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问题分析(通用12篇)
关键问题分析 篇1
当前, 我国正大力提倡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两化融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这一策略对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认真总结20多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为达此目的, 分析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尤为重要。
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与作用
1.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是以现代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 (IT) 为手段, 充分运用IT来运作、经营、管理企业, 它涉及企业从产品市场定位、设计、制造、销售、维修、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 以IT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造。同时信息化也是利用IT对企业的技术、资本、人才、物资、市场等各方面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传输和共享的过程[1]。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 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同时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加强企业运作控制, 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2]
1.2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企业通过信息化, 可以改造传统管理, 由信息化催生新型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而形成新的企业竞争力。“通过信息化改造,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将有明显甚至根本性的变化, 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整体素质、核心竞争力, 特别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持续创新能力将有大幅度的提升”[3]。
1.3 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
企业信息化工作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 既包含软硬件、信息系统、网络等在内的信息技术, 又包括管理与人的要素, 也包括外部环境因素等。但决定企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 (1) 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 (2) 变革管理思想, 努力培育适应信息化的新型企业信息文化; (3) 加强企业信息化的保障制度的建设, 包括设立信息主管, 加强信息组织管理, 变革企业组织等。
2 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
2.1 企业应重视并制定信息化战略
信息战略是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关于信息功能的目标及其实现的总体谋划。推进企业信息化, 必须十分重视制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企业信息战略是企业信息功能要实现的任务、目标及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方法、策略、措施的总称。信息战略本身可以划分为信息技术战略、信息资源战略、电子商务战略、信息组织战略等[4]。
企业引入信息战略规划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 了解企业当前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状况, 为制定总体规划奠定基础; (2) 确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即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内外约束条件制定信息战略规划, 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步骤、目标及衡量标准; (3) 对信息技术发展进行预测, 因为信息战略规划会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对规划中涉及的软硬件技术、方法及其对信息化的影响做出预测, 可以提高信息技术及系统产品选型的正确性。
2.2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水平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信息资源的管理使用了各种先进信息技术, 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 包括多媒体技术、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工程技术等。
(1) 企业信息基础平台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机构, 它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架构、数据库、各种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信息安全技术架构等。
(2) 企业常用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主要包括:企业资源规划 (ERP) 、客户关系管理 (CRM) 、供应链管理 (SCM) 、办公自动化 (OA)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 (CAD/CAM) 、协同商务等应用系统, 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
(3) 企业要关注网格、云计算、虚拟化技术, 以及物联网/传感网等当代主流信息技术的进展。
3 变革管理思想, 培育企业信息文化
3.1 变革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是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发展战略与规划等方面的核心和灵魂。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企业高层领导应率先进行思想革命, 并带动员工变革管理思想。
(1) 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带来的企业变革。
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企业变革, 认识到企业资源规划、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和作用;其次, 要认识到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同时, 应认识到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培育竞争优势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必须要有战略观念和系统观念, 注重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
(2) 变革信息资源管理的观念与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信息技术和方法来收集、加工、存储、利用与反馈信息的过程, 并对这些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不仅要管理信息本身, 同时还要对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人力、资金、设备等进行有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的起点, 其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在收集、加工、存储、利用与反馈信息的过程中, 企业还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变革工作方式与方法, 以便及时、经济地为企业管理提供各种所需的、可作为资源的信息。
3.2 努力培育适应信息化的新型企业信息文化
企业信息文化是企业及其员工在依赖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企业信息文化可划分成物质形态子系统、精神观念子系统、制度规范子系统和行为方式子系统。以信息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信息文化, 是现代企业信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促使企业员工自动做到信息共享和决策利用, 发挥信息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是使技术投资真正产生商业增值的一种企业精神和管理模式。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及其变革相结合, 是避免信息悖论和IT黑洞现象,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4 加强企业信息化的保障制度的建设
4.1 设立信息主管, 加强信息组织管理
企业中应设立信息主管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简称CIO) , 以加强企业信息组织管理。随着信息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 CIO也成为企业的新设岗位, 它不同于以往只是负责信息技术系统开发与运行的单纯技术型的信息主任, 而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企业业务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其主要职责是:做好信息沟通与协调, 为企业每个环节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规范信息管理标准, 拟定信息政策与信息活动规则并管理信息系统, 进行信息技术投资的经济性评估和辅助企业高层决策。企业CIO一职的设立, 要求将企业中的所有信息功能集成在一起以实现信息功能的放大, 就是要把原先分散的信息部门重新组合并置于CIO统一管理之下, 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水平。
4.2 变革企业组织
企业信息化增强了管理者收集、综合、整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对经营活动的监控能力, 其结果是管理幅度增大, 控制范围更广;此外, 信息化改变了信息交流方式, 允许更多的正式信息以横向或越级方式进行交流, 原来起上传下达重要作用的中层组织被削弱或消失, 使得组织结构变为扁平。因此, 传统的企业组织必须变革, 否则,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目的难以实现。因为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 其缺点之一是信息需要层层传达, 容易造成阻塞和失真严重影响办事效率, 无法对顾客和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而在信息化时代, 没有速度是绝对不行的。
企业是通过业务流程来运作的, 业务流程是组织设计的基础, 所以, 组织变革必须从业务流程再造开始, 即要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 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 重新设计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其根本目的是以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为基础, 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 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以客户、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通过对企业工作程序进行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性的变革整合, 建立起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和合作精神的团队性组织, 并层层扩大这种组织, 直到整个企业都能够按照新的原则构建起来, 最终形成新型的企业组织。
未来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可概括为:扁平化、小型化、弹性化、虚拟化、网络化。我国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征、人员素质、流程特点等, 选择一种可行的组织变革模式, 对组织进行合理再造, 使其与信息系统相匹配, 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过程完美协调、有机结合。
4.3 建立及完善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是保障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制度既是企业信息活动的必要条件, 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及完善各种与信息化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 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5 结语
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 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 需要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在今后的发展中, 我们还应当关注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一些值得关注的发展动向: (1) 强调技术应用与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整合企业内部各种资源; (2) 以电子商务和外包切入, 优化供应链; (3) 由ICT产品与服务厂商提供针对企业需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 移动商务和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应用; (5) 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 (6) 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测评和研究。
摘要:为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 有必要分析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变革管理思想, 努力培育适应信息化的新型企业信息文化;加强企业信息化的保障制度的建设, 包括设立信息主管, 加强信息组织管理, 变革企业组织等。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关键问题,信息化战略
参考文献
[1]梁婷.浅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J].社科纵横, 2008, 23 (3) :64.
[2]吴春青.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1) :1 6.
[3]陈栋栋.高新民.企业信息化要有新思维[J].机械制造, 2010, 48 (6) :65.
[4]孔学峰.信息悖论与企业信息战略管理[J].中国发展, 2005 (1) :33.
关键问题分析 篇2
叶芃,博士,现为香港经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广州经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香港企业文化协会常务理事,香港企业文化协会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曾担任香港某上市公司首席代表,国内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企业文化负责人、投资银行中心负责人,熟悉企业管理、投资银行业务,对企业文化有特别的研究。电子邮件:Email:ben-ye@163.com。
作为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我们在给企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对企业文化开始重视,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却在某些关键问题的理解方面存在误区,就此我们针对当前企业文化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调查对象中,来自国营企业的占45.8%,民营企业的占37.5%,合资企业的占16.7%,在人员结构方面,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占25%,中层管理人员占54.2%,普通管理人员占20.8%。下面是关于这次调查活动的相关统计及我们所作的分析。
1.关于企业文化建设部门
★企业有无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
★企业目前负责企业文化工作的部门
分析:
1、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13%的企业有专门的企业文化部,62%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分散在党委工会、人力资源部及策划部上。企业文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企业对内对外的企业文化内容,即企业对内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对外的品牌文化,如果将企业文化工作由某一个传统职能部门兼负企业文化工作,就往往会存在如下弊端:传统的职能部门在负责企业文化工作时缺乏系统的思路,如策划部负责企业文化就会偏重于企业的形象宣传,人力资源部负责的企业文化偏重于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党委工会负责的企业文化偏重于政治思想工作,而企业文化工作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内外兼修,平衡发展,偏重于某一方面,往往会使企业文化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导致经营危机。企业文化工作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每个部门都有其具体业务,由其负责的企业文化工作就摆在了第二位,很容易造成企业文化一阵风的现象,企业文化工作贵在坚持,一阵风及运动式的企业文化工作往往不能给企业带来积极的效果。
值得高兴的是,有25%的企业正在筹建企业文化部门,这就反映出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日趋成熟。
2、从企业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分类分析,有39%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的,这是大部分企业现在采取的做法,它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从人力资源制度方面给予支持,有利企业文化由形式到内容的转变;缺点则是如果企业规模较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涉及面和深度就不是单一个人力资源部能够解决的,它必需从企业的全局考虑,由各个部门协调起来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文化的工作应该由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由策划部或者党委会来实行
是和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误区有很大关系,将企业文化作为一项策划方案来实施,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造势,搞形式主义,所以将这项职能放在了策划部门。而将这项工作放在党委会则绝对是中国企业文化政治化的具体表现。当然还有22%的企业将文化工作放在了总经理办公室或者是企业文化部,从这点可以说明,我们企业对企业文化在认识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2.关于企业文化的评价
★您对贵公司企业文化的评价
?
