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语言鉴赏

2024-06-10

散文语言鉴赏(精选6篇)

散文语言鉴赏 篇1

鉴赏诗歌的语言这个考点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炼字炼句,即品味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妙用。笔者在多年的高三教学中体会到,要准确的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语言,首先要能读懂诗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表层含义,然后能结合具体背景和情境去揣摩诗歌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如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等。下面笔者结合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具体分析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

一、大胆推想,小心求证,前后勾连,准确理解

要鉴赏一首诗歌的语言,首先得能理解诗歌的语言,要能准确理解诗歌的语言,首先得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笔者认为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就是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推测,不断印证的过程。诗歌按照内容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怀人思乡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战诗、田园山水诗、咏史怀古诗等类别。每一种类别的诗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有一个大致可以把握的范围。如“咏史怀古”诗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的内容,借古伤怀、借古明理和借古讽今,表达的感情主要是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等。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诗歌所属的类型,根据诗歌的作者、标题、背景大胆推测诗歌可能写作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后面的逐字逐句的鉴赏中去印证自己的推想。

下面我们以2014年高考四川卷诗歌鉴赏题为例来分析鉴赏诗歌语言的思维过程。诗歌内容和考题如下:

阅读下面 的宋诗 , 回答问题 。(8分)

秋暮吟望/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

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

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

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

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 简要赏析 颔联中“ 常”““偏”两字的妙处。 (3分)

根据诗歌标题我们可以得知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诗人在秋季傍晚夕阳中赏观自然景象发人生感慨。此诗可能属于即景抒情类诗歌。在秋季傍晚夕阳中易感时伤怀,抒发低沉感伤的情感,根据注释我们了解到诗中包含有终老山林之意,我们可以猜想诗人可能借所见秋景抒发人生失意、官场不顺、希望退隐山林或退隐山林的无奈等情感。这是由标题和注释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想,当然对诗意的准确把握还需进一步研读诗句作具体印证。

本诗首联写到高高地在小阁居住,自甘终老山林,闲时吟诗作赋也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与我们在鉴赏开始阶段推想的人生失意之感基本吻合。颔联写诗人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而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颈联写到湖上月夜景色浩渺无边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中,菊花都被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全无姿态。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都透露着悲苦的冷色调,和我们开始推想的感情基调也是吻合的。从尾联抒情主人公深夜还无法入睡,喝闷酒,对北斗七星也懒得看可以明确诗人想表达的是对退隐山林的无奈惆怅甚至有些苦闷。

通过大胆的推想假设,结合诗句的具体印证,我们整体把握了诗歌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为后面具体炼字炼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鉴赏一个词语的妙用,我们先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诗词具体情境中的含义,然后理解这个词语对具体情境的形成或特殊效果的表达的作用,最后鉴赏这个词语对全诗内容情感表达上的作用。鉴赏句子的妙用先要明确这个句子用了什么特殊手法创设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什么含义,然后鉴赏这个句子对全诗内容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我们还是以2014年四川卷诗歌鉴赏真题为例来具体分析炼字炼句题的解题思维过程。

前文我们已经通过推想假设,层层印证明确了诗歌要表达的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以及终老山林的惆怅。在整体把握诗意的前提下我们来分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常”的本意是经常,表示时间之频繁,在诗句中的意思是远眺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显然山不会被夕阳染得变色,更不会常著落日之色,是人的心情使然。结合整首诗歌 的内容和 情感 , 诗人用“常”字改变了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是为了更好的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 表达内心 的落寞惆 怅。“偏”字在句中是“故意”、“有意”之意。句子的意思是昏黄的上弦月偏偏照临在疏林之上。“偏”字的用法和“常”字一样,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也是人的心情使然,也是为了突出内心的落寞惆怅。

散文语言鉴赏 篇2

一、题型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岭上梨花雪 张峪铭

①你不得不承认,世间有些事很奇妙。如春天就像一位姑娘拿着一根季节的牧鞭,轻轻地抽打着万物,于是万物苏醒了,并欢快地迈向春光深处。奇怪的是人到了这个季节也不例外,也慢慢地敞开胸怀,也乐意、兴奋地扎入春潮之中。

