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与高科技焦虑症

2024-07-24

老年人与高科技焦虑症(共5篇)

老年人与高科技焦虑症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老年焦虑症的效果。方法:收治老年焦虑症患者62例,按照随机双盲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给予文拉法辛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焦虑症通过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治疗,均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速度更快,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老年焦虑症,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

焦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时间(或反复)存在紧张、不安、焦躁等症状,进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1]。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提升,促使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国内焦虑症的发病率约3.76%[2]。本次研究探究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对老年焦虑症的治疗效果,现进行具体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老年焦虑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龄(71.2±7.6)岁;平均病程(7.3±0.6)个月;汉密尔焦虑量表评分(23.25±3.34)分。对照组男11例,女20例;平均年龄(69.5±7.4)岁;平均病程(6.8±0.4)个月;汉密尔焦虑量表评分(23.17±3.92)分。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治疗方法:(1)观察组通过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次服用剂量5 mg/d。需结合患者的病情,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10 mg/d,早餐后顿服。(2)对照组给予文拉法辛治疗,首次服用剂量75 mg/d。然后,结合患者的病情,将药物的剂量调整为200 mg/d,首餐后服用。对于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应根据其病情状况,采取地西泮、艾司唑仑治疗,以充分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疗效评判标准: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均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判。(1)痊愈:治疗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80%。(2)显效:治疗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60%。(3)有效:治疗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30%。(4)无效:治疗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30%。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经SPSS 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计量数据用(±s)表示,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效果的比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3.5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观察组中恶心1例、疲乏2例、口干2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9.35%(6/31);对照组中恶心2例、疲乏2例、口干3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5.81%(8/31),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焦虑症为临床精神科比较多发的病症,且这类病症每年呈上升的趋势发展。焦虑症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紊乱、5-羟色胺有直接的联系[3]。以往,临床方面多通过苯二氮类药物治疗,但是这类药物选择性并不理想,长时间服药,会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通过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对老年焦虑症进行治疗,两者均为治疗焦虑症的新型药物。艾司西酞普兰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在社区的抑制剂,可有效地降低神经细胞对于5-羟色胺的再摄取量,发挥较好的抗焦虑功效。因为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所以不良反应情况较少[4]。而文拉法辛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再摄取的抑制剂,能实现较好的抗焦虑功效。然而,其长时间服用会加重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0.05;和治疗前进行比较,*P<0.0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种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种药物均能达到较好的抗焦虑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少。但是艾司西酞普兰起效速度更快,且安全,不良反应较小。

参考文献

[1]诸亚萍,蒋正言.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老年焦虑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347-3348.

[2]刘红英.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治疗老年焦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9(5):1021-1022.

[3]陈洪振.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对老年焦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5,11(1):28—30.

[4]陶晟,叶越.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老年焦虑症的临床效果[C].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学术研讨会综合刊,2014:3347-3348.

老年人与高科技焦虑症 篇2

关键词:脑卒中,害怕跌倒,跌倒效能,焦虑障碍,抑郁障碍

害怕跌倒 (FOF) 指个体在进行某些活动时为避免跌倒, 出现的自我效能或信心降低, 老年人群尤为常见。FOF一方面会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活动的效能信心致跌倒频发, 另一方面FOF导致的减少或害怕活动使老年人社交孤立、社会认同受到损害, 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笔者调查老年脑卒中患者FOF的现状及其与伴发抑郁焦虑状态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市中心医院和九八医院在2015年10—12月, 收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0例, 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既往无智力障碍, 能独立或在他人帮助下行走, 能理解量表内容并自愿接受调查评估。排除合并重要脏器疾患, 严重沟通障碍等及非湖州常驻居民。按是否存在FOF, 分为FOF组29例与对照组31例。

