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解题初中物理(精选11篇)
高效解题初中物理 篇1
一、疏通整合, 培养直觉思维
物理直觉思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 基本上不借助于逻辑推理, 更多地是根据已有知识感觉做出的一种猜想、领悟的思维.合理物理猜想, 能加快解题的速度, 让人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打破惯常思维, 重视保护学生已有的合理猜想和浅易物理直觉, 学生不确定的猜想教师也应积极诱导, 这样才能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教师可以用课件组织结构图或表格向学生简要阐述课本内容各章节的承接关系;章节内容结束上复习课时, 都要用结构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体系的系统框架;注重对教材的整体分析, 让学生明确知识的承接和联系, 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所遇到的新问题产生一定的直觉,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样化.例如学生在掌握了各种机械能的大小决定因素后, 就能又快又准地对各种机械能之间的转化作出直觉判断, 初学物理的学生, 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往往张冠李戴, 教师在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中, 应强调运用比较、分辨方法加以区别.如物重与质量、压力与压强、惯性与惯性定律、功与功率等, 在教学时应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指出学生种种片面的观点认识.
二、加强解析, 培养抽象思维
物理公式、定律是人们对物理现象的理性认识, 它的形成充分显示了人类抽象思维的作用,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细心引导学生感知公式、定律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公式、定律的理解, 更有利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死记是无法进入抽象思维情境的, 教学时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活化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 就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例1长为1.5 m的轻质木板OA (质量忽略不计) 的一端能绕轴O自由转动, 另一端用一细绳把板吊水平, 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5 N, 现在轴O的正上方放一个重为7.5 N的金属小球, 让小球在2 N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小球运动到C点的时刻, 细绳刚好被拉断, 问这时外力F对小球做了多少功?思维:绳子被拉断是一个临界, 这时绳子上的拉力为T=5 N, 小球在C点对木板的压力等于小球自身的重力, 对于木板来说, 此时是一个瞬间杠杆平衡状态, 列出杠杆的平衡式子, 即可求出OC的距离, 根据公式W=Fs就可求出外力F对小球所做的功.由题意知, 小球到达C点时T=5 N.N·OC=T·OA, OC= (T/N) ·OA= (5 N/7.5 N) ·1.5 m=1 m, F所做的功W=Fs=2 N×1 m=2 J.物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 常常要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 临界值能同时体现和反映出两种状态的特点, 但它又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需要仔细研究临界的特点以及前后两种状态的规律才能正确求解.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性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比较与分类, 分析与综合, 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
例如, 在初中物理中, 杠杆和力臂的引入教学.可以从小学的讲过的杠杆说起, 告诉学生力臂实际上也是建立在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 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特殊的杠杆, 也就是说在脑海里要把力臂当作是真正存在的杠杆, 用杠杆的概念去理解力臂, 这样就会觉得力臂就像是杠杆一样的形象了.弄清了力臂后, 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也就好理解了.这时应激发学生进行推理, 从而正确的判断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经过一番思考后, 学生会得出动力臂与省力杠杆类似, 花费的力气少, 做的功多;阻力臂与费力杠杆类似, 花费的力气多, 做的功少.学生的这个回答, 正是教师想要的.依据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的对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概念, 告诉学生结合所学的力学知识, 通过判断和推理, 找出动力臂与阻力臂, 从而判断出这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四、注重建模, 提高建模思维能力
物理建模过程中, 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加以概括, 建立物理模型.在教学中要注意建模过程的教学, 如在连通器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观察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些物体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找出它们的共性:上端都开口、下部都连通, 进一步抽象建立连通器的物理模型.同样在研究简单机械时, 可以举出多种生活中的工具或器械, 让学生分析比较, 尽管这些工具或器材, 有的是直的, 有的是弯曲的, 有的固定点在一端, 有的固定点在中部, 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特征:1.坚硬, 使用时不变形.2.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进而抽象出“杠杆”这一物理模型.
在授课中不要直接给出概念、规律, 要创设好物理情境,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探索, 去发现, 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掌握知识的同时, 学会和领会物理建模思维方法, 这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模型素材,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和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模型素材, 使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规律的过程中, 形成和训练物理模型思维.
总之, 初中物理是一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往往这种综合性强的学科解题的思维也会非常灵活, 有着多样化的解题特点.
高效解题初中物理 篇2
初中物理审题的十个小技巧
初中刚接触物理学科,很多同学都兴致勃勃、兴趣盎然,然而,到了考试的时候,成绩就会“一落千丈”,究其原因,是因为不会审题,要么没审清题意,要么就是答非所问,下面介绍了十个物理审题小技巧,希望大家能消化吸收,以备后用。
1.发散思考,判断多解可能
初末状态不明确,带来结果的多解;矢量方向不明确;物理现象多种可能性;制约条件不确定;周期性(圆周运动、振动和波)。
2.自我提示,关注常见问题
(1)是否考虑重力;
(2)选择题中选错误的还是正确的;
(3)矢量还是标量?譬如求该物体的加速度?求最终的速度?求受到的安培力?求力时还要注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
(4)求功必须指明是正功还是负功;
(5)分清轨道半径,地球半径,离地的高度;
(6)是直径还是半径。
3.认真细致,全面收集信息
审题时应认真仔细,对题目文字和插图的一些关键之处要细微考察,有些信息,不但要从题述文字中获得,还应从题目附图中查找,即要多角度、无遗漏地收集题目的信息。
4.分清主次,排除干扰因素
干扰信息往往与解题的必备条件混杂在一起,若不及时识别它们,就容易受骗上当误入歧途,只有大胆地摒弃干扰信息,解题才能顺利进行。
5.画图助解,弄清物理情景
6.立足基础,构建物理模型
7.深入推敲,挖掘隐含条件
反复读题审题,既综合全局,又反复推敲,从题目的字里行间挖掘出一些隐含的信息,利用这些隐含信息,梳理解题思路和建立辅助方程。
8.严谨推理,寻找临界条件
9.咬文嚼字,把握关键词句
所谓“咬文嚼字”,就是读题时对题目中的关键字句反复推敲,正确理解其表达的物理意义,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解题途径,对于那些容易误解的关键词语,如“变化量”与“变化率”,“增加了多少”与“增加到多少”,表现极端情况的“刚好”、“恰能”、“至多”、“至少”等,应特别注意,最好在审题时作上记号。
10.科学思维,力避主观想象
(1)不能凭主观想象,必须看清、明确题意;
(2)不能误认为就是已做过的那题;
(3)只有明确了物理现象(模型)才能用对应的物理规律。
不同题型要用不同学习方法
