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共7篇)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 篇1
摘要:目的 为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我院开展了针对宫颈癌及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 以了解近1年宫颈癌的发病率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做宫颈筛查者1385例作为研究对象, 行HPV检测及阴道镜检查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结果 2013年接受筛查的1385名妇女中检出子宫肌瘤35例, 经病理活检检出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共56例, 根据CIN分级, Ⅰ级35例, Ⅱ级6例, Ⅲ级7例, 宫颈癌7例, 发病率4.0%。4655岁是宫颈癌高发年龄, 癌前病变多发的年龄为3655岁。结论 HPV感染率与临床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有密切关系, 临床上需要密切长期地对HPV阳性患者进行定期检查, 以期为临床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普及社区及社会预防和治疗宫颈癌的相关知识, 以及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临床筛查,分析
宫颈癌和乳腺癌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常见的两大高发妇女恶性肿瘤,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宫颈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且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近几十年宫颈细胞学筛查的普遍应用, 是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得以早期发现和治疗, 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宫颈癌前病变是指癌症发生前该部位发生的病变, 而由此引发癌症的病变。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渐进的可逆的演变过程, 平均历时5~10年, 早期宫颈癌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 5年后的生存率达100%, 可见临床加强宫颈癌的筛查对预防和治疗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通过行HPV检测及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进行筛查,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做妇科检查的患者1385例, 其中已经绝经者190例, 未绝经且伴有月经紊乱者848例, 月经正常者347例, 受检者多在平时生活中有不适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且多伴异味、接触性出血、宫颈糜烂, 有HPV、HSV感染史患者, 以及有宫颈癌家族史和患者自己肉眼可见的可疑病变。患者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 (37.6±4.4) 岁。15例未曾生育, 其余均为经产妇。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采用国币TBS分级诊断系统进行细胞学诊断, 分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宫颈癌前病变分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Ⅲ级和宫颈原位癌。排除标准: (1) 排除妊娠期妇女; (2) 子宫切除者、有盆腔放射史患者出除外; (3) 进行检查前1周阴道有用药史者排除。
1.3 方法
对1385例宫颈筛查妇女同时进行电子阴道镜检、HPV、TCT、电子阴道镜下取活检四种方法进行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 (1) HPV检测方法:膀胱截石位无菌棉签拭去宫颈分泌物, 取宫颈拭子于宫颈口顺时针方向采样送检, Cervista HPV高危试剂盒来源于美国Hologic公司, 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2) TCT检查方法:由有经验的妇产科医师于患者膀胱截石位无菌棉签拭去宫颈分泌物, 特制毛刷取宫颈脱落细胞于保存液小瓶中漂洗, 经Thinprep 2000自动制片系统处理, 阅片读取结果。 (3) 阴道镜下活检方法:无菌棉拭子拭去宫颈表面分泌物, 3%醋酸擦拭宫颈病变处, 多点取样, 阴道镜低倍初检, 高倍镜下局部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组间数据比较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3年我院宫颈癌筛查发病情况及发病率统计
2013年接受筛查的1385名妇女中检出子宫肌瘤35例, 经病理活检检出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共56例, 根据CIN分级, Ⅰ级35例, Ⅱ级6例, Ⅲ级7例, 宫颈癌7例, 发病率4.0%。
2.2 宫颈病变发病率与年龄统计
我院广泛开展了宫颈病变普查, 临床上应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 此次临床筛查结果显示:46~55岁是宫颈癌高发年龄, 癌前病变多发的年龄为36~55岁, 可见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与女性生育年龄有密切关系, 因此提示25~55岁是妇女患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多发易发年龄, 临床应建议有性生活经历超过三年的该年龄段的妇女加强定期宫颈病变的普查, 应当定期做宫颈细胞学筛查及HPV病毒检测, 以便尽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 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以降低宫颈癌发病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尽早杜绝晚期宫颈癌。
2.3 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情况对比
将CIN及以上宫颈病变作为HPV阳性诊断, HPV阳性组266例, 病理阳性率为18.0% (48/266) ;HPV阴性组1119例, 病理阳性率0.71% (8/1119)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HPV感染率与宫颈病变发生率有一定关系。
3 讨论
