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恒等式

2024-08-30

会计恒等式(通用9篇)

会计恒等式 篇1

会计恒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 也有人称其为“会计等式”、“会计方程式”。我国会计界一般认为会计恒等式有以下3个:

基本会计等式, 或称静态会计等式:

第二会计等式, 或称动态会计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 或称扩展的会计等式:

所以将其称为会计恒等式, “是指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交易或者事项, 都必须满足会计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数量等式”。本文以此为依据, 对会计恒等式进行探讨。

1 对“收入-费用=利润”的认识

人们将“收入-费用=利润”称为第二会计等式, 或动态会计等式, 本文认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 严格地说, “收入-费用=利润”连等式都不是, 这已被众多会计人士所指出, 因为如果发生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 “收入-费用”根本就不等于利润。有人将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利润等式, 将其修改为:

“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该等式虽然成立, 但并没有包含所有交易或者事项, 当发生既不属于费用, 也不属于损失的“所得税费用”时, 仍然不满足该等式。

如果我们定义:广义收入=收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即“营业外收入”) ;广义费用=费用+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即“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

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利润表中3个层次的利润:

1) 营业利润=收入-费用。

2) 利润 (即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

3) 净利润=利润-所得税费用=广义收入-广义费用。

这3个层次的利润至少构成了3个等式, 其中, 最后一个层次的利润更具有普遍性。

同样,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也不一定成立。

(2) 无论是“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 还是“净利润=广义收入-广义费用”, 都不是会计恒等式。上述利润或净利润只有到会计期末, 有关广义收入、广义费用相配比之后, 才能计算出利润或净利润, 也就是说, 广义收入、广义费用发生在先, 利润发生在后。而发生在会计期间的涉及广义收入、广义费用的交易或者事项, 就没有办法通过上述等式来验证其正确性。因此, 上述等式在会计期间不能使用, 即使到会计期末, 也仅仅是一个利润计算公式, 而不是一个能够验证所有涉及广义收入、广义费用的交易或者事项都满足该等式的会计恒等式, 所以, 将其称为“会计第二等式”或“动态会计等式”是没有道理的。

2 经济业务不仅仅只有9种类型

很多教科书在谈及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时, 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将经济业务划分为9种类型, 接下来一般都会举9个例子验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正确性, 并得出结论:尽管企业的经济业务纷繁复杂, 千变万化,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上9种类型。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1) 9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只涉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如果考虑涉及广义收入、广义费用的经济业务, 显然不仅仅是9种类型。

(2) 退一步讲, 就算不涉及广义收入、广义费用, 经济业务也不仅仅是以上9种类型, 例如:某企业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设备, 由企业自行安装, 发生材料费8 000元, 人工费1 000元, 其安装会计分录显然是:

这项经济业务导致一项资产“在建工程”增加, 另一项资产“原材料”减少, 一项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增加, 增加金额不相等, 增减金额也不相等, 显然不属于上述9种类型。尤其有些教科书把以上9种类型的每一种都说成只涉及两个项目, 更是以偏概全。也就是说, 经济业务并不止是9种类型。

会计恒等式是经过无数会计实践验证的客观真理, 不是通过举几个例子就可以证明的一般等式, 它的巨大功绩和现实意义不在于验证几个交易或者事项不违反这一客观规律, 而是指出:“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交易或者事项, 都必须满足会计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数量等式”, 也就是说, 不满足会计恒等式的交易或者事项是不存在的。

3 存量等式与增量等式

本文认为, 将会计恒等式分为

存量会计等式: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 (4) 增量会计等式:Δ资产+Δ广义费用=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Δ广义收入 (5) 是最现实的, 且具有普遍意义, 不仅符合会计恒等式的定义, 更符合资产负债表观, 才能真正发挥会计恒等式的作用。

其中:Δ资产=资产增加额-资产减少额

Δ负债=负债增加额-负债减少额

Δ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增加额-所有者权益减少额

Δ广义费用=广义费用增加额-广义费用减少额

Δ广义收入=广义收入增加额-广义收入减少额

Δ资产、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Δ广义费用、Δ广义收入代表各因素的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的净变动额。

等式 (5) 可以从等式 (4) 推导而来, 因此, 存量会计等式是基本等式, 存量会计等式与增量会计等式的关系是:

变动后的存量会计等式=原存量会计等式+增量会计等式 (6)

特别的, 到会计期末, 等式 (6) 变为:

期末存量会计等式=期初存量会计等式+本期增量会计等式 (7)

只有当交易或者事项不涉及广义收入、广义费用, 或到会计期末时, 等式 (4) “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才成为等式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因此, 等式 (1) 仅仅是等式 (4) 的特殊情况, 只有到会计期末, 等式 (1) 才是正确的, 因此其不具有普遍性。

存量等式与增量等式有如下特点:

(1) 会计恒等式不直接涉及利润。在会计期间, 企业发生的任何交易或者事项, 只能直接涉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广义费用, 而不会直接涉及到利润, 因为利润是一定会计期间收入与费用, 利得与损失配比后的结果, 反映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只有到会计期末, 才能根据会计期间发生的广义收入、广义费用计算出净利润。而到会计期末, 净利润实现后, 又将其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值并入所有者权益。因此, 利润无须单独存在于会计恒等式之中。

(2) 揭示了企业某一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截止到该时点的某一时期广义收入、广义费用金额。即企业在某一时点有多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截止到该时点的某一时期有多少广义收入、广义费用。

(3) 体现了资产、广义费用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的数量平衡关系和对立统一关系, 阐明了交易或者事项的内在规律。它说明, 对于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广义费用增减变动的交易或者事项, 不管是某一笔, 还是某一时期的全部交易或者事项, 都必须满足存量会计恒等式和增量会计恒等式, 换句话说, 不满足存量会计恒等式和增量会计恒等式的交易或者事项是不存在的。

