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凯尔特艺术论文(共3篇)
神秘的凯尔特艺术论文 篇1
《呼啸山庄》 (“Wuthering Heights”) 的作者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 (Emily Bronte, 1818-1848) 。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 留下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部小说一出版, 抨击如潮。说它是“一部骇人听闻的、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 ”“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 “小说充满阴森恐怖、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但它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验, 《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并在英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时至今日它仍以奇丽动人的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 深深惊叹它的非凡的艺术魅力。
《呼啸山庄》非凡的艺术魅力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 现实的社会意义
作者所处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 而那时的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价值观逐渐渗透于英国的各个角落, 即使是闭塞落后的约克郡荒原也不例外。在《呼啸山庄》中, 我们可以看到有两派抗争的队伍:讲究门第, 财富决定婚配的辛德雷、林顿等代表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文明社会和追求自由, 爱情的男女主人公构成的单纯而封闭的荒原世界。前者虚伪、自私、冷酷, 格守着传统的道德信条与价值标准, 是传统价值观念的维护者与体现者;后者则更多地体现着自由、无羁与生气勃勃的荒原精神, 宛如一对独立不羁的荒原精灵, 堪称真正的“荒原之子”。前者强调驯服、顺从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后者则重视独立、自由与个人意志的满足。因而这两种代表着迥异个性与观念的力量势必要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 冲突给双方带来了不幸与毁灭。在《呼啸山庄》里, 最让读者震撼的就是男女主人公那段惊天动地的爱情了。他们的爱情不是那种客厅里的爱情, 不是梳妆台前的爱情, 也不是我们女人针线篓子里的爱情。总之, 它不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爱情。它是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已变成我们人类对峙的力量, 几乎要打败人类的力量。爱情是那么强烈, 它可以把人摧毁, 把你的理智摧毁, 把你的肉体摧毁, 而它永远存在。艾米莉所创造的是那么可怕的一个爱情。希思克利夫这个饱尝人间炎凉的弃儿在残酷的生活中养成了他强烈的爱和憎。曾经忠实的爱人凯瑟琳因为虚荣和无知背叛了他, 使他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 而凯瑟琳的死更使这满腔仇恨像火山般迸发出来, 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他疯狂地复仇, 看似不合常理, 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惊世骇俗的叛逆精神, 是一种特殊性格对不公的命运所作出的反抗。但本性的善良最终让他在深深的悔悟中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他那狂风般猛烈的情感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 让这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成为这个经典爱情故事的支柱。
2 神秘的自然力量
美国评论家多.凡.根特曾说过:“在全部英国小说中, 《呼啸山庄》探讨起来最令人捉摸不透。”用琢磨不透来描述这部小说, 恰恰说明了它的神秘性。神秘性作为一种美学特征, 他在《呼啸山庄》中究竟有哪些表现形式?除了他的戏剧性结构, 破迷离魂的情感因素, 更为重要的就是他贯穿始终的神秘的象征意向了。强烈的“’暴风雨”和“荒原”是该篇的两个着重点。
