络提供幅值、频率稳定的正弦电压。

图8是VSC-HVDC无源侧负荷变化(整流指令不变)时,VSC-HVDC系统仿真输出波形。无源侧负荷变化为:在1 s时,有功负荷从5 MW阶跃至10 MW,无功负荷从2 Mvar阶跃至4 Mvar。从图8可知,整流器响应无功指令不受无源端负荷变化的影响,而直流电压因无源端负荷阶跃增加而有5%下降幅度,经过约2 s后重新稳定到额定值25 k V附近。无源端负荷的阶跃增加虽然引起了逆变端三相电压的小幅度跌落,但供电电压幅值仍在规定的幅值范围之内,电压没有出现闪变现象。

4 结论

本文运用LC低通滤波器来滤除逆变器输出电压的高次谐波取得了满意的滤波效果。同时,针对VSC-HVDC系统在旋转坐标系下的整流器动态数学模型以及包含LC滤波器的逆变器动态数学模型,采用逆系统方法和变结构控制理论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实现了整流侧跟踪指令无功和保持直流电压稳定,逆变侧向无源网络供电的三相交流电压稳定的控制目标。

摘要:通过引入LC低通滤波器来滤除逆变器产生的高次电压谐波,以提高向无源网络供电的VSC-HVDC系统的供电质量。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包含LC低通滤波器的VSC-HVDC系统表现出强耦合、非线性特性,不利于控制器设计。首先采用逆系统方法将原系统线性化解耦成伪线性系统,再利用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伪线性系统的闭环控制器,既可以降低设计控制系统的难度,又可以使控制系统获得较好的动态性能。利用PSCAD/EMTDC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LC低通滤波器用于滤除高次电压谐波有很好的滤波效果,并且所采用的控制策略使VSC-HVDC系统获得了良好的控制性能。

ERP成功案例分析 LC公司 篇5

根据案例中LC公司实施ERP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LC公司实施ERP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才成功实施ERP。面对众多员工抵触ERP新操作系统的声音,公司领导人并没有轻易放弃,给了信息部门一个月的时间改善操作系统,信息部门也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用他们先进的软件开发能力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系列条件,缺少一个都有可能导致LC公司ERP系统的实施失败。由此可以看出ERP成功实施的难度是很大的。一提到ERP项目人们就会联想到一句话:“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是这么多年公司实施ERP的一个总结。据统计中国EPR实施的20多年历史中,总成功率还不到百分之三十。由此可见实施ERP难度之大。我认为要想成功实施ERP必须首先明白ERP成功实施的要素,其次就是找到实施ERP失败的原因,最后找到应对措施。

一、ERP成功实施的三要素

ERP实施成功的三要素是:环境成熟、管理成熟,技术成熟。纵观ERP在中国企业的实施现状,失败的远远高于成功的,大企业的实施远远高于中小企业的实施,究其根本,是中小企业暂时还不具备成功实施ERP的条件。对很多企业来讲,实施ERP是无奈的选择,没有他就拿不到外企的订单。

ERP和企业管理系统完全是两个概念。当所有已经实施ERP的企业被问及实施困难时,无不认为“企业管理水平低”是最大的根源。企业业务的不规范、使用者的观念与ERP的复杂性、适应性发生了矛盾是导致ERP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像案例中的LC公司,实施的最大困难就是操作流程过于复杂,员工抵制情绪严重。因此,我认为企业在考虑实施ERP之前,应当考虑自己的管理基础是否适合。实际上,实施ERP由于要改变管理观念和操作习惯,对企业中低层人员的冲击最大。内部流程优化和公允性则是在ERP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想要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案例中LC公司一样,有坚定的信心,找到问题所在,积极地解决问题。但LC公司可以成功实施ERP从很大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本身的管理就有很高的水平,这是成功实施ERP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并不是实施ERP就能提高管理水平。如果说管理问题已成病症的话,ERP只能是药引,而真正的药是企业的管理策略和内部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升。如果ERP实施之后企业内部并没有很好的改善管理,内部人员也没有尽最大努力很好地实施ERP,那么ERP的失败似乎是必然的结果。

二、ERP失败的原因

1、企业本身的基础数据有问题。数据对ERP系统至关重要,如果企业输入的系统是垃圾,那么输出的肯定也是垃圾。这和ERP系统本身没有关系,和后期管理也没有关系。数据是信息系统的根源,而前期数据的整理是工作量最大,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若是这个地方出了很大的纰漏,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后期系统的延期或者不能顺利运行。

2、ERP软件的选择有问题。虽然近些年来国内几家大中型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公司,在学习理解国外ERP产品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况,开始探讨并开发出适应中国企业管理要求的ERP产品,例如用友NC、新中大GWERP、浪潮国强分行业ERP、南北ERP等。但是毕竟还处于不太完善的阶段,技术和经验上可能与国外ERP软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选用国外ERP软件又存在费用高,文化差异,管理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恰当的ERP软件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3、人才的缺失和流失。ERP项目总负责人的总体水平是ERP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总负责人不仅仅要在管理方面精通,还要在财务和IT方面也精通。这总综合型人才本身在国内企业很少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ERP实施成功率较为低下。另外一个企业实施ERP之后,如果不能及时提升ERP系统维护人员的待遇或对她们进行必要的关怀,就很容易造成这些人员的流失。

