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支持(精选10篇)
软件支持 篇1
摘要:针对已有的活动的描述中把活动作为可再分的复合体,没有分离活动和活动间关系和没有清晰描述活动间复杂关系等问题,将活动作为不可再分的原子个体,采用STECA规则对活动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在应用中表现出了定义清晰,易于复用的特点。
关键词:活动,复用,STECA
0 引 言
软件过程定义是开展以过程为中心的管理和过程改进的起点,但是定义一个软件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研究指出为一个CMM的KPA制定一个过程需要800到1000人时[1]。而且由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特殊性,必须为每一个软件开发制定一个开发过程。这不但造成了软件过程定义效率低下,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有的企业不愿意开展软件过程改进,也有的企业在改进的中途就放弃了[2]。过程定义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过程改进运动的开展。软件过程复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复用不但可以减少创建过程的费用,而且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和时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软件过程复用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的关注。Rollenbach和Frakes的研究指出,采用复用的方法创建一个过程开销只有重新创建一个过程所需开销的1/10[1]。
根据软件过程的定义[3,4,5],软件过程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通过执行这些活动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活动体现了过程的目的和功能。而且在不同的软件过程定义中往往具有活动稳定,而活动间关系易变的特点。在已有的活动定义中,往往把易变的活动间关系作为活动定义的一部分,一旦活动间关系改变必须重新定义活动,使得活动的定义无法被复用。图1中描述了一个传统的过程元模型[6],在此元模型中,子过程(Sub-process)作为过程的元素存在,同时子过程也是一个过程,包含活动及活动之间的迁移关系和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复杂活动由简单活动和活动间的迁移关系和依赖关系组成。这种表示法在区分子过程和活动时将出现困难。为了清晰描述的需要,必须要区分子过程和复杂活动。
为了支持复用,本文中把活动作为过程的最小组成单位,活动不再区分简单活动和复杂活动。在定义活动结构时,把依赖关系从活动的结构中分离出来,从而可以得到相互独立的可复用活动元素。通过这种方法定义的活动可以作为复用的基础,通过重新定义活动间的关系可以实现活动在多个过程中的复用。对于活动间的复杂联系采用STECA规则进行描述,不但可以描述活动间存在联系,而且可以清晰地描述联系的属性,包括顺序和条件等。
1 活动结构分析
本文把活动作为组成过程的最小单元,是不可再分的。同时规定每个活动只包含一个操作(action),这样规定的好处是方便描述和建模,因为如果一个活动过于复杂同时产生多个产品或中间产品时,在划分子过程边界时就会碰到困难。活动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执行它们可以实现过程的功能。因此,活动的功能就是对某个输入进行处理,生成符合要求的输出,由此可以确定作为一个完整的活动结构最主要应包含输入、对输入的操作和输出。
· 动作 动作是对某个输入产品进行的操作,真正体现了一个活动的功能。
· 输入 指提供给活动由活动处理或参考的软件制品。输入的内容和活动处理的内容并不相同,有些输入只是供活动执行时参考, 活动并不直接对其进行处理。比如测试时提供给测试活动的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等,这些文档只作为参考,测试活动并不对其进行处理。
· 输出 指由活动处理后得到的产品,可以是可交付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
活动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活动间的关系比活动和其他过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其复杂性是软件过程复杂性的主要体现。软件过程定义和建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清晰、直观地描述活动间的关系。而且活动间关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其非线性上,当一个活动执行完以后,要根据条件判断才能确定接下来要执行的活动。比如在开发过程中,某个文档审查通过和未通过,其后继活动是不同的。活动间的关系主要包括顺序关系、与连接关系、或连接关系、与分裂关系、或分裂关系和循环关系, 如图2所示。
2 活动间关系的描述
2.1 STECA规则介绍
活动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很难用简单的线性关系进行描述,过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使用简单的迁移只能表示活动间存在着某类关系,并不能真正描述出具体的关系类型。本文中采用扩展的ECA规则对活动间的关系进行描述。ECA规则的含义是:当事件E发生并且条件C满足的情况下,执行动作A[7]。ECA的语法描述如下:
rule:=When <event> If <condition> Do <action>
但是这种简单的ECA规则显然无法满足描述活动间关系的需要,由于本文把活动和活动间的关系分离形成了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而规则必须要有调用者和作用对象,也就是说要表示规则由谁调用,对谁施加定义的操作。为了符合描述的需要,本文把ECA扩展为STECA,即具有主客体的ECA规则。一个STECA规则是一个五元组R=(S,T,E,A,C),其中:
S 规则主体。发出事件或调用规则的实体,在过程定义中就是调用规则的活动。
T 规则客体。规则中动作的实施对象。
A 规则动作。应用规则对规则客体执行的操作集合。
C 规则约束条件。对规则执行的约束集合,必须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执行规则。
E 触发事件。触发事件是决定是否执行规则的判定条件,即当产生的事件和规则事件吻合时,才触发规则的执行。
本文中定义STECA的格式为:
本文约定一个规则只有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根据主体和触发事件选择相应的规则,用规则中定义的动作对客体实施相应的操作。
2.2 规则事件和动作定义
为了规范化描述的需要,如表1所示定义规则的事件。
finish结束表示一个活动执行完成,并不关心其成功还是失败。而success和fail是指活动执行完以后,要根据执行情况判断其成功还是失败。比如测试通过还是未通过,就可以用success和fail表示。当执行情况超过两种,无法用success和fail表示时,可以采用事件和约束条件共同确定采用的规则。如表2所示定义规则的动作。
上面只定义了几个简单的规则事件和动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定义事件和动作类型。
2.3 活动间关系的描述方法
接下来详细讨论如何利用STECA规则描述过程间的各种关系。对于顺序关系,主要是描述活动在执行中的先后关系,活动Act1和Act2的顺序关系规则可以表示如下:
上述规则描述了当活动Act1执行完成后发出了finish事件,通过调用RuleName1规则激发Act2的执行。
活动间的与连接关系,其实是活动间的同步关系,即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完成才能执行后继的活动。为了表示这种关系,必须要增加一条同步规则,由同步规则判断是否所有的前驱活动都已结束。比如要描述活动Act1和Act2都结束后才能执行Act3,规则描述如下:
对于或连接关系类似于与连接关系,只需把条件中的与关系改成或关系:
即只要Act1和Act2中任何一个完成即可激发Act3。
对于分裂关系,即一个活动执行完以后可能同时执行几个活动、或者只能执行其中的一个活动。使用STECA可以方便地表示这三种关系,只要在条件中进行判断即可。比如要表示只要活动Act1执行结束,同时执行活动Act2和Act3,可以表示成两条规则:
而要表示二选一的选择关系时,可以使用事件判断完成。如要根据Act1的执行情况判断接着要执行的活动,比如Act1中条件为真时,执行Act2,否则执行Act3,可以表示为:
对于有多个选择时,处理方法相同,只是要在条件中分别列出所有可能的判定条件,根据事件和判定条件综合确定接下来要执行的活动。对于循环关系,即某个活动可能重复执行,直到某个条件满足为止,规则类似于选择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目标活动为主体本身。
使用扩展的STECA规则可以方便地描述活动间各种复杂的关系,而且采用如上形式表示活动间的关系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这种表示法和政策(policy)表示法是兼容的。政策最初用于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路由选择,现在已逐渐用于其他领域,比如Agent系统中的服务选择等。政策除了具有路由选择功能外,授权政策还提供了对各种资源访问进行权限控制的有效手段。在软件过程中,活动间路径选择非常类似于网络中的路由选择,只是更加简单而已。因此,通过和政策兼容的规则表示活动间的路径选择关系,可以方便地为将来创建自动化过程支持环境服务。
3 描述方法的实现
由于STECA规则具有规范的描述形式,可以使用XML作为STECA规则的实现方式。下面演示了用XML对STECA规则进行描述。
其中process表示规则所属的过程,在实际使用时,需要为每个过程创建一个STECA规则集,用来描述过程中活动间的关系。由于一个过程包含多个活动,因此需用多条规则描述活动间的关系。rule name表示规则名称,subject表示规则主体,event表示触发规则调用的事件,object表示规则客体,action表示规则采取的操作。
4 结 论
过程定义是软件过程改进的起点,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活动及活动间的关系,活动及活动间关系体现了过程的功能。本文在对活动结构进行抽象的基础上,采用STECA规则对活动间关系进行描述。这种描述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描述活动间各种复杂关系,采用XML作为实现手段,由于其采用了规范的描述形式,支持共享和检索,而且可以被标准推理器识别并进行推理。
参考文献
[1]Hollenbach C,Frakes W,Software process reuse in an industrial set-ting,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Reuse.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1996:2230.
