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

2024-07-13

高校物流(共12篇)

高校物流 篇1

一、英格兰

【普利茅斯大学】200多年前原是一所海洋教育学院, 后来经过一系列院校合并成为一所理工学院, 普利茅斯大学是英国众多大学中最早开设物流专业的大学, 由于该学校在海运方面实力强大, 目前开设的三个专业也是偏向海运方面, 其办学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物流方面尤其是海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学位:国际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 国际物流硕士学位, 国际海运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plymouth.ac.uk) 。

【华威大学】英国排位前十的综合大学。其工程商业管理学院下设立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入学者必须获得荣誉学位硕士 (至少二等荣誉理工科) 的认可或具有同等专业资格和行业经验才可予以考虑。主要课程包括采购、库存、合同、运输、物流和运作管理。学校主要提供学生如何掌握物流评估技术, 管理和供应链的处理和市场分析, 另外还提供商科相关的课程, 让学生掌握物流在商业上的运用和战略发展和设计。毕业后学生主要从事供应链工程制造和管理组织服务相关工作。 (学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2.warwick.ac.uk/) 。

【克兰菲尔德大学】原是英国皇家空军基地, 其物流专业在英国甚至于欧洲都享有盛誉。该校设立了全球最大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研究教育中心。目前设立的物流专业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包括物流、运输、仓储库存、市场、流程管理等, 其物流专业的学生得到全面且系统的物流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教育。 (学位: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som.cranfield.ac.uk/) 。

【赫瑞瓦特大学】该校两个有关物流的专业都在其管理学院。除了向学生传授一流的基础理论知识外, 还将根据国际物流形势的改变, 为学生提供最新、最贴合当下趋势的实用性专业技能。主要课程内容共有12门, 包括物流与供应链战略、全球采购和供应、货运、库存和运营管理、设计与物流系统运作、配送中心设计和管理、绿色物流、供应链的改进和控制、项目控制、财务和统计等。 (学位: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 航运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hw.ac.uk/home/)

【伯明翰城市大学】该校在硕士阶段开设了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课程的物流方向的课程。 (学位: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

【索尔福德大学】索尔福德大学在其管理学校下设有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专业, 这两个专业都通过了CIPS (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 认证。采购和物流的重点在于采购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电子采购、物流、采购管理等, 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采购和库存、质量管理、供应链模型、商业分析等。 (学位:采购和物流硕士学位, 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salford.ac.uk/)

【利物浦大学】利物浦大学是英国老牌红砖学校, 一直以理工科著称。运营和供应链管理硕士设在管理学院的社会环境系里, 课程被CIPS认证。课程包括4个必修和4个选修, 有商业分析评估、供应链管理、战略运作管理、Lean Thinking、电子商务等。该专业的学生具备了业务方面的一级教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学校毕业生很多得到高级管理职位, 成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未来的栋梁。 (学位:业务和供应链管理硕士, 电子生物与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 运营和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网址:http://www.hw.ac.uk/home/)

【德比大学】德比大学设立了工商管理学士物流管理方向, 它是根据当前社会对物流方面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一门硕士专业, 其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其教学宗旨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 (学位:英国特许采购和供应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derby.ac.uk/)

【格林威治大学】格林威治大学在其商学院下开设了供应链管理、物流项目管理、运输与物流管理三个物流专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重点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供应链管理战略、优秀商务模式和运作、价值链、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技能, 物流项目管理包含了物流及供应链过程管理, 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和客户服务嵌入式的管理风格和结构的多元化。运输与物流管理包含了最新的物流运输的技术技能, 旨在提高学生在物流运输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学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 物流项目管理硕士学位, 运输和物流管理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gre.ac.uk/)

【威斯敏斯特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欧洲物流运输分配和采购及供应链管理这两个专业都在其西敏寺商学院下。其供应链管理课程涉及组织内部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作用, 如何用新的技术用于解决供应链问题及当前和今后的管理和政策环境变化这些方面。本课程将培养学生在外地的最佳实践知识和业务流程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位:欧洲物流运输和分配硕士学位, 采购及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wmin.ac.uk/)

【兰开斯特大学】兰开斯特大学居于英国大学的前十名。其商学院下开设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 入学要求必须具有二等荣誉学位或同等学力资格。该专业着眼于管理科学在经营管理、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应用。主要课程包括业务分析、市场分析、工业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运筹学、管理科学、生产管理、电子商务等。 (学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lancs.ac.uk/)

【阿斯顿大学】阿斯顿商学院开设了供应链管理和客运管理, 其领域包括:关系、伙伴关系, 企业资源规划、仿真、采购、合同、规划和优化。 (学位: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 物流客运管理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1.aston.ac.uk)

【伦敦城市大学】伦敦城市大学是全英国乃至欧洲最大、教学质量最优秀、设施最先进的商学院之一, 是特许采购与物流协会及特许船运协会等专业机构的会员。其商学院下有开设商业和服务行业管理的科系, 在物流专业的硕士阶段开设了船运、航运、采购与供应方面的物流课程。其毕业生多是在物流、制造、航运业务、商品交易、进出口和运输资金等全球著名的职业领域中工作。 (学位:航空运输管理硕士学位、供应链、贸易和金融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city.ac.uk)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其下的诺威奇商学院的物流专业为准备在战略供应链管理方面担任专业管理人员的学生准备。学生可以将研究集中在国际采购、供应链流程与技术、信息系统及操作、电子商务战略和物流等方面。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业务市场培养了掌握良好的技术和管理技能的物流人才。 (学位:战略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uea.ac.uk)

二、苏格兰

【西苏格兰大学】该校认为在过去二十年中, 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已经转移到了中心舞台, 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开设这个课程是为了探讨其目前的现状、问题和未来的趋势, 既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和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 又全面地设计了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物流和供应链系统。其毕业生大多在顾问公司 (供应链管理) 、物流服务公司、制造和零售企业、运输公司、以及规划和交通运输部门就职。 (学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uws.ac.uk)

三、威尔士

【卡迪夫大学】卡迪夫大学的国际物流课程, 将为学生传授成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其专业性足以让毕业生对各种国际物流或者国内物流方面的问题都能够轻松应对以及进行有效的管理。学校旨在培养学生于物流及运营管理的广泛领域的实践能力。专业共设有8门课程, 包括物流、电子商务、港口管理、海商法、航运经济等, 学生只要从8门课程中任意选修4门即可。 (学位:国际物流硕士学位。网站:http://www.cardiff.ac.uk/)