艾米丽.勃朗特以山庄内特有的撕心裂肺的强风, 揭开了整个故事。打开小说, 猛烈的暴风雨就向你迎面吹来, 让你置身于一个神秘恐怖的世界。书中写道:他的猛劲儿, “只销看一下宅子尽头那几株萎靡不振, 倾斜的厉害的枞树, 那一排瘦粼粼的都向一边倒的荆棘 (他好像伸出手来, 乞求阳光的布施) , ”猛烈的北风阻断了山庄的树木向上生长的正常途径,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不得不向一边倒去, 狂吠扭曲了正常的树性, 然而, 被扭曲的树本能的趋向阳光。诗人兼作家的艾米莉把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在《呼》用得淋漓尽致
小说同时也描述了山庄外的自然环境----荒野, 荒野是贯穿全文的象征的风景, 作者没有细致的描述荒野的景色, 用笼统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天空, 小溪, 荒原的主要特征, 使这些极具表现力的景致通过点点滴滴的描写, 把肃杀、凄冷的环境氛围着力着力的表现出来。荒野, 暴风雨不仅作为一个自然景观背景, 也是作者寄托的自由, 爱情, 生命的象征, 通过在故事情节中渗透和营造一种抑郁阴森的情绪基调, 来不断积淀心结, 蓄积力量, 激发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对自己价值和人的尊严的不断追求。
3 唯美的爱情故事
在呼啸山庄中, 作者成功地刻画了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那种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理解范围的爱情故事, 他们之间所相互表现出的深沉, 激烈而狂热的爱情, 可以说超出了任何世俗的爱情。它所蕴含的爱情是完全是以他们的性格和兴趣完全认为同为基础的, 是精神上一致, 非外貌上的相互吸引;是心灵的契合, 非欲望上的需要;他们那狂风暴雨般不可遏制的激情, 从不夹杂有丝毫的情欲成份, 是理想的、纯洁的爱情的灵魂的契合。正如希尔达.斯皮尔所言:“他们的爱有着伟大的精神特质, 远远超出一般的浪漫爱情。”
希思克利夫原是个流浪街头的弃儿, 八九岁时被呼啸山庄的劳恩小“捡”回来收养, 刚进家时其他人都恨他, 疏远她。凯瑟琳一开始就喜欢他, 亲近她。他们从小就朝夕相处, 连女管家纳莉都说, “他和希思克利夫好的不得了, 我们能想出对他最大的惩罚巨石不予他和她在一起, 可是为了他, 她比我们哪一个都受到更多的责骂。”
在共同反对辛德雷的过程中, 这对从小青梅竹马, 形影不离的小伙伴感情的纽带越扭越紧, 直到最后不可分离。甚至待到分手之后, 女主人公对她的这段暴风似的爱情还有这样一番表白, 她曾亲口坦白地对女仆艾伦说:“我对林敦的爱, 就象挂在林子里的一簇簇树叶, 时光会改变它, 我很知道, 到了冬天, 树叶片就要凋落了。我对希思克利夫的爱好比是脚下的永恒的岩石, 从那里流出很少的、看得见的快乐的泉源, 可是却必不可少。纳莉, 我就是希思克利夫!”凯瑟琳如此, 而用情更深的希思克利夫则用一生的爱意和行动来诠释他对凯瑟琳的爱, 直到希思克利夫行将就木之时, 为了死后“以便相通”还买通教堂执事, 商量等他死后把他的棺材一侧也撬开能与凯瑟琳联系。如此强烈, 真挚的生死恋, 真“和山峰一样不变, 和闪电一般凶猛”。《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思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与其说是恶行的一种报应, 不如说是一种殉情, 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 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是一种对唯美爱情的诠释
4 结束语
艾米利以她三十年短暂生命的洞察力, 以她诗人心中的巨大热情, 以现实性, 神秘感, 唯美故事, 疯狂性的艺术风格, 深刻而有力的揭露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万态, 感悟人性之中善与恶。如此的内涵, 如此的手法, 更表现了这部伟大作品的不朽艺术魅力, 这不得不让我们掩卷之余, 赞叹不已。
摘要:该文从《呼啸山庄》的现实意义, 神秘感, 疯狂性和唯美故事等角度来对该作品的做些简单的分析, 籍此来感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呼啸山庄,希思克利夫,社会意义,神秘感,唯美故事,疯狂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梁承峰, 张丹.英语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裘红霞.英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3 (12) .
