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海拔地域

2024-10-30

不同海拔地域(共7篇)

不同海拔地域 篇1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气候季节变化大,海拔高差悬殊,从海拔1 400m到冻土带跨越6个不同的气候带,按农牧业经济区分为牧区、半农半牧区及农区三大类型,境内畜禽品种繁多,以饲养牦牛、黄牛、绵羊和山羊为主,根据甘孜州疫病资料统计,州内家畜有内外寄生虫230种,尤其是羊肺线虫病,遍布全州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羊丝状网尾线虫寄生于羊支气管,也见于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多发于春、秋两季。成年羊比幼年羊的感染率高,但对羔羊的危害严重,在青黄不接的2~3月份,羊只瘦弱,发病多,严重时引起大批的死亡。羊丝状网尾线虫在诊断的方式上主要以剖解病羊,在气管和支气管找成虫进行诊断,早期通过实验室粪便检查虫卵和幼虫,用沉淀法、饱和盐水或饱和硫酸镁漂浮法检出率较低,在生产实践和实验教学上应用也很多,但在检查肺线虫幼虫上不是很理想,一般又以新鲜的粪便作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检查第一期幼虫,检出率较高,在同一时期,不同海拔地域检查效果不同。根据多年对康定县折多塘村、姑咱镇时济村2个不同海拔地域的山羊用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检查肺线虫幼虫的理想效果,尤其用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检查肺线虫幼虫,不屠宰羊就可诊断肺线虫感染的强度,有利于早期驱虫。为了掌握两地域羊肺线虫病流行现状和季节动态,为防治此病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贝尔曼氏法检查羊肺线虫的试验。在同一月份,不同海拔地域羊肺线虫病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不用屠宰的方式,早期使用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诊断羊肺线虫病,对山羊是否已感染肺线虫和判断山羊感染肺线虫的强度,以及对羊肺线虫病的防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调查区概况

折多塘村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境内,地处西部高原,海拔3 222m,气温-14~26℃,年平均气温为7.5℃,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姑咱镇时济村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东部大渡河西岸,平均海拔1 400m,属干热河谷气候,常年气温15~17℃。两地距离46km,海拔高差悬殊,温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器材

漏斗架、漏斗、乳胶管、胶管夹、纱布、离心机、离心管、载玻片、盖玻片、吸管、卢戈氏液、显微镜。

2.1.2 试验对象

对不同海拔地域的康定折多塘村和姑咱镇时济村采集3~10月份(羊肺线虫病从10月到翌年的1月份逐渐下降,因草场草冰冻,幼虫逐渐消失,所以采集了3~10月份粪便)不同山羊的新鲜粪便各10份,用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检查,每份各做5张抹片,盖上盖玻片,在6×1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载玻片上活动的幼虫,对计数的幼虫用卢戈氏液杀死。

2.2 方法

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在口径120mm的玻璃漏斗下接一条10cm长的乳胶管,用胶管夹夹住乳胶管,放在漏斗架上,取15g粪便置于放有2层纱布的漏斗中,沿漏斗边缘加入40℃的温水,将羊粪便覆盖为止,静置1~2h,松开乳胶管夹,用离心管小心收集下面部分过滤的粪水,在离心机中以1 000r·min-1分离1min后,用吸管吸取沉渣,镜检第1期活动的幼虫。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地域3~10月份粪便中幼虫数分析

由表1可知,经统计康定折多塘村3~10月份幼虫总数分别为300、450、1 150、600、200、450、300和100条;时济村分别为650、800、150、50、0、0、0和150条。

3.2 不同地域3~10月份粪便中幼虫感染率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高海拔的折多塘村,5月份幼虫感染率为32.39%,是幼虫感染的高峰期,6~7月份幼虫感染率逐渐下降至5.63%,主要原因为牧地较为干燥,8月份为12.68%,再出现一次小高峰,是因折多塘村逐渐上升的气温和雨水所致,温暖潮湿牧地,正适合幼虫生长的温度和湿度;低海拔的时济村4月份幼虫感染率为44.44%,也是幼虫感染的高峰期,而在6~9月份气温高达30℃以上,空气较为干燥,粪便中幼虫死亡率高,感染率基本为零。

4 结论与讨论

折多塘村5月份幼虫感染率为32.39%,是幼虫感染的高峰期,8月份为12.68%,再出现一次小高峰,是因折多塘村逐渐上升的气温,正适合幼虫生长的温度;时济村4月份幼虫感染率为44.44%,也是幼虫感染的高峰期,而在6~9月份气温高达30℃以上,空气较为干燥,粪便中幼虫死亡率高,感染率基本为零。这是因为羊肺线虫幼虫耐低温,感染期的幼虫被雪覆盖在粪便中-20℃~-40℃仍能存活,可在牧场上越冬,感染率高;幼虫对热敏感,温暖季节不仅对其生存极为不利,而且由于粪便的迅速干燥,其中的第1期幼虫的死亡率极高。

羊肺线虫幼虫感染率不仅有海拔地域、季节气温的差异,与当地饲养方式不同所致的营养状况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年龄、是否驱虫等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抵抗力亦因此受到影响,所以羊吃草或饮水时,摄入感染性的幼虫,幼虫钻入肠壁,随血液循环移至肺部,在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发育为成虫,成虫产卵随气管进入口腔,大多数虫卵被咽入消化道,孵化为第1期幼虫,并随粪便排到体外污染水草。经调查了解,感染情况较严重的地域,自由散养居多,两地域的农户在驱虫和卫生管理方面不够重视,这同当地管理条件差也有很大的关系。