★您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吗?
分析:
1、54%的人认为自己企业文化一般,42%的人认为自己企业文化还可以,但没有人认为自己企业文化很好,这说明我们许多企业只是在表面上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并没有落实到员工的心中去,员工从形式上看接受了企业文化,而却对企业没有高度的认同感。再加上我们此次调查对象以中高层为主,这就更加证明了企业文化在管理层干部满意度都不高。企业文化对内是一项凝聚力工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这项工作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考虑,但是员工对这项工作的评价却很重要,因为企业文化的最终载体是人,人如果从主观意识上不接受,那文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虚的层面上。
2、这个问题是我们企业经常会提问到的问题,从结果来看,40%的人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54%的人认为不是,说明企业文化工作在大部分人看来还是比较形式,或者它提供了这样的信息,绝大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只是在做表面文章,企业文化的落实机制及工作相对滞后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必需要建立一种企业文化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将文化从高层到一般员工,从精神到物质,从表面到内容实现转变。在实操中,我们要将文化和战略、人力资源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上把握文化的方向和实行的路径,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对文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行落实,那文化才能从形式皮内容转变,由虚到实。3.关于企业文化现状
★贵公司企业文化工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贵公司企业文化工作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评述:
1、企业文化作为一项管理职能,它最终的绩效应该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上,从结果的比例来看,只有38%的企业文化工作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上,而40%的企业体现在企业形象上,7%和15%体现了顾客和员工的满意度。由此分析,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偏重在企业的形象战略CIS,对内部的塑造及顾客的价值观上重视不够,因此文化工作体现在经营业绩上的比例自然就少。从企业文化的最终职能来说,它的绩效是可以直接体现在经营业绩,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经过11年艰苦研究,总结了200多家企业绩效情况,最后集中到10家典型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关系上,证明了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经营收益有很大的促动作用的。
2、37%和25%的企业文化工作不足是由于无正式部门和领导不重视的原因造成的,而16%和22%的原因是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不高造成的。这说明当前企业文化塑造的主要障碍是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忽视,将企业文化从属于传统企业管理中的某一环节,没有将它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相提并重,这是企业文化不足的主要因素。由此也提醒企业家,如果你希望你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经营业绩,使文化不但能够起到凝聚员工的作用,更加可以企业增加利润,你就要从高度上重视此项工作,有专门的部门和工作工作人员来推动它,不然它的效果就会大大减弱。4.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你认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是?
评述:
认为企业文化是管理方式与品牌文化的各占一半,事实上中国企业是从企业形象设计和品牌文化开始接触到企业文化的,企业文化目前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方式暂时还不是十分被认同,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管理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方式,它必然和其它管理职能一样,会被企业所接受。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强调在建立共同的远景和价值观后,通过组织氛围的建立,塑造好的工作环境,来让每个人都自觉的为企业努力工作。庆幸的是,从文化发展方向来看,没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形式,这跟现在的文化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可能就是当前企业文化工作要努力的方向了。
建筑暖通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暖通设计;暖通施工
0.引言
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性能,在暖通施工中,有很多的细节工程,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对以后的居住造成很大的麻烦。为了提高暖通工程的施工质量,要加强施工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暖通工程的施工综合了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所以要对施工环节给予重视,分析施工中的关键环节,为以后的施工创造有利的基础。
1.暖通施工的重要性
供暖和通风是建筑工程中的两大要素,对于建筑的使用性能以及业主的居住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北方的建筑中,冬夏温差较大,所以供暖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较大。厨房内的油烟、卫生间的换风以及空调系统的应用等,对通风系统的要求较高,这些都与居住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暖通工程施工的质量对于建筑建成后的装修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前期的施工存在质量问题,为会装修带来很大的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会增加不便,所以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提高施工质量,为业主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2.建筑暖通工程设计
2.1采暖设计
采暖是建筑工程的基础要素,尤其对于我国的北方建筑来讲,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冬夏温差较大,在寒冷的冬季,采暖成为建筑居住的重要指标。室内温度的高低,对业主居住的舒适性有很大的影响。采暖方式不同在供热质量上也有所不同,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以热水控制系统为主要的采暖方式,这种方式的供暖效果较好,居住的舒适性高,并且经济环保,所以应用的比较广泛。如果能在每个单元设置一个单独的供回水系统,在每层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系统,这种方式为单管采暖系统,没有竖向的立管,大大的减少了后期装修时的麻烦。随着建筑施工的不断发展,在供暖方式上会不断的创新,提高供暖效率和质量,为业主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2.2通风设计
通风设计是保证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工程,在门窗都关闭的情况下,建筑物是处于封闭的状态,所以需要设置通风系统来对室内的空气进行置换,保证空气质量。在通风系统设计中,主要是利用风压和热压两种方式,来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对于建筑设计的格局不同,所采用的通风方式也不同,对于大进深的建筑而言可采用热压通风设计,对于小进深的建筑利用风压设计,两种通风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可以根据建筑的实际设计情况,选择适宜的通风方式,还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使用。此外,建筑的通风效果与门窗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关系,在门窗设计中采用节能方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保证建筑通风系统的高效运行。
2.3空调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家庭生活中,在调节室内温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空调的使用会造成大量的能耗,所以在设计时,应该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建筑的使用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设计。对空调的能耗进行合理的计算,然后制定科学的设计参数,在保证运行功能的基础上,达到经济使用、节约能源的目的。
3.建筑暖通施工技术要点
3.1材料质量的控制
材料质量对于施工建筑而言是其根本,是確保质量的基础,故此我们必须做好材料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从材料的采购到保存,最后到施工现场的使用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按照质量监督检查的标准,层层深入,并做好登记检查记录,购买材料以前,要进行材料质量以及成本的比对,选择信誉比较好的商家进行购买,不能因为占便宜,缩减成本而购买不合格的材料。
3.2施工技术要点的控制
3.2.1管道安装
在进行暖通施工的时候应该先把散热器安装在墙壁上,然后再进行立管以及支管的安装,安装的时候采取随量下料安装的方法,能有效避免出现散热器的坡度问题;为了避免干管以及支管在安装之后出现坡度不当的问题,在安装之前应该先对管道进行调直,并且在支架安装之前应该按照管道的具体标高和坡度对支架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只有在得到精确的计算结果的前提下,才能按照规范进行安装;堵墙洞的时候避免强硬地进行塞垫,防止管道坡度发生改变。
3.2.2支架安装
施工时应明确不同支架的功能差异,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质量意识,选择适当的支架严格按照施工图来执行。
3.2.3保温材料的选择及安装
选择保温材料的时候,无论是冷凝的或者是空调冰冻的水管,都可以用福乐斯橡塑发泡保温材料。在进行保温设置的时候,法兰以及阀门等能够独立进行拆卸的部位,要在其两端留一定的空隙,并用一样的隔热材料将两端填平,以确保较好的保温效果。
3.2.4暖通施工美观的控制
绑扎保护层的时候应该均匀压紧,以提高美观效果;为了防止疏漏或者刷漆不均匀的现象,可以在安装管道和散热器之前,涂上一层防锈漆和第一道面漆,并在安装后进行第二道面漆的涂刷。
3.2.5测量计算的控制
为了避免干管和立管甩口位置的不当,施工时应注意测量工具的精确度,并进行现场测量,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为了使散热器的标高更准确,在安装之前应该先将统一的标高线画出来,确保同一个场所中标高的误差在15mm以下。
3.2.6通风系统的安装
进行冷热媒管以及风机盘管的连接时,应该首先将管道中的污物排除,确保其畅通度,再进行连接,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过滤器发生堵塞。通风系统在安装的时候,很多都是明装的。如果制作安装不佳的话,会严重影响外观以及质量。因此在安装的时候风管保温材料尽量采用带网格线铝箔贴面玻璃棉毡,并对其表面进行平整,使其达到密实状态,严格控制裂缝。
3.2.7空调的安装
当由于阀门和各种配件的接口处螺丝没有拧紧或者没有垫好麻丝的时候,空调的水管会出现漏水现象,因此应该注意拧紧接口处螺丝,并将麻丝垫好。
3.3施工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施工过程中,能发挥主动作用的是建筑施工人员。为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施工人员专业技术的培养与施工安全意识。在暖通施工程序中还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审阅图纸的能力,并做好各个施工阶段的交底工作,每个施工环节的难点都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核查,加强对其管控,从根本上解决施工人员所存在的问题。
4.结束语
暖通施工的技术水平对建筑的居住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现代化建筑中,对于建筑的居住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满足基本的功能性,还要提高舒适性。所以要加强对暖通施工的技术管理,提高施工水平,制定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会带动暖通工程的进步,在施工技术方面会不断的创新,为暖通工程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国钦.建筑暖通施工技术关键分析[J].工程科技,2011,(5).