通过对存量会计恒等式和增量会计恒等式的探讨, 可以看出, 不管是在会计期间, 还是在会计期末, 只有存量会计恒等式和增量会计恒等式才能综合反映会计要素的变动过程和结果, 完整地表现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关系及其变动结果。因此, 存量会计恒等式和增量会计恒等式具有普遍的意义。

4 存量会计恒等式和增量会计恒等式含义的举例说明

[例1]假设某企业2011年10月31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如表1所示。

此时存量会计恒等式成立:左边:资产+广义费用=1 800 000;右边: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1 800 000, 左右相等。

为讨论问题方便, 将存量会计恒等式简称为“存量等式”, 增量会计恒等式简称为“增量等式”。

假设企业2011年11月发生下列交易或者事项, 先对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验证增量等式和存量等式。

(1) 11月8日, 以银行存款160 000元购入一台设备。

该笔交易使银行存款账户减少160 000元, 固定资产增加160 000元, 资产账户有增有减, 增加金额相等, 且总额不变, 此时,

增量等式左边:Δ资产+Δ广义费用= (160 000-160 000) +0=0

增量等式左边: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Δ广义收入=0+0+0=0, 左右相等。

存量等式左边:资产+广义费用=1 800 000;

存量等式右边: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1 800 000, 左右相等。

变动后的存量1 800 000=原存量1 800 000+增量0

(2) 11月12日, 赊销产品180 000元 (不考虑增值税) 。

该笔交易使应收账款账户增加180 000元, 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80 000元, 资产、收入账户同增相等金额。此时,

增量等式左边:Δ资产+Δ广义费用= (180 000-0) +0=180 000;

增量等式左边: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Δ广义收入=0+0+ (180 000-0) =180 000, 左右相等。

存量等式左边:资产+广义费用=1 980 000;

存量等式右边: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1 980 000,

左右相等。

变动后的存量1 980 000=原存量1 800 000+增量180 000

注意:此时的原存量为 (1) 的存量1 800 000。

(3) 11月20日, 将资本公积200 000元转为实收资本。

该笔事项使资本公积账户减少200 000元, 实收资本账户增加200 000元, 所有者权益账户有增有减, 增减金额相等, 且总额不变, 此时,

增量等式左边:Δ资产+Δ广义费用=0+0=0;

增量等式右边: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Δ广义收入=0+ (200 000-200 000) +0=0, 左右相等。

存量等式:资产+广义费用=1 980 000=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

变动后的存量1 980 000=原存量1 980 000+增量0。

上述3笔交易或者事项引起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账户增减变动情况汇总为表2, 可以对11月全部交易或者事项验证增量等式和存量等式。

本期增量等式左边:Δ资产+Δ广义费用= (340 000-160 000) + (0-0) =180 000;

本期增量等式右边: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Δ广义收入= (0-0) + (200 000-200 000) + (180 000-0) =180 000。

期末存量等式:资产+广义费用=1 980 000=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

满足存量等式与增量等式之间的数量关系:

期末存量1 980 000=期初存量1 800 000+本期增量180 000

从以上讨论可知, 会计恒等式的巨大功绩和现实意义在于体现了任意交易或者事项的内在规律, 即对发生的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 都要引起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账户同时发生增减变化, 并且不管是一笔、还是某一会计期间的全部交易或者事项, 都必须同时满足:

存量会计恒等式:资产+广义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广义收入;

增量会计恒等式:Δ资产+Δ广义费用=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Δ广义收入。

依据交易或者事项的内在规律, 我们就可以确定复式记账法, 科学地设置账户, 确定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的方法, 建立资产负债表的合理结构, 从而发挥会计恒等式对会计实践的普遍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单昭祥, 蒋昕, 何春林.新编基础会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陈国辉, 迟旭升.基础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徐宗宇.基础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4]谢获宝.会计学原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会计恒等式 篇2

1.下列会计要素中,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是()。资产

2.在以下各项中,不属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是()。运输设备

3.下列不属于流动负债的是()。应付债券

4.所要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会计上称之为()。所有者权益

5.在下列费用中,不属于企业狭义费用内容的是()。营业外支出

6.关于收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收入不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7.企业用借入的短期借款归还应付账款,会引起该企业()。权益项目之间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

8.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可统称为()。权益

9.在企业为生产商品所持有的下列各种资产中,不属于固定资产的是()。库存商品

10.所有者权益是由企业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在数量上等于()。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

11.下列能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的业务是()。预收销货款存入银行

1..利润表反映企业的经营是盈利还是亏损。()正确

2.“预付账款”账户不属于资产性质。()错误

3.长期借款是企业为解决流动资金不足而借入的款项。()错误

4.收入能够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不一定是收入。()正确

5.任何流入企业的资产都可以定义为企业的收入。()错误

6.利润=收入-费用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错误

7.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正确

8.会计等式是恒等式。()正确

9.所有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等式两边要素发生变化。()错误

10.收入能够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不一定是收入。()正确

11.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为所有者权益,亦称净资产。()正确

会计恒等式 篇3

一、间接法下补充资料调整思路的理论依据

分析填列法是直接根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有关会计科目明细账的记录,分析计算出现金流量各项目的金额,并据以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一种方法。

分析填列法的理论依据是会计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把这个等式按现金流量表的要求展开:

现金资产+非现金资产= 负债+实收资本+留存收益

注:“+”号表示增加,“-”号表示减少。

企业日常经营业务是影响现金流量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交易或事项都影响现金流量。影响或不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包括现金与现金等价物之间的增减变动),不影响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动。

