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教育

2024-06-20

孝德教育(共11篇)

孝德教育 篇1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 而孝文化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百善之先, 诸德之首。著名学者黎鸣说:“中国人最主要的生活习俗是孝敬父母。”孝敬父母, 这是人类对生命的爱敬意识, 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 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 是做人的基本规范。

我国孝德现状

孝德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然而, 孝敬父母, 这看似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却似乎变得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现实社会中孝德的缺失随处可见, 具体表现如下:

1.尊老敬老意识淡薄

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给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造成极大影响, 受物质利益的驱使, 现实中一再发生对老人不尊敬、不体谅父母甚至虐待父母、杀害父母的事情。公交车上, 老人站立, 年轻人坐着的情况比比皆是, 现实生活中打骂父母、恐吓老人的行为更是屡屡见诸报端。在某些人眼里, 占中国人口总数11%的老年人群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成为被社会边缘化的一个群体。尊老敬老意识的淡薄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不争的现实。

2.养老观念淡化

中国老龄人口近六成分布在农村, 而农村的养老观念却令人堪忧。2005年,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对全国农村孝道现状进行了普查, 对10401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调查的结果显示, 5%三餐不保, 93%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 67%吃不起药, 86%得了大病住不起医院, 85%自己干农活, 97%自己做家务, 在农村, 吃的最差的是老人, 穿的最破的是老人, 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 在田里干活和照看孙子一辈的多是老人。老人成为农村被严重忽视的一个群体。在城市, 大多数老人虽然衣食无忧, 但是子女对其在精神上的慰藉却少得可怜, 养老观念淡化依然严重。

以上我国社会孝德现状的存在, 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孝德意识的淡薄, 各种不孝之行屡见报端。例如, 2006年5月28日的《新民晚报》上的一则关于大学生因为母亲衣着破旧, 怕自己在同学面前丢脸而拒母门外的消息, 在大学生这种看似残酷、冷漠、无情的举动背后,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现代社会亲情的流失、孝德教育的缺失。

高等院校孝德教育现状

孝德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教育的“教”字, 从字形看, 从“孝”从“文”, 表明与孝有关。甲骨文“教”字, 左边是“孝”, 右边是用手承受。由此可见, 孝道教育在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中的根源和首要作用。而目前我国高校孝德教育的现状却是令人担忧。

1.相应的课程设置欠缺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 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 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通群体, 而且从一入学就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的能力, 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公共英语课和专业课的设置, 或者注重大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通过提升考研率来提高就业率, 把学生塑造成学习和考试的机器;或者注重大学生实际专业能力的培养, 使其在大学期间掌握一门技艺, 以便顺利就业,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除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 欠缺对传统美德课程的设置, 孝德教育的课程更是难得一见。

2.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化

思想政治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但是长期以来, 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配备不足以及商业铜臭的污染,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严重形式化的特点。许多理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却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或者迎合学生的追星情结, 过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 急于一时的成效而忽视长期的教育, 很难使大学生做到对道德认知的知行统一。

3.相关的奖惩制度不健全

关于孝德教育问题, 学校没有设置相关的奖惩措施。一旦学生无视或者是违反了孝德教育, 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来惩治这种种不良行为, 相应地, 如果学生做了好事,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孝行, 学校也没有相关的奖励措施。这无形之中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以为不管我怎么做都是这样, 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于是乎, 千篇一律, 自由自在, 哪管他还有孝德一说呢?

孝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学校是孝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孝德教育应以“孝”为灵魂, 以“爱”为内容, 以“人”为对象, 以“众”为目标, 即孔子所谓的“泛爱众”, 墨子的“兼相爱”。大学作为社会高层知识分子求知的殿堂, 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其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 同时大学也是育人、树人的场所,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孝顺的美德, 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说来, 对大学生进行孝德教育, 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尽力做到以下“五个结合”:

1.要坚持理论教育和孝德实践相结合

重视践履、强调修养, 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特色之一。在进行孝德教育理论灌输的同时, 要有计划地开展类似“写信”“分担家务劳动”“谈心”等实践活动, 让父母子女在情感的交流沟通中体会和感悟亲情的快乐, 享受精神生活的充盈。实践得知, 有效的孝德教育行为活动, 即“行孝”活动实践, 对于内化学生良好道德情操、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等都有很大的作用。高尔基有句名言, “行为日久成习惯, 习惯日久成性格, 性格日久定命运。”即要通过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来落实孝德教育的精神实质, 使孝德教育由隐性的后台走向显性的前台。

2.坚持主动教育和互动交流相结合

和其他课程一样, 孝德教育中单向的说教方式不仅是枯燥的和落后的, 而且易于产生逆反心理, 影响教育效果。因此, 应当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主体间性的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各种道德情景,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课堂讨论, 命题演讲, 交流体会等。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互动交流, 不仅使教师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而且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对比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在学养的积淀中把持自我, 切断不孝思想滋生蔓延的根茎, 从而促进自醒, 促进孝德情感的升华, 使道德意志, 孝德修养得到提炼, 孝亲观念得到巩固。

3.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在大学生孝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其强调较多的是要求学生理性的控制情感, 教导学生只有勤奋学习, 掌握知识才是正道, 对未来工作做好准备和个人成才的规划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种正规的教育使年轻人脱离社会, 对他人的生活和幸福漠不关心。就孝德教育而言, 除学校教育活动外, 家庭教育同样起着重要的、有时甚至超过学校教育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使大学生尽快养成关心帮助他人, 加快大学生孝德品质的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舆论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构建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对孝德行为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评价。

4.坚持集中教育和长期教育相结合

按照马克思主义修养观, 人的本性或者人的道德品质的善恶不是先天的, 而是后天的, 人的向恶、向善的能力是后天形成的。既然是后天养成的, 因而就必然是可以改变的。叶圣陶曾经说过,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孝心的养成也要基于良好习惯的培养。由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内时间本来就是有限的, 包括孝德观念在内的各种道德观念的确立、巩固和加强, 就必须通过采取适当的再教育和强化的措施来完成。譬如, 可以通过节日、党团组织活动、假日社会实践、敬老活动、观看孝德题材的电影、影视等不断进行引导和暗示, 以使大学生孝德教育的效果得以保持下去, 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5.坚持理论灌输和观摩学习相结合