【格拉摩根大学】格拉摩根大学其商学院下设有在线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Sc Online International Transport&Logistics在线国际运输与物流、MSc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Sc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and Logistics国际运输与物流、MSc Strategic Procurement Management战略采购管理五个专业。学校提供在战略领域的高层次教学, 旨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使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学生拥有领导和决策能力。 (学位:在线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 MSc Online International Transport&Logistics在线国际运输与物流硕士学位, MSc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 MSc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and Logistics国际运输与物流硕士学位, MSc Strategic Procurement Management战略采购管理硕士学位, 网站:http://www.glam.ac.uk/)

高校物流 篇2

从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第一家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算起,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已经批准75所高校开设了这项专业;2001年教育部批准大连海事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2所高校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这里APP365物流软件进行了一个总结,如下:

部分院校介绍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专业培养资格最早,2001年成为国内第一个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同年建系;专业体系完备,已形成较为完整、领先、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体系,国内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大部分都曾来校学习取经;物流师资力量强,拥有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专家多名。

北京交通大学:在物流管理专业方面,北方交通大学创立了国内许多个第一:第一个获得“物资流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一个获得“物资流通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批获得“管理学科与工程”博士学位物流管理授予权。

大连海事大学:主要培养具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技能的高级物流经营管理人才。北京工商大学:全国最早开办“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

之一,重点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管理。其物流系统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流通技术与方法、连锁经营与配送等专业是该校物流专业的特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该校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国际运输与物流系,优势主要是国际物流操作。学生需要精通海、陆、空运和多式联运等具体操作环节,加上外经贸的特殊背景,外语、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都比较好。

开办物流工程专业的22所高校名单

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大连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交通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学院、吉林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南林学院、广西大学。

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75所高校名单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同济大学、西华大学、长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江苏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华侨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财政学院、郑州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筹)、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工程学院、长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青岛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湖南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重庆工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西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云南财贸学院、西安邮电学院、兰州交通大学。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措施 篇3

关键词:高校 物流 人才 现状

一、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正如人力资源是社会一切部门发展的根本一样,物流人才也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最重要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实现物流一体化,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虽不断攀升,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6年为止,我国共计17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5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2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7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

2.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尚缺乏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在恢复物流本科招生之前,我国的物流教育就已经开始起步,也有部分学校一直没有中断物流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未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3.受我国物流业管理现状影响,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离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4.许多院校物流师资力量不太乐观,影响了物流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二、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今后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是广泛的和多层次的,而且需求量巨大。相应地未来培养物流人才的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多层次的。各个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及未来市场所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

首先,培养目标设计。培养目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审视毕业生就业岗位职责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从总体上讲,高等院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将这一培养目标具体化,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综合型目标;二是应用型目标;三是创新型目标。

其次,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并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相应的调整。各高校应该是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自己不同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必须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刀,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因此,要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课程体系,应对传统的学科性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建立由基础课程(语言、自然科学与数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具类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管理理论与经济类、市场营销类、计算机应用类、物流理论类等课程)、专业课程(国际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战略、物流系统、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实施与策略、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等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系统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哲学学科领域相互的交叉学科等)组成的综合网络体系。

三、对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历教育培训,创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西方高等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并已形成非常完善的物流高等教育体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大约70所美国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专业,且学士、硕士、博士三种学位齐全,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欧盟国家现有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54所大学开设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另外33所大学在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物流相关课程。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出,物流人才的专业背景以商科为主,且层次越高商科所占比例越大。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和日本,大部分物流专业都设在商学院,只有少部分设在工学院。因而,建立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需要完善包括高职、本科、研究生的相互衔接的教育层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大高职层次的培养力度,扩大办学规模。要注意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以培养中级物流人才为主。鉴于我国缺乏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应特别重视研究生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在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提倡联合培养和学科交叉,以提高物流人才层次的综合素质。

2.按照物流市场和专业素质需要,合理设置物流专业课程。在具体实施教育过程中,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这一创新的学科专业应该是许多传统学科的高度融合,是一个集合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管理学、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而非原有学科的简单转型。在合理优化物流人才专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优势,完善物流课程设计。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物流人才。由于物流业实践性强,因而,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4.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大胆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教育的发展朝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方向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改变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状况,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应变性强的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对飞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也可进行改革与创新,建议具体做法为:教学计划可以将一、二年级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专业打通培养,三、四年级进入专业教育,同时给学生较大比例的选修课;开展物流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让学生在毕业前学习的专业方向多元化,以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是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

5.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教师素质,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师总结、探索和完善。教师能否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创造性的培养对策,是实现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可通过派遣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锻炼、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物流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高等学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使学科体系合理化,学校内可加强合作,实施“一师多用”,有效利用学校内现有资源与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最终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6.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桥梁,完善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美国俄亥俄州大学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物流从业人员都接受了高级教育,大约95%拥有学士学位,45%拥有研究生学位,22%获得了正式的从业资格证书。而国内的物流从业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物流教育,虽经验丰富,但专业知识不扎实,为提升其专业素质,可采用最重要和最经济的在职教育培养模式。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从业者也会面临知识更新和自我充实的问题。为完善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应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桥梁,允许获得高级物流师资格的人员将有资格继续注册深造高校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逐步与国际接轨,可采用针对性极强的客制化教育模式,进行客制化教育时,不仅注重对物流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还对其供应方、合作伙伴提供有针对性培训,从而促进了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日趋完善。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缪立新.为物流业培养尖端技术与管理人才[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12-15.

[2] 王德荣.未来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物流世界.2004(1):21-23.

[3] 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J].商业经济文萃.2004(10):33-35.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篇4

当前, 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主要来源有:一是低学历无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大量充实到一线操作岗位, 在工作中通过实践或参加相关培训提升业务水平;二是参加社会培训取得相关资格后进入相关企业一线操作和专业性较强的岗位, 比如报关员、单证员、采购员等;三是各层次院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四是有丰富从业经验和较高学历的业内人士, 他们大多已晋升为物流企业高层管理者。

随着现代物流发展对从业人员学历和专业知识技能要求的提高, 高校已经成为培养较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物流专业在企业的校园招聘计划中已经由“新”变“热”。那么, 当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状况如何呢?

