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学习与写作论文

2024-07-10

说明文的学习与写作论文(精选9篇)

说明文的学习与写作论文 篇1

摘要:学习古诗文, 有利于提高作文文化素养和发挥作文主题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语言表现力。学好古诗文, 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古诗文。

关键词:古诗文,写作,文化素养,语言表现力

面对古诗文的不景气, 有人声称古诗文已是末路文学。 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 是人文精神的底蕴, 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 学习古诗文, 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加强性情修养, 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古诗文, 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感受语言文字的伟大和魅力, 更加感化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 以下笔者对古诗文学习对写作有何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首先, 学习古诗文, 有利于提高作文文化素养和发挥作文主题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 许多家长普遍反映自己孩子不会作文, 老师也经常发现学生作文有颓废现象。 更让人心痛的是, 许多孩子从内心深处就对善恶不明, 性情愚昧。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常言道, 文如其人, 作文并不只是简单技巧问题, 古人云:“欲作好文, 要善修‘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从哪里来?要从榜样、标兵身上学来。古代圣贤、爱国志士, 皆当应成为当代青少年的榜样, 他们身上总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热情和挚爱, 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尊人格;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忧天下情操;苏轼“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的豁达胸襟;岳飞“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的惜时品格等这些就是所谓的“浩然正气”, 这也就是当代青少年所缺乏的精神食粮。 要摄取这些精神食粮就得好好学习古诗文。 况且在初中阶段, 能选入教材的古诗文, 一般皆为经典名篇名诗, 内容意蕴深刻隽永, 能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高贵的修养情操。 这都为写作积累了优秀的经典素材, 以此提高作文文化素养和提升作文思想主题。

从近几年中高考看, 得高分的优秀作文大部分都运用了丰富的古诗文做经典素材, 提升作文的文化素养, 加深作文思想内涵。 如有篇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 此篇作文里就运用了大量的古诗文, 题目就引用了杜甫“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文中还运用了大量古诗词, 有李清照的词“人比黄花瘦”, “兴尽晚回舟,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还有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等这些优美的诗句为整篇文章增添了不少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 就如我们长乐去年高考满分作文也是运用苏轼的词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提炼为主题的。

其次, 学习古诗文, 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语言表现力。

古诗文大多数语言简洁优美, 意味隽永, 准确鲜明, 具有绘画、音乐、含蓄性的特点, 同时十分讲究内蕴力, 托物言志, 具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 如柳宗元《江雪》的美不只限于画面和音韵之美, 更在于“绝”、“灭”二字所体现的社会环境险恶的凝练的字词和着“渔翁”即是作者自画像, 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幽、寒、独、孤、雅”的情趣高洁。 再如韦应物《滁州西涧》四句皆为描摹, 语言优美, 寄景言志, 道出诗人对西涧春日的喜爱, 体现赞山川美色的意旨。 语言不仅精炼而且非常深刻丰富, 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古诗文的语言表现力还在于有丰富的意象, 激发读者想象力。 在学古诗文中就要让学生凭着生活经验与认识, 调动多感官, 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 从文字中看到或听到有声有色的形象, 体味文学意境美。如《敕勒歌》这首诗意境优美, 虽然学生没到过大草原, 但可让学生从诗句“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中体味到大草原的无限风光。 优美的古诗文, 直接抒发情感, 且节奏性强, 语短意长, 使人百读不厌, 不知不觉中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和感染。 比如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了初春的小草景象, “接天莲叶无穷碧”描绘了盛夏中莲花的娇媚,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 妙不可言,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景象宏大、 美不胜收等都是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 所以古诗文在语言方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初中生若能从中大量积累优美词汇, 提高作文语言表现力就不言而喻了。

综上所述, 学好古诗文对于提高作文应当有重要作用, 那么该如何学好古诗文和如何巧妙运用好古诗文也是在现实中最大的困惑。 学好古诗文首先要落实课标要求, 新课标主张中学古诗文教学内容为掌握古诗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多用吟诵的方式积累经典名句,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激发学生品赏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达到课标要求, 让学生更轻松地学好古诗文, 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 以诵读为主, 注重平时积累。 比如实行“一周一诗”和“一节一句 (经典古诗文句) ”, 大家共同在反复吟诵中, 感知古诗文的语韵美, 理解作者蕴涵的深刻思想情感。 诵读即反复读, 多遍熟读, 先不急于背诵, 不提倡读一句背一句, 这样死记硬背, 记忆只是一时, 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又都还给老师了, 而待到全文读到滚瓜烂熟时, 自然而然就会背诵了。

第二, 注重古诗文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品析。 古诗文多为抒情言志的作品, 一般以客观物象为载体, 融入作者主观情愫即为意象。 所以在学古诗文时, 不仅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而且应透过物象理会到人的意念和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作品的真正题意和思想。 意境是由意象构和而成, 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 意境是古诗文中必不可少的, 只有整合好古诗文中的意象所构就的意境即情景交融和谐, 才能挖掘其意趣主旨, 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古诗文的深刻寓意与思想。

学好古诗文, 还要在最大限度地运用在写作中, 更是件不易的事情, 那如何巧妙运用呢? 笔者根据历年来的一些考场作文略述一二, 拙见仅供参考。 第一, 可借用古诗文寓意与哲理为文章主旨。 如以上所提到的2008长乐高考优秀作文《清欢》就是运用苏轼的词“人生有味是清欢”提炼主题。 第二, 可巧用古诗文名句为题。 如前面提到的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感时花溅泪》还有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等都大胆地直接用古诗文做作文的标题, 标新立异。 第三, 引用古诗文作为印证主题的素材。 这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用得巧妙会使得文章妙笔生花。

总之,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我们不仅要把它学好, 而且要从中汲取文化的精华陶冶自我情操, 更要更好地运用其语言精妙之处, 在写作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 以此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例谈说明文的写作 篇2

1. Why the place is famous?

2. What you can do there?

3. How good it is for you?

下面请看以下两位同学的习作:

习作一

Sheng Nongjia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visiting Shen nongjia? You should because it has special attractions.

Shengnongjia is a forest district.① It lies in the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covering an area of 3,253 square kilometers. Such a vast area is heavily forested of trees, like fir, pine and hemlock, and also inhabited by many precious animals, like golden monkey, leopard and bear. So it is a wonder tourist attraction, if you want to get close to nature.

Shennongjia is well known for its legend of savages. ③There are some reports showing evidence for them, like their hair and footprints, but there is no one who really has witnessed a savage in the last 30 years.

②The area has many mountains, with an average altitude of 1,700 meters. Because of that, the weather varies from the low places to the high places. The best time for visitors is from June to October. ④But if you go there between December and the next February, you can enjoy the fantastic snow scenery.

Finally, let’s talk about the food there.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pecial dishes that you won’t have in other places, especially its edible wild herbs. That’s really a feast for you! (夏秀)

【点评】

本篇写作有以下这些特点:

1. 开头用词组lie in, 动词cover直接点题:

① It lies in the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covering an area of 3,253 square kilometers.

