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趋势(精选12篇)
改革趋势 篇1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中央精神强调要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健康、和谐发展, 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些背景下, 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 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营养等诸多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串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 根据各教学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符合学生心身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 运动形式活泼, 能激发学习兴趣;
3. 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4. 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
5. 简单易行, 利于长期锻炼。
教学组织形式:
1.可以按相同的水平分组, 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 分组可以相对稳定, 也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还可以根据自愿和兴趣爱好的原则分组。
2.可让学生组成课外兴趣小组, 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相结合, 以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促进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学生学法的指导:
1.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4.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
5.有条件学校的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6. 发扬教学民主, 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 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 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体育课的关键是有效培养学生兴趣, 有了兴趣就能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进行健身锻炼, 这样就能达到连续锻炼或终身锻炼的目的, 体育课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自觉锻炼, 不断地增进健康。然后通过自觉锻炼能指导一部分人, 影响一部分人, 为实施国家所提出的《全民健身计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体育课的关键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有了兴趣就能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进行健身锻炼, 这样就能达到连续锻炼或终身锻炼的目的, 体育课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自觉锻炼, 不断地增进健康。
关键词:兴趣,终身锻炼,意志品质,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中小学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
[3]中国学校体育.2003
[4]体育科学.第22卷2002
改革趋势 篇2
1、机考是未来医考趋势
今年口腔、公共卫生类别、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专业执业、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行计算机化考试。加大机考比例有助于试题信息保护,也是医师资格考试改革趋势,预计明年机考范围会有大幅度提升。
在计算机化的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考试中,明确规定试题“跨题型不可回看”,即考试中出现的A1、A2、A3/A4和B1题型中,考生完成其中任一题型的答题,进入下一题型后,上一题型的答题情况不能回看。这无疑增加了考生出错的概率。
2、题量大、题型新
《规划》指出,要推进优质高效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题库建设,研发命题新技术和新手段,开发新题型,将优质试题量达到一次考试用量的20倍以上。而庞大的题库与创新的题型必然会使备考更加困难。
在医师资格考试笔试中,执业医师与助理医师的.A2型题题量均有所增加,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考生想要一次性顺利通过考试,需要做长足的准备。
3、二试试点持续扩大
二试地点由12个试点扩大至20在天津、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和宁夏考区等16个地区进行试点。
基础教育改革趋势观察 篇3
把“人”置于教育改革的核心
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对每一个人的发展负责,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比如“育人为本”,《纲要》提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里,“每个学生”是关键词。我们常说教育要从儿童出发,准确地说,是要从每个儿童出发。
又如“提高质量”,《纲要》规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为什么要把教育工作重点聚焦到课程教学上来,聚焦到教育质量上来?因为教学、质量才是关乎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大问题。一个地方、一所学校不关注真实的课程教学状况,不改进改善课程教学质量,“关心每一个学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必须转型,需要树立新的区域教育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观的要义,就是要把课程教学改革置于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或者说,课程教学改革应成为一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当地党委政府关注的核心和焦点,甚至是一把手工程。
再来看看《纲要》提出的“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一主题,仍是围绕“人”来的,而且“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近一段时间以来,提“素质教育”的人少了。那是不是“素质教育”就走进历史了呢?不,今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将更为深化,推进将更为全面、深入。如果说之前“素质教育”更多地是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分数相对的概念,那么今后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内涵更为丰富,其基本精神就是,教育要能够真正看见、理解、尊重每一个孩子,并努力满足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需求、情感需求乃至精神需求。也就是说,基础教育从公平到追求有质量的公平甚至优质的公平。
寻找、打牢共同的“精神”基座
去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当有人提到,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程为全国统一教材时,习总书记说了一段耐人琢磨的话:“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确实,一些语文教材编写者和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早已忘记了教育的文化使命,甚至有些蔑视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虚无主义只会使一个民族衰弱、瓦解而非走向强盛。教育应该向文化回归、向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回归了。
且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这一段话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这是总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然而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至少有两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和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这两者,人就基本立起来了。接下来是两个重要任务:“体育”和“美育”,尤其是“美育”,在中央文件里这么提,是非常罕见的。
为什么现在如此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让我们学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一个民族、社会要持续强盛,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最终还是要靠文化、精神的力量,要形成并发扬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相对稳定的“定型社会”是要有精神基座的。这个基座就是核心价值观:头发、皮肤等外表不是把我们联结在一起的真正纽带,能把你我真正捆绑在一起、歌哭与共的是共同的文化基因、共同的精神信仰。一个强大的民族,在可见的国界空间之上,必有一个无形却具有无限吸引力的精神国度。培养有中国情怀、中国精神、中国信仰的一代新人乃教育当务之急。
向中国古典文化致敬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知识界是以批判中华传统文化为荣的。这种情绪也影响到了中小学教育。几年前,有的人不就提出要从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撤下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吗?许多外国人不理解,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竟然如此不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他们甚至建议,中国人要建立文化自信,应该从尊敬自己民族的英雄人杰开始。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觉,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尊重和认同。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可以自由铺开经济建设的画卷,但在文化的沙漠上无法安顿人的心灵和精神。“传统”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寄托。
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要复古,而是保证在中华大地上,无论你我身处江南还是塞北、富贵还是贫贱,都拥有基本的共同的精神语言。
学校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对于我们的民族传统,应该抱持何种态度?第一位的应该是同情和了解。只要我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我们对古人就会多一份同情乃至敬慕。第二,怎样面向古与今?有人以为,新的就是好的,所以宁新毋旧。对于“新”的崇拜,是近代中国的一大特色。在科学技术方面,或许应该以“新”为王,但在文化领域,一味求新可能流于躁动。古与今、古典与现代,常常交融在一起。回归古典,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明天。第三,中与外是什么关系?弘扬民族文化,不是要排拒“他者”文明。但是,吸收、融化外来文明,首先自己民族的文化要站稳脚跟;自己脚跟站不稳,就容易被这风那风所刮倒。没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可以继承、学习的有很多,但对于学校教育,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曰仁爱之心。中华文化特别推崇“仁爱”。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宋明儒家倡导仁民爱物,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王阳明更是认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正是这种大爱,不仅把父母兄弟姐妹、你我他以及民族、种族联系起来,而且把人类与天地万物联结在一起。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当从体味、躬行“仁爱”之心始,勉励自己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二曰理想人格。对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视,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孔子严明君子与小人之别。孟子推崇“大丈夫”的气节与境界。董仲舒倡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宋儒则进一步提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的命题,倡导“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抱负、追求,一个人的胸襟才无限宽广起来。
