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四点认识

2024-06-30

数学教学的四点认识(精选12篇)

数学教学的四点认识 篇1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历史教育和历史新课改的主要方向。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其核心理念,即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能力。

历史学科的知识丰富,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材容量更大,且打破通史体例,采取专题史的编排方法,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适时整合教学内容,补充材料,并要注意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教学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把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它具有直观、形象,信息存储量大,处理内容全面等特点。

历史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采用多媒体教学意义重大。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它在以下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教学中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置身事外”,学生不但缺乏参与和体验,对历史结论也往往没有认同感,课堂效果不甚理想。多媒体教学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使本来看不见的历史变成看得见的东西,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产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时空表象和时空概念,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知内驱力,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缺乏兴趣。我首先放映图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日本明仁天皇》,提问:当今英国和日本都推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接着提问:英国女王在英国社会的地位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放映图片《英国国会大厦》———英国首相卡梅伦、《白金汉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让学生思考英国女王与英国首相的关系,说明了什么?然后提出这一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导入教材内容。学生的积极性一开始就被调动了起来。讲到英国责任制内阁时,放材料:“明朝废除丞相,皇帝君临天下,直接处理国家大事,设殿阁大学士辅政,后逐渐演变为内阁,成为与六部并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阁的最高长官称‘首辅’。”“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提问:同样是“内阁”,两者有何根本区别?针对上述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既激发了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重点知识的理解。

二、强化思维力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现在的新课程教材包括许多隐性知识,需要老师及时补充,而中学历史课时少、内容多,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手段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多媒体教学还能够通过比较、综合、分析,形象地再现课本知识,促进学生的“已知”与“新知”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并且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强化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训练,进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例如讲解完第七单元第一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最后进行小结时,我放映了一组图片:《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的悲惨生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赫尔岑》《克里米亚战争》,然后由学生探究19世纪中叶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及根源。同学们根据大家的回答稍作整理,强化和巩固了本课的内容。

三、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在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教材中一些教学重点难点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从而弥补课本的不足,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师可节约语言描述、板书的时间,多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通过设计一些反馈性练习,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训练,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在讲解完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后,我将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做了一张对比表,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背景、国际环境、领导力量、群众基础、具体措施,先由学生思考回答,再逐条展现答案,从而使学生深化了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理解和认识。

四、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与其他科目相比,历史教材的内容更具有情感因素,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单靠语言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感观刺激、内心体验,能达到理想效果。如讲到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我首先放映了《清朝盛世时疆域图》,当时大清的版图东达外兴安岭、库页岛、千岛群岛;西至里海,南达琉球、万里长沙,是亚洲最庞大的国家。接着又放映了《时局图》,指出19世纪末的中国山河破碎,瓜分豆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面临沦为亡国奴的危险。通过比较说明,学生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罪恶、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了深刻认识,激发了民族责任感。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意义重大,作用显著。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存在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教学实践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实用性原则。

要考虑到能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老师的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选择传统方式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而且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内容。每一设计都应考虑到实际操作功能,要避免教学形式化、表面化。

(二)讲究适度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一个“度”。历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进行选择和运用,没有必要从头至尾,不管什么内容都用,要根据内容合理安排,该演示的要演示,该操作的一定要操作。

(三)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的运用,应该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对历史教材中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帮助突破、解决,强化教学效果。但也应注意不要过于追求声光效果,过多地补充史料,否则会冲淡教学的主题。

(四)教学手段、方法避免单一化。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所以在具体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教师要遵循科学性、适应性、针对性原则,要把多媒体的运用与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体现出整体功效。

多媒体教学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应该大力推广。同时它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又不能完全颠覆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传统教学中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取代的,教师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探索,为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多作贡献。尤其是教师,作为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主导者,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善于思考,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化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摘要:教师将多媒体应用于历史教学中, 可以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 进一步完善传统教学手段, 深化教育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教学,多媒体教学

数学教学的四点认识 篇2

现在已是进入五月,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对于研究生录取的复试工作也即将结束。对于准备要参加2013研究生考试的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在此问题上针对数学这科对各位考生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一、复习要趁早。有的考生觉得自己的数学底子好或者学习能力强等,就没打算早点开始复习,准备考前几个月才开始复习,这样的想法是非常不利的,虽然说“笨鸟先飞”,但“先飞”不代表你就是“笨鸟”,反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比别人飞的更高更远,毕竟研究生考试是选拔性的考试。早点开始复习数学也可以为别的科目复习预留出充足时间,尤其是政治,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在考前多投入精力,到时恐怕就没有多余时间顾到数学了。

二、基础要打牢。有些考生在复习之初就做大量习题,而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只能是浪费宝贵时间而无益于提高能力。建议大家在复习第一轮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每章节的.基础内容知识理解好了再做相关的习题,经验表明这样做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

三、真题要做熟。考研复习过程中,做历年真题是必经阶段,不光要做,还要做熟练。真题中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所考查知识点都应熟练掌握。做真题不仅可以了解命题特点,也可检测出自己的薄弱点,以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四、准备个笔记本。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要准备一个笔记本,主要用于:1.复习过程中遇到需要记忆却不容易记的公式定理等,都先记到笔记本里,在后面用到时能随时翻看和记忆;2.解题时常犯或容易犯的错误记进笔记本里,经常翻看避免发生类似错误;3.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记在笔记本里,自己经验总结的东西一定要记下来,比辅导书上总结的更加适合自己。4.定期写复习感想,记录各阶段的复习心情和感想,勉励自己,始终保持好心情。

最后祝大家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步入心目中的理想学府!