2. with的复合结构介绍神农架的地理位置。

②The area has many mountains, with an average altitude of 1,700 meters.

3. 各种句式交替使用:其实在英文写作中,各种句子类型的自如转换也是高考高分作文的一个重要要素之一。该文除了简单句的使用外,还不乏有从句,并列句的句式转换。如③There are some reports showing evidence for them, like their hair and footprints, but there is no one who really has witnessed a savage in the last 30 years.

④But if you go there between December and the next February, you can enjoy the fantastic snow scenery.

不足之处:

1. 应当注意词性:So it is a wonder tourist attraction, if you want to get close to nature. 此处wonder是名词,应当改为wonderful(形容词)。

2. 有些介词的使用过于单一,如like可以使用such as, plus等介词短语或副词代替,从而使表达更加丰富、灵活。

习作二

The West Lake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visiting the West Lake? You should because it has special attractions.

①Known as Heaven on earth, the West lake lies in the west of Hangzhou in Zhejiang Province. It’s a famous urban lake in China. With an average depth of 2.27 meters, the lake is 3.3 kilometers long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2.8 kilometers wide from east to west. The deepest site of the lake can be 5 meters. Two famous causeways, Su Causeway and the Bai Causeway, divides the West Lake into five parts. ②The beauty of the lake not only lies in its lakes, but also in its mountains, the most two famous of which are Mount Lingying and Mount Longjing.

Throughout China’s history, any poets, writers and even movie directors come here in search of inspiration under the attraction of the lake. ③In addition,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preserved cultural relics here, which makes the West Lake a well-known tourist attra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n June 24, 2011, the West lake was officially list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You can breathe fresh air, and cycle around the lake. What’s more, one can always has a pleasant chat with his or her friends over the dragon well tea sitting beside the lake. (王芳)

【点评】

本篇写作下面这些特点:

1. 非谓语动词开头简洁明了:

①Known as Heaven on earth, the West lake lies in the west of Hangzhou in Zhejiang Province. 在说明文中介绍某一事物时,除了定语从句这一常见句型之外,非谓语动词是一个也不错的选择。

2. 连词巧妙连接,非限制定语从句彰显才华。

②The beauty of the lake not only lies in its lakes, but also in its mountains, the most two famous of which are Mount Lingying and Mount Longjing. 该句用到了not only ... but also这一关联词,而且用到了较为复杂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the most two of which are Mount Lingying and Mount Longjing. 可见作者语言功底的扎实。

3. 介词短语自然过渡

③In addition,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preserved cultural relics here, which makes the West Lake a well-known tourist attra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除了in addition之外,还有besides, what’s more, additionally等过渡词可用。

不足之处:

1. 主谓一致当注意:①Two famous causeways, Su Causeway and the Bai Causeway, divides the West Lake into five parts.很明显句子的主语是复数,其谓语动词应当为divide。

②文章的结尾有些唐突。似乎意犹未尽。You can breathe fresh air, and cycle around the lake. What’s more, one can always has a pleasant chat with his or her friends over the dragon well tea sitting beside the lake.

现将王芳同学的作文稍加修改作为范文:

Nowadays, travel is a good way of relaxation for people.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visiting the West Lake? You should because it has special attractions.

Known as Heaven on earth, the West lake lies in the west of Hangzhou in Zhejiang Province. It’s a famous urban lake in China. With an average depth of 2.27 meters, the lake is 3.3 kilometers long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2.8 kilometers wide from east to west. The deepest site of the lake can be 5 meters. Two famous causeways, Su Causeway and the Bai Causeway, divide the West Lake into five parts. The beauty of the lake not only lies in its lakes, but also in its mountains, the most two famous of which are Mount Lingying and Mount Longjing.

Throughout China’s history, many poets, writers and even movie directors come here in search of inspiration under the attraction of the lake. In addition,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here, which makes the West Lake a well-known tourist attra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n June 24, 2011, the West lake was officially list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Here you can enjoy the amazing landscape, breathe fresh air, cycle around the lake and paddle a boat on the water. What’s more, it always sounds attracting that one has a pleasant chat with his or her friends over the dragon well tea sitting beside the lake.

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篇3

说明文作为写作文体之一, 对学生来说历来是较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难写、难把握的, 老师在说明文文体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偏重于说明方法的解说, 而未有一个系统的统整, 这就导致学生写不好说明文, 一般不愿意写说明文。 究其原因, 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学生对说明文文体把握不够全面、 到位之外, 老师在如何教授说明文这种文体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 本文从说明文的写作教学角度切入, 对此文体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与总结, 希望对老师教授和学生理解说明文文体提供借鉴。

二、教授方法

(一) 教审题, 明确说明对象。

如何依据题目判定说明文文体呢?

例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与好书交朋友》、《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爱的种类 》等, 我们发现这些题目分别要说明的分属人———孙中山、 事———与书交朋友、物———石拱桥、景———苏州园林、理———爱有哪几种等五类, 说明文就是解说事物 (人、事、物、景) 、阐明事理的文章。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主要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成因、关系、效能、用途等, 而解说的重点则是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上述五个题目如果符合这些特征, 那么可以判定为说明文。

(二) 教立意, 确定说明内容和重点。

不同的事物、事理, 说明的侧重点不同。 当说明对象确定以后, 我们就要锁定说明对象的特征, 即确定要写该对象的什么内容, 哪些需要详细描写, 哪些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 这就是确定说明的重点。

例如《苏州园林》, 作者在确定了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后, 锁定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围绕这个特征展开对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的描写。 在布置这些内容的时候有详有略。 比如写苏州园林的建筑只以“不对称”三字带过, 并没有详细描述各个建筑的外观和构造, 但在介绍假山池沼的时候却详尽地描写它们的艺术美和图画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安排, 既能让人一眼感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色, 又能领略到苏州园林内的各个景观设计, 可谓层次鲜明, 不会让人读后产生不知所云的混沌感。

(三) 教选材, 寻找可用材料。

写说明文就要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用途、成因、结构、功能、特征等加以解说和介绍。 传授知识是这类文体的主要写作目的。 可学生掌握的知识和道理有限, 下笔时往往觉得不知道写什么好。 这样看来, 学会寻找可用的材料是写好说明文不可忽略的重要条件。

写作材料的来源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经验, 二是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就是亲身经历过的, 或者是亲自看过、听过、观察过之后获得的第一手感性材料; 间接经验是从别处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第二手的材料, 可以是查工具书得到的, 也可以通过百度、新浪等网络搜索工具获得电子材料。

有了这些材料储备, 我们要做到有目的地选择材料。 这就要依据说明对象的固有特征和本质属性选材。 说明文写作以抓住说明对象最突出特征的一两个方面进行写作为宜。 因为每个对象都有很多个特征, 每个特征有许多个方面的表现, 若统统不加选择的照单全收则写出来的文章势必杂乱无章, 让人不知你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这样就无法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色。