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检查羊肺线虫幼虫检出率高,如遇气温低时,可在离漏斗12cm处用铁架挂上一盏60 W的灯泡,保证漏斗中的水温不低于35℃,幼虫就能顺利从粪便分离出来。在野外,没有离心机的情况下,幼虫分离法也可以用试管收集下面部分过滤的粪水,静置1~2h,倒掉上清液,再吸取沉渣观察幼虫,但用的时间要长一些。

用贝尔曼氏幼虫分离法分离出的幼虫可看出,肺线虫排卵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根据该试验结果,要有计划、定时、定期对羊进行驱虫,因为从羊吞食感染性幼虫到发育为成虫的时间为18d,从感染羊到成虫在支气管排出虫卵约需26d。因此根据试验数据,结合羊肺线虫发育史,海拔低的地区姑咱镇时济村一带,可在2~3月上旬选用伊维菌素,该驱虫药是一种高效、广谱驱虫药,对节肢动物也有良好的驱杀作用,也可选用氰乙酰肼、丙硫咪唑、左旋咪唑对羊进行驱虫。海拔高的地区炉城镇折多塘村一带可在3月下旬对羊驱虫,两地域在11~12月再驱虫1次,在幼虫未成熟期驱虫,把虫体消灭于成熟产卵之前,防止对外界、对草场的污染,控制了羊春乏拉稀死亡,并可阻断宿主病程的发展。驱虫后的粪便及时堆积发酵,杀死幼虫和虫卵。冬季对羊进行驱虫后,羊圈要进行药物消毒,避免在有死水或低洼、潮湿的地方放牧,有条件的进行轮牧,可减少羊只感染的机会,加强饲养管理,有利于保护家畜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文道,彭毛.丝状网尾线虫在羔羊体内发育形态观察[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0(1):7-10.

[2]王连昌.用贝尔曼氏装置来提高猪后圆线虫卵检出率的试验[J].畜牧与兽医,1992,24(4):173-174.

[3]邓皇根.山羊肺线虫病的诊疗报告[J].福建畜牧兽医,2003(3):22.

[4]汪明,索勋.兽医寄生虫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25-326.

[5]王彦,岳城.绵羊丝状网尾线虫病的研究现状[J].动物医学进展,2005,26(2):40-43.

[6]齐光华,马锌芳.山羊肺丝虫病的诊治报告[J].福建畜牧兽医,2006,28(1):40.

[7]文艺.高寒牧区牛羊胃肠道线虫病调查与防治试验报告[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8,16(5):30-33.

[8]肖和辉.一起山羊肺丝虫病的诊治报告[J].福建畜牧兽医,2009,31(2):39-40.

不同海拔高度对厚朴生长量的影响 篇2

厚朴 (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 为木兰科植物, 是常用中药, 其味辛, 性温, 具有行气燥湿, 下气除满之功, 另外厚朴花大、美丽、芳香, 是很好的环境美化和观赏植物, 同时根系发达, 对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1,2,3,4,5]。由于厚朴的药用功效, 人们对需求量不断增加, 以至于人们对厚朴的过渡采挖, 使得我国厚朴资源减少[6,7,8,9]。由于厚朴皮价格的刺激, 许多传统产区已无皮可产, 无花可收, 一些优良的种质资源正在消失。通过调查不同海拔高度对厚朴生长的影响, 对厚朴的生长发育, 栽培等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地点概况

阿坝州松潘县白羊乡 (海拔990m~4 680m) , 32.16°N, 104.14°E。全年降雨量838.4mm, 生态植被茂密, 森林覆盖率达85% 以上。地处岷山山脉中段, 属青藏高原东缘。地形起伏显著, 寒冷潮湿, 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明。各地降水分布不均, 但干雨季分明, 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以上, 多年平均气温5.7℃。

2.2 调查树木概况

选取样方分别位于1 000m, 1 200m, 1 400m 3个海拔高度, 每个海拔选取立地条件相一致的3个样方进行测量, 每个样方为一个林分, 林分内有35~50棵厚朴, 郁闭度在0.7和0.9之间, 林分年龄7~15年。

2.3 林分生长量测定

在各调查林分中进行每木调查, 测定林分中各每木的胸径, 树高, 枝下高, 冠幅等。

厚朴胸径年平均生长量=树木胸径/树木年龄

厚朴树高年平均生长量=树木树高/树木年龄

厚朴枝下高年平均生长量=树木枝下高/树木年龄

厚朴冠幅年平均生长量=树木东西冠幅×南北冠幅/树木年龄

数据统计分析:利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其显著性。

3结果和分析

3.1 海拔高度对厚朴胸径生长的影响

随着海拔高度变化, 厚朴的胸径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和减少 (见表1) 。

同时由SPSS (13.0) 统计分析其显著性得P=0.164, P>0.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此表明海拔高度差异对厚朴胸径生长影响不大。

3.2 海拔高度对厚朴树高生长的影响

厚朴树高随着海拔升高年平均生长量增加, 在海拔为1 000m时, 树高年平均增长量为0.83m, 当海拔上升至1 400m 时树高年平均增长量增加到了1.22m (见表1) 。根据SPSS (13.0) 统计分析其显著性, 得P=0.0029,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此表明海拔高度差异对厚树高径生长影响较大。

3.3 海拔高度对厚朴枝下高生长的影响

厚朴枝下高随着海拔升高年平均生长量增加, 在海拔为1 000m时, 枝下高年平均增长量为0.48m, 当海拔上升至1 400m时枝下高年平均增长量增加到了0.91m见表1。由SPSS (13.0) 统计分析其显著性P=0.00013, P<0.01, 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此表明海拔高度差异对厚枝下高径生长影响较大。

3.4 海拔高度对厚朴冠幅生长的影响

厚朴冠幅随着海拔升高年平均生长量增加, 在海拔为1 000m时, 冠幅年平均增长量为0.27×0.32m, 当海拔上升至1 400m时冠幅年平均增长量增加到了0.33×0.35m见表1。由SPSS (13.0) 统计分析其显著性P=0.00011, P<0.01, 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此表明海拔高度差异对厚冠幅径生长影响较大。

4结论

海拔高度对厚朴胸径影响不显著。而随着海拔的上升高度的增加, 厚朴的树高和胸径具有显著性增加。由此得出, 海拔对厚朴的冠幅影响最为明显, 其次是对枝下高和树高的影响, 对胸径几乎没有影响。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厚朴的积材将随之增加, 同样为要用的茎皮也将增加, 这对厚朴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林桂芸, 谢生发, 谢鸿, 鸥俊.和厚朴酚抑菌作用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02) :18-20.

