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磐(精选5篇)
凤凰涅磐 篇1
说到郭沫若先生的《凤凰涅磐》, 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它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象征性方法的运用;是它的奇特的想象和奔放的情感;是它的喷发宣泄的表达方式;是它的革命英雄主义格调, 狂飙突进, 摧枯拉朽的气概。这是《凤凰涅磐》研究过程中的历史积淀。
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 对《凤凰涅磐》进行审美分析, 廓清郭沫若这首诗对人类发展史的宏观理解、它的历史高度, 以及这首诗的未来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与革命导师不谋而合。
一、《凤凰涅磐》的局限
作为诗人, 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1914年赴日本留学, 1916年开始白话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 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反映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此外还著有诗集《星空》 (1923) 、《瓶》 (1925) 、《前茅》 (1928) 等, 戏剧代表作《屈原》、《虎符》等。他留下了浩瀚的文学著作。他的文体, 常有可挑剔的地方;他的作品, 并不都能经受时间的消磨。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继鲁迅之后, 他成为中国进步文学的又一面旗帜。他的作品中有激荡的力量、饱酣的气势和洒脱的风度。中国现代作家中, 没有人能达到他的精神强度。
《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代表作, 也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郭沫若堪称“五四”时代最早感受到历史转型、祖国新生、民族觉醒的时代气息的诗人, 这首《凤凰涅槃》正是一首时代的颂歌。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凤凰, 借助于对凤凰传说的改造与新阐述, 诗人郑重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的新时代已经到来。1920年1月, 《时事新报·学灯》副刊, 破例以整版的篇幅连续发表这首长诗, 它宣告, 《凤凰涅槃》“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精神”。
无疑, 《凤凰涅槃》曾经激励过无数的“五四”时期的有志青年, 甚至, 《凤凰涅磐》在当时的影响使其成为“五四”的进军号。文学作为一种迎接新时代的“批判的武器”, 是其自身具备的功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要起到舆论作用, 在郭沫若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 精神层面也仅仅是精神层面, 历史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历史告诉我们, 凤凰不可能涅磐。任何一个历史时代, 它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个历史时代的成果的基础之上, 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尊重中国的历史, 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 尊重历史的辨证发展, 而不是颂古非今。
我们不能对一首浪漫主义诗歌提更高的要求, 我们肯定其价值并指出其局限, 就是给它一个客观的历史地位。
二、诗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凤凰涅磐》在否定旧时代的同时, 以其优美的浪漫主义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我们新鲜, 我们净朗, 我们华美, 我们芬芳。我们热诚, 我们挚爱, 我们欢乐, 我们和谐。我们生动, 我们自由, 我们雄浑, 我们悠久。”
这是一幅多角度的内容丰富的蓝图, 涉及到未来社会人的存在方式的诸多方面。作为一篇浪漫主义作品, 作者发挥了非凡的想象, 集中体现了他的社会观, 在“五四”那个年代, 能有如此前瞻的想象, 是难能可贵的。虽然, 作为一位诗人, 他不可能站在更高的高度理解社会, 但是他对未来社会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是切中要害的, 甚至与革命导师不谋而合。基于他对未来社会的感觉, 他在诗中提到了“自由”这个词,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论述过。何谓“自由”?诗人没有具体说, 但诗人是向往自由的, 他认为他自己、中华民族、整个宇宙都应该遵循“自由”法则, 他站在了宇宙的高度, 甚至还以一段天问式得质问表达力对现实的不满。我认为“自由”是这首诗中未来蓝图的实质性的、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
自由问题是人类存在的终极要求, 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终极方式。有关自由的问题, 古今中外多有讨论, 文章汗牛充栋。人类对自由的理解是阶段性的, 多角度的。
比如说, 有观点认为, 自由指的是没有阻碍的状况。所谓阻碍, 指的是运动的外界障碍, 对无理性与无生命的造物和对于有理性的造物同样可以使用, 等等。
有人总结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的观点如下:1、自由是不受压迫和剥削的状态。2、自由是不被生存奴役的状态。3、自由是除了公共秩序需要遵守之外可以任由行动不受追究的状态。4、自由是闲暇的时间的自主支配状态。5、自由是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 人的一切发展创造潜能迸发而个性张扬的状态。6、自由是冲破了私有制下诸如家庭婚姻, 监狱法律, 产权关系等文化枷锁束缚的全新文明状态。
笔者认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文章中对自由问题的经典论述, 站在人的天性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的角度谈问题, 什么是人的天性?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独立,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点和最高目标。
马克思把人的自由与人的异化相比较, 认为在私有制社会, 由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不够发达, 人的异化是必然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人与劳动活动本身、人与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异化的方式出现的, 异化是与自由对立的。
四、结语
郭沫若在《凤凰涅磐》中12个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其中提到“自由”, 但没有以“自由”为核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站在社会发展史的高度, 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自由是其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郭沫若是文人, 文人的气质, 文人的浪漫主义气息, 文人处于灵感来临、处于极度亢奋状态的作品, 正是作者内心深处不假掩饰的自然流露, 这也正是作者自由之美的前瞻性, 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6页。
[2]郭沫若:《我的做诗经过》, 《郭沫若文集》第11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143页。
凤凰涅磐 篇2
说的是,凤凰,在它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将至时,总会从容地步入地狱的烈火中,让那熊熊的赤焰将自己烧成灰烬。然而,就在这死亡的灰烬中,将会诞生一只新的凤凰,依旧从容地走出火焰,接受芸芸众生的膜拜。这就是凤凰涅磐。
面对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多少次的潸然,多少次的疑惑,我不禁自心底发问难道只有死亡,才是掌握重生的钥匙吗?难道只有痛苦和磨难,才是通往光明之门的道路吗?
