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服务

2024-08-07

规划服务(精选12篇)

规划服务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 面对城市发展、项目推进建设、回应生态召唤, 我们应该规划先行, 科学编制规划, 规划深入服务, 遵循科学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 实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规划建设。

关键词:科学规划,时代规划,规划服务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品位规划, 精致城市, 使“神联”、“形连”完美结合, 形成实质性的市区一体化。“虚实”结合, 使城市功能完善, 具备鲜明个性, 形象不断提升。

一、科学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也是生产力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没有规划, 开发就会失去方向;没有规划, 建设就会失去依据。要使生产、生活、生态逐步改善, 规划则必须前瞻先行。科学规划是开发建设的第一要素, 只有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导, 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 才能以规划的高起点实现开发的高水平, 努力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一个好的规划不仅经得起专家评审、领导审批、群众参与、投资者挑剔, 更要经得起实践与未来的检验。规划科学, 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 是最大的浪费。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 关键是要形成以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近期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 使每一块空间都列入规划, 不留下空白。每一个项目都按规划实施, 不盲目建设。科学规划能在有限的空间创造优美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也是生产力。所以, 把科学发展规划贯穿于建设全过程, 是开发的成功之本, 也是开发规划建设的“主旋律”。

二、时代规划, 融入市场的规划也是经营城市

笔者在开发区从事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和规划服务实践多年, 认为不仅要科学规划, 还要经营城市。规划应“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 走出“理想天国”, 融入“市场世界”。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 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进一步研究规划的科学性、经济性、生态性。发挥地区“个性优势”。以经营的思想规划城市, 以经营的手段建设城市, 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 转变政府职能, 科学定位, 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 吸引增量, 扩大总量。“一分规划, 二分建设, 三分经营, 四分管理”或者“三分规划, 七分管理, 十分经营”,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相辅相成,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优化配置城市资源, 探索城市经营方式, 提升城市内涵价值。

当前的开发区,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定位开发, 以空间换时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区, 基本上是“双轮驱动”的城市建设模式。确定城市价值与未来发展目标, 产业化和城市化并驱。大力推进“官产学研资”一体化建设, 按照“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共荣、产成一体”的理念规划建设。最紧要的是, 开发区的总体规划一经确定, 以此为依据, 抓紧制订相应的产业发展、城镇布局、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以及控制性详规, 积极主动地搞好规划和项目的上下对接, 实现规划全覆盖。同时依法执行规划, 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规划是最重要的发展政策, 做好规划, 政府责无旁贷。对此, 我们要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和法定性为目标, 全面提高规划水平, 让开发区成为转型升级的先导示范区。

三、提升规划服务理念,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兼顾, 提高规划服务水平, 做到超前服务、零距离服务、专业化服务, 加快推进产业化项目建设, “落户项目抓注册, 注册项目抓开工, 开工项目抓投产”, 使项目建设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规划要建立项目台帐、挂钩联系、定期例会、一企一档和现场办公等服务制度。

1. 参与项目可研、选址布局等规划服务工作

项目洽谈落户, 就会涉及到规划选址服务工作。投资者会认真做好项目的问卷调查, 了解用地周边规划实施、用地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生态等具体问题。现场踏勘, 了解设施配套建设。我们要积极做好规划相关咨询服务工作, 提前告知规划相关技术规定和规划设计条件。投资者可根据投资额测算用地大小, 提前规划服务, 出具项目用地规划示意图, 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集约发展与节约发展, 使规划的项目能够建设成为节能、低碳、绿色、生态建筑, 做到“四节一环保”。

2. 做好项目落地全程一站式规划服务工作

为项目确定用地位置、界址、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和建设内容, 提出规划设计条件。做好规划总平方案审查、地质勘探、施工图送审、临时水电、场地平整、临时建筑、广告宣传、现场矛盾协调、开工奠仪等规划服务工作, 使工程顺利开工。

帮助建设项目办理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市政管线等工程的行政许可。推进落户项目的立项、环评、消防、用地、工程、施工等行政审批手续的办理。帮助企业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质监、环保等竣工验收, 参与项目正式围墙、厂房大门的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绿化种植、市政管线的敷设等规划服务工作。

积极做好项目的全程规划服务工作, 有利于规划的管理, 有利于规划的实施, 有利于规划的监督等。这样基本杜绝了违法建设的行为活动, 使自然资源、企业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和形象资源的优势得以最大的发挥。

四、科学规划精心策划, 规划策划完美结合

通过城市设计, 精心策划, 以时间换空间, 吸引国内外“用脚投票”的要素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提升城市竞争优势, 改善城市投资和居住环境, 创造城市品牌, 增强城市对要素的吸引力。并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城市自身价值和综合竞争力。

通过科学规划、城市CI、城市营销, 设计和培养具有明显个性与竞争力的城市视觉识别系统, 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结合城市的自然形态、历史文化、产业特色、发展潜力, 创造一个为社会认可的理想空间。科学规划, 精致建设, 必然形成好的建筑风景、艺术气息、文化氛围, 使居住者、投资者、旅游者留下美好印象。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真正能够优化配置社会资源, 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改善人居环境, 协调社会利益, 维护公平正义的规划就是科学的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执行规划需要多元化的服务, 使各类投资主体、各类企业以及广大市民参与规划。城市政府运用经营的手段, 将城市纳入市场运作, 对有形、无形资产进行重组、营运和盘活, 提升城市内涵价值量。强化规划服务质量, 能够增强城市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物资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使得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价值化, 使广大居民安居乐业, 促进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规划服务 篇2

建设单位(甲方)

服务单位(乙方)

(盖章)

(盖章)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人:

人:

址:

址:

话:

话:

期:

期:

规划技术服务合同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建设单位:

合同编号:

服务单位:

签订日期:

建设单位(甲方)

服务单位(乙方)

甲方委托乙方承担:

项目的规划技术服务工作,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

甲方应向乙方提交有关资料及文件:

序号 资料及文件名称 编号 提交日期 备注 1 总平面规划图 1

电子件 2 建筑方案图 2

电子件 3 现状地形及周边建筑测量数据 3

电子件/纸质 4 规划设计条件 4

纸质 5 控规用地规划图 5

电子件 6 其他规划技术规定 6

纸质

二、乙方应向甲方交付的技术成果:

2份。(成果包括:经济技术指标审核)三、本合同规划技术服务内容及服务收费,经双方协商实收费为:

四、双方责任和义务:

1、甲方应在规定时间向乙方提交所需资料及文件并对提交的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及时限性负责。

2、乙方根据甲方提供的资料文件对甲方的工程项目提供规划技术服务,乙方所做的技术服务成果仅对甲方所提供的相关资料负责。

3、建设单位变更委托的服务项目、规模、条件或因提交的资料错误、提交的资料有较大修改,以造成乙方返工时,双方除需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重新明确有关条款外,甲方应按乙方所耗工作量增加相应费用。

4、双方签定合同的同时,甲方应向乙方一次性交清费用,乙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5、甲方应保护乙方的所有规划技术服务成果,未经乙方书面许可,不得擅自修改、复制或向第三人转让或用于成果指定范围外的其它用途,如发生以上情况,甲方应负法律责任,乙方有权向甲方提出赔偿。