[2]龚建明, 林勇.厚朴的现代研究与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 2008 (02) :125-126.

[3]陈笈, 王伯初.厚朴的药理研究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9) :140-143.

[4]张云, 孙培冬.厚朴酚合成方法的改进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1 (11) :1574-1576.

[5]任坚忍, 余凡, 张诗蓓, 雷迎, 田光辉.厚朴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1) :127-128.

[6]王承南, 夏传格.厚朴药理作用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 2003 (03) :80-81+84.

[7]卫莹芳, 龙飞, 谢达温, 刘永, 尹浣姝, 文小尹, 周元雳.厚朴叶和皮不同提取部位的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 (05) :772-775.

[8]张建和, 符伟玉, 莫丽儿.中药厚朴及其提取工艺的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 2004 (05) :313-314.

不同海拔地域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较低海拔(拉萨,海拔3 658 m)地区6所中小学的1 097名青少年和较高海拔(那曲,海拔9 500~4 700 m)地区6所中小学的1 135名青少年,其父母均为藏族,本人在当地生活;经体检证明健康,相互无血缘关系[3]。拉萨地区7~18岁(12.80±3.09岁)青少年中,男生543名,占49.50%,平均(12.80±3.09)岁;女生554名,占50.50%,平均(12.41±3.14)岁。那曲地区7~18岁(12.80±3.54岁)青少年中,男生557名,占50.15%,平均(12.80±3.54)岁;女生558名,占49.85%,平均(12.82±3.67)岁。男、女生及总人群不同海拔地区日历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17,2.029,1.455,P值均>0.05)。

1.2 方法

对2 232名青少年采用CHN法测定骨龄:按《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PLU法》对手腕部14块骨进行评分,然后输入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计算出骨龄[4],评估人员均经过严格培训,两人重复性检验,保证准确性。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均数t检验[5]。

2 结果

除那曲地区男生7,8,9,16岁年龄组外,绝大多数年龄组男、女生骨龄低于日历年龄。高海拔地区骨龄与低海拔地区骨龄均数比较显示,男生组9,10,12,16,17,18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女生组8,9,10,14,17,18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有<0.01)。

对高海拔地区和低海拔地区男女群体及总人群的骨龄比较显示,高海拔地区骨龄高于低海拔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51,4.589,5.928,P值均<0.01)。见表1。

3 讨论

青少年生长发育因民族、地域、经济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 且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受低氧、营养、寒冷气候等多种高海拔因素综合作用。Argnani等[6]对珠穆朗玛峰西藏定日3个海拔高度(4 050 m,4 350 m,4 380 m)的8~14岁的青少年研究表明,在未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条件下,高海拔地区青少年表型适应了该环境,线性的生长发育指标略低于低海拔地区;Dang等[7]在控制了社会经济及其他因素后,比较不同海拔地区(3 500 m,3 000 m)西藏0~3岁儿童身高和体重的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身高低于低海拔地区,而体重高于低海拔地区;刘秉枢等[8,9,10]对青海7~18岁汉族学生研究发现,高原青少年骨龄发育迟于平原地区。

目前国内外用于评价骨龄的方法主要有计数法、图谱法、计分法、计测法等几大类[11]。骨龄评价多是国外资料,不一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而CHN计分法是1995年张绍岩等[4]以国内平原汉族人群为标准,在TWZ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提出的一套中国人的骨发育等级标准。李春山等[12,13]对那曲、拉萨地区藏族青少年腕部骨龄评价研究后表明,CHN计分法同日历年龄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也适用于高原人群。

不同海拔地域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从不同地区招收的新兵,在海拔1 400 m正常训练6个月后;随机抽取32名,均为男性,年龄18~24岁,平均20岁,汉族24名,回族5名,藏族2名,土家族1名,近期无明显不适和发热现象。

1.2 仪器

采用日本生产的BAYER尿十项分析仪、苏州第一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配套试纸进行检测。

1.3 方法

检测人员分别于上山前(叶城,海拔1 400 m)、到达麻扎(途中的第1天,海拔3 900 m,途中高度1 400~4 850 m)、红柳滩(途中第2天,海拔4 200 m,途中高度3 900~4 840 m)、多玛(途中第3天,海拔4400 m,途中高度4 200~5 400 m)及到达狮泉河(路途第4天,海拔4 300 m,途中高度4 200~4 700 m)后的次日清晨留取晨起第1次中段尿10 m L。加入40%甲醛溶液0.05 m L进行防腐,标本留取5 d后按先后顺序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不同海拔梯度的尿蛋白和尿酮体阳性率采用百分比表示,不同梯度的阳性率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在32名受检者中,尿蛋白(PRO)阳性率最高,随海拔高度改变变化明显,阳性率分别为:叶城12.5%(微量3名,少量1名);麻扎62.5%(微量及少量各10名);红柳滩50%(微量13名,少量3名);多玛90.6%(微量13名,少量15名,中量1名);狮泉河62.5%(微量13名,少量7名)。酮体(KET)随进入高原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平原及进驻高原前2天结果均为阴性,多玛时阳性率21.9%(微量5名,少量2名);狮泉河阳性率达68.8%(10名微量,11名少量;1名中量)。胆红素(BIL)在多玛站及狮泉河出现阳性(少量),多玛最高为9.4%;狮泉河为3.1%。

