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效课堂几个误区

2024-09-09

物理高效课堂几个误区(共4篇)

物理高效课堂几个误区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情景教学愈来愈受各位同行所重视。问题情景是情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 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参阅了许多有关物理课堂提问的文章, 都提到了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自己近二十年的教学体验, 纵观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 我发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存在一些不妥和误区, 现在提出来, 供各位同行斟酌。

一、明确提问目的, 切忌走过场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 为了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 有意向学生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 学生齐声回答, 声音嘹亮。表面上显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但这样的提问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反而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初三复习课上, 更要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 精心设计。在“电路”一节的复习课上, 就有教师提出了“什么叫电路?”的问题, 当然当时表面效果很好, 学生一大片都回答“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径”。部分教师在迎接上级检查的公开课上, 为了完成达到一定数量的双边活动, 居然提出了一些不必要的, 十分肤浅的问题。在“电流表使用”一节中, 就有教师提出了“电流表在电路中能不能短路?”在“刻度尺使用”一节中有教师提出了“在读刻度尺中, 分度值的下一位应该怎样?”等等这类简单的问题, 学生都能信口回答, 课堂上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气氛, 但这样的问题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呢?这些问题完全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能启发学生思考, 不能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提问应该使学生发现不足, 明确问题的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使“问”有所获, “答”有所得。

二、加强课程改革理念, 切忌进行“填空式”提问

所谓的“填空式”提问是教师先进行详细的问题铺垫, 再向学生提出关键性的物理名词, 我想, 这些教师是重视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忽略了问题中知识导入和知识演变的过程。例如“导体对电流的作用叫什么?”, “什么是用来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等等, 甚至有些年纪稍大一些的教师, 常提出一些“是不是”、“对不对”此类问题。我想: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思路清楚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再深入。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教师应当一改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础, 把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形式, 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体现“做中学”的形式教学。

三、锁定提问对象, 明确问题的指向性, 切忌漫问

教师在课堂上, 根据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 以及学生掌握的情况, 适当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助于教学的问题。也许设计的问题内容较多, 但必须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 有条不紊。尤其在新课的教学中, 更要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位教师在讲完“电磁感应”一节课后总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了发电机, 你为什么能看到家里的电灯发光?”这位教师有意在向学生提问电是怎样来的, 但他没想到这个问题的多重性。看到灯发光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 它包含:1.电磁感应现象;2.电能的输送;3.白炽灯的发光原理;4.光的传播。这个问题一提出, 有很多学生回答了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很高兴。但有一位学生回答“灯丝被烧红了才能发光”, 这位教师非常得不高兴, 还否认学生的答案, 学生很茫然, 老师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会冲淡这节课的主题。课堂提问应该有明确的对象, 严密的思维过程, 层次分明, 应用询问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地思考。

四、把握提问时机, 适时出击, 切忌错失良机

在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又要严密注视学生, 察言观色, 通过反馈详细了解学生的学态, 适时提出问题。同时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 每个探究活动都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相关的填空, 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加深, 有利于探究实验的进行。

在“内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一节中, 书上安排了一个点燃酒精爆炸的实验, 并在课本上有一道“燃气的______能减少, 转化为______能”的填空题, 在这里, 可以穿插这样一个问题“盒内的内能从哪里来?”, 这样既巩固了前面“内能的来源”这一知识点, 同时又为下一节的“燃料的燃值”埋下伏笔。

在“初识家庭电器”一节中, 课文中列举了电灯、收音机、电饭煲、手电筒四种电器所使用的电源类型和电能的转化形式, 部分教师是一个一个地问学生。这样学生缺少整体的认识, 思考时间也难以掌握。而如果先列出这四种电器, 再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这样, 学生就可通过对比法来认识, 又有了足够的时间, 并且很容易地知道:“电能可转化为各种形式的能。”

