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成本分析(精选12篇)
投资与成本分析 篇1
一、成本法的实质与缺陷分析
(一) 成本法的实质
从会计原理本质上来讲, 成本法是一种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量基础的会计处理政策。从经济意义角度来说, 成本法认为投资方在对被投资单位无重大影响时, 由于不能决定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政策, 不将投资企业已实现但未向股东分配的利润确认为投资方收益, 这一点与传统会计理论的谨慎性原则——对未实现收入一般不予确认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从投资方公司的利润分配角度和纳税的角度上看,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好处在于确认的收益与现金流的发生一致, 不至于产生盈利巨大, 但无现金股利可发放的尴尬。同理, 从投资方公司纳税的角度上看, 采用成本法不至于产生为未获得实际分得的利润而提前交纳税金。最后, 从委托代理关系看, 委托人希望用更为稳健的方法考核代理人的监管责任和经营业绩。从避免因被投资公司虚构利润, 而导致投资公司连带地虚增收益的角度来说, 成本法确实能有一定的预防效用。因为, 虚构的利润基本不可能转换成未来的现金股利。因此, 委托人会更强调对利润的实际拥有或控制。
(二) 成本法的缺陷
从20世纪及以前所处的经济环境来看, 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有一定合理性, 但到了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 情况己发生了巨大变化, 公司越来越多采用了复杂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往往占了母公司资产比例较高, 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并产生了许多弊端。
(1) 从伦理公平性和投资者保护层面来分析, 成本法是有悖于公平保护投资者精神的。同股同权是公司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此, 无论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 每一股份享有的权利是一致的, 不应存在区别和歧视。如果会计上人为地按持股比例大小将股东分为不同等级, 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是不妥当的。
(2) 从法律层面来分析, 成本法与现代立法精神有所冲突。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活动是由作为所有者的代理人——经理人所控制和运作的, 但经理人作为代理人对其所控制的资产, 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利润, 却无任意处分或任意分配的权利, 如果其做出的处分或分配, 违反了合约规定, 损害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这种行为都被认为是违法的。进一步, 再来分析一下大股东之与小股东之间的关系。不可否认, 企业的经理层是由董事会任命的, 而董事会又是或主要是由大股东把持着的, 这样, 大股东似乎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和处分分配者, 他可以以有利其自身的方式处分和分配企业的资产和利润, 小股东只能任人宰割。但这种现象本身是违法的。每份股权, 即是对投资企业净资产和收益的请求权凭证, 单位股权的请求权是相等的, 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 从法律上讲应该只是数量上的差异, 而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因此, 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的确定问题上, 如果仅仅因为股权比例未能达到控制力或重大影响力, 而只能选择成本法的话, 其实是在会计制度的本质上, 承认了这样一种违法的侵占, 否认中小股东与大股东在法律层面上应该有的同质的权利。
(3) 从会计原理层面来分析。第一, 成本法是用历史成本替代资产价值的表达, 这是按“成本观”定义的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在谋求其收益的时候, 并没有直接需要的费用配比, 除非是资金的机会成本;对于长期股权投资, 它并不谋求短期增值变现的交易机会。因此, 以取得成本来表示股权投资的资产让人无法理解资产的实质含义。第二, 成本法采用的现金制确认基础不符合权责发生制这一通行的会计确认基础。成本法只确认从被投资企业那里分得的现金股利 (当然如果有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 也会确认) 作为投资收益, 而不管被投资企业实际是否赢利或亏损, 因此, 成本法的会计核算本质是现金制的模式。而权益法的会计核算本质上是应计制的模式。从国际上看, 应计制己在会计确认中得到广泛运用, 从会计确认基础的角度, 成本法和权益法孰优孰劣是不言自明的了。
(4) 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分析, 成本法下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较低。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方式, 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计量来看, 账面按照投资时的历史成本入账, 日后即便被投资单位经营财务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发生重大损失或股权价值大幅提升, 都基本不作调整, 在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出台后, 这种情况稍有改观, 但整体来说, 成本法采用的计量方式仍基本与该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在价值是脱钩的, 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利润表角度来说, 成本法对损益的计量采用的是现金制原则, 并不能反映被投资单位对应期间的真实经营成果, 投资收益只是反映被投资单位的股利发放情况, 而且股利通常都是对以前年度利润的分配。因此, 成本法下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非常差。
(5) 从会计实务操作层面来分析, 实务操作中的核算简单, 是成本法的优势之一, 但从我国的会计准则要求来看, 成本法的核算已越来越复杂。较之权益法而言, 己经丝毫没有简便的优势。
二、权益法的实质与缺陷分析
(一) 权益法的实质权益法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其原因在于其合理的作用机理。
(1) 权益法是“实质重于形式”在投资实务中的应用。权益法强调投资公司和被投资公司之间的财务事实和经济实质关系, 投资的状况随着投资对象的财富而变化, 而不是随着现金的转移而变化;收益随着投资价值的增长而增加, 子公司利润增加的同时, 母公司也增加了;子公司利润计算的有效性在母公司也能得到保证;而成本法在繁荣时代很可能低估母公司收益, 而艰难时期又可能低估母公司的损失 (M oonitz, 1944) 。因此, 权益法能较合理地体现股权投资的内在价值。
(2) 权益法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投资会计处理中的体现。在权益法下,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利润或亏损, 是在被投资企业发生或确认时入账, 所以, 权益法是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一致。在权益法下, 之所以将附属公司支付的股利看作是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部分变现, 看作是部分收回附属公司的投资, 其主要出发点在于正确反映母公司的投资收益, 因为母公司的管理当局为了操纵利润, 可以凭借其掌握的多数股权, 决定附属公司宣布股利的时间和股利金额, 股利政策, 这样, 被投资者所分配的股利, 并不完全代表股权投资的真正收益。所以, 投资企业只要能对被投资企业的股利政策施加举足轻重的影响, 就必须采用权益法处理。
在成本法与权益法中, 权益法是按被投资方净利润的相应比例确认的投资收益, 因其在确认当期并不一定收到相对应的现金, 是否在今后能变成现金资产只是一种可能性期望, 而被认为虚增资产, 违背了资产的定义。但IA SC (1989) 的资产定义中写道, “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即是判断资产可定义性的本质特征, 实际上任何一项资产, 不管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 其能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 所以, 不能够仅仅因为存在不确定性和概率或然性而不确认一项资产, 而断然将其排除于科技信息系统之外。 (葛家澎, 杜兴强, 2003) “当一项投资的价值是与被投资企业的财富变动相联系的, 并不是由现金流来决定的。当被投资企业实现收入, 价值增加时, 投资企业的这部分投资也就随之升值”。“子公司利润计算的有效性在母公司也能得到保证” (M oonitz, 1944) 。由此可见, 认为权益法按股权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和资产是虚增资产的说法, 从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权益法下当被投资公司发生亏损时, 同样要按比例确认损失和资产的减少。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有关上市公司对南方证券的股权投资案例也再次证明权益法的合理性。
(3) 权益法的应用, 是投资企业履行监管职责的必然结果。由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及其投资收益率也有了一定的责任, 投资企业通过权益法的应用, 计入在这类被投资企业经营成果中归属自己的份额, 来说明自己的这种监管职责。由此提供的所得和投资的分析资料, 可用来计算更为有用的财务比率。 (林钟高, 1996)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国内外会计准则都对权益法的应用范围作出了严格规定, 即当投资方对被被投资方具有重大影响或控制关系时, 应对投资采用权益法计价。
(二) 权益法的缺陷权益法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一种方法, 也存在着某些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缺陷:
(1) 权益法与传统的会计概念框架存在一定冲突。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因此, 由于采用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而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增加额”就存在着疑问。这部分“增加额”既不由企业控制 (除非被投资企业发放股利, 否则企业无权动用) , 更非企业真正拥有。只有在被投资企业破产清算, 企业才有可能对其行使所有权。而一旦被投资企业破产, 投资企业能否收回投资成本尚无保证, 对“增加额”的所有权更无从谈起。使用权益法确认的长期投资“增加额”在以后的某个时点 (被投资企业发放股利时) 可能转化为企业资产, 但在该时点之前, 它不具备一项资产的必要特征, 不应确认为资产 (周晓苏, 1996) 。否则, 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 产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 使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较为乐观的结论, 这是违背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当然, 从会计概念框架出发, 权益法确实存在商榷之处, 但认为权益法是一种比较激进的方法同样有失公允。当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 投资企业也应按照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失, 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此时采用权益法的计量结果与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并无冲突 (周晓苏, 19%) 。这也说明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在不同环境下, 会表现出双重特性。
(2) 交叉持股和多层持股的会计处理的缺陷。在企业集团中, 尤其是跨国企业或大型上市公司, 除控股子公司外, 往往还包括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 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交叉持股和多层情况。在交叉持股或多层持股情形下, 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是有明显缺陷的。对此, 福尔兹 (Fould S) 在《权益法会计注释》 (Equiy accouting Footnote) 一文中, 介绍了一个典型案例, 贾丁·马西森公司和香港地产公司每一家均拥有对方40%股权, 由于双方都采用权益法会计来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香港地产公司把贾丁·马西森公司利润的40%归入其财务报表, 而后又把它的合并利润总额的40%“退还”出去, 贾丁·马西森公司也是如此两家公司都需要对方的会计利润数据来核算公司的投资收益, 陷入一个循环怪圈, 香港金融报纸将其比喻为“企图在布满镜子的房间里找到最终的反射”。显然, 交叉持股是权益法会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 虽然现在出现一些数学分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总的来说, 实务当中还是有许多困难。
(3) 核算和报告的时间上的缺陷。投资方如采用权益法核算, 则其会计核算和报告必须等到所有被投资企业的会计报表全报出后, 才能核算出投资方最终的净收益。特别是如存在上述交叉持股或多层次持股的情况, 那么, 在各自的报告时间容易陷入循环难题。
(4) 存在虚增利润的可能和虚构利润空间。如果被投资公司虚构利润, 那么采用权益法就可能导致投资公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连带地虚增收益;如果, 投资双方存在关联关系的话, 也存在虚构利润的可能空间。
在我国成本法、权益法的使用界限和转换分析, 如同国际上大部分国家一样并不是可以由投资方企业任意选择的, 我国的会计准则明确规定, 只有当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条件下, 才能使用权益法, 否则应采用成本法核算。但重大影响力的界定基本是基于主观, 因此实务上往往参照了美国20%的标准来判断。
参考文献
[1]王学锋:《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思考》,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7年第2期。
[2]余兴无:《浅探新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变化》,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3月。
[3]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投资与成本分析 篇2
成思危认为:“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水平;对一所大学来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是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的双重标准。我国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发展,在规模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研究生教育扩招也使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凸现。有人认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整体教育质量有趋于滑坡的倾向。我们当然不能妄下扩招引起质量下降这样的结论,但是我们应该承认,随着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张,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对于办学实力相对薄弱的地方性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日益重视。总体而言,笔者认为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一)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发展规模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才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相比山东省而言,该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还比较缓慢,发展规模也比较小。
(二)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虽然该校的研究生教育几乎覆盖了全国现有的12大学科门类,但是所涉及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覆盖面窄,而且与学位点重复建设现象并存。很多二级学科尤其是文科类成本小的学位点重复建设,导致同类专业毕业生多,就业困难。而许多与山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较大的学位点太少甚至没有。
(三)学科水平总体较低,学位论文质量不高。学科水平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水平的学科才能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学科优势可以凝聚优秀导师、吸引优秀学生。但就山东建筑大学而言,除特色专业建筑类以外,其他学科水平几乎居于全省的中下游。而且毕业生优秀论文匮乏,甚至许多在校生仍很难找到论文写作的创新点。
二、研究生教育投资成本
(一)保健成本
人的健康状况决定了人的体力,即人的寿命、肌体活力、力量强度、耐久力等,而它们又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基础。因此,保健投资便成为各种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前提。就研究生个体来说,增加其卫生、保健方面的支出将会增加其健康资本存量,延长其寿命以及寿命期的“无病工作时间”,并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粗略地说,研究生个体的健康投资的成本是由耗费在保健与疾病预防、医疗以及环境改良等方面的物品和服务上的一切费用所构成的。
(二)个人财务成本
教育投资就研究生而言主要是正规学校教育投资。它主要是指研究生为接受学校教育而花费的由自身所承担的有形成本。以山东建筑大学公费研究生为例,主要有住宿费、生活费、书本考证等学习培训费。以1年为期,平均每位研究生所需负担的成本包括:住宿费1200、生活费4000、学习培训费1500,当然这只是一个估计数,实际远不止此。
(三)学校财务成本
为提供研究生教育,学校需购进额外的教学设备,支付额外的水电费,教师工资等。
(四)机会成本
它包括的是研究生因接受教育而放弃了直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机会所损失的收入。以往人们在谈论教育成本时,往往只看到直接成本,而忽视了机会成本。实际上,对于研究生个体来说,因其都接受研究生教育,为完成学业而承受的机会成本是相当大的。与其本科就业的同学相比,其不仅不能够获得自己的经济收入,相反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财务成本,这两者之和构成了其继续教育的机会成本。
(五)心理成本
即对未来就业的担忧,年龄增长面临结婚生子却无经济承受能力的担忧等。
三、获得的收益
(一)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是受教育者因为接受研究生教育多得的`经济收入。