宫颈疾病是目前妇科临床的常见多发病, 宫颈癌是目前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疾病, 位居世界范围内女性癌症发病率之首。据WHO癌症中心最新估计, 每年我国女性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3.15万人, 约3万人死于宫颈癌,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1]。宫颈病变是由于宫颈鳞状上皮脱落, 脱落面被柱状上皮及不成熟化生的鳞状上皮所覆盖。主要包括宫颈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宫颈癌 (CC)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地被异型细胞所代替而出现的宫颈不典型增生, 是宫颈癌癌前病变期。如果宫颈内瘤变继续发展, 会形成浸润的宫颈癌。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 可以在临床中早发现、早预防的妇科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患病率呈年轻化趋势, 与性生活过早、性伴侣多, 早育及经济条件和所处地理环境等多因素相关。宫颈癌在临床上具有较长的癌前病变过程, 文献多报道为10年[2]。换言之,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检查对宫颈癌的预防极为重要。
此次我院对1385名女性进行宫颈病变筛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 2013年接受筛查的1385名妇女中检出子宫肌瘤35例, 经病理活检检出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共56例, 根据CIN分级, Ⅰ级35例, Ⅱ级6例, Ⅲ级7例, 宫颈癌7例, 发病率4.0%。35~64岁妇女宫颈癌的筛查是社区妇女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宫颈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 浸润癌为45~55岁, 本研究发现7例宫颈癌患者年龄均在36~55岁, 临床应建议有性生活经历超过3年的该年龄段的妇女加强定期宫颈病变的普查, 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尽早杜绝晚期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从炎症发展到CIN再到宫颈浸润癌是一个漫长而连续的过程, 我院对1385例妇女进行癌前病变筛查发现:绝经期后妇女患子宫肌瘤的发病率较高, 可能与绝经期后妇女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 炎症长期刺激导致局部宫颈黏膜增生有关[3]。其次老年妇女内分泌失调导致分泌物增多的临床表现及老年性阴道炎发生率高, 分析可能也与老年妇女卵巢雌激素的分泌功能减退有关, 以上这些需要结合临床阴道镜活检和病理可以将其排除[4]。同时我们临床医师应该注意在临床诊断、治疗中, 要特别注意“宫颈糜烂”患者的细胞学检查及HPV检测结果, 以免出现漏诊, 造成患者不可挽回的损失。
HPV感染从宫颈早期损伤到宫颈癌前病变再到宫颈癌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所以宫颈癌是一种可早期预防并能治愈的疾病。患者感染HPV, 其免疫系统可识别并予以清除, 若被感染的细胞持续存在并增生, 则会发展为癌前病变或宫颈癌[5]。早期筛查是现阶段检测和预防宫颈癌的主要手段, 若能定期对适龄女性进行高危型HPV检测, 对早期发现宫颈癌变、降低我国女性宫颈癌发病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临床资料证明, 宫颈糜烂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炎, 可以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其次要加强围生期妇女的保健;同时尤其要防治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人巨细胞病毒, 对增进妇女健康, 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重要性[6]。
综上所述, 应对女性加大卫生知识及生殖健康教育, 同时也应扩大宫颈病变的筛查范围, 努力实现对该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从而有效降低发病率, 提高女性的生殖健康, 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丹球, 陈凤坤, 唐惠英, 等.广西沿海地区妇女宫颈病变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分布特点[J].实用临床医学2010, 11 (12) :113-115.
[2]陈伟红, 蓝杰.282例宫颈癌前病变快速HPV基因检查的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11) :1426-1430.
[3]高晓波, 付君红, 彭秀瑜, 等.2009-2013年广州北部山区妇女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 (14) :2092-2094.
[4]高惠芳, 冼海燕, 黄若虹.番禹区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7) :44-45.
[5]姚慧兰.1067例阴道镜筛查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 (5) :58-60.
[6]杨秋燕.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 2014, 15 (2) :68-70.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3420例研究对象进行HR-HPV分型检测, 年龄20~59岁, 平均 (36±10) 岁。纳入标准: (1) 均有性生活史; (2) 无子宫手术史; (3) 无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史; (4) 均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白带出血及宫颈充血等症状[3]; (5) 病历资料完整; (6) 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无性生活史者; (2) 既往有子宫手术史者; (3) 临床已确诊为宫颈癌或癌前病变者; (4) 参与其他项目研究者; (5) 不同意参加本研究者。
1.2 检测方法
(1) 所有患者均接受HR-HPV分型检测:采用阴道窥阴器暴露宫颈, 使用宫颈取样器取宫颈脱落细胞, 并将其放置于无菌管中送检, 通过荧光PCR技术进行HR-HPV分型检测。 (2) 对于HR-HPV检测阳性或有临床症状者需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将装有宫颈细胞标本的保存液倒入离心管中离心, 去除上清液, 加入清洗液、离心, 再去除上清液, 用吸管取细胞悬液涂片, 烘干、HE染色, 镜下观察。 (3) HR-HPV阳性或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阳性, 或有临床症状需进行阴道镜检查者, 均行阴道镜检查, 根据阴道镜检查结果, 必要时行宫颈活检病理学检查。诊断宫颈病变的“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群HR-HPV的感染情况, 以及不同宫颈病变中HR-HPV的感染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人群HR-HPV的感染情况
由表1可见, 3420例患者筛查中, 共计530例发生HR-HPV感染, 感染率为15.5%;HR-HPV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不同年龄段HR-HPV感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同宫颈病变中HR-HPV的感染情况
