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论文

2024-10-31

园本教研论文(精选12篇)

园本教研论文 篇1

我园是一所农村乡镇幼儿园, 教师之间专业水平的差异较大, 集体性的教研活动难以解决部分教师的特殊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尝试开展进班式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以我们进入中(一)班,指导祝老师提升创设游戏区域和游戏指导的水平为例, 说明我们的实践和思考。

祝老师是由小学转岗进园的教师, 在幼儿园从教两年,目前任教中班。由于多年小学教师的专业背景,她更多地专注和胜任于集体教学活动, 对于区域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方法欠缺。

第一次进班研讨: 引领祝老师创设基本符合要求的游戏区域

第一次进班指导的是教研主任周老师。

周老师进入中(一)班后,看见教室里只有娃娃家、建构区、棋牌角、图书角和美工区五个游戏区,并且区域中的游戏材料多数是成品, 只有美工区偶有一些半成品材料。实地考察后,周老师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祝老师了解并明确设置中班游戏区域的基本要求和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游戏材料。

周老师首先请祝老师观摩自己班级的游戏区域,同时向她讲解创设幼儿游戏区域的基本理念与知识,然后两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何老师决定围绕本班当前的教育活动主题“我爱妈妈”设置游戏区域,并根据本班幼儿人数和教室面积, 确立了设置七个区域和各个区域的内容,最具特色的是“缙云环保屋”,里面提供了多种废旧材料让幼儿进行手工制作。中(一)班的区域主题和内容确立后,何老师动员家长来园,和幼儿共同创设区域环境和自制游戏材料,如用硬纸板、彩色纸、双面胶制作了小吃店的灶具,既耐用又美观;用收集来的牛奶箱、鞋盒等物品进行卫生清洁和美化后,成为建筑区里的大型“积木”。

在班级区域创建的过程中, 周老师还带着祝老师到示范幼儿园观摩学习, 回班后对自己班级中所设置的各个区域进一步地完善, 使得这些区域初步符合中班的幼儿特点、教育要求和本班实际情况。

分析:

面对一名缺乏区域游戏知识和经验的教师,通过实地考察,指导教师很快便清楚了何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掌握创设中班游戏区域的要求与方法,并根据何老师既缺乏区域游戏的实践经验、又缺乏相关理念和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边实地考察、边讲解理念和理论的指导方法,有效地帮助祝老师设置出七个基本符合要求的游戏区域。

第二次进班研讨: 提升祝老师组织和指导区域游戏的水平

在中(一)班的区域游戏开展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组织了进班教研活动。这次进班的是教研主任周老师和中班年级组全体教师 (这些教师的背景情况与祝老师相似),研讨重点是祝老师对区角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祝老师按照自己预设的计划组织幼儿的区域游戏:开始部分是集中谈话,教师通过图片、谈话的方式,指导幼儿回顾了上次区角游戏的优点并反思了不足,组织幼儿就上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部分是幼儿进入区域开展游戏,祝老师到各个区进行指导,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支持和帮助;结束部分是游戏评价。

区角游戏结束后,开始了研讨活动,过程如下:

首先是祝老师的自我反思与评价。祝老师在自评中提出了自己深感疑惑的问题:

1.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否要求每个区域的活动都必须与主题有关?

2. 如何有效地提高幼儿建构游戏的水平 ?

3. 如何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的操作 ?

其次, 参与研讨的教师对祝老师的游戏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大家共同的看法是:祝老师在区域游戏的组织上是比较有序的,游戏环节也比较完整。但缺少指导的重点,预设较多,使得幼儿在游戏中放不开手脚,缺少自主和创意。针对祝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其他教师也都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但同时表示他们也想了解这三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最后,周老师对研讨做了小结,重点是对祝老师所提问题的解答:

1. 班级中所设置的游戏区角不必都与主题有联系,教师要根据不同游戏区域的内容、材料,自然而有机地渗透主题活动的要求和内容。

2.我们刚才看到了幼儿搭建物体的方法单一、建构作品的种类不丰富。面对问题,祝老师要学会分析原因,如幼儿常用材料的形状和规格, 探讨幼儿为什么乐于使用某些形状和规格的材料而不去动用其他材料的原因;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几种搭建方法,探讨幼儿不应用其他搭建方法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幼儿还不会这些搭建的方法。

3. 祝老师关注到游戏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 ,这很好。在刚才整个区域游戏时间里,祝老师都很忙碌,走进了每个游戏区域,关注到全体幼儿,但指导作用不大,为什么? 是不是缺乏目标意识和指导的重点。比如迷宫区,中(一)班的迷宫区很有特色,幼儿是自由地在墙壁上画迷宫,值得大家学习。教师指导的任务是帮助幼儿不断发展玩迷宫的水平, 有效指导的基础是教师对幼儿发展的把握。祝老师可以观察幼儿画的迷宫,看看他们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所画的迷宫之间有没有区别,是否体现出发展。教师要了解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发展情况, 可以用某种方法记录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变化。教师如果在一个区域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就要联想到其他区域会不会也有类似的问题。

最后,祝老师再次发言:听了周老师的话,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清楚了。比如区域和主题的关系。最近一段时间,我把几个很难体现主题活动的区域暂时关闭,造成区域数量的不足,这种认识这太片面了。关于建构区,下一步我要提供多材质、多种形状和多种规格的材料,方便幼儿的创造,不要让材料限制幼儿的想象力。我还应该有计划地指导幼儿学习多种搭建方法。

分析:

1. 教师的指导 对幼儿游戏的 开展和游戏能力的 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祝老师对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存在着诸多疑虑,这些疑虑影响了她的指导行为。所以,这次进班教研是通过解惑的方式来实现。并且,周老师在进行指导时,不是采用直接给出答案的方式,而是采用“留白”法:列举祝老师指导过程中的一些例子,引导祝老师反思自己实践中的问题, 并尝试找到隐藏在行为后面的认识。

2. 之所以邀 请中班年 级组教师参与 这次进班教研,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同伴相助”,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为祝老师解惑;其二是“由此及彼”,由于这些教师的背景情况与祝老师相似,所以,从祝老师的问题中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周老师向祝老师解惑的同时也是在为他们解惑。

第三次进班研讨: 隐形支持祝老师在游戏中对幼儿的放手

第二次进班教研活动后, 祝老师在建构区投放了丰富多样、形状各异和大小不一的材料,并组织幼儿学习了一些拼搭组合的方法。在这种情境下,教研主任周老师进行了第三次进班教研活动。

周老师重点考察了建构区, 这也是当天祝老师的游戏指导重点。建构区里有五个幼儿在游戏,他们搬的搬,搭的搭。不一会,各种材料在五个孩子的配合下变成了一个花园和几座错落有致的房子。祝老师过来说:“这么多漂亮的房子,我住几号楼呢? ”“3号楼。”一个孩子说。“第几层楼? ”“第三层楼。”另一个孩子抬头答应到。祝老师假装住了进去,师生都开心地笑了。

祝老师刚要离开时,只见鑫鑫手拿着一个“ㄥ”形纸板自言自语:“这是什么呢? ”祝老师心中暗喜:这是新投放的材料,是预设的盖房顶的材料。鑫鑫很聪明,稍作揣摩就拿去盖房顶。他将“ㄥ”形纸板轻轻地放在房子的顶端,但是,掉了下来。再放,再掉。其他孩子跑过来帮忙,大家一起小心翼翼地放上去,但一松手,纸板又掉下来了。一次又一次,房顶仍搭不稳。祝老师静静地看着,一言不发,但眼里明显有一丝着急。她向周老师看去, 周老师微笑着微微地摇摇头。祝老师点点头, 还是什么话也没讲, 只是蹲下来微笑地看着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其他的孩子走了,唯有鑫鑫还在不断地尝试着。好几分钟过去了,“ㄥ”形纸板终于安放在了房顶。面对新型的房顶,鑫鑫开心地笑了。其他孩子见了都跑过了向他讨教。面对这一情境,周老师也对祝老师会心一笑。

事后在和周老师的交流中, 祝老师坦言:“‘ㄥ’形纸板是新材料,我预设的目标是幼儿能将其作为房顶,并操作成功。当我看到孩子们总是失败,我也动摇过,想过去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当想到‘要放手让幼儿自己探索,相信幼儿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理念,又有周老师微笑的支持,我最终还是坚持没做任何干预,只是用微笑支持鑫鑫的自主探索,他成功了。”

