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环境(精选7篇)
芳香环境 篇1
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富有创新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的四大发明一一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另外我们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然而,明清之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这让我们明白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科技落后是我国在近代史上“挨打”的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不断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体华夏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渐建立起了全面独立的科研体系,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与此同时,我国的科研人员也都满怀信心的挑起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梁,“两弹一星”、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国防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青岛科技大学的一位巾帼英雄,,正在从事“有机聚合物的合成与改性理论;石油化工设备的腐蚀与防护;热控涂层材料的制备与理论;生态防火涂层材料制备与理论,海洋工程腐蚀与防护”等领域的研究,不仅为各行业的工程设备安全良好运行贡献着力量,更为我们共同的生态环境寻求着更好的保护方式;用一颗拳拳爱国心诠释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内涵;用一份侠骨柔情诉说着科研散发出的劳香。她就是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少香教授。
科研创新硕果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世纪的到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不断创造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然而,在这个处处说创新,人人讲创新的时代,环境保护和现代安全技术也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作为现代安全技术与管理领域的专家,李少香教授一直积极创新,开拓进取,受到业界专家学者的一致赞誉。为此,她也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其中,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共完成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现役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防护修复技术》等2项;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共完成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海洋钢结构重防腐涂层材料研究》;韩国科技部项目《低烟无毒膨胀型防火涂料的研究》;山东省科技厅项目《环保型长效海洋工程防腐涂层材料的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C60纳米管制备与生长机理研究》;山东省科技厅自主创新重大专项《热屏蔽节能涂层材料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生态防火涂层材料的研究”;中石化项目《油气储罐安全运行技术与降温涂层材料的研究》;山东省安监局项目《危化品泄露与应急处理技术》;青岛市项目《高效热屏蔽涂层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水性高氯化聚乙烯的合成与环保型防火涂层材料的研究》等近二十余项课题的鉴定和验收,受到鉴定专家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示了其领导才能和创新能力。
在主持和参与各种项目中,李少香的科研能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主持和参与的项目获省、部、市级奖励19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高效热屏蔽涂层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热控节能涂层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聚合物基无毒低烟膨胀防火涂层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热屏蔽涂层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获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装甲装备综合防护涂层材料的研究”获得全军科技进度二等奖;“海洋浪溅区长效防腐涂层材料的研究”、“水性无毒低烟膨胀型防火涂层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获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同时,青岛科技大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李少香以其个人的创新精神培养并影响着学生,近三年所带研究生李婷婷获得首届金宇杯科技大赛山东省一等奖,徐维环获得山东省创新成果三等奖,所带本科生获“挑战杯”大赛山东省一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青岛银行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一等奖、二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鲁信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论文大赛二等奖,承担并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训练等。另外,她个人先后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十大贡献专家学者”、“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巾帼创新能手”、“青岛市三八红旗手”、“青岛科技大学科技先进个人”和“中国涂料优秀编委”等荣誉称号。2010年9月,在首届低碳山东高峰论坛暨发展低碳经济典型表彰大会上,李少香教授被评为首届“发展低碳经济·齐鲁风云榜”“低碳山东十大贡献学者(专家)”,使其个人价值得到无限放大。
坚定执着创佳绩
