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全面发展观(精选12篇)
学生全面发展观 篇1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
1. 实行民主教学。
民主教学包括师生关系民主化和教学活动民主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良好氛围,让好学生不断发展,让后进生不断提高。首先,把尊重和理解学生作为施教的第一原则。增加情感投入,用爱心感染学生,想方设法建立和谐、融洽、民主、健康、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克服消极因素,激发和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和上进愿望,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找准努力的方向。其次,师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创设学生参与的最佳氛围,指导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的角色置换,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互助合作,大胆置疑,民主讨论。最后,师生之间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倡导“适合个性发展的教育”。
2. 实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把课堂知识的获取过程与开展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拓宽学生动手实践的领域,更新和改进教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的环境,让学生更多接触实际,了解现实。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动手解决,在实践过程中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掌握方法到养成习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动手实践,发展自己的才能。如,初中生物课可采取当堂完成小论文、倡议书、标本制作等做法;历史课可采用师生互换角色、争当小老师的换位讲练等做法,克服“先生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宽广,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最有利的条件,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实行自主式教学。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一个“场”,人之所以想学习、想求知,就是因为人体的这个“场”需要填补。学生的心理也是一个场,需要“被填”和“自填”,两者相比,“自填”优于“被填”。因为“自填”是主体更加知道要“填什么”,什么时候“填”,用什么方式来“填”。用教育的观点来说,“自填”就是自主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已知和未知领域搭建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揭示知识的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
二、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多渠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要求回答问题,主动参与探索。让学生敢于发表己见,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让学生自我调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是否具有教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教师要从正面加以引导,通过谈话、家访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坚强的个性品质,树立坚定的自信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心理。
3. 激励学生自我创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自主发展的起点。一个人的好奇心越强,自我创造的愿望和进取精神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为学生创设质疑讨论的氛围,指明探究的方向,让学生动手操作,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树立学生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主体行为,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不断发展。
4.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客观评价,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途径之一。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作出正确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成败作出正确的归因。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最终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
关键词:自主发展,民主教学,开放式教学,自我调控
学生全面发展观 篇2
——师范路小学Style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社团活动,感到非常荣幸。下面,就我校社团发展情况给各位领导作一简单汇报,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社团的建立
2009年10月,原东大街小学和东关街小学合并成立了师范路小学。建校后,我们以“全面发展、快乐成长”为办学理念,以“创建特色、打造全市一流学校”为奋斗目标。开设了舞蹈、堂鼓等第二课堂,开始了社团建设。2011年春季开学,为了让学校活起来、动起来,我校立足实际,调整课时,开始大面积铺开社团活动。以传统音乐强项为突破口,安排音体美教师各带一个特色班,语数英、科学、计算机等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带班。秋季开学,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充分整合各种资源,邀请社会上有特长、愿奉献的人士积极参与,开始组建空竹、京剧等特色社团,社团开始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今年,我校在原有特色社团的基础上,拓展社团内容,把社团作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课程的理念作指导,在成效上做文章,社团开始向多元化、校本化发展。
目前,我校成立了合唱、京剧、葫芦丝、功夫扇、广场舞、国标舞、架子鼓、电声乐队、武术、空竹、跳绳、乒乓球、健美操、素描、线描、卡通画、创意画、剪纸、彩泥、针织、十字绣、手工制作、科技制作、象棋、跳棋、军棋、五子棋、作文、诵读、诗朗诵、童话剧、课本剧、小记者、文学社、播音主持、奥数、礼仪、书法、硬笔书法、趣味英语、科技探究、信息技术等40多种68个社团,最大的社团100多人,最小的10余人。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我校的部分社团进行了展演,如:10人架子鼓齐奏;20多人葫芦丝齐奏;61人的戏曲节目《亲个蛋蛋唱大戏》,同时这个节目被选为2013年市春晚;60多人的溜溜球表演;200多人的空竹表演等等,吸引了2000多位家长到校观看,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二、社团的特点
社团活动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基础。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社团这一平台,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社团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1、全员性
我校的社团从参与角度看,具有全员性的特点,就是学生全部参与,一个不少。大家都知道,组织几个社团,让部分学生参与,场地、器材、管理等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可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让全体学生全程参与社团活动。现在全校2400多名学生全部参加社团活动,每人一项,这在全市范围内是唯一的,在全省也不多见。
2、课程性
我校社团从整体活动安排来看,具有课程性特点。社团活动在新课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实施”的要求,我校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把社团活动安排进课程表,占用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课时,作为多样化校本课程进行实施,每周两节,固定教师,星期
二、星期四第6节社团进行活动,保证了时间。
3、选择性