(二)社会心理收益。研究生教育还会为个人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成就感和良好的卫生保健等,这些构成个人投资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心理收益。
四、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比较成本和收益的一种方法是计算研究生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即经济收益与全部成本之比。根据1986年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调查对象为亚、非、拉22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平均个人收益率为24%,高于13%的平均社会收益率。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1。
不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传统部门与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现代部门的工资或收入差别很大;2。获得大学以上文凭后,在现代部门中获得就业的可能性更大;3。个人负担的研究生教育成本低,由于政府扶持,个人实际支付的研究生教育学杂费往往只是实际培养成本的一小部分;4。由于传统部门劳动力过剩和收入低,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低,即个人接受研究生教育期间实际放弃的货币收入低。
从数据统计来看,似乎研究生教育投资不存在沉没的风险。事实上,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扩招的日益加剧,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很多研究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甚至开始了一些卖猪肉之类的纯体力劳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由于就业压力,被迫选择读博。大学生失业,人才降格使用“,学历病”等症候正在显现。
特别是现在许多高校开始取消研究生公费制,学费支出增加导致总成本上升,毕业生工资水平的下降意味着经济收益的减少,所以,我国目前个人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五、研究生教育收益率下降反映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校园质量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园质量文化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它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然而,由于受外部功利性影响较大,高校对质量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而恰恰现代企业对于个人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越来越重视,这也造成教育与现实的脱节,使得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占整个培养期的近一半,在这个阶段能否切实加强相关领域知识与科研技能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课程体系构建不完整,存在本科化倾向;课程设置内容陈旧,不能够有效地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课程的开设有因人设课的情况,对于一些本专业无法开出的课程也被列入培养方案,而很多研究生感兴趣的课程,由于本专业没有老师不能开等。
(三)对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致使许多研究生依旧像本科期间一样,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能力。
(四)导师队伍建设滞后。首先,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够,而且缺乏对兼职导师的规范管理;其次,导师遴选标准模糊,遴选不够严格;再有,导师缺少培训进修,使得学生根本无法从导师那里学到真正的知识。
六、提高研究生教育投资收益率应采取的措施
(一)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营造质量文化氛围,多开展人文学术讲座,加强学院间、各高校间的交流,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
(二)建立研究生院(处)—学院—学科点三级管理组织结构,明确学科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使学科资源得以整合;建立学生与学校的交流平台,使得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及时修订课程设置。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学院可通过建立实验室、校企合作等让学生尽快熟悉本专业的业务流程,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行规范化聘任,激活导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对导师进行培训,激励导师加强研究生的指导,密切师生关系。
七、结论
建设工程投资成本控制研究分析 篇3
代社会提倡“老有所依,人有所居”,但是城市房价水平持续增长,能够购买到一套合乎心意的房子逐渐生成为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最大的心病。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行业高速进步的同时,规避一些风险性、投机性的经济行为,使得建设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保本盈利、持续生产、竞争发展,工程投资成本控制无疑在建设工程过程中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设工程投资成本控制存在的相关问题
1.前期建设投资设计不合理
一定程度上来说,基础设计图纸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后续工程施工的成本高低及工期长短。而在建设工程初期建设选址,图纸设计以及选定决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设计问题。
一方面,部分工程师片面追求技术,任意注重安全系数或者国际标准而忽视设计可行性以及经济效益,使得施工图纸设计不合理。另一方面,在设计图纸经过建设投资方高层决策选定后,往往未解决其中的技术难题、费用问题就直接交付施工方进行工程建设,造成建设工程成本的“先天不足”,由此造成的工期延误、施工更改等状况为投资成本的控制设置了障碍难题。
2.施工过程中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首先,现阶段大部分的建设工程往往是招标承包给施工承包方进行建设,一个质量高,技术强的施工单位往往决定了建设的实际质量,所以建设投资方在承包单位的选择以及合同签订上都要格外注意。合同作为建设企业和施工单位双方共同签订的法律保证,规范的合同管理是实现建筑工程投资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
其次,建设投资方要根据合同条款严格控制施工进程,以防止由于超进度工期而导致的工程进程款的超成本支付,当然建设投资方在规范自身以及施工单位行为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督,要客观实际的对施工建筑进行监控管理。
3.其他因素的影响
当然在建设工程管理过程还存在着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影响。
建设工程投资成本控制的相关策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投资成本控制的策略分析:
1.建设工程设计决策期的成本控制
首先,建设工程内部功能的设计应该依附于使用者的需要,而不是根据设计者的个人意愿,建筑安全系数,功能设备的设计要满足居住者的功能需求。一味的增加建设结构以及安全性能只会突兀地增加建设压力以及投资成本,所以在工程设计的前期过程中,限额设计制度的推行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次,建设图纸的设计要依据地势地形,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可行性设计。
最后,建筑投资方应该建立与设计单位的合同制约制度,将建筑要求、成本控制等问题切实的落到纸面文书上,并且与实际经济考核相挂钩,从而用经济手段实现对建筑工程设计决策过程的成本控制。
2.建设工程发包招标期的成本控制
一方面,要进行公开公正的招投标,并且在招标的同时建设投资方也要进行事前控制,明确工程量清单以及工期进程,用以选择出保证施工质量的最合理价格的施工单位,从而更好地进行工程投资成本控制,实现项目管理以及获利的建设意图。
另一方面,由于建设工程是一个耗时长,多发事件多的实践项目,所以建设投资方对于工程进度的把握完全要依靠合同对于施工方的法律制约,而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主观情况、客观因素影响以及事故发生等等也是以双方的合同作为自身保障。所以规范的签订建设投资方与工程施工承包方的合作合同,才能杜绝在施工过程前后由于发生事件、延期工程等推诿、纠纷现象。
3.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期的成本控制
首先,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已经被工程投资方承包给施工单位,所以期间由于沟通、协调等问题,建设投资方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施工单位是否按照投标书组织相关设备以及人力;工程中的材料采购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以及投标报价;施工进度是否符合工期进程等等。
其次,根据实际工程操作中的情况来说,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差异往往是投资方与施工方焦灼与造价控制的关键点。建筑投资方在信任施工方的同时,也要积极的进行材料产品的比价与市场调查,从而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损耗以及投资成本。
4.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期的成本控制
建设工程的竣工结算是实现工程验收的重要步骤,由于施工过程中的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以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工程结算期往往是针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事件等进行资本清算。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由于施工方主观因素等导致的工程延期等情况出现,就必须依照承包合同进行结算,不得由于承包方的纠缠推诿而使得工程成本增大。
总而言之,建设工程投资成本的控制应该体现在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工程投资方对于投资成本的管理控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经济效益。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冲突矛盾,而对投资成本的控制则是为了在应对这些主客观情况后依旧能实现成本使用的最大化。只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提前下实现工程成本的最优化,才能促进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房地产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才能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团结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投资与成本分析 篇4
一、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计量的相关原则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两种方式下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计量和后期计量时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运用。依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控制程度的强弱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 控制强弱的两端采用成本法核算, 中间端采用权益法核算。即:成本法核算两端包括, 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权的高端和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控制权、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低端;权益法核算的中端主要指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投资, 当有关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增资或减资时相应改变、调整对应的核算方法。
二、权益法核算的相关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 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两类:一是对合营企业投资;二是对联营企业投资。
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投资企业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以后, 对于取得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 应区别情况处理。
1.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该部分差额是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过程中通过作价体现出的与所取得股权份额相对应的商誉及被投资单位不符合确认条件的资产价值, 这种情况下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
2.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两者之间的差额体现为双方在交易作价过程中转让方的让步, 该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应作为收益处理, 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三、应用示例
A企业于2005年1月取得B公司30%的股权, 支付价款6000万元。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5000万元 (假定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 。
A企业在取得B公司的股权后, 能够对B公司施加重大影响, 对该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取得投资时, A企业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6000万元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4500万元 (15000×30%) , 该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假定本例中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4000万元, A企业按持股比例30%计算确定应享有7200万元, 则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l200万元应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有关账务处理为: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从上述准则有关规定和应用示例, 我们可以明确:投资企业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一概计入了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存在的问题:当投资企业是从母公司或母公司的子公司 (关联方) 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 且投资企业为上市公司, 又有如应用示例的情形下, 如果按准则规定处理则会增加上市公司取得投资当期收益, 予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利润操作的空间, 给投资者决策带来不利影响。
笔者认为:为了合理、客观地反映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的会计信息, 为了更好地秉承企业会计准则的内涵, 笔者建议区分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交易情形分别处理:
1. 非同一控制下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 股东之间的交易行为是独立自愿, 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没有受到最终控制方的制约。投资企业取得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以后, 对于取得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 应区别情况处理。
(1) 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该部分差额是投资企业在取得投资过程中通过作价体现出的与所取得股权份额相对应的商誉及被投资单位不符合确认条件的资产价值, 这种情况下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
(2)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两者之间的差额体现为双方在交易作价过程中转让方的让步, 该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应作为收益处理, 计入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投资与成本分析 篇5
关键词:成本法 收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 应用
1.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确认
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确认初始投资成本时,除了合并形成的以外都按以下几种方式确认。
①长期股权投资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初始投资成本为证券的公允价值。
②支付现金取得的,初始投资成本为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包括直接费用、税金和其他支出。
③投资者投入的,除约定价格不公允的情况外,初始投资成本都为合约约定的价值。
④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和债务重组取得的,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债务重组的规定来确定。
2.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的应用
2.1定义及适用范围
长期股权投资以初始成本计量后,在收到利润或现金股利后确认收益的方法即为成本法。
