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研论文

2024-09-27

创新教研论文(通用12篇)

创新教研论文 篇1

新疆乌苏市地处西北边陲, 乡场镇学校多, 民汉合校多, 特岗教师多, 远离城市的农牧区学校多, 且三三两两较为分散。这许多个“多”, 给我们的教学、教研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困难,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 乌苏市教育局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 总结出了实施联盟协作式区域教研, 实现教研资源共享的适合我市特点的教学、教研模式。

一、成立教育联盟, 出台实施方案。

教育均衡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作为乌苏这样的教育大县更有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迫切性、必要性, 更应该在城、乡学校, 乡场镇相邻学校之间建立教育联盟基地, 在联盟内部探索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管理、师资流动、德育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经验, 加强教育联盟之间的有效竞争, 并为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均衡化发展提供经验。为此, 教育局出台实施了成立教育联盟的具体方案。首先是学校联盟划分。根据各学校分布情况, 将全市17所中学划分为东、西校两大联盟, 24所小学划分为5个联盟。其次是成立教育联盟领导机构并建立联系制度。行政领导和教研员两两结合蹲点到各联盟, 领导负责协调及督察工作。教研员要对所在盟区的工作进行全方位指导, 参与所在盟区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协助盟区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赛讲课、课题研究、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教研活动。第三是工作要求。联盟内部的核心校负有带动联盟内部薄弱校发展的义务, 每学期对内部其他学校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以半个月为一个周期由联盟内的其他学校将骨干教师送到核心校开展影子培训, 核心校要指派专人负责开展一对一的培训, 从备课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参加培训教师全方位参与核心校指导教师的工作。培训结束前参训教师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上一节公开课, 并由核心校教研室或教研组, 对其培训效果进行鉴定, 确保培训质量。

二、组织送教活动, 共促和谐、均衡发展。

近两年来, 教研室以联盟为依托, 大力倡导城乡学校结对子, 开展“帮教”活动, 通过“送课”为城乡教师搭建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我们要求, 盟区间要根据所需相互送课, 进行教研活动, 被要求送课的学校可跨越盟区送课、研讨交流。去年各盟区都顺利完成了各自的送课活动, 而且满意度较高。送课活动的有效开展, 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为了推广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连续两年, 教研室组织学科教研员和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在地区教研室的带领下分别对和丰、托里、额敏三个县进行了送课活动。通过“县市联研”, 推动了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丰富基层学校教科研内涵, 促使联盟教研活动扎实开展。

教研室本着“立足基层教学、搭建城乡交流、乡乡交流互动平台”的宗旨, 在全市的中小学精品课评比活动中采用市直和乡镇轮流设点的方式进行活动。我们把精品课评比、教学研讨、送教下乡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了评比的透明度, 实现了精品课评比的最大收益, 受到了农村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在全市精品课评比活动中, 我们要求各联盟必须通过初赛, 评选出最优秀的教师参加市级课堂教学复赛。教研员分赴各联盟参加学科课堂大赛初评工作, 各学科根据计划安排进行选拔赛。在初赛中无论是联盟学校领导还是参赛教师对活动开展的重视程度较以前均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研活动的效果、层次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教研活动科学、有序地开展, 进一步促进了有效课堂的构建, 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 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加强校际联动, 促进教学研究向纵深处发展。

为扎实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加强与周边兄弟学校的交流与沟通,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宗旨, 奎屯、乌苏两地轮流坐庄举办中小学不同学科的课堂研讨活动、读书沙龙、班主任演讲、基本功大赛, 等等。老师们对不同地区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行了交流。通过两地教师之间多层面、全方位的交流, 不仅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 彰显了教师的实力及风采, 而且促使与会教师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本质, 对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有了更广阔、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市一中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五地六校”教研活动, 加强了高中校际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各学校根据时间安排, 轮流举办不同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同时教研室还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一年一次的克拉玛依、昌吉、奎屯、石河子、塔城地区举办的“五地”联合教研活动。活动涉及初、高中两个学段, 研讨科目及内容由承办方定夺, 教师们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课后反思、教学研讨及学术报告, 充分进行了教育资源、信息、经验、方法等方面的交流, 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几年来, 我们行动着、探索着、感动着、收获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努力践行, 全力推进。

创新教研论文 篇2

走 特 色 校 本 教 研 之 路

——校本教研先进集体汇报材料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靖边六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外地外校成功经验,组织教师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以课改促学生全面发展,使学校逐步走上了一条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健全组织,加强校本教研管理 学校对校本教研一是实施分级管理。针对学校实际,我们创建了“两线五级”的校本教研管理网络。即形成以教研室和教务处为主的“两线”管理为主,以校长、主管校长、教研教务、教研组、备课组为组织的五级教研组织。其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校长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负总责,主管校长具体组织实施,教研室负责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活动,教导处指导并管理教研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分管教研组的领导组织并全程参与管理。

二是实行制度化管理。学校制定有《靖边六中校本教研五年发展规划》《靖边六中校本课题管理办法》和《靖边六中校本教研活动考评细则》等相关制度,对教师个人和教研组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做到“三有”:有职责任务,学期初就明确具体任务指标;有考评办法,活动过程有检查记载,期末有评比方案;有激励措施,教师个人活动情况与每“四制”考评绩效工资挂钩,教研组在期末评比中获得先进的有物质奖励。

二、立足实际,丰富校本教研活动

1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准确选择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将常规教研活动与特色教研活动融合,通过集体备课、课例研究、课题研究、课改论坛、专题讲座、教学反思等形式丰富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以常规教研活动为基础落实校本教研。常规教研活动我们主要做到“三抓”:第一,抓好集体备课。每科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实行“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程序。教务处派专人参与指导。集体备课不仅有利于教师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有利于青年教师迅 速成长成熟。每遇赛教、公开、示范,各科领导、骨干齐聚一堂,讨论气氛空前热烈,全体参与者均有不同收获。第二、抓好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我校的课例研究主要以“多人同课”和“多人同主题”两种形式为主,课前以备课组为单位要确定课例研究的形式和主题,并在集体议课的基础上至少实行三轮上课,课后上课教师均要写出教后反思,并上交教务处存档。第三、抓好教学反思。学校实行教学反思常规化,每位教师毎课必须有教学反思,反思既可以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他人授课的评议,既可以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可以是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既可以是对某节课的评析,也可以是对某阶段的教学的回顾。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作品每学期都进行等级评定,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工作积极性。

(二)以课题实验为依托推动校本教研。从2007年开始,我校陆续承担的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有:国家级课题《创

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奇快作文应用研究与实验》,省级课题《中学物理化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研究》,英语、数学教研组今年也申请了中央教科所的课题《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此同时,在李建国校长的指导下,学校降低教研重心,重视以校为本的微型课题研究。微型课题来源于教学中的细小问题,直指课堂教学实际,秉承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它的研究周期短,难度小,见效快,研究成果不需要长篇大论,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千字小论文等。这样的课题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气力,又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老师们都热衷于此,乐此不疲。目前,我校已有十三个备课组有了校本教研微型课题。

(三)以专题讲座为形式深化校本教研

从2006年建校以来,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就既是我校的优点,也是阻碍我校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学校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确立了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题的三年一轮系列专题讲座。先后讲座次数达50次之多。其中数学由李校长亲自主讲,每学期三次,三年总计18次。每次讲座李校长都要精心准备、细致备课,他的学习笔记和讲稿堆在一起足有一尺厚。语文组我校教师整体比较年轻,为此,我们聘请了教研室陈国胜主任为我们做讲座;英语组由延英老师和教研室钟凯安老师主讲。这些讲座,使广大年轻教师短时期内在教学理念、理论水平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四)以课改论坛为载体促进校本教研