尿潜血(BLO)各站点都有阳性,狮泉河阳性最高12.5%(微量和中等量各2名)。尿白细胞(WBC)于到达狮泉河后出现2例阳性。尿比重(SG)、尿糖(GLU)、尿胆原(URO)、亚硝酸盐(NIT)及pH值无明显改变。经非参数Chi-Square检验分别得知P=0.02和0.005,P<0.05,认为海拔高度与尿蛋白和尿酮体含量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具体情况见附图和附表。

注:系列1为进驻高原途中平均海拔高度;系列2为人群尿蛋白阳性率

注:1)与叶城比较,P<0.05;2)与叶城比较,P<0.01;3)与麻扎比较,P<0.05;4)与麻扎比较,P<0.01;5)与红柳滩比较,P<0.05;6)与红柳滩比较,P<0.01;7)与多玛比较,P<0.05;8)与多玛比较,P<0.01+-为微量增高,+为轻度异常,++为中度异常。尿蛋白:<0.3 g/L为微量,0.3~1.0 g/L为轻度异常,1~3 g/L为中度异常,>3 g/L为重度异常。尿酮体:<0.5 mg/dL为微量,0.5~1.5 mg/dL为轻度异常,1.5~3.0 mg/dL为中度异常

3 讨论

关于移居高原人群的尿液改变早就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重视,有关高原尿液成分改变的报道并不少见。崔建华等重点对移居4 300 m年内的尿生化指标进行了定期观察[1]。高建国等观察了不同海拔高度(312~3 500 m)不同进驻时间(30 d~5年)战士尿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高原尿液均有异常,以尿蛋白、尿潜血、尿胆红素居多[2]。本次重点检测了进驻高原途中、短期内随海拔高度变化时的尿常规的动态改变。结果显示高原低氧环境能使尿蛋白迅速增多,并与进入高原的海拔高度成明显的正相关,尿酮体与进入高原途中的时间成正相关。

有关高原尿液异常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整体动物实验证实高原缺氧对肾脏有明显影响[3,4]。通过对肾脏组织学观察显示,缺氧能引起肾血管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高度浑浊肿胀。对肾脏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缺氧能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高度肿胀,基膜间隙增宽,通透性增高,以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线粒体变性,使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发生障碍。体外实验也证实,缺氧可直接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机制与线粒体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异常有关[5]。崔建华等[6]通过对人体的观察表明,高原低压缺氧对肾脏也有不同程度损伤,可引起肾功能异常。关于尿蛋白增多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机制与缺氧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使蛋白质漏出增加有关。袁延年等[7]对高原性蛋白尿的发病机制动物实验和尿蛋白组份的研究结果显示,尿蛋白以白蛋白、微球蛋白增高为主;动物肾脏组织学观察显示,肾脏毛细血管充血、细胞轻度肿胀,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宽,肾小管基膜模糊。周晶苹[8]对高原尿常规检测正常的标本,再次进行微量蛋白测定,结果显示高原组尿液小分子蛋白仍高于平原对照组。由于尿蛋白增多与肾小球滤过膜电屏障有关,说明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受到影响,其机制仍待进一步探讨。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多系统的,全方位的。高原环境不仅对肾脏有明显的影响,对肝功能的影响也早有报道,有人对肝脏形态超声观测显示,进驻特高海拔区人群普遍有轻度的肝肿大、胆红素增高等肝功能损伤现象。酮体是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的总称,是脂肪酸在肝内正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一般血液中含量极小,主要由肾脏排泄,尿液检测为阴性[9]。进入高原后由于高寒缺氧,机体耗能增加,饮食中糖分供应不足,迫使脂肪分解供能,血酮分解增加,尿酮体随之增多。关于尿糖、尿胆元等项目无明显变化,可能因尿液不能及时送检,标本加防腐剂处理后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使检测阳性率降低,因此在此不作重点探讨。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进驻高原过程中,随着海拔增高尿液成分变化非常迅速,特别是尿蛋白阳性率变化,表现出随海拔梯度的增高而增高,随海拔下降而减少,差异非常明显;尿酮体随进入高原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可见监测尿液成分的变化可以及时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和缺氧损伤程度。研究结果提示,在进驻高原途中不但应注意预防急性高原反应,还应加强对肾脏的保护,减少肾脏损伤,同时还应调整饮食结构,注意补充蛋白质等营养制品,必要时可增加就餐次数,减轻机体氧耗。

摘要:目的 了解平原人群移居不同海拔高度尿蛋白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肾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32名进入高原的士兵作为观测对象,在进入高原前和进入高原途中每日晨起留取中段尿10mL,连续检测4 d,到达后用BAYER尿10项分析仪和试纸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 移居高原途中尿液成分有明显变化,反应最突出的是尿蛋白,进入高原当日随海拔梯度增高,尿蛋白阳性率增多,当海拔高度变化不明显时,尿蛋白的阳性率有所减少;海拔再度升高,尿蛋白再度增多;再次平缓下降时,尿蛋白又有所减少。尿酮体随进驻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多;尿潜血、亚硝酸盐、白细胞、胆红素随进入海拔的高度和时间略有改变。结论 高原低氧环境下暴露尿蛋白出现迅速且与进入高原的梯度成正相关,尿酮体与进驻高原的时间成正比。