以《苏州园林》为例。 作者在文中提到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 而自己到过的也有十几处, 这么大的范围, 这么多的地点, 有特色的一定有很多, 可选的内容一定也有很多, 那么究竟选取哪些内容写, 哪些该重点突出详细描写, 哪些只需三言两语带过即可呢? 叶圣陶先生选择摒弃细枝末节抓整体特征的写法, 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切入点, 所有选材都是为了突出这个特点而服务, 不管是自然景观的描写, 还是人文景观的设置, 作者的写作角度都是紧紧围绕“图画美”展开, 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突出了这个特征, 我就写下来, 哪些最具代表性, 我就写得尽可能详尽, 哪些表现不突出就写得粗略一点, 这样即使是没来过苏州园林的游客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也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风采和整体风貌。

(四) 教组织, 说明要有条理。

说明文不外乎解说事物 (人、事、物、景) 和事理两大类, 怎么说明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呢? 这就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 使之条清缕晰了,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安排文章结构

一般情况下, 事物 (人、事、物、景) 说明文可采用时间式 (包括顺序、倒序) 、空间式 (包括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往后、由内到外) 、总分式 (总分总、先总后分、先分后总) 、递进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组织作文,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安排行文。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先主后次、先因后果、先整体后局部、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等。

例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先总写“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后分别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近景远景的层次等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这不仅给予读者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机会, 更在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加以叙述, 帮助读者清晰了解园林的规划, 同时主体部分的描写又采用了并列式的手法。 如第三段到第九段, 每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一个小构成部分, 相互独立又相映成趣, 让人读来仿佛真的跟着作者在游园似的,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体验。

2.选用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列图表等。

例如《苏州园林》一课就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作比较, 将建筑的对称与苏州园林的不对称比较, 北京园林与苏州园林的比较;举例子,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等无一不是苏州园林可作为 “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的例子;做引用, 如“鱼戏莲叶间”, 等等。

3.语言简洁准确

说明文以实用为目的, 因此它的语言力求简洁、准确。 该用确数的地方不用约数, 该用约数的地方不能用确数, 引用要确切不能模棱两可, 推论要合乎事物的规律和人类的认知, 比喻要清楚明了, 不能晦涩难懂。

例如《苏州园林》中开头作者写道:“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这一句中“据说”、“一百多”、“十多”等表明了作者的不确定性, 苏州园林到底具体有多少处景观, 作者并没有信口胡诌, 而是老老实实地交代了大概认知, 但这并没有影响本篇文章的质量, 相反更可以见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且不论说明文本身就要求语言应准确, 任何文体的写作, 我想少了一份真实和真诚都是不可取的。

三、结语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客观介绍事物特征, 阐释事理的文章, 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事物, 明白事理。 无论是写作还是教学过程, 都要有清晰的说明文文体的观念, 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学生不会写、老师不知道该如何教的现象。

摘要:说明文的写作教学重点在于教授方法, 主要包括教审题、教立意、教选材和教组织四大方面。

关键词:说明文,写作教学,教授方法

参考文献

[1]曲洪砶.浅谈说明文写作快速上路的方法及练习设计[J].教育艺术, 2013 (11) .

[2]黄琼.为说明文写作打开选材之源—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能力[J].写作, 2012 (10) .

[3]傅望华.说明文写作指要[J].写作, 2010 (12) .

合作学习与英语写作 篇4

合作学习在不同的课型中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本文将就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做一探讨。

首先,学生在合作阅读后有助于其写作中的表达。在写作中多数学生反映不仅缺乏写作技巧,而且缺乏写作内容。如果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借鉴写作技巧,可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首先选择语言表达地道,形象生动,具有时代感,趣味性和实用性的阅读文章,再按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性格等不同特点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人独立承担其中一部分的阅读任务。接下来承担同一部分阅读任务的学生重新组成临时“专家组”,共同讨论,学习该话题的生词,长句,归纳该部分的中心意思,并且把这部分内容中好的词,词组,句子整理出来,以备写作之用。小组成员再按材料内容顺序轮流把自己所学的内容交给同组其他成员,每名组员既要认真讲解自己的内容,又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内容,最终把所有内容融合起来达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在完成合作阅读后,开始合作写作。组长负责统筹安排。组员则按写作环节分工,根据阅读的内容,分别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文章,最后审定,共同完成作文。

其次,学生在听的合作学习后,同样有助于写作的表达。听和读都是语言的输入,都能为写作提供素材。听一篇英文文章,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捕捉到关键的信息;学生互相帮助,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每组记录的关键词讨论,复述材料的内容,最后形成书面的材料。小组代表把重组后的文章写在黑板上,师生当场评析。

另外,学生在合作语言表达后,对写作的影响也是重大的。说和写都属于语言的输出形式。首先小组合作,讨论写作的话题,每名学生都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出写作思路,确定写作大纲,然后分工合作,完成写作练习。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朗读本组的作文。其他小组边听边就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达形式和语法等方面打分,所有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当场宣布得分最高的为优秀作文,并作简单评析,也可打印出来贴在教室,以示鼓励。

最后,不论以何种形式写成的作文,小组合作批改作文作为一种学习写作的方式,不但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对大量写作学习的需求与教师有限的批改时间和精力之间的矛盾,还能使学生从中受益非浅。在合作批改中,每名组员一方面要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其次,小组合作批改作文能促进学生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他跟我平时犯的错误一样呀。学生能从他人身上反观自我,以自我为尺度评判他人,从而形成对自己水平的客观评价,并逐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这对今后其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开展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求真思维,批判思维,探索发现精神和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有利于促进英语课堂的写作教学。

说明文的学习与写作论文 篇5

合作学习是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取得实质进展, 它是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战略。它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以小组活动进行集体学习, 互相帮助, 相互促进学习, 并最后以小组集体成绩进行评价的学习策略”。[1]合作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罗伯特、斯莱文和约翰逊兄弟。合作学习的主要理论有动机理论、凝聚力理论、认知理论、社会互赖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形式。

二、小组合作教学的必要性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 但是普通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现状如何?不难发现, 很多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 大都是学生坐在教室听讲, 教师只管自己讲, 一节课经常是教师一讲到底, 学生只有边听边记笔记。教师和学生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没有实质性的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写作训练的机会, 课后也由于缺少足够的指导而疏于练习, 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渐渐减少, 结果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

因此,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要主动学”。为达到此目的, 笔者在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 课例实践的对象和教学内容

笔者以自己任教的09级1班的60位同学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例实践的对象。教学内容是采访实践, 涉及的是采访计划制定、实施采访计划、撰写报道、交流采访经验等几个过程。

(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

在教学中, 按照自由组合的方式, 笔者将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 平均每个小组大约6个人。

在执行计划前, 小组首先学习和采访有关的知识和理论, 包括采访原则、采访意识、采访方式方法以及如何发现新闻线索等等。通过这些学习, 使得小组成员对于自己要做什么和如何做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小组成员共同采访, 每人都要写一篇报道。