我校的社团组建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实行了双选和单选制。每学期开学时,教师将自己拟带的社团提前公布给学生,学校根据学生报名,兼顾社团均衡,让学生自主选择。音体美及外聘教师成立的特色社团实行双向选择,限定名额,如每个班空竹10人、功夫扇2人、京剧1人、古筝1人等等。学生报名后,经过专业老师筛选,择优录取;没有选上的学生则回年级参加任课教师带领的兴趣类社团。其他教师成立的社团实行单选制,按学生报名进行组团。这样我校通过自主选择、合理引导,既解决了个别社团人数太多带不过来的问题,又保证了学校特色项目的有效发展;既坚持了学生选择机会均等,又注重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4、整合性
我校社团从管理组织角度看,打乱了原有班级安排,按社团活动项目进行组合,进行走班活动。社团活动时,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年级班级,听从带团教师安排。带团教师是社团的组织管理者,负责学生的出勤、安全,负责社团一切事务。按照社团活动实际需要,分配固定社团场所,制作社团标牌,贴在房间门旁,这样既便于学生找到,又便于管理检查。目前,校级特色社团成员来自各年级,年级社团成员来自同年级,活动内容基本不同。
5、免费性
社团活动需要聘请专业教师,需要购买器材设备,需要花钱。有些学校的做法是通过社团活动,收取一些费用,这样学生参与的面较小,最后成为了个别学生特长发展的辅导班。为提高全校学生的素质,我校社团活动坚持免费原则,不向学生收取相关费用,所需经费由学校想办法解决。
三、社团的发展
社团建设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社团发展到现在,我校克服了许多困难,如师资、器材、场地等等,每个学期都在大胆尝试、调整调度;每个学期都在解决问题、认真总结;每个学期都在深刻反思、进行改革。
1、破瓶颈推动社团发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团建设需要解决硬件和软件问题。一是器材。社团活动需要各种各样的器材,我校通过统一购置、接受捐赠、自己购买三种方式进行解决。在县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购置了300多个空竹、200个堂鼓、100个葫芦丝、25架古筝、10套架子鼓、8架电子琴和其他部分专业设备,解决了学校特色社团的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捐赠了乒乓球台、多媒体音响设备,保证了个别兴趣社团活动。动员家长支持,学生自己购买活动器材,保证了多数社团活动所需。可是,我们的个别社团器材数量仍然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实施分层教学。例如架子鼓,社团共有20多人,学生全上不了手,我们就让初学者先在小军鼓上操作,等鼓点记熟以后,开始上架子鼓训练,既缓解了器材紧张,也实现了有效教学。二是师资。我校社团通过四种方式解决带团教师问题。挖潜力,找特长,发挥学校教师的主力军作用。目前,我校在岗教师每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必须带一个社团,没有特长的要学习,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聘请、邀请社会上有专长的人士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张北“夕阳红”艺术团的老师开设了京剧班,空竹协会的老爷爷们在学校分年级开设了空竹班,一些街头艺人也纷纷成为了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与兄弟学校共享教师资源,通过走课方式解决古筝等部分社团的专业教师。动员家长参与社团指导,拓宽社团教师来源渠道,增强社团的趣味性和特色化,是我们今后解决师资问题的方向。三是场地。开放所有教室、专用教室,想尽办法满足社团活动。目前,除了办公室、仪器室、器材室没有占用,其余的全部安排为社团活动场所,个别人数少的社团,两个项目在同一个教室上,例如剪纸和十字绣,可以说,凡是有桌凳的地方就有社团活动的学生,这样场地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为应对特殊天气,室外活动的社团,都安排了临时应急场所,如备用教室、门厅等可利用的空间。
2、强管理促进社团发展
社团活动是课程。我校用课程的标准管理教师,安排活动。学校从带团教师的安排、团队成员的选定、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规章制度等方面加强管理与指导,要求每个社团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有效果。一是加强课时管理。今年,我校由原来的每周一节增加到了每周两节,一个学期30多节。为上好每一次活动课,学校领导、主管科室加强了监督管理,防止社团活动形式化。二是加强科目管理。根据平时对教师的了解,引导教师带趣味性浓、动手能力强的科目,坚决摒弃乏味单一的科目,把好社团组建关。中青年教师有激情,多侧重播音主持、文学社、棋类、韵律操等项目,老一点的教师选择剪纸、十字绣等,力求每个社团都有看点,都有新意,让各年级科目对学生都有吸引力,学生就会真正结合自己爱好进行选择,避免了有的社团人满为患,有的冷冷清清。三是加强教材开发。为了长远发展,我校按照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树立每位教师都是教材开发编写者的意识,制定教材开发计划,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我们根据社团实际,要求教师整理自己的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记录活动过程,形成文字资料;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购买相关书籍,寻找、丰富活动内容,并按教材思路进行补充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校本化的教材蓝本,以便自己或他人借鉴使用。
3、定制度保证社团发展
社团活动要有效果,否则就容易走过场、摆花架子。全校学生同时活动,离开了原有班级,如果管理跟不上,容易出问题。个别项目吸引力、趣味性不强,学生容易开小差;教师没有特长,积极性不高,出工不出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们用制度保证了社团发展。一是把社团活动的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与绩效工资、年终考核挂钩。二是把社团活动纳入班级量化管理,与班主任津贴和评选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相联系。三是制定社团活动考核办法,引入家长评价机制,让家长委员会评价社团活动、评价教师。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共同组成考核小组,给每一位教师的社团活动打分,考核项目作为个人年终考核项目的一部分,权重分占5%。这样与切身利益挂钩的做法,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社团活动的长效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同时也让社团活动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引擎。
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一直在摸索,一直在改进。经过4个学期的实践与努力,我们的社团由原来的音乐一枝独秀,发展到现在的各类社团并存;由原来的个别学生参加,发展到今天的学生个个有项目、人人都参与。现在社团活动成为了每个孩子张扬个性的绚丽舞台,成为了每位教师挥洒才艺的智慧空间,社团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找到了阳光、自信、快乐,实现了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学生全面发展观 篇3
关注贫困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切实把解决发展问题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每一个家庭都有孩子,每一个孩子都要接受教育。教育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孩子。关注民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局工作的首要任务。
2007年,贺州市就开始着手描绘这样一幅理想的蓝图:建立贫困生资助全覆盖体系,编织一张教育公平的网,把所有家庭贫困的学生收入网中,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教育的权利。
贺州市教育局承载人民群众的期望,接受市党委、市政府的重托。为了使这幅蓝图尽早实现,市教育局做了一系列工作,成立机构,调配人员,申请经费,购置设备……
短短一个月时间,启动资金到位了,办公设备买回来了,三名骨干人员到位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建了。一系列工作有声有色开展:出台了《贺州市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组建了专门的资助工作机构;搭建了“市一县(区)一乡镇—学校”四级资助工作管理体制;建立了全市贫困生信息资料库;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主,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
高效能运转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政府有限的资助资金与贫困生学习、生活费用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县(区)配套资金不到位,人员、机构、办公场所不落实,工作很难推进;各县(区)统计要素或口径不统一,农村农民收入不确定,贫困生认定难度大;资助工作缺乏有机整合,各部门沟通不够,多头资助造成社会资金分散,增加资助成本,降低资助效果,出现重复资助和遗漏资助现象等;资助工作涉及市、县两级政府资金、人员的投入,阻力重重,单靠教育部门难以推进,工作陷入了困境。
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破茧化蝶”?