国企改革趋势以及路径选择 篇4
一、“大国资”统一监管是必然趋势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之一。全国庞大的35万亿 (不包括金融业的投资) 之巨的国有资产的监管, 理应受到中央高层的极大重视。虽然, 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人为全国人民, 但无法落实到自然人。从“全体人民——国家——国务院——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央大型企业董事会——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之间存在着长长的链条, 其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可想而知。先抛开其他许多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单就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部门国资委的管理职能和范围而言, 就需要及早做好“顶层设计”, 而不是继续走“摸着石头过河”的老路。
2011年, 在国家国有企业管理层面, 中央国资委提出了把75% 变成100% 的目标。所谓的100%, 即“国资委全覆盖”统一监管目标。目前, 各地国资委系统监管的国有资产占到全国国有资产总值的75%, 大约为26万亿元左右。但这仅仅是目前国资委系统的国有企业资产的粗略统计。就中央国有企业口径计算, 目前分布在中央政府各部门管理的国有企业尚未纳入统计之中;按照目前中国的政治管理体制, 还有一部分中央企业隶属于党务系统, 如中央宣传部等部门, 其资产并未统计在中央国有企业的口径中;同时, 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 原来一部分事业单位的资产也要划入国有企业的资产统计之中。因此, 国有企业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面临着重新清产核资的重要任务。而国有资产的监管体制尤其需要认真做好顶层设计。
(一) 国有资产的监管体制建立方向
本部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笔者认为“顶层设计”主要任务是实现“国资委全覆盖”, “大国资”统一监管则是“与时俱进”的必然发展趋势。以“中央企业”管理为例, 即不仅要包括目前分散在其他中央部委管理的企业, 也要包括一部分公益性国有企业和正在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国有企业, 如出版、影视和网络传媒等文化类国有企业;还应该包括金融、证券行业的国有企业。
第二, 要对“大国资”统一监管和“全覆盖”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研究, 提出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和可操作性建议, 供“顶层设计”和决策。“顶层设计”的战略性思维应包括:全民所有, 一个部门, 分类管理, 统一协调。全民所有是指不管哪个行业的国有企业资产, 其性质都是全民所有, 即全国人民所有;一个部门, 是指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只设一个“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属地的国有企业管理, 任何按行业分类设立管理部门的想法和做法都不能自圆其说, 或者说都不具备长期发展的可行性。
分类管理, 是指以“国资委”为主, 会同有关市场监管部门分行业做好监管工作。至于怎么分类管理, 要另当别论。统一协调, 是指各级“国资委”既是国有资产的监管部门, 也是属地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协调部门, 中央“国资委”对全国国资委系统具有业务指导工作职能。同时, 笔者建议应扩充目前“国资委研究中心”的工作, 成立“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对国有企业的全局性、战略性发展战略和思路提出改革意见和可操作措施供“顶层设计”。甚至可以考虑该中心独立于“国资委”或隶属于“发改委”, 这样更有利于提出相对独立的改革建议。目前的“国资委研究中心”与国资委“研究局”业务类同, 机构重叠, 难以有所作为。
第三, 大国资”统一监管模式需要创新。目前, 中国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现状在马克思经典中找不到理论依据, 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无先例。欧美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监管体制与出资模式可以借鉴, 但不能解释中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特殊性, 无法解决中国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 如党政不分问题等。虽然社会主义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但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对于“大国资”统一监管体系的建立, 正好为该理论找到了实践的突破口和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任何试图分行业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想法和做法都不符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和优势。对于同样性质的国有资产分头管理, 无法向其真正的所有者全国人民交代。
第四, 虽然“全覆盖”和“大国资”统一监管是必然趋势, 但囿于利益集团和目前的经济管理体制因素, 这项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包容性增长”的改革也会遇到一定阻力。因此, 一定要明确此项改革是关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久之计和顺应潮流之举, 与机构大小无关、与政绩好坏无关, 与人员安排无关。是为了克服多头管理, 建立和恢复中央权威, 真正做到对党、国家和人民负责。
从2011年起, 湖南省长沙市国资委拟对全市国有资产 (暂不包括金融业) 实施全面监管。此项改革表明:以前各相关职能局下属的企业国有资产, 如水务、电力、燃气、公交和广电网络等都将全部划入长沙市国资委的监管范围。这是中国地方“大国资”统一监管改革的一个例, 也是一项创新试点工作。同时也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许多改革政策先从地方开始试点, 再总结经验教训, 而后全面推进的渐进改革逻辑。
(二) 监管统一是未来国资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当下, 国有企业亦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形成了各种模式。如果没有统一的监管, 国资流失, 管理不善等问题将层出不穷。所以必须保持对于国资的统一监管。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 履行对于全国国有资本的统一规划布局, 统一国资预算, 统一产权管理与监督。
当下, 出资统一尚不现实。在现实语境下, 不同系统的国资, 更像是中央与地方, 与各个部门之间的一次利益分配。这也成为构建中央和147地方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未来, 国资出资仍然将呈多元化格局。除国资委外, 31个省区和直辖市, 数百个地级市, 全国将有400个左右的出资主体。同时, 亦将造成三级出资人体系, 即中央、省级和地级。此外, 各地的行业性国资将逐步实现统一出资。
如此众多的出资主体, 如果都要自行监管的话, 国资的秩序必然大乱。目前筹建中的“金融国资委”, 以及其后可能出现的文化国资委、教育国资委, 必须喊停。多头管理的老路不能再走, 国资监管必须统一。
统一国资监管体系最重要的, 是在建立独立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上, 对国有资本的布局规划、管理制度规范以及人事任免等涉及全局性的重大事项进行监督与管理, 而不是单纯的沦为大公司股东治理的职能。
随着央企“国新”公司的成立, 国资委的功能其实已经分化。对于经营性、竞争性国企, 以后都可以归于“国新”, 让“国新”成为直接出资人。而垄断性国企, 则保留在国资委体系中。同时, 国资委应该将出资功能与监管功能分开, 设立专门的出资公司, 以及专门的监管部门, 实现出资和监管在国资委系统内部的分离。而国有资本的经营公司, 如“国新”等, 是纯粹的出资主体, 不干预任何具体的业务。其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以出资人身份参与国有资本的管理, 强化对国资管理的全局性把握。
从职能管理看, 国资委以后并不直接参与对国有资本的管理, 而是以监管者的角度, 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其他管理方式, 对国有资本的布局、规划和发展做出全局性部署, 具体的出资人职能由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来实现。国资统一监管难以一步到位, 其实不妨可以分步进行。
第一步, 先成立国资委系统的投资公司, 将竞争性、经营性的国企装入其中, 先统一竞争性国企的出资人。目前虽然已经有国新公司首开先河, 但是, 国新实际上是针对效益不太好, 规模不大的竞争性国企, 那些规模大的国企该如何处置?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 将金融证券类等特殊企业, 纳入到国资委监管体系中。
第三步, 将其他行业的国资, 统一纳入到国资委的监管体系中。
通过以上三步走, 彻底实现大国资的统一监管。
二、“国新”并非中国式淡马锡
本部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国新”成立成为央企改革的标志事件
酝酿已久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称“国新”) 于2010年12月22日正式成立, 成为中央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国新”的职能与定位与人们事先猜测的“中投二号”和“淡马锡”模式有所不同, 出乎许多业内人士的意料。
“国新”出世, 众望所归。根据国务院的批复,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国新”) 的使命, 是配合国资委优化中央企业产业布局, 并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
1.“国新”的核心功能是进行企业重组
而事实上, “国新”的核心功能, 即是进行企业重组, 资产整合。
“国新”实际上等于一个巨大的“筐”, 未来将装下两类国企:一是非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企, 以此逐步切割垄断国企和竞争性国企;一是规模小、实力弱的国企, 以此切割战略性巨头。大者留, 小者逐步谋求退出, 实现国企有进有退的战略目标。
就行业而言, 部分学者认为, 有五种类型的企业可能被划入国新公司:第一类是科研院所与咨询顾问公司。科研院所类企业又是科技创新优势突出的领域, 与目前培育新兴产业有着紧密关系, 具体来说例如北矿磁材、华东电脑、湘邮科技、交技发展等。第二类为商贸流通性企业, 如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等。第三类为主业边缘化的央企。第四类为产业链的相关配套性企业。第五类为经营业绩困难的央企。
就具体企业而言, 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的国企, 将率先成为“国新”整合对象, 包括中商企业集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乐凯胶片集团、中国轻工集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旗下拥有上市公司的企业。贸易类央企也同样存在规模偏小的问题, 其中规模最小的中商集团2008年末资产总额为1亿元, 规模最大的华孚集团公司的资产总额也仅为17亿元, 与相关产业集团动辄上百亿的资产规模相去甚远。