为了将校本教研工作开展的更为深入,尽快培养我校年轻教师,打造一批校级、县级,乃至市级省级名师,我校从今年起在全校开展课改论坛活动。论坛以课改理念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课堂教学改

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宗旨,唱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旋律。通过论坛,搭建平台,引领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提高了教师们参与课改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全面、均衡、持续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五)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手段引领校本教研。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真正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同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也为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舞台。我们学校将课程开发作为校本教研的一条有效途径,成立校本课程管理、开发、审定小组,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通过大量走访座谈、实地调查、搜集资料,自主编写了一本《靖边六中新生入学教育读本》。同时计划未来三年相继组织编写《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生活中的物理与化学》、《数学与生活》、《作文教学系列教材》等。

三、追求实效,总结校本教研经验

学校坚持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总结汇报活动,通过总结促整改、促完善、促规范、促提高。首先是责任处室定期开展专题小结,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扬长避短,同时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确保校本教研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其次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经验交流,通过学科间、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体验成功与成就感,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全体教师在引领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在互助中进步,教学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几年来,学校教师不仅在县内青年教师赛讲中频频获奖,而且在省级、国

家级教学交流中也捷报频传;教师的论文获奖更如雨后春笋,相继登载在各级各类刊物。

“三尺讲台,终岁莫问荣枯事;两袖清风,回首只闻桃李香。”经过六中全体师生的努力拼搏,我校各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2006、2007、2008、2009连续五年中考平均成绩和高中升学率居全县第一;2007年,在全县庆祝教师节大会上,县委、县政府授予学校为“教育教学先进集体”;2008年9月,在全县庆祝教师节大会上,校长李建国被授予靖边县“十佳校长”,同时,在教育局组织的教育教学目标任务考核中,靖边六中获得全县第三、初中组第一的好成绩,被评为“2008教学质量考评优秀单位”;2009年2月,在靖边县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靖边县教育局授予学校为“质量优秀学校”称号,同时被榆林市教研室评为“课改先进集体”。2010年9 月,陕西省教育厅授予我校为“陕西省语言规范化示范学校”;2010年10月29日,“316工程”督导评估我校时,获得“优秀”的评估等级;2010年10月,《教师报》第十二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我校获集体一等奖 ;2010年9月,榆林市教育局授予我校为“榆林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2010年11月,我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规范化学校”。

总之,在今后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立足学校实际,以追求实效为目标,坚持在实践中探求,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让我们的特色教研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靖边六中

创新教研论文 篇3

关键词: 校本教研;机制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自觉地,积极地,有效地诱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获得知识,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式,了解大纲及教学目标狠抓教学过程,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学上更上新台阶,英语组制定了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一、具体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体英语教师都要抽出时间学习新理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改进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即努力做到关注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常规,指导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抓好“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培优辅导”等主要环节,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特长,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确立教研课题,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很有必要确立一定数量的教研课题,并尽可能让广大教师参与其中,促使他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为了搞好教研工作,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学校应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叙事,然后分组讨论,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形式,总结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喜与忧,探讨新课程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二是加强课后自我反思。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课课有反思,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教学事件,分析其原因及改进办法,并充分利用观察、谈话、作业等手段了解学生的想法,找准问題进行反思。

三是确立教研课题,应以切合学校实际为主,尽可能地使教研为教学服务,为减负增效服务。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探究的过程。通过学习和探究,使参与课题的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研究成果的展示,又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专业水平迈向更高层次。

三、教研活动经常化

根据教研组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教研活动的重点应该放在课堂教学。以有效教学为教研的核心,严格按照教务处的规定,人人参与教研公开课活动,本学期计划组内各任课教师开研讨课一节,上岗未满三年的教师开2节。要求开课教师积极准备,课后听课教师积极参与研讨。开课教师要上交开课教案由教研组存档。

四、加强规范化管理

本学期本组教师将在教务处的安排和要求下,制定并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等五认真常规工作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配合教务处搞好五认真检查工作及期中、期末两次大规模检测,及时分析反馈,利用各种数据全面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五、组织好英语课外拓展活动和竞赛活动

做好每月测、期中、期末命题双向分析和补缺、补差同学的成绩跟踪,加强月测命题分析的研讨和落实。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教学和命题进行调整。建立教研组内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以达到自我诊断、自我调解、自主发展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提倡精选习题、精编习题、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英语补缺补差工作。加强九年级毕业班工作的研究,提高毕业班教学效率。组织九年级英语教师及全组成员认真学习《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加强对中考动向的信息收集和试题研究,凝神聚力,争取九年级中考听力取得圆满的成绩,扎扎实实教好第一遍,要在基础知识到位的同时,抓好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学生方面:进一步强化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好课后个别辅导。要求各任课教师对本班学生了解清楚,了解其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摸准后进生,寻找致差原因,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耐心辅导。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树立其自信心,使中等生优化,优等生提高,差生转化,提高学科的优秀率及及格率等。

六、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

说英语的能力只能通过说的实践才能逐渐培养起来,所以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实践机会。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更要教给学生语用技能(听、说、读、写)。语言学家佛伦奇认为:说是基础,其他的能力(听、读、写)都是靠说建立起来的。因此,每一位英语教师应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情景,有计划地设计大量的,高密度的口语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知识是学生在交际中习得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肯定要使用到词法,句法,在使用中他们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巩固已有的知识,这就加速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口语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听、读、写技能的协调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是课堂,一堂课只有45分钟,教师讲得多,学生必然就“讲”得少。一位外国教学专家曾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参考文献

[1] 张芸.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及其培养.科技信息,2007(7):129-166

[2] 皮建辉.论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视野,2009.7

创新教研论文 篇4

一、凝聚教研之力,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教师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个性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研员应该努力为教师们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让他们在教研活动中碰撞思想、沟通心灵,让教师团队时刻彰显着主动、积极的教研力量。具体做法是:

1. 两“制”共建,提供保障

教研员与教师们共同研究制定了教研制度和学习制度。教研制度是:每周二下午为全区学科教研活动日,每周三下午为各个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日,每周四下午为骨干教师教研活动日。学习制度是: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名著,每月一次集中学习日,每学期一次读书交流会。两个制度的有效落实,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与业务水平,浓厚的研究氛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三“为”共进,凝心聚力

民主为基石———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信任和理解,整个教师团队才能形成合力,这也是开展好一切教研活动的前提。教研员在组织学科教研活动时,努力为每一名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自主为动力———教研员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研究当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从区域角度,经常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让教师产生自主发展的动力;合作为途径———成熟的教师团队是富有人情味、富有亲和力的。

在合作共进、互助互学的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进。这样的教师团队才会凝心聚力,才会向着专业成长的方向迈进。

3. 四“度”共勉,全面发展

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需要每一个成员都是有涵养的优秀个体。为此,沈阳市和平区的语文教研员提出,教师应该做四“度”之师。

“温度”,做一个有温度的师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这份事业,充满正能量,能感染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进步;“韧度”,做一个有韧度的师者。有责任感、有方向感、有使命感,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困难,相信风雨之后的彩虹更加绚丽;“深度”,做一个有深度的师者。有知识储备、有文化内涵,善学善思,深谋远虑,努力追求专业发展的品质;“宽度”,做一个有宽度的师者,乐于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创新教研之策,提升教师素养

实现学科团队的教研工作目标,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研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也是无以替代的。教研员如何采取多样化的教研活动策略,来整体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呢?