如何让初中物理学习更高效?恐怕100个学生有100个答案,今天要和大家介绍的就是不同题型要用不同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方法更有针对性,通过逆向反推,让物理变得更加的简单、易学。
选择题:牢固掌握物理基础概念,透彻理解
选择题对考查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准确性有较强的鉴别作用,在中考试卷占着相当比例。选择题中的选项常会对同学选答有迷惑、干扰作用,因此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因考虑不周、对概念记忆不清楚而出错。所以要答选择题除了平时对物理概念掌握清楚牢固外,还要懂得在选答时应用选择性推理的方法来判断答案的正确与否。
反过来,对于物理选择题(更多初中物理精品题就上问酷网),在初中物理学习当中,首先要牢固掌握物理的基础概念,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对一个问题进行反思的习惯,必须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掌握、透彻理解。
填空题:定期归纳知识规律和错题,系统化学习
填空题是物理命题考试中最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填空:比较容易掌握,因为它可以根据自己对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熟记程度直接填题。
2、推理填空:比直接填空题难。它必须根据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经过分析、判断,才能填题。
3、计算填空:这类填空题在这几年中考试卷中,在填空题出现都比较容易。
因为填空题覆盖面广、涉及知识点较多,学习过程中应定期归纳所学物理基本知识、规律,最好能统一记录到笔记本上,方便随时翻阅、反思,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多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另外在日常的作业中,计算时要注意正确的值的代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做好与复习和错题总结工作,提高学习效率。
简答题:不要死记硬背,多留意身边的物理问题
随着课改的深入,简答题要求同学们进行对物理问题的全面表述少了,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来源于我们身边较为熟悉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相关问题。题目中用到的知识一定是平时已学过的知识。
针对这类型的问题,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初中物理(更多初中物理精品题就上问酷网)学习中,多结合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学习,而不是单纯停留在课本里死的知识上,争取多留意身边的一些物理问题,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思考。
实验探究题:课本实验内容的重要性,吃透课本
实验探究类题目在中考物理中占的比例较重,所以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当中,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验类题目,主要考查实验内容和实验探究能力,其题目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强。
针对这类型的题目,因为考查的大多数实验均与课本中已学过的实验有关,所以在学习时,对课本里的实验应进行详细的记忆理解。初中物理学习中,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做些偏题难题,但这一切都是以吃透课本知识为基础,最重要的还是课本上的知识。学习物理实验部分的内容时,需要从实验用到的仪器、涉及的物理量、相关的规律和公式、课本上的图片或电路图几个方面去了解,注重实验过程。
计算题:知识点的实际运用,注意解题过程
计算题是物理中考五大题型中的最后一题。它主要考查的是大家对公式的掌握及理解和应用能力。其实,在其它4个题型中也要涉及到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只不过计算题更注重解题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物理题更加注重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考查方式更灵活,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大家在学习时注重思考知识点有哪些实际运用,并形成良好的解题运算习惯。
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物理题?
“数学物理不分家”这是很多物理“高手”的经验总结,学好数学,物理成绩一般都很好,反之,也一样,那么,物理能不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来解题呢?下面就介绍了几种用数学来解物理题的方法,请参考。
1、运用比例法解题
初中阶段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一般反映二三个物理量之间的一次函数关系,而这些物理量之间又常存在着正比和反比的关系。用比例法解题,不仅可使解题过程清晰、简化、明了,还可加深对物理公式及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运用比例法解题时,解法可归纳为以下三步:1)写出表达式;2)列出比例关系并化简;3)代入数据运算。
2、运用列方程(组)法解题
在物理习题中,有很多情况需要运用列方程(组)来求解。如力学中的力的平衡、杠杆平衡,热学中的热平衡等。在解这一类问题时,抓住“平衡条件”就能列方程;电学中的当电路的连接情况发生改变导致部分电流、电压发生改变,题型中抓住对某一用电器而言,其电阻不变,或整个电路的电源电压不变,这些“不变量”,也能列出方程或方程组。尤其是一些典型性问题无其他方法可以解答的,非采取此法不可,因此列方程(组)已成为物理学习中的一种常用的、典型的解题方法。
运用列方程(组)解题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以下三步:1)找等量关系,就是根据题中的物理过程、所给条件或要求找出列方程所选需的等量关系;2)列方程,就是依据找出的等量关系,利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基本公式及已知条件列出关于所求物理量的方程或方程组;3)求解,就是利用数学方法求解方程或方程组,得出所求物理量。
3、运用不等式法解题
不等式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比较同类量大小、确定某一物理量的取值范围、表达某一条件、或用来求某一物理量所能取得的较大值或小值等。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确定范围;2)表达条件;3)求较大值或小值。
4、运用假设法解题
解物理题的方法很多,如果题目所给条件不多,或物体所处状态不明朗、或题中的结果不几种明确的可能性,但缺少一些须要的判断条件时,我们不妨试试用假设法去解题。假设法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化难为易,节省解题时间的作用。
1)假设物理量:在解题过程中,常常要假设一些物理量的大小,而这些物理量并不需求其大小,假设只是为了列式进行计算。
2)假设状态:
3)假设结果
5、运用替代法解题:用相等的量进行替代
例谈三种初中物理解题方法 篇3
一、隔离法
隔离法是从局部出发,从个体出发,揭示物体运动规律的一种常见思维方法。一般在处理由多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或涉及不同形态的多个过程的物理问题时,需要采用隔离法。
图1【例1】如图1所示,用100牛的力拉着物体A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已知物体A的质量是物体B质量的2倍,A、B是用同样材料制作的物体,其表面的粗糙程度也相同,不计滑轮的重力、绳的重力及绳与滑轮的摩擦,求物体A、B所受摩擦力的大小,连接滑轮与物体A的绳子OA的拉力的大小,连接墙壁与物体B的绳子KP的拉力的大小。
解析:先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由于物体A匀速运动,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FA-fA=0(1)
对于物体B,由于物体B匀速运动,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
FB-fB=0(2)
对于滑轮,由于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A物体对滑轮的水平拉力大小为FA,方向水平向左;而由于绳与滑轮的摩擦不计,绕在同一滑轮上的绳子的拉力相等,又因为物体B对滑轮的拉力为FB,方向水平向右,滑轮匀速运动,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A-2FB=0(3)
A、B是用同样材料制作的物体,其表面的粗糙程度也相同,物体A的质量是物体B质量的2倍,所以fA=2fB(4)
联立(1)(2)(3)(4)及F=100N,解得fB=25N,fA=50N,FB=25N,FA=50N。
图2二、对称法
客观世界中有很多对称现象,如平面镜成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吸热与放热,正电荷与负电荷,磁体的南极与北极,等等,这些对称现象反映在人的头脑里就形成了对称思考,这种思考方法就是对称法。
【例2】一块圆形厚薄和质地都均匀的木板,半径为30cm,在其上挖去一个内切小圆孔,半径为15cm,求剩余木板的重心偏离原重心的距离。
解析:本题粗看很难下手,但是注意到圆的对称性和两圆内切的关系,可创造性地利用对称方法求解。用“割补法”在剩余木板对称小孔处挖去一个同样小圆片,该小圆片与新的剩余部分视为两个物体。设小圆片的质量为m,因为π×302=4×π×152,则剩余质量为M=4m-2m=2m。设剩余木板的重心偏离原重心O的距离为l,把挖去的又补回原位置,它的重心距离点O为15cm,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m×(15-l)=2ml,解得l=5cm。
