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心理支持

2024-09-16

强化心理支持(精选7篇)

强化心理支持 篇1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一般为呼吸困难,精神状态不佳等,同时,呼吸内科重症疾病的病程较长,患者很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最终导致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因此,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相关资料还曾经表明[1],在针对具有不良情绪患者(焦虑、抑郁等时,其病情恶化的程度以及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高于情绪较为稳定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因此,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研究中主要对56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强化心理支持,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详细报告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就诊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中,男与女所占比例为32∶24,年龄(47.57±10.67)岁,该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中,男与女所占比例为30∶26,年龄(49.74±10.24)岁,该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强化心理支持。11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各项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1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均实施基础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病情监测。呼吸内科重症疾病是临床上的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监测,即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如呼吸、心率、体温等,当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告知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因为呼吸内科重症疾病发作时间不定,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适当安排晚班人员进行查房,若在晚间患者出现问题,护理人员应立即进行护理干预,为之后的抢救、治疗等赢得宝贵的时间。(2)药物护理。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药物护理干预,不仅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药物相关知识宣教,让患者知晓有关药物的一些治疗方法、不良反应等,从而有效提高患者对药物使用的知晓率,另外,当患者出现某些不良反应的时候,护理人员还需要立即对其实施护理干预。(3)呼吸道管理。呼吸内科重症疾病十分危险,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道是否出现堵塞现象,其很有可能因为一次疏忽,从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更甚者还会使得患者出现死亡现象,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严密的观察。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出现呼吸道堵塞的情况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对患者实施呼吸道清理,让其能够及时有效的吐出呼吸道的呕吐物,之后还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有效的口腔清洁,从而降低患者因为呼吸道堵塞而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症状。(4)机械通气管理。临床上表明,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管理是治疗患者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主要是通过机械进行正常的运转,从而让其能够自动的带动患者的呼吸功能,在呼吸的过程中,还不会出现任何细小生物的堵塞。另外,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的时候,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在通气过程中的各项生命指标,若指标出现变化,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对其进行紧急处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支持,观察组给予强化心理支持,其主要内容如下文所示。(1)病情告知。当患者出现呼吸内科重症疾病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刻告知患者自身病情,并安慰患者,疾病是可以通过治疗缓解的,需要对医院、对治疗技术存在一定的信心,同时,如果患者因为知晓病情而出现一系列的不良情绪,这时护理人员依旧是需要对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是告知患者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其能够明白治疗的重要性,其还可以有效的通过治疗从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最终提高治疗效果。(2)情绪支持。因为呼吸内科重症疾病是恐慌的,但是疾病也是可以治疗的,护理人员需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让其能够合理的配合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治疗,从而通过有效的治疗以及护理干预,促进治疗效果。当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告知患者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呼吸内科重症疾病需要逐渐治疗,因此,让患者能够明确的知晓护理人员以及医生会帮助患者的疾病得到最终的痊愈,要让患者相信治疗的结果是好的,从而提高治疗的积极性,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依从性。

1.3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Pa O2、Pa CO2、呼吸频率和心率均有显著性改善(均P<0.01),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1)。见附表。

3 讨论

相关资料表明,在临床上,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是十分危险的,需要长时间的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不仅需要患者的配合,还需要护理人员以及医生的配合,因此,在得知患有呼吸内科重症疾病的时候,需要较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2]。其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最终提高治疗的效果。相关学者曾经表明[3,4,5],知晓疾病后的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所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缓解,让其能够明白治疗的意义,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事实上两组的常规护理基本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对观察组强调心理护理,主要是护理人员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做出多种解决方案,如告知患者疾病的原因、治疗的结果等,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知晓率,还能够有效的稳定患者的情况,让其能够明白治疗的积极性,从而让患者能够自主的接受治疗。关于病情是否会恶化的问题,笔者也不敢下结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坦诚告知外,注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安慰,以帮助患者度过情绪波动期[6]。

同时,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若患者出现一系列紧急状况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并通过医生前来进行诊断,为患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护理场所,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准时提醒患者进行服药,并加强对药物的管理,定时定量的让患者进行用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同时,护理人员在面对患者出现呼吸道堵塞的时候,应该立即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必要时候还需要对患者实施人工吸痰,每天定时对患者实施口腔清洁,避免众多细菌从患者口腔中进入,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需要针对其具体的病情实施特定的护理干预方法,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治疗结果,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

两组11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经不同方法护理干部后,在Pa O2、Pa CO2、呼吸频率和心率的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能够有效强化患者的心理支持,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对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其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以及护理的依从性,从而有效促进治疗效果,其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妙芝.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1):30-31.

[2]刘红梅,杨艳英,李桂蓉,等.临床优质护理服务的意义[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2,27(5):302-304.

[3]车晓杰,李春梅,刘红梅.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及质量管理[J].吉林医学,2010,31(26):4516.

[4]刘精霞.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336.

[5]李晓红.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1(8):455.

[6]牛瑞兰.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33-34.