小学作文教学的四点体会 篇3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正确认识 创设情境 科学命题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积累了以下四点体会:

一、正确认识,轻松教学

我们对作文教学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教师作文教学的质量。首先,小学作文应该是写话和习作的结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会用笔“说话”,把写变成一种由内到外的叙说,让学生敢于书写,乐于所写,勇于所写,排除他们内心“作文难”的障碍,减轻心理压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益。其次,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会有“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期望着通过一两次的教学就能将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到某种程度,这样的想法急功近利,影响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间的情绪和做法,导致作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得不到实际提高。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作文目的,让学生对写好作文有个清醒的认识,以防学生因为作文难写而产生为难、抵触情绪。最后,小学作文教学必须要有正确的评价认识。小学生年龄较小,写出来的作文比较幼稚,甚至有点可笑,教师在评价他们的作文时,需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文,并予以评价;教师应该降低作文要求,以学生的眼光审视作文,给予他们较多的鼓励,保持他们的作文兴趣。

二、创设情境,深挖内涵

许多教师采取出示范文、提供素材、立出提纲、竖起框架等模式进行作文教学;学生照葫芦画瓢,处于被动局面,没有自己的空间,只会写模式化作文,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教学不仅起不到训练作用,还会严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影响着作文的质量。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不断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如我给学生出《美丽的家乡》一题,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发动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家乡之所以是美丽的,是因为我们生在这块土地上,对于家乡有着无比的亲切感和眷念。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美”的深层次认识,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赞美、歌颂之情。帮助学生抓住作文的“命脉”,理清楚写作思路,就可以为学生点燃作文写作的航灯。

三、科学命题,激发兴趣

生活是作文的基础和源泉,作文则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在进行命题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作文题目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做到科学、合理,或能够概述全文,或能够点明中心,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勾起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让学生达到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的境界。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呢?在进行命题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的要求必须明确。目的要求明确,学生在作文的谋篇布局时,才能够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准备工作,精心挑选题目,从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帮助学生选择材料、诱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上着力,从而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服务对象必须面向全体。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教育环境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命题的时候,必须面向全体,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感受,使命题能够为所有学生服务,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写。比如,我们在进行命题作文时,就要注意如果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的,我们就要回避《我的爸爸(妈妈)》之类的题目,采取《我的同学》《我的同桌》为题则更为恰当,如果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我们则可以采取半命题的形式,出《我的……》(要求写人)之类的题目。

四、把握要求,认真审题

审题是作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作文中会出现“走题”的现象,导致学生再多的努力都白搭。所以,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认真审题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写什么,如题目《一件让我永远难以忘却的事》,命题要求要写出的是一件事;其次,要弄清楚命题对写作主体的要求是什么,对这件事的要求是“永远难以忘却”,而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有了上述认识,学生在写作时就需要重点刻画“难忘”,用自己的文字将“难忘”的原因、意义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命题的范围、内涵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在作文时能够很快地找到捷径,并且能迅速“闯关”。

数学教学的四点认识 篇4

一、转变对“学生”的认识

1. 教师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 建立对所处时代的正确认识, 用发展的观念看待不同时代的学生。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 成为一个网络和电玩的时代, 知识和信息的时代, 生活步入小康的时代, 消费爆炸的时代, 大众偶像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背景, 学生生活在属于他自己的时代, 其思想、行为、价值观也必然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 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一个标准和价值观评判学生的行为和观念, 要包容学生符合时代特征的变化。

2. 教师要因材施教。

教师要认清新时代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用适应新时代的方式开展教学。成长在新时代的学生, 身上必然有新时代的烙印。网络和电玩使他们需要满足更多的“自我控制感”的心理需求, 当他们感觉自己被控制时, 本能的反应是“离开”或“反击”;知识和信息的丰富使得学生有更多渠道获得信息, 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和呈现方法有更多的要求 (声影图文动) , 仅凭内容已不足以吸引其注意力;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他们对学习的渴求不是源于未来生存的需要, 而是需要从学习过程中获得认可、尊重和自我实现, 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消费型”社会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很难有强烈的“忠诚度”, 他们需要更多变化、更多选择、更多体验, 要建立学生的“忠诚”, 教师需要“有料”;大众偶像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对“权威”“导师”的认识, 首先要求“他或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而不是神 (可以有缺点缺陷, 但不虚伪不造作不自恋) ;其次要求“他或她”能够做出有水平、有见地、有个性的“即时坦白的反馈”;再次要求“他或她”有一定的幽默感, 不是板着面孔说教, 要说出他们能够听得懂接受得了的语言。

二、转变对“教师”的认识

1.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特点。

教师通常都会站在道德或学术的制高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进行评判, 教师通常依据其掌握更多的“内容资源”, 有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树立在学生中的“权威”地位, 优秀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通常是“完美”无缺的。