二、当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一是优秀教材缺乏。教材的编著者缺乏实践经验, 而实际从业者或缺乏理论功底, 或没有动力参与教材编撰, 结果使优秀的专业教材少之又少。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 能够从事物流教学、科研和实务培训的高级人才数量不多。三是硬件不足。不少开设了物流专业的高校在物流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 学生对物流设施和设备的了解只能借助图片和视频, 而对于物流操作流程的认知只能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这样, 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 专业方向设置不合理

当前, 有物流专业的高校主要开设有商贸物流、工程物流、生产物流、物流设备管理、国际物流、国际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方向。结合高校特色和现在开设的物流专业方向分析, 部分高校在开设物流专业时过分迎合市场需求, 较少考虑如何与本学校优秀专业的结合, 使得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无法共享学校原有的优质资源。专业课教学则通过外聘教师或由关联性不强的其他专业课教师来完成,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素养可想而知。

(三) 课程体系设置受限太多, 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目前, 我国高校的物流专业主要是模仿国外高校或借鉴开设该专业较早的其他高校经验来设置课程, 缺乏科学论证, 加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设几门核心专业课程, 这样就构成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未充分考虑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实践环节时间较短, 加上经费限制和实习单位联系困难, 实践环节多数安排在校内或是一般的企业。此外, 部分本科院校培养物流人才的定位是物流高层管理人才, 而不是一线操作人员, 因此从理念上重理论、轻实践。

(四)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 国内有400多所普通高校、800多所高职院校、近2000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 由于普通高校培养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 毕业生应聘到低层次岗位心有不甘, 应聘高层次岗位时又觉得力不从心。这样就出现不同层次教育背景的人才集中在低层次岗位过度竞争, 相关企业对留住较高学历的应届生心存疑虑, 造成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求职“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局面。

(五) 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近年,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企业成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与学校签订定向培训协议、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带薪实习工作岗位等。对于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来说, 这些合作方式其实很难起到作用。一是普通高校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时间太短, 且实习单位需要学生自己联系, 这意味着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不现实。从企业角度讲, 频繁的人员流动势必增加人力资源成本, 降低作业效率, 这就影响了企业成为高校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二是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即使带薪, 若是协调不好也可能出现“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的现象, 增加实践时间和以学生充当廉价工人之间的平衡难度。加上学生在外期间安全、学习、思想等方面管理难度明显加大, 这些都会影响学校安排学生长时间校外实践的决定。三是有些实习基地类型单一, 学生感觉实践内容和所学专业不对口、实践目标不明确, 对到企业长时间实习产生抵触心理。四是对顶岗实习的考核多流于形式。

三、立足供求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分类, 当前物流人才需求分为宏观物流人才和微观物流人才两个层次。宏观物流人才主要指研究型高端人才, 是对物流理论和实践前沿进行探索和传播的一个群体。这部分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较小, 且培养最困难, 应主要由知名高校和研究所来培养。微观物流人才中的高级人才主要指企业高管人员, 是站在物流行业金字塔尖的人才, 包括物流咨询师、企业执行总监、公司副总、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等, 除了要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懂得必备的物流操作技能, 还要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较强的管理能力, 能够应用现代物流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这类人才主要是从中层管理人员中培养而来的, 基本上不从应届生中直接招聘。但是, 这类人才是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方向。微观物流人才中的中级人才包括物流业务经理、项目经理、生产经理、操作主管等, 一般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从业经验, 对本部门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这类人才对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 是高校本科教学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 合理制定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

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来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比如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实践机会的角度考虑, 外向型加工为主的沿海发达城市的高校可开设生产物流和国际物流、国际货代方向专业, 承接产业转移致力发展加工业之类城市的高校可选择生产物流方向。这样, 既依托了原有的优势学科或学科背景, 又考虑了区域经济特色, 为学生理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可以形成物流人才的差异化, 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高校要充分考虑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适度压缩基础课, 增加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比重。

(三) 提升高校教育资源质量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高校应组织有关专家、教师和企业界人士共同出版一批精品教材, 也可引进一些国外优秀教材作为参考, 翻译试用后修改完善形成教科书。同时, 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考察、培训、进修, 到企业进行岗位体验, 参与其经营管理, 或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开讲座、作报告, 改善高校物流专业师资薄弱的现状。另外, 可采用校企共建、共同使用的模式, 让校内实训室不仅作为学生校内实习和教师实践教学与科研的场所, 而且可以针对企业员工开设培训课程, 从而解决高校投资困难和企业培训师资、场地缺乏的问题。

(四) 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德国在协调校企合作方面的实践值得我国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法”针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作了明确的要求———“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才能成为职校的实习基地”。入选的企业认为这是在履行社会责任, 可享受大量优惠政策。成为实习基地的企业设有“企业教育中心”, 与学生签订“教育”合同, 学生的实习教学和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转是分离的。通过这些, 在德国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都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完成学业以后就能成为一名技术工人。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因此, 建立校企之间长效、良性的合作机制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政策激励、办法细则引导企业承担其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社会责任。学校和企业间也应共同探讨校外实践的方案, 比如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整、实习项目的设计、企业教育中心的建设等。

摘要: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日益加快, 而高校是物流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立足供求的高校物流人才模式需要高校认真思考培养目标和定位, 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 逐步提高师资水平;需要社会、企业、高校三方共同努力构建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优化培养资源, 使高校真正成为高质量物流人才的供应地。

关键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余绍军等.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0) .

[2]霍伟伟.我国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 (8) .

高校物流 篇5

【关键词】智慧物流;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1智慧物流时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高校物流 篇6

【关键词】 物流管理 课程体系 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教育市场也“热”起来,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当前,高校物流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软件”建设相对滞后;课程结构不合理,达不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无法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養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所以说构建物流教学质量督导评估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必需的,只有从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方面自评相结合的评估标准结构体系,才能构筑起提高物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厦,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质量的物流专业人才。

1. 目前民办高校物流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短缺。据民办高教委“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被调查的103所民办高校中,只有12.6%的学校有专职教师,70%的学校没有或很少有专职教师。同时,由于教师的短缺,物流专业的理论课教师既要负责理论教学,也要负责实训,工作压力大,投入的精力有限,由此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1.2“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民办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许多并非本专业,多数是从相近或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这些教师只会讲授理论,不会实践技能教学。民办高校往往很难招聘到既懂物流管理专业理论,又有丰富物流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1.3资金短缺,教学设施不完善。资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师资扩充、设施购置等都依赖于资金。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限制,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所需的大量软、硬件环境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1.4生源下降。各大民办高校由于招生情况不乐观,造成学生无论是质量、数量还是学习能力都普遍下降。

1.5教学和考核方式落后。实训课程课时少,民办高校没有从根本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优化教学管理模式,而是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操作。再者传统的“笔试”考试仍然是多数学校的主要考核方式,广泛存在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

1.6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有部分教师教学态度存在严重问题:教学大纲内容缺乏创新,跟不上实际发展,一本教案用好多年。

1.7最重要的问题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评估体系缺乏。由于民办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质量评估都处于摸索阶段。虽然许多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设立了课程实践环节、实习环节等,但几乎都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而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尺度,如果没有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系,实践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2. 针对主要问题,制定措施计划。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及待遇。物流师资水平决定了物流实践教学水平,所以应大力提高民办高校物流师资水平。为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给民办高校招聘到的高级人才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评定职称、科研项目等方面与公办院校同等对待。学校也要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各方面待遇,使其安心从事教学工作。学校要制定相关计划分期、分批派遣没有物流实践经验教师到物流企业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将他们的直接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积极根据需要聘请一些在物流企业管理工作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2.2努力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是关系到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做好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关键。所以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全面素质,更重要的是给中青年教师压担子、大胆使用,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锻炼,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学习条件,让他们能一心一意干工作 ,强化竞争机制,促其成才。

