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会议论文

2024-10-10

教研会议论文(精选6篇)

教研会议论文 篇1

教研活动是大学里组织和联系教师活跃氛围、增进友情、交流信息、互补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水平的重要形式。教研室应定期不定期地以集中开会或网络讨论的方式, 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大家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以下是我几年来若干发言的文字记录。

知识应该反省知识, 知识分子应该反省知识分子, 只有不断反省自身, 知识和知识分子才能获得人文价值的自觉性, 而不至于成为人类文明中盲目的毁灭性力量。看看民大张教授的《科学失去伦理, 必将成为迷信和罪恶》一文, 我们将思考人文之于科技的意义, 懂得在所谓理工类院校里应怎样加强人文教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打倒”了西方宗教的权威, 随之科技成为新的“宗教”, 看看《美国6年前秘密报告称中国南方2010前后将大旱10年》一文, 我实在无话可说。西南联大是近年来教育圈讨论较多的话题, 部分人士认为其教育是成功的, 然而其“成功”因素何在?请看《也说教改问题--思考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一文中的三人争论, 此三人由于所处的国度、时代、阶层不同, 看法也不同。中国有句经典政治话语, 叫做“屁股决定脑袋”, 信然。国企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调节就业的重大功能, 但一直被西化经济学家视为私有化改革的眼中钉, 三十年来毁坏殆尽, 剩下的也以一把手负责制的名义垄断在某些不良官僚手中, 所以当年的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到私企、外企中, 避国企唯恐不及, 然而看完《武汉数千人涌入国企招聘会, 女生胳膊被挤脱臼》这则新闻, 我更无话可说, 真是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国企又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人间天堂。

总之, 由当前社会的种种信息,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思想等已进入一个新的“天变”时期。人文社会学者应及时把握时代脉搏, 更新学术思维, 为推动社会进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自启蒙运动以来, 人性就开始明显分裂, 人性中的科学部分 (工具理性) 和人文部分 (良知和情意) 关系一直很复杂, 有时候是合作, 更多的时候是对抗。总体上当然是科学占上风, 科学成了新的“宗教”, 科学主义横扫一切文化领域。近期中国转基因主粮的争论, 从哲学角度看, 实际上就是人性中分裂着的科学部分和人文部分的争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 科学是一种中性的东西, 但科学一旦进入社会, 它就不再中性。这个时候, 人文主义———或者说人性中的道德因素和良知———就有充分的理由介入科学了。《农业部绝不是孟山都公司的公关部》、《百余名学者就转基因主粮问题致信全国人大》这两篇文章,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社会主义对科学主义、资本主义的反弹。一部西方文明史, 从中世纪基督教对古希腊古罗马之人欲传统的封禁, 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基督教的反抗, 再到当前人本主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一直在进行着人性的演义。如果说在当前的社会条件和科技条件下, 主张种植转基因主粮的人代表了人性中科学等方面的因素, 那么反对种植转基因主粮的人则代表着人性中道德等方面的因素。从纯学术的角度看, 分裂着的人性和分裂着的利益、分裂着的社会是相对应的, 当然也和分裂着的思想相对应。后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多元化口号, 有可能意味着个人自由, 但更有可能意味着人性无可奈何的分裂———当然也包括人性分裂基础上的利益的、思想的等社会分裂。当我们高喊多元化的口号为个人谋取自由的时候, 我们也会感觉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深深隔膜, 这背后其实就是人性的深深分裂。这种分裂带来的痛苦源自生命深处, 一般人不容易察觉这种痛苦的根源, 也就很难消除这种痛苦, 所以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都很压抑。马克思主义教育要造就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 但如果社会是分裂的, 教育就必然会分裂, 教育如果是分裂的, 我们怎么能帮助学生塑造出完整的人性?所以改造人性、改造教育和改造社会分不开。换言之, 人性、教育、政治是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或者说,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一种美好的成熟的人性, 必然对应着美好的成熟的教育诉求和美好的成熟的政治诉求;反过来说, 一种美好的成熟的政治体制和美好的成熟的教育体制, 其背后必然有着美好的成熟的人性基础。如何寻求人性、教育、政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和谐并以此构建美好社会呢?康德、席勒等试图以审美沟通分裂着的人性世界, 造就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马克思则从实践本体论出发, 指导革命者按“美的规律”建造人类社会。我们刚看到的《国宝马宾--纪念鞍钢宪法诞生五十周年》这篇文章, 分析视角颇为特别, 对毛泽东、钱学森、马宾等关系的解说, 令人耳目一新, 客观上起到疏通人性、教育、政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关系的理论作用, 为我们提供有益的见解, 值得参考。在这个意义上进一步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 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的问题, 更是人性的问题。要造就后一种人, 我们的教育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一些谋生技巧, 也要自觉承担起改造人性、改造国民性的重任。在这方面, 《从“就业难”说起--一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的70年代:学生时代和上山下乡的生涯》这两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新中国教育历程的镜像, 提示我们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追求, 启发我们思考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何新是影响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学者, 曾经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智囊、全国政协委员中的重量级人物。其人据言欲退休后隐居一隅, 专心修佛, 非关紧要大事一般不谈。故其博客中出现的这些文章 (指《台湾学者披露:基因改造计划—遏制全球人口增长的阴谋》、《后现代发展的真谛--清除地球上的垃圾人口》) , 看来不可等闲视之。