2. 当前和未来的“教师权威”角色。

教师不但需要在课堂上走下讲台, 更需要在精神层面走下神坛, 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体现一种真诚的“不完美”。这或许降低了教师的高大形象, 但却让教师更像一个让学生触手可及的完整的人。教师的价值将逐渐由传授知识内容转变为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人格层面的表率和人生成长的领路人。

3. 重新确立教师的“权威”形象。

首先, 教师要“有德”, 肯付出时间、爱心, 真心渴望以自己的努力改变学生并付诸实践, 对学生有由衷的热诚;其次, 教师要“有料”, 有知识积累、有实践经验, 是行业专家, 有真才实学, 知识面广, 跟得上时代, 不是泛泛空谈;再次, 教师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思维有一定深度。此外, 教师还需要能够对学生的行为和言语, 做出即时和令人信服的反馈, 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自己有一定的个性, 同时能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肯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弱点,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一定的幽默感;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而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教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做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要与学生平等合作, 要可以和学生平等交流和沟通, 做“朋友”胜过做“师长”。

三、转变对教学环境的认识

(一) 要不断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学习氛围。

1. 教学环境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网络时代, 教学环境已经不再仅仅限定在课堂环境中, 其时间和空间范围已经大大突破, 要认真审视学生所处的时代, 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好各种校内校外教学环境,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改变课堂, 首先要从改变教师观念开始, 而改变教师则要从体验开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电子产品在教学领域的应用, 打造互动丰富多彩的课堂。未来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电子产品环绕的世界里, 作为这一时代的教师, 必须有能力将丰富的知识资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把手机变成抢答器, 把平板电脑变成绘图仪, 把笔记本变成通往浩瀚互联网知识库的钥匙, 引领他们去知识的世界探究,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2. 全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通过规划合理的学习软硬件环境, 全力营造舒适、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设计课的教室, 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和陈列相关学习座椅, 屋内装饰等。又如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方便查询借阅、享受阅读、封闭讨论、咖啡交谈的场所。

3.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通过树立周边的成功榜样,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离自己并不遥远。如将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成果放在最显眼位置, 让学生作品展示随处可见, 学生会时时感受到一种向上的激励和鼓舞。

四、转变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

1. 传统“教与学”关系的突出特征。

传统的教与学过程通常表现为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出题, 学生练习;学生答题, 教师评分。传统的教育环境下, 教师是学生知识文化的传授者和技能、思维的训练者, 教师被社会赋予了强制性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社会将需要接受教育的学生交给教师, 赋予他们对学生施加符合社会要求影响的重任, 并给予法律的保障, 教师作为社会“代言人”必须将代表社会主流的文化向学生传播, 以保证学生的信念、价值观、观念及行为方式等符合社会要求, 教师在学校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享有绝对的权威。

2. 新时代对“教与学”关系的冲击。

新时代, 学生获取知识内容的途径极端丰富, 知识呈现的方式日趋多元化, 教师的课堂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网络传媒的特性使学生的信息源和信息接受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进一步拓宽了学生接受信息的平台, 给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创造能力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主动的、自由的学习环境和空间, 促进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将会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方面产生重大改变, 全世界的学习者也将会得到一次彻底改革和解放。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正茁壮成长,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给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并为教育腾飞提供了充分可能性。

3. 新时代“教与学”关系的要求。

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新时代需要灵敏的创造性, 不善于创新、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已不是教育培养的目标。教育的目的既是让学生学会更多知识, 也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创造能力。E时代教与学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 教师“教”的过程, 不再以传授内容为主要目的, 而是通过“激发兴趣、触发思考、引领思维、提供方法、评价行为”等一系列过程, 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继而激发其“自主探究”;其次, 学生“学”的过程, 是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满足感的过程, 教师的教授方法失去了新鲜感, 就会失去学生的支持;再次, 信息工具的使用不是简单改变知识呈现媒介, 而是适合新时代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心理需求, 用新工具引领学生思维过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的媒介工具的价值和作用, 发现新的问题;最后, “教与学”将成为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在“教”的过程中也在“被教”。

4. 以教师创新带动学生创新。

教师自己成为创新的“师傅”, 才能培养出能创新的“徒弟”。实践能力是形成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面对“调结构”的总体经济发展要求这一大背景, 职业院校要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显得非常必要。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 牵涉多方面的因素, 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美国托兰斯研究表明, 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 没有创新的“师傅”, 就没有创新的“徒弟”。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要进行创新教育, 教师首先要唤醒自己的创新意识。作为基层教师, 首先要永不放弃“创新”, 无论是技术层面、理论层面还是思想理念层面都要不断探究, 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成果。而从制度层面看, 鼓励“创新”背后需要一个“允许试错”的体制环境, 爱迪生找到钨丝经过了几百次不同材料的探索, 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耗尽了几屋子演算纸……没有对错误的包容和反省, “创新”很难一下子从石缝里蹦出来。无论是学院对教师, 还是教师对学生, 只有包容“错误”和“张狂”, 帮助他们反省和改良, 才能构建起一个敢于“创新”的文化, “创新”才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五、结语

在新时代环境下, 教师的作用将由过去的“教”转变为“导”, 以“导”代“教”, 由“独奏者”转向“指挥者”或“伴奏者”, 教师与学生是合作关系, 而不仅仅是传道者, 教师要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职业教育的改革归根到底需要从每一堂课开始, 从每一个教育行为开始, 从每一个教育细节开始。作为基层教师要更加认真地思索教育的职责到底是什么。解决好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心血,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教师作为排头兵和一线实践者, 应当完成思想认识上的四点转变, 才能更好地落实职教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基层,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 (2002-09-25) [2015-06-23].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2-09/25/content_573964.htm.