如从银行提取现金,将现金存入银行;用现金购买两个月到期的债券等,均属于现金各项目之间内部的资金转换,不会影响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因此,不是现金流量表表达的内容。

第二类: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非现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不会影响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动。

如用固定资产清偿债务,用原材料对外投资,用存货清偿债务,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均属于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不涉及现金的收支,不会影响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但属于重要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要单独反映。

第三类:现金各项目与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会影响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动。

如用现金支付购买的原材料、用现金对外投资、收回长期债券投资等,均涉及现金各项目与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这一类内容。

因此,现金净流量是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变动的原因涉及所有的非现金项目的变动,变动情况可细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引起的变动。

一个企业现金流量净额是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期末数减去期初数确定的。若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已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计算求得,那么,剩余部分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正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部分与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应当一致,存在钩稽关系。

二、间接法下利用会计等式对补充资料的调整规则

间接法是指以本期净利润为起点,通过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以及经营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增减变动,调整不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收支项目,据此计算列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一种方法。在我国,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应按照间接法反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对正表中按直接法反映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相互核对和进行补充说明。

利润表反映的当期净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和计量的,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是按收付实现制确认和计量的。而且当期净利润既包括经营净损益,又包括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因此,采用间接法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时,主要需调整三大类项目:

(一)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

为了准确计算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必须将属于投资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损益从净利润中剔出,不论其是否收付现金,均需调整,以求得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利润。包括“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损益”项目;“固定资产报废损失”项目;“财务费用”中属于投资和筹资活动的部分;“投资损益”项目等内容。

(二)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

包括实际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实际没有收到现金的收益。为了准确计算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必须将权责发生制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利润,调增减少利润的非付现费用,调减增加利润的非收现收益,即得到收付实现制下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利润。包括“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和“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中影响净利润的部分,其他如待摊费用的摊销、经营性预提费用的增加等所形成的未付现费用等内容。

(三)属于不影响经营净损益但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业务

为了准确计算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必须调整不影响经营净损益但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业务,最终得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支付经营性预提费用、待摊费用,以现金偿还应付账款,支付预付款,收到预收账款,收到应收款,应收票据兑现,以现金购买存货等内容。

结合前面的等式,把调整的三大类项目进行归纳总结,具体调整规则如下页表1。

三、间接法下利用会计等式编制补充资料还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不需要支付现金的费用中调整内容应注意不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部分要剔出

如在填制“固定资产折旧”项目时,要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其中累计折旧中与在建工程对应的部分要剔除。

(二)在存货项目中应该根据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期末金额减去期初金额,增加数就从净利润中减去,减少数就在净利润中加上

因为存货项目属于非现金资产,与现金资产同在会计恒等式的左侧,所以存货项目与现金资产方向变化正好相反。但在调整该项目时必须剔除非经营活动导致的存货的增加或减少额,如接受捐赠取得的存货、在建工程领用的存货等。

(三)经营性应收项目应该根据资产负债表的相应应收项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增加数就从净利润中减去,减少数就在净利润中加上

因为应收项目属于非现金资产,与现金资产同在会计恒等式的左侧,所以该应收项目与现金资产方向变化正好相反。但在调整该项目时必须剔除非经营活动导致的应收项目的增加或减少额,如收到长期资产抵偿应收款等。

(四)经营性应付项目应该根据资产负债表的相应应付项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增加数就在净利润中加上,减少数就在净利润中减去

因为应付项目属于非现金资产,与现金资产在会计恒等式的两侧,所以该项目与现金资产方向变化正好相同。但在调整该项目时必须剔除非经营活动导致的应付项目的增加或减少额,如以长期资产抵付应付款等。

(五)预提费用项目应该根据资产负债表的预提费用项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增加数就在净利润中加上,减少数就在净利润中减去

因为预提项目属于非现金资产,与现金资产在会计恒等式的两侧,所以该项目与现金资产方向变化正好相同。但在调整该项目时必须剔除非经营活动导致的预提费用项目的增加或减少额,如剔除筹资活动对应的预提费用中的部分。

四、间接法下利用会计等式编制补充资料应用举例

红光公司2006年度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有关资料如表2。

(一)资产负债表有关资料

(二)利润表有关资料

1.本年实现净利润400000元;2.本年计提折旧费用55000元,计入管理费用15000元,计入制造费用40000元;3.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35000元;4.营业外收入(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28500元;5.投资收益(出售短期投资损失)19000元;6.财务费用(银行存款利息)3000元。

(三)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

现金流量表(简表)

编制单位:红光公司2006年度单位:元

填制说明:1.属于经营活动但不需要支付现金的费用,增加数就加上,减少数就减去。

(1)坏账准备期末数减期初数即1000-1200=-200,减少数就从净利润中减去;(2)本年计提折旧55000元;(3)无形资产摊销35000元。

2.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收益就减去,损失就加上。

(1)营业外收入28500元,从净利润中减去;(2)出售短期投资损失19000元,从净利润中加回;(3)银行借款利息3000元从净利润中加回。

3.存货、应收账款和待摊费用属于资产,同在会计等式的左侧,增加和减少的变化与现金流量的变化方向正好相反,即:增加就减去,减少就加上。

(1)存货年末数减年初数即175000-140000=35000元,增加就减去。

(2)待摊费用年末数减年初数即4900-2800=2100元,增加就减去。

(3)应收账款年末数减年初数即175500-234000=-58500元,减少就加上。

4.应付账款、未交税金属于负债,同在会计等式的右侧,增加和减少的变化与现金流量的变化方向正好相同,即:增加就加上,减少就减去。

(1)应付账款年末数减年初数即175500-58500=117000元,增加就加上。

(2)未交税金(增值税)年末数减年初数即100000-50000

=50000元,增加就加上。

(3)未交税金(所得税)年末数减年初数即30000-40000=-10000

元,减少就减去。

会计要素、会计等式概念剖析 篇4

一、关于会计要素

国内会计学教材将“会计要素”定义为“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是会计对象的组成部分, 即会计对象的要素。按照概念逻辑理论, 该定义是运用“会计要素”一词来表达“会计对象的要素”之义, 指称“会计对象的要素”。在国外, 人们常用“财务报表要素”来指称“会计对象的要素”。例如,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其颁布的第6号概念公告中界定了会计对象要素, 却称之为财务报表要素。FASB认为, 财务报表要素是构筑财务报表的积木———就是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