神秘的凯尔特艺术论文 篇2
1 黏土动画的发展史
粘土动画的制作技术源自于逐格拍摄技术的发明, 1907年, 在美国维太格拉夫公司的纽约制片场, 一位无名技师发明了用摄影机一格一格地拍摄场景的“逐格拍摄法”。这种奇妙的方法很快在一些早期影片中大出风头。如《闹鬼的旅馆》中, 一把小刀在自动切香肠, 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在1907年的《奇妙的自来水笔》中, 一支自来水笔在自动书写。定格动画是根据逐格拍摄技术产生了多种风格, 而粘土动画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2 黏土动画的艺术特色
从广大观众的角度来看, 一些生活中能看到摸着的物质, 鲜活起来。这是感官上更直接的新奇。和三维的模拟是两种感觉。举例来说, 玩具总动员, 如果有三维版和定格动画版本, 相信定格版本的更吸引人。因为它里面的每个玩具形象会显得更真实, 动起来更让孩子们惊喜, 最主要的是, 它是一门有着实体模型的艺术, 里面的每个场景人物, 都是出自手工的艺术品, 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粘土动画也是最接近我们生活的动画形式。
3 黏土动画制作材料的选用
之所以粘土动画与其他动画对比的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制作材料和工具的选用上面, 黏土动画的制作工具和材料种类繁多, 但是最基本的工具和材料有以下几类。工具类:泥塑用的雕塑刀、雕刻刀、小型台钳、各种钳子、剪刀、螺丝刀、小刀、牙签、电烙铁、注射胶枪、画笔、钢卷尺、雕塑台、缝纫机、鬃刷和毛刷、软布以及各种制作表面纹理和质感的小工具。材料类:铝丝 (制作骨架用) 、焊锡丝、橡皮泥、软陶泥、泡沫塑料或海绵、木板、纺织品、皮革以及金属。颜料类:主要有丙烯颜料和模型喷漆进行上色。材料多选用实体物质塑造真实的三维立体动画效果。
黏土动画造型的趣味性。黏土本身拥有神秘的亲和力, 它的可塑性很高, 要圆要扁, 粗细长短, 均可随心所欲。但缺点是在强灯连续照射下, 容易变形且不光滑, 变形后不好复原, 黏土与黏土接触会粘在一起, 角色设定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动画片的关键。成功的动画片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生命力的角色。黏土动画的角色设计分两个步骤:角色画稿和角色制作。通常, 我们先用平面的手法进行角色设计。在角色平面画稿的基础上, 挑选出比较符合的角色, 然后通过黏土材料去制作。
4 黏土动画创作热潮
因为粘土动画的独特魅力, 国际上先后推出过许多制作精良而且幽默生动的粘土偶动画片。它以这种质朴的风格, 真实的材质肌理等特征给人一种难以抵挡的亲切感, 吸引了大量观众, 掀起一股粘土动画热潮。我国动画人在不断向外国定格动画大师学习的同时, 也创作出很多自己的经典动画。从20世纪50年代的《孔雀公主》、《神笔马良》到80年代《阿凡提的故事》等成为许多今天的成年观众记忆犹新的木偶片, 为孩子的童年增加了无限的乐趣和想象力。
5 黏土动画在影视剧中的运用
早起没有三维电脑动画技术时, 魔幻类影片特效多以粘土动画技术制作。特级先驱威尔斯•奥布莱恩在《金刚》这部真人和模型人物合成的片子里充分发挥了他天才的想象力。当巨大的金刚在浓雾弥漫的山谷里和巨蛇与翼龙搏斗时, 观众们仿佛真的面对了那些史前巨兽, 而金刚在帝国大厦顶端抓住玩具般小飞机的场面已经成了20世纪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镜头。1907-1950年间, 奥布莱恩拍摄了一系列怪兽电影, 如《失落的世界》, 《巨猩乔扬》, 《金刚之子》等自此开创了幻想片中使用定格动画巨兽的风尚, 魔幻风格电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我国粘土动画的未来发展趋势
粘土动画这门传统动画, 虽然相对于其他的动画制作方法来说, 需要的知识面更广, 制作起来更费时费力, 但拥有经久不灭的艺术魅力。它的发展有利于动画甚至整个电影语言的革新, 对推动电影媒介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定格动画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也不断汲取电脑技术的长处。当今, 虽然电脑动画主导了流行影像, 电脑动画家却是传统动画技术的最大捍卫者, 因为它独到的三维视觉冲击力和真实的立体空间感, 都为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古老动画类型增加无线魅力。
参考文献
[1]潘阿芳.《定格动画制作技法与赏析》.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07-01.
[2]林松, 李阳.《定格动画教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01-01.
[3]苏珊娜·休.《定格动画技巧》.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09-01.
