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地质条件

2024-09-25

不良地质条件(精选12篇)

不良地质条件 篇1

摘要:详细分析在不良的地质条件下过坝公路的相关施工技术, 从而为提高过坝公路施工质量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过坝公路施工,不良地质条件,施工技术

0引言

目前, 我国的公路发展正处于相对快速时期, 但是, 我国的施工管理条例未有跟上发展的速度。在施工过程中, 如果遇到不良地质条件时, 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针对这种情况, 要不断地提高过坝公路的施工质量与施工水平, 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 与此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从而有利于我国过坝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减少事故发生率, 促进我国公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不良地质条件下过坝公路施工概述

我国正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 这更加快了我国公路施工建设的速度。公路施工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这使我国公路在建设中的利益分配和经营体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 也让公路建设的安全性变得更加重要。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与实际需求, 所构建的过坝公路长度与等级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在此, 需要对排水系统进行重点施工。其主要施工方式为挖出过坝公路的松散土体, 再采用深孔锚筋和混凝土挡墙浇筑施工方式, 最后再将路面整顿压实, 从而完成整个过坝公路的施工。

过坝公路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与安全。因此, 在不良地质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时, 要特别注意公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 防止过坝公路质量不合格、破坏周边生态环境现象的出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可以选择一些施工比较简单且能够达到较好施工效果的地方,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保证过坝公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过坝公路具体施工技术

在过坝公路施工过程中, 由于受到不良地质条件的影响, 增加了施工难度, 也提高了工程的繁琐程度。针对这一状况, 需要加强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结合相关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 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 提高过坝公路的施工质量,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裂缝处理技术

裂缝是高速公路施工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 通常由冻缩和干缩造成, 这些裂缝一般不会对行车和路面结构造成深层次的影响, 需要相关人员提高重视, 一经发现裂缝, 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及时处理, 可以根据裂缝的宽度进行封闭防水。当路面上出现的是一些分裂或者轻微的龟裂而没有明显的变形时, 可以采用刷油的方式解决, 也可以采用封油的方式进行封面, 这样可以有效防治路面渗水导致裂缝扩大。如果是因为基层和土层的破坏造成的裂缝, 要经过调查进行考证, 然后采取挖补法对基层和土层的病害进行治理, 经过密实和稳定, 再对面层进行治理。

2.2 混凝土施工技术

作为公路施工基础施工材料, 其对保证过坝公路路面平整、稳定性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混凝土的基本材料是水、石, 水泥和粘合剂, 这些原始材料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综合性能。如果施工单位对原始材料的质量不负责任, 且工作人员不认真检查, 原始材料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成品的质量, 混凝土的粘合会受到极大的破坏。在公路建设中, 能使大多数人认可工程的施工质量, 就应该将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所以, 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是施工单位的首要任务。对于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 工作人员要特别注意, 无论哪种因素引起混凝土的裂缝, 都会对施工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只有对于这些原因重视, 才能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完美。

2.3 过坝公路防渗漏施工技术

在过坝公路的施工过程中, 在完善排水系统的同时, 还需要加强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 即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增强公路的防渗功能, 从而为提高过坝公路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效率提供技术保证与理论支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相关施工人员必须结合过坝公路的堤水源年增长量以及当地的年平均降雨量和路堤上游汇水面积等因素科学合理地掌握过坝公路的路堤总需水量, 从而有效地应对过坝公路渗漏状况的出现。具体而言, 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有效地设计出适合当地状况的泄洪涵洞, 与此同时, 科学设计边沟水排向等, 从而增强过坝公路的防渗漏效果。另一方面, 公路沉降问题也是影响过坝公路施工与运行安全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情况, 需要相关施工人员采取线性渐变的方式, 不断加载预压等施工技术来有效地防治公路出现沉降状况, 最终为不断提高过坝公路的施工质量, 有效控制施工总体成本做出重要贡献。

3结语

通过过坝公路在不良条件下施工安全技术进行探讨与分析, 可以有效加强施工管理, 从而防止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不安全因素问题, 确保整体施工的质量, 有效加强安全管理。在以后的公路建设中, 随着施工工艺与技术等不断发展与深入, 极大促进过坝公路施工进步, 从而为我国过坝公路施工质量的提高, 促进公路交通事业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桂, 杨健辉, 魏加志, 等.三峡翻坝公路秋千坪隧道塌方的岩体稳定性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 :239-244.

[2]郭国和, 吴国雄, 程尊兰.川藏公路南线泥石流坝溃决洪水过程试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 .

[3]张丽芬, 廖武林, 曾夏生, 等.水库诱发地震对混凝土坝的影响及抗震设防[J].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 (5) .

不良地质条件 篇2

根据超前地质预报的反馈情况,对有可能发生塌方的地段的施工遵循:“管超前、短开挖、弱爆破、快衬砌、勤检查、勤量测”的原则施工。

1预防塌方施工措施

预防隧道施工塌方,首先做好地质预报,选择相应的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在施工中其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超前小导管注浆配合钢架;

为了确保掌子面稳定,超前支护采用φ42小导管,环向间距30cm,长3.5m,搭接长度1.5m,外插角5°~10°。注双液浆:水泥浆与水玻璃的体积比1:1,水泥浆为水灰1:1,注浆压力为0.2~2MPa。

○2优化施工工序,采用短台阶法施工

为了及时封闭成环,减少围岩暴露时间,采用短台阶法施工。上台阶长度不大于5m,仰拱和边墙紧跟下台阶。

○3及时衬砌

仰拱施工须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衬砌距掌子面不得超过步长要求。

Ⅲ级最前掌子面至仰拱距离≤90m,最前掌子面至二衬距离≤120m;

Ⅳ级最前掌子面至仰拱距离≤50m,最前掌子面至二衬距离≤90m; Ⅴ级最前掌子面至仰拱距离≤40m,最前掌子面至二衬距离≤70m; ○4弱爆破

在爆破时,要用浅眼、密眼,并严格控制药量或微差毫秒爆破。○5 勤检查、勤量测

若围岩发现有变形或异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隐患。加强变形监控,瓦斯的检测,加强通风,瓦斯浓度达到0.5%以下。

2瓦斯隧道塌方处理措施

⑴ 对塌方体上方聚积的瓦斯设置局部通风排除; ⑵ 对塌方地段的岩隙加强监测工作,掌握瓦斯浓度变化情况,及时发出险情报告。

⑶ 对塌腔裸露围岩及时采用喷射混凝土进行封闭围岩,喷射混凝土不小于20cm(分次喷射)。

不良地质体超前预测方法综述 篇3

【关键词】不良地质体;地表预测;地下预测;地球物理预测;地质预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186

在矿山工程、岩土工程、隧道工程等坑道开挖过程中,掌子面前方存在着诸如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溶洞、空洞、突水、突泥、涌沙、塌方、岩爆等不良地质隐患,进而导致局部崩塌、掉快、落石等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体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施工人员及设备安全。因此,为避免在坑道开挖过程中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的安全,需对不良地质体进行超前预测。现有技术主要从地表和地下、地质、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等方法对不良地质体进行超前预测[1]。

一、地表超前预测

地表超前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地球物理方法,同时也可结合地质、化探等方法。

(一)瞬变电磁法

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地下介质中引起的二次感应涡流场,从而探测介质电阻率的一种方法。对低阻体反应敏感的特性使得瞬变电磁法在岩溶洞穴等含水地质、煤矿采空区、深部不规则水体等预测方面适用性较强。

(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是利用不同岩石的电导率差异观测一次场电位和磁场强度变化的一种电磁勘探方法。该方法探测深度较大,横向分辨率高,可以灵敏地发现断层[2]。

(三)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通过发射天线以款脉冲形式向掌子面前方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界面发生反射,接收天线接收反射的电磁波。根据接收到电磁波的波形、振幅和时间的变化特征推断掌子面前方地质体的空间位置、结构、形态和埋藏深度。

(四)地质分析

通过对前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水文地质、地层柱状图等的查阅,全面掌握工程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地质情况,并对主要不良地质体的种类、展布以及规模作出初步预测。

(五)地球化学探查

地下气体如氡气沿断层带上升至采空区不断聚集。地球化学探查方法通过捕捉、识别地下气体形成的异常分布以探查断层、采空区的存在。地球化学探查方法具有投资小、异常直观等特点。

二、地下超前预测

地下超前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地球物理方法以及地质方法。

(一)地质编录

在巷道开挖时,对掌子面揭露的地层、岩性、产状、地质界线、地质构造等进行地质素描,重点反映软硬岩展布及风化程度、断层性质、规模、产状、节理间距、组数等不良地质体的产出规模、展布形式,并对掌子面前方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体进行预测。

