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被告资格

2024-09-19

原被告资格(精选4篇)

原被告资格 篇1

一、案情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法院2015年3月12日制发的民事判决书[ (2015) 皇民二初字第1033号]判决被告李先生 (化名) 给付原告A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物业管理费7157元。

案件审理中被告辩称:“涉案房屋是我以我姐姐李女士的名义购买的, 该房屋一直由我居住, 物业管理费也应由我承担。我欠费属实, 但我不交物业管理费是有原因的。2005年我家丢两台自行车, 其中一台是捷安特自行车。同年我家房屋墙体长毛, 南阳台黑胡桃装修部分开始腐烂, 我找到房管员, 但最终也没有给我解决, 我家玻璃窗漏气, 至今也没有解决。同年年底我购入一台价值60多万元的汽车, 该车车体被划伤, 物业公司收取我家停车费, 就应负有保管的义务, 应对我车被划伤负责。我找到物业公司, 该公司让我报案, 没有给我解决。我家暖气漏水, 走廊往下滴水, 但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我家门禁对讲、单元门门锁都不好使, 直到2014年才修好。走廊灯坏了也没人管, 屋内暖气不热。小区马路坑坑洼洼不平。”

法院经审理查明, 原告系被告所居住小区物业服务企业, 于2009年起进入该小区提供物业服务。被告系其所居住小区物业使用人, 自其入住涉案房屋后, 未交纳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的物业管理费。

法院另经审理查明, 案外人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系被告所居住小区前期物业服务企业。2009年4月22日, 原告与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物业经营协议书》一份, 约定: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将被告所居住小区物业经营权交由原告管理, 由原告租赁经营, 租期5年, 自2009年1月1日起;原告每年交纳租赁经营费5万元;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前期物业管理费欠款共18万元, 由原告负责追缴, 并在2009年5月1日前交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10万元, 其余部分归原告所有或处理;原告承担被告所居住小区2009年4月1日前已发生的各项费用, 同时2009年的物业管理费归原告所有。

2010年8月12日, 原告与被告所居住小区业主委员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约定业主委员会委托原告对被告所居住小区进行物业管理。委托管理期限自2010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 约定住宅房屋业主按建筑面积每月每平方米0.65元标准交纳物业管理费。关于违约责任, 约定物业服务企业违反合同, 未达到管理服务标准约定目标的, 应根据业主委员会要求限期整改, 逾期未整改造成损失的, 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业主违反合同, 不按合同约定收费标准和时间交纳有关费用的, 物业服务企业有权要求甲方补交从逾期之日起按每日向物业服务企业支付拖欠款项部分0.3%滞纳金。合同签订后, 原告基本履行了物业管理委托合同所约定的委托事项。合同期限届满后, 双方未再续签物业服务合同, 但原告继续为被告所居住小区提供物业服务, 直至2014年4月原告撤出该小区。

上述事实, 有双方当事人陈述及物业服务、社区情况说明、收费许可证、照片等证据在卷佐证, 已经法庭质证, 法院予以确认。

法院认为,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原告A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与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的《物业经营协议书》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且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 该合同合法有效。依据该合同, 原告自2009年1月1日起为被告所居住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 B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将其对被告所享有的债权, 即收取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止物业管理费的权利转让给原告。

原告作为依法成立的独立法人, 其与被告所居住小区业主委员会签订的物业管理委托合同, 符合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关于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订立书面的物业服务合同的规定, 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应认定为有效合同, 该合同对业主及物业管理公司均有约束力, 双方应按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现原告已基本履行了合同约定的物业管理服务职责, 应享有收取物业管理费的权利。原告请求判令被告给付物业管理费, 理由正当, 法院予以支持。

关于物业管理费具体数额, 应按合同约定交费标准及被告欠缴物业管理费时间计算, 原告主张2006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物业管理费, 应为7157元 (0.65元/月·平方米×114.7平方米×12个月×8年) 。

关于原告主张的滞纳金问题。虽然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约定逾期交纳物业管理费应支付滞纳金, 但被告系因认为物业服务存在瑕疵而未缴纳物业管理费, 不属恶意拖欠, 故原告关于滞纳金的诉讼请求, 法院不予支持。

关于被告提出的原告物业服务存在瑕疵的问题。因被告未提供证据予以证明, 法院对被告该项抗辩不予支持。

综上所述, 依据《合同法》第八条、第六十条、第七十九条、第一百零七条, 《物业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 判决被告李先生于该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原告A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物业管理费7157元。

二、案情分析

依据判决书上述陈述事实, 笔者认为本案被告李先生, 其不具备被告主体资格。

本案中李先生是否能够成为被告, 其前提为李先生是否为涉案房屋业主, 或其是否与物业服务企业存在物业服务合同关系。本案“被告”李先生辩称, 涉案房屋是他以他姐姐李女士的名义购买的, 该房屋一直由他居住, 物业管理费也应由他承担, 即已说明李先生不是涉案房屋业主。此点法院一经审理查明, 即确定“被告”系被告所居住小区物业使用人。