在大学生孝德修养锻炼中, 学习先进分子的优良品质也是一个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因为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一般要经过“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 从认识孝德的重要性到产生增强孝德观念的信心, 是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意识的飞跃, 而信心信念再到产生关爱孝敬父母的行为, 更是一种最关键的飞跃。社会对先进分子的优良品质的肯定、宣传和弘扬, 尤其是尽孝模范活生生的例子, 将会使大学生思考自己将何为, 能何为, 从而在其思想中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为其孝亲观念的树立起到其他教育形式不能达到的鼓舞、教育和鞭策的作用。

总之, 大学生的孝德教育是高等院校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重要方面, 对于贯彻十七大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孝德教育 篇2

常言道:“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是啊!小乌鸦还懂得吧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向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不如啊!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朱氏感动了,从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是谁给予我们的生命?是谁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又是谁把我们抚养成人,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父母!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上。特别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自从我们来到这人世间,父母又要给我们换尿布,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如果有人问我的启蒙老师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父母!”等到大一点,父母就教给我们一些道理,送我们上学,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而且,他们每月还要给我们零花钱。可我们却不知好歹,乱用零花钱,一点都不了解父母的心思。当我们做错事惹父母生气时,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奖励我们;当衣服弄脏时,是父母用双手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当我们考试考砸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下次再努力。

父母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在我们身上下的功夫也太多太多了。对我们的爱凝聚了他们多少血汗!他们也不希望得到什么,只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好做人,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很细心,就会发现父母的脸上多了一丝皱纹,父母的头上多了一丝银发。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给父母打个电话,给他们聊聊天,放假回家时多陪陪他们,多给他们做做家务。而且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孝德,从心开始,从现在开始,用我们的一切去孝敬父母。“孝德教育”主题演讲

“孝德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 篇3

近年来,孟姑集乡中学积极开展“孝德教育”进校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的的浓厚氛围,取得显著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成为社会一大亮点。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团中央、省、市、县及外市区的各级领导多次到该校调研、考察,均给予高度评价和从分肯定。他们非常惊讶:一个农村中学竟把“孝德教育”开展到如此程度,实属难能可贵。孟姑集乡中学究竟为什么开展 “孝德教育”,又是如何开展 “孝德教育”的呢?作为该校的一名教师、一名“孝德教育”的参与者和施教者,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孝文化的缺失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

随着城乡社会深刻变革,一部分人重利轻义、金钱至上思想抬头,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严峻挑战。突出表现为孝道观念开始淡化,歧视、虐待甚至遗弃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老年人权益的风气有所抬头,进一步危及传统伦理道德秩序,社会和谐失去了根基。随着社会生存压力的加大,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农村留下了很多体弱病残的“空巢老人”,多数人认为只要物质满足,就是孝顺老人,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抚籍,常常半年甚至一年都不与老人沟通一次思想,不知道老人想什么、需要什么,养老助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严重社会问题。孟姑集乡中学正是抓住这一社会问题,坚持“孝德教育从娃娃抓起”,把“孝德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纳入课堂教学,积极打造新时期的“孝德文化教育基地”。

2 抓好五个环节,积极推进“孝德教育”

抓好宣传、挖掘、规划、实践、连家这五个环节有条不紊的进行、精心组织实施,长期坚持并不断创新和深化。

2.1 营造舆论氛围,创设教育环境。孟姑集乡中学先从渲染和烘托孝文化氛围入手,把古代“二十四孝图”及孝行制作成壁画悬挂在校墙上,教学楼内随处可见关于“孝亲敬老”以及“感恩父母”的名言警句,每间教室内都悬挂有本校创作的“孟姑集乡孝亲敬老歌”,每天课间操时间,全体师生朗诵一遍“孝亲敬老歌”。让学生时刻生活、学习在浓厚的孝文化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感受和熏陶。

2.2 挖掘本地资源,打造自身特色。孟姑集乡是岳飞后裔聚居的地方,岳飞的“忠孝思想”千古流芳。座落于该乡岳楼村的“岳飞纪念馆”被济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孟姑集乡中学以此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打造自己的“孝文化”品牌,在政府评选“十佳孝星”活动的影响下,及时评选出了“十大孝亲教师”和“十大孝亲学生”,并把他们的事迹放入学校的展窗。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极大反响,同时也促进了全乡“孝德文化”建设的发展。

2.3 建立长效机制,融入教学规划。“孝德教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需要代代传承和弘扬的中华美德,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仅靠开展一两次教育活动就能完成的。所以要把“孝德教育”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为此,孟姑集乡中学把“孝德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列入常规性课堂教学计划,并组织教师编写了切合本地实际,反映本地孝德文化建设的乡土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

2.4 丰富实践活动,推进“孝德教育”。要抓好“孝德教育”,仅靠宣传和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孝道”。孟姑集乡中学把每个周日定为“感恩日”,要求学生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帮家长洗一次头,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或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讲一个笑话逗老人开心,并把自己做的“感恩事”写下来让有家长签字,周一交给班主任存档,定期评比,看谁做得“感恩事”多,意义大;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谈自己是如何感恩父母的,看到了那些“孝”或者“不孝”的行为和现象,对此如何评价和感想;倡导学生制作感恩手抄报、感恩贺卡等;结合“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以“今天你敬老,明天敬你老;今天不敬老,明天谁敬你”为主题的“孝德教育”实践活动。

2.5 紧密家校联系,实施家校共建。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助教积极性,促进孩子和家长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每季度以班为单位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交换意见。谈家长和校方各自是如何对孩子进行“孝德教育”的,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又是怎样,及时寻求结合点,并查找不足和漏洞。开展“争创孝亲文明家庭”活动,采取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参选的家庭必须是学生在家孝敬家长,同时家长孝敬上一辈老人,并把参选家庭名单及事迹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议。这种做法,让孩子与家长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促进了和睦,邻里和谐,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实施“孝德教育”带来的积极效应

孟姑集乡开展“孝德教育”进校园活动以来,孟姑集乡中学结合乡政府组织的“孝子”、“孝媳”评选活动,把“孝德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理念,以“打造独具特色的孝文化基地”为目标,独具匠心,有创造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 “孝德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自开展“孝德教育”进校园活动以来,学生之间打架、闹矛盾的现象明显减少,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礼貌,学生变得更加明白事理,懂得尊老爱幼、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端正。不少学生家长反映:孩子比原来懂事了,经常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校开展“孝德教育”就是好。