[2]鲁昕.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呈现六大创新点[J].中国农村教育, 2014 (Z2) .

对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的四点反思 篇5

作者:易门县绿汁中学 高朝武

邮编:651101 电话:***

E-MAIL:ymgao2005@163.com 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中八年级的物理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从事了四年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感受颇多,回顾过去,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以下了反思,并借此和同仁们进行探讨。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

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3、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4、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四点要求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课程改革在热闹进行中,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到底该如何教学,尚处于热烈的讨论之中,还没有完全的定论。但总体上而言,一些思想是趋于统一的,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不过这两种角色作用该如何配合,相互的矛盾如何处置,有等我们进一步探究。本文认为,新课程教学实施时,应该要注意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课堂气氛与环境的优化、课后总结与评价的优化等 。

新课程教学必须坚持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正确与灵活运用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新课程标准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六大教学原则,即: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本文所提四项基本要求符合这些教学原则。以下就四项要求简要展开讨论。

一、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新课改以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传授知识者,学生也不再是一味的简单的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一种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主导性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作用相结合,共同构建高效课堂。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性质时,教师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学的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学生快速高效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堂各个教学环节

整体课堂教学有五个环节:(1)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动机的环节。(2)领会知识的环节。该阶段需要让学生轻松地感知知识,理解知识,为以后运用知识奠定基础。(3)巩固知识的环节。(4)运用知识的环节。该环节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5)检查知识的环节。该环节也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

在领会知识环节,第一,教师可以安排有趣的教学内容以及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学习“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时,教师可以以长方体(教室或纸盒)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并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研究空间里的线与面、面与面平行的关系。第二,教师可以更多的让学生表达,更多的让学生发挥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教师注意发挥引导性作用,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相连接,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例如,在学习“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香蕉、苹果实物分配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练习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并通过比较、尝试,探索出关于化二元方程为一元方程的解方程组的方法。

三、优化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

通过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的优化,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有助于教师与学生能够充分的投入到教与学实踐活动中。第一,在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高度的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激情、热情,课堂发言踊跃。例如,在“圆、扇形、弓形的面积”课堂上,实现师生共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课堂效率达到最高。第二,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中,师生关系融洽,默契配合,学生的头脑清晰,注意听取其他学生的发言,并能紧张深刻的思考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学习“圆、扇形、弓形的面积”时,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中,学生能够快速的理解公式,并且快速的按照推导过程记忆公式,学生学习与记忆效率达到最高点。

四、做好课后总结与评价

第一,教学目标的评价。即教学目标是否在充分的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学习行为、学生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否符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等。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侧面积”时,课堂教学就需要达到“知识教学、能力训练、德育渗透、美育渗透”等多个方面的目标,教学目标的评价要涉及到这几个方面。

第二,教学内容的评价。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且合理,具体教学细节条理清晰、语言丰富。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侧面积”时,需要将重点:圆柱的形成手段和圆柱的轴、母线、高等概念及其特征;会用展开图的面积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将教学难点:学生对侧面积计算的理解,融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

第三,教学手段评价。即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否能很好的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做到了演示模型并讲解的要求。

第四,学生表现与教师表现的评价。例如,评价学生是否能独立、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是否能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评价教师是否能充分的发挥主导性作用,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教学效果评价。即教学活动是否能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章节,包含(1)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两圆连心线的性质;(2)通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3)通过演示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三个具体目标,在教学效果评价时,需将其纳入其中。

综上,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在坚持六项原则基础上,要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创建和谐的课堂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认真做好课后总评与评价,为后续教学的提升改进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刘润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20ll (4).

[2]王兆荣.初中数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初探.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1(12).

[3]朱兴炬.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长三角,2010, 04 (5).

高中作文教学的四点体会 篇7

现在的高中生, 大多数不喜欢也不太愿意动笔写些东西, 他们认为写文章太浪费时间, 特别是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 因为他们的时间大多耗费在数理化上, 所以, 对占高考语文总分五分之二的作文根本无瑕顾及。到了总复习阶段, 他们的每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其实, 当代的高中生, 他们有丰富的思想, 有独到的见解, 但就是因为不能找到倾吐的对象和机会, 而压抑了自己的真挚情感, 浇灭了自己的思想火花, 冷却了自己的写作欲望。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教师提供给他们倾吐的一席之地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

给学生提供作文训练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不一定非得局限在课堂之上, 也不一定给学生划定多少框框, 提出多少要求, 只是给予他们充分的写作空间和充分的写作自由就行。可以让他们写日记、写周记、写信札、写随笔, 给他们留下一块随时可以吐露真情的“自留地”, 让他们在这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 自由地奔放, 让自己的真情自由地倾泻, 少一点限制, 多一点轻松, 真正体验说真话得酣畅淋漓。一句话, 让学生在自由而广阔的空间里抒写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思想、抒写自己的灵魂。

二、把学生的生活激情引向写作激情

轻松自在的自主写作无疑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方式, 也是学生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 自主写作是有前提的, 这个前提就是———有激情、爱作文。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 自主就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 导致作文教学一无所为。那么, 作为教师又如何点燃、呵护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对作文的热爱呢?