对150例患者行宫颈活检病理学检查的患者中, 共检出53例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 (CIN) Ⅰ、20例CINⅡ、38例CINⅢ、5例宫颈癌。不同宫颈病变中不同分型HR-HPV感染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乳头瘤病毒是一组无包膜的小DNA病毒, 属乳头瘤病毒科, 可感染人和多种高级脊椎动物的皮肤及黏膜上皮组织, 诱发产生的疣状增生乃至引发良恶性肿瘤。1972年, Zur Hausen在对宫颈癌风险因素探索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宫颈癌可能由HPV感染引起, 20世纪80~90年代证实HPV感染可诱发包括宫颈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50%~90%的HPV感染可在感染后数月至2年内被免疫系统清除, 感染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12个月。如果间隔1年以上连续两次检测出同一高危型的HPV-DNA则被认为是持续性感染。而仅慢性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才能最终演变为宫颈癌。从慢性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到最后进展为恶性肿瘤常需要10~20年, 因此, 对女性患者进行HR-HPV分型检测, 早期发现, 有效干预, 对阻止病变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 宫颈癌已成为女性生殖器官癌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5], 其发生率在我国居第1位。近年随着宫颈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CIN属于宫颈癌癌前病变, 临床上按病变程度分为轻度 (CINⅠ) 、中度 (CINⅡ) 、重度 (CINⅢ) [6,7]。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均与HR-HPV长期持续性感染有关[8]。
目前, 宫颈癌的筛查以早期检出宫颈癌前病变为目标, 而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确诊需要经过细胞学、阴道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完成, 而组织病理学是诊断宫颈癌的“金标准”。2008年, 持续性HR-HPV感染导致宫颈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学说得以正式确立, 认为HR-HPV可导致高级别CIN的发生, 这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2009年, 国际癌症研究署将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列为致癌因子, 认为HPV68很可能致癌[9]。本研究利用荧光PCR技术进行HR-HPV分型检测, 并对HR-HPV检测阳性或有临床症状者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再行阴道镜检查, 必要时行宫颈活检病理学检查, 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宫颈病变的“金标准”[10]。结果发现, 3420例患者筛查中, HR-HPV感染率为15.5%, 其中20~29岁患者HR-HPV感染率最低 (12.9%) , 50~59岁患者HR-HPV感染率最高 (28.6%) , 可见HR-HPV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不同年龄段人群HR-HPV感染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 在150例行宫颈活检病理学检查的患者中, CINⅠ53例、CINⅡ20例、CINⅢ38例、宫颈癌5例, 不同宫颈病变中不同分型HR-HPV的感染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尤以HPV16、HPV52、HPV56、HPV58分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率较高, 与既往研究[11,12,13]结果一致。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滨海县2 0 0 6年妇女病普查出的子宫颈病变2276例, 年龄18~60岁。宫颈炎症2148例 (94.4%)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128例 (5.6%) , 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102例, 宫颈癌26例。
1.2 结果
1.2.1 宫颈C I N与宫颈癌的年龄分布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在宫颈CIN中以36~45岁的年龄段所占构成比最高, 在宫颈癌中以41~55岁所占构成比最高;总体上在128例宫颈肿瘤妇女中, 以36~45岁所占构成比最高。
1.2.2 宫颈CIN分级与宫颈癌分类情况
102例宫颈CIN中Ⅰ级60例 (5 8.8%) , Ⅱ级2 9例 (2 8.4%) , Ⅲ级13例 (12.7%) 。宫颈癌26例中原位癌10例 (38.5%) , 浸润癌16例 (61.5%) 。
1.2.3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宫颈糜烂的关系
1 0 2例宫颈C IN中宫颈息肉3例 (2.9%) , 其他为不同程度的宫颈糜烂;26例宫颈癌均为中重度宫颈糜烂。
2 讨论
本组资料中癌前病变患者以36~45岁为多, 宫颈癌患者以41~55岁为多, 年龄最小的只有26岁;患病年龄相对较年轻。因此, 笔者建议对年轻的有性生活史的妇女进行阴道镜检查, 对筛查宫颈疾病有重要意义。
宫颈癌是由宫颈癌前病变发展而来, 本组资料中宫颈C I N在子宫颈病变中高达4.5% (1 0 2/2 2 7 6) 。若能定期进行阴道镜检查, 早期发现癌前病变, 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 篇4
1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
1. 1宫颈鳞癌的组织学分型与分级宫颈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0% ,根据鳞状细胞的分化和肿瘤组织生长方式,宫颈鳞癌可进一步分为角化性、非角化性、乳头状、基底样、湿疣状、疣状、鳞状移行细胞性以及淋巴上皮样鳞癌等8个组织学亚型。最常见的是非角化性鳞癌,而角化性鳞癌和其他亚型都较少见。
非角化性鳞癌曾经有大细胞和小细胞之分,“小细胞非角化性鳞癌”的癌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少,核浆比高,与基底样细胞类似,属于分化很差的鳞癌。 2003版WHO组织学分类中即已单独划分出一类基底样鳞癌,不再使用“小细胞非角化性鳞癌”这一名词。藉此,也避免了从字面上与小细胞癌混淆,后者特指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乳头状鳞癌可见纤细或( 和) 粗细不等的乳头分支,被覆数层分化较差的鳞状上皮。诊断乳头状鳞癌的可靠指标是肿瘤基底部间质浸润。与其他亚型鳞癌相比,这类肿瘤由于浸润往往较表浅,所以预后较好。对于乳头状鳞癌,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1宫颈活检钳取的小标本( 简称小活检) 不易发现基底部浸润,有可能被低诊断为乳头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因此,发现纤细乳头被覆高级别异型鳞状上皮时,应当提醒临床医生,进一步检查排除基底部是否有浸润。2鳞癌其他亚型也可形成部分外生乳头, 小活检时诊断为乳头状鳞癌,切除后可能发现实际上是非角化性鳞癌、基底样鳞癌、甚至腺鳞癌等。