(二)超前钻孔

在巷道开挖过程中,通过对地层进行钻孔取芯编录,准确判断掌子面前方左右两侧的地层岩性、构造、围岩级别以及含水性等地质参数,进而查明地层走向、倾角、厚度等地质参数。

(三)隧道地震勘探法

小药量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号沿隧道方向以球面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岩层中地震波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在其界面处被反射,并被高精度的接收器接收。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前方围岩性质、节理裂隙分布、软弱岩层及含水状况的分析,最终显示各种围岩构造界面与隧道轴线相交呈现的角度及距掌子面的距离,并初步测定岩石的弹性模量、密度、泊松比等参数。高投入的设备以及施工期间的安全风险使得隧道地震勘探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

(四)水平声波法

水平声波法的原理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和费马原理。声波在岩土体中的传播速度及幅度等参数和岩土体的组成成分、密度、弹性模量以及结构状态有关。当声波传播路径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固体介质界面时,波的传播将发生折射、反射和波型转换。声波由完整岩体传播至碎裂岩或土组成的破碎带时,就是声波从高阻抗介质到低阻抗介质的典型情况。根据断层、岩体风化破碎带、软弱夹层、岩溶以及地下水富集带等不良地质体与周边地质体的声学特性差异,通过探测反射波信号,便可了解前方岩体的变化情况。

(五)陆地声纳法

陆地声纳法在掌子面上采用极小偏移距,单点采集高频地震反射信号形成连续剖面,通过十字形观测系统和宽频带脉冲接收技术,预报掌子面前方断层及其它地质界面的位置和产状。由于该方法需要采集高频地震反射信号,因此也被称为高频地震反射法或垂直地震波反射法。陆地声纳法具有分辨率高的特点,而占用掌子面进而影响生产限制了陆地声纳法的适用性。

(六)真反射层析成像

真反射层析成像法采用空间多点接收和激发系统,基于围岩中岩层边界或不连续带存在的声阻抗差异,通过速度扫描和偏移成像对数据进行后续处理。为充分获得空间波场信息,提高对前方不良地质体的定位精度,检波器和激发的炮点在掌子面迎头、顶板及两个侧帮上呈空间分布。真反射层析成像法在岩体中反射界面位置确定、岩体波速和工程类别划分等应用中具有较高的精度,但过高的实施成本影响了其普遍适用性。

三、结论

隐伏的不良地质体降低了地下工程的进度,对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造成隐患。通过对不良地质体进行地表、地下的立体探测以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种探测方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水平声波法、陆地声纳法等多种探测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预测不良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形态以及规模,为巷道掘进、支护提供可靠的技术情报与服务支撑,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而保障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陈勇,纪传宾,朱建华. 隧道施工不良地质灾害预测及处理措施[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15): 59~60.

不良地质条件下过坝公路施工技术 篇4

1.1 不良地质的特点

影响地质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的水文情况以及气候情况, 如果地方的降水量偏高或偏低就会对地下水的水位造成影响, 进而影响到土层, 低下水位高的土层通常含水量较高, 土质较柔软。而软弱土质是最不利于进行公路建设的, 通常丘陵地形、盆地地形以及河海的浅谈位置的土层都属于软土土质。软弱土层因其水分较多, 排水能力较差、抵抗剪力性能较低, 同时这种土质中含有大量细沙, 会降低土壤厚度, 从而对公路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1.2 不良地质对公路建设的影响

如果公路选址区域的地质条件较差, 会对公路的路基建设造成很大影响, 在软弱土质上修建公路, 很容易造成公路凹凸或倾斜, 还会降低道路的排水性能。如果水文条件较为恶劣, 也会降低公路的稳定性, 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公路施工技术进行施工。

2 坝上修路的特征和施工流程

2.1 过坝公路施工的特征

为了便利市民出行, 确保大坝两岸来往通畅。因此需要在水电大坝或防洪大坝上修建公路。而通常大坝的下方都会存在一些冲刷沟, 这些冲沟会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如果施工技术选择不当很有可能出严重的交通事故。

2.2 坝上建路的施工流程

过坝公路施工需要经过以下环节:1) 挖掘松散体;2) 配置混凝土, 用混凝土来浇筑公路的垫层;3) 修造公路的排水系统;4) 将排水管埋装到公路下;5) 配置混凝土浇筑公路的面板;6) 回填材料并进行碾压处理;7) 对锚筋结构进行预应力加工。

3 坝上修路的技术施工

3.1 抛砂排淤技术施工

只有在水电大坝结构稳定的情况下, 公路工程机械设备才能顺利进入施工现场。但水电大坝的通常坡度较陡, 坝面缺乏稳定性, 要想改善这一状况可以通过抛砂排淤技术来提高土层的密实度, 消除堤坝内部的孔洞。抛砂排淤技术施工, 首先要挖掘较深的公路基础, 然后抛除土层中的沙砾和石块, 排除造成土层孔洞的杂质, 接着在地基处铺垫一层砂土垫层。在进行抛砂排淤技术施工时, 技术人员必须控制好抛除的沙砾分量, 要适量抛砂才能提高公路地基的承重能力。但这种技术施工只能使土层密实, 却无法避免地基沉降。

3.2 堆载预压技术施工

堆载预压是目前为改良土层条件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施工技术, 这种施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施工成本较低, 但施工需要消耗的工时较多[1]。堆载预压施工需要搭配沙砾隔层, 用沙砾作为隔层可以提高公路的排水性能。进行堆载预压施工需要一段较长的预压时间, 要确保公路质量, 预压时间应该至少要经过六个月。运用堆载预压技术进行施工, 不能与其他施工工作同时进行。

3.3 填筑路堤技术施工

运用抗老化、高强度的材料制作成加筋, 然后运用加筋来填筑公路路堤, 可以有效提高路基的稳定性和公路的强度。通常制作加筋的建筑材料是土工编织物等合成建材, 运用加筋修建路堤有两大好处:1) 可以有效降低公路路基发生沉降的机率, 大幅提升路基的载重能力, 使建成的公路更安全更耐用;2) 强化道路土层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防止路基沉降。运用加筋来填筑路堤可以改良软弱土层条件, 但这种技术施工没有固定的理论运算凭据, 因此通过这种技术修筑路堤必须依靠技术人员的施工经验。

4 坝上修剪公路的技术施工策略

4.1 路回填技术施工

在堤坝上修建公路, 首先要进行基桩施工, 然后再运用混合填充材料进行回填施工, 这样才能确保路基稳固、坚实, 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技术人员在进行回填操作以前, 要先运用原料来制作填充材料, 制作材料必须按照适合的原料配置比例进行, 配成材料后需要通过夯实测试, 这样才能确保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载重能力。在一般的过坝公路施工中, 填充材料经过4次夯实后, 质量应符合以下几点:1) 材料的平均干度应在2.26g/cm3左右;2) 材料内部存在的孔隙比率应约等于17.5%;3) 材料出现沉降的机率应在11.7%左右;4) 填充厚度应在40cm~50cm之间[2]。必须要注意的是, 混合制作填充材料必须按照一定配比, 其中石块的大小应在30cm内, 沙砾在材料中的比率必须低于5%。进行混合材料填充施工最普遍的操作方法是地基夯实方法。

4.2 路堤填筑技术施工

再进行回填施工时, 要注意把握填充混合材料的时长和速度。完成坝上公路的基地建设施工之后, 为保障公路基地的坚固性和稳定性, 应该尽快开展填筑公路路堤的施工, 这样可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路基预压施工。填筑路基的施工环节, 应该排在公路排水系统建设完成后。为了缩短施工时间, 及早让公路可以投入使用, 在填筑路堤时要控制好施工速率以及填筑施工的宽度, 一般最适当的路堤快读应在40cm左右。

4.3 路基压实技术施工

要提高路基压实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压实设备。在进行路基压实施工时, 技术人员要严格控制碾压的厚度, 使用不同的压实机械、土层质量不同, 压出的厚度也不尽相同。运用压路设备压实路基, 首先应该确定好松铺的适宜厚度, 通常过坝公路的松铺厚度应不超过30cm。同时, 还需要把握好摊铺的适宜坡度及厚度。在进行路基压实处理时, 技术人员要经常检查碾压状况, 选用不同的压路工具进行碾压, 碾压施工效果也不尽相同。。