我不知道,我也不愿意知道,因为我害怕面对。
直到那一天――手捧着黑白分明的标准答案,心,已然茫然我惟有仰面朝天,然而那天,仿佛也正昭示着我的失败!欲哭无泪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高一只是一次锻炼而已呐,重点是高二。”为人师表的总是这么说。
“不要气馁,毕竟还有一次机会嘛!”亲朋好友们总是这样说。
“只要努力了,就可以了。”然而父母喜欢这般安慰。努力?我汗颜。高分?我赫然。
汗颜中夹杂着的,是梦里几多花落。赫然中氤氲着的,是对于锦绣前程的幡然。
“不是每一场大雨后,都一定有彩虹,但是至少万里晴空。”一遍遍的聆听,一次次的感悟。一次次的聆听,一遍遍的感悟。最终,于东风荡漾时,在风口浪尖处,涅磐。释然的心,挣脱了梏桎,飞翔:
我不是凤凰,但我梦想着凤凰的永生,我不是英雄,但我渴望着英雄的不朽,而我的心灵,我的心灵它告诉了我前进的方向!
高原明珠的凤凰涅磐 篇3
非凡历程方显英雄本色
翻阅西仪历史的第一章,这是企业成长、发展之源,她犹如延绵浩淼的滇池之水,哺育并承载起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兴盛与繁荣。这个创立于1939年、拥有69年历史的大型一类企业,从改革之初的困境国企到如今的上市公司,西仪见证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沧桑巨变,也正经历着凤凰涅的蝶变与新生。
69年来,西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战火与重创。为抗击外辱、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新一代中国工人阶级辉煌的传奇,工厂在硝烟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20世纪40年代开山建厂,艰苦创业,支持抗日,迎来中国人民的解放;50年代仿制特种机械产品,为保家卫国、巩固人民政权作出了贡献;60年代丢掉“洋拐棍”自行研制产品,走“国产化”新路,开创了中国特种机械史的新篇章;70年代研制的精良产品,满足了国防换装和出口援外的需要;“春花”自行车曾香飘全国、誉满神州;90年代面对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市场竞争,受产品结构单一的影响和制约,西仪一度陷入低谷。跨入新世纪,经过几届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和全体西仪人的卧薪尝胆和艰苦拼搏,西仪又从濒临倒闭的困境中涅重生,最终经受住了中国经济改革浪潮的考验。今日的西仪终于集先辈之大成修成正果。
曾被人们视为“苦菜花”的西仪,正在成为报春的“迎春花”,企业开始冲出边陲小镇、走出云南,奔向全国。
近3年来,西仪公司整个生产经营持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比例,2006年~2008年,公司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3.01%,利润总额平均增长率为26.25%。公司连续几年被评为“汽车零部件优秀供应商”、“全国百家最佳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优秀零部件自主品牌企业”,同时进入昆明市“税收贡献100强企业”行列,连续两次被评为昆明地区年度工业“双百企业”,2008年又被评为“云南省百户优强工业企业”。
一个经济运行质量大幅提高、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外部市场迅猛增长的西仪不但把企业推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也直接把企业演绎为以前几代西仪人想也不敢想的上市公司。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西仪的崛起,谱写了又一曲浩然正气的救亡图存之歌。69年来,西仪在经历无数的辉煌和坎坷之中,逐渐积淀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文化。以“保军报国,强企富民”为使命,以“激情进取 锐意创新”为核心价值观,以“能力提升、整体跨越”为指导方针,以“团结、求实、创新、高效”为企业精神,以及“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拒绝借口,立即行动”的执行理念和“质量第一、持续改进、为顾客创造效益”的质量理念等等。今天,西仪的优秀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深深扎根于广大干部和员工的心目中,成为引导公司无数次闯过急流险滩,临危不倒、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根本动因 。
锐意改制再焕蓬勃生机
改革开放30年,西仪人以昂扬的姿态,以追赶和超越的勇气,主动发力,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加入到如火如荼的民族振兴实践之中。西仪公司从体制和机制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制约机制。
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大风大浪的洗礼后,2002年3月18日,西仪由原来的工厂制转为公司制,即由原来的国营西南仪器厂整体改制成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云南西仪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由此拉开了公司改制的大幕,初步建立起了公司制雏形。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做到资源互补,决策科学,融资渠道畅通,促使企业经营机制转变,企业就必须朝股份制方向改革。
于是,西仪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整合:由于体制陈旧、冗员较多、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亏损……让许多人捏了一把汗。然而,西仪却大胆改制重组,8年风雨,8年变化。西仪围绕改制做文章,一举摘掉戴了近十年的“亏损帽”。
2003年,公司通过了一系列的改制工作,包括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股份划拨、股份转让等。2004年10月,西仪抓住机遇,发起成立了有多家投资主体组成的新公司。2005年3月28日,经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在原有股东不变的基础上整体变更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公司实力逐渐壮大,企业销售收入4亿元,利润总额3505万元,利税5000万元。公司紧锣密鼓筹备上市。