神秘的凯尔特艺术论文 篇3
据史料记载, 汝瓷烧造于宋哲宗元年到宋徽宗建中靖国的15年间, 在这短短的历史瞬间里, 汝瓷文化经历了巅峰的发展状态, 同时也品尝了因战乱带来的灭顶之灾。由于汝瓷的烧造被宫廷垄断, 再加上战乱中朝廷将官窑捣毁, 在南宋时, 汝瓷已经极其罕见。后来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 瓷器烧造蔚然成风, 大规模的仿制使南宋官、钧、哥、定四大名瓷重回人间, 但由于汝瓷的独特烧造技艺难以仿制, 世界上现在仅存的汝瓷不足百件, 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地, 已成稀世国宝。
研制豆绿釉、天蓝釉, 打开汝窑研制第一扇门
到了今天, 汝官瓷烧造技术已经失传八百年来, 海内外陶瓷艺人为使天青釉再现于世仿烧不断, 但终因不得其秘诀而未成功。一些工匠叹乎:“造天青釉难, 难于上青天”。这更给汝官瓷蒙上了神秘色彩。汝瓷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先生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上千次的实验, 终于使一代瑰宝汝官瓷天青釉再现于世, 研制成功汝官瓷和北宋官瓷, 寻找到真正的文庙汝官窑窑址、将台柴庙窑址、张公巷北宋官窑窑址等, 为我国瓷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5年, 29岁的朱文立从部队复员后, 被安排到汝州市汝瓷二厂当临时工, 由于上高中时对化学很有兴趣, 因此被厂里安排到试验组进行临汝瓷豆绿釉的研究与开发, 从此他也便于汝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文立介绍说。汝官瓷是由临汝瓷发展而来的, 临汝瓷属于民窑, 多生产供平民生活所用的日用瓷, 在临汝窑蓬勃发展的同时, 宝丰清凉寺有一家窑厂一枝独秀, 继承了段店窑中豆青偏天青的独特配釉方法和细小支钉的支烧工艺, 产品向工艺陈设方向发展, 并开创了卷足技艺的先河。特别是它的釉料配方逐渐向纯天青色发展, 到北宋中期, 清凉寺汝瓷以它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色泽成为瓷中之魁, 并影响到宫廷。这才有了后来北宋宫廷的汝官瓷。
上世纪70年代末, 为了开发临汝瓷豆绿釉, 朱文立带队和汝瓷二厂50名技术员到浙江龙泉瓷厂, 借助那里的技术设备, 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 就成功研制了“豆绿釉”。初战告捷, 这让朱文立对汝瓷的研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撰写论文《汝瓷豆绿釉》发表在1980年的《瓷器》杂志上, 得到了当时的轻工部科学研究院教授李国桢的重视和指导。这时他知道自己研究的临汝瓷豆绿釉并非真正的汝瓷。但他依然借此成为汝瓷二厂“临汝窑天蓝釉”项目的试制组组长。
为了天蓝釉项目, 朱文立多次到远离市里的山区寻找原料。骑坏了4辆自行车, 背坏了5个帆布包, 磨烂了十几双妻子为他做的千层底老山鞋……可以说历经了千辛万苦。但他有幸参加了1982年4月召开的第一届古陶瓷学术讨论会, 这是建国以来陶瓷学术界首次召开的大规模陶瓷学术讨论会, 同时也是为即将举行的首届国际古陶瓷研讨会做准备, 会议期间, 他见到了一直指导他研究但素未谋面的李国桢教授, 并宣读了自己撰写的《汝瓷豆绿釉》和《汝瓷遗址踏勘》, 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同年10月, 朱文立冒着被开除的危险, 参加了首届国际古陶瓷研讨会, 会上, 国内外专家关于汝瓷的学术观点, 对他触动很大。这些学术观点代表了当时国际上汝瓷研究的最高水平, 李国桢教授, 古陶瓷学会会长冯先铭等学者还看到了他主持研究成功的“临汝窑天蓝釉”产品, 对他寄予了厚望, 希望他能借汝州的天时地利加紧研究汝瓷“天青釉”, 并努力寻找汝官窑的下落。他们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失传了几百年的汝官窑窑址和汝瓷“天青釉”神话的破解。在回临汝的路上, 他有幸遇到当时的县委副书记于富才。在于书记的帮助下, 朱文立被派到当时生产日用瓷的汝瓷一厂作技术负责人, 并转为正式工人, 为他研究汝瓷打开了第一扇门。
天青釉再现人间, 打开汝瓷烧制第二扇门