五、变换提问方式, 活跃课堂气氛, 切忌僵化模式

课堂教学中应根据特殊的教学目标和所授的知识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 使学生喜闻乐见, 兴致盎然。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 即使同一问题, 通过不同的问题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 得到的效果迥然不同。在讲述“惯性”一节中, 当老师要讲述汽车因追尾要发生交通事故时, 可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汽车或摩托车的车后为什么写上‘请勿吻我!’字样?”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 学生会更容易地接受, 当然会热烈地去讨论这个话题。

在“声现象”一节复习课中, 部分教师可能很传统地问学生“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能、音调”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听起来厌烦。在我的教学过程中, 我是这样做的:我带了一面锣进教室, 当学生面敲了一下, 有的学生当时就捂起了耳朵。我就问这位同学, “你为什么捂起了耳朵?”他就回答说:“我的耳朵快要震聋了。”接着我就问“这说明什么?”我想, 这些问题不是直接问学生, 而是更换方法, 创设情景,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进入问题。这样逐级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当然课堂提问并不是一节课的主流,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配合。但有些没有经过精心策划的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学主题, 违背教学规律, 甚至会产生错误的引导。在“沸腾”一节中, 就有教师问“水加热到多少温度才能沸腾?”这个问题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另一方面, 课堂提问要问得确切, 逻辑严密、语言简明、科学合理。切忌出现学生未知的内容或科学性的错误。在“平面镜成像”一节中, 当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后, 有位老师就问学生“平面镜前有一个人, 当他远离镜面时, 他看到镜中的像怎样变化?”很多同学说不变, 其中有一位同学说“我认为应该变小了, 因为我也这样做过。”而这位老师说他错了, 还骂了他上课不认真听。大家都知道, 平面镜中的人的像并没有变化, 但他看到的像的确是变小了。因为物距越大, 物体在晶状体里所成的像是变小了。这样, 这个学生心里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影响了正常的思路的展开, 因为他完全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真知。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好问题的情景, 考究提问的指向性。从而及时地改变教学策略, 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 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能, 调节学生思维节奏, 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 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提问,指向性,教学效果

物理高效课堂几个误区 篇2

一、从片面追求“少讲”到画龙点睛的“精讲”

在教学观摩中,我时常发现有的老师为迎合高效课堂实验的要求,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而自己则“少讲”或“不讲”,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泛泛而读,被称作“自读自悟”;为调动学生兴趣,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教学现代化”,凡此种种,这些老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教师从以前的“侃侃而谈”到现在的“谈讲色变”,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可他们忽略了“形式永远服从于实效”的法则,在教学中,当学生各表其意时,教师能适时精当点评,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当学生自读感悟时,教师能给予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更全面;当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能顺势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从片面热闹的“小组学习”到务实高效的“小组研讨”

在开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围成圈后,教师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来,与学生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时,学生的确是“活动”起来了。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可见,对合作学习这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运用合作学习的规则

教师首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目的和学生的个性特长来安排合作学习小组,当小组成立后,要先明确目标和分工,搭建好学生交流成长的平台;在合作时,要求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在充分交流后,汇聚智慧,最后形成集体共识。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或可能产生歧义的知识。在讨论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要善于捕捉和把握学生独特的“自我见解”,把学生的“理解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诱导学生逐步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3.适时掌握合作学习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巡视和深入小组中去,模范引导和督促学生真正开展小组探究学习;其次,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诱导;最后,教师还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控全班小组的讨论效果,为后续的全班交流做好铺垫。

三、从肤浅的“程式化提问”到深刻的“启发式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些老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这节课你想到了什么?”等问题,但稍作观察和归纳,你就会发现不少教师习惯于用“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想说什么”之类的程式问题来激发思维,虽然可以看到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但学生所思所表十分膚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诱导,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觉得教师提问时,可以目标更明确些,例如:可以明确告诉学生,“这段话中的这些重点词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样便于学生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挑战性,要能“抛砖引玉”诱导思维,也要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跳起来摘到果子”。

四、从被动的“乱质疑”到主动的“会质疑”