②这不,朋友金兄来电说,若再不到岭上来,那梨花将要谢了,到时你不要懊悔。最后还诗意地说了一句:满山梨花雪,飘洒能几时?其实朋友的夸张语言比不上季节的诱惑。对岭上的梨花,我已钟情很久了,只不过时间难以支配,一拖再拖。我也担心若不前往,恐怕梨花已卸妆,赶不上其尾声末场了。

③岭上,实际上是三条岭简称,它属东至县尧渡镇管辖,离县城以东约十里地。这里原先就是古徽道必经之地,是东边通往小城的咽喉。可时光的草早已将古道湮没,石板路也习惯了人的冷落。不想岭上人,在那贫瘠的土地栽上了梨树,于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得四方游人来。岭上成了梨花的天堂,春天的秀场,连古道也焕发了生机。

④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轻踏如琴键似的石道阶梯,张望恼人的春色,谛听快乐的跫音,路过一潭碧水,走过一段山冈,穿过一座古亭„„你举眼一望,无边景色迎面扑来。那满山遍野的梨花,攻陷了整个山梁,那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成了梨花的配角,就像一匹巨幅白绢上点缀一点绿色和一抹红,将那梨花衬托得更加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如雪素洁淡雅。这让人想起了中国画,了了几笔,春意盎然,那大片的留白,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⑤说起岭上梨花的配角,不能不说那些奇形怪状的褶皱石。有的如天蟾,有的如书卷,有的如莲座,有的如宝剑„„梨树植在山石间,山石卧在梨树前,就如袭一身白裙的女模特,倚在肌肉健硕的男子身边,一个风情万种,一个雷霆不动,演绎着野性与温柔之美。一树梨花细雨,一座古亭微风。梨花是那么的鲜活清新,古亭是那么的质朴禅定。这样的画面,让人古意顿生——风扫素眉,眼角垂泪,玉笛轻吹,千娇百媚,只为在这世上走过一回,只为在万紫千红中独守清白而无悔。

⑥不错,梨花是岭上的当然主角,但她有时也退到幕后,若你定格一景,梨花又成了游人的背景。你看那一班女子,穿红着绿,手拿纱巾在梨花古道上舞动起来,那洋溢的笑颜,与梨花相映成美。你才知道人因景而游,景也因人更生动。

⑦我坐在古徽道边的一块石头上,望着游人如织,花开如雪,我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生命与人类一样。当最后一场春雪融化成一泓春水时,梨树枝头生出些白米粒,小小的、涩涩的如懵懂女孩;等暄风一遍遍拂过,那白色的花苞竞相开放,那纯粹的白,如少女的裙裾,那淡黄的蕊,如少女面庞上的羞涩;再过几天花开得更加恣意,绿绿的嫩叶也悄悄地长了出来,就像系着绿围裙的少妇,腰肢随风摆,楚楚动游人,想必那果实早已孕育在腹中了吧。女人如花,这样的比喻可溯源到《诗经》中的“桃之夭夭”,只不过桃花演绎的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而梨花的生活演进,带着一份圣洁、一份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难怪有人称梨花“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天地之间,她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给你一世素容。

⑧我想梨花是不是天地之间的白衣使者?她开在清明之前,一夜之间扯起了白幡,此时天朗气清,山河素白。是不是祭奠沧海桑田的变幻,祭奠草木枯荣的更替,祭奠生灵万物的轮回?是不是想让人类懂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祭奠是为了吊慰感恩,出城寻春是为了守住更好的人生。人类啊,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就像梨花坚守着她不变的清白,坚守着她淡淡的清香。

⑨岭上梨花雪,只不过是将梨花的白,用雪作喻。你远观如雪满山,近看如雪飘落。但梨花的香却很特别,以至特别得让人忽略了。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人。当她的皎白之容冲击着你的视觉时,你的嗅觉变得迟钝了。即使你贪婪吸取,也不见香气芳踪;倘若静心感受,定有一缕暗香。这也印证着一个道理,给你太多,幸福难觅;若有缺憾,才能幸福满满。