我认为, 学生的写作激情首先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作文, 告诉他们写作不是为了考试, 而是现代生活的需要。作为未来的公民, 写作作为一种技能是每个人所必备的, 没有写作技能, 就不可能很好地生存。还要明确告诉学生, 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 不是为了培养极为少数的几个作家, 而是让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不是为了让他们具备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 而是为了让他们具备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 一种装饰, 而是生活本身。”由此可见, 一般人要认识文字, 练习写作, 决不是给自己冠以一个“读书人”抑或“文学家”的头衔, 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教师就有责任将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 激发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诚然, 高中生对生活的激情, 可以说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如果能将这激情激活, 那么, 他们轻松自在的自主写作就一定会快乐的。

三、把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深刻又精辟地道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一生活与写作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告诉我们:“作文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传授写作技巧和基本功之后, 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投入生活, 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了解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并在感知感悟的基础上, 注意将自己在生活中演绎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加以提炼, 进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生活的真实、感情的真挚, 再加上厚实的写作基础, 扎实的写作功底, 过硬的写作技能, 才能使写出的文章结构严谨、章法到位、情真意切。由此可见, 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写作一旦脱离了生活, 应付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知道, 作文不是技巧的组合, 而是心态的自然流露, 学写作文首先要学做人, 作文即做人, 古往今来许多先贤圣哲都如是说。当代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为样说过:“要写严肃认真的文, 得做严肃认真的人;要写正直无私的文, 得做正直无私的人。”语文教师, 只有自己襟怀宽阔, 理想远大, 诚实善良, 乐于助人, 教出的学生才能襟怀宽阔, 理想远大, 诚实善良, 乐于助人。所以, 在中学阶段, 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塑造学生的人格, 让他们每个都具备宽容、大气、自信、谦虚、坦诚、勤奋、顽强、好学的优良品格。因为学生的大气, 他的作品应付呈现大气, 学生的宽容, 他的笔下就会呈现宽容。

四、让阅教学为写作指导产生积极意义

1. 强调阅读的目的性。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 积累大量的思想素材, 为学生思维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体上的独创性提供范本, 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可示范性”认知。通过对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强有力的训练, 进而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解决学生不明白“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

2. 强化文本意识, 强化表达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熟知各种文体的特点, 这有助于在写作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各种文体的写法, 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 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 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 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

3. 强化文本的可示范性。

我们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让文本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 这样就能大大改善学生写作语言平板、文章结构单一的现状, 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闭门造车, 写出的文章既无章法, 又无文采的现象。

4. 强调阅读的广泛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四点体会 篇8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是否积极参与课堂,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 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适当进行分层教学, 使学生各有所得, 共同发展。

首先, 分析学情, 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其次,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智力、个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对于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个问题, 学生的理解不尽相同, 尤其是一些独特的发现与看法。对此, 教师不能排斥否定, 即便这些想法较为片面, 也需要进行客观分析, 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使他们保持提问的积极性, 形成质疑精神, 促进个性化文本解读。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评价菲利普夫妇, 学生通常会用到自私、冷酷等贬义词语。有些学生从其他角度入手, 认为菲利普夫妇值得同情, 他们有着无尽的无奈与辛酸。这位学生注意观察细节, 善于多角度思考, 精神值得鼓励。

另外, 根据学生的差异, 设置难度不一的思考题, 循序渐进, 给每位学生思考探索的机会。如对一些简单的问题, 可以提问学困生, 鼓励他们发言, 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而后提问中等生, 使其暴露一些问题或不足, 然后引导优生补充, 深入探究, 突破难点。或者提出不同学习要求, 让学生都能够“吃饱、吃好”;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 发挥聪明才智;或者注意教学过程的分层, 如除了充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本外, 还可根据教学需求, 适当穿插一些相关视频或课外读本,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扎扎实实地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浪潮下, 教师们放开手脚,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使得阅读教学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但在新鲜热闹的课堂形式背后, 却存在令人忧思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忽视对教材的深入解读, 使教学内容停留在现成教案及有限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 缺少符合实际的个性化理解, 阻碍阅读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 如何更具体、更深入、更系统地解读教材, 更好地开展多角度、有创意的课堂阅读教学, 我在日常教学中是这样尝试的:

坚持“以读为本”,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 有利于感悟和积累。

坚持“一课一得”, 读写结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 我们如果将阅读教学分解为想象力培养、命题培养、语言学习、仿写句子等有针对性的训练, 就可以一举两得, 一方面让学生品味文段, 学会从中筛选信息, 积累语言,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角度提高写作水平。因此, 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班每人都有一个专用的小笔记本, 专门用来整理、记录自己在阅读课上学到的分析、解决各种阅读理解题的方法思路。我会有意安排一篇文章包含一个训练重点, 通过认真的品读、有心的安排, 学生通常会有很大发现, 即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我鼓励学生将自己这节课的发现以文字形式整理、记录在小笔记本上, 成为财富。当然, 有了改良的发现, 还是要随时做修改的。

3.注 重指导学生运用能力与创新精神 , 倡导 “自主阅读 —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

我对这一方式的理解和做法是: 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 边读边想, 圈点勾画, 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基础上进行, 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 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 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引”, 而要增强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 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 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 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4.开展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 , 激 发学习兴趣

语文综合性阅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学习。这种学习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 又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 所以除了教师的教学引导外, 还要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4.1以读引读 。课上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 , 进而引导学生读同一类文章, 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 引导学生阅读《父爱是金》, 另有一番滋味。学了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进而读一读陈从周的《苏州园林》, 对教育家和园林建筑家介绍、说明事物的角度有进一步的了解, 等等。

4.2以说引读 。在班里 , 每两周举行一次最新作品发布会由喜欢阅读的学生介绍当代文坛的最新动态, 介绍两周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 通过“先行者”的榜样力量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要求学生讲一说书中的故事, 让阅读面广的学生“出尽风头”。选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养成讨论的良好习惯, 在讨论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净化和美化, 还能在讨论中检查学生阅读的深入程度和阅读效果。定期举行精彩片断朗诵会, 要求朗诵材料的经典性和内容的广泛性。朗读时声情并茂, 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感和审美能力, 同时积累一些语言,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四点体会 篇9

大凡教师都知道:每一堂就应该有每一堂课的重点。也就是说, 在设计每堂课之前, 都要给这堂课确立一个重点, 以便在教学时能紧紧围绕这个重点而展开;而且要将这个重点公之于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这个重点可以在上课开始时, 以口述的方式告诉学生, 也可以占用黑板的一角把这些重点用极简短的形式列出来, 以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按常理说, 整堂课的教学高潮应该就是讲授重点内容的时段。在这个时段, 教师一定要多种手段:或通过声音, 或借助手势, 或利用板书, 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或应用自制教具, 来尽量让课堂生动活泼, 让讲解直观形象, 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大脑, 调动学生的每一个感官, 使他们兴奋起来, 使他们对所讲的重点内容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对新知的接受能力。

例如, 在讲授《椭圆》第一课时, 我把学生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作为其教学的重点, 把椭圆方程的化简作为教学的难点。在突出这个重点时, 我就从身边的实例入手, 给同学们娓娓道来:从同学们小学就知道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 到圆的直观图, 到火腿肠的切片, 到圆盘在阳光下的影子。运用这些身边的能看得见的形象, 让学生有对椭圆有了直观的了解。

在教学中,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 我还让学生动手, 让两名学生上讲台, 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具体作法是:先拿出上课前准备好的一根细线和两个钉子, 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 要注意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一定要小于线的长度, 再让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 老师再让那两个同学按照同样的要求作图, 并且要求学生作图过程中作认真仔细的观察, 特别是观察作图的过程。通过观察, 教师和学生一道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因势利导下得出椭圆的严格定义。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就记忆得深刻, 掌握得牢固。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 同学们往往在化简时就容易出现问题。这时, 作为教师, 你就不妨运用点拨的方式, 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 比如说:“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 我们通常运用什么方法?”这时同学们一定会回答:“两边平方。”接着老师再进一步提示: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整理后再平方好?哪个更省力?同学们通过实践, 一定会发现这个椭圆的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 而通过整理后再平方, 圆满的结果就出现了。如此, 这一难点迎刃而解了, 同时对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化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实践证明, 在一节课堂上,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 那就是, 只要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 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要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要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而且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二、大胆革新, 科学分组,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 鼓励教师要把教学课堂变为分组合作式的。为了促使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大胆革新, 改变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 进而转向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是主宰者, 而是参与者、指导者。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 还可以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去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评价时, 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分组时, 一定要首先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即小组的人数、学生的性别、学生的个人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背景等。一定要遵循一个这样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际同质”, 以确保每个小组在相近的知识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要明确小组的合作目标。小组的合作学习虽然由教师发起, 但是教师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目标是“外部发起式”的, 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就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十分重要。而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真正意义, 才能使合作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明确地提出合作的目标和意义, 一定要提出合作的要求。

三、找准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性

分组合作探究式的数学课堂, 就是要考虑怎样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怎样让教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好一定的知识准备, 只有将知识准备好了, 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有“东西”交流, 让学生先预习、先做题, 先实践体会, 在预习时, 用双色笔作好标记, 对知识进行整理, 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首先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敢于挑战教材, 挑战教师, 对所学的知识要多几个为什么, 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大胆质疑, 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 才会有新的思想涌现, 交流起来才能更加使大家得到启发, 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这样的分组合作式的教学课堂, 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才行, 这个课前的准备就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只要找准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就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否则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课堂上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现状。如果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多媒体教学, 就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优化教学结构,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为直观、生动、形象。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四点体会 篇10