而对于“国新”首批整合计划, 有学者认为, 第一批先整合10家左右比较合适。而商贸领域, 将是此次重组的重点。而华星集团被普遍认为将是第一单。华星集团成为“国新”公司“收编”的首家中央企业。华星集团的前身是华星物产集团, 始建于1995年。华星集团经营的业务范围广泛, 涉及化工、地产、信息、贸易等多个领域。它还拥有一家从事企业并购重组、委托投资、资产管理、产权经纪、国际贸易等业务的美国全资子公司。
2.央企划转进“国新”进度缓慢
万事开头难。自“国新”公司成立以来, 央企划转进“国新”公司的进度非常缓慢, 遇到重重阻隔。最大的困扰就在于善后安置。央企无论大小, 一些将被整合的央企, 一旦被纳入“国新”旗下, 实际等于被降级。而央企与央企之间, 无论大小, 当下还是平级, 央企与央企之间的谈判余地更大。有部分学者担心, 在“国新”整合之前, 部分被整合的潜在对象, 有可能率先与别的央企谈判, 在国新之前完成央企之间的联合。由此, “国新”要强力完成整合任务, 需强大的善后能力。
在“国新”整合之后, 央企数量会减少。事实上, 从国资委成立以来, 央企就一直在做减法。央企的数量, 从国资委成立时候的196户, 下降到目前的100户出头。自2006年国资委提出了重组的企业户数计划和完成时限之后, 每年基本都有10家左右的企业被兼并, 体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国资委曾经的目标是到2010年, 央企数量减少到80家~100家, 但至今仍在100家以上。预计未来央企数量会继续减少。
(二) 国新”的真实使命是为部分国企退出铺路
事实上, “国新”的真实使命, 绝对不是辅助国资委整合国企, 而是作为一个过渡, 为未来国企改革埋下伏笔。更为直接一点来说, 就是为竞争性行业国企和实力较小的国企的退出铺路。
1. 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值得借鉴
一直以来, 国资委都是国企的代理出资人。但是, 国资委的特殊地位决定其无法具体处置资产, 买卖产权。由此, 构建一个类似淡马锡控股公司的专门从事资产运作的平台, 无疑是国资委的最佳选择。凡是政府不需要具体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处置较为频繁的国有产权, 都可以由“淡马锡”式的投资控股公司实施运作。
在新加坡,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东职责专门由国有独资的淡马锡控股公司行使。淡马锡可以灵活有效地处置国有资产, 包括将其卖出。
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值得借鉴。淡马锡模式结合了国有制和现代投资方式, 新加坡财政部独资拥有的国有控股公司, 按民间法人身份注册, 资产从成立之时的3.5亿新元, 发展到今天拥有900多亿新元资产、管辖新加坡20多家政联企业、间接控制2000多家企业、囊括新加坡时报指数44% 的上市公司, 成为世界最成功的政府企业之一。新加坡的所有国企, 基本通过淡马锡, 被政府所控制。
当下, 金融国资委的建立, 呼声日高。事实上, 金融业发展不完善, 不仅仅是监管的问题, 还有一个主要问题, 就是开放不够。仅仅通过建立金融国资委, 就幻想立竿见影, 是不现实的。
尽管当下中国实现淡马锡模式并不成熟, 难以建立统一出资的模式, 但是, 出资和监管的统一应该是今后的方向和目标。目前, 除拟组建中的“金融国资委”外, 中央文化部门也成立了文化企业国资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烟草总公司等, 则在财政部单列, 由财政部代为监管;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亦由财政部代管。在地方上, 各地监管模式也不统一, 有的归属国资管理系统, 有的属于财政系列, 由此, 造成了整个国家的国资管理的多头出资和管理的局面。
由此可见, 国资监管与其他两类监管的区别是:国资监管不是站在某一个单一公司的角度, 而是站在总体的、整体国有资本的角度谈监管问题。国资监管只监管国有资本的形成、经营、流动、分配, 而非具体的企业或资产运营。此外, 国资监管注重战略规划布局、国有资本社会效益的特殊性和营利性相结合, 使国有资本在增值中不断完善收益分享机制。
2.“国新”更重要的任务是处置国有资产
不过, “国新”显然不是淡马锡。淡马锡是一家投资公司, 提高国资运营效率和实现国资收益最大化, 是其最大使命。在淡马锡的打理下, 新加坡拥有发达国家最高的国企回报率。而“国新”在成立之初, 就申明并非投资公司, 亦非经营性公司, 而是国资管理平台。虽然“国新”的任务之一, 是支持“具有竞争力的中央企业或者优质业务、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业务”, 并且实现央企的增值保值。但是, 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央企, 打造更多的世界性企业, 是国资委雄心勃勃的计划之一。
“国新”的重点如果是使国资增值, 则与国资委功能重叠, 这恐怕不是成立“国新”的初衷。由此可知, “国新”更重要的任务, 乃是处置国有资产。
在20世纪90年代的抓大放小浪潮中, 国资的竞争力获得了极大提升。效益不良的国企, 基本被清理出局。同时, 被清理对象, 亦多数为地方国企。中央级国企虽然进行了兼并重组, 数目逐步减少, 但是, 民营化改造, 尚未涉及央企。
而“国新”的设立, 为未来央企退出奠定了基础。当下, 对于商贸、新兴产业等竞争性行业的国企, 有学者设立了比较科学的退出机制。在纳入国新旗下之后, 给一个三年观察期。如果三年内达不到行业中等业绩水平的话, 就纳入退出计划。
而对于20世纪90年代改革造成了国企员工下岗, 以及国资流失等后遗症, “国新”的设立, 可以有效防止或者减少此类副作用。比如, 以前很多国企归属于地方政府, 为了甩包袱, 对于下岗员工的安置、社会保障的建立, 出现了缺位, 有的安置费用被挪用。而“国新”作为一个中央级的资产管理公司, 将为各地国有企业的改革树立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
(三) 整合的目标是退出
“国新”无论是新的定位、新的思路还是新的领导, 都给中国央企的深化改革带来了新的气象。这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贯彻“十二五”规划“对公益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的良好开端。
在收编中国华星集团后, “国新”公司把整合的重点放在了商贸流通领域。商贸流通领域的央企一般规模较小, 主业分散, 盈利能力不强, 且存在着严重的与民争利行为。不仅不具有竞争优势, 而且由于部分央企曾承担政策性职能, 历史欠账不清, 发展预期不明, 前景不容乐观。因此, “国新”公司对商贸流通领域央企的整合存在难点和盲点。
目前, 商贸流通领域的央企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如中储粮、中储棉、中粮和华粮等执行国家特殊任务的龙头企业。虽然部分公司的竞争性业务需要整合, 但按照目前的央企管理体制, “国新”难当此任, 整合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一类是如中国华孚贸易集团、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中商企业集团公司和南光有限公司等企业。这类公司的经营业务构成比较复杂。有的公司承担部分国家政策调控职能, 如中国华孚集团受商务部委托承担国家储备肉、糖的调控职能。有的公司已在整合中被兼并重组, 如中国中商企业集团已整体并入同属商贸类企业的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于此类企业的整合应该分类进行, 并与政府有关调控部门做好衔接工作, 是并入“国新”公司, 还是并入中储粮公司等需要慎重对待。还有一类属于消费品贸易、酒店旅游和会展等企业, 整合相对容易。整合的重点和难点是人员安排, “国新”公司责任重大。同时, 需要整合的企业还包括如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彩虹集团等规模较小、主业分散和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等。这些企业虽不属于商贸流通领域, 但企业性质同属竞争性领域。
由此不难看出, 央企整合势在必行。但不能就事论事, 为整合而整合, 为做大做强而整合。如果是这样的话, 通过行政命令的整合可以较快实现目标, 但整合就失去了意义。
国企改革的实践已充分证明, 在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确实不具备竞争力。虽然, 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或某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可以在一些竞争领域存在和发展, 但从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上一定要明确逐步退出的政策目标。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一边在交了很多学费后再退出, 一边还有部分垄断领域的央企不断进入竞争性领域。如此下去, 将会交更多的学费和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这个意义上讲, 目前“国新”公司的“整合”目标, 应该是为了今后更加有序地“退出”。
三、全产业链模式不可风行
近年来, 全产业链模式在部分国企中风行, 首创这一商业模式的为知名国企—中粮。著名的广告“产业链, 好产品”充分体现了中粮的战略:打造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由此, 中粮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国内并购整合, 打造了一个极其庞杂的企业巨舰。
很多学者认为, 在全球产业链中, 中国处于下游, 主要从事低利润的加工制造环节。但是, 两头的设计与营销都在外, 由此进入另外一个极端, 每个环节都自己做, 亦是一种误区。中粮的多元化扩张, 并不成功。中粮先后做过彩电、纺织、陶瓷等业务, 都没什么起色。中粮地产与其他地产企业相比, 亦收益不高。纵使在其庞杂的食品产业, 中粮亦无突出业绩。蒙牛在衰落中, 而中粮自己的当家品牌“福临门”与行业领军品牌金龙鱼和鲁花相差甚远。
尽管如此, 中粮的全产业链模式, 在国企领域还是受到了热烈追捧。中粮的利润来源, 其实主要来自粮食进出口业务, 巨大的垄断优势, 使其无往而不利。由此, 整个集团其他业务上的颓势都被掩盖。外界只看到了其光鲜的一面, 并不知道其利用垄断利润掩盖经营性亏损的内幕和全产业链上的投资失误。
在烟草行业, 国家烟草专卖局亦牵头搞“全产业链”。“全产业链”的模式亦延伸到石油、电力等行业。最近几年, “三桶油”大规模收购民营加油站, 引起了普遍关注。本来, 在石油的进出口领域, “三桶油”构成了完全垄断。而在下游的炼油、加油站等领域, “三桶油”亦全面介入, 形成了类似的“全产业链”。在电力产业, 国家电力公司控制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电网和约六成的发电资产, 而且电力调度权高度集中, 同时, 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四个环节不分, 各个环节通吃。
全产业链的危害,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行这种战略的企业, 全产业链并非高招, 因为其违背了现代产业分工理论, 注定难以走远。中粮众多非主业的衰败, 烟草公司只能靠专卖维持利润, 其在烟叶种植业引起的问题, 均已宣布这种产业模式的破产。而三桶油在炼油行业的屡次亏损, 证明其根本不是民营企业的对手;国家电力的电价和利润, 亦在山东魏桥的对比之下黯然失色。
更大的危害, 则是破坏了商业社会的公平。国企本来应该在竞争性行业退出, 但是一些国企为了做大, 不管不顾。所谓的全产业链, 事实上就是在不该进入的领域也进入。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 在竞争性领域, 国企应该退出, 就是有鉴于此。当下的“全产业链”模式具有非常大的迷惑性, 引起部分国企多元化扩张和多链条扩张的风气, 是值得警惕的。未来国企的退出路径, 一个是退出非主营业务, 回归专业;一个是退出过长的产业链, 回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比如石油, 控制好石油开采就行了, 其他环节完全可以以民营企业为主导, 国企不应与民争利。既然自己做不好, 又耽误他人成长, 不如选择彻底退出。
四、国企改革如何“顶层设计”
国企改革又一次成为热门议题, 实属必然。可以说, 在国企改革没有实现产权到民的目标以前, 国企改革永远会是一个热门话题, 永远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至今持续升温, 其内在逻辑是, 国企改革必须“顶层设计”。而“十八大”以后, 国家管理层的人事变动势必会影响“顶层设计”。
其实, 国企改革走到今天, 在“改不改”“、如何改”这两个问题上, 无论学界还是管理层, 共识是多于分歧的。而且, “国新”公司的成立以及“大国资”的目标定位, 也标志着国企改革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至于有些不顾经济社会自身逻辑规律, 人为地用意识形态来排斥国企改革的声音, 因其本身除了空洞的说教以外, 拿不出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案, 所以对高层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可见, 国企改革的大方向不会因为管理层人事变动而发生变化。相反, 真正的挑战在于, 在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前, 长期形成的以政府和国企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 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模式等, 有可能使管理层在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上举棋不定。从这个角度来看, 管理层的勇气与胆识尤为重要。