此外, 学界还采用“会计对象要素”指称“会计对象的要素”。比如, 许亚湖 (1993) 的《会计对象要素论》, 劳秦汉 (1994) 的《会计对象要素探析》、《会计对象要素问题刍论》, 孔庆林、李孝林 (2002) 的《会计对象要素比较观》, 孙芳城、孔庆林、李孝林等 (2011) 的《会计理论比较研究》等均采用了“会计对象要素”术语。又如, 唐国平 (2003) 在其《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研究》一书中指出, 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与财务报表要素是有区别的。“会计要素”概念较为含糊, 其准确性取决于“会计”之所指;财务报表只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 其本质属于财务会计方法, “财务报表要素”混淆了“方法”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因此, 主张运用“财务会计对象要素”。再如, 吴水澎、谢诗芬、薛祖云等在《会计理论》 (2007) 一书中强调“会计界对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和财务报表要素这些概念是相互混用的”, 且相当多地用了“会计对象要素”。

可见, 目前会计界使用“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指称同一事物———“会计对象的要素”, 这三个语词实际上表达的是同一概念, 这“三名”就是语言学上的同义词。根据名实一致、概念明确、约定俗成、径易而不拂等正名的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 运用“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指称“会计对象的要素”不可取, 亦不科学, “三名”中仅“会计对象要素”符合制名诸原则, 是“会计对象的要素”之善名。理由如下:

第一, “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指称“会计对象的要素”, 名不符实。孔子在春秋末期, 率先提倡“正名”。“名”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基本术语, 相当于语词和概念。正名是矫正名实关系, 正确运用语词和概念。孔子说:“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所谓“名不正”, 即语词与其所指对象脱离, 名不符实。孔子的“正名”, 要求名称与实际一致, 名实相符 (孙中原, 2009) 。名实相符是事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亦是正名的首要原则。考察事物实体, 按实定名, 是制定名称的关键。“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 从名称上看, 应当分别是会计和财务报表系统的要素,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现行会计理论中, “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指的是会计对象的要素。显然, “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名称与其指称内容不一致, 名不符实。而运用“会计对象要素”指称“会计对象的要素”, 则名正言顺、名副其实。

第二, “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指称同一事物, 掩盖了会计对象与财务报表、会计对象要素与财务报表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基本上是一个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的过程。账户与财务报表是反映会计对象的工具, 账户与财务报表中的财务信息应如实反映一个主体的经济真实。会计对象、账户与财务报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会计对象要素、账户与财务报表要素之间相互对应。比如, 在我国会计实务中, 企业的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账户与“货币资金”报表项目之间相互对应;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利润分配”账户与“未分配利润”报表项目存在对应关系。从会计对象要素到账户、从账户到财务报表要素、从会计对象要素到财务报表要素的对应, 可能是一一对应, 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如果将会计对象要素和财务报表要素混用, 那么将会掩盖会计对象与财务报表、会计对象要素与财务报表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能会对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第三, “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指称“会计对象的要素”, 易引起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混乱。荀子《正名》指出:“名有固善, 径易而不拂, 谓之善名。”意思是说, 名称有本来就是好的, 通俗易懂, 不引起混乱, 就是好名称。“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 从字面上看, 与会计对象没有直接联系。“会计要素”一词极易让人联想到会计系统的要素, “财务报表要素”一词极易让人联想到财务报表系统的要素, 运用“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指称“会计对象的要素”, 易引起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混乱。

第四, “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指称“会计对象的要素”, 难觅会计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的要素之善名。荀子《正名》指出, “同则同之, 异则异之。”即是说, 不同事物应有不同名称, 所以要使所有不同的事物, 都要有不同的名称, 不能搞乱。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会计、会计对象和财务报表都是客观存在的, 都可以分别看作是一个系统。会计、会计对象、财务报表是不同的事物, 是不同的系统, 分别存在其自身的要素。会计系统的要素、会计对象的要素、财务报表的要素是不同的事物, 应当有不同的名称。如果将会计对象的要素称之为“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 那么我们如何给会计系统的要素命名?如何给财务报表系统的要素命名?A.C.利特尔顿在其《会计理论结构》中指出:“会计系统是个内容广泛的术语。企业交易、会计手段、簿记规则, 以及人员组织, 都是这个机制的相互连结的构成部分。这一整个机制就是会计系统。”会计系统由会计人员、会计凭证、账簿、会计软件等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亦需要一个名称来标示。财务报表由一系列报表项目组成, 这些报表项目有层次之分, 亦需要一个名称来标示。给会计系统、财务报表系统的要素赋予什么样的名称呢?没有比“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更好的名称了。