[2]SEI.Process Maturity Profile of the Software Community1999Year End Update.SEMA3.00,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2000.
[3]朱三元,钱乐秋,宿为民.软件过程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R MI.Toward a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software process modeling ap-proache,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37,1995:2363374.
[5]Paulk MC,Charles V.Weber,Key practices of th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sm,version1.1,Technical Report CMU/SEI93-TR-025,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Pittsburgn,1993.
[7]Thunem S.Process Modeling for Process Improvement—AProcess Con-formance Approach.PhD thesis,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7.
[8]姜跃平.Eca规则的模型和行为特定理论.软件学报,1997,8:190196.
软件支持 篇2
甲方:项目联系人:地址:邮编:电话:邮件:
乙方:项目负责人:
地址:邮编:
电话:邮件:
上述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进行软件技术支持事宜达成以下协议。双方
申明,双方都已理解并认可了本合同的所有内容,同意承担各自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忠实
地履行本合同。
第一条甲方委托乙方为甲方网站进行有关的技术支持的项目内容。
第二条 乙方承诺在履行合同时不会进行有损甲方形象、声誉等的行为。
第三条 甲方网站资料(如文章、图片等资料)由甲方自行上传。
第四条本合同网站项目建设完成后,甲方享有委托乙方创作的全部网页(包含文字、图画
及其组合)的版权;网站项目中相关程序、文件源码的版权属乙方所有,但乙方授予甲方对
该等程序、文件源码的使用权。未经乙方许可,甲方不得公布文件源码,不得复制、传播、出售或者许可他人使用本合同标的作品及其程序、源码等。乙方可以在业务范围内使用以据
本合同委托创作的作品。
第五条双方当事人应当保守在履行本合同过程中获知的对方商业秘密。
第六条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还应赔偿损失。
第七条双方当事人对本合同的订立、解释、履行、效力等发生争议的,应友好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双方同意向乙方主要营业地(福州市台江区)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八条本合同经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并盖章,自签订日起生效。
第九条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技术支持内容、协议金额。
1.项目内容:长乐消防大队软件技术支持服务
2.协议金额:
软件技术支持服务费用:整,元;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日期:日期:
请支持你的软件提供商 篇3
甲骨文控告SAP,起因在于SAP收留了一些前仁科员工,这在甲骨文看来,是它登上垄断地位的一大障碍。作为消费者来说,要让市场上有多种产品可供选择,就应该站起来保护自己的软件提供商,这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利益。
当网上流传着甲骨文起诉SAP的消息时,我想到了仁科,还有Tammy Wynette那首老歌《支持你的爱人》也不断在我耳边回响。
好不容易才让那首歌停下来,现在我又想到了几年前对甲骨文做过的一个调查,其中一位CIO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不知道Larry Ellison(甲骨文的CEO)的敌人是谁,恐怕正是我们自己”。这句话不断在我脑中浮现,嘿,伙计们,你们确实应该静下心来,看看现在究竟发生了什么。
尽管是甲骨文在抱怨SAP的侵权行为,但就我的理解,从IT购买者的角度来看,甲骨文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我认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仁科使甲骨文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所以甲骨文就利用其雄厚的财力对仁科进行恶意收购,吞并了这家公司。这就使你们,消费者,少了一种选择。消灭一个竞争对手后,甲骨文的财务状况有所改善,但对你们的利益却并非如此。
据我所知,很多人都反对这一收购。为了增加市场机会,SAP雇佣了一些前仁科员工,为仁科的产品提供服务。至少,你们可以通过登录仁科支持网站获取所需信息,同时也让那些不愿意为甲骨文工作的人有点事做。
显然,现在这些SAP员工的做法是不对的,但同样明显的是,这符合他们所支持的IT组织的最大利益。如果没有甲骨文的恶意收购在先,这一切也就不会发生了。
如果陪审团明白事情的起因,他们很可能驳回原告,站在被告的一边。但从某种角度来说,消费者如果希望市场上有多种产品,就应该站出来保护你们所选择的软件商,或者选择那些更加懂得自我保护的软件商。
市场上有一个有趣而独特的现象,那就是一家公司绝对不会去保护另一家公司。如果你的软件提供商陷入了困境,即使你很喜欢它,你也不会去帮助它解决问题,而会去选择另外一家公司。虽然新的软件商会对你感恩戴德(这可能会使微不足道的商业关系转化为一生的友情,或者随便你怎么说),但考虑到更换软件提供商的高额成本,我还是不懂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我只能将这些都归因于风险。
但如果市场上的选择减少到2~3种又会有什么风险呢?现在看来,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企业产品提供商可能很快就只剩下3家:甲骨文、IBM和微软。他们很可能时不时地攻击对方,但甲骨文的战略是坚持到最后一刻,这意味着这一数字还可能继续下降。
我们经常批评微软,但冷静地想一想,如果甲骨文处于垄断地位,他们为所欲为,肆意收费,以提高企业收益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如果说IBM在垄断位置上的表现不佳,微软的表现糟糕,那么甲骨文很可能就更差了。
软件支持 篇4
虚拟企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它是指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 为赢得市场机遇, 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只保留各自的核心能力, 将其它的功能通过整合企业外部资源的多个法人主体, 组成无明确边界的暂时性的企业联合。
虚拟软件企业是虚拟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软件行业的应用, 它是由多个软件企业根据能力互补的原则, 彼此贡献核心竞争力, 集合优势资源和专门知识, 为了共同的软件开发或服务目标而组建的一个分布式协作联盟。
虚拟软件企业的特征
1.市场渗透能力强。虚拟软件企业是一个全球性网络, 每一个成员都为其它合作伙伴提供进入某一市场的桥梁, 因此它的市场渗透能力很强。
2.虚拟化程度高。在虚拟软件企业合作伙伴之间传递的主要是信息流, 几乎没有物流, 合作伙伴之间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进行沟通, 动态性和虚拟性程度高。
3.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虚拟软件企业各个合作伙伴都专注于自己的特长, 充分利用合作伙伴关于客户的知识, 不断提高产品或服务品质。
4.管理过程灵活。虚拟软件企业合作成员的组织结构和类型存在很大的差异, 软件的开发、管理过程也呈多样化, 因此为了驱动合作, 虚拟软件企业的管理过程是高度灵活的。
5.对等沟通的嵌入式合作。虚拟软件企业中成员之间的合作是嵌入式的, 每个合作成员都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或资源。同时, 每个成员都依赖于其他没有受到严格控制的独立的合作者, 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对等的。
虚拟软件企业中介
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虽然为全球范围软件企业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可能, 但是由于国际互联网中的企业资源信息量庞大, 要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上找到从未接触过的合作伙伴是很困难的。再者, 互联网的普及虽然使得虚拟软件企业的盟主企业选择的范围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能获得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 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带来了许多问题。地理位置分散的软件企业之间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也是不安全的。如何甄别企业信息的真伪, 迅速搜索到有效信息并将其有机地组合, 组建高效率的虚拟软件企业是对盟主企业的严峻考验。在这种背景下, 虚拟软件企业中介就出现了。
中介, 是一种向客户提供中间代理服务的机构, 它本身虽然并不能直接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物品, 但是它能够替你寻找并安排这些服务和物品, 供客户选择并决定。虚拟软件企业中介本身同样不提供软件开发和维护等服务, 只是利用自身优势获得的资源, 帮助软件项目需求双方 (多方) 组成并维系联盟。为了使有需求的企业能够快速找到联盟企业的资源信息, 虚拟软件企业中介要存储大量软件企业的信息, 并且对这些信息的真伪加以甄别。软件企业信息量的多少、是否真实和覆盖范围大小将影响虚拟软件企业中介的服务质量。通过智能搜索引擎, 虚拟软件企业中介向查询企业提供其它软件企业的较全面的信息, 并能辅助企业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为了保证管理的有序和服务的质量, 虚拟软件企业中介的管理方式可考虑采取会员制, 吸纳企业以会员资格加入。虚拟软件企业中介在对虚拟软件企业的建立、运行和解散的事务处理过程中, 要进行监督, 要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 以使在虚拟软件企业中介支持平台上的虚拟企业联盟稳定运行。