国企改革如何“顶层设计”, 目前有几种观点。既有共识, 也有分歧。共识是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分歧在于改革的途径究竟是按照一般企业的改革实现完全的市场化, 还是在承认国企现实的前提下, 通过制度设计, 先解决利益侵占问题。我是支持盛洪和王小鲁观点的。但我的观点也有与他们不同之处。
对国企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设计方案的大思路和可操作性。因此, 笔者的研究更侧重于具体实施和操作层面的意见和建议, 即必须分类管理, 这是“顶层设计”首当其冲的问题。否则, 如果陷入“一刀切”的市场化, 让所有国企不加选择地全部退出, 或者在所有国有企业里边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变革, 只是叠床架屋地植入现代企业制度或者现代产权制度, 都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是前者, 必然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如果是后者, 只能使国企成为问题越来越多的“四不像”。
此外,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 还应着眼于“大国企”的思路, 从比较微观的层面进行分类管理。如果说竞争型国企与非竞争型国企是纵向的分类管理, 那么, 各级国资委监管之下的国企 (包括央企) 、金融国企、文化国企则是横向的分类管理。很显然, 这三大类不同的国企, 有些要逐步放开, 让国企和民企在同市场并存并进行公平竞争, 比如银行。如果对银行再不“顶层设计”, 而是放任“官方利率”与“民间市场化利率”两套体系并行, 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在这一点上,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7月6日的“非对称”降息无疑是一个好的信号。有些国企是要有序退出的, 比如, 房地产业、制造业等。有些则要尽快明确国有独资的性质, 并纳入“准公务员”管理机制, 比如国防军事类国企、资源类国企等。
在“大国资”统一监管的思路之下, “顶层设计”还要对央企与地方国企进行分类管理。目前, 暴露问题较多的是诸如“三桶油”、“四大国有银行”在内的央企, 这些央企差不多都是业务遍及全国各地且日进斗金的上市公司。从表面看, 问题主要集中在自身的高收益, 管理人员的高收入以及屡屡曝光的贪腐。央企之所以成为国企改革的焦点, 不是说国企的问题全部在央企, 地方国企就没有问题, 或者没有必要急着改革, 而是因为央企块头太大, 太显眼, 且多是上市的公众公司, 因此问题暴露得比较明显而已。所以,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 不是只针对央企的“顶层设计”。
综上所述,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必定是纵横交织之下, 竞争性国企与垄断性国企两种不同性质, 金融国企、文化国企与一般意义上的国企等不同类型, 央企与地方国企等不同层面的全方位设计。“顶层设计”首先要分类管理, 但还要考虑解决问题的顺序。哪些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哪些是要长远考虑、逐步推进的;哪些是主要矛盾, 哪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笔者认为, 垄断国企与竞争性国企的界定, 金融国企特别是银行的改革是当务之急;垄断性 (包括公益性) 国企的改革是主要矛盾所在;而竞争型国企的退出、地方国企的改革则是长期工程, 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之一。国有企业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面临着重新清产核资的重要任务。“大国资”统一监管是必然趋势。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称“国新”) 诞生为标志, 分析了国有企业发展的模式与使命, 尤其指出全产业链不可风行。“整合”的目标是“退出”, 并对国企改革如何“顶层设计”作出了思考。
关键词:国企改革,趋势,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纪鹏.“金融国资委”组建宜缓行[N].证券时报, 2012-4-12.
[2]卫祥云.国企改革新思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3]卫祥云.国企改革再定位的思考[J].新经济导刊.2013 (7) .
[4]卫祥云.与产权逻辑有关的问题[J].新经济导刊.2014 (3) .
中考政治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篇5
中考政治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唐大伟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与考试的改革紧密相联,考不考?怎么考?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把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必考科目,解决了中考政治学科考不考的首要问题;那么《教育部关于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则为中考政治学科怎么考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综观全国各地近年中考政治试卷,通过比较分析,从中可以了解目前中考政治改革的现状,前瞻今后中考政治发展的趋势。
一、中考政治改革的现状
近三年,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 2000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加大了中考政治改革的力度。虽然各地在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时间和分值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1、考试的性质。 初中毕业和升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个别地方采用一卷两功能,既是毕业考试,又是升学考试,优点是可以减少一次考试,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和经济负担;缺点是不利于选拔人才,顾此失彼。多数地方仍采用两考分离,毕业考试交给区县或学校自己命题并组织考试阅卷;升学考试由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这样便于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有利于不同级别的学校选拔不同层次的学生。
2、考试的内容。 一年来的时事政治是各地均要考的。至于初中学的教材,普遍要考初三内容,近年多数地方增加了初二内容,少数地方还要考初一的内容。
3、考试的形式。 一改过去闭卷笔试的单一形式,除了闭卷,还采取了半开卷或全开卷的考试形式。这种考试形式的改革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师生及家长的好评,并取得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为了减少考试的场次,有的地方搞了政治历史合堂不合卷这种模式。
4、考试的.时间和分值。 考试的时间是与考试的分值成正比的。一般来说,毕业考试分值为 100 分,时间为 90 分钟;升学考试的权重各地不一样,有的占 30 分、也有的占 50 分、还有的占 100 分,考试时间也作相应的调整。
5、考试的特点。 ①无论是闭卷、开卷或开闭卷结合考试,都尽量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开放性试题。学生对开放性试题虽然回答不够全面,但能有感而发,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的旧习。②减少阅读量,不设阅读障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③突出地方特色。为了加强对初中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各地的中考政治都注重了在试题中对地方出现的英雄模范和其他重大事件,特别是对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的考查。既有时代气息,又突出了地方特色。④卷面活泼、图文并茂。近年中考政治试卷除了引用典型材料,还设计了一至两道漫画题或图表题,既使学生感受到试题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又能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⑤ 答案灵活有度。各地试卷答案的拟定坚持考生回答简答题和分析说明题时采意给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的原则。由于答案既简洁、灵活,又有具体的限制,便于阅卷教师操作,做到给分有理、扣分有据。这不仅对学生规范答题是一个正确的引导,而且还体现了教师评卷的公正性,也有利于拉开考生答题深浅的差距。
二、中考政治发展的趋势
年 10 月,教育部颁发了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学科理论体系,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既然作为中考政治命题依据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那么中考政治的深化改革无疑势在必行。现对未来中考政治的发展趋势作前瞻性分析。
1、考试内容与时俱进。 各地中考政治的内容每年都要进行调整,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的。新的课程计划把思想政治课列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并定位为德育课。新的《课程标准》又要求淡化学科理论体系,体现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基于以上两方面的界定,今后中考政治的功能更加明确: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追逐当年时政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必是当年考试内容的重点。现行教材减少概念,淡化理论体系,增加活动课型。由此考试的内容要大量减少死记硬背的概念,强调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考察的知识点不要求面面俱到,当年的热点问题可以结合教材,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考、反复考,一改过去试卷覆盖面宽、重点不突出的命题模式。只有这样,试卷才能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功能,体现新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宗旨。
2、考试形式因地制宜。 初中毕业和升学必考思想政治课,这个问题不再争论。目前研究更多的是如何考的问题?根据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精神,面对当前教育资源的优化,学校竞争范围的扩大。笔者认为:初中政治毕业考试的命题权应下放到区县或学校,考试形式可采用开卷笔答,学生成绩可由平时和毕业两部分构成,以此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初中升学进行的是选拔性考试,特别是升入重点高中的竞争绝不亚于高考。要做到公平公正地竞争,初中升学政治学科考试宜由地市级组织,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答,集中流水阅卷。这样才能保证考试的权威性和大范围招生的可比性。
3、考试命题以人为本。 中考面对的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学习的科目很多,负担较重。命题一定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避免成人化。不要出偏题、怪题难为学生。现行教材提倡探究性学习,命题也要由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并努力贯彻“教育价值立意” 的要求,有意识地把中考政治作为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最后一次思想教育的机会,努力发挥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德育功能。在取材上,精心选取学生身边的生动事例作为题材;在设问上,注重学生获得正确、积极的认识,引导他们关心、爱护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在答案的设置上,允许答案的多元化和评分有原则的灵活性,鼓励创新。使学生感受到初中思想政治课有趣、易懂、有用,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商会未来发展趋势与改革路径 篇6