4.4 浇筑混凝土技术施工

为了提高堤坝公路的坚固性和稳定性, 在修建坝上公路时, 必须使用浇筑混凝土技术施工方法。依照堤坝修路的施工环境, 为了确保建筑材料可以快速进出传输, 必须在公路建设工地的边坡位置搭建临时栈桥通道, 还要设置溜槽。混凝土技术施工包含多项施工环节, 其中最关键的是筑造基础板和公路面板。在面板的连接处应该铺上一些油毛毡, 再刷上沥青材料, 然后选择直径不超过75mm的PVC材质管道作为排水管, 安装到间隔中。要提高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 在进行浇筑操作时, 必须把握好混凝土的厚度, 控制后机器振捣的力度和时间。一般情况下, 在进行公路建设第一期混凝土浇筑施工时, 要完成埋装钢条的技术施工。在公路面板做好后, 应该采用凿毛技术调整混凝土结构, 修正埋装钢条的位置, 然后才能使用模版进行混凝土浇筑。

5 结论

综上所述, 在堤坝土层条件较为恶劣的环境中进行公路施工, 首先必须确保路基稳定、路面平整, 这样才能保障公路的安全性。要在不良土层上建设一条优质的公路, 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建设技术进行公路施工。

摘要:目前, 我国许多城市都修建了防洪大坝, 这些堤坝通常占地较大、范围较广, 为便利市民出行, 必须在大坝上修建公路。本文笔者介绍低质土层的主要特点, 分析土层对公路施工的影响, 并提出一些有助于开展过坝公路建设的技术施工方法。

关键词:不良地质,过坝公路,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杨天武.公路不良地质处理措施及应用[J].交通世界 (建养.机械) , 2011 (4) :66-67.

不良地质条件 篇5

地处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是我国西南部较典型的山区,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其所辖8县1市1特区,总面积18032 km2,总人口360.72万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至上百万元,给地方经济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近年来,随着土地开发的不断深入,地质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之气候的.变化,地质灾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本文从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其地质环境条件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作 者:胡涛 HU Tao  作者单位:贵州省地矿局,一○三地质大队,贵州,铜仁,554300 刊 名:矿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MINERALOGICA SINICA 年,卷(期): 27(3) 分类号:P694 关键词:铜仁地区   地质灾害   现状   地质环境  

上寨隧道出口不良地质洞口段处理 篇6

关键词:公路隧道;地表裂缝;拱顶下沉

中图分类号:U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1-0059-02

随着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山区高速公路的修建,公路隧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穿越山岭时,由于受路线走廊带的限制或者路线标高等的控制,隧道不可避免的要穿越不良地质体。同时由于施工管理的不规范,在施工时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及时、合理处理这些问题对工程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地质地貌及工程简介

隧址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鸡照村境内,隧道穿越区为构造隆升低山工程地质区,山体为南北走向,地势总体北低南高,隧道与山脊近于直交,沿隧道轴向山体浑圆,两侧低,中部高。出口段地形较陡,坡角约37°。隧道采用分离式,左线总长为2 760 m,右线总长为2 727 m,隧道左线最大埋深370.0 m,右线最大埋深约368.0 m。

2 洞口处地质地貌(洞口段地质进行了补勘)

隧道出口位于一崩坡积体,崩坡积体平面形态总体呈似舌型,轴向最长175 m,横向最宽100 m,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坡体后缘基岩出露。据钻探揭露,上部覆盖块石土最深处29.7 m,平均厚度约18 m。崩坡积体后壁似呈不规则的圈椅状,局部为折线形,基岩出露,呈高约5 m~20 m、坡度55°~70°的陡坎,出露的岩性为泥灰岩,呈青灰色,岩质较新鲜。前缘隧道右线洞口两侧均有基岩出露,中后部为崩坡积块石土。崩坡积体表层覆盖0.5 m~1.2 m的崩坡积含碎块石亚黏土,下部为含有亚黏土的碎石土及块石土,结构较疏松。从钻探资料表明,孔隙较发育,贯通性较好较,钻探过程中出现漏水现象。块石的母岩成份为泥灰岩及砂岩。

3 原设计对该段的处理

原设计考虑到洞口段位于坡积体内,且碎石成分相对较大,在该段衬砌采用洞口加强段衬砌及30 mφ108×9大管棚的基础上,对该山体采用了地表注浆加固。注浆管采用φ50×4的钢管,管壁每15 cm交错布置直径为8 mm的孔,注浆浆液采用1∶1的水泥砂浆。注浆范围为:横向由隧道中心线向左、右侧各13 m;纵向由左、右洞明暗交接处起向洞身方向分别为44 m和40 m;竖向注浆深度由原地表至弱风化基岩至少3 m。

4 隧道施工情况

在洞口大管棚(30 m)及边、仰坡施工完成的情况下(此时原设计的地表注浆未实施),2008年7月20日,上半断面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开始暗洞部分的施工。2008年8月17日,因截水沟、边仰坡地表开裂严重,洞内出现多道环向裂缝,停止洞内施工。2008年8月22日开始施做地表注浆。2008年9月7日恢复洞身开挖,截至2008年9月17日左洞累计进洞30 m,右洞32.5 m。此时隧道洞顶出现了多道纵、横向裂缝,同时洞内喷射混凝土也多处出现开裂。根据监控量测数据显示,左右洞地表下沉累计分别达58 mm、56 mm,洞内拱顶下沉最大值分别为34 mm、62 mm。通过量测单位对近期数据分析发现变形还在持续,且有加速的迹象。另外边坡咨询单位在洞顶布设的深孔位移监测桩数据显示洞口处仰坡出现明显的异常带,分析认为在距孔口深20.5 m处有形成华东面的趋势,据此边坡咨询单位发出了二级预警报告。针对该情况,2008年9月18日,业主约请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咨询单位、监控量测单位等现场勘察。

5 问题分析及处理方案

对该隧道出现的地表裂缝、拱顶下沉及喷射混凝土开裂现象,分析认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隧道所处山体围岩破碎,且原设计的地表注浆加固也未让实施,这样就未能有效发挥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导致洞内开挖后围岩的塑性变形过大。(2)隧道开挖后应力的重分配和开挖爆破的影响。虽然边坡进行了防护处理,但由于坡体地下水状况变化较大,开挖必然会引起边坡应力调整,加上坡体岩体松散、施工爆破的影响等,从而导致山体的开裂和下沉。根据现场对问题成因的分析,首先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停止掌子面开挖,并喷射10 cm厚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对ZK173+618(明暗交接处)~ZK17+585、YK173+634(明暗交接处)~YK173+600采取以下措施:(1)洞内采取临时钢支撑,对以开挖上半断面采取临时仰拱封闭。(2)上半断面拱脚每侧增设2根4 m长的φ22的锁脚锚杆。(3)洞内采用6 m长的φ50×4的小导管进行径向注浆加固。(4)隧道下导坑落底后,在坡积体范围内加固隧道仰拱基础。(5)加密二衬混凝土钢筋间距,及时施作二衬。根据随后的施工情况,在临时支撑的保护下,施作了洞内径向小导管注浆后就已基本控制的围岩变形,从监控量测数据来看地表开裂和拱顶下沉都得到了有效的抑制。最终在实施完以上所定的措施后,隧道成功的穿越了该段不良地质段。

6 几点认识和体会

(1)洞口处的地勘一定要尽可能的详细准确,因为进洞及洞口段的施工是隧道施工的难点和重点,在准确的地勘前提下,工程设计人员才能做出合理的设计,施工员才能做出合理、安全的施工方案。

(2)控制和节约投资是我们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但这些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不可盲目的一味考虑节省投资。否则的话会事与愿违。

(3)在解决突发问题时,时间上一定要快。各方一定要及时赶赴现场,第一时间掌握现场真实情况,这样不仅利于我们工程人员做出正确的方案,更重要的可是以避免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

Bad Geological Section Processing of Shangzhai Tunnel

Zhou Kang, Xiao Songtao

Abstract: In this paper,we made a discussion of causes and handle suggestions,of the surface cracking、dome subsidence and inside shotcrete cracking,which occur when the export of Shangzhai tunnel crossed the integrated slope.