强化心理支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4月—2015 年4 月我院关节外科、创伤外科收治的285例髋周骨折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年龄≥65岁; (2) 致伤原因均为外伤; (3) 有手术指证。排除标准: (1) 同时并存严重的老年痴呆或其他类型精神类疾病的病例; (2) 外伤致多发伤病例; (3) 急诊手术病例。入选病人中, 男155例, 女130例;年龄69.37岁±4.21岁;手术类型:内固定术162例, 全/半髋关节置换术123例。按照住院单双号将病人分为对照组 (142例) 与观察组 (143例) , 两组病人年龄、手术类型、麻醉类型、术前认知状态、性别、手术耗时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支持联合疼痛与睡眠多维度强化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2.1.1 心理维度的强化护理干预 (1) 强化术前心理沟通与知识宣教, 以恰当的称谓、友好的态度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允许病人表达和宣泄恐惧、焦虑、悲观情绪, 倾听其对疾病进展与手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想法, 按照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认知程度施以适宜有效的手术相关知识教育, 使其免受因知识缺乏所致负性情绪的困扰。 (2) 引导病人家属亲友通过合理适度的陪伴与探视为病人提供心理安全支持。 (3) 鼓励病人与同室病友进行交流, 邀请成功手术与康复病例到病人床旁讲述治疗与康复经历, 发挥同伴教育效应, 营造正向积极的心理暗示氛围。 (4) 术后及时与术者及主管医生做好沟通, 取得一致性手术结果说明意见, 迎合病人对手术结果的迫切了解意愿, 以正面态度、肯定性语言告知手术结果, 避免因医护解释不一致或躲闪回避性态度而增加病人疑虑, 产生不利情绪波动。

1.2.1.2 疼痛管理维度的强化护理干预实施超前镇痛管理[4], 包括: (1) 基于老年病人疼痛感受敏感性下降的特点,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病人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 (2) 依据手术特点和镇痛方案选择适宜的高灵敏性评估时机和评估频次, 术前和术后7d内每隔4h评估1次疼痛情况, 静脉/肌肉注射镇痛药物者于用药30min后评估1次, 口服给药者则于用药1h后进行评估。 (3) 术前与术后7d内依据疼痛评估结果按时长期给予不同途径的镇痛药物, 如疼痛评分≥4分, 或疼痛程度已对病人睡眠产生不利影响, 则加用临时镇痛药物。镇痛治疗有效的目标为维持病人疼痛评分≤3分或疼痛程度不影响睡眠。 (4) 对符合自控镇痛指证的病人, 尽量选择自控镇痛泵方式, 由病人自主自控镇痛, 告知自控镇痛原则, 指导病人在静息疼痛时正确合理用药, 既勿滥用镇痛药, 又不要强行忍痛。 (5) 强化非药物镇痛护理干预:了解病人对舒适体位的个性化要求, 协助病人处于既符合医疗限制要求又尽可能满足其舒适需求的安全体位;告知病人疼痛不可避免, 但可通过病人自身对医护干预措施的良好配合、对自我情绪的有效调控和维护、对适宜放松技巧的积极运用等减轻疼痛感受, 提高病人在疼痛控制过程中的潜在能动性;当病人表现出疼痛不适或主诉疼痛时, 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回应, 以理解、接纳和支持的态度, 采用语言式激励、安抚式肢体接触等方式提供疼痛支持, 指导和鼓励病人通过对注意力转移法、深呼吸法等减轻疼痛。

1.2.1.3 睡眠管理维度的强化护理干预 (1) 从声音、光照、温湿度、空气质量、床上用品等方面创造适宜的休养环境, 安置卧位时兼顾病人睡眠舒适要求和病情限制要求。 (2) 进行睡眠卫生教育, 缓解病人因在睡眠认知方面所存在的偏差所导致的恐惧心理。 (3) 采用渐进性放松技术, 帮助病人自然放松并尽快进入睡眠状态。 (4) 必要时采用睡眠限制疗法, 指导病人白天适当安排文化娱乐活动, 晚上待产生明显睡意后再上床, 以便通过适当减少床上时间的方式, 来提高睡眠效率。 (5) 严格遵循“四轻”原则, 尽量减少医护操作和巡视等对病人睡眠的打扰, 并严格做好探视与陪伴管理。 (6) 及时处理疼痛和不良心理等不利于睡眠的因素。

1.2.2 评价方法

1.2.2.1 强化干预相关效果的评价 (1) 负性情绪阳性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两组病人的负性情绪程度。焦虑阳性的界定标准为SAS标准分>50分, 抑郁阳性的界定标准为SDS标准分>52分。负性情绪阳性率= 负性情绪阳性的病人例数/总例数×100%。 (2) 严重疼痛发生率。采用VAS评分法评价两组病人的疼痛程度, 无痛感为0分, 1分~3分为轻度疼痛, 4分~6分为中度疼痛, 7分~10分为重度疼痛。严重疼痛发生率= 中重度疼痛病人例数/总例数 ×100%。 (3) 睡眠时间减少发生率。无明显变化:术日睡眠时间增加或仅减少1h;轻度减少:术日睡眠时间减少达2h;明显减少:术日睡眠时间减少达3h或以上[5]。睡眠时间减少发生率=中重度睡眠时间减少病人例数/总例数×100%。