关于业主身份的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 “依法登记取得或者根据物权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 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 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 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 可以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其中《物权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的情形有:“第二十八条,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 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 自法律文书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决定等生效时发生效力。”“第二十九条, 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 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第三十条,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 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李先生显然不符合上述法律规定的任何情形, 因此, 其不能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那么, 谁是涉案房屋的业主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依法登记取得”或“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 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 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 可以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之规定, 从本案案情看, “被告”李先生借姐姐李女士名义购买了涉案房屋, 从法律认定看, 李女士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 即李女士与建设单位之间存在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事实, 且该房屋已由李女士同意其弟弟李先生自2006年1月始居住使用, 表明已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 因此, 无论李女士是否依法办理涉案房屋所有权登记, 其都是涉案房屋的业主。

那么, 李先生作为物业使用人, 是否具备被告主体资格呢?拖欠物业管理费, 其诉讼依据为物业服务合同, 案件属性为合同违约。合同违约诉讼主体应是合同当事人。李先生作为物业使用人, 并非本案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的当事人, 且其与原告A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也并未单独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因此, 笔者认为李先生不具备本案诉讼的被告主体资格。

那么, 原告A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应将谁作为涉案房屋拖欠物业管理费的被告呢?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 “业主应当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交纳物业服务费用。业主与物业使用人约定由物业使用人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的, 从其约定, 业主负连带交纳责任。”《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 “业主与物业使用人约定由物业使用人交纳物业服务费用或者物业服务资金的, 从其约定, 业主负连带交纳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 “业主与物业的承租人、借用人或者其他物业使用人约定由物业使用人交纳物业管理费, 物业服务企业请求业主承担连带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即遇有物业的承租人、借用人或者其他物业使用人拖欠物业管理费的情形, 物业服务企业可向负有连带交纳责任的业主催要;若业主拒绝履行连带责任人义务, 物业服务企业可对其进行诉讼追偿。而且根据合同法精神, 诉讼双方只能是合同当事人, 因而, 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使用人拖欠物业管理费的情形下, 诉讼对象只应是业主。因此, 本案被告应为李先生的姐姐李女士, 因为李女士是涉案房屋的业主。

原被告资格 篇2

案情:

2002年,周某与刘某合伙经营锯板厂,期间,胡某向他们出售三车杂木,共计货款21000元,此款由周某向胡某出具了欠条。因锯板厂经营不善,年底周某、刘某停止了经营。现刘某外出下落不明,胡某则持周某出具的欠条向法院起诉,要求周某偿还货款21000元。周某答辩提出此债务是合伙债务,并申请法院追加刘某为本案的共同被告,胡某考虑到刘某没有偿还能力,且目前下落不明,不同意追加刘某为共同被告,要求周某全部承担该债务。

对本案程序上的处理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法院应追加刘某为本案共同被告。理由是:

1.从实体民事责任的承担来看,我国民法通则第35条规定,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本案债务应由周某、刘某连带承担。

2.从程序法来看,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5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7条规定,个人合伙的全体合伙人在诉讼中为共同诉讼人。本案中,周某与刘某系合伙关系,两合伙人对胡某的合伙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为共同诉讼人,法院应追加刘某为本案共同被告。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不应追加刘某为共同被告。理由是:

1.按照私法自治的原则,原告以谁为起诉对象以及放弃对谁的起诉,这属于其意思自治的范围,诉权具有程序发动的主动性,而审判权处于被动、中立地位,审判应以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范围为裁判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维护审判权的公正性。

2.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所谓连带责任,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对其共同债务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并能因此引起其内部债务关系的一种民事责任,且债务人不是以自己的份额为限,而是对整个债务无条件地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向任一债务人主张清偿全部债务。

3.债权人向任一合伙债务人主张全部债权,这是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应有之义,属于债权人行使权利的行为,而债务人主张应由合伙人共同偿还,这是对债务履行的抗辩。根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是国家法律予以承认和保护的`利益及权利主体根据法律作出选择以实现其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义务是法律规定的权利相对人应当适应权利主体的合法要求而作为或不作为的约束;权利是目的、是本位的,义务是实现权利的手段,以实现权利为最终目的,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冲突时,应已权利为本位来解决其冲突。

本案中债权人胡某坚持要求合伙债务人之一周某承担全部债务,而债务人周某主张追加刘某为共同被告、共同承担债务,法院应从权利本位的价值出发,以胡某的请求范围为限,而不应追加刘某为本案共同被告。周某应尽到执行合伙事务般的注意义务参加本案诉讼,并受生效裁判的拘束,然后在周某与刘某合伙内部之间产生一种债务关系,当偿还合伙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数额的合伙人,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这也是充分保障本案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的表观。

浅析被告申请追加被告 篇3

浅析被告申请追加被告

■江周渊

在审判实务中,时常会出现被告向法院申请追加第三人为共同被告的情形,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诉意见)对当事人追加的规定比较原则,致使司法实践中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每个法院乃至同一法院的每个法官做法都可能各不相同。为此,笔者以一则案例为引,从实务中的分歧出发,结合相关理论,试图对被告申请追加被告问题进行探讨。