2008年8月6日,经过西仪人上下3年多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工作,“西仪股份”终于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本次发行上市,不但对西仪的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品牌提升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且成为西仪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西仪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现代企业。
西仪此次发行新股募集资金,目的在于做大做强,通过上市这个平台,初步解决了资金问题,加速了西仪的快速发展。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汽车发动机连杆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及其他工业品生产线技改项目,其中汽车发动机连杆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近1.5亿元。
目前,西仪公司正按照上市公司规范化的要求,充分借助和发挥资本市场的平台优势,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整合资源,诚信经营,不断开拓市场,大力提升公司的技术优势、品牌竞争优势,力争成为一个治理规范、决策科学、技术领先、品牌优势明显的上市公司,从而以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回报客户、用更加优异的经营业绩回报社会,回报股东。
产品结构调整凸显优势
1978年到1988年,西仪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在这一阶段的前期,由于总体计划还是国家下达、产品还是国家订购,“铁饭碗”特征比较明显,转轨的需求并不显得那么迫切,西仪总体日子还算安稳。那时的云南西南仪器厂信箱号是200号,这个代号在昆明乃至云南都是比较响亮的。据老一代职工介绍,过去很多远近的姑娘都以能嫁进200号为荣。
但是几年后,计划经济开始渐行渐远,扑面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越演越烈,迅速席卷到中国的各个角落,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企业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注定将这个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企业推到了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是在犹豫、观望、继续的“等、靠、要”中灭亡,还是主动搏击于市场经济的海洋去寻求还可能的生机?西仪人选择了后者,义无反顾地告别国有企业的“铁饭碗”。
“摸着石头过河”、找米下锅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为扭转工厂产品单一、生存空间狭窄、经济总量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的状况,企业确定了拓展二产,发展三产,启动一产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在保持生存支柱产品的前提下,什么来钱搞什么,工厂先后开发了“春花牌”自行车、492Q—1A汽油发动机、打印机、按摩仪等产品。
由于国企职工思想观念和经营机制的落后以及极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工厂上马的这些产品没有获得成功。经济总量不足的现实严重威胁着工厂的生存,企业逐渐陷入困境,从1994年开始,生产经营状况严重滑坡,到1995年滑至历史低谷,创造过无数辉煌的企业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面对严峻困难,有着光荣传统的西仪人没有胆怯,没有怨天尤人,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非但没有停止脚步,反而加紧了探索新路子的步伐。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公司领导高瞻远瞩地分析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准确地预见了未来我国汽车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趋势,当机立断进入汽车发动机连杆生产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奋斗,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到2000年,生产经营状况出现恢复性增长的势头,公司自此走出低谷,为实现扭亏脱困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95年至2002年,公司经过8年时间终于实现了扭亏为赢。
始终坚持走产品结构调整的道路,是西仪公司获得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30年来,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和条件,西仪不断调整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不断淘汰部分老产品、增加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力求使资本始终处于良好的赢利状态。
就是在饱受挫折的那些年里,西仪总是体现出越挫越勇的个性,始终牢记不断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基础管理、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始终牢记“保军报国、强企富民”的使命,始终致力于建设开放型的科研研发体系,与南京理工大学、201所、208所等科研院所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并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长期不间断的产品研发、技术积累和工艺革新,使产品开发达到了行业领先的水平,多次荣获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实现了新品科研生产的新跨越。特种工业产品由2005年仅有的6种发展到2008年的10余种,创下了历史新纪录。
从1994年第一条专业化生产线建成到今天,西仪的汽车发动机连杆已经建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市场占有率最高、业务流程最完整的汽车发动机连杆专业化研发及生产基地,具备了生产40多种不同型号、规格的能力。由于其领先的技术和可靠的质量,“西仪”牌连杆产品被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而今,西仪连杆先后与长安汽车、长安铃木、上汽、南汽、一汽海马、东安动力、柳州五菱、奇瑞、江铃、比亚迪、长城汽车等20余家建立了配套关系,覆盖国内微型车、中级轿车的达30多个。近3年来,连杆销量突飞猛进,2007年达650 万支,市场占用率达到25.47%,排名国内第一。