4、企业内部员工缺乏对ERP的正确认识和热情。可能由于本身认识缺陷加上企业对ERP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实施ERP之后工作方式的大大转变很可能造成员工的抵触心里。就像案例中LC公司的员工,这就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员工工作热情度不高。或者本身ERP系统设计的过于复杂,公司又缺乏必要的培训,这很可能造成公司内部反对ERP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ERP成功实施的建议

1、全面考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软件供应商。目前ERP软件可供选择的有国内外软件供应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是ERP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首先企业要明确自身的目的与需求,先作自我分析与诊断,然后要深入考察多家供应商及供应商服务的客户,必要时请管理咨询机构参与谋划和鉴别。企业要做好投入产出分析,注意成本的合理性,既不要片面追求功能全面的软件造成浪费,也不必为节约一时成本致使所选软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兼顾实用与开放。

2、明确项目实施目标。实施ERP是一项深刻的管理革命,是一场耗资大、实施周期长、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ERP项目负责任在实施ERP之前就需要进行战略规划,做好立项分析,包括对经费预算、过程控制、人力配备、组织保障等问题进行系统设计,明确实施目标。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目标是ERP成功实施的保证,也是衡量一个ERP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ERP项目的实施目标是要基于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ERP项目实施组通过对企业的优势与不足、影响企业发展的瓶颈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与期望,制定项目的总目标、分目标与分阶段目标。

3、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首先要制订详细、系统、务实和动态的项目规划,并用新的计划来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对项目目标进行透彻的分析,同时要确保所有项目目标和活动得以生动形象的交流;其次,精心组建项目小组,包括小组结构、项目经理和成员、建立项目管理规范,还要对项目经理充分授权,项目经理也要身先士卒以确保项目进度和成本控制;再次,项目实施的重要事宜必须得到明确和及时的决策,应当把公司最高决策层的签字视为项目的一个出发点;最后,各部门必须全程主动参与。

厦华LC-47R35液晶电视 篇6

——厦华LC-47R35液晶电视

转眼间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了,在这一年中,液晶电视可以说是又经历了一番艰辛发展和残酷竞争,从年初时主流的32、37英寸到现在的42、47英寸大屏幕唱主角,的确是给人一种日新月异的感觉。

不过,随着大屏幕液晶的逐步普及,面板已经不再是竞争的主角,,毕竟真正能够生产液晶面板的厂商现在也只有台湾、日本、韩国这些地方的5家厂商而已。国内外各品牌的电视所使用的也逃不过这几家。因此,多功能、全高清以及芯片等核心技术也就转而成了各厂商宣传的重点。在这些方面,国产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毫不逊色于那些国际大厂了,比如厦华这款LC-47R35就是一款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大屏幕国产液晶电视。

稳重外观

LC-47R35采用了目下非常流行的黑色为主色调,四边边框都很窄,底部的扬声器和屏幕用一道蓝色的装饰条分开,这使印有厦华Logo的铭牌在弱环境光下也能一目了然,是个比较新颖的创意。底座采用可旋转设计,音箱则采用下置式处理方式——这也符合目前的国际设计潮流。电视整体显得朴素大方,稳重自然。特别值得一提的说,这款电视挂在墙上的时候实在很漂亮,笔者建议购买者不妨考虑挂壁使用。LC-47R35接口比较齐全,在机身侧部有一组AV接口和两个USB接口,方便使用者阅读流媒体内容。机身后部接口则包括2组色差分量、1组AV、1组S端子以及2组HDMI数字接口,家庭的数码影音娱乐需要基本都可以得到满足。

LC-47R35的遥控器采用了黑色下滑盖设计,滑盖的隐藏部分按键可以用来操作与USB接口相连的数码设备,比如数码相机、U盘以及移动硬盘等等。而遥控器上半部分则用来对电视进行一般的操作,比较有特色的是醒目的蓝色“微晶神画”演示按键,当开启这个功能时,电视画面会对等的被平分为左右两部分,一边是开启了微晶神画功能的画面效果,另一边则相反,以用来让观众更直观的看到这项功能对画面所带来的优化效果。LC-47R35的屏幕菜单采用了蓝色透明背景造型,可调整选项很多,除了画面、声音等之外,还可以通过它对画中画功能进行选择调整。

微晶双核

性能参数方面,LC-47R35拥有1920×1080的全高清物理分辨率、8000:1的动态对比度、1000nit的亮度,4ms的超快响应时间以及超广域视角,完全满足满高清液晶电视的要求。LC-47R35还采用全新的插帧倍频技术,在传统的两帧图像之间加插一帧运动补偿帧,将普通平板电视的60Hz刷新率提升至120Hz,运动画面彻底清晰流畅,优于4ms响应效果。