1. 三“动”推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让课改理念在教师“行动”中落实。教研员把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发展的前沿信息作为常规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经常组织教师将自己的所悟、所得进行交流。头脑风暴式研讨活动、主题沙龙式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在思辨中悟出道理,在对话中明晰理念。

让智慧才情在网络教研中“互动”增长。网络,改变着教育的行走方式,同样让我们的教研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工作方式。教研员认真抓实三个栏目,促进了网络教研的有效开展。

用火“教研论坛”———充分利用“和平教育园区论坛”这个栏目,定期发布主题帖,教师们积极参与研讨互动。在这里随时征集课改问题、破解教学困惑。让老师们能够在这里检索到最好的教学资源,寻找到最有力的教学帮助,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创意和成果;用实“学科主页”———教研员创设了学科教学研究平台,在这里汇集经典语文教学设计、呈现经典语文教学反思、传递经典语文教学思想。教研活动突破教与学的“围墙”,形成开放的教研方式,真正实现了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的有机融合。

让专业水平在教研“活动”中提升。教研员精心组织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多个台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搭“舞台”,为每一位语文骨干教师提供展示语文教学成果的机会,让教师们把理论学习所得在课堂上充分施展;搭“擂台”,开展优秀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同课异构比赛、师徒同台比赛等教研活动,在各种赛事中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搭“高台”,选拔名优教师参加国、省、市教学比赛。

多年来,多位教师在各级比赛中,多次作为沈阳市唯一一名选手参赛,均荣获一等奖的佳绩印证了和平区语文教师的高度,他们成为和平区教学改革的名片。

2. 三“式”教研,实现教研员的专业指导

示范式教研。在省市教研部门组织的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中,教研员组织和平区的语文骨干教师集体参赛,教研员本人做论坛主讲人,荣获全市第一名的成绩;在全国教师说课大赛中,教研员带队参赛,本人也参加说课比赛并荣获全国特等奖的成绩;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教研员亲自上示范课,全区语文教师观摩,骨干教师参与评课……教研员的示范引领,激发出更多语文教师研究教学、躬身实践的热情。

问题式教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类教学问题何时解决?怎么解决?作为教研员应该时常思索并有效实施。为此,问题式教研成为和平区最为普遍、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研方式。听课之后,教研员即时组织听课人员共同研讨来解决;梳理出教学问题回去独立思考,一周后集中交流反馈来解决;同伴互助答疑后,教研员集中点评来解决……问题式教研方式深受教师们喜欢,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消除了困惑、增长了智慧。

专题式教研。教研员提炼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全区语文骨干教师开展专题研究,如,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从读学写”的有效训练,略读课文怎么上,如何上好习作教学的指导课等。每一个研究专题都通过一个时间段的备课—上课—反思—沙龙—再上课的循环,达到教研员高度引领、教师深度研究的目的。

三、提升教研之质,打造整体实力

教研活动创新成功案例 篇5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基本形式;组织和引导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是教研员的基础性常规工作。为了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和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各区县和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2010年举办的首届“上海市基础教育教研员专业发展评选活动”中,设置了“教研活动案例”评选的项目。参评教研员选送的“教研活动案例”材料,以记叙的方式,展现了各学科教研活动的精彩和成效,反映了教研员在教研工作中的进取精神和引领作用。透过这些教研活动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看到教研员与教师一起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了什么、怎样做的,有些什么思考和对策,得到了什么经验和启示。这些案例是教研活动成果的缩影,也是课程改革历程的印记;是教师自我发展的片断,也是教研员专业成长的足迹;是可以共同分享的宝贵资源,也是继续推进教研的参照材料。

教研有道,案例可鉴。教研员应有丰富的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的案例知识,这是专业素养的一项要求;教研员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提高认识、在分享中增长智慧,这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将教研活动案例作为教研员专业发展评选活动中的一个项目,可以促使教研员更加关注教研活动的实效及其经验总结,更加重视教研活动案例的研究、撰写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基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实践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通过“教研活动案例”的评选,加深了我们对编写教研活动案例的重要性的认识,引起了我们对推进这项评选工作的新思考。

组织教研员的“教研活动案例”评选,基本条件是要有良好的教研活动基础,要有丰富的案例积累。因此,教研员要深入开展教研活动、在“研”字上多下功夫,同时应大力倡导教研员撰写教研活动案例。

首届“上海市基础教育教研员专业发展评选活动”参评的教研活动案例,已汇编在《术业有专攻——2010年度上海市基础教育教研员专业发展评选成果集》(简称《评选成果集》)中。为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案例的编写质量,在此以参评的教研活动案例为素材,与大家一起讨论有关撰写教研活动案例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教研活动案例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案例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或一个事例,并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从中获得教益。

教研活动案例所描述的是发生在教研实践中的真实事件,并引人深思。

例如,《评选成果集》中的《“互动对话式”教研活动案例》(由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英语教研员沈冬梅撰写),讲述的事件是“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有效性”教学研讨。这个案例的主要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概述如下:

在第一部分,先指出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法存在一些问题,由此提出要在新课程下重新审视语法教学的地位、深入探讨语法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再进一步确定当前的教研关注的重点是:语法教学教什么;如何呈现目标语法结构;如何创设情境设计语法活动;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结构的能力。所期望的目标是:通过系列教研活动,激发教师对语法教学的再审视,力求改变认识不足的状况,改变费时无趣低效的状况。

在第二部分,指明了本次活动是“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系列教研活动之一,其主题是“语法项目的呈现和操练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是“表语从句”;这次活动由三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的设计和教学,采用“互动对话式”的模式,按照“授课观课、说课、互动研讨、专家提问式对话和点评”的流程展开,让参加活动的教师“从真实的课堂出发,在比较、研讨、反思、共享中对比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然后,讲述活动实施的过程,在准备阶段、研讨阶段、整理阶段中分别做了什么,比较具体地反映了授课观课、互动研讨、专家对话和点评的情况。

在第三部分,对这次教研活动的成效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包括分析其不足之处;再对“互动对话式”教研模式的运用进行经验总结,同时对照本次活动的目标达成度对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反思,概括由本次活动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启示。

从这个案例的记述中,可以看到当时高中英语语法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看到教研员为解决问题带领教师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以及为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所采取的做法和得到的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对于如何解决同类问题以及改进教研工作,是有借鉴作用的。

这个案例中,有真实的事件和具体的过程,有关于事件的分析和思考,有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再看参评的其他教研活动案例,也有同样的特征表现。

根据以上分析再进行概括,一般来说,教研活动案例应有以下基本特征:

1.真实性。取材于教研工作实际,对教研活动情况的描述是客观真实的,依据事实有条理地呈现。

2.完整性。对教研活动的过程有清晰、完整的反映,包括阶段性的安排和具体的情节;不仅讲述做了什么,而且讲清是怎样做的。

3.时空性。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中有序地展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流程是清楚的。

4.典型性。这一教研活动的组织基于某一特定背景、针对特定问题,同时它又有代表性,是与解决某一类现象或问题的整体设想紧密联系的典型事例。

5.启发性。教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效以及经验和教训,对于教研工作的进一步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二、撰写教研活动案例的目的意义