西仪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不但确保了连杆研发和制造技术继续引领风骚,而且研发品种也由过去的微车连杆为主发展到微、轿车并重,排量覆盖0.8L-2.5L系列产品29个品种。同时,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在做强、做精精锻连杆的同时,还自主开发了胀断连杆技术。利用过硬的技术力量,部分产品实现出口配套,进入了日本三菱、美国福特水星配套体系。
2006年,针对长期产品单一、增长乏力的状况,刚刚上任的公司总经理杨波,利用增量盘活现有存量的思路,果断作出 “向机床进军”的战略部署,采用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市场带动存量,依托现有条件逐步延伸实现了“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目标。西仪与昆明机床、CY集团、昆明台正等知名企业合作,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成功进入了数控机床制造领域。2007年4月,首批“西仪精工”数控机床成功下线,当年底,公司共完成加工中心、数控铣、摇背铣1168台,功能部件共销售11890套,机床整机和零部件已占公司全年销售总额的35%,同比增加137%。与此同时,完成了尾座总成生产线、溜板箱总成生产线、成功开发出摇臂铣床、数控机床、车床尾座总成、溜板箱总成等新产品。目前,机床产品谱系进一步完善,现已形成了五大系列,25个品种的批量生产和销售。机床市场销售网络初具规模,已在全国各个省市双向锁定多家经销商,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重庆、成都、贵州等地区现已形成批量销售。
从产品结构调整上看,西仪目前已形成以连杆系列产品、特种机械产品、机床零部件产品三大轴心板块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复兴之路越走越宽。
争创一流提升管理水平
飞速发展的企业必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支撑。面对基础管理较为薄弱的现状,西仪狠下功夫、花大力气对各项基础管理工作进行了改革和加强。其具体做法是:
不断加强班子能力建设,使班子的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公司坚持领导干部的业务学习培训制度,2007年~2008年西仪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确保每一位领导干部参加一定期限的培训学习,有效地提升公司两级领导干部胜任工作的能力。
针对公司基础管理水平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一现状,西仪下大力气对各项基础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加强。2005年完成了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咨询,理清了思路,基本确立了战略框架;2007年完成了人力资源和薪酬体系咨询以及精益生产的咨询、推广和实施;2008年又组织开展对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咨询和信息化系统咨询、规划、建设。同时,顺利通过了ISO/TS16949质量体系监督评审、新时代认证中心的监督检查和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安全性评价认证复查工作。
开展了生产现场、办公现场“7S”整治以及对能源、环保、计量、理化的管理工作。通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推广,对生产、研发、售后服务环节的控制,有效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
成功引入精益生产及改善机制,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组织方式,解决了连杆多品种和准时化生产的难题。经过在连杆分厂建成的精益生产模式,显示出比较良好的效果:投入产出精益均衡,在制品占用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产出周期大大缩短。
制定了各种质量过程控制办法,把质量控制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切实加强了产品质量过程控制。开展的QC小组活动,有两项成果荣获兵器质量协会二等奖和三等奖,公司被评为2007年度兵器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
始终坚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创新、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大胆引进和使用急需人才。近年来,共招收大中专毕业生近200人,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做好了人才储备。在招聘、员工培训、岗位轮换、员工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启动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通过岗位分析和定岗定编,建立员工成长通道,为员工岗位成才打好基础;完善了选人用人机制,塑造了一支结构合理、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员工成长通道上,公司创新性地设计、实施了设计师、管理师、制造师三个通道,分三个层次,最高规格为首席设计师、首席管理大师、首席制造师,达到这个规格的人员可以享受公司副总经理待遇。2007年公司聘任了3名主任设计师,三块产品业务各有1名主任设计师,把“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这句口号真正落到了实处。
通过以上一系列扎实、强有力的措施,使公司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公司领导驾驭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升明显,广大员工心正气顺,工作争创一流、干好本职工作、追求精益求精的氛围蔚然成风。
卓越团队引领企业腾飞
成功永远只青睐于有准备的思想者和迅疾的出击者。西仪非常幸运,她有历史的准备,她有强有力的领军团队,一次又一次地果敢挑战,一次又一次地抓住机遇获得成功。