分析:

在观察祝老师的活动中,看似周老师并没有对祝老师进行指导,但实际上是一种隐形的指导:用微笑和微微点头的方式来肯定祝老师的正确行为。以往,祝老师在区域游戏中对幼儿的行为常常有过多的干预,对幼儿的操作常常包办代替。现在,她初步形成了相信幼儿、放手幼儿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当幼儿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她没有去直接去干预幼儿的活动,而是用语言、表情去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周老师的隐形指导支持了祝老师将“放手幼儿”的行为坚持到底。

园本教研论文 篇2

振兴路幼儿园小班组

礼仪教育是人之初的“必修课”。“开展文明礼仪活动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并持之以恒”。要倡导文明礼仪,加大宣传力度,加速成为现代文明人的进程!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礼仪教育在幼儿园更易于实施。教孩子礼仪,就是教孩子优雅的过一生!本园开展一系列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为了增强幼儿的文明礼仪知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1、通过评选“文明小组”、“文明小天使”,树立榜样,强化幼儿的文明礼仪知识,自觉遵守幼儿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礼仪,通过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影响其家人(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3、通过培养幼儿礼仪、品格,大力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研究措施与方法

分班制定教育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文明礼仪行为常规教育,并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次,生动活泼的方式来训练,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和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掌握文明用语,礼仪示范动作,使每一位幼儿都认识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内容和教育意识,各成员有活动记录,使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最终形成自觉地,比较牢固的良好行为习惯。

1、创设文明礼仪良好环境氛围。

2、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

根据每月主题每周有讲划地组织一节专门的文明礼仪活动,采用丰富的教育教学形式,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使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规范化。

3、规范训练文明礼仪评比竞赛活动。

每周开展“文明小天使”评 比活动,通过以幼儿主体的相互监督和自我教育保证幼儿的文明礼仪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提高。

4、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园本教研与幼儿教育 篇3

关键词:园本教研;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37-01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一、建立规范的教研制度,保障教研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

教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方法可以是多变的,但规范的教研制度的建立也是必要的,这是保证教研工作有序、规范、持续进行的前提。我们建立的教研制度如下:每天一次班级例会;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每月一次交流活动;每学期一次课题总结会。

二、结合我园实际情况采用方式

1、游戏式的教研方式

教研并非一定是理性、单一和枯燥乏味的,也可以是实干、生动和充满情趣的。培训中如果注入了游戏的精神和诗性的智慧,教师就可以不断地保持研究的热情,充分地享受研究的快乐。

2、解决问题式的教研方式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种种问题,有些问题是个别性的,有些问题是集中性的。我们经常利用问题小纸条、教师教学问题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对于个别性的问题,我们采用个别的、有针对性的帮教方式;对于集中性的问题,我们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集体的力量解决。

3、自荐式上课与邀请式听课

改变以往指派式的方式安排教师组织观摩活动、展示活动等,教师可以自我推荐,也可以相互推荐。这样,既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又避免了因领导的主观臆断而忽视了个别教师的进步。教师自荐式上课可以以现场观摩、说课、录像等多种形式呈现,根据情况不同,请本年级组、教研组或者全体老师帮助、评议。

三、建立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爱学习、会学习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向书本学习

充分利用教师办公室、幼儿园网站创设学习园地,向教师推荐好的文章,并为教师搭建学习、互动的良好平台。在网站开辟交流论坛,定期更换交流主题,老师们可以在论坛里交流、发表心得、提出意见和建议,浓厚而友善的研究氛围在论坛的字里行间弥漫着。

2、同伴互助学习

(1)园内自选听课。教师根据自己所需,有选择地去听课,收益远胜于大规模的集体听课。

(2)自选教研组学习。我们把教师按特长划分组别。各教研组有充分的自主制定活动计划、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形式的权利,并根据各教研组学期初计划安排,给予适当活动经费,使教研组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灵活、有效而丰富多彩。

(3)教师集体交流研讨。改革传统业务园长、保教干事、教研组长一言堂的教研方式,利用“头脑风暴式研讨”、“智慧树”等参与式培训的形式,交流、展示教研中存在的问题与共识,让每位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在与教师群体的互动中解决教学困惑,分享成功经验。

3、向其他园所学习

教育是开放的,作为教育者以开放的心胸接纳别人、展现自我,才能获得更大的提升。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到其他幼儿园参观学习,在参观环境、观摩活动、与同行的交流中反思自身的不足。同时,我们也在接待参观、培训中获得了学习的好时机,同行以专业人士及旁观者的角度提出意见。我们开放地接纳同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更客观地反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工作的调整和改进。有选择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使自身得到快速提升的又一途径。

4、在反思中学习

(1)提出自我学习、自我专业发展的计划。请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身发展目标,从教师的学历、理论水平、教育实际能力、外语水平等方面入手,制定近期、远期目标。

(2)自我反思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撰写教育笔记、教育故事和经验总结。为了调动教师写好笔记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每月一评”活动,即教师们每月自评一篇满意的教育笔记、教育故事、反思笔记或者观察记录。

园本教研的思与行 篇4

一是以“观摩”为平台,以点带面,推广园本教研经验和做法。为全面推进园本教研工作,提高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和研究的热情。我市每学期进行“园本教研观摩研讨活动”,每次三所幼儿园,由区推荐或是幼儿园自荐,观摩者为幼儿园园长或是业务园长。这种以“园本教研活动”为内容的现场观摩,不仅考察了展示单位“园本教研活动”的设计理念和实施策略,同时也引领了观摩者融入现场进行学习和思考。这样,以点带面,把各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以现场观摩方式进行市级交流和推广,带动了全市幼儿园对“园本教研活动”的重视和研讨。

二是以“整合资源”为途径,创设园本教研互助平台。单个园资源相对贫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不整齐制约了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我们尝试“整合资源”,充分挖掘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形成合力。我市十分重视城乡之间、区际之间、园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如:结合同题教学、专题研讨或是课题研究,打破区际、园际界限,根据教研活动需要,随时调动各区、各园教师进行联片教研,实现资源共享。不少区都建立了“城乡互动教研活动制度”或是“牵手园合作制度”,形成了园际之间的互助平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享。

三是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加大对“园本教研”的研究力度和深度。我市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为切入口,组建了12所幼儿园为“园本教研”实验园,以它们为龙头,开展园本教研有效性与科学性的研究。在研究中,12所幼儿园分成3组,各组确定研究方向。具体有:幼儿园园本教研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园本教研文化的构建;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

围绕以上三个研究方向,各园每学期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内容及方式。历经三年时间,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引领和幼儿园进行个性化展示园本教研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我市积极尝试进行“大教研”活动。所谓“大教研”,就是不同幼儿园开展同题教研活动。如围绕“和谐配班”“有效班级规则”“良好师幼关系”三个命题,分别由12所幼儿园领取任务,开展同题教研活动。这种“同题教研”的大教研方式,促进了幼儿园之间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交流,达到了分享、互动的效果。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幼儿园的空间概念,研讨参与的教师从一所幼儿园拓展到几所幼儿园,充分体现了合作教研的精神。“同题教研”提供了幼儿园研究、实践、展示的舞台,也让我们看到了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快乐、精彩和智慧。随本文赠送的光盘呈现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和谐配班”专题的园本教研活动实录。活动主要环节如下:

1.热点回眸:与谁搭班?

2.游戏:读你。

3.前期调查分析:主配班教师合作行为调查表。

4.提炼核心问题:希望中的配班教师;主配班合作中的一些困惑;我们尝试的一些做法。

5.问题探讨1:结合调查,说说选择“骨干型教师”“实干经验型教师”“活力新手型教师”的理由。

6.问题探讨2:结合具体案例,教师展开讨论。

7.问题探讨3:寓教于乐的形式。木偶剧《两只兔子的工作建议》,故事小品《黄天源的故事》,2人转《80后师徒乐》。

园本教研3 篇5

点 :教师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持人:

教研内容:

1.讨论“六一”活动

2.近期工作安排

教研过程记录

一、讨论幼儿园“六一”庆祝活动

一)确定主题

主持人:开学初我们的教学教研计划和上星期的工作布置给了大家,请考虑我园的“六一”活动形式和内容,今天请大家发表意见,确定好我们的活动,以便统一部署工作。

大家议定:结合我园的“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养成教育课题,确定主题为“文明小天使.快乐庆“六一”!