传统观点根据角化珠的比例和核分裂相的多少把角化性鳞癌和非角化性鳞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而其他几种亚型本身就隐含了分化程度,如湿疣状癌、疣状癌一般分化较好,而基底样鳞癌、乳头状鳞癌、鳞状移行细胞癌、淋巴上皮样癌的癌细胞往往分化较差。虽然有些研究显示肿瘤组织学分级与患者生存有关,但大多数研究未能确认组织学分级的预后价值。
1. 2宫颈微浸润性鳞癌微浸润性鳞癌也称早期浸润性鳞癌或者表浅浸润性鳞癌,是鳞癌细胞突破黏膜或腺体基底膜、浸润间质的最早期形式( 属于FIGO分期ⅠA期) 。微浸润性鳞癌并非一种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因此在2014版WHO分类中,没有列为独立类型。 对于早期浸润癌,其临床预后显著好于中- 晚期浸润癌,所以,病理诊断应该明确其浸润的深度和宽度,以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患者预后。
宫颈小活检标本能否确诊微浸润性鳞癌,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活检局限,不能代表肿瘤全貌, 不宜做“微浸润性癌”的诊断; 另一种观点是,活检组织显示HSIL背景,又出现微小浸润灶,即可做出“微浸润性鳞癌”的诊断,但要在病理报告中备注说明“活检局限,需结合临床所见,并建议锥切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小活检诊断的微浸润癌,临床与病理医生应有很好的沟通和共识。
按照宫颈锥切标本的病理检查规范,一般从12点位纵向剖开宫颈管,按顺时针依次全部取材,材块厚度一般为3 mm。微浸润癌的纵向浸润宽度是在同一张切片中测量的,因此比较容易明确。如果连续三个相邻组织块中出现微浸润灶,横向浸润宽度可能已经超过7 mm。但是实际切片中无法测量浸润灶真实的横向宽度,遇到这种情况,病理报告中只能客观描述,比如: “4、5、6三点位均可见微浸润癌”,各点的浸润深度和纵向宽度分别报告。虽然各个微浸润灶的大小,理论上不能叠加,但是如果多点位连续出现微浸润,提示肿瘤可能达到、甚至突破ⅠA2的上限。临床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更加个体化的原则。
1. 3鳞癌癌前病变诊断术语的演变及其临床意义宫颈鳞癌癌前病变最初采用鳞状上皮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以及原位癌,后引入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的概念。虽然CINⅠ、Ⅱ、Ⅲ三级分类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但还有不尽完善之处: 1由于相当一部分轻度不典型增生或CINⅠ是HPV一过性感染造成的,约65% 的病变可以自行消退,并非真正的“瘤变”。2病理诊断中,对于CINⅡ级病变诊断的重复性较差,即不同病理医生之间或同一名医生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例CIN病变的诊断差异性较大。这直接影响着后续临床治疗的准确性。3组织学诊断对鳞状上皮病变分三级, 而宫颈脱落细胞学诊断采用Bethesda两级分类法,同一类病变分级方法却不统一,不利于患者随访治疗。 基于上述原因,2012年美国病理学会和美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学会联合发表了下生殖道HPV相关病变的命名标准化计划,对包括宫颈在内的下生殖道HPV感染相关鳞状上皮病变的命名进行修订,推荐采用鳞状上皮内病变(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 一词, 并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和HSIL[3]。 2014版WHO分类采用了这一命名方案,使得病理诊断重复性大大提高,并使细胞学与组织学术语相吻合,理论上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然而,临床医生在依据二级分类法对年轻患者进行治疗时,则可能面临新的困惑。既往研究显示,约半数CINⅡ仍然可能逆转或降级。对于渴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女性患者,虽然CINⅡ属于HSIL,但是临床上可采用LEEP治疗并密切随诊,而不行宫颈切除。所以从治疗角度来讲,临床仍然希望病理诊断尽量区分CINⅡ和CIN Ⅲ。理论上,CINⅡ和CINⅢ病变性质是一样的,都是HPV整合感染后,导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如何解释CINⅡ,甚至CIN Ⅲ 发生逆转的现象呢? 一方面可能是HPV感染相关疾病本身潜在的机制尚未被揭示,从客观指标上,还无法判断哪些会逆转,哪些会进展。 另一方面,是CINⅡ诊断重复性差的又一种表现,有一些所谓的“CINⅡ”可能是对CINⅠ的过诊断,实际上属于LSIL。为减少主观偏差,可借助p16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应用p16辅助诊断需要注意的是,约1 /3的CINⅠ和几乎全部CINⅡ + 都呈p16弥漫阳性表达,因此p16阴性可以避免过诊断,但是对于p16阳性必须谨慎解读。
对于LSIL、HSIL二级分类法的应用及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有待积累更多临床经验进一步评价。实际工作中,作为两种分级系统的过渡,建议在病理报告中将两种命名方案都列上,例如HSIL/CIN Ⅱ,或HSIL / CINⅢ等,以便为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在2014版WHO分类中,还提出了3个HSIL亚型,即菲薄型HSIL、角化型HSIL和乳头状鳞状细胞原位癌。菲薄型HSIL特征是鳞状上皮高度异型,但细胞层次不超过10层; 角化型HSIL则表现为表层细胞的不全角化并见个别角化不良细胞,临床上可能呈湿疣样外观。乳头状鳞状细胞原位癌也称非浸润性鳞状移行细胞癌,属于乳头状鳞癌的前驱病变,该诊断必须在完整切除病变并排除间质浸润后才能明确。
2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
2. 1宫颈腺癌的分型及其与HPV关系随着宫颈病变筛查的普及,宫颈浸润性鳞癌发病率逐渐降低,而宫颈腺癌的相对发病率和绝对发病率均呈增加趋势。 腺癌组织学类型较复杂,2014版WHO分类把宫颈腺癌分为普通型宫颈内膜腺癌、黏液性癌、绒毛管状癌、 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癌、中肾管癌等7种,另外还包括了腺癌混合神经内分泌癌。按照新的分类标准,90% 宫颈腺癌都是普通型宫颈内膜腺癌, 其特点是肿瘤性腺上皮呈假复层排列,癌细胞含黏液较少,可见筛状及乳头状结构。这型腺癌容易误诊为子宫内膜样癌,应当引起病理医生的注意。宫颈原发的子宫内膜样癌罕见,占宫颈腺癌的5% 以下,诊断时首先应除外宫体发生的内膜样癌累及宫颈。
宫颈黏液性癌包括非特殊类型、胃型、肠型以及印戒细胞癌,其中胃型黏液性癌是WHO新增亚型,值得关注。其癌细胞显示明确的胃上皮分化,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幽门腺黏液标记物,包括HIK1083和MUC6[4]。微偏腺癌是分化较好的胃型黏液性癌,但无论分化程度如何,胃型黏液性癌侵袭性强,预后差。 微偏腺癌和胃型黏液性癌均含有中性黏液,AB /PAS染色呈红色,与含有酸性和中性混合性黏液的正常腺体不同,后者呈紫罗兰色。