按照有关规定,长期股权投资中发生以下情况时可以使用成本法:(1)企业合并中,投资企业可以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控制。通常表现为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在50%以上或通过协议等对其经营决策拥有控制权。(2)非企业合并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在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没有报价。共同控制即拥有被投资企业表决权资本在20%以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合作经营,拥有一票否决权。而当两个企业之间联合经营,投资企业在技术、经营决策等方面对被投资企业有影响时即为重大影响。
2.2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及核算程序
①核算方法。当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时应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算,追加或收回成本时要调整成本,被投资企业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企业累计净利润分配的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这种方法下投资被动获取投资收益,不能对被投资单位产生主动影响。
②核算程序。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一般要遵循以下程序:(1)初始或追加投资时,一般以其初始投资成本作为账面价值。(2)投资企业应按享有的被投资企业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投资收益。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若到本年末累积利润大于等于被投资单位至上年末的累积净
损益,则可以依据会计制度按公式计算并进行会计处理,反之则应先计算应收股利,并将以前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冲减初始成本的金额转回。
2.3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和改进
①理论依据。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长期股权投资以取得时的成本入账,不随所有者权益增减而调整,账面价值保持不变,除追加、收回或减少投资外,都以入账成本反映长期股权投资。因此无论企业盈亏,都只在收到现金股利和利润时才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相对较为简单。在利润分派前投资企业没有分派利润的权利,两个企业相对独立。因此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不控制被投资企业且对其没有重大影响时。
②成本法的改进。在运用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通过投资成本冲减及转回台帐的方式来改进成本法,在计算时不在重新累计计算以前的净损益和分配股利,直接根据当年分派的利润和上年净损益,结合投资成本冲减及转回台帐中金额计算投资收益和成本变动,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精力,也降低了差错率,达到了简化的效果。
3.长期股权投资中权益法的应用
3.1权益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权益份额变动情况调整投资账面价值的方法即为权益法。
按照有关规定,发生长期股权投资时,若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可以采用权益法,即对合营或联营企业投资。
3.2权益法的核算方法和优点
①核算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反之则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②优点。采用权益法的长期股权投资符合权责发生制的理论要求,是可行和有意义的。它不考虑股利是否收到,而是根据被投资其实是否有损益发生来确定投资企业的权益。权益法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经济实质关系的强调也减少了利用分配调整利润的行为。
3.3存在的问题
分析权益法的核算方法会发现,权益法在初始计量时会出现以下问题:a.若上市公司以市价评估净资产公允价值,享受的差额不应被重复确认为商誉或不符合条件的资产价值,而应作为营业外支出。b.如果对被投资方资产逐项评估确认公允价值,差额不一定是转让收益,也可能时负商誉或未入账的负债。在后续计量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
收益与现金流入不符或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问题。
4.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
4.1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联系
①股票股利处理方法相同。被投资企业分配股票股利后,投资企业无论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都不做账务处理,只是在除权日注明股数变化。
②资产减值计提方式相同。如果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现象,在核算确定账面价值后要按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对子公司、合营公司以及被投资单位无控制及重大影响、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投资都要按相应的会计准则规定确定可回收资金,计提减值准备。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减值准备确定后都不能再转回。
③两者之间可以转化。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决定了使用成本法还是收益法进行核算,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当持股比例发生变化时,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也可能发生转换。
4.2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区别
①定义和核算范围不通
由前文分析可知,成本法以取得股权时的成本计价,权益法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将被投资企业与投资企业的经济活动视为一体,二者的定义有着根本区别,在进行核算时的适用范围也显著不同。
②初始投资确定不同
在运用成本法时,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支付现金时以实际支付金额作为初始成本,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税金也计入投资成本。运用权益法时,若出生成本大于应享有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部分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反之则差额部分被看做当期收益,并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做出调整。
5.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相互转换
5.1权益法向成本法转变
如果在经营过程中,被投资单位增发股份时投资单位没有追加购买,或者投资单位转让投资,就会导致其在被投资单位权益资本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如果这一比例低于20%,它对被投资企业就不具有重大影响。或者因为其他一些原因使二者之间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权益法不再适用,应该转化为成本法。以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已计入账面价值的利润和现金股利作为投资成本收回。
5.2成本法向权益法转变
如果投资企业追加投资,其在被投资企业权益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会不断提高,当这一比例太高到20%以上后,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力也会增大,此事成本法就无法反应被投资单位经营业绩对投资单位的影响,应该转为权益法。此时初始投资成本为追溯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追加投资成本之和。
投资与成本分析 篇6
关键词:投资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086-02
建设项目投资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过程贯穿于项目的规划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工程发包与施工阶段和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在此过程中应体现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特性。项目投资成本的控制是在保证工程质量效果和合理工期的前提下,减少资金投入,把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额度内,以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在整个项目团队中,建立价值伙伴关系。从建筑规划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施工图设计公司到总承包方、景观公司、其他各分包实施单位以及材料设备供应商,我们推行从合作伙伴关系转变为价值伙伴关系。我们着力培育建设管理的专业团队,通过项目建设获得成就感,以及提炼相同的行为价值观。
建设项目成本控制,通常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费用开发,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得好,控制方法运用合理、及时,将使工程项目经济效果较好。本文浅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若干方法。
1建设项目规划决策阶段
正确把握投资方向,加强筹资风险评估,为项目投资成本的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项目规划决策阶段的首要任务。
建设项目的规划决策主要是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市场调研、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的研究、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评价三大内容。其中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分析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是进行项目投资成本控制的切入点。
成本控制按“设计方案研究——施工图设计——材料设备选型——施工方案措施”形成系统管理原则,针对具体项目形成方案性规划控制成本的原则理念,做好成本控制方案性规划是项目投资控制的要素。
研究营运成本,提炼营运管理和制度,为项目运营做好前期准备。对项目进行必要的财务评估,应加强建设项目筹资风险的评估,对目前企业的财务结构状况,筹资结构的安排,筹资币种、金额及期限的规划,筹资成本的估算和筹资的偿还计划都应事先进行评估,并参考有关评价指标,做出正确、客观、可行的结论,为投资项目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础。
2工程设计阶段
高度认识“设计创造价值,设计优化成本”,从设计方案开始包括建筑规划、景观规划、施工图设计抓起。优化设计方案,就是抓住了控制项目投资成本的源头。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也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拟建项目一经决策确定实施后,工程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中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
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总造价的1%左右,但它对工程建设成本的影响程度却高达75%以上。可见设计阶段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重施工、轻设计的传统观念必须改变。设计方案优选的目的在于论证拟采用的设计方案技术上是否先进可行,功能上是否满足需要,经济上是否合理,使用上是否安全可靠。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是引入竞争机制,采用设计招投标和设计方案竞选方法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更加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控制建设工程成本,加快设计进度,提高设计质量,降低设计费用。
设计阶段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管理与控制作用:
(1)委托工程技术审查机构对项目的设计进行审查。主要工作包括:审查项目设计编制的合法性。项目设计中所采用的编制依据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各种定额、指标的选用必须确保其时效性。项目的投资规模、设计标准和原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相符。
(2)项目设计方案经过优化确认后,应根据概算指标和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分解落实具体责任部门,并实行管理目标责任制,进行严格控制,按期考核。从而实现对建设项目投资的动态管理、全过程监控。
3工程发包和施工阶段
工程发包和施工阶段,是确保工程质量优良、工期合理、控制项目投资成本的关键阶段。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进度、节约投资成本,应做好以下管理工作:
(1)坚持“先算后做”的原则。为了控制好成本,所有合约产生前必须进行测算,并将测算成果放入整个工程中比较,然后再决策是否实施或如何实施的方式。
(2)导入造价咨询机构,对项目造价进行规范控制。首先,审查工程量。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是随工程量的增减而变动的,要根据初步设计图纸、概算定额及工程量计算规划、专业设备材料表、建构筑物和总图运输一览表进行严格审查。其次,审查计费标准。主要审查建筑工程采用的定额、价格、取费标准的时效性和适用范围,审查设备安装费率或计取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通过以上工作,不仅可以掌握建设项目的规划、安排及总建设费用的概况等情况,便于日后合理安排建设资金的筹集、规划与使用,还可以从经济角度、财务管理方面对设计概算提出建议,从而更有利于降低建设项目的资金成本。
(3)规范管理,采用二级成本管理的模式。一级为项目部,二级为监督小组。其要素为:专业、规范、沟通。通过“专业”提升管理水平,通过“规范”约定流程,通过“沟通”修正工作绩效。由单位高层领导、项目总监、财务总监等组成监督小组,对项目进行全程监控。①规范内部审核审批的流程;②规范政府有关手续办理的相关流程;③通过专业的造价咨询机构,实现低成本的同时,规范了造价的专业性、合理性;④建立每月成本通报制度,让监督小组和单位最高领导知道项目成本动态变化情况,进行预警性的通报,实现领导对整个项目成本的决策;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既是项目建筑目标的要求,又是成本控制的必要手段;⑥建立进度管理体系,为了按预期展现项目建设成果,遵守对社会的承诺,体现规划价值,必须经过精确的进度计划,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4)加强财务监控,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工程发包和施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按照标价合理、工期短、质量优、信誉好的原则综合比较,在参与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阐述财务部门的意见。在合同实施过程中,财务部门应规范合同管理,完善付款审批制度,深入施工现场,熟悉并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减少支付工程进度款的盲目性,有效控制资金使用,减少资金使用成本,对投资付款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向相关责任管理部门反馈投资节超情况。
(5)强化工程监理。实行工程监理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建设管理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完善的监理工作制,公平、公正维护业主和承包商双方的权益。为了实现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建设单位首先对项目投资控制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实施工程监理工作的同时对每一项工程进度造价的控制或对每一个具体目标的控制来实现对整个投资项目的控制。
(6)防范合同风险,加强合同的风险控制与防范。为了规避我国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合同变更造成的投资增加,可采用一种新的闭口合同形式,即在中标单位的报价上加上3%的不可预见费作为合同最终价,合同价格的一次性包死。对合同的内容,都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对材料价格的变化不予调整;施工单位不得以施工现场条件不利为由提出调价;非功能性设计变更引起的费用增加不予补偿。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投资,避免承包商在中标施工后而以种种理由来要求追加费用。
4工程竣工决算阶段
在工程竣工决算阶段中,首先要做好竣工验收工作,这是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全面考核建设工作,检查设计、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审查投资使用是否合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投资成果转入生产或使用的标志。
(1)严格决算审查。工程决算审核工作可利用合同管理台账和设备与材料管理数据库,对照投资项目概算指标,以财务资料为依据,认真核对审查施工单位预决算书。应重点审核:材料用量和价格的审核,有无多计、高估现象;劳保支出、施工管理费等二类费用的套用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施工单位有无把设备、材料混淆,提高取费基数,甲供材料有无重复结算现象;抽查相关定额套用标准是否符合规定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完善内审制度。工程决算审核工作还应考虑建立完善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由于内部审计在单位中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其地位相对独立。开展对项目土建施工、设备投资、建筑安装工程等决算的二次审核工作,对节约工程投资,控制工程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the Cost Management and Controls
Mo Bingjia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a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the project cost of investment’s management level is deciding the project economic efficiency directly, therefore strengthens the project cost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the control realizes the project benefit maximization basic safeguard.