教研员在教研工作中,组织和参与过很多教研活动,亲历了这些教研活动事例的生成。把教研活动事例变成案例,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把教研活动案例撰写出来,并非只是客观地描述这个事例,其中还有理性的反思、经验的提炼和问题的探讨等。倡导教研员撰写教研活动案例,是推动教研工作发展和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撰写教研活动案例的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1.提升素养。教研员在撰写教研活动案例的任务驱动下,促使自己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修养,更加重视培养分析、研究和批判能力以及总结、表达能力,并且在形成案例文本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积累经验。教研员通过撰写教研活动案例,记录自己教研工作的经历,反映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的历程,从而增长个人成长经验的积累和获得专业发展导向的启示。

3.引发思考。教研活动案例是理性反思的成果;有了教研活动案例,又可以引起教研员对整体教研工作进行有参照的反思,更有意识地探讨教研工作“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深刻认识教研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创新教研论文 篇6

教研管理机制——“三级教研”模式的建构

“三级教研”包括区级教研、学区教研、学校教研三个层面,三级教研体系是东城区“学区化”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化发展、保障优质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改以来,我区始终围绕“三级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研究与探讨。

我们认为,教师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派生出教研方式的多样化,而教研方式的多样化则催生教研模式的创新。三级教研模式的建立可以用三个关键词阐述:应运而生、科学架构、相得益彰。

应运而生。东城区小学受地域所限,学校规模差异较大,学生从近3000人到近300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差异大并趋于年轻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差异大;近几年入职的大学生非师范类的越来越多,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多元,教师资质水平不一。种种差异导致继续教育的需求也是多元的。

然而,过去区级教研对差异的关注度只能是粗线条的,无法满足不同层面教师的具体需求。因此,我区“学区化”管理体系中的三级教研模式应运而生。

科学架构。为充分发挥三级教研不同层级的作用,我们通过科学的架构促使它们形成合力,使其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逐渐完善了三级教研的基本框架,其中包含:规范管理、组织实施、功能优势、课程体系、发展性评价等要素(如下图所示),实现了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功能定位科学精准,课程特色优势互补,教学评价全面有效。

相得益彰。区级、学区、学校三个层级的教研互生共长,相得益彰。首先,从三级教研对教师发展的作用力和着力点看,三级教研创造了教师想学习、想发展的文化,实现了“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相交互的过程。不是每位教师通过一次、一类研修活动就能领悟培训目标,掌握培训内容,提高教学能力,三级教研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交叉、重叠、融合,教师在参与活动时高度、角度、角色的不同,使教师逐步将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认识,逐渐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发展说到底就是教师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线性的,需要多点触发,螺旋上升,渐变与突变并存,三级教研的模式为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三个层级的教研是相得益彰、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彼此替代,更不能片面强调某一层级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其次,我们从三级教研管理系统自身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来看。各层级教研均按照“管理—计划—实施—评价—调整”循环运转,三个层级的教研不是各自为战,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各自又在不断调整中提升品质。因此,这种体系的建构不仅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三个层级教研水平的全面提高。(如右图所示)

教师研修机制——“三研一体”模式的创新

考研、教研、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链条上的关节点,我们不仅要关注各点位的平行发展,还要注重三个点位之间的内在联动,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提升三者之间的拟合度。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教师研修机制进行了调整,提出“三研一体”的研修模式,即“考研、教研、科研”三位一体。

科学规范实行考研。为充分发挥质量监控的导向性、发展性的积极作用,我们不断修正、调整测量工具(试卷),使之针对性更强,更加科学、规范。如编制试卷的基本原则有三个改变:由教材为主导变《课标》为主导;由分数为主导变诊断为主导;由甄别争先为目的变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另外,我们还在坚持全面实施质量监控,积极倡导干部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基于改进实施教研。每学年各学科教研员都要设计教研活动和制定教师培训方案。教研工作的有效性要求我们基于教师需求、基于学生学业水平测量数据、基于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教研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因此,我们始终把教研与课堂、教研与学生紧密相联。如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教学效果正相关,于是建立了教师基本功考核的长效机制,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

基于问题开展科研。我们一贯主张科研要接地气,问题即课题,将广大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瓶颈问题、策略和方法等问题作为科研课题或专题进行研究,同时还采取措施促进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师,作用于课堂。如数学学科正在研究学段衔接课题,英语学科着力研究新任教师培训模式问题等。今年各学科教研员独立立项的课题有10多个,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质量的战略成效显著。

队伍培训机制——“基本功培训”的常态实施

创新语文教研,推动教学发展 篇7

但是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 容易出现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动, 而且许多陈旧的教研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环境, 甚至许多老师的专业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对学生的发展设置了局限。 针对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如教研内容简单、过程随意、重视量化而不是质化等, 本文提出要创新语文教研以推动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教研团队, 推动教研活动进行

不同的语文教师往往具有不同的教学特色, 要促进教师和教学的发展, 必须有意识地创设语文教研团队, 为教师参加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提供机会和平台, 从而创造轻松愉悦的参考、合作的交流平台, 也让学生享受大家合作的成果。

在常规语文教研组的基础上, 需要建设多样化、专业化的交流平台。 这样的突破关键在三个方面:1.化大为小, 化整为一。 将语文教学内容分为多个专一的教研组, 比如习作指导教研组、阅读指导小组、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小组等, 让更擅长这一领域的语文教师对这一领域进行教研, 发挥所长, 取得成效;2.转变平台, 化严肃为轻松。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显得严肃, 大家被限制在这一框架下, 难以保证教研效果, 不妨转变传统平台为线上交流平台, 这就弱化了现场的严肃性, 让大家能畅所欲言, 在轻松的环境下思维更灵活;3.由校内扩展到校外, 扩大教研范围。 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设立相应的教研博客、论坛或者微博公众号等, 在上面分享已有的教研成果, 推广后吸引全国各地的老师参与到这一讨论中, 集合更多人的智慧达到教研成果, 并与大家分享这一成果, 吸引更多人的参与。

二、创新教研模式, 追求教研品质

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 只有跟上时代的节奏, 才能创造出更丰厚的果实。 传统的教研模式下, 开课、听课、其他老师评课一条龙展开, 教研相对被动, 开课的老师更是将其视为负担。为了让领导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 教师开课有时也会存在全班学生多次演练, 像表演一样演给其他教师看, 这就违背了语文教研的本质。 因此, 必须创新教研模式, 化被动为主动, 尊重教师教研的自主性和系统性, 让大家能在自由、自主、系统的新模式下追求教研的品质。

教研自主性是指在教研活动中, 不要给任课教师压力, 让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把教研当成自我发展和提升的舞台, 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这就需要学校改变部分教师的思想, 让其认识到提示自我、促进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研系统性要从以下两点来做: 首先是对一项内容的系统性教研, 要做到有始有终, 在确定教研目的后, 有计划、有主题、有策划、有反思、有总结地完善这一次教研。 其次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对教研的内容和领域都作系统化的教研。 比如, 语文教学涉及了方方面面, 有习作指导教研、阅读方法教研、积累教研、古诗词教学教研等方面, 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性的教研, 追求教研品质, 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新教研评价制度, 提高教研积极性

对教研活动进行评价的本质目的, 是对整个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性的评价, 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 让教师能从本次教研中发现自己还需改善的地方, 落实教研效果。 但是不恰当的教研评价制度不仅达不到最初的评价目的, 反而可能导致参与教研的老师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甚至会引起老师之间的不合。