1984年, 轻工部、河南省科委下达了以省轻工研究所为龙头, 以汝瓷一厂为基地联合进行汝瓷“天青釉”攻关的通知, 并规定在3-5个月内完成任务。于是, 朱文立开始向自己的毕生目标挺进。为了给研究提供方便, 故宫博物院破例打开馆藏国宝的展柜, 让朱文立仔细抚摸传世汝官瓷的质感, 观察其色泽及制作工艺。冯先铭先生更是拿出了他于1977年和叶民先生在宝丰清凉寺地区拣到的一片瓷片反复讲解其要点。在老专家的指导下, 朱文立回到汝州后考察了临汝窑各个窑址, 采集了数十种原料进行化验, 选出有用的原料进行调配。
有了汝官瓷的化学成分, 再配比合理, 朱文立认为完成任务指日可待。但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 他们经过调制数十个配方, 用各种窑火在小试验窑中试烧, 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到这时, 他才体会到“烧天青釉难, 难似上青天”的寓意。足足两年时间, 只是换来了汗水和失望。想到李国桢、冯先铭这些老前辈期望的眼神, 以及他们的鼓励:“你千万不能退却, 要坚持到底!我们能等。”朱文立倍感煎熬, 攻关小组也在这时被解散了。
找不到真正失败的原因, 朱文立吃不下饭, 睡不着觉。这时, 清华大学杨根教授给他寄来了一本《古代名窑资料汇编》的手抄本, 其中一段关于汝瓷的传说引起了他的注意:北宋年间, 皇帝传旨要烧新瓷, 此时正好雨过天晴, 天边显示出一种非常神秘的青蓝色。于是, 皇帝向汝瓷官下了一道圣旨:“雨过天晴云破出, 者 (这) 般颜色做将来。”结果接连两任瓷器官都没烧出这种“天青色”, 均被斩首。到第三任瓷器官接任后, 连烧两窑, 也未成功, 回去后闷闷不乐。他的女儿当时七岁, 问其原因, 瓷器官说, 我已烧两窑未成, 再烧不好就要被斩首了。女儿问:“有何法可烧成?”答:“民间传说有活人入窑即可。但我作为瓷器官, 怎忍心害百姓。”其女暗记心中, 等烧到第三窑, 乘父亲不备, 一跃跳入窑中。顿时, 窑器崩裂, 光怪陆离, 片瓦值千金。
这个民间的故事给了朱文立一个灵感。他认为“天青色”很可能与骨头的成分主要是磷和钙有关, 于是他用猪骨和羊骨进行烧制。带着仅有的这点希望又开始了漫长的试烧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一次偶然的烧制中, 他终于发现有一根骨头上出现了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天青色。紧接着又是3年时间的无数次试验、失败, 但他梦想中的天青色仍未出现。就在他已经身心疲惫并且还剩最后一个可能的配方时, 奇迹出现了。最后一窑烧完了, 他累得连睡了几天几夜, 当他打开窑门时, 一丝天青色透过已经熄灭的窑火闪电一样击入他的眼帘。就在这最后一窑中, 4件瓷器中出现了他梦想中的天青色。
这一成果, 得到了叶民教授、李国桢教授和冯先铭先生的高度评价。1988年7月, 朱文立所烧汝瓷“天青釉”通过了轻工业部和河南省科委组织的鉴定, 鉴定意见是:1.该项目试验资料齐全, 数据完全可靠, 完成了部和省科委签订的科研专项合同要求, 研究是成功的。2.通过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一致认为胎体致密、釉色莹润, 经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和北京钢铁学院分别测试结果, 表明各项物理、化学性能指标均接近宋代汝窑水平。3.该项目的研制成功, 对中国古陶瓷名窑的恢复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近2000个日日夜夜, 328次配方的调整, 1500多次的失败之后, 朱文立终于使断代800多年的汝官瓷“天青釉”重回人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 朱文立等人筹建了“朱氏汝瓷公司”的前身“河南省科技史学会温泉汝瓷工艺试验厂”。
寻找古窑遗址, 传承瓷文化发展
汝官窑“天青釉”的研制成功, 给朱文立带来荣誉, 同时, 也让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开始了寻找汝官窑遗址、探询汝瓷文明新的跋涉。1987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赵青云对宝丰清凉寺遗址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 出土了一些完整的汝窑瓷器, 并发表《汝窑新发现》一文, 轰动了古陶瓷界, 以致当时的学术界普遍认为宝丰清凉寺窑址就是汝官窑遗址。但是对汝瓷有着深厚感情和长期思考的朱文立, 却对此存在着疑问。