三、等效法
在解答物理问题时常用一物体代替另一物体或者用一个物理过程代替另一个物理过程,但得到的最终结果相同,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法。
【例3】有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现将铁块放入水中,将木块放入水银中,当它们都静止后,两物块受到的浮力相比较,则()。
A.木块所受的浮力较大
B.铁块所受的浮力较大
C.所受的浮力一样大
D.无法确定
解析:若直接考虑,设木块的体积为V,则木块在水银中漂浮,受到的浮力F木=G木=ρ木gV;铁块在水中下沉到容器底部受到的浮力为F铁=ρ水gV。要比较铁块与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就要比较ρ木与ρ水的大小,通常情况下,ρ水大于ρ木,故答案应选B。转换视角,由于木块在水银中漂浮,在水中也是漂浮,所受到的浮力相同,等于木块的重力,而木块在水中漂浮,铁块在水中沉底,因此,铁块排开水的体积大于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故木块所受的浮力小于铁块所受的浮力,选B。
(责任编辑易志毅)endprint
物理考题变化多端,中考中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解决物理问题,物理题要解答得简洁、合理、正确,除了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外,还要注意解题技巧和方法。方法永远是学习的灵魂,没有哪一种知识比科学的方法更重要。掌握了方法,你就拥有了金钥匙。探索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初中物理中的三种解题方法,结合例题作些分析。
一、隔离法
隔离法是从局部出发,从个体出发,揭示物体运动规律的一种常见思维方法。一般在处理由多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或涉及不同形态的多个过程的物理问题时,需要采用隔离法。
图1【例1】如图1所示,用100牛的力拉着物体A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已知物体A的质量是物体B质量的2倍,A、B是用同样材料制作的物体,其表面的粗糙程度也相同,不计滑轮的重力、绳的重力及绳与滑轮的摩擦,求物体A、B所受摩擦力的大小,连接滑轮与物体A的绳子OA的拉力的大小,连接墙壁与物体B的绳子KP的拉力的大小。
解析:先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由于物体A匀速运动,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FA-fA=0(1)
对于物体B,由于物体B匀速运动,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
FB-fB=0(2)
对于滑轮,由于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A物体对滑轮的水平拉力大小为FA,方向水平向左;而由于绳与滑轮的摩擦不计,绕在同一滑轮上的绳子的拉力相等,又因为物体B对滑轮的拉力为FB,方向水平向右,滑轮匀速运动,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A-2FB=0(3)
A、B是用同样材料制作的物体,其表面的粗糙程度也相同,物体A的质量是物体B质量的2倍,所以fA=2fB(4)
联立(1)(2)(3)(4)及F=100N,解得fB=25N,fA=50N,FB=25N,FA=50N。
图2二、对称法
客观世界中有很多对称现象,如平面镜成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吸热与放热,正电荷与负电荷,磁体的南极与北极,等等,这些对称现象反映在人的头脑里就形成了对称思考,这种思考方法就是对称法。
【例2】一块圆形厚薄和质地都均匀的木板,半径为30cm,在其上挖去一个内切小圆孔,半径为15cm,求剩余木板的重心偏离原重心的距离。
解析:本题粗看很难下手,但是注意到圆的对称性和两圆内切的关系,可创造性地利用对称方法求解。用“割补法”在剩余木板对称小孔处挖去一个同样小圆片,该小圆片与新的剩余部分视为两个物体。设小圆片的质量为m,因为π×302=4×π×152,则剩余质量为M=4m-2m=2m。设剩余木板的重心偏离原重心O的距离为l,把挖去的又补回原位置,它的重心距离点O为15cm,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m×(15-l)=2ml,解得l=5cm。
三、等效法
在解答物理问题时常用一物体代替另一物体或者用一个物理过程代替另一个物理过程,但得到的最终结果相同,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法。
【例3】有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现将铁块放入水中,将木块放入水银中,当它们都静止后,两物块受到的浮力相比较,则()。
A.木块所受的浮力较大
B.铁块所受的浮力较大
C.所受的浮力一样大
D.无法确定
解析:若直接考虑,设木块的体积为V,则木块在水银中漂浮,受到的浮力F木=G木=ρ木gV;铁块在水中下沉到容器底部受到的浮力为F铁=ρ水gV。要比较铁块与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就要比较ρ木与ρ水的大小,通常情况下,ρ水大于ρ木,故答案应选B。转换视角,由于木块在水银中漂浮,在水中也是漂浮,所受到的浮力相同,等于木块的重力,而木块在水中漂浮,铁块在水中沉底,因此,铁块排开水的体积大于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故木块所受的浮力小于铁块所受的浮力,选B。
(责任编辑易志毅)endprint
物理考题变化多端,中考中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解决物理问题,物理题要解答得简洁、合理、正确,除了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外,还要注意解题技巧和方法。方法永远是学习的灵魂,没有哪一种知识比科学的方法更重要。掌握了方法,你就拥有了金钥匙。探索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初中物理中的三种解题方法,结合例题作些分析。
一、隔离法
隔离法是从局部出发,从个体出发,揭示物体运动规律的一种常见思维方法。一般在处理由多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或涉及不同形态的多个过程的物理问题时,需要采用隔离法。
图1【例1】如图1所示,用100牛的力拉着物体A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已知物体A的质量是物体B质量的2倍,A、B是用同样材料制作的物体,其表面的粗糙程度也相同,不计滑轮的重力、绳的重力及绳与滑轮的摩擦,求物体A、B所受摩擦力的大小,连接滑轮与物体A的绳子OA的拉力的大小,连接墙壁与物体B的绳子KP的拉力的大小。
解析:先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由于物体A匀速运动,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FA-fA=0(1)
对于物体B,由于物体B匀速运动,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
FB-fB=0(2)
对于滑轮,由于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A物体对滑轮的水平拉力大小为FA,方向水平向左;而由于绳与滑轮的摩擦不计,绕在同一滑轮上的绳子的拉力相等,又因为物体B对滑轮的拉力为FB,方向水平向右,滑轮匀速运动,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A-2FB=0(3)
A、B是用同样材料制作的物体,其表面的粗糙程度也相同,物体A的质量是物体B质量的2倍,所以fA=2fB(4)
联立(1)(2)(3)(4)及F=100N,解得fB=25N,fA=50N,FB=25N,FA=50N。
图2二、对称法
客观世界中有很多对称现象,如平面镜成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吸热与放热,正电荷与负电荷,磁体的南极与北极,等等,这些对称现象反映在人的头脑里就形成了对称思考,这种思考方法就是对称法。
【例2】一块圆形厚薄和质地都均匀的木板,半径为30cm,在其上挖去一个内切小圆孔,半径为15cm,求剩余木板的重心偏离原重心的距离。
解析:本题粗看很难下手,但是注意到圆的对称性和两圆内切的关系,可创造性地利用对称方法求解。用“割补法”在剩余木板对称小孔处挖去一个同样小圆片,该小圆片与新的剩余部分视为两个物体。设小圆片的质量为m,因为π×302=4×π×152,则剩余质量为M=4m-2m=2m。设剩余木板的重心偏离原重心O的距离为l,把挖去的又补回原位置,它的重心距离点O为15cm,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m×(15-l)=2ml,解得l=5cm。
三、等效法
在解答物理问题时常用一物体代替另一物体或者用一个物理过程代替另一个物理过程,但得到的最终结果相同,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法。
【例3】有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现将铁块放入水中,将木块放入水银中,当它们都静止后,两物块受到的浮力相比较,则()。
A.木块所受的浮力较大
B.铁块所受的浮力较大
C.所受的浮力一样大
D.无法确定
解析:若直接考虑,设木块的体积为V,则木块在水银中漂浮,受到的浮力F木=G木=ρ木gV;铁块在水中下沉到容器底部受到的浮力为F铁=ρ水gV。要比较铁块与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就要比较ρ木与ρ水的大小,通常情况下,ρ水大于ρ木,故答案应选B。转换视角,由于木块在水银中漂浮,在水中也是漂浮,所受到的浮力相同,等于木块的重力,而木块在水中漂浮,铁块在水中沉底,因此,铁块排开水的体积大于木块排开水的体积,故木块所受的浮力小于铁块所受的浮力,选B。