1.2.2.2 谵妄发生率的评价采用谵妄量表 (CAM) 对两组病人的谵妄情况进行评价, 有4个显著特征可帮助确诊: (1) 表现急性起病且病情波动; (2) 表现出注意力的不集中; (3) 思维处于无序状态; (4) 意识水平发生改变。 (1) (2) 存在且同时伴有 (3) 和/或 (4) 者即可确诊[6]。完成上述评估耗时仅需5 min或更少, 而诊断符合率较高。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谵妄在老年病人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同时也是骨折术后的高发并发症类型, 故而老年髋骨骨折手术病例存在着较高的谵妄发生风险, 该类病人群体一旦于术后出现谵妄并发症, 则可能导致其并发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栓塞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性明显上升, 对病人危害极大[7]。老年髋骨骨折手术病人并发术后谵妄的风险因素较多, 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谵妄实施防控管理十分必要。本研究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病人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的心理支持联合疼痛与睡眠多维度强化护理方式, 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例干预后的负性情绪阳性率、严重疼痛发生率、睡眠时间减少率、谵妄发生率与住院总耗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干预效果较好。现讨论分析如下。

因突然发生的骨折所导致的自理不能状态, 疾病痛苦折磨及对经济与手术效果的担忧, 易使老年髋骨骨折手术病人因负性情绪而处于持续性强烈应激状态, 极易引发术后谵妄的出现[8]。而术后持续存在的疼痛作为一种伤害性应激源, 会加重原有的负性情绪程度, 轻易破坏已处于谵妄临界状态老年手术病例的平衡, 进而诱发谵妄[9]。嘈杂的休养环境、骨折疼痛及手术打击、医护操作干扰等, 则易使老年髋骨骨折病人出现严重睡眠紊乱, 导致谵妄高发[10], 故极有必要对老年髋骨骨折手术病人施以有效的情绪调理、疼痛与睡眠管理。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距离最近的护理工作者, 在情绪调理、疼痛与睡眠管理方面均具备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在对老年髋骨骨折手术病人实施护理时, 不应满足于对骨折与手术护理常规的简单完成, 而应在情绪调理、疼痛与睡眠管理等护理优势项目上强化护理力度, 实施多维度护理, 方能切实发挥护理工作在老年髋骨骨折手术病人中的积极作用。本研究对观察组老年髋骨骨折手术病人施以的以科学评估工具为基础, 以循证线索为支持, 以明晰护理目标为引导的心理支持联合疼痛与睡眠多维度强化护理干预, 使观察组病人的负性情绪阳性率、严重疼痛发生率和睡眠时间减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观察组所接受的多维度强化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负性情绪、疼痛以及睡眠紊乱3个术后谵妄高等级风险因素的发生几率, 故取得了良好的术后谵妄预防效果, 与对照组28.87%的谵妄发生率相比, 观察组的谵妄发生率仅为17.48%。同时由于术后谵妄发生率的降低, 使观察组老年髋骨骨折手术病人因并发谵妄而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也明显降低, 并发症的减少不仅可保护病人免受并发症之苦, 而且也可为病人的术后康复提供安全性保障, 使病人因术后的顺利康复而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对老年髋周骨折手术病人施以手术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的心理支持联合疼痛与睡眠多维度强化护理干预, 能够显著改善该类病人的负性情绪、睡眠障碍和疼痛程度, 降低该类病人出现术后谵妄的可能性, 缩短住院总耗时,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老年髋骨骨折手术病人术后谵妄防控护理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支持联合疼痛与睡眠多维度强化护理干预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5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病人依照住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 (142例) 与观察组 (143例) , 对照组接受常规髋部骨折手术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支持联合疼痛与睡眠多维度强化护理干预, 对两组干预后负性情绪、疼痛、睡眠时间减少、谵妄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例干预后的负性情绪阳性率、严重疼痛发生率、睡眠时间减少发生率、谵妄发生率、住院总耗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0.05) 。[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病人实施心理支持联合疼痛与睡眠多维度强化护理干预, 能明显改善病人的负性情绪、睡眠障碍和疼痛程度, 降低病人出现术后谵妄的可能性, 缩短住院总耗时。

关键词:髋部骨折,谵妄,心理,疼痛,睡眠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循证护理在预防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病人术后谵妄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7A) :1746-1747.

[2]徐云.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谵妄的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5 (23) :63-64.

[3]张承华, 麻伟青, 杨云丽, 等.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l, 27 (5) :455-457.

[4]张佩霞, 郭秋, 张爱莲, 等.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出现谵妄影响[J].当代护士, 2014 (3) :77-78.

[5]窦东梅, 张永乐, 李瑞玲.不同术式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2) :1088-1089.

[6]王瑞敏, 张静.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河北中医, 2014, 36 (12) :1088-1089.

[7]张巧玲, 刘雁红.老年人骨折术后谵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14 (7) :1034-1035.

[8]徐晓洁.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1B) :144-145.

[9]陈瑞芳, 徐伟青.老年骨折术后出现谵妄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2 (4) :274-275.