[2]蔡凯.浅析暖通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及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篇4
1 电子通信系统分析
天线与电波传播、因特网技术、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电信系统、光纤通信、蜂窝电话技术、无线技术等都是电子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还大幅提升了生产能力。随着相关科技的不断进步, 电子通信系统设计中应用的科学技术不断增多, 几乎覆盖了现代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关键技术问题的改善直接关系到电子通信系统的应用水平和质量。其中, 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最为重要, 在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实际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 对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电子通信系统的推动下, 人们开始享受移动通信所提供的快捷、方面的服务, 生活质量也逐渐得到了改善。例如, 移动通信采用分布式天线使传统通信信号弱、易受干扰等不足得到有效的弥补。这主要是通过在区域范围内安装多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 使其产生的传播距离相比载波波长距离更大, 在每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对信号接收变频和预处理等方面的功能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 对各基本单元信息进行初步预处理、收发和变频操作, 以此保证核心处理单元处理功能的实现。当信息处理单元接收到信息时, 通过连接的光纤、同轴光缆使信息处理得以完成。
现阶段, 分布式移动通信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来实现: (1) 所有信息接收单元都发射可以与其他单元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 而区域范围内安装的信号单元在接收信息并对接收单元进行处理时全部发射下行链路信号, 核心接收单元在接收到信号的同时会完成信号处理。这种实现的方式具有简单、实用性突出的优势, 但由于其信号传输过程较复杂, 容易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 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系统容量的增加, 因此, 应用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增加信号接收系统的数量, 实现同时处理、分析全部无线电信号。这是将数据全程接收、处理和应用的一种方式, 其相比上一种实现方式, 复杂度明显提升, 且对无线电信息接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依赖性很强。这一方式虽然实时效果突出, 整体效果相比第一种方式更加理想, 但对操作技术、实施安装等各环节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另外, 该方式还可以有效提升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 使其对外界其他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大幅度提升, 而且传输信息的准确性和传输信息的信号强度也更有保证, 各类服务区的需求都可以得到较好的满足, 有利于移动通信信息传输范围的扩大, 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体现。
3 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问题
卫星通信, 即卫星通信系统的空间部分。现阶段, 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几乎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的40%, 使覆盖范围内任何区域的通信站都可以实现相互通信, 成为现代电子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 实用通信卫星装有通信转发器和天线, 由微型结构、电源系统、温控系统、姿控系统、天线系统和转发器系统构成, 具有远距离传输、大数据传输、传输稳定、抗干扰能力突出、网组灵活、机动性能强等特点。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 卫星通信信息传输的复杂性不断提升。现阶段, 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宽带IP、高速业务需求等。为使卫星通信的整体性能不断提升, 以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就需要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升级,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从时间、能量、频带三方面入手, 提高电子通信系统的运行效率, 以此压缩处理卫星通信传输的信息, 降低动态或静态信息传输的复杂度, 使传输效率得到提升, 传输效果更有保证。激光通信作为卫星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实际互联卫星网结构中是在外层空间实现, 因此受大气层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并且其应用效果更加突出, 可以使卫星通信信号时长得到有效的缩减。可见, 不同关键技术的使用性能并不完全一致, 但其发展空间的广阔性都毋庸置疑。 (2) 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引进智能卫星天线设备, 使传统天线对接收信息无处理的缺陷得到弥补, 以此实现信息的传输处理。 (3) 对所采用的宽带IP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调整和完善, 使其选择方式得到不断优化。 (4) 将新型数值调制处理技术和编码改进技术应用于通信卫星信息的传输过程中, 以此实现简化传输过程的目的。 (5) 进行地址间相互关联处理, 通过有效的处理, 使通信卫星IP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 (6) 将卫星激光通信处理技术应用于卫星通信中, 以此实现其信息处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4 结论
综上所述, 电子通信系统对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 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影响将持续增大。因此, 对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 推动电子通信系统全面、深入发展,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 电子通信系统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意义更加突出, 已经成为国家科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对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对移动通信、卫星通信这两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 为推动我国电子通信系统的深化发展作出努力。
关键词:电子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
参考文献
[1]彭兴会.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J].信息通信, 2013 (08) :178-179.
[2]郝俊丹.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分析[J].电子制作, 2014 (22) :100.