二)活动时间:2015年6月1日上午

三)内容、形式:围绕养成教育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形式已经确定,但是内容各个班级待定。

大一班:三句半 歌表演 大二班:情境表演 音乐情境剧

中班:音乐情景剧 三字经 小班:感恩的心 英文串烧歌表演

四)主持人:杨老师、刘老师(由大家提名推荐,活泼开朗、大方大胆的资深教师带温柔而雅的新老师,新老搭配、尝试新人,也许是最佳拍档)

五)大致安排:

开场舞蹈——大班《快乐的一天开了》

压轴:中班《感恩的心》

二、近期工作安排:

1.幼儿操比赛的准备和配合工作:分工合作

鲁老师:服装的制作(包括布料的选择、款式的确定)张老师:花球的制作

王老师:继续抓好排练工作

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点 :教师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持人:

教研内容:

学习、讨论并通过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

教研过程记录:

一、学习、讨论并通过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优势分析

2.反思上学期工作有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园本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思想和专业素质,打造具有优 质服务思想、优良教育素质、创新学习精神的团队。

2.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调整教育教学工作思路与方式,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

3.深化课题研究,调整和修订、完善教研制度;加强园本教研和特色教学实践研究,提高教研和教育教学实效。

4.创造性地开展家长工作;加强宣传和家长工作管理,树中山西幼新形象。

四)具体工作措施及内容(略)

五)具体工作安排(略)

1.常规工作安排(略)

2.各月工作安排(略)

【 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教学研讨小结 】

1.全体教师都能本着认真、协商、互动、“以人为本”、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 原则和精神,对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进行了有效的学习和讨论,计划基本上得到大家的一致通过。

2.老师们也提出了修正意见。

1)家长自主半日活动开放:拟在每个月底的周四对家长进行自主半日活动开放,家长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地选择幼儿园任何一个班级观摩教师们组织的半日活动。本学期将举办家长自主半日开放活动,增进家长对我们工作的了解和支持。

2)家园联谊活动。拟按月分班段组织家长、教师联谊活动,每周二下午为联谊互动时间,开展气排球、跳绳、棋类等有益的活动,增进家园情感。彭园长和老师们建议工作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每个学期在教育教学和家长工作等方面体现和突出一个亮点就行,这样也容易看到实际效果,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若有不足比较便于及时调整。

3.最后,我们的教研工作计划采纳了大家的意见,确定本学期家长工作的创新尝试只取第一点,即:举行四次家长自主半日活动开放。

园本教研活动记录

点 :教师办公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主持人: 教研内容:

研讨大班社会性活动教学方案《爱心手语》

教研过程记录

主持人:为探讨社会文化对幼儿成长的影响,配合全市儿童社会性教育发展课程的研讨,交流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经验,总结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规律,加强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的渗透和融洽,进一步推动我园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水平,结合我园上周的个人自荐和班段推荐,今天先研讨杜老师的教学方案《爱心手语》,请大家共同研讨,给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谢谢大家!

幼儿社会性发展活动教案《爱心手语》

活动目标:

1.知道通过手的不同动作可以表达多种情感,感知聋哑人的非言语交往和表达方式。

2.初步感知、学习与聋哑人沟通的基本方式——手语,体验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

3.3.培养幼儿关爱残疾人的良好品德。活动准备:伴奏带、《千手观音》VCD 活动过程:

一、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并提问,引入活动。

1.看了这个舞蹈,你有什么感觉?

2.你知道这个舞蹈是什么演员表演的?

3.(观赏其中一名演员接受采访的录象片段)记者采访这个演员的时候,她是怎么回答的?

4.她为什么要做(手势)手语来和别人交流?

5.什么是聋哑人?

6.他们是怎样在无声、无语的世界里和别人交流的?

二、猜手语并大胆展示

1.老师做手语,幼儿猜意思。

2.幼儿结伴做手语,互相猜意思。

3.请一些孩子大胆到前面来展示自己创编的手语。

三、学习手语:早上好、晚上好、中午好、下午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

四、讲故事,引起幼儿帮助聋哑人的愿望

1.老师生动地讲述故事,幼儿安静倾听。

2.提问:

1)如果你遇到故事里的这个女孩,想不想帮助她?

2)你想怎样帮助故事里的女孩?

3.请幼儿用自己想出来的觉得可以表示对她帮助的话表达出来;

4.请幼儿复习前面学习的一些手语动作;

5.情景模仿

(教师预设一些场景,如:车站、饭店等等,请幼儿用手语的形式来和聋哑人沟通以及帮助他们)

小结:像聋哑人这样身体有缺陷的人我们称为残疾人。

提问:你还知道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使幼儿了解,除了聋哑人,其他身体有残疾的人也同样需要我们关爱和帮助)

小结:所有的残疾人都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培养幼儿关爱残疾人的良好品德。

五、复习手语歌《感恩的心》

(没有学过的班级教本歌曲的手语、学过的班级给请记得的幼儿表演一次,以此帮助其他小朋友回忆起来,最后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来一次)

延伸活动:

学习《让世界充满爱》手语。

杨老师:主题定得不错,活动内容还可以。但是内容是否多了一些?又学基本手语又有手语歌《感恩的心》,小朋友能接受吗?

王老师:那些基本手语不算难,而且我们班小朋友都会表演手语歌《感恩的心》

刘老师:你们班的孩子会表演手语歌《感恩的心》,但是如果在别的班级试教别的孩子不懂得表演啊!还有,在教学准备上是否可以

考虑带孩子去福利院参观?让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一下残疾儿童的生活,积累生活经验,使活动开展得更顺利?

王老师:带孩子去福利院参观对我们来说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这个活动参赛的时候被选上参加上一级的比赛,我们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孩子组织活动,能要求别的幼儿园也这样做吗?所以我觉得不太现实。

杨老师:我们是否可以邀请福利院的老师带一两个孩子来我们幼儿园和小朋友交朋友?这样的方式别的幼儿园也能接受啊!

张老师:可以拍摄一些福利院的孩子生活、学习等的活动资料作为教学准备吧?不过怎么说都不如先试教,我觉得还是试教了才能够看到问题所在,这样有点像纸上谈兵。(大家都表示赞同)

鲁老师:谢谢大家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园本教研与教师队伍建设 篇6

一、通过园本教研,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1)加强理论学习。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扎实深入地学习园本教研的系统理论,要弄清、弄懂什么是园本教研,并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从而不再把“外出学习”当作唯一的学习方式,而是积极提倡幼儿园即研究中心,教师即研究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寻找特殊视角,着眼自身实际,以新《纲要》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

(2)采用外出培训和园内观摩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等形式鼓励教师学习新理念、掌握新方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和教育方法。在教研活动中,就老师反映的问题和思考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为教师学习研讨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通过园本教研,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内在需求,让教师特长和潜能得以发挥,幼儿园特色得以张扬,我们鼓励创新,并尝试制定、实施分层教研计划,形成“金字塔”型的教研模式。这样不但可以人尽其才,还可以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去年,我园设立了园本教研课题小组,由园长牵头,组织教学经验丰富,有先进教育理念,教研能力比较强的老师参与,承担“凉山州教师小专题”课题的研究,我们在省、州教研专家的引领下,在探索州级课题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我们还设立了艺术课题小组、科学课题小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兴趣自主选择某个课题小组,由园本教研课题小组的成员担任“学科带头人”。园内教研以园本教研为主流,带动其他课题组共同提高。这种形式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