4 几点体会

孝道是人类道德的基石。弘扬孝道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

4.1 必须以宣传带动为前提。孟姑集乡中学始终把宣传发动贯穿到“孝德教育”活动的始终,通过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的高尚品格。积极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模范事迹,在全校上下形成了以尊老敬老光荣、不敬养老人可耻的良好风气。同时,注重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孝星就是一个标杆。该校坚持把培育、宣传先进典型作为弘扬孝道文化的关键举措来抓,通过编印“孝星”事迹的宣传册,举办“孝星”事迹报告会,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迹教育感化群众,营造人人学典型、个个讲孝心的良好氛围,使敬老人、爱幼童、讲孝心、重孝道蔚然成风。

4.2 必须以家长参与为基础。要想让新型“孝德教育”深入群众思想领域,就必须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参加到活动中来,实施“家校共建”。让家长亲身参与,让学生亲身感受,相互影响、相互熏陶,从而推向全社会,形成全社会尊老、敬老、养老的社会风气,让校园“孝德教育”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深入和发展。

4.3 必须以健全机制为保障。该校注重探索和建立“孝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此项工作形成常态,取得实效。通过把“孝德教育”与教学工作一同部署、一同安排、一同考核,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确保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同时将弘扬“孝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涵盖各个层次的文明示范工程,从而创新了活动形式,拓展了孝道内涵,使弘扬孝道文化落到实处。有力推动了“孝德教育”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孝德教育 篇4

一、知孝心———晓理、铭记、动情

《弟子规》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行孝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儿女都该做的事、必做的事,我校展开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大家深切地感受,并逐步产生“养育之恩当报”的情怀。

1. 宣传发动,晓之以理。

孝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现有“鲁迅一生孝母亲”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千古,更有《增广贤文》———“千万经典,孝义为先”等孝德名言,这些都是对师生进行孝德教育的好材料。2010年初,学校通过发家长书《至要莫若教子》、每周发校讯通“孝德名言”等,对师生、家长进行宣传。并利用校园广播定时播放孝德歌曲,课前放《论语》中的孝德名言,课后放《弟子规》篇章,宣传窗介绍孝德名言,闭路电视每周五播放中华德育故事等大力宣传各种孝德文化,让学生在人文环境的感染下,产生心理共鸣,真正感受到孝德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传统美德。

2. 阅读收集,铭记于心。

动眼动耳不动手的教育都是被动的。为了让师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孝德这一活动之中,2010年起,学校组织学生阅读收集孝德故事、孝德名言、孝德歌曲。各班出了孝德黑板报、孝德手抄报、孝德图画。各中队利用晨间活动和午休时间学习、诵读收集到的内容,并通过比赛、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感受、理解和分享。全体教师开展《弟子规》背诵比赛、孝德名言知识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广大师生主动学习了孝德故事,增强了孝德意识,更加重视孝德教育。

3. 知恩报恩,动之以情。

《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们,却从不要求报酬。因此,我们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因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学校通过《孝亲颂》和学生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母亲从怀孕到把自己生下来经历了哪些痛苦,让学生计算父母每年在自己身上所花的时间和金钱,等等,体验这份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大队部还要求各中队开展《生命来之不易》、《感恩珍爱生命》等班队课。2011年10月18日,邀请了全国著名演讲家范红伟老师来校作《感恩,我们要行动》的演讲。

二、践孝行———导行、养习、受益

《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只说不做,心动却不行动,这种孝德就是空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行动,有实实在在的孝行,才算把孝德教育落到了实处。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作用于人的一生,孝心的养成也基于良好的习惯培养。

1. 孝德言行导以行。

少先队大队部印发《弟子规》学习评量表7张,以《入则孝》和《出则悌》里的39条孝德言行作为规范发给每个队员,由中队辅导员组织队员对表中的39条生活规范进行讲解,使队员的孝德言行有了规范,并让队员带给家长,为教师、家长教育评价队员提供了更为具体、规范化的内容和标准,同时,中队辅导员讲解的过程本身也是对队员进行孝德教育活动的过程。《弟子规》学习评量表中的孝敬长辈言行规范,是我校孝德教育的一大创举,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2. 行孝活动有体验。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让学生养成行孝的习惯,就要让学生从生活、活动中去体验,去培养。《弟子规》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学生受教育以后,在学校里受伤事故几乎没有,因为学生明白身体受伤让父母担忧是不孝的表现;同学之间也几乎没有发生打架事件,因为道德不好会给父母蒙羞,也是不孝的表现。学校充分利用教师节、孔子诞辰纪念日、重阳节等各种契机,让学生以“一日护蛋活动”、“写一封写给父母的信”、“鞠一个中国人的躬”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孝心,感动父母,将孝心孝行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少先队还特别重视假期的孝德教育,特别针对长假设计孝德作业,让学生完成假期行孝实践。

3. 孝德教育进课堂。

自从开展孝德教育以来,学校就把“孝德教育学习”纳入校本特色课程,安排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由任课老师教授《弟子规》和《孝行成德》校本教材。大队部要求各中队利用班队课进行孝德教育,并从规范队员日常行为的小处入手,培养学生文明用语,使学生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使学校开展的“孝德教育”有成效有成果。2011年5月,学校开展“让孝德之花开满校园”区级大队观摩活动,用现场活动和汇演及家长的真情实感的汇报等形式展示了知孝德、行孝德、颂孝德,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孝德教育—家长教子心得 篇5

——家长教子经验

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是做父母最关心,最重视的一个大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及前途,所以做父母的没有不操心的。望子成龙是父母的一大心愿。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转眼,我的孩子已经九岁了,想起和儿子一起走过的岁月,真是让做父母的感到幸福,所有的烦恼和劳累都化为甜蜜的回忆。

儿子天生是一个活泼、开朗、爱表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要求不高,可以说,我们两个做父母对他也没太苛刻要求,总想孩子太小,就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吧。说起教子心得,真是谈不上,我就把自己的一点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句俗话叫“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家长,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要特别注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当他取得成绩时,就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下次做得更好。洋洋就是一个越表扬越有干劲的孩子,在语文单元测试前,在我的鼓励下,儿子考了班上第一名的好成绩。当他做错事情时,不要胡乱的狠批一顿,而是要耐心的帮助他,帮助他找出原因,教育他这件事情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二、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儿子上了三年级后,每天下午放学,我都让他自己先回家做作业,给他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一长,也就养成了放学先回家,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三年级开始写日记,每次我都是让他先打草稿,然后我给他修改,最后再抄写一遍。起初,他觉的太麻烦,我就给他讲,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你读一读,修改前后一样吗?儿子承认后,这个习作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二、身教重于言教