虚拟软件企业中介的作用
1.有利于虚拟软件企业的软件企业充分发挥优势, 获取新知识, 增强自身能力。我国大多数软件企业虽自身力量弱小, 但仍有某些方面的优势, 可以与“人”合作, 通过“优-优”或“强-强”联合实现共同发展。通过虚拟软件企业的组织模式, 软件企业参与到软件项目的合作中来, 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同时也能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使自身的实力得到增强。
2.有利于虚拟软件企业进一步发展。软件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要素。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市场上的份额偏低, 仅占1.1%左右, 这与目前我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并不相称。因此我国的软件企业应紧跟国际市场的趋势, 努力加入到国际化的软件开发中去, 不但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软件技术方面的差距, 还要在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
虚拟软件企业中介提供的服务
虚拟软件企业中介提供怎样的服务才能有助于虚拟软件企业的组建和运作, 才能真正起到促进我国软件企业发展的作用?
1.信息中介——基础服务。中介的桥梁作用是虚拟软件企业中介基本的功能和业务领域。作为中介组织的立足之本, 提供信息中介服务是其基础性服务。虚拟软件企业中介掌握了大量的软件企业信息, 通过智能搜索引擎, 可及时有效地向查询企业提供其它软件企业的较全面和可靠的信息。
2.辅助决策———拓展服务。虚拟软件企业中介不仅是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桥梁, 而且它还可进一步拓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 积极服务于虚拟软件企业的组建和运作, 这样无论是对虚拟软件企业还是对虚拟软件企业中介自身而言都有好处。
3.调节稳定合作关系———保障服务。在虚拟软件企业运作过程中, 各个企业出现分歧和矛盾可以通过虚拟软件企业中介进行调解。虚拟软件企业中介作为双方或多方都信任的“第三方”, 应能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 提高虚拟软件企业组建运作的成功率。
4.监督和评价———后续服务。在虚拟软件企业的组建和运作过程中, 虚拟软件企业中介对联盟内各个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 并且企业的表现将被虚拟软件企业中介通过一定方式反映在对企业的评价中。虚拟软件企业中介对每个企业的评价, 被所有的企业或客户看做对该企业信誉的度量参考之一, 它对虚拟软件企业的监督和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虚拟软件企业中介的支持系统
1.支持系统的特点。虚拟软件企业中介作用的发挥必须依托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 否则即使掌握了大量软件企业的信息也会由于开放程度不够和效率欠缺而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构建支持系统有助于有效推进它的实际应用进程。虚拟软件企业中介支持平台的特点:一是开放性。注意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服务的快捷性, 必须保持与外界信息之间的交换, 这是一种开放式的信息系统。二是及时性。虚拟软件企业中介所掌握的软件企业信息必须经常更新并有效保存, 并且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检索。三是数据的广泛性。为收到更好的服务效果, 虚拟软件企业中介要广泛收集并整理大量的软件企业信息, 以达到更好地为软件企业服务的目的。
软件技术支持工程师的具体职责 篇5
1、网络建设和管理;进行网络架构的规划、设计、调整、性能优化;
2、网络环境的管理,配置,排错,维护;
3、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管理,提供网络设备维护方案;
4、网络安全,网络质量及网络设备的监控,生成网络质量报表;
5、建立完整的网络系统文档;
6、协助办公网络环境的维护,终端设备的维护。
任职要求:
1、大专以上学历,一年以上网络管理、服务器管理相关工作经验;
2、熟练掌握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库;熟练配置、管理及维护各种应用服务;
3、精通网络管理、网络规划,熟练配置、管理及维护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
4、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对病毒防护及查杀、网络安全的防范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软件支持 篇6
20年前,人们希望可以从文件堆积成山的办公环境中摆脱,所以出现了办公自动化。随后人们希望能在不同的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互通有无,打破信息孤岛、应用孤岛、 数据孤岛等困境,所以出现了协同办公。现在,人们希望可以随时随地去办公,不再局限于办公桌,因此,移动协同办公软件也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仅仅实现协同办公,已经不能迎合和满足企业效能管理的需求。因此,通过分析当前协同管理软件的现状,结合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背景,对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意义体现如下:
1、理论意义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是站在整个企业的层面上。在深入研究了移动互联技术、协同管理理论、协同管理软件及其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模型,可以丰富和完善协同管理理论和技术,更新当前移动互联新趋势下对移动协同软件的认识。
2、实践意义
针对协同管理软件行业和软件产品,结合移动互联技术迅猛发展的特点,以企业组织协同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从软件供应商和企业用户不同视角,提出关于发展和应用移动互联下的协同管理软件建议,希望能对它们的经营发展和管理模式转型提供帮助。
二、移动互联技术与协同管理软件简介
1、移动互联技术
移动互联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与固定的有线网络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接入网络和终端设备上,以及由于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有功能所带来的应用。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最具有创新活力和超大市场规模的一个新领域。
据统计,中国的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1.5亿,这个数字排在世界第一位。更惊人的是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超过了六个亿,和这个数字相比较,1.5亿还不到三分之一[1]。这表明手机已经积攒了大量的用户。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应用服务的市场,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移动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急剧上升。因此,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相结合是大势所趋,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属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时代即将到来。
2、协同管理软件
协同管理软件,是指那些以协同的理念为基础、以团队协作为目标的管理软件。我们关注的是专门的协同管理软件,而不是那种泛化的协同软件。
协同管理软件是协同办公软件的深化。它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应用价值:
(1)信息迅速传达到所有的目标人员:通过在协同管理平台发布通知、制度和办事流程等并且设立查看权限,使所要传达的信息能迅速传达到全球各地的移动办公的人员;
(2)规范流程、减少人为失误:使用协同管理软件可以梳理企业组织的流程,把流程的各种规则固化,让大家去按系统流程工作,每个参与流转的人不需要去记忆这些复杂的流转规则,减少用人脑去判断流程的方向,从而在复杂的流程中减少失误;
(3)实现全方位的IT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有CRM软件可以进行客户管理,有财务软件可以进行财务管理,有ERP软件可以进行生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有人力资源软件可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管理软件可以建立客户管理、资产管理和接待管理等任何需要的管理系统,并且可以随时对这些应用进行调整;
(4)沟通成本低、方式更丰富,效率更高:通协同管理软件可以打破组织与地理位置边界,员工可以通过邮件、 平台、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并且把信息推送给用户, 丰富了沟通形式,效率大大提高。
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深化和拓展协同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同时需要将移动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协同管理软件中,于是便催生了新一代的协同管理软件 ――移动协同(管理)软件。
三、移动协同(管理)软件
1、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产生