不良地质条件 篇7

盘海营高速公路全线位于辽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内, 地质较不稳定。K0~K20范围内, 20m 以内地层土体主要为黄褐色粉质粘土、亚粘土及细、中砂, 地下水位深1.0m左右。黄褐色粉质粘土软塑或流塑, 细中砂以松散为主, 局部中密, 属不良地质段落。钻孔桩施工多采用正循环旋转钻钻进的办法。

2 施工方法

2.1 场地规划布置及原材料准备

施工前, 认真考察现场, 合理布置泥浆池、沉淀池及废水处理场, 防止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施工前, 要完成对进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 严把材料质量关, 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现场。

2.2 桩位测量

根据图纸, 完成各桩位的定位测量及相关标高的测定。

2.3 泥浆配制及循环系统的安设

(1) 不良地质地段的灌注桩施工, 泥浆性能指标的确定对整个灌注桩的施工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根据现场实际土质条件分析, 在结合具体成孔工艺的基础上, 通过试配试验选择泥浆性能指标见表1。

(2) 泥浆循环系统

根据施工需要并结合施工场地, 泥浆循环系统需配置泥浆池循环槽、贮浆池、沉淀池。施工前应注意对贮浆池中的泥浆指标重新测定, 性能指标合格后才可以开钻机。

(3) 废浆清除处理

废浆流入沉淀池, 其中的钻渣靠自重沉淀, 形成的废浆要及时装车处理, 避免污染环境。

2.4 施工工艺流程

场地准备→桩位放样→埋设护筒→钻机就位→钻进→清孔→钢筋骨架安装→灌注水下混凝土→验桩。

2.5 钻孔成孔措施

2.5.1 孔前准备

校核已测量的桩位并平整场地, 清除杂物, 换除软土, 夯打密实。应注意钻机底座不宜直接置于不坚实的填土上, 以免产生不均匀沉陷。待场地平整合格后, 开挖桩位, 埋设护筒。护筒应坚实、不漏水。如护筒入土较深时, 宜以压重、振动、锤击或辅以筒内除土等方法沉入, 一般情况下护筒的埋深为2~4m, 直径大于桩径20~40cm, 而且护筒顶端高度宜高出地面30cm左右, 以防杂物、地面水落入或流入井孔内。护筒埋设时, 中心轴线应对正桩位中心, 其偏差不得大于5cm。此外, 还要注意检查机械运转情况并保证泥浆循环系统工作正常。

2.5.2 钻机就位

调整机台位置, 使之水平对中, 并使钻架竖直, 以防止钻进中发生孔斜。保持钻塔、天车滑轮、槽缘回专器中心和桩中心三者在同一垂线上。

2.5.3 钻进注意措施

(1) 钻孔前, 认真检查钻架位置和钻头尺寸是否准确, 并注意检查钻机是否平整。开始钻进时, 进尺应适当控制, 在护筒刃脚处, 应低档慢速钻进, 使刃脚处有坚固的泥皮护壁。钻至刃角下1m后, 可根据土质情况以正常速度钻进。

(2) 在钻进过程中, 应根据钻进过程中的情况变化, 及时检测孔内泥浆的性能指标, 始终保持孔内的泥浆性能指标符合要求, 以保证起到护壁的作用, 确保成孔质量。

(3) 钻孔过程中应对地下状况和土层作详细记录, 并与图纸资料比较。一般情况下, 每钻进2m或图纸标注的地层变化处应在泥浆槽中捞取钻渣样品, 查明土类并记录。施工中应根据实际的地质状况变化, 严格控制钻进速度, 特别是易坍塌地段要轻压、低档慢速、大泵量、稠泥浆钻进。

(4) 钻孔应连续操作, 不得中途停止。

(5) 钻孔必须在距该桩的中心距离5m范围内的其他任何桩的混凝土浇筑24h后才能开始, 以避免扰动正在凝固的临近桩中的混凝土。

2.5.4 清孔

钻进至设计标高, 即可进行清孔, 一般采用的清孔方法为换浆法清孔。在不良地质条件下, 清孔时间不宜过长, 经检测泥浆性能指标合格, 孔底沉渣厚度符合要求 (一般<30cm) 后, 就应尽快拆除钻杆准备下钢筋笼。

2.5.5 钢筋笼的制作及就位

(1) 钢筋笼的制作应符合图纸尺寸, 笼体应完整牢固, 使其不致因搬运而损坏, 并应使用垫块或其他措施, 以保证钢筋有适当的保护层。

(2) 钢筋笼吊放工程中应严格控制, 避免骨架碰撞孔壁而导致坍孔。

(3) 钢筋笼达到设计标高, 并准确就位后, 利用短钢筋焊接固定在钢护筒上, 必要时在护筒加一些配重, 以防止钢筋笼在灌注混凝土时上浮或发生位移。

2.5.6 首批混凝土灌入量 (初灌量) 的确定

开始灌注混凝土时, 为保证灌入的第一次混凝土能够达到要求的埋管高度, 需要进行初灌量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V= (πD2/4) × (H1+H2) + (πd2/4) ×h1

式中:V—初灌量 ( m3) ;

D—桩孔直径 (m) ;

H1—桩孔底至导管底端间距, 一般为0.4m;

H2—导管初次埋置深度 (m) ;

d—导管内径 (m) ;

h1—桩孔内混凝土达到埋置深度H2时, 导管内混凝土柱平衡导管外 (或泥浆) 压力所需要的高度 (m) , 即h1=Hwγw/γc, 其中Hw为井孔内泥浆的深度, γw为井孔内泥浆的重度 (kN/m3) , γc为混凝 土拌和物的重度 (取24kN/m3) 。

2.5.7 下导管及灌注水下混凝土

(1) 预先对导管进行编号, 导管使用前应进行必要的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等试验, 检验合格后, 将导管居中下入孔中, 控制导管的下沉高度, 一般控制高度为距孔底40cm左右。导管下定后, 在导管顶部接漏斗, 并在管中水位以上悬挂混凝土制作的隔水栓, 后将首批混凝土拌和物填筑到漏斗内, 剪断隔水栓的铁丝使混凝土拌和物把管中水挤出, 并埋住导管底部的预定深度。

(2) 灌注过程中, 严格按设计要求配合比拌和, 以确保混凝土有较好的流动性和和易性。

(3) 混凝土浇注应连续进行, 不得留有工作缝。混凝土浇注期间应配备水泵以及吸泥机、高压射水管等设备, 以保持孔内水头和及时处理浇注故障。

(4) 在灌注过程中, 导管的埋置深度一般应控制在2~6m。并且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测探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 及时调整导管的埋深。

(5) 为防止钢筋笼上浮, 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笼底部1m左右时, 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拌和物上升到钢筋笼底口4m以上时, 提升导管, 使其底口高于钢筋笼底部2m以上, 即可恢复正常的灌注速度。

(6) 灌注的桩顶标高应比设计标高高出一定的高度, 一般为0.5~1.0m, 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7) 灌注将近结束时, 应对混凝土的灌入数量进行认真的核对, 以确定所测混凝土的灌注高度是否正确。

2.5.8 桩头的清理

混凝土灌注完毕后应立即拔除护筒, 桩顶预加部分在基坑开挖后予以凿初, 凿除时要防止损毁桩身。采用风镐凿除要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预留10~30cm的高度, 改用人工凿除。

3 结束语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 容易发生坍孔、钻孔倾斜度过大、缩孔、断桩或其他质量缺陷,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 尽量把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应强调以下几点:

(1) 对质量控制以预防为主, 即在施工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2) 严把队伍进场关, 为优良工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3) 严把检测关, 确保成桩质量及工程的安全性。

摘要:着重结合工程实际对不良地质条件下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不良地质,钻孔桩,施工控制

参考文献

[1]JTJ 041-200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

不良地质条件 篇8

影响隧道施工的不良地质条件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塌方、岩爆以及突水和涌水等。

(一)塌方

塌方指的是围岩因为失稳而导致的突发性坍塌、崩塌以及堆塌等灾难性的地质灾害。塌方通常出现在断层破碎带、侵入岩接触带以及岩体结构面不利于组合的地段,是隧道施工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根据统计资料,围岩因为局部失稳导致的塌方占III类围岩中塌方比例的37%,占IV类围岩塌方比例的62%,占V类围岩塌方比例的76%。通过数字可以看到塌方发生的概率与岩体的结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塌方对我国隧道施工的影响严重,例如成昆铁路在施工过程中,415座隧道中有25座发生大规模塌方,红庙隧道则因为塌方严重而被迫改变线路。

(二)岩爆

从破裂机制的角度讲,岩爆指的是在开挖卸荷条件下岩石因为其自身弹性的应变能而突然释放所导致的爆裂或者脆性破裂,爆裂形成的岩块会以爆裂剥离、爆裂弹射、爆裂松脱以及抛掷等各种方式脱离母体,其脱离的方式、规模与速度与爆破发生时释放弹性的应变能多少、波及深度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岩爆通常发生在埋深500—1000m及以上的隧道。不过在一些高度挤压区,埋深在100—400m同样有可能发生岩爆现象。例如发生岩爆的秦岭隧道北口端埋深只在100m左右,岩爆带来的危害相当严重。我国成昆线中最大埋深达到1650m的关村坝隧道曾将发生过严重岩爆,射距2—3m。岩爆会严重威胁到施工人员的以及机械设备的安全。