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探索 篇3

[关键词] 农村 街道 服务业 规划

一、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意义

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速度和范围。但是,很多刚刚从农村转变为城市的地区,特别是最基层的乡镇,虽然名称上变为了“街道”,但区内仍然保留大量农村的“影子”,其社会、经济发展却无法找到城市化后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因而使中国很多涉农街道的“运营”思路与策略,缺乏转型后的质的提升。

1.涉农街道的现状与迷茫

根据建设部门统计,从1978年至2005年,全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至2006年末,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城镇化水平43.9%。其中,城市化后的、新兴的涉农街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农街道在一定区域内,成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

但是,在涉农街道的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选择的迷茫,经济需求与环境保护冲突的迷茫,政府职能转型后的迷茫,对本地特色的把握与建设期望的迷茫,缺乏现成标杆的迷茫,规划能力缺乏的迷茫,等等,这些都影响政府施政的效率与效果,影响企业在区域内大展宏图的信心与决策。

而如果是无序的发展,可能让后来者需要偿还无尽的“债”。所以,涉农街道的各类相关群体都需要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

2.服务业对涉农街道发展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宏观来看,服务业引导工农业生产的取向并为其服务,促进了居民的消费,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岗位,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引领着生活趋向,它已经从我国国民经济的末端行业发展为引导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4.2%,增长到2005年的39.9%。2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十一·五”服务业占GDP比重还要增加3个百分点3。

即便从对涉农街道最直接的利益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扩张的加快,区域内的需求产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富裕的农民不再满足于“小卖部式”服务业的服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扩张而进入“新农村”的现代产业和城市居民,更加不满足于当地原有的服务业配套,甚至因为服务业落后而中止了向新家园转移的进程。

因此,服务业对涉农街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部分原有制造业基础薄弱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人口的进入,更可以成为吸引其他更高层次制造业和服务业进入,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3.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意义

但是,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长期以来的“轻商”意识,抑制了服务业与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科学配套发展,特别是在经济长期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服务业因无规划而无序发展的现象尤为明显。突出表现就是对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政府投入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种环境与当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符,不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会影响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必须提高社会,特别是提高政府部门对服务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源头抓起,做好服务业规划,保障新兴的涉农街道的服务业科学、有序、顺利地发展。

涉农街道作为我国基层的行政单位,其工作即直接面向各个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宏观意识,因而面临的即要是具体而微的可操作性工作,同时又必须兼顾区域的系统发展。这就要求这里的服务业规划必须有别于那些战略性、概念性较强的规划,而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落地需求的规划,同时又能与区域宏观发展紧密结合。因此,这种规划对于政府、专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正因为这种特殊的需求,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在国内尚未见成熟的、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研究成果。作者根据近几年的一些工作成果和经验,对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为中国涉农街道的发展定位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基本思路

由于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特殊性,因而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政府的充分重视和实际的工作为基础,以企业的积极配合和资源的注入为动力,以相关专家的智力和经验的支持为保障。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做出科学、有益、可行的服务业规划,为当地服务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和谐打好基础。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1)认清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由于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国家生存的命脉,使得涉农街道原有的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产业,因而服务业发展失去了政府的支持,服务业规划也就无从谈起。而农村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涉农街道又往往会选择制造业作为奔向富裕之路的快车,服务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再一次失去了支持。

但对很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政府来说,服务业应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支柱。作为涉农街道的政府,在农业转型后的产业取向上必然面临“轻”、“重”的选择。那些具有发展眼光的决策这会发现,由于街道权限的制约,在制造业规模化、环保化,以及集聚效应明显的时代,发展制造业可能在若干年后,会把本地区变为第二个“蓝藻化的太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按照中国现有的状况来看,今天的城郊必然是未来的城市。所以,重点发展服务业是于民于己都有利的必然选择。

而此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就成为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重要基础,成为当地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只有政府才有可能超脱经济利益,并有能力对这样大范围的区域和行业的行为,开展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引导,以保障服务业的有序发展。

(2)认清涉农街道特色与规范发展的重要性

服务业的生存与发展重在特色,特别是大部分涉农街道的服务业基础较差,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以独特的优势创造生存的空间,创造“和而不同”的环境。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每个地区都具备别人没有的特色。涉农街道特色的挖掘、定位与传播,只有由政府完成,才具备相应的影响力。

另外,规划的重要作用就是指引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相关行为,特别是现在很多省级以下的行政区,缺乏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直接服务与管理的政府机关,因而相关规范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认清服务业规划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基础

服务业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要解决单项工作的合理性问题,而且又要解决各个单项工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问题。必须运用综合的、全局的观点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等一系列关系。而且,服务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它表明的是政府对特定地区建设和发展所要采取的行动,也是国家对区域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因此,需要政府把规划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提高施政为民的水平。

2.企业的配合是动力

在街道这一层面,政府的各项规划必须能够得到具体的实施,才有实际意义并被各相关方所认可和产生效益。因此,除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外,企业的配合应该是对服务业规划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1)为规划提供推动力

政府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和企业服务,其中,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收入。特别是服务类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以来,激发了政府关心它们的热情。

因此,政府的取向将使服务类企业的“发言权”增多加大,从而促进政府对服务业的“投入”。在这个投入中,最重要的不是资金和土地,而是政策和服务。而对于涉农街道的服务类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政府怎样帮助相关企业看清局势,并下好“全盘棋”,这就需要服务业规划。

(2)为规划提供支持力

那政府能帮助企业下好棋吗?熟话说“旁观者清”,政府作为不直接参与经营的“旁观者”,会更容易发现弈者的优劣势,并建议“妙招”。但这妙招的来源,必然是弈者通过自己的行棋提供的。

刚刚转型的涉农街道的政府,即缺乏相关的数据,又缺乏现代服务业规划的经验与能力。因此,企业提供的资源将成为规划的重要支持。用市场的观点来看,只有有需求,才有相应的市场行为,只有满足了需求,才能达到运营的目标,这是双赢的结果。企业对规划的支持,就是对自身的发展的投入。

(3)为规划提供拉动力

由于涉农街道政府缺乏充分的服务业经验,所以,这类现象就可能在当今是一种常态:许多服务类企业凭着自己的市场敏感,会发现那些潜在的需求。他们并不满意政府招商中的那些项目,而开发出更适合企业和当地需求项目。所以,企业的开发项目可能更具备前瞻性、适用性和“落地”性。走先一步企业的自身规划,往往又能对政府规划起到指引的作用。政府通过企业的行为,发现区域的定位与方向,进而系统地整合与优化资源,确立本地的服务业规划。

3.专家的支持是保障

政府有通过规划进行宏观调控的意图,企业有通过规划明确经营方向的态度,那么,将他们的需求联系起来的主要纽带就是服务业专家的实践。

(1)保障规划的科学性

专家介入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做出科学的预测,帮助政府、企业做好科学的决策。虽然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基本无章可循,但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经验与规律是有的,熟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科学规律的指导至少可以保证我们的行为不出大的偏差,不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无可扭转的不利影响。

(2)保障思路的新颖性

由于涉农街道的服务业规划对中国大部分政府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因此,专家的介入可以帮助该区域发现自己的亮点。而且,对大多数专家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会激发研究者的创造激情,为这盘棋想出“妙招”。

(3)保障建议的持续性

作为街道服务业规划的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能够“落地”。这个新生命的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必然会经历各种坎坷,因而也就需要有人关爱。专家的跟进就成为必然。就像生命学家对新品种都是格外关心一样,服务业专家也会通过对“新品种”的培育,发现新的价值来源。