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原告原系被告岳父,原告起诉称:被告曾因经营需要向原告借款一万元,经多次催要被告拒不给付,故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偿还欠款。被告在答辩中承认借款的事实,但同时向法院申请追加原告的女儿(原系被告之妻)为被告,理由是上述债务为被告与原告女儿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借,用于共同生活开支。原告则不同意追加自己女儿为被告。

在审理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被告可以申请追加原告女儿。民诉意见第57条规定了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追加当事人,而我国法律并无禁止被告申请追加被告的规定,故民诉意见第57条中的当事人应当作广义理解,当然包括被告。因此,该案被告是享有该项申请权的,经法院审查认为被告申请有理,即可追加原告女儿为被告。

另一种观点则不同意被告申请追加原告女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被告追加被告,程序法规则决定了被告在诉讼中应当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其任务也仅为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不能主动要求追加被告。被告申请追加被告,其实质是被告行驶了原告的程序处分权,有违处分原则。

相比较而言,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被告申请追加被告有其存在之可行性。

首先,原告的程序处分权非绝对化权利。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适用。若当事人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处分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那么处分行为应当归于无效,法院可予以职权干预。举例来说,民事诉讼法第131条规定原告在宣判前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应当由法院裁定,若完全依照处分原则,原告随时可以撤诉,也就不可能存在法院裁定不准原告撤诉的情形,故处分原则并不能成为阻碍被告申请追加被告的理由。

其次,并不违反程序法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必须共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民诉意见第57条规定:“必须共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19条的规定,通知其参加;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加。”据此,法院追加当事人有两种形式——依职权追加及当事人申请追加。法律没有具体规定此处当事人专指原告或被告,所谓法无禁止即自由,因此被告也应当有权申请追加被告。

再次,不影响原告的实体处分权。民事诉讼法第52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因此,虽然原告没有要求追加被告,但对追加进来的被告,原告也可以放弃对其的诉讼请求,原告的实体处分权并未受影响。

被告申请追加被告也有其存在之必要性。在司法实践中,原告可能因为疏忽大意、不懂法律遗漏被告,或出于利益考虑滥用诉权,把应合并之诉进行分诉,而法院尚未全面了解案情,这时被告完全可以申请追加第三方为被告进行共同诉讼,既有利于查清事实,切实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利益,又能提高审判效率,对一次性解决诉讼纠纷、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约诉讼资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然,以上讨论的是追加权利问题,至于最终是否追加及如何追加,应当由法院审查后予以处理。正如本文案例中原告可能因为亲情关系或其他考量而不愿追加自己女儿为被告,在司法实践中许多原告不同意追加被告都有其客观原因,法院一旦强行追加了原告不想追诉的被告,如何让其承担民事责任便成了摆在法官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追加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快速、更全面、更客观地呈现案件事实原貌,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被告向法院申请追加被告,法院审查后认为有追加必要的,应当予以追加,但在追加的同时需向原告行使释明权,告知原告有权放弃对被追加被告的诉讼请求,但须注意的是,这并不影响被追加被告的诉讼地位,即其仍须作为共同被告之一参加诉讼,否则有可能损害当事人的权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诉讼你还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赔偿权利人已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赔偿权利人可以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其他共同侵权人则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应当承担的赔偿份额不承担连带责任。”但对该部分共同侵权人仍应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因为共同侵权人是事件的亲历者,将全部共同侵权人列为被告有利于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如果允许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不参加诉讼,则其他共同侵权人将可能把责任推向被放弃诉讼请求的侵权人,其结果必然导致其他侵权人实际承担的责任少于其应承担的责任,最终不利于原告合法权益的维护。

综上,本文仅是在法律未有具体规定的情形下,对审判实务中被告申请追加被告现象提出的一些看法及设想,具体应当如何操作,仍有待国家以立法形式予以明确规范。

被告申请追加被告的法律条件 篇4

(民事审判二庭 李杰、褚春环)追加被告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查明案件的情况,经当事人申请或人民法院依职权追加相关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为被告的行为。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7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通知其参加;当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加。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申请,应当进行审查,申请无理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理的,书面通知被追加的当事人参加诉讼。”第57条规定中的可以申请追加被告的是案件中的当事人,被告作为一方当事人据此应当有权利申请追加被告。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3条、第108条规定,原告启动诉讼程序时列谁为被告是原告的权利。诉讼中,对于被告的申请,人民法院对其是否符合必要共同诉讼的条件应当进行审查,区别对待。

1.是否是必要的共同诉讼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共同所有、共同继承、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共同侵权、个人合伙、赡养等类型的民事诉讼,可能产生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但其必须是必要的共同诉讼人中遗漏了被告的,除此之外被告没有权利再行追加被告。

上一篇:播音主持文化价值分析论文下一篇:联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