机会总是青睐向他招手的人。2008年4月,市教育局接到一份文件,市政府准备在2008年下半年向社会公开承诺为市民办十件实事,向各部门征集具体的项目。有的人担心:自己部门的事由市政府向社会承诺并限期完成,压力太大了,责任太大了。如果完不成,那么乌纱帽就难保得住。还是不趟这滩水,自己的工作由自己慢慢推进,做不好也没人打屁股。市教育局领导却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如果能够把当前难以推进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列入全市公开承诺的十件实事中,就会使这项工作得到强力推进。思想解放的深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把压力化为动力,借动力破解阻力,这就是思想解放的生动体现。
但是.申报材料报上去后.市政府初定的十件实事里没有教育项目。市教育局的领导急了,多次向市政府领导进行汇报。最后在公示中,贫困生资助工作被市人民政府列为下半年承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中。虽然这项工作还是由市教育局做,但是其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来由市教育局推进的工作变为由政府重点督查推进的工作。
妙棋一招,满盘皆活。在市政府的推动下,贫困生资助工作各道难题迎刃而解。仅仅一年的时间,贺州贫困生资助工作就走在了全区的前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8年,全市共筹措贫困生上学资助资金5983.89万元,共发放助学资金5893.12万元,全市共有78238名学生获得上学资助。
全区、全国的贫困生资助工作目前只在义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还存在空白;然而贺州市贫困生资助工作填补了这一空白,全市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贫困生资助全覆盖体系。全市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贺州这个全区经济总量排位靠后的新兴城市终于拍着胸脯说:我们率先做到了。
解决民生问题和资金多少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决定性的关系,却和决策者是否有科学发展的眼光,是否把老百姓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是否以民生为重有决定性的关系。这就是贺州市决策者的远见卓识;这也是执行者工作能力的生动体现。
关注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卡架起亲子桥梁
有这样一群学生: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他们大多寄宿在亲戚家中。有的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他们被称作“留守儿童”。贺州市有各级各类学生43万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5万多名,超过了10%。在辍学、厌学的孩子当中,留守儿童的比例一直排在首位。在违法犯罪儿童当中,留守儿童的比例也居于前列。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像普通的孩子一样渴望父母的爱,渴望每天都能见到父母,听到父母熟悉的声音,从中感受温暖,获得学习的动力。但是,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无法满足孩子这些基本要求。年轻的父母在为生计奔波,挣钱养家,希望挣足够的钱供孩子上学,但是等他们回来,孩子却再也不愿意上学了。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谁来关注这些孩子?谁来关爱这些留守儿童?谁来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
贺州市教育局把爱的目光洒向了这些孩子,与相关部门一道,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安装留守儿童专用亲情电话,发放亲情电话卡,让他们定期拨打免费电话给父母,互通信息,传递亲情;利用村级活动场所,建立读书会,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对一些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开通留守儿童和家长的心理咨询热线,为留守儿童提供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帮扶思想品德有偏差、心理素质有异常、学习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帮助家长搭建亲子沟通平台。
这些探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其中,发放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卡这种形式,引起了社会及媒体的高度关注。2008年8月15日、12月7日,广西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11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聚集三农》栏目的两名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题采访。亲情电话卡,被作为贺州经验向各地推广。
小小一张亲情电话卡,架起了亲子的桥梁。爱,在这里传递;思念,在这里表达;和谐,在这里体现。
关注特长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的确,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特长。
在这方面,贺州市教育局下了大力气,投入了大量资金,出台一系列科技、体育、艺术方面的激励机制,对学习、考察、培训、辅导、奖励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对成绩优秀者进行重奖。科技方面,参加全国性比赛获一等奖,本市奖1000元;获二等奖,本市奖800元;获三等奖,本市奖500元。获全区一等奖,本市奖500元;获二等奖,本市奖300元;获三等奖,本市奖200元。体育方面,参加全区性比赛获一等奖,本市奖1000元,获二等奖,本市奖500元;获三等奖,本市奖400元。措施得力,激励得当。近年来,贺州市中小学生科技、体育、文艺继续领跑广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科技拔头筹。2006年以来,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共获全国一等奖1个、全区一等奖41个,排在全区的前列。2008年7月,贺州市派出21名选手参加2008广西青少年航空航天车辆模型竞赛,夺取了此次大赛36个单项冠军中的10个,位居广西第一位。同月,贺州二高航模队员黄丽琳代表广西参加第十届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总决赛,获得一枚金牌,这是本次比赛广西获得的唯一的一枚金牌。8月,昭平县逸夫小学四年级学生李健泉代表广西参加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再为贺州夺得一枚金牌,这也是本次大赛广西获得的唯一的一枚金牌。
体育排前列。2003年--2007年参加自治区级各项体育比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6次。在2008年广西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上,贺州市共获得金牌8枚、银牌7枚、铜牌4枚,金牌数和总积分均列全区第二。
歌舞获金奖。贺州组队参加广西第一、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荣获4金、3银、6铜。舞蹈《盘王大歌》代表广西参加2007年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荣获金奖,并受邀到澳门参加了庆祝澳门回归8周年文艺展演。4名学生参加2008年迎奥运“音妙杯”广西钢琴大赛取得了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发展。贺州市教育局就是这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
关注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发展不是一个人的发展,也不是一个局部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
一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贺州市教育局不断解放思想,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深入实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435”计划,广泛开展“爱心助学一日捐”、“向五保村老人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并组织开展“迎奥运-展风采·促发展”系列活动、第五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强国之路”读书教育、“十佳文明少年”评选等主题活动,提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市青少年德育工作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全市中小学生共为五保村捐款200多万元,办实事3946件;全市中小学生行为合格率、品德优良率大大提高,在校生违法犯罪率在0.4/10000以下,大大低于国家“普九”验收的控制指标。
二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尽管贺州市的财政收入在全国、全区都处于落后的状态,市政府没有太多的钱投入到教育当中去。但是,贺州教育局领导人并不以此作为本市教育质量也落后的理由和挡箭牌。没有钱,有力;硬件跟不上,抓软件;贫穷的孩子也能考得上大学,经济落后的地区也能出成绩。就是凭着这么一股闯劲、韧劲、拼劲,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困境中促发展、求发展、谋发展,贺州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连创佳绩,保持在全区中上水平。2008年,贺州市高考本科上线为5418人,比2002年的925人净增了4493人;本科上线率从23.75%提高到51.79%,增长1倍以上。其中,一本上线人数从2002年的255人增加到713人,净增458人;理科本科三本以上上线率59.15%,在全区排位第一;文科三本以上上线率51.79%,在全区排位第五;所有科目三本以上综合上线率在全区14个市中排位第五。如此成绩,来之不易。在整个贺州市的工作中,这也是一项让市党委、政府领导满意的工作。贺州市委书记赵乐秦同志多次在会上说:尽管贺州市的不少指标在全区、全国都处于后进位置,但是,我们还有一些亮点的工作,还有一小部分排在前列的工作,教育工作就是其中突出的一项。这是对贺州教育工作者的极大肯定和莫大鼓舞。
三是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身体是本钱,健康是根本。贺州市教育局注重于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们健康成长。2006年成功地举办了贺州市第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有9人打破原梧州地区青少年记录。今年10月,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全市45万中小学生每天完成相应的长跑距离,从而增强身体素质。培养顽强意志。据自治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贺州市学生体质的合格率、优秀率排在全区首位。
“以学生为本”,这既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进步,也是一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贺州市教育局践行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思想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以学生为本”,以创新行动不断前行,不断改写贺州教育的历史,不断谱写贺州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用科学发展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4
一、从道德教育入手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
道德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调节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充满了对道德方面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不仅是道德进步与否的标志, 也是道德教育要指向的目标,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性结构的完整, 使人们自觉履行某种道德义务, 培养理想的人格, 造就人的良好的的德性, 调节社会行为,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 从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美国大学中的知识分子很清楚地意识到, 任何社会都需要一种核心价值系统和道德规范作为粘合剂。其次, 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 是如何成为一个良好的公民, 而不是成为一个什么专家, 掌握什么具体的谋生技能。这也是大学和社会对学生的最大责任。