强化心理支持 篇3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探索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支农有效方式, 抓紧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以及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 改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

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创新保险产品, 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 将主要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目录, 加快研究出台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政策。积极探索扩大养殖业保险。

强化心理支持 篇4

1 增强服务功能, 壮大服务实体, 强化农机主体培育

(1) 创建联合型农机服务组织, 实现资源互补。过去浙江省乐清市水稻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意识不强, 服务组织基本上是孤军作战, 合作社间存在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异, 难以形成整体平衡的生产格局。有的合作社秧苗育得很好, 有的却烂秧死苗很严重;有的合作社农机具数量充足, 但作业量不足, 而有的又因缺少机具而延误季节。在稻谷销售及农资购买方面, 都是各找门路, 缺乏产品整合和统购统销的优势, 贱卖贵买现象屡见不鲜, 并且在生产资金周转方面也难以保证。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2014年, 乐清市开始探索联合社创建, 由农业局牵头, 财政、国土部门支持, 创建了专业化合作、农产品销售及农机 (农资) 供应合作、资金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以下简称“联合社”) 。该联合社由23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成, 涉及到种粮大户130多家, 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 000多hm2, 成员单位拥有大型农业机械500多台套、植保无人机3架, 建有育秧中心5个、烘干中心10个, 为农业“机器换人”提供了技术装备支撑。目前联合社总体农机化水平已达到全程机械化作业要求, 为全面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发挥了突出作用。

(2) 增强联合社农机化服务功能。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纽带, 实现农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生产合作, 是提升联合社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联合社成立后, 对每个社员的生产技能、生产设备及环境区域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提出优势互补式的生产合作, 在社员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合作协议。如早晚稻的育秧, 通过联合社统一提供育秧基质、种子、化肥、农药, 把育秧这一生产环节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合作社, 供秧与用秧单位签订合同, 既解决部分用秧单位育秧难的问题, 又能确保秧苗的质量。在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机耕、机插秧、机收、机烘干等生产环节开展合作, 通过组织调配, 优化生产环节,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重点农业科技项目方面, 叠盘式育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机插双季稻“窄行增丛”栽培技术试验取得成功, 增产效益明显。

2 把握市场机遇, 延伸服务链, 支持发展稻米加工

(1) 筹建稻米加工中心, 延伸服务链。乐清年均大米需求量约40万t,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 无公害有品牌的大米需求量较大。2016年1月, 开始筹建大米加工中心, 以联合社旗下的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1 000 m2库房作为大米加工机械厂房, 解决了稻米加工中心建设用地难题。

(2) 多渠道集资, 保障中心筹建。稻米加工中心实行独立核算, 盈利由全体股东共享。筹建大米加工中心所需资金数额大, 联合社通过多渠道融资, 搞活经营机制。一是联合社注资。联合社通过统筹安排、产销结合、购销合作, 以电子商务招投标或直接与生产厂家洽谈方式实行批量采购, 减少中间经销环节的费用, 节本增效55万元, 为稻米加工中心的筹建提供资金支持。二是折股自筹。联合社把大米加工中心的股份分成100股, 以每股2万元的股资优先让内部社员认股, 多余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 每个合作社提供的稻谷可以折算成股金来参股。这项工作共筹到资金200万元。三是信用担保贷款。由联合社牵头, 与乐清市农商银行签订了授信额1 100万元的农信担保贷款合作协议, 有20多家社员进行了互保并办理了贷款, 累计申请贷款890万元, 为稻米加工中心筹建提供了资金保障。

(3) 实行保护价收购, 保障稻谷品质。为保障稻米加工中心加工的稻米品质, 联合社选定优质种子、化肥及低毒农药统一配送给社员, 并以每50 kg稻谷比市场价高5元的价格向内部收购, 给每个社员都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既能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又能为加工中心提供稳定可靠的粮源。

(4) 政策扶持, 打开绿色通道。为支持联合社延伸产业链, 进一步提升粮食产业附加值, 该稻米加工中心建设被列为乐清市2016年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储备项目。截至目前, 财政已给予购置大米加工机械补助40万元, 同时在税收政策方面, 凡属于联合社与社员之间的农资、稻谷购销, 大米加工及销售方面的税收给予减免, 为联合社和稻米加工中心打开了绿色通道。

(5) 打造品牌, 注重品牌效应。为进一步提升稻米附加值, 联合社对加工中心加工的大米统一打造“金越”品牌, 并杜绝以次充好, 如有人曾经以低于联合社平时收购价0.6元/kg的价格向联合社推销200 t同品种的往年陈粮, 但遭到了联合社负责人的拒绝, 较好地维护了品牌形象。同时通过多渠道开拓市场, 目前已设立专卖门市部5个, 村级经销点22个, 并与学校、医院、企业等大户对接, 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3 通过抱团联合, 不断壮大实体, 实现共赢发展

强化心理支持 篇5

长期以来, 相对于公办教育, 民办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在稳定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 如何实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关键是要为民办教育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大空间。近年来, 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发展民办教育、如何克服民办教育前进中的困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思考,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教育选择“多”, 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教育结构

作为陕西省、西安市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的西安高新区, 从1995年“高新一中、一小、一幼”三校 (园) 的诞生, 经过15年的风风雨雨, 民办教育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无论是办学层次和条件, 还是在校生、教职工人数, 均逐年增长, 并且达到了历史的新水平, 到目前已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教育结构, 民办、公办两翼并举, 多学段多体制, 素质教育、特色教育鲜明的西安高新教育模式。