毋庸置疑, “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是在某些人员或地域范围内约定俗成之名。会计对象的要素, 为什么西方会计界称之为“财务报表要素”, 国内会计界称之为“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这说明, 约定俗成之名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约定俗成之名能否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周云之 (1996) 明确指出, 约定俗成的名称决不是绝对不变的, 含混的甚至错误的约名, 也一定会在约定过程中得到改正。有的“名”显然不符合或违反了后来才明确认识了的客观事实, 这样的“名”就该随实而变。随着人们对客观对象认识的深入, 必然要求对过去约定俗成之名做出更准确、更科学的规定和定义。公孙龙《名实论》指出“以其所正, 正其所不正”, 意思是, 人们可以用名实相符之正名来纠正那些名实不相符的不正之名。如果将会计系统的要素命名为“会计要素”, 将会计对象系统的要素称为“会计对象要素”, 将财务报表系统的要素称为“财务报表要素”, 这符合制名诸原则, 既可以避免概念上的分歧, 又避免理论和实务的混乱, 这应当是科学严密的。

二、关于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为会计学工具。若能完全理解会计等式为何物, 会计学即可因之略见梗概。会计等式是什么?Alan·J.Robb, Roy·W.Wallis的《会计词典》 (1985) 说:“会计等式是任一时点一个主体的权益等于其资产的表达, 是复式会计之基础, 可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Charles T.Horngren等在《会计学》 (2002) 一书中指出:“会计等式是会计学中的一个基本工具, 揭示了企业的资源及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之间的关系,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杰恩·戈弗雷等编著的《会计理论》 (2007) 肯定:“资产和负债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都是现实世界的事物, 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很明显地指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数学关系。”会计等式描述客观存在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仅限于指称“资产=权益”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乔尔·G.西格尔、杰·K.希姆在《会计辞典》 (2007) 一书中则言:“会计等式是指复式记账中一笔交易的借方要素和贷方要素存在的一个等式。对于每一笔交易, 借方合计数等于贷方合计数。例如, 支付100美元给债权人, 要求借记‘应付账款’和贷记‘现金’各100美元。会计等式可以表示成:资产=负债+资本 (所有者权益) 。”

复式记账法记录一笔交易的双面或多面影响。每一笔交易影响至少两个账户, 所以在记录一笔交易时, 要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复式记账中一笔交易的借方要素和贷方要素指的是借方账户和贷方账户。描述账户内或账户间数额关系的等式有个别账户的平衡公式和全部账户体系的平衡公式等。个别账户的平衡公式反映个别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之间关系的公式, 如“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全部账户体系的平衡公式反映全部账户的发生额或余额之间关系的公式。比如“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资产账户的余额=负债账户的余额+所有者权益账户的余额+收入账户的余额-费用账户的余额”等。将损益类账户的余额结转至所有者权益账户, 可得到“资产账户的余额=负债账户的余额+所有者权益账户的余额”。这些等式有反映账户发生额的, 有反映账户余额的, 还有既反映账户发生额又反映余额的。

根据西格尔、希姆的会计等式定义, 会计等式指的应是描述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账户之间关系的等式。但是, 西格尔、希姆又指出“会计等式可以表示成:资产=负债+资本 (所有者权益) ”。西格尔、希姆可能混淆了“资产=负债+资本 (所有者权益) ”与“资产账户的余额=负债账户的余额+所有者权益账户的余额”。

约翰·J.怀尔德、克米特·D.拉森、巴巴拉·基亚佩塔的《会计学原理》 (2008) 认为:“会计等式, 或称‘资产负债表等式’, 是由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构成的等式, 其表达形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按照怀尔德、拉森、基亚佩塔所言, 会计等式描述客观存在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数学关系, 但又将会计等式称为“资产负债表等式”, 这是否科学?“资产负债表等式”, 从名称上看, 应当是反映报表项目之间关系的等式。如果用来指称描述会计对象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 则会导致名实不符, 毕竟会计对象要素不同于财务报表项目。而且, “资产负债表等式”一词极易让人联想到“资产类报表项目金额之和=负债类报表项目金额之和+所有者权益类报表项目金额之和”, 运用“资产负债表等式”指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易引起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混乱。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 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对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表达式, 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

综上所述, 目前会计界使用的“会计等式”是一个多义词, 或者说“会计等式”可表达多个不同的概念。有些学者认为, “会计等式”表达企业的资源及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之间的关系, 指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有些学者则称, “会计等式”反映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表达式, 指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多项表达式;还有学者可能使用“会计等式”指称“资产账户的余额=负债账户的余额+所有者权益账户的余额”或“资产类报表项目金额之和=负债类报表项目金额之和+所有者权益类报表项目金额之和”。

在会计学中, 有众多的等式, 除了反映会计对象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外, 还有反映单个账户或账户间的发生额和余额关系的等式、财务报表项目之间关系的等式等, 这些等式亦需要名称来标示。采用什么样的名称呢?荀子《正名》指出:“同则同之, 异则异之。”会计学中应用的等式、反映会计对象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反映单个账户或账户间的发生额和余额关系的等式、反映财务报表项目之间关系的等式是不同的事物, 应当有不同的名称。现行会计理论中将反映会计对象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称之为“会计等式”, 尽管用词简练, 但名实不符, 且易引起混乱;其次, 科学术语一般都是单义词, 而目前会计学界使用的“会计等式”是一个多义词, 在使用中可能会产生歧义而影响知识的沟通。因此, “会计等式”并非“反映会计对象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之善名。“会计”一词具有“会计学”含义, 将会计学中应用的等式命名为“会计等式”, 将反映会计对象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称为“会计对象等式”, 将描述单个账户或账户之间的发生额和余额之间数量关系的等式称为“账户等式”, 将描述财务报表项目之间数量关系的等式称为“财务报表等式”。这样界定符合制名诸原则, 而且有利于对会计中各种等式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 明确各种等式之间的关系。