相比之下, 中国的大学, 课程过于实用化, 形同工匠作坊。教育的目标, 是培养市场上走俏的专才, 而不是未来社会的领袖。在大学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中, 非道德化的倾向十分严重, 甚至许多人干脆把道德看成是对人性的压抑, 不懂得道德是个人对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社会的基本责任。这样的教育, 很难培养未来良好的公民, 也很难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二、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出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 我们在国民素质教育中, 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较多地强调知识教育, 而比较忽视科学精神的宣传与教育, 这与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大学生无论在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上, 已经初步具备系统思考的基础, 是汲取科学精神、提升自我的最佳时期。通过科学精神的培育, 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让学生学会崇尚理性思考
理性精神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 探索客观规律。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 如果缺乏理性的引导就容易迷失方向, 陷人迷茫, 就容易产生思想和行动的盲目性、自发性。让学生学会崇尚理性思考, 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非理性的精神世界。而是要求学生把客观规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美国从80年代开始提出的2061计划所提出的科学教育的目标在学术层面上强调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的基础上, 更注重学生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智力的开发。
2、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开拓精神、实践精神, 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 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培养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各门课程, 通过丰富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有目的的训练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习惯成自然, 另一方面实践精神要求学生尊重实践并积极参与实践, 以实践为科学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离开了实践, 就既不能发现真理, 也不能发展真理, 科学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3、让学生懂得价值取向
科学精神应该包含正确的价值取向或目标,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观念。脱离人和社会发展来孤立地理解科学理性, 这绝不是科学精神的要求。
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加强科学精神教育,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 有助于人们自觉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 有助于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把握以下原则: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 它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 是人身心发展的综合表现。有主体性的人具有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动力机能, 所以我们要赋予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 在制定管理制度、学校民主决策等方面发动学生讨论, 给他们表达自己言论的平台, 反馈他们参与的成果。采取启发互动式教学,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只有在基于主体的理性, 在主体的思维参与下, 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2、各学科渗透原则
要注重各学科教学、学术活动的载道和渗透作用, 各种课程中蕴涵的理性与道德因素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必然的和巨大的。通过政治文化、经济科技、人类地球到宇宙空间, 从文学艺术到环境保护等, 这些学术讲座不仅在专业学习还能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并对一所学校的学术气氛的活跃与学术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反映并影响着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人生、社会与道德价值观的状况及其变化与发展。
学校要通过提高教师素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仅在本课程中传播理性的道德教育, 还要在学生思维方法训练上下功夫, 努力成为一个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教学内容应该走向多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和知识、品德能力多方面要求的有机统一。
3、关注社会的原则
通过对大学传统和价值的理解传递社会的责任感。无论是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大学教师, 还是大学生都需要有“止於至善”的追求。大学应当致力于成为向公众开放的, 资源共享、富有效率的学习中心、科研中心和创造性源泉, 应当让大学改变社会, 而不是社会改变大学!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大学的一员, 每一名学生都有责任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共同努力去实现大学的这一理想, 并且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道德教育、科学精神培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科学精神,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瑜.科学价值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 (3)
学生全面发展观 篇5
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瓶颈,而学生评价又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关键,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作用和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被评价者虽然在评价的时间和空间上介入不多,但对测评成败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被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如何,对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评价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等,都产生直接的影响。
日本女子大学教授梶田叡一认为,评价对在接受教师评价的学生身上实际产生的影响往往超过教师的期望或意图。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实践中,我们更多地从教师教学的需要出发来设计评价方案,但被评价学生对评价是怎么看的却往往被忽略。我们经常忘记认真倾听他们对评价的看法,对学生在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往往采取漠视和忽略的态度。对教育评价中小学生主体的缺失、对学生被评价心理的忽视与我们“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作为教育质量的主要载体,作为教育最本质的意义所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教育评价要真正得到改革,就必须扎根于学生的需要。评价仅仅依靠教师的热情是没有用的。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在教育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是制约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的内在因素之一。评价与学习具有不可分性,两者相辅相成。当我们在进行评价改革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怎样的评价对学生是最有效的?评价如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获得这些答案,就必须了解被评价者的心理,因为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的真实心理感受、需要和满意度对评价效果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如果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都没有紧紧扣住学生这个主体,那么一切的评价改革都只是专家学者或教师们心中的理想蓝图而已。要想真正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感受,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把学生需要和评价改革统一起来。我校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在深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的对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一、更新评价理念,确立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理念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发挥评价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功能。
实践中,我们结合有关教育评价理念的学习,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分析原评价中的不足和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以往评价存在的问题:如评价过于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不灵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学生评价策略。具体操作中,我们遵循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使评价不再是“应试”的工具,而是真正围绕学生发展服务。
二、实现评价转变,积极探索评价改革之路
为实现评价改革的转变,真正落实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在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六个转变。
1、转变评价功能。
改变评价过于甄别选拔的倾向,强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注重通过正确的导向、激励、诊断、反馈、反思总结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具体评价过程中,我们考虑学生的过去,注重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做是成长的,即使有错误,也应该积极引导纠正。另外,我们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活动手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自己的成长。
2、转变评价内容。