园本教研还注重在教研活动中提倡合作、共享的意识,采用不同的形式,加强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将教学观摩的形式,由原来的“各自为阵”变为如今的“一课多研”、“一课多教”。我们可以选定一个教学内容后,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由多名教师同开一个活动,全组教师在观摩后进行交流、分析、反思、总结,施教者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同伴教师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认识进行反思,即,如果我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处理;我曾经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等,在交流中,相互质疑、相互启迪,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晰事理,激活思维,共同探讨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达到了“经验分享、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时针对修改的案例,进行“跟进式”共同实践、反思研究,再一次体现同伴互助。教师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自我,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快乐。这样的教研学习好比一次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让老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通过教研活动,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是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加强新教师的培养,是幼兒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以园为本,开展自培活动,充分利用老教师的人才资源,采取新老教师“传、帮、带”等形式,形成老带新,强带弱的良好氛围。在自培的同时,还要重视青年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为使青年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锻炼、展示的平台,开展各种业务练兵活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

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年青教师,怕研,不敢研,总担心自己说的没有老教师有深度、有水平。对此,我们采取小组分享讨论的方法,从身边的游戏和活动说起。针对观摩活动所发现的问题或疑惑相互进行探讨,由老教师带着新教师,避免了新教师的怕研心理,又能让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获得成长。

理想高效的园本教研,必须以园为基本单位,以教师为主体,得到来自外部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建立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由于教师的理论背景和专业眼光不足,园本研究常常会陷于同水平的反复,使教研的实质性步伐减慢,甚至出现形式化、平庸化的现象。我园开展园本教研期间,在专家的指导下,帮助教师进行经验的提升,提供理论的指导,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桥梁,使我园的园本教研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推动了我园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通过园本教研,不但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动力,培养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大大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孩子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将促进我园园本教研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也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成为合格的新一代的灵魂的塑造者,才能托起明天更美丽的太阳。

做快乐的园本教研引领者 篇7

一、创设独特的育人环境,为园本教研打基础

随着教科研的不断深入,这个已有20多年园龄的鹰潭市第三幼儿园也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如何抓住现有的教育资源突显特色,什么样的环境才是人无我有的呢?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铁路”。20年的铁路企业办园史,三分之二来自铁路家庭的幼儿,让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其作为独有的文化来打造最适宜。如何将又长又大的火车搬进幼儿园?大伙着实花费了一番心思。设计了无数个方案,都被一一推翻,最后目光定在园内一块400平方米的闲置空地上。当时动车组刚试运行,如能把时尚、新奇的动车组放在这块场地才是最合适的,既美化了环境又为幼儿营造了探究、游戏的场地,孩子们肯定喜欢。想到这,大伙兴奋极了,赶紧拿起画笔把构思留下。如能让幼儿体验乘车的过程才更完美,于是图纸上又增添了售票厅、进出站口等设置,一个功能齐全的儿童车站在我们的笔下呈现。投入15万元,经一个暑期的施工,以童趣、漂亮的仿真动车组为主体建筑——“快乐车站”建成了。这里的孩子能体验快乐、享受快乐、分享快乐,它将把孩子们带进快乐的旅行世界,于是美其名曰“快乐车站”。

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园本教研作铺垫

创设怎样的外部环境才能让孩子们认识铁路、了解铁路文化呢?

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做了五方面的尝试:一是利用一堵6米高15米长的围墙,将其打造成7幅巨大的铁路发展史——有铁路发展百年史、机车的种类、铁路工种等的介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着家长和孩子们。二是将大门旁80平方米的墙面设计成“神奇的铁路文化专栏”,对铁路知识进一步拓展,开设了6个栏目。“每月一站”定期介绍一个城市的概况和风情;安全专栏介绍铁路交通的安全常识;“铁路工人”介绍铁路工人的工种和服务;“快乐车站”介绍我园“快乐车站”区域活动的流程;“爱心创编”定期收集幼儿创作的有关铁路文化的儿歌、童谣;“火车专栏”陈列了十几种火车模型,介绍火车的种类和用途;三是积极探寻游戏与学习相融合的铁路文化环境,在操场地面上描制了巨幅全国铁路运营图——这一条神奇的铁路网把祖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引领幼儿来到祖国四面八方,了解各大城市的地理位置。四是利用走廊空间设计8幅连环吊画,按照16个不同的活动内容由24块正反两面的展板罗列了近百幅幼儿活动的照片,让家长及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五是开辟班级铁路文化主题墙,让幼儿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丰富多彩的铁路知识。

每处环境设计都注重了知识与游戏、实用性和欣赏性的结合,营造了独特的“铁路文化”氛围,为孩子们积累铁路文化知识作好铺垫。

三、建立完善的教研制度,为园本教研作保障

在长期的课题研究中,我园形成了一个有业务引领、有业务骨干、有积极分子参与的教研网络,并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具体、专人专管、工作扎实。通过五个方面来抓好落实:一是教师自我加压,每周集中一个小时开展阶段研讨,提高个人教研水平;二是每人每学期上好一节观摩课,通过听、说、评课活动,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三是以铁路文化领域为载体,上好园本教研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四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五是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总结。每周二中午,园长与教师一起参加课题活动,积极参与指导。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园本教研做推动

单凭完善的制度还不足以充分调动每位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还必须设计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教研工作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每学期设立“优秀教师”“教研成果奖”“教研先进个人”等奖项,对成绩突出、积极参与、大胆创新的教师进行奖励。给予课题组一定的经费支持,对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课题,圆满结题或获奖时给予4000~10000元不等的奖励。同时将参加省、市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活动评比的成绩与奖励、表彰、职称评聘挂钩。

五、坚持长期的教研指导,为园本教研做引领

20年的铁路企业办园史,平均年龄40岁左右且大部分教师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现状,如何改变?教师的专业素养又如何提升?我认为教科研是极好的途径,把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现状才能得以改变。为此,我经常深入教学一线给教师解读教育案例,分析教育行为,传授教育技能,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努力探索把新纲要中的新理念转化为教师教学的实际行动的方法和途径。在教科研活动中,用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让每位教师都主动参加教研活动,每位骨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研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仅自己带头参与,还与教师一起探讨和反思,不断对课题进行深化。近几年来,我亲自承担、参与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和五项省级课题的研究。

六、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为园本教研做积累

“快乐车站”启动仪式拉开了幼儿铁路区域活动的序幕,“动车组”征名活动在全园掀起了高潮,“幸福号”“开心号”等几十个名字纷纷而来,最后“爱心号——D3次”以绝对多数通过。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创编家庭铁路儿歌”活动,为了让幼儿亲身感受铁路,我们组织参观车站、熊云清纪念馆等活动,许多家长带幼儿乘坐动车组,创编了200余首儿歌、童谣,丰富了铁路文化知识。火车长卷画、废旧材料亲子小制作——“我心中的火车”等系列活动,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使铁路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快乐车站”是一个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公共游戏区,十几套各工种的铁路小制服使活动更有趣,角色更形象。当孩子们排队买票、剪票进站、坐上“爱心号”动车,享受旅途景色时;当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穿上制服担当车站工作人员,为旅客热忱服务时,无论是旅客还是工作人员都在体验着成功和快乐。

七、引入课堂的铁路文化,为园本教研增亮点

三年来,课题组结合实际开展的五大领域主题探究活动,实实在在走出了一条三园特有的课题研究之路。

幼儿是如此喜欢火车、喜欢铁路文化,如能将之引入课堂那就更有意义了,如何实施呢?这个问题引发了我更深入的思考……于是课题组的教师多次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了“铁路文化与户外游戏活动”“铁路文化与语言活动”等探究。刚开始,大家很困惑、很茫然:铁路文化能和这些活动结合吗?孩子们会感兴趣吗?怎样才能取得实效呢?在一次次的研讨中,思想不断碰撞,思路越来越清晰,方案越来越精彩,而且融入了家长的参与。语言、艺术、健康、科学领域的活动随之不断推出,教师还创造性地利用全国铁路运营图开展《聪明宝贝认站名》《我想去的旅游城市》等活动,每次孩子们都是玩得余兴未尽,活动既轻松又活跃且效果好,纲要的理念在活动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八、撰编系统的园本教材,为园本教研添光彩

三年来,“铁路文化”国家、省级课题的全体成员从学习讨论到教研培训,从主体探究到教学实例,从听课到评课,从活动设计到具体实施,都与课题研究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做到有秩序、有层次、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教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在不断的学习、反思与总结中得到提高。铁路文化体系目前形成了《中国铁路史——各种各样的火车》《神奇的铁路线》《辛勤的铁路人》等六大主题并贯穿于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之中。课题《铁路文化在幼儿园的开发与利用》《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荣获江西省中小学优秀课题奖及成果二等奖。每学期的铁路文化主题月我们开展自己的“铁路文化”课程,创编的园本教材——《幼儿园里的铁路文化》填补了幼儿教材中铁路知识的空缺,此教材的出版与发行正在商榷之中。