当然,除了政府的重视、企业的配合与专家的支持外,当地居民的认同也是重要的服务业规划影响因素。还有就是规划的实施,由于服务业规划通常是作为政府综合规划的一部分对区域产生作用的,因而,其既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要与全局发展锲合,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本文限于篇幅,不作更加深入的探讨。

三、结论

规划服务 篇4

《规划》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发展的七项战略任务, 分别为积极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继续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加快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步伐;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自主创新;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任务, 将在法规体系、统计体系、管理机制、促进体系、贸易环境、创新扶持、知识产权、行业协会这八个方面健全保障体系。

《规划》提出, 将制定和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程序, 开发适合服务贸易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等。

规划投标服务承诺书 篇5

研究草拟全市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措施;指导县(市)城市建设工作;负责全市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的行业管理工作和安全生产指导工作;指导全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建设,负责组织实施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负责全市园林、市政企业资质审核(审批)和管理;管理城市建设行业统计;负责中心城区排水许可的审批,依法征收排水设施使用费。

承担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服务内容

县(市)城市建设工作指导;全市城市供水、排水、燃气、污水处理的行业管理工作和安全生产指导工作;全市园林、市政企业资质审核(审批)和管理;中心城区《城市排水许可证》的审批。

三、服务对象

各县(市、区)城乡规划建设局,全市申报园林、市政企业资质的单位,中心城区申请《城市排水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

四、服务承诺

1、优质高效服务。

做到热情周到,依法办事,礼貌待人,效率优先,文明服务。

2、提高审批效率。

《城市排水许可证》审批时间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

申报园林、市政企业资质保证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定时间内完成上报工作。

3、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ab岗制。

首问责任人对前来办事人做到热情接待、负责到底,介绍、引见到位。

行政审批实行一次性告知审批程序、环节、标准、条件。

业务工作实行ab岗制,做到相互补位,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4、严格遵守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廉政建设按规定办,各项审批按制度办,各项工作按原则办。

五、主要负责人姓名、办公电话、手机、从政格言

负责人姓名:黄洪鑫

办公电话:82xxxxx

手机:13970xxxxxx

从政格言:热情服务,依法行政。

六、联络人姓名、联系电话

联络人姓名:钟xx、张xx

高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新规划构想 篇6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文献资源开发;服务工作;优化管理

随着建设经济的发展,根据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绕学校中心服务高校教育发展大局,为建设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

(1)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改善创新、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结合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面向现代化、展向世界、展向未来,以服务高校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资源保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情报服务支持。

(2)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工作思路。图书馆按照高校建设创新型以及深化图书馆体制改革的要求,分析图书馆事业发展趋势,把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图书馆现代建设、图书馆主动服务、图书馆为教科研、企业及社会服务等工作作为重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开拓图书馆服务模式,重视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和资源共享工作的开拓,积极推进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机制。

(3)图书馆建设的总体目标。高校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学校党委和馆领导统一指导下,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校党委提出的建设高校化、现代化、一流的大学办学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办学思想,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办馆宗旨,以管理创新服务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为重点,建立健全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相适应,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使生均藏书量、年进书量等指标达到教育部有关合格高等大学评价要求。

2 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1)规章制度建设。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已经成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中重要内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是图书馆馆员及读者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图书馆事业要得到发展,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体现出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双方责、权、利的统一,人性化管理师一种柔性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图书馆应当坚持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以推动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与时代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2)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图书馆领导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关心图书馆职工的进步与发展,增强事业的感召力,为人才发展创造机遇提供条件,使人才个人价值实现与图书馆事业发展有机融合。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努力探索新的用人机制,形成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3)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图书馆要重视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不断完善自身数据库的建设,加强对现代信息服务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研究、力求在信息系统、信息需求、信息用户、信息服务效果等领域有新的发展。图书馆在建设期间,将进一点提高图书馆工作的科技含量,提升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增加存储设备,优化网络系统,升级管理软件,加强病毒防患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加强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高系统对基础业务工作与读者服务工作的保障能力。

(4)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积极面向教学科研服务,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等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开拓,服务工作以读者为中心,以需要为导向、坚持效益性、公益性、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等原则。加强服务理论与用户研究,建立和健全服务评价体系,促进服务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实现优质服务的目标。积极开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的指导,举办信息素养讲座和学术报告,强化图书馆的学术功能,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扩大开放范围,延长开放时间。逐步尝试社会服务功能,最终实现区域共享,共建馆内互借与互联网的传递服务。

(5)情报服务工作。图书馆在情报服务方面,从人员配置,人员培训入手。积极做好科技查新服务,课题跟踪服务、重点读者服务、会员制服务等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积极尝试科学馆员服务,在服务范围、服务层次、服务效益上有较大改进,结合数据库使用讲座,信息检索上机实践,网络资源检索培训等实际工作,积极推进情报服务工作的开展。

(6)做好教学科研与学术交流工作。图书馆逐步承担全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选修课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时代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图书馆在建设期间,加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研究工作,积极推进文献检索课教学改善革,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积极做好教学大纲考核方法的改革。图书馆将继续重视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交流,主动加强业务探讨,加强图书情报理论与业务实践密切联系的学术模式,重视课题申报和项目参与活动,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的层次和效益。

3 图书馆主要措施

(1)落实学校辦学思想和建设新规划思路。图书馆加强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想、发展规划等的学习宣传,开展办馆的定位、办馆宗旨的研讨,通过学习宣传和讨论,使全馆职工进一步增强落实校办学理念和各项工作任务的自觉性,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顺利完成建设新规划的任务,努力实现新规划的发展目标。

(2)图书馆重视建设和优化管理。图书馆建设新规划期间,以教育为高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为导向,以“同类创优”图书馆的内在要求为标准,加快图书馆办馆条件,文献资源及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技术手段的学习研究,开展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健全现代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实现图书馆管理科学化,吸收读者参与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探索民主办馆的新形式,建立全图书馆管理新机制。

(3)创新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图书馆在建设规划期间,图书馆要走内涵发展道路。根据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用人办法,建立公正合理,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优化岗位设置,改善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继续推进目标管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突出兼顾协调,加强现代化图书馆业务体系的改革研究和探索,积极构建现代图书馆业务工作新体系,建立健全现代图书馆服务新模式,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任美林,周良华.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2] 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Ⅲ[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3] 周心慧.对图书馆公益性与有偿服务的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