(三)突水和涌水

突水和涌水问题是隧道施工中的常见地质灾害,其中携带大量碎屑的涌水会带来严重危害。突水多发生于溶隙发育地段、隔水层与含水层交界面以及岩溶洞穴;涌水多发生于风化破碎带以及节理裂隙密集带。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有超过80%建成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突水,有31座的涌水量达到10000m3/d以上,其中成昆线中的沙木拉达隧道曾发生过最高达5.2万m3/d的突水,导致施工过程三十多天停滞不前,用于治理通车后漏水的费用高达千万。

(四)氯盐侵蚀

隧道结构混凝土中最能促进钢筋钝化的腐蚀就是氯盐,因此也成为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因素中最为危险的一种。钢筋锈蚀速度与混凝土表面氯离子的浓度、温湿度的变化、空气中氧气供给的难易程度有关。混凝土的氯盐可以通过原材料带进混凝土拌合物中,也可能由外界的氯离子溶于水而渗透到混凝土中。无论是何种情况,当钢筋周围的混凝土孔隙液中氯离子浓度达到临界值时,由于氯离子比其他阴离子更易渗入钝化膜,从而破坏钢筋,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二、不良地质条件的超前预报方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变革,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从单一的地质分析预报发展到现在地质分析并结合地球物理探测的综合预报。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超前预报的研究,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真正运用到隧道施工过程当中。在隧道施工中常用的超前预报方法主要有地质分析法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法两大类。

(一)地质分析法

1. 地面地质调查法。

作为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使用最早的方法,地面地质调查法通过调查并分析地表工程的地质条件以掌握隧道施工地段的地质特征,进而推断前面的地质情况。调查的内容有岩溶带发育的部位、断裂构造的发育规律以及地层和岩性的产出特征等等。通过预测隧道施工前方不良地质的类型、规模以及出露部位等,可以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这种预报方法适用于隧道埋深浅并且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在预报隧道深埋大并且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区时准确度不高。

2. 超前导坑法。

超前导坑法可以分为超前正洞导坑以及超前平行导坑。超前正洞导坑法则是沿隧道轴线开挖小导坑,探明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然后再将导坑扩展成隧道的断面。采用这种方法的成本较高,而且在复杂地质区准确度较低。平行导坑法指的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导坑中遇到的结构面、地质构造以及地下水等进行素描,通过素描图来预报隧道的地质条件。平行导坑法的优点是可以较早预报地质条件,为隧道施工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此外还可以加快工程进度并改善隧道通风条件。

3. 超前水平钻孔法。

超前水平钻孔法之的是在隧道的掌子面进行水平钻探,通过测试钻进速度、钻孔岩芯鉴定、岩芯采取率等方面来确定掌子面之前的地层分布、岩体完整性、地层岩石的软硬度以及孔洞的分布位置。超水平钻孔法的缺点在于速度慢效率低,并且如果遇到瓦斯以及水体等灾害时会酿成灾难。

4. 隧道衬砌漏水处治法。

该专利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在隧道衬砌漏水的周围,进行化学液注浆封堵,使得衬砌裂缝产生胶体,然后在衬砌的表面开凿出蛇形的往复槽,在该槽中安装钛金属线作为阳极线,同时在隧道二衬背面和土地相连接的地方安装上铜棒作为阴极线,两根线连到专门的电防渗控制箱,电防渗控制箱与中央控制箱相连接,一旦漏水,则中央控制箱产生低压脉冲电荷,这时候,被电离的水会朝着阴极方向移动,由于本技术设置的阴极在隧道外侧,因此水就会向隧道外侧移动。本技术对于隧道衬砌的维护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举例来说,比如高原冻土隧道处于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日温差大,对隧道结构物防寒保温、防冻融、防冻胀要求严格,也是修建高原冻土隧道时必须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嫩(江)林(海)线西罗奇2号隧道、牙(克石)林(海)线岭顶隧道由于防排水衬砌隔热保温技术处理不尽完善,造成隧道漏水、严寒季节衬砌混凝土冻胀开裂、酥松、剥落、挂冰及线路多水、积水、结冰等病害,严重威胁行车安全。本工法为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施工中研制开发,旨在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昆仑山隧道是目前世界第一长高原冻土隧道,是青藏铁路头号控制工期工程。隧道围岩有丰富裂隙水发育,全隧设计为复合式防排水及衬砌隔热保温结构,于2003年2月10日完工至今,干燥无渗漏水、衬砌无开裂,开创了高原冻土隧道施工的新纪录。

(二)地球物理探测法

1. TSP地震反射波法。

TSP地震反射波法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的地质构造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施工150m内的岩石特性以及地质条件和变化,也能够预测围岩的级别从而清晰地预报隧道施工前方的地质情况,为顺利施工奠定基础。我国于1996年引进TSP技术,应用于株六铁路复线、秦岭铁路隧道、山西雁门关公路隧道、兰武二线等数十个工程当中。虽然TSP受到工程单位和技术人员广泛认可,但它也有着干扰隧道施工、探测费用高以及对探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依赖大等缺点,这是因为在分析探测成果图中,节理、断层、以及软弱岩层界面等是非常类似的异常带,差别比较小,在探测人员的经验不足或者解释水平不够的情况难以准确区分,需要探测人员有着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

2. 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是一种广泛用于探测地质条件的广谱电磁技术。地质雷达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波,以宽频带短脉冲的形式由发射天线向前发射,在遇到地质不良或者介质分界面时就会产生反射,接收天线接收反射波,主机记录反射波并产生雷达剖面图。在介质中传播的电磁波场强度、路径以及波形会随着周围地质电磁特性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通过处理雷达图像并分析接收到的电磁波的特征,如波的旅行时间、频率、幅度以及波形等,就能够确定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结构特征。

3. 红外辐射测温法。

地球外部的岩体温度受地热场的影响,地热场的变化幅度为每公里深度上升30℃,不过地热场在水平方向的变化要远远小于垂直方向。因为隧道开挖深度内的岩体大都位于同一温度场之中。如果开挖掌子面的前方存在着含水地层并且与岩体存在温差时,岩体会产生热传导以及对流作用,这样一来温度场就不再是恒温场,而会产生温度异常场。利用红外辐射测量温度可以发现此类的温度变化,超前预报隧道施工前方的含水层。研究岩体含水层因为温差而导致的温度异常场的规律可以提高该预报方法的探测能力和精度。该预报方法在圆梁山隧道以及齐岳山隧道的地质预报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结语

不良地质条件 篇9

那马隧道全长2 788 m(D3K142+932~D3K145+720),为单线铁路隧道。隧道Ⅳ级围岩1 680 m,Ⅴ级围岩1 108 m。那马隧道地质属于丘陵剥蚀地貌,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黏性土,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中统下统大塘阶(C1d1+2)页岩、砂岩夹炭质页岩、灰岩、泥灰岩及泥岩等地层,出口端为石炭系中统(C2)厚层状灰岩。隧道中部一逆断层发育,板背断层,约成80°角与地面处相交于D3K143+590处左右,断层走向N30°~65°E,倾向SE,倾角68°。D3K145+580为一推测断层,隧道软硬岩相间部位可能破碎,局部层间软弱破碎带发育,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岩溶较发育。隧道出口浅埋段覆盖层较厚,为弱膨胀土。地表水较发育,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及部分灰岩段岩溶水。

1 监控量测内容

1.1 地质素描

对开挖的围岩观测包括以下几项:1)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方向;2)开挖工作面的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坍塌现象;3)涌水情况:涌水的位置、涌水量、水压等;4)是否有底板隆起现象。

对初期支护段围岩观测主要有以下几项:1)是否发生锚杆被拉断或垫板脱离围岩现象;2)喷混凝土是否发生裂隙和剥离或剪切破坏;3)钢拱架有无被压变形情况。

1.2 洞内收敛值量测

1.2.1 测点布置及量测频率

那马隧道布设测点间距如下:在Ⅴ类~Ⅵ类围岩中,每隔5 m~10 m布置一个断面,每个断面布置1条~2条基线;Ⅳ类围岩每隔10 m~30 m布设一个断面,每个断面布置1条基线,每组两个测点保持在水平位置。量测断面收敛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

内测点布设原则:量测点安设应保证初读在每次开挖后12 h内取得,最迟不得大于24 h,且在下一循环爆破前完成。测点安设在距开挖面2 m范围内,且不大于一个循环进尺。各项位移量测的测点,须布置在同一断面内,测点测量结果能相互印证,协同分析与应用。应精心保护测点,不受施工及爆破影响。

现场监控量测的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确定那马隧道量测频率,并按量测成果不断的修改。

1.2.2 量测数据的处理

采用隧道净空变化值(收敛值)作为信息反馈值。收敛值是指隧道周边两测点连线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值,所以必须把它换算成两测点的绝对位移值。对于图1的收敛测线,按几何关系有:

其中,ui,uj,vi,vj分别为i,j两测点绝对位移的水平和垂直分量;θ为ij连线与水平方向夹角,按逆时针方向为正;cij为基线ij方向的收敛值。

当隧道拱顶点及两侧边墙测点布置成闭合三角形收敛量测基线时,可根据上述原理写出如下方程式:

从图2中看出,未知数的总数=测点数n×2=3×2=6,而方程数=基线数m=3,为了求解上述方程必须引入3个已知数。现令u3=v1=v2=0,因θ12=0,则sinθ12=0,cosθ12=1,此时式(2)变为:

2 回归分析

目前常采用以下函数作为回归函数:1)对数函数:u=a+b/ln(t+1);2)指数函数:u=ae-b/t;3)双曲线函数:u=ta+bt;4)指数方程:u=a(1-e-bt)。

得出回归方程后,可以绘出位移时间曲线,接下来以D3K145+400断面水平收敛数据处理为例进行回归分析。

根据D3K145+400断面水平收敛数据,求出3种回归函数如下:

对数函数:a=248.9,b=-217.8,从而其相关系数r=0.797 5。指数函数:a=244.8,b=5.001,从而其相关系数r=0.986 4。双曲线函数:a=0.035 54,b=0.003 493,从而其相关系数r=0.945 7。其中指数函数对应的相关系数r=0.986 4,故选择此函数作为D3K145+400断面水平收敛的回归函数对该断面水平收敛进行分析和预测。

3 结语

本断面围岩很差,在施工中出现了初期支护开裂、剥落现象,断面拱腰的周边收敛最初增加就十分明显,前10天的累积值达165 mm,于是采用150 mm钢管进行对口支撑。从拱腰周边收敛的发展趋势分析,周边收敛值还会继续增大。根据回归方程分析,当时间t※+∞时,u※244.8 mm,即通过方程可预测最大变形量为244.8 mm,当t=40 d时,净空收敛速度小于0.2 mm/d,围岩达到稳定。由实际观测数据显示,它并没有稳定,且累积收敛值已非常接近规范允许的极限收敛值,鉴于以上紧急情况,那马隧道监控量测组及时提交了紧急报告,建议采取注浆加固措施,增设锁脚锚杆,约束下台阶开挖时临时拱脚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在3月24日和3月31日收敛值突变,故采取了注浆加固措施,这对初支的变形起到了约束作用。那马隧道开挖宽度为8.06 m,根据规范,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为282.1 mm,由于先期施工,缺乏对围岩总体变形量的预测,仅按设计要求留70 mm预留变形量,而该断面在二衬施作前变形量已达到226.26 mm,造成二次衬砌厚度不足,为保证施工和结构的永久性安全,决定对预留变形量不足的断面进行扩挖换拱。对预留变形量不足,但变形还未侵入二衬的断面,施作40 cm厚混凝土临时仰拱,让其封闭成环,最大限度减少变形量,并设法提前完成二衬浇筑。

摘要:基于那马隧道的不良地质条件,提出了围岩变形监控量测方案,从地质素描和洞内收敛值量测两方面阐述了监控量测内容,同时进行了数据回归分析及围岩稳定性分析,从而保证了隧道的支护稳定和施工安全。

关键词:隧道,监控量测,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于波.隧道新奥法施工中围岩的监控量测技术[J].山西建筑,2004,30(7):129-130.

[2]刘海宁.浅谈吉罗公路古丈2号隧道围岩变形监控量测[J].交通科技,2005(6):70-71.

不良地质条件 篇10

关键词:PCC桩,不良地质,工艺性试桩,检测,施工控制措施

1 工程概况

某在建船闸位于长江下游支流,规划航道等级为三级,需要在现有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拓宽改造,并且增加建设诸如导堤、远调站、锚地等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重较大,对地基的承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本工程地处长江下游沿岸,淤泥及淤泥质黏土等不良地质分布广泛,天然地基无法满足结构物对承载力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地基处理。基于本工程的地质情况和荷载要求,传统的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深度有限,而预制管桩价格昂贵,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

2 PCC桩工艺简介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简称PCC桩)复合地基技术是针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及市政工程中的软土地基工后沉降控制难题而研发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基工程新技术[1,2]。该技术在设备底盘和龙门支架的支撑下,依靠上部振动头的振动力,将双层钢质套管组成的空腔结构及焊接成一体的下部活瓣桩靴沉入预定的设计深度,形成地基中空的环形域,在腔体内均匀灌注混凝土,之后振动拔管,灌注于内管中土体与外部的土体之间便形成混凝土管桩。

在施工可控性方面,PCC桩在地基中先沉模,然后浇筑混凝土,再拔管,施工过程清晰,一次沉桩,相对于水泥搅拌桩,其桩长和桩身质量更易于控制。

在检测方面,PCC桩除小应变和静载法检测外,还可直接开挖桩芯检测[3],更加直观和方便,并且同等加固面积桩数少,检测费用也较低。

3 工艺性试桩

根据地质资料和承载力要求,设计PCC桩直径为100cm,壁厚12cm,桩长2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桩间距因上部结构的不同,为2.5~3.0m不等。为了验证设计参数和效果,调试施工工艺,保证施工安全可靠,在正式施工前进行了工艺性试桩研究。试桩数量10根,桩中心距2.5m,试验桩位置在下游左岸。

3.1 施工依据

(1)设计文件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工程质量及管理的标准、规范、规程:JTS257—2008《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J 250—98《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 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J/T 213—2010《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

(3)PCC桩试桩设计文件。

(4)国家、江苏省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及有关文件。

3.2 材料控制

本次PCC试验桩采用商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坍落度初定控制在100mm左右,较自拌混凝土供料方式的坍落度稍大[4]。

3.3 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方面需要确定合理的施工流程、沉管构造方式、沉管速度、混凝土浇注方法,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控制标准等内容,从而在实际工程中形成合理规范的施工工艺。

可以通过在现场试桩过程中进行不同施工工艺对比试验:如不同的贯入度、施工顺序、混凝土浇注方式等工艺改变进行对比试验,确定最佳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手段。

3.4 施工流程

平整清理地面→测量定位放线确定桩位→桩机就位对中→将桩管竖直压入土→开动震动锤→将桩管振动穿透表层硬土→静压沉管→振动沉管至设计深度→灌注混凝土→拔出桩管并继续加灌混凝土→桩机移位、进行后续桩体的施工。

4 试验桩检测

工艺性试桩的质量检测委托第三方工程检测单位实施,内容包括:桩芯土开挖、桩体成形情况判定、低应变检测、桩身壁厚和钻芯抗压强度的检测。具体PCC试验桩的检测情况见图1~图4。

各项检测结果如下:

(1)桩周土开挖情况

如图1所示,桩周土开挖近5m,从外观看,桩体完整、连续,无表面松散、孔隙、隆起现象出现。与周边土体形成鲜明的强度对比,梅花形布置也起到了很好的错落加固作用。

(2)低应变检测

低应变动力检测通过分析实测桩顶速度响应信号的特征来判定桩身缺陷位置及影响程度,检测桩身的完整性,检测结果能较好地反映PCC桩的施工质量。从检测结果看,供检测的10根PCC桩均为Ⅰ类桩,表明桩长达到了设计要求,桩体连续,完整性好。

(3)混凝土强度检测

每根桩钻取2个混凝土芯样,如图2所示,共20个试块,抗压强度要求20MPa,除第8号桩中有1个试块强度为18MPa,未达到设计要求外,其他芯样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合格率为95%。结合施工日志,分析第8号桩一个试块强度不足的原因,与商品混凝土供应有关,施工时泵车交接,等待时间较长,且下一辆泵车混凝土在开始浇筑时不够均匀。分析原因后,在正式施工中可以通过加强供料管理得到改善。

(4)壁厚检测

桩体成形和壁厚检测采用PCC桩特有的桩芯开挖方式,更加直观和方便。如图3所示,桩芯土开挖至12m,可以直观地看出PCC桩的形态特征,表现为桩体完好,无断桩、缩颈等不良现象,施工质量较好。通过人工在某一深度的桩体四周均匀钻取四个桩壁芯样,直接测量芯样长度,得出此深度桩体的平均壁厚。如图4所示,四个芯样厚度较均匀,且材料密实,可判定此深度处的PCC桩桩体成形较好。部分测量数据见表1。

由现场实测的桩体壁厚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壁厚也在增加,且都超过设计壁厚12cm,即此时的充盈系数均大于1,与文献[5]的结论类似。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PCC桩桩机套管上拔时伴随着高频振动,套管内混凝土在重力和振动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外扩力,而此段土层为淤泥质土,强度很低,抗变形能力不足。这种现象和管腔内的混凝土量、施工时套管振动以及周边的土质有关。壁厚增大对PCC桩的质量和受力性能有益,但对于施工单位则存在成本控制的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通过控制施工工艺,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5 施工控制措施