FOF组男14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75.1±7.3)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 (20.7%) , 初中12例 (41.4%) , 高中5例 (17.2%) , 大专及以上6例 (20.7%) 。婚姻状况:已婚22例 (75.9%) , 丧偶7例 (24.1%) 。职业性质:体力劳动14例 (48.3%) , 脑力劳动15例 (51.7%) 。脑梗死26例 (89.7%) , 脑出血3例 (10.3%) 。合并慢性病21例 (7 2.4%) , 首次发病11例 (3 7.9%) , 病程小于半年10例 (34.5%) , 近一年有跌倒情况16例 (55.2%) , 有使用辅助器7例 (24.1%) 。

对照组男16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76.1±6.4)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 (22.6%) , 初中11例 (35.5%) , 高中水平6例 (19.4%) , 大专及以上7例 (22.6%) 。婚姻状况:已婚26例 (83.9%) , 丧偶5例 (16.1%) 。职业性质:体力劳动14例 (45.2%) , 脑力劳动17例 (54.8%) 。脑梗死27例 (87.1%) , 脑出血4例 (12.9%) 。合并慢性病22例 (71.0%) , 首次发病13例 (41.9%) , 病程小于半年14例 (45.2%) , 近一年有跌倒14例 (45.2%) , 使用辅助器8例 (25.8%) 。1.2调查方法 (1) Zu ng焦虑自评量表 (S A S) :量表包括20个条目, 采用Likert 4级评分, 每个条目记为1~4分, 总分80分。<20分表示无焦虑;20~35分有适度焦虑;36~40分有中度焦虑;41~80分有重度焦虑。 (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包括7个因子共24个条目, 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 每个条目记为0~4分。<8分表示无抑郁;8~20分为可能有抑郁症;21~35分为肯定存在轻中度抑郁;>35分则可能为严重抑郁。问卷填写前由工作人员解释本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不记名填写, 工作人员当场检查问卷, 若有遗漏提示补充;不能填写者由工作人员按照调查对象意愿填写, 当场收回。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60份, 回收有效问卷60份, 有效回收率100%。

2.1 两组焦虑情况 (表1)

FOF组焦虑发生率9 6.7% (28/2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 (24/31) 。

2.2 两组抑郁情况 (表2)

FOF组有或可能有抑郁发生率93.1% (27/2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9% (26/31) 。

3 讨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生理上的老化和身体机能障碍造成身体素质下降、活动能力减弱, 导致活动受限, 患者常伴有FOF。因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下降, 老年患者活动时FOF而限制自身活动, 使其情绪沮丧、低落, 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同样, 焦虑抑郁情绪会反作用影响FOF, 形成FOF-焦虑抑郁-FOF恶性循环, 危害不容忽视。

本文结果显示, 60例中存在焦虑障碍52例, 存在抑郁障碍53例。FOF和焦虑抑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和平衡能力, 导致活动受限、躯体功能下降和心理负担加重。这些情况过重, 会使老年人很少或几乎不参加活动, 造成其社会认同的损害和社交孤立。本文结果也证明, FOF组无焦虑抑郁发生率低于非FOF的对照组, 且焦虑抑郁更严重, 说明FOF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增加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加重其严重程度, 不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降低和减轻FOF关键在于提高老年人活动时不跌倒的信心和身体平衡能力。常用的FOF运动康复方案不仅有肌力和平衡力的康复锻炼项目如奥塔戈运动项目, 也有如瑜伽操、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保健项目, 临床已经开展的脑卒中常规康复项目对减轻FOF也有显著效果[1]。选用具体的运动项目时, 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病情特征, 也要在专业指导的基础上鼓励老年人坚持长期、有效和规范的系统练习。FOF和焦虑抑郁障碍的产生虽有客观原因, 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老年人孤立孤独而致。因此建议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帮助家人做一些家务, 鼓励其去公园、活动中心等参加一些老年团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乐趣, 对缓解FOF和焦虑抑郁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老年人与高科技焦虑症 篇3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对居住在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街道社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随机抽取500例入选本研究。入选标准:(1)年龄≥60岁,性别不限。(2)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安静状态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除外其他器质性心肺血管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继发性高血压。排除标准:有精神障碍、老年痴呆、认知障碍者及严重的急慢性疾患,如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衰、肾衰、肝脏疾病患者或者其他原因不能配合的人群。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独居与否、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伴随疾病等。