民办高校云服务利用规划研究 篇7

云服务的基础是云计算。目前, 对于云计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Google、IBM、Micro SOft、Sun等公司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的阐释[]。阐释的差异性并不妨碍大家形成共识, 那就是大家都承认这是一种依托互联网将计算分布在大量的远程计算机上, 而非依靠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的新型数据处理方式。云计算的这种优势迫使一些对数据处理能力要求高的程序主动升级, 一些新型服务理念和项目也纷纷出场, 不断拓展云计算的应用范围, 也为云服务的发展奠定的基础。同时, 互联网不断拓展的疆域和日益稳定的特性, WEB2.0技术的日臻完善, 用户应用本身的分布性和个性需求的强盛增长, 以及云终端设计理念的提出, 都极大地推动了云服务的发展。云服务的诞生和发展完全是顺应潮流的走向和时代的需求。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云服务有什么样的利用价值, 前景如何, 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 云服务的实质和民办高校利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和云计算一样, 有关云服务的分类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 云服务可以分为Saas (Soft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 平台即服务)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基础设施即服务) 和Daa S (Data as a Service, 数据即服务) 四类[]。也有学者认为, 可以将云服务大致归纳为3种:基于资源的云服务;基于软件平台的云服务;基于动态数据的云服务[]。无论大家的分歧如何, 但关于云服务是基于云计算和互联网进行的, 却早已达成共识。其实, 究竟如何给云服务分类, 都不影响大家对云服务的理解和关注, 因为云服务的基础虽然是云计算, 但它的精髓却不是计算, 而是提供高质量自适应的个性化服务。它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偏好、所在位置、在线时间等信息, 实时地对用户的需求做出预期, 为提供用户一个一致且连贯的终极体验。简而言之, 云服务就是以云计算为基础, 依托互联网, 向用户 (特别是新的创业公司) 提供推广、支付、财会、客服、数据存储、平台支撑等多角度全方位服务, 但花费低廉, 以便让用户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专注于本身的核心业务。

目前, 民办高校对于云服务的利用比较滞后, 只有个体的零星应用, 也主要集中在与个体学习工作较为密切的服务上, 比如金山公司的快盘, 360公司的云查杀, 了解和关心云服务应用前景的人并不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资金有限和专业人才贫乏, 民办高校的信息建设步伐相对缓慢。以至于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网络 (带宽和网络稳定性) 建设滞后。在公办院校都迈进千G网络的门槛时, 他们还在百M的门口徘徊。二是民办高校教师缺乏关注新技术的热情。缺乏热情的原因一方面是源于民办高校教职工工作量比较大, 常常是一人身兼数职, 无暇顾及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民办高校激励机制不健全, 教职工缺乏探索发现的动力。三是民办高校还没有意识到云服务将给学校发展, 特别是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新机遇。

3 云服务在高校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云服务的不断发展, 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界的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开始研究云服务在教育领域应用方向和应用前景。

3.1 云服务在教学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秦亚玲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就Google云服务下的校本教研活动设计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她归纳了Google云服务在校本教研活动上的优势, 主要有:操作界面简单, 易上手;使用者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学校不需要添置专门的服务器;使用者可以自我掌控进度;更利于使用者互动、共享和协作。她归纳Google云服务的优势, 也是云服务在教学教育研究上应用的有力依据。不只Google, 很多公司都提供这样的服务, 例如百会、Zoho等公司也提供这样的服务。和Google一样, 他们也提供一定的免费使用权。

3.2 云服务在科研协作中的应用

云服务在科研协作中将发挥的作用无疑对传统的相关应用软件及科研协同模式形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南凯等以Duckling软件为例, 探讨了Duckling 1.2和Duckling 2在适应云服务方面的差异, 重点分析了后者核心技术、科研在线等方面的优势, 指出Duckling 2下一步可能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基于云服务的科研协作软件将是发展的主要方向。

3.3 云服务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

云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已有先例, 比较典型的有OCLC的“Web级合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与Dura Space公司共同启动的Dura Cloud项目。在国内理论研究方面, 孙坦、黄国斌等从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策略方面进行了研究, 反思了图书馆在云服务中应扮演的角色, 探讨了基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内容下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策略。这些为高校图书馆云服务的应用提供了借鉴的思路和研究的方向。

4 民办高校云服务的利用规划

从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和结论中, 不难发现云服务在高校中应用的广阔前景, 民办高校作为高校的一部分不可能置身事外, 应积极的筹划利用云服务的蓝图。笔者以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4.1 积极关注, 扩大共识

民办院校一方面应该通过政策和专项资金鼓励相关人士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他们向全校教职工宣传云服务的益处和价值, 扩大共识;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有实力的团队设计基于云服务的新型软件或论证这类软件在学校应用的前景和性价比, 增强云服务引进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4.2 加强基础网络建设

云服务对网络速度和稳定性的依赖性很高, 民办高校可以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 将计划添置服务器的资金用到改善基础网络建设上, 为云服务进校园奠定基础。

4.3 构建学校私有云, 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

构建私有云是一个美妙的想法, 因为它不需要太多的额外付出, 因为这种资源所依赖的硬件原本就属于学校。学校要做的只是通过新技术将不同部门的服务器整合在一起, 灵活的利用它们的空闲资源。这种整合在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已经成熟。它的障碍主要来自服务器使用部门, 他们出于数据安全、使用便捷性、所有权、固有的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考虑, 很少愿意和其他人共享自己的服务器。这是学校构建私有云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4 推动云服务在学校相关领域的应用

如果学校前三步都进展的不错, 学校就可以推动云服务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例如教学科研、文献服务、个体自学、科研协作、资产管理等方面。同时, 在软件引进时将是否基于云服务运行作为评价软件性能的指标之一。

5 结语

毋庸置疑, 云服务是一个新型事物, 就像十几年前的互联网,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似乎有些过于遥远, 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会像一个裹脚的老太太步履蹒跚, 发展缓慢。事实上, 2009年全球云服务的收入是586亿美元, 预计2010年云服务的收入将是683亿美元, 据行业预计2014年云服务的收入将是1488亿美元[]。一些面向普通大众的免费云服务也逐渐兴起, 例如金山公司推出的快盘——就是云服务中的数据即服务 (Daa S) , 2个多G的免费存取空间, 无缝的硬盘对接方式, 便捷的文件存取形式, 让使用者摆脱了随身携带U盘的束缚, 也减少了感染病毒的几率。一推出就吸引了大量的拥护者。这些都昭示着云服务的发展劲头势不可挡。

相对应公办高校, 云服务在民办高校应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云服务关注顾客需求, 强调个性化服务, 简便易行的架构方式, 流量计费的廉价模式, 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对于资金相对紧张的民办高校无疑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福音, 这是其一。其二, 民办高校灵活的制度设计和人事安排, 也有助于扫清云服务进校园的障碍。因为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而言, 最大的障碍是观念和习惯的障碍。其三, 云服务对规范的要求比较高。云服务的引进过程也是民办高校进一步优化各部门工作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总之, 对于云服务这根极有可能成为缩小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差距的得力杠杆, 总有一天会倍受青睐。

摘要:文章从云服务的概念入手, 阐述了云服务的实质。接着回顾了云服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盘点了云服务在教育行业可能的应用领域。最后, 对民办高校利用云服务给出了一些规划建议, 并描绘了云服务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民办高校,云服务,规划

参考文献

[1]秦亚玲.Google云服务下的校本教研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杨小燕.对微软云计算的三点质疑[EB/OL]. (2009-06-10) [2010-11-11].http://www.jz123.cn/text/1017342.html.

[3]孙坦, 黄国彬.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策略[J].图书馆建设, 2009 (9) .