投资与成本分析 篇7
目前,中国的公立医院普遍自负盈亏,所以传统医疗单位与企业一样面临着纷繁多变的市场环境。 职工培训是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它的激励效用也不容小觑,甚至有些企事业单位认为培训是一种员工的福利,可以加强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 中国传统医疗行业的医务人员相较西医存在整体业务能力差、 竞争意识薄弱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其表现为:①人才缺乏困扰传统医学发展,人才流向西医现象严重。 ②师承制度遭遇体制难题。 传统的师承制度学生对医生资格考试中大量的西医问题茫然无措,而院校培养模式又使得教学与临床脱离。 ③传统医学领域的固步自封,导致创新力不足。 ④中国传统医学不符合近代科学原理和西医标准,在业内不断受质疑,使从业人员信心不足。 因此,越来越多的传统医疗单位已经意识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
近年来, 国内也有一些关于提高传统医疗行业人力资本存量的研究,希望能够令中国传统医学得到继承、创新、创改革和发展。 其成果主要有:①探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提出要从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实习基地拓展等方面进行改革(舒放、郭伟,2012)。 彭玉、吴筱枫、刘文等(2012)则对4 所高等中医药学校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存在差异和共性,寻找中医院校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②医院人才培养策略。 史俏蓉、谭立斌、孔翊翌(2009)提出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人才培养措施。 梁新苑、吕银祥、潘品潮等(2010)指出对于医学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要进行“双通道发展”,结合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实例,结果表明效果良好。 ③传统医学师承教育研究。 李磊、 陈仕杰(2009)大框架的阐述了中古师承教育的概念、历史脉络、价值意义、院校比较以及国内师承教育实施情况、政策与立法及发展展望。 以上研究倾向于从“大”视角去分析整个中国传统医疗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 即便是研究医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仅仅提出一些政策意见, 涉及到某个医疗单位人力资本投资实例分的研究很少,作者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研究弥补此类空缺,并为该类医疗单位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借鉴。
2问题的分析
2.1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指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增强了人们从事能创造经济价值的活动能力。 人力资本经常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 或通过接受已经具有某种技能的其他人所提供的培训来实现①。 培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般培训,另一种是特殊培训。 前者能够提高一个人对许多雇主的生产率; 后者仅仅能够提高一个人在提供培训的这家企业中的生产率。 理论上,一般培训的费用由员工本人承担,因为雇主承担这种成本后,将面临着员工寻求高工资而大批流失的风险。 特殊培训的费用, 则是由雇主和员工共同承担才会有利于双方培育一种长期雇佣关系。
2.2 阜新蒙医药研究所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与收益分析
阜新蒙医药研究所建所32 年,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医疗、康复和制药五位一体的少数民族卫生单位。 初期经营状态良好,但在2008 年之前有近10 年的亏损。 为了扭亏为盈,除了改革管理制度、 杜绝腐败、 设备更新之外人力资本升级也是刻不容缓的。 该研究所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有一般性,但也具特殊性,表现为:①与中医相比,更难吸引优秀人才。 该研究所自备基础教育部门, 全蒙文蒙医学教育令学苗限制在有意留该所工作的蒙古族考生②范围内;②少数民族医学具有地域性,令治疗目标与中医比起来更具有局限性, 因此医疗目标转换问题更为严峻;③单位的连年亏损,令医务人员缺乏工作、学习积极性,甚至出现擅离职守现象; ④该所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蒙医老专家,“啃老”现象严重。
该研究所的人力资本投资对象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蒙医师和蒙医药师;另一类是医技人员,为影像科室、检验科室等辅助医疗科室的从业人员。 对于后者的培训方式可视为一般培训,因为医技人员的培养不仅适用与该研究所,也适用于其他医疗机构,符合一般培训的定义。 前者可视为特殊培训,因为蒙医师和蒙药剂师是缺乏流动性的,原因是:①阜新地区只有一所蒙医药医疗机构;②如果想“跳槽”就要到内蒙古地区去发展,而实施培养计划的蒙医师和蒙药剂师都已成家,“跳槽” 产生较高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及心理成本也限制其外流;③蒙医师和蒙药剂师的培养成本相对于医技人员而言较高, 因为部分蒙医师和蒙药剂师不仅要到外部医疗机构进修,还要到高校攻读学位,在财力和时间上的消耗也是相当大的,因此具有特殊培训特点。
该研究所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医务人员技术能力,激发他们创造财富和现身事业的热情, 最终用培训后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来补偿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并获得更大收益。 根据人力资本、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的理论,该研究所在制订培训计划的时候应该是仅仅支付部分特殊培训成本, 而一般培训成本应由个人承担,而事实上,该研究所在一般培训方面给与了更多的支付,超出了理论论述。
2.2.1 特殊培训成本
①2006-2008年,到内蒙古民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费用由县级政府和该研究所各付一半。②2009年至今,到内蒙古民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费用该研究所和个人各付一半。
该研究所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是自2006 年开始实施的。 特殊培训的对象为蒙医师和蒙药剂师。 医疗和药剂人员的培训主要是外派培训和在岗带教(师承制度),其成本组成见表1:人员培训成本该研究所要承担部分是100%档案工资③、 外部机构支付和生活补助,共计269.42 万元,而外培人员付出的成本是生活费用和绩效工资④与全额档案工资之差。 该研究所之所以能够为人员培训支付大部分成本,因为①计划实行初始,该研究所本科学历的医生和药剂师到内蒙古民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学费由县级政府支付一半,减轻研究所负担。 2009 年后,政府不再拨款给该所研究所培养研究生, 但学成人员创收和个人收入提高的刺激以及职称评定的压力, 激励了后期进修人员宁愿自己承担部分学费也要去攻读学位。 ②在计划实行之时,该研究所处于亏损状态,单位工资开不出工资,因此让员工自负培训费用是不可能的。 ③常年的贫困也使得员工脱贫的意愿更为强烈,因此在计划实施之初也受到了员工的推崇,使得计划得以顺利开展。 内部培训方式为师承制度, 它的开展一方面使得青年蒙医师上手能力加强,另一方面,协同坐诊也提高青年蒙医师的名气,逐渐脱离依赖老专家的困境。
2.2.2 一般培训成本
一般培训的对象为医技人员(医辅科室)。劳动经济学理论说明,一般培训的费用应该由员工自己承担。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雇主确实为自己的员工支付一般培训。通过合同的方式将一般培训的员工和雇主捆绑在一起,同时较高的转换工作成本也阻碍了员工的流动,除非足够高额的工资诱惑。事实上,阜新蒙医药研究所也为一般培训承担了费用。值得一提的是,该医院自2008 年开始出现起色,此时是首批培训人员归岗阶段,2009 年开始出现正利润,目前在岗的医技人员全是2009 年之后招聘而来的,这也说明了医疗水平上升带动力医辅科室的发展。
表2 表明该研究所为外出培训支付100%档案工资外,还承担了外部机构支付和生活补助,而外培人员付出的成本是绩效工资与全额档案工资之差,共计24.48 万元。 事实上,培训投资成本分析指标很难设立,量化分析是很难找出一些潜在成本,比如全部培训的医疗人员外培期间,企业因为能用人力资源减少的损失是很难估量的。 特殊培训也存在同样问题。
2.2.3 培训的收益
分析培训的收益,收入的角度最为直观。 图1~2 显示阜新蒙医药研究所2003 年以来的收入和净收入情况。 收入方面出现明显增长出现在2009 年, 该时期也是绩效工资实施和外培人员归岗工作第一年。 2009 年总收入比照2008 年增加近1 倍,2012 年收入比较2009 年总收入提高近3 倍。 最新数据显示, 该研究所2013 年上半年总收入和净收入已经达到2012 年全年总额。 医辅科室的创收是现今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2009 年该研究所扩大医辅部门规模并对人员进行培训,2010 年人员和设备配备基本齐全。医务科室的带动和有效营销措施的实施配合医辅科室的成熟,如图2 所示,该所利润在2011-2012 年间出现快速增长。可以说该研究所人力资本投资是成功,当然不能否认是该研究所通过管理体制改革、设备更新和符合行业要求的营销策略的共同努力结果。
为进一步说明培训提高员工生产效率是该研究所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对进修人员培训前和培训后的年创收进行比较。 2008 年, 首批9 名培训人员归岗。 这9 名蒙医务人员在2004 年、2005 年的平均创收分别为:1.631 7 万元、2.52 万元。 表3显示,2012 年这9 位蒙医务人员的平均年创收已经提高到近60万元。
2.2.4 进修人员和未进修人员创收比较分析
表4 显示,2008 年开始在外首批进修人员归岗,他们的创收高出未进修人员的33 倍,而到了2009 年下降到15 倍左右,到了2010 年也出现大幅度下降到了5 倍左右,2011 年和2012 年也是小比例逐年下降。 原因是,2009 年开始未进修人员中就已包括前一年归岗人员, 而新一年的未进修人员是本年度刚回归的人数。该数据也显示出,该研究所医务人员整体素质逐年提高,进修人员已经显现不出其技术优势。
2.3 阜新蒙医药研究所大比重承担培训成本的原因分析
从结果上看,阜新蒙医药研究所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必要的并且有效的,它确实为该单位扭亏为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一般物质资本产权理论,投资者享有产权,同时也承担风险。而增加的技能完全依附于人存在,一旦技能载体(受培训人员)离开,单位的会遭受巨大损失。 我们在第二部分分析培训成本时发现,无论是特殊培训还是一般培训,单位承担成本比重相当大,可见风险主要由该研究所承担。 为何该研究所愿意承担大部分风险,确信通过培训提高生产率是发展的必要途径,并且支付大部分成本,有4 个原因:
(1)政府资金支持,在人力资本投资计划中,政府承担部分硕士的培养费用和部分师承制度费用,可见扶植少数民族医疗事业的决心;国家政策推进,新农合制度为地方医院带来了更多的病患,使得医务人员技术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师承制度的改革使得该研究所师承项目学员通过内部考试就取得上岗资格,也为民族医学发展提供便利。
(2)蒙医务人员缺乏流动性。 企业偏向于投资具有专用性的人才,而员工偏向于投资通用性的人力资本。对该研究所而言,蒙医务人员的低流动性和专用性坚定了该所投资特殊人力资本的决心。 蒙医务人员之所以愿意投资特殊培训因为他们的忠诚度高,较高的流动成本和在外开设诊所的高风险使得他们愿意把职业生涯“钉”在该研究所。
(3)战略型培训计划。 员工能力的参差不齐是不会提高整体生产力的,因此该研究所实施的是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相结合的战略培训模式,事实证明,医院的医辅科室一直以来就是医院收入重要来源,医生水平和声誉的提高带来的收益可以通过与之匹配的医辅能力为单位带来更高收益。 换句话说,特殊培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带动了该研究所对一般培训的投资。从时间上看,一般培训开始于2009 年,正是特殊培训初见成效之时。
(4)薪酬激励政策的配合。 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推论是: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从事低工资工作的劳动者比从事高工资工作的劳动者辞职的可能性更大。 也就是说,那些目前得到的工资比他们能够在其他地方得到的工资要低的劳动者,辞职的可能性更高。 绩效工资的实行,使得医辅科室的收入增加连带医技人员收入增加,减小了他们的流动风险。调查结果显示,自2009 年以来,招聘来的9 位医技人员都没有“跳槽”,并且目前也没有“跳槽”打算。