关键问题分析 篇5
【摘要】防雷图纸审核工作是提高建筑物防雷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对防雷图纸审核中的图纸信息、共用接地、等电位连接及SPD安装等相关重要防雷设施的设计进行分析,对日后进行建筑物防雷设计更加规范性、安全性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 图纸审核 防雷设计
引言:建筑物防雷工程近些年被人们广泛关注,由于现代化建筑住房越来越高层化,室内各种家电设备越来越高集成智能化,各种便捷轻快的生活服务设施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也增加了雷击风险,因此建筑物防雷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防雷图纸是防雷工程开始的第一步,现代化防雷设计包括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个系统组成,采用接地、分流、均压、屏蔽、接闪等多种防护措施进行防雷设计。因此防雷图纸设计是一项繁琐、细致,具有高难度技术性的综合任务,任何一处不合理的设计都可能造成后期施工无法进行或导致防雷效果减弱等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做好防雷图纸审核工作,通过对防雷图纸的审核,做出对防雷设计的评价,使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经济、实用。而如何做好建筑物防雷图纸审核就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希望对进一步完善防雷图纸设计有一定作用。
1.建筑物防雷图纸审核的必要性
建筑物的承建设计部对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一般按照《GB50057-94的防雷设计规范》,根据建筑物的雷击次数及建筑物规模来确定防雷类别,易忽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周边环境等全面因素,建筑物防雷等级较为模糊。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建筑物原有设计功能有所改变,一般对此,防雷公司不会引起重视。再加上现代化建筑物普遍采用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等智能一体化设计,这些网络和设备属于弱电设施,易遭受雷击。而对该部分的设计一般在工程开工后实施,在对防雷设计图纸审核时易被忽视。现代化建筑物防雷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我们设计人员有全面的设计意识和技能,否则将可能出现防雷工程设计不符合施工项目防雷系统要求。以上各种因素的干扰,都会降低防雷图纸设计质量,使建筑物存在雷击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做好建筑物防雷图纸审核工作。
2.建筑物防雷图纸审核流程
对建筑物防雷图纸审核要严格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多项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要求。首先掌握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对施工平面图、刨面图和立面图等所有图纸资料的检查;然后对电气施工图纸审核,根据建筑物防雷相关电气设计规范,在确定建筑物防雷分类后,对各配电系统防雷设计、综合布线设施、屏蔽、接地等全面防雷设计措施图纸设计的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上报给相关负责人,并提出修改建议,确保各个环节防雷设计的严谨性、科学合理性。
3.建筑物防雷图纸审核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1防雷类别确定随意性
建筑物防雷类别随意性在大部分建筑工程中都有发生,尤其是现代化建筑物具有多样性,一座建筑物建筑物的防雷中具有多种防雷建筑类别,部分防雷设计人员对主要建筑体有详细防雷类别确定,对其他连带建筑未做防雷类别确保,或凭感觉对建筑物进行防雷类别划分,不符合建筑物的实际防雷要求。
3.2防雷设计图信息量不足
防雷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物防雷图纸时习惯性简易标注,尤其是部分隐蔽防雷设计工程,太简单的图纸信息导致在施工时难以按图纸进行,可能出现漏设防雷装置等,难以确保防雷施工质量。一般绘制建筑物屋顶平面设计图时,要有轴线号、尺寸、标高、引下线位置及避雷针或避雷带位置,并注明各相关规格、材质及其他特殊符号。绘制建筑物接地平面图时,对引下线、接地线、测试点及断接卡等接地位置的绘制,同时对应标注相关型号、规格、材质及其他特殊符号,若采用自然接地体,可按照建筑物结构条件绘制。
3.3建筑物防雷共用接地装置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对建筑物防雷接地,宜对电气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等一系列接地系统采用共用接地装置,且接地阻值应符合设计最小值要求。在实际较大建筑物接地系统中,一般利用桩内筋做接地体,而附带地下室的建筑中,需要对建筑底板做防水处理,而防水材料具有较好的绝缘性。对于此类建筑物若利用基础钢筋做地极,其接地阻值可能不能满足工程要求,将桩基础与基础内筋并用,才能满足工程所需电阻值标准。
3.4电气系统SPD设置
大部分SPD安装后,由于其量能配合不匹配,使SPD未能起到防雷作用,因此我们设计人员要掌握不同SPD的防护性质及确保浪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和参数规格。对电源线应实施多级防护,对总电源进线配电箱,变压器低压侧主配电柜,引出至建筑物防直击雷装置保护范围外的电源线路的配电箱内,此处应安装符合I级分类SPD。若引出至建筑放直击雷范围内的屋顶、广告照明配电箱内,应按照符合II级分类SPD。对于楼层配电箱、计算机房、监控室等配电箱,应安装III级分类SPD。对SPD设置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性能,选择具有保护承载能力的SPD,使其具有承载预期通过雷电流的能力。
SPD与被保护设备两端引线尽可能控制在0.5m以内;为了使安装的SPD具有较强的承载雷电流能力又不会产生高的残压,通常将SPD作一级和二级配合保护,且确保两级间距大于10m,起到承压、承流且泄流的作用。
3.5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在建筑物中起到降低建筑物内接触电压和不同金属器件间的电位差。总等电位连接的终端在进线配电箱内的接地母排,局部等电位连接是对某一个范围内,比如建筑物内的卫生间范围内的等电位连接。在等电位连接设计图中,往往出现官方语言,比如“该建筑物内应做等电位连接,电气总等电位连接,卫生间布局等电位连接”的方式,对具体操作未做任何说明,导致施工未能达到理想防雷要求。
4.结语
建筑物防雷设计是一项综合较强的工作,对后期建筑物防雷施工和建筑物防雷效益评定有重要作用,通过防雷图纸审核可以较好地纠正设计中各种问题,提高防雷质量。目前防雷图纸审核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但还应加强对该工作的监督、管理,使审核工作落实到防雷实处,完善建筑物防雷设计系统,同时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具有雷电学、建筑学、电气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胜任现代化防雷设计重要工程,两者相互结合,辅助前行,推进我国防雷事业在建筑物防雷中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占清华 计想见 浅谈建筑物防雷设计图纸审核中几点易忽视的问题
[2] 闫景东 苑晓雷 江鲁刚 建筑物防雷图纸审核中的常见问题 TU895(B)
[3] 有关建筑物防雷设计图纸审核要点及分析 2012-06
关键问题分析 篇6
关键词:城市桥梁;抗震设计
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桥梁在我国发展迅速,主要形式为城市立交桥和城市高架桥。但是,城市桥梁由于抗震设计的不足等因素,桥梁在地震中的抗破坏能力有限。一旦发生地震,将会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严重造成人员伤亡。2008年的汶川地震,仅绵竹市内桥梁中有6.82%的完全毁坏,26.14%的桥梁严重破坏,27.27%的桥梁中等破坏,31.82%的桥梁轻微破坏,仅有7.95%的桥梁基本完好。由此可见,如果城市桥梁设计中存在问题,将会在地震中不堪一击。
一、城市桥梁地震受害的类型
随着城市桥梁在地震中各个部分受到的破坏可能是相互独立的,也可能是相互联系的。这些破坏往往难以修复,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给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一)桥台的震害
在地震发生时,桥台的震害较为常见。除了桩基被剪切破坏,地基丧失承载力,如沙土液化等引起的桥台滑移,台身与上部结构发生碰撞引起破坏,以及桥台向后倾斜。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的桥台震害,就包括台身结构破坏和护坡垮塌等。
(二)桥梁墩柱的震害
由于大量震害资料表明,桥梁下部结构中普遍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其破坏形式主要为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弯曲破坏是延性的,表現多为开裂,混凝土剥落压溃、钢筋裸露和弯曲等,伴随弯曲破坏还会发生很大的塑性变形;桥墩剪切破坏则是脆性的,伴随着强度和刚度的急剧下降,往往会造成墩柱以上及下部结构的倒塌。所以震区桥墩的设计原则为“强剪弱弯”,以保证桥梁在受到地震作用时,先反生弯曲破坏,而不发生剪切破坏。
(三)支座受到地震的破坏
在地震发生时,上部结构的地震惯性力通过支座传到下部结构,当传递荷载超过支座的设计强度时,支座就会被剪坏。当支座变位超过活动支座容许值时,桥梁倾斜或支座落位,甚至引发落梁。
(四)主梁受到地震的破坏
主梁在地震中的震害主要为主梁的纵向移位、横向移位及扭转移位,如果主梁的移位超出了墩、台的支承面,则会发生落梁震害;另外,主梁还可能发生碰撞震害。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个部分的受害特点,并做出相应的有效措施,从而尽量将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二、城市桥梁抗震设计原则
根据桥梁抗震规范采用的是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简要地说就是要求桥梁抗震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设计的要求是指在第一水准时,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因此可以采用线弹性动力理论进行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以满足强度要求。在第二水准烈度,即设防基本烈度时,桥梁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经过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从结构受力角度来讲,桥梁结构已经进入非弹性阶段,但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被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在第三水准烈度,桥梁结构可以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但仍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采用第一水准的地震烈度及相关地震动参数,按弹性理论计算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组合,对结构进行承载力和弹性变形验算;第二阶段设计取第三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桥梁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同时采用相应的构造措施。
针对桥梁震害及抗震设计中的问题,要保证桥梁在地震中达到抗震设计的预期,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选择合理的桥位
