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成理论

2024-08-18

艺术生成理论(共5篇)

艺术生成理论 篇1

1 引言

理论考核通常要从题库中按照方案随机抽取题目生成试卷, 下文介绍一种自动生成试卷的实现方法, 主要包括设计思路和实现代码, 设计思路主要介绍随机抽取题目的核心算法, 实现代码包括算法的实现和试卷的生成, 可供读者借鉴使用。

2 设计思路

数据库采用Access, 编程语言采用C#。如图1所示, 按照方案选取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的数量, 点击“试卷生成”按键, 进入图2界面, 界面显示为随机生成的试卷, 点击“保存”按键, 保存为两个Word文档, 一份是试卷, 一份是试卷答案。

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的核心算法, 其功能函数为int[]Get Randoms (int max Value, int count) , 函数代码在下文。以填空题为例, 如题库中有N道题目, 需要抽取M个题目 (M<=N) 。

(1) 建立个长度为N的数组int[]int List, 保存0至 (N-1) , 示意如图3所示。

建立个长度为M的数组int[]int Ret, 示意如图4所示。

(2) 针对数组int List, 从[0, N-1) 中随机抽取一个整数m, 那么0≤m≤N-2, 取int List[m]值赋给int Ret[0];并且取int List[N-1]值赋给int List[m]。

(3) 针对数组int List, 从[0, N-2) 中随机抽取一个整数m1, 那么0≤m1≤N-3, 取int List[m1]值赋给int Ret[1];并且取int List[N-2]值赋给int List[m1]。

(4) 同上方法循环M次, 填充数组int Ret[], 其中的值为从int List中随机抽取的值。

(5) 读取题库数据表, 生成数组Data Row[], 例如:

Data Row[]d Rows=data Oper.data Set.Tables["TKT"].Select () ;

(6) 以数组int Ret[]中的值, 依次取数组Data Row[]中的值, 例如:

Data Row dr=d Rows[int Ret[i]];

上述方法, 一方面很好地利用随机函数抽取数值, 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抽取数值有重复项, 是一种非常灵巧的随机抽取算法, 可以应用于其他随机抽取过程中。

3 实现代码

下面主要介绍图2的实现代码, 包括界面生成函数, 随机抽取题库, 随机抽取函数, 以及生成Word试卷和答案:

4 结语

主要介绍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生成试卷的方法, 并且详细介绍了随机抽取的核心算法, 给出了代码实现。该方法非常灵巧, 可供读者灵活应用于多种随机抽取过程中。

课堂生成中的点评艺术 篇2

一、把握点评的学科性

语文课堂的点评与其他科目不一样,应该体现它独特的人文性。点评的学科性,就是指语文课堂点评语言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课堂点评要努力体现理性、情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情感和理智上都得到提升。《掌声》这节课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带有很浓的语文味,现列举几例:1.你关注了小英演讲前后的神态、动作。2.你真会读书,注意到了“轮流”这个词。3.你能联系前面的课文来想,这是一个读书的好方法。4.你能联系课文内容来夸小英,真会读书!5.你也很会读书!走进了小英的内心!6.你已经学会从字里行间找答案。7.你真是小英的好朋友。你是在用心读课文啊!8.看来这掌声不仅仅是鼓掌的声音,还有许多更深的含义……在这充满语文味的课堂里,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和语文能力,那一句句和风细雨、回味无穷的评价语足以让学生受益无穷。

二、凸显点评的激励性

教《五彩池》时一名学生问:“五彩池能不能游泳?”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议论纷纷,有的说能游泳,有的说不能游泳。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真正读懂课文价值不小,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于是该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用赞许的口气对该学生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太棒了!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障碍物。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些方面的信息?”这样一点拨,学生兴趣就来了,迅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更何况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的保护,怎么能去游泳呢?这样的评价语,不仅鼓励了学生敢于大胆提问,而且也借疑释疑,深读了课文,又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语的激勋可以是多方面的,当学生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闪亮点中给予鼓励:“你真勇敢,今天能在这么多老师面前发言。”“你的看法有道理。”当学生的回答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评价:“你的发言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大声地向同学们再说一遍。”只要教师对学生满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之处,那些不愿开口的学生也会随着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渐渐变得有信心。

三、注重点评的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些教师的课堂点评语单调乏味,除了“很好…太聪明了”,就是“你真棒”。这样的点评,不可能对课堂气氛起到适度调节、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要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给出富有情感的点评,把课堂逐步推向高潮。在《雨说》中有一句话:“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教师在学生读后评价:“你读得也是甜甜的,真好。”通过通感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评价,赞扬学生读出了真实的情感。

美国现代情感心理学家汤姆斯说,在人的行为中,“情感起了放大内驱力的作用”。理想的课堂点评就是要通过巧妙地铺垫、点拨、引导,让学生真正人情。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用语富有感染力,评价才可能具有情感动力的功能,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请看《黄河的主人》中的教学片段:

师:黄河上的艄公面对惊涛骇浪,不害怕,不低头,不屈服,迎难而上,他就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缩影。你还能说出中华儿女像艄公一样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事例吗?