3结论
投资与成本分析 篇8
企业作为市场微观主体, 成本是其投资决策的主要考量指标, 这也是长期以来, 包括北京在内的国内诸多城市着力于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与世界城市相比, 当前北京在成本方面究竟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应重点在哪些方面给予改进, 需要及时加以明确, 为支撑利用外资转方式夯实基础。据世界银行2006年对中国城市投资环境的调查, 吸引外国投资的因素除了是否邻近港口等地理因素外, 还包括当地生活成本情况、劳动力市场情况、政府工作效率等。本文主要从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和行政成本三方面分析北京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不足。
一、生活成本:北京排名靠前, 其中购房、开车成本高, 基本生活必需支出低
生活成本是外国企业决定其海外派驻人员薪酬津贴的主要依据。根据2010年美世公司的“全球生活成本调查” (2) , 北京是全球生活成本第16高的城市。与北京相比, 公认的世界城市除东京排名领先 (第2位) 外, 纽约 (第27位) 和伦敦 (第17位) 的排名都位居北京之后 (3) 。由于无法取得调查结果的具体数据,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4大生活必需领域, 分析北京与其他城市生活成本的差异。
1. 衣食类绝对支出低。
与世界城市相比, 在折算成相同货币的情况下, 北京的食品和衣着类绝对支出低。2010年, 北京城镇居民家庭平均用于食品类、衣着类的支出分别为17900元和5846元。2006-2007年, 纽约-北新泽西地区的消费单位 (类似家庭) 食品和烟酒饮料类、衣着类年支出为7777美元和2619美元, 约合人民币5.3万元和1.8万元。2008年, 东京家庭用于食品、衣着类的支出分别为94.1万日元和18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7.5万元和1.4万元。北京城镇家庭的年均食品类支出为纽约、东京的30%左右, 衣着类支出为30%~40%。
2. 居住成本:租房成本低, 买房成本高。
租房成本较低。2010年, 北京一居室住宅平均租赁价格约为2450元/月, 两居室约为2950元/月 (1) 。在纽约租一居室每月平均要花2922美元;在东京带有一个大客厅的两居室的房租每月至少1000美元, 另外还需要再加100~200美元的住宅公用事业费。因此, 换算成相同货币, 纽约房租超过北京8倍以上, 东京房租接近北京的3倍。
买房成本较高。2008年, 纽约五单元以上住宅楼每单元中位价为10万美元, 即7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同期北京住宅价格在100万元以上 (按2008年均价为1.2万元/平方米 (2) , 面积90平方米推算) , 为纽约的1.5倍。
3. 出行成本:公交、出租车成本低, 开车成本高。
公共交通、出租车出行成本较低。北京市内公交票价为1元、2元, 若使用公交卡, 更享受4~8折的优惠;地铁票价也仅为2元。纽约的地铁和公交单程票价均为2.25美元, 周卡、月卡分别为27美元和89美元。伦敦地铁单次为2.25英镑, 周卡、月卡分别为25.8英镑和69.2英镑;公交的3个价格分别为1英镑、13.8英镑和53英镑。东京地铁按距离收费, 单次在160~190日元, 月卡为16820日元;公交单次则统一为200日元 (3) 。经过汇率折算, 这些城市的公交票价都高于10元人民币, 远远高于北京的公共交通出行成本。
从出租车价格看, 北京起步价为3公里10元, 此后2元/公里。纽约为2.5美元起步, 此后0.4美元/0.3公里, 高峰期要收取额外费用。伦敦为2.2英镑起步, 此后20便士/160米。东京2公里710日元起步, 此后每274米增加80日元。简单的汇率和距离换算后的结果如表1, 可以看出北京的出租车价格明显低于世界城市水平。
开车成本、拥堵成本高。此处的开车成本仅考虑购车价格和燃油费用。通过比较北京和世界城市的常用车型售价, 可以发现部分车型价格相差不多, 如伊兰特、帕萨特;但更多的车型价格高于国外, 如本田CR-V美国售价为2.1万美元, 不足人民币15万元, 低于国内价格近10万元人民币;福特福克斯2.0美国售价为1.4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10万元, 低于国内4万元。高档车价格差距更大, 如奔驰E350美国售价不足5万美元, 即不足35万元人民币, 仅相当于国内同排量车价格的一半。在英国和日本, 除本土品牌略微便宜外, 相同车型的售价与美国相差不大。从燃油费用看, 北京93号汽油价格为7~8元/升, 低于东京 (12元/升左右) , 高于纽约 (7元/升左右) 。
拥堵更是影响出行的一大问题。2010年8月份, 美国《外交政策》盘点了世界5大交通最拥堵城市, 其中北京位居第一, 而纽约、伦敦和东京不在其列。IBM的调查结论与此相同。2010年7月份,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IBM) 的一项研究显示, 北京和墨西哥城的通勤痛苦指数最高。IBM设定的通勤痛苦指数总分为100分, 北京得了99分, 伦敦和纽约分别得36分和19分。此项调查包括上下班时间、交通行进时间、车辆的流量给人造成的压力的影响、乘客的愤怒等问题。
出行成本既是生活成本的一部分, 其中的购车、开车也是商务需求, 因此开车与拥堵成本高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流通成本与效率。
小结:从与世界城市的生活成本对比看, 北京生活成本较高, 会迫使企业增加外派员工的薪酬与津贴, 提高其成本支出。而买房与开车成本高又是造成北京生活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这对于跨国公司外派人员而言, 其影响将显著抵消衣食类支出低的优势。因此, 当前的车、房调控既是转方式、调结构、改进城市管理和提升北京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也与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紧密相关, 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 以更长远、更宽泛的视角看待车与房的发展并进行长期规划。
二、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商业地产租金较低, 获取资源、资本的便捷性不够
国际上对商务成本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而且用词也没有统一。本文是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将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和资本成本归入商务成本。
1. 劳动力成本:资源丰富、工资低, 人才可获得性有欠缺。
人是城市的主体, 也是最为宝贵的软环境资源。相对世界城市而言, 北京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成本较低, 但反映人才可获得性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国际化程度相对偏低。
劳动力资源丰富。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 2010年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82.7%, 超过东京14.8个百分点 (1) 、超过纽约15个百分点 (2) 。北京的总抚养系数 (即平均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的少年和老年人口数) 为20.9%, 低于东京26.3个百分点, 低于纽约26.8个百分点。
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北京人力资源成本 (主要是工资) 相对较低, 2010年, 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0415元, 纽约的平均工资超过40万元人民币, 东京的年平均工资为30万元人民币以上。
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偏低。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北京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占15岁以上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4.5%, 低于东京40.4%的水平, 更低于纽约57.7%的水平 (3) 。
劳动力国际化程度不高。2010年, 在京的常住港澳台及外国人为10.4万人 (4) , 不足全市常住人口的1%。而2008年在东京登记的外国人达到40.8万人, 纽约、伦敦的外籍常住居民比重超过20%。即使与上海相比, 北京的外国人口也偏少。2009年, 在上海的外国常住人口为15.2万人 (5) , 是同年北京的1.4倍;此外, 2009年北京聘用境外专家46837人次, 虽然比前几年有所增加, 但仍位于广东、上海和江苏之后。
2. 资源成本:商业地产租金、公用事业费用较低, 但公路收费较高, 且资源获取便利性不够。
资源成本包括商业地产的租金、配套的基础设施成本及获得周边资源的便利性。
商业地产租金较低。据高力国际发布的《全球办公楼研究报告》, 2010年底, 伦敦西区、东京的办公楼租金位列全球第二位和第三位, 每天每平方米超过19元人民币, 约是北京甲级写字楼租金的3倍 (6) 北京约合每天每平方米6.2元) 。
公用事业费用较低。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降低跨国公司的运营成本。目前, 北京的水、电、煤、气等设施已经基本覆盖全市, 与世界城市差距不大, 且费用较为便宜。从水费看, 美国供水水费是1000加仑3.05美元, 污水处理费是1000加仑5.9美元, 合计约2.4美元/吨, 即人民币16元/吨 (7) ;北京的工商业和宾馆、饭店、餐饮业用水价格为6.21元/吨。从电费看, 纽约折合人民币为1.27元/度, 伦敦为1.34元/度, 北京的一般工商业电费是0.7~0.8元/度, 约为纽约、伦敦的六成。
公路收费较高。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全世界收费公路14万公里, 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 占全世界的70%。据计算, 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平均每公里0.45元, 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每公里0.6元, 从北京到上海的公路收费500~600元, 相当于半价的飞机票;而美国仅有8.8%的高速公路收费, 其余公路均为免费;日本高速公路遵循按行驶里程收费的原则, 高速公路收费可以打折。例如,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里程超出100公里的部分, 收费可优惠25%;超过200公里, 则超出部分可优惠30%等;而且在这些国家一旦通行费总收入足以偿还修路支出, 高速公路就切实实施免费通行。
获得周边资源的便利性仍有欠缺。从世界城市来看, 这些城市一般都处于一个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城市群中。如纽约处于美国波士顿城市群中, 在这个群中, 纽约是经济中心, 费城是重工业中心, 波士顿是教育科研和高技术产业中心, 华盛顿是政治中心。东京处于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中, 伦敦处于英国中南部城市群。按照有关学者的研究, 世界城市所在的群已经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再观北京,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京津冀都市圈一直没有明确的方案出台,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首都经济圈, 仍处于研究阶段, 城市分工体系尚不完善, 增长方式仍处于由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的转变过程中 (1) 。都市圈发展进程较慢, 没有真正实现产业整合, 北京获得周边资源的能力和渠道较为有限。
3. 资本成本:金融市场不够完整成熟, 融资便捷性不足。