规划服务 篇8

为促进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商务部会同33个部门历时两年, 制订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简称《规划》) , 对此,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周柳军司长对《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进行如下解读:

《规划》出台背景

(一)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 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左右, 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达到50%。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1980-2010年, 世界服务出口总额从3673亿美元扩大到36639亿美元, 30年间增长了9倍, 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七分之一增长到近五分之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服务贸易在结构性调整中爆发新的增长力, 显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发展速度。2000年以来, 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9.3%, 超过货物贸易8.8%的发展速度。目前, 服务进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约五分之一。

第二,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发达经济体。2000年以来,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迅速增长, 发展速度超过占国际服务贸易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2000-2008年间, 印度、俄罗斯、中国、巴西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4.7%、23%、22%、16%, 高于北美洲地区8%、欧洲地区13%的年均增速。金融危机之后, 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恢复速度也快于发达经济体。

第三, 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超过传统服务贸易。全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占比逐步上升, 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占比逐步下降, 2006年首次低于50%。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该趋势。

第四, 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跨境服务贸易。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移。当前, 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已经超过全球的一半。

世界服务贸易呈现的新态势, 主要源于全球服务领域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一是制造业服务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转变为服务企业, 制造业呈现服务化新趋向。一方面, 企业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核心技术服务化。通过产业链重组, 企业的经营重心逐渐从加工制造转向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生产性服务, 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另一方面, 企业战略转型发展服务业, 主营业务多元化, 向管理咨询、医疗、金融等新兴高增长业务拓展。随着产品提供者向集成服务提供商转型, 制造业的服务投入、服务产出比重上升, 全球产业链延伸、价值空间拓展、服务市场扩大。二是服务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技术创新, 提高了服务业信息化程度, 服务交易更加便利, 服务的可贸易性进一步增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当前, 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方兴未艾, 催生了新的服务业态, 提升了服务业的产业能级, 扩大了增值空间, 为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和高附加值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三是服务业国际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共同推动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具有可预见性的自由贸易框架, 各国部分降低了服务市场的进入壁垒, 促进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跨国公司加快全球资源整合, 通过离岸服务外包、服务业跨国投资加快了服务业国际化进程。服务业发达国家, 通过大力扶持服务贸易发展, 巩固和增强了本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新兴经济体通过大力扶持服务外包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抓住服务业跨国转移机遇, 创造了新的比较优势。四是消费结构优化。联合国认定, 2008年为世界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第一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需求结构升级, 服务消费成为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经济发达国家, 服务消费已经是私人消费的主要形式, 服务消费支出迅速扩张,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发展中国家, 收入增长,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逐步完善, 也增强了服务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变革, 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全球产业结构没有改变,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以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为重要特征的世界贸易发展前景没有改变。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服务业国际化、消费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还将逐步强化,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将不断加速,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继续成为世界各国全面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二) “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为“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 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对外开放有序推进, 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竞争优势初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 增幅达89%, 年均增长17.3%。其中, 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6.8%, 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从历史数据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1980年至今, 中国服务出口增长了67倍。其中, 从1991年到2003年, 突破1000亿美元用了12年。从2003年到2006年, 突破2000亿美元只用了3年。

二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06-2010年, 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从2006年的3.6%增长到2010年的5.1%, 世界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 其中, 服务出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八位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服务进口的世界排名从2006年的第七位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

三是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06-2010年, 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313.4亿美元上升到702.9亿美元, 增长约1.2倍,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3%上升到19.4%, 年均增长22.4%;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稳步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1184.6亿美元上升到2177.3亿美元, 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61.8%下降到60.1%, 年均增长16.4%。

四是区域协调不断加强。东中西部依托各自优势, 实施错位发展, 初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以人力资本密集为特色的现代服务贸易聚集发展态势, 中西部依托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 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及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区域协调联动效应日益加强。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中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面临较严峻的挑战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 也要直面中国服务贸易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现实。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五个“不平衡”。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 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 (基本保持在20%) 的一半左右。例如, 2010年, 这一比重的世界水平为21%, 而中国只有9.7%。二是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发展不平衡。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逆差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旅游等领域。2011年前三季度, 运输、旅游和保险服务贸易逆差额分别达到329亿美元、193亿美元和122亿美元。三是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平衡。近年来, 尽管中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很快, 2006-2010年的年均增速达到22.4%, 但是它们在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 五年间仅从16.3%上升到19.4%。与此同时, 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中国服务贸易的主导。2006-2010年, 它们的增速为年均16.4%, 低于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但是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仍高达60%以上, 五年间仅从61.8%调整到60.1%。四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2010年, 75%的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91%的服务贸易集中在东部11个省份, 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占65%;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合计占比仅为9%。五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不平衡。中国服务进出口主要集中于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 (地区) 。2010年, 我国与这五大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额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61%。其中, 香港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 双边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四分之一。

(四)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 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 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未来五年,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形势复杂, 但总体看, 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上看,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体系加速改革和全球治理结构深度调整, 促使各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进程, 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主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 为中国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国内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中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基础日益巩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为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要适应“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形势新变化, 继续抓住和用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科学合理规划服务贸易发展。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就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点领域等作了全面部署, 并提出了明确的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

(一) 五个发展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五十一章第三节就“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部署:要促进服务出口,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同时, 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 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 引进优质资源, 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规划》对这一宏远目标做了具体细化,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贸易规模要稳步扩大。2015年, 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 年均增速超过11%;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和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二是贸易结构要不断优化。2015年, 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5%;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要日益提升。逐步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 扩大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商业存在规模, 提升经营服务水平, 带动、培育和壮大国内产业。四是国际竞争力要不断增强。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运输、旅游、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分销、研发等行业服务出口规模显著扩大,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 打造“中国服务”。境外商业存在数量明显增加, 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和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 国际市场开拓能力逐步提升。五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东、中、西部各地比较优势, 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的具体部署, “十二五”时期, 中国将坚持服务贸易均衡协调发展, 即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以及服务进口与服务出口的均衡发展。过去10年, 国内消费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今后还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 服务进口也将随之增长。按照服务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的发展趋势, 今后五年, 内地进口服务累计将超过1.25万亿美元。未来五年, 服务贸易将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七项战略任务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规划》确定了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七项战略任务。一是继续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益, 要在进一步巩固运输、旅游、建筑等行业的规模优势的同时, 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体育等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出口, 并重点培育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传媒、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二是继续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为确保“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全过程, 也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战略要求, 《规划》更加重视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工作, 鼓励外资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更加重视稳步扩大现代服务进口, 支持引进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加重视与重点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建立联系, 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 深化“两岸四地”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三是加快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步伐。为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服务”走向世界,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规划》就服务企业“走出去”进行了统筹规划,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国别投资环境报告制度;加强多边贸易谈判和自贸区谈判等, 以大力推动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 积极获取境外营销网络和品牌专利等。同时, 《规划》在推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更加注重聚焦重点, 充分体现重点国别与重点领域的有机结合, 重点推动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自身优势的服务贸易企业开拓不同的重点目标市场。四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 《规划》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企业运营模式,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 明确在运输、建筑、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以及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要逐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或跨国公司。五是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自主创新。为更好地发挥“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规划》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体制, 鼓励服务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积极拓展服务贸易领域投融资渠道, 发展创业投资。六是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规划》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特点与发展方向出发, 就各区域的重点行业、重点载体、重点区域等进行了统筹安排与布局, 同时强调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新模式,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全国服务贸易整体协调发展。七是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为更好地发挥服务贸易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 着力发展金融、设计、研发等领域的服务贸易, 进一步扩大咨询服务等前沿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 八项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法规体系。法制保障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 中国一直是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入世”以来, 为了切实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 中国加大服务贸易法制建设力度, 有效推进有关法律法规与国际规则逐步接轨。《规划》进一步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 制定和完善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 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明确激励措施, 加强服务贸易管理、促进、统计等工作。