关键词:高原,移居人群,海拔高度,蛋白尿

参考文献

[1]崔建华,高亮,张西洲,等.移居4 300 m居住不同时间尿生化指标的变化[J].西南国防医药,2006,16(4):369-370.[1]CUI JH,GAO L,ZHANG XZ,et al.Changes of biochemical in-dexes in urine of migrants at 4300m altitude[J].Medical Journalof National Defending Forces in Southwest China,2006,16(4):369-370.Chinese

[2]高建国,尹兴昌,蔡建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进驻时间战士尿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的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00,10(2):44-46.[2]GAO JG,YIN XC,CAI JF.Dynemic study of biochemical indexof urine in healthy male soldiers at various altitude and exposedtime[J].Journal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2000,10(2):44-46.Chinese

[3]张蕾,谢林伸,樊均明.高原低压缺氧对肾脏的影响及藏药红景天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5):459-461.[3]ZHANG L,XIE LS,FAN JM.The effect of high altitude hypo-baric hypoxia on kedney and applic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rhodiala[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Nephrology,2008,9(5):459-461.Chinese

[4]戴雨,戴大江,王吉吉,等.低压缺氧对大鼠肾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13(3):215-217.[4]DAI Y,DAI DJ,WANG JJ,et al.Effect of acute hypobaric hy-poxia on renal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 rats[J].Space Medicine&Medical Engineering,2000,13(3):215-217.Chinese

[5]TANAKA T,MIYATA T.INAGI R.Hypoxia-induced apoptosisin cultured 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s:involvement of mitochon-drial pathways[J].Kidney Int,2003,64(6):2020-2032.

[6]崔建华,张西洲,哈振德.慢性高原病肾功能及血脂的变化,临床军医杂志,2006,34(4):414-415.[6]CUI JH,ZHANG XZ,HA ZD,et al.Changes in renal functionand blood lipoids in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J].Clinical Jour-nal of Medical Officer,2006,34(4):414-415.Chinese

[7]袁延年,马全福.高原性蛋白尿发病机理动物实验及尿蛋白组份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2):120-121.[7]YUAN YN,MA QF.The animal experiment of pathogeneticmechanism on high altitude-induced albuminuria and the studiesof protein types on albuminuria[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Care and Medicine,2008,10(2):120-121.Chinese

[8]周晶苹,彭海,顾松琴,等.海拔4750米地区青藏铁路工人尿微量蛋白水平研究[J].临床荟萃,2008,23(1):42.[8]ZHOU JP,PENG H,GU SQ,et al.Researches of qinghai-tibetrailway workers urine micro protein at 4750m altitude[J].ClinicalFocus,2008,23(1):42.Chinese

不同海拔地域 篇5

关键词:桔梗,海拔梯度,多指标,综合评价

桔梗(Radix platycodi)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1],主要用于治疗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痰、疮疡脓成不溃等症[2]。桔梗作为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具有营养、保健、防病治病等多种功能。海内外学者对桔梗中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较多[3,4,5],本课题组也从多方面对桔梗质量进行评价研究[7,8,9]。为进一步扩大重庆产桔梗资源的开发,保证商品药材及相应制剂的稳定性,本实验拟对收集的不同海拔梯度的桔梗药材进行多指标成分测定,为重庆产桔梗药材资源的合理使用及种植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岛津LC-20A高效液相色谱仪;ELSD-LTII检测器;岛津工作站;KQ-250B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梅特勒ME215S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梅特勒CP224S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紫外UV-2550(日本岛津公司);超声波清洗仪SD3200(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LK-COOA摇摆式高速中药粉碎机。

1.2 试剂

桔梗皂苷D标准品(MUST-13082211);芦丁标准品(UV)(MUST-15091104);D(+)-无水葡萄糖(MUST-13122601)购自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乙腈,色谱纯;甲醇、乙醇、正丁醇、甲酸、冰醋酸、高氯酸、香草醛,分析纯(川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化学试剂厂);超纯水(自制)。

1.3 药材

本实验桔梗药材样品采自2014年开县、万州、奉节等地不同海拔高度共12批,药材采集后清洗去除泥沙,刮去根皮后干燥,即得桔梗样品,并经重庆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孟家安教授鉴定为桔梗科桔梗属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根。见表1。

2 方法与结果

2.1 水分测定

按《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ⅨH第一法,取不同批次的桔梗样品(过2号筛)2.0g测定;总灰分测定:精密称取桔梗粉末(过2号筛)3.0g,按《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ⅨK灰分测定法测定;浸出物测定:精密称取桔梗粉末(过2号筛)2.0g,置于150mL锥形瓶中,精密加水100mL,按《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X A项下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的热浸法测定。

2.2 桔梗总皂苷含量测定

测定方法参照文献[6]。

2.3 桔梗总黄酮含量测定[9]

精密称取芦丁对照品15.70mg,加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浓度为0.157mg·mL-1的标准品溶液,精密称取1.0g桔梗粗粉,置于100mL锥形瓶中,加90%甲醇溶液50mL,超声提取45min,放冷过滤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作为供试品溶液。在51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总黄酮的含量。

2.4 桔梗总多糖含量测定[9]

精密称取葡萄糖标准品15.23mg,加蒸馏水溶解并稀释制成0.1523mg·mL-1的标准品溶液。精密称取桔梗样品1.0g,置于100mL容量瓶,超声提取45min。精密量取续滤液20mL蒸干,加水溶解,加10mL无水乙醇放置12h,抽滤,沉淀用90%乙醇洗涤,加水溶解定容至50mL量瓶,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在486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出总多糖的含量结果见表1。