⑩我问朋友,你说的梨花雪如何诠释?他眨了一下眼,一字一顿道:“梨花不逊雪花白,雪却输梨一段香。”嘿,古词翻新,说出了梨花的品质,可岭上梨花呢?我想,里面不仅有栽梨人创业的精神,也会熏染着岭上独有的地理人文。

⑪岭上梨花雪,三月始盛开。莫道伤春语,明年你再来。看到纷纷零落的梨花,我伤感地念叨着,并期待着来年岭上的春天,期待那一场梨花雪。

1.(技巧鉴赏题)文章写梨花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文章第④⑤⑥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中衬托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关注每个段落中,除了梨花之外的其他人、事、景的描写,这些描写往往是为了衬托梨花的形象特点,然后回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参考答案:①用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衬托梨花的洁白;②用山石的野性之美衬托梨花的温柔之美;③用古亭的质朴禅定衬托梨花的鲜活清新;④用游人的欢笑舞动衬托梨花的生动美丽。

2.(语言艺术鉴赏题)赏析文中第⑦段画横线部分的内容。

答: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句段的艺术特色。一般需要从描写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描写内容方面,主要是要准确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或表达的情感态度等;表现手法方面,主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及抒情手法等方面考虑。最后将内容与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用简练的语言分条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按时间顺序写出梨花从生出小白花,到竞相开放,到恣意盛开、孕育果实的生长过程;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梨花生命的演进比作懵懂的女孩,少女的裙裾、面庞上的羞涩,系着绿围裙的少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的洁白、娇柔、秀美。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上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它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20日,有删节)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首段多采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探访千灯古镇的急切之情。

B.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同质地的灯,既回扣题目“千灯”又暗示此行目的就是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

C.“千灯”一语双关,既指江南水乡陈列千盏明灯的古镇——千灯镇,也指这个古镇的独具亮色的文化特点。

D.“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顾炎武仁爱思想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解析:选B B项,“此行目的就是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的说法有误,作者此行的目的是借千灯来指出我们需要思想明灯。

4.(技巧鉴赏题)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指明一句话连用了三个设问,然后结合描写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参考答案:连用三个设问,体现了“我”对千灯文化的多重思考;承上启下,引出对顾炎武这盏思想明灯的钟爱。

5.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答: 解析:作者特别强调顾炎武是一盏明灯,是为了突出他的仁爱思想。而仁爱思想正是当今社会缺乏的,提振当今人们的精神境界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鉴赏语言特色 篇3

例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30比索。末了总能到手20吧。”

“你先要50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3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60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了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房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12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笼子,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50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60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1000个鸟笼,每个售价60比索。然后,再做它100万个,攒满6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5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 对小说中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 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解析 画线①“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联系上下文可知,老大夫对鸟笼非常满意,故而说出了这样的赞叹之语。画线②“木然不动地呆着”“眼皮都不眨一下”“迟疑地瞧了他一眼”等属神态描写,“趴倒在地,号啕大哭”属动作描写。这一表现促使巴尔塔萨最终决定把鸟笼送给彼贝。

示例 1. 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2.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点拨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要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①处应从手法和句意两方面赏析,第②处应联系下文情节分析其作用。注意运用规范的鉴赏术语,如“推动情节发展”等。

鉴赏诗歌的语言 篇4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古典诗歌语言鉴赏 篇5

古典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能力层次要求最高的一道题,为E级。分值一般为8分。高难度、高分值,对同学们的表述能力要求也很高。平时训练中,一些同学一见诗歌鉴赏题便避而不答,另一些同学即使读懂了诗歌,也往往因表述不完整,不能得到较高分数。这样就导致许多同学对诗歌鉴赏题望而却步。

这里将就这个问题谈谈诗歌鉴赏题尤其是语言鉴赏题答题时的一些规律性技能。

一、动词

例1. 春山夜月(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诗第二联特别为后人传诵,这两句中,又有两个字用得特别妙,算得上是诗眼,试问是哪两个字?其妙在何处?