《新课程标准》提出,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真正地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并能够在这块天地里展现自我, 大有作为。比如, 在教学《雨点》一课时, 为了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 充分感悟课文的情境, 亲身地体验一把课文所描绘的生活场景, 我就给学生留出了充裕的时间让其自读, 并引导学生有重点地抓住“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具有动态的词语进行感悟, 组织他们以亲身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体会;要求他们在表演中, 要合乎人物的身份, 动作自然、到位, 表情丰富, 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参与表演的学生的演技进行评议, 最后选出表演动作到位、演出技巧高超的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互评互议, 再次体会动态描写词语的惟妙惟肖。一节课下来, 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 教师是课堂的配角,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然顺畅地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感悟, 既让学生对重点词语有了深刻的理解, 又以此为契入口, 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完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由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并积极参与了课堂互动,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进而一改课堂沉闷的局面, 学生学习的兴味更加浓烈。

二、利用好奇心理, 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好奇”是所有学生的心理特点, 而且学生们的“好奇心”是丰富多彩的, 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认真地琢磨并充分地利用好他们的这个特点, 将其引用到口语交际训练课上, 就一定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说话的欲望和表现的欲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有时我们为了使得一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常常会创设一些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 在进行《介绍动物》的口语交际训练时, 在课前, 我就布置了如下作业:让每一个学生, 在父母帮助下亲自动手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头饰或头套。在口语交际开始时, 我让学生分别戴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头饰或头套, 投入角色, 进行自我介绍;也可以交换头饰或头套再改变角色进行自我介绍, 这样的效果特别好。又如, 在进行《接待》这一口语交际训练时, 我们不妨给学生营造一个“家”的场面:在讲桌上分别摆上一个保暖瓶、一个茶壶、数只茶杯, 在桌子的周围摆放几张凳子, 让每个学习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一人扮演主人, 其余扮演客人。在这样的场景中, 学生“接待客人”的交际, 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 在《学做小导游》的口语交际训练时, 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小喇叭、一面小红旗、一顶导游帽。这样, 就能将一个小导游完全装扮出来。在训练时, 学生积极踊跃地、争先恐后地想做这个小导游, 如此, 便能让学生充分地保持角色, 发挥潜力, 在双向互动中, 让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这些情景都能引发学生的好奇, 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运用丰富的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动力, 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的方法。一个人的想象丰富与否, 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能体现这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常常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 拓展、创造适当的空间, 这也就像一粒种子要发芽成长, 就必须具备适宜的气候和水分等条件一样。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所以, 在教学时, 我们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 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小壁虎借不到尾巴, 很难过。如果你是小壁虎的好朋友, 你决定替小壁虎继续借, 你会怎么做?”小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的回答:“向小马借、向小蝌蚪借、向大公鸡借……”“假如我们不向动物借, 还能有其他的办法吗?”学生一定会积极地思考, 这时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当今世界有最先进的克隆技术, 可以克隆羊、克隆牛、克隆小白鼠……我们何不也让科学院的叔叔阿姨们运用这项技术给小壁虎克隆一条原汁原味的尾巴?”这样, 就能引发学生的想象, 激活其创新意识。因此, 教学中教师不应囿于教材, 而应把握契机, 创设悬念, 鼓励小学生开动智慧的大脑, 大胆想象, 想出各种答案, 哪怕学生的答案是无法实现的, 或许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我们也要积极地予以肯定。这样的教学,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使用幽默语言, 增强师生的情感沟通

走出语文阅读教学误区的四点对策 篇11

对策一:不能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改革中,一部分教师将自己的角色退化为发问者、点名者、旁观者、旁听者,这是对“自主学习”意义的一种误解。正由于这样,导致这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适时收放、相机导向、纠误正偏。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只是停留在表层之上,学习难以深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主导者,同时又应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的阅读主体,教师应以主导者的身份,用自己的阅读经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对策二:不能因强调综合性学习,而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性。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崭新的理念,它的设置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具备的综合性特点以及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综合性学习要求关注自然、社会、科学、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领域,充分利用各种资料,运用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为了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精力和课内外时间去搜集整理各种资料,把学习目标定位于多方面了解文史、科学及其他知识,导致其他学科的内容比语文本身还要多。

对策三:不能因强调阅读的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的人文性,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有些教师误认为阅读教学就应该以“人文性”为统帅,于是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时事政治课,语文的“工具性”被抛到九霄云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我们为什么又要将二者视为水火不容呢?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它是建立在阅读的认知结构(即工具性)基础上的。我们不能把人文性视为阅读教学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以工具性为基础来强调人文性,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策四:不能为了追求教学的现代化,而滥用多媒体手段。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效果。但一部分教师却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标准、一种目标来追求,甚至把课堂上是否运用多媒体手段作为评判课堂教学优劣的起码标准,这是一个错误。因为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明白阅读教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文本内在的形象和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上,而并不是仅仅只体现在几幅画面之上,所以,使用设计并不科学、运用时机并不恰当的多媒体课件,反而干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学生在一番热闹之后,并没有得到对文本真正有价值的体验和感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四点策略 篇12