初中物理计算题解题策略 篇4
一、仔细审题, 挖掘解题条件
(一) 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学生不善于审题, 不愿仔细审题, 只是一味地急于求解, 结果导致出现条件不足, 无法求解或错解、歪解等问题。平时应注意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审题, 在未找到解决方法之前, 就要审题不止。理清已知量、未知量、过渡量, 找到突破口。
(二) 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
1.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如浮力计算中的“浸没”“漂浮”。一些物理用语都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 解题时, 只有抓住了题目的关键语句, 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突破口, 迅速捕捉破题信息。2.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其内, 有些隐含条件是常识性的, 如水的密度值;有些隐含条件是需要通过推理分析才可得出的。3.结合简易示意图分析。教师在平时应多引导学生利用示意图解题。一幅好的示意图, 就是一种无声的启发。通过简易示意图分析, 展开想象, 理清每个物理过程, 并找出每个物理过程之间的联系, 根据相应的物理规律构思解题框架。
二、思路分析, 形成解题步骤
解题思路分析的关键是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在对计算题进行分析梳理的过程中, 如何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和主线。建立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联系的主要方法是逆向分析和正向推理。下面结合课本中的例题进行分析说明。
[例]一个重7N的实心铁球, 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方法一:逆向分析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为求得铁球所受的浮力F浮, 就必须求得铁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 为求得铁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 就须知铁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m排, 为求得铁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m排, 须知液体的密度ρ液和被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其中液体的密度ρ液已知, 而由于铁球是浸没在水中的, 所以铁球的体积V球就等于被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为求得铁球的体积V球就得知道铁球的质量m铁和铁的密度ρ铁, 其中铁的密度ρ铁已知, 铁球的质量m铁可以通过铁球所受的重力G球求得。
三、正确运算, 确保解题成功
(一) 向学生讲清各种单位及换算进率, 平时多练习, 加强针对性练习。
如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在平时几乎没有专门练习, 在物理课上也没有专门章节讲解, 学生在计算时易混淆。
(二) 对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字, 可教学生分开计算, 即数字部分和数字部分计算, 幂和幂计算。
(三) 培养学生计算技能, 提高计算准确率。
首先,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看清运算符号, 看清数字, 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 要冷静思考、细心计算, 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细心。其次, 加强学生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和熟练程度的制约。
高效解题初中物理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物理解题;教学策略
笔者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时常遇到这类学生——能够清楚地讲出课堂上教师所讲过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师讲过的题目也全都能够记住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但是考试时却总也得不了高分。笔者基于多年教学经验,认为这种现象归根到底是因解题能力缺失所引起的。初中物理考试当中,很少有一成不变、局限于书本教材的记忆类内容,相反地更多是需要学生思考、分析和计算的内容,而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才能实现物理成绩的根本性提高。
一、初中物理中的解题瓶颈
(一)缺乏物理模型的提炼能力
所谓物理模型提炼能力,即能够从有限的物理题目文字当中利用排除法、主干法抓住题目的重要信心,分析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及其所要考察的知识点的能力。由于物理题目大多是由文字、数字或图表等构成的,因此学生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排除题目当中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把握题目的核心与精髓。如果学生不具备这种能力,就极有可能陷入审题的混乱当中,一是读不懂题目,二是即便读懂了题目的表面文字信息,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去解题。
(二)缺乏物理思维的训练
随着当今初中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物理教学所用到的教材也越来越薄,其中所涉及的知识与内容被逐渐压缩,与生活的关联性也日渐消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时,对于物理科目的属性和定位产生了根本性的认知误区,认为其同历史、政治一样需要大量的记忆,于是开始背诵记忆各种物理概念、现象等,还有的同学将物理等同于数学,以为其就是代公式、做计算的科目,无论哪一种想法,都忽略了物理学科最为本质的物理思维的培养与生成。没有物理思维不仅意味着学生对学科的认知出现错误,更为重要的是,其在生活中也难以将物理知识灵活运用。
二、初中物理中解题瓶颈的突破策略
(一)重视对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把握:
第一,“读”题,将题目当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标记,或者用物理符号直接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转化成物理符号进行描述;第二,确定题目当中所指代的物理对象,以运动示意图对题目进行转化,建立物理情境,寻找题目当中的各种变化量、已知量。此外,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自身图示运用的本领与能力;第三,根据罗列出的已知和未知量,在根据示意图中所呈现出的物理情境,引入公式求解题目。如此三个步骤严格意义上也是实现学生物理思维培养与生成的过程,其间涉及学生对于基本物理概念、教材范围以及所学内容的记忆考察,也包含了对汉语言文字表象之下物理信息的提取,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和解疑
历史上,很多物理结论的生成与被论证都源自于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现象以及不为人所注意的困惑,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其展开有效的自主学习。
(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
这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或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物理现象的解构,比如慢动作下的摩擦力、动画演示下的声音传播等,让学生在更为直观的视觉印象当中清晰地认识到物理知识诞生的全过程,便于其从物理题目当中捕捉类似的元素,提炼主干,挖掘重要信息。比如教师在讲解热分子运动时,进行动画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物理现象的诞生过程,从而建立起热分子运动模型,抓住问题的本质。
三、结论
当然,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在进行物理解题的过程中必然还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细节问题,但是在笔者看来,只要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绘图习惯,不断培养自身的物理思维能力,将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在观察生活的同时,不断发现自然界中能够彰显物理现象的元素,定能走出物理解题的困境,从中获得乐趣,并在解题的快感当中逐渐热爱物理,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与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明.初中物理解题的难点及对策[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8):50.
