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解题初中物理(精选10篇)
新思路解题初中物理 篇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 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发展, 是适应课改需求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展开论述, 进而基于新课改的教学需求, 阐述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性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路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深入, 初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越发明显。“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教学, 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 存在诸多的问题, 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 严重影响物理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一) 教学角色的定位不当
初中物理知识注重探究性的实验教学, 进而在教学过程中, 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 实际的物理教学, 仍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掌控着教学进程。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调动, 出现“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的问题。这种传统式的教学形态, 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 实验教学形式化
初中物理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且在实验中探究物理知识。然而, 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 先进行知识的传授, 再进行实验, 这与实验开展的目的相违背。同时, 使得物理实验教学过于形式化, 只是为了应付课程要求。这种形式化的物理实验, 不便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程缺乏吸引力, 不便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
(三)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初中物理教学注重探究性、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然而, 实际的物理教学仍是“平白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知识“来龙去脉”的探究。进而, 在实际的教学模式之下, 学生的学习模式也比较单一, 缺乏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四) 教学目标单一化
初中物理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以及掌握物理知识为教学出发点。然而, 实际的物理教学的教学出发点过于单一化, 以学生掌握知识为主, 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思路
基于上述,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尤其是教学模式的单一, 严重制约着物理教学的创新发展。因而, 基于新课改需求, 采取创新型教学方法, 是实现其有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 基于“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 定位好教学角色
初中物理教学, 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因而,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 把学生放置于课堂的中心, 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 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 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的进度由学生控制, 而且学生要学什么、想学什么, 教师就要教什么。这种主体性的教学形态, 便于创新型课堂教学的开展, 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基于有效地教学情境, 营造课堂氛围
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是良好物理教学效果的基础。基于新课改的需求, 初中物理知识以探究的形式为主。因而, 在教学中,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课题引入和开展的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地渗入初中教学之中, 物理情境的创设可以基于多媒体平台, 进行有效地创设。基于多媒体平台, 物理教学的情境可以做到“声形兼备”, 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 进而便于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组织。例如, 在“光的传播”的教学之中, 通过多媒体, 就可以把“光线”形象成一束束平行线,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光线。这种形象式的情境创设, 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 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创新型发展物理教学
在新课改的需求之下, 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 注重模式多元化、多角度。因而, 在实际的教学中, 基于课程的设计需求, 创设合理地教学模式。
1.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基于初中物理知识结构, 要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 善于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中, 教师要基于课程内容, 抓住课程的重点, 进而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地学习。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教学角色的定位非常关键。也就是说, 在实践性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 同时教师为辅的教学地位同样重要, 只有两者有效地协调合作, 才能确保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效果。基于探究性教学模式, 便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的锻炼, 进而养成良好的创新能力。
2. 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初中物理知识源于实际生活, 因而在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要结合课程需求, 合理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物理实践性教学, 要由课堂转换到自然环境之中, 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 去发现物理现象, 进而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解释。在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中, 教师的组织能力以及指导能力非常重要,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 也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进而实现其教学效果。
(四)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物理素养。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要求, 就明确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进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眼光需要具有长远性, 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
基于新课改的教学需求, 对初中物理教学进行创新性的发展, 是其教学模式的改革, 同时也是迎合课改需求的有效途径。然而, 实际性的教学现状, 是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性发展进程中, 迫切需要解决的阻碍。因此, 我们要创新思路、积极开拓。
新思路解题初中物理 篇2
【摘要】新课改对于传统教学目标和思想是一个创新和改革,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初衷、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物理教学也十分有必要进行教学创新。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探析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改 创新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初中物理教学的思路和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教学的需要,改革和创新原有教学思路和理念已势在必行,只有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一、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和推广,原有以教师为主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问题愈发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新课改物理教学的创新性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教学角色定位不当。学生应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心,而在教学中实际上仍然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主导着教学的进程,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学形态对于学生的思想创新能力是一种严重的阻碍。
2.实验教学形式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在实验中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时,是先进行理论学习,而后进行实验操作,这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目的。而且这种为了应付课程需要的传统实验教学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单一的教学模式。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是“平白的理论”,没有注重教学模式中的探究性,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对物理知识“来龙去脉”的探究,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致使学生缺乏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创新思路
1.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首要的是树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之上贯彻“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探索物理知识的内涵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做到课堂之上学生想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教学形态。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方面、多元化地发展。物理学科作为注重自然规律的专业学科,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轻松课堂氛围。物理作为一门关注自然现象变化和规律的自然学科,在进行物理知识学习时,创新性思维的作用不言而喻。而良好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可以极大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思考和学习。创新能力就是在这种氛围里慢慢生长的。
(2)展示物理学科的趣味性。物理学科关注和研究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展示物理学科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初中物理课本中直接、有趣地解释自然现象,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奥秘。例如,初三的电路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直接接触到,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引导下,不少学生甚至直接尝试创新连接各种电路,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慢慢地成长起来。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注重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不同的设计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最适合的教学模式。