获得资本的成本, 除了考虑利率外, 还要考虑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 既包括信贷, 也包括融资的便捷性。对于利率, 各个城市都服从于所在国的统一利率, 可调控余地不大。因此, 本文主要考虑后者, 即融资的便捷性。据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的调查分析, 跨国公司金融服务需求具有全球化、个性化等特点, 全球化是因为跨国公司是全球一体化经营的, 其资本会在全球范围内分配;个性化是指跨国公司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的需要, 要求银行为其专门设计业务品种和提供量身定做的银行服务。要满足这些需求, 一方面需要北京拥有完整成熟的金融市场, 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 另外一方面需要北京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比较高、灵活性比较强。北京虽然在2008年明确了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但目前来看, 在这两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金融管理中心的角色与金融中心仍有较大差距。从世界城市看, 纽约、伦敦和东京都是本国的金融中心, 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如英国金融业40%以上的增加值是在伦敦创造的, 伦敦金融城集中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银行集团、保险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北京的金融业增加值不足全国的10% (所占比重低于上海1.2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尚不完整成熟。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证券交易所作为资本市场的载体, 在推动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世界城市都有知名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证券交易所, 如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市值位列世界前四位。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则分别地处上海、深圳, 黄金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和金融期货交易所等也都不在北京, 还是主要分布在上海等地, 不利于北京形成金融机构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也不利于为跨国公司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灵活性具有一定局限性。北京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部门、一行三会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各主要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 金融决策中心的地位更为突出, 但也相应地带来灵活性不足、创新能力有限的局限性。
小结:从与世界城市的商务成本对比看, 北京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相对较低, 但人才的可获得性有待继续提升, 应在培养、引进和留住高端及专业人才方面再下工夫, 并加强在岗人员的再培训;商业地产租金、公用事业收费较低, 因此无须通过相关租金及费用优惠吸引外资;公路收费较高, 对于国内外企业而言都加大了物流成本负担, 对创造优良的商务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应在公路收费上探索新的道路, 处理好一方面消费者对“贷款还清、仍在收费”且收费偏高的不满, 另一方面一旦降低、取消收费将带来车流量激增的两难问题;对于获得资源、资本便利性方面的欠缺, 应继续深化北京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联动, 提高产业整合、配套与资源获取的便捷程度;此外, 切实推进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行政成本:北京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偏低、但税基减免偏少, 市场化程度较低, 交易成本较高
“行政成本”本意是指政府向社会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所需要的行政投入或耗费的资源, 在此处是从企业成本角度出发, 指企业获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
首先, 从企业税负来直接反映行政成本。因为各个国家的税制不同, 地税、国税中的企业税难以统一口径, 因此此处主要通过企业所得税率来比较税负情况。英国一直保持着低税制的商务环境, 公司的最高所得税税率为30%;日本和美国的企业所得税率分别是42%和40%;中国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5%, 低于上述国家。虽然中国的税率较低, 但从对减免税基的规定看, 发达国家的减免情况较多, 如英国对非居民公司的资本利得不征收公司所得税, 而中国征收;中国对有形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 而美国采用加速折旧法, 因而仅从税率低还不能得出在中国的企业实际税负轻的结论。一些学者还通过比较中国和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得出中国的实际税负高于美国和日本的结论。
其次, 从市场化程度来间接反映行政成本。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其制度成本一般相对较低。从国家层面看, 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在2011年1月12日发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报告, 中国在179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35位, 其中由于商业自由度低, 使得开办以及关闭企业的成本高。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过程中, 体制、制度等也尚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使得寻租行为相比西方国家更为常见, 从而导致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交易成本较高。
小结:从与世界城市的行政成本对比看, 北京的企业所得税率虽较低, 但税基减免较少;同时由于市场化程度还不高, 体制方面仍存在欠缺等, 可能推升企业获取政府公共服务的支出、即行政成本较高。因此, 需要大力优化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增长时, 要尊重经济自身发展的规律, 适度地使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为企业营造更加自由竞争的环境;另一方面, 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快包括法律制度和其他社会规定、规则在内的制度建设与规范步伐, 营造公平、高效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群元, 喻定权.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J].现代城市研究, 2009 (2) :77-82.
[2]王超, 徐文勇.北京市与国际大都市公交客运票制票价对比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0 (9) :18-20.
投资与成本分析 篇9
关键词:核电投资,期权博弈,均衡
一、引言
核电投资项目在规划和实施当中, 蕴含了安装设备的价格、运营成本等不确定性因素, 核电站选址及国家公共安全性要求使其投资易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影响, 因而核电投资项目具有投资数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不可逆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传统的净现值法容易低估核电项目的价值, 实物期权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核电投资柔性管理, 但忽视了核电项目竞争的侵蚀作用。而投资期权博弈分析不仅考虑了投资机会未来的期权价值, 还考虑了各关联主体之间的竞争因素, 为投资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斯梅茨 (Smets) 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的对称双寡头期权博弈模型, 迪克西特 (Dixit) 和平迪克 (Pindyk) 给出了求解领先者和追随者的收益函数及其投资临界值的数学证明。惠特曼 (Huisman) 和考特 (Kort) 通过假设两家企业初始时已经在市场上活动, 建立了投资成本不对称条件下的期权博弈模型, 并引入混合策略均衡的概念, 得出两家企业在负的外部性下存在的抢先均衡、序贯均衡和同时均衡等三种博弈均衡。余冬平运用期权博弈方法, 全面研究了成本不对称的双寡头垄断企业战略投资决策问题。孙艳梅等在初始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均不对称的条件下, 构建了研发与投资项目的双寡头垄断期权博弈模型, 还对各种均衡策略及其成立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但是从目前来看, 应用于核电投资项目的研究还很少。
本文结合期权博弈理论构建了初始投资成本不对称的核电投资期权博弈模型, 给出了追随者、领先者和同时投资者的收益函数及其对应的最优投资临界值, 为核电项目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二、核电投资期权博弈分析
(一) 核电企业投资基本假设
在连续时间内, 假设两家核电企业i和j投资于相同的核电项目, 其初始投资成本为Ik (k=i, j) 且是不可逆的, 并假设Ij=t Ii (t>1) , 这说明两核电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是不对称的, 且核电企业i具有成本优势, t的大小体现了其成本优势的大小。此外, 假设两核电企业的经营成本为零, 且这两家核电企业都是风险中性的, 故贴现率可以用无风险利率r表示。不妨设先进行投资的核电企业为领先者 (记作L) , 后进行投资的核电企业为追随者 (记作F) , 则受到未来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影响的核电项目产品价格的反需求函数为
其中, P (t) 表示核电项目的市场价格, 又因为不考虑经营成本, 所以P (t) 也为核电企业未来的利润流。Y (t) 是随机市场需求冲击, 假设它服从几何布朗运动, 即
其中, α是Y (t) 的瞬时漂移率, σ是瞬时波动率, dz是标准的维纳过程增量。
为确定的市场核电项目产品需求参数, 它依赖于核电企业i和核电企业j的状态, 对于, 有
表示核电企业i和核电企业j均不投资;D (1, 0) 表示核电企业i投资成为领先者, 核电企业j不抢先投资成为追随者;D (0, 1) 表示核电企业i不抢先投资成为追随者, 核电企业j投资成为领先者;D (1, 1) 表示核电企业i和j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投资。假设核电投资项目具有负的外部性, 而且存在先动优势, 则有
这表明成为领先者的所得高于成为追随者的所得。
(二) 核电企业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1. 追随者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一般研究采用逆向归纳法来求解期权博弈模型中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即先假设领先者核电企业已经进行了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求出追随者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将追随者核电企业i (假设此时核电企业j为领先者) 的收益函数记为Fi (Y) , 其最优投资临界值记为Yi F, 即当Y≥Yi F时, 最优决策就是投资, 当Y<Yi F时, 最优决策就是等待。在领先者已经投资的情况下, 追随者的初始投资利润为YD (0, 1) , 根据Bellman方程, 可以得到收益函数Fi (Y) 满足下列等式, 即
应用Ito推理得收益函数的微分方程为
微分方程 (7) 的解的形式为
其中B1、B2为待定常数, β1和β2为方程的正根和负根。
由于当Y趋近于0时, 也趋近于0, 所以, 否则趋近于无穷大, 因此追随者的收益函数为
为了求出参数B1和投资临界值Yi F, 需要考虑价值匹配条件和平滑粘贴条件, 即
式 (11) 为价值匹配条件;式 (12) 为平滑粘贴条件。解式 (11) 和式 (12) 组成的方程组得常数B1和追随者临界点Yi F的值为
从而追随者的收益函数为
追随者的最优投资时机为
2. 领先者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领先者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的求解过程类似于求解追随者的收益函数及其投资临界值, 由此可以得到领先者 (假设核电企业i为领先者) 的收益函数Li (Y) 的表达式为
其中, Yj F为核电企业j作为追随者时的投资临界值, 根据式 (14) 求得它的值为
3. 同时投资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
同时投资的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的求解过程类似于追随者收益函数和投资临界值的求解过程, 我们可以推导出同时投资者的收益函数为
核电企业的同时投资最佳临界值为
最优同时投资时间为
三、核电投资均衡策略分析
(一) 核电投资的序贯均衡策略分析