西方人的原子论、个人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看来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大同观念、集体主义和多子多福观念, 这就是文化冲突、文化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在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双重作用之下, 中国的权贵阶层形成了对内霸性、对外奴性的扭曲人格, 中央民族大学张教授《世博会严格检测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和有毒有害物质保证参观世博会的各国人士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一文, 对此做了批判。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宝玉是不是褒姒?》一文对中国大学现实状态 (培养资本工具) 有很好的分析批判。中国科学院蒋高明教授《大学之所以为“大”》一文和南京大学朱庆葆教授的《大学需要理想主义》一文, 则是对中国大学理想状态的憧憬。另外, 我在随意浏览网页时, 偶然发现一篇叫《曾老师, 中国需要叶晋这样的人, 但更需要你那样的人》的文章, 其描写的竟然是我们学校旁边的一所高校的一次课堂情景, 不必为其中的意识形态对立过于紧张, 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学校这种极具现实性和学术性的课堂氛围, 以及师生双方在阅读、知识面、思维、学术勇气、求真精神、社会关怀等方面的高质量对话。我感叹的是:难怪有些跟我们同一层次的高校中文系考研、就业那么好;我追问的是:我们学校中文系学生的素质跟别人比如何?

摘要:教研活动是大学里组织和联系教师活跃氛围、增进友情、交流信息、互补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水平的重要形式。教研室应定期不定期地以集中开会或网络讨论的方式, 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作者结合几年来若干发言的文字记录, 讨论了知识、启蒙、人性、教育、科技、人文等问题。

关键词:教研会议,反省,知识

教研会议论文 篇2

各位领导、教师们:

下午好!

首先我代表我们全村教师感谢中心校领导在百忙中都抽时间参加我们的这次教研活动,同时感谢全体老师对此次教研活动的大力支持, 更感谢四位作课教师的精彩表现和每位老师真诚的评课。

从备课来看,老师们备课都很充分,特别是杨传堂老师的备课,导学案自己又重新写了一份,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节省时间,学生学习兴趣也很浓厚,下课时间没到,师生的任务也完成。我认为其实他不但给学生上了节好课,还给我们校全体老师也上了节好课,因为我们这里有多媒体资源,但我们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能制作课件的可以利用好我们学校的资源,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上课来看,授课老师都按两步八环节进行教学,都真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展示,特别是五乙班学生的精彩展示,给我们每位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看出这个班老师们平时的管理很有方法,郑洁老师也给我们作了经验汇报。

从评课来看,授课教师对自己所上的课作了自我评价,主评教师和在座的其余听课老师对他们的优点给予肯定,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中肯的意见,并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大家讨论。

下面我再说说我个人认为四位老师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值得商榷的地方。值得学习的:杨老师提问没有多余的话;郑洁老师点拨十分到位;陶老师培养学生上台板演时,边板演边讲述;郑帅老师给学生合作的时间多。值得商榷的:杨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时,学生开始讨论了,老师才在那里说要求,这样学生根本没听,同时可能也不知道合作交流哪里;郑洁老师的学生展示环节做得很好,但我觉得也有一点老师可以提醒学生,前面有人说过的后面的就不要重复说了,这样就可以节省一点时间;陶老师的百分之十二点五那提,其实第一个学生已经做对了,并且也总结出了方法,老师又在那里讲,显得多余,导致时间又被拖;郑帅老师的学生提问没有给与及时解决,还有生字学生应该抽学生起来展示音、形、义等,不然就专在组内检查,就不知道全班学生是否都学会了,大家都蒙的,并且学生提出问题应该板演出来,在本节课中解决。

总之,听了这几节课和老师们的评课后,我相信,大家一定都有很大的收获,一定会去反省自己教学中值得发扬或存在的问题,把自己的教学搞得更好,感谢大家!