(1)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初中物理知识的结构构造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之上多多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课程内容,抓住其重点,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说探究性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是否确立。教师的教学角色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保障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也有极大的作用。
(2)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结合课程实际要求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就是让学生在大自然的实践学习中发现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在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实践性教学中为实现教学效果,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思路的创新和改革不仅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学生综合实力的加强也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在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拓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新思路解题初中物理 篇3
一、物理难题的解题思维不够先进
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独立解答学习物理时产生的难题。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对自身所掌握的物理知识进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然而,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在讲解复杂物理问题的解答思路时,一般都是使用较为传统、陈旧的教学理念,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的解题思路,并且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此外,物理教师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去讲解解题思路,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方式也没有什么太大帮助,甚至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述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和解题思路教学中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应该受到物理教师重视,否则学生的物理成绩就很难得到提高。
二、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
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先对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进行改变,并且要重视对学生解题思维的培养工作,以便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对复杂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利用分组合作和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以便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加强。
比如,在讲解电力问题的时候,假设电源电压不变,当闭合电键,且电路正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会出现一个电表数值变大,另一个电表数值变小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在教师提出这一问题后,要让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去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并提出小组的解题思路。当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解题思路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较为正确的解题思路给予肯定,并讲解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思维,即造成一个电表数值变大,另一个电表数值变小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种是因为电流表的数值变大,而电压表的数值变小;这是出现短路现象造成的,第二种是因为电压表数值变大,而电流表数值变小;这是出现断路现象造成的。
此外,初中物理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解题思维进行提高,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这需要物理教师对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学生的解题方式给予正确的指导,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探索物理知识的科研精神,以便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师所讲解的解题思路和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保证初中物理教学和解题思路教学的目标能够真正实现。
三、依据物理基础知识进行解题思路讲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讲解的解题思路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化,并利用基础物理知识去解答。这种解题思路就是使复杂问题成为由几个简单问题形成的复杂问题,然后再利用基础知识去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的形成更有针对性,也可以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复杂问题也是由基础物理知识的结合形成的,可以说是基础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复杂问题实质上是对基础物理知识的反复串联,只要找到关键点,复杂问题就会由复杂变为简单。利用这种方式开展物理知识和解题思路的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
新思路解题初中物理 篇4
1. 教师观念固化
初中物理教师本身受到的就是传统模式的教育, 而且教育改革的时间也不长, 所以教师观念中的传统因素无法改变, 致使其在进行物理教育的时候仍然将自己视为教学工作的主体, 而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 致使在教学工作进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造成学生只能成为理论知识的吸收者, 而无法知道自己学习这些知识之后如何进行运用并且运用在哪里[1]. 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技能的培养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2. 实验流于形式
实验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但是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 教师都是用较长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然后用短时间进行实验, 这种行为本身就为了实验项目设立的初衷. 由于教师对实验的不重视, 致使实验内容显得枯燥无趣, 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 无法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物理本身是一门理论知识, 但是实验课程的出现是这些理论知识找到了实践的方向, 因此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教师们就是无法注意到这一点, 造成学生也只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 而对于实践的实际操作无能为力, 使他们成为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学生.
3. 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影响很深, 可以说这种影响不但持续到现在, 甚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会持续发生作用.教师在课堂中仍然无法摆脱思想的束缚, 仍然采取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 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只会掌握知识的技能, 而不了解实践是如何进行的.
4. 教学目的单一
由于教师受到升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只把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当作学习目标, 造成学生也将考出成绩作为学习目标, 这样就忽略了物理教学的价值, 轻视了物理学习的功能, 让学生无法培养出层次丰富的能力.
二、实现创新思路的对策
1. 提升学生地位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必须迎合新的教育形势, 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师扮演知识指引者的角色, 对学生展开启发式的教育, 让学生在探索中对知识形成良好地理解, 培养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情. 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计划的制定都需要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确定自己需要学什么, 怎么学.
2. 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 而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体现在探究上, 注重的是对学生探索能力的思考, 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情境的有效性原则, 切实保证其创立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积极影响[3]. 在教育工作中, 提到情境的创设必然都是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通过相关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将物理中抽象的知识达到形象化的显示, 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 全面带动学生的诸多感官启动, 让学生在各种感觉的刺激下提高注意力, 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魅力所在. 比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光线描述成一道道可以看见的直线, 这样非常有助于理解光的传播特性. 这种情境创立既能化抽象为形象, 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式的新鲜性和丰富性, 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丰富教学方式
探究型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水平,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分清知识的主次和重点, 以合理的方式创设学习氛围, 建立切实可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他们在对物理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知识, 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持续提升, 培养出他们的创新思维.
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物理的实验部分是课程的一大亮点, 这个部分的学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使他们明白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对于现实中出现的难题进行解决, 达到使世界变得美好的目的.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践水平进行规定, 要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 切实保证他们的实践水平有所提高.