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催生了协同时代的来临,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技术与应用为代表的IT发展趋势,对企业管理软件在新领域上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软件也面临互联网大协同时代创新突破的挑战[3]。
企业的协同管理软件,即采用Inter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地共享和交流信息,高效协同地工作;协同管理软件抛弃过去复杂和低效的手工方式,实现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效能[2]。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是即时协同办公系统的核心节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把移动互联技术与协同管理软件相结合,就自然孕育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鉴于业界习惯简称其为移动协同软件,而实际上指的是移动协同管理软件。为了区别于前面提到的移动协同办公软件,又与业界的习惯基本符合,本文使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叫法。
比较一下:长期以来,协同办公系统主要依靠连接互联网的PC终端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然而,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3G网络的全覆盖,无线带宽的增加再加上网速的提高,使得企业的协同办公能够顺利通过PC延伸到手机终端载体上,实现更快速和高效地沟通交流,提升企业办公效率。移动协同办公软件就是在OA系统中把即时通知及提醒功能完整地融合进来,当有新的邮件或者公文到达、会议临近、或是有其它紧急的待办事项时, 系统就会按照设定,及时并准确地以发送短消息或其他便捷的方式提示企业用户[4]。而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针对企业的日常办公、各部门之间协同、公文流转,基于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来实现的应用系统。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可以为企业中的手机用户提供一个即时、 便捷、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管理平台,降低了沟通成本,缩短了企业内部工作流程时间,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管理效能。协同管理软件具有泛社会化、移动化、平台化和服务化等特点,并能够对各个细分单元进行良好地整合,加速组织上高效运作的运营模式的转变。
2、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概念模型
移动协同 (管理) 软件的目的就是在人机交互的环境下,实现对群体协同工作的友好支持,所以系统的要点集中在通信、合作和协调工作上。通信是指分布在各地、不同时间点的用户之间进行的网络通讯和连接的过程;协调和合作就是我们所说的协同,是指群体成员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为完成某一项共同任务而通力合作、互通信息,简化流程,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任务得到更好更快地完成。
结合近几年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发现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网络、移动应用、信息数据四大核心技术作为支撑,打造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拓展与提升协同管理软件的性能,加速企业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我们认为,移动互联技术对企业协同管理工作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如下4点:
(1)移动终端设备
包括移动手机终端和Pad,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公文的流转、制定计划和流程、发布公告、以及实现对会议和邮件的管理。
(2)3G网络
广阔的覆盖面,能够有效地覆盖到全国各地,确保企业用户不管在何处都能利用移动终端来处理事务。
(3)移动应用
借助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特点,进行现场的任务管理、 信息交流、信息沟通、实时监管、系统管理。用户在路上、在家里、甚至在出差的过程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处理相关业务。
(4)信息数据
协同管理系统(注:协同管理软件的学名)作为强大的后台数据分析中心,有效地支撑了移动互联系统的单点登录、业务融合、综合分析、统一管理,促进各功能模块间的有机衔接,支撑企业管理工作的整体提升。
综合以上,本文认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协同管理系统的移动应用软件,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协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实现移动管理。
3、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物理模型
参照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User-Centered Design,简称UCD)理念,移动协同(管理)软件要时时刻刻把用户放在首要位置,围绕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来优化交互界面,而不是让用户改变他们的使用习惯去适应软件开发者的想法。下面我们给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物理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
作为一个实现移动协同管理的软件系统,在移动终端上应以协同任务的管理和跟踪为核心展开(如图2所示):
四、关于发展和应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建议
1、针对软件供应商
管理软件的设计要结合企业的运营本质出发,通过研究企业组织的行为管理模式,展开功能设计与管理理念创新。
(1)从企业目标的角度为企业量身打造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谋取利润,创造商业价值,并担负适当的社会责任。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肯定会根据自身设定不同的经营目标。确立企业当前的经营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由此切入可以展开经营管理行为。而协同软件公司顺理成章地也要以企业的目标为第一要义去为企业设计相应的协同软件。
企业的有些业务流程是固定不变的,但有些业务流程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及时地对自身策略进行调整, 在优化自身策略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市场的变化。在遵守法律规章的前提下,及时调整各部门和各种岗位,以达成以协同目标为中心,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用户的有效沟通。协同软件公司应该抓住企业这个脉搏。
(2)企业管理软件设计要以“人”为本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任务最终也需要人来完成。通过组织机构设置岗位,分配权限,业务工作自动推送给相关的组织和人员。不管是目标还是执行,都要依赖于组织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这是企业工作和管理的基础。团队的构建可以根据企业的策略进行灵活调整,并实现跨部门、跨企业甚至是产业链调整的联动合作。
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会积累很多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培训资料等。让员工从这些企业知识受到鼓励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企业不仅需要知识,还要具备自身的文化特质,建立属于自己所独有的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让文化显性化,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所有业务工作都应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3)管理软件设计善于抓住用户心理
用户心理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对应着用户心理的顺应和吸收的特点。当用户在使用新的产品的同时,即用户被来自外界的新事物所刺激,这时用户的心理将会发生顺应或吸收新知识的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软件供应商应当改进系统的设计去适应用户的心理,这样就能更好地去适应用户,满足他们的需求。
2、针对企业用户
协同管理软件是指在部门和组织之间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沟通和处理的过程,增强了企业内部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强化了领导的监控管理功能,实现公文迅速流转、审核签批等工作流的高效处理,加速了管理电子化和规范化的转变,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而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对协同办公的服务方式进行拓展,它大大地减少了沟通的成本,不但增强了企业用户随时随地协同办公的能力,还提高了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及时便捷,使过去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所以,建议企业用户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成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作业性的工作逐渐机械化后,人担任的工作主要是去发现机会和寻找问题,然后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知识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的关键要素。所以,企业必须注重员工素质和知识方面的引导和培训,这就对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重视系统思考和推进知识整合的企业文化,并使企业最终成为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