宫颈腺癌高危型HPV阳性率达90% 以上[5],以HPV亚型18、16和45型为主,且18型较16型更为常见( 鳞癌以HPV16型最常见) 。但宫颈腺癌发病机制及其与HPV的关系可能更为复杂。与HPV关系密切的亚型包括普通型宫颈内膜腺癌、肠型黏液性癌、 绒毛管状癌以及宫内膜样癌; 部分有相关性的包括浆液性癌、印戒细胞癌; 较少或无相关性的包括透明细胞癌、胃型黏液性癌和中肾管癌。但是由于病例相对较少,而腺癌类型较多,各种研究报道结果并不一致。
2. 2宫颈原位腺癌及微浸润腺癌原位腺癌( adeno- carcinoma in situ,AIS) 是宫颈腺癌的癌前病变,同义名称是高级别宫颈腺上皮内瘤变( CGIN) 。AIS与高危型HPV相关,p16弥漫阳性,Ki67增殖指数高,ER和PR( 特别是PR) 往往表达缺失。由于腺体病变位置可位于颈管深部,而且原位腺癌可呈跳跃式生长,临床处理比鳞状细胞病变更激进,一般行全子宫切除。与高级别CGIN对应的有低级别CGIN,或称为宫颈内膜腺体不典型增生,因为其含义不明确,诊断重复性差, 临床一般不需做进一步处理。2014版WHO分类未单独列出。
AIS有一种新的亚型,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intraepithelial lesion, SMILE) ,由含黏液的复层腺上皮组成,核深染,常见核分裂。SMILE常伴随HSIL或AIS,临床处理上同AIS。有认为SMILE可能是原位腺鳞癌或是储备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其生物学性质尚待深入研究。
微浸润性腺癌又称早期浸润性腺癌,指间质浸润灶非常微小的腺癌,FIGO分期同微浸润性鳞癌,属于 ⅠA期,局部淋巴结转移风险很低。微浸润性腺癌并非特殊的组织学类型,2014版WHO分类不再单独列出。由于腺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不易识别,浸润深度的测量比微浸润性鳞癌更加困难,主要依据癌性腺体的结构。若见到血管-淋巴管间隙受累,有助于明确诊断。一般采用全子宫切除。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78岁, 平均年龄 (45.8±7.5) 岁。
1.2 方法
将5%的醋酸溶液于阴道镜指引下涂抹在宫颈上, 对宫颈转化区上皮以及血管的细微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可见异常阴道镜“三联征”图像, 即醋白上皮、点状血管以及镶嵌宫颈上皮内瘤 (CIN) , 分别在3、6、9、12点四个象限之中选取颜色最重的部位, 并进行相应的组织咬取, 将其铺平置入10%甲醛溶液之中并加以固定, 及时送病理检查, 由专人选取材料并进行常规制片, 予以HE染色, 阅片由专人负责。RCI具体评分标准, CINⅠ级评分为0~2分, CINⅡ级评分为3~4分, CINⅢ级评分为5~8分, 且CINⅢ在光学显微镜之下, 宫颈上皮组织会表现出低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的一些形状特征, 例如会表现非常明显的组织结构异型性, 细胞大小各不相同, 呈现出片状或巢状排列现象。细胞灶状坏死之后多表现出核分裂, 且核膜逐渐变厚, 染色质也逐渐增粗, 同时对其四周组织会具有一定的浸润作用。
2 结果
280例患者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225例, 诊断符合率为80.36%, 诊断不相符55例, 不相符率19.64%。55例诊断不相符的患者之中, CINⅢ累腺31例 (56.36%) ;早期浸润癌12例 (21.82%) ;浸润癌8例 (14.55%) ;CINⅡ4例 (7.27%) 。120例CINⅢ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56例, 诊断符合率为46.67%, 不相符64例, 不相符率为53.33%。64例不相符的患者中, CINⅢ累腺35例 (54.69%) , 早期浸润癌15例 (23.43%) , 浸润癌14例 (21.88%) , 同术前诊断不相符率进行比较, 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证明在宫颈病变的CINⅢ阶段病理特征分辨存在一定的难度, 相符率不高, 但浸润癌阶段分辨难度较小, 不相符率低。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 宫颈癌患者会有10~20年的癌前病变期, 原位癌向浸润癌转化大概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针对宫颈糜烂和宫颈癌前病变, 单纯从外观上难以直接辨别, 对直接暴露的宫颈通过活体组织学、阴道镜、细胞学等进行相关检查, 可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症状, 涂抹醋酸之后, 醋酸和蛋白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凝固, 上皮细胞颜色会逐渐变成白色, 由于异常增生的原则, 再加上上皮细胞含糖量不高, 涂碘溶液之后不会发生变色, 在鳞状上皮化生的各个阶段进行碘实验, 颜色会表现出深浅不一的情况, 对CIN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可有效预防或组织宫颈浸润癌[3]。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 280例患者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225例, 诊断符合率为80.36%, 诊断不相符55例, 不相符率19.64%, 诊断差异性比较明显。CINⅢ在不相符患者占据较高的比例, 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相对来说所占的百分比率较低, 这充分说明浸润癌阶段的相符率高, CINⅢ阶段的相符率低, 但不相符率却与之截然不同。对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手术前后进行病理诊断, 需要病理科及妇科的协助与配合, 妇科的主要工作在于对宫颈的体组织进行充分认识和取材, 病理科的主要工作则在于认识和采集离体组织。在各自专业指导下进行准确辨别、取材, 并严格遵照相关操作要求进行认识和诊断是二者的共同特点, 这个过程在妇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通过阴道镜下涂抹醋酸的多点活检方式, 可显著提高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和准确率, 其已经成为术前必须进行的一项诊断措施。镜下表面、血管结构以及图像清晰度是否能够进行准确辨认, 与能否准确取材存在很大关联。操作医师必须切实提高取材准确性的意识。宫颈癌的病变进程如下, 宫颈正常细胞逐渐向CIN进行转变, 进而形成浸润癌, 在CIN病理变化阶段, 不确定性比较大, 对专业技术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可知取材认识程度、离体与在体取材上的差别以及专业水准高低会对诊断符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 妇瘤科临床医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 当病理医师确定宫颈活检标本存在CINⅢ的可能性时, 妇科医生就必须对其是否为浸润癌进行判断, 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选择针对性手术方案[5]。