教研会议论文 篇3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陈夫义院长作了题为《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努力提升研训工作水平》的工作报告。陈夫义从对市县教研机构建设、省、县 (市、区) 、乡镇 (学校) 三级教研网络构建、加强教学常规视导、提高教育科研部门的地位和影响力等方面总结了2013年全省教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部署了新一年的教研工作:要继续加强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切实做好决策咨询服务和教研、培训服务, 提升教育决策的服务能力。

有6个市县及学校代表作了教研经验介绍与交流。海口市介绍了“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助推站”项目取得的系列成效, 文昌市介绍了开展“商定研修主题—学校集体备课—专家团队指导———片区观课议课———执教教师反思———网上在线研讨”等教研活动取得的效果。琼中县的主要经验是:完善县域内三级教研网络, 建立健全教研管理机制, 并每年安排专款保障教研经费;乐东县则是抓实教研、教学常规, 着重培育乡镇教研员, 重点开展中心校校本教研活动, 做大做强了区域教研;三亚市介绍了该市与上海市长宁区教育督导室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中小学校教学工作督导评估工作的做法;海南中学介绍了该校依托“中国高中六校联盟”平台, 完成学科发展规划及开展系列校本教研活动的经验。

教研组长会议简报 篇4

为了提升教研组长的教学引领力,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提高教研组长的研究和指导水平、组织和管理能力;泽普五中在开学初期制订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习交流系列培训,3月17日泽普五中援疆教师谢克俊对我校及兄弟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开展了以“核心在于‘研’,根基在于‘队’”为主题的培训。

为了,提高学校老师教科研水

会上,教务处谢主任从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开展教研组的“研”和“队”建设的三方面为我校及兄弟学校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作了相关培训。他对教研组长角色有了 “新” 的定位,认为教研组长应该是理念更新的尖兵、人格魅力的典范、业务精湛的专家和共享合作的赢家,同时明确了教研组长职责。建议教研组长应该由信息传达着转变为有效教研的组织者、由按部就班转转为自我反思的促进者、转变为平等合作参与者。

通过培训,使教研组长掌握现代教学管理知识,进一步明确教研组长的职责定位,提升教研组长对教研活动的策划能力、对学科教研队伍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指导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使其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在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的示范带头作用。

教研会议论文 篇5

一、体制机制的建构与完善

整体来看, 各市县以及样本校为推进课改, 大多进行了内部体制与机制的建设, 比如, 完善和建立规章制度。从材料来看, 各单位组织学习贯彻《海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通知》,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本并依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划。比较突出的有屯昌县教育局、定安县教育局、文昌市教育局、昌江黎族自治县教育局、白沙黎族自治县教育局等, 他们围绕课改分别制订、完善了一系列的方案、规划 (计划) 、规程、细则、办法、工作职责、评价标准、管理意见, 发出各式通知, 落实坐班制度, 使得课改有章可依, 有规可循。十分突出的则是保亭, 保亭的建章建制系统、规范。核心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九项工程”实施方案的具体规划和精细实施。九项工程为:网络教研及校本研修工程, 教师专业能力测试工程, 高校课堂基本范式推广工程, 师生行为规范、文明素养建设实施工程, 中小学精细、高效管理工程, 中小学办学特点、亮点建设实施工程, 义务教育学生学业水平监测工程, 中小学、幼儿园职工绩效考核工程, 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工程。方案对九项工程的背景、目标、内容、实施、保障、评核等进行具体规制。九个工程从不同的侧面全面规制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着眼质量的全面提升, 细化操作细节, 量化评分, 既环环相扣, 又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 最后落实到评价。这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内涵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对于全省课改乃至整体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的意义在于督促其他市县和各实验单位在此基础上创新自己的教育发展方案, 架构好各自的教育发展框架;对于教育行政的意义在于凝结海南教育智慧成为制度财富。只有基本的框架确定后, 教育的发展才有了根基, 教育前进的步伐才能真正稳健并走向持续发展。而苏盛葵局长的教育的发展本质是文化发展的理念即教育的内涵发展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改良或改革, 是先进文化对陈旧文化或落后文化的冲击或更替, 是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重构的理念则着眼长远, 将教育发展提升到文化发展的高度, 其基本内涵为:

推进师生行为规范和文明素养建设, 抓职业道德和作风整顿, 培养敬业精神, 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就是培育新的行为文化;

抓文明卫生校园的创建, 就是重构环境文化;

抓校本教研、有效教学, 就是改造教研文化和教学文化;

抓办学特点、亮点建设, 抓精细化管理, 就是扩大特色文化;

大规模地引进智力资源, 彻底打开与省内外的各项交流与对话, 是开启教育的交流文化;

落实各项考核与督查, 实行学校等级化评估, 是真正激活竞争文化。

一切教育的作为都以文化的发展为指向, 教育成为文而化之的力量源泉, 变成人们生活与意识的自觉, 进而全面提升人的素养。

洋浦一小的“创新评价机制促进和谐发展”则在评价机制的建构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构建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工作网络;从家校联动, 进一步拓宽评价渠道;完善体系, 不断丰富师生的评价方式;创新机制, 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评优过程;凸显主题, 全方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文化导航, 不断拓宽素养评价途径等多方面构建学生综合素养有效评价机制, 其中展示的理念和做法应该在深入了解后作为具象化的典型经验让其他的学校和单位可以“按图索骥”进行学习后, 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洋浦一小的经验和实践属于海南教育难得并可贵的自我创造。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探索

课改中的着力点集中在课程建设上, 各市县以及样本校除了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课程外, 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索。保亭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为定位, 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走特色化办学之路。目前全县26所学校实施了初步的个性化办学特点建设, 其中以黎苗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学校5所, 分别为保亭思源实验学校的黎苗歌舞的教学、保亭二小竹竿舞校本课程的开发, 新星中学黎族织锦的学编, 三道中学黎族原生态声乐进课堂, 毛岸学校的竹竿舞推广;学农技能培养主题学校2所, 分别是八村学校学农基地的建设与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南林中心学校种植技能的培养;校本课程开发主题的学校5所, 分别是保城中心校舞蹈校本课程、新民学校羽毛球校本课程、南茂中学英语口语训练、毛感中心校偏远山区小学的艺术教育以及六弓中学篮球校本课程;德育行为养成主题8所, 分别是加茂中心学校感恩教育, 保亭实验中学“和”“爱”文化创建, 六弓中心校经典诵读伴我成长, 瑞华学校特色主题班会的开展、新政中学、金江学校、什玲学校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南茂中心学校的颂读经典, 陶冶心灵;文化校园创建主题6所, 分别是保亭中学校本研训文化的建设、新政中心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响水中心校文明礼仪教育、三道中心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茂中学书香校园的营造、慈航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等。保亭系统、方向明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课改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本土借鉴。

海口市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初步形成了区域内整体推进的格局, 成立了由37名专家组成的“海口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指导专家组”。海口一中开发了《三国演义中的智慧学》、《话说海口》等19门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走向系列化;海南华侨中学开设有《英语演讲》、《高中数学建模导引》、《弟子规》、《历史人物评价纵横》、《学法指导》、《校史教育》、《田径特长训练》等21个校本课程;海口实验中学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方案》, 开发校本课程选题27个, 己开发的校本课程有8个。琼山中学至今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有20个, 如牛业勋的《赏名联、识名人、览名胜》、陈素梅的《中学生领导力》、吴淑立的《苏东坡与海南》、刘成的《话语交际与文化》、丁春娃的《漫步成语王国》、王贤德的《中学生英文报阅读技巧》、张华的《生活中的物理》、吴运泰的《我家厨房里的化学》等;海口四中开设的校本课程有8个, 如《对联天地》、《校园里的植物》、《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外社会习俗的差异》、《化学与生活导学》、《变废为宝—发现与利用》等;长流中学开发的《长流人文地理》等课程己初步彰显学校办学的特色化追求;海口二中开发了《插花艺术》等三门课程;海口十四中充分利用本校教育资源, 开发了《李清照诗词》、《海南民间竹竿舞》、《生态农业》、《话题作文写作指导》、《音乐戏剧表演》等13个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初步形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的校本课程。其中“生存教育“、“大阅读”、“海岛文化”和“人格悦读”为必修校本课程, 服装模特、校园足球、合唱、武术等四十多门校本课程为选修课程, 而学校吸收家长等志愿者免费为学生提供跆拳道、小提琴、葫芦丝等课程, 则创新了校本课程师资力量来源的新途径。海口市英才小学鉴于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终生发展的重大影响力, 分别创建了教师、学生、家长十好习惯校本课程。教师十好习惯课程达成“厚德载物、终身乐学、善施教化”的教师习惯目标, 学生十好习惯课程达成“心怀梦想、蒙以养正、自主乐学”学生习惯目标, 家长十好习惯课程达成“家校携手、共担责任、共育英才”的家长习惯目标。学校针对目标, 制定细致的习惯养成措施, 以习惯为抓手, 着眼基本与根本, 可资借鉴。