4. 树立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明白物理课程的教育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使学生的成绩提高, 还要注意其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物理的魅力, 让他们学习之后懂得如何运用在现实生活之中, 因此教师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考虑, 树立不同维度的教育目标.
总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为了满足其要求的教学标准, 对初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式的探究, 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时代教育形势的有利手段. 因此, 必须对初中物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 确保相关事业顺利推进.
摘要:当前,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初中物理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因而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因此必须实现初中物理教学事业的创新式进展, 确保其适应目前的教学形势.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目前状况, 进而探索为实现其创新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路,探析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36 (56) :109-112.
解题思路初中数学 篇5
解题思路的获得,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1.从理解题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数式特点,图形结构特征等;2.从记忆储存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如有关公式,定理,基本模式等;3.将上述两组信息进行有效重组,使之成为一个合乎逻辑的和谐结构。
数学的表达,有3种方式:1.文字语言,即用汉字表达的内容;2.图形语言,如几何的图形,函数的图象;3.符号语言,即用数学符号表达的内容,比如AB∥CD。
在初中学段中,不仅要学好数学知识,同时也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掌握好思想和方法,对数学的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中整体与分类、类比与联想、转化与化归和数形结合等不仅仅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同时对您今后的生活也必将起重要的作用。
先来看转化思想: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也就是转化和变化。在生活中,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不论它有多复杂,我们都会把它简单化,熟悉化以后再去解决。体现在数学上也就是要把难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
如方程的学习中,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方程的基础,那么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通过加减消元和代入消元这样的手段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转化(加减和代入)是手段,消元是目的;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在这里,转化(分解因式)是手段,降次是目的。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同样,三元一次方程组可以通过加减和代入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学习中,三角形是基础,可能通过连对角线等作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进行问题的解决。
所以,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注意转化思想的运用,解决问题,转化是关键。
新思路解题初中物理 篇6
一、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
依据电路知识特点, 学习电路相关知识应该遵循记忆、积累、总结、提高的学习方法.
记忆: 记忆是学习的主要方法, 也是学习中必要的手段, 很多知识如果没有记忆就不可能做到灵活运用, 高中电路知识涉及很多基础知识, 如: 基本概念、规律等常识及结论性知识. 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有将这些概念性基础知识装进脑海里才能在用的时候进行有选择的提取, 如果不能熟悉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在解答试题时就会对题中的一些概念理解不清, 对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形成产生内在的不良影响, 说不准在某一次考试中的某道题就因为概念不准而失分.
积累: 是物理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关于电路知识的学习, 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 解题时要对其灵活运用, 因为在解答过程中会积累丰富的题型和解答技巧, 积累的物理知识来源广泛, 有的来自课本有的来自参考资料, 有的来自一道题, 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 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 在搜集整理积累过程中, 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 在整理过程中, 找出相同点, 也找出不同点, 以便于记忆. 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 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 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当然, 绝不能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 其结果才能使记忆的比遗忘的还多.
总结: 电路知识是分章节的, 物理考纲要求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 它们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所以在电路知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总结, 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总结. 这个过程对同学们能力要求较高, 章节内容互相联系, 不同章节之间可以互相类比, 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连为一体, 这样就逐渐从总结中找到知识的联系, 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提高: 在记忆、积累、总结的基础上要进行提高. 提高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题能力, 首先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然后是灵活选择解法, 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 针对题目, 首先要看是什么问题———是电路、电荷还是电量, 然后再明确研究对象, 结合题目中已知条件, 综合运用相关物理概念、规律, 也可用一些结论, 最终顺利求得结果. 可以想象, 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确, 题目中既给的条件或隐含的条件看不出来, 或解题有用的公式不对, 或该用一、二级结论, 而用了原始公式, 都会使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 考试中得高分就成了空话.
二、电路相关问题的解答思路
1. 解题的基本方法、步骤
电路知识主要是研究电路中各电学量的计算、分析稳恒电流等, 通常用的解答方法有: ( 1) 依据题意, 选定所解答的电路.没有电路图的题目要依据题意画出电路图; ( 2) 题目中如果有不规范的电路串并联图可以改画为几个简单的电路图, 一目了然, 方便解题; ( 3) 将题中的已知量标在图中, 将未知量进行逐步分析; ( 4) 根据欧姆定律, 串、并联特性和电功率公式列方程求解; ( 5) 有时需要用到数学方法讨论物理量的极值或固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及其它定值电阻的数值不变进行求解.
2. 含有电容器的电路解题思路
电容器在直流电路中, 相当电阻为无穷大的电路元件, 对电路是断路. 遇到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 ( 1) 去掉电容器的支路, 将各部分电流、电压值依次计算出结果; ( 2) 电容器两极扳的电压, 等于它所在支路两端点的电压值; ( 3) 依据电容器的电压和电容求出电容器充电电量; ( 4) 根据电容器的电压和平行板间距离求出两板间电场强度, 再分析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
3.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的解答思路
( 1) 在电路计算中, 可以认为电源的电动势、内电阻和各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 而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功率 ( 或各种电表的示数) 将随外电阻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 在电路计算中, 如未给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 往往要先将其求出再求变化后的电流、电压、功率.