一、用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闪光

创建活动组织, 给学生一个自学的“地盘”。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 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 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然而, 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教师只是口头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和方法, 而没有具体的措施和安排, 学生会感到很空洞, 不知如何做起, 所以自主合作学习最好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实现。比如, 朗读、讨论问题、作业互评等, 这样就给了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的“地盘”,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 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要想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其实还有诸多方法和策略, 以上所说只待“抛砖引玉”。作为走在课程改革前沿的教师, 更要大胆创新, 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能一改传统课堂沉闷、枯燥的教学方法, 就是可以借鉴的好方法。

二、用阅读夯实基础

自古以来, “走万里路, 读万卷书”是那些学问集大成者的必经路途。小学生要想学好语文, 写好作文, 多读一些书是不可或缺的。鉴于小学生喜欢听故事, 看童话,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取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来读。由于农村学校条件比较差, 我常常会在讲授之前搜集一些故事童话, 在阅读课上发给学生, 尽量使两个学生合看一本, 这样做是为了先带动一部分爱看书的学生, 再带动全班学生。到后来,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爱看的书, 以至于班级建立了一个“读书角”, 书橱里的书就成了大家的财富, 成为了大家的精神“粮库”。

阅读的同时, 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不动笔, 不读书”, 意思是读书时必须拿起笔, 要么圈点勾画, 要么择句积累, 要么写下感受。当然, 小学生能力有限, 应该以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主。我班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漂亮专用的笔记本, 不是用来做课堂笔记, 而是专门用来摘抄优美的语句的。这样的阅读练习多了, 学生自然知道了如何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如何把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如何把人物形象表现出来, 虽然这其中的一些表现手法、技巧学生并不明白, 但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有一次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式来记写他的奶奶, 我在他运用倒叙的段落部分, 特意批上“运用倒叙, 很吸引读者”一句话, 并在班上作为典型加以表扬。这样一来, 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倒叙, 而且对它的作用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三、用写作整合语文素养

于漪老师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描述她的语文老师是如何批改作文的。她写道:“老师批改作文, 眉批点到要害, 总批不仅评文章的得失, 更是交流思想, 交流看法。作文簿发下来, 学生最关心的不是得什么等第, 而是首先看老师批语写了些什么, 如果只是一般化的评文, 学生就会感到某些失落。”由此可见, 教师的批改方式是最常用的, 也是最有效的, 但却是最累人的。试想每位教师每次要收到上百篇作文, 每一篇都这样来批, 一次两次还行, 时间一长难免不能坚持, 且这样批改的周期太长, 等到批改完作文, 再发下去, 学生都忘记了当初的写作思路和构思过程, 再沟通、讲解效果也不会很好。三年级时, 学生初学作文, 文章短小, 且需要认真指导, 我一直都是面批面改, 因此我班的作文基础比较好。后来, 随着学生增多, 篇幅加大, 我改变了批阅方法。每次作文之后, 只详细批改一部分, 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剩下的略看, 打下分数。这样一来, 批改的分量不大, 缩短了写作周期, 很快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当面沟通的机会。

批改作文是很头疼的工作, 但是绝对不能只让学生写而教师不批。因为小学作文是基础, 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书写是否规范, 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段落是否清新等, 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导, 当面沟通, 以免形成恶习, 为以后的写作留下“后患”。

四、让学生学会体验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和技能, 又要掌握方法和过程, 还要以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目标。而关注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又是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的关键。为此,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竭力让学生“动”起来, 建立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小组, 组织学生自学,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在很多优质课上的小组活动中, 学生或者自己提出问题, 或者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者发表对其他学生的看法, 形式丰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就是教师都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 而是让学生大胆说出的他们理解, 然后根据学生的初体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种重视学生初体验的做法是非常合理的, 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生活体验是学生学习的仓库。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较简单, 因此看待问题也很单纯, 但教师不要认为小学生就没有思想和感悟。有一次, 在我让学生说出本地几种冬天开的花, 并简单地描写一下花的样子时,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有的说, 有的写。在各小组发言时, 连着几个小组都写的是梅花。这本在我的预料之中, 于是我提示说, 在我们这个地方冬天是看不到梅花的, 大家所说的梅花都是书上讲的, 仔细想想有什么花, 可以不是田野上的, 在屋内开放的也可以。这下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有的说水仙花, 有的说君子兰等, 我都表示肯定, 还有个学生说大白菜花, 我迟疑了一下, 然后把问题抛给了这个学生, 问:“大白菜是用来吃的, 怎么开花呢?”这个学生说:“我记得去年冬天, 妈妈把吃剩下的白菜疙瘩种在花盆里, 时常浇些水, 不用上花肥, 过不了多久就开始长出花茎, 再长出花骨朵, 开出一个个黄色的小花, 很香的。但我忘了是几个花瓣了。”他的发言立刻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 都认为非常正确, 我也认为那节课他讲的大白菜花是开得最真实、最朴实的花。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不能用生硬的手段和干枯无情的策略, 而必须使用一些生动有趣, 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 本文介绍了四种常见的课堂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杨映华.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J].甘肃教育, 2006 (8) .

[3].孙索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审计人员心理下一篇:家园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