针对试桩中桩体强度可能受商品混凝土供应的影响问题,正式施工时应优先选用自拌混凝土,可以在保障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同时,较好地规避外界因素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坍落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影响桩体的成形和强度,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材料供应方式确定合理的坍落度。另外,两个影响PCC桩施工质量的重要参数是拔管速度和充盈系数,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通常,桩体周边土质为软土时应减小拔管速度。桩体壁厚增大,充盈系数增大,施工成本增加;增大拔管速度,充盈系数则减小,材料使用量也相应减小。但拔管速度过大会导致壁厚小于设计要求,甚至断桩的现象,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因此,需要平衡利弊,通过试桩,参照规范要求确定合适的施工参数。

经过试桩施工,并结合施工规范要求以及类似工程的资料[6],确定了如下可供后期正式施工参照的施工参数:

(1)混凝土强度等级:C20

(2)坍落度:100mm

(3)桩长:20m

(4)桩径:1000mm

(5)壁厚:120mm

(6)桩间距:2.5m

(7)充盈系数:1.25

(8)拔管速度:不宜大于1.0m/min;管腔内灌满混凝土后,应先振动10s,再开始拔管,应边振边拔,每拔1m应停拔并振动5s~10s,如此反复,直至沉管全部拔出;在拔管过程中应根据土层的实际情况二次添加混凝土,以满足桩顶混凝土标高要求;距离桩顶5.0m时宜一次性成桩,不宜停拔。

(9)垂直度:桩机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

(10)桩中心误差:控制在100mm以内

6 结语

通过工艺性试桩的施工和检测,确定了混凝土坍落度、沉管上拔速度和充盈系数等施工控制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整理了详细的施工方案,为后续的正式施工提供了依据。

工艺性试桩的检测结果表明,所施工的PCC桩内外壁光滑完整,没有断桩、离析、夹泥、凹陷、缩径等现象,桩体强度和成形达到了设计要求,施工质量较好。

PCC桩属于刚性桩,其桩身强度高,抗剪能力强,处理深度大,单桩承载力高,但造价却相对较低,具有柔性桩量级的成本,却能达到刚性桩的加固效果。因此,采用PCC桩对船闸下游结构基础进行软基加固处理,在有效节省造价、保障工期、提高效率的同时,可以确保结构基础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满足工程安全的要求,是一种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河海大学,江苏弘盛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JGJ/T 213—2010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刘汉龙,郝小员,费康,等.振动沉模大直径现浇薄壁管桩技术及其应用(Ⅱ):工程应用与现场试验[J].岩土力学,2003,24(3):372-375.

[3]刘汉龙,周密,陈育民,等.PCC桩加固铁路软土地基现场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2,33(11):3201-3207.

[4]顾长存,刘汉龙,杨寿松,等.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施工工艺[J].岩土力学,2006,26(8):1253-1257.

[5]李文,赵慧君,史国刚.PCC桩加固软土地基施工控制技术分析[J].施工技术,2007,36(8):4-6.

不良地质条件 篇11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不良地质;泥石流岩溶

1 岩土工程勘察在泥石流中的应用

泥石流的多发地区是偏远山区,属于地质方面的自然灾害,这种特殊的洪流现象是因为山体被洪水不断侵蚀,洪水中夹杂着很多沙泥、石头等物体,从山涧倾泻下来称为泥石流,泥石流发生前往往是连降暴雨,瞬间发生,势头也是很猛烈,泥石流带来的伤害极大,使江河河道堵塞,造成洪涝灾害,对山区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产生严重威胁,

1.1 出现泥石流现象的条件,泥石流的现象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中发生的,泥石流是由多种现象共同作用而成的,河流中游地带常常出现沟体的不对称现象,并且很不整齐,凹进去的岸边由于流水的冲击易形成塌陷,凸出来的岸边由于泥沙长久积存成为堤,长此以往,形成地上河。大部分河沟常常被固体物质填堵,因为泥石流多次发生,泥石流中夹带的固体物质造成河沟出现不同的层次,在宽敞的河道中就会有很多上下起伏的小丘。

1.2 对泥石流进行勘察的关键步骤,岩土勘察的初始阶段应该对泥石流进行观察,对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条件及类型进行调查,对泥石流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且要合理评价岩土工程的场地,同时认真研究治理泥石流的方法,泥石流勘察的重点是对岩土工程的调研和测绘,这些应该是泥石流勘察的使用方法,对于深入探试和测试还是不建议此阶段进行的,对岩土工程进行测绘时要从沟口开始到分水岭结束确定范围,还有泥石流可能波及的地方,对河流全程和中下游地区采用的测量比例不同。而且还要对下面内容调研:1.融化了的冰雪,降雨量,最强降雨量,流量的最大平均值,地下水流动等。2.地质特点,谷沟发展程度,倾斜度和弯曲度,并且对泥石流的形成,堆积等地区划分开。3.形成泥石流的水量条件,山体斜度和岩土特点,弄清坍塌,堆岩等不良地质的发展程度以及泥石流物质的分散情况,泥石流流通时河床的特点。4.勘察堆积区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特性、层高、厚度等。5.整理出岩土工程场地每次出现泥石流的时间、规律、范围、暴发经过、降雨量变化和造成损害情况进行研究。6.发生泥石流周边地区居民生产情况和泥石流治理的历史经验。

1.3 决定对泥石流采取防范措施时,首先要对泥石流进行勘察探试和测试,充分了解堆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特性、构成、含有固体物质的分量,泥石流速度等,在调查组成泥石流的物质时,进行钻试探和坑试探。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之后可以做采样,应采堆积物样本。在勘察时应该对泥石流固体进行分析,对于规模较大的泥石流危害应组建泥石流观察站。

2 岩溶地质的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不良地质中岩溶的发展情况是很复杂的,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根据当地岩土情况做合理勘察,拟出合理化方案,对岩溶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如下:

2.1 对岩溶地质的地貌特征进行勘察,调查地层中的岩性,把测验作为主要内容勘察,从宏观角度对岩溶发展情况和特征进行分析,依据这些情况对岩溶地质做出下一步的勘探计划,能够直接便捷的获得岩溶地质的基本信息。当岩体中存在的岩洞比较复杂的时候,可以使用近些年发明的雷达探测,这项技术在岩溶地质勘察工作中被使用的很多,特别是在掌握了溶洞分布情况和具体形态时,该技术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岩溶坍塌的时候是非常隐蔽和突然的,使用其他方法对其进行监控效果不理想,雷达探测能够更加直接的监控,能获得准确的资料。

2.2 近些年来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了遥感技术。地球卫星资源、热红外线等,这些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调查范围广,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在岩溶地质结构的探究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受到了地质工作者的青睐,大规模工程中的选址工作都使用这项技术,其他小型工农业一般不使用。

2.3 利用原位作为标准贯入,触探试验对岩溶土洞进行测定,该技术有丰富的使用经验,操作简便,费用相对较低。还有一种使用能发光的染剂长时间观测岩溶地下水的试验,弄清楚了岩溶的发展情况和岩洞的布局,这种方法使用简单,便捷,但是只能用于溶洞具有地下水的情况。采用一定比例设计的模具,对各种环境下砂层的岩溶坍塌进行钻研。

2.4 找一根规定尺寸的钢筋按照相同的间隔距离插进土层,检验土层里是否具有岩溶洞的存在,比如在广西地区,在开挖地基后,就采用这个方法,验证是否存在坍塌土层,经过实践发现这种方法使用后效果很明显,它的特点是节约资金和操作简便。

3 岩土工程勘察在不良地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并没有充分重视和理解,但是岩土工程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就是勘察工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要使命是将工程地质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勘察方法合理应用,正确认知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为工程以后进行施工搜集资料,将自然环境和工程建筑有机结合,少走弯路节省费用、缩短工期。

3.1 应该充分做好勘察的前期工作,这就要求应当认真搜集整理勘察前期的信息,初步拟定工程的结构示意图,对工程场地进行标记高度,清楚关于勘探个點的地理坐标,了解原来工程场地具有的恶劣地质特征和发生过的地质灾害,比如要建立一座污水处理站,计划将要建在一个游泳池上,准备采用把游泳池填满后建设处理站,但是由于勘探前没有进行细致的勘察工作,对原始地貌并不了解,在游泳池侧壁上设置了钻入点,结果发现在此处设置地基并不合适,不得不重新考虑地基,从而造成了损失。