(一) 未来三五年内,商会迎来大发展时期,“顶层设计”使商会竞争增多并常态化,超级、精品和新型商会的相继出现,一批“散、小、弱”的商会组织将被淘汰。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该“顶层设计”其本质是“去行政化”。一方面,管理松绑,由“控”转“放”,注册门槛降低,势必出现登记“井喷”的局面,独家、垄断、官方背景商会(行业协会)将会被多家、多元和纯民间的商会所“包围”;另一方面,有的地方默认或鼓励“一业多会”、“一地多会”,社团间竞争增多,局部甚至出现“摩擦、交锋、纠纷和矛盾”。竞争也是个发展、逐优、淘弱的过程,促使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超级商会”快速形成,且最有可能在闽、浙、粤一带或相关联的异地商会中产生。同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将出现一些以“专业、特色和服务”见长的精品型商会组织。另外,一些新型或类似的商会组织,其颠覆思维、创新模式和发展速度,挑战传统的商会组织,代表着未来商会发展方向的前瞻和探索。但“出生容易生存难”,竞争环境也促使一批“散、小、弱”的商会组织被合并、被托管、被淘汰。
(二) 一批全国性商会组织应运而生,商会逐渐获得与行业协会的平等待遇,各类社团组织联盟增多,并从形式走向务实。
行业协会和商会出身不同,隶属不同,待遇不同,但随着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多元化、跨界的集团公司增多和复合型、立体型的行业出现,行业协会正面临失去“行业优势”,地域商会也受制于“区域”和“混业”无法精耕细作。从外部环境上看,行业协会终要实现“一业多会”、地域商会(本地和异地商会)也会实现“一地多会”。从内部机制上,行业协会商会从“一业一会”、“一地一会”到“一会多业”过渡,甚至诞生“跨地域、垮行业”的现代商会。另一方面,有关商会将有可能成为行业协会“一业多会”的发起人、主力军或“竞争者”,有关行业协会有可能也会成为商会的“一会多业”重要合作伙伴、有益补充,一些“超级商会”组织架构中也将会有多个二级行业协会(行业性商会)。商会与协会,真正实现“相互发展,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全国性商会除了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外,其他的少之又少。未来三至五年内,更多类似“中华潮汕商会”这样全国级的地缘性商会将应运而生,与其“另起炉灶”,不如“扶优、扶强、扶特、扶大”,新的全国商会更有可能从有实力、有条件的地方商会“升格”、“扩编”而来,办公地也不局限在北京。
不同的商会协会有不一样的资源和价值。“商会经济”促进了“会上会”、“多会联一会”的产生,诸如:“世界某商大会”、“全国某商大会”、“全国某某商会联盟”等等各类商会联盟、行业联盟(联合会)逐渐增多,将实现无缝隙和无盲区的覆盖,从而更具有战略意义和建设性。
(三)社会新阶层人士引领商会发展,商会平台“政治地位”逐年提升,商会会长和秘书长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会长竞选制”、“秘书长职业化”渐成为趋势。
作为社会新阶层人士,“商会会长”们通过平台治理,愈来愈被“政治青睐”和“政治嵌入”。例如:广东省政协将正式在县一级层面设立社会组织界别。商会会长的头衔具有“溢价效应”,位置将“炙手可热”。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未必是一名成功的商会会长,需要由纯粹的企业家向社会企业家转变的过程。“会长”产生过程也将从“上级(主管单位)推荐指定”逐渐过渡为“公开竞选”,通过“平等竞争、差额选举”票多者胜出,符合现代社会治理机制。商会会长队伍建设是未来较长时期的重点和难点。
新形势下,第一批商会“职业秘书长”(商会CEO)适时涌现,并呈现“高能力、高薪酬、高流动”特点,商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再是天花板,从“社转企、社转研、社转官”或“永久荣誉、终身荣誉、终身顾问”等途径得到解决。商会人才建设不仅注重“稳定性、传承性、可持续性”,更突出“竞优性、职业化、流动性”。
(四) 商会经营和“去会费化”成为商会追求的目标,三分之一的商会将走向“以会养会”创新之路, “完全靠会费”和“零会费”都不是最佳模式。
企业经营的成功不等商会的成功,商会的“非营利性”社团属性决定了要“公益效益并举”。目前,95%的商会基本还是按照收取会员“会费”、“捐赠”来维持运行,商会自身的造血功能乏力。但也有一些商会在“以会养会”上成效显著,为“商会经营”提供了借鉴的样本。今后一段时期,去会费“依赖症”不仅是各级商会会长思考的重点,也是“职业秘书长”必须具备的本领和考核内容。商会通过组织动员、集体谈判、创新服务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使集群效应最大化。商会经营重点应该在“集体性投资、合作消费、政府及第三方购买服务”三个方面,“金融服务、会展、商务推广、活动组织、项目合作、园区建设、物业管理、委托招商、高端培训、游学、中介咨询”等十多个行业领域里有所突破和建树。诸如:一些商会设立了“互助基金、投资基金和公益事业基金”各地工商联商会系统参与创建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完全靠会费”和“零会费”都不是最佳模式。商会会费不会消亡,因为意味着责任、付出和基本门槛,或理解成会员对商会的“众筹”、“购买服务契约”。但商会会费模式的“渐行渐远”,其比例将由占商会收入的100%会下降到50-30%合理区间。如果完全实现“零会费”,将极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是“普惠制大众化”重会员规模数量,以量做文章;要么是“私密性精英型”重会员层次质量,以质做筹码。商会企业化运作要处理好“商会母体与公司子体关系,连续性与可持续性,监督与约束,收益与分配”,不要“重经营轻服务,为经营而经营”而步入“赚钱的机器”的误区,诸如:乱评比、泛赞助,将与商会宗旨背道而驰、与深化改革南辕北辙。
(五)未来商会发展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会员发展、活动、宣传、服务”等日常工作发生革新和颠覆式变化。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思维”将是推动商会发展的创新力量,不仅解决“空间和时间”难题,更能提高“效率和效果”。作为商会要全面导入,与时俱进,借势而为。“会员基础”和“服务资源”取决于“大数据”的挖掘;“商会活动”需要“线上和线下”互动,线上交流做全,线下活动做实;“商会宣传”要借力瞬息万变的“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与精准营销;“商会服务”利用“微平台”更趋于“分众、精准、个性、交互”。
(六)商会立法和理论研究取得突破,商会管理模式将“统一、规范、简单”。
语文教育改革趋势浅议 篇7
语文教育在发展, 社会对人才所要求具备的知识结构也在发展。目前的语文教育虽然仍旧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 但相比之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现在语文教学大纲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把教育目标从培养具有建设者、接班人转移到培养具有健全人格, 具有健康思想感情的人上, 使语文教育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培养基础知识的同时, 保护和引导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成功。另外, 语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载体,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 实际上也在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所以语文教育还担负着传承文化,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感情的任务。与此同时, 还更加注重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只有很好的掌握了语文知识, 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才会得心应手。反之, 则举步维艰。语文也是人际交流的工具, 任何人生存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的, 这得益于交流。而语言又是交流的工具。所以, 语文也是人的生存工具之一。
总体上看, 目前语文教育正经历着巨大的改变。从时间上看, 以往的语文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 语文被简单的看作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从范围上看, 语文教育走出了学校的局限, 任何国家对语文的教育都不是孤立的, 语文教育遍及社会与家庭的任何一个角落。可以看出, 目前语文教育有了两点显著的变化, 也就是:时间上贯穿到人的一生, 空间上贯穿到全社会。
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 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的情况, 更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一点, 从教材内容的组成结构可以看出, 增加了一些更为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现代语文教育包括三个板块:一、课文系统, 二、助读系统, 三、作业系统, 还增加了语文技能等等。传统的观念中, 语文水平多体现对字、词、句的书面处理能力, 而现行语文教育则从不同方面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目前的趋势来看, 语文教育改革仍将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 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发展,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还会进一步加强。
摘要:我国早在汉代就产生了官方开办的学校, 然而一直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其积极作用并不明显。直到隋朝, 科举制度的建立, 确立了以儒家经典为教材, 以读经、讲经、作文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自此以后的一千多年里, 历代文人皓首穷经, 把毕生精力耗费在四书五经里, 不可否认, 在科举制度主宰的一千多年里, 中国人才辈出,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继涌现, 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又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可以说, 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盛是功不可没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 到了近代, 科举制才慢慢衰落, 沦为时代发展的桎梏。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趋势研究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在共同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是体育课程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反映,是保证一定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教学目的的、任务的制约,由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的。结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探讨,可以发现我国体育教学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形式比较单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因此,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势,才能更好地达成体育课程的目标。同时,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观念、新的目标体系和对体育课程新的认识,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和配套的教学方法,对改革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期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我主要采用文献法和逻辑推理法。在查阅我国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献和观察体育课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和体育教学的特点,对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作归纳总结。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判断与看先不演示,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如在完成“制作考生准考证”工作任务时,给出一个工作任务书,让学生清楚本次工作的任务是要制作大批量带相片的准考证。明确任务后,学生先单独思考应如何完成此项任务,接着小组讨论,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如果需要,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但并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从头讲到尾,而是抓重点和难点。