桥梁工程抗震设防的主要对象是构造地震,而构造地震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在发震断层及其相邻地段,地震烈度高,对桥梁的破坏性极大,桥位选择应尽可能避开。同时还应尽量避开软弱粘性土层、可液化土层和地层严重不均匀的地段以及滑坡、坍塌等不良地质地段,以减轻地震发生时的次生震害。如必须设置在可液化或松软土层的河岸地段时,桥长应适当增长,将桥台置于稳定的河岸上,而桥墩基础要加强。如必须在软土地基上选用简支梁或悬臂梁体系(带有挂孔)时,应在构造上加强防止落梁的措施,墩台结构应选用整体性好的结构形式,基础要埋入稳定土层内。
(二)桥梁整体稳定
在城市桥梁的抗震设计中,要着重保持桥梁的整体性。因为具有整体性的桥梁,在地震时以一个整体的形式接受外界驱动力的作用,可以以最大质量接受外界驱动力发生受迫振动,此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是最小的。从桥梁的几何线形来讲,桥梁最好是直线桥,且各墩高差不大;从桥梁结构布局方面来说,上部结构最好是连续小跨结构,并在多个桥墩上布置弹性支座,各桥墩的刚度和强度相差不大。也就是说,具有整体性的桥梁抵抗地震冲击的能力是最强。
(三)提高桥梁延性
城市桥梁的抗震设计中,另一个关键的性能就是延性。桥梁延性指的是桥梁抗力始终没有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桥梁结构所能经受的反复弹塑性变形循环的能力。由于地震瞬间爆发的能量非常大,很多城市桥梁结构的强度都很难抵挡地震波的冲击,这个时候,良好的延性将使桥梁有较大可能免受地震的破坏。因为尽管地震的影响使桥梁发生结构的变化,桥体发生形变会轻微的位移,但是良好的延性能够保持桥梁完整性,使其发生形变而不发生破坏,大大增强了城市桥梁的抗震能力。
三、城市桥梁抗震设计的方法
(一)选取合理的桥梁方案
桥梁的方案阶段,就应选取抗震性能较好、整体性强的结构体系,如连续梁、无铰拱等。如中国赵州桥,系石拱桥,地处多地震区,建桥1300多年以来,经多次强烈地震,犹屹立未毁。
(二)建立合理的抗震模型
通常在一般情况下应建立桥梁结构的空间动力计算模型进行抗震分析,计算模型应反应实际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计算模型应能正确反应桥梁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支座和地基的刚度、质量分布及阻尼特性。通常主梁和墩柱采用空间杆系单元模拟,单元质量采用集中质量代表。
(三)重视桥梁抗震构造措施
桥梁设计的方案阶段,就应选取对抗震有利的桥梁形式。上部结构连续的桥梁,各桥墩高度最好相近。若因地形限制导致相邻墩高相差较大,设计可以采取不同的桥墩断面构造方式来调整桥墩的抗推刚度。加强结构塑性铰区域、结点区域等薄弱部位的构造措施,以保证结构的强度和延性。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以上的桥梁,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上的抗震设防措施,确保桥梁抗震构造安全。
(四)灵活运用抗震规范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中规定,对于城市快速路上的桥梁,应进行E1和E2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和抗震验算;对于城市主干道上的桥梁,则只进行E1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和抗震验算。规范条文如此规定的出发点,可能是基于桥梁位置重要性。但是,设计人员再作桥梁抗震设计时,不应拘泥于规范条文,而应结合桥梁所在的道路等级和桥梁结构本身来进行。如果桥梁位于城市主干道,但桥梁跨度较大或结构较复杂,也应同时进行E1和E2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和抗震验算。这样,既满足了抗震规范,又能使桥梁的抗震设计更趋合理。
四、结束语
本文总结对城市桥梁受地震发生破坏的类型和特性,并针对这些类型特定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新的城市桥梁抗震规范,而提出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1]CJJ 166-2011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2]JTG B02-2013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
[3]叶爱君 管仲国 桥梁抗震.
风力发电技术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篇7
随着近些年风力发电技术的飞速发展, 能源公司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发力度也越来越大, 然而, 作者在对风力发电技术的调查中却发现, 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存在单机容量不足、风力资源分布不均、发电机组安全性能不足等几方面关键问题, 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此, 作者建议应对风力发电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文主要对这几方面内容展开分析。
1. 风力发电技术的现状分析
风力发电是能源公司主要发展的项目, 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阶段风力发电技术的主要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1.1 风力发电技术单机容量增多, 可以适应更多的场合发电以及满足相关的发电需求[1]。1.2 风力发电技术首次投入的成本较高, 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的运营费用较少。1.3 能源公司的发展规模不断地扩大, 在整个发电行业的占比也越来越大。
2. 风力发电技术现状及关键问题
2.1 单机容量不足
从对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情况调查发现, 风力发电机的电机容量不足是当前风力发电技术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2]。近些年来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 尤其是单机容量也从原来的600KW扩张到1.5MW的容量, 单机容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从整体风力发电技术的运行情况来看, 风力发电单机容量还是无法满足当今风力发电的需求。
2.2 风力资源分布不均
风力发电主要是将风力资源转变为电力资源, 而风力资源的是否重组也将直接影响到风力发电技术的运行效果[3]。而根据我国风力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 风能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带, 也使得这些地区的风力发电较为集中, 而能源公司也会过度的密集, 这些区域将会造成电能发电过剩或产生窝电的现象, 而且还会出现电能远距离运输的问题。
2.3 发电机组安全性能不足
风力发电机组是风力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运行的效率以及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到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效率。现阶段由于风力发电技术推广的不足, 很多地区的风力发电技术的改革不到位, 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能不高, 经常会出现风力发电机组事故问题, 从而给风力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 风力发电系统的整体安全性、稳定性下降, 不利于能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 风力发电技术关键问题的解决途径
3.1 加大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 在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单机容量不足是当前风力发电技术主要面临的问题, 因此,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相关研究部门应加大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4]。在风力发电技术的研发中, 应重点关注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 尤其是对单机容量的扩容, 为了满足风力发电的需求, 需要有着更大容量的风力发电机组进行支持, 单机容量的增加不能满于现状, 应不断地进行扩充, 而且, 在单机容量扩充下, 对增强风力发电效率也有着极大的作用。结合当今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 风力发电技术应向着风力发电大型机组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未来风力发电必然的发展方向, 这样促进风力发电工作的长远发展。
3.2 加大能源政策的支持
为了促进风力发电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应针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 同时还应针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问题进行治理, 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作者建议应针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实施相应的立法规范,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宣传力度, 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促进我国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 而且, 在得到国家能源政策上的支持后, 也能促进我国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
3.3 全面提升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性能
结合以上的分析, 当前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性能有待提升, 尤其是安全性、稳定性方面相关技术研究部门必须重视起来。加强对当前风力发电机组的研究, 一旦发现运行异常或是存在技术不足问题, 应及时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确保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另外, 应对发电机组的装置结构进行改进和优化, 这样可以降低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成本, 更有利于风力发电技术的推广, 从而推动能源公司的快速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 在低碳环保理念贯彻下, 对新型能源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视, 而且, 新型能源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而风力发电技术作为低碳经济能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体现出其新的内涵和意义。在本文的研究中, 作者主要针对当前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同时也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以进一步促进风力发电技术及能源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兴佳, 王士荣, 董丽萍.风力发电技术讲座 (一) 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可再生能源, 2014 (01) .
[2]艾学智.论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电源技术应用, 2012 (10) .
[3]杜刚, 党晓强, 刘华.新世纪风力发电技术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电气时代, 2011 (03) .