截至2010年12月底, 西安高新区拥有各类学校 (园) 13所, 其中民办学校 (园) 10所, 分别是高新一中、高新一中初中校区、高新逸翠园学校、高新一小、高新二小、高新三小、高新四小、高新国际学校、高新一幼、高新四幼;公办学校3所, 分别是高新第二学校、高新三中、高新五小;在校生 (幼儿) 总人数2.4万余名, 其中民办学校在校生 (幼儿) 2.1万余名;专职教师1600余名, 其中民办学校1400余名。10所学校中, 高新一中是陕西省首批示范学校 (首批仅7所, 其他6所学校均是有50年办学历史以上的中学) ;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是省级民办初级中学规范化学校;高新一小是陕西省示范小学;高新二小是陕西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高新国际学校是陕西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全省仅两所) ;高新一幼是陕西省示范幼儿园。

高新民办教育为高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本身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首先, 高新区的民办教育有效地补充了区域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1991年, 西安高新区在西安的西南郊建立。有一张老照片展示了当时的高新区:稀疏的村落和黄土路边坑洼不平的农田里, 一片火热的建设场面。在这样的环境下, 如何留住投资者、创业者, 孩子的教育无疑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 高新区管委会号召企业投资办学, 创办高质量的学校。“高新一中、一小、一幼”为代表的高新民办教育由此产生, 并以灵活的机制快速崛起, 成为优质教育资源, 满足了这个区域创业者、投资者等高素质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配套环境。

第二, 民办学校的灵活体制和机制为高新区创设公办学校提供了很好的管理思路和模式, 使得高新区公办学校从建立之初就借鉴民办学校灵活的用人和管理机制, 以高起点起步。

第三, 民办学校在教学模式上的创新为高新区公办学校教学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如教育国际化、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等为公办学校进行了有效的试验, 也为日后高新区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 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水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思想认识“深”, 形成推动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

政府的认识直接影响社会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支持态度和行为。15年来高新区发展民办教育最大的经验是不歧视, “扶持”加“监管”。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 一旦成立就会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 其资源也就成为社会教育总资源的一部分。民办学校同样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与公办学校共同对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 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所以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在高新区, 公办和民办最大的不同只是投资主体不同, 即公办由政府投资, 民办由社会投资。但只要是学校, 高新区在管理上是一致的, 在发展支持上是一致的。民办学校没有脱离政府紧密的扶持和严格的监管。

高新区始终把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大胆改革, 出台优惠政策, 解除了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实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步发展, 并切实为民办学校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高新区民办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政策扶持“优”, 营造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民办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是倡导者和制度供给者。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法规, 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有序、持久地流入教育领域;也可以通过法制建设和政策制定, 营造民办教育的宏观运行环境, 实施对民办学校行为的依法管理。关键是政府要真正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真心实意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2010年7月13~14日,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法律地位。”这里突出了两个字“平等”, 只要是办教育, 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 都享有同等权利。高新区就是以保证同等权利为核心, 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 构建了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建立了“管理指导规范、投融资保障有力、依法自主办学、监督考核有效”的现代学校管理运行制度。一是在学校管理上, 坚持选好、用好校长, 管委会领导“三顾茅庐”, 请来了皎秋萍校长、王桂珍校长、方鸿霞园长等3位从西安市名校名园的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基础教育实践家去一片新天地担当主角。二是切实落实校长负责制。一方面落实办学自主权, 将人事、财务和教学管理权限全部下放于校长;另一方面,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和监督审计机制, 强化校长履行职责的规范化意识。事实证明, 有一个正确把握民办学校办学规律的、献身教育的校长是民办学校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第二, 依法保障民办学校的权益, 加强民办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如我们接到家长反映有人在学校附近违规开设网吧后, 立即联合有关部门快速行动, 将其取缔。除此之外, 我们每年还组织2-4次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联合相关部门, 对学校周边治安、交通、文化、道路设施以及学校的安防体系、消防体系、校内食品质量进行联合执法。

第三, 在民办学校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化发展上, 给予扶持, 教师对外交流、培训、出访等审批环节一路绿灯。截至目前, 区内已有10%的教师有国外交流和学习的经历。

第四, 把民办学校的发展纳入高新区教育发展总体格局。对学校的规划和建设给予帮助和支持。比如高新一中在示范校评估前, 硬件还达不到标准, 我们积极搭建平台, 进行社会化融资, 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硬件建设问题, 使得学校顺利通过评审。

第五, 构建了教育人事管理模式。在全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 根据工作岗位和教学管理实际, 建立灵活的工资薪酬体系, 加大绩效工资的激励力度。实行校长任期制和年薪制, 加强对校长的管理;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对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及时实施退出制度, 为高新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管理监督“精”, 保证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地发展

我们既要当好民办学校的“娘家”, 又要当好学校的“婆家”。

高新一中等10所学校 (园) 的资产都在西安高新控股公司, 控股公司专门设立西安高新区民办学校理事会, 管理这10所学校 (园) 。

第一, 学校布局服从政府统一规划。民办学校虽然办学资金来自企业, 但在选择校址时, 投资者必须将设计方案报教育局、规划局批准, 符合规划布局方能建校, 以保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合理布局, 满足社区职工子女上学的需求。