二是完善统计体系。统计分析是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 统计监督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保障。2007年,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建立。2010年, 商务部、国家统统计局联合修订《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探索建立以以企业调查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升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工作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性, , 《规划》就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体系作出了具体体规定, 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法规体系, 包括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协调的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计数据发布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 建设公共信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三是强化管理机制。当今, 世界各国的政府在服务务贸易管理和促进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或缺。中国服务贸易要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机制,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2006年, 商务部成立服务贸易司。2007年, 商务部等35个部门建立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搭建了一个各成员单位凝聚共识、共享资源、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2011年5月, 商务部对部分司局进行机构更名和职能调整, 服贸司增加了部分服务业管理职能,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贸易管理职能, 《规划》提出, “十二五”期间, 要不断完善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 统筹宏观规划、调查统计、贸易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充分发挥服务贸易跨部门协调机制的统筹及引导作用, 建立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机制, 集成政策资源, 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 集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于一体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 建立服务贸易支持网络。

四是构建促进体系。服务贸易发达国家 (地区) 的民间促进体系往往都十分发达, 它们构成了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受中国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影响, 中国的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还不够发达, 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 培育促进主体, 完善促进机制, 健全促进网络, 搭建促进平台。为此, 《规划》提出, 要研究推动建立专门的服务贸易促进机构, 为服务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海外推广等服务, 通过发展海外分支机构逐步构建境外服务贸易促进网络;加强与境外贸易促进机构特别是专业服务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沟通,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创造商机;加强服务贸易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培养金融、会计、评估、保险、信息、商务中介等行业急需人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规划》明确规定, 未来五年, 要为境内外企业搭建国际交易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目前, 这一项工作已经顺利开展。经国务院批准, 从2012年开始, 中国商务部将每年在北京举办中国 (北京) 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中文简称京交会, 英文简称CIFTIS) 。京交会定位于一个国际性、国家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促进平台, 主题是“服务贸易:新视野、新机遇、新发展”。今后, 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以“京交会”为龙头, 搭建一个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五是优化贸易环境。贸易便利化可以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是当前工作的一个难点,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改进和完善的重点。《规划》提出, 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综合运用驻外机构、公共信息平台、多双边合作机制等渠道, 为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服务出口创造良好环境, 具体包括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 对以实物载体形式出口的服务提供通关便利;为服务贸易商务签证、进出境审批提供便利;鼓励和帮助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所必需的资质认证, 推动学位、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等国家间互认, 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走出去”提供便利等。

六是创新扶持政策。不论是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 还是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 服务贸易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 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政府借鉴主要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做法, 在文化、技术、服务外包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有效地促进了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今后一个时期, 为了进一步巩固扶持政策成果, 有效地扩大服务出口, 《规划》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要求, 包括制定和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程序, 开发适合服务贸易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等。

七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既有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为服务进口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又有利于提升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扩大服务出口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规划》十分重视这项工作, 对今后五年内的工作作了总体安排, 包括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 完善与服务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形成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氛围等等。

八是培育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既是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的基础, 又是服务贸易行业自律体系的核心。2007年, 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服务贸易协会, 商务部会同各相关部门组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指导委员会。2008年、2009年,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分别成立了通信与信息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文化贸易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目前, 各地也在陆续建立当地服务贸易协会组织。但总的来看, 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行业协会发展都还比较有限, 行业协会在加强服务贸易行业自律、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规划》把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单独列为一项保障举措予以规定, 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 积极培育服务中介组织, 具体包括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 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参与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引导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维护国内产业利益, 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与国际相关行业协会建立合作机制, 指导和协调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开拓国际市场等等。

(四) 三十个重点领域

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世界贸易组织所界定的范围就包括12个大类、160多个分部门。《规划》立足国情, 着眼长远, 根据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按照“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安排”的原则, 选择30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 力争有所突破。这些服务贸易领域首先涵盖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领域, 如旅游、建筑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巩固优势”;其次涵盖了一些符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 如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 其发展方向在于“重点培育”。通过这些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率先突破, 可以带动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全面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是《规划》各项发展目标的具体指向, 也是各项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的聚焦之处。它们共包括旅游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技术贸易、对外劳务合作和承包工程、建筑服务、海洋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医疗和生物医药服务、教育服务、会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服务、保险服务、证券期货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电信服务、邮政和快递服务、环境及节能服务、律师服务、租赁服务、广告服务、会展服务、分销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体育服务、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服务等30个领域。针对各领域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 《规划》细化了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 大部分领域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量化指标,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的实施安排

《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早, 历时长, 在起草、完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两年多时间里, 其中提出的一些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已经在同步推进实施。特别是今年以来, 我们已经着力在服务贸易统计直报系统建设、完善重点服务领域管理机制和促进体系、打造以中国 (北京) 服务贸易交易会 (“京交会”) 为龙头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等方面开展工作, 为《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与实施打好了前站、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们提出了“大服务”发展理念, 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全球视野和全产业链概念之下, 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推动重点服务领域在贸易体量、新型业态、贸易效益、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做“大”服务贸易。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服务贸易“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二是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大”协调。要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 服务出口与服务进口均衡协调发展, 服务领域“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各行业领域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服务外包离岸与在岸协调发展等。三是促进部门资源、社会力量和地方优势“大”联合。我们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 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 鼓励发达地区继续做大做强, 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促进中西部地区迎头赶上, 夯实服务业基础, 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有效推动区域化分工、差异化竞争、协调化发展。

规划服务 篇9

1 示范区建设主要工作及成效

路桥区围绕建设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 牢固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理念, 坚持政策拉动、市场驱动、政府推动有机结合, 积极转变发展思路,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掀起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高潮, 为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做出了显著贡献。

1.1 突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不断夯实物质基础,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装备基础看, 路桥区以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 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使用先进、适用、安全、高效的机械装备, 大功率、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成为主流, 呈现农机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的良好趋势。2007年以来, 全区争取各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2 937万元, 累计发展联合收割机258台, 水稻插秧机132台, 大型拖拉机81台, 育秧流水线91条, 粮食烘干机械52台, 各类小型机具2.1万台 (套) , 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奠定了扎实的装备基础。从作业水平看, 路桥区粮食生产耕作、植保、收获环节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 机耕率、机植保率、机收率分别达到100%、97%和98.5%;栽植、烘干等薄弱环节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3年全区推广水稻机插面积3 166.7 hm2, 加上机械直播, 栽植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51%, 粮食烘干机械和烘干能力分别已达52台和2.2万t。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从育秧、翻耕、栽插、植保到收获、烘干等的全程机械化。

1.2 突出适应农业产业多样化, 逐步拓宽服务领域, 农业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