供电所线损管理关键问题分析 篇8
1 供电所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线损管理缺乏综合系统的认识
在供电企业进行线损的管理时, 往往将线损率和线损率指标进行混淆。将线损率的指标工作当成线损管理共组的全部工作。在线损的管理中不能进行科学的把握, 线损管理中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在管理中模式相对落后, 从而使得在线损的管理中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 导致管理中存在大量的不足。
1.2 线损管理中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在线损的管理中, 组织结构合理性不够。在线损的统计分析以及预算中, 管理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由于线损数据统计的单一性, 使得线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在线损的管理中, 缺乏横向的交流。线损的管理中会常出现电网改造和电网的运行方式不准确的情况, 同时存在运行维护的不统一。
1.3 对线损管理缺乏奖励制度
线损率的指标进行下达后, 就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同时, 企业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用来对线损管理中需用到的物件进行配备, 在企业投入资金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对线损管理上的奖励制度。在线损管理中比较薄弱的供电所, 实施线损管理工作时, 对有成绩的供电所要赋予一定的奖励, 从而使得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加。实施奖励制度能够大大的提升线损的施工力度, 使得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
2 加强线损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对线损管理工作中的新技术要加强推广力度
在线损管理工作中, 要加大对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使用力度。电网中使用的高能耗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更换, 从而减少在输电过程中造成的能源浪费。对线损加强管理还要对旧的电能表进行更换, 对电能表进行更换能够有效的减少线损率。电能表的选择上要选用误差小, 超载能力强的电能表, 选用能够实现超标自动化的电能表。在使用的过程中, 要对集中抄表系统进行大力的推广, 从而使得能够实现广大群众远程抄表。
2.2 对线损管理制度加强
在线损管理中, 加强线损管理就要针对线损的管理特点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科学的线损管理体制, 从而实现线损的统一管理。管理层要明确各个部门间的岗位职责, 保证线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线损制度的管理中, 要加强对线损的普查力度, 加大普查力度能够填补线损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现象。普查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的情况, 对线损中的个人问题以及大规模的普查进行结合。对偷电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 从而保证用电能够正常的运行。在偷电行为中, 大多数都与法律的不规范相关,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能够有效的对此进行缓解, 从而维护电网的安全运行。
2.3 对闭环管理进行落实及线损管理的注意事项
线损的管理过程中, 要落实对闭环的管理。在管理前, 要加强对相关资料的规整, 并对相应的资料进行搜集。管理中要对线损进行科学的管理并操作, 通过管理以及科学操作, 从而保证线损管理中的有效性。在管理中, 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的文件要求进行管理, 并做好数运算, 从而保证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管理过程中, 要做好相应的总结, 加强理论建设, 从而使得管理工作能够安全的运行。
线损的管理工作主要的目的是:在管理中, 对供电所的不规范管理作出指导, 从而使得供电所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找出供电网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进行线损管理的同时, 对其进行解除。在实践中找出减少电损的合理方案。针对电损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方案, 为日后的工作进行作为参考, 并对降低线损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加强线损的管理工作要做好6 个对比工作:做好统计线损与理论线损间的比对;做好经济线损与理论线损的比对;进行可变线损与固定线损的比对;做好可变损耗与固定损耗的比对;做好分表与计量总表的线损比对;做好设备与线路的比对, 同时做好年度与季度之间的线损综合比对。
2.4 对奖励机制的建立
通过对线损管理制度的建立, 使得在线损的管理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在线损的管理过程中, 要发挥员工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供电所的具体情况, 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 通过奖励制度的制定, 从而电动员工的积极性, 使得线损的工作管理得到加强。进行线损的管理过程中, 要分级管理, 使得管理的责任能够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 增强员工在管理中的责任感。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线损员工对奖励的需求, 充分发挥其管理的积极性。在工作中, 对没有降低线损率的员工, 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同时, 要将积极的机制延伸到对用户的管理中, 鼓励员工使用新的降低线损电器, 并对偷电进行严厉的打击。
3 总结
在线损的管理工作中, 要制定合理的可行的方案和策略, 从而使得线损管理能够有效的进行, 在管理过程中, 要严格的落实降低线损率的方法, 通过对方法的严格落实, 从而使得根本上降低线损率, 提升经济效益。在线损的管理工作中, 要加大奖励制度, 对员工进行奖励制度能够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有利于线损工作的进行, 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 以保证其高效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用电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 加强线损的管理也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加强线损的管理, 能够有效的维护电网的安全运行, 提升线损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对供电所的线损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能够有效的促进国民的经济发展。本文中, 通过对线损的含义进行研究, 从而对供电所线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探讨。
关键词:供电,线损,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杨亮.新时期供电所线损管理方法研究及优化措施分析[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 2014 (13) :146-146.
[2]宋黎, 姜治国.浅谈供电所低压线损管理[J].民营科技, 2011 (06) :163-163.
挖掘联系是分析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篇9
联系就是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多种多样的, 最关键的是发现和挖掘, 最有价值的是灵活利用. 如何发现和挖掘? 可以通过接近、相关、相似、联翩、环链、因果、辐射、借托等的想象, 归纳、演绎、辩证、求同、求异、类比、层进、比较、多向、反馈、发散、聚敛、抽象、形象、现象、灵感、变形、全息等的思维方法, 来认清事物的联系, 如现象和本质、形势和内容、原因和结果、普遍和特殊、偶然和必然 、可能与现实、假设和疑问等关系. 化学的教与学和解决其他学科问题一样都离不开发现和挖掘事物本身各个方面以及事物之间各个因素存在的普遍联系.
例1有机化合物A为一卤代有机酸, 仅含C、H、O、Cl元素, 与A相关的反应流程如图1.
( 1) 写出下列 反应的有 机反应类 型: A→C中1是_______反应, C→E是_______反应.
( 2) 写出F的结构简式:_______ .
( 3) 写出与C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
( 4)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_______ .
解析: 显然, 突破口是根据题给反应条件与反应机理的联系, 以及分子式不饱和度与分子结构的对应关系, 构建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来, 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例2氯化亚铜 ( Cu Cl)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国家标准规定合格的Cu Cl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为Cu Cl的质量分数大于96. 50% . 工业上常用下列反应制备Cu Cl:
( 1) Cu Cl制备过程中需要配制质量分数为20. 0% 的Cu SO4溶液, 试计算配制该溶液所需的Cu SO4·5H2O与H2O的物质的量之比.
( 2) 准确称取所配制的0. 2500 g Cu Cl样品置于一定量的0. 5 mol·L- 1Fe Cl3溶液中, 待样品完全溶解后, 加水20 m L, 用0. 1000 mol·L- 1的Ce ( SO4) 2溶液滴定到终点, 消耗24. 00 m LCe ( SO4) 2溶液. 有关化学反应为:
通过计算说明上述样品中Cu Cl的质量分数是否符合标准.
解析: 显然, 关键是根据题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找到Cu Cl与Ce4 +的联系, 其余根据定义式计算便可.
例3大多金属碳化物能与水剧烈反应, 生成相应氢氧化物和气态烃, 如:
现有Ca C2与某常见金属碳化物A的混合物, 与足量盐酸反应, 得一澄清溶液, 并有大量气体产生, 将气体通过碱石灰干燥除杂后, 测其体积为V1, 将所得气体充分燃烧, 生成的CO2的体积为V2, 相同条件下, V1∶V2= 5∶7: 向澄清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Na2CO3溶液后, 再继续加入Na OH溶液, 沉淀物质的量变化如图2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 1) 已知A中的金属元素是短周期元素, 则该元素是:_______ ( 写元素符号) , 写出Ca C2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
( 2) 根据V1∶V2= 5∶7, 可算出混合烃中平均每1 mol烃分子含有______mol C, 由此可知 气态混合 烃中含有 乙炔和________ .
( 3) A的化学式为_______ .
( 4) 原混合物中Ca C2的物质的量为_____mol, A的质量为________g.