初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的提升 篇6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力学学习兴趣
在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 应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力学教学时可针对力学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内容, 进行PPT格式或短小视频的制作,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更为生动、形象地展示力学知识。同时, 采用多样化教学工具与手段, 将传统枯燥满堂灌式的课堂进行改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和引导他们主动汲取和传递知识。除此以外, 情感教育必不可少, 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 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以提高其对于物理力学学习的兴趣, 并积极探索各种力学难题, 逐步提升力学解题能力。
二设置生活化问题, 提高学生深入挖掘解题思路的能力
物理力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 因此, 在物理力学学习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要以生活化案例入题, 提高学生深入挖掘问题的能力, 并借助物理力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时都经历着简单到复杂, 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往往对于生活化的问题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因此, 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时, 应抓住物理力学知识同生活方面的联系, 将力学问题有效穿插进生活实例中, 增强学生的解题欲望, 增强其自主解题能力。
例如, 在进行磁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虽然磁场广泛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因其十分抽象, 学生学习时难免感觉费力。教师应意识到物理知识的生活化, 设置生活化问题。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下个目标即登上月球, 有关月球物理现象及规律仍有许多猜想和问题, 如月球的磁场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并制定一定的实验方案来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检验。有学生认为:月球同地球相似, 自身即一个庞大的磁体, 四周存在着磁场, 并具有月磁南极、月磁北极。为了验证这一猜想, 他拟定了如下实验方案: (1) 取一磁针, 采用细线悬挂于月球表面, 待其静止后所指方向即可证明月球四周存在着磁场; (2) 磁针静止时, N极所指方向即月磁北极。请其他学生对该同学的猜想及其实验方案正确与否进行讨论, 并予以说明。这样一种将生活与磁学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三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学科的形成都是人类不断摸索、不断追求与丰富的过程, 物理学科更是如此。只有引导学生多进行实践和探索, 才能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才能提高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以力学知识的特点为依据, 进行探究性力学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 教师可以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实验操作情况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某同学想检测液体A的密度, 他只有一个石头、弹簧测力计、一根细线、两个烧杯与水。他依据所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的设计, 但并不完整, 请同学们加以补充: (1) 采用细线将小石块系住, 取适量水和液体A分别置于两个烧杯中; (2) ; (3) 采用弹簧测力计将水中小石块所受拉力F进行测量; (4) 。请根据该同学所测量的量表示出液体A的密度:QB=。
该操作实验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 使其在辨析过程中掌握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通过探究提升解题能力。
四注重道具的实验, 以提高物理力学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借助于各种显而易见的道具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 为了更好地展示惯性定律, 可利用粉笔和纸进行演示:准备一张光滑的桌子, 将多支粉笔置于白纸一端, 并将三分之一部分的白纸固定于桌子上。迅速抽离纸张, 此时纸张已经抽离出来, 但粉笔仍屹立不倒, 此即惯性定律体现。此外, 在教学或习题讲解中,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己采用道具设计情境, 加深解题思路的理解,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摘要:力学作为物理基础性分支学科之一, 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初中物理教学对于有效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力学知识, 提高他们力学问题的解题能力, 仍是摆在初中物理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鉴于此, 本文就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瑞玲.高中物理力学中的几种实用的简捷解题方法[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2 (19) :239~241
[2]胡春丽.怎样提高高中生物理力学的解题能力[J].信息教研周刊, 2013 (3) :73
浅议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篇7
一、学生解题能力现状
经过对学生的做作业情况, 平时的练习完成情况以及测试卷的分析, 加上平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观察分析可以发现, 学生在对物理试题进行作答时, 在读题审题阶段, 在做到考查到一些需要理解题目意思才能正确作答的题目时, 答题的正确率会有所降低。 那些做错了的学生在对题目进行分析时, 不能有效地将文字叙述转化为符号表征。 在对图像问题的解答中, 也发现学生解析过程中的问题是不能从微观层面上来理解图像的本质, 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内在实质等问题, 在涉及列式、计算等方面时, 也会出现一些错误。
二、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方法
(一) 利用实验
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它可以让学生学习各种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很多学校的物理教学环节中都会采取实验, 尤其是中学阶段。
物理实验的形式更加活泼, 学生更喜欢上实验课。 而且, 多进行实验教学还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在哪些部分存在漏洞, 可以及时查漏补缺。 例如, 在进行水结成冰的物理实验中, 需要学生提前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水的体积存在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会存在不同意见, 此时,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联想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样做可以刺激学生以后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注意观察这些物理现象, 还能提高他们在做那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题目时的适应能力, 从而顺利解决。
(二) 夯实理论知识基础
要想最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提供一些技巧都需要建立在学生具有牢固的知识基础之上。 因此, 学生一定要先掌握初中物理体系中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 达到看到物理题目时, 不求立即能有解题思路, 先要知道考查的是哪部分理论知识,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 借助函数图像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物理规律用图像法来描述物理过程更直观, 可以清楚地描述从开始到最后结束的完整信息, 以横坐标和纵坐标上所显示的数据作为抓手, 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关物理公式综合分析, 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题:小明为了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规律, 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他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 另一端挂一合金块A, 开始时他将合金块A浸没在装有水的容器中。 容器侧面的底部有一由阀门B控制的出水口, 实验时, 打开阀门B缓慢放水, 在此过程中金属块始终不与容器底部接触。弹簧测力计示数随放水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
(1) 合金块A受到的重力为_______N, 合金块A受到的最大浮力_____N。
(2) 合金块A的密度是______。
(3) 在容器中用一条水平的实线画出放水40s时水面的大致位置。
(4) 你能画出容器的底部所受压强p与放水时间t的关系图像吗?