赏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这两个字很容易分析出是“掬”和“弄”,但这两个词使用的妙处需仔细把玩这一联内容方可知晓。

首先分析句义,用手掬起水,那月便清晰在手中,可见诗人是描写泉水的清澄明澈,能照见月亮;品玩欣赏花儿,花儿的香气便溢满全身,是写山花香气馥郁。其次便能揣测出诗人写这两句不仅写了景,而且写了人,勾勒出了物与人和谐的画面,营造出清幽可人的意境。最后便参透本诗表达的诗人对春山夜月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到这里,这两个词使用的妙处就非常清楚了。

我们从这一题中,领悟出了一种做题的思路,那就是:先分析字意和句意,用形象的语言把句意描述出来;然后再揣摩诗人营造的意境;最后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情。只要围绕这三个方面答题,就会有思路,表述也就全面了。

这个答题思路是否正确和全面呢?我们再看两首诗。

例2.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只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试分析“剩”字使用的妙处。

赏析: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通过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文人侯方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南明覆灭的历史悲剧。

首先分析句义,“剩”有“残存、残余”之意,“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到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了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再看意境,胜景不在,秋水长天,人烟稀少,夕阳残照里,只剩一树柳弯腰,营造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最后诗人的感情就非常清晰了,表达了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由此看来,古诗鉴赏涉及炼字、用语巧妙之题时就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作答:

字意、句意——意境——感情。

例3.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赏析:诗眼”分别是“咽”“冷”。

首先分析句义,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再看意境,“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表现出诗人向往恬淡宁静的生活情趣。

以上这个规律也适用于一些修饰词的考查。

二、修饰词

例4.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赏析:先分析句义,此闺中少妇本是精心打扮一番,兴冲冲地上得高楼欣赏春光,忽然望见与夫婿话别之地,顿时想起当年离别情景,当初是杨柳青青,两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独上高楼,怎不教人平添一翻新愁呢?再看意境:“忽”勾勒出这位少妇思夫的哀伤情感,“忽见陌头杨柳色”便营造出了一种哀怨的氛围。最后看情感,自然就抒发了登楼后的怨悔之情,“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一“忽”字就完成了少妇的情绪上的几个变化,由先前的兴致冲冲到后来的哀伤再到最后的怨悔、兴致全无。这个“忽”字功劳不小,把这位少妇情绪上的变化勾勒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三、意象组合名词

例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描写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赏析:十八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巢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枯藤老树昏鸦”的荒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气氛,从正反两个方面牵动着游子的愁肠,引起他无限乡思。

以上规律只提供了一种答题的思路,心中有它,不会导致答题无章法,但要用得灵活,切不可凡题都生搬硬套。有的词语简单,就可以直接指向意境和情感。

例谈诗歌语言的鉴赏 篇6

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的心与外物相感,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诗人以语言为手段,为我们留下了心灵的密码,那么我们欣赏诗歌便首先要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才能想象出诗中所述之物,体味出诗人之心。

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一)动词

一首诗,是由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二)修饰语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直达人心深处。

(三)特殊词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

叠词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2.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四)含蓄、意蕴深远的词语

诗贵在含蓄,具有弦外之音的词又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比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姑妇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如果要鉴赏其中的“闲”字,我们就万万不能只抓其表面意思。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繁忙时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没有一个人“闲着”,只是诗人没有从正面说,而是从背面和侧面落笔,用“闲”衬忙,花闲,人不闲,读来令人兴味尤饶。

二、鉴赏诗歌中的修辞

古诗词中,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形象性与抒情性,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节烟雨迷蒙的情景。

三、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技巧

诗歌的表现技巧很多,举不胜举。其实,只要掌握了景与情、虚与实、形与神、隐与显等表现手法,便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大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如孟云卿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诗歌能以乐景衬托哀情。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人格化的“闹”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盎然的春意,意态传神,动感十足。

四、鉴赏诗的色彩美

诗歌通过语言的描写直观地再现色彩,可以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色彩的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向着无垠的空间由点到线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明丽的色彩组合正描绘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鲜明的对比色可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人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着色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上一篇:文化共享下一篇:基地单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