孝德沃土 滋养身心 篇6

学校将孝德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孝敬父母、感恩师长的优良品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年开展“十个一”(一份孝德手抄报、一次孝德教育主题班会、一次孝德故事会、一次小孝星评比、一本孝心足迹、一篇孝德习作、一次行孝图片展、一次孝德歌咏会、一份明德报、一次公益活动)孝德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和家长都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回报的温情。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孝。校园里新时代二十四孝朗朗上口,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感天动地。广场边的孝文化墙、走廊里的孝德名言警句、教学楼前的“最美孝心少年”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学期初各班利用黑板报、开辟专栏布置班级孝德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孝文化的熏陶。

每年开展一次孝德手抄报、剪报比赛活动,活动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每张手抄报都饱含着学生们对父母长辈的浓浓孝心和感恩之情。

每周二,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辟的《百善孝为先》专栏定时播报学生亲身经历的感恩故事,宣传社会正能量。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孝。每年开展一次“学会感恩·回报真情”征文比赛,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的感恩父母、师长、社会的故事用文字生动地再现,使学生在收集和写作感恩故事的活动中再次体验感恩情感,践行感恩行动。

以“感恩在心·快乐成长”为主题的班会定期举行,学生在班会上诉说父母、教师等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在说与做的活动中理解父母、教师、社会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地位,懂得了珍惜,学会了付出。

在一年一度的“孝满天下”孝德故事会期间,学校充分创设各种教育情境,激发学生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学,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给自己创造成长环境的社会。学生们将自己亲身经历或搜集到的感恩事例以故事形式演绎出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每年十月,开展以“心怀感恩·传唱经典”为主题的歌咏会,全体师生参加的《感恩的心》手语表演直击所有人的心扉,《烛光里的妈妈》《孝心到永远》等经典曲目在孩子们的动情演绎下令所有观众动容。在参与、欣赏中,学生感受孝、领悟孝,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孝。开展“小孝星”评比活动。各班向学校推荐学生践行孝道的案例,学校逐一核实并最终确定24名小孝星,学期末大力表彰并以个人专栏的形式,宣传他们的行孝事迹。

在学生、家长、教师中开展文章、图片的征集活动。将家长、学生、教师孝德教育活动中的感悟、心得、文章、图片等结集成册,分别出版了《明德报》《心语》《寸心集》《润物细语》《让爱驻我家》《星星知我心》《家有儿女》等报纸、书籍,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孝德教育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孝”的理念,鼓励学生在家行孝。孩子表达孝心需要实践,否则纵有满腔孝心也无从表现,久而久之,那颗孝心会被隐藏甚至泯灭。因此,学校推出了《孝心足迹》手册,从孝心在行动、我的感受、家长感言、班主任点评四个方面将孩子与家庭、孩子与社会、孩子与学校、孩子与教师紧密地连接起来。

进一步延伸践行孝道活动。学校大队部每年集中组织开展一些“践孝心、比孝行”的活动。把孝德教育从家校延伸到社会,组织学生分批到社区的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打扫房间、整理物品,让他们真真切切践行孝道。

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德教育必须从细节入手,教育孩子怎样感恩。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感恩社会的理念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

孝德教育 篇7

一、农村小学孝德文化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衡较为严重,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外出打工,未外出打工的家长,也多从事较为繁重的工作,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小学生的孝德文化教育严重欠缺。具体表现如下:

1. 根据有限范围内农村小学生家庭生活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的性格多内向,大多数还是懂得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懂得礼让的基本道理,这说明农村小学生的孝德现状还是良好的。

但从少部分情况可以看出,一些学生对父母的辛苦并不理解,尤其是家长外出务工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甚至双亲皆不在身边,疏于父母的关爱使得留守孩子对孝敬父母和其他长辈的观念淡化。另外,由于当前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过分娇惯使得小学生认为什么都应该自己独自享受,遇到好吃的、好玩的等,总是自己优先,自己把持,认为理所应当,不懂得礼让父母。农村家长由于工作忙,感觉对不住孩子,更加重了这方面的不良现象。

2. 孝敬父母,礼让他人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些后进生在孝敬父母,礼貌待人方面做得比成绩优异的学生还要好。而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却常常表现出骄横,不懂得孝敬长辈,礼让他人。另外,小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服父母的管教,顶撞父母的教导。生活中总是依赖父母的帮助,事事都要父母参与,不懂得为父母减轻负担。而父母忙时,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忙,他们却懒于动手帮助,自私自利的心理极强,只要自己舒服就行。农村小学生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方面要比城里小学生好些,但还是多有欠缺。

二、农村小学孝德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孝德文化教育,首先,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校不能只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将德育教育放一边,或流于形式。另外,当前学校的孝德文化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现代形式的孝德文化教育应取代灌输式、说教式的传统孝德文化教育。将孝德文化教育与网络、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让“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为声情并茂的动画,让教师的“讲”变为学生的“演”。其次,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孝德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孩子生活环境较为闭塞,信息不畅导致他们知之甚少,家长应该着力加强孩子的孝德文化教育,担负起第一任老师的重任,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更加有“教养”。

1. 农村小学开展孝德文化教育的途径。

农村小学开展孝德文化教育的资源较之城市更为丰富,农村人口少,社会环境较安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以提升学生道德品质,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为主。例如,周末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到附近的农田里帮助身有残疾的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到留守老人家里做家务等等,开展每项活动,教师都必须参与其中,与孩子一起劳动,用教师的表率魅力感染每一名学生。我们身边有着丰富的孝德文化教育资源,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农村小学孝德文化教育就能丰富多彩。

2. 农村小学推进孝德文化教育的方法。

(1)加强日常的孝德文化渗透。教师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专门的孝德文化教育课向学生系统地讲述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帮助他人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定期开设专门讲座,解决学生在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行为中的普遍问题,使学校的孝德文化教育有序化。同时,还要在日常的学科教育中渗透孝德文化教育,使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2)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单纯的学校教育显然力量不足,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借助二者互补的作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为更好促进家校牵手,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家庭研讨会,吸收家长参加学校管理,打开通向社会的渠道,使家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促进家庭教育的最优化。通过家校合作教育,使家长们能通过孝德文化教育活动看到孩子们性格、品行的差异,为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从而使孝德文化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孝德教育 篇8