综合上述分析,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病理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全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比较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280例患者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225例, 诊断符合率为80.36%, 诊断不相符55例, 不相符率19.64%。结论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病理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全面推广应用。
关键词:病理诊断,癌前病变,宫颈癌
参考文献
[1]罗华, 秦莉.病理诊断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临床意义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09 (24) :470.
[2]康爱琴, 陈爱霞, 顾建, 等.宫颈刮片细胞学与阴道镜联合应用在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4) :5627-5629.
[3]易黎, 归倩.阴道镜联合宫颈锥切对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4, 21 (6) :693-695.
[4]李晓琳, 师俊梅, 刘涛, 等.细胞DNA定量分析法与巴氏染色细胞学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对比分析[J].广西医学, 2015, (4) :497-499.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来该院接受宫颈癌筛查的患者100例。患者的年龄均在34~6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7±3.5) 岁。所有患者均有性生活史, 其中已婚患者92例, 未婚患者8例。患者经过TCT检查后, 提示体内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炎症。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该次试验。
1.2 方法
1.2.1 TCT检测
TCT检测 (液基波层细胞检测) :样品采集自患者的宫颈口及宫颈上皮细胞, 通过戟型刮板插入患者子宫颈内获取。样品采集后, 制作成直径2 cm的薄层细胞涂片。用95%的酒精固定后, 进行巴氏染色。
根据TBS分类法, 对细胞进行细胞学诊断。将患者的细胞分为正常细胞、典型鳞状细胞、不典型鳞状细胞、宫颈上皮瘤样病变Ⅰ级、Ⅱ级、Ⅲ级等。
1.2.2 宫颈活检
对患者的阴道及宫颈等处进行消毒后, 用活检钳采集患者子宫颈的活体组织进行检查。电子阴道镜下可见明显的患处, 则在患处直接取样;若患处不明显, 则在患者的宫颈管口处的3、6、9、12点等处取样。将取好的样品放入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后, 送去该院病理科交由两名医师共同进行诊断。通过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后, 确定患者的宫颈癌等级: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
1.2.3 阴道镜检查
对细胞学诊断和病理切片存在问题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 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生殖器情况。对患者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血管的变化进行观察, 并对患处的鳞状细胞走向进行评价, 以确定宫颈病变的严重情况。
1.2.4 高危HPV DNA检测
患者检查的时间应为经后10~18 d。患者在检查前24 h禁止性生活。目前检测HPV DNA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荧光定量技术、PCR反应 (聚合酶链式反应) 、基因芯片技术以及杂交捕获技术等。主要试剂为HPV 16、18型PCR扩增试剂盒、荧光定量试剂盒。试验的主要方法有HPV DNA的提取, 荧光定量反应、PCR扩增、HE染色技术。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验仪器及试验试剂操作规程和说明书进行, 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样品采集和检查过程中均使用一次性宫颈脱落细胞采集器。上皮细胞样本是在患者宫颈处旋转4~5周后收集, 并与试管中搅拌均匀, 送病理科检验, 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 (%) 表示, 组间数据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经过TCT检测后, 100例接受筛查的宫颈癌患者中共有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0例, 宫颈炎症患者40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宫颈炎症患者的HPV值进行比较后发现,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HPV值显著高于宫颈炎症患者的HPV值,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经过宫颈活检取样分级后,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宫颈癌患者22例, CINⅠ患者例数为12例, CINⅡ患者例数为16例。宫颈癌患者、CINⅠ患者、CINⅡ患者、宫颈炎症患者的HPV阳性率分别为100%、92.3%、83.5%、32.5%。宫颈癌患者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2。
注:*表示与宫颈癌患者相比较, P<0.05, χ2=6.0234。
3 讨论
妇女中多发的一些的恶性肿瘤主要有乳腺癌、直肠癌、宫颈癌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宫颈癌已发展成为女性中第三位多发的恶性肿瘤。有研究发现, 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已成为女性第二位的恶性肿瘤[4], 在2008年新增的宫颈癌患者52.98万中占85%的比例[5]。研究发现, 宫颈癌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 主要集中于我国中部地区。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市, 死亡率也较平原地区高[6]。子宫颈癌的发病主要为HPV感染所致。根据HPV致病性的差异, 主要分为高危HPV及低危HPV两类。高危HPV主要包括的类型有HPV16、18、31、33等类型, 低危HPV主要包括HPV6、11、34等良性类型。不同宫颈疾病中HPV类型不同, 在宫颈炎症、CINⅠ中主要为HPV6、11, CINⅡ、CINⅢ和宫颈癌中主要为HPV16、18。HPV病毒感染机体是, HPV病毒DNA整合到机体DNA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使患者细胞发生突变[8]。