LC-47R35的芯片部分采用了厦华自主创新的微晶全能芯,它除在清晰度、色彩,音响、多媒体接口等方面有不俗表现外,还可以动态检测图像的电平,动态地在图像的亮区、暗区进行延伸处理,同时经过快速处理器的运算,逐场控制背光亮度,大大提高了图像动态对比度,改善了画面层次。此外,这款电视还拥有厦华特有的微晶双核六色处理系统,可以在三原色的基础上,运用三补色进行加强补偿,达到红、绿、蓝、青、黄、紫共六色显像,画面饱和度与鲜艳度大大增强。音响方面,LC-47R35采用天雷音响系统、CLASS D数字功放以及SRS环绕立体声,拥有高效率功放,能将绝大部分能量转换成声音,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音效逼真,音质更好。

明亮画面

在黑白对比度表现方面,LC-47R35的白灰度表现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在标准画面模式下,几乎不需要调校就可以轻松分辨1%级别的差别。黑灰度表现则略逊一筹,需要调校一番才可以分辨1%级别差别。不过这也属于正常,毕竟这两者之间是相对的,这项表现好一点那项自然也就差一些,不足为奇。在色彩表现上,画质表现清新自然,画面细节还原较好,尤其是女孩的肤色和衣服的红色还原都比较准确,色彩纯度较高,没有出现偏色漏色等现象。而在清晰度方面,LC-47R35也有不错的表现,画面中的物体得到了较好的还原,特别是青椒和后排瓶瓶罐罐,无论色彩还是细节部分都显示出了应有的光泽。

在HDTV节目播放方面,得益于1080p的高清晰分辨率,LC-47R35对于画面细节、色彩过渡、以及明暗场景的表现力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之好,甚至画面中女孩儿的每根睫毛可以清晰看到,并且色彩过渡以及任务表情也都非常自然。而在四合院画面桥段时,由于青砖灰瓦和相邻的绿草朱门色彩反差比较大,非常考验电视的色彩还原能力,不过LC-47R35还是体现出了鲜明的对比,色彩还原很真实,也没有任何偏色现象,加上音响发出的还原真实的古色古香音乐效果,让笔者仿佛已经置身于闲散淡雅的北京古都风貌中了。

总结

通过几个高清视频的测试,已经足以将电视的性能完全表现出来了,笔者感觉LC-47R35还是表现出了高清的几个特点:清晰度高、色彩靓、人物真实。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也可以说这款LC-47R35发挥出了全高清所应有的动人表现力。

最后要说的是这款电视的价格,目前官方给它的报价是19800元,这样的价位对于一款具有全高清画质且功能齐全的47英寸液晶电视,特别是相对于同等档次的国外品牌产品来说还是非常经济的,可以说依照LC-47R35的画质表现,这个价位阶段还是值得考虑的。

亮点

1、大画面、全高清

2、微晶全能芯及双核六色处理系统的应用

3、双HDMI接口和完善的流媒体功能

缺憾

黑灰度表现还有提高空间

总体评价

厦华LC-47R35是一款具有良好画质表现的全高清大屏幕产品,具有较高的性能参数和技术配备,性价比不错。

规格

产品型号LC-47R35

屏幕尺寸47英寸

画面比例16:9

物理分辨率1920×1080

亮度1000nits

动态对比度8000:1

响应时间4ms

可视角度176度

显示色彩16.7M

音响系统天雷音响系统

机身尺寸1158×808×121mm(不含底座)

LC-FINING技术 篇7

LC-FINING是雪佛龙鲁姆斯公司 (CLG) 沸腾床渣油加氢处理工艺的专利技术。CLG已成功地实现了LC-FINING与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一体化, 为实现超低硫柴油标准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该技术应用沸腾床反应器, 在氢气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将重质原油及其他重质烃类物料转化为轻质油品。目前世界上已经有9套LC-FINING装置投入使用。其中, 壳牌在加拿大投产的LC-FINING装置, 其设计能力为8×104 bbl/d, 是目前唯一与加氢精制装置形成一体化的装置。该装置将沥青中的超重质减压渣油转化为无色油品, 转化率为77%, 与之配套的一体化加氢精制装置加工能力为10.5×104 bbl/d, 其中53%的原料来自LC-FINING。2006年, 加拿大西北改质公司也采用该技术在Sturgeon的重油改质厂兴建产能达7.7×104 bbl/d的加氢裂化装置。

LC大功率滤波器 篇8

本文所设计滤波器带宽225MHz-500MHz, 带内损耗小于0.2d B, 回波损耗优于20d B, 160MHz-710MHz之外抑制优于20d B, 125MHz-880MHz之外优于40d B。当然要想提高抑制增加滤波器节数是有效的方法, 但是节数越多体积越大, 本文所选为7节滤波器。

1 带通滤波器的仿真设计

滤波器设计的理论知识已众所周知, 本文不再过多讨论。利用Ansoft Designer的理论模型设计225MHz-500MHz带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的原理图如图1。