生1:坐在轮椅上的桑兰姐姐,微笑着承受一切,相信自己早晚有一天会站起来。

师:桑兰,这是一个坚强的小姑娘!

生2:白衣战士叶欣为了抢救“非典”病人,不怕自传染,最后牺牲了。

师: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生3:坏人要抢残疾火炬手金晶手里的奥运火炬,金晶毫不畏惧,死死抱住火炬,不让坏人抢走。

师:她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圣火天使!

生4:2008年,我们还遇到雪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雪灾!

师: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

生5:2008年的5月12日,四川发生大地震,我们都向四川人民献爱心。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师:面对灾难,我们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回顾中华儿女像艄公一样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事例。学生联系近几年中国发生的大事件,讲得动情,听课的教师与同学都很感动,教师充满激情的点评也很到位:“愿中华民族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能给我们永远的启迪,能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就像这黄河水一样奔流不息。”此处的点评如只用“很好”“不错”等词语,恐怕就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因其动情的讲述而给大家带来的感动与震撼。

四、加强点评的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点评的针对性,对学生肯定、提醒或纠正,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你讲的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这些针对性的点评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写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一段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会被主神宙斯听见的。”孩子觉得教师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也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了。一名学生读《蚂蚁和蝈蝈》时,有的学生说:“他把‘背’(bei)读成了‘bei’,并且声音太小,感情不太够,没把小蚂蚁怎么搬粮食读出来。”这个评价比较具体,有一定的针对性,从读音、音调、情感几方面对同伴的发言进行了评价。这时候,教师也及时进行了点评:“××小朋友真会听,评得真准!相信他再读一次会注意这几点的,我们再给他一次读的机会,好吗?”这样的评价针对性强,具体有效:一是对读书的学生起到了点拨作用,让他豁然开朗,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予以了再评价,及时起到了激励和导向作用。

五、彰显点评的多元性

教师应把点评当作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让学生在点评中学会正确看待他人和自己。教师应转变单向性的点评方式,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构建一种

多维的点评“互联网”。让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而且敢于否定,给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得到了发展。在彰显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们说说看,他说得精彩吗?”“这一组的表演,你觉得怎么样?”“你同意吗?”“说说你读了这一段文章有什么感受?”“你的想法和他有不同吗?”在这样的课堂中,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评价关系不仅建立在师生之间,还建立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这种立体互动的评价关系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当然,语文课堂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语言,一个手势、一个拥抱、一个大拇指、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应是评价。一个动作,能让讲解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能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一次暗示,能悄悄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六、捕捉点评的即时性

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够随时把握学情进行精彩的点评。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21世纪是怎么样的。学生纷纷说:美好的21世纪,发展的21世纪、开放的21世纪……就在这时,冒出了一个“诱人的21世纪”,不但说出了21世纪的美好,而且带给大家的是无穷的想象。教师立刻就叫好了:“好!这么有创意的回答属于敢于创新的你,诱人的21世纪属于富于创造的你们!”全班同学立刻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那名同学。

有的教师总是感叹,上课最不自信的就是对学生的即时点评,常常学生答题后脑中想不到恰当的评价语。的确,课堂点评的即时性,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捷的反应能力。那些特级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课堂的点评才那么及时,那么有文化味,成为精彩的亮点。要提高课堂点评语言的水准,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品位;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三是要积累一定的评价语,以便在课堂上灵活恰当地运用。

TAZ生成理论综述研究 篇3

TAZ (Traffic Analysis Zone) 即交通分析区, 又称交通小区, 是交通规划模型中的最小地理单位[1], 它是由政府或交通规划部门根据相关交通数据 (特别是工作信息) 描绘的特殊区域。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TAZ基本研究

国外有不少研究侧重于交通分析区 (TAZ) 如何和交通调查、土地使用调查、社会经济调查建立起联系, 特别是TAZ和人口普查分区之间的联系, 这可能和北美人口普查分区边界严格, 详细的人口调查资料公开有关, 合适的交通分析区便于获取外部资料、相互转换数据。