一、审视孝德教育的立足点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 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尤其是孝道遭受激烈的冲突与损毁, 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 使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 家庭的培养教育功能弱化。信息化及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父母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纷繁复杂信息的左右, 代沟的形成与加深, 使少数青少年对父母缺乏孝敬感, 对他人缺乏道德感。多样经济成分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 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观念淡化, 功利思想严重, 从而使传统孝文化中尊长敬老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因此, 加强孝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传承孝德文化,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性格的塑造,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孝道教育, 可以促进爱国守法的道德教育。在中国, 自古做官讲究清正廉洁, 两袖清风;做人讲究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在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入侵时, 涌现出无数爱国志士, 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 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去做呢?是源发于“孝”的爱国精神。“孝”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是无数爱国志士献身的精神动力。

二是加强孝德教育, 可以营造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孝”不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孝道为基础而展开的, 发自于人的仁爱之心, 以礼为它的表现形式, 始于爱父母, 推及于兄弟之爱、宗族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孝德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做到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人民、爱国家, 长大后多尽责任, 多做贡献, 在这种道德教育下, 以孝德扩展仁心, 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人, 就可以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 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

三是加强孝道教育, 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孝为入德之门, 德为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 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道, 其他的品德便无从教起。因此, 在学生中进行和加强孝德教育, 对他们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孝道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 具有鲜明的普适性和时代性。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孝道教育要顺应历史潮流, 把孝德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大力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培养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

四是加强孝德教育, 可以帮助解决代沟隔阂的社会问题。代沟是一个社会问题, 父母、老师、学校、社会为下一代付出了许多关爱, 可得到的却是埋怨。而在我国古代, “孝”的教育发挥了重要的连接作用, “爱亲者, 不敢恶于人;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在古人心目中, 十分重视承前启后的责任和生命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道德、宇宙、人生是一个一脉相承、物我契合的统一体系。而在现实生活中, 有相当一些人伦理观念模糊, 对父母缺乏孝道, 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缺乏尊师意识, 以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针对这种现象, 如果从孝道教育入手, 强化学生对父母的孝, 就可以树立其社会责任心, 消除代沟隔阂, 成为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 孝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基础道德的有效途径。我们大力提倡和建设的社会主义道德, 就是要对人类一切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孝德则是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 是一种“底线伦理道德”。

二、挖掘孝德教育的生长点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源远流长, 孝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资产, 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有其不可泯灭的贡献。

《尚书》记载了距今四千多年前尧舜时期的一些关于孝道的主张, 即“奉先思孝, 接下思恭, 视远惟明, 听德惟聪”, 要求对待先人应该坚持孝道。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作为一部诗歌形式的文学作品中, “孝”字的出现大约有18次之多, 表现了西周时期和东周早期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于孝道的极度重视。

可见, 传统孝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今天的中国是由过去的中国发展变革而来的, 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去其糟粕, 汲取精华, 赋予其时代新意, 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新孝德教育。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

一是感恩图报。在孝德教育中, 让学生学习古代、现代及身边各种典型的孝敬事例, 从事例中感受种种孝心, 体会到做一个有孝心人的那种快乐, 真正懂得感恩报恩。感恩报恩是一个人的起码修养, 也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

二是孝亲敬长。引导学生应满怀对父母的尊重之心, 尊重父母的感情和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从而内化为发奋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 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也只有学有所成, 将来才有能力赡养父母。孝亲, 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 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 不仅要有物质供养, 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

古人云:“道德乃人之本, 孝为德之先。”以敬养为核心的“孝道”,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宝贵财产。孝顺父母, 尊重长辈, “孝者德为本”的古训千百年来, 在调节代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类幸福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我们认为在当代少年儿童中开展孝德教育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孝德教育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家庭人际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敬爱、仁爱、忠爱之心, 奠定人的道德素养。

三、找准孝德教育的切入点

我校地处绍兴南部山区, 越中三庙的舜王庙就坐落在这里。绍兴作为虞舜文化的发源地, 这里民风淳朴, 社会和谐, 孝德氛围十分浓厚。各届政府历来重视推进舜的孝道精神, 每年都会在农历九月二十三至二十七期间举行隆重的绍兴虞舜文化旅游节, 今年又恰逢当地“舜德精神践行年”。为此, 学校将此作为孝德教育的切入点, 结合学校“以舜的孝心感染人”的办学理念和“孝信雅达”的校训精神, 积极创新孝德教育载体, 搭建多种平台, 使学生从知到行, 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自发的行为到养成有意识的习惯, 从而形成良好的孝德品质。

一是校园文化渗透。一方面, 我们构建充满浓郁传统美德气氛的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出利于孝德教育开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编“孝心小报”, 自制“孝敬卡”, 讲“孝德故事”, 参加“孝敬演讲会”, 开展“孝心签名”, 组织“绘舜德”现场书画展示等活动, 使我们的校园里始终洋溢着浓浓的“孝道”气息。

二是学科教学渗透。教师利用语文、品德等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渗透孝德教育, 同时积极挖掘语文等学科孝亲、感恩教育资源, 特别要求学生对一些名人、伟人的孝亲内容, 能认真学、记得住、讲得来, 还要学着做, 力求入心入脑, 内化为行动。要求所有学科教师协助班主任老师, 搞好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开展, 拓宽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的途径。

三是家校合作互动。家庭是孝德教育的肥沃土壤, 学校是孝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社区是孝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 把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 形成“三位一体”的孝德教育网络, 共同创造有利于孝德教育开展的良好环境。在孝德教育中, 各班都成立了家长学校, 积极协调家长签订《家校协作公约》, 鼓励有条件的家长参与到学生孝德主题活动之中来, 全程关注孝德教育和实践, 关注孩子成长, 努力促成家校整体联动, 社区做好评价, 共同育人。

四是制度约束保障。制订《学生孝心评价手册》, 分年段确定学生“行孝”规则, 要求学生对照《手册》记于心中, 落实到行动上。同时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出要求, 比如在“敬”父母方面要做到“三要”:早上起床要向父母问“早上好”、上学或外出要和父母打招呼、睡前要向父母长辈问安, 并将是否孝亲敬老、感念亲恩作为评价学生道德品质和评选“星级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是榜样激励引领。在班级中开展“孝贤之星”评选活动, 在身边的熟悉人中树立楷模, 正确引导“孝德”教育的深入开展。规定每天晨读时间各班级要认真诵读有关“孝德”教育的内容, 并纳入思想品德课, 纳入家长学校, 真正做到孝德教育进课堂、进家庭。

四、把握孝德教育的着力点

对小学生而言, 开展孝德教育不能光靠传统的说教, 单一的课堂教育或者带有强制性的制度约束难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必须辅以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这就需要把握好一个着力点, 那就是积极创新教育形式, 运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 激发学生践行孝道的兴趣, 以入情入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孝德品行。