2.3多方筹集资金,加大物流实践投入。资金及生源有赖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吸引学生,有了生源才能取得投资者的信赖,才能拓宽资金来源。同时民办高校还可以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物流企业出资购置物流实训设备,采取订单式的专项岗前实训。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物流实训设备的问题,又适应了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现了学校实践教学与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隙对接。

2.4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物流课程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管理是通过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测评、控制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包括教学常规检查、学生成绩检查、学生成绩考核、教学质量的分析与监控。每年应当组织做好学年(学期)教学准备工作、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性检查,并且通过检查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实施中加以检验。同时教学检查可以与教学评估、教师考评等工作相结合。

2.5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从专业的设置、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的实施、学生的考核评价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和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到态度的培养,从教师的教授到学生的学习,从课内教学到课外活动等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同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包括为行政事务管理系统和学术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学校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分为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各职能部门彼此分工协作,从生源、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各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毕业生质量等方面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进行整改。学术管理由院教学委员会负责,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评估、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系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物流教改教研课题 课题编号:JZW2012034

参考文献:

[1] 王德华,吕俊峰.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2] 赵振铎,郑明贵.理工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及质量监控体系探讨[J].经济师,2009.10.

高校物流 篇7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辽宁发展战略要求, 装备制造业、物流等将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但目前辽宁高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这些产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省内的高校多数还是以传统的培养人才, 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比较脱节滞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缺乏活力, 难以突破传统教育的束搏。只注重传授知识, 忽视培养能力, 特别是忽视物流企业操作过程的能力培养, 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 动手能力差以及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和特长。

脱离实际, 主要在教学课程内容安排与实践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基础教育脱节, 忽视教师职业理念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与能力, 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以上这些长期存在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使学生综合能力不高, 思想底蕴不厚, 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 难以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另外, 我国关于物流研究的理沦没有发展起来, 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以及物流方面的资料和教材很少。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有关物流的理论和有关研究与国外相比远远落后。在经济活动中, 物流活动的发展发展快于理论的研究, 理论研究落后于物流业的实践发展。这大多与高校学科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设计有很大关系, 这种课程按照“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 偏重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理论知识,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这种弊端越来越制约着技能质量的提高, 很难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 如果不尽快解决物流高校发展的问题, 将会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行业需求与专业供给脱钩。物流行业作为城市配套, 更多是低端岗位, 要求毕业生具备系统理论知识、吃苦耐劳精神和熟练的作业技能;而目前高校更多的以管理人才培养为主线, 部分高校想加强技能培训却苦于实训室建设费用高、实训教师不足等难言之隐。

科研成果与实际要求脱节。部分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比较重视个人荣誉, 偏重追求学术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 重理论轻实践, 重名分轻实效。科研成果应用性和实际需求脱节, 无法进一步研究, 无法由企业转化为生产力。

缺乏激励机制。高校搜索社会需求、搜索市场信息意愿仍然不强烈, 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进行合作的领域仍然比较狭窄, 层次比较低, 缺乏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所需要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物流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可行性对策

高校前瞻理论研究, 指导物流发展方向, 完善地方经济城市配套功能。物流特色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知识和技能优势, 开展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与应用,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服务, 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 在物流产业由生长期向繁荣期发展的进程中, 为其把脉定向, 高速发展的物流产业必将完善地方经济城市配套功能,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

高校定向特色培养毕业生, “零过度”上岗, 高效满足辽宁物流需求, 服务辽宁经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专业技能型人才, 高校特色物流定向培养技能专项、综合素质高毕业生, 在校期间完成岗前培训, 专项提升岗位技能, 实现“零过度”上岗, 到岗即上手, 高效完成本岗工作, 从最基层服务辽宁经济发展。

高校系统特色物流毕业生, 可持续发展后劲强, 是推动地方物流向繁荣期发展的有效生力军。

校特色物流工艺研究, 加速物流自动化进程, 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目前国内物流处于半自动到阶段, 高校特色物流工艺研发、技术支持、信息提供, 加速物流产业自动化进程, 提升物流城市配套功能, 增强辽宁经济竞争力。

启动“双企双能, 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现专业建设、行业需求的目标, 进行专业定位和确定培养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 将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 拓展为教育资源, 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实施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结合生产, 突出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生产与人”的理念。

改革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 要遵循以下几点: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 适应物流行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需要。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 尽可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 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突出了职业的定向性和针对性, 增强了职业的定向性。课程内容适应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 抛弃过去学科体系的繁琐和偏深、偏难的东西, 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和实践内容。注重学生素质与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除了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课, 还设置选修课, 增加信息量, 拓宽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突出了学中做, 做中学, 做学合一。创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开发网上教学资源等形式, 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专业模拟实训环境和工作流程, 对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不间断电源、多媒体系统等设备和软件进行采购、安装和调试, 以便开展物流实际操作流程、物流运行单证、虚拟物流企业运作等实训项目。通过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与案例教学纳入实训过程, 开出生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策划、经营管理等实训项目等。

建设以企业管理为主导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进行与物流行业相关的采购、运输、装卸、物流营销等经济管理业务, 突出了“生产育人”的理念, 实现工学结合的校内化。瞄准企业的需求, 主动服务企业, 与企业联系, 赢得企业信任, 得到企业支持。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在实际实践过程中,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促进高校物流特色教育的发展。

在“教师、培训师、工程师联动、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合一”的思想指导下, 建立具有掌握先进教育思想、把握物流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专业发展方向、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能给企业开拓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带领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建设, 与企业紧密合作,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特色教学团队。

高校积极参与行业项目, 依据项目专项开发特色实训室, 完善实训课程体系, 提高实训教师比例。高校积极开展各类继续教育, 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高校创新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员, 开展课堂进企业, 教师走出去, 将科研成果推介到需要的企业。

沈阳市各区人民政府已经与各高校拟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 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指挥及桥梁作用, 加强行业与高校的高效对接, 作为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和开发。

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地方政府物流决策, 充分发挥其在物流领域的专业优势, 承担各类规划、政策研究、战略研究。定期进入行业企业, 为地方经济出谋划策, 搞技术更新、流程优化, 提升行业自动化程度、经营管理水平。

(课题来源: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课题名称:物流行业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1LSLKTGLX-31)