组成小组后, 各个小组自行选题, 制定采访计划和采访步骤。对于采访之前的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 无法解决的, 向老师询问。

(三) 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组建和任务分配

共分为10个小组, 每组6人。小组中要有组长, 组长负责采访计划的确认和采访整个过程的把控, 包括联系采访对象、安排具体采访, 最后在课堂陈诉采访经过和采访心得。其他小组成员的任务是采访前参与讨论, 参与采访过程, 写作采访报道。

采访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为记录员、提问者等。

(四) 小组合作采访实践的教学程序

1. 制定采访计划

采访计划的选题由小组成员讨论后决定。在安排任务时, 教师会强调采访计划的可操作性。在小组制定好采访计划后, 小组先交上采访计划, 教师对采访计划的可操作性进行评定, 如果操作性太差, 就会被要求重做。

比如在笔者布置一次采访计划的制定时, 有学生提出要采访某某明星, 笔者问学生有无她的联系方式, 学生无言以对, 当然这个计划就得重做。

对于一些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但在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主题上存在问题的同样予以指导纠正。比如有的小组的学生想采访转专业的学生, 采访内容涉及到这些学生转专业的原因、转专业之后的打算等等。但在采访对象上却局限于本专业转出去的二三个学生。这个时候, 笔者就告诉她们这样选择的采访对象代表性不强, 会影响做出来的采访报道的效果。学生听取了教师的意见后, 对采访计划做了修改, 增加了其他专业转出去的学生。

另外, 就是有学生想做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的采访。但这样的采访显得有些过时, 因为大学生使用手机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谈不上多大的新闻价值。在笔者的要求下, 学生更换了采访计划, 改作关于学生使用微博客习惯的选题,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 作出了较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在这一个环节, 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制定采访计划的学生提出相关建议, 并决定是否最终让计划实施。

2. 实施采访计划

制定好采访计划并被通过后, 下一步就是实施采访计划。在实施采访过程中, 学生一般依据已经拟定好的问题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 并做好记录。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自行掌控。

3. 总结阶段

学生完成采访计划, 写成采访报道, 把作业交上来。在这一个阶段, 每个小组的组长会分别走上讲台发言。对各自小组的采访活动, 选题原因、如何拟定问题, 在采访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如何克服了困难与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个交流中, 学生在采访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可以得到交流, 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同时老师的点评, 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有的学生说, 他们采访了同一个班上拍了DV片的同学, 说这个采访很容易, 没有什么困难。笔者听此言, 就指出, 没有任何困难的采访可能就是价值不大的采访, 因为这样的采访往往遵循的都是惯常的思路, 获得的往往都是大路货, 是不用去采访一般人也知道的东西。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新闻采写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对本次教学采访与写作课程中, 笔者发现, 10个小组的60个同学大多数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中, 无论是采访还是新闻报道的撰写, 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访过程较为规范, 报道的撰写也比较合乎专业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提高, 发言更为积极, 学习兴趣也得到提升, 学习效果也更为显著。还有学生将本次所采写的报道发表在本地媒体《绵阳日报》上。

在课堂内外的实践中, 笔者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不一

在六人小组中, 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更为活跃, 承担了主要的采访任务, 包括设计提问、采访时提问、事后写作报道, 而有的人只是随同小组前往采访地, 然后将别人的采访结果拿来拼凑成一篇报道, 坐享其成而已。

在合作环境下, 有的学生依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 其表现为将对老师的依赖转化为对小组其他成员的依赖。这当然与教师在合作小组设计中的不足有一定关系。

学生不积极的心态, 依赖心理, 究其原因, 是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形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习优异的学生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 参与度高, 自信心较强;而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则容易被老师忽略, 参与度低, 自信心较弱。

当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采用新的合作教学方式, 学生原来的学习习惯还是难以完全在短时间改变。

但教师在教学时, 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在合作设计中, 教师要首先熟悉每个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情况, 在设计任务时对任务进行细化, 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 规避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推诿任务等情况发生。

老师可以要求小组组长在发言时, 说明小组成员中每个人所各自承担的任务。如果有的成员没有被提及完成了某项任务, 一定要说明原因。

(二) 小组成员写成的报道质量不一

同是一个小组成员, 同是一个采访, 但采访下来后, 每个人写的报道的质量却不一样。有的学生可以写得主题集中, 结构合理, 文字规范, 而有的学生却有可能把不相干的材料拼凑在一起, 而且文字很不规范, 既有记叙又有抒情和议论, 比如写一场晚会, 为了突出晚会的精彩, 既写晚会的主要节目, 又写晚会的花絮, 还写哪些人出席了会议, 看起来好像很全面, 其实是没有抓住重点。相反, 另外有的同学写一场晚会, 就写主办者为了办这场晚会克服了种种的困难, 突出该场晚会与其他晚会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报道就写得很有特点。

这样下来, 就给人一个很矛盾的地方。本来让小组组长起来, 就是让同一小组的人一起做一个题目的报道。但做下来之后, 效果却不一样。

当然每个人的条件和基础不一样。同样事件同一次采访, 做出来的报道不一样是很正常的。这可以让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借鉴, 相互取长补短。这个办法比学生各自写不同的报道来比较优劣要容易得多。

但话说回来,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取得进步, 而不是扩大彼此之间的差距。因此, 要避免学生之间差距的扩大, 就要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 采写能力较差的学生向采写能力较好的学生学习, 既要看到自己的差距, 同时又不能失去信心。

五、小结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提到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第一是体会到了记者的责任感。有的同学在采访清洁工和宿管人员时, 不仅了解到了他们工作的甘苦, 还了解到了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福利待遇和生活保障上的困难。学生愿意为他们的这些困难通过自己的采写来改善他们的生活。通过采访, 学生心灵得到了洗礼, 更加真切地体会了记者这份工作的沉甸甸的责任。

其次, 学生的采写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小组合作采访的过程中, 学生们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看到了自己的短处, 学习了别人的长处, 通过采访的实战训练, 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采写技能和水平。这也是小组合作带来的一个结果。

最后,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较为有效地破除了采访前的畏惧心理, 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在采取前的一个很大的困难还不是采访技能的缺乏, 而是对采访的畏惧心理。小组合作的采访由于是集体行动, 就破除了一个人单独行动产生的畏惧感, 增强了学生作采访实践的信心。这可能是小组合作学习带给学生的最大收获。

摘要: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需要改变教学方法, 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要主动学””。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引入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说明文的学习与写作论文 篇6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写作的目标与内容是这样的:“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 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1]按考试标准, 这14篇作文都在600字以上, 一般称之为“大作”;习作的篇幅则从几十字到几百字不等, 一般称之为“小作”。按此要求, 学生在校期间除大作外, 每天都要完成50字的写作训练量, 写作速度要达到10分钟110字, 即每天花上5分钟, 写上50多字的“文从字顺、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短文。