西仪的现任领导班子是一个有思路、有决心、有措施、有行动、团结和谐,讲求实效的集体,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朝气蓬勃的战斗团队。班子成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想干事,能干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经理杨波是一个既充满激情又富于理性思考的人,观念新、思路广、懂经营、有魄力、敢作为。2005年,年仅36岁时出任公司总经理,良好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成功经验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是他的过人之处,他说:“事情的成败不在于你懂什么,而在于究竟想干什么,如果真正决定了想干的事,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党委书记陈永茂身兼三职,事务繁杂、头绪众多并没有让他降低自己的工作质量,相反,事事高标准严要求是他的工作准则,公司许多人称赞他是一位为人真诚厚道、实事求是、作风正派的领导。有着丰富的领导经验,善于学习新事物,善于作深入而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他的显著特征。
公司副总经理董绍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一位典型的专家级领导。在生产组织、技术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领导才能,尤其在连杆及机床产品的研制、开发上,有其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目前,他正在集中精力抓好公司未来具有重大增长潜力的连杆精锻线、胀断机加线的建设,竭尽全力提升数控机床系列化产品的结构调整。
副总经理庞国强,主抓公司连杆、机床产品的市场开拓、配套等工作。坚决执行公司的营销战略、勇于克服艰难险阻、敢于挑战极限是他的工作风格。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公司连杆产品配套装机已实现除一汽以外的所有汽车发动机厂家,并逐步向国际化配套体系迈进,机床产品销售已实现全国及地区布点。
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产品有名气,公司有生气,是今天西仪公司的缩影。西仪公司主营业务突出,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拥有一支优秀的领导和员工队伍,具备了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记者采访中看到,西仪生产区、生活区环境优美,职工福利日渐提高,职工新房不断建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员工们在外都自豪地称自己是西仪人,而在从前恰恰相反。员工们称赞以杨总为首的这届班子有开拓进取精神,普遍认为本届领导班子将企业各项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不少离退休老同志坚信企业大有希望。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迅猛发展,公司正在积极规划,未来将把科研开发、市场营销和部分产品制造等业务从比较闭塞的山冲搬迁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比较发达的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届时,公司将克服山冲这个地方种种不利条件的限制,使西仪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才济济的公司,成为一个更具凝聚力、品牌影响力和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回望西仪一路走来的历程,不得不对西仪的30年改革创业史充满感动与尊敬。毫无疑义,69年来积淀的深厚企业文化,30年来的改革发展成果,为公司又好又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珍惜历史,却不能陶醉历史。展望未来,更觉西仪前程似锦而任重道远。谱写西仪更加辉煌的篇章,历史地落在新一代西仪人肩上。相信在以杨波为首的公司领导团队率领下,西仪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紧紧抓住上市平台,加快新厂区的建设,做大做强,率先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成为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典范。挺立于厚重红土高原上的这颗企业明珠,必将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凤凰涅磐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沐改革开放春风创凤凰涅磐奇迹》。
【范文网】
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画卷徐徐展开,我们看到了在渤海湾温暖怀抱下的那颗耀眼的明珠。她毗邻京津,四通八达。北有燕山山脉横亘大地,长城隘口庇佑疆土;南有碧海银滩蕴含宝藏,港口经济飞速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唐山。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蓝天。走进唐山城南的南湖公园,这里绿草如茵,碧波荡漾,鲜花绽放,如画的风景可与江南媲美。南湖公园是唐山人改变命* 中科软件园运、改变环境的例证,也是唐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之作。2004年,联合国因此授予唐山“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认为这是一个后工业生态恢复的范例。联合国“人居荣誉奖”、“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接踵而至。人在绿色里、情在自然中,唐山努力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宝地”。
如今,唐山市又把发展的理念转移到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从传统的“黑色产业”(煤炭钢铁等)向“蓝色产业”(海洋经济)、“绿色产业”(生态经济)转移,显示出未来发展的无穷潜力。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一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城市重新屹立在冀东大地。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废墟已幻化为如今的高楼林立、峰阁云厦;昨天的泪光里闪烁的是今秋莺歌燕舞、举杯同庆的喜悦;往昔的峥嵘岁月铸就的是今朝凤凰涅磐冲云霄,风景这边独好!