( 2) 解题时, 首先应搞清电路中各种电表是不是理想表. 作为理想安培计, 可以认为它的电阻是零, 作为理想伏特计, 可以认为它的电阻是无穷大. 也就是说, 将理想安培计、伏特计接入电路, 将不影响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可以把安培计当成导线、伏特计去掉后进行电路计算. 但作为真实表, 它们都具有电阻, 它们既显示出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也显示它自身的电流值或电压值. 如真实安培计是个小电阻, 真实伏特计是一个大电阻, 将它们接入电路将影响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值. 所以, 解题时应搞清电路中电表是不是当作理想表.
新思路解题初中物理 篇7
但是,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对于不少高中物理习题, 不同的学生会应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且这些方法从原理上审视都似乎是合理的, 解答与计算过程也都正确, 但是却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仔细剖析发现, 这实质上是学生对不同解答方法适用范围的认识不清造成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一点, 笔者提出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
一、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建构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过程和方法”目标。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正是贯彻上述理念, 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比较与纠错过程, 在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建构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 流程如下:
第一步, 教师呈现可能存在着多种解题思路的物理习题。
第二步, 学生自主进行解答, 教师提醒学生思考:这一道题是否存在着多种解题思路?若有, 请都写出来。
第三步, 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 教师也可补充提供事先准备好的异于学生解题思路的版本, 以小组为单位, 研讨为什么看似正确的解题思路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 究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第四步,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进行点评, 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题思路, 深刻理解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以上“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四部曲, 通过创设能够让学生发散解题思维的场景, 让学生先将似是而非的解题思路暴露出来, 而后通过集体研讨和教师总结提升的方式, 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相关的知识, 可以说是国外科学概念教学中认知冲突策略的一种迁移应用。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探讨分析。
二、案例分析
结合两个案例阐释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的应用。
1.电磁感应强度的计算
计算电磁感应强度是高二物理的重点和难点, 而计算的方法可以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进行分析, 也可以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往往会给学生造成混淆。为此, 笔者首先呈现以下题目, 要求学生做出解答, 并思考是否有多种解题思路。
例1:如图1所示, 固定于水平面上的金属框架cdef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 金属棒ab搁在框架上可以无摩擦地滑动, 此时adeb组成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 棒的电阻为r, 其余部分电阻不计, 开始时磁感应强度为B0。若从t=0时刻起磁感应强度B逐渐减小, 当棒以恒定的速率v向右运动时, 为使棒中不产生感应电流, 则磁感应强度应怎样变化? (写出B与t的关系式) 。
而后通过巡视课堂, 教师找出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解法, 通过实物投影进行比较。
方法一: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中有磁通量的变化, 只要回路adeb中的磁通量始终保持不变, 则回路中就无感应电流。根据此知识原理可以知道t时刻回路中的磁通量为:
t=0时刻回路中的磁通量为:
方法二: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分析。
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动生电动势为:
由于磁通量变化所产生的感生电动势为:
接着教师抛出问题:以上两种方法从不同的维度研究问题, 思路都非常清晰, 似乎也看不出什么问题, 最终为何出现不同的结果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 两种分析方法的切入点都正确, 方法一是以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为依据;方法二是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为依据。
(2) 两种方法的思路都正确。方法一中, 导体向右运动引起的磁通量的增加等于磁场变化引起的磁通量的减少;方法二中, 导体切割磁感线引起的动生电动势与磁场发生变化引起的感生电动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电动势为零。
(3) 再继续深入分析题意, 探究关系式的含意。题目中“从t=0时刻起磁感应强度B逐渐减小”是一个明确而又模糊的概念, 明确的是磁感应强度在减小, 模糊的是如何减小, 是均匀?非均匀?还是突然?这种减小是不确定的, 不能想当然。④式表示的是t时刻的瞬时感应电动势;⑤式中l (l+vt) 是t时刻回路的面积, 而ΔBt/Δt是t时间内磁感应强度的平均变化率, 两者的乘积不等于t时刻的瞬时感应电动势。显然④, ⑤两式不相等, 方法二不正确, 错在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和审查清楚原理性公式的内涵。
经过上述教学, 学生对电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可以有效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2.电量的计算
电量Q在电磁学中出现在不同的公式中, 因此涉及电量的计算也往往有多种解题思路, 也是学生易于混淆的知识点之一, 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首先呈现例题2, 同样要求学生发散思维, 尝试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例2:如图2所示, 水平放置的U型光滑金属导轨串有电动势为E的电源 (不计内阻) , 导轨与地面相距h, 长为L、质量为m的裸导线搁置在导轨上, 在U型导轨区域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为B。合上开关, 导线飞落在地, 测得落地点与飞出点的水平距离为s。求:导线在导轨上运动时通过的电荷量Q。