一是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个月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次家务, 捶一次背, 洗一次脚, 说一句问候的话, 遇到节日时制作一张贺卡。通过“五个一”活动, 让学生感受一种孝德意识, 形成一种孝德习惯。

二是利用传统节日尽孝心。节日里往往是孩子们情绪最好的时刻, 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时机对孩子们实施孝心教育, 往往会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教育效果。如:春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劳动带进家庭”;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快乐送给父母”;儿童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成长展示给父母”;中秋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欢乐带进家庭”;重阳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健康送给老人”。

三是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与孝同行”“百行孝为先”“我是孝德传播者”等主题班会,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体会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和无私的奉献, 从而树立感恩孝亲的意识。此外, 我们还结合每年的“舜德精神进校园推进周活动”, 开展一系列“知孝”“行孝”少先队系列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学生互动等形式, 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教育周边的同学, 让孝敬父母、感念亲恩更加具体化、实在化。

孝德教育 篇9

关键词:孝德教育,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 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 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必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而正如《孝经》所说,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本文的“孝德”是指“孝道德”, 它是中国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最典型的表达, 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和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不仅维系着家庭伦理、人际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还涉及政治、道德、法律、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因此, 孝德教育也成为弘扬中华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孝德教育, 首先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 也是人生道德观念形成的黄金时期, 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尚不成熟, 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这一时期加强对小学生孝德教育的落实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此, 笔者希望从师生对“孝德”的认识和态度、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内容、实施形式、评价及实施成效几个方面, 对小学“孝德”教育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对其实施孝道教育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 为深入开展孝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查工具和实施

(一) 调查对象

笔者选取了徐州市小学阶段通过分层抽样具有代表性的5 所市区小学 (重点、非重点) 和2 所郊区小学 (重点、非重点) 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卷针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小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 由于低年级学生 (一二年级) 识字能力有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等原因, 本次调查只选取中高年级 (三至六年级) 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选取的小学按照研究对象的限定, 从市区5 所小学中随机抽取共600 名学生、76 名教师, 以及郊区2 所小学中随机抽取200名学生、49 名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

(二) 调查方法与时间

此项调查以江苏省徐州市小学教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市区学校5 所, 郊区学校2 所, 共计7 所小学作为样本, 调查于2015 年3月至4 月实施,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实施调查, 获取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本次问卷调查法所使用的调查工具是自编的《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学生卷) 》、《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教师卷) 》, 主要包括师生对孝德的认识和态度、对小学孝德教育开展状况等内容。

(三)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情况

问卷的编制是根据2011 版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建议作为理论基础, 同时结合徐州市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 包含师生对孝德教育的态度、对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与方法、评价及实施成效等五个维度。

本次共发放学生卷800 份, 回收问卷790 份, 其中有效问卷787 份, 有效回收率为98.4% (数据采用Excel、SPSS22.0 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 。教师卷共发放问卷125 份, 有效回收率100%, 对象包括各年级各学科教师 (以语文和品社教师为主) 、班主任及行政人员。所以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可以真实有效地呈现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现状, 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及研究价值。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学生对孝德的态度

关于研究样本中 (非) 独生子女与敬亲的情况, 如上表所示, 笔者将学生问卷中“你是独生子女吗”“请选出三位你最尊敬的人? (多选题) ”两项进行交叉分析。由统计结果可知, 小学生选出的三位最尊敬的人中选择最多的是母亲, 占样本总数的88.1%, 其次是父亲, 占83.9%, 再次是老师, 占76.2%, 仅有4.2%的学生选择了直系亲属和老师以外的其他人, 这表明该地区在对小学生尊敬父母长辈的认知教育上卓有成效。其中,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选择的选项差异最大的是父亲和奶奶 (外婆) , 据此可推断, 小学生的家长中, 父亲和奶奶 (外婆) 在对待非独生子女的后代时最有可能差别对待;总体上,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敬亲意愿更强烈, 这表明非独生子女家庭比独生子女家庭更需要对子女倾注更多关爱, 并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孝德教育。

关于学生与家人的相处情况, 有69.71%的学生能够记住父亲和母亲的生日, 有85.19%的学生每次都能温和有礼貌地与父母对话;有81.72%的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很亲密, 能和父母经常聊天沟通;有91.76%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就可以开始孝敬父母长辈, 从整体看, 在各题的回答中选择正面选项的人数均高于60%。在所有的非正面回答中, 有17.2%的学生对父母两人的生日都记不太清楚, 13.1%只记得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 显然对父母基本信息的了解还很不够的学生仍然占有一定比例;有15%的学生和父母关系一般, 偶尔才会交流沟通, 有3.3%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存在较大的问题;有14.8%的学生不注意与父母说话;有4.21%的学生认为孝敬父母得从中学或者大学开始, 甚至4.03%的学生认为等自己赚钱以后才应开始孝敬父母, 对孝敬父母的认识或理解明显存在误区。

关于孝敬父母长辈的说法, 分别有43.0%和27.2%的学生选择了“不管他们什么样, 我都尊敬他们爱他们”“帮他们做点事就是孝顺, 不一定要送东西才孝顺”这两种说法, 他们对“孝”的理解没有错误;有27.5%的学生认同“我还小, 好好学习就是孝敬他们”这个说法, 片面地认识了“孝敬”的含义;还有2.3%的学生不认同以上任何一种说法。以上统计结果总体上表明在尊敬和关爱父母的行为养成教育上, 该地区的孝德教育行之有效, 但是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存在冲突和矛盾, 孝德教育需要继续完善和加强。

(二) 师生对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

教师对孝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孝德教育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性条件。关于对孝德教育实施的态度, 在有效问卷中没有教师不重视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 依次为重视 (占43.2%) 、很重视 (占34.4%) 、比较重视 (占22.4%) 。这表明该地区教师在态度上对孝德教育普遍表现出支持, 但是他们对孝德教育的具体理解存在个体间的差异, 需要对孝德教育理论及实践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认知。至于对其所在学校孝德教育的开展情况, 有41.6%的教师认为相关活动很丰富, 有48%的教师认为一般, 仅有10.4%的教师认为活动比较缺乏。关于学校孝德教育工作的重点, 69.1%的教师认为当前应放在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上;其次是孝德意识, 占39.0%, 最少的是学科渗透, 仅占14.6%, 这从侧面反映了孝德教育的实施仍旧受到传统观念的干扰, 教师更趋向于将孝德教育置于课堂教学之外。