摘要:本文认为, 运用“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指称“会计对象的要素”, 使用“会计等式”指称“会计对象要素之间关系的等式”违反“名实一致、径易而不拂”等正名基本原则, 建议采用“会计对象要素”和“会计对象等式”。

关键词:会计要素,财务报表,会计对象

参考文献

[1].孙中原.逻辑哲学讲演录.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周云之.名辩学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

会计等式变革迫在眉睫 篇5

1. 依据的前提已发生变化。

现行会计恒等式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基础上,而历史成本存在的前提一是币值稳定假设,二是社会平均生产率不变假设。随着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基础,由此形成的会计恒等式便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内涵并非一致。

净资产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并已实现的应该由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事实上,企业净资产从来就没有等于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动也不等于所有者权益自身的变动。从资本市场来看,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等于其股价。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由于不考虑时间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因此形成了“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采用现行市价计量,由于所有者权益价值取决于资本市场交易的结果,企业资产、负债不能决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在现行成本计量下,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取决于买价及相关费用,因此所有者权益价值并不等于企业资产、负债的减项;在现值计量下,企业所有者权益价值来源于未来盈利水平,而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投入成本、现行市价、现行成本无关,因此也得不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论。

3. 公允价值会计等式存在严重缺陷。

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最大的不同,公允价值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或损失反映在所有者权益当中,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理论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所有者权益价值自身的变动,并形成公允价值的会计等式“资产公允价值=负债公允价值+所有者权益”,其缺陷在于: (1) 公允价值计量的所有者权益是清算价值,而非该时点的市价。 (2) 价值属性不清晰。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采用混合计量方法,包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现行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等,因此其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属性不清晰。 (3) 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性不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更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发生各自的变化,因此影响所有者权益价值的因素也并非由资产与负债决定。

会计恒等式 篇6

关键词: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利润表

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准则》) 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种趋同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关于会计要素的设置, 《准则》在保留了原有六大要素的基础上, 借鉴国际上对会计要素的定义方法, 对六要素重新进行了界定, 赋予了新的含义。这种做法使会计要素的内涵更明确、更丰富, 但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冲突, 主要表现在动态会计要素、动态会计等式和利润表上。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以实现三者的协调。

一、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利润表存在的矛盾

(一)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的矛盾

国内外会计界对会计要素的称呼有三种:“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西方国家一般称为财务报表要素, 认为是构成财务报表的基础。我国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一般先界定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会计的一般对象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这种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资金循环和周转、资金退出企业。把会计要素定义为会计对象的具体化。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把会计要素界定为是会计对象要素, 而在实际运用中, 又把其等同于财务报表要素。

关于会计要素, 我国2006年的《准则》保留了原有的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但是对收入、费用、利润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收入和费用都强调是企业日常活动中的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 也就是采用狭义上的收入和费用概念;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 包括收入减去费用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根据《准则》对利润的界定, 利润的计算公式可写为: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损益的利得-直接计入损益的损失 (公式1) 。

什么是会计等式?西方学者一般描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关系的等式, 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可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我国学者一般认为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等式。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公式2) ”。前者称之为静态会计等式, 后者称之为动态会计等式。

很显然, 公式1和公式2是矛盾的, 同样是利润, 根据概念得出的计算式和动态会计等式不一致。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 会计要素中的收入和费用都是狭义的概念, 二者相抵的差额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即营业利润, 而利润除了营业利润外还包括非日常活动的损失和利得, 即根据会计要素的含义, “收入-费用≠利润”。要使动态会计等式成立, 收入和费用必须采用广义的概念 (包括利得和损失) 。会计要素和动态会计等式的矛盾, 给会计人员带来一些困惑, 特别是给初学者带来一些误解。

(二) 会计要素与利润表的矛盾

利润表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 由收入、费用、利润三要素构成。我国传统的利润表采取分步法编制, 依次计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最后的净利润实际是收入、费用、直接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加减后的结果, 但是在会计要素中只有收入和费用要素, 没有利得和损失 (利得和损失只作为利润的附属) 。同样作为利润表的构成, 有些项目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 有些不作为, 显然是不合理的。2009年,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要求把其他综合收益列入利润表, 其他综合收益实际上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其在会计要素上也没单独表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 利润表上列示了利得和损失 (包括直接计入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 , 但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来。会计要素是对资金运动所作的基本分类, 按会计要素设置账户, 并按账户收集、整理、加工会计信息, 最后用财务报表把信息提供出来, 因此, 可以把会计要素看作是对资金运动进行的初始分类, 财务报表项目是终结分类, 二者应该基本一致。我国的会计要素设置没能满足财务报表的需要, 会计要素和财务报表的项目存在矛盾。

另一方面, 《准则》把利得和损失分别作为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从属部分, 对其的界定也就不够清楚, 导致利润表在排列缺乏层次性, 主要表现在:把“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项非日常活动形成的损益列在了营业利润中;把“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实际上属于利得和损失的项目又单独列示。这种排列上的混乱, 会降低信息的相关性, 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二、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利润表的协调

(一) 改革会计要素的设置

从英美和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设置可以看出 (如表1) , 会计要素一般都包括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 但在要素的细分上有一定差异。从利润表的构成要素来看, 美国设置了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和全面收益五个会计要素, 收入和费用要素采取了狭义的概念, 另外设置了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反映非日常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流入, 同时设置全面收益反映会计主体一定时期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 (净资产) 变动;而英国、国际会计准则只设置了收入 (利得) 和费用 (损失) , 收入 (或者利得) 和费用 (或者损失) 都是广义的概念, 反映会计主体一定期间除了业主投资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 既包括日常活动的经济利益流入, 也包括非日常活动的经济利益流入, 并且认为利润或全面收益是收入和费用要素相抵后的结果, 没有更多的含义, 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经济业务, 所以不再单独作为一个要素。