实践表明, 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够想出两种看似正确但结果却相异的解题思路, 而教师则可以再另外准备两种思路, 呈现给学生作为小组研讨的主题, 展示如下:
方法一:根据动能定理分析。
方法二:根据运动定律分析。
通电导线在匀强磁场中作加速直线运动, 设加速度为a, 运动时间为T, 则有:
由③④⑤三式得:Q=mv/BL
方法三:根据动量定理分析。
由⑥⑦两式得:Q=mv/BL
方法四:用微元法分析。
由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个电动势与电源的电动势方向相反, 使电路中的电流减小。设极短时间Δt内的电流为I, 在这极短时间内电流可看做恒量, 由动量定理有:
教师在呈现了上述四种解答过程后, 要求学生小组分析, 看似四种思路都很明确、清晰, 为什么答案会不一致。
在学生研讨及代表发言后教师做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帮助学生反思一下该题的四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中②式w电=EQ为电源输出的电能, 这部分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电路中转化为内能, 另一部分通过安培力对导体做功, 转化为导体的动能, 可见, EQ>mv2/2, 故方法一错误。
在方法二中由于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而产生反电动势, 使电路中的电流减小, 因而导体受到的安培力不断减小, 导体在磁场中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变加速运动, 故方法二的原理错误。
在方法三中, 运用动量定理时把安培力视为恒力, 而安培力是变力, 故方法三的解法也不正确。方法二和方法三同样都犯了原理性公式使用不正确的错误。
再进一步分析, 我们可以从平均值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把方法二和方法三中的加速度ā换成平均加速度a , 电流换I 成平均电流Ī , 则根据平均值计算的结果和微元法求得的结果就是一致的。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用平均值代替变量。
方法四是采用微元法解答该题, 自然结果是正确的。
通过采用“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对上题进行深入研讨, 学生纷纷表示, 第一次如何深刻地认识了上述四类解题思路及相应的知识, 而课堂所营造的那种具有挑战性的氛围, 也使学生的思考与研讨十分投入, 较好地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以上两个典型的案例分析, 展示了笔者提出的高中物理“似是而非解题思路研讨法”的应用。可以看到, 通过暴露似是而非的解题思路, 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索和对解答结果的深入反思, 充分激起了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起到了自我认识教育的目的, 同时也让学生更强烈地意识到, 必需真正吃透所学的概念、规律等知识, 必需养成全面思考、善于分析的习惯。
新思路解题初中物理 篇8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的内容, 教科书以导图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云、雨、露、雾、霜、雪、雹”为背景, 由问题出发, 让学生通过活动, 给冰块加热, 观察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各种特征, 感受水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下的形状和体积的不同特点, 并在活动中学会使用酒精灯。接着是以“学生实验”的形式, 让学生手脑并用, 练习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
在实际教学中, 活动安排非常突兀:由于学生是第一次使用酒精灯做实验, 学生学会使用酒精灯便成了完成第一个活动的前提, 因此在做给冰块加热的实验前, 必须首先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再观察冰块在加热过程中有何变化, 接下来再引出温度的概念, 以及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以及它的使用方法。
按照这样的流程, 在实施教学时很不顺当, 不能突出教学重点, 冲淡了课堂的“物理味”。为此, 笔者换个角度做了一些尝试, 即:以问题为引领, 设置一条“研究冰块”展开教学过程的线索, 把教科书上的各个教学环节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课堂教学流程
1.教学引入:冰块和水的观察比较
教师提供冰块和冷水, 分别用烧杯盛装, 提出问题:这里有半杯水和半杯冰, 请学生观察并判断, 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与区别。
学生思考后回答:共同点是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都是“水”。不同点有两个, 一个是状态不同, 冰是固态, 水是液态;另一个是温度不同, 冰的温度低, 水的温度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即时判断, 并继续追问:你是如何知道“冰的温度低, 水的温度高”的?
学生回答是根据生活经验得到的。教师继续追问:除了生活经验, 你还有什么办法比较它们的温度。
学生回答:可以用手去感觉。再请同学摸一摸, 的确可以感觉到冰更“冷一些”。
教师又提供两杯水, 温度很接近, 请同学通过手来感觉温度的高低。
学生无法利用手的感觉果断判断。
既然靠感觉无法达到目的, 我们只能借助工具来测量, 以此引出“温度计”。
2.自主学习:温度计的认识与使用
教师出示温度计挂图, 并设置四个问题:一是温度计的构造是什么?二是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三是摄氏温标是如何规定的?四是温度计应该如何正确使用?
学生带着问题, 自主阅读温度计的使用说明书。
这个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完毕学生交流, 并上讲台演示一遍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过程, 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并寻找这位学生操作中的错误之处, 变传统的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学并演示的学习方法, 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收到了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 再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操作练习, 并分别测量出碎冰块和自来水的温度。
完成这个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 碎冰块开始熔化了。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这一现象探讨“物质的状态”, 提出问题:冰块长时间放在教室里会怎么样?展开第三个教学环节。
3.探究体验:对冰块进行加热
教师利用问题串联的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1:冰块长时间放在教室里会怎么样?