如今,李少香教授已经在安全与环保功能性涂层材料产品制备及其成套技术开发方面成形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产生了较好的影响。青岛科技大学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与孵化,在这良好的环境下,李少香更是将自己的多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多年来,一直与中石化、中石油、海尔集团、潍坊亚星化学、青岛乐化集团公司、青岛宣威涂层材料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在石油化工装备的腐蚀和防腐与节能降温涂层材料的开发、家电外壳涂装技术、海洋浪溅区长效防腐涂层材料的研究、氨基模塑料的研究与开发、酸相法氯化橡胶的研究与开发及其在涂层材料领域的应用、涂层材料制备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贡献,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学科建设方面:作为主要人员之一,申报成功并建设了“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术教育部研究中心”、“山东省塑料高性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和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安全防护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化工火灾安全预防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环境与安全实验中心”、“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安全工程硕士点建设与招生”等,推动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李少香教授一直在执着的追求着、奉献着。她相信李四光曾说过的:“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更同意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的:“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李教授总是追求最前沿的科技,因为她明白“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的道理。她说:“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正如荀子所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坚持创新,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必将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创造出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李少香教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16年7月,青岛科技大学又传出好消息,该校“建筑节能阻燃材料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和“径切向混合销钉挤出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两项成果通过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其中“建筑节能阻燃材料的制备与结构性能研究”的项目组负责人即李少香教授。她介绍说:“该项目采用有机无机胶凝材料,开发利用阻燃级聚合物空心粒子和纳米空心晶须作为保温骨料,与微泡技术融合制备出的保温材料达到很好的保温效果同时又具有很好的强度和耐水性能,使建筑保温材料达到A级防火要求,给我国建筑节能保温材料同时实现防火和保温俱佳提供了有效途径”。而另一项“径切向混合销钉挤出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是由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林广义领导的项目组完成的。该项目从销钉设计、螺杆、机筒、机头与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大幅提高了挤出产量,比能耗显著降低,而且压力波动小,可应用于制造轮胎、胶带、胶管等橡胶产品。
青岛科技大学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这也为李少香教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今,她还担任着青岛科技大学现代安全技术与管理发展中心主任、山东化工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岛科技大学高性能聚合物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涂料与涂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涂料编委、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青岛科技大学支社主委、青岛市崂山区政协委员等职,在各个领域努力发挥着自己的创新才能。
教书育人终不悔
除了科研工作,李少香教授最关注的还有对高新人才的培养事业,目前,她承担着为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学生讲授《职业卫生》等课程任务。“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教学过程中,李教授总是能够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的将复杂的原理讲得通俗易懂,同时她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成为众多学生的良师益友,评师网上都有很多夸赞李教授的留言。
做这些的目的就是能让自己的学生步入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通过先进的人才培养方式,努力为国家打造造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等。因为她深知,虽然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由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作为大学教授,她有义务有责任承担起培养高精尖创新人才的重担。
因为对生命有着更深的理解,所以才精勤不倦;因为对科研工作有着更深的爱,所以才执着无悔。也许,她身影忙碌却默默无闻,但执着始终写在脸上,沉静有力。从探索到突破,从成果到产业,她始终行坚意笃。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李少香教授像一朵绽放的君子兰,向世人展示着独有的气质和芳香。
芳香环境 篇2
水是绿色溶剂,具有无毒的特点。相较于传统有机溶剂,水具有比热高、保持液态和氢键多等多种特点。在水介质中进行有机合成反应,则能够减少有机合成反应产生的污染,继而有利于进行水相中芳香族化合物卤代及芳香醛合成工艺的改进。
一、水相中芳香族化合物的卤代反应分析
在水相体系中,想要进行芳香族化合物的卤代反应,可以甲苯、对二甲苯和甲基苯甲酸等芳香族化合物为原料,然后将光当成是卤素自由基的诱发剂。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卤化钠或双氧水与氢卤酸为卤化剂,然后进行苄位卤代反应。所以,为了对苄位卤代机理进行说明,可以甲苯为例对其苄位溴代反应展开分析。在水相中,溴化氢在双氧水的作用下会发生反应,并被氧化成溴单质,反应原理为:2HBr+H2O2→Br2+2H2O。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单质溴会在有机相发生均裂,生成2Br·,然后与C6H5CH3反应,生成HBr,反应原理为:C6H5CH3+Br·→C6H5CH2·+HBr。通过与C6H5CH3和双氧水反应,最终会生成C6H5CH2Br,反应原理为:C6H5C H3+HBr+H2O2→C6H5CH2Br+2H2O。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发生副反应,生成C6H5CBr3产物。