这要求不算很高, 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好。相对于勉强进入常态化的“大作”教学, “小作”教学相当“自由”:有作文题目无教学材料, 有写作要求无教学目标, 有教学任务无教学时间 (大多为周末作业) 。某些学生在“自由写作”、“怎么想就怎么写”之类的空泛指导下如盲人摸象, 以贫瘠的经验和方法反复地写, 反复地试错……即使在反复摸索中取得些微进步, 即使有个别学生脱颖而出, 也是付出太多收获太少, 不能掩盖写作教学整体上的高耗低能, 效率低下。

“小作”教学之所以如此“异态”,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具体的、实用的教材, 教师无本可依, 学生无例可学。我们要面对现实, 承担现实, 驾驭现实, 在现有教学格局下依据《课程标准》“读写结合”的要求及“样例学习理论”, 尝试以课文仿写的教学方式, 探索“小作”写作教学常态化之路。

课文仿写, 简而言之, 就是以课文为范本的模仿写作这一设计力求通过三个步骤实现“小作”写作教学的常态化。

1.将课文作为“小作”写作教学的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它是阅读的例子, 也是写作的例子。《孔乙己》的白描手法、《白杨礼赞》的欲扬先抑、《鼎湖山听泉》的移步换景……写作范例教材中俯拾皆是。样例理论认为“样例应具有典型性”, 课文文质兼美, 类型齐全, 难易适度, 长短适中, 写作技法娴熟, 艺术特点鲜明———是师生研究最深入、理解最透彻的写作样例, 也是写作教学最丰富、最易获得的教学材料。只要运用合理、操作得当, 写作教学就可以与阅读教学共用一套教材, 共循一个体系, 读写同步, 走出写作课程无专用教材、无具体教学材料的窘境。

2.课堂以写作研究为教学内容, 以写作方法学习、写作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阅读教学牢牢占领课堂教学的现状下, 怎么落实课文仿写呢?

“样例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研习样例而习得专家的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样例学习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对象是经过设计的样例”[2]。课文仿写不是给学生一篇“原生态”的课文进行模仿, 而是提供方法和技巧, 模仿设计后的样例。

样例取自课文艺术价值丰富的某一部分 (词语、句子、片段等) ———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赏析的对象。此处就是读写教学的重叠区, 我们从这里拓展, 将课堂向写作教学延伸。

对于同一课文的艺术价值, 阅读教学侧重于品味赏析, 其教学思路可简括为:用了何种方法?达到何种效果?而写作教学侧重于学习借鉴, 教学思路可简括为: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写作?如何达到这种写作效果?所以面对仿写课文, 课堂教学不能止步于阅读教学, 而要引导学生站在“怎么写”的角度继续研读, 直至提炼出值得学习的写作要点 (简称为“仿点”) , 即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写作态度等要点。

朱自清的《春》是语文教材的名篇。在完成“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这些阅读教学的内容后, 我们选取一个典型片段, 如“春风图”, 分析其中蕴含的写作技巧:多角度描写,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虚实结合……这些都是“仿点”。仅有概念性知识还不够, 还要继续追问:风无色无味无形, 怎么从视觉、嗅觉、味觉方面写呢?如果是微风又如何从听觉方面写呢?怎么把抽象的风写具体呢?青草、春鸟、牧童和风有什么关联呢?等等。在这样的追问中, 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越仔细思考越深入, 理解就会越透彻———写作技巧的理性认识和运用方法就掌握得越好, 仿写的质量就越高。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 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这个步骤就是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正是选择以课文作为读写结合的结合点, 课文仿写作为落实读写结合读写的具体操作, 写作教学才能对接阅读教学, 才能跻身阅读教学课堂。

3.以仿写训练实现写作教学内容的实践与转化。

写作是一种高级技能, 必须反复实践, 持久训练。课标明确了学生每学年1万字的“小作”写作量。上一个步骤帮助学生完成了写作知识、写作方法的知识储备, 接下来就应该趁热打铁, 推动学生学以致用, 进行仿写训练。

如果是随堂训练, 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宜, 仿写题目要与课文相关, 如学习巴金《繁星》中关于“海上之夜”的排比句, 就从课文取材, 设计“海上繁星”的仿写题目;学习冰心《嫩绿的芽儿》的拟人、对话的写法, 就紧随诗歌续写一段“冬季对话”……这样就能确保课堂教学中心明确, 不枝不蔓, 就能做到以读教写, 又以写促读, 读写紧密结合, 同步发展。

如果仿写的篇幅较长 (尽量控制在20分钟之内) , 则设计成当天的课后作业。设计的仿写题目要与课文拉开距离, 呼应“大作”教学, 贴近学生生活, 推动写作向课外迁移, 避免生搬硬套地模仿。

同一篇 (一段) 仿写课文, 会有不同的“仿点”。仿写时要分清主次, 强调主要仿点必须运用, 次要仿点自选;而同一个“仿点”又会出现在不同的课文中, 仿写训练的设计要注意由简而繁, 由易而难, 适当反复, 逐步提升。

下面结合两个案例说明课文仿写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

案例1: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有一篇于漪老师的文章《往事依依》, 其中有个片段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上课诵读诗歌的情景。赏析之后可以分析提炼出几个仿点, 由主到次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以想象和联想拓展描述, 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细节描写使之具体、鲜明……结合学生的生活, 引导他们观察自己的老师, 以“我的老师在课堂”仿写一个片段。

随着古琴铮铮响起, 老师缓缓念道:“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声音和表情是那样沉重, 好像寒风苦雨扑面而来。老师目视远方, 眸中燃烧着愤怒和激烈,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愤怒又渐渐变成叹息,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忽然顿了片刻, 他用一种低沉嘶哑的声音一字一顿念道:“空———悲———切!”我眼泪几乎流了出来。大家也不由得跟着诵读起来, 起初很轻, 后来我们不由自主地愤怒了, 山河破碎的痛苦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心里。到最后我们几乎是用尽全身的力量在怒吼:“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我的耳朵嗡嗡响着, 几乎要虚脱了。

这段仿写260字, 除了落实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外, 在“以想象和联想拓展描述”做得更充分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虽然学生的写作水平很一般但是每次用好一种技巧、写好一个片段是完全可能的。长期坚持课文仿写, 有助于定点、分类、逐步解决学生的写作问题。

案例2:仿写课文《社戏》片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

大家跳下船, 双喜拔前篙, 阿发拔后篙……我们点开船, 在桥石上一磕, 退后几尺, 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 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 有说笑的, 有嚷的……飞一径向赵庄前进了。