追问1:如何让冰块化得更快一点? (放在热水中、放在阳光下)
追问2:还能再快一点吗? (用火直接对冰块加热)
这时引出酒精灯对冰块加热, 能使冰块加速熔化。教师依然采用学生阅读的方法, 先自主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交流自主学习的收获, 上台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 然后再组织学生分小组, 用酒精灯给冰块加热, 观察现象。
加热实验结束之后, 教师继续抛出问题串。
问题2:你看到冰块变化经历了哪些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追问1:你在哪里看到气态的水了? (杯口的白气)
追问2:杯口的白气一直存在吗? (水烧沸腾了有白气, 停止加热, 白气又消失了)
追问3:白气消失, 白气去哪里了? 变成什么了? (白气到空气中, 变成水蒸气了)
追问4:白气变成水蒸气, 那么白气又是什么呢? (白气应该是液态的水)
“白气”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 顾名思义, 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气体, 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白气是水蒸气”这个错误的前概念。
4.拓展应用:体温计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 实验室里的温度计是一个实验工具, 只有在做实验时才可能接触得到, 在自己的生活中, 经常接触一些其他的温度计———体温计、气温计等。把温度计的知识迁移到体温计、气温计上, 做到学以致用。
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一支体温计, 提出问题:能否用这支体温计测量碎冰块的温度?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借助这个问题, 激发学生展开逻辑思维, 自发地将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进行全面对比:结构上、工作原理上、使用方法上等等,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获得结果。这种以问题引领的思辨式教学, 问题指向明确、难度适宜, 教师操作简单, 学生能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 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课后思考总结
以上教学设计完全摒弃了照本宣科的诟病, 以冰块为线索, 调整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顺序。对教师而言, 教师通过向学生发出一个个问题指令, 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体验探究、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1.线索串连, 环环相扣
以烧杯里的冰块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环环紧扣, 学生整节课都被教师设计的问题吸引着, 这样的教学设计, 便于学生思维活动由浅入深地展开,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清晰、流畅。
2.自主学习, 培养能力
不管是温度计的使用, 还是酒精灯的使用, 都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通过阅读使用说明书学会使用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 在以后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 如通过阅读使用说明书, 学会使用家用电器和其他设备, 是生活中应具备的素质。
3.问题引领, 获得知识
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领整节课, 用问题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指令, 学生在问题引导下, 积极思考, 积极参加探究活动, 获得很好的效果,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有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才有深入学习的动力, 才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摘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热门话题, 但究竟怎样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才是最优的教学方式?这恐怕难有统一的模式与定论, 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不同, 而教师的能力、个性特点也不一样, 但一堂优秀的物理课堂应当是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且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基于这种观点, 文章以《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为例, 谈谈问题引领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思路。
新思路解题初中物理 篇9
数学是研究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应用的广泛性是它的特点之一。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是中国数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著名的《九章算术》就是由246个题目所组成, 应用的方向十分明确。
如今, 在我们的生活中, 数学无处不在。利率的计算、投保的决策、股市图表的识别、地震年代的估计、药液的配置、迷信的破除、电线铺设的最佳方案的选择……数学和现实如此之近。当你走进银行存钱、打开报纸读金融消息、听他人谈论销售问题……数学知识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他们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每个人。
一般的, 我们把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解决的问题, 称为应用题。它是中学数学的一种基本题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 也就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一、数学应用题的特点
纵观近年初中数学中考应用题, 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取材贴近生活, 往往涉及到社会问题, 如打折销售问题、储蓄问题、按揭购房问题、最优化问题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关心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体现数学的社会化功能。
转化过程的模型化。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
(1) 建立数学模型。 (2) 求解数学模型。前者是关键, 后者往往只是一个纯数学问题。
其中通过分析、联想、转化、抽象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 大致过程如下: (1) 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和特点, 确定数学模型的类型; (2) 选择具有关键作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并确定互相关系; (3) 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 用数学概念、符号表达事物的对象及其互相关系。
⑴突出考查应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应用问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即要求学生不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而是能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 用数学式子表达数量关系, 这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⑵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运用能力的考查。初中数学所涉及的数学模型包括方程、不等式、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 它们既是中考的重要知识, 又是解数学应用题的有利工具。如增长率问题可转化为方程。最值问题转化为函数等。在转化为纯数学问题后对运算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数学应用题取材于现实, 又联系着课本, 既考察了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题型及其解题思路
抽象出实际问题的纯数学形式, 即建立模型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应用数学的教学中, 必须加强实际问题的抽象训练和建模训练, 要使学生明确一个具体问题中要求什么, 应建立何种模型, 逐步形成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技能,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 方程 (组) 、不定方程 (组) 、不等式 (组) 的应用
初中数学的应用最先主要是寻找相等关系, 运用方程知识解决行程、工效、利率和增长率等市场经济问题。
例1红星中学某班前年暑假将勤工俭学挣得的班费2000元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 去年暑假到期后取出1000元寄往灾区, 将剩下的1000元和利息继续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 待今年毕业后全部捐给母校。若今年到期后取得人民币 (本和息) 1155元, 问银行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 (假定年利率不变) 是多少?