农业机械化工作主动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 全方位、立体化地谋划农业机械化发展, 积极拓展农机应用领域, 全面提升了农业主导产业机械装备水平, 实现了向“大农机”的跨越。蔬菜产业, 建成现代蔬菜育苗中心, 年育秧能力达8 000万株, 其远程智能控制系统, 能自动调节育苗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喷滴灌, 并可通过计算机远程监控温室内秧苗生长情况;并引进4台井关乘坐式蔬菜移栽机, 在金清开展蔬菜移栽机械化技术应用试验, 从而填补了路桥区蔬菜栽植环节机械化的空白, 2013年, 全区机械化移植西兰花180 hm2。畜牧产业, 在全区10家畜牧养殖基地推广配备饲养、饲料加工、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机械化设施装备, 并提供机械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选取了台州市路桥百兴畜禽有限公司作为农机牧艺合作平台, 为所有栏所安装了自动喂料系统 (8套) 、水帘降温设备 (32套) ,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水产产业, 在1 966.7 hm2水产养殖场引进配备3 200多台增氧、渔业饲料加工和挖土清淤等机械化设施。农产品加工产业, 投资1 200万元建立区科技农产品冷藏保鲜基地, 库容4.5万m3, 年冷藏保鲜农副产品4万t。林业产业, 率先在台州市范围内开展植树机械挖穴、苗木机械化移栽和病虫害统防统治, 其作业效率较人工水平至少提高10~20倍, 极大地推进了路桥区平原绿化工程建设。

1.3 突出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 创新培育服务主体,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目前路桥区的农机服务组织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产后烘干、加工及其他特色产业领域渗透, 形成了由谷到米, 从育种、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链, 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呈现5大类型: (1) 工商资本投资型; (2) 农机企业兴办型; (3) 能人带动型; (4) 农机手合作组建型; (5) 政府租赁型。全区共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314家, 其中植保服务队300家, 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 000余台 (套) , 年机械化服务能力达到3.47万hm2。

2013年开始筹建路桥区农机化公共服务中心, 该项目是集农机检测、展示、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机服务中心, 可以提高农机装备维修服务能力,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和范围, 促进全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已开工建设, 预计2014年10月完成主体结构建设, 2015年可以投入使用。

1.4 突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建立健全安全机制,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坚持农机产业和安全生产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持续深入地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区创建, 已创建市级以上“平安农机”示范镇 (街道) 4个、示范村86个、示范户242户, 并于2008年创建成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区, 2012年通过部级验收, 2013年获得省级农机监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荣誉称号。有力强化了农机源头管理, 改善了农机安全基础设施, 初步构建起了农机安全监管网络。积极强化警农协作机制, 成立了由农机、交警、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组成的农机综合整治办公室, 并纳入政府领导日常监管范畴, 开创了农机安全生产“政府领导、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新局面, 农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1.5 突出打造农机制造品牌, 积极引导转型升级, 农机装备制造产业蓬勃发展

路桥是中国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之一, 民营经济发达, “农机装备、路桥制造”是路桥农机化的突出亮点。近年来, 路桥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市场需求扩大的有利时机, 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改善研发和生产条件, 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 引导帮助申报进入国家推广产品目录, 有力抢占了市场先机。目前, 全区拥有上规模农机制造企业500余家, 产品涉及联合收割机、喷雾器、田园管理机等, 产值达80多亿元。

2 示范区建设形成的经验

在推进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 积累了以下宝贵的经验做法。

2.1 科学规划, 推进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路桥区自2007年成为全国首批100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以来, 为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把一个县级行政区整体建设成为农机化示范区, 提出了“统筹农机”和“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机”的思路, 充分整合区域内农机化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 促进各类装备技术的集成应用, 并于2008年编制完成《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台州市路桥区建设规则》, 全面部署了全区农业各方面的机械化发展计划。

2014年拟开展智慧农机建设, 在全区所有农机合作社、农机农艺结合点、农机牧艺集合点、农机化示范基地安装摄像监控, 实时掌握全区农机化建设情况;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具安装GPS定位系统, 掌握补贴机具作业情况。

2.2 广开渠道, 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投入

近年来, 路桥区在逐步增加农机化财政经费投入的同时, 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 逐步形成了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用足用好上级扶持资金。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化的政策机遇, 积极宣传引导农民购置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确保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效应。近7年全区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 937万元, 拉动农民投资3 880多万元。二是加大地方财力的配套扶持。区政府将农机化发展经费、科技推广经费等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对水稻插秧机增加10%的补贴;对一些未列入补贴目录的新型农机具, 如蔬菜移栽机, 专门安排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进行扶持;对农机标准库用房等, 按建造面积给予补贴;对水稻机插作业增加20元补贴:为农机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 路桥区多次以“农机化送服务”形式, 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免费赠送农机装备, 累计赠送步行式插秧机30台、育秧流水线30套、植保机械100台、耕作机械10台。三是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2005年, 建立全省首家由工商资本投入的金穗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合作社, 被省市领导称为“下梁模式”。到目前为止, 已有15家工商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 投资总规模达1.3亿元。2007-2013年, 全区用于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各级财政资金达3 460万元, 其中区级财政资金2 800万元。

2.3 开拓创新, 激发农业机械化发展活力

从政策创新看, 2007年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机服务, 政府买单”方式的“农机作业券”制度, 对早稻种植的插秧和植保两个环节免费发放“机械插秧作业补贴券”和“植保机械作业补贴券”。2011年开始, 区财政对种植早稻面积6.7 hm2以上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购置烘干机的给予每台5万元 (2台8万元) 的额外补贴。从机制创新看, 路桥区立足实际, 2008年引导金穗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太平蔬菜机械化生产合作社和丰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 成立粮食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联合社。2013年组建路桥区路合粮食专业合作联合社, 实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和互助联合, 进一步增强了农机服务辐射面和带动力, 提高了服务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科技创新看, 成功改装国内第一台超级杂交稻插秧机, 并荣获浙江省科技星火奖;成功研发水稻精量育秧流水线, 解决了超级稻机插秧育苗的技术难关;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广应用蔬菜移栽机械、秸秆打捆机械和粮食烘干技术。

2.3 提升服务, 创造农民、企业发展平台

规划服务 篇10

最近,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提出到2015年, 要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4万亿元, 软件出口达到600亿美元, 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过2.5万亿元。到2015年, 我国力争培养出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软件企业, 产生3到5家千亿级企业。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 《规划》中提到, 要积极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力争到2015年, 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

规划服务 篇11

关键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市场日趋饱和,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数字显示:2013的大学毕业生刷新纪录总数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往届待就业毕业生有300多万人,2013年共计有千万大学生需要就业。同时,对求职招聘数量连年下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是否能深入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成败。

1 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1)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最初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今的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众多,结构复杂,就业观念、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思想更加独立,个性突出,竞争意识强烈。总体而言,现今高校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认识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职业定位。与此同时,由于当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父母对其从小到大的溺爱,生活能力、沟通能力较为薄弱,缺乏吃苦的精神。择业时在地域上不愿意至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工作,殊不知边远地区及基层对人才的需求量大,作为青年大学毕业生在边远地区及基层可大有所为,积极发挥自身专长做出成绩。在工作类型上,当今大学生对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缺乏准确的认识,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不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一味趋向于选择工作轻松、待遇好、工资高、大城市的工作。但未曾想过此类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及自己是否具备相关能力与素质。

(2)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现状。自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毕业生总量逐年提高,就业需求不断增长,市场对毕业生的吸纳需要时间,进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日益增大。近年来,教育部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为72%左右。近年来全球经济波动显著,一些大型企业减少员工的招募甚至裁员,诸多中小型企业破产倒闭导致其员工重新就业,冲击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小型企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我国第三产业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第三产业是能够大量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产业,这在客观上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 目前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面临的问题