我们需要创新教研评价制度, 实施侧重整体性、改进型和激励性的评价制度。 从整体性来说, 教研评价应指向整体, 而不是个人, 因为教研需要的是老师共同的成长, 而不是对个人功利性的引导。 只有整体性评价, 才能让教师更加团结, 大家在提出不同意见时心理上才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指正, 正视自己的不足。 从改进型来说, 语文教研不是为了展示以前的教学成果, 而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取得进一步改进, 教研中不能只说好话, 要强调反馈的重要性, 通过评价让团队认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再通过共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 实现真正改进。从激励性来说, 表扬和激励能让一个人更快地成长。 教研中的激励性评价, 可以让教研团队回顾上一阶段教研的成果, 并从中认识自己的价值, 展望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前景, 进而激发他们在今后教研工作中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峰.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带好研训队伍创新教研模式 篇8

一、“进学修身”带好研训队伍

教研员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师素质;教研员的理念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改方向;教研员的工作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学质量。因此,我校特别注重研训队伍的培养,在教研员中常年开展品读好书及学习交流活动,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为每名教研员配有一台电脑,使之便于浏览各级教学网站,获取最新的教学信息。党支部利用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1.高尚的师德,和谐的师风。

学校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廉洁从教活动,弘扬先进教师典型,培养魅力教研员。学校每年都评选“十佳”“创新型”“学习型”“自律型”教研员,使他们不仅在业务上成为师之首席,更在师德上成为师之楷模。

2.先进的意识,超前的理念。

通过政治学习,教研员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意识、超前的教育理念,更要有站准位置、躬下身子的服务意识,懂得“有为才有位”,倾情引领基层教师进步提高。

3.挚爱教研,乐于奉献。

教研员的工作是辛苦的,既然选择了它,就要真心热爱它。学校通过开展“从教路上我精彩”活动,使教研员展示勤学善思、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体现教研员的职业幸福感。

4.公正无私,遵规守纪。

教研员除了教学研究,还要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工作。所以,以一颗公正无私的心对待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教研员还必须严格遵守本校和基层学校的各项规章,严格要求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良好的形象标杆。

二、“振教兴研”创新教研模式

结合区域特点,经过多年实践,我校总结出“两条路线”互动的“教研”模式。中小学教研员紧紧抓住“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加强三项研究,促进四个提高”的工作思路,坚持走“学习-调研-评价-指导”和“研训-互动-示范-总结”这两条路线,加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教学指导,提高我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个中心”: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思路,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两个重点”:一是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开创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二是教学过程管理的监控与指导,实现“服务课改、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教研特色。“三项研究”:一是加强新课程理念行为化研究,力求稳妥、有序、深入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二是加强教研机制的创新,倡导求真务实的教研作风,完善“校本教研”的引领与提高;三是加强培养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提高全区教师整体素质。“四个提高”:一是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适应课改要求;二是促进青年教师教学业务素质和骨干教师知名度的提高;三是促进薄弱学科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促进教研队伍研究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1.胸有成竹“走下去”:“学习-调研-评价-指导”。

厚重的学识积累让教员们总能胸有成竹地深入基层,对教师进行教研与指导。一年四季,他们走进课堂、走进学科组,以教师为本,听课、调研、评价、指导,掌握教学基本情况,并提出教改意见和建议,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及时地得到指导和点拨。他们植根于26所中小学的教学沃土,与基层教师广泛接触,互相切磋,共同成长。

2.齐心协力“拢起来”:“研训-互动-示范-总结”。

教研员们不仅广泛深入各校进行听课调研,还利用每周一校时间进行集体研训。每学期,教研员还固定某校蹲点一周跟踪调研,及时发现基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性困惑和实际需求。

一是民主集中——教研问题化。

每学科教研员基本做到每周开展研训活动一次。通过搜集汇总问题,召集学科教师对不同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做到参与、民主、集中,消除教师在业务上自我封闭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与研究能力,也使各科研训活动有了自己的风格。如数学学科的按需分片,求高效;科学学科的一课一备、多问多解,重探究;综合学科的创设问题,整编教材等。

二是互动研讨——问题课题化。

创新载体,选择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作为一段时期内的研究课题。如“教学互动式研讨”:师训部、德育部与科研部联合召开“新教师经验交流、问题研讨会”。会上全体新教师观看班会、听取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组织新教师向各学校骨干教师咨询讨教、竞相辩论研讨互动,使所有教师受益匪浅,有效地调动了每位老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

三是示范引路——课题课程化。

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树立典型,发挥名师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跨校或集中的公开课、研究课、学科教学交流活动等方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同时,针对有的教师对教材认识不足、使用不当等现象,教研员亲自上示范引路课,让教师开眼界、学方法、反思自我、不断进步。

四是总结辅导——课程专题化。

教研员在工作中做到了“边培训、边研究、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他们注重新教学方法的发现、总结、研究和推广工作,每学期都精选研训中形成的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培训,使各学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

创新教研论文 篇9

网络教研使传统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发生改变, 这些新的教研活动形式有在线研讨、网络备课、网络听课与评课、网络协同课题在线研究、远程在线专家讲座、基于博客的专家指导等等。问卷调查显示, 教师参加最多的三种网络教研活动形式是在线研讨、远程研修和网络视频观摩课, 分别达到88.8%、82.7%和70.5%, 其他形式的教研活动, 如个人教研博客建设、网络在线专家讲座或指导、网络听评课等, 也有一半左右的老师参加过。但是网络备课只有27.3%的老师参加过, 网络协同创作或研究只有11.9%的老师参加过。在这些活动方面还需要进步一步加强, 同时网络教研活动形式还需要不断创新, 以吸引更多的老师能主动积极参与进来。

从近几年的网络教研实践来看, 网络教研的主要活动形式与传统教研相比有了很多创新与改变,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主题在线研讨

主题在线研讨是网络教研产生的新事物, 这种不受时空限制, 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研讨环境在传统教研中是无法实现的。通过主题在线研讨, 一方面可以扩大教师参与教研范围, 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 另一方面, 通过主题研讨交流教学经验, 共同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共建共享知识和教育资源。如我省初中数学学科2009年12月28日晚20:00~22:00在我省初中数学频道开展的主题研讨, 就是这种教研活动形式。参加研讨的主要是来自我省各初中学校教师、教研员, 共200多人参与了此次评论与研讨活动。在短短两个多小时里, 阅读量达719人次, 评论量达586条。我省基础教育阶段的各学科教研中心组都定期开展主题在线研讨活动, 参加研讨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 活动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特别是语文、数学、化学、英语等学科, 通过在线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线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效果非常显著。

二、网络协作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有效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网络协作备课是现代网络教研又一个主要活动形式。网络协作备课的基本流程是:在省、市县教研员的统一组织下, 以各学科教研中心组成员为核心, 首先通过研究选择学科教材中一些经典的章节, 然后确定各章节的主备人, 主备人将其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教学实录以及课堂教学反思等备课材料上传到网络平台, 教研中心组成员和全省学科教师则提高网络平台, 对主备人的教案提出修改意见, 并可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补充,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案。目前, 海南已通过协同研修平台, 将网络协作备课常态化, 通过协同研修平台设置专门的网络集体备课栏目, 全省所有教师都可以上传自己的教案, 通过协同研修平台来获得并分享其他老师的建议与意见, 同时也可以对别人的教案进行修订。网络化协作备课的主要优势在于将全省教师通过网络平台集中起来, 集思广益, 反复打磨,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备课的质量, 并通过共享与交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网络备课资源, 实现1+1>2的优势。网络协作备课一方面使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过程由原来的“单兵作战”的个体化劳动变成了“统整式”的协同作战。另一方面通过课程专家团队的有效指导, 也提高了教师备课效率, 网络资源的积累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工作负担。