在电路设计中插入器件画出电路图, 并引入变量对电感和电容值进行调谐, 最后仿真结果如图2。

得出仿真的电感和电容值后, 按公式 (1) 、 (2) 计算出实际线圈和陶瓷基板的大小。

其中A是平板表面积, d代表平板间距, 0是真空中电导率值为8.85418×10-12 F/m, r为相对真空中的介电常数;当r<

2 板材温升的简单计算

温升的计算方法有热阻法、热容法、散热面积法等多种方法, 本文采用热阻法简单计算一下基板的温升。

温升 (35) T (℃) , 热阻Rth (℃/w) , 功耗P (w) , L为平板的厚度 (m) , A为平板垂直于热流方向的截面积 (m2) , k为平板材料的热导率 (w/m K) 。

滤波器的承受功率是2000瓦, 损耗小于0.2d B, AL2O3陶瓷的热传导率是29.3 w/m K, 聚四氟乙烯的热传导率是0.27 w/m K。假设以热损耗是100瓦, 按公式 (3) 、 (4) 进行计算, AL2O3陶瓷基板的温升在5℃左右, 而聚四氟乙烯板的温升在500℃左右。当然, 散热方式包括传导和辐射, 即使50%的热量通过辐射的方式散出去, 聚四氟乙烯板的温升也有250℃左右, 对于此滤波器来说聚四氟乙烯板是绝对不适用的。本文只是粗略估算一下板材的温升, 计算并不是很准确。

3 带通滤波器的测试

调试完成后的带通滤波器实物图如图3。

带通滤波器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通带、抑制、回波的小信号, 结果如图4。

此滤波器不仅进行了常温功率试验, 在高低温-10℃和+55℃时承受2000瓦功率工作状态依然稳定。

4 设计中的一些细节

带通滤波器在设计时选用了理想模型, 电感和电容按理论值所制作出的滤波器频率会稍有偏差, 需要对电感和电容做细微的调整。

绕制电感线圈时, 铜线如果选用太细散热效果不好, 选用太粗滤波器的体积较大, 在设计中要选用适当粗细的铜线。

电容在选择时, 通路电容按就近档容值选用ATC10E型高耐压值陶瓷电容, 对地电容选用AL2O3陶瓷基板电容, 以利于滤波器散热。

陶瓷基板在焊接到金属底板上时, 如果两种材质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 最好选用中间膨胀系数材质的金属做垫板, 以提高环境适应性。

5 结语

本文所设计的LC大功率滤波器在损耗、回波、抑制、功率容量等各方面的指标都比较好, 大幅提高了LC滤波器的功率容量。而且本设计方案适用于所有使用LC滤波器的频段, 能够很好的满足大功率发射机的工程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Joseph F.White.射频与微波工程实践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Reinhold Ludwig, Pavel Bretchko.射频电路设计-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3]ERG埃克尔特, RM德雷克.传热与传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3.

LC术后近期再手术11例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者, 其中男5例, 女6例, 年龄最大68岁, 最小27岁, 术前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7例,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例, 合并高血压病3例, 糖尿病2例, 11例患者LC术前均无黄疸表现。

1.2 临床表现

LC术后以腹痛为主9例, 以头晕、乏力、腹胀为主1例, 检查具备腹膜炎体征7例, 中度贫血1例, 梗阻性黄疸3例, 腹腔穿刺抽出黄色胆汁6例, 抽出不凝固血液1例, 未抽出液体1例, B超示腹腔积液8例, 示胆总管上段扩张, 疑胆总管下段结石2例, MRCP示胆总管下段结石2例, 胆总管下段缺如1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3例。诊断为胆漏7例, 腹腔出血1例, 胆总管继发结石2例, 胆总管横断伤1例。

1.3 治疗方法

LC术后1 d发病4例, 为胆囊管残端漏及迷走胆管漏, 行腹腔冲洗、缝扎残端及迷走胆管;术后2 d发病2例, 1例胆总管下段小结石行EST, 1例胆总管横断伤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T管引流;术后3 d发病3例, 均为肝总管热损伤, 行肝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5 d发病1例, 为胆囊动脉夹闭不全出血, 行结扎胆囊动脉;术后9 d发病1例, 为胆总管下段结石, 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

2 结果

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1例行EST者损伤小、住院时间短。EST后2 d出院, 放置腹腔引流管均在术后2~3 d拔除, 术后7~9 d出院。留置T管带管出院。1例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者留置T管6个月拔除, 余留置T管3个月拔除。全组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为6个月~2年, 无腹痛、发热、黄疸等不适。

3 讨论

3.1 LC术后并发症的诊断

LC术伤口很小, 约1 cm, 一般不会引起剧烈疼痛, 如患者诉说腹痛、腹胀难忍, 应引起医师的高度重视, 警惕LC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测P、BP, 查皮肤巩膜有否黄染, 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有无移动性浊音, 抽血查血常规、肝功能等, 行B超, 检查腹腔有无积液、胆总管有无扩张或结石, 或行MRCP或ERCP等检查。腹穿是最简便、直接的诊断方法。本组病例均行B超检查, 发现腹腔积液8例, 胆总管扩张、结石或显示不清3例, MRCP示胆总管下段结石2例, 诊断胆总管结石。胆总管下段缺如1例诊断为胆总管横断伤。腹穿抽出黄色胆汁6例诊断为胆漏, 抽出不凝固血液1例诊断为腹腔内出血。其中1例腹穿未抽出液体, 可能与渗液的多少及穿刺部位有关, 但根据其腹膜炎体征, 结合B超示腹腔积液, 仍应考虑为胆漏。巴明臣等[2]认为不明原因的胆漏行ERCP检查可明确诊断, 且可同时放置鼻胆管引流治疗。