分析:设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为x%, 那么一年到期后本息和为2000× (1+x%) , 余下的1000元和利息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 其本息和为[2000× (1+x%) -1000]× (1+x%) 。
解:设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为x%, 依题意得:
[2000× (1+x%) -1000]× (1+x%) =1155
解这个方程得x1=5, x2=-155 (不合题意舍去)
答: (略)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他联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基本常识, 通过这道题, 考察了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 也考查了学生的列方程解方程、根的检验等基础知识, 考察了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2. 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这是中考命题热点, 解直角三角形部分的实际应用问题主要是测量问题 (如测高、燕尾槽、堤坝、捕捞、航海等) , 要求学生运用转化思维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数学问题, 把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同时这类问题还考到仰角、俯角、坡度、方向角等概念以及近似计算的有关方法 (如精确度问题等) 。
例2如图, 某船向正东航行, 在A处望见某岛C在北偏东60°, 前进6海里到B点, 测得该海岛在北偏东30°, 已知该周围6海里内有暗礁, 问若船继续向东航行, 有无触礁危险?说明理由。
分析:若船继续向东航行, 那么船离小岛的最近距离为CD, 若CD≤6海里, 则船有触礁的危险, 若CD>6海里, 则船没有触礁的危险。
解:过C做CD⊥AB延长线于D, 根据题意:
∠CAD=30°, ∠CBD=60°, AB=6
∴∠CAB=30°
∴BC=BA=6
∵在Rt△CBD中, 直角边小于斜边
∴CD<BC
∵CD<6
∴若船继续航行, 会有触礁危险。
3. 看图识数问题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已知条件或所求结论蕴含在提供的图形里面, 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 把图形和数据归纳、抽象或计算, 从而解决问题。这类问题有得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及对图表的识别能力。
例3某地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规定旅客可随身携带一定重量的行李, 如果超过规定, 则需要购买行李票, 行李费用y (元) 是行李重量x (公斤) 的一次函数, 其图像如图所示。
求 (1) 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行李的公斤数。
解: (1) 设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kx+b, 由图像可得
即有, 显然y=0时, x=30, 因此所求函数关系有:
由y与x的函数关系式即知, 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30公斤行李。
4. 函数知识的应用
像最大值、最小值、最优化方法等科学运筹问题要转化为函数, 利用函数知识来解决。
例4某旅社有客房120间, 每间房的日租金为50元时, 每天都客满;旅社装修后提高租金, 经市场调查, 如果一间客房的日租金每增加5元, 则客房每天出租数会减少6间。不考虑其他因素, 旅社将每间客房的日租金提高到多少元时, 客房日租金的总收入最高?比装修前的日租金总收入增加多少元?
分析:题中, 日租金每增加5元, 则客房每天出租数会减少。故设每间客房的日租金每提高x个5元, 于是每天客房出租数会减少6x间, 日租金总收入:
由此不难知道, 日租金提至75元时总收入最高, 比装修前每天增加750元。
解: (略)
由实际问题中确定函数解析式,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既考察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 又强化了学生应用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体会一下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5. 统计知识的应用
像成绩评估、人口估计、鱼塘养鱼数量和重量等, 主要适用统计知识来解决。
例5一次科技知识竞赛, 两组学生成绩统计如 (图一) :
已经算得两个组的平均分都是80分, 请根据你所学过的统计知识, 进一步判断两个组这次竞赛中成绩谁优谁次, 并说明理由。
分析:可利用统计知识中的众数、方差、中位数、高分段分别对甲、乙进行评估。
解: (1) 由图表可知, 甲组众数为90分, 乙组的众数为70分, 所以从成绩的众数比较看甲组成绩好。
(2) 通过计算可得s2甲=172, =256, s2甲<s2乙, ∴从成绩的方差比较看甲组的成绩波动小。
(3) 甲、乙两组成绩的中位数、平均数都是80分, 甲组成绩80分以上有33人, 乙组成绩在80分以上有26人, 从这一角度看, 甲组成绩总体较好。
(4) 从成绩统计表看, 甲组高于80分的人数为20人, 乙组中高于80分的人数为24人, 所以乙组成绩集中在高分段的人数多, 同时乙组得满分的人数比甲组多六人, 从这一角度看, 乙组的成绩较好。
总之, 数学教学, 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 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注意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学生升学或者参加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广义函数及其运算.
[2]概率与统计.
[3]现代数学与应用.