当核电企业i的成本优势足够大时, 核电企业j就没有动力去抢先投资成为领先者, 此时就会出现序贯均衡。这个成本优势的大小可以由t的取值来确定, 根据相关文献可以得出:存在唯一的t1>1可以分离抢先均衡和序贯均衡, 当t<t1时, 出现抢先均衡, 当t≥t1时, 出现序贯均衡, 其中t1的值为
当时, 核电企业j作为追随者的收益要大于其作为领先者的收益, 也就是说核电企业j没有动力成为领先者, 这样核电企业i就可以在其最优垄断投资临界值Yi M处进行投资, 而核电企业j就会等到Y=Yj F时再进行投资。因此序贯均衡的投资策略为:当Y∈[0, Yi M]时, 两核电企业都选择等待;当Y∈[Yi M, Yj F]时, 核电企业i立即投资, 核电企业j选择等待;当Y∈[Yi F, ∞]时, 核电企业i和j都立即投资。
(二) 核电投资的抢先均衡策略分析
当核电企业i的成本优势比较小时, 确切地说是当t<t1时, 就会出现抢先均衡。这时两家核电企业都有动力抢先投资成为领先者, 此时核电企业i就必须考虑当Y=Yj P1时核电企业的抢先威胁, Yj P1是核电企业j作为领先者和追随者的无差异点, 也就是说Yj P1是方程ξj (Y) =0的最小解。其中ξj (Y) =Lj (Y) -Fj (Y) , 求解方程ξj (Y) =0得两个解Yj P1和Yj P2 (Yj P1<Yj P2) , 在区域[Yj P1, Yj P2]内, 核电企业j的领先者收益函数大于其追随者收益函数, 故称作核电企业j的抢先区域。同理可以求出核电企业i的抢先区域, 记为[Yj P1, Yj P2], 由于核电企业具有成本优势, 所以有Yj P1<Yj P2, 而核电企业i只要在Yj P1之前投资就可以抢先对手, 故核电企业i可以在Y=min{Yj P1, Yi L}处进行投资。本文结合相关文献给出两核电企业的抢先均衡投资策略。
1.当Y<Yj P1, 且Y<Yi L时, 核电企业i在Y=min{Yj P1, Yi L}处投资, 核电企业j等待Y到达Yj F时投资。
2.当Y<Yj P1且Y≥Yi L, 核电企业i立即投资, 核电企业j等待Y到达Yj F时投资。
3.当Yj P1<Y<Yj P2时, 如果核电企业i立即投资, 则核电企业j等待Y到达Yj F时投资;如果核电企业j立即投资, 则核电企业i等待Y到达Yi F时投资。
4.当Yj P2≤Y<Yj F且Y<Yi L时, 核电企业i等待Y到达Yi L时投资, 核电企业j等待Y到达Yj F时投资。
5.当Yj P2≤Y<Yj F且Y≥Yi L时, 核电企业i立即投资, 核电企业j等待Y到达Yj F时投资。
6.当Y≥Yj F时, 两核电企业立即同时投资。
(三) 核电投资的同时均衡策略分析
当两核电企业同时投资时的收益函数曲线总是位于它们的领先者收益函数曲线之上时, 就会存在同时均衡。根据成本优势分析会得到存在唯一的t2≥1, 当t<t2时, 出现同时均衡;当t≥t2时, 就会出现抢先均衡或序贯均衡。其中t2的值为
由于两核电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对称, 所以Yi S<Yj S, 因此同时均衡只能在Yi S处发生。故两核电企业的同时投资均衡策略为:当Y∈ (0, Yi S) 时, 两核电企业都选择等待;当Y∈ (0, ∞) 时, 两核电企业立即同时进行投资。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在核电项目投资应用中的不足, 引入期权博弈理论来解决核电投资决策问题。建立了基于初始投资成本不对称条件下的核电投资期权博弈模型, 给出了领先者、追随者和同时投资者的核电项目的收益函数及相应的最优投资临界值, 并得出当初始投资成本不对称时存在三种均衡, 即序贯均衡、抢先均衡和同时均衡, 且分析了各种均衡成立的条件。
参考文献
[1]Smets F.Essays on Foreign Direct In vestment[D].Yale University, 1993.
[2]Dixit A, Pindyck R.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 sity Press, 1996.
[3]Thijssen J J J, Huisman K J M, Kort P M.Symmetric equilibrium strategies in game theoretic real option models[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2012 (04) .
[4]Hoppe H.C.Second-Mover Adva ntages in the Strategic Adoption of New T echnology under Uncertainty[J].Internatio 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0 (02) .
[5]余冬平.基于竞争互动的实物期权均衡执行战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05) .
[6]孙艳梅.基于期权博弈理论的R&D投资决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经济分析(上)——计算投资成本 篇10
在考虑进军欧洲市场的时候,聘请合适的建筑或工程公司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些国家,比如比利时,建筑和工程属于单独的学科门类。最近几十年,拥有建筑能力的工程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大部分美国大公司已经在欧洲建立起公司,或者已经收购了欧洲的一些公司。
一定要铭记上文提出的警告。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工程公司有胡作非为的情况,它们为了确保客户不会与竞争对手接洽而聘请了选址专家(其实,这位专家是赚取佣金的房地产经纪人)。
另一个陷阱就是聘用工程建筑混合型的建设公司(所谓的总包处理)。其效果不如单独聘用工程类和建筑类的公司的总体效果。
对规划和区划法规的错误解读会导致代价昂贵的错误。
要等到所有的文书工作昨晚和相关法规明确之后再开展争取得到许可证的活动。通过等待,可以避免延误和代价昂贵的变化,避免意料之外或未列入预算的投资。
阅读精美印刷的施工合同,尤其是有关成本修订的条款。由于通货膨胀、政府法规、工会与建筑行业之间的合同谈判等因素,可能会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建筑公司对此应予以考虑。
仔细查看付款时间表和付款条件。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确定付款的时间和方式。
尽可能避免计划的大幅度变更。因计划的变化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将会给建筑商带来更高的利润。
每个投资项目都包括一栋类型和规模都不同的建筑物,通常采取下列方法来确定建筑成本。
在一个案例中,投资项目的基本要求对建筑物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被提交给建筑师、工程师或建筑公司,以便进行成本估价(cost estimate)。另外,先前描述的标准类型是用于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价格比较的。在欧洲很多地方,有表明区域差异的建筑成本指数。然而,这些指数通常是得不到的,所以在国家之间做出比较也是不可能的。
更常使用的一个假设是建设劳动力成本。我们可以假设劳动力成本占到建筑物总成本的20%。如果假设剩下的80%(包括材料成本和其他成本)不存在任何地区差异,那么,劳动力成本差异——进而,这种差异的数量级——将随着建设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房屋建设一—故事#1
在为美国一家大型制药厂选定地址后,我们应邀对参加建设投标的建筑公司做出筛选。我们提供了五家大型建造商的名字,并且知道它们每一家都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在研究中,我们估计建设总成本在250万欧元(按照欧元问世之前所使用的货币换算过来的)。
在我们提交5个成本提案的时候,我们接到这个国家负责该项目的经理打来的电话,他声称,我们提出的250万欧元的估价过低,大概低了10%~15%。他收到的报价介于275和310万欧元之间。由于正好赶上星期五是复活节和一个长周末,我提出要求,在周三之前我就能研究这5个提案并在向公司汇报。
我们所怀疑的事情得到了证实。最低报价是285万欧元,最高报价是325万欧元。两个报价之间的差距接近40万欧元。周二,我打电话给报价最高的那家建造商,问他是否对这项工作报价有兴趣。他拒绝了,说他们当时太忙了。我又给报价稍低的另三家建筑商打电话,重述相同的要求。他们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此并不感兴趣。
最后,我星期四去拜访了那家报价最低的建造商,并和他讨论了我们提议的250万欧元远远低于其出价的原因。他倾诉道,他需要这份工作并且已经打电话给他的同行,如果他们同意夸大其投标报价,他将分他们“一杯羹”。也就是说,如果他们让他得到这份工作,他将给其他建造商提供他所投标总价的一份分成。为了脱身,这家建造商提出再次研究投标规范,准备在八天之内重新出价。这一次,他的报价低了很多,合同以180万欧元签订,从而为我们的客户节省了大量资金。由于我们对这个客户的第一次工作如此得成功,在接下来的几年,我们接受了该公司另外18项任务。
房屋建设——故事#2
第二个故事也是关乎房屋建设,与第一个故事类似,但结局不同。在这个案例中,从美国派来监管该公司投标和建设的房地产经理被出价最高的投标者欺骗,据说,是因为那家公司将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我们后来得知,该经理受邀到建筑公司老板的游艇上去地中海游玩了一周。虽然我们极其怀疑,但是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曾有过不法行为。几年后,公司老板的一个儿子承认,和一位需要在美国承担个人债务的房地产经纪人做过一笔交易。
公司里肯定有人会对此感到可疑,因为有人建议那个小伙子离开那家公司。自从那件事情之后,我们多次在会议上碰到那个人,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得到来自那个人所在任何一家公司的研究任务。
设备成本
1、为了计算设备总成本,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如果设备在美国下单,美国公司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因此没有必要进一步解释。
·如果从欧洲或海外其他地方(但是不在美国)购买设备,那么当地法规和关税在设备定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该公司可以轻松应对来自(美国或其他地方的)供应商的运输成本。
·安装成本。这通常是四方面中最不确定的成本因素,并且,如果不进行衡量或计算的话,应该采用在设备成本基础上上浮10%~15%的经验法则来计算。
2、在分析经常性和一次性成本因素的时候,人们应该做出如下的总体评论并加以运用:在选址研究中,处理数字所针对的始终是数字的数量级。的确,形成“绝对的”数字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所使用数字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以下几点:
·厂址所在的位置
·数据收集的时间
·数字的来源
因为统计数字要么是过时的,没有可比性,是错误的、有偏见的,要么是为了某一目的而专门设定出来的,有待于进一步的诠释,因此,要避免使用统计数字。
对于所有优选的场地,可以认为在一个投资项目基本要求中提供的设备成本假设是一样的,因为无论工厂建在哪里,设备的来源仍然是相同的。
投资与成本分析 篇11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投资成本变动
A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cost method under investment cost change accounting treatment
ChenZhiJua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accounting department;
Abstract: a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of this law and the equity method has two kinds of accounting method. Cost method is refers to the investment at cost valuation method, it is from the general sense, in addition to the additional investment or withdraw investment outside, cost method under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the cost is to remain the same. But the actual situation is not so. In this new criterion about cost method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the investment cost change,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ost method under investment cost chang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them a discussion. And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thinking, think the cost method shall be properly simplified.