第二, 严格校务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对这10所学校 (园) 的收费、预算等, 理事会都有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监管。各校建立健全校产管理制度, 实行年度审计和校产清查。学校大宗采购和维修改造全部纳入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管理, 学校执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率做到了100%。理事会要求各校健全校务公开制度, 审计部门每年对学校进行一次财务审计,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财务审计整改率100%, 这些机制确保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第三, 加大教育管理检查力度。理事会引领各校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例如, 通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教学活动, 为教师搭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多次修改教学评估制度;通过教代会确定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 制定青年岗位标兵评定制度等, 促进学校提高办学水平。

同时, 理事会着力组织高层次培训,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例如, 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 美国大波士顿创新教育培训中心的专家和教授三次来高新一中培训干部和教师, 2007年8月和2008年8月, 东南亚教育部长·区域语言培训中心和美国专家又先后为高新一中英语教师进行了体验式培训。

第四, 加大劳动监察力度。西安市高新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十分关心民办学校的发展, 关心教师的福利待遇, 规定西安高新区民办学校一律按照事业单位对待, 从而保证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医保、社保等福利待遇, 保证其和公办学校教师一样, 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这就从政策上保证了民办学校良性健康的发展。

五、品牌打造“特”, 促进民办教育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

民办学校想要获得真正的发展, 不能光靠“等政策”, 而要积极探索如何“创特色”, 质量和特色是民办学校发展的根本。

从高新区民办学校的发展现状看, 以高新一中、高新一中初中校区、高新一小、高新一幼为代表的高新区民办学校, 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走出了一条与公办教育不同的新路。各校 (园) 将质量和特色作为自身发展的生命线, 找到了适合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走上了精品化发展之路。

1. 办学理念出特色:探索富有鲜明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校伊始, 高新一中就确立了“创建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学校”的办学目标, 提出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办学理念, 并将这个理念切实落到了课程安排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上。

首先, 加强与世界名校的国际交流, 给学生创造接受国外教育的机会。当大部分学校的海外访学还停留在“蜻蜓点水式”的浮光掠影中时, 高新一中的海外访学, 已转为“蹲点式”的深度体验。高新一中从1998年开始与美国布鲁克兰中学互派留学生, 半年的学习中, 双方“交换生”深入课堂, 深入家庭, 零距离接触, 直接感受东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差异。现在这项留学活动已坚持了13年。双方学生都收获很大, 中国学生向美国学生学习, 更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校考入国际名牌大学的学生, 有50多名都有国际交流的经历。同样, 美国学生在华学习后, 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欣赏并学习中国学生的刻苦精神。他们回国考大学, 在中国交流的经历对他们帮助很大。高新一中与布鲁克兰中学交流的成功, 让美国塞格斯中学、夏伦中学等学校也纷纷与其结为姊妹学校。之后, 学校的国际交流又扩大到澳洲万吐纳中学、肯斯伍德中学、艾文荷中学, 也扩展到新加坡海星中学、丹绒加东女校。每年暑假, 高新一中还有300多名师生分赴澳洲、英国、新加坡、美国进行社会实践交流活动。

其次, 开办国际课程, 为学生在国内接受国外教育创造条件。西安近几年的飞速发展聚拢了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英才。他们中间有很多是外籍人士、“海归”人员, 多元的家庭背景构成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这部分家庭对儿女的教育既有本土化的文化需求, 又希望孩子能融入西方文化。为适应这种需求, 2006年, 高新一中“国际高中课程”获准正式进入校园。学生在高新一中可直接申请升读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知名大学。目前毕业的三届学生中, 90%考入全球排名前100位的世界名校。面对市场需求, 高新一中没有急功近利, 在2010年招生火爆的形势下, 学校仍认真筛选生源。

高新一中“国际接轨、外语特色、创新实践、文理并重”的办学特色,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个复合的环境中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无论在高考还是在自主招生的选拔中都能凸显特色实力。15年来, 高新一中为国家培养了4600多名优秀高中生。从2006年至2010年, 学校连续5年出了7名陕西省高考“状元”, 仅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就有215人, 另外还有300多名学生从高中直接考入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世界名校。

建校仅16年, 高新一中就已得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广泛关注与认可:被清华大学列入首批A计划学校, 是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中学之一, 学校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森林湖学院、美国肯塔基大学等国外高校签署协议, 他们直接来高新一中招生, 这是他们对全球优质中学的一种奖励, 高新一中得到了分享。

2. 教学方式出特色:针对学生特点与需求打造本校教学特色

任何学校的特色发展都应该从学生出发, 源于学生的需求, 基于学生的特点。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从2002年起就开始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索假期探究性作业新模式;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尝试分层教育和实行A、B、C分类作业, 使优秀生走向卓越, 使中等生通过努力走向优秀, 使学困生尽己所能不掉队。目前, 该校又加入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重大课题“陕西省中小学减负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验研究”的行列, 将“分类布置作业与探究作业实验研究”作为子课题, 进行深入研究, 已取得显著的效果。这些特色做法使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为他们升入高中、大学乃至进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2006年、2008年的新加坡中考状元, 都是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的公派留学生。学校的中考成绩在西安市名列前茅, 2005年、2007年、2008年的西安市中考“状元”, 也均是该校学生。