解析: 一是确定具体地从定性定量确定金属碳化物中碳的化合价与烃分子结构的对应关系, 二是确定金属碳化物中碳个数、烃分子个数、CO2个数三者联系, 问题得到解决.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关键问题分析 篇10
关键词:数据挖掘,时间序列,数据库
在数据库技术迅猛发展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日臻完善的今天,数据库的规模与日俱增,数量不断增多,并且这些激增的数据中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传统的数据库存储和查询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数据中隐含知识的渴求。而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技术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可以在确保数据挖掘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因此,对于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在实践应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概述
1. 1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含义
通常而言,各个数据单元均可以由一个数据变量和时间变量所组成的二元组来加以表示,比如股票价格和商品的销售金额等,所以可以将这些数据按照时间的顺序加以排列,这样就构成了所谓的时间序列数据库。在这些时间序列数据中包含着许多未知的有用信息,具有很高的挖掘价值。而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就是从这些大型的时间序列数据库中找到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有用数据。
1. 2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内容
在对当前国内外就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归纳为时间序列数据变换、时间序列数据可视化、时间序列数据库相似搜索、时间序列聚类分类分析、时间序列预测以及时间序列分割与模式发现等几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变换实际上就是将原始状态下所对应的时间序列在某个特征空间下的映像时间序列来对最初的原始时间序列进行描述,其可以有效地减少计算所花费的成本,并且实际的数据压缩率更高; 时间序列数据可视化则是将那些繁杂的时间序列在数据挖掘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图形图像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下而变得直观化、形象化,以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 时间序列聚类和分类分析则是根据时间粒度和模式长度的不同而将待处理的序列数据进行适当的分割和聚类处理,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分析; 时间序列数据库相似搜索则是遵循相应的搜索算法来对于那些相似性时间序列数据库进行搜索,以避免出现漏报问题; 时间序列分割与模式发现主要用于时间序列的分割算法应用中以及系统模型变化的检测中,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在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中若干关键问题的分析
2. 1 传统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过程和分类分析
首先,从数据挖掘的过程来讲,传统时间序列数据挖掘过程可以主要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和知识同化。其次,从数据挖掘的分类来讲,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找寻到用户所需的数据。根据数据挖掘作用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分类模式、偏差分析和序列模式等预测性模式和关联模式、聚类模式等描述型模式,并且描述型模式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预测。而就具体的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分类而言,其主要包括分类模式、关联规则、聚类模式偏差分析、序列模式和回归模式等几个部分,下面就这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第一,序列模式。序列模式是数据挖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其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比如疾病诊断、DNA序列分析、自然灾害预测、Web访问模式的预测等,并且该种模式与管理规则之间比较类似,其也是重点把握数据间的联系。但是为了发现序列模式,相关人员必须要确定事件有无发生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比如,在购买彩色电视的人群中,有50% 的人群会选择在半年内购买影碟机。
第二,关联规则。关联规则又被称为管理模式,其实际上就是形如X→Y的逻辑关系式,并且其中的X和Y分别代表数据库中属性取值的判断。在当前的管理规则算法中,常用的关联规则算法策略是将其分解成两个主要的子任务,即频繁项集的产生和规则的产生。
第三,分类模式。分类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在已有训练集或者数据集的基础上来构造一个分类模型或者分类函数,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数据预测中来确保数据的挖掘的质量。
第四,回归模式。与分类模式类似,回归模式的函数定义也是借助相应的数学集合模型来表示,但是其预测值是连续的,这点与分类模式预测值的离散性是相互区别的。
第五,偏差分析。在时间序列数据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记录,找出这些异常记录在确保数据挖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偏差包含许多潜在的知识,比如分类中不规则的特例、反常实例或者偏差预测值过大的模型等。
第六,聚类模式。所谓的聚类实际上就是将一组时间序列数据按照差异性和相似性规程来进行合适的分类,以尽可能地减小同类别数据间的差异性,增强他们之间的相似性,提高数据挖掘的质量。
2. 2 传统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
理论上来讲,传统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方法主要包括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粗集方法、遗传算法、模糊集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概念树方法、可视化技术和贝叶斯网络等几种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比如其中的神经网络方法具有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鲁棒性好的优势,非常适合用于解决数据挖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近些年人们关注度比较大的一种方式,并且其更加适合于当前我国市场数据库的建模与分析; 概念树方法则是对时间序列数据库中记录的属性字段按照归类的方法进行抽象所得到的层次结构,这点与我国所指定的省市县地区结构分布类似; 可视化技术则大大拓宽了我国传统图表所具有的功能,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地剖析时间序列数据,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归纳数据中存在的规律性;粗集方法则是一种研究不确定、不精确数学知识的工具,其具有操作简便、算法简单等优点,所以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方法。
2. 3 传统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局限性
通常而言,建模是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所建模型大都局限于常参数、平稳的单变量CARMA模型或ARMA模型,所以实际的数据挖掘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准确性和可靠性无法得以保证。另外,其局限性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建模方法所采用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或者最大似然法的计算量非常大,并且计算的可靠性比较低;没有考虑到噪声污染所对应的时间序列,即数据的滤波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估计处理; 实际所用的分析方法主要为谱分析法( 或频域方法) 等,所以为了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要对这些局限性问题进行切实解决。而现代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方式则可以有效地突破上述传统时间序列数据挖掘中存在的种种局限点,不仅可以简化建模及其计算的方法,也可以用新型的新息方法和状态空间方法来取代传统时间序列,还可以有效地应用自校正和自适应预测原理来分析现代时间序列,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升时间序列挖掘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相关人员必须要不断发展、改造和创新时间序列的分析方式和手段。
总之,随着数据收集技术和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日臻完善,人们所积累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同时这些与日俱增的数据背后也涵盖了大量的重要数据信息,但是传统的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手段却无法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要采用现代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手段,同时要不断完善和创造新的方法,从而更好地使用当前与日倶增的时间序列数据。
参考文献
[1]刘劲松.数据挖掘中的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J].信息技术,2014,11(7):100-102.
[2]贾澎涛.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24(11):15-17.
关键问题分析 篇11
摘要: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逐步应用在生活、经济领域中,其是电力企业设备实用化的重要技术平台,同时也针对用电客户实施用电信息、管理、应用一体化的综合平台。因此,分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用化关键问题,为今后的用电网络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一体化;实用化;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TM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97-0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也被称为负荷监控系统,其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来形成具有监控和管理功能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本文则首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使设计出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满足国网“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总体要求。
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阐述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基于传统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演变而来的,其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来实现的综合管理系统,由于传统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只具有单一的控制功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现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控制功能,实现了综合负荷动态分析、用电检查管理及远程抄表等一体化的控制技术。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强化了电力负荷的管理功能,也实现了对用电客户的实时电流、电量等用电信息的采集,同时也为其他部门的电费核算提供了准确的实时数据源。
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
用电信息采集设备也被称为用电信息采集终端,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对用户电表数据进行采集并对其进行管理和传输,以达到数据信息实用化的目的,根据采集对象及应用场所分析,用电信息采集终端主要分为变压器采集终端、集中抄表终端等两种类型。对于采集主站技术层次架构,主要分为营销采集业务应用、数据库管理和前置采集平台等三部分,其中,采集设备、主站之间形成的通信带提供了为主站和终端之间信息交互的无线和有限通信信道,并负责收集和提供整个信息系统的原始用电信息,通过执行相关控制指令来实现营销业务的应用和采集的处理。对于采集主站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关系,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采集主站主要应用于营销业务应用的电费计算、线损分析及用电检查等各个业务领域中,通过与营销业务中的数据采集、用电控制执行等采集业务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系统的信息交互。然而,采集的数据类型主要包括电能量数据、电能质量数据、抄表数据等。
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用化关键问题及对策
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用化关键问题,主要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运行和应用中出现的通信通道取舍、采集三率等关键问题。因此,下面分析用电系统采集系统建设和应用实际中存在的实用化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低压选采集抄表中的广泛应用。