然而,新时期的唐山人并不会满足现状、止步于前。十七大精神又像扬帆起航的春风,吹响了时代的号角,指引着新唐山建设的前进方向。当前,唐山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新阶段,市领导立足实情、着眼未来,定位新唐山,谋求大发展。唐山市委提出了“依托大港、走向海洋,跨越发展”的基本方略,明确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和构建和谐唐山的两大任务和六项战略重点,弘扬“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努力把新唐山建设成为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靓城、滨海新城,朝着“把新唐山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的宏伟目标迈进。
凤凰涅磐 篇5
“5·12”大地震,已经过去六年的时间了,对那些遭受地震伤痛的人们来说,有的人搬入了新居,有的家庭迎来了新生命,新的生活已经展开,那些痛彻心肺的记忆也已经渐渐的被埋藏到了深处。
在汶川大地震走過六年的日子里,本刊记者在羌历新年来到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汶川。亲身感受在六年的时间里,灾区的巨大变化以及那些心灵中永远不变的祈望。通过灾后重建,昔日满目疮痍、举国情牵的地震灾区,新场镇、新村庄拔地而起,新楼房、新民居鳞次栉比,新学校、新医院设施完备,新企业、新园区生机勃发。时隔六年,汶川所有灾区已经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新北川在感恩中前行
清晨时分,一抹阳光斜映在安昌河边,把正在睡梦中的北川新县城唤醒。
伴随着鸟儿清脆的叫声和习习微风,北川尔玛小区的李亮友走出家门,缓步来到河边散步健身。“新县城太美了,看一看这里的风景心情都是好的。”年过七旬的李亮友言语中流露出自豪。
地震之后,经国务院批准,新北川县城移址到距离老县城23公里之外的开阔地带——安县安昌镇,另取名为永昌镇,这也是地震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随着对口援建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个震后城市重生的框架很快搭设出来。安昌河畔这块毓秀之地,成为了一个最亮眼的重建样本。
“住得有多宽、绿地就有多大。”中国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晓江曾在绵阳骄傲地表示,北川新县城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16平方米,每个居民能在5分钟之内到达一处公共绿地,这里将完美展现山、水、城一体的城市环境。
当这样一座未来之城开启大门之时,除了人们异口同声的赞叹,还有它被隐藏的城市活力。六年了,北川新县城最大的变化是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产业越来越旺。
变化,不仅仅是表象。震后六年看北川,这个昔日的极重灾区“热”起来了。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304.5万人,相当于全县人口的近14倍。仅马年春节,北川就接待游客44.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850.62万元,同比增长33.99%、140.61%。
2014年11月23日一大早,在北川县新川社区,“北川县可乐男孩汽车美容馆”的生意十分火爆。它的创立者就是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被救后第一句话是“要喝冰镇可乐”的“可乐男孩”杨彬。历经变故的杨彬说,是母亲给了他希望和坚强。
杨彬的母亲蒲红今年已年过半百,多年来,她起早贪黑地忙碌。天微微亮,她就把马群、羊群赶到山上,直到天黑才回家。“我们苦点,就为了孩子有出息。”蒲红说。
“儿子毕业时说想自己创业,开汽车美容馆。他有这个精神,再苦再累我们也要支持。”蒲红说。蒲红的老家在北川县贯岭乡竹坝村,那里山高林密。她很多时候接儿子电话时都在山上养马、放羊。“儿子说还缺点钱,我马上就把牲口赶回圈里,用最快的时间把钱打给他。”蒲红说。从家里出发到信用社,她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然后坐上半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每次都是三千五千地把钱打给孩子。”“她在山上这几年确实很孤独,但也是为了孩子。”杨彬父亲杨国华说。
位于大山深处的北川白坭乡,有一块写有“烟台援建白坭记”的石碑。在当地,老乡们只要得知是从山东烟台来的客人,大伙总会热情地说上一句“谢谢”,好客的乡亲还会邀请烟台兄弟到自家吃上一顿地道的农家饭。
北川白坭、漩坪两地与山东烟台相隔近2000公里,中间更有无数高山、大河阻隔。然而一份援建情谊让两个大山间的乡镇与一个海滨城市结缘。
六年来,这份情缘没有因距离遥远而中断,也没有因时间久远而淡去,反而更加坚固和深厚。援建结束后,白坭、漩坪两乡干部前往烟台参观学习,烟台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给乡干部留下深刻印象。
“白坭和漩坪很适合栽种中药材和贵重苗木,之前都是农民散种零卖,经济效益不高。”曾在白坭乡担任副乡长的周永说,“如今两个乡都成立了中药材、苗木苗圃合作社,由商户集中收购销售,大大提高了收益。”
存留在乡亲们心里的这段“援建”记忆温暖而有力。时间为证,从最初的对口援建到随后的产业合作,从此前的人才交流到如今的民间经贸往来,在地震中确立的对口援建机制正释放出新的活力。
六年了,那些昔日在地震中诞生的“地震宝宝”们即将步入小学。在这些孩子中,有的叫魏雨晨、有的叫马铭军、有的叫王山东……这些名字,在地震灾区举不胜举;这些名字,蕴含着灾区人民对这场灾难的铭记和祖国的感恩。
如今,这一感恩之情,已经成为北川这块土地上最动人的表情。当青海玉树地震消息传来,北川立即组织救灾物资,昼夜兼程,赶往灾区,成为第一个成建制捐赠救灾物资的县;当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绵阳全市上下踊跃伸出援助之手,不到一周就捐款捐物3716.6万元;地震发生第二天,更创下了绵阳单天785人献血的新纪录。
新映秀 新型旅游小镇的温情之旅
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南部,气候温和,位于川西旅游的黄金线上,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门户,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同时也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在5·12大地震中,映秀镇5万余平方米房屋被毁,人口伤亡惨重。
经过六年多的建设,一座定位为旅游温情小镇、防震减灾示范区和“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地的美丽小镇在岷江河谷全新呈现。
地震后,经过科学论证,新的映秀镇仍在原址重建。在广东省的对口援建下进行重建,如今的映秀镇正发展成为美丽、安全、繁荣的小镇。
2014年11月22日,当记者走进映秀镇时,干净整洁的一个山区小镇进入眼帘。街道宽阔而平整,两排叶子金黄的银杏树在微风中摇曳,像是欢迎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