Keywords: long-term equity investment; Cost method; Investment cost change
一、新准则关于成本法下投资成本变动的规定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简称新准则)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是否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等情况,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所谓成本法,是指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所谓权益法,是指投资最初以投资成本计价,以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成本法下,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或实际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以下简称分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确认投资收益。当被投资企业发生除分派股利外的其他类型的所有者权益金额发生变动而导致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投资企业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因此,从一般意义上理解,除追加投资或收回投资外,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是保持不变的。(本文所指的投资成本的变动,均不包括追加投资或收回投资所引起的投资成本变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又会发生变动。具体而言,新准则对于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变动是由以下规定决定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可见,成本法下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时投资成本有可能发生变动。被投资企业每次分派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要将投资后累积应收的股利(以下简称“累积应收股利”)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以下简称“累积净利润”)进行比较后将累积应收股利大于累积净利润的部分对投资成本进行调整,从而使投资成本发生变动。具体如何确定,本文以下将结合具体实例来进行一番探讨。
二、成本法下投资成本变动的会计处理
成本法下确认被投资企业分派的股利时投资成本是否会发生变动需要先进行判断,其判断应分两步来进行:第一步:进行累积应收股利和累积净利润的比较;第二步:根据第一步比较的结果再进行投资成本已有余额和应有余额的比较,然后据以决定本期投资成本是否应发生变动以及如何进行处理,具体可分为以下二种情况:
(一)累积应收股利>累积净利润
由于被投资企业用来分派股利的往往是上一年度的股利,所以在投资初期累积应收股利>累积净利润是比较常见的情况。由于累积应收股利大于累积净利润的部分并非是投资后产生的收益,所以新准则规定要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处理。具体又可分为投资当年和投资以后年度两种情况。
1 投资当年
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分配以前年度的股利,则投资企业应将全部应收股利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成本,不确认投资收益。
例1:长海公司2008年1月1日购入广益公司15%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按照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长海公司对该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其投资成本为200 000元。广益公司于2008年5月8日宣告分派2007年的现金股利100 000元。
nlc202309010111
则长海公司2008年5月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股利——长海公司 15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广益公司 15 000
2 投资以后年度
投资以后年度被投资企业分配股利,投资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之前需先进行累积应收股利和累积净利润的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需要进行相关计算才能确定投资成本是否会发生变动。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累积应收股利一累积净利润一本次分配前投资企业累计已冲减的投资成本
例2:承例1,广益公司2008年实现净利润150 000元,广益公司于2009年5月20日宣告分派2008年的现金股利100000元。
则长海公司确认投资收益时需先进行比较:
累积应收股利=15 000+15 000=30 000、累积净利润=150 000×15%=22 500
前者大于后者,所以,需进行计算: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30 000-15 000-22 500=-7 500
相应的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 15 000
长期股权投资——广益公司 7 500
贷:投资收益 22 500
(二)累积应收股利益累积净利润
由于企业每年分配的股利一般情况下总是会小于其净利润,所以正常情况下投资企业投资若干年后累积应收股利会小于或等于累积净利润。这时投资成本变动的处理原则是将原已累计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全部转回以后投资成本不再进行调整,而不是套用上面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例3:承例2,广益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400 000元,广益公司于2010年5月8日宣告分派2009年的现金股利200000元。
通过比较:累积应收股利=30 000+30 000=60 000、累积净利润=22 500+60 000=82 500、前者小于后者,而截至2009年为止,累计已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为7 500元,所以不再进行计算,而是将累计已冲减的投资成本全部转回。相应的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股利30000
长期股权投资——广益公司 7 500
贷:投资收益 37 500
三、对成本法下投资成本变动会计处理的思考
从上可知,成本法下投资成本在持有期间并非保持不变的,其会计处理相对比较复杂。
主要是一方面要将“清算性股利”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处理(所谓“清算性股利”,是指投资企业获得的利润或者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因此,成本法下投资企业每年确认投资收益时要进行累积应收股利和累积净利润的比较,以确认是否存在“清算性股利”从而判断是否要将投资成本进行调减处理;另一方面,当情况发生逆转时又要将原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转回,最后将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到其初始投资成本后不再调增。而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照企业所得税税法的规定是等于其初始投资成本的。因此,在成本法下无论是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还是投资收益的发生额与按税法确定的相应应税所得额,经常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会计人员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还是税务人员根据会计账簿资料进行企业所得税征收,都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而导致工作比较烦琐。而成本法核算的本意就是将非重大影响事项采用简化处理,因此,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应当在持有期间保持不变(即不考虑“清算性股利”的影响),从而对成本法进行适当简化,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及促进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
建设工程投资成本控制分析 篇12
随着现代建筑行业大力发展, 它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增多, 比如工程质量, 施工现场管理, 成本控制等等方面.特别是在工程的成本控制方面, 对企业有着实现保本微盈、维持再生产, 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关键作用.文章根据实际需要, 分析了建设单位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 以供大家参考。
1 积极做好施工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
首先, 设计阶段是工程的成本控制的重点, 尽管设计费在建设工程全过程费用中只占工程1.5%-2%, 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 由此可见, 设计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费用的高低和工期的长短, 决定工程项目的投资大小。合理科学的设计, 可降低工程造价, 但在工程设计中不少设计人员重技术、轻经济, 任意提高安全系数或设计标准, 而对经济上的合理性考虑得较少, 片面追求设计的工作量和经济效益, 缺乏精品意识。有的结构设计过于保守, 以至出现肥粱, 胖柱, 厚板。有的平面布置、设备配置等不合理。有的结构安全系数过大。有的漏项、错位等问题, 从根本上影响了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其次, 是初步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经济的影响达70%-95%, 实际上, 当初步设计批复之后, 存在的技术问题、费用问题都很难解决, 所以, 必须重视初步设计, 以避免“先天不足”, 在设计阶段,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成本进行控制。
1.1 实行设计招标, 选择优秀的设计单位
积极推行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法, 尽量将工程主体及配套的围护、绿化等一起进行招标, 采用多家竞投, 组织有关专家综合评比, 这样既可优选出好的设计单位, 又可促进设计方在项目整体布局、建筑造型、使用功能上开拓创新, 在降低工程造价上下功夫。
1.2 开展限额设计, 有效控制造价
(1) 当前普遍存在着设计不精、深度不够的情况, 这是增加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设计频繁变更, 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依据施工经验和投资估算的要求, 必须有效地确定设计限额 (造价、三材消耗指标等) , 并建立奖惩考核激励机制, 对某个专业或某一段突破了造价指标, 必须分析原因, 用设计修改的办法加以解决。克服那种只顾画图、不管工程造价高低的倾向, 变“画了算”为“算了画”。并利用同类建筑工程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比较, 优化设计, 降低工程造价。
(2) 积极推行限额设计, 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设计人员应熟悉掌握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 熟悉当地建筑市场的材料价格, 然后按工程项目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 再用初步设计控制施工图设计, 在保证各专业的使用功能及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下, 制定双赢策略, 合理分解和使用投资限额, 融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为一体, 把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以保证投资限额不轻易突破。
1.3 加强项目施工阶段的合同管理
一是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 建立档案, 以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二是注意按合同要求的时限履行义务, 避免索赔事件的发生;三是公正处理索赔,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是严格现场签证制度, 结算部门严把审核关;五是加强印章管理, 专人保管, 使用登记;六是合同归口管理, 建立合同审核会签制;七是尽可能使用统一格式合同, 以确保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和合法性。
2 加强施工招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
2.1 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
招标文件是招标工作的总纲, 招投标活动的一切内容均在招标文件确定的范围内进行, 招标文件不仅对工程招投标过程有约束力, 而且在招投标过程结束后, 对建设单位和中标单位都具有约束力, 招标文件的内容和条款, 是中标后承发包双方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的一部分, 因此, 招标文件的内容必须符合有关法律和法规条款, 造价管理人员应收集、积累、筛选、分析和总结各类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预测、分析、评价, 然后再编制招标文件, 对招标文件中涉及费用的条款要反复推敲, 尽量做到“知己知彼”, 以利于日后的造价控制。
2.2 合理低价中标
目前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与合理低价中标, 作为建设单位应杜绝一味寻求绝对低价中标, 以避免投标单位以低于成本价恶性竞争.所谓合理低价, 是在保证质量、工期前提下的合理低价。
2.3 做好合同的签订工作
施工合同条款必须明确双方责任, 对合同中的施工工期、工程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 都应有明确的约定.同时, 正确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 对索赔要有前瞻性、有效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此外, 应制订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 使风险得到适当转移、有效分散和合理规避, 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
3 加强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
3.1 抓好合同管理, 减少工程索赔
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针对目前工程量清单报价, 施工单位往往采取“低价中标, 索赔赢利”的方式承揽工程.作为建设单位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 主动监控, 严格审核工程变更, 计算各项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 从使用功能、经济效益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 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 避免投资失控;另外, 对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商不履行约定义务及时提出反索赔, 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2 从技术措施上开展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在对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做好论证的基础上, 广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办法, 从技术上实施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技术措施是实施项目投资的必要保证.据统计, 材料费一般占直接工程费的70%左右.同时, 直接费的高低影响到间接费的高低, 因此, 选用新工艺、新材料,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工期的有力保证。
3.3 从经济措施上开展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严格控制现场经费和管理费, 最大限度降低静态投资.例如:占道费、绿化赔偿费和其他补偿费等, 对大宗材料或大型设备按合同要求可直接进行甲供, 以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建设单位供应材料 (甲供材料) 须根据工序及施工进度安排进料计划, 尽量降低存储成本.另外, 加强甲供材料的现场管理, 合理堆放, 减少搬运及损耗。
4 积极配合好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4.1 工程量的审核
工程量的计算是否符合现行定额计算规定, 是否符合竣工图标注尺寸, 有无重复计算的现象.施工单位在上报结算时, 往往存在高估冒算的行为, 如框架结构中的钢筋砼梁、板、柱在计量时, 往往未扣除主梁与次梁, 梁与板、柱, 柱与板、梁交接处的重叠量;土方外运按开挖数量, 不扣除回填土数量;墙体不扣除0.3m2的孔洞;框架间砌墙不按净长计算而按中心线长度计算等。
4.2 工程费用的审核
在审核工程费用时, 造价管理人员必须认真查看与该工程有关的招标文件、施工合同、补充协议、现场签证等相关资料, 审核费用的计取是否符合相关取费文件的规定, 根据相应的取费标准计取费用, 完成审核工作。
4.3 定额套用的审核
施工单位在上报结算时, 往往存在重复套用定额子目或在套用定额时套高不套低的现象, 如墙面贴瓷砖和楼地面贴地面砖, 定额中已包含水泥砂浆基层, 但施工单位在套用定额时, 再次套用水泥砂浆基层子目, 因此, 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定额规定, 在审核竣工结算时, 严格执行定额规定。
5 结语
总而言之,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要从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等方面做好控制管理工作, 真正取得成效, 降低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龚维丽.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2]尹贻林.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投资与成本分析】推荐阅读:
低成本投资10-06
投资战略成本战略08-30
股票投资的成本05-23
投资方成本控制07-02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08-16
工程投资成本控制方案07-10
公司投资及运营成本预算报告08-30
浅谈房产开发项目的投资成本控制10-22
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家与投资银行成长的分析10-20
企业成本控制与分析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