这个片段动作描写、动词运用非常精彩, 阅读教学也会引导学生赏析。这里我们设计成以“仿思”为核心的仿写, 先抽掉这些精彩的动词, 让学生根据语境先填空后再比较, 最后提炼仿点———也就是先模拟创作, 再向范本学习。这是为了引导学生探幽发微, 推敲锤炼。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生体验了作家创作的过程, 对“吟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才能感同身受, 这能培养学生对文学对写作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1是先阅读后提炼再仿写, 案例2是先写作后阅读再提炼———前者是顺向操作, 后者是逆向操作。这可以因课、因人而异, 但是阅读分析—提炼仿点—仿写实践这三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这三个步骤可以确保在每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 至少有一次课堂写作教学, 有一点写作学习内容, 有一次写作具体指导, 有一次写作训练, 每次训练都能实践一种写作方法。

有些人迷信“写作天赋”, 有些人片面强调“自主写作”其实质都是“写作教学无用论”。要纠正这类偏见, 首先要让写作教学从异态回归常态, 面向全体, 面向大多数, 让多数学生从写作教学中获得帮助, 获得进步。

摘要: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最主要的途径。相比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尤其是“小作”的写作教学, 课程内容单薄空洞, 教学过程简单粗糙, 呈现出一种“异态”。依据“读写结合”的要求及样例学习理论, 以课文仿写让写作与阅读共用教材, 共用课堂, 同步推进, 让写作教学有常规的教学流程, 有具体的教学材料、目标和内容, 从而实现常态化。

关键词:写作教学,常态化,课文仿写,样例学习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7, 24.

说明文的学习与写作论文 篇7

近几年来,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MOOCs思潮已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话题。MOOCs的兴起和流行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大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借力MOOCs,也将是一线教师广泛关注的话题。长时间以来,英语写作向来是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头疼的方面,也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不少英语教师都反映英语写作教学费时又费力且难见成效,学生对英语写作往往有一种抵触情绪,加之写作提高不明显,使得学生逐步缺乏写作兴趣。而英语写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能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及雅思、托福等考试。针对这个问题,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当前,国际和国内有越来越多的MOOCs课程涌现,这些MOOCs课程本身就是很好的英语课程,如能让学习者直接选修相关课程,完成在线学习、完成作业、参加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同时由本校教师对其进行辅导答疑,采用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统一,将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预计学习效果会有显著提高。本研究正是以混合式学习的理念为基础,充分利用将MOOCs课程应用于混合学习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帮助学生学习优秀MOOCs,旨在最大效度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

二、混合式学习简介和研究综述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对在线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的一个概念。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混合学习被普遍定义为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何克抗,2004)。何克抗指出:“混合式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和对E-learning反思后变革的融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培养21世纪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这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混合式学习已日益变得重要。国内外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多数都是理论性的,实证性的研究较少。其中针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更是不多,目前国内学者所做的研究包括尚智慧(2008)(讨论的是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与网络多媒体的结合)、王懿(2011)(讨论的是混合式学习对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陈英红(2013)(讨论的是写作混合式学习的具体的教学模式),这些研究对于之后进行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和借鉴之处,但他们的

研究都是基于网络多媒体而不是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学习研究。当然,这两年随着MOOCs的兴起,也有少数学者进行了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但鲜有研究是基于MOOCs的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学习或教学的。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1. 研究对象和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北京某大学的三个班为研究对象,就基于MOOCs的混合式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对象全是该校非英语专业的共三个自然班的大二学生,共105人(其中女生76人,男生29人,年龄在18岁-21岁之间)。我们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了本实验,组织学生利用在机房自主学习的时间学习一门国际优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课程,中文名为“《英语写作I:获取专业知识》(英文名为English Composition I:Achieving Expertise)”。该课程是美国MOOCs平台Coursera提供的,由杜克大学开设,持续时长为九周,讲授语言为英语,授课老师语速为中速,级别为初级。课程适用人群为“所有对提高写作感兴趣并期望在英文或写作方面达到初中级水平的同学”,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具备基本的英语水平”。该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写作的过程、进行批判性阅读、写出有效的论证、获得基本写作技能、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等。

本实验共持续一个学期(约18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习前(学期初),该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英语写作水平进行测试,并帮助学生了解MOOCs情况以及本门MOOCs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活动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学习中(学期中),本阶段为正式学习MOOCs课程阶段,该阶段主要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MOOCs课程进行指导和帮助;第三阶段为学习后(学期末),本阶段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情况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再次测试;第四阶段为数据收集和统计。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调查学生英语写作学习情况的工具是两次调查问卷,都是由研究者和任课教师团队亲自设计和编写的,共有20个题项,内容主要包括英语写作动机、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方法等方面。此外,在学完MOOCs后进行的调查问卷中,还进行了对本课程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效果的调查。两次调查问卷采用的都是李克特五点量表(Likert scale),每个题项都设置了五个答案选项,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五个等级。而对于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的两次测试,笔者选取了同一个测试题目,题目是:The reasons why I live in Beijing。这两次作文测试的工具是本校引进的“大学英语写作系统”(Teaching Resource Program,简称TRP系统)。

3. 数据收集和分析。

对学生写作学习情况的第一阶段摸底调查是在2015年秋季学期初进行的,第三阶段再次进行的写作学习情况调查则是在2015年秋季学期末进行的。学期初(即实验前),任课老师利用TRP系统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摸底测试,并实施第一次问卷调查。学期末(即实验后),任课老师再次利用TRP系统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测试,并实施第二次问卷调查。三个班的任课老师负责布置同样的作文测试题目并进行问卷调查的实施。两次作文测试完毕后,TRP系统对两次作文文本的文章长度、使用单词长短的情况、句子的长短和复杂度、语言的准确性等方面作出了判断,研究者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和讨论。

针对作文测试整体成绩的分析,采用的是TRP系统的总分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班级在学期末(实验后)的作文平均分高于学期初(实验前)的平均分。针对作文文本的分析,采用的是TRP的功能进行分析,该功能主要针对两次作文文本的文章长度、单词使用的多样性、单词使用的复杂度、句子的长度和复杂度、表达的准确性等方面做出了判断,研究者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t检验进行推断性统计分析。经过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实验后大部分项目的平均分都要明显高于实验前,只有词长的平均分在实验后和实验前几乎没有差别,这表明学生在学习完该慕课课程后在语言准确度、句子流利度以及复杂度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针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动机、写作信心、写作习惯、写作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利用的是SPSS 22.0软件的t检验,结果表明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态度在实验后和实验前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增强。而对于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方法,结果表明实验后有较大的转变。这充分说明这种基于慕课的混合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学生对于此种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满意度也比较高。

四、结语

这些年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大大增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慕课的流行,传统的面授教学方法的弊端日趋明显,而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势逐渐呈现,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习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而是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式,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只局限于课本,而是可以充分利用国外优秀的慕课资源,为丰富学习者的学习渠道提供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就本次基于慕课课程的混合式写作学习研究情况来看,教师通过在课后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为学生答疑,架起了网络学习的桥梁,使得学生在写作动机、写作兴趣等方面有较大的增强。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写作,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也使得学生更加投入。这样一来,通过学习杜克大学开设的《英语写作I:获取专业知识》这门课程,学生了解了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有效的写作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多学多练、不断修改和反思。在不断修改和提高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和英语学习兴趣都会得到明显的改进。由此可见,这种基于慕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对于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有着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摘要: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学习使得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相结合,促进了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本研究通过对105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进行写作测试和问卷调查,探索了基于MOOCs的混合式写作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英语写作动机、写作兴趣、写作方法和写作水平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利用大学英语写作系统(TRP)和统计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的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基于MOOCs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对学生写作动机和兴趣以及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对于混合式学习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值得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MOOCs,混合式学习,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1]陈英红,刘志光.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3]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6).