解答:
(1) 由乙图所示信息可知, 32N为物体完全离开水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所以合金块A受到的重力为32N;22N为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所以合金块A受到的最大浮力为32N-22N=10N。
(2) 由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水g V排可知, 物体的体积为10-3m3, 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
(3) 随着A逐渐露出水面, A所受浮力逐渐减小, 弹簧测力计示数逐渐增大, A在图中的位置应该稍有下降, 所以当40s时A已经完全露出水面, 此时A应该处于图中A位置稍下面一点的位置, 如丁图所示。
(4) 底部阀门打开后, 水的流速是变化的先快后慢, 所以窗口底部所受压强的变化规律应该是:压强在减小, 但是先减小比较快, 后减小比较慢, 如丙图所示。
分析:在这道图像题中融合了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和第二两小问是定量计算, 用到了三个公式, 一个是用视差法求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浮力, 第二个是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第三个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第三问是定性问题, 学生的典型错误就是将这条线画在图中A的下边沿, 认为A刚刚露出水面, 而第四问的典型错误则是将图线画成一条直线, 认为随着水的缓慢流出, 窗口底部的压缩减小应该是均匀的。
近年来用函数图像来直观形象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已成为中考物理考查的热点, 各地中考试题中常出现物理图像信息题, 着重考查学生对图像的识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经过以上对学生解题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方法, 希望能给初中生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减少他们在中考中的失分点, 能够掌握中考物理解题的技巧, 牢记初中物理知识和规律, 在解题中可以举一反三。
摘要:物理是中学生要学的理科的一个主要学科, 学生学起来总觉得知识枯燥、难理解。近些年, 中考物理中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明显。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 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授课中, 不断地融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在中考物理考试中, 题型不断创新, 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学生仅仅会做某一道题还不行, 还要掌握解决此类题目的解题能力。在此, 笔者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解题能力,策略
参考文献
[1]丁云吉.重视思维转化另辟解题蹊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物理, 2015 (2) .
[2]周旭梅.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5 (9) .
[3]徐富勇.如何培养初中物理简答题解题能力[J].基础教育参考, 2013 (8) .
高效解题初中物理 篇8
一、优化解题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初中物理的教学也获得了良好的创新发展。但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够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很难做到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对他们解决物理问题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动手做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亲密的接触到各类物理现象,强化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物理学习水平。
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动手做下列实验来完成教学。第一,用一个硬纸板,在纸板上钻两个小圆孔,两个圆孔的间距为2厘米,然后把一根回形针放置在纸板的后面大约1.5厘米的地方。然后提问学生问题,如果我们用单眼从双孔观察,会看到什么?如果在两个圆孔之间在大一个孔,或者更多的孔,我们又能够看到什么?接下来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了。指导学生在纸板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纸板的圆孔大小多大会使得实验效果更好,制作工具的使用技巧等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的兴趣。然后就是学生们进行观察实验,可以得出结论,通过2个孔可以看到两根回形针,3个孔可以看到三根,更多的孔则能够看到更多,但是他们的清晰度也随着孔的数量增加而变小。这样学生们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的话,学生们可以通过回忆这次实验过程和现象,更加准确的解答题目。因此,我们需要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去动手操作,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过。
二、指导学生有效探索
动手做的理念不仅仅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应当在一些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提高练习题的应用效率。因此,我们应当设计一些质量较高的练习题,来提高学生在解决物体问题的时候眼高手低的问题。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练习实现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一条平直公路上有一辆汽车在10分钟内行驶了6千米,然后汽车停下,经过10分钟后继续以72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了20分钟。请问:(1)汽车在停下来之前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这是一道关于速度的问题,准确的说是平均速度和变化速度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在动手做题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并且能够通过这道题对速度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这道例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分析。首先可以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来汽车停止前的平均速度,让学生在纸上写出公式并进行计算。接下来的过程,汽车已知在行驶,我们知道汽车的速度和行驶时间,因此可以求出这个过程中汽车形式的路程,进而求出整个过程汽车的总路程,在这里让学生再次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最后,根据总路程和总时间,就可以求出最后的问题答案。这样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的探索能够帮助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同时解决了他们在看到问题的时候感觉会但是一动手做就不知道怎么写的困难。这就是动手做的优势,提高了学生在解答物理问题过程中有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特殊题目特殊分析
在初中物理解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动手做的理念不仅强调学生的实践与练习,还要有解题练习过程中思维的开放和发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道题目。这里我们通过一道电学题目进行介绍。
例如,给出电路图如下,
其中电源及其电压保持固定不变,当闭合开关S之后,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滑动,这时候电路中电流是怎样变化的?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a点的时候,电压显式为0,当P移动到C点的时候,电压显示为6V,当P移动到b点时电压示数大于4还是小于4?首先我们对电路图进行分析,电压表与滑动变阻器并联,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因此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电流变大。第二个问题就显得有些复杂,通过直接分析比较困难找出答案,因此我们对这类特殊问题可以采用代入特殊值的办法。假设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6欧姆,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为4欧姆,因此,电源的电压可以求出来是8V。当P移动到b点的时候,变阻器的阻值与定值电阻相同为4欧姆,因此电压表示数为5V,这样就得出了第二问的答案。我们在进行特殊值的代入的时候,原则上是任意选取的数值,但是根据我们的解题经验越来越丰富,我们可以有意识的选取一些计算简便的数值代入计算,方便我们快速解题。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解题教学过程中对“动手做”理念的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来。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对“动手做”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物理解题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更多的探索。
高效解题初中物理 篇9
一、初中物理解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开始注重将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在物理解题过程中融入数学方法.当前我国对于物理学科教育的重点在于解题,所以重要的还是如何运用各种知识去解题.由于物理和数学有着明显的学科相关性,很多教师发现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结合进行解题比单纯的运用物理知识解题要方便快捷的多.特别是单纯运用物理知识有时会很繁琐,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题则将难度降低了很多.所以,在初中物理解题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能够简化物理解题过程.
二、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应用的意义
数学方法是研究物理学的工具,可以很好的对物理学中的相关符号和关系进行综合性的表示.例如,速度、密度、功率等物理概念往往用数学符号以及公式表示.此外,数学方法也可以将物理学上的问题通过抽象和推理组织起来,进而演化成规律性定律,并且在物理学习的实验、实践等环节中也可以加入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吸收.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因为对概念和规律把握不准而造成对解题思路的难以理解.而数学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合理利用数学知识可以更好的理解掌握物理的解题原理.