以情境为载体, 优化园本教研 篇8

一、创设竞争情境, 激发研讨热情

我们常常会针对一个专题或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研竞赛, 以“如何家园合作”沙龙活动为例:桌上静静地绽放着一大束娇艳的玫瑰, 黑板上画着分别写有大班、中班、小班的三棵大树, 旁边还贴着许多红苹果。活动在活泼的音乐中拉开了序幕。主持人以抢答的形式, 请教师们回答相关问题, 如幼儿园为什么要进行家园合作?家园互动中有哪些好的形式?怎样才能让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积极参与且言之有理者, 即以鲜花赠之, 以感谢她的勇气和智慧。一时间, 大家情绪高涨, 桌上的玫瑰很快名花有主了。抢答之后, 沙龙又进入了竞赛阶段。主持人让大家围绕“家园沟通小妙招”, 以班组为单位讲讲家园共育的新途径, 方法实用可操作, 即在班组的大树上贴一个苹果。这一次, 教师们更是摩拳擦掌, 各抒己见, 金点子一个接一个。最后, 大班组和中班组略胜一畴。作为“惩罚”, 小班组教师集体表演了一个舞蹈。活动在教师们欢快的笑声和意犹未尽的思索中结束了。

二、创设游戏情境, 发展创新意识

同样的培训内容, 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更能把教师内心的情感唤醒, 避免教师在培训中“参而不与”的情况, 最大限度调动、激发每个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例如:针对晨间活动自制玩具玩法比较单一、枯燥的现象, 我们设计了“角色大转换”教研游戏“报纸一物多玩”:请一名教师组织活动, 其他教师当小朋友。我们首先要求“小朋友”利用手中的报纸拼图, 寻找小组成员;然后分组探索报纸的多种玩法, 把具体的玩法写在纸上;最后小组演示, 集体讨论适宜性并确定相关年龄段。“小朋友们”积极动手、动脑, 探索出来的报纸玩法多达二十几种。教师们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丰富了孩子们的游戏。

三、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质疑情境正好满足了教师的这一需要, 如创设区域问题情境:小班有一个喂小动物吃饼干的游戏, 小动物的嘴巴分别做成镂空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饼干也是这几种形状, 游戏玩法为把饼干喂到同样形状的动物嘴巴里。游戏材料投放一周, 幼儿都不来玩了, 该怎么办?教师们主动探究, 找到了幼儿对游戏材料不感兴趣的原因及对策。比如:原因是幼儿已经都会玩这个游戏, 游戏难度不具挑战性, 因而兴趣减弱。对策是:第一阶段, 投放参考样本, 让幼儿根据图示要求做夹心饼干喂小动物。例如:按颜色叠放, 按图形叠放, 按颜色和图形要求一起叠放等;第二阶段, 结合主题“可爱的动物”, 对材料进行改造、组合, 再次增加趣味及难度, 形成新游戏。

四、创设生活情境, 共享集体智慧

我们会定时根据教师的需求收集、筛选一些典型案例, 通过情景再现引导教师们进行深入探讨, 形成解决方案, 这些来自教师身边的生动案例以及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互动研讨, 让青年教师们受益匪浅。如情境再现:晨间活动结束时, 王老师带小朋友回教室, 小月的手碰到了王老师手上的金鱼缸 (家长早上带来的) , 手上被划了一道大口子。王老师带着孩子去医务室, 正巧保健医生去别的班级了, 她就自己拿张创可贴帮小月包了起来。放学时爷爷来接小月, 发现孩子手上包了创可贴便问教师怎么回事, 王老师说:“早上小月的手不小心碰到金鱼缸, 我已经帮她止血了, 现在没事了。”“什么?没事, 你怎么知道没事?有没有消毒?会不会感染?我要找你们园长。”家长咄咄逼人, 王老师委屈得都要哭了。

情境再现后, 组织教师探讨王老师做得对不对, 怎么处理更好。最终形成策略: (1) 发生事故后, 要马上带孩子去保健室找医生, 如果问题比较严重, 要马上去医院, 并电话通知家长, 并且跟家长解释发生事故的原因, 说明是自己没照顾好, 平息家长的怒气。 (2) 家长来接孩子时, 一定要先说:“××表现很好, 但很抱歉, 我没带好孩子。”放下教师的架子, 并主动承担责任。晚上一定要打电话慰问, 并在第二天早上见到面就问问情况怎么样。如果严重, 要到医院去探望。 (3) 千万不要说“孩子没事”, 教师不是医生, 不可妄下断语。

园本教研论文 篇9

澳门内外也有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试图在此基础上把握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向社会表达了澳门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健康发展的迫切性等。[1]有学者提出通过幼儿课堂表现评估, 促进教师专业反思能力。[2]还有学者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应重视文化及文化特质的研究。[3]澳门幼儿教育规模较小, 少有针对园本教研的系统研究。园本教研的风气也没有完全在澳门幼儿教育界生发开, 有影响力的园本教研成果还不多见。显然, 缺乏有针对性的园本教研成果, 已经成为制约澳门园本教研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本土研究不足, 迫使澳门不得不求助于外埠经验。借鉴和效仿外埠的园本教研, 已经成为澳门幼教行业的现实。然而, 借鉴和效仿外埠园本教研经验, 能不能体现“澳门有别”的地域特点, 能不能适应澳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特别值得探讨。幼儿教师是社会人, 自然不能逃脱社会的影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也与他们的文化性格紧密关联, 假如不理解澳门社会的特殊性, 假如不理解澳门文化特质, 而一味地强调园本教研的一般性经验, 那么又如何保障澳门幼儿教师专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我们认为, 澳门幼儿教师是带上典型澳门文化烙印的人, 没有对澳门文化特点的深刻认知, 就失去了发展澳门幼儿教师园本教研的根基。本文试图从“澳门有别”的文化特质出发, 探讨澳门文化特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探讨哪些特质有利于幼儿教师园本教研, 哪些因素不利于甚至阻碍其园本教研,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发展澳门园本教研的若干策略。

通过7个月的实际观课, 以内地教学的实践为参照, 综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 笔者提炼出了澳门园本教研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教研动力不足, 教研制度尚未建立, 研究方法单一, 缺乏反思能力, 教研内容窄化, 专家引领表面化, 教研时间不固定, 教师队伍尚不稳定, 缺乏园际合作与交流, 园本教研创造少。这些问题未必都是独立存在的, 部分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之所以单独提出来, 目的是为了分析和思考的方便。

可以看出, 上述问题有观念方面的, 有制度方面的, 也有行为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很多, 而从文化特质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 不仅可以起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也有可能认识得更为深刻, 解决得更加彻底。

二、澳门文化及其特质

本文采纳霍夫斯泰德教授的文化比较研究方法, 借鉴他所提出的文化研究五项维度, 作为我们审视澳门文化特质的工具。[4]同时, 我们也通过实践观察和本澳学者对澳门本身文化的研究成果, 提炼出澳门社会和教育环境内外的澳门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 得出澳门文化的多元杂糅之特点。

霍夫斯泰德通过对I B M的11.6万名员工所作的调查, 获得了文化比较研究的五个维度:权力距离维度、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男性化/女性化维度、长期取向/短期取向维度。[7]所谓权力距离, 指的是存在着使管理者与雇员相分离的强大而又合法的决策权力的信念。亚洲和南美洲的多数国家属于权力指数维度较高的文化, 美国和北欧则正好相反。不确定性规避, 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建立正式的规则, 不容忍观点和行为的偏离, 相信绝对知识等, 有利于规避不确定性。希腊、葡萄牙和比利时等国的不确定性规避的指数偏高, 而中国、爱尔兰和美国则偏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反映的是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关系。个人主义强, 则集体主义弱。日本文化的集体主义指数较高, 因此“枪打出头鸟”的现象非常适用于日本。男性化/女性化, 是以性别差异来表现一个民族一个文化是属于自信、坚强、注重物质成就感的, 还时属于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的。北欧国家文化富女性化气质, 而日本则相反。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是指长远与当前关注点的差异。前者关注未来, 重视节俭和毅力, 社会则以长远目标为方向, 如日本。与此相反, 短期取向的文化倾向过去的和现在的。人们尊重传统, 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 但生活的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对未来考虑的相对较少。