万宁市思源实验学校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学校构建“艺术课程、运动课程、科学课程、生活课程、经典诵读、特长竞赛”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针对具体的课程, 学校再细化课程设置并明确课时量, 比如艺术课程包含舞蹈、合唱、书法、绘画、鼓号、乐器等6个方面, 每周2课时:运动课程包含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田径、竹竿舞、象棋、围棋、健美操、武术、拳击等12各方面, 每周2课时等等, 课时的落实, 保障了课程开设落到实处, 而其具体而微的课程设置导引课改细致深入的发展路向。

其他如洋浦中学的机器人课程、新英湾小学“娃娃乒乓球”精品校本课程、昌江中学等学校开发的《石碌河的整治》、《糖厂废气的利用》、《霸王岭的长臂猿》的学校课程、儋州市那大第一小学的“家长特色课”以及三亚市第九小学依托海洋文化争打造滨海特色学校的课改实验等都不无启示意义。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方面, 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该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仅有组织, 有主题, 学校还把3-5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到课表里, 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和流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主题确定阶段的课堂组织形式、综合实践活动策划阶段的课堂组织形式、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基本形式,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各个阶段的课堂组织形式。务实探索的精神与不断深入的实践经验总结, 使得课程设置和活动开展不断走向成熟,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海南华侨中学 (初中部) 则明确提出了“用传统文化 (古诗词) 滋养学生的心灵”的总实验主题, 并分别设立了“开发校本课程”、“课外兴趣小组”、“校广播站”、“心理健康与生活习惯的培养”四大实验项目, 各个项目又分设社团, 均有专人负责, 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比如海南华侨中学的《关于菜市场环境整治的调查研究》, 琼山华侨中学的《海口市环境污染探究》, 海口一中的《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海口十四中的《西秀海滩环境问题调查》、府城中学的《何如看待老人持卡坐车》, 海口二中的《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心理探究》, 灵山中学的《中学生暑假打工利与弊的调查》、昌江中学的《山兰米酒酿造工艺》, 昌江一小的《昌化野生龙血树的调查与研究》、《霸王岭热带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石碌铁矿探究与调查活动》等课题, 都具有较高的质量和价值。

三、教研教改的创新

课改的推行离不开教研教改的积极创新, 为此各市县以及样本校积极尝试, 不乏亮点。三亚市教育局积极实施以“任务驱动式教研、课题驱动式教研、评价驱动式教研”为核心内容的“磁性教研”, 助推课程改革。

文昌市以文昌中学的“高效课堂”实验、侨中的“活力课堂”实验、迈号中学的“幸福课堂”实验, 打开了该市研究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新局面。

陵水黎族自治县教育与科学技术局则把教师技能的提升落到实处。县教育局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大赛、专业理论读书提升、课件制作大赛等教师技能大比武, 提升课改队伍的专业技能, 助推课改。

白沙黎族自治县教育局的领导随堂听课制度, 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日常教学的认真规范程度, 而“沐浴书香, 飞扬理想”的读书活动则着眼教师潜能的发掘和书香校园的营造, 为课改的深入开展蓄势储能, 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心里文化基础。

乐东黎族自治县教育局在教研工作中“关注乡村小学、关注边远学校、关注薄弱学校、关注薄弱学科、关注课堂教学”, 将教研工作重心下移, 薄弱落后地区课改工作的扎实下沉、自觉践行教育均衡理念的实践, 凸显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的战略眼光。

除此外, 各样本校也积极投入到创新教育教研的实际行动中来, 海口市第九中学的“三学两评”与“一拖N”合作互助模式研究, 引导全体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品质;而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 努力创设“指导自学—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能力提高”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