1.2.1.2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由Zung分别于1970年、1965年编制,共20个条目,按症状出现频度评定分4个等级,依次评分后计算出总分[2],SAS正常上限为40分,SDS正常上限为41分。

1.2.1.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3]设计编制,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3个维度,共10条项目,根据选项分别计算出各个维度的分数及社会支持总分。

1.2.2 调查方法:

确诊为高血压的老年患者,由专门接受培训过的调查人员上门当场发放问卷,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指导语独立完成,若不能书写者,由调查人员帮助填写。

1.2.3 质量控制:

研究者在实施调查前对所有被调查对象进行了培训,统一调查询问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调查时由专人对调查表格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复核。调查结束后由质控人员对调查表格进行积分复核。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表由有关人员用Epidata 3.0数据软件2次录入并核对,数据采用SAS 6.12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500例,其中男202例(40.4%),女298例(59.6%);年龄60~90岁,平均(72.4±7.2)岁;伴随疾病:糖尿病101例(20.2%),高血脂161例(32.2%),冠心病173例(34.6%),心律失常63例(12.6%),脑血管意外46例(9.2%),其他25例(5%),无伴随疾病134例(26.8%);病程:<10年139例(27.8%),10~20年242例(48.4%),>20年121例(24.2%)。

2.2 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量表得分及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情况

表1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SAS、SDS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男女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2.3 老年高血压患者SAS、SDS与社会支持各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表2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总分、客观支持总分及对支持的利用度间呈负相关(P<0.05或P<0.01)。

注:*P<0.05,**P<0.01

3 讨论

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认为,社会因素在预测焦虑、抑郁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被认为是疾病治疗中的主要成分[4,5]。社会支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因素,是指来自家庭、亲属、朋友、同事及党团等个人和组织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6],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过去的一些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慢性疾病人群的发病率、死亡率及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7,8]。

本研究分别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研究社区老年高血压人群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老年高血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呈负相关,即老年高血压患者获取的社会支持越多,焦虑、抑郁水平就越低。一方面可能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偏大,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社会交往的自我封闭等因素影响了患者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有关[9];另一方面,高血压基本上是一个终身疾病,社区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并发其他疾病的比例较大,且患者的患病时间均较长,这或许会使得该人群在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度减低程度也相应增加。

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独立发挥作用促进健康[10],进一步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的好转。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人群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使其身心更加健康,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焦虑、抑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Wei TM,Wang L.Anxiety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a community-based study[J].Int J Psychiatry Med,2006,36(3):315-322.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22-142.

[3]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4]Tsuchihashi-Makaya M,Kato N,Chishaki A,et al.Anxietyand poor social support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ild heart failure[J].Circ J,2009,73(2):280-287.

[5]张柏芳,曾爱琼.生活事件与老年抑郁症发病的相关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5):386-387.

[6]Kessler RC,Price RH,Wortman CB.Social factors in psy-chopathology: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J].Annu Rev Psychol,1985,36:531-572.

[7]Rodriguez-Artalejo F,Guallar-Castillon P,Herrera MC,etal.Social network as a predictor of hospital readmission andmortality among olde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J CardFail,2006,12(8):621-627.

[8]Schmaltz HN,Southern D,Ghali WA,et al.Living alone,patient sex and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Gen Intern Med,2007,22(5):572-578.

[9]Coventry WL,Gillespie NA,Heath AC,et a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a large community sample-age and sex differ-ences[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2004,39(8):625-636.

老年人与高科技焦虑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均为焦虑症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男46例,女40例,病程(1.5~6)年,平均年龄71.5岁。有惊恐发作的表现36例:如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窒息感或濒死感,血压SBP (160~179) mmHg或DBP(100~109) mmHg;有广泛性焦虑的表现50例:缺乏明确对象和内容的恐惧,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因难以耐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血压sbp (140~159) mmHg或DBP(90~99)mmHg。职业:干部51人,农民35人。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按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3],CCMD-3的诊断标准[4],以焦虑自评量表(SAS)为重点观察指标,86例患者在一般资料中焦虑症状不能用本身的心脏疾病解释,安慰性治疗或镇静治疗有效。排除标准:(1)排除了甲状腺疾病,颈椎病,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呼吸功能不全等情况导致生命垂危者,包括意识障碍、昏迷等;(2)合并认知及感觉性、运动性语言功能障碍等;(3)由于文化水平、语言能力等原因无法完成问卷调查者。进行分组治疗护理。