为了解决这个谜题, 朱文立多次到北京和国内外陶瓷专家一起讨论汝官窑问题。有一次, 在与冯先铭谈及汝官窑窑址时, 他说:“据我多年对汝窑的探索和研究, 汝官窑宫中禁烧, 如果有第二处, 只能在古汝州城内, 如果城内找不到, 就只有宝丰清凉寺一处了。”得到冯先生的认同, 并叮嘱他:“你一定要在汝州城内找找看。”回到汝州后, 朱文立便开始在汝州城内寻找起了汝官窑遗址。
1992年10月, 文庙地区汝瓷博物馆东院修建家属楼期间, 发现两个宋代的陶缸, 在陶缸边上有大约3立方米的经过淘洗的纯木灰, 后又在陶缸东南角发现一堆釉料、一口荒废水井和几件瓷片, 但是瓷片比较粗糙, 没有达到汝官窑的水平。朱文立推断这里曾经是汝官窑配釉作坊, 于是他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勘察和研究, 希望可以将汝官窑定位在文庙附近。
1999年3月, 一户民居在文庙东南开始修建, 在地下发现了灰青色和灰白色的两堆堆积物, 非常纯净, 而堆积物下面则是大面积的宋代青砖。朱文立马上把两种物质带回去做烧成研究, 结果发现这正是配置汝官瓷的重要半成品釉料。同时, 在这次挖掘中, 他还在现场发现了天青荷叶碗残片、支烧天青平底小洗残片和豌豆青凹足深腹盘残片等。而其中的豌豆青釉色恰恰是“汝州新窑器”所独具的釉色特征。“汝州新窑器”是在汝官窑被毁后, 宫廷为恢复汝瓷建立的官窑, 但是由于无法烧造出与汝瓷相当水平的瓷器最终被废。如果此处出土的陶瓷残片就是“汝州新窑器”, 恰好能证明此地就是“汝官窑”的所在。后来通过专家们的考证与化验, 证明此处即为“汝州新窑器”的遗址。
在后来的研究中, 朱文立还确认了张公巷是人们寻找多年的“北宋官窑”遗址。他还在多篇论文中指出, 张公巷是一把金钥匙, 破解了中国陶瓷史上众多悬案, 从而理清了宋代陶瓷文明的发展和演变。2005年8月, 他又把张公巷北宋官瓷研制成功。2005年11月1日至5日, 第八届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朱文立应邀出席, 并发表了论文《再论张公巷、文庙窑址》。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评价说:“朱文立同志不仅首先发现、研制汝州张公巷官窑青瓷, 而且还能本着薪火相传的精神, 开发、仿制张公巷北宋官窑青瓷, 由于其刻苦钻研, 精益求精, 该仿品的造型、胎釉已具形神兼备的水平。为弘扬中华陶瓷文化, 提高汝州市社会知名度,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值得赞扬。”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郭演义教授、陈士萍工程师, 北京大学考古系陈铁梅教授,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所承焕生教授称赞道:“看过你们仿制的张公巷官窑青瓷展品后, 通过与你们发掘收集到的张公巷古瓷片样品标本相对照, 感到无论在釉色和釉质上都十分相近, 可以认为仿制比较成功, 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特此祝贺。”
硕果累累, 继续奉献华夏瓷文化
如今, 朱文立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中国民间文化 (汝瓷) 杰出传承人, 中国十大杰出陶瓷人物, 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河南省优秀专家、高级工程师。他的个人事迹被载入了日本国家编纂的大型史册《中华五千年》及《陶说》、英国人撰写的《宋代瓷器》、中国文联编著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人物》等多国史册。以朱文立先生姓氏命名的朱氏汝瓷有限公司, 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对汝官瓷进行深层次开发研究, 研制出了寓观赏、收藏、实用于一体的汝官瓷、北宋官瓷系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