浅谈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在国内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因此,作为物流业的从事者,物流人才备受关注。而高校物流管理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状况,我国高校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高校把培养高层次物流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物流岗位实际需求相脱节。这种“供—需”脱钩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高校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2 目前我国物流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1 物流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

物流专业设置的限制,使物流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要求,另外基础理论不够扎实,教育模式比较陈旧,且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物流经济等相关的专业,但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2 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不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

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没有按照物流市场和职业类型需要,科学地设置物流专业课程,在具体实施教育过程中,教材内容或过于落后,或过于超前地介绍了大量国外先进物流设备、技术、管理方法、实践案例,但与我国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不符,此外,这一新的学科专业没有实现传统学科的高度融合,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

2.3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不应求

物流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稀缺,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渐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科研、物流师资等在业内最为缺乏。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每年需求量约为30万~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量约为100万~200万人,全国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更是达到34万人,可见物流人才缺口之大。

2.4 许多院校物流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教学质量

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师资力量极为匮乏,教师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拔尖教师数量少,社会经验少,且大多数教师原先所从事的并不是本专业,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经验不足,许多高校开办的物流管理课程专业建设上尚处于摸索阶段。

2.5 基础教育设施缺乏

物流是技能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很多教学内容都离不开物流实践基础,很多高校除了教师和教科书以外,对于各种信息媒体和网络的利用率不高,教学案例偏少,实习和实验条件有限,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还未建立,缺乏一整套完备、实用的实验规范体系,而使得实验课程流于形式,实验室软件、硬件的缺乏提高了教学难度,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有关物流设备,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改进对策

3.1 培养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物流人才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客户服务、仓储管理、物流服务营销、生产、外语、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素质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因此应结合以上要求,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创造更多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来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求。

3.2 采用新模式与新思想培养适用人才

物流教育的变化首先是转变物流教育的思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的核心,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把握好“基础、精简、实践、衔接、并行”的原则,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应变性强的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对飞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性,还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理论,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出实用的、急需的适合于企业真正需要的物流中层管理者人才。

3.3 以“定单式”教学为目标导向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

3.4 远程化、网络化教育的教育形式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与普及,远距离教育成为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信息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中,远程网络物流教学使每个学习者都是处在一个信息网络之中,知识的扩散、交流、共享和增值的速度和效率飞速,学生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和网络,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增加了学习的乐趣。通过远程网络进行物流教学,各种授课方式可以灵活地进行,因此信息网络是一种有力的技术手段,它为物流工作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3.5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①善于引进高学历人才,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物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和硕士学位,可以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派遣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操作与之相关的流程,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③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班和物流方面的学术会议和论坛,加强与专业人士的交流,了解物流方面的最新动态。④高等学校可加强合作,对于专业性强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实施“一师多用”,有效利用学校内现有资源与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⑤加强与国外物流管理机构的交往,提供教师到国外考察、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用之于教学。

3.6 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

专业教学设施的健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物流作为一门与信息和工程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相应的设备作支撑,对于教学设施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软件设施的建设,如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配备各种物流设备,用于实践性教学;还要建立电子商务与物流实验基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具有现代物流管理综合素质及应用的适用性复合人才的培养,随着国家对物流业的重视,资金投入的增加,高校物流专业教学设施将更齐备。

4 结束语

高校物流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物流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为其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根据市场需求,总结经验和调整思路,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适用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本文只是从某些方面作了研究,物流教育的完善还有待继续探究。

摘要:被喻为“第三利润”的现代物流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物流人才直接影响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物流教育现状,从物流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指出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改进对策。

关键词:物流人才,教育现状,人才培养,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詹国华.物流教育改革与物流学科建设[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

[2]魏然.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现状[J].物流技术,2007.

[3]陈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学报,2006.

[4]夏春玉.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高校食品物流工程专业设置探讨 篇9

一、培养目标

食品物流是一门新兴学科, 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中, 作为一个交叉学科, 与食品科学技术、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 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2]。所以食品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具有鲜明的物流与食品行业交叉特征, 与流通业、生产业、服务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培养目标应有所差异。

食品物流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具有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 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物流管理、规划、设计以及食品品质控制、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现代食品物流工程人才。适合到食品流通管理部门、内外贸公司、食品类工商企业以及物流中心从事食品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工作, 也可到相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 文字的表达能力。

2.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

识, 主要包括食品化学、机械学、热工学、信息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现代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掌握食品保藏及流通所需的食品品质分析、检

验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有对生产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分析、检验的能力和食品流通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安全控制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4. 熟悉食品贸易、运输的政策与法规, 了解国内外市场营销管理的惯例。

5. 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

握一门外语, 具备听、说、读、写能力,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知识体系

食品物流人才既要懂得食品物流技术, 又要懂得食品物流经济, 不仅要熟悉食品物流管理技术, 成为储存保管、配送包装的专家, 更应掌握食品企业供应链流程, 熟悉食品冷藏链、保鲜链的相关知识, 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和信息技术。从总体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大致构建食品物流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

1. 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 包括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技术知识。

2. 管理工程技术包括食品供应链物流、食品供应链管理、以及相关的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

3. 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 包括食品物流信息技术、食品物流自动化技术及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

三、课程设置原则

在调研国内相关学科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 我们认为, 本科专业的“食品物流工程”的课程设置和体系, 应该针对食品业基础上, 以工为主, 工、管并重, 其中的工业工程部分, 参照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系统的划分, 设置带方向性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总的来说应按照以下原则:

1. 加强全方位基础理论教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

食品物流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融合了现代物流与食品工程的专业特点。由于食品具有季节性、区域性、期限性、营养性、鲜活性以及安全与卫生性等特点, 使得食品物流同样具有特殊性, 物流合理化在食品企业中运作会有更大的难度, 因此对食品物流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心目中的食品物流工程人才, 需要不仅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还要具备食品保藏保鲜技术、食品供应链流程等基础知识, 同时还要熟悉计算机及互联网使用的基本技能, 因此必须抓好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知识点, 从而保证食品物流工程体系的深入掌握。

2. 重视实践教学, 构筑食品物流实践教学体系

食品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新学科, 国内外企业都倾向于聘请具有实践或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外高校开设的物流课程除了理论研究以外, 很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3]。因而高校在食品物流学科课程设置中, 要重视食品物流实验室建设, 进行物流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实践实习环节, 根据食品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突出实践教学, 构建现代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方法, 设计符合食品物流实践教学需求的实验课程, 并推广实施, 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重视案例教学,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从而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3. 优化课程结构, 拓宽知识路径, 建立系列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适当增大选修课比例