2.5 桔梗皂苷D含量测定

测定方法参照文献[8]。

2.6 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12批桔梗样品水分和总灰分均符合现行《中国药典》规定,醇浸出物的含量为17.96%~28.66%,总多糖的含量为15.21%~31.19%,总皂苷的含量为6.72%~9.69%,总黄酮的含量为0.28%~0.57%,桔梗皂苷D的含量为0.41%~0.77%,不同海拔梯度的桔梗指标性成分含量差异明显。见表1。

(%)

2.7 相关性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指标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桔梗药材的水分、总灰分与其他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总多糖和浸出物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总皂苷和浸出物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总黄酮和浸出物之间呈显著相关性;桔梗皂苷D和浸出物之间呈显著相关性;总多糖和总黄酮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总皂苷和总黄酮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总皂苷和桔梗皂苷D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总皂苷和桔梗皂苷D间呈极显著相关性。见表2。

注:*P<0.05;**P<0.01。

2.8 主成分分析

大量研究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的数学模型评价中药材质量是可行的[10,11]。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对12批桔梗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醇浸出物、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及桔梗皂苷D的含量等测定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成分1、成分2的特征值占总方差的80.755%,选取了前两个因子作为主成分,代表主要的桔梗质量指标。第一主成分以醇浸出物、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及桔梗皂苷D的含量贡献较大;第二主成分以水分含量贡献较大。由图2可知,距离原点较远的几个点就是主成分1和2中权重值大的成分,表明其为决定产地差异的重要因素。见图1。

综合主成分得分越高,相应的评价样本质量越优。由得分图可见不同海拔梯度的桔梗药材得分不相同,提示桔梗药材的质量可能与海拔梯度分布有关。综合得分得出6号开县关面乡海拔1 500m的桔梗药材质量最优。见图2。

3 讨论

本研究对桔梗的水分、总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检测,同时对总黄酮、总皂苷、总多糖以及桔梗皂苷D的含量进行测定,建立全面的桔梗药材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该体系综合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桔梗药材的质量差异。通过分析该体系,不同海拔梯度桔梗醇溶性浸出物均在17%以上,水分不超过15%,总灰分不超过5%,桔梗皂苷D的含量均大于0.1%,所有样品均能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相关标准,质量较好。

三峡库区地形特殊,更不能忽略海拔因子是影响药用植物分布及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海拔梯度造成的温度、水分和土壤肥力等环境异质性可能会极大影响植物的生长,从而导致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发生变化[12]。影响桔梗体内多种成分积累的因素比较复杂,可能是多种生态因子如温度、土壤等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该研究基础上加大收集代表性桔梗样品,采用质谱等先进方法,进一步对桔梗体内代谢产物成分筛选,并结合药效、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研究,使桔梗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周荣汉.中药资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486-489.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77-279.

[3]CHOI J H,HWANG Y P,HAN E H,et al.Inhibition of acrolein-stimula-ted MuC5AC expression by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root-derived saponin in A549cells[J].Food Chem Toxicol,2011,49(9):2157-2166.

[4]KIM M S,KIM W G,CHUNG H S,et al.Improve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like skin lesions by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fermented by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in NC/Nga mice[J].Biol Pharm Bull,2012,35(8):1222-1229.

[5]YU J S,KIM A K.Platycodin D induce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edia-ted 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activation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stress response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J].J Med Food,2012,15(8):691-699.

[6]黄娇,姜登军.海拔高度对重庆产桔梗皂苷含量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1):30-33.

[7]黄娇,姜登军.不同海拔高度桔梗药材中3种桔梗皂苷含量的测定[J].北方药学,2015,5(12):12-13.

[8]黄娇.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海拔高度的桔梗药材质量[J].食品工业科技,2015,13(36):309-320.

[9]周秀娟,桔梗的质量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3.

[10]汪云伟,钟恋,焦小珂,等.基于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的益母草综合质量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7):1777-1779.

[11]安开龙,李德坤,周大铮,等.不同干燥方法对五味子药材品质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5):2900-2905.

不同海拔地域 篇6

猪舍是猪活动和生产的主要场所, 猪舍类型及其环境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猪的生产性能。由于该县地形地貌复杂, 相对高差悬殊, 猪舍建筑类型及环境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 为探讨山区规模化养猪场 (舍) 环境状况和存在问题, 笔者于2008年2月~11月对不同海拔地区猪场圈舍类型的环境状况、猪的生产性能进行观察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 乌江流域中下游, 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大娄山脉的东南麓与武陵山脉的西北麓结合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08°03′49″~108°37′53″, 北纬28°12′45″~29°05′23″之间, 处在中纬度和季风环流控制区域。境内地势复杂, 垂直气候明显, 相对高差悬殊, 平均海拔为300~700m, 最高海拔1462m, 最低海拔为225m;年均气温13.4~17.9℃, 最热天气7月份, 平均气温23.7~28.8℃, 极端最高气温42℃, 最冷天气1月, 平均气温2.4~6.9℃, 极端最低气温-5.4℃;年日照数1100~1400h, 无霜期251~317d, 年均降水量1050~1220mm;空气相对湿度为65~78%, 7月份为72~80%, 1月份为63~72%, 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 境内气候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热量垂直差异明显;二是水热同期, 光温同步。适宜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衍, 但夏旱、倒春寒、暴雨、秋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 不利于农作物的稳产高产。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场选择及猪舍类型

本试验选择在幸元养猪场 (海拔1000m) , 田家坝养猪场 (海拔970m) , 永盛养猪场 (海拔480m) , 白杨池养猪场 (海拔440m) 4个养猪场中进行。

幸元养猪场:猪舍坐北朝南, 为双坡单列式猪舍, 猪床地面与顶棚高度为2m, 其中种猪舍, 断奶仔猪舍南北两侧墙体1.5m处以上为花墙孔窗, 北侧有1.2m宽的走道, 南侧设有相应面积运动场, 而育肥猪舍只在北侧墙体1.5m处以上设有花墙孔窗, 而南侧墙体1.5m处以上为敞开式, 没有运动场, 其它结构与种猪舍、断奶仔猪舍相同。