质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外在表现,因此,为检验教学效果,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质疑的环节,但现实是,当学生极不情愿地站起来时,所提出的问题要么是老师或同学已经解决的问题;要么不语;还有学生实在不行,就提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敷衍塞责;更有甚者,直接把课后问题或资料书上现成的问题“抄袭”过来了事。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该咋办?我觉得首先要教育学生勇于提问,要破除学生胆小或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积极的毫无顾忌地提问,凡是提问,不管恰不恰当,都要对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的做法表示肯定。其次,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善于抓住重点词句提问,应该刨根究底,多角度思考,多方位发问。再次,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贪多求全,哪怕独立自主提问的只有一两个问题,我们就应让这一两个问题成为学生继续自主提问的“样板”,促使学生出现由不敢、不会问到敢问、会问的转变。

实践证明,片面追求“形似”的所谓高效课堂不但不能带来高效益,却只会将课改实验引入歧途,一片繁华后,留给我们的只能是累累伤痕。因此,我们的教改实验应尽快走出误区,重装上路。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建和初中)

浅谈物理高效课堂的几个要素 篇3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学生在课堂上, 不能只是简单的“听”和“看”, 而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成为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又动脑, 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课堂实践中,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 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 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真正让学生乐学、想学, 这样学生就会大胆的动脑, 大胆的思维, 大胆地去展示与交流, 进而使物理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

2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学生若是对物理有浓密的兴趣, 就会发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主动去学, 效率将会获得很大的提高。在乐趣中学习物理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将学习算作一种兴奋的享受, 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念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那么就在于你的导学案的设计是否新颖, 是否接近生活, 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可以运用好奇心激励法、鼓励激励法、目标激励法、竞赛激励法、观察实验法、更换教学方法等方式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1) 要准确地把握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打无准备之仗”, 课堂要高效, 教师就要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 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 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 在备课时, 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这不在于面面俱到, 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 应该如何加以突破。此外, 教师还要尽可能的设计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 安排一定时间回答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

(2) 要准确把握每一位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 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一节课设计必须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既要让好学生有提高, 更要让后进生有进步。如果达不到这个基本要求, 就必须修改, 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4 运用电教手段教学

一堂课只有40 min, 有些课涉及到概念、定律、实验等, 注意事项多, 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和抽象。若凭老师边讲边写, 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 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 结果事倍功半。充分运用电教手段, 可以节省老师在黑板上写、画时间, 也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 屏幕上的图像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

5 重生活应用, 让学生实践物理

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物理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到物理学习的价值所在, 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学会用物理的眼光去看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 想身边的事情, 拓展物理学习的领域。如在学习有关物态变化知识时, 让学生认真观察早上窗玻璃上的水珠在窗外还是在窗内, 进一步探究小水珠形成的过程;在学习光的反射时, 让学生思考小车前玻璃为什么要倾斜安装等等。

总之, 教师不但要有效地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 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既要有明确的目标, 因材施教, 又要有灵活的方法, 收效显著的教学措施,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互助、合作交流, 注重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用心与学生沟通, 用爱去和学生交流, 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 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 关注了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得更好, 真正的心对心的走近学生的心灵, 才能真正做到让枯燥的物理妙趣起来, 让抽象的物理形象起来, 让深奥的物理理论浅显起来, 让机械的物理练习生动起来, 让怕物理的学生自信起来, 让怕物理老师的学生喜欢起你来。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摘要:新课程要求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的方方面面,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物理课堂变成有趣的物理现象的再现, 让抽象的物理理论变得形象, 让所有的问题变成乐趣。

关键词:物理,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曹军.新课改构建物理高效课堂之我见[J].快乐阅读, 2013 (33) :88.