随着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企业对食品物流人才的需求倾向于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 除了要求掌握食品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 还要求其精通一门以上外语, 熟练运用计算机, 有较宽的知识面等, 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鼓励学生自我设计知识结构的能力。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实验、课外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工程技能的培养。特别要强调的是加强选修课的建设和管理, 从思想认识上改变选修课是次要课程, 可有可无的观点, 而将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多样化, 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将选修课分为2类:一类是专业方向选修课, 主要是食品物流工程的新技术、新动向介绍, 目的是使学生接触最新知识, 开阔眼界;另一类是相关专业选修课, 是工程技术、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从第五学期开始设置一系列的选修课程, 具体包括三个系列, 即食品产业体系、物流管理系列、电子商务系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修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 同时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实验、课外科研活动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培养内容, 从而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实用食品物流工程技术。最终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够很快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在其专业技术应用领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有事业心、责任心、适应能力强的食品物流人才,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丘苑新, 叶盛英, 王洪朔.食品工程与现代物流的结合[J].食品科技, 2005, 4

[2]龚顺清.我国物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J].物流与供应链, 2004, 11

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物流模型研究 篇10

对于课用教材92% 的在校生需要通过学校统一交书费购买教材,教材费用在1200 ~ 1800不等; 83% 的调查者认为教材在学期末考试结束后就不再使用,94% 的调查者认为教材费用较大,且只使用一个学期; 对于考证类的各种书籍,大约有87% 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的书店或网上书店购买新书,9% 的学生会从书店或其他同学手中购买二手书籍,对于此类书籍的购买成本在200元左右。而对于书籍的处理问题,6% 的学生会选择直接扔掉,84% 的学生选择卖给收废品的阿姨,不到10% 的学生会选择卖到二手书店,即使卖到二手书店,教材回收的价格都低于一折。

1教材的循环使用制度亟待执行

教材的循环使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很多发达国家。一本教材,美国学生平均使用5年,日本学生使用7 ~ 8年,而在我国教材的平均使用年限只有半年即一学期。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实行教材公有制,教材成为学校公共财产的一部分,学生每学期只需要交纳一定的教材使用费。

我国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高校教材一书一用的现实状况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在校生现在约有2亿多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平均使用10册教材计算,一年用教材20亿册以上。每本书按25元计算,教材循环使用1年节约500亿元,循环使用3年节约1500亿元。 按每人每学期教材平均重1000千克计算,如果每本教材能转续使用三年,可节约300多万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大约需耗费1000万立方米木材、或3000万棵百年大树、30000万吨纯净水和400万吨煤、200000万度电、100万吨化工原料。因此在我国高校建立教材循环利用模式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 更重要的是对环境的保护,对有限资源的循环利用。

2高校教材“一书多用”物流模型构建

对于上述模型的具体几点解释如下:

1对于各种自主购买的辅导书,在考试结束后可以通过在图书馆举行的二手书展低价卖给需要的同学,也可以在校内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易,实现教材的再利用。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书籍捐赠处,让学生手中不用的书籍捐赠给学校。

2对于课用教材通过校方与出版社协商,以融资租赁的形式租给上课的学生,租赁费用的高低可以视书籍的新旧程度而定,租期可以在3 ~ 5年。在学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进行统一回收,经过简单的消毒杀菌处理然后再将书籍出租给下一届需要的新生,学生则只需要每年向出版社缴纳一定的租赁费即可。在租赁期期满时教材的所有权归学校所有,学校再对书籍进行统一处置。

3对于回收的书籍学校可以集中进行消毒及破损修复处理等,然后以捐赠的形式捐给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高校,实现书籍跨地区循环使用。亦可以在周末定期举行校园开放日,邀请社会或企业中的人士来校园参加二手书展,以低价或是免费的形式将其流通到社会中进行再利用。

3对该物流模型进行优缺点分析

高校教材通过以上模型的流通,实现了循环利用,节约资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通过循环流通提高了教材的使用效率,学生可以低价获得教材的使用权,减少书费负担。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所用购书费用大约在2000元左右,通过该模型循环利用之后, 平均可以为每个学生家庭节约1000 ~ 1500元。

2通过在学校里进行书籍的循环使用,提高学生对书籍的爱护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学们清醒的意识到书籍不再属于个人物品,为了使其更好地流通以供他人使用,我们更有责任好好珍惜手中的书,不乱涂乱画,不损坏,不随处乱扔。潜移默化中,每个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提高。

3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定期举行校园开放日,有利于社会各界工作人士重返校园,低价或免费得到的书籍可以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更好的补充; 同时为同学们提供一定的机会可以和企业人士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企业动态,为自己毕业后更好地找工作打下基础。

4加强中西部高校之间的交流,为贫困地区学生送去免费的书籍。“免费午餐”是社会有爱心人士发起的对贫困地区孩子的捐助,很显然,这些孩子不仅仅需要免费午餐,更需要免费的精神食粮。把我们不再需要的书籍赠送给他们则很好的解决了山区孩子上学课本费的困难。

该模型总体上刻画了教材的循环使用,但真正运转则需要多方的努力,需要学校,社会及学生等各方面通力合作,因此在实际运转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需要校方的大力支持。学校在该模型的运转中起到枢纽的作用,首先需要学校派出专门人员与出版社进行沟通,就租赁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融资租赁合同; 其次学校还需要对回收的书籍进行保管工作,在学校网站发布校园开放日的有关通知等事项。

2需要加强宣传以提高学生对书籍的保护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书本上做笔记,教材的循环使用制度需要学生转变行为方式,养成在笔记本上做笔记的习惯,对课本要小心爱护,不乱扔乱放,乱涂乱画。必要时可以出台几项书籍使用规则,强制约束学生珍惜爱护教材。

3定期对回收的书籍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及破损修复工作。为了学生的使用安全,通常需要对书籍进行定期的处理工作。校方不仅需要出资购买消毒设备,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等,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对教材进行安全处理,使学校的工作压力增大。

4对贫困地区进行捐赠活动时有可能需要借助第三方物流。由于要跨地区,书籍的运输工作变得困难化,对第三方物流的选择,书籍运输途中的保存等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教材循环利用的应用前景展望

相比国外高校教材的利用程度,我们的教材实在是对资源太大的浪费。尽早实现教材循环使用不仅仅需要学校和学生转变传统的观念,更需要社会各方作出努力。教材循环利用是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而且可以降低教育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循环使用不再具有简单的经济意义,主要意义应体现在适应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落实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育人目标上。国家鼓励教材循环使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升,教材的循环利用模式将会得到广泛地认可,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摘要:2006年元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专门文件,不允许校方强行收取教材预收款。截至今天,大多数高校对学生仍然实行“一书一用”,即学生交书费购买教材。文中通过对山东各高校在校生简单的问卷调查,分析其书籍的来源及对教材的使用情况;通过构造物流模型实现高校教材的循环利用,并对该模型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优劣势分析;在最后表达了对高校教材循环利用的应用前景的满怀信心。