原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自信心不强,学习动力不能持久。针对于此,我们实现由知识技能的单维评价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评价,本学期我校制定了《学生发展评价实施方案》,明确了各学科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要求,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的学习情感、学会对学习的反思、个性特长等纳入评价内容,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指导,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3、转变评价标准。转变评价标准单
一、绝对的倾向,是评价标准实现共性化与个性化的结合,即评价标准既要反映特定年龄段的学生的共性和基本要求,又要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速度、轨迹和目标有针对性的确定每一个体的评价标准。具体操作中我们实施课堂分层次教学,作业分层次布设,考试A、B卷自选等形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有效解决了评价一刀切的弊端。结合课改我校还建立了学生月评价反馈单,每月月初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给每位学生提出本月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确定,内容既包含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包含习惯、方法和情感方面的要求,下发给每一位学生家长,由家长完成学生在家的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这样,教师、家长共同评价,既注重了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发展,又使个性评价落到实处。
4、转变评价方法。
改变过分重视期末终结性评价的倾向,加强质性评价,探索口试与笔视相结合,日常教学与期中期末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使评价方法多样化。具体实践中,我们采用激励式口头评价,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评价中多鼓励,少批评,多让学生参与体验,少理性说教,勤与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评价后的状况,灵活调整下一步的评价目标。通过口头即时评价,把教师的关爱送到每个学生心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敢于超越的自信心,融洽了师生关系,整个学校营造出积极向上、和谐平等的氛围。结合评价我们还开展了激励式口头评价优秀评语征集,活动中,教师们积极参加,总结自己的亲身做法,学校结集出版了《评价心语》,让每一名教师都充分享受到集体的智慧,合作的成果。
我们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分专题成长记录袋和综合成长记录袋。采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形式,专题成长记录袋主要是记录学生在某一方面成长过程中的轨迹,内容搜集学生最初的作品、过程中的作品、专题结束时的作品等,让学生通过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作品,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学会评价自己,认识反思自己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综合性成长记录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目录(2)学生自我描述(3)发展性材料,每学期每学科至少选择一份材料:如认为最满意的作业、最有创意的书画作品、最成功的试卷、最理想的制作、最喜欢的一次的录音、最让自己有所感悟的一件事等等(4)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活动获得的获奖证书,发表的作品等(5)学年末的自我发展总结。5.转变评价主体
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的评价要有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基础,是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反思意识,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自评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评价不准,自信心不强等问题,针对此种情况,我们通过主题班队会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身闪光的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学互评中,我们淡化横向比较,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纵向发展。另外,我们引导家长参与评价,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端正家长正确的评价观念,加强家校联合。家长评价的主要领域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要求家长与学校的评价保持一致,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当然,在学生的评价上教师起主导作用,不但要给学生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更要协调好其他评价主体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共同关注孩子的优点与特长,促进孩子树立自信、走向成功。
6、转变评价过程。
改变过分注重短期、集中的终结性考试评价的偏向,强调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与期末评价的有机结合。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是本次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注重搜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数据和材料,通过学生平日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有的学生受到老师平时的激励,很有感触,记录下来,我们将其收集到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这就是很好的过程性材料,它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成长的足迹,更是珍贵的人生财富。
三、评价改进带来的积极变化
1、确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以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改革,蕴涵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育人观。评价改革工作促使学校管理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已经从理论层面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教学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生活。学生之间的差异被理解、关注。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逐步取代了以往封闭、被动的学习方式。
(2)逐步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使教师密切关注学生每个方面每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他们用理解和真诚为学生营造了充满真情和挚爱的评价氛围,用尊敬和信任为学生架起了通往自尊和自信的桥梁,师生之间关系密切、宽松、和谐。
(3)学生自主精神、个性特长得以培养和发挥。学生真正得到解放,可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多了,为学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参与实践创造了条件;考试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
3、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教师不再为了学生得分数斤斤计较,从而使教师的眼光转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之能主动探索地进行学习。教师的潜能得到开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教师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四、存在的疑惑
对学生评价进行改革,我校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不足,但更多的是在改革中还存在许多困惑。
困惑之一:淡化甄别选拔与学生之间客观差异的困惑。评价改革改变过去的过重于选拔甄别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模糊量化,分等级给予学习评价,但是学生的阶段性评价总要有个结论,而这个结论如果是用等级,也需有个分等级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分数,还是评价主体(教师)心中自己把握的标准。
学生全面发展观 篇6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和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概括了当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自身需要,是基础教育当前追求最为理想的目标。应试教育容易只重视智育,忽视其他几育。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对象上,应试教育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培养,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在教育内容和途径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升学考试科目,而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采取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在对学生和学校的评价上,应试教育容易只注重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不但重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要求、办学模式来评价学生和学校。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及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育方针的题中之意,同时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个体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的基本需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是个体生存的需要或谋生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下,各生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将越来越注重人才素质本身。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素质低、能力差者,将望而却步;那些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人,必将日益受到重视,其自身也会终生美满幸福。这就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必须将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立足现实,开拓素质教育渠道
1.优化课堂教学,畅通素质教育“主渠道”
把素质教育写进每一个教案。把是否体现素质教育作为评价教案优劣的一项硬指标。一是实行“三级把关一超前”制。“三级把关”,即:自备,发挥个人创造性,形成个人风格;集体备,发挥教研组群体智慧;年级把关,依照标准,每周一查,不合格者返回重备。“一超前”指要求教师超前一周备课,并随时修补。二是体现“一利”“五备”“四统一”。“一利”,教案要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五备” 即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情、备学法、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四统一”指同学科老师教案要统一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内容、计划进度、教案体例。
2.优化环境课程,营造素质教育的“隐性潮”