3.2 LC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LC后近期再手术一般指在同一住院期间内再手术[3]。本组11例患者再次手术的时间为术后1~9 d, 其中胆漏合并腹膜炎的患者起病较早, 术后1 d即行手术。主要是胆囊管残端渗漏, 本组2例均行腹腔清洗, 双重结扎胆囊管残漏。3 d出现腹膜炎症状者主要为胆管热损伤, 本组3例患者术中所见已证实这一点, 均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对于腹痛、黄疸患者, 明确为胆总管下段小结石后, 首选EST, 创伤小, 恢复快, 本组1例成功实施EST, 恢复良好。胆总管下段缺如诊断为胆总管横断伤则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同时吻合口内置T管, 保留6个月, 造影无狭窄后再拔除。本组1例患者即行此手术, 恢复好, 随访2年无不适, 腹腔内出血患者行剖腹探查止血, 效果肯定。

3.3 LC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据相关文献报告, 胆管损伤发生率0.13%~0.22%, 胡旭光等[4]报道15 000余例LC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28例, 残留率为0.18%。胆囊切除术是危险性手术, 首先严格掌握LC手术的适应证, 相对禁忌证及绝对禁忌证, 不随意扩大LC手术的指征[5]。其次, 术中术者应心平气静, 勿心急火躁, 勿追求速度;操作应规范化, 眼睛自始至终不离开操作视野, 时刻不忘“三管一壶腹”的解剖, 同时要有右肝管及右肝动脉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等的变异概念。胆囊牵拉不能用力太大, 以免导致胆总管弯曲误认为胆囊管予以横断。三角区分离尽量少用电凝电切, 多采用钝性分离, 即用吸引器刮吸或用分离钳撕开浆膜组织, 清楚显露三角区, 确认各管道后再予以离断。本组3例肝管热损伤系分离三角区用电凝所致。如遇出血, 切忌盲目钳夹或电凝, 可先用纱布压迫, 吸净积血, 暴露视野, 再行钳夹或电凝止血。游离胆囊管以钛夹或Hemolok夹闭为好, 不要过多地游离, 本组1例因过多地游离胆囊管以致钛夹夹破残端引起胆漏。胆囊动脉不要骨骼化游离, 有利于钛夹的牢靠性。剥离胆囊时不要太靠近肝脏, 应沿胆囊与肝脏的间隙进行;避免进入肝脏引起肝脏渗血。胆囊床要仔细辨清, 看有无迷走胆管渗漏。对于胆囊内的多发小结石, 不要过多地牵扯胆囊, 以免小结石掉入胆总管内。

参考文献

[1]张吉祥, 陈训如, 罗丁, 等.单中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000例的中转原因及主要并发症[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 12 (1) :17-20.

[2]巴明臣, 毛静熙, 陈训如,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原因及对策[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9 (2) :77-78.

[3]王检球, 杨廷燕, 史佩东,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近期再手术原因与防范[J].中国临床医学, 2004, 11 (2) :195-198.

[4]胡旭光, 郑成竹, 柯重伟,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转归[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7, 12 (2) :155-156.

LC控制 篇10

随着电力电子设备模块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磁集成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磁集成技术在平面变压器、平面Boost电感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近年来国外的学者又将平面磁集成技术应用于EMI滤波器,在实现模块化和小型化的同时,也减小了高频寄生参数,例如高频时电感的并联寄生电容EPC,电容的串联寄生电感ESL等[1,2],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其高频特性。

平面集成LC线圈是构成平面磁集成EMI滤波器的基本结构,它是在介质基片的两表面直接喷镀导体绕组而形成的,是一个分布参数式结构,实现了电感和电容的集成。通过适当连接集成LC线圈的端点可以实现等效LC串联谐振、并联谐振及低通滤波器结构。

集成LC单元的模型主要分为两类,集总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集总参数模型由两个互相耦合的电感构成[3],电感两端由两个电容连接,但这只是LC单元的一阶近似模型,不能准确地预测其高频特性。分布参数模型由一系列RLC单元串联连接组成[4],模型的精确度依赖于单元的个数,但单元的个数不能确定。L.Zhao在[5]中提出了广义传输线理论,并基于该理论建立了集成LC单元的高频模型,可以精确得到LC单元的阻抗特性,但LC单元不同的连接方式下,边界条件发生变化,需要重新求解微分方程,较为复杂。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在[4,5]的基础上,利用模量转换法解耦传输线方程,将传输线看作一个二端口网络,推导出了两导体传输线的阻抗矩阵,通过该阻抗矩阵可以更加方便地得到LC单元不同连接方式下的高频阻抗特性。