于莉[9]研究发现, HPV感染与宫颈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关联性, 对HPV感染进行控制, 可以减少宫颈癌的发生。该试验研究发现,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HPV值显著高于宫颈炎症患者的HPV值;宫颈癌患者、CINⅠ患者、CINⅡ患者、宫颈炎症患者的HPV阳性率分别为100%、92.3%、83.5%、32.5%, 宫颈癌患者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该试验得出与前人一致的结论。这说明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着很大的临床相关性。通过HPV的检测, 可以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进行筛查, 以便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及早诊断和治疗。宫颈癌的发生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由宫颈不典型增生, 变为原位癌, 发展为早期浸润癌, 最后发展为浸润癌。因此及早地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高危HPV感染的筛查, 对及时治疗CIN、防止病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 HPV感染是造成患者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 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对于宫颈癌患者, 通过HPV感染的筛查, 定期进行宫颈脱落细胞的HPV检查, 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本试验样品数量有限, 并且一部分患者的随访不到位, 因此关于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关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洪胜, 石卫武, 叶明, 等.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J].肿瘤学杂志, 2008, 14 (9) :706-708.
[2]褚宏雁.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性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4) :153-154.
[3]范岩峰, 李健, 许榕仙, 等.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探索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 (4) :447-450.
[4]施丽娜.高危型HPV检测联合TCT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6) :840-842.
[5]谢建渝, 余娟, 董国强, 等.762例妇女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0) :2533-2535.
[6]黄佩芬, 陈莲芬, 甘钊杏, 等.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9) :54-55.
[7]Rijkaart DC, Romke Bontekoe T, Korporaal H, et al.Alternating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J].Cancer, 2006, 108 (6) :475-479.
[8]Pretorius RG, Peterson P, Azizi F, et al.Subsequent risk and presentation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3 or cancer after a colposcopic diagnosis of CIN 1 or less[J].Am J Obstet Gynecol, 2006, 195 (5) :1260-1265.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 篇7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大肠癌有增加的趋势, 在我国, 早期肠癌的临床诊断率始终徘徊在10%~15%。超过80%的患者确诊大肠癌时, 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大肠癌如能在早期发现、治疗, 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95%, 而晚期患者中, 5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因此, 收集我院2006年6月至2013年5月10154例结肠镜检查患者, 研究通过结肠镜检查对大肠癌的筛查的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6月至2013年5月10154例结肠镜检查, 腹痛、腹泻6806例, 便血2360例, 消瘦238例, 体检460例, 其他290例。其中男性5238例, 女性4916例, 年龄25~89岁, 平均52.5岁。
1.2 仪器
所有患者均应用Fujinon EPX4400主机, EC-590ZWM型放大变焦结肠镜。
1.3 方法
清肠后行结肠镜检查, 发现病变后, 记录大体形态, 对2338例大肠息肉患者231个病变行FICE放大内镜技术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 82例大肠癌患者25例行FICE放大内镜技术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 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1.4 FICE放大内镜技术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的判断标准
所有病变均行内镜下活检, 病变的诊断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内镜下判定腺管根据Kudo的腺管开口 (pit) 分类法[1]分为5型:I型:规则圆形小窝;II型:规则星状或乳头状小窝;ⅢL型:大管状或大圆小窝;ⅢS型小管状或小圆小窝;IV型:树枝状或脑回状;V型包括VA型和VN, VA型:腺管开口排列不规则, 出现这种类型的腺管开口绝大部分为早期癌;VN型:腺管开口消失或无结构, 该型皆为进展期癌。以I、Ⅱ型诊断为非瘤性息肉, Ⅲ型、Ⅳ型诊断为腺瘤性息肉。ⅢS型多发生于凹陷型肿瘤, 即II C病变, 腺管开口出现混合结构时, 以腺管开口序号较高分型为准。
2 结果
2.1 10154例结肠镜检查与病理结果的关系
见表1。
从表1中看出, 发现大肠癌82例, 占0.8076%, 类癌10例, 占0.985‰, 大肠息肉2338例, 占23.0254%, 炎症性肠病109例, 占1.0735%, 脂肪瘤10例, 占0.985‰, 间质瘤14例, 占0.1379%, 淋巴瘤2例, 占0.197‰, 结核3例, 占0.296‰, 囊肿15例, 占0.1477%, 缺血性肠病23例, 占0.2266%, 正常或轻度炎症7548, 占74.335%。
2.2 FICE放大内镜下大肠病变腺管开口与病理结果的关系
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256个病变中, FICE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大肠病变呈I、II型pit者39个, 占15.23% (39/256) , 呈Ⅲ、IV、V型pit者217个, 占84.77% (217/256) 。经病理诊断非肿瘤性病变 (炎性及增生性病灶) 29个, 占11.33% (29/256) , 肿瘤性病变227个, 占88.67% (227/256) , 非肿瘤性病变pit开口呈I、II型者占96.55% (28/29) , 肿瘤性病变pit开口呈Ⅲ、IV、V型者占95.15% (216/227) , FICE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96.55% (28/29) 、95.15% (216/227) , 总病理符合率为95.31% (244/256) 。