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篇4

目前很多教师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的口头语就是“探究某某”, 好像一堂物理课离开了探究就无法进行下去。有的物理教师是为了迎合潮流, 盲目探究, 有的甚至为了探究而探究。这样往往会与新课改的目标相背离。

本人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 发现探究教学中存在以下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否定物理教师的有效讲解

强调探究式学习, 不是就要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授, 或者说根本就不用教师来讲授了,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切。

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高中生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时, 课堂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速度公式vt=v0+at, 位移公式s=v0t+21at2, 有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好, 可以独立总结出规律, 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独自得出结论, 特别是位移公式的推导, 理解起来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这时老师的讲解就尤为关键, 另外在运用这两个基本公式时, 教师的例题示范作用也是很有必要的。探究式教学必须在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中进行。学生通过探究对某一物理现象已有大量的感性经验时, 或者学生对某一物理现象或物理知识的理解不太深入时, 教师的讲授就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 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必要讲解, 忽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误区二:否定学生非探究能力的提高

物理探究教学课堂不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一方面, 有些学生并不能完全投入到探究的学习状态中, 耽误了学习的时间, 另一方面, 有些学生虽然探究的能力提高了, 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其他能力跟着提高。有些学生适合群体合作研究, 但不能长期一直如此, 从而忽视了独立思考和学习研究的能力的培养。

2010年, 我教高二年级物理, 班级里有位女生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她头脑非常聪明, 每次布置的课堂探究任务, 她都能率先带领他们小组完成任务, 并且能够准确地展示小组成果, 其他组与他们组相比总是滞后很多。按理说她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但是每次碰到考试测验时, 她的心情总没有在平时课上那么轻松。其原因就是平常测验, 她的分数总是很一般。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发现, 她的组织和表达能力非常强, 每次都能很好地组织小组同学进行探究, 并且能把小组的探究结论迅速整理叙述出来, 但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却很难得到锻炼。后来把原因告诉她, 并让她注意平常提高自身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后来她的成绩明显提高。

物理探究教学课堂中, 在提高学习合作能力的前提下, 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也同样重要。

误区三:探究的时间局限于45分钟

一节课有45分钟, 有些老师不管物理书上知识的难易和知识点的多少, 所有任务都强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任务。其实这从根本上就让物理探究的本意变了味。物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是从生活中总结出规律再应用于生活。其实课改探究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 以及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有时一个好的物理探究课题, 让学生多研究几节课也是可以的, 过程其实有时比结果来得更重要。

既然组织学生去探讨, 一定要注意过程的完整, 不能虎头蛇尾。要为学生的自学探究留有足够的空间。

误区四:探究并不意味所有问题都要分组讨论

目前课改要求让学生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参与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有些老师问题的设计只是为了走个课堂形式, 往往一节课从头到尾, 全是学生讨论, 所有问题都分组讨论, 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表面上看起来分组讨论很热闹, 但事实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物理课堂上的分组讨论的题目一定要存在辩论的分歧点, 学生在课堂中争论得越激烈的话题, 平时越模糊的知识点, 则越应该成为分组讨论的话题。相反, 一目了然的结果, 分组讨论既没有讨论的价值, 又浪费了时间。

所以, 物理老师课前选择的需要分组讨论的问题尤为关键, 是一节课是否精彩的最重要前提。特别简单的, 教师可以一带而过;特别难的, 教师应该做好铺垫, 可以让学生讨论某个点即可。

误区五:探究成功并不意味着掌握

物理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后, 小组可以准确给出较难问题的答案。比如学生在用动能定理解题时, 有些题目运用以前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完全可以解出结果。小组中如果有人用这种方法得到答案后, 会认为动能定理的掌握, 是可有可无的, 这还会影响到小组里其他同学。所以会出现一批同学抵触使用动能定理, 以至于到了曲线运动和变力作用时, 还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错解题目, 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有时, 小组探究成功了, 并非所有小组成员都掌握了, 这时教师就应该注意这类问题一定要用动能定理去解, 并且所有同学都能熟练运用。基础知识的整体掌握和难题的部分掌握应该区别对待。

因此, 学生展示探究结果成功时, 教师应给予表扬, 但除了表扬以外, 还应该留意小组内其他同学和其他组同学的反应。

上一篇:教学转向下一篇:网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