1.2.2 分组及治疗

独立完成焦虑自评量表,其后由评定人员校对,以CCMD-3为标准诊断焦虑障碍,将伴有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住院治疗,应用中药舒眠胶囊,每天2次,每次3粒,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每日一次,为对照组。另一组常规住院治疗,应用中药舒眠胶囊,每天2次,每次3粒,结合心理护理,血压持续增高的,给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5mg为治疗组。两组年龄、性别、临床类型、高血压程度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首先正确评估病人焦虑产生的原因,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没能得到子女的及时照顾;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医药费用增多;担心儿孙,工作学习的交通安全,总是将自己处于忧虑状态。

1.2.3 我院采取以下护理

①给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病室的光线要柔和,减少噪音,减少刺激,让患者知道他们的感受护士是知道的。②改变认知,护士要和蔼、热情、关心患者,表现出理解、接受的态度。在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尽量解释用药和治疗的依据,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焦虑。护理中注意不要把几个心理不健康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防止焦虑的相互传播。③鼓励疗法,鼓励患者参加活动,避免患者独处于一个环境,让患者多和其他人沟通,做喜欢做的事,多参加体育活动,如散步,做健身操等。④放松疗法,用各种方法,分散老人的注意力,减轻其紧张度。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的放松,听音乐等。⑤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护士要与家属进行多方面的联系,教育家属亲密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使老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1.2.4 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所收集数据运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治疗护理21天随访,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详见表1,两组间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焦虑是由于个体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是失败感、内疚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恐惧性的情绪状态[5]。当这种情绪状态持续到一定的程度,老人们就会表现出突然的内心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睡眠不稳、口干、心悸、脉搏加快、多汗、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大小便增加、敏感、易怒、有时严重的可气喘、胸闷。患者的这些症状通过临床观察对血压的影响最大,患者的情绪变化,血压也随之改变。高血压与焦虑程度密切相关,这样在对患者的护理中,注重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专业护理服务,根据患者焦虑程度及表现评估焦虑水平,加以疏导,改变患者的感受、情绪、认知和行为,同时尽量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使患者了解病情,对生活树立信心,焦虑就会减轻或消除,血压自然就平稳了。

现代医学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6]。它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通过以上心理护理使大多数患者的焦虑状态得到改善,血压都保持平稳,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增强对生活的信心,最终使患者平稳度过心理矛盾冲突期,使焦虑症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身心同时得到治疗,能更快地使患者达到痊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Wu CH,Yan HZ,Huang JH,et al.Emotional fluctuation and selfcontrol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daily life.Report of 100 cases.Zhongguo Jiankang Jiaoyu(Chin J Health Edu),2001;17(5) :288~289

[2] Buchholz k,schprr h,turan s,et al.Emotional irritability and anxiety at risk for essential hypertension.Psycbother psychosom meal,1999;49(8) :284~289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高血压杂志,2000;8:103

[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5~106

[5] 夏晓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24

老年人与高科技焦虑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2月接收的50例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25例年龄≥60岁患者作为A组 (老年期) , 男11例, 女14例, 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 (68.46±3.28) 岁, 平均病程 (5.31±0.92) 年;25例年龄<60岁患者作为B组 (非老年期) ,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42~60岁, 平均年龄 (49.47±3.61) 岁, 平均病程 (4.21±1.01) 年。所有患者均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功能性疾病, 并且符合焦虑症相关诊断标准。

1.2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 并配合调查问卷,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年龄性别、发病形式、发病原因等进行记录, 以HAMD评分评定两组患者的记录结果。