3.3课程的考核
在项目化教学中,工作任务是由小组合作完成的,如果只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的评价,不对每个成员进行有效评价,会导致一些成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保证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的效果。所以,课程的考核要进行全面考核,除了对小组对完成的工作任务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量化和定性的评价,还要对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法。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我国体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各学科教学普遍追求的一种趋向,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同时,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也对培养学生注重参与体育的意识和兴趣,以及体育能力、锻炼习惯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主体性,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由个性。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改革,把教学方法设计的中心由教法转向学法,完成由教授向指导的转变;而在具体实施教学方法时,要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活动变化,善于从体育学习的良性体验入手,激发学生运动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自主的、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仅要求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问题,而且要将教学方法设计的中心由教法向学法转换,由教授向指导转变。
2.注重体育学习全体性的实现。
“全体性”是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平等性,即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每一个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也有赖于“全体性”的落实。“全体性”在体育观念上强调平等而愉快地接受体育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通过体育学习,每一个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性方面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的设计和运用越来越注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在心理上、感情上都获得成功学习和运动乐趣的体验,增强其进行体育学习的信心,在落实体育教学的“全体性”,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
体育教学方法是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总是以特定的教学形式体现,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但是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体育学习的全体性,教师必须综合
4.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办公自动化》课程基于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工作过程组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能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第1版.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第1版.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第1版.
[4]洪霄,付彬,李涤非.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5]姚正武.对项目化教学课改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8).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3.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而且终身体育的实现也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掌握体育学习、锻炼和身心养护的方法和原理,从而具有终身体育的能力。并且体育学习是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性认知,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简单停留在运动技能传授式的模仿、进行被动的体能训练,而是应该加强体育教学中的认知性学习。尤其是在球类项目中,这种认知性学习尤为重要,在进行教学时,通常是以学生对球类运动规律的领会和掌握为主线设计教学的,教师不再是用“分解—整合—分解—……—整合”的教学方法,而是从整体出发,采用“整合—分解—……—整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这个项目由一个完整的认识,并理解该项目中运动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4.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良性情感体验。
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是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它对体育学习活动的引发、保持,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良性学习循环的养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图重新审视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始动机,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包括体育教学方法在内),从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学习需要出发,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发性动机,并通过参与体育运动的快乐、学习成功的快乐等良性体验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动机,进而养成持久、稳定的体育学习动机。
5.教会学生合作,培养学生通过公平竞争而进行有益的合作。
由于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较其他学科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素,因此,通过适当的体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助人为乐等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加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6.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运动本身就充满了创造性和可以创造的因素,在考虑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善于发掘体育教学中的多种创新因素,如动作的创新、运动规则的创新、运动形式的创新、器械的创新、学习方法的创新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现成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而且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体育知识和技术是如何获得的,设计必要的“发现”体育知识的教学环节,留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余地,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允许学生走“有价值的弯路”。
(二)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教学方法总是以某一教学过程为依托的,因此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注重“传技”与“认知”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对一定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体育教学作为学生形成运动技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传授运动技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同时,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这种认知主要体现在身体认知方面,即身体运动性认知。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而且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将来从事进行体育活动奠定能力方面的基础。
2.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学过程。
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在所有学生参与运动时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运动练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避免因身体方面的差异而使练习后成绩的测定掩盖学生努力学习进步的可能性。由于教师对体育课的设计总是在具体的体育课的实施之前的,因此教师应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而且,教师对教学效果的预测总是通过学生的具体练习来检测的,学生的练习又总是在具体的运动场面之中,所以教师对运动场面的设计在教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3.具有共同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
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当中,尽管每个学生的目标不同,学习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即体育课要完成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解决某项运动的关键技术的技能目标,也可能是某些情感目标或认知目标,所以教师应根据统一的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运动场面。
4.教学目标可达成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当中,每个学生由于身体条件不同,对于某些运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同的,倘若在设计运动场面时,使得目标的难度是所有学生都能达成的话,即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运动有良性的情感体验,能够体验到运动成功的乐趣,这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总之,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应该朝着“三个强调”、“五个有利于”的方向发展。“三个强调”为:强调学习的过程,使教学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强调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强调通过各种活动、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五个有利于”表现在: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耿培新.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8,(6).
[4]贾齐.简论体育学科内容确立的规定[J].中国学校体育,1997,(4).
[5]周清远.关于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1993,(3).