2 LC单元的高频模型

2.1 LC线圈的结构

在电感和电容无源集成的研究中,传输线的两导体之间存在较好的电磁耦合,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在较宽的频带内,它可以有效地存储电场和磁场能量,从而实现电感和电容的集成。由于传输线的对称结构,在电路中有两种基本的连接方式(图1),一种是以A、B为连接点,另一种是以A、D为连接点。

图1(a)电场和磁场均分布在两导体之间,而图1(b)中电场和磁场在空间分布上实现了分离,通过改变介质基板的介电常数可以调节层间电容的大小,中间加磁芯或增加匝数以增大电感,这样就可以得到电力电子应用中所需要的电感和电容值。因此,通常把图1(b)作为集成LC结构在电路中基本的连接方式。

集成LC线圈的简化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忽略导线损耗,上下两导体用电感L表示,两导体之间的电感耦合用M表示,层间电容为C。

图2(a)中,B、C点开路,A、D之间的阻抗为:

ZAD可近似地认为是电感和电容的串联阻抗,若B、C开路,A、D作为输入端口,C、D作为负载端,则集成LC线圈可等效为LC低通滤波器结构。

图2(b)中,B、C短接,A、D之间的阻抗为:

ZAD可近似地认为是电感和电容的并联阻抗,即B、C短接时,A、D可以看作LC并联结构。

图2仅仅是集成LC线圈的一阶近似等效模型,要研究其高频特性,必须建立其精确的高频模型。

2.2 集成LC单元的高频模型

经典传输线理论只有在两导线中流过平衡电流时才成立,即电流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了使传输线方程对非平衡电流也成立,采用了广义传输线模型[5]。图3为集成LC结构及基于广义传输线理论建立的集总参数电路。

分别用ui(x)和ii(x)表示导体i的电压和电流,传输线的矩阵方程:

式中,Ri—考虑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后单位长度的电阻;

Li—导线单位长度的自电感;

M、Cm—分别为两根导线单位长度的互感和互容;

C0—导线单位长度的自电容。

为了解耦方程组(3),可以采用模量变换法。假设T、W分别为电压变换矩阵和电流变换矩阵,则有:

式中,Um和Im分别为模态电压和电流,实际电压和电流矩阵方程的解为:

Ym为模态导纳矩阵,γ为ZY的特征根。实际电路的特性阻抗矩阵:

式中,Γ=TγT-1。

若规定:e±Γx=Te±xγT-1,则方程(5)可以变为:

将方程的解(7)表示为阻抗矩阵的形式,则有:

根据上面的分析,集成LC单元可以看作一个二端口网络,通过该阻抗矩阵可以得到LC单元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的阻抗特性。又因为阻抗矩阵中含有单位长度的电磁参数,因此,准确计算出这些参数是分析阻抗特性的基础。

3 单位长度电磁参数

3.1 单位长度电感

单匝螺旋线圈的结构如图4所示,当上下两导体中加共模激励时,每个导体单位长度的自电容为[6]:

则单位长度的电感为:

式中,c为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3×108m/s,K为第一类完全椭圆积分。

3.2 单位长度互电容和互感

导线内部电感值与外部电感相比较小,且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所以分析时均忽略了导线内部的电感。在差模激励下,磁场仅存在于两导体之间,则差模电感:

Wm为两导体之间存储的磁场能量,因此:

式中,w为导线的宽度,h为介质层的厚度。

在PCB上导线处在非均匀介质中,电场在介质的分界面上存在边缘效应。根据导体的等效宽度we和介电常数εe得到等效特性阻抗[6]:

式中,r=we/h。

这样可以假定导体处在等效介电常数的均匀介质中,则两导线间的互电容为:

4 LC单元的阻抗测量与分析

为研究LC单元的阻抗特性,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设计了单匝的集成LC线圈(图5),上下两层对称,四个端点分别为A、B、C、D。分别在无磁芯和加磁芯时,通过测量LC线圈在不同连接下的阻抗与计算值进行比较。测量使用仪器是网络/频谱分析仪HP4395A,磁芯采用PEI43。

由前述可知,集成LC线圈可以等效为一个二端口网络。根据式(8)~(13)可以得到单位长度的电磁参数,将其代入阻抗矩阵(7),可以计算不同连接下的阻抗值。分别将LC线圈连接成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结构,测量其阻抗随频率的变化曲线。

图6为不加磁芯时,LC线圈在不同连接下测量和计算的阻抗随频率变化的特性曲线。图6(a)中,在55MHz以前相角接近-90°,阻抗ZAD呈容性,在55 MHz时发生谐振,之后相角变为90°,表现为感性。图6(b)中在57MHz以前相角接近90°,阻抗ZAD呈感性,在57MHz处发生谐振,之后相角为-90°,表现为容性。