[4]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说明文的学习与写作论文 篇8

当前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 是网络技术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结果, 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 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学习”为全面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创造了技术可能。著名咨询师王磊的《无边界:互联网+教育》 (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 从全球互联网教育市场、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两个层面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性质、形式、成功案例、可能危机等, 不过主要是基于技术的分析, 而不是基于教育、学习的分析。“互联网+教育”的相关论文非常多, 部分与本项目研究相关。东南大学王乔峰等在《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15期发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一文, 提出要从教育理念创新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 建议宏观政策引导发展, 在互联网课程、教师、课程定价和行业准入机制方面进行调控, 并提出“互联网×教育”发展方向。该文对“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讨论较为系统, 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理念, 具有显著意义。清华大学王继龙在《中国教育网络》2015年第7期发表《课联网——网络空间时代的“互联网+教育”》, 提出互联网新技术升级教育手段, 带来颠覆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使教育和学习更加高效和便捷, 从而形成“课联网”。该文深度说明了“互联网+学习”的课程形态, 对本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成果甚为丰富, 对本课题有具体基础性价值, 此处不赘述。

关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有相当广泛、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是本课题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学习优势研究也已经具有相当显著的成果, 而且形成了多种学习优势分析工具。但适性发展研究尚属空白, 三者结合更是尚无系统研究。这是本课题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课题不仅将进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而且将开展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进行实验研究, 从而形成相应的教育实践方案, 这是本课题的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是课题研究与实验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委员会中的英语教育教学专家、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英语教研员, 以及各地优秀的英语教师是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全过程中的学术理论和实践指导者。课题研究与实验以英语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信息技术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核心领导团队, 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技术和资源开发、实施指导和相关评价总结等。总课题下各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省、市和实验基地分别组成以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参与的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1.总课题核心领导团队成员

负责人:鲁子问: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委员会专家,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专家, 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库”专家,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伦敦三一学院中国学术代表, 美国Pioneer Academic学术顾问等。

成员:刘兆义、孙毅、黄自成、许时升、付蕾、李成、张鲲、张雪莲、张小海。

2.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 (地区、州) 、县 (市、区) 实验区、实验基地承担本课题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和成员若干组成。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的学生适性发展为研究对象, 即本课题不仅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还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学生学习优势的适应性, 与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2.本课题的总体框架

本课题首先将学生的各种学习优势融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创造出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然后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的适性发展。

3.本课题的重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创造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则是研究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适性发展。

4.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本课题的理论目标是: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创设, 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

本课题的实践目标是:通过教育实验, 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特性, 发现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

5.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6.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 文献研究:本课题将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学习优势、适性发展进行文献研究, 发现已有研究的价值及其不足, 形成本课题整合与创新的基础。

(2) 设计研究:本课题将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设计研究, 包括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

(3) 实验研究:为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可能方式与形态, 本课题将开展实验研究。

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

A.网络环境维度迭代研究。本课题通过实验, 不断优化基于学习优势的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 从而探索真正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B.学科迭代研究。本课题教育实验先从中小学英语学科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在初中英语学科取得成效后, 进入小学、高中阶段, 在后续实验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的学科实验。

C.区域迭代研究。本课题先从东部省、市互联网环境较好的学校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取得成效后, 进入中西部网络环境较好、东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 然后进入中西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 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地区的实验。

7.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1) 本课题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认为, 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本身非常丰富、多元, 使学习者可以进行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都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只有适合学习者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才能促进学习。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能显著促进适性发展。应该说, 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适性发展的研究尚属空白, 填补这一空白, 乃是本课题的创新。

(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是: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对设计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 在教育实验中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维度、学科维度、区域维度进行迭代研究, 并不断完善, 从而探索形成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适性发展的多维迭代研究是对迭代研究方法运用的新探索。

四、课题重点探究的方向

1.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研究与实验;

2.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研究与实验;

3.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4.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迭代研究与实验;

5.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初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6.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高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7.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8.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好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9.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一般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10.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弱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本课题各实验区、实验校 (实验基地) 单位可选择上述所列研究与实验的方向申报实验课题, 开展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拟定具有校本特色的实验课题内容。

五、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本课题将分为三阶段进行研究:

说明文的学习与写作论文 篇9

关键词:二语写作,二语词块,词块结构

近年来, 二语词块习得研究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二语词块的本质 (马广惠, 2011) , 二语词块发展的过程 (盖淑华, 2010;徐昉, 2010) , 二语学习者词块使用的特征 (王立非, 2007;王文宇, 2011;戚焱、丁言仁, 2011) , 二语词块的教学 (伍萍, 2014) 。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语法学方法、心理语言学方法和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其中, 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广泛运用加快了二语学习者词块使用研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王立非、张岩 (2006) 考察了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语块的使用特点, 通过语料库分析发现, 中国学生使用的语块与本族语者相比有较大差距;所使用语块的种类较少, 过度使用三词;常用语块按句法特征分为10类, 最突出的3类是“名+动结构”语块、名词语块和动词语块。马广惠 (2009) 使用语料库方法考察了英语专业学生二语限时写作中三词词块特征, 发现含有动词过去式的词块、“名词+介词短语片段”词块、含有同位语或定语从句的词块, 在二语限时写作中属低输出词块。张霞 (2010)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比了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使用不同功能性词块的趋势、词块功能和分布的数据。分析发现, 学习者口笔语交际都偏好态度性词块, 文体意识不强, 学习者使用词块表达功能的能力有待发展。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学生在二语写作文本中使用词块的一些情况, 但是英语专业学习者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词块使用情况是否相同?词块使用分布情况如何?词块结构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描述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写作中词块使用的特征, 分析他们英语作文中词块结构的异同点。

1 词块的界定

Nattinger&De Carrico (1992) 把词块定义为存在于传统的词汇与句法之间的多词词汇现象, 以及使用频繁并具有固定意义的俗成化的功能形式的综合体。Wray (2004) 认为词块指出现频率高、作为整体储存和使用的词语程式。马广惠 (2011) 综合功能语法、认知语言学、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和构式语言观, 将词块定义为由多词组成, 可以独立用于构成句子或者话语, 实现一定语法、语篇或语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因此, 词块既包括短语动词、固定搭配、成语、惯用语等相对固定的组合, 又包括其一边或两边可以打开的句子框架。在实际操作中, 人们更多关心的是结构相对完整、使用达到一定频率、完全能表达某种意义的连续词语片段 (许家金、许宗瑞, 2007) 。