永盛养猪场:猪舍坐北朝南, 为双坡单列式猪舍, 猪床地面与顶棚高度为2.5m, 南侧墙体1.8m处安装摇头式壁扇, 各类猪舍其它结构与幸元养猪场相同。

田家坝养猪场、白杨池养猪场:猪舍坐北朝南, 双坡双列半开放式猪舍, 无顶棚, 猪床地面与屋檐高度为1.6m, 猪舍中间设有1.2m宽走道, 南北两侧无墙体, 舍栏高1.2m, 各类猪舍均设有运动场。

2.1.2 供试猪的选择

在4个养猪场中各选择“长×大”外二元经产母猪 (2胎以上) 12头作为本试验观察测定对象。

2.2 试验方法

2.2.1 分组

为便于本试验比较分析, 以海拔800m为限, 把海拔800m以上的幸元养猪场及参试猪群设为试验I组, 田家坝养猪场及参试猪群为对照I组;海拔800m以下的永盛养猪场及参试猪群设为试验Ⅱ组, 白杨池养猪场及参试猪群为对照Ⅱ组。

2.2.2 配种方式

4组均采用人工授精方式配种, 实行2次输配的方法, 输配间隔时间为8~10h。

2.2.3 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

4组猪群饲养管理相似, 采用自配混合料分早、中、晚3次饲喂, 并按照不同类型、年龄阶段的猪群营养需要实行定时、定质、定量饲喂, 保证清洁饮水, 保持环境卫生, 推行仔猪35日龄断奶。同时, 按照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规模化养猪场驱虫程序、各类猪群免疫程序进行定期驱虫和预防接种。

2.2.4 测定内容

2.2.4. 1 猪舍小气候

对猪舍内温度、湿度用河北武强红星仪表厂生产的温湿度表测量, 测量范围:温度-10~50℃, 湿度10~90%。测定方法按春、夏、秋、冬四季测量, 每季度连续2d, 每天分早 (8:00) 、中 (12:00) 、晚 (20:00) 3次进行, 测定位置分别在猪舍内上、中、下三处, 舍外安置在南侧墙壁上, 猪舍内氨气浓度凭嗅觉和刺眼程度来判定为“浓、轻、无”3个类别。

2.2.4. 2 母猪繁殖性能

详细记录各组母猪配种、产仔时间, 产仔数、断奶 (35日龄) 成活数。

2.2.4. 3 肉猪生长发育性能

对仔猪的初生重、35日龄重、140日龄重准时进行早晨空腹称重, 并统计猪育肥期饲料消耗量, 计算日增重、料重比。

2.2.4. 4 猪群抗病力

详细记录猪群的发病数、死亡数。

2.2.5 试验数据资料处理

对各组各项指标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Excel软件中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猪舍小气候环境卫生指标

从表1可看出, 试验I组、Ⅱ组猪舍四季温度均在12~25℃范围内, 没有超越猪群生长发育临界限, 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 而对照I组, 除夏秋两季猪舍温度适宜猪群生长发育外, 冬春两季舍温与外界气温接近, 均在10℃以下, 不适宜猪群生长发育环境, 对照Ⅱ组春季猪舍温度不足, 夏季舍温过高, 只有秋季适宜猪群饲养环境。这表明试验I组、Ⅱ组猪舍类型及设施符合山区相应海拔高度规模养猪场猪舍建设要求。

3.2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

3.2.1 繁殖性能

从表2可知, 试验I组胎均产仔数为10.92头, 35日龄断奶成活率达94.66%, 试验Ⅱ组胎均产仔数为11.08头, 35日龄断奶成活率达95.49%, 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与对照I组、Ⅱ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可见, 试验I组、Ⅱ组猪舍类型及设施的猪舍环境有利于提高猪的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

3.2.2 生长发育性能测定

由表3得知, 试验I组、Ⅱ组猪的初生重、35日龄重, 育肥期阶段的体重、日增重、料重比等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均显著优于对照I组、Ⅱ组 (P<0.05) 。试验I组、Ⅱ组在育肥期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I组、Ⅱ组提高17.88%和18.28%;料重比分别下降14.66%和13.35%。结果表明, 试验I组、Ⅱ组猪场圈舍类型及顶棚设计高度环境条件适宜猪生长发育, 育肥效果好, 值得在山区规模猪场建设中推广和使用。

3.3 猪群抗病力

从4个养猪场病历档案资料统计, 在试验期间, 试验I组、Ⅱ组猪群发病率分别为6.45%和6.04%;死亡率分别为2.42%和2.66%, 而对照I组、Ⅱ组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试验I组、Ⅱ组 (P<0.05) , 这表明试验I组、Ⅱ组猪舍类型及设计标准的舍内环境有利于猪病防治, 可降低猪群发病和死亡效率, 详见表4。

4 讨论

在符合规模养猪场整体布局和建设要求的前提下, 本县在海拔800m以上地区的猪舍顶棚高度设为2m, 冬春寒冷天气只需适度遮挡, 可使猪舍内温度比自然气温提高3℃以上, 在海拔800m以下地区猪舍顶棚高度设为2.5m, 夏季炎热天气使用摇头壁扇水平送风换气, 便可使猪舍小气候环境控制在猪生长发育的适宜范围内, 这从根本上避免了高海拔地区春冬季节猪群冷应激和低海拔地区夏季猪群热应激所造成的损失。

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海拔地区猪舍的设计类型模式具有采光、通风、隔热、保温性能良好的特点, 舍内小气候环境容易调控, 操作方便、经济实用, 符合山区建设特点, 值得借鉴推广应用。