三、网络听课与评课

我省借助自主开发的“教研博客”平台, 各学科利用网络把一些优质的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录像上传到网上, 通过网络教研平台, 教师们可以上网观课、网上评课和议课。如在我省协同研修平台上, 目前上传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教学视频, 每个教学视频全省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观摩, 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进行网络评课议课, 同时也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传统的听课往往无法及时去参与评课, 或参与评课又不好意思把自己的观点与同行交流, 久而久之, 听课与评课就成为一种形式, 而没有实质性的专业成长, 而网络听课与评课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借助网络平台, 各学科把一些优质的公开课、示范课的视频上传, 并通过课程专家的引导, 从全省范围内开展教师上网观课、网上评课议课活动, 同时, 上课教师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直接交流互动,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目前, 我省协同研修平台每个教学视频都吸引着该学科全省教师的观摩, 听课评课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网络协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网络教研的另一种有效形式, 目前我省已经基本建立起省、市县和学校课题组三级网络课题研究体系, 并对课题研究的网络化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发布了课题研究网络管理的操作与评价细则。通过网络, 各课题组成员可以将本课题的研究计划、过程性研究资料、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以及各种文件通知、图片资料等都上传到课题研究博客中, 同时, 课题组成员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开展课题研究的交流和研讨, 分享、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 从而使得全省课题研究形成一个网络协同组织。省和市县课题管理机构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各课题研究的进展进行实时掌握, 并为课题研究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目前, 我省各类教育规划课题都已经在教研博客平台上建立了课题研究博客, 上传各种课题研究资料4000余篇, 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课题研究的博客圈, 大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五、基于博客的专家指导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 几乎每一位老师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惑, 如果这些问题或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 就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 我省一直致力于探索通过网络建立回应一线教学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 而基于博客的专家指导则是一种主要的形式, 同时也是我省网络教研的基本形式之一。我省各学科都引导教师在“教研博客”平台上开通自己的教研博客, 从而可以用自己的教研博客与相关教研专家的博客建立链接。对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向专家请教, 可以直接得到专家的支持和帮助, 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目前, 我省教研博客平台的用户数量逐年增加, 成为教师自主开展网络研修和接受专家指导的重要阵地。

六、新课程教师远程研修

新课程教师远程研修是利用网络研修平台, 在假期利用一段时间, 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集中开展大规模教师在线学习与培训活动,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远程研修的资源一般是通过专家团队精心开发制作, 有视频资源和文本资源, 通过网络发布在远程研修平台供教师学习研讨。远程研修还是一种高度组织和有明确目标的网络研修活动, 一般由省市教师培训机构进行组织, 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 组成虚拟的学习集体或班级, 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 在同一个网络平台开展学习和研讨活动, 并要求完成一定的学时和研修任务, 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可赋予继续教育学分。远程研修是一种高效、经济、便捷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这种培训可以让所有的教师全员参加, 教师无需走出家门或校门, 只需要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即可开展所有的培训学习活动, 并可以在远程研修平台上与专家、同行进行直接的、多方位的交流互动。目前, 这种形式已经在海南、山东、甘肃等省份和国家层面广泛开展, 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实施效果。

七、远程在线专家讲座

创新教研论文 篇10

一、构建教研网络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不是弱化专业教研部门的职能, 淡化行政部门的教研意识, 而是对我们的教研管理与指导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是着力抓好教研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研人员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充分调动教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加强建设的基础上, 突出创新, 以形成我市教研新特色。二是要求教研人员转变教研工作方式, 以课程为导向, 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 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三是教研人员要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 工作重心下移, 使教研工作植根并服务学校的教学实践。全面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以更新理念, 改进教学行为为重点, 发现教师教学优点, 并和教师一起总结提炼, 开发教师教学潜能, 与教师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出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抽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教研员深入教学第一线, 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 倾听学校呼声, 了解教师教学和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 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以各种方式参与校本教研制度当中去, 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在实践中得到锤炼, 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同时, 市、片、校三级教研网络的建设, 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搭建好平台。将我市中小学划分为八个教研片, 局领导分片挂钩, 教研员、校长分别担任正、副片长, 深入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市直学校和部分乡镇中小学还建立了教研室, 承担组织课题研究和指导、督促、检查学校教研工作的职能。各校建立健全了校长、教研室主任、教研 (备课) 组长、教师四级教研网络, 并努力做到任务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经费落实,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进入新课改, 我们出台了《德兴市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成立了市、校领导小组和市专家指导小组, 构建了教研网络。一是启动“教研型”师资培训工程, 采取师资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定期举办教育教学研究培训班、研修班, 对学校领导、学校教研室成员和教研骨干, 分层次、有计划地进行普及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培训, 寻求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最佳途径。二是每年暑假, 送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参加省、市课改培训, 回来后要求授课者集体备课, 集中设计, 开展好全市课改年级所有任课教师的二级培训。三是各校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形成一支善教育、精教学、懂教研的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师队伍, 确保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有一支雄厚的教师队伍。四是珍惜人才, 爱护人才, 任人唯贤,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外地参加学习、考察、调研活动, 为他们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各科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带领和激励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

二、开展系列主题教研活动对校本教研进行有效牵引

近几年来, 围绕以校为本制度的建立, 我们先后开展了“‘教育质量年’活动”、“‘百课千人’教学研讨活动”、“‘四项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和“‘五环联动、反思成长’主题教研活动”以及正在进行的“学科论坛”等系列大型区域教研活动, 为课改理念的贯彻、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为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开展及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牵引作用, 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系列主题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推进, 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我市校本教研制度一步步走向良性发展的探索历程。

2003年, 我们提出了“加强校本教研、迎战新课改”的口号, 以学校为研究阵地, 以教师为主体,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 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课后的教学反思入手, 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情境的创设, 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深入审视反思。在新课标的学习落实中, 将全市区域性课题理念与新课标进行整合, 确立的区域性省级立项课题《主体参与型发展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被评为“省先进课题组”。形成了“主体、探究、发展”六字理念, 并以区域性课题牵引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传统教研活动重结果、淡过程, 重竞赛、轻发展, 只关注少数人, 而忽视了大多数教师专业成长的弊端。我们开展了以校长讲座竞赛、教导主任评课比赛、教师人人进行说课、上课、评课为主要内容的“百课千人”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校领导率先垂范, 学科带头人做典型示范, 广泛深入地动员发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活动历时1年, 教研室组织专家评审组指导、检查、评比, 评出了100节好课, 全体教师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理念洗礼, 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反思中, 我们也感觉到虽然全体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 但参与的质量、深度和效果还不够,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作用不够大, 教师在这次活动中“得”还不够多。为此, 2004年底, 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教师人人参与的“微型讲座、抽题上课、课后反思、相互评课”为主要内容的“四项教学技能竞赛”主题教研活动。由于发动深入、组织得力, 历时一年的活动,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增强,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质的提升。它为我市的教学改革引来了源头活水, 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2006年底, 在教师座谈和总结反馈中, 我们进一步感觉到教师的教研自主意识有待加强, 参与教研的深度不够。教研人员退到了评判教师研究状况的配角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教研人员的引领作用。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 我们又启动了“主题发动、分散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展示”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五环联动、反思成长”主题教研活动。