(1)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认识不足。大学生通过竞争性考试进入大学,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中,有些学生会突然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如何处理大学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问题,有些同学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价值观等方面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在此基础上,一些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仅将其视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拿学分的手段,这给学生未来的择业就业带来了更加负面的作用,它使得学生在择业时更加功利,好高骛远,盲目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倾向于选择工作轻松、待遇好、工资高、的工作,在对工作提出诸多高要求的同时,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素质、水平等未能进行正确的评估,求职前未能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面试准备,在就业时往往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导致就业受挫。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兴学科中的课程尚未进行充分的普及,从事课程教学的人员较为紧缺,目前高校主要采用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学工处的教师、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专职辅导员为学生进行授课的模式,他们不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知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工作胜任度参差不齐。一些高校未能及时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以帮助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因此,一些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尚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

(3)授课效果欠佳。大学生需要全面的、个性的、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目前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以教科书式的理论说教灌输为主要方式,以开设相关课程、报告、讲座为主要形式,以为大学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形象指导、求职面试技巧指导等为主要内容。未能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认为其可有可无,往往只把其当作一个获得学分的课程。授课内容和案例往往与现实情况脱节,不能与时俱进,授课教师或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理论讲解不够深入,未能充分结合实践,或是根据自身喜好,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设计,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授课缺乏科学的、整体的、系统的体系,造成一些学生无法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获得实质性的收获。

3 高校如何深入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1)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规划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中学时期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而对社会进行认识与了解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克服从众心理,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引导大学生深入认识了解社会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识到自身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鼓励大学生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积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发光发热。做到在校期间扎实、努力、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师资队伍力量。在教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平衡的现状来看,高校要将提高师资的力量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首先,聘请具有与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专职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授课内容。其次,定期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第三,聘请企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相关工作人员定期为大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提供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职场需求,认清自身能力素质与职场需求的差距,从而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升。

(3)改进授课形式。在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下,高校应当不断促进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安排专任教师提高授课质量,活跃课堂气氛,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做好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活动,并根据学生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并开展系列讲座,向学生介绍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就业形势、相关行业发展前景等内容,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希望,并明确自己所需努力的方向。

(4)促进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层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量大,工作内容丰富,可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和充分的锻炼机会。高校可充分利用基层企事业单位的优势。首先,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了解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素质能力的要求,进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和培养。其次,积极推荐大学生参加基层企事业单位的实习,鼓励大学生参加“西部开发”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提前了解并适应职场的要求,同时高校与实习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更具体地指导和教育学生。

4 结语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实现成功择业、就业的重要一步,它能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特长,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高校应当将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视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当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面临的问题,共同研讨,努力改进,促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下),2014(2).

[2] 李苑.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规划服务 篇12

现阶段养老地产的基本内涵主要依靠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适宜老龄人口养老的房产, 具有满足老年人获得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的寓居于乐的场所。目的是为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 进行社会建设发展规划。

2 发展前景与开发模式

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房地产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开发过程中, 要注重与相关设施建设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开发

2.1 公寓式养老开发建设模式

目前, 建设综合型老年公寓、规划养老社区, 是房地产比较看好的开发市场一部分。老年公寓除了老年人养老居室外, 还有小游园、健身场地和康复医疗活动中心和相关的娱乐中心等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中把老年人的各种生活需求全部纳入开发之中, 注重创新服务需求, 实现投资多元化的建设融资渠道。

2.2 与相关基础设施共同开发

(1) 结合医疗设施辅建养老机构。针对老年人对康复要求较多的特点, 社会上有些养老机构依托医疗基础设施共同开发建设, 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就医服务需要, 一度成为养老机构的开发热点和亮点;针对医院的闲置资产, 投入养老开发项目建设的收益也水涨船高, 一路行市不错。这两种开发模式, 目前在国内比较时髦,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挖掘潜力。

(2) 结合艺术院校建设养老机构。很多老年人退休后, 喜欢唱戏、跳舞、书法、摄影等文体活动, 还有的老人还愿意发挥余热, 继续学习。依托高等艺术院校的建设, 建设高校附属养老设施或者在艺术高校附近建设养老社区, 也比较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养老机构的发展趋向。

2.3 结合景点养生开发项目

目前, 国内很多旅游景点注重养生、休闲和康复开发建设, 十分吸引老年游客。比如, 长白山国营林场在经营体制改革过程中, 注重旅游开发, 根据林地的优越自然环境, 开发老年康复中心和养生馆, 收益连年翻番, 短短几年, 过去一直亏损的老大难林场, 一改过去的窘态, 旧貌换新颜, 成为国有林场改革成功的红旗单位。近几年, 很多退离休的老人, 都到长白山养生馆定期居住, 使当地的第三产业飞快地发展起来。

2.4 引进国际养老机构投资兴办

(1) 建设国外老年连锁设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国外很多养老机构看好中国养老业的开发市场, 政府部门或社会力量, 要积极展开项目建设对接, 注重引进开发养老项目, 开办一些国外养老企业的连锁组织, 引进了外资, 又缓解了国内养老压力。

(2) 同国际养老品牌机构联办。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要比较早, 所以国外知名品牌养老机构很多。国内的企业或组织, 兴办养老机构时注重与外商联系, 争取与知名的国外养老机构联办, 引进国外知名养老机构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护理经验, 引进养老设备和高新技术设施。

3 养老地产的规划和设计

3.1 选址要求

一般的老年人居住区, 要相对安宁, 空气新鲜, 交通便利。作为养老机构的房地产开发选址时, 开发商或者其他开发机构要遵循老年人宜居、养生和休闲的特点。项目建设的选址, 尽量考虑老年人的生活、生理和娱乐需求。

3.2 建筑风格

养老公寓或者单体住宅的建筑设计风格, 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宜居需求。尤其是注重公共空间交通的便捷性, 方便老年人走动交流。对于单体建筑物的设计, 要体现无障碍的设计规范, 方便老年人出行和进入。

3.3 园林设计

根据养老设施的宜居、宜养需求特点, 设计原则体现风景园林的基本建设要素。增加基础设施的趣味性, 尽量扩大绿地占地比例, 增加一些绿色景观, 基本做到有绿、有水、有花。

3.4 室内装修

针对室内装修的设计, 必须注意使用天然原料;地板防滑处理;供暖方便;通信功能齐全;室内采光效果好;门口宽大, 方便轮椅进出;卫生间和厨房尽量设计为推拉门, 照明设计, 光不可太亮, 也不可昏暗。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社会,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这就需要不断地加大对社会养老的研究。房地产业作为养老基础设施开发的重中之重, 必须立足社会发展需要, 搞好养老地产的规划和开发, 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养老社会化服务水平。

摘要: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老龄人口达2亿以上, 据专家预计, 20年后中国老龄人口将达3.5亿。因此国家不断出台政策, 加强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支持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和服务的模式不断创新。文章着重研究养老地产的服务模式规划, 旨在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模式创新,规划

参考文献

[1]黄生辉, 邹润涛.老龄化背景下武汉市养老地产发展探讨[J].中外建筑, 2014, (10) :98-100.

[2]师晓莉.中国集群式养老地产规划模式探索[J].改革与战略, 2015, (11) :191-194.

[3]王盛, 董柳茵.城市养老地产融资模式的初步研究[J].上海房地, 2016, (2) :37-39.

上一篇:保护责任下一篇:篇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