借鉴国际上的做法, 我国会计要素的改革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广义上的收入, 收入含利得, 同理, 费用含损失;另外一种方法采取狭义上的收入和费用, 单独设置利得和损失要素来反映非日常活动的经济利益流入。到底哪种方法合适呢?会计要素的设置受会计目标和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我国在2006年的《准则》中把会计的首要目标描述为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这种信息应该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第一种方法相对简单, 符合广大会计工作者的习惯, 也满足“收入-费用=利润”这一动态等式, 可以解决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矛盾。但是, 从提供的信息角度看, 不够详细具体。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及公允价值的运用, 利得和损失对于企业相当重要, 也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想了解的信息, 把其并入收入和费用,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降低。第二种方法相对复杂, 但是保留了我国目前对收入和费用的定义, 同时把企业的收益和耗费信息划分一定的层次,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基于上面的分析, 本文认为, 我国应采用第二种方法, 即在现有会计要素基础上, 单独设置利得和损失要素, 并把利润要素改为综合收益要素。设置综合收益的原因:一是考虑到我国对会计等式的定义和广大会计工作者的习惯 (会计要素之间应有一定的数量关系) ;二是现行利润表除了反映传统的净利润以外, 还反映会计期间其他与非业主交易引起的权益变动, 最后一项不是“净利润”, 而是“综合收益”。重新划分会计要素后, 动态会计等式变为“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实现了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的协调。

(二) 改革利润表

在对会计要素进行改革后, 相应的要对利润表及其排列方式进行改革。首先, 把“利润表”改为“综合收益表”, 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除与所有者投资相关以外的交易和事项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其次, 改革利润表的排列方式 (见上页表2) : (1) 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等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从营业利润中剔除, 放在“已实现利润”项目后面, 营业利润仅仅反映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成果; (2) 设置“计入损益并已实现的利得”和“计入损益并已发生的损失”两个项目, 反映包括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在内的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3) 增加“已实现利润”, 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已实现的经营成果, “已实现利润=营业利润+计入损益并已实现的利得-计入损益并已发生的损失”; (4) 在“已实现利润”项目后增设“其他计入损益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已实现利润-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其他计入损益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利润总额”; (5) 在全部净利润的下面详细列示其他综合收益, 并计算出综合收益。这种对利润表进行局部改革的方式, 一是从目前利润表提供的信息来看, 除了传统的损益外, 还包括不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即综合收益, 把利润表改为“综合收益表”更形象直观;二是把公允价值引入会计计量属性后, 报表上含有大量未实现损益, 比如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 所以应增设“已实现利润”, 并把未实现损益单独列示;三是既然把其他综合收益放在综合收益表上, 应详细列示, 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分析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也要做适当调整) 。

参考文献

[1].戴德明.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昕, 姜艳.关于会计要素的国际比较与建议[J].财务与会计, 2011, (10) .

巧用会计等式掌握账户的结构 篇7

一、账户

1. 含义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2. 分类

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可以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五大类。

3. 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的基本结构具体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所依据记账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和余额等。账户通常分为左右两方,一方记增加,一方记减少。具体哪方记增加,哪方记减少,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和经济业务的类型。账户的基本结构通常可简化为丁字账户(或T型账户)表示。

4.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统一地将左右两方分为借方和贷方,在丁字账中,左方固定为借方,右方固定为贷方。在借贷记账法下,不同类别账户的借贷方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内容。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在资产类账户中,一般资产的增加记录在账户的借方,资产的减少记录在账户的贷方,账户的余额在借方。用丁字账表示为:

(2)负债类账户的结构

在负债类账户中,贷方记录负债的增加,借方记录负债的减少,账户的余额在贷方。用丁字账表示为: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在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贷方记录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借方记录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账户的余额在贷方。用丁字账表示为:

(4)收入类账户的结构

收入类账户指损益类账户中的收入收益类账户,在收入类账户中,贷方记录收入的增加,借方记录收入的减少,期末将收入的增加额和减少额的差额转入本年利润后该账户无余额。用丁字账表示为:

(5)成本、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成本、费用类账户指损益类账户中的费用类账户及成本类账户,在成本、费用类账户中,借方记录成本、费用的增加,贷方记录成本、费用的减少,期末将成本类账户中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摊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后无余额;期末将费用的增加额和减少额的差额转入本年利润后费用类账户无余额。对于成本、费用类账户(主要指生产成本账户)如有余额一般在借方。用丁字账表示为:

二、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指反映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表达式。由于它是用数学方程式来表示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的数量恒等关系,因此,也称会计恒等式。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计恒等式可分别表述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三、巧用会计等式掌握账户的结构

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的一种基本的方法,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作为记账方法。要想掌握借贷记账法,掌握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是关键,而初学者往往难以掌握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因而如何更为方便、有效地掌握账户的结构呢?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会计等式来实现。

可以先将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作一个简单的移项处理,即将会计等式改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样,由于资产和费用在等式的同一方,所以记账方向相同,即在借方记增加,在贷方记减少,如果有余额,余额在借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在等式的同一方,所以记账方向相同,又因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在等式的另一方,所以记账方向与资产类、费用类账户的记账方向正好相反,即在贷方记增加,在借方记减少,如果有余额,余额在贷方。而成本类账户记账方向与费用类账户相同,所以也是在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如果有余额,余额在借方。另外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同属于损益类账户,期末均应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以结算企业一定期间的财务成果,因而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

如此一来,要掌握账户的结构,就只需掌握变形后的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然后再掌握一种最典型的资产类账户如库存现金的结构,这样所有账户的一般结构也就掌握了。当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特殊的账户的结构。如坏账准备、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它们虽均属于资产类的账户,但账户结构正好与资产类账户的账户结构相反,即在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余额一般在贷方。