一系列主题教研活动, 促进了我市教师专业成长。我市教师在省、市举办的各种教学技能竞赛中捷报频传, 其中铜都中学教师徐香莲在全省物理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并被选派参加全国优质课竞赛;香屯中学教师李朝楠在全省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铜矿一小教师周艳在全省小学数学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上饶市一等奖;德兴二中教师程皆煌在上饶市初中数学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并被选派参加全省优质课竞赛。

三、加强校本管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落脚点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关键是要以加强校本管理为落脚点, 没有有效的校本管理加以实施和完善, 再好的理念、再周密的方案、再多的投入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不断地建立机制来完善学校的校本管理, 激活校本教研的细胞, 加强学校校本教研的督导与评估, 从而保证了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我们以学校发展为本, 创新教学研究机制, 积极建立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将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评, 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制度, 完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建立多元开放的校本教研制度,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制度创新, 是推动课程改革实验和推广工作的保障与支撑, 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是以人为本、文化管理、建立学习型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 我们要求各校建立一套与校本教研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是理论学习制度。理论学习突出以教学创新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的学习, 重视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要求学校为教师推荐并购买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报刊资料, 使教师在眼花缭乱的书山中找准学习目标。其次是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 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 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 使校园文化有一个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的氛围。第三是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引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提升新课程实施效率。根据课改要求出台了新的《教师考核办法》。第四是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下发了《德兴市教学常规指导意见》, 对备课等常规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教师日常工作入手, 研制启用新理念下的备课本、听课本, 规范引领促进教师在新理念下逐步成长。第五是建立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机制,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充分了解、挖掘、弘扬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第六是加强了各校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建设, 明确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换, 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七是引导学校加强校际交流, 出台《教研组建设指导意见》, 规范加强教研组建设, 有效激活学校教研细胞。督促学校完善校、乡 (镇) 级学科带头人管理方案, 充分发挥市、校两级学科带头人作用。

创新教研方式 提升教学质量 篇11

一、让教学链接教研,让教研推动教学,鼓励老师大胆创作

作为学科教研组长,不仅要引领全校地理老师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同时还要引领老师把教学实践转化为教研成果的探索。教研组长就是要想方设法给老师的教学教研提供支点,让老师感受到“教学即教研、教研促教学”的思想,用研究的心态去设计好每一堂课,把课堂的实践感悟转化为有形的教研成果。

新学期伊始,通过教研交流会,我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这一教研思想。会上老师发言的材料,全是我们的原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对去年烟台初中地理学业考试质量分析的文章,选择用意在于引领教师学习和交流地理先进教学经验及试题质量分析的方法。以往老师做试题质量分析结构乱、方向不准,通过学习,多数老师能够链接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和总结反思。二是共同学习我市教研员“2016年中考地理命题趋势分析”的优秀文章,不仅明确了今年初二地理学业考试复习的策略和方向,而且老师更善于将点滴教学收获转变为有形的教研文章,使教学与教研两种行为有效链接,让课堂教学成为研究教学的课堂阵地,使教研成果与课堂教学互相促进。三是通过学习我市教研员的“最新全国优秀试题解析大比武”网络话题教研文章,让老师深刻体会到网络教研的辐射力,促进大家实现跨区域、跨时间的教研。我们的网络教研成果不恰好可以辐射到日常教学甚至是中考复习吗?如果老师自己做试题解析时不会考虑到考情、学情或者没有形成自己解析的创新风格,又如何引领学生收获做题和解题的方法和感悟呢?

二、在学科教研QQ群的基础上建立教研讨论组,把全校的网络教研盘活

针对学校地理学科教师人均班级多、上课任务重、缺乏集体备课时间的情况,近几年我通过不断努力,创建了学校地理教研交流群,但从实施的情况和效果来看,我们这个QQ群的功能,主要还是局限在我为大家发最新的优秀教学资源,展示对大家教学理念的引领,除此我还及时将最新教学教研成果和亟须的教学资源传递给老师,但老师在群里探讨问题和交流碰撞的机会却很少,没能达到网络教研的效果。为此,新学期伊始,我分别建立了初一教研QQ讨论组和初二教研QQ讨论组,各自分担不同的教研任务。这样全校同一个级部的老师身处同一个讨论组,我给大家发放的最新教学资源在备课组这个层面就理清了,像最近我给初二地理教师讨论组下发了全国各地的2015年优秀中考地理试题和2016年优秀中考模拟题,都附有全国各地一线优秀老师做好的解析,对于引领创新教研方式 提升教学质量

——从教研组长如何引领全校教师的教研活动谈起

刘桂平

(山东省莱阳市文峰学校)的复习策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让老师和学生都明确在复习期间应该关注的热点考向、考题设题的趋向和风格。用讨论组盘活我们的网络教研,促使大家的交流教研,这样充满着鲜活力量并形成习惯的网络教研,会让大家不出家门就可以站得高看得远,解决了以前集体备课时间少、缺乏集体教研氛围的困惑。讨论组的教研形式,是一种能让大家有机会随时参与并感悟到集体备课力量的网络教研方式,将会促进我们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全校地理教学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三、创新调研策略,让日常的学校调研成果及时辐射到全校教师

新学期,我校各学科教研组长,一直勤于到老师的一线课堂进行听课调研,在每节课的教学调研中,我尝试了新的教研成果运作策略。上课时,我手中没有带听课笔记,而是随身带了智能手机,这样在听课时,我在智能手机记事本上就可以实现电脑运作的功能,老师讲课过程结束,我对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的感悟、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整堂课的总结点评就写好了,然后及时把调研成果转发到我校地理教师QQ群下各讨论组,把我们日常教研的收获及时提供给大家感悟和思考。如果是听本组老师的讲课,我还可以让授课老师自己结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做好教学反思,及时传给其他老师,授课老师也可以把自己对这节课的思考和点评写好发送给我,这样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教学智慧融合在一起,共同辐射各位地理老师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跨级部、跨时间的集体备课,让老师用教研互助的力量,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思想,通过扎实的交流、碰撞和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学生学业成绩的一次次飞跃。

教研方式的探索,是我们学科教研组长引领教师教学教研的课题,需要长期关注,希望在以后的实践中,发现和探索更多适合引领老师教学实践和专业成长的教研方式,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教研基础。

参考文献:

创新教研论文 篇12

推敲课堂, 潜心教学, 理解学生, 与时俱进。

作为信息技术教研员, 组织专题培训, 着力为年轻教师搭建一个学习、展示、成长的平台, 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 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教研中我发现, 对技能操作的教学, 老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即“演示—操作—总结”的教学方法;第二种是以学生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即“操作—辅导—总结”的教学方法。相比之下, 以教师演示为主的课堂忽视了“实践性”, 后一种教学方法更能体现新课改理念,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可是在现实教学中, 后一种教学方法不容易把握, 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 还不如第一种方法教学。比如:“课堂上提问声此起彼伏, 老师在机房中穿行, 疲于应付, 下课时, 往往很多学生还是什么都不会, 反而对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更加恐惧, 认为自己根本学不会, 时间一长,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越来越淡。所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到底应该如何体现?”这是很多年轻教师在技能操作课教学后十分困惑的问题。实践证明:解决的办法就是“求实”与“创新”并举。