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道建管和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信架构主要分为主站系统与集中器之间的远程通信和集中器与采集器之间的本地通信等两个层次,如图1所示。对于远程通信来说,其有多种实现方式,而对于本地通信来说,普遍采用电力载波通信方式。分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远程通信,如对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道的选取,若采用230MHz專网通信技术,其系统规模不仅容易受到地形的限制,受无线频点资源的限制,其系统规模也难以扩大;若采用GPRS公网通信技术,具有成本低、方便维护的特点,虽然该通信技术可以满足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需求。但是,GPRS公网通信技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快速和廉价的WAP接入手段,这就导致该通信技术所提供的GPRS网络服务和配置不完全适应用采集系统的建设需要。由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具有采集点数量巨大和采集任务重的特点,因此,在信通道建设中,需要预留一定的备用容量,这就需要采用通信容量较大的通信通道来进行用电采集系统和集中器的通信,一般采用远程通信模式来实现光纤通信,如采用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虽然该光纤通信具有商业化应用的特点,但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其存在固有的弱点,因此,采用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因此,针对当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道选取和应用上的困境,应提出用采系统通道建管和应用的问题解决方案,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中,普遍采用光纤通信和GPRS公网通信技术,从建设成本和建设难度上来说,光纤通道在工程实施上比GPRS公网通信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其投资较少、也比较容易建设;从技术层面和系统运行管理维护上来说,光纤通道具有通信容量大、抗干扰性强和容易定位处理的特点,因此,光纤通道比GPRS具有明显的优点。因此,对于用电采集系统复合通道建管技术方案,考虑到通道建设的需求,应注重通道建设的综合成本;通道建设的适度超前性、通道建设的运管工作和基本的信息采集需求,结合系统工程实践需求,充分发挥光纤通道的高效通信的优势,从而设计出复合通道建管系统方案。在系统解决方案中,应注重以下关键点:第一,在通道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限制因素,注重通道问题的实时监控,根据GPRS通道和光纤通道的特性来针对性地实施监控,以保证通道故障的准确定位;第二,复合通道应以光纤通道为主、GPRS为辅,实现光纤通道和GPRS的自动切换;第三,对于单一光纤通道,在遇到大型故障时,可以将光纤通道改造成光纤、GPRS复合双通道;在遇到小型故障时,可以通过快速启动GPRS临时通道来排骨故障;对于单一GPRS通道可以通过快速定位故障点来实现通道的恢复。
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采集抄存在的采集三率问题及对策
由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设备终端较多,涉及面广,导致实用化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规模巨大,这就要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具有较高的采集率、采集成功率和采集正确率等,采集率是指在用电采集所覆盖用户区域的电能表接入系统的概率,针对老用户表计来说,需要实现全部覆盖的目标,而新装用户在实现全部覆盖目标上,其存在很大的风险。采集成功率是指在接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所有电能表指数成功采集的电表数所占的比例,在工程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采集表计的问题,以满足采集成功率的要求标准;而采集正确率是指在成功采集电表数中指数采集正确的电表数所占的比例。由于需要正确判断采集成功的表计指数,若数据信息有误,则需要获取正确指数信息的保障措施,但当前还没有简便的措施来确保采集的表计指数。
因此,针对用采系统采集三率问题,应提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低压远采中的采集三率保障方案,根据低压远程采集抄工作实践,在采集率问题上,对于老用户表计,应确保100%采集率覆盖目标的实现,对于新装用户,应确保采集设备在安装过程中新老用户100%接入用电采集系统。针对采集成功率的解决措施,第一,应采集表计的基数越大的情况下,应根据相关标准要求来做好远采的工作,从而提高采集的成功率;第二,对于采集失败表计的补救措施,应采用人工掌机补抄法、人工补抄法等措施;第三,通过建立信息档案来明确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以保证采集的成功率。对于采集正确率的保障措施,若不能正确判断出信息,则造成采回的表计指数不能为电费计算提高可靠的参考依据。因此,定期对智能表进行校值,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实时统计分析,并实施跟踪,以保证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未来发展前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基于传统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实现了用户供电管理、销售用电管理、远程抄表、线损管理、负荷监控管理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其不仅实现了对用户的多方位服务,也实现对用户的人性化服务,将用户与供电公司之间建立网络互动连接,从而实现了系统数据读取的及时性和实时性,因此,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以移动通讯网络为通讯载体来实现线程终端、系统主站之间的数据通讯的目的。同时,实现集用电异常智能判断告警技术、现代数字通讯技术和电力营销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序列,从而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五、结束语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来实现的集用户实时用电信息、采信息采集、應用、管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因此,为了使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更加完善,应注重分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用性关键问题,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中所存在的关键问题来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建立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更智能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提高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以保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江溢,祝恩国,杜新纲,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2):131-135.
[2]张继承.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用化关键问题与对策[J].通讯世界,2013,(23):54-55.
[3]潘继雄,禹仲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用化及四分线损管理[J].大众用电,2011,(6):10-11.
[4]夏泽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用化关键问题及探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S1):10-13.
[5]谭澈.沈阳供电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与改进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6]杨子江.县级供电企业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7]周艾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评估体系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8]冯隆基.南京首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用化运行[N].国家电网报,2011-01-29002.
电力线路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分析 篇12
1 电力线路施工的构成和发展
为了保障电力线路的正常施工和线路后期的施工不会对周围的环境、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电力线路往往采用架空的方式分布在高空中。这样不仅可减少复杂线路对陆地交通的影响, 还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触电事故。我国电力线路主要是由杆塔、导线、拉线和相应的避雷设备组成。杆塔为架空线路的地下支撑;导线可安全、损耗较小地传送电力;拉线可保障杆塔的稳定性, 使杆塔在恶劣的暴风、雷雨等天气仍能顺利传送电力;避雷设备可避免因雷击而造成设备损害和人员伤亡。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 电力线路在输电线的材质上、电力支撑的架构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使我国的电力传送损耗更小, 电力设备更加稳固、耐用, 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可见, 我国的电力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电力线路中的高压输电塔如图1所示。
2 电力线路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虽然我国的电力线路施工技术已相对成熟, 但是, 我国的电力线路施工仍然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1) 基础工程技术问题。该问题是电力施工中应最先解决的, 它决定着电力线路在后期施工中是否会发生地面下沉、架构倒塌等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 需要施工人员详细考察施工的地理位置, 并制订符合当地要求的电力线路施工方案, 从而为后期电力线路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与支撑输电线相关杆塔组合的技术性问题。随着我国用电量的增多, 一些小的电力传送线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 一些庞大的电路架构逐渐建成, 因此, 我们对输电线路的杆塔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杆塔由塔杆和拉线等组成, 如图2所示。有序组合这些组成部分可形成像铁塔一样的支撑结构, 有力保障了大规模电路传输的稳定性, 增强了现代电路架构对繁重输电线路的支撑力。 (3) 线路维护问题。在电力线路的施工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比如恶劣天气等, 易使供电线路发生故障。因此, 我们应实时监控电力线路, 一旦发现问题, 应及时处理, 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定期维修, 以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3 电力线路施工中的管理问题
电力线路的施工管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效益和发展。如果具备合理的管理方式, 则在电力线路施工中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在电力线路施工前, 往往要制订详细的施工方案, 规划施工的时间、线路和方式等, 并严格执行。此外, 还应派相关人员监管工期, 如果发现工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 则应及时反馈, 并适当调整实施方案, 从而使电力线路施工的各个阶段处于掌控之中。在此基础上, 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使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配合, 减少施工中不必要的麻烦, 为电力线路的施工做好铺垫。由此可见, 电力线路的施工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它能使工程按照一定的标准有序进行, 有效保障了工程的工期和质量, 使工程处于动态管理之中, 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 意见和建议
电力线路施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为了保障该项任务顺利完成, 我们应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基材质, 选择相应的技术措施。比如在平地或丘陵地区, 适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塔;在无地下水的硬塑黏性土地基, 适合采用掏挖基础施工技术。此外, 还要优化电力线路施工中的各个环节, 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 优化施工设计方案。目前, 多数施工方都把施工的重点放在施工环节上, 而对施工前期的设计和投入不足。好的设计是工程成功的一半, 因此, 一套好的设计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 可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 从而为工程建设选择出一套最佳的设计方案, 促使施工方案不断优化。 (2) 优化资金投入。在线路施工过程中, 资金是施工方重点考虑的方面, 但片面地追求资金最小化是不现实的, 多数不合格的工程是因施工方选用了不达标的工程材料而造成的。因此, 我们应合理设计电力线路的支撑架构, 减少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同时, 采用优质的新技术、新材料, 从而节省工程开支。优化是一项全局性的措施, 正确处理中间的各个环节, 可保证电力线路施工的有序进行。
5 结束语
电力线路施工是电力传送的基础工程, 只有优质的电力线路施工, 才能保障我国的电能源源不断地传送。电力线路施工的过程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此, 我们应运用纯熟的技术和科学的理论, 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同时, 应有效管理工程, 减少可避免的失误。电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已经被运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 希望上述分析可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要:通过分析电力线路施工中的关键问题, 提出了一些与电力线路施工相关的建议, 以期为电力施工向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电力线路,工程管理,电力故障,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催湛彦.论述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中技术问题及处理措施[J].电源技术应用, 2013 (07) .
【关键问题分析】推荐阅读:
关键问题06-14
解决关键问题05-10
关键问题讨论07-13
投资的关键问题07-23
教学关键性问题11-10
营销的三个关键问题11-12
抓住关键解决问题事例06-19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范文05-21
等离子点火的关键问题05-20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律关键问题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