对照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比较维度, 我们对澳门社会的文化倾向的初步分析如下:对职位和岗位权力较为崇拜, 因而权力距离指数较高;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比较担忧, 凡事都用法律、法例和规定相规范, 因而是一个指数较高的不确定性规避类型的社会;虽然倾向于英雄主义, 但总的来说是一个集体主义倾向指数比较高的社会, 崇尚的是社团依赖, 跟风走, 不愿出头, 不敢也不愿为天下先;因为倾向于温良恭俭让, 注重谦逊、礼貌和温顺, 抵制冲突和对抗, 因此其女性文化指数较高;澳门文化中的短期取向较为明显, 尊重传统, 重视当下, 同时也有危机意识, 虽然属短期取向型文化, 但是程度上相对较弱。换言之, 对待不同事物, 也不时有长远取向的成分。

此外, 我们也通过田野观察和分析本澳学者研究成果, 提炼出了澳门文化的特质, 并试图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希望以这种具象式的研究来深入认识澳门幼儿教师的人格特质, 进而为澳门幼儿教师园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思维视角 (见表1) 。

不难看到, 澳门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因素, 例如心态上开放多元、交往沟通中注重和谐而非冲突、重视伦理、历史和协商等。这些文化特质是所有澳门教师, 特别是幼儿教师从事园本教研所必需认真面对和思考的。与邻近地区和外埠不同的是, 澳门文化是中国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有很多特异性, 它那种中西融合的深度, 具有中葡文化特点的管治风格, 都是澳门发展的宝贵遗产。吴志良认为:“澳门中西文化交融是一种很暧昧的, 很平和的, 是天长地久而慢慢渗透的, 不会感到一种很强势的东西, 它是一种很松弛的多元文化, 不是表面上的, 而是渗透百姓日常生活中的。”[5]

相对于美国式的熔炉文化和加拿大式的马赛克文化, 澳门的多元文化犹如“煲汤式的”, 过程是缓慢和渐进的, 融合度是很高的。

澳门的文化包容不是政策倡导的目标, 也不是政治家的做秀, 而是渗透于澳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澳门, 生活着一个特殊的人群——土生葡人, 他们生活的状况和感受可以直接反映澳门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根本上, 澳门这个地方……是什么人都有, 是没有歧视的”[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澳门的莲花精神, 尽管对莲花精神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是“濯清涟而不妖”“迎朝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 无疑构成了莲花精神的基础。“朵朵花红绿叶半身白”, 突出的是澳门人能洁身自好、追求美好的良好愿望和品质。

事物都有两面性, 澳门的文化特点也有与时代发展不相一致的音符。看待文化特质的消极因素, 不是否定澳门文化的积极性, 而是要防止消极文化因素的滋长, 直至创建一个和谐、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新文化。随着澳门社会经济的发展, 澳门人滋生出“小富即安”的思想倾向, 并发展为谨慎有余而战略性思维缺乏的倾向。而机会面前行动迟缓、被澳门人自称为“慢热”的情况,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7]小巷思维和小社团意识是澳门文化中的显著特点, 尽管不能说一定是消极因素, 当然纵容其发展, 也有可能发展到极端, 极端的小巷思维和小社团思想, 就一定不是积极的文化因素了。注重社团文化也可能带来思维上的偏重情感而忽视理性, 也是值得考虑的。殖民地文化的“疏离性”虽然随着回归十年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而有较大减缓, 但还不能说这种文化倾向就已经消失。

三、基于澳门文化特质的澳门园本教研发展策略

由澳门幼儿教师园本教研的现状、问题, 结合澳门文化的基本特质, 我们提出了发展澳门园本教研的几点建议。这些建议的目标就是要解决教师教研动力不足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传统单调问题、教研水平和层次不高问题、团队资源整合不足问题以及园本教研澳门模式的构建等。鉴于此, 我们着重从园本教研动力、技术方法援助、学习性组织构建和澳门模式创新四个方面作出些许浅显的思考, 以就教于行内有兴趣的教师。

1. 提升幼儿教师教研动力是推动园本教研的第一要素

澳门教师相比于周边地区的教师有天然的生存优势和文化特点。收入不是很高但职业稳定, 劳动力需求旺盛, 让学校不得不重视调整它们与教师之间的雇佣与受雇关系, “泛澳门”的职称制度尚未建立起来, 让教师感觉不到专业级别提升与教研之间的关系, 等等, 不同程度地让教师滋生出了“小富即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 总觉得教研与不教研区别不大。因此, 提高他们的教研动力须从三个层面作出努力:第一, 政策和职称制度上, 必须使教师的园本教研的量与质的结果与专业晋升相关联;第二, 学校须建设起正式或准正式的教研活动制度, 让教研具有可考评性, 通过考评, 起到鼓励和奖励那些教研成效较大的教师;第三, 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获得内激励, 适当上移教师的需要层次, 特别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获得愉快, 提供专业自信。

2. 提供技术方法援助

解决了动力问题, 就要解决方法和技术援助问题。澳门幼儿教师虽然学历层次高, 见识较广, 但是对于如何选题、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如何寻求研究援助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教青局与学校在坚持引进专家指导与引领的基础上, 做好三件事:第一, 做好澳门园本教研的设计, 这种设计既是规划的, 也不全是规划的, 是介于规划与工作日程之间的设计。第二, 要在学校之间进行教研任务的分配, 做到有所侧重, 有所为。例如, 如果A学校的教师集中于小幼班的教材研究, B学校则应集中于中幼班, C学校则应集中于大幼班;如果A学校为幼儿智能多元研究, 则B学校应为品性研究, C学校应为亲子活动研究。如此安排, 就为经验分享奠定了基础, 也可以避免各自为政和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出现。第三, 在技术方法援助上, 要善于提炼典型而成熟的教研方法。例如, 有教师提出的实践教学互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四步法就是一例, 即 (1) 备课——预设——共同谋划; (2) 上课——听课——注重观察; (3) 评课——完善——相互切磋; (4) 跟进——再创——转化行为。[8]还有学者提出了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和学习型教研的倡议, 也值得参考。[9]

3. 构建学习型组织, 重视园本教研团队建设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有二, 一是团队有目标需要实现, 就是说“有事要做”。二是团队是因任务而结合, 任务来的时候, 团队形成了, 任务完成后, 团队自动解散。园本教研不仅需要团队建设, 而且需要在不同层面推动团队建设。园本教研之难, 难在无任务而结合, 有任务却少有同事一起做, 本学校有任务做, 但是很少有跨园合作或者园际合作。无任务而结合, 结合起来将无多大意义。所谓的任务首先应该是专业性的, 具有研究价值的, 大家为了实现一大“工程”不得不合作, 比如园本教材开发、幼儿语言教学、特殊幼儿启蒙教育等。这样, 教师就会自然结合成一个团队。将此放大, 就可以从同年级的合作扩大到全幼儿园的合作, 乃至于跨园或园际合作。

4. 基于澳门文化特质, 发展埠外互助式园本教研

澳门文化中潜在着谦逊性格, 尊重人胜于尊重自己, 结果可能造成自信心的不足。澳门还有重模仿轻创造的文化性格。就园本教研而言, 模仿是现实, 创造还未真正开始。我们不想具体探讨创造的对象和细节, 而是想思考创造的价值及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和鼓励创造。为什么要创造?无外乎“为己为人”。为己, 就是为澳门幼儿教育的自身发展。为人, 则是以服务外埠为目的。历史上澳门文化中潜在着“小巷思维”等狭隘意识, 很少主动去关切外埠事务。随着澳门的经济社会发展, 也因为澳门虽然是微型都市但却是经济巨人, 因此, “为人”既是利他, 最终也是利己。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岂不知他们也能够通过外埠服务而极大提高自身专业自信, 这不就是园本教研的本质嘛!如果从“爱澳爱国”的角度看, 也可以将这个思想具体化为:通过创造幼儿园本教研澳门模式, 服务内地学前教育发展, 达到最后提高澳门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阮邦球.澳门学前教育:回顾与反思[J].行政, 2006, (1) .