二、水相中二溴甲苯的合成反应
1. 实验原理及条件
根据水相中芳香族化合物的卤代反应原理可知,以对甲苯硫酸为原料,并以单质溴为卤化剂,可以生成2,6-二甲苯,具体的反应式如下所示:
为了进行该合成反应的实验,实验中需要使用水循环真空泵、电子精密天平、真空干燥箱和气质联用仪等多种实验仪器。实验所用试剂分别为对甲苯磺酸、溴、磷酸、氯化亚锡和氢氧化钠。
2. 实验过程
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称取9.511g的对甲苯磺酸,并将其放置于250ml的三颈烧瓶中。向烧瓶添加20ml蒸馏水,并进行搅拌,则能使对甲苯磺酸得到充分溶解。然后,可以取浓度为3.11g/ml的液溴10.26ml,并将液溴滴入恒压滴液漏斗中。在室温下,可以将取得的液溴利用漏斗缓慢滴入烧瓶中,并进行搅拌。完成滴液后,维持5小时的反应。此时,对反应液进行减压浓缩操作,将能获得11.7g的3,5-二溴对甲苯磺酸粗品。将得到的固体放于500ml圆底烧瓶中,并倒入200ml磷酸。在加入少许沸石后,需要在220℃温度下进行加热回流操作,并维持6个小时。最终,利用水蒸气进行产物的蒸馏,可以得到浅红色油状物。将其有机相分出,并且经过水洗、干燥和过滤,将能收集3.1ml的2,6-二溴甲苯。
3. 实验分析
通过使用薄层色谱技术和气质联用技术对实验过程及产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反应不适合在过高的温度下进行。如果实验温度高于室温,则溶液温度过高,从而将导致液溴挥发,继而使实验原料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该反应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9小时左右为宜。而生产的产物为粘稠的油状物质,收率为44.9%。在水相体系中,对甲苯磺酸将与液溴发生苯环上的溴代反应。在这一过程,需要进行液溴滴入速度的控制。因为,如果滴入速度过快将导致溴蒸汽溢出,继而导致实验原料遭到浪费。如果滴入速度过慢,则将给反应的进行带来阻碍。同时,液溴会在光照下产生自由基,并且与苯甲基发生溴代反应,继而导致副产物的生成。所以,整个反应需要避光进行,以确保反应产率。此外,2,6-二溴甲苯在水相中的成功合成,显然可以为其它芳香族化合物的水相卤代提供丰富的绿色合成技术。
三、水相中二氯甲苯的合成反应
1. 实验原理及条件
在水相体系中,芳香烃的卤代其实是一种亲电取代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芳核上的氢将被亲电试卤素取代,反应原理如下所示:
想要发生这一反应,主要取决与苯环中间体碳正离子过渡态。因为,该离子为活泼中间体,需要经过势能高的过渡态,所以将决定反应速度。同时,如果苯环上已经有取代基,后续进入的基团就会受到原本取代基产生的定位效应的影响。在反应的过程中,带有活化基团的苯环所需活化能较低,而带有钝化基团的苯环需要较高的活化能。根据反应原理,可以选择对甲苯磺酸为原料进行2,6-二氯甲苯的合成。因为,苯环上含有磺酸基是钝化基团和间位定位基,能够产生吸电子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所以能够保护甲基,从而使苯环生成2位和6位的二氯产物。而由于是在水相体系中,还要选择能够直接产生氯正离子的次氯酸为氯化剂,从而使对甲苯磺酸在催化下脱磺酸基,反应式如下:
为了开展该实验,需要使用水循环真空泵、电子精密天平、真空干燥箱、酸度计、气质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等多种仪器。试验用的试剂包含了对甲苯磺酸、盐酸、次氯酸钠溶液、磷酸、氯化亚锡和氢氧化钠。
2. 实验过程
由于实验以对甲苯磺酸为原料,所以首先需要合成3,5-二氯对甲苯磺酸。在合成的过程,反应温度需要控制为25℃,对甲苯磺酸与次氯酸钠和盐酸的物质量比为1:2:4,反应时间为24小时。在实验时,使用的次氯酸钠和盐酸的浓度分别我10%和36%,所以可以确定对甲苯磺酸用量为9.511g,次氯酸钠溶液为30.08ml,盐酸为17.18毫升。称取足量的对甲苯磺酸后,需要将其放于50ml烧杯中,并加入5ml蒸馏水搅拌。在对甲苯磺酸完全溶解后,可以倒入到三颈烧瓶中,并利用5ml蒸馏水清洗烧瓶,然后倒入烧瓶中。在烧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溶液显中性。然后,可以分别将量取次氯酸钠溶液和稀释后的盐酸溶液注入滴液漏斗,然后将烧瓶置于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中。在此基础上,可以在烧瓶中放入磁子,并将滴漏放置在烧瓶两个侧口,然后将漏斗上课与烧瓶中口塞住。在反应过程中,需要将反应温度控制在25℃,并使两侧的滴漏在半小时内同时滴完,然后将烧瓶两侧口塞住。经过24小时反应,反应液中将出现大量白色晶状固体。将反应物取出蒸干,然后置于烘箱烘干,并取出所得固体产物备用。
3. 实验分析
通过使用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和气质联用技术等多种技术对实验过程及产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反应温度需要控制在30℃以下,反应时间需要在24小时之内。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产物收率为56.1%。由于芳环甲基对位被磺酸基所占,所以主要可以得到甲基两个领位被取代的绿化产物,很少有异构体,所以产物的分离相对容易。在对甲苯磺酸、盐酸和次氯酸钠的无质量配比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产物总量也会增加。但是,如果次氯酸钠和盐酸量较多,所以会同时生成较多的氯化钠。
四、水相中芳香醛的合成反应
1. 实验原理及条件
在水相体系中,芳香醛的合成可以2,6-二氯甲苯为原料。具体来讲,就是直接进行甲基的氧化,从而获得醛基。为此,可以通过甲基光卤代进行醛基的制取,从而合成2,6二氯苯甲醛,反应式如下所示:
为了开展该实验,需要使用水循环真空泵、电子精密天平、真空干燥箱、气质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等多种仪器。试验用的试剂包含了对甲苯磺酸、铬酸酐、醋酐、无水乙醇、浓硫酸、双氧水溶液、氢溴酸溶液和二氯化锌。
2. 实验过程
在实验时,需要将10g铬酸分几次加入到45ml醋酐中,并且进行溶液的搅拌。取250毫升的三颈烧瓶,并且为其装配温度计、搅拌棒、滴液漏斗和回流冷凝器,然后将5ml的2,6-二氯甲苯和50ml的醋酐加入烧瓶中。经搅拌后,再想烧瓶中加入8.0ml的浓硫酸,并冷却至0℃。经过搅拌,加入之前制好的铬酸酐溶液,并且将反应温度控制在10℃以下。经过2小时反应,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加入碎冰中搅拌,并用冰水稀释至600ml。反应完成后,需将析出的固体抽滤,然后经水洗至无色。在此基础上,需将滤饼悬浮在碳酸钠溶液中,并且依次用水和乙醇洗涤,最终获得2,6-二氯苯甲醛二醋酸酯。将获得产物放置于100ml烧瓶中,加入1ml浓硫酸、10ml乙醇和10ml水,然后经加热、抽滤、冷却、水洗、干燥获得5.8g的2,6-二氯苯甲醛。
3. 实验分析
通过使用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和气质联用技术等多种技术对实验过程及产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反应需要在低温条件下反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中间产物的水解,如果选择硫酸将导致反应物出现树脂化倾向,从而导致产率降低。但是如果使用质量分数过低的硫酸,又会对反应效率产生影响。而选择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则能够得到85.1%的收率。此外,直接进行甲基的氧化,也能够避免生成崔类型苄溴化合物,并且操作起来也比较便利。
结论
“赏识”带来的芳香 篇3