为达到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应该重视环境课程的开发,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隐性潮”,发挥这种“潮”的同化效应,突出四种环境的优化。一是人际环境,学校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使领导、教师、学生彼此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校园环境,美化校园,净化学生的心灵,将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家庭环境,通过家长培训班、家长座谈会、家长校访、教师家访等形式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发挥良好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作用。四是社会环境,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来自社会的正面影响。环境课程的开发,会使全体学生常年处在一种以学校为辐射中心的“隐性潮”之中。在这种“潮”的熏陶浸染、潜移默化下,学生的素质将会得到提高。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权宜之计,而是建立在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的,是我国教育根据社会和个体需要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正确选择。我们要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在培养目标上,坚持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在育人的知识上要调整,在教学方法上要改革,更加深入持久地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全面发展观 篇7
一、对学生情感领域的评价
情感领域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我们结合村小的实际情况, 从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两方面进行。在具体评价时, 我们又把评价分解成若干方面, 评价学生心理素质时, 从情绪控制、自我感知、自我激励、认识他人四个方面综合评价;评价学生品德素质时, 从公民素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四个方面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 针对以上内容我们使用“发展性小学生情感领域评价量化表”, 采取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的情感在评价中丰富, 在丰富中发挥积极的情感作用。
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知识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与技能, 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 它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经练习形成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掌握学生素质基础的关键。我们在分析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情况并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通过改革测试方式, 来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一) 对学科知识的评价
主要从笔试评价和作业评价两方面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笔试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由学校自行组织的阶段性测评, 测评内容的选择强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以充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宗旨。二是学期末由市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的质量检测, 通过综合测试来检测学生个体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情况。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各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的随机性评价, 评价包括作业完成是否及时, 完成质量如何, 作业材料保存等方面的评价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行随机评价。
(二) 对学科技能的评价
对学科技能的评价主要以开放性测试 (即实践测评) 为主。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有相应的技能要求, 通过学科技能的评价来掌握学生的技能形成情况。学科技能评价项目包括:语文的听、说能力 (听写、口头作文) , 朗读能力, 写字能力, 作文能力;数学的计算能力 (以口算、听算为主) ;外语的口语表达、朗读能力;音乐的歌曲演唱能力, 器乐演奏能力;美术的绘画能力;体育的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等。评价主要以口试和实际操作为主。
三、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离终结性的现象, 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 是发挥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一)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的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创新的能力等。在对学生这些能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在每一种能力获得或提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学习主动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评价中提升自己。对相关能力的评价我们采取了口头评价、评语激励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表”中。
(二) 成长记录袋评价
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实际, 采取了成长记录袋评价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由学生做策划者,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设计, 记录袋的内容积累可由单一内容开始, 逐渐丰富, 以反映学生学习进步的历程。为更好地发挥成长记录袋的评价功能, 教师还要及时对成长记录袋中收集的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 并向学生做出积极的解释或反馈。教师对于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作品要定期进行展示, 由于每个学生所收集的都是自己满意或最佳的作品, 因此能够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或特长,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成立“评价小天地”
“评价小天地”贯穿学生学习发展的全过程, 教师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各班或各学科的评价内容, 把情感评价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学生哪一方面表现得好, 就可得一颗星或一朵花。为使评价翔实、准确, 我们注重了资料的收集和积累, 利用教室墙壁, 为每个班级建立“评价小天地”, 这样直观、鲜明, 与学生朝夕相处, 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四) 面对面评价
由于农村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 为了避免书面评价带来的不真实性, 我们采取了“面对面评价”的评价方式, 即利用家长会把教师、学生、家长聚在一起, 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展示介绍为主, 向家长展示学生一个阶段内的学习与成长情况, 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同时比差距, 让家长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为学生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 我们还利用“面对面评价”的机会向家长介绍有关学生评价方面的知识, 并指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以保持评价过程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学生全面发展观 篇8
关键词:自主,探索,需求,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生本教育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是为了不教”, 之所以能够“不教”, 是因为学生学会了探究、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可以说, 探究性学习是践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 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使他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活动中, 从而充分发挥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获得成就感呢?笔者认为,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让学生人人都成为探索者, 满足他们的探索需求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结合所授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课前笔者发给学生两张作业单 (见上图, 每一小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学生拿到作业单后非常好奇:“两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 老师真是多此一举呀!”对于学生的好奇与疑惑, 笔者通过寥寥数语, 就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谁一眼就能看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我用“嘘”的手势制止了学生的急切发言, 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或者转化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或自己探索得到吗?”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 纷纷行动起来:有数格子的;有在格子图上沿着高线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进而得到长方形的;有直接利用第二个平行四边形以“底×高”算面积的;也有用第二个平行四边形以“底边×邻边”算面积的。在学生积极的探索下, 最终得出了两种结果:30和50。在汇报结果的时候, 学生明确指出用“数格子”“剪、移、拼”这两种方法, 得到的结果是30。我公布答案:30是对的, 50是错的。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50错在了哪里?对的同学能指出来吗?错的同学能找出错误的原因吗?”学生陷入了沉思, 我继续启发他们:“50比30多了20, 多在哪一部分?能在图中画出多出的部分吗?”学生纷纷行动, 画出了下图:
通过交流探讨, 学生明确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底×高”, 而“底×邻边”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拉成长方形时面积最大, 而周长不变;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是“高=邻边”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之所以能够得出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诸多结论,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与充分的放手,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 使学生明白了: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发现和探索得到。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感觉到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 体会到了知识探索的无穷乐趣。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 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不能凭空开展, 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各种数学情境,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藏到情境之中,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 笔者创设了一种比赛情境, 让学生分组按运算顺序计算下列算式, 看哪组算得又准又快。