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在课改方面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学校通过“自培”、“组培”、“校培”等多种方式, 实施扎实有效的校本研训。学校落实各种培训活动的具体要求, 提供切实的学习保障, 督促各个环节活动的实施。比如“自培”活动:开展“教师读书”工程, 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和教育类期刊杂志, 要求每学期提交一篇原创性读书笔记, 学校每学期给每位老师100元购书款, 学校给备课组征订一定数量的期刊杂志供老师阅读。活动要求明确, 保障有力, 助力课改有效开展。

儋州市那大第一小学探索“微型课题研究”, 研究针对教学一线产生的问题, 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展开, 问题重点关注自己的“短板”, 解决了实际中的教学问题, 让教学更有效, 甚至高效。

陵水县中山小学从2006年春季至今, 实践“同上一节课”、“一人同课多轮”和“邀请式听评课”三种课堂教学研讨形式,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中心学校, 实施促进课改的“十一”工程, 即教师每学年上一节公开课, 交一篇得意案例, 交一篇优秀教学反思, 交一篇特色教案, 交一篇说课稿, 交一篇教学论文, 读一本专著, 用完一本听课簿, 写一本教学反思, 每校编印一本研训专辑。“十一”工程的实施大大地提高了课改质量。

琼海市中原镇中心学校顺应网络发展趋势, 将网研工作纳入学校的日程管理, 设立网络教研员的职位, 健全制度, 确保网研的有效开展。学校当前已有98%的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师博客”。博客的建立既记录了教师成长的足迹, 也为学校的有效管理搭建了便捷的平台。

综上外, 还梳理一下一些印象深刻的点:万宁市教育局的“一身”、“二翼”、“三推力”的课改经验务实求真, 没有走过场的感觉;三亚市从去年以来, 教育投入达到3.2亿元, 保障有力;东方和琼海市教育局的优化改革校长选拔机制以及琼海的均衡分班探索显示出民主、平等的管理诉求。儋州市教育局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和以素质教育为主线, 加大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管理给予弱势群体以人文关怀;海口市“开展课改典型经验征集活动”编辑出版的《探索践行分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口》一书除了经验分享更有文献资料价值。

教研会议论文 篇6

1. 特色做法

抓好基本功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是中文系一贯注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标或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近年来,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培养人才, 我们加强了实践环节, 加大了实训的力度, 从大一到大四, 每个学期都抽出一到数周时间或利用课余时间, 开展专门的实践训练活动。从大一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口语训练到大二的专业考察、三笔字训练到大三的专业技能培训、专业见习、学年论文写作到大四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 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步步加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系统, 与专业理论课程系统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共同起到了促进学生提高专业素养的作用。

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是本系实践课程中颇具特色的一门课程。近年来, 我们针对本系学生存在的缺陷, 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 目的是使学生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 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活动的基本内容:学生须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习总量篇 (首) 数不得少于112篇 (首) , 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 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300篇 (首) 诗文, 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 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每学年定期举行话剧之夜、诗歌朗诵会、礼仪展示等大型品牌活动, 全体师生参加。出版发行《中文》系刊, 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园地, 鼓励学生向外投稿发表, 与社会文化界联合开展活动。

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 老师指导为辅, 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 设组长, 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 (一般每两星期一次) 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选派导师负责各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 导师和学生以写作讨论会、读书报告会、调研心得会、诗文朗诵会、时事评论会等活动形式, 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训练, 并成立中文系系务学生助理小组 (学生素质拓展自我管理小组) , 让学生自我管理。

2. 本特色做法的创新点

(1) 为我校素质拓展活动创新性实践, 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在校内均属首创。拟定了《中文系学生专业素质拓展指导书》, 为专业素质拓展提供了活动原则、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

(2) 确立了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理念, 建立了新型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谐统一。

(3)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有效的学生基本功训练方法。

(4) 打通了专业教学与素质拓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渠道, 使课堂内外的教学、学习一体化、系统化。

(5) 话剧之夜等活动成了学校素质拓展的特色活动, 吸引大量学生参与。

(6) 中文系系刊是全校唯一一份人文特色鲜明、质量好、发行量大的专业刊物, 也是中文系师生展示素质拓展和第二课堂活动成果的良好平台, 对专业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发行近千份,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对扩大我校和我系知名度有一定帮助。在招生 (尤其是插班生招生) 方面, 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 有些大专院校主动向我们要系刊阅读。