高校物流 篇11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 教学任务书

在更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的新要求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给了我新的启示,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该模式强调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要求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学会结构化思考,由浅入深逐步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学会制作和上传教学视频,善于运用专题学习网站,善于组织交流学习成果,善于在聆听中发现学生思维脉络,学会智慧指导学生,并且在课堂上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

下面就以《企业物流管理》课程为例,简要介绍下我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企业物流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两者脱离,无法达到教学要求,而且对于不同学生理解力和学习力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翻转课堂,用微课的形式,可很好的降低教师课堂教学工作量,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用微课视频的形式还原物流实践流程,提高教学效果。“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师课后的工作内容不再是单一的准备大量的教案和制作课件,而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作微课视频,用简短的微课代替大量的文字教案,用直观的视频资料演绎深奥的物流课程原理和复杂的物流作业流程。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再是不厌其烦的一味讲解,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习潜能,由学生根据课前的微课自主学习情况,在课堂上由学生组织知识的探讨和交流,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答疑解惑。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特别是跟不上正常学习进度的学生,用视频来翻转课堂,课后重复学习,跟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企业物流管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等。所以可以用项目教学任务导向的方式,教师在课前将企业物流管理每个模块的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用微课的形式制作成综合视频课件,并且每个模块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书。教学任务书的内容主要包括本模块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以及重难点、思考问题与练习以及教学知识的延续。在课前任课老师将微课视频上传至本校学生网的教学资源栏,学生从教学资源网上下载课件并做好课前自主学习,并根据教学任务书里的相关问题自主消化知识,若遇疑难问题学生做好备注,待课上与同学和老师探讨。比如在讲供应物流这一章节内容时,可将本章内容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如可分为采购模块、供应商管理模块、订单传递模块、运输配送模块等。教师根据本章的以上教学模块分别制作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综合微课视频,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设计微课时应注重知识的延续升华和模块间的联系,比如在制作采购模块的微课时,在适当的时间要提出第二个模块的供应商管理内容,说明两者间的联系,使得学习第二个模块的内容在知识上不会脱节。

其次,课堂上学生分组交流与讨论并全程录制教学视频。以学生宿舍为单位,一个宿舍的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课前微课预习完都有相应的预习成果和总结,各组选出代表分组上讲台展示其预习成果,教师作出及时点评。各学习小组及同学间可展开交流和讨论,针对本模块的知识点进行头脑风暴,教师在其中加以指导,最终达成学习共识。若学生遇有难题,或无法达成学习共识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尤其要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过程用视频录下来。将课堂分组讨论和教师重难点知识讲解的视频上传至教学资源网,对于缺课学生或者一些接收知识较差跟不上正常学习进度的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课堂翻转,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次的重复学习,也可查缺补漏,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最后,结束上一教学任务之后,紧接着布置下一模块知识的预习任务,说明预习重难点,提出相关预习要求,同时教师制作并上传企业物流模块二即供应商管理的理论及实践微课课件,学生课后重复第二阶段学习过程。

每个模块或项目的教学内容若按此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解放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课堂讲授的工作量减少了,让更多的精力放在课件制和和重难点讲解上,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通过微课翻转进行个性化学习,消化学习内容,打破学习瓶颈,提高教与学的灵活性和效率性,值得大规模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翻转课堂,用微课视频的方式教学对于教师的微课制作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不光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并且能将复查的知识内容用简短的微课概括,化繁为简,需要有高超的知识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将相应的内容用视频动画的方式制作出来,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具有难度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教师与时具进,不断提高相应的技术水平,与学生共同成长,因此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不光方便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成长,与时具时,实现自身价值,一举双得。

参考文献:

[1] 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第09期

[2]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03期

高校物流 篇12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侧重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社会需求量较大。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本科物流专业布点数据, 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总计为393个, 虽较2008年的238个提高了65.1%左右, 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仍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市场需求, 物流管理人才的缺口, 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瓶颈, 我国相对落后的物流专业教育水平迫切需要与国际物流业相接轨。

下面将通过对英国物流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从中得到对我国物流教育未来发展中的启示。

二、英国物流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英国大学历史悠久, 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物流教育与人才培养,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 已经构建了一整套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目前, 有许多知名大学设有物流专业或物流相关课程, 如:利兹大学、卡迪夫大学、华威大学等, 部分院校还有研究生和博士教育。英国的物流高等教育已被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认可。与此同时, 英国还有多个国际著名的物流相关学会, 如: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 是世界上最早的物流与运输专业组织, 也是最具权威的组织之一;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认证, 是全世界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采购与供应专业组织, 代表全球采购与供应管理领域领先的职业标准。

英国对物流人才培养注重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结合, 分析和研究英国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有助于发现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英国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

(一) 英国高校物流专业概况

根据最新的2015年英国大学综合排名即The Times and Sunday Times good university guide league table 2015, 在123所上榜大学中有近40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相关专业课程, 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按照times综合排名的顺序, 查阅了上榜的123所大学官方网站, 对2015年入学并开设物流本科专业的情况进行统计, 开设物流本科专业的大学有十五所, 只占开设物流专业高校40%左右, 排名最靠前的两所大学为卡迪夫大学和阿斯顿大学, 综合排名第27名和第34名。剩余的20多所开设了硕士或博士课程的高校中不乏包括综合排名前20的高校, 如伦敦大学学院, 华威大学, 东英格利亚大学等。开设的硕士或博士专业要求其他院校具备商科、管理学等学术背景, 或一定相关工作经验, 这说明物流专业是一门复合型、需要多门专业知识的学术背景, 因此很多大学倾向于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开设相关课程, 这样能吸收更多复合型、具有多项专业背景以及工作经验的人才。

为全面了解英国物流本科专业教育的情况, 本文选取了开设物流本科专业的其中五所大学进行深入分析, 包括了综合排名最靠前的两所, 排名居中的两所和稍靠后的一所。按排名先后依次为卡迪夫大学第27名, 阿斯顿大学第34名, 诺森比亚大学第66名、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第77名、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第89名。其中卡迪夫大学和阿斯顿大学的物流专业都隶属于商学院, 均经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即AACSB, 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International权威认证, 全世界仅有5%的商学院取得了这项精英认证, 按照Times 2015公布的英国大学商学院排名, 分别为第7和第18名。特别要提到的是, 卡迪夫商学院的物流专业Lean Production和Supply Chain的研究处于业内领先地位。本文着重分析各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 排名最靠前的大学代表了物流专业的较高水平以及相对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 排名中间的高校则代表了物流教育在英国发展的大体情况以及平均水平, 靠后的一所大学则作为参考。因此研究分析这五所大学的物流专业可以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起到很好地借鉴意义。