三、数学知识在初中物理解题中应用的优势
1. 拥有共同区间
数学与物理都强调逻辑缜密结果唯一,所以在物理和数学解题过程中每个解题步骤都和上一步有着密切关联,且每一步推导出下一步的结果也具有唯一性,此外,数学与物理在解题中都有着殊途同归的特点,即不管运用多少种解题方法手段,得到的最终答案一定是唯一的.由于具有以上特点,就使得一些数学方法可以运用到物理解题当中.
2. 数学更倾向于解决问题
物理学科和数学学科之间虽然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共通性,但是两者之间也有着明确的界限.物理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而数学则更强调解决问题得出结果.所以运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物理问题,可以达到的解题更准确明晰.
四、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可以利用函数、不等式、方程、比例关系、数形结合、几何等各种数学方法进行解题,在物理题中令学生困惑的凸透镜成像问题就可以利用数学中的相似三角形、以及对称关系进行巧妙的转化解决.此外函数作为一种常见的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可以将物理中的各种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可以直观地表达抽象的物理过程,使混乱的动态过程明晰化,从而大大简化了冗长的分析过程.利用方程或者方程组则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变量以及变量关系,构建等式,对变量在一个方程中统一合并梳理,并得出最终结果,这种方法在物理解题中属于较难的一种处理方法,考察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的实践运用过程中发现,在初中物理解题时,也不能一味的应用数学知识,这些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分不清数学和物理之间的界限[2].教师必须要明确一些基本问题,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数学思维与初中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只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工具,要明确数学方法应用的原则,了解数学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物理概念时,要重视学生对抽象性概念的理解,了解物理定律在实践应用中的原则,分析数学公式和物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而忽略了对物理概念的分析;第二,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初中物理问题时,还要注重物理单位的运用,提高学生对各个物理单位之间联系的理解,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一旦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混淆了物理概念和数学概念,要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分清数学和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当然,数学和物理毕竟属于不同的学科,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汇点有限,如何掌握学科间的交汇处,分清学科的特点,在磨合中将两者进行融合并运用到解题当中去,成为数学在物理解题运用中的关键.
五、如何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初中物理解题中
1. 正确引导学生
初中生是在进入初中后才刚刚接触物理这一学科,之前很少涉及这一领域,思维几乎是完全空白.而数学学科则是从学生幼年时就开始学习并且不断深入的,对于数学的学习方法较为熟悉,并且由于数年来的不断学习深入,运用数学解题较为熟练.由于学生在面对新的领域新的课程总会胆怯而无法接受,这就需要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的引导.鼓励学生将熟悉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解题当中来,降低物理解题难度和陌生感,从而做到对物理的高效学习.
2. 处理好学科间的交叉
物理和数学之间有重合但也有极大的不同,有一部分数学知识无法应用到物理解题当中来.所以,教师需要将能否运用到物理解题中来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分类,让学生明确物理和数学还是有差别的,不能完全依靠数学来解决物理问题.物理教师应当将无法运用于物理中的数学知识及时的清除出教学课程,避免学生在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中处处碰壁,丧失学习兴趣.
3. 注重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物理学科注重实验教学,数学学科注重理论教学.如果仅仅强调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则会使学生过多的脱离生活实际,只重视用理论解决问题,而严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从而与我们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虽然物理和数学相结合有其重要的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和差异性,数学也仅仅是解决一部分物理问题的工具,物理同样重视实践.在物理教学中也同样需要重视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经常带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体会物理学科的真谛.
综上所述,物理和数学的结合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运用对于物理教学来说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推进.数学因为其缜密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实用性,给物理解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希望本文对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物理解题上能给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工作以创造性的启发,合理发挥数学的解题功能,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的创新性和灵活性的思维,实现初中物理教学开展的创新性发展.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在中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数学作为一门考察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性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出发,深入探究数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方法对于一些物理问题进行巧妙的解答,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数学方法,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文红.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J].技术物理教学,2011,10(01):111-113.
高效解题初中物理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大家对学习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储备更多的知识,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学习的根本作用就是解决实际的生活难题,物理问题无时无刻不伴随我们的生活,从时间到空间、从质量到数量,我们一直在解决物理问题。在近几年我国对中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进行强化,由于年龄的原因中学生在逻辑思维以及文字理解方面确实有着无法弥补的短板。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此类题目上的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1.初中电学的知识结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掌握电学学科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并在类似的情景中广泛迁移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学学科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电学部分尽管内容繁多,但主要由三大系列公式和两大基本规律(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作为骨架支撑,而充当填充组织的内容,像识别串并联电路,电表的用法及其读数所代表的含义等则作为学科基本素养存在于学生大脑—电学知识结构当中。
三大系列公式:
两大基本规律:(1)串联电路的基本规律:(以两个电阻R1和R2的串联为例)①串联电路的各处电流相等,即I=I1=I2;②电源电压等于各个用电器电压之和,即U=U1+U2;③串联电阻的等效阻值为R=R1+R2;④串联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等于所有用电器功率
和,即P=P1+P2;⑤串联电路总电功等于所有用电器的电功和,即W=W1+W2。
(2)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以两个电阻R1和R2的并联为例)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即I=I1+I2;
2.基础知识
在平时老师的教学中,首要的教育点必须是基础知识,只有对其理论依据有最为彻底的理解,学生在以后更多知识的延伸上才可以做到迅速接受,举一反三。对于电学来说就是对电路各方面的基本信息有着倒背如流的记忆。这样才可以在做题的时候准确抓住考核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网络的编制。
3.解题公式记忆技巧,防止其数学化
对于物理来说,它和数学一样有着缤纷复杂的很多公式。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解析这些共识的时候将它们务必进行公式推导,使其物理含义能够完全暴露在学生脑中,而不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大量的实例说明对于死记硬背的公式,学生长期记忆的准确度大大降低,经常在使用时出现差错。下面就是一些老师在此方面教育的方法建议:(1)在讲解基础公式时,适当进行一些小的情景实验,通过最为直观的物理现象将公式理念展现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2)对于一些物理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外的合作探究,布置一定的课余开放性学习作业,如对于追击问题和速度问题,可以让几位学生一起模拟情景,这样可以让他们从自身角度体会物理知识。
总而言之,只有将物理学科的知识公式等赋予自身的理解模式才可以幫助学生在学习时系统地了解知识,建立物理知识体系,对以后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4.解题思路
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面对电学计算题,难以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解题存在畏难情绪,要么不知从何入手,要么解题中出错。这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要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首先要掌握基础知识,熟记公式,然后认真读懂题目,充分了解已知条件和题目要求。题目中如果有图像,就要充分利用图像,从图像中获得有用信息,用在解题当中。
(1)向下推导,认真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联系相关的物理公式,顺向思维,推想:已知这些条件,根据相关公式,就可求出另一物理量。例如:关于某一元件的电压U和电阻R已知,求出的新物理量也许是题目所要求出的,也许对后续解题有帮助。
(2)向上倒推,认真阅读题目,弄清题目要求,联系相关的物理公式,逆向思维,倒推:要求出该物理量,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呢?电学计算题确实不难,从上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电学公式(除计算电功的公式外)都是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电学题的解法我们可以归类为“已知两个物理量求第三个物理量”的简单题型中。电学题无非就是建立串、并联电路进行出题,而已知条件就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或电功率),如果其中两个已知条件恰是某一公式中两个对应的物理量,此即为本题的突破口,下一步的计算就显得顺理成章。
5.运用数学方法的解题策略
在初中物理习题的解题过程中,数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指不等式法、列方程法和假设法等,应根据实际的习题内容来选择最合适的解题方法,如,在解决力学中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合理地运用列方程方法,以利用“平衡条件”这个已知量来列方程。目前,列方程这个解题策略已经成为初中年级物理习题中比较常用的解题方法,需要按照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和求解三个步骤来进行,才能更快地解答出所求的物理量。由于人的思维经常都处于比较朦胧的状态,只有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详细研究的过程中,才能将相关概念结合到一起,因此,合理运用数学方法,可以促进初中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对于推动初中物理习题解题策略不断创新有着重要影响。
6.方程解题,化难为易
在近年来各大省市的中考物理题目中,有多个状态电路的出题率逐渐增大。对于该种状态电路来说,如果能够在其中的某一状态中获得定值电阻、电源电压的值,则可以在对上述值求出之后在另一个状态中求解。而在实际解题操作中,该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难点。为了较为直观、简单地对问题进行求解,列方程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解题方式。
综上所述,根据初中年级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各种物理习题的解题策略,可以快速地获得正确答案,使初中生的解题思维更加活跃,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初中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庆旺.浅谈初中物理电路计算题的解题技巧[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16.