改革趋势 篇9
关键词:资源税,煤炭产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 经济增长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自资源税开征以来,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 (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等来不断的完善资源税法规。2011年11月1日, 修订后的资源税暂定条例已在部分地区正式施行。此次改革煤炭资源税并没有列入改革范围, 但是权衡对资源和环境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影响, 煤炭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的山西, 煤炭资源税改革, 必将对山西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必要性
(一) 煤炭资源税按量征收杠杆作用不明显
现行的煤炭资源税采取按产量征收的形式, 致使资源税对市场价格不敏感, 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带来的价格变动以及煤炭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按产量征收使企业在资源开采中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现象。因此, 现行的煤炭资源税仅仅被定位为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资源级差收入的一般税, 并没有运用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 为国家的经济和政策目标服务, 不能起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或者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的作用, 不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二) 税费结构不合理
现行的煤炭资源税额偏低, 地方性收费过高, 从总体上反而造成了企业沉重的负担。煤炭企业除缴纳相关税收外, 还要交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销售收入的1%) 、矿业权价款 (30元/吨) 、可持续发展基金 (19-22元/吨)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10元/吨) 、煤炭转产发展资金 (5元/吨) 和采矿排水水资源费 (3元/吨) 、煤炭企业管理费和矿区管理费等。这不仅不能够充分体现资源的优劣和稀缺程度, 也不能有效发挥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煤炭资源税改革对山西经济的影响
(一) 对煤炭产业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从短期看, 煤炭资源税改革, 必然会普遍增加煤炭企业的税负。由于煤炭是基础能源, 煤炭产品需求具有刚性特点, 即使价格上涨, 需求量也不会有很大下降, 这就使得煤炭企业具有转嫁税负的客观基础。煤炭因税负增加而致成本上升, 一定程度上会通过价格提升来转嫁成本, 会对整个经济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二) 对煤炭产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长远看, 煤炭资源税改革, 有利于国有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配置, 同时有利于合理调节税费结构, 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主要在于煤炭产业内部生产结构的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同时政府的财政收入投资效应的发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当煤炭产业内部生产结构优化得以实现和财政收入的投资效应充分发挥的时候, 山西的煤炭产业将是一个高附加值, 节能高效性产业, 将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 对煤炭产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煤炭资源税的调整, 将使得煤炭产业内部生产结构实现有效整合和煤炭生产企业生产竞争秩序的规范, 必然影响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山西煤炭产业将沿着能源型、节约型、清洁型方向发展, 即高效能源、高回采率、洁净煤生产, 有利于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煤炭企业生产将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 即通过煤炭企业生产有效整合, 有利于增强山西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变山西的煤炭资源优势为煤炭经济优势。
三、面对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对策建议
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是把双刃剑, 会加大企业的税收负担是毋庸置疑的。因此, 煤炭企业必须做好应对措施。
(一) 提高资源回采率
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易消耗性决定了其稀缺性。在有限的开采区域内, 煤炭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产出, 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开采新矿。提高回采率而非开采新矿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企业可以省去勘探、购置新设备等成本, 而对已开采的煤矿进行回采, 也可以增加产出;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 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经济回暖期, 面临增值税和资源税的提高, 煤炭企业必然要努力压缩由此产生的附加成本。企业内部的消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 控制资源的浪费行为。
提高技术水平可以通过购买或技术入股等方式实现, 有自行研发实力的大型企业可以进行自主研发, 并结合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双方面有效的压缩成本。例如在煤炭行业, 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 改造提升山西煤炭及煤层气产业。通过物联网可以缓解煤炭管理和运输效率等难题。同时, 在煤炭行业利用物联网的感知系统可实现对人、物、环境等有效监控和检测, 预防事故。从而实现由间断性检查向连续实时监控的管理模式, 针对关键技术难点, 组建由企业生产技术部门、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另外, 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伴生矿的状况, 对于伴生矿也应当适度采掘, 合理利用。降低资源浪费的重点在于控制整个生产流程。
(三) 整合产业链条, 形成规模效益
兼并重组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提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也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行业的兼并收购比较容易实现, 也较易整合。因此国家鼓励大型煤炭企业收购中小型煤炭企业, 扩大企业规模, 利用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但在兼并时管理部门要注意兼并的质量, 以及兼并以后的合理整合。
煤炭被人称为黑色的金子, 可利用的地方非常多, 但长期以来, 山西省煤炭工业以初级产品加工见长, 煤炭巨大的经济价值不仅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反而给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我们应该努力让这“黑色的金子”散发出更多的光芒。按照“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发展理念, 山西省煤炭工业积极推进煤炭工业优化升级, 坚持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煤建材、煤气化、煤变油等相关产业并举,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目标, 以资源循环利用、多联产、洁净化生产为方向, 构建循环绿色经济体系。
四、结束语
资源税改革是近年税改的重点之一, 既要考虑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又要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 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的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和煤炭企业等利益相关各方都十分重视这项改革, 新一轮的煤炭资源税改革, 对煤炭行业和煤炭企业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各煤炭企业必须做好准备以应对即将来临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发文字号:国务院令2011年第605号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修订后的《资源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发文字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63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发文字号:国务院令[1993]第139号
[4].张月玲, 张玉倩等.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的影响分析.会计之友, 2011 (6)
机械自动化的改革趋势分析 篇10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应用和缺陷,发展与改革
根据目前的机械行业发展来看, 传统的工业领域和新兴工业领域正不断加速机械自动化这一模式的应用和创新, 依靠机械自动化的生产和操作, 提高工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平, 直接影响到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和创新方向, 关系到工业制造领域内经济效率的问题, 因此, 重视机械自动化的技术研究和发展规划, 实现机械制造行业的普及应用, 将是我国机械自动化改革历程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1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1 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机械自动化在工业领域真正开始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时期, 是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著名发明家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发明了单缸单动式和单缸双动式蒸汽机, 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运行可靠性, 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工厂。瓦特改进的蒸汽机中, 运用了多个机械自动控制调节系统:离心式调速器、节流阀等, 而其中的离心式调速器, 便开创了机械自动控制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早期的机械自动化是采用机械或电气部件的单机自动化, 或是简单的进行自动生产线。等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基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出现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化仓库等形式的机械自动化模式, 研制出了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型的柔性制造系统 (FMS) 。在以柔性制造系统为基础的自动化车间上, 加上信息管理、生产管理的自动化运用, 出现了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的工厂自动化。在随后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和创新工作上, 众多工业巨头和国家科技单位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 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工作模式, 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成为今天诸多生产制造行业共同认可的生产技术。
1.2 机械自动化的现状
根据当前世界各国不同行业的机械自动化应用实际情况分析, 各国的机械自动化生产, 大多数还处于机械操作阶段的自动化。中国的机械制造业, 一是在自动化设备数量上较少, 二是自动化水平较低, 三是在种类选择上局限性大, 四是在质量问题上不达标准, 五是在使用范围上不够普遍, 六是在机械自动化与小成本人工生产上相互冲突, 这些较之西方先进国家的机械自动化生产来说, 是远远落后的。就实际情况和国际对比来讲, 我国的自动化技术仍然是处于操作自动化的初级阶段, 无论是机械自动化设备的数量, 还是自动化设备的利用率都很低。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工作上, 我国的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 还没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自动化、知识集成化、智能化等技术。我国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 中小型企业在置备机械自动化设备上存在着资金问题和技术问题;而较大型的企业也因为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的落后和管理模式的局限, 做不到基础性的机械自动化普及和应用。
2 机械自动化的改革趋势分析
2.1 重视机械自动化实用性功能的改革
一是要根据机械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 加强自动化设备的工作效率和自动化技术理念的实用性;二是要借助高新科技, 结合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服务系统, 对使用机械生产和制造的自动化设备, 实现高速运转, 精度检验, 高效生产的工作效率;三是减少工序与辅助时间, 通过各种自动措施, 实现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发展;四是依据不同生产产品、流程的具体要求, 对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整理和调节, 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自动化系统的效能;五是结合多媒体技术, 使机械自动控制模式具备综合处理能力, 在故障诊断, 数据监测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六是在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用户界面上实现可视化、图形化, 让用户可以更方便的进行操作和处理问题, 便于机械自动化生产的及时调整;七是在机械自动化设备上使用更加先进的电脑芯片和控制程序, 在数控程序中安装高性能的PLC控制模块, 使机械自动化应用更加方便;八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 在机械自动化控制的基础上, 实现智能控制
2.2 根据实际生产研究机械自动化技术, 普及低成本自动化技术
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向上, 要根据实际生产要求来进行选择, 尤其是我国这种大中小企业共存的情况, 就更加要结合实际, 注重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实用性, 在对合适的机械制造产品采用相应的机械自动化设备与技术, 保证经济效益的达标。机械自动化的改革需要建立在拥有广泛机械自动化应用的基础上, 只有广泛的运用机械自动化技术, 才能发现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缺陷, 不断改进和创新, 促进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怎样才能降低机械自动化设备资金标准, 就需要发展投资较少、见效较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 适应我国的机械自动化生产实情。
2.3 加强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设备开发, 对外交流合作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改革, 必须做到自身的技术挖掘创新, 不断研制适合不同机械制造行业的自动化设备, 而这些都必须依靠我们的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工作者、机械自动化设备生产商、国家机械自动化设备应用政策共同起作用。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在机械自动化领域上的落后, 要积极参与国际间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探讨, 向国外高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国家学习, 将技术融会贯通,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自动化理论体系。
3 总结
我国要想做好机械自动化工作, 就必须普及机械自动化技术和设备在国家各企业单位中的应用, 借鉴国外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 增加机械制造行业的科技含量, 不断完善和创新机械自动化技术理论, 推动国家机械制造行业的现代化进程。把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心, 以国家政策为发展方向, 坚持技术提高和设备普及相结合, 使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应用工作高速、高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聪慧, 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 2011.[1]陈聪慧, 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2]卢日时, 郭民, 我国机械自动化的若干发展技术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2]卢日时, 郭民, 我国机械自动化的若干发展技术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国外高考制度改革趋势及启示 篇11
【关键词】高考制度;高考;改革
一、国外高考制度改革的三大趋势
(一)统一考试和该校自主招生相结合
综观整个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基本上都是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模式。