(二) 英国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分析

分析这五所大学物流专业的最好的切入点莫过于每所大学所开设的具体课程、培养目标、授课形式和就业方向。搜集和整理了所选的五所大学的官方网站, 通过官方发布的专业信息以及课程资料, 整理总结了五所大学本科阶段具体的课程清单, 通过对比, 并结合各大学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要素, 可以总结出英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课程设置合理, 专业性强

基础课方面, 在吸取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又有自己的侧重点, 所以基础课方面致力于物流基础知识、金融、法律、商务基础知识的多元化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则更有倾向性, 每所大学根据自身的专业方向定位, 开设了各自的课程, 主要包括市场战略, 交通运输, 仓库管理, 运营管理等方向, 此部分内容后文会详细分析。

2. 根据需求培养人才, 方向明确

纵观五所大学的课程与培养目标定位综合分析, 可以总结出每所大学的侧重点和专业方向。

阿斯顿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 金融管理, 系统分析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并且与诸多知名物流企业合作, 第二年学业结束后,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带领下, 在合作企业长达一年的专业实习机会, 包括Toyota, TNT、DHL等。使未来就业时, 所学的物流知识能够运用在各个领域中。

卡迪夫大学:侧重于商务管理方向, 第一年主要学习商科的基础知识。为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同时具备商务管理才能的综合性人才, 卡迪夫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年的海外学习课程, 包括德国, 法国, 西班牙和日本的合作院校。当然, 专业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第二年的下学期, 学校组织学生为期20周的实习机会。

诺森比亚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具备决策、流程管控, 解决商务问题方面的专业人才,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 诺森比亚大学开设了诸多策略管理、领导力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培养学生了解供应网络、供应链策略相关知识, 并掌握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技巧。

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更加注重培养致力于生产制造、供应链研究及建模研究的人才, 课程设置上专业性更强。该大学为学生提供在欧洲、亚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为期一年的海外实习机会, 提高学生领导组织、管理计划和操作能力。

曼彻斯特城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具备商业头脑可以服务于大型物流企业的人才, 因此课程设置上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行业未来趋势的研究。

3. 授课和考核形式多样化

这五所大学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课模式和考核方式更加新颖。

任何一门课程都没有统一的教材, 学校和授课教师会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术的发展, 结合未来就业方向, 推荐阅读的书籍和期刊, 不断充实完善教学内容, 并制作授课讲义。每学期开设的科目虽然不多, 如Aston在第一年只有9门课;诺森比亚大学第三年只有6门课;Cardiff第二年仅3门课, 课堂教学时间较短, 但授课形式多样化, 如分组讨论、参观企业、请企业专家授课、分组演讲展示等, 教师注重启发和引导, 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自主学习上,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授课教师经常在课后布置研讨作业, 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相关资料, 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 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将课程内容真正掌握。

课程的考核标准相当严格, 考核评定办法各有差异, 注重宽进严出, 高年级成绩占的比重相对要大一些。例如阿斯顿大学, 平时作业占25%, 期末考试占75%。毕业总评仅取最后两年的成绩来衡量, 第一年的成绩只要能保证顺利升级即可。考试内容分为几个模块, 考生只需选择最擅长和最感兴趣的几个模块, 比如在试卷中考生要求学生选择6个模块中的4个模块作为考试内容, 题型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有些课程的考核形式为论文, 例如要求学生以一家企业为主体, 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模型, 对该企业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无论是试卷上的案例分析和论述题, 还是分析企业所完成的论文, 其目的均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考核内容可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选择, 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为了考核通过出现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现象。

4. 教师配置科学合理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水平, 英国大学每学期学时较少, 只有10周左右的上课时间。为保证每一门课程能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因此专业课程普遍采用模块化设置, 一门课程往往分成若干个模块。教师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专业模块领域进行授课, 及时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 各模块教学质量都能达到很高水平, 而且实验、实习等各个环节保障人员配备齐全, 分工清晰, 职责明确, 有利于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 从而确保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这种教师配置方式, 同样有利于学生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 采用不同方法来研究和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此外, 除了将课程模块化分公以外, 针对其中某个或几个模块, 教授有时需要与助教或者其他讲师进行合作, 教授上大课, 助教或其他讲师分组进行辅导和答疑, 这样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 教授可以同时给更多的学生上课, 传授前沿的知识和学习的方法论, 助教和讲师针对各个小班的不同学生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讲解。课程的模块化以及单个模块多个授课教师的分工协作, 使得各个课程之间的融合度大大增加, 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 更加深入和准确的理解所学习的专业知识。

5. 高校与学会相互合作

前文曾提到英国物流方面权威的学会与认证机构, 高校与这些组织合作, 学生可以注册成为该组织会员, 该组织会定期下发物流专业的杂志与学习资料供学生学习, 这些权威的机构与协会与企业有密切的合作, 以实验教学的方式, 深入课堂为学生授课, 同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 了解一线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除此之外, 这些机构还为英国各高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与培训的机会,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获得了进去企业实习的途径, 企业达到了考查人才的目的。

四、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过对英国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分析与研究, 可以看出英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成熟, 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可以得到的启示如下: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应当与时俱进, 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物流公司或者国内外高校挂职学习、锻炼, 同时通过引进企业高管人才、聘请兼职教师来构建一只理论实践能力一流的优秀师资队伍。

(二) 增加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业不同于其它行业, 有着自身的特点, 而实践经验尤为重要。要重视实习这一环节, 物流专业学生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 了解各个部门的特点、物流需求, 熟悉各个层次物流从业人员的情况。

(三) 根据市场需求设定培养目标

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 应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

(四) 发挥行业学会作用, 加强物流培训

行业学会在联系企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配合教育部门推动物流学科建设、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英国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 可以看出, 我国物流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与其尚有较大差距。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随着物流行业的市场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 不能单纯地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 而是应与其相关学科相互渗透, 培养出能适应我国物流行业发展需要, 具有较高职业素质, 且能掌握系统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 能在物流企业或其他企业从事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管理人才。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的理论课程体系、多维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 与国际一流物流专业教育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我国的物流教育与物流人才的未来会越来越光明, 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R].2014, (01) .

[2]蒋长兵.值得借鉴的国外物流教育模式[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0, (03) .

[3]马春光.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3, 7.

[4]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简介[OL].http://www.cltc.net/, 2012, 11.

[5]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认证简介[OL].http://www.cips.org.cn/, 2007, 03.

[6]The Times and Sunday Times good university guide league table2015[OL].http://www.thetimes.co.uk/, 2015.

上一篇:学校管理新起点论文下一篇: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