研究者还从不同角度将词块进行分类。Nattinger等 (1992) 从结构上将词块分成4类:聚词、惯用法、短语构式和构句词块。Biber (1999) 等人根据语料分析结果, 把学术书面语中的词块从结构上分为12类: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 名词短语+其他后修饰语片段, 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 其他介词短语片段, 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 被动动词+介词短语片段, 系动词be+名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 (动词短语+) to从句片段, 副词从句片段, 代词/名词短语+be (+...) 片段, 其他形式。马广惠 (2011) 按语法功能将词块分为:名词性词块、动词性词块、形容词性词块、副词词块、介词词块、连词词块。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二语写作词块结构特点, 重点研究结构和意义相对完整的组合, 因此, 参考以上分类, 我们将目标词块类型界定为以下7类:动词词块, 如“动词+介词”、“be+形容词/非谓语动词形式+介词”、“be+形容词+介词”、“动词+名词+ (介词) ”、“动词+名词”、“动词+and+动词”等;名词词块, 如“名词+and+名词”、“名词+of”、“a+名词+ (of) ”等;形容词词块, 如“形容词+and+形容词”等;副词词块, 如“副词+副词”、“副词+and+副词”;介词词块, 如介词+名词+ (介词) 、短语介词、“介词+and+介词”;连词词块和小句词块 (Nattinger分类中的构句词块和Biber分类中的小句片段) 。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依据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二语写作中的词块分布有何特点? (2)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二语写作中词块类型是否存在差异?

2.2 语料收集

本研究的语料收集自某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 他们按要求完成同一主题“Let classics be classics” (中国高校英语写作教学联盟组织的“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调研”活动中的命题作文) 的写作, 共收集到英语专业学习者作文58篇, 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作文58篇, 将收集到的作文分别建成两个语料库。

在操作中, 本研究结合语法学与语料库语言学方法, 将目标词块锁定为由2~6个词组成, 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最低频率分别为2次, 至少分布在两个文本中, 能表达完整意义的连续词语片段。

3 结果与讨论

3.1 词块分布

首先使用Ant Con3.2.1软件分别提取语料库中2~6词词块, 然后采用人工识别的方法从生成的词块表中剔除不符合条件的词块, 最终我们在英语专业学习者的作文中得到199个词块, 频次是1059次, 在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作文中得到143个词块, 频次是1136次 (见表1) 。由表1可知, 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词块类型符比高于非英语学习者, 但是, 他们的标准频数相当。

将所提取的词块按长度进行分类统计 (见表2、3) , 发现随着语块长度的增加, 其数量和出现频率都呈下降趋势, 即词块的长度与词块的数量和频率成反比。从词块数量分布来看,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作文中所用词块主要是二词、三词、四词词块, 其数量远远高于五词和六词词块。按百分比计算, 英语专业学习者作文中二词词块占总数的48.7%, 三词占31.7%, 四词占10.6%, 五词占7.5%, 六词占1.5%;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作文中二词词块占总数的49%, 三词占31.4%, 四词占11.2%, 五词占6.3%, 六词占2.1%。由此可见, 二、三、四词词块这些传统意义上的高频词块都是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习得与产出词块的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 英语专业学习者每篇作文中2~4词词块的平均出现率是16.74, 2~4词词块标准频数为50.66;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每篇作文中的平均出现率是18.10, 2~4词词块标准频数是51.40, 比前者高。由此可见, 英语专业学习者词块使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略好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 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文本中使用传统意义上的2~4词高频词块的频率相对更高, 这可能是其对高频词块的较高依赖性所致。

3.2 词块结构类型

表4是不同结构词块在英语专业学习者文本语料中的分布统计。将提取的各结构词块按数量从多到少排序依次是动词词块、介词词块、名词词块、小句词块、形容词词块、连词词块和副词词块。这个顺序与马广惠 (2009) 从英语本族语者语料中提取的结构词块类型的顺序 (动词词块、名词词块、介词词块、形容词词块、小句词块、连词词块和副词词块) 有一定出入, 其中差别较大的是小句词块, 说明英语专业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词块类型的使用数量顺序上存在一定差别。

表5反映了不同结构词块在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文本中的分布情况, 按数量排列依次为:动词词块>介词词块>名词词块/小句词块>连词词块>形容词词块>副词词块, 其中介词词块、名词词块和小句词块的数量相差不大。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使用的小句词块相对数量高于本族语者。通过具体观察文本语料中小句词块的使用情况, 笔者发现, 频率最高的是用于表达观点的立场型词块, 英语专业学习者文本中使用了13个, 共出现87次, 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文本中有6个, 共出现了98次, 其余的是表述事实和原因的陈述性词块, 这符合议论文体裁的写作特征。因此, 可能是写作任务体裁影响了小句词块的使用数量和频数。

在英语专业学习者文本提取的199个词块中, 动词词块数量最多, 有77个, 占词块总数的38.71%, 每篇作文中动词词块的平均出现频率是5.3次, 单个动词词块的平均出现频率是4.0次, 而名词词块和介词词块的平均出现频率分别是3.6次和7.6次。这表明该阶段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开始减少动词词块的使用频率并尝试用其他结构, 如名词结构、“名词+介词”结构等来表达, 具备了词块多样性或丰富性的意识。

同样, 从表5可知, 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文本提取的143个词块中, 动词词块数量最多, 有64个, 占词块总数的44.8%, 每篇作文中动词词块的平均出现率是7.3次, 单个动词词块的平均出现率是6.6, 均高于英语专业学习者。其名词词块和介词词块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为2.1次和3.7次。由此可见, 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比英语专业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更倾向使用动词词组, 并进一步说明前者使用词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如英语专业学习者。

就某种词块结构的频率而言, 两类学习者的连词词块使用都较频繁, 连词词块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为9.5次和10.9次, 这也反映出二语学习者在写作中注重语篇衔接词的使用。虽然形容词和副词词块的出现频率都不高, 但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形容词和副词词块的出现率 (4.4次, 5.8次) 略高于英语专业学习者 (3次, 3.3次) 。事实上, 副词词块常用于对情感和态度的微妙处理, 是否能巧用副词词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的地道性。英语专业学习者副词词块使用的低频化说明其对词块知识的深度认识和细微把握欠缺, 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好些。

4 结论

本研究以同一主题作文为语料, 考察了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产出性词块运用特征。研究表明: (1) 学习者普遍对高频词块过于依赖, 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习者; (2) 英语专业学习者词块使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略好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 (3) 与本族语者相比,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词块类型的使用数量顺序上都存在一定差别, 其中小句词块的过度使用可能是受写作任务体裁的影响; (4) 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使用的词块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别, 使用数量最多的是动词词块, 连词词块使用较频繁, 但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副词和形容词词块使用频次略高。

上一篇:正方形的概念与性质下一篇:中国新闻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