(2)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和打造适应性团队
移动协同管理使得企业的主管能够通过系统直接与子任务群进行充分的沟通,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使中间管理层开始退化,组织进一步变得扁平化。组织的构成单位从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向以任务为导向转变,向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多方面才能的过程小组或小团队转变。所以,要在组织要素与环境要素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以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宗旨的团队。
(3)业务流程重组与管理体制创新同步进行
移动协同管理要求业务流程从根本上加以重新设计并发生改变,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等方面得到根本改善。同时,随着移动信息流动方式,进而对管理体制需要进行调整。换句话说,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与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同步进行。这也是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给企业带来的本质性改变。
(4)竞争模式由输赢到共赢转变
移动协同管理时代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知识的无限性、共享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从过去的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逐步向能够通过相互学习与交流。因此,系统效能的高低取决于协同运作的能力,不但要解决生产管理过程中物流和信息流的协同问题,还要处理与其关系密切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无缝隙、无间隔的移动协同管理软件则良好地化解了这些问题。
五、结语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协同管理软件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移动互联技术在管理中应用会逐渐深入。在我国,企业移动化的大趋势下顺势而为,移动应用成为企业管理软件建设的一大热门话题。
对移动协同(管理)软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迄今为止虽然移动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常规办公等部分功能,但是对于企业机构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移动管理思想还未被充分实现,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机构的实际管理需求,所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协同办公软件逐渐通过互联网PC延伸到了手机和Pad等智能终端上,为实现企业移动协同办公提供了可能。但现阶段针对企业级的移动应用还较少,特别是对管理层面使用的移动软件产品关注和研究不够。提出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协同管理软件——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理论模型和物理模型,同时从供应商和企业视角提出发展和应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建议。
浅谈软件项目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篇7
软件项目管理能完成若干事情, 但是, 由于软件开发过程以及应用过程中, 诸多因素会造成软件的不可靠性, 例如:1.需求分析定义错误。如用户提出的需求不完整, 用户需求的变更未及时消化, 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的理解不同等等。2.设计错误。如处理的结构和算法错误, 缺乏对特殊情况和错误处理的考虑等。3.编码错误。如语法错误, 变量初始化错误等。4.测试错误。如数据准备错误, 测试用例错误等。5.文档错误。如文档不齐全, 文档相关内容不一致, 文档版本不一致, 缺乏完整性等。另外程序代码错误, 也可以造成软件的不可靠性。程序代码一个最直观的特性是长度, 另外还有算法和语句结构等, 程序代码越长, 结构越复杂, 其可靠性越难保证。所以提高可靠性从原理上看就是要减少错误。而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简称DSS) 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它能很好的将那些微结构或无结构、不确定和零散的关联因素有机的综合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和定量化, 给决策者以支持, 减少了决策的主观性。可见, 研究并开发一个软件工程项目质量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ject Quality, 简称SEPQDSS) 对于软件企业的管理者, 对于企业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
这里所说的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简称dss) 是指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 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 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决策信息以及许多商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而减轻了管理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 使得他们专注于最需要决策智慧和经验的工作, 因此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决策的进程一般分为4个步骤:发现问题并形成决策目标、用概率定量地描述每个方案所产生的各种结局的可能性、决策人员对各种结局进行定量评价, 一般用效用值来定量表示、综合分析各方面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特征:对准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够充分的问题;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决策支持系统的灵魂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一个成功的DSS应用, 应该融合了优秀的管理思想, 能给应用者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方法论。DSS中所包含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则是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法论具体表现出来, 从而让DSS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贯彻这种管理思想、实践这种方法论。组织整体的管理绩效因此而得到提高。这从另一角度说明, 应用者必须首先整合自己的管理思路, 提升管理意识, 明确通过DSS将实现的管理目标, 才能开始DSS的实施。
从软件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讲, 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是使软件的功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 并且能在规定的时间内, 在预计的资金下, 开发出一个高效率, 质量和可靠性能够满足要求的软件。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软件功能完备 (软件的需求完备) , 资金控制在计划之内, 时间控制在计划之内, 软件的效率和可靠性符合要求, 人员之间能够合理协调达到最好的效率。
软件项目管理的决策具有多级性。因此, 决策制定程序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 决策路线层, 反映了由决策任务的提出、多级决策、批准实施的全过程;第二层, 决策工作层, 由决策对象进入某一个部门开始, 到送出这个部门截止的部门内部处理;第三层, 决策分析层, 指一个部门内单个决策者或决策小组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确定目标, 并提出方案 (设计) 、评价分析及解决方案抉择和实施反馈的具体步骤。
由此可见, 决策支持系统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而且有其重要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决策支持系统 (DSS) 理论、方法、案例 (第二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赵瑞清, 王晖, 邱涤虹.知识表示与推理 (第一版)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1.