美国的教育由各州和地方负责,虽然没有由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但还是有被美国绝大多数大学认可并要求学生参加的、相对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只是它们是由社会上的考试服务机构负责编制试题和组织。这类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有以下两种:(1)学术评估测验(SAT)。SAT 是一种学术适应性测验,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人们常讲的美国高考主要指SAT。(2)美国高校测验(ACT)。此测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此测验的地位与学术评估测验的地位差不多。美国没有统一的招生机构,高校招生享有高度自主权,招生的标准、规模及运作完全是由各校招生委员会自主制定,录取工作由大学自己做主。
日本的高考模式为两次考试:第一次为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第二次为各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韩国的高考主要指引进美国SAT 而设立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和各大学的单独考试。
英国小学6年,初中4年,高中2年。1984年英国政府规定,中学生初中毕业后要参加GCSE 考试,即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从而在英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国统一的中学会考标准。通过GCSE 考试后,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而希望继续进大学深造的学生,继续在高中学习两年,参加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简称A-LEVEL。它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只有在A-LEVEL 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但录取标准的确定等权力仍掌握在高校手中,高校充分享有录取新生的自主权。
(二)考试内容、方法综合化和考查过程化
在实践中,人们对考试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总结,任何一次和单一的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都无法完整科学的评价一个学生,因此人们综合多方面的考试内容和方法以全面考查。如英、法、德、日等国的考试科目除了统一的必考科目外,考生和大学的自选考试科目也很多;考试形式除笔试外,也增加了小论文、面试、口试、实验等方式;考试内容也是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都结合起来。
为了改变“一考定终身”,对学生的考查表现出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许多国家把中学学习成绩和毕业会考成绩作为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如韩国1980年以后,高校录取就要参照中学成绩,并规定高中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不能低于20%;德国大学入学考查中,高中学习成绩占了总成绩的三分之二。
(三)录取标准科学化
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再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唯一标准,而是综合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中学平时成绩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考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德国大学入学资格的获得,高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3,而高考成绩只占1/3。在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的依据是综合考评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高中平时成绩、社会服务活动表现以及学校推荐信等。就像哈佛招生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来信时写道:“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 或ACT 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因素诸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澳大利亚首都区大学录取标准是以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录取分。
各国高考都力避“分数至上主义”的弊端,通过改革,采取多种方式选拔学生。如韩国目前大学新生录取的途径有:通过大学修学能力考试和各大学举行的自主测试录取,占60%多;通过“特别选考”进入大学的特长生,占35%左右;被大学提前录取的学生,占5%左右。
二、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限,允许考生自主申请高校
国外的经验表明,大多数的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都进行自主招生,以此来选择适合教育培养的学生,保证培养质量和特色;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申请就读适合的高校。这有助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也有助于高校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0%,高校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对自身的声誉也更加珍惜,因此,高校自主招生不会带来不公正,相反,更加透明、公开、民主的自主招生将促进高校自律,有助于遏制腐败。
(二)改革传统高考制度下的人才评价模式
变革评价形式。应在知识测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面试、实验测试等评价形式,以利于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学生充分发挥;同时,改革僵化的总分评价模式,对在某个科目、某项能力上有特长的学生实施客观的评价;还要在一年中举办多次考试,让学生选择其中最为满意的一次成绩,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
增加评价内容。除了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评价,还要选择恰当形式对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思想道德素养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录取过程中,可以把学生的论文、作品、实践报告、学校评语等多项内容纳入考查内容。
延伸评价过程。不仅要对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进行评价,还要对考生整个或较长阶段学习生涯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把握,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会考的成绩、高中历年的成绩单等应纳入考查范围,以此保证评价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杨光富.美国高考制度的三大特色[J].中小学管理,2003,(5):55,56.
[2]刘学伟.法国高考制度改革简介[J].教育与职业,2003,(11):56,60.
[3]伊怀杰.以色列的高考制度[J].语文教育与研究,2000,(15):18.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篇12
1“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被称为“举国体制”,它原有的含义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的政府领导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相结合的体育管理体制,是属于混合型的管理体制。这种体育管理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组织形态的丰富化,“举国体制”凸显了很多的弊端。
1.1体育管理模式单一僵硬难以满足人们群众的体育需求
“举国体制”下的体育管理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僵硬化的体育管理机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体育的社会服务性难以真正凸显出来。因为在管理的过程中,政府过分强调自身的作用,过分突出管理的计划性,在具体的管理中还容易形成一种政府的垄断行为,不利于这项公共事业的有效开展。此外,由于这种管理模式的计划性与政策性,导致在管理中很难真正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难以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来进行体育事业的运行与开展,体育服务的质量不高。
1.2体育管理的主体单一限制了其他团体的有效介入
体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在体育管理中,政府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也不能否认社会团体的作用。他国实践证明,通过社会团体参与体育事业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的水平,能够充分发挥管理的效益。但在我国体育事业的管理中,由于“举国体制”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我国体育事业的管理主体基本为政府部门,社会团队进入的渠道不开放,社会团体的作用被严重忽视。
1.3过分追求竞技结果,与大众体育产生严重的鸿沟
“举国体制”的管理体制下,我国体育事业难以按照正常的科学的发展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过分强调竞技结果,“唯金牌论”甚嚣尘上,不利于大众体育的开展, 与大众体育倡导的“全民健身”理念存在严重的冲突,这就造成了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之间的比例失调,使体育无法按自身规律发展。
2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过渡中,我国体育事业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事业开始逐步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体液事业的性质和功能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2.1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是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
在“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体育管理的主体为政府部门,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指令来直接干预体育管理,护士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在管理中缺乏市场需求的考察等。但随着体育事业的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朗,我国体育管理的主体开始逐步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社会团队参与进了体育事业的管理,并成为体育事业管理的执行者,政府部门退居幕后,成为体育事业方向的调控者、引导者。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协调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能,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能够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中,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作为执行者的社会团队,在管理中,代行政府先前的职责,对体育事业的各项具体业务进行科学管理,有效运行。这种管理模式淡化了政府的行政干预力,但并没有淡化了政府的作用,政府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仍然发挥着“提纲契领”的职能,有效地督促与指导社会团队进行体育事业各项业务的专项管理,同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投入,或者帮助社会团队有机处理管理中的各类复杂又矛盾的关系,便于管理的实施, 最终促进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2“小政府大社会”实现了体育事业的扁平化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的性质从事业向产业变换,政府在体育管理中的职能被淡化被分解,体育事业开始逐步走向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繁多的程序,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巩固了管理的质量,明确了管理的方向。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真正将体育推向了市场,将地方体育事业的管理权力交给了地方政府,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体育事业中的管理权限合理的划分。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中央政府在体育事业管理中的主要力量,释放了中央政府的压力,确保中央政府可以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如何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方向转变,同时也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体育事业管理中的职能,确保地方政府可以将精力投入到全身体育事业的管理中,更好的促进人们健康运动、快乐休闲的全民体育风潮的开展。
2.3不断健全体育事业管理的各项机制,做好评估监督
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完善的体育事业管理机制,能够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伴随我国体育事业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转变,我国体育的各项管理机制也在不断的完善,并在完善的过程中越发体现市场经济的特色。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首先应该构建完善的目标管理机制,根据体育事业自身的特点,根据体育事业的性质,根据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阶段等,制定体育事业的管理目标,根据体育事业的管理目标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并在管理中要不断的细分目标,不断的理清管理顺序,提升管理的质量。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还应该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政府部门在宏观调控中,要根据评估机制,并辅之以科学的监督机制,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及时审核社会团队在体育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体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2.4实行体育事业管理法制化,促进体育事业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淡化,社会团队在管理中承担着主要的执行任务,但社会团队的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团队在体育事业的管理中容易出现诸多的问题,如果没有匹配的法律体系予以规范,那么体育事业的多元化管理势必会漏洞百出。 更主要的是,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体育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体育产业化和国际化趋势并重,我国体育在走出国门时,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法律作为支撑,将无法保障我国的体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在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实现体育管理的法制化。
3结语
一直以来,“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模式僵硬化、单一化等问题凸显,体育管理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群众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逐步从事业转向产业,体育管理体制的模式也开始丰富起来,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高效化、机制化、法制化等,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我国传统经济开始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实体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传统的体育管理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个全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提法,正是对政府有可能把一部分权力和利益移交给社会这一趋势的形象描绘。在国家总体结构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体育再也不可能躺在计划经济的摇篮里高枕无忧了,在改革浪潮冲击下,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改革趋势】推荐阅读:
金融改革与发展趋势08-12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07-19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05-29
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08-09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论文07-02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08-25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所在学校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09-25
应急趋势07-15
下降趋势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