记得刚教这个班时, 前任班主任告诉我:小凡可是有名的“调皮大王”, 曾在“小辣椒”云云背后的衣服上贴小猪图片;曾用针管把“博士”小辉打成“落汤鸡”;曾牺牲语文课时间画了一幅“怪兽老师图”……据说其调皮点子是五花八门的。当真正见到他的时候,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的。那样一个白白净净的小男孩, 一副乖巧的样子, 说起话来细声细气的, 哪有一点调皮的影儿!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孩子。“老师, 小凡老是欺负我, 在我的书上乱写乱画。”“老师, 小凡不做值日, 偷溜了。”……每每听到这样的告状声, 我总是哭笑不得。我曾经狠狠地批评过他, 也曾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直把他说得泪流满面, 但似乎见效甚微, 这样的问题仍旧层出不穷。
一天, 班里的图书管理员转学了。怎么办?班里可不能没有图书管理员啊!我打算采用自我推荐、竞争上岗的方式公平竞选产生下一任。通知下达后, 当天下午, 我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 刚拐过楼角, 远远地就看到小凡手里拿着一摞纸站在那里, 好像在等什么人。真是难以置信, 小凡可从来没有来这么早过。这时, 眼尖的小凡已经看见了我, 他欢快地向我跑来, 嘴里喊着:“老师好!”“小凡, 来这么早啊。”我迎上去, “找老师有事吗?”他扬扬手中的一摞纸, 快活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笑眯眯的, 一副乖巧的样子。“老师, 这是我利用中午时间写的竞选稿, 您帮我改改, 好吗?”我欣喜无比, 此时的小凡多么可爱!我暗自对自己说:多么可贵的教育契机, 要抓住啊!我接过一看, 他竟足足写了四张半纸!“小凡, 这全是你写的吗?这么有才, 只用了一个中午的时间就写了这么多, 下笔如有神啊!”只见小凡的脸红了, 他腼腆地笑了笑, 说:“老师, 帮我改改好吗?我想当上班里的图书管理员。”“当然, 给好孩子改文章, 老师最喜欢了。”送走小凡, 我回到办公室, 精心阅读起这篇文章来。这篇文章书写工整, 显然超出了作者以往的水平。再看内容, 思路清晰, 考虑周全, 虽然语言还很稚嫩, 但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手握这一摞纸, 我激动不已。这样小的孩子就有如此的见地, 实属珍贵!可想想他以往的表现, 我犹豫了……难道真让这样一个孩子当上图书管理员吗?他能行吗?他不会是三分钟热度吧?其余孩子又会如何看待呢?倏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 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在我的心湖划过, 荡起层层涟漪。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的脑海中酝酿。接下来的几天, 我不但把这篇竞选稿进行了合理的修改, 而且对小凡进行了精心的竞选演讲指导。在我的帮助下, 小凡如愿以偿。从那以后, 小凡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不但把图书角管理得井井有条, 而且告他状的也在逐渐减少。作为班主任, 只要心中有爱, 只要舍得给孩子一点阳光, 只要赏识、信任他, 他就会还给我们无限惊喜, 进步之花就一定会开得绚烂!我不禁这样想。
国外芳香旅游发展研究 篇4
芳香旅游是以芳香产业为资源基础的一种旅游形式。具体而言,芳香旅游是以芳香产业涉及的所有内容为旅游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观光、度假和享受,以实现旅游者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等旅游需要的旅游活动。进一步说,芳香旅游是把芳香种植农业旅游、芳香工艺工业旅游和以芳香产品为基础的服务业结合起来,把观光与度假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按照芳香产业资源,可以将芳香旅游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以芳香植物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包括以芳香植物种植园、芳香植物园等为资源基础的旅游;第二种,以芳香工艺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包括以香水工厂、精油工厂、香皂工厂等为资源基础的旅游;第三种,以芳香产品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包括芳香SPA、芳香疗法会所、香道会所、香水博物馆等。芳香旅游以第一、二种方式为资源基础,但是却以第三种方式所代表的度假养生旅游为高端产品和核心附加价值存在。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说,芳香旅游是芳香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首先起源于市场的融合,也就是消费者产生了对芳香产业相关内容的旅游需求,这就使得两个产业必须同时操作一个业务,比如在芳香产业种植地提供旅游服务,这样就产生了业务的重合,之后,随着需求的不断较大,受到市场利益的驱使,隶属两个产业的企业开始合作生产产品,或者某一个产业的企业涉足另一个产业进行产品的生产,开始推出各种芳香主体的旅游产品、旅游主题和旅游线路,这就产生了产品的融合,当产品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模仿者就会出现,新的产业就会产生,形成了芳香旅游产业。
二、国外芳香旅游发展历程
国外的芳香产业兴起于13世纪,随着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探索,使得香料开始流入欧洲世界。14世纪,阿拉伯人开始采用蒸馏法提取精油,这是西方近代芳香产业之始。随着1370年第一支香水———匈牙利香水问世,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芳香植物大规模种植,法国格拉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天然香料生产基地。20世纪后,世界芳香产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世界香精香料销售额不足4亿美元;到1984年已达到46.5亿美元;1995年则上升至96亿美元;20世纪末则达到了120亿美元,50年间增长了30倍。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芳香产业伴随着销售的不断增加,从消费的高度聚集到消费的逐步分散。2003年以前,芳香产品基本上被发达国家垄断,发达国家总需求占生产总量的90%左右,10%产品外销,说明其他国家用量很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10%消费量的这些国家,逐渐成为了新的增长点和动力。另外,世界香水消费市场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96年其销售总额为176亿美元,到了2010年全球香水销售总额达到380亿美元。可以说,国际芳香产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伴随着芳香产业的成熟,芳香旅游开始出现。
首先进入公众视野的芳香旅游便是香花香草园,自1545年威尼斯共和国兴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植物园帕多瓦大学教学花园开始,世界上植物园的发展向着专类植物园的趋势前进,芳香类植物园成为了这一趋势中的主力军。这种形式的芳香旅游兴起于法国普罗旺斯,1987年英国作家彼得梅尔的著作《我在普罗旺斯的一年》引发了芳香植物园的热潮,随后许多地区都创建了有特色的芳香植物园,如日本神户香草公园是由近200种香草植物构成的芳香植物主题公园;一直以芳香植物著称的美国布鲁克恩植物园内建成了儿童芳香植物园,种植了许多珍贵的古老的芳香植物。之后,随着香水和化妆品产业的发展,香水、化妆品工业成为了另一个芳香旅游的热点,1994年,法国化妆品谷在让保罗·娇兰先生的支持下创立,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美容产品集中产业带之一,化妆品谷内的芳香旅游始于会展旅游。法国化妆品谷协会经常举办一些展览会和集会,比如协会在2010年举办了意大利美容展、巴黎美容展、亚太美容展、中东美容展等等。