如今, 在秉承“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和保持“教育与国际接轨”办学特色的基础上, 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欲再次寻求新的突破。学校发现有一批尖子生在常规班级中因为“吃不饱”、“重复吃”而厌学。当时恰逢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全国已有一批名牌中学在进行超常教育的探索实验。在此背景下, 2010年5月, 该校启动“超常人才教育培养项目”。2010年9月, 在全体七年级新生中选拔了35名学生, 组成学校首届超常教育实验班。超常班计划在两年内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初中三年的全部课程, 还开设了学校自编的“增益课程”, 主要包括:成长课程、阅读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自然体育课等等, 注重学生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长, 特别关注学生心智的和谐发展, 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该实验班已加入国家级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

3. 课程开发出特色: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新一小秉承“以生为本, 培育一流人才”的办学宗旨, 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生”的办学理念,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前瞻性地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例如:他们进行了“低年级网络环境下的提前习作”实验, 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成为了学校独具特色的专题研究亮点。又如:学校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北海道大学国际学者的关注指导下, 发起成立“中日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协会”, 开展“师生心理调试在教学中的作用”的专题研究, 研发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高新一幼作为全国15所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试点园之一, 以科学教育为特色, 让幼儿在玩中做、做中学;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亮点, 引导幼儿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他们探索开发园本课程, 以园为本, 广吸博纳, 深化办园特色的研究, 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为幼儿提供一个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让幼儿在玩中做、做中学, 体验成功, 分享快乐。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公办学校的迅猛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 这是一件大好事。但不可否认, 这给民办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民办学校如何在基础教育领域激烈的竞争中葆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强化心理支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48例, 其中男21例, 女27例;年龄31岁~70岁 (56.78岁±10.47岁) ;病程1个月至33年 (12.25年±7.42年) ;所有病人均采用胰岛素笔注射, 入选时均已使用胰岛素治疗1个月以上;胰岛素剂型包括基础、速效、短效及预混胰岛素;入选前3个月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8%。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强化随访管理方法, 干预6个月, 干预期间病人每个月来医院随访, 针对性地给予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2.1.1 现场评估

所有病人携带家庭日记本、血糖检测用具及记录单、胰岛素注射用具及当日早餐, 按预约时间准时随访。①回顾查看其居家血糖记录是否及时准确完整;评估病人或家属的血糖监测技术是否规范, 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规范操作, 消除由于血糖监测技术操作不当导致的血糖结果异常。②仔细查看病人注射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硬结等异常;评估病人或家属的胰岛素注射技术是否规范, 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规范操作, 消除由于胰岛素注射技术操作不当导致的血糖控制不理想。③询问病人每天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 评估病人对饮食、运动的知识掌握、态度和行为, 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和方法。

1.2.1.2 评价治疗效果

根据以上现场评估, 结合病人1个月的家庭日记及自我血糖监测结果, 找出血糖异常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开个性化的营养及运动处方, 教会病人运用饮食、运动交换份来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 制定合理可行的分阶段目标和行为改变计划, 确定其居家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若排除相关影响因素后血糖仍不理想, 即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 确保病人的血糖控制达标。

1.2.1.3 低血糖护理

针对病人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时间、临床表现并分析原因, 教会病人及家属预防及正确处理低血糖的方法;同时结合其胰岛素剂量的调整, 尽可能减轻低血糖反应的严重危害, 必要时可随时电话随访, 确保病人能得到及时、全面的指导和救助, 消除病人及家属的恐惧心理。

1.2.1.4 心理干预

研究显示, 糖尿病病人获得的客观支持相对较低, 使用胰岛素的病人中约1/3的家庭持消极态度, 表现为不关心、不支持, 或不能对病人提供心理、经济及技术支持等有效帮助[5]。因此, 每次随访均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互相理解、信任与合作的护患关系;针对病人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到病人的治疗及康复过程中, 监督、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有效促进其行为改变, 最终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

1.2.2 观察及评价指标

①病人一般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程等。②干预前使用胰岛素和自我血糖监测情况调查表调查病人在这两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③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6], 用于测量干预前后病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④干预前后病人的HbA1c水平, 用于评价干预措施对病人糖代谢的影响。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干预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

3 讨论

研究显示, 糖尿病病人需要连续管理, 强化随访能使病人自觉做好血糖、血压、HbA1c等指标的监测, 有效改善病人的饮食、运动、用药依从性和按时随访等自我管理行为, 使病人代谢指标明显改善, 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7]。本研究通过对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进行强化随访管理, 将自我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及自护技能以个体化的形式融入每次随访过程中,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连续指导, 不断引导病人建立健康行为。干预后病人的HbA1c得到明显改善, 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提高了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疾病的发展, 而在终身治疗、监测、自我护理中社会支持系统的参与不容忽视[8]。本研究通过对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进行护理干预, 积极帮助病人启动社会支持系统;干预后病人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得分明显提高, 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也得到提高。另一方面, 病人的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 分析原因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有关, 提示针对社会支持的护理干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随访对注射胰岛素病人的社会支持及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对48例病人实施强化随访管理方法, 比较干预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和社会支持评分。[结果]病人干预后3个月、6个月HbA1c低于干预前 (P<0.01) ;干预后6个月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P<0.05) 。[结论]强化随访管理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糖代谢, 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强化随访,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玉霞, 杨文英, 郭丽.临床胰岛素制剂的发展及应用特点[J].临床荟萃, 2007, 22 (10) :750-752.