经观察, 在不同海拔地区相应的猪舍环境条件下, 猪群表现神态安静、采食、排泄、活动及躺卧休息等行为舒适自然, 不仅有利于提高猪的繁殖水平和育肥增重效果, 而且能有效控制猪病的发生, 降低饲养损失。

单位:头、%

单位:kg、g

单位:头、%

不同海拔地域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龙山县召市镇大兴村、茅坪乡水沙坪村、苗儿滩镇金星村25户农户责任田进行, 总面积2.36 hm2。试验地基本情况见表1。

1.2 试验材料

试验水稻品种玉针香, 系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提供。该品种属常规中熟晚籼, 全生育期114 d左右。株高119 cm左右, 株型适中。叶鞘、稃尖无色, 落色好。省区试结果:有效穗28.1万穗/666.67 m2, 每穗总粒数115.8粒, 结实率81.1%, 千粒重28.0 g。抗性: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8.2, 白叶枯病抗性7级, 感白叶枯病;抗寒能力较强。米质:糙米率80.0%, 精米率65.7%, 整精米率55.8%, 粒长8.8 mm, 长宽比4.9, 垩白粒率3%, 垩白度0.4%, 透明度1级, 直链淀粉含量16.0%。在湖南省优质稻新品种评选活动中曾被评为一等优质稻新品种。

1.3 试验方法

1.3.1 播种育秧。

示范点全部采用湿润薄膜育秧, 大田用种2.5 kg/666.67 m2, 各示范点统一播种, 大兴、水沙坪和金星3个试验点分别于4月8日、4月12日和4月18—20日播种。

1.3.2 规格栽插。

示范田统一施该县生产的30%水稻配方肥50 kg/666.67 m2作底肥。大兴点于5月26—28日移栽, 秧龄48 d, 移栽规格为株行距16.7 cm×26.6 cm, 每蔸插4~5粒谷子秧, 栽插1.5万蔸/666.67 m2;水沙坪点于5月23—24日移栽, 秧龄41 d, 规格为株行距16.5 cm×29.0 cm, 每蔸插4~5粒谷子秧, 栽插1.4万蔸/666.67 m2;金星点于5月27日移栽, 秧龄37 d, 移栽规格为株行距16.7 cm×26.6 cm, 每蔸插4~5粒谷子秧, 栽插1.5万蔸/666.67 m2;大兴点实行划行移栽, 水沙坪、金星2点实行拉绳索定距栽培。

1.3.3 大田管理。

移栽后6~8 d施尿素7.5 kg/666.67 m2提苗, 在幼穗分化进入2~3期时, 追施尿素5 kg/666.67 m2、氯化钾7.5 kg/666.67 m2作穗肥。试验点全部实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 大田共打药3次, 重点防治稻飞虱、卷叶螟、稻瘟病和纹枯病[3]。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通过田间测产验收, 大兴村、水沙坪及金星村试验点平均产量分别为455.3、417.1、510.0 kg/666.67 m2, 加权平均产量472.7 kg/666.67 m2 (表2) 。

2.2 生育期

随着海拔升高, “玉针香”生育期随之延长。“玉针香”在大兴、水沙坪及金星村示范种植全生育期分别为139、137、132 d (表3) 。

2.3 经济性状

该品种株型紧凑, 分蘖力较强, 株高适中, 叶片较厚实细长且叶角小, 剑叶长直, 叶下禾, 穗小粒型细小, 结实率较高 (表4) 。

2.4 抗逆性

从“玉针香”在龙山县种植表现来看, 该品种轻感稻瘟病, 中感纹枯病, 抗倒伏, 耐寒力一般 (表5) 。

3 结论

(1) 高档常规优质稻“玉针香”在龙山县不同海拔区域通过1年的引种试验研究, 高中低海拔区域大兴、水沙坪和金星试验点平均产量分别达到455.3、417.1、510 kg/666.67 m2, 3个试验点加权平均产量472.7 kg/666.67 m2, 作为高档常规优质稻来看, 该品种具有较好的丰产性能。

(2) 玉针香综合性状较好, 分蘖力较强, 株型紧凑, 茎秆粗壮, 株高适中, 剑叶长直叶角小、结实率高, 抗倒伏、抗病性较强[4]。该品种外观及内在品质优良, 具有清香味, 整精米率65%, 食味品质佳, 深受种植农户欢迎。

(3) 玉针香在龙山县种植为中熟品种, 生育期与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金优58相当, 在海拔500 m区域, 生育期135 d左右。

(4) 玉针香在龙山县适于海拔650 m以下稻瘟病轻发区作为中稻栽培, 建议该品种继续扩大在该县示范范围, 以丰富该县优质稻种质资源, 提升优质稻产业发展水平。

(5) 玉针香在种植过程中应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插足基本苗8万~10万株666.67 m2, 注意增施磷、钾肥和加强病虫害防治, 特别是后期穗颈瘟和纹枯病的防治[5,6]。

参考文献

[1]张世辉, 赵正洪, 周斌, 等.优质香稻玉针香的选育及无公害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 2011 (3) :23-25.

[2]陈跃, 岑秀能, 苏昌龙, 等.不同优质稻品种效应分析[J].耕作与栽培, 2001 (4) :25-28, 45.

[3]叶栋松.杂交水稻云光9号引种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6) :98, 101.

[4]李景蕻.高海拔生态区氮肥运筹和增温措施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9.

[5]何清兰, 侯永顺.永胜县高海拔水稻氮素肥料施用适期试验研究[J].农家之友:理论版, 2010 (12) :59-60.

上一篇:选任机制下一篇:IC卡读写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