伴随着1950年奥地利化学家morley奠定了芳香精油的按摩、美容功效之后,芳香疗法逐渐从最初的医疗手段向休闲养生靠拢,到了20世纪末芳香疗法开始大量地运用于酒店和度假村之中。随着世界酒店巨头喜来登的Shine水疗中心,希尔顿的Eforea中大量芳香疗法的运用,芳香疗法成为了芳香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芳香旅游发展至今,已经向着精细化的方向不断前进。今天的芳香产业涉及到旅游的每一个细节,比如,法国卢瓦尔香氛将嗅觉营销方案、香氛服务引入到了酒店行业之中;各种香草香料成为了餐桌上的新宠,各种主题的芳香饮食层出不穷“;芳香主题旅游”更具诱人市场潜力,如法国、日本采用“花镜”形式经营芳香植物农场,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同时还将芳香植物深加工成为干花、花香囊、花香枕等旅游纪念品。国外芳香旅游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国外芳香旅游发展基本是按照先“芳香”后“旅游”的顺序进行的。进而言之,芳香旅游是在芳香产业发展到一定基础之后出现的,芳香旅游所依赖的旅游资源并不是为旅游而生的,它的首要功能是为芳香产业服务,是芳香产业链上的一环,之后因为产生了旅游需求才为旅游业所利用。以芳香植物的种植和香草园为例,国外芳香植物的种植是香料香精产业的最底端,它属于为香料香精产业提供原材料的种植业,但是由于芳香植物具有香化和美化的景观功能而吸引了游客的到来,又因为游客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而促使了旅游业的介入,从而形成了香草园这一旅游产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说,芳香产业是一个发展完善的工作平台,旅游业可以此平台为基础,延伸出自己的产品和产业。
三、国外芳香旅游发展方式分析
本文按照芳香旅游的资源基础,将芳香旅游发展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以芳香植物为基础的芳香旅游、以芳香工艺为基础的芳香旅游、以芳香产品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其中,以芳香植物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发展方式包括以芳香植物的大规模种植为景观基础的香草香花园、种植基地旅游等;以芳香工艺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发展方式包括以香水、精油、化妆品制作工艺为依托的工业旅游等;以芳香产品为基础的芳香旅游发展方式包括立足于芳香精油SPA按摩、芳香疗法、旅游商品等。国外这三种类型的发展方式都拥有典型实例,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通过对上述发展实例的比较分析,本文依据其代表意义和借鉴价值,按照芳香旅游发展方式的三种不同类型,分别选取以芳香植物为基础的法国普罗旺斯熏衣草园、法国罗纳河谷和美国布鲁克林植物园,以芳香工艺为基础的沙特尔化妆品谷、花宫娜香水厂和娇兰之家,以芳香产品为基础中的格拉斯国际香水博物馆、凡尔赛嗅觉艺术馆和卢瓦尔香氛,并从发展方式、发展类型、核心吸引物、发展特点、住宿、购物、旅游服务机构、相关旅游活动、经营主体和利润来源等方面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国外芳香旅游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国外芳香产业发展时间较长,使得芳香旅游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国外的芳香产业发展时间较长,特别是芳香植物的种植与园艺,比如法国普罗旺斯的熏衣草种植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许多香草植物园的建立都超过了一个世纪之久。以芳香工艺和芳香产品为基础的旅游虽然兴起于近代,但是大多数香水工厂和香水品牌几乎也都超过了50年,比如花宫娜香水工厂成立于1926年,莫利纳尔香水工厂成立于19世纪初,加里玛香水厂成立于1747年,甚至比较年轻的香水博物馆也有10年以上的运作历史。芳香产业悠久的历史为国外芳香旅游带来了厚重的文化氛围,这是芳香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界新宠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文化氛围不但体现在香水工厂的古老工艺和器具上,而且体现在博物馆最古老的香水上,更加体现在普罗旺斯村落的田间地头,体现在布鲁克林植物园的每一块砖瓦上,这种文化氛围甚至难以用语言描述,它是融合在每一个景观之中而永远无法复制的时间的沉淀。
2、国外芳香旅游类型多样,几乎涵盖了芳香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国外芳香旅游发展的类型非常丰富,涉及到了芳香植物的种植、香精香料的加工、香水的生产和销售的各个方面。其不但从产业链的纵向上发展,也在各个环节进行横向的发展,比如在芳香植物方面,不仅有大面积的实地种植农业景观,也拥有种植多种香草植物的以参观教育为目的的香草园,以某种香花(最常见的如玫瑰、樱花等)为主题的香花景观专类植物园,甚至在法国罗纳河谷的一些城镇将芳香植物与城市绿化相结合,作为城镇景观的一部分。
3、芳香旅游作为区域旅游的名片和组成部分,促使区域旅游综合发展
国外芳香旅游的发展是与其他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的。首先,芳香旅游可以作为区域旅游的名片,例如1987年之后,普罗旺斯逐渐成为法国接待游客最多的地区,这些游客中80%是冲着熏衣草来的。但是,当他们来到普罗旺斯不仅可以欣赏到是熏衣草田,还可以游览法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地,参观历史文化名城马赛,去戛纳享受阳关和海滩,造访阿尔勒看看梵高纪念馆。可以说,游客因为熏衣草来到普罗旺斯,而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旅程绝不仅仅只有熏衣草。其次,芳香旅游也是区域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法国小城沙特尔,沙特尔最有名的景点莫过于沙特尔教堂,但是只有教堂未免使这个城市的旅游业略显单调,而位于此处的法国化妆品谷正好做了完美的补充,游客在参观教堂之余,还可以看看世界顶级的化妆品企业。另外,许多城市都将芳香植物园作为城市景观和绿化的一部份,用以提升城市美观度和吸引力,比如法国罗纳河谷、纽约、日本神户等等。
4、国外芳香旅游周边旅游业较为发达
芳香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都拥有发达的旅游业,其周边一定有数量众多的酒店、购物中心,各种与芳香旅游相关的旅游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芳香产业是一种高端产业,其生产的产品也多为奢侈品,使得芳香旅游从产生之初就与休闲度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芳香旅游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较高。而国外芳香旅游发达的地区都拥有高质量的食住行游购娱的配套服务,以法国普罗旺斯的小城sault为例,这个面积只有11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366人的小城拥有6家酒店,3家旅行社,并且每年都举行一次熏衣草节。
5、芳香旅游盈利主要来自于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带动效应
扎根“泥土”:催生教育的芳香 篇5
●扎根“泥土”,更可能使教育呈现崇高、使课程散发芳香、使教学彰显活力。