软件支持 篇8
1 背景
据知, 协同任务软件主要是指一些以团队合作为目的的工具性软件。而且协同软件技术自身随着网络与计算通信技术的逐步发展, 它的技术理念和范围也在逐步外延, 技术内容与手段也在不断丰富。都知道协同技术是完成协同的关键性软件技术, 同时协同软件技术也是开发该软件的最重要技术, 是协同软件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广义上论协同软件技术, 它包括成员与成员之间在计算机网络设备支撑下的系统间的协同、工作协同。
2 协同软件技术问题
2.1 无有效的并发控制机制
目前我国并没有有效的并发控制机制, 并发控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它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任务的重要支撑技术, 而且对协同设计体系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想确保总体设计的统一性, 系统必须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并发控制体系, 以规范用户的操作, 使多个用户全都能够完成并行操作, 而不至于产生统一性问题。当前的协同体系还不完善, 尤其是在并发控制方面做得很不够。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工作任务中, 做好并发控制问题的防范, 尽量规避并发冲突。
2.2 协同设计不合理
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目标即协同工作的标准, 即减少开发时间, 改进产品质量技术, 以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但协同设计主要是针对支持各种相关人员集体实施设计工作的一种环境, 包含网络和计算机等有关的软件和硬件技术, 它是社会科学等多领域学科支撑的一个综合体。并且它着重强调了一种工作方式, 一方面计算机和设计者们都采取群体工作的模式, 并施展各设计者们在各专业或者各学科的效用、工作方式、设计才干等, 这就要求设计者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 它重视了设计群体应有的结构方面的合理, 同时希望各类工作人员积极参加设计工作。但计算机支持协同设计工作主要是以群体任务目标为中心内容, 而且依赖各类相关人员进行协同。因为所有相关人员在各自不同的实际操作中都储存了大量的知识和专业经验, 也能够通过一个共享的资源分布设计氛围, 促使各类相关人员的知识和专业经验被有效分享, 以便协调大家进行合作设计, 但协同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
3 协同软件技术对策
3.1 采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会更有助于协同软件作用的发挥。多媒体被集中到一起能够方便用户的使用, 能够使信息的处理更加形象直观。不难猜测, 计算机支持协同技术设计中的多媒体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且在计算机协同设计技术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协同, 工作人员采用多媒体技术处理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 协同任务在现实世界中总是囊括了许多的媒介, 而且它们按照各种不同的需求实施了不同的合成。例如在一个传统的议题中, 一个人或许期待能有一个可以面对面开展交流的人;而有的也可能是通过一个电话或者用一个便函来进行交流。我们应用各种通讯媒体的原因是所有的媒体都有它的不足与优点。就像面对面的谈话能够通过诸如表情, 姿态等身体语言来表示, 而对于一些细微的方面, 引进多媒体技术能够把这些记载进行优化处理。
3.2 做好数据管理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协同设计工作中有效的数据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创建集成化协同式体系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管理系统和分布式工程数据库。经过分布式工程数据库系统的处理, 达成在分析、设计、绘图、加工等各个阶段的信息资源共享目标是有可能的, 这样能够及时察觉冲突与矛盾, 而且随时进行调适工作, 实现各种工作人员之间的设计信息和协同设计的资源共享, 提升集成化系统的运作效率。因为工程设计项目中数据管理方面的一些特点较为显著, 由于数据类型非常复杂, 除具有实型、整型、字符型等传统数据类型外, 还存在许多无结构数据;并且这些完全不同类型的无结构数据的处理方式区别很大, 而且这些数据间的关系通常也是极其复杂的, 不但有一对多关系, 还有一对一关系, 多对多关系。所以, 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协同设计方案的具有解决上述工程问题特点的分布式数据库体系是相当必要的。群体处理要完成好多个数据目标, 例如软件模块、设计草图、数据、以及参与人员和周期表等。
4 结语
总的来说, 协同软件确实是用来支持协同工作的, 但协同工作的模式确定了协同软件的开发与发展。此外, 伴随着别的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 也将会对协同软件的发展产生促进。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把协同软件的开发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以工作流程为核心阶段、以数据库与电子邮件为中心阶段、以项目管理与知识进入主流等。
参考文献
[1]甄炜, 崔霞等.面向并行工程的协同工作环境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2, Vol.22 (4) :29-32.
[2]陈正鸣.基于局部特征是别的特征有效性维护和特征模型转换研究.博士论文, 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7.
[3]裴云彰.分布式计算模式下的协同设计系统.通信学报, 2012, 20 (9) :4-9.
[4]孙林夫.工程智能CAD开发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软件支持 篇9
1. 平台框架
1.1 智能、集成的平台框架
在当前软件开发的过程中, 其支持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功能:版本控制、BUG追踪、项目管理、邮件列表以及成员权限控制等功能。在这些功能的支持下, 在满足项目开发基本需求的同时, 其状态多呈现为离散, 且彼此间没有较好的联系, 换而言之, 这些功能之所以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其根本问题在于缺乏一个智能、高效的核心。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通过工作流及Agent技术的引入, 结合着WSDPP平台中的相关优势, 能够有效的克服平台中存在的内聚性问题, 在完善其内部构造的同时, 还能有效的将各项功能融为一体。
与其他平台框架不同的是, WSDPP平台在运行的过程中, 主要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 真正的实现了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在该框架构建的过程中, 在RUP/TSP/PSP定义流程模板的支持下, 通过对程序的合理调整,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开发流程进行组织、定型, 在节省开发时间的同时, 还能提高开发效率。在整个平台框架运行的过程中, 通过自身的功能对工作流的执行性及运行性能进行分析, 并结合着分析结果, 为其提供相应的管理、报告模块。该平台在于其他工作流机相互交互时, 通常采用的是Web Service服务, 并能与外部Email系统以及SMS网关保持较好的联系, 最大限度的实现辅助与开发人员直接的信息通知接口。
1.2 PSAF过程元模型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工作流技术的研究发展, 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其研究发展中, 多种过程模型被人们提出, 结合着当前的研究技术及模型适应能力, 距离理想中的模型功能仍比较远。在当前工作流模型的研发中, 多从过程描述为主, 如:状态图、活动网络图等, 这一类模型在适应的过程中, 其重点多放在图模型上, 且能直观的对整个过程的时序进行清晰的描述, 但在使用中, 其缺点在于针对复杂的过程逻辑, 不能准确的进行处理, 同时无法为其提供丰富的建模概念, 导致大量约束集合而成的元素无法使用模型直接的表达出来。
在WSDPP平台运行的过程中, 通过对IBM中的Flow Mark以及Keller的EPC元模型扩展, 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PSAF过程的元模型。与其他元模型不同的是, PSAF元模型在实际使用中, 能够将静态视图中的元素关系清晰的表达出来, 且每个表达过程在开展的过程中, 都会按照相应的开设——结束程序, 在规范元素表达过程的同时, 还能确保整个活动的运行质量。与此不同的是, 对于一些大型、复杂的系统流程建模而言, 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建模中的复杂性, 在当前所采用的方法中, 多数为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进行完善。
2. 对RUP的支持
2.1 集成的配置管理