参考文献

[1]康述尧《:基础会计》.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2006企业会计准则

浅析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篇8

一、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类型

经济业务是指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事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各种各样, 而且不断变化, 但是无论怎样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归结起来就四种情况:

(1) 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2) 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3) 资产之间有增有减, 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变,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4) 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资产不变,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从以上四种经济业务类型中可以看出, 不论会计要素怎样同时变化, 会计等式永远是保持平衡平衡的。

二、分析四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对影响会计等式的影响

下面以大华工公司为例分析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业务, 都会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化, 但这些变化不会影响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

例:大华公司2010年7月1日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情况如下表:

以上资料表明, 大华公司7月初,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634000元。

假如大华公司7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 收到华美公司投入资本80000元存入银行

分析:该笔经济业务的发生, 使企业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80000元, 同时使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80000元。引起的是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的增加 (会计等式两边同时等额增加) , 所以属于第 (1) 种经济业务类型: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2. 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公司材料款40000元

分析:该笔经济业务的发生, 使企业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40000元, 同时使企业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减少40000元。引起的是资产和负债同时等额的减少 (会计等式两边同时等额减少) , 所以属于第 (2) 种经济业务类型: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3. 从银行提取现金1000元

分析:该笔经济业务的发生, 使企业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1000元, 同时也使企业资产中的“库存现金”增加1000元。引起的是资产之间同时等额的一减一增会计等式左边同时等额一减一增) , 所以属于第 (3) 种经济业务类型:资产之间有增有减, 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变,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4. 从银行借入短期借款50000元, 归还前欠货款

分析:该笔经济业务的发生, 使企业负债中的“短期借款”增加50000元, 同时也使企业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减少50000元。引起的是负债之间同时等额的一增一减 (会计等式右边同时等额一增一减) , 所以属于第 (4) 种经济业务类型: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资产不变,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5. 用资本公积10000元转增资本

分析:该笔经济业务的发生, 使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减少10000元, 同时也使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10000元。引起的是所有者权益之间同时等额的一减一增 (会计等式右边同时等额一减一增) , 所以属于第4种经济业务类型: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资产不变,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6. 经协商, 将所欠中北公司的货款10000元转化为本企业资本

分析:该笔经济业务的发生, 使企业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减少10000元, 同时也使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增加10000元。引起的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的一减一增 (会计等式右边同时等额一减一增) , 所以属于第 (4) 种经济业务类型: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资产不变,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7. 用银行存款50000元, 归还短期借款30000元, 购买固定资产20000元

分析:该笔经济业务的发生, 使企业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减少50000元, 同时使企业负债中的“短期借款”减少30000元, 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增加20000元。引起的是资产和负债的同时减少 (会计等式左右两边同时等额减少) , 资产之间的同时等额的一减一增 (会计等式左边的一减一增) , 所以属于第 (2) 种经济业务类型: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和第 (3) 种经济业务类型:资产之间有增有减, 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变,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8. 收到B公司前欠货款4000元, 其中3500元存入银行, 500元现金

分析:该笔经济业务的发生, 使企业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减少了4000元, 同时使企业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3500元, 资产中的“库存现金”增加500元。引起的是资产之间的同时等额的一减一增 (会计等式左边的一减一增) , 所以属于第 (3) 种经济业务类型:资产之间有增有减, 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变,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9. 购入甲材料3000元, 以现金支付1000, 余款未付

分析:该笔经济业务的发生, 使企业资产中的“原材料”增加3000元, 同时使企业资产中的“库存现金”减少1000元, 负债中的“应付账款”增加2000元, 引起的是资产之间同时等额的一增一减 (会计等式左边一增一减) , 资产和负债的同时等额增加 (会计等式左右两边同时等额增加) , 所以属于第 (3) 种经济业务类型:资产之间有增有减, 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变,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和第 (1) 种经济业务类型: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7月份大华公司上述几笔经济业务的发生, 所引起的月底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状况如下表:

从大华公司7月份的几笔经济业务以及7月底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变动表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会引起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左右两边等额的同增同减;会计等式左边等额的一增一减或者是会计等式右边等额的一增一减;但是不论是那种情况都不会影响基本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所以掌握好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会计等式的内涵, 对我们以后学习借贷记账、会计的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段容谷, 王继仓, 屈有明编著, 《会计学原理》.兵器工业出版社, 2003.6.1

会计恒等式 篇9

时间:公元1101年4月

地点:荆州

事件:黄庭坚到湖北去访友。在荆州的路上, 邂逅自己8年未见的老朋友李辅圣, 心里异常激动。黄庭坚赋《赠李辅圣》诗一首, 以会计知识和老友叙旧。

诗如下:

交盖相逢水急流, 八年今复会荆州。

已回青眼追鸿翼, 肯使黄尘没马头?

旧管新收几妆镜, 流行坎止一虚舟。

相看绝叹女博士, 笔研管弦成古丘。

诗的大意:

时光流逝, 转眼已经8年过去了, 没有想到今天我们意外地在荆州相会。这么长时间了, 老朋友有几位红颜知己相伴啊?你过去的和现在新收的红颜知己一共有多少啊?那个吹拉弹唱、色艺双绝的女博士——孔君还好吗?

知识链接

诗人这里运用了在宋朝官厅会计中常用的会计核算法——四柱清册法。诗中涉及的“旧管、新收”本是四柱清册法四柱中的二柱, 其他二柱为“开除”和“实在”。四柱清册法始于唐朝, 盛行于宋朝, 其先进程度远远超过西方的水平。

四柱清册的公式是:

上一篇:结算方式组合下一篇:电影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