我是一名农民的儿子,当过两年多农民,八年多乡村中学生物教师,1990年后,先后主持或参与了6项有关“乡土教育”的市级课题研究。多年的实践让我深切地感到:只有真情地扎根于家乡这块热土,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一、“泥土”中蕴藏教育的生命性
跨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学校教育主动拥抱家乡这片热土,我们的教育会呈现更强的生命活力。这片土地,会滋养学生的人格,磨砺学生的智慧,会给理性的“书本世界”增添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感性生动。
1.“泥土”中有真情
2008年11月的一天,我带着一批初中学生来到绿华镇的一个柑橘园。学生为眼前一片丰收的“橙色”而惊羡。与农户进行了一系列对话后,他们才知道这里的学问真不少。他们了解到了今年的橘子每千克只卖0.5元,出现了丰产但经济上不丰收的现象;接触到了“品牌”“市场”“新品种引进与培育”等概念,也与农户探讨了橘园生态养鸡等课题,让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现代农村社会生活中,触摸到社会发展真实跳动的脉搏,这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需要。
了解村民委员会的产生过程与运作机制,会激发他们对社会民主改革的热情;了解现代农业生产(集约化、生态化等)与经营,会催生他们对科学种田奥妙、现代经营模式的兴趣;了解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宝,会滋养他们浓浓的家乡情;了解村民还不太富裕的生活状态,感知乡村现实文化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之间的差距,会激发他们振兴家乡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泥土”中有真知
“科技与农业”乡土课程中,为了形象地显现酸雨的危害性,有这样一个教学设计:配制“酸雨”,然后,组织学生到青菜田地作对比试验。但我们的实验结果却大出意外:被喷酸雨的青菜不仅没有萎蔫,反而长得更鲜灵挺拔。我们以这一意外现象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生长期青菜对“酸雨”敏感性的研究、“喷酸雨”与“浇酸雨”对青菜生长影响的研究等。与教科书中的经典实验情境不同,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原始情境中的因果关系是极其复杂的,而且各因子本身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这类动手体验活动的学习,更偏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智慧挑战也更高。这类探究学习活动对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3.“泥土”中有真味
无氧呼吸,这是一个比较抽象而难懂的知识。崇明现在还有不少家庭依然保留着做甜酒酿和老白酒的习惯,学生亲身体验做酒的过程,很直观真切地理解“酵母”发酵的过程与原理,原本生涩、枯燥的学习就变得生动、亲切而饶有兴味。农村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乡村的空气,沐浴着乡村的阳光,在这块土地里滋养长大,因此,一定带着“泥土味”:相对朴素的情感、较浓的亲情味,多少带有点乡村父母的思维特点、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乡村生活中所积淀的认知结构等。事实上,学生身上所散发出的这种乡土味,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抽象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性联系时,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
二、用“泥土”催生教育的芳香
我的“乡土教育”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教师角色下的自发探索(1982~1990年):那时,我是一名乡村生物教师,在课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外还先后带了“黄鳝人工饲养”“食用菌栽培”等兴趣小组。教研员角色下的专题研究(1990~2005年):在孙妙英老师带领下,闯出了一条农村中学“三园(校园、庭园、田园)教学”改革之路,被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列为生物学科重要教学模式之一。行政角色下的组织策划:在崇明县教育局的领导下,为创建崇明“生态教育”品牌,我组建了“崇明县生态教育研究所”“崇明县生态科普协会”“崇明县乡土课程研究工作室”:带领课题组设计了区域“生态教育”课程系列,探索乡土课程的教学实践模式,勾画并实践着相关配套条件的建设。29年的“乡土教育”探索实践之路,让我坚信:扎根“泥土”,可以催生出教育的芳香。
1. 催生使命的崇高
学校是区域社会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社区不断地进行着信息、观念、资源、人员的交流,彼此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和发展上的互动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校教育对社区文化的演进理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学校教育真正地去拥抱家乡这片热土,更能彰显其使命的崇高。
生态岛建设的发展定位要求崇明加速生态文明建设。学校是所在乡镇的文化高地,理应成为乡村文化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辐射源,并肩负起主导、引领的职责。崇明不少学校创建了绿色校园,即师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养成了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包括节能节水、绿色消费等。同时,通过“小手牵大手”“科普早市”等活动,尤其是一代代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毕业生走进乡村等,积极地作用于这种乡村文化的演进过程。
“崇明山歌”是一种很优美的民间艺术体裁,但今日的崇明孩子几乎没有人会唱,甚至根本就没有听过。我们把它开发成乡土音乐课程,搬进了课堂,并且以今日崇明人的新生活为内容,对传统的歌词进行了创编。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抢救了这种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了本土文化。
2. 催生课程的创造
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把部分的课程建设权交给了区县、学校和教师。我们在基础型课程空间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对课程内容作本土化处理,使之更具活力;在拓展型课程空间里,把乡土教育资源作为开发重点之一,使之增添了“泥土味”;在研究型课程空间里,把家乡这片热土作为研究对象,使之多了一份责任意识。
崇明这片土地上有很多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多数是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的,我们的教师常常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无法将他们转化为课程,并加以实施。为改变这种状态,确保乡土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我组织开发了《生态崇明》初中乡情教育读本,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等方面,对崇明岛的生态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整理研究,此项成果后来被上海市科委确认为“上海市科技成果”。随后,我又策划并主持筹建了“崇明县生态科普协会”,把岛内外从事崇明生态研究的专家组织起来,对崇明生态的15个专题进行了更有深度的解读与研究,组织了生态科普“进百校、讲百课”活动,并出版了报告集。