同桌的两个学生, 做B组题的学生明显算得快, 得到教师表扬后, A组的学生很不服气, 于是, 笔者又让他们进行第二次比赛。
这一次是算A组题的学生快一些。经过这两次比赛, 学生认识到, 通过审题仔细观察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 可以帮助选择最优的方法来简化算式, 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 可把数学教材中现成的结论转变为供学生探索的问题,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 还提高了探索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探索,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核心的活动,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一系列的活动, 来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探索出来以及是如何运用的。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也有得到他人赞扬的心理愿望。以赞扬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 可谓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鞭策和鼓励。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 如果学生多用了一种解法, 我就奖给他一个“☆”作为鼓励;如果学生想出了一些创新解法或者巧妙解法, 我会以学生的名字来对其命名, 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发现和创造的, 是他们自己探索的结果, 这就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自信心。
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9
因此, 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通过多元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 努力发现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要想实现这一美好愿景, 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构建多元教育活动平台
学生的全面发展仅靠课堂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必须实现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才能共同构建多元教育活动平台, 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学科竞赛为平台将活动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将“多元评价”与“活动式养成教育”相结合, 从而科学合理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在校内多开展诸如诗歌朗诵、文艺表演、读书活动、体育比赛和科技节等活动, 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活动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建设多元教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建设多元教育校园文化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为核心, 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从校园的人文、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成人宣誓仪式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这些活动中, 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又净化校园精神; 既增长学生的才干, 又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多元教育激励机制
以“争优创先”活动为切入点,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人人争当星级学生” (诚实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团结之星、纪律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文艺之星) 的评比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文明班级”、“先进集体”的评比与表彰活动, 一方面调动全体学生“争优创先”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建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并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仅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式。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使他们更符合现代人才需求的标准。
四、创建多元教育成长记录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当采取全面、客观的方式, 不能因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完全否定他。在学生评价活动中, 应当用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构建的方法取得评价结果。所谓多元主体, 指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委会评价、家长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及班主任评价等几个部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化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实现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公正。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 (《星级学生评价表》、《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表》、《学生成长荣誉手册》等) 为手段记录和存储评价信息, 为学生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多元教育评价是一项惠及全体学生的系统工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 明确办学方向与教育目标, 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德育为中心, 以学科兴趣激励艺体特长发展, 不断完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三位一体多元评价体系, 使学生在多元评价中看到成功的希望,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构建目标多元, 内容、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使我们的评价更客观、公正、全面,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在学业上成绩优异, 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及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关键词:多元教育,校园文化,激励机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0
在班主任工作上:
一、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建立成长记录袋能有效地记录正规考试所测验不到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 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设置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的宗旨。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 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 最满意的作业, 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 探究性活动的记录, 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等。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包含学期开始、学期中间和学期结束三个阶段的学习材料。能使学生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 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让学生参与成长记录袋建立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进行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它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良好习惯。
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在学习综合素质评定内容体系和学校评价细则的基础上, 我们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要求学生对照综合素质评定内容体系和学校评价细则, 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 写一份300字以内的自述报告, 并要求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注意寻找各种证据, 因为有证据才有说服力。同学们都异常活跃, 他们找到了自己曾经发表过作品的刊物、各种获奖证书、担任各种职务的证据, 甚至连学习过程中受到老师的表扬也都一一回顾、体现了出来。在收集这些证据的同时, 他们也都写好了自述报告。当然同学们在写自述报告的过程中, 也增强了自信心———“原来, 我这么优秀!”对照评价标准, 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要是以前有这个评价标准多好啊!我们就会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这一评价活动对同学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它充分发挥了同学的自我激励作用。当然也有的同学在此过程中把握不准自己的定位, 过高估计自己。由于这个过程学生还没有进行横向联系, 因此学生自评只能做一个参考。
三、组织同学互评
此外, 我们还组织学生之间的互评, 看看同学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更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也能加强对学生公平、全面、诚实的思想的教育。让学生能认识到:只有公正全面地评价别人, 别人才能公正全面地评价自己。
在教学工作中:
评价的进行应有据可寻, 而不是到评价时才现“做嫁衣”。在我接手这届学生的第一天, 我就做足了准备。 (1) 我的教学记录手册。手册中设置了多个项目:学生的活动情况 (预习情况, 提出问题, 回答解释问题, 精彩或错误之处, 学习态度, 小组活动情况, 出勤情况等等) 。操作时, 不是每堂课每个学生都面面俱到, 而是每堂课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重点地记录, 但做到一周一清, 每周的记录涉及每个学生。 (2) 学生的成长记录页。为每个学生设置成长记录页, 把记录页设计成表格形式, 内容清晰易懂。每次周测、月检和模块考试后, 和学生一块完成。内容包括:课堂表现 (参考教学记录手册) , 近期作业完成情况, 每次小测试成绩, 模块终结性测试成绩, 专题研究或相关研究性学习成果, 竞赛活动, 教师的评价与期望, 学生的自评和自我展望。