在当前的配置管理工具中, 受技术条件的限制, 所提供的目录模型版本存储库较少, 流程产生的各种版本的工件通过存放目录的不同, 以标识产生工件的丌发流程和所属系统模块。在其实际投入使用中, 工件与流程之间并不存在任何之间的联系, 且在开发人员的操作下, 能够将其控制放置在实施目录下与维护目录下。与此同时, 在条件运行的状况下, 开发人员能够得到整个平台的所有工件, 即使在其没有参与工件的前提下, 也能得到。而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配件管理与工作流程之间没有充分的相结合。与之不同的是, 在整个WSDPP平台中, 工件与流程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联系, 而研发人员要想接触到工件, 其基本前提在于参与工件的研发流程,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基于目录模型的配置环境中, 只能提供一维属性以标识工件, 要给工件以更多属性, 则必须在一维属性中嵌套其他维属性, 而这项操作由人工执行常常归类不严格, 且不直观。在WSDPP平台中, 工件有多维属性, 最重要的是以三项属性:工件产生的过程 (Process) 、所属的系统模块 (System Module) 以及版本 (Version) , 这三项属性就构成了工件的三维坐标描述。与其他开发模式不同的是, 这种研发平台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 开发人员如果对工件进行check out、cheek in操作, 别人是看不到的, 只有开发人员自己能看到, 而其他开发人员要想看到, 必须在deliver复审通过的前提下, 使其转化为label版本后方可。
在整个集成配置管理中, 针对任何一份已deliver且通过复审建立的几项工作变更, 都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工作变更流程。以此来确保软件程序的顺利运行及工件变更后的投入使用。变更流程开始后,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复审员审核变更的理由是否充分, 如不充分, 则予以拒绝, 反之, 通过并由提交变更的开发人员进行工件的变更。然而在整个审核过程中, 开发人员对工件进行变更后, 在工件变更Form描述变更原因、变更处, 以及有可能影响的相应系统模块, 最后再deliver变更的工件。之后, 复审追踪流程自动开始, 在复审流程结束后, 当前系统模块的同一基线的所有流程, 以及工件变更Form巾描述的必然影响的系统模块的同一基线的所有版本工件状态都将变为disable, 自动激发这些被影响工件的被动变更流程。另外, 给工件变更Form中描述的可能影响的系统模块发送相应的通知。至此, 一个变更流程才正式结束。
2.2 知识管理流程
在传统的MIS、ERP系统中, 所提供的模块主要以KM模块为主, 且提供的模式多呈现为独立模式, 与其他流程相比, KM在开发的过程中也比较普通。开发人员在研发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相应的专业知识将其具体的描述出来, 作为正式的知识文档, 在建好知识文档后, 结合着模块的实际运行状况, 将其研发的性能、运行状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填写, 在填写完后交给专业的审核人员进行审核, 以此来确定知识的正确性及属性。在知识文档通过审核后, 结合着知识文档的开发技术及流程, 将文档放入整个开发流程中, 并与之线连接。与此同时, 工作人员在查阅知识文档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知识库来查询, 且在阅读过后, 能够为其进行评分。
3. 对TSP的支持
3.1 环境流程
在当前软件开发的过程中, 其组织内部的各个项目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这就导致项目流程及工作指南之间都能在一定状况下进行通用。在体现这一功能的过程中, 平台提供了RUP、XP等项目流程模板以及初始化项目的开发环境。由此不难看出, 在一个组织环境小组运行的过程中, 能够通过工作流模板, 对整个组织流程进行组织、开发, 使整个开发程序呈现出一定的规则性与完整性。
3.2 项目计划的管理
当一个项目流程定义完成后, 流程定义将系统模块、可用的人力资源, 以及Agent的BDI属性产生的项目计划相结合。项目计划产生后, 基于语言行为 (Speech Act) 理论模型, 开发人员将与项目经理进行协商, 并决定是否接受项目安排, 在所有的任务开始条件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任务投入运行。
3.3 沟通
在当前软件开发的过程中, 人作为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组织与操作者, 自身掌握知识量的多少, 将直接关系着软件开发过程的顺利实施及软件今后的投入使用。对于这些开发人员而言, 员工头脑中的知识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而员工与员工间的沟通, 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 通过与人交流, 能够及时的发现自身知识含量中的缺陷, 并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 为知识的最大发挥提供和谐的环境。由此可见, 在软件开发研制的过程中, 保持一个开放有效的沟通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且沟通的形式应灵活多变,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沟通的灵活性, 才能进一步营造和谐、轻松的沟通氛围。而在当前可供沟通、交流的通讯工具中, 主要包括即时通讯工具、Email、web BBS, 这些通讯工具的投入使用, 在实现开发人员之间沟通、交流的同时, 还能对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探讨, 在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的同时, 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程序。
3.4 复审追踪流程
与其他开发流程不同的是, 复审追踪流程多位于两个相邻的开发流程间, 在某种程度上, 复审追踪流程相当于缺陷过滤器自居, 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当前产品高质量的要求出发, 人们在工作流软件平台研发中, 希望将复审追踪流程融入到整个流程中, 以此来确保各个流程的准确性。然而在其实际研发中, 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经费做后盾, 甚至在复审的过程中, 容易降低比率比。因此, 在当前复审追踪的过程中, 只对关键的系统模块进行复审追踪。当开发流程结束后, 在系统的要求下才能进行复审流程。在整个复审活动中, 需要复审人员结合着复审deliver中的工件, 严格按照相应的复审流程来检查Enter中的工件是否合格, 若出现不合格的状况, 则直接拒绝, 若合格后, 才能正式开始复审流程。
4. Agent辅助的PSP
在整个工作流参考模型中, 人作为工作流模型的研发者与操控者,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 人在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中, 常常以“机器”的地位自居, 且在流程、计划确定后, 整个过程的实施也是由人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设定, 而对于指定的研发人员是否愿意、接受该项任务, 几乎没有全面的考虑, 正是这种不完善的研发模式, 对流程的执行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前使用的WSDPP平台中, 要想从根本上体现出客户与服务方间的关系, 可以在流程允许的状况下, 将一些语言行为渗入到流程运行中, 以此来加强双方间的沟通联系。另外, 服务方则基于开发人员的个人Agent。
4.1 Agent与工作流机的接口
在其实际运行的过程中, 为简化运行流程, WSDPP平台Agent与工作流机的接口应设置在工作流机的一侧, 且这个接口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 主要功能在于实现查询任务列表、知识库以及设定Agent的BDI模型功能。这就要求研发人员在使用前, 能够通过相应的操作, 对个人Agent的BDI模型进行设置, 同时填写个人信念、意愿以及通过审核的个人知识。在整个意愿填写的过程中, 主要是指在条件运行的状况下, 研发人员是否愿意接受任务, 以便系统做出科学、完善的安排。在整个定义流程实例化投入使用的过程中, 工作流能够结合着流程定义、系统模块以及现有的人力资源形成与之相符的巩固中欧刘, 并在语言行为理论的影响下, 开发人员能够将工作流与相应的项目进行结合, 以此来选择最佳的任务承接人员。在节省研发时间的同时, 还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研究结果可想而知。在开发人员执行PSP的过程中, Agent所扮演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为每一个步骤提供相应的知识及脚本指导;其次, 在开发人员不希望被打扰的情况下, 阻挡IM、Email消息, 根据设定的message action表, 自动回复消息, 定时提醒开发人员执行某项任务;最后, 基于组织生产力数据库给出相关PSP建议。
4.2 PSP过程数据的收集
在整个任务执行的过程中, 开发人员需要结合着任务的实际状况, 将其纳入个人的PSP中, 使其成为个人任务。而在任务数据收集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可以通过client提供的PSP工具, 将任务的运行时间、性质、质量、规模等进行收集, 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自动形成数据报告;除此之外, 工作人员还能及时的更新个人数据库, 在一定时间内将个人的生产力数据库汇报到组织生产力数据库中。
5. 总结
综上所述, 在面对当前网络计算机的迅速发展, 工作流软开发过程中支持平台框架的完善, 在推动工作流软件开发的同时, 还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软件的运行质量, 确保软件的每个环节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 在保证软件顺利运行的同时, 还能进一步提高软件的使用效果。然而在实际研发中, 受当前研发技术的影响, 我国的工作流软件研发仍处于落后阶段, 相信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下, 我国的工作流软件能够取得更好的研发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路, 谢冰, 梅宏, 邵维忠, 杨芙清.基于构件的软件配置管理技术研究[J]电子学报, 2011, (02) .