近年来,由我主持策划开发了三套区域乡土课程:一是《科技与农业》实验教材;二是《生态崇明》初中乡情教育实验教材;三是由崇明县科协、县教育局、县环保局联合组织编写的《崇明县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活动指南丛书》。此外,我还参与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学习与实践》等多套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这些乡土课程的问世,有力地推进了区域乡土课程的实施工作。
3. 催生教学的活力
乡土教学活动的活力,来自于教学目标的拓展,即三维目标中增添了爱家乡、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未来新农村的生存与适应能力,对家乡优秀文化的传承,对乡村文化发展的引导等;来自于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处理,即不再只是“刻板”的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要强调与学生经验世界,与乡村生活世界的沟通,使理论学习有更多感性经验的支撑;来自于教学过程的活化,即在教学过程的推进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不断地生成出新的教育资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更能呈现动态生成的特征;来自于组织形式的丰富,即不再只是关门上课,更提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开展现场教学;来自于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即把学生的原有经验与智慧本身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课堂中学生更具有主体性;来自于课堂时空的延伸,即关注课前准备、课中教学与课后延伸活动的整体设计。
多年来,我们探索了多种乡土课程教学活动模式。(1)基地体验活动模式。校内准备:学生通过基地活动教材等了解基地资源概貌;从教材提供的活动专题中自主选择,形成不同的探究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每个方案的大致内容与要求,做好角色分工。基地活动:一类是按照教材上的方案活动,并完成学习单;另一类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己生成研究性学习的新课题。课堂交流:把探究学习的初步结果作交流研讨,学会把学习成果准确、规范地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2)“大课堂”模式。对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课后延伸等实践活动作一体化整体设计。以课堂学习为主体,但学习的准备可以在课堂外,如先作社会调查,并把调查结果作为学习内容等;也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技能向课外作延伸。(3)实境微型化课堂模式:利用多媒体或微型实境,把社会生活、生产活动搬到课堂中的学习。这种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社会实践活动场地有限、路途较远、耗时太多、季节时限等因素无法实地体验的问题,实现跨时空的校园学习与社会生活的一体化。
芳香特菜罗勒的育苗技术 篇6
在北方由于无霜期较短,进行露地栽培生产,要采收种子,必须在温室或大棚内进行育苗。具体的育苗过程如下:
一、品种的选择
罗勒以种子繁殖,在罗勒属植物中变种及品种繁多。目前常使用的品种大多从国外引进,可选择的品种有:斑叶罗勒、丁香罗勒、捷克罗勒、德国甜罗勒等。
二、整地、施肥
罗勒喜欢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耐热但不耐寒,耐干旱,不耐涝,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为了获得良好的产量,最好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地,深翻后,随耙地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的有机肥8000~10000千克,高效复合化肥20千克,肥与土混匀,然后做成宽70厘米的垄,等待播种。
三、播种
播种要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将营养土装入播种盘内,用热水或温水浇透,等水渗下后,撒1层药土,将出芽的种子均匀播于盘内,上面覆1厘米厚药土,盖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
四、播种后的管理
1. 温度管理。
出苗前要求较高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5~28℃,有利于出苗,但由于子叶出土到真叶出现这段时间,组织幼嫩,向光性强,易蹿苗。因此,一旦发现已经出苗,立即撤膜,降低温度,白天20~25℃左右,夜间13~15℃左右,真叶出现后,白天25℃,夜间15℃。移苗后,为了促进早生根,早缓苗,温度要适当提高,缓苗后,还要通风,降低温度,以免幼苗脆弱。定植前7天,要炼苗,采取大通风的办法,并降低温度,让苗尽量接近外界自然环境,增强幼苗的抗逆能力,提高幼苗的适应性和定植后的成活率。
2. 光照。
整个育苗期都要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只有在移苗后缓苗前,如果中午温度过高,日照过强,可用草苫子遮荫。
3. 水分管理。
由于苗期的耗水量较小,特别是幼苗生长在苗盘里,不能大水漫灌,只能用喷壶洒水。浇水要根据苗的生长状况和天气情况进行。一般晴天上午浇水,每次浇水要浇透,防止出现夹干层。苗期浇水次数不宜过多。幼苗出土和缓苗后,要降低湿度,除非特殊干旱,不任意浇水。一般在育苗后期,除了普遍浇水外;发现个别地方苗小、缺水,可适当补点水,少通风,催苗生长,大苗的地方,不浇水,多通风,控制苗生长,促控结合,可使幼苗整齐一致。
4. 分苗。
当幼苗长至2片真叶时,可进行移苗。将营养土装8厘米×8厘米的营养钵中,晴天上午浇透水,在每个营养体整秧,用木棒扎一个深2~3厘米,直径1.5厘米的孔,将苗从播种盘内起出,不要把根上的土全部抖掉,边起边移栽。移植时,将苗放入孔里,用营养土将孔填满,再浇1遍小水。第2天,露水干后,覆1厘米厚的营养土,保墒,防止土壤板结。移苗时,要保持根系顺直,不要出现悬空现象。覆土时不要压住苗或将土掉在叶片上。
5. 苗期病虫害的防治。
苗期主要病害为猝倒病和立枯病,播种时用药土,如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用苗菌敌或猝倒立枯灵拌干草木枯灰撒在苗床内。
苗期主要有蚜虫危害,一般用1500~2000倍氧化乐果或用2000倍一遍净进行防治。
愿语文课堂充满美的芳香 篇7
一、教学内容的丰富美