3 讨论
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 西方国家通过筛查、早期病变的处理和监测, 大肠癌的病死率呈下降的趋势, 然而亚洲国家却持续攀升[2], 我国近年来宫颈癌、食管癌、鼻咽癌及胃癌病死率明显下降的同时,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总体增加了36.7%[3], 结直肠癌发现的早晚预后明显不同, 且大肠癌早期常无症状, 确诊多为中晚期, 因此, 大肠癌的筛查、癌前病变的处理和监测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目前国际上大肠肿瘤的筛查模式:自然人群筛查和伺机性筛查[4]:自然人群筛查也称无症状人群筛查。它是通过标准化方法, 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目前我国的国力、人力、财力达不到大规模的进行大肠肿瘤的自然人群筛查。伺机性筛查 (Opportunistic screening) 或称机会性筛查, 也可称为个体筛查 (Individual screening) 或个案检查 (Case-finding) , 这是一种临床筛查, 是一种面对面的检查, 可以是受检者主动找医师, 也可以是医师根据受检者的危险程度确定筛查, 这种筛查所针对的是个体, 目的是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 提前干预, 提高治疗的效果。开展伺机性筛查大肠肿瘤符合我国的国情, 通过规范大肠肿瘤筛查, 对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有广阔的前景及深远的意义。
常规结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最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常规内镜有其局限性, 很难发现直径<1~2mm的超微小病变, 特别是平坦性病变内镜下仅表现不明显, 容易漏诊, 平坦型肿瘤大多为纵向垂直生长, 早期即向深部浸润, 因此恶性程度高。即使非常小的病变, 发生深部浸润危险性也相当高, 而其又具有黏膜肌层较薄的特点, 癌细胞极易经过黏膜肌层到黏膜下层, 导致肿瘤扩散。近年来, 电子放大内镜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 技术较成熟的电子放大内镜主要是窄带成像技术 (narrow band imaging, NBI) 以及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技术 (Fujinon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 FICE) , NBI是利用不同波长的光可以穿透到黏膜的不同深度的特点, 在普通内镜白光前端安装特定的滤光片仅留下窄带光波, 观察黏膜层的腺体微细结构和血管。FICE技术允许在400~600nm波长范围内设定5nm间隔的任意波长, 将已获得的电子彩色图像分解为单一波长的分光图像, 可以选用任何波长的红绿蓝 (RGB) 三色光的组合显示黏膜的微细结构及血管走形, 二者均可以突出显示黏膜或血管的状态, 将病变的范围及表面形态清楚的显示, 获得与内镜下染色相同的视觉效果, 和传统的染色内镜相比电子色素放大内镜相比具有便于操作, 无需染料, 安全性大等优点, 显著提高了检出内镜大肠微小病变及癌前病变的能力, 还可观察病变腺管开口 (pit pattern) 及微细血管形态 (capillary pattern) , 根据腺管开口类型及微细血管形态可有效地确定病变范围、形态、初步判定病理类型及浸润程度以指导正确治疗方式的选择。
通常将大肠腺管开口形态分为5型:I、Ⅱ型多为非瘤性息肉, Ⅲ型、Ⅳ型大多为腺瘤性息肉, ⅢS型多发生于II C病变, VA型的腺管开口绝大部分为早期癌;VN型皆为浸润癌[1]。Kato S等报导放大肠镜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与实体显微镜观察准确率可达99.1% (208/210) [5], 可大致判断病变的浸润程度[6], 本组256个病变行FICE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并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相比较, 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96.55% (28/29) 、95.15% (216/227) , 总病理符合率为95.31% (244/256) , 与文献报道一致, 说明FICE放大内镜在诊断早期结肠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大肠癌的发病率为33.0/10万[7], 本组为0.8076%, 较文献报道的低, 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小、体检的病历多有关。10154例结肠镜检查中大肠息肉2338例, 占23.0254%, 大肠癌大多数由大肠息肉恶变而来, 通过结肠镜筛查可发现病变, 而通过FICE放大内镜可直接在内镜下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 初步预测病变的病理类型, 对预测预后、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的适应证具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Kudo S, Ru 0CA, Teixeira CR, et a1.Pit paRem in colorectal neoplasia:endoscopic magnifying view[J].Endoscopy, 2001, 33 (4) :367-373.
[2]Su ng JJ, Lau J Y, You ng GP, et al.Asia Pacif ic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J].Gut, 2008, 57 (8) :1166-1176.
[3]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28-39.
[4]李世荣.工业化国家大肠癌防治经验给我们的启示[J].中华医学杂志, 2007, 87 (28) :1945-1947.
[5]Kato S, Fu KI, Sano Y, et al.Magnifying colonoscopy as a nonbiopsy technique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on-neoplastic and neoplastic lesions.World[J].Gastroenterol, 2006, 12 (9) :1416-1420.
[6]Bianco MA, Rotondano G, Marmo R, 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magnif ication chromoendoscopy for diagnosing invasiveneoplasia in nonpolypoid colorectal lesions and stratifying patients for endoscopic resection or surgery[J].Endos copy, 2006, 38 (5) :47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