新思路解题初中物理 篇10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向量教学的要求
(一) 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向量知识概念
有向线段即向量, 是高中课本中对其的定义描述。向量AB指的是由A指向B的有向线段。教师在进行讲解过程中, 单纯的将相应的概念向学生介绍之后便引入向量运算知识, 难免导致学生产生误解, 过于抽象的定义会导致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经常发生错误。因此, 将三角形ABC的三边分为向量AB、BC和AC, 前两者相加的结果等于第三者, 三角形的三边能够体现出向量的方向及功能, 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向量知识, 并掌握运算法则[1]。
(二) 帮助学生了解向量的广泛应用
最初的高中向量知识, 同代数知识具有紧密的联系, 导致高中向量教学主要针对计算方面进行, 然而这是对向量知识理解上的偏差, 向量既应当包含方向上的内容, 也应该包含数量方面的知识。这样一来, 单纯的对向量知识进行简单运算是不足以充分对其进行理解的。随着《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 向量的形态被应用到了物理、建筑等多个学科当中, 向量的方向及大小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因此现阶段高中教师在讲解向量知识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促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向量, 从而深刻的掌握。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引入物理中设计较多的向量知识可以及时的引用到数学课堂当中, 因为此时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 能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轻松的掌握[2]。
二、新课程理念下向量知识的解题方法
(一) 增加对几何图形的应用
在向量知识的教学中, 增加对几何图形的应用, 实际上就是通过作图将向量的方向及数量准确的描绘出来。同时在进行几何图形解答的过程中, 单纯采用辅助线的形式, 学生通常很难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 影响学生通过视觉来判断实际问题。因此, 当遇到这类问题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空间或平面的直角坐标系, 在此基础上能够轻松的将相关问题转换成向量问题进行解决, 学生也能够更容易的将几何图形在空间中进行想象, 再结合相关概念及定义, 能够更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 直线l上的三点A、B、C, 分别同直线外一点P相连, 其中AB和BC相等, 其值为a, 角APB为九十度, 角BPC为四十五度角, 则向量PA和向量PC的乘积为多少?本题的正确答案是-4/5a2。在高中的数学题当中, 这是一道难度较低的问题。然而却能够充分说明向量知识同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过程中, 可以画出直角坐标系, 将点A、B、C和P分别表示出来, 同时设向量PA和向量PB的坐标分别为 (X1, X2) 和 (X3, X4) , 根据向量乘积的公式可以计算出, 向量PA和向量PB的乘积为X1X3+X2X4。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制作过程中, 应将PA和PB所在的直线作为坐标轴来构建直角坐标系, 同时设A点坐标为 (m, 0) , B点坐标为 (0, n) , 根据已知条件AB和BC相等, 其值为a, 能够通过计算将这两点的坐标以a进行表达。
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解题思路, 即求解过程中使用三角形特殊角关系的知识。假设直线AP上存在一点D, 该点是点C的射影, 那么就会存在等腰直角三角形PDC, 而三角形ADC的中位线为PB, 就能够推算出根号2倍的PA等于根号2倍的PD等于PC。同时三角形APC中PA和PC的值可以运用余弦定理进行求解, 同时PD等于PA等于CD等于2倍的PB, PA的值可以在三角形APB中应用勾股定理进行解答, 从而得出PC的值。这两种解答方法都能够通过对几何图形的应用, 更便捷准确的得出正确答案。
(二) 计算法
在进行向量计算过程中, 数量积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同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 很多简化而来的公式是能够世界进行运用的, 例如, 向量a和向量b的乘积如果等于零, 则说明二者是互相垂直的等。高考过程中, 在对此类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 紧紧使用作图的方式, 不仅耽误作答时间, 不利于学生运用剩余时间对其他问题进行作答, 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说明考生在面对这一类能够运用计算解决的向量问题时就应当充分使用计算法, 在日常学习中将各种向量计算固定的公式进行牢固的掌握, 在考试过程中, 直接套用公式, 既能够为学生节约大量的时间, 还能够提高运算的准确率, 同时, 学生在考试中也能够感到信心越来越强, 有助于学生将个人的真实水平充分发挥出来[3]。
结论
综上所述, 拥有箭头的线段就是向量的基本形式, 虽然解释起来相对简单, 却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掌握向量的各种基本功能, 在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拥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向量问题的解决方法中, 对数形结合法和计算法的使用过程及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前者能够将复杂的几何图形应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后者能够运用简单的公式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解答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陆英俊.新课程下高中向量的教学研究及策略分析[D].苏州大学, 2014.
[2]武兴飞.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信阳师范学院, 2014.
【新思路解题初中物理】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06-11
语法填空解题思路08-30
图形推理解题思路10-03
等效平衡及解题思路06-17
考研英语解题思路在哪里05-27
选择题解题思路与技巧06-11
考研数学 注重解题思路 培养技巧09-09
语文教学中的解题思路07-14
杂交育种题的解题思路09-14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思路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