据介绍,映秀镇的恢复建设,把旅游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牛圈沟震源点、大爱磐石、百花大桥遗迹等地震遗址,以及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映秀镇安居房建设工程,都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亮点。
映秀镇的安居房建设,充分考虑了居住设施、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根据产业发展进行使用功能的转化,做到居住小区可转化为商业街区、商业街区可转化为旅游景区,实现 “家家有产业、户户搞旅游”的目标。
“修得很漂亮,与我想象中的映秀完全不是一个模样!”,走在映秀新镇的街道上,来自重庆的游客老曹由衷地赞叹。
在这个四面环山、两河汇流的一平方公里场镇上,川西民居、藏寨风情、羌式建筑交错相融,民族风情的民居、现代风格的场馆、宽敞平整的街道沿河顺势展铺开来。从震后的满城废墟到今天的新城俏丽,让记者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眩晕感。
步行在以土黄色为基调的新映秀镇的大街小巷,刚刚从综合市场购置年货回家的老人、奔跑在巷道嬉戏欢快的孩童、忙着张灯结彩、打扫收拾新房的男人女人,时不时传来的噼噼啪啪鞭炮声……无不散发出一种温情。
沿河而建的映月东路,曲折从西北向东南延伸,一头连着山脚下青草茵茵的公园,一头连着奔腾汹涌的岷江河畔,在映秀镇中间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尽管冬日里的映秀已经非常寒冷,但仍能偶见有老人在这条“弧线”上慢悠悠地散步。
老人散步的方向就是那片青草茵茵的公园,曾经在汶川特地震中伤亡惨重的映秀小学旧址就是这里,但今天的公园比六年前的小学要大得多:彩虹一样的铁桥斜跨在草坪上,五根在地震中没有倒塌的水泥立柱被保留下来,立在一片稀稀落落的树林中。
在岷江边,一棵粗大的梧桐树上系满了祈愿的红丝带。这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生者的祝福,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幸福。
汶川县常务副县长吴开明对记者说,映秀镇是灾区重建的样板之一,我们所有的设计都是能为小镇带来生趣、祥和;我们建造抗震救灾纪念馆,尽力营造“祭奠逝者、感恩爱者、温暖生者”的气氛……让“灾难的小镇”变成一个“温情的小镇”。映秀人是感恩的,尽管现在到这里旅游的人很多,但我们坚持不收门票,因为今日映秀之美来自于全国人民的支援。
旅游带热了灾区经济
在古茶马古道上,一座千年历史的西羌文化古镇——水磨镇。地震前,这里聚集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让水磨镇生态环境付出沉重代价;地震后,在短短不到六年的时间里,这里变成一座风景如画的现代“桃花源“,“水磨效应”正在逐步传播开来。
如今,汶川民众也开始诉说汶川人的幸福生活。“震前,老街上做生意的不多,也看不到游客。可现在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商铺,人人有就业啰。”水磨古镇禅寿老街上村民刘中正说,今年五一节小长假首日,就有20000多名游客到水磨镇旅游观光,迎来了旅游小高峰。
位于禅寿老街的古镇饭店老板苏代福和服务员一大早就忙开了。“周末来水磨耍的人特别多,不提前把材料准备充足,根本应付不过来。”苏代福喜滋滋地说。古镇饭店有固定服务员8个,周末客人多,他还找了阿坝师专7个勤工俭学的学生帮忙。
如今,水磨镇上有256户人家从事旅游经营。去年水磨共计接待游客1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8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比汶川地震前翻了一番。”水磨镇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李静说。
汶川县大禹农庄同样游人络绎不绝。热情好客的羌家人端上香味扑鼻的羌家腊肉、香肠和核桃花、蕨菜、刺笼包等山野菜。“今天来了好几拨客人,吃饭都摆了12桌,14张床全住满了。”主人给记者算了算,店铺加上种植甜樱桃、花椒等的收益,今年收入不会少于20万元。
2014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一,是一年一度的羌历新年。这一天在汶川羌乡大地,“咚咚咚”的羊皮鼓声响起来,热情的羌族锅庄跳起来,醇香甘甜的咂酒喝起来,处处呈现出一派欢度羌年的浓厚气氛。
羌年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还寨愿等为主要内容且最为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汶川大小寨子里的羌族群众将身着华丽的民族服装,团聚一起杀猪宰羊、载歌载舞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汶川是大禹故里、熊猫的家园,同时也是全国仅有的羌族聚居县之一。全县共有羌族人口近3万人,占总人口的26.69%,是离成都最近的羌民族聚居区。今年,美丽的汶川将举行以“过羌年·送祝福”活动为主题的走进汶川过羌年活动,迎接远方的游客。
汶川县常务副县长吴开明对记者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羌年之说,移风易俗。羌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是夏历十月太阳历,以十月为一年,一年360天,每年的十月初一为羌族群众的新年。如今,羌族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天,羌族各寨羌民在释比的主持下到神树林烧香、颂经还天愿、杀猪、宰羊、插神树祭祀等,之后全寨群众围坐一团听释比诵经,喝咂酒,跳锅庄,吃“坝坝筵”一直歌舞到天明。而随着“羌年”在传承保护中越来越受到重视,2008年被国务院、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汶川县县长旺娜告诉记者,“5·12”后,汶川县确定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的规划思路,目前全县已建成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有农家乐、乡村酒店500余家。去年,汶川接待游客60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6.29亿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522.88万人次和23.95亿元。
地震遗址 生者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
在地震过去六年里,灾区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映秀鎮漩口中学遗址和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没有改变。它们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让人们可以凭吊逝者并记住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走进漩口中学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偌大的纪念表盘,时针和分针清晰地交叉出地震发生的时间,下午两点二十八分,表盘上布满了地震的沟壑,山河破碎中一种摇曳的震撼扑面而来。时间在这里定格,也在每个过往的人心中烙印,所有的记忆和镇痛清晰可感。