[2]张伟.当局委托港院校研究指幼师教学有不足幼教中文学习评鉴倡重听说[N].澳门日报, 2009-6-30.

[3]刘羡冰.莲花精神和多元尊重——澳门两笔丰厚的历史遗产[J].学术研究, 2003, (1) ;周红莉, 冯增俊.回归十年来澳门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11) .

[4]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5) .

[5]你所不知道的澳门文化[J].亚洲周刊 (香港) , 2009, (16) .

[6]施力维.澳门土生葡人生活写照:文化交融多元共存[EB/OL].http://www.culturalink.gov.cn/focus/2009-12/11/content_362427_2.htm.

[7]参与横琴开发宜快不宜慢[N].澳门日报, 2010-2-2.

[8]陈华忠.在互动教研中促进教师发展[N].中国教师报, 2006-2-22.

园本教研论文 篇10

一、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 一种制度入人心

制度文化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取向, 还是园本教研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阶段性发展的过程, 中心是专业成长, 这种发展需要制度来保障。为了进一步完善全园园本教研活动, 我们建立以“横向教研组为面, 纵向教研组为点”的园本教研体系。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 按照“从教师中来, 到教师中去”的原则, 我们制定了幼儿园的教研常规管理制度, 了解教师的实际要求, 在年级组和教研组中进行广泛讨论, 让教师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相关制度的修改中来, 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 不断完善各项园本教研常规管理制度。

二、从“一言堂”到“各抒己见”, 一种文化在改变

我们坚持每个双周周三的教研活动, 边学习边讨论, 引导青年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为了更好的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 我们打破过去教研组长“一言堂”的做法, 采用多种激励的学习方式, 很好地调动了青年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研讨时, 为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发言, 有时就以青年教师组成一个研讨小组, 在这样的氛围下, 大家就显得比较轻松, 畅所欲言, 无拘无束。比如在我们的园本教研活动———“理论学习”中, 教研组长事先把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 提出若干问题, 然后一起集体学习、交流, 请每一位青年教师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 对有积极参与、独到见解的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我们还尝试改变一些传统的理论学习评价方式, 重点从评说、评写、评做三个方面入手, 在评价方式上进行优化, 重视青年教师学习的消化环节和实践环节, 切实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 培养了青年教师从想说到敢说再到会说, 深化了教研活动, 微醺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从“雾里看花”到“柳暗花明”, 一种模式显成效

我园这两年招收了很多新教师, 青年教师的队伍逐渐庞大起来, 这一批新生力量给我园注入了新的血液, 也同样带来了难题, 青年教师往往在教学工作等方面一开始摸不着头脑, 雾里看花, 不知所措。为了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我们开展了“青蓝结对”的活动。“青蓝结对”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实践中对青年教师进行有效培养的一种传统的园本培训模式。它采用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合作的形式, 一方面要求青年教师观察、模仿骨干教师教学实践, 另一方面骨干教师具体指导青年教师, 逐渐使青年教师体悟这一职业中的隐性经验或缄默知识, 不断掌握专业技能和智慧。为了加快这一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园在师徒结对时建立了合理的结对模式。

1. 精心挑选导师队伍。

我们挑选学术带头人、年级组长、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和骨干的老教师做师傅, 充分发挥导师的辐射、带头作用。

2. 采用有效性的培养方式。

(1) 导入阶段, 我们采用“小点突破、模仿改进”的方式, 目的是为青年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2) 学习阶段, 我们采用“以点到面, 举一反三”的方式, 目的是促进青年教师自我学习、体会教育教学技能。 (3) 巩固阶段, 我们采用“先收后放, 先死后活”的方式, 目的是巩固和提高青年教师初步掌握教育教学技能。

3. 建立合理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比如, 在“师徒结对”的前期要了解这一工作常规制度, 师父和徒弟要制定好计划或方案制度, 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丰富档案袋制度, 在“师徒结对”的后期要做好成果汇报, 并对其考核, 真正把“师徒结对”工作落到实处。

四、从“自我反思”到“登高望远”, 一个团队当高参

“一课多研”是我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有位智者说:“好的成果是做出来的, 而不是写出来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了关注、支持每一次的活动和比赛, 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当好参谋, 我园成立了由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科研团队。在每一次的比赛活动前, 我们的核心团队本着关注教案的重难点环节、关注青年教师的个性需求的理念, 采用一种“多对一”的互动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完善活动的方案。团队成员以问题为启发, 以建议扩补充、以质疑助拓展, 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上不断趋于完善。

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挑剔的旁观者”, 要发现问题与不足, 引发青年教师及时去思考;一个优秀的团队是“适时的合作者”, 在真正需要的时候, 能够融进青年教师的活动之中, 予以帮助;一个优秀的团队是“创新的捕捉者”, 能够敏感的发现青年教师的教育智慧, 及时引领与点燃。

五、从“研究成果”到“智慧教育”, 一个重点渐转移

我园提出青年教师要有“总结出来、展示出来、转化出来”的教育观念, 支持他们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智慧教育, 享受教科研过程中带来的成功体验, 从而积蓄热情和动力投入到新问题研究中去。

1. 构建科研模式。

我园的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承担了自己的微型课题, 年轻的骨干教师还承担了年级组的子课题, 正是在课题的研究中, 教师提升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增强了教研能力, 看到了教研给实际工作和个人成长带来的帮助, 更增强了对教研活动的兴趣与信心。

2. 展示科研过程。

我们鼓励青年教师“秀一秀”研究过程, “晒一晒”研究成果。第一, 定期召开课题的讨论会, 园领导进行及时的检查与指导。第二, 每月一期的《教科月报》以文图结合的形式向我们展示这个月的教科研动态;第三, “缤纷活动”的开展将我园的课题《幼儿园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以融会贯通的形式穿插在每一个青年教师的课题中;第四, 邀请专家对课题中期成果展进行专业指导。第五青年教师进行课题汇报课, 并撰写发表论文。

3. 评价转化成效。

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鼓励青年教师制定一系列“课题评价表”来展示这些复杂的理性认识, 更好地将日常教学与研究进行融合。园领导敏锐地观察和发现教师实践中迸发的智慧花火, 用“赏识”的评价做燃料, 助燃青年教师们研究的热情。

园本教研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篇11

关键词 新《纲要》;园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

“园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到幼儿园,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专业理论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与理论的提升,是保证新《纲要》的贯彻实施向纵深发展新的推进策略,使幼儿园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立足园本培训、促进园本教研的发展

我园的园本教研活动在幼儿园内部进行,重新梳理各岗位职责,明晰园领导、教研主任、教研组长和教师的工作要求,并制定出计划,鼓励教师理论导读、实践展示、科研研讨,大活动主持等自我挑战项目的积分制度,为教师搭建自我挑战、自我展示、自我加压、主动发展的平台。采用内部策略和外部策略进行园本培训,内部策略以培训地点是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培训主题是发生在教师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培训的方式是教研组教师理论对话、师徒结队、教学实践、定量定性评价。外部策略以专家们来园对话、质疑;改变管理策略,取消统一课表,减少固定作息时间和不适当的评价标准,让教师在较大弹性空间内自主教学、开拓创新、大胆实践。

1.召开区域活动现场会

为充分发挥园本教研实验基地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每学年度,都召开园本教研座谈和经验交流会,有创新园本教研和教师园本教研两种形式,主要通过经验交流及现场观摩进行,提高了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质量。

2.师徒结对

为了提高新教师、年轻教师质量,培养骨干力量,我们采取了师徒结对帮扶方式。要求教学主任、教科研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至少与1-2名新教师、年轻教是开展师徒结对,教学帮扶活动。带教内容采用“跟岗学习,上示范课,听指导教师观摩,共同备课,QQ群交流平台”等形式。师徒结对,进一步增强了师徒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新教师和年轻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互动平台。