与图6相比,增加磁芯后串联谐振点没有明显变化,并联谐振点显著减小,由57MHz减小到1.7 MHz,说明加磁芯后集成电感增大。

电感和电容集成在一个模块中,形成了谐振结构,由于介质板的介电常数较小,所以集成电感和电容值较小,谐振点较高。通过适当的调节集成电感和电容的大小,可以满足电力电子设备中谐振电路的要求。同时,阻抗ZAD的计算值与测量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对集成EMI滤波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本文基于广义传输线理论建立了集成LC单元的高频模型,将LC单元看作二端口网络,推导出其阻抗矩阵,并通过测量与模型进行了比较,得到了如下两点结论:

(1)集成LC线圈通过不同的连接得到了LC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结构,验证了集成LC线圈作为电感和电容无源集成结构的可行性。

(2)将计算出的单位长度电磁参数代入阻抗矩阵,通过该矩阵计算出的阻抗值与测量值吻合较好,验证了参数计算和建立模型的准确性,为研究集成LC线圈的高频特性提供了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和军平,郑宝堂,王毅(He Junping,Zheng Baotang,Wang Yi).开关电源近场辐射效应分析与模型研究(Near field effect analysis and common mode conductedEMI mode of a switch mode power supply)[J].电工电能新技术(Adv.Tech.of Elec.Eng.&Energy),2009,28(1):16-20.

[2]崔永生,王世山,周小林,等(Cui Yongsheng,Wang Sh-ishan,Zhou Xiaolin,et al.).利用平面线圈消除电容器寄生电感的影响(Cancellation of parasitic inductancefor filtering capacitor with planar windings)[J].电工电能新技术(Adv.Tech.of Elec.Eng.&Energy),2010,29(1):45-48.

[3]M C Smit,J A Ferreira,J D van Wyk.Application oftransmission line principles to high frequency power con-verters[A].Proc.of IEEE PESC 1992 Conf.[C].USA,1992.1423-1430.

[4]Lingyin Zhao,J D van Wyk.Frequency-domain modelingof integrated electromagnetic power passives by a general-ized two-Conductor transmission structure[J].IEEETrans.on Circuits and Systems,2004,11(51):2325-2337.

[5]Rengang Chen.Integrated EMI filters for switch modepower supplies[D].USA: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and State Univ.,2004.

LC控制 篇11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原因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这一技术逐渐普及,但在基层医院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并发症。本院自2008年10月---2011年3月共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192例,因各种原因中转开腹6例,中转开腹率3.12%,现就其中转开腹原因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92例中,男76例,女116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54.2岁。其中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或息肉103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36例,单纯胆囊息肉12例,慢性胆囊炎41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2例。既往有中下腹部手术史4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肝硬化2例。

1.2 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头高脚低位,左侧倾斜150 卧位。对于胆囊三角清晰者可常规应用“三孔法”行LC术。对胆囊三角发生纤维化粘连者,应行钝、锐性分离相结合,直至清晰显露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用电凝钩顺行切除胆囊,胆囊床电凝止血,于剑突下孔取出标本。

1.3 中转开腹原因:胆囊三角及胆囊周围严重粘连2例,占1.04%;胆囊颈部、胆囊管的结石嵌顿1例,占0.52%;胃癌1例,占0.52%;结肠肝曲癌2例,占1.04%。

1.4 结果:本组192例LC术中转开腹6例,中转率3.12%,全部为被迫性开腹。其中2例因局部粘连较重解剖层次不清,1例因胆囊颈部、胆囊管的结石嵌顿而中转开腹手术;1例因镜下发现合并胃幽门部癌肿开腹行胃癌根治术;镜下发现合并结肠肝曲癌2例,其中1例开腹行右半结肠根治术,另1例因肠道准备不佳行结肠造口术,二期还瘘。全组无死亡病例,开腹术后平均住院13天,均恢复良好,切口感染1例,无腹腔感染、胆漏及吻合口漏情况发生。

2 讨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腹腔镜的手术指征也随之扩宽,手术并发症相应增多,严格掌握LC术的适应症已为多数学者研究。本组192例,占同期胆囊切除术90%,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或息肉103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36例,单纯胆囊息肉12例,慢性胆囊炎41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2例。全组病例无黄疸及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我们体会LC术以单纯性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为最佳适应症。经验丰富的术者可适当扩展适应症。