关于学生对孝德教育开展的认识, 有85.18%的学生觉得应该开展关于“孝”的班会或者课外活动, 学习“孝”的品德;13.51%的学生认同“看情况吧, 如果课业不紧张可以开展”选项;认为“不应该, 没有必要”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31%。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开展孝德教育比较支持和期待, 这为我们以后进行孝德教育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

关于学校孝德教育的内容, 笔者界定出感恩父母、孝亲敬长、励志修身、报效祖国等四个维度, 其中分别有86.2%的教师和62.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方面的教育;有78.7%的教师和50.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了孝亲敬长方面的教育;有61.7%的教师和33.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开展的孝德教育中包含励志修身内容;还有35.8%的教师和15.8%的学生则表示学校孝德教育中包含了报效祖国的内容;此外, 仍有6.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校没有开展与“孝”相关的教育。由此可见, 师生在共同参与孝德教育的过程中, 一方面, 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影响不大, 学生对“孝”的理解不够深刻, 教学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 教师中仅有35.8%的教师认为孝德教育中包含报效祖国内容, 表明教师群体本身对“孝德”的理解比较片面, 甚至存在误区。

关于学科教材中孝德教育的内容充分与否, 有83.9%的学生表示在课本上就有读过关于“孝”的故事, 11.42%的学生只在课外书中见过, 4.68%的学生竟然觉得自己没看过关于孝的故事、完全没有印象。在这同时, 分别有22.4%和64%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有关孝德文化的内容充足和比较充足, 仅13.6%的教师认为教材中孝德内容寥寥无几。而事实上, 在苏教版语文和品德教材中, 从低年级开始就都有与“孝”相关的课文篇目, 教材上有关孝的故事不在少数, 该结果显然反映出该地区小学在品德课程的教学上存在不足, 尤其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很不够, 需要反思和改进, 这也为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 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

关于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开展的形式, 有65.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呈现 (如:课堂中看“孝”相关的节目或者故事) 最有效, 其余按比重大小依次为:知识积累 (如:课外读写有关“孝”的文章, 收集“孝”的名言、诗词、故事) , 占42.1%;活动参与 (如:开展以“孝”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活动) , 占36.8%;文化宣传 (如:做关于“孝”的黑板报或者手抄报) , 占36.8%;其他, 占9.1%;教师则有80.5%认为是文化宣传最有效, 有62.6%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课外孝德知识积累, 选择活动参与的教师则占41.5%, 选择多媒体呈现的教师相对最少, 占34.0%, 另外还有4.7%的学生认为还有其他途径或形式。

从统计结果看, 学校孝德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多样, 但教师和学生对其真实有效性的看法存在差异。

(五) 评价及实施成效

1.评价

在对学生孝德行为的养成评价上, 调查结果显示, 有34.1%的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日常在家表现的评价;48.3%的学校会在特定情况 (节日、活动) 下对学生的在家表现进行评价;17.6%的学校对学生孝德养成没有建立任何的评价机制。学校主要通过家长会、反馈表、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对学生孝德行为的养成进行了解和评价。有的学校会将学生的在家表现与在校表现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和总结表彰, 奖励孝德行为表现突出的学生, 树立优秀榜样, 带动全体学生。

关于对教师孝德教育组织和教学情况的评价, 主要体现在学校对教师所教课程本身、教师角色本身、相关活动组织情况等方面的评价上。

2.实施成效

关于孝德教育的实施成效, 师生的反馈情况如下:

有27.2%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重视孝德教育工作, 有56%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比较重视孝德教育工作, 有13.6%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对孝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认为学校对孝德教育工作不重视的教师仅占3.2%;有47.2%的教师认为学校安排的各项孝德教育活动实效性好, 有20.8%认为很好, 有28.8%认为一般, 有3.2%认为不好, 这表明, 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孝德教育工作得到了校领导及教师的重视, 且实效性较好。

学生有68.67%的比例认为学校开展的孝德活动对自己有较大影响, 其余则认为学校没有开展孝德活动或者活动没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此外, 关于教师的教育或指导, 有57.4%的学生对此感到很有帮助, 24.1%的学生认为这些教育或指导可有可无, 18.5%的学生则认为老师没有进行相关指导。

显然, 教师和学生在对学校孝德教育的评价意见上存在一些分歧, 对学校孝德教育实施情况不够满意的声音更多的来自学生。因此, 学校在开展孝德教育活动时, 应当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更注意强调对学生意见及感受的反馈情况, 及时加以调整, 完善孝德教育的落实。

四、讨论与建议

1.徐州地区的小学师生绝大多数能够认识到孝德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地位和提倡孝德养成的重要意义, 并且在态度上十分支持学校孝德教育的实施, 这为孝德教育相关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徐州地区的小学在实际教育教学上对孝德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突出孝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师生对孝德教育的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付诸之间存在矛盾。

3.徐州市小学教师群体中的大多数对“孝德”的认知不够深入, 加大对在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4.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教材和活动内容都较为丰富, 但各小学对现有孝德资源的开发还很不够, 有待加强挖掘和利用。在孝德教育开展的途径、形式、方法等方面, 学校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涉猎, 但无论是对活动开展的规模、频率还是活动的实施成效的评价, 都反映出教师与学生在认识上始终不够一致, 这表明学校孝德教育开展的实效和成果有限, 孝德教育的实施还有待深入探索实践, 任重而道远。

基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发现, 徐州市小学孝德教育的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但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 完善孝德教育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 正确、全面理解孝德内涵, 辩证地弘扬传统孝德, 科学地进行古为今用; (2) 重视对一线教师的在职培训,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3) 建立完善的学校孝德教育评价体系, 家校合作, 共同促进孝德教育的实施。

总之, 孝德教育是我们中华儿女一生中的重要一课,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迎难而上, 求真务实, 使孝德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沈田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维度[J].新乡学院学报, 2014 (09) :10-13.