3.园本教研案例、论文征集

为培养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定期开展幼儿教师园本教研案例、论文征集活动。收集园本教研案例,开展评选活动,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观察了解幼儿、分析研究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教师自主反思、自主研究、自主成长。在科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坚定科研发展目标,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化课程改革。进行了幼儿园的主题环境创设及园本教材的编写。在新《纲要》精神指引下,重视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积极努力地进行深索,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优活动、撰写教学随笔与反思,教师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精心准备,活动后的个人反思与集体评析,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身评析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多名教师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二、园本教研有突破,效果显著

1.园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

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打破教研孤军作战的局面。通过园本教研让教师明白学习是一个共同体,营造了民主、平等、开放、合作的教研氛围,打破了一般教师没有话语权的局面,从“说”做起,创设“说”的机会,尊重“说”的权利,培植“说”的勇气,锻炼“说”的智慧。教师有了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空间,园本教研才有了“研”的基础。

2.教研氛围空前浓厚

园本教研的开展,变过去关注教师的“教”为研究教师的“教”与“学”,让教师从主观内需角度接纳园本教研,践行园本教研,并努力追求园本教研的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三、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一定问题,重公开课,轻常态教学。重“展示”轻“反思”,展示提供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载体,载体有了,问题却没有了,载体做得很漂亮,老师反思的时间却很短;反思往往做得很肤浅,没有去深究。重“教学型”教研,轻“研究型”、“学习型”教研。“教学型”只是把教师看作传递知识是工具,幼教工作是谋生的职业而非事业。研究型的教研如果不做,会导致教研没有深度。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学习型教研主要是帮助老师提高学习能力,引导老师去阅读。培养老师读书习惯,通过教研提出倡议,交流各幼儿园解决老师实际困难的经验,推动老师从读书中获益。

四、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纲要》贯彻过程中,幼儿园立足本园实际,扎实有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有力地支持和帮助。园本教研作为幼儿园推进课程改革发展进程的战略制高点,其重要性在大力倡导幼儿教师自我发展的今天日渐突出,它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的桥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力途径。它从了解教师、深入课堂、现场观摩、参与体验、剖析解读、方法步骤、实施策略等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常光.校本研训中的教师自我成长[J].教育·科研,2008(18):42.

园本教研论文 篇12

1.学习幼儿园游戏的相关理论, 明确游戏在课程中的重要价值。

2.争鸣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环境的预设与生成, 关注游戏的有效互动。

3.重视游戏中幼儿经验与情感的分享, 强化游戏中交流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小熊若干、信封6个、多张小纸条 (与教师人数相等) 。

2.预先设计好的游戏问题写在彩色纸条上, 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

活动过程

一、游戏“揭彩条”, 引导教师自主选择、自由分组

主持人:欢迎大家进入游戏课堂。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快乐游戏的音符, 让游戏成为我们教育生涯中的主旋律。 (主持人边说边走向黑板, 揭示活动主题) 。

下面, 开始第一个游戏“揭彩条”。请老师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揭下一张彩条, 然后根据小彩条背后的单数或双数, 按标记入座。

(主持人的话音刚落下, 教师们纷纷从墙壁上揭下一张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再按照主持人提出的游戏规则坐到相应的位置。这时教师们已经自由分成两组, 成﹝﹞形面对面坐下。)

二、游戏“同伴过招”, 教师协商确定题型、交互碰撞

主持人:现在请各组老师将问题汇总一下, 按必答题3个、互答题3个和争鸣题1个三种类型分类, 并请放进相应的信封里。

(短短几分钟, 两组成员经过一番交流, 很快就确定了题型, 放入信封并交给主持人。)

主持人:我们进入“同伴过招”环节, 首先是必答题。

1. 必答题 (问题略)

主持人:我问、我问、我问问问。

两组队员:我答、我答、我答答答。

主持人:必答题是由本组队员来回答, 当回答不上来时, 组内成员是不可以进行补充的。请A组先来回答, 答对者奖励一个小熊。

2. 互答题 (问题略)

主持人:我问、我问、我——问问问。

两组队员:你答、你答、你——答答答。

主持人:下面进入互答题。问题由对方组内成员来回答, 组内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请B组先来回答, 答对者奖励一个小熊。

3. 争鸣题

主持人:我问、我问、我——问问问。

两组队员:我答、你答、大家———答答答。

主持人:两组的成员都选了1个大家平时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争鸣题, 相信通过大家的研讨与争论, 一定会有所学、所思、所悟。

问题一:游戏的场景设置是否需要预先固定?

主持人:游戏的场景设置这个问题在三个年龄阶段都涉及到, 请大家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游戏经验, 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肖伯纳说得好:你一个思想, 我一个思想, 我们交换了就有两种思想。

A组陈老师:预先固定游戏的场景对小班幼儿比较适宜, 因为幼儿的游戏行为本身受制于游戏环境, 小班幼儿通过固定场景设置可以熟悉游戏内容, 逐渐融入游戏之中。

B组顾老师:上次我看到中班开展“超市”游戏, 教师预先将游戏区域固定, 环境本身已经暗示了幼儿游戏的主题, 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主持人: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教师就应该充分放手, 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布置游戏场景, 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就会更高, 兴致就会更浓, 游戏的效果也就迥然不同。还有哪组老师想发言?

A组陶老师:主持人说得对。虽然幼儿只是用简单的玩具柜、桌子或用其他物品在摆设, 但是在这摆设过程中, 幼儿在思考多个问题, 用什么东西来摆, 如何设置, 怎样摆设才好。

B组宗老师:是的, 幼儿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想象与建构着, 同时也在与同伴共同的合作中积极交往着, 语言与动手能力同时获得发展。

B组姚老师:其实, 不管是在教学活动还是在游戏之中, 教师都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环境场景的设置可以交给中、大班的幼儿, 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

A组周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幼儿, 可以让幼儿进行尝试, 试过之后才会知道幼儿会与不会。

B组华老师:我们应该积极让幼儿都来尝试。如果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那幼儿游戏的水平永远得不到提高。

主持人:虽说设置游戏场景只是游戏中的一个细小的环节, 但也值得教师重视, 真正做到在每个细节之处给予幼儿自主, 焕发游戏精神。

问题二:游戏后的分享活动如何组织?

主持人:当游戏结束时, 师生共同围坐在一起, 交流与讨论游戏的体会, 分享游戏中的快乐与经验, 对于这个有意义的环节, 平时你们又是如何组织的?

A组蔡老师:我觉得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点, 以此展开讨论, 更能激发幼儿的参与性。

B组金老师:我觉得要及时捕捉游戏中幼儿的闪光点, 在游戏分享时更多地让幼儿体验成功与自信。

A组陈老师:开展游戏分享活动时, 老师要有问题导向, 目的性要强。设计问题时应该多加思考, 一个问题提出后, 幼儿的反应会是怎样的?要能让幼儿围绕一个中心来相互交流、讨论, 说出自己的想法。

B组蒋老师:我也赞成A组老师的意见。如××老师开展的小班民间游戏“拍山墙”, 教师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这个游戏哪里好玩呢?许多幼儿都说了自己觉得好玩的地方, 说得非常流利。

B组孙老师:中班Z老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贝贝服装厂”的分享活动时, 根据自己观察到的“设计室”“试衣间”“展示厅”等几个区域各自为阵、幼儿间的交往不多等情况, 在组织分享活动时就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

A组施老师:教师要在幼儿的讨论中捕捉到有价值的地方, 引发幼儿的争议, 让幼儿在争议中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从而深化游戏, 积累幼儿的游戏经验。

B组姚老师:我觉得并不是每一次游戏都要有分享活动。这得取决于教师对游戏的观察, 对幼儿经验的把握。

主持人:是的, 不能将游戏的分享活动作为一种操作程序来开展。大家可以根据刚才老师们分享的智慧到实践中去验证, 或许自己会有好的方法与策略。有时一个问题的答案有几个, 关键得看哪个是适合自己的。

三、游戏“激情对打”, 教师身心完全释放、体验乐趣

主持人:最后, 请大家离开座位, 来到排球场。不过今天的排球是用气球代替, 还是以刚才的小组为单位分成A、B两队, 五个气球同时置于空中, 由两队进行对抗, 不让气球落在本方场地上, 累计数量, 少者胜出, 采用“五局三胜”制。规则是, 不能用手去接触气球, 可以向气球吹气或是用头去顶。

上一篇:高效解题初中物理下一篇:管、办、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