(7) 面向社会, 开门办素质拓展活动, 与文学艺术界人士联合举办相关活动。

(8) 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编进同一活动小组, 实现了老生新生的传帮带, 老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半个老师的作用, 对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友情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3. 本特色做法取得的成果

(1) 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根据统计,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有较大提高, 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85%。考研上线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

(2) 改变了中文系师生的教学观。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出发, 以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为导向, 以读书写作、调研交流、学行并进为方法, 以学生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为侧重, 把中文系师生组织起来搞好教学工作, 希望借此改变学生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立新型的学风、教风和系风, 尝试新型的师生关系。

(3) 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得到了学校有关管理部门的肯定。

(4) 国内若干媒体2010年就素质拓展和第二课堂活动采访了本系负责人。

(5) 广东省共青团网站2011年报道了我系的话剧之夜活动。

(6) 中文系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中文系7名同学获得一等奖, 17名同学获得二等奖, 证明了活动的显著成效。

(7) 与社会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众多诗人、作家等参加了中文系的素质拓展活动。中文系系刊上发表的一些作品为校外文学刊物转载, 加强了中文系与社会文化界的交流合作。 (2012-12)

二、改善学校教学管理

1. 关于大班与小班上课

李老师敏锐地指出:合班大班上课给学生打瞌睡、开小差、玩手机游戏、随意说话提供了极大方便, 严重影响了学风、教风和课堂纪律。我认为李老师说得是对的。尤其是一年级的新生, 一入学接触的就是乱哄哄的极不严肃的课堂气氛, 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观念和纪律观念有负面影响。我从合班大班上课的中文系一年级学生身上就观察到了这种负面影响。因此我认为一般情况下, 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特别是大学新生的必修课———不应该合班大班上课。我以前曾经试图为新生安排小班上课, 保证教学质量, 但老师们自己又合回来了。我认为院校在这方面应该有所考虑。

2. 关于教研活动的时间

教研活动之所以难以开展, 除了经费的因素外, 时间是最重要的因素。排课没有规律, 老师们很难抽出共有的时间聚到一起开展教研活动, 结果就是近几年来成规模的教研活动基本没有了。我曾经多次请院校教务员们留出一个下午不要排课, 以便给中文系老师一个共同活动的时间, 但教务员们说不可能, 因为学校的排课系统没有设计到留出间隙的功能。我也无可奈何。我认为院校如果重视教研活动, 就应该留有共同的教研时间。

3. 关于教务管理

毕业班的学生还在外面实习, 学校就要求院系报选修名单;选修名单还没有弄出来, 教材科又催着老师订教材;学生因为选修考虑不成熟而改变选修计划, 就会影响到教材征订;一旦教材征订出现问题, 有责任的似乎总是一线老师。总之, 给人的感觉是学校的教务管理还有不够清晰简明之处。我觉得学校的教务管理应把办事的次序和期间的时间间隔理顺些,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有关职能部门不应该只想着自己办事方便而给学生和教师造成不方便, 职能部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方便师生而不是仅仅方便自己。

4. 关于基层领导的职责和地位

在一般的观念中, 系主任等人往往是一个系的象征, 但目前我校三级教学单位的领导, 除了做一些必要的行政事务外, 其实际身份就是教务员。修电脑、管理办公室、打扫卫生、整理学生资料、汇总成教学员成绩, 等等, 都得自己干。这对知识分子劳动化、改造知识分子思想观念很有帮助。但工作效果并不理想, 例如中文系, 因系部没有专职行政人员和教务员, 办公室日常工作、教学评估资料及档案管理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中文系无论从办学层次、办学方向、教师人数、学生人数、教学头绪复杂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仅靠一两个兼职的系领导完成实在力不从心。三级教学系是最基层的教研、科研单位, 但当系领导教务员化的时候, 他们就没有时间、精力、心情抓教研和科研了。我认为, 如果学校真的要搞好教研和科研, 就应该考虑清楚基层系领导的身份和职责问题。

5. 关于一线教师的负担

很多人都与我一样, 似乎感觉到一线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 很多本来属于行政、教务或后勤部门的工作, 都逐渐被转移到一线教师的身上。老师们忙于干事务性的事, 少有时间思考科研和教学问题。

6. 关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关系

上一篇:商品契约下一篇:横向混凝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