孝德教育 篇10

一、诵孝道,丰富阅读积累

1. 背“孝”的格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布置学生收集孝顺的主题格言,语文课前三分钟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记录在积累本上并背诵下来。班级宣传栏定期展示“孝”的主题格言卡。这样让“孝”的名言警句以其丰富的哲理性、深刻的启发性、独特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断开拓学生的文化视角,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道德修养。

2. 读“孝”的故事

参观孝心文化长廊,读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制作孝子卡,记录故事题目、孝子名字和事迹。读最美孝心少年故事,做读书笔记,记录故事的主人公、内容梗概,写几句读后感言。学生在读完黄凤的故事后写下:“一辆板车,一路孝心。感动天地,无愧最美。”十六个字的读后感言,在概括故事内容的同时表达阅读体会,语言精练而富有美感。

3. 诵“孝”的经典

早会与阅读课上,背《三字经》《弟子规》,诵《曾广贤文》《千字文》,读《孝经》《论语》,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二、话孝心,促进语言运用

1. 编孝敬童谣

指导学生自己编撰童谣,学习孝敬,同时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大课间活动,学生一边和着音乐,一边做操,一边诵读“对待长辈态度恭,语气亲切声音柔……”健体、音乐、育德与语文学习相得益彰。孝德实践基地里,孩子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自己编的童谣“阿公手杖我来递,阿婆走路我来搀……”写作能力在编编、说说、唱唱中得到培养。

2. 写孝敬事迹

校园“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孝心教师”和“最美孝心家长”源于学生的生活,其感人事迹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选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下来”时,组织学生采访身边的孝星,搜集写作素材。习作课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采访结果,并辅导选择素材、组织材料和谋篇布局。因为有感而发,一个个孝敬故事是那样的动情。

3. 抒孝敬情感

“妈妈我想你了,在我和爸爸离开家去旅游的时间里,你要好好照顾自己。”离开父母时,发送孝心短信。“您的宽容,让我学会了友爱;您的善良,让我懂得了助人。妈妈,我爱您!”三八妇女节,写祝福感恩的话语;父亲节、母亲节,写感恩亲情书信。学生童稚的笔触在孝德育人活动中不断成长。

三、扬孝德,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孝德讲堂上,进行语文口语交际活动;孝德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沙龙活动,增进亲子情感的同时植入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

1. 创建孝德讲堂

“最美孝星”走上学校大讲堂,讲自己孝老敬亲的事迹。学生在孝德小讲堂上,讲古人、名人孝老敬亲的故事,讲身边小伙伴关心父母的事迹,讲自己孝顺的小行动。语文学科的口语交际训练目标在孝德讲堂的演说、讲解、交流、沟通中得到落实。

2. 开展孝德宣传

每月完成一期黑板报和队角宣传,一学期完成两期孝德班刊,参与班级孝德博文撰写,参与红领巾广播站投稿,参与国旗下主题讲话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孝德主题宣传活动,他们有的制作宣传卡,宣传孝德历史;有的撰写主题演讲稿,呼吁拥有孝品;有的编排文艺节目,让孝德从学校出发,延伸家庭,辐射社区。多样的孝德和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畅享语文的快乐,走向道德的美好。

3. 组织孝德沙龙

定期开展家庭孝德俱乐部活动,或家长交流孝德育子的经验,或孩子畅谈孝敬父母的言行,或表演亲子娱乐节目,或展示孝德主题漫画……孝德文化润泽学生心灵,增近亲子情感,同时搭建广阔的语言文字实践平台。

弘扬孝德文化 打造文明校园 篇11

营造氛围,感受孝德文化

孝德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含义,新时期孝德有着更深厚的内涵。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孝德教育的认识,建立健全孝德教育活动领导组织。真正使广大师生领悟孝德教育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孝德,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修身养性,做一个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

学校以庆祝国庆节为契机,在庄严的仪式中,营造浓厚的孝德氛围,在2016年9月30日举行了“周行一孝”的千名师生大签名活动,为全面推行我校孝德文化教育拉开序幕。本次活动向广大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加强家校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助教积极性,全面促进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其次,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校园广播、手抄报、班队课为阵地,做好学生的思想熏陶工作,把孝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全方位地进行孝德文化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我们还利用一切活动和机会,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有关条款,从小处着手,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学生树立典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孝之心、孝之行、孝之道。

搭建平台,践行孝德活动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这些名人故事,告诉同学们:要做一个孝顺有道德的人,要把孝德二字铭记在心中。

带领学生背诵《弟子规》;学习古代“24孝”及新版“24孝”孝道行为标准;学唱一首感恩歌曲,倡导学生的孝道意识;学会主动与家长交谈、商量、不发小脾气;学会使用“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

关爱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杯香茶,就能让他们备感欣慰和满足;贴心地捶捶背,用心地洗洗脚,主动地说说心里话,就能让他们抹平皱纹,绽开笑颜。

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下,班会课上举行了“孝心卡”展示活动。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一周内的孝心事迹进行小结。瞧,各式各样的、非常精美的卡片让人目不暇接。杨洁老师说:“感到我们的学生真是花了心思,动了脑筋,相信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更浓了。”六一班岳妙诗在孝心卡上这样写道:多少个刮风下雨的日子里送我上学;多少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接我回家……想到这些,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想:父爱是伟大的,我小时候不知道您为我洗过多少次脚,为我付出了多少?而我只为您洗一次脚,您就这么感动。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坚持每天为您洗洗脚,让您能解除一天的疲劳!

浸润心灵,升华孝德内涵

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孝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发挥了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动孝德教育扎实开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育人制度建设相结合,加强家校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和沟通。

东风路小学全体师生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周密部署,积极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也举行了“寻找我们身边的孝心少年”“我与孝心少年找差距”等活动,评选出我校的“校园孝心少年”给予表彰奖励。通过树立孝心少年的榜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弘扬励志成长、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们懂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看到身边的孝心少年,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每一个孝心少年学习,学习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他们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从生活点滴做起,孝敬父母,让爸爸妈妈开心;学习他们面对困难,不抱怨不言败,用坚如磐石的态度,用雷厉风行的行动去克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妈妈爸爸。

总之,在“周行一孝”活动的感召和滋养下,东风路小学崇孝弘德蔚然成风。孝德文化已在全校学生中入口、入耳、入脑、入心,孝爱美德已自觉成为全校师生的行为规范。学生不良行为得以转变,教师更加爱岗敬业,学校温馨而和谐。不仅校内刻苦学习的氛围更浓,而且讲文明、讲礼貌、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等现象蔚然成风;在家庭中,学生孝敬长辈、体谅父母的行动也逐渐多了起来。不少家长开心地说,通过学校的“周行一孝”活动,孩子与父母更亲了,也更懂事了。昔日目无尊长的“小太阳”变得彬彬有礼了;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小公主”变得乖巧懂事了。今后,我校将继续开展孝心活动,学生们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健康向上,做一名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转向角度下一篇:教师主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