这种做法比较规范, 而且公正、及时, 还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实现了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共同构建评价结果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记录手册和学生的成长记录页是我教学成功的法宝之一。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以来, 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做得更细致了、更规范有序了, 也更严谨了, 学生也在我的影响下对学习更加严谨, 对人生的态度积极向上。
路是脚踏出来的, 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要和学生一起书写他们的成长历史, 让他们的成长历史照亮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课改刚刚起步, 综合素质评价活动更需要我们的尽心、细心。好的方面我们继续坚持, 差的地方我们会慢慢完善, 争取让教育的功用放大到最大点。
摘要:在高中阶段应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收集、判断处理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学生全面发展观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 健康的心理 ; 教师 ; 父母; 家庭;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5
在现今的社会中,举国上下大谈素质教育不外乎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素质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果把中学生的健康成才看成是最终目的,智力可看作是中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则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中学生成才的关键。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部分教师、家长只追求智育上的发展,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令人担忧的“发育不全”。所以,我认为注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
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要想使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中学生健康的心理源于心理健康的老师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现代生活的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健康的心理是教师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心理优良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很大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时教师很随便的一句话,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可能发生心理疾患,做出极端的事。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的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经历,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学生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心理品质。
二、中学生健康的心理依赖于心理健康的父母
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作为父母的一方一心盼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在学习上遥遥领先,只要学习好,就万事大吉,对于其他的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很少关心,不闻不问,这样势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最终导致厭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认为学校有必要通过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中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家庭、学校同步进行,相得益彰
家庭、学校教育同步进行,转变学生的心理,即使不成才也要成人的观念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和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交流在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障碍。这就要求作为学生的家长要有教育观念上的转变,要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为此,学校可采取“开主题班会”,请家长参加,深入社会,搞好调查,从教学活动到生活活动,都让家长观看、参与。这样的实际参与,可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会主动配合学校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样,家庭、学校同步进行效果很好。总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指导,二者结合方可相得益彰。
利用乡土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2
一、利用乡土资源,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学生健康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 身体素质好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 因此身体素质排在健康维度的第一位。身体素质主要包括速度、耐力、力量三大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提高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一些贫困地区, 教师无法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 但是可以依据各个阶段的目标灵活地开展, 这就要立足地域特点, 变不利为特色, 运用乡土体育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例如, 在江南河流湖泊密布的地域, 教师可以为学生们选择安全的浅水区域, 组织学生进行游泳、水球、划龙舟等各种水上运动;在北方山区可以选择无落石滚动的山丘, 组织学生进行爬山或者越野比赛;在武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练习传统武术, 如河北沧州的劈挂拳、河南少林拳等等数不胜数;在东北或者西北冬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冰雪运动, 如速滑、冰球、拉雪橇;在浙江贫困地区可以让学生舞动板凳龙等, 这些运动项目依靠的是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学校中固有的资源, 基本无需经济投入就可以实现, 可行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 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速度、耐力、力量等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总之, 在不同的地区都可以找到本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和传统体育项目,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特色,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二、利用乡土资源,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是一个人的灵魂, 是身体活动的主宰,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如果一个人身体素质非常好, 但是心理素质不好, 或者心理方面有某些问题, 这个人在工作中就不能胜任, 工作效率不高, 在生活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 会对家庭和朋友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心理健康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本地域的传统文化和地理优势实际, 挖掘本地乡土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例如, 在内蒙古有着“胡服骑射”的文化体育传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射箭活动, 可以使用竹条和绳索以及木棍制作成简单的弓箭, 让学生在射箭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与戒骄戒躁的心理能力;在黄土高原地区, 让学生在“腰鼓”的运动中健身调心;在江苏海安地区可以让学生在“海安花鼓”运动中娱心调情;在任何地区都可以让学生学习黎族“跳竹竿”这项活动中放松心情;让学生在学习当地传统武术项目中提升勇于展示自我的自信心理品质与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教师在挖掘当地资源的同时, 也要借鉴其它地区的传统项目让学生进行体验, 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增进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利用乡土资源,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是健康的第三个重要的维度。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只有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 才能适应所处社会环境。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才能使自己在特定或者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常和高效地工作和生活。因此, 教师应该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利用乡土体育资源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在各种社会环境中都可以做到快速地适应和融入其中, 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例如, 在许多传统项目中, 需要团队协作, 并且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之中进行, 这样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在一些地区的舞龙舞狮活动中, 参与者之间不仅要相互协作配合, 而且还受到场地、观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一些有着舞龙舞狮的传统文化的地方, 可以用草篾、绳索和板凳作为龙身让学生进行学习和锻炼, 促进学生身心适应性提升;在一些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为了锻炼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交往积极主动性, 可以让学生进行“藤球”运动, 用藤条编织成球, 让学生进行三人制或者五人制的足球运动形式锻炼等。教师要根据当地可以利用的乡土体育资源,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体育传统, 发掘整理成为可以让学生参与活动和锻炼的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全面发展观】推荐阅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8-24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05-1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8-21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6-14
改进学生评价方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0-24
学生全面发展计划、总结07-28
学生全面发展工作计划10-20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07-05
如何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09-05
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着情感教育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