在去年下半年举行的全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活动中, 我特地设计了一个环节, 就是由两位任课老师张青和柯楠对同一教学内容——《初识Flash动画》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上两节研讨课。这节课安排为1节课, 是学生学习Flash的第一课, 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材要求的教学任务有三点:了解动画原理, 简单认识Flash界面主要组成部分, 制作一个简单的逐帧动画。

听课前我给学员提出了一个要求:每节课下课后跟学生聊一聊这节课的感受, 然后把了解到的情况及自己的看法以帖子形式发到培训论坛上, 与其他老师共享体会。

张青老师的课以教师演示为主。张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几个国内外精彩的动画短片, 然后配以课件讲解说明动画的形成原理, 接下来介绍了Flash界面主要组成和将要学习的几种动画形式, 随后讲解演示Flash逐帧动画制作方法, 最后由学生上机练习, 制作自己的逐帧动画。整节课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课后从论坛上获得的信息是:“老师演示的动画是很好看, 但那是距离自己很远的事情, 学会太难了。”“老师讲来讲去的, 自己看得手痒痒的, 但是刚练两下就下课了, 找不到完整的感觉。”“动画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习惯”……

柯楠老师的课以学生为主, 整节课让学生用最简单的办法体验完成Flash影片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清晰地体现了动画原理——视觉暂留原理。45分钟的课堂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从论坛上获得的信息是:“我以前以为做动画特复杂, 听老师一讲原来并不难, 我也能做。”“我理解了动画原理”。“我想要拍自己的动画片。”“柯楠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逐一讲解Flash界面各部分组成和功能, 而是删繁就简, 将动画制作形象地比喻为拍电影, 整个课堂设计巧妙, 不乏创新。”“柯老师把一节本应是理论课、演示课为主的课堂, 以实践课形式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整节课看起来似乎老师讲的太少, 实际上教学效果非常好, 学生在实践中很快地、真正地理解了动画原理。”

从论坛中的帖子可以看出, 所有听课老师都对柯楠老师的教学方法表示赞赏, 认为柯老师这节课把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落到了实处, 体现了“求实”与“创新”精神, 具有代表意义。

柯老师把制作Flash动画形象地比喻为“拍电影”, 《初识Flash动画》一课就是让学生用最简单的办法体会完成Flash影片的过程。

课堂采用了很常用的导入方法——以动画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 这个开场动画没有选择教材上推荐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动画, 而是选择了一个由班上学生制作的显得幼稚与简单但生动有夸张意义的小动画, 其意图就是为了从一开始就打破学生对制作动画的恐惧感, 使学生感觉自己也应该能学会。动画结束后老师说“同学们, 刚才看到了大家都熟悉的动画,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动’ (解密动画形成过程) ”。

随后柯老师展开一封信, “听说大家要学习用Flash制作动画——就像拍电影一样, 立刻有人毛遂自荐当演员, 谁呢?原来, 是一只美丽的小鸟, 她的名字叫小美, 看来, 她想当动画明星了。”接着柯老师请开场动画制作者上台, 协助演示教学:柯老师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描述了三步操作过程:插入空白关键帧、导入图像至舞台、测试影片。台上同学在柯老师口述过程中制作小动画, 一分钟后, 小鸟展翅, Flash影片播放成功。随即趁热打铁, 所有学生齐动手, 分别在自己电脑上演练此过程。三分钟后, 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第一个动画的制作。

紧跟着, 柯老师话锋一转, “刚才我们用直白话来描述操作, 其实, 应该用标准的名词术语, 那么, 刚才我们接触到了哪些Flash名词术语呢?”柯老师用课件演示Flash界面上大家刚才用到的相关名词术语“时间轴、舞台、帧、空白关键帧、关键帧”。这个演示描述非常简单, 用时很短, 两分钟之后, 学生练习就开始了, 不过, 依然是延续第一种做法, 请另一名同学上台演示。

柯老师把标准的名词术语融入操作描述中, 这次的动画制作对象依然是那只叫小美的小鸟。除了使用名词术语描述操作外, 和第一次的逐一导入图像的不同之外在于, 第二次操作导入的是“图像序列”。柯老师并没有讲解什么是图像序列, 依旧是用一分钟演示完成后, 学生自己练习。等学生都完成后, 柯老师让大家对比两种操作方式的异同, 自己总结“图像序列”的含义。

显然, 在第一个任务完成后学生们还处在感觉神奇地状态下, 提出相关名词术语, 学生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反而容易记住。紧接着趁热打铁, 在随后的操作中, 直接使用这些名词术语, 强化了记忆, 也加强了学生们对操作的理解。第二个任务的提出, 巧妙之处在于既融入了新的概念, 又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对比和分析, 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像导入的过程。

接下来, 是动画原理部分的教学。柯老师依然以小鸟小美为操作对象, 只是给学生又提供了一个素材图片:鸟笼子。让学生自己把“鸟和笼子放到舞台上去”。这时的课堂热闹起来, 每个同学都忙个不停, 忙着把图像导入舞台, 忙着播放观看效果。随后柯老师选择了几个同学的动画效果进行演示, 分析对比由于舞台上图像位置不同产生的动画效果的异同, 启发大家尝试使用把鸟和笼子放在舞台的同一位置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注意强调名词术语的使用, 由于学以致用, 学生们对这些名词术语也显得毫不陌生。

看到学生都把鸟和笼子图片导入到了舞台并且位置摆放合适, 柯老师问大家:“为什么我们导入的笼子和鸟明明是两张图像, 可是播放时却感觉在一张图像上, 好像把小鸟装到了笼子里一样呢?”接着, 她打开另一个提前制作好的动画文件, 看起来和大家制作的笼中鸟动画一样, 可是, 播放后, 同学们都叫了起来, “怎么回事, 鸟出现一次, 笼子出现一次?”原来, 大家惊讶于“笼中鸟”现象消失了。

对大家的疑问, 柯老师演示了帧频的调整过程, 说明了帧频的含义和其在时间轴上的显示意义。“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纷纷调整自己的文件帧频, 感受频率的实际意义。这时, 柯老师又及时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只有43秒钟的科学实验视频资料——视觉暂留现象原理。由于同学们都已经动手制作并播放了动画, 并体会到了帧频调整的意义, 此时要理解动画原理并不难。

依然是完成任务, 却又不尽相同。通过完成前两个操作任务, 同学们都有了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可是, 大家心里都会有疑问, 那就是“动画原理是什么?”提出第三个任务的目的就是“答疑解惑”。不过依然是以学生自己操作为主, 老师设置“机关”,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鼓励其展开想象和动手尝试, 辅以讲解和视频演示。这样的方式, 看起来似乎老师讲的太少, 实际上教学效果非常好, 学生能够很快地、真正地理解动画原理。

接下来, 柯老师又提供给同学们几组常见的动画明星的基本动作素材, 学生可以根据喜好来选择制作逐帧动画。此时的课堂, 所有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作为操作对象, 看着自己让一个个动画明星在自己的眼前“走路、跑步……”大家高兴极了, 课堂气氛热烈, 达到了顶点。

这个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动画原理的理解, 而且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课堂至此, 学生们依然保持着很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操作愿望, 而且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有收获, 非常难得。

上一篇:学校认同下一篇:选择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