高效解题初中物理 篇11
一、以研究物为整体
初中物理解题过程中, 多个相互联系或者作用的物体在不同的物理过程中有着多个运动特征这一类型的物理题目较多, 也是困扰学生的一类重点的物理题目。其实解决这类问题并不困难, 学生只需要掌握解题方法难题就会迎刃而解。针对这一类型的题目, 学生可以将多个相互作用或者联系的物理当做一个整体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结合其他相关物理理论和基础知识准确的解答问题。将研究物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的方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范围较广, 学生需要在了解整体法的具体使用范围基础上, 巧妙运用整体法解决难题。例如, 在解决摩擦力问题时, 整体法发挥的作用很大。例如下面这个问题:木块A、B、C和地面的接触面都是粗糙的, 现在用力F去拉木块B, ABC均静止, 那么A对B、B对C、C对地面各有摩擦力吗?在解决这个问题时, 如果只是从单一的一个研究对象出发, 解题难度极大, 所以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解题方法是整体法。先把ABC看成一个整体, 那么对这个整体受力分析:在水平方向上受一个外力F, 而这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 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 只有地面对这个整体提供一个与F等大反向的摩擦力才可能使整体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而与地面直接接触的是C, 所以C受地面向左的摩擦力。
二、以物理过程为整体
将物理过程作为研究的整体是整体法在初中物理解题过程中的又一应用, 其根本在于对给定物理题目的过程、细节等进行具体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在理顺题目的因果关系、题目给定限制条件以及题目的实质后, 有秩序和根据的解决好物理难题。因此, 以物理过程作为研究整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十分必要, 在初中物理整个阶段的教学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物理过程为整体进行题目分析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 要对给定题目中的物理过程形成清楚的了解和认知, 找到题目的脉络, 理清楚物理过程包含的成分以及题目中涉及到的限制条件等。第二步, 要通过深入分析题目以及物理过程, 去除干扰因素和次要条件, 抓住问题的实质。这一步骤是研究物理过程的核心环节, 在把握好题目给定的物理过程后, 还要将题目涉及到的其他因素和条件分析出来, 找到思路和突破口, 再利用制约性的条件抓住题目的本质, 有效的还原题目根本。第三部, 在阅读和分析题目时要注意主次分明和轻重分明, 找到题目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并且能通过分析得到隐含的条件, 提高物理题目的解题速度。例如, 有甲、乙两个球体, 就大小来说甲小于乙, 已知它们所受的重力相等, 把甲乙两球放入水中后, 甲乙两球都浮在水面上, 那么甲球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和乙球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的大小比较结果如何?这一问题要求解答的是单个物体的情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单纯以局部为突破口, 难度大且较为复杂, 干扰因素也相对较多。所以在解决这道题目时可以以物理过程为整体, 剔除干扰条件, 找到隐含条件, 抓住题目本质。两球漂浮在相同的液体上, 重力和浮力相等, 浮力也恒定, 液体的密度也恒定, 那么两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也必定相同。
三、以研究物和物理过程的综合为整体
以研究物和研究物所经历的研究过程的综合为整体进行题目分析的情况是以上提到的两种整体法的综合, 适用于既存在多个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物体, 又存在物体经过了几个物理过程的情况。在解决这类问题时, 如果单纯以研究物为整体进行研究或者是以物理过程为整体研究都是片面和单一的, 不能准确找到题目的突破口和入手点, 题目中涉及到的研究物、研究物经历的物理过程、限制条件以及隐含条件等都不能准确的找到。因此,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 要将研究物和物理过程结合为一个整体, 再对题目进行分析和研究, 物理题目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要逐渐渗透整体法的内涵和思想, 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化难为易, 准确分析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要重视这一方法的应用, 将物理学习方法和分析方法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
初中物理解题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 因此必须运用有效的分析和解题方法将难题简化。整体法是初中物理解题中应用较多的方法, 主要包括以研究物为整体进行分析、以物理过程为整体进行分析以及以研究物和物理过程的综合为整体进行研究三个方面, 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学生必须深入了解整体法的应用范围和适用环境, 有效利用整体法解决物理难题。
摘要:整体分析法是站在全局角度, 把握好所研究问题的整体或者是整个研究过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整体分析法的来源而言, 它是一种高度综合和概括的思维方法, 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初中物理题目的分析和解答都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整体法, 并且能够在整体法的指导下将物理难题简单化, 进而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效率。
【高效解题初中物理】推荐阅读:
托福阅读指代题2种高效解题方法实例讲解08-24
创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06-15
初中物理的高效教学06-21
初中物理教学高效课堂07-16
物理解题07-30
物理解题指导论文05-08
物理解题能力培养09-18
高中物理的解题技巧05-16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培养09-06
成人高考高起点物理解题要点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