语文教科书所选课文文质兼美,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 内容上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初中语文教材保留了很多传统的典范篇目, 同时又选入了不少把握时代脉搏的时文。拿七年级上册来说, 传统篇目保留的有《春》、《社戏》等, 时文有《十三岁的际遇》、《伟人细胞》等, 这些时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都非常喜欢。另外, 外国名家作品也比以前选得多, 如七年级上册就选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等作品, 这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再者, 初中语文每册书安排了1~2个专题,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就有《狼》、《荷》、《广告多棱镜》专题等, 拓展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每册书还设置“名著推荐与阅读”, 每部名著均精选若干片段, 按“推荐阅读———思考交流———写作活动”的思路设计思考探究题, 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中外名著的了解, 提高了他们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 全套书还安排了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文笔精华、写作等, 加上每册书三十多篇课文及诗词、诵读资料, 整套书就如同一片知识的海洋, 任由学子们自由驰骋。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美
中国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曾提出“让艺术走进教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教学早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一杯水的老样式了, 语文教学的美的呈现可以通过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 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含的美, 让学生进入作家创作时的那个情境, 感受作品的美好。
有位教师在《<论语﹥八则》的朗读教学环节就中调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课伊始, 幻灯展示出一幅孔子画像, 教师精要介绍了孔子生平事迹之后, 满怀敬意地说了一句:现在让我们一起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先生的谆谆教诲, 接着放录音范读, 在低缓的古筝曲中, 男中音徐缓地朗诵课文, 音色浑厚苍劲, 夫子味十足。再看看幻灯屏幕上端庄的孔子画像, 俨然是当面聆听夫子教诲。此情此景, 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文化美。紧接着放第二遍范读录音, 此时是童声齐读, 声音清脆响亮, 充满童真稚趣, 与第一次古色古香的诵读相映成趣, 美的教学氛围便弥漫开来, 很好地烘托出了美的教学氛围。这一过程, 教师巧用孔子画像, 配以古雅的筝曲, 借用高水平的范读, 巧用对比映衬手法, 数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美化了教学手段, 自然而和谐。
三、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呈现, 而学生的心的琴弦往往是被教师的美的教学语言拨动的。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 耳朵是录音机, 他们对教师的语言会充分感受。一切丰富生动的内容, 只要披上平庸的语言外衣, 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因此, 语文教师的语言首先应具有文采之美。
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扬州慢》一文时, 是这样导入课文的:“沿着京口北行, 与北固亭一江之隔, 滔滔长江水哺育出一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在中国文学史上, 唐诗、宋词、元曲流经这里时, 都曾激起过瑰丽的文学浪花。这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商贾如云, ‘十里长街市井连’……然而, 在南宋初年, 扬州城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 变成了一座空城。公元1176年, 21岁的词人姜夔路过扬州, 看到满目疮痍的残败景象, 自己谱曲、填词作了这首《扬州慢》。”丰富的意象, 诗一般的语言, 丰富的文化底蕴, 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 感受到祖国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除了文采之美之外, 还有激情之美、幽默之美、简洁之美……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力争让自己的语言美轮美奂, 引领学生感受美、领悟美、追求美。
四、课堂教学的活力美
吕叔湘先生说:“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 他是会随机应变的, 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 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 它的名字叫做‘活’。”课堂活力来源于学生全身心的积极投入, 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 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 把课上“活”, 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 把学生教“活”。
课堂教学的活力美还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照。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 是教师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与唤醒, 是师生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它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使文明积淀成人格。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 一定要树立全面育人的新观念,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让学生的个性来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那样:“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 甚至是最平庸的学生面前, 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 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我, 宣告大写‘我’的存在。”
总之, 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美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 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培养出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摘要: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的其乐融融的“磁场”。语文课堂离不开一个“美”字。本文立足于语文课堂, 从多角度来探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各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