3.2 勘探时注意钻孔深度以及之间的距离,因为基础结构不一样,勘探时掌握的深度也是不相同的,工程地质的特点也影响着勘探深度,勘探深度较浅时是在地质情况良好并具有紧密结实的碎石块同时离地层较近,而地质情况恶劣土层,如泥土松乱的填土区勘探深度比较深,为了区分这两种情况,在勘探之前对这一地区地层要做调查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勘探点之间的距离要灵活掌握,地基很复杂时,应该把勘探点设置的密集一些,不应当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让勘探点的距离保持不变,为工程安全留下隐患,竞争越激烈越要遵守原则,勘探点的距离在高层建筑中相对要小些。

3.3 由于地上能够使用土地面积的紧缺,发展地下建筑物的建设越来越受到欢迎,这时候确定地下水的抗浮水位成为重要的工作,有些机构勘察抗浮水位的依据是水位从前的涨幅表现,有些是给出近几年的水位经验值来判断抗浮水位情况。这些抗浮水位的认定方法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地下水位受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建造地下建筑。

4 结束语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在建筑工程之前进行岩土勘察的重要性,在进行勘探之前做好勘察工作将会是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保障,对不良地质的勘察更加重要。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要充分重视岩土工程勘查在不良地质中的应用, 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后前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于政伟,冉俊.浅析武汉地区岩溶地陷及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预防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2]冯文娟,刘宗霞.地理信息系统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10,(6)

[3]韦国付.岩土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4]陈磊.论当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弊病[J].建材与装饰,2010,(11)

不良地质条件 篇12

关键词:西山隧道,塌方,整治,预防,措施

西山隧道DK460+236~DK463+335, 全长3099m (包括5m明洞) 。本区地处贵州高原, 地形起伏较大, 地势相对较陡。为剥蚀、侵蚀低中山地貌, 地形起伏较大, 山高坡陡植被不发育, 自然横坡30°~70°, 相对高度50m~200m;基岩多出露, 表层覆土为粉质黏土, 局部较厚, 沟槽中还分布有卵石土, 基岩为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灰岩、碳质页岩、砂岩、石英砂岩夹煤层及页岩。洞身位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不良地质为危岩落石、岩溶、顺层、煤系地层 (含瓦斯) 等。

1 塌方简介 (顺层偏压)

隧道在开挖至D1K463+297处时, 围岩岩体较松散, 极破碎, 岩质为砂层, 且沿线路左侧拱腰位置斜向右侧拱脚位置有明显软弱煤层, 明显顺层偏压地质结构, 当开挖至D1K463+295.8处时, 沿掌子面拱顶位置发生坍方。

本段地质设计为石英砂岩夹页岩及炭质页岩, 页岩为隔水层, 基岩内含水较差。岩层产状S-N/45E, 岩质软, 岩体破碎, 为泥岩、砂岩夹炭质页岩, 薄层状, 有大量地下水渗出, 软质岩遇水软化, 层间结合差。

2 塌方整治

首先封闭坍体对坍体采用φ42注浆小导管进行注浆加固, 固结塌方体, 确保坍体稳定防止坍方扩大, 便于处理塌方, 同时确保施工安全, 塌方整治措施如下。

(1) 塌方处使用Φ89长管棚一环, 管棚长38m, 每环20根, 注浆量为3.0m3/m, 主要布置于线路前进方向的左侧拱部 (坍塌侧) 。 (2) 为保证施工及结构安全, 防止拱部进一步坍塌, 于在原有拱墙格栅钢架之间增设补强工字钢架。 (3) 于D1K463+255~D1K463+270处设置拱墙1 8号工字钢架, 间距0.8m;D1K463+270~D1K463+290段设全环18号工字钢架, 间距0.8m。 (4) 作业平台必须搭设牢固, 稳固可靠, 防止因钻机振动造成平台失稳。 (5) 加强监控量测, 随时注意围岩变化情况, 及时根据量测数据调整支护参数, 确保施工安全。 (6) 加强瓦斯检测。 (7) 进行仰拱开挖时, 采用钢管或I18工字钢作临时横撑仰拱。 (8) 衬砌紧跟, 条件成熟立即施做衬砌, 封闭呈环。 (9) 衬砌砼满足设计要求后, 对地表坍方处进行夯填, 并使用M7.5浆砌片石铺砌, 厚度35cm, 四周做好截水天沟。

3 西山隧道地质情况分析

根据开挖揭示的地质情况来看, 西山隧道D1K461+300至隧道出口穿越的地层主要以炭质页岩为主, 局部含有煤层及煤线, 炭质页岩含量大, 达40%以上, 岩体破碎, 节理发育, 岩石完整性差, 隧道通过位置位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及其附近, 地下水发育, 设计勘察时对基岩裂隙水发育程度及其对围岩的软化影响预计不足, 引起围岩级别发生变化, 且线路与岩层走向小角度相交, 岩层倾角为40°左右, 顺层作用明显, 由于地下水对页岩、炭质页岩的强烈软化, 造成软化夹层, 加剧顺层的影响, 致使工程地质条件恶化, 隧道侧向应力增大, 软质岩在开挖后迅速崩解, 遇富集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 且有丰富补给的地下水, 岩体物理力学指标下降致使初期支护变形较大且发展迅速, 容易引起整个支护体系失稳, 频繁造成坍塌。D1K460+939~D1K461+300段由于埋深浅 (最浅埋深为7m) , 覆土较厚 (7m~8m) , 加之该段岩溶发肓, 且该段隧道穿越沟槽, 雨季时地下水极发肓, 岩体溶蚀现象严重, 节理发肓, 隧道穿越土石接触带, 从而易引起坍方。

4 西山隧道预防塌方措施

(1) 超前小导管采用φ42~50热轧钢花管, 壁厚3.5mm;超前锚杆采用φ25中空注浆锚杆, 锚杆杆体抗拉力不小于180KN。 (2) 小导管环向间距为400cm, 小外插角为5°~7°;大外插角为45°,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3) 小导管或超前锚杆长度, 每根长度为3m~5m, 两组小导管间纵向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100cm. (4) 小导管注浆采用水泥砂浆 (水灰比0.5~1.0) ;当围岩破碎, 岩体止浆效果不好时, 亦可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5) 小导管在前部钻注浆孔, 孔径6mm~8mm, 孔间距10cm~20cm, 呈梅花型布置, 前端加工成锥形, 尾部长度不小于30cm, 作为不钻孔的止浆段, 注浆压力控制在0.5MPa~1.0MPa, 具体浆液配合比和注浆压力由现场根据地质条件试验确定。

5 施工要点

(1) 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护围岩原有的特性, 减少对其破坏和扰动。

(2) 在施工中采用动态措施, 合理选择支护类型及支护参数, 创造衬砌施工条件, 缩短底部闭合时间, 达到良好受力状态。

(3) 加强监控量测, 及时准确的数据分析, 为施工方案的切实可行提供重要依据。

(4) 软弱围岩施工必须贯彻的原则: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

6 质量要点

(1) 喷射混凝土有足够的喷射厚度, 使喷射表面平整;使其与围岩附着成为一体相互间能够传递力和变形。

(2) 确保足够的锚杆数量、孔深和装填足够量的锚固剂。

(3) 严格控制钢架的间距, 与围岩紧密接触, 纵向连接、底脚牢固。

(4) 二次衬砌确保厚度、净空尺寸满足设计要求。

(5) 防水板、止水带张挂及安装符合规范要求, 充分发挥防水、止水效果。

7 安全要点

(1) 开挖后初期支护及时跟进, 确保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2) 开挖工作面拱顶及边墙处的危石及时处理。

(3) 放炮作业每一循环的装药量应按地质情况及时调整, 不应盲目施工。

(4) 洞内爆破作业必须统一指挥, 所有人员必须撤离至安全地点 (距爆破点200m以外) 。

(5) 遇有下列情况时, 严禁装药爆破。

(6) 照明不足;开挖面围岩破碎尚未支护;出现流泥未经处理;有大量溶洞及高压水涌出, 尚未治理;没有警戒好的。

(7) 煤层处开挖工作面附近20m风流中瓦斯浓度必须小于1.5%;必须采用湿式钻孔;炮眼浓深度不应小于0.6m。

8 若干体会%

(1) 充分发挥围岩结构作用, 保护围岩利用围岩。

(2) 加强监控量测指导施工的作用, 加强一线技术人员数据分析的能力, 真正的为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和变更施工方法提供依据和保障。

(3) 在顺层地段施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加强径向注浆作业的高效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4) 软弱围岩地段选择正确的施工方法的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关宝树.隧道施工要点[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蒋爵光.隧道工程地质[M].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1.

[3]沈中其.铁路围岩分级方法[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文言文课堂思考下一篇:东道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