纪念表盘后面就是主体教学楼,一侧已经垮塌另一侧也严重倾斜。但是连接两座教学楼的走廊整体框架基本保存,由于受到两旁建筑的保护和抵挡,破损较小,成为当时师生们逃生的保障。作为地震遗址的最高点,楼顶的国旗依然飘扬,在这一片废墟中,在这灰与黑的主色调里,这片红色格外显眼也异常温暖。
整个漩口中学遗址面貌可以看到典型的地震建筑形态,倾覆、扭曲垮塌、十字裂纹、底楼沉降、平行错位、叠塌等等。遗址中五层高的男生宿舍楼整体塌陷下去一层,地面上的楼体布满了十字形交叉的裂纹,另一座女生宿舍楼完全坍塌,全部毁损。现在可以看到的完整遗址已经得到了加固,用钢筋固定住倒塌的楼体以维持地震原貌。空间在这里凝结,永远会呈现地震发生的景象,让人们祭奠,抒怀,沉思。
为我们讲解的导游员就是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之一,她告诉记者,在当时那种天崩地裂式的地震面前,人显得太渺小了。那么多生命的逝去,让活下来的人更懂得珍惜生命。现在漩口中学已经在映秀镇外重建了,名字改为七一中学,校舍更加漂亮,只是那些遇难的师生无法感受新校舍的美丽了。
在“5·12”特大地震中,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伤亡人数最多、财产损失最大的县之一,整个县城几乎全被摧毁了。现在,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被永久保存。
北川老县城处于四面环山的谷底,地震袭来时,巨大的破坏力撕裂了山体,泥石流呼啸而下,瞬间淹没了县城。震后,山坡上到处是塌方后滚下的巨石,老县城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少数几座没有倒塌的建筑也是东倒西歪,有很多的裂缝。
走进北川老县城,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心头的压抑,地震将一座城市几乎夷为平地。六年过去了,这个被定格在当初的遗址依然在诉说着令人辛酸的地震往事。
北川中学教学楼全部倒塌了。从高山上滚下的巨石倾泻到了操场上,遗址中只有一根旗杆还挺立在那里。北川中学遗址成了北川地震遗址的核心,这里建了主奠台,到这里来的游客都会在这里向遇难者致哀悼念。
许多政府机关和银行等单位遗址前都立了石碑,上面挂着遇难员工的遗像和名字,书写着幸存者对同事的怀念。在北川县林业局遗址门口,一块石碑上刻着在地震中逝去的22名遇难者的名字。
北川县林业局副局长朱成林向记者讲述地震发生时的情况时仍满脸的痛苦,“当时北川的景象实在是太惨了,人们感觉那么无助,到处是伤员,到处是废墟,又没有大型设备,药品也奇缺,大家只能靠在一起互救取暖。”
“思念埋在心头,生活还得继续前进。”一位老者将手中的菊花轻轻放下,寄托哀思。她告诉记者,家里有亲人在地震中遇难,差不多每年自己都会过来祭奠。“现在的生活很好,希望逝者安息,生者好好珍惜生命。”
映秀镇最常见的东西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三叶草。苍翠的绿叶,星星点点的小白花,一丛丛、散落在纪念馆外、公墓的半山坡上、校园的花坛里,甚至路边不起眼的角落。与两边的黛绿、起伏的山峦遥相呼应。
三叶草,学名苜蓿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只有三片小叶子,叶形呈心形状,叶心较深色的部分亦是心形。人们给“三叶草”赋予的含意是象征幸福,所以在欧洲一些国家都会把三叶草赠送他人,以此表达他们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在地震灾区,这些三叶草则是生者对逝者最好的祝愿。
灾后山体恢复任重而道远
山路崎岖,凉风习习。除了七八处标有“路面塌陷”“滑坡路段”提示的区域内凹凸颠簸外,从北川新县城到关内坝底乡80余公里的行程畅通无阻。
“山体不稳定,一遇风雨,关内12个乡镇的道路总会出现一些险情。”当地司机曾述勇熟练地转动着方向盘,语速极快。
汶川大地震不仅彻底破坏了当地的城镇和村庄,夺去了成千上万的宝贵生命,也造成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山体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灾区的山坡上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痕迹,并时刻威胁着灾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对于城镇村庄的灾后重建,山体的治理要复杂困难的多。
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副总工桂林华告诉记者,汶川大地震灾区地处龙门山系,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谷深,岩体松散破碎。该区域的岷江、嘉陵江和涪江等主要江河流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是四川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汶川大地震使该区域植被损失面积达600多万亩,这里多次发生滑坡、泥石流和山石滚落等次生灾害。地震灾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难度大、任务重。
为了尽早将松动的山体稳住,使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我国于2010年引进日本先进的治山技术及丰富的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经验,在受灾严重的汶川县、北川县和绵竹市制定森林恢复规划、开展示范性恢复工程。
日本专家佐藤隆对记者说,地震灾后生态修复不同于一般的生态建设,不是简单植树造林。灾后的山体地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崩塌坡面的土块不稳定,地表容易被雨水侵蚀,易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而对于植物的生长而言,关键是生长地方的地基和根系发育的土壤的稳定,所以首先要治山,采取工程措施将松动的山体固定起来。在项目实施中,他们用横向的挡土墙、纵向的龙骨(石埂)将山体包扎,然后修排水沟,给山洪导流,避免水害。最后就是在土袋垒成的台地上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使瘫痪颓废的山体健康起来。
记者在北川县擂鼓镇和汶川县的施工现场,看到通过几年的努力,地震塌方滑坡的山体重新又焕发了生机,一排排的树苗长势良好,而一面陡坡也因工程治理和植被恢复而得以稳固。
据统计,在北川、绵竹、汶川、彭州等县(市)建立的4个示范区12个示范点,共完成治山18.98公顷,建设林业治山工程设施总量长度达3.3万米,植树造林3.7万株,推动中方项目县市完成自主治山99.34公顷。这和汶川地震造成的众多山体滑坡面积相比,还差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