2.1 LC术中因病变复杂、术者经验不足及LC技术的某些缺陷等方面的困难,仍有少数病例需用开腹的途径来加以解决[1]。中转开腹并不意味着手术的失败,是术者一种责任心的体现,是保证病人安全和手术质量的重要措施[2]。

2.2 LC中转开腹手术原因:蔡秀军等通过资料统计分析,中转开腹率为5.75%,胆囊三角区粘连致密,炎性水肿或解剖不清导致胆囊三角解剖困难是中转开腹的首要原因(占33.2%)[3]。我院中转开腹率为3.12%,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有①急性胆囊炎胆囊三角区炎性反应粘连、水肿增厚严重,解剖易出血,反复发作急性炎性反应的慢性胆囊炎胆囊三角区炎性反应浸润,纤维化严重,组织粘连致密,甚至呈“冰冻样”粘连,解剖极为困难,糖尿病患者胆囊收缩功能降低,胆汁淤积,易发生胆囊结石和胆管炎性反应及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胆囊三角解剖不清[3]。②Calot三角畸形、解剖变异或复杂病例,③术中发生大血管损伤、严重出血、胆管损伤、胃肠损伤、胆管结石等,以及术中发现术前遗漏的外科病变,如胃癌、肝癌、右半结肠癌、胰腺癌等[4]。④器械故障又无备用设备,只好中转开腹手术。其中胃肠损伤多为气腹针穿刺所致。本组2例因急慢性炎性反应使胆囊三角及胆囊周围严重粘连被迫中转开腹,1例因胆囊颈部、胆囊管的结石嵌顿而中转开腹手术;1例因镜下发现合并胃幽门部癌肿开腹行胃癌根治术;镜下发现合并结肠肝曲癌2例,其中1例开腹行右半结肠根治术,另1例因肠道准备不佳行结肠造口术,二期还瘘。

2.3 科学对待中转开腹:在适当拓宽LC适应证的同时,科学对待LC中转开腹问题。中转开腹绝对不能视为腹腔镜手术的失败,必要的中转开腹是确保手术成功,确保病人安全,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单纯追求高LC成功率,只会带来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甚至灾难性后果,因此LC中转开腹手术的指征是低标准的[4]。审时度势,适时果断中转开腹,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手术质量的重要措施。腹腔镜有其优势,但必须正视腹腔镜技术的局限性,如触觉效应的丧失、二维视野的缺陷,遇有困难病例及时转为开腹手术,确保患者的手术能够一次获得成功,是避免术中出血、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明智之举。

2.4 降低LC中转开腹措施

2.4.1 根据术者的实际技术水平选择相应的适应症[4]:手术成功与否,中转开腹率的高低与术者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也与助手能在各种不同的复杂局面下的良好配合相关。LC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术者的技术水平提高和经验丰富而降低。随着大量的观摩、反复的训练,训练准确无误的空间判断力、训练脑、眼、手、足高度协调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和中转开腹率会大为降低。

2.4.2 正确处理Calot三角的结构,粘连分离,处理胆囊管、胆囊动脉等[4]:术前对病变进行仔细评估的目的在于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对比分析多次B超結果,如了解胆囊壁的厚度、胆管有无扩张、有无继发胆管结石,尽可能地评估出显露胆囊三角区结构的难易程度、胆囊周围粘连程度、胆囊是否萎缩、结石是否嵌顿、中转开腹的可能性,做到术前心中有数,术中沉着应对。下列情况者行LC手术难度相对较大: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疼痛,同时伴有发热、血像升高、胆囊壁增厚达0.5cm以上、胆囊颈部结石嵌顿、伴有胆总管扩张者。可直接开腹手术。

2.4.3 提高术前诊治水平,尽量减少误诊、漏诊[4]:术前详细的追问病史,细致的体格检查,常规、系统的辅助检查可增加其他疾病的检出率。本组病例中1例术前彩超报胆囊水肿、增大,结石充满型,患者年龄略高,家属及本人术前不同意胃镜检查,术中镜下发现合并胃幽门部癌肿而开腹行胃癌根治术;2例术前彩超报胆囊水肿、增大,结石充满型,局部粘连包裹、显示不清。查体右上腹部可触及包块,未行结肠镜检查,镜下发现合并结肠肝曲癌,其中1例开腹行右半结肠根治术,另1例因肠道准备不佳行结肠造口术,二期还瘘。

胆囊疾病患者术前详细追问病史是非常必要的,查体必须仔细,肝胆彩超已成为LC术前常规检查,遇有胃肠疾患病史者应有选择性的提查胃镜、结肠镜或者CT检查(特别是右上腹部存在包块者)。术前对病变进行系统、仔细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加强术者腹腔镜操作技能和技巧的培训及提高处理术中并发症的能力,把握中转开腹的时机,才能增加LC的成功率,有效的降低LC术中转开腹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朱江帆.普通外科内镜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64

[2] 沈汉斌,刘光宗,卢小明,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危险素Logistic分析.腹部外科,2004,17:93-94.

[3]蔡秀军,周振旭,陈继达,等.单中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6,18(1):40.

[4]黄洁夫.腹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13

LC控制 篇12

宜工CY330LC-8型液压挖掘机选用日本五十铃水冷、直喷、涡轮增压、中冷发动机,油耗低、性能可靠、扭矩特性好。设备拥有先进的泵—发动机—负荷控制系统,通过发动机油门位置反馈并监控发动机转速、进行泵功率控制以及根据外负荷的大小实时对挖掘机作业进行动态控制,充分利用发动机功率,可以在减少燃油消耗的前提下发挥最佳效能。CY330LC-8采用瞬时增压功能,当挖掘力不足以克服外负荷时,通过开关可实现瞬间增力。大型彩色液晶显示器功能强大,足以满足操作者使用需求。实现整机故障自动诊断、GPS全球定位、GPRS数据自动传输、远程监控和远程故障诊断功能等。人性化设计,易于维修保养,发动机护罩、左右门均可大角度开启,方便观察、检测和维修。全钢制覆盖件结构,保证了主机的覆盖件强度,并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上一篇: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下一篇:给排水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