1.3评价标准[3]HAMD评分标准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相对比, 焦虑症患者总分减分率<25%为无效;总分减分率>25%、<49%为好转;总分减分率>50%、<74%为显效;总分减分率>75%为痊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临床表现显著, 出现精神运动性不安、情绪焦虑、认识障碍等情况, 具体表现为对外在环境缺乏清晰感知、顿足搓手、坐立不安等。

造成焦虑症发病的原因很多, 身体疾病、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遗传等均能够引发焦虑症。在本次研究中, B组性格外向7例、内向18例, 由于身体疾病原因引起焦虑症发病10例 (40%) , 遗传原因引起焦虑症发病6例 (24%) , 其余9例 (36%) 是由于不良生活事件造成。A组性格外向12例、内向13例, 由于身体疾病原因引起焦虑症发病的14例 (56%) , 由于不良生活事件原因引起焦虑症发病的11例 (44%) 。

A组HAMD评分 (26.32±2.30) 分, B组HAMD评分 (18.76±1.34) 分,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经治疗后无效9例, 好转7例, 显效4例, 痊愈5例, 总有效率为64%;B组患者经治疗后无效3例, 好转10例, 显效6例, 痊愈6例, 总有效率为88%;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焦虑症在精神疾病临床中十分常见, 以情绪焦虑明显为主要临床表现。已有学者指出, 焦虑症患者由于年龄不同, 临床表现对处于老年期和非老年期的患者不尽相同[4,5]。所以, 医护人员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时, 需根据患者年龄不同, 区别对待, 采用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式, 以保证治疗效果。

有资料显示, 不良生活事件与躯体疾病是老年期焦虑症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且老年抑郁症患者大多存在回避与依赖人格现象, 伴随躯体疾病会让这些特征更加明显。本组中, 不良生活事件在老年期中占44%、在非老年期中占36%, 差异较小。提示不良生活事件是老年期以及非老年期焦虑症的重要诱因。尤其是老年患者, 主诉症状为躯体不适、容易激怒, 对其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临床中, 老年焦虑症患者一旦出现自杀倾向要及时治疗, 尽快缓解焦虑症状, 如果干预不及时很可能导致自杀意识加重, 造成不良事件[6,7]。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 焦虑症患者临床表现明显, 普遍表现出精神运动性不安、认识障碍、情绪焦虑等症状。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 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后发现身体疾病、认知过程、年龄个性、不良生活事件等均会诱发焦虑症, 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是不良生活时间和身体疾病。年龄不同, 焦虑程度也不同, 本组中, 老年期患者普遍比非老年期患者焦虑程度更深, HAMD评分也明显低于非老年期患者 (P<0.05) 。此外, 老年期患者通过合理的治疗之后改善情况也不如非老年期患者, 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4%与88% (P<0.05) 。有研究资料中对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患者采取对症治疗, 6周之后有效率分别为61%和85%[8], 与本研究中结果基本一致, 提示老年患者的病情更重、临床治疗效果更差。

综上所述, 老年焦虑症有其自身特征。非老年患者焦虑症治疗的临床表现优于老年患者, 并且在治疗效果方面也更好。

参考文献

[1]吕永宾.老年期与非老年期焦虑症临床对照分析.中国处方药, 2015 (3) :115.

[2]陈明菊, 米莉, 辛一帆, 等.不同发病年龄老年期情感障碍的临床差异.西部医学, 2015, 27 (6) :853-855.

[3]张繁新, 廖春平, 刘文英, 等.老年期与非老年期焦虑症临床对照研究.中国民康医学月刊, 2008, 20 (23) :2737-2738.

[4]马静怡.老年抑郁、焦虑与认知功能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研究.山西师范大学, 2014.

[5]周芳珍, 拾润东, 软晓晶, 等.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阿普唑仑对伴躯体疾病的老年期焦虑症的疗效.四川精神卫生, 2013, 26 (3) :234-236.

[6]祁富生, 李恒芬, 贾福军.老年期焦虑与抑郁共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研究.上海精神医学, 2004, 16 (6) :347-349.

[7]陈浩田, 李燕军.社区老年抑郁症临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0) :181.

上一篇:含义结构下一篇:无功补偿控制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