[2]林明芳, 朱晓燕, 卞意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笔注射依从性的调查[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7 (1) :40-41.

[3]农彩琼, 苏春萍.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7) :73-74.

[4]何素兰, 陈素文, 陆晓伟, 等.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 :4-6.

[5]臧小英, 王克芳, 杜文建, 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心理、社会支持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4) :32-34.

[6]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增订版) :127-131.

[7]赵芳, 周立新, 王宣, 等.加强随访管理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7) :661-663.

肺癌晚期患者的心理支持护理 篇7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疏导

晚期肺癌患者心理生理较脆弱, 特别是刚确诊时, 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入院时护士应主动关心安慰患者, 向其介绍病室环境, 介绍主管医师、主管护士, 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减轻患者对住院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结识病友, 指导家属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给予大力支持, 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采取各种形式做好患者心理疏导。

1.2 满足患者需求心理

晚期癌症患者有很多需求受到限制, 进而影响到情绪和行为, 因此必须要认真观察患者的需求, 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求生是癌症患者最强烈的需要, 他们渴望继续感受生命的价值, 需要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要与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 鼓励家属和亲友对患者体贴和照顾, 经常看望患者, 使患者感到温暖。作为医护人员, 特别是科室主任和护士长, 也要经常看望患者, 给患者以鼓励, 使患者感到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 处处有温馨和关爱, 使他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晚期肺癌患者, 最大的特点是呼吸困难、憋喘加重,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2]。很多患者出现烦躁、易怒、悲观失望、失眠、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思想动态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 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多数患者认为应被告知诊断结果, 护士可通过与患者谈心, 在准确判断其心态及心理承受力的基础上, 将诊断结果、预后及病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告知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患者, 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以减轻其心理痛苦, 激发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但对心理承受力较差的患者, 医护人员应协同家属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 以免发生意外;对于手术患者, 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解除其思想顾虑, 介绍患者和类似手术且已痊愈的病友交谈相信手术一定成功, 并讲明如何配合完成术后的康复,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

1.3 疼痛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晚期肺癌的患者由于肿瘤侵犯胸膜, 大都伴随着疼痛, 实施PAC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使用了PCA镇痛方法, 患者往往又会表现出焦虑、烦闷、恐惧、伤感孤独和绝望心理, 因此做好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疼痛本身极易引起焦虑和烦闷不安。另外, 医院陌生的环境、癌症疗效不明显、经济负担重等都是引起焦虑烦闷心理的因素。要帮助患者解除此种情绪, 就必须从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出发, 有针对性地做心理疏导工作。对待患者的心理波动给予安慰和理解, 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 成为患者的倾诉对象;同时尽可能考虑其经济承受能力, 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 以减轻因经济负担引起的负性情绪。如果护患关系搞好, 患者的焦虑问题即使不愿向家人讲, 也能向护理人员说。这时, 积极对症处理, 便可稳定患者情绪。

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 手术的打击、癌症的不良预后、医院的特殊气氛都可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为克服患者的这种恐惧心理, 护士首先要给患者以有力的心理支持, 以和蔼耐心的态度, 使患者信赖医护人员, 产生安全感;同时要关心和体贴患者, 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 适应生活, 消除心理负担, 积极主动参与镇痛工作。对于使用阿片类药物来说, 患者在害怕药物过量的同时, 常恐惧药物依赖或成瘾性, 此时应对患者耐心解释, 少量止痛药不会成瘾, 只要疼痛控制后立即停药, 即使出现成瘾也是可以治疗的。应强调止痛治疗有利于机体康复, 大多数疼痛患者应用止痛药物是利大于弊。此外, 患者往往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 护士应及时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1.4 帮助协调各种关系

晚期癌症的患者, 非常希望得到亲友的安慰、病友之间的相互沟通, 因此, 当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及时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通过介绍同室病友, 解除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 迅速建立起良好的病友关系, 又能使病友之间相互安慰和支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体 会

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应该贯穿在晚期肺癌患者治疗过程的始终。护士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精心的护理、精湛的技术是基础。同时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 强化心理护理意识, 换位思考, 明白心理因素是晚期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才能做好晚期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晚期肺癌患者由于受病痛的折磨, 生活质量极度低下, 但他们对生存还是报有极大的希望。通过晚期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笔者体会到只要医护人员能充分的满足患者的临终需求, 帮助他们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 可有效地提高患者临终的生活质量, 使患者能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 消除焦虑、恐惧、易怒、失眠等不良心理反应, 积极配合医护进行系统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1998:201.

上一篇:芳香环境下一篇:建设系统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