[2]许江军, 程显毅, 甄萍萍.对原型化方法的配置管理问题的进一步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3) .
[3]李向蔚, 桑楠, 熊光泽.基于软件复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定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7, (03) .
[4]孙长嵩, 李海丹.基于构件的版本控制策略[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 (下) [C], 2006.
[5]李冰, 刘晓明, 方凯.基于工作流的软件开发配置管理方案[J].铁路计算机应用, 2009, (07)
[6]蔺文彬, 吕剑锋, 拜延领.基于工作流的仓库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 (05)
[7]刘建雄, 马明山, 赵海平.基Lotus Domino/Notes的收发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声学与电子工程, 2009, (04)
[8]徐宝祥, 贾展波, 刘雅文.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 2009, (05)
[9]钱丽璞, 张建勋, 蔡红云.基Petri网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模型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10, (23)
[10]严晓光, 王小刚, 陈曼煜.软件配置管理的问题、目的、层次和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9, (05) .
软件支持 篇10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师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反思的意识, 对反思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被理论证明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 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据统计, 经常进行反思的教师只占30%左右, 大部分教师没有把教学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学生活之中。有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考虑他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做, 但是一般不参加正式的反思过程, 也少将他们自己的反思记录成文。
(二) 缺乏反思的能力, 不知道如何反思
反思是教师自我审视和自我分析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的过程, 思考的对象是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 必须首先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状态。但有研究发现, 目前有很多教师很难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因而找不到教学反思的切入点, 常有教师感慨自己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 也不知道反思的东西是否有价值。
(三) 反思方式单一, 反思水平较低
目前, 教师的反思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反思方式单一, 教学反思水平较低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反思的视角单一, 主要集中在教学实践方面, 而对教育观念的反思、学生问题的反思、专业发展的反思、个人成长的反思等方面的反思较少被作为反思的内容。而这些恰恰是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支持教师教学反思的社会性软件分类
社会性软件是能够“支持人们在线交流、协作或建立社群, 能够联合、分享、重用、重组以及促进联合, 能够让人们容易的学习和利用他人知识与行为的软件”[1], 具有个性化、参与、人际关系、对话和群体等特点。国内研究者毛向辉指出, 社会性软件意味着“个人带着软件成为社会网络的一部分”[2]。
目前, 典型的社会性软件有微博、博客、IM (即时通讯软件) 、维基百科、社会性书签、社会性网络服务、播客、标签等。根据不同的社会性软件在教师教学反思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对社会性软件的分类见表1。
教师必须把教学反思、经验反思作为自身发展的手段。“做中学”, 在教学中反思和探究、在反思和探究中教学,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总之, 在社会性软件为教师的创作与反思, 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提供了更广泛灵活的解决途径, 促进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转化。社会性软件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一个多维的良好空间, 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社会性软件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环境的构建
在某一特定情境中, 教师经由关键事件的触发, 外在的一些影响因素与原有的教育信念、知识等内在结构的冲突, 可以引发教师对各种作用因素关系的反思。教育困境是教学反思的前提, 教学反思活动是教学反思环境需要支持的核心, 教学反思活动是由作为反思工具的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资源和案例、反思实践共同体、反思支架和反思评价等要素共同支撑的, 并且在一个有利于反思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同时, 强调教师个体的独立反思与群体协作反思的结合, 而技术的支持融入在教学反思活动过程的方方面面, 通过技术的支持使支撑环境更加坚实, 使文化环境更加和谐。
(一) 教学反思活动
教学反思活动是整个教学反思环境的核心。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是贯穿于教师的教学、学习和科研的全过程之中的,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与关键。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从反思主体来看, 主要有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当前,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大多是个体反思, 围绕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的。个体反思的主要形式为个人撰写教后日记或教后札记, 群体反思的组织形式有集体备课、说课、听评课以及校内外观摩等活动。
借助于社会性软件, 更有利于教师的群体教学反思, 如E-mail、BBS论坛、QQ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及专门开发的网络协作反思工具提供的较为有效的技术支持工具。
(二) 社会性软件构建的支撑环境
通过积极的参与和思考才能实现最好的学习, 这是人所共同的, 教师发展同样也应是如此。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作为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学习和发展活动中。
在我们构建的网络反思环境中, 提供的教学反思资源主要是有关教学反思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类教学反思案例。这些资源目前主要是由作者从网络、印刷书籍、刊物等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有关教学反思方面的学术论文和教学反思案例。
在教学反思资源的设计方面, 我们特别强调建立和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教学反思资源和案例库与应用资源与案例库同样重要, 有时甚至比简单的应用更有价值。
(三) 反思实践共同体
以社会性软件构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平台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知识的分享和经验的交流, 促进个人知识的显性化, 打破对于传统的信息隔离。通过社会性网络连接个人、群组或组织, 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进行知识的分享与创新。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教师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 参与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共同体, 通过互动、交流、分享、对话、实践的历程以拓展专业视野。
在社会性软件的支持下, 共同体成员在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产生新的教学思想, 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实践共同体中的教师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互动、共同研究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Meredith G.Farkas.Social Software in Libraries:Building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Online[M].Medford:Information Today Inc, 2007, 1:.
[2]庄秀丽, 刘双桂.拥抱2004社会性软件年[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