2.2 TAZ友好性原则研究

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于TAZ的友好性原则进行研究, 如Fotheringham和Rogerson (1993) 对TAZ的尺寸对出行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TAZ越小, 出行越可能跨越其边界”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几何学分析[2];Worboys (1995) 对TAZ生成的要求简单的多边形 (没有岛或者洞) 的准则进行了概括;Ortúzar和Willumsen (1994) , You和Kim (1997a) , Ding (1998) 对其他线形的空间密集性和兼容性, 预计与人口普查地理信息的兼容性等准则进行了研究[3,5];You, Budic和Kim (2004) [4]从理想的角度提出一些交通分区原则:排他性、唯一性、完整性;易嘉针对分区形状、数量、位置、面积的均衡性、人口密度均衡性对交通分区的合理性影响进行了研究, 在理想模型下得出了TAZ划分的较优规则[6]。上述这些有些原则较难做到, 如为了同质性, 会顾此失彼, 最多大致满足;此外有些原则和其他原则有冲突, 主要是出行均衡性和同质性矛盾较大。

2.3 TAZ生成算法和划分技术研究

而在TAZ生成算法和划分技术方面, O’Neil (1991) 针对TAZ设计问题提出了聚类分析技术[7];You和Kim (1997a, 1997b) 利用GIS工具包中聚类分析, 以保证TAZ为区域同质最大化和必要的空间邻接性, 并用利用空间自相关来量度TAZ系统性能[8]。Ding (1993) 描述了基于TRANPLAN的交互式TAZ设计模式[9]。Chang (2001) 等人对美国爱德华州区域交通分区划分作了研究, 得出结论有小的分区, 产生高比例的区际交通, 能更好地预测交通与道路通行能力的关系[10]。G.Binett和Ciani (2004) 在全州的范围内研究了基于交通模型的交通分析区设计对其交通状况的影响[11]。Kaveh和Mattingly (2007)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TRB的86届年会上基于模糊聚类分析对交通区划分和出行生成进行了研究[12];Luis等 (2009) 基于GIS软件提出了一种全面的TAZ生成方法, 这将引领空间推理在交通规划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研究的展开[13]。

而在设计准则上, O’Neil (1991) 利用聚类分析技术来解决TAZ的设计问题, 充分利用其组内实体差异小于组间实体差异的特性, 通过空间属性或相关性的距离来量度尸体间的差异, 进行聚类分析。还有一些技术限定了代表性的点可以用作某一聚类的圆心。假若如此, 一个聚类问题是同时解决选取代表性点和将实体聚类到代表点德问题。在TAZ问题上, 实体都是像户口普查的区域等较小的空间单位, 每一组都对应于一个从这些较小单位汇总的TAZ。所以要保证诸如临近性和密集型的TAZ特点, 则需要通过专家技术来解决此类问题。

You, Nedovic&apos;-Budic&apos;和Kim (1997a, 1997b) 利用GIS工具包中聚类分析, 力求实现TAZ同质最大化和空间邻接性。Plane和Rogerson (1994) 运用聚集聚类进行迭代聚类分析初始化了TAZ和迭代优化了初始化区域系统。

2.4 空间推理等AI、GIS技术的应用研究

GIS (地理信息系统) , AI (人工智能) 技术是较前沿的信息技术, 其在TAZ领域的应用, 可以弥补传统生成和分析理论的不足, 扩充TAZ理论体系。

Ding (1998) 结合TRANPLAN和GSI技术实现了交互式TAZ设计模式, 该模式权衡了候选TAZ系统的属性, 如出行产生、边界一致性、紧凑型、邻接性和区域同质性。并可以选择m个 (理想化小区数量) 种子单位, 自行调整权重和阈值来生成TAZ解决方案。针对TAZ设计问题的一个极端但越发可行的办法, 是剔除区域系统和连续表示出行地和目的地 (Miller 1996b) 。Angel and Hyman (1976) 倡导的经典方法, 忽视了开发领域对一个规划区域内的出行次数和空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这些模型的分析解决方案很困难, 因为其缺乏精确的, 又有不切实际出行变更假定。本世纪初, Spiekerman和Wegener (2000) 利用GIS工具将区域数据为离散栅格与住宅和工作场所连续出行生成和吸引力变量拟合, 来微观模拟模型的出行行为和可通达性。

You, Nedovic&apos;-Budic&apos;, and Kim (1997a, 1997b) 利用空间自相关来量度TAZ系统性能。空间自相关是空间实体间的相关度, 本质上它是标准相关性分析的扩展, 允许通过如距离、连通性或共同边界的度等地理邻接权衡来对相关性进行加权。他们使用了Geary’s C和Moran’s I自相关统计法, 对区域内的同质性进行分析。

2.5 国内主要研究

我国有易汉文、宋小冬、杨忠振、李振龙等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研究。易汉文 (2005年-2007年) 提出基于不同模拟对象的两类模型 (基于出行和基于行为的模型) 和基于不同结构的三类模型系统 (分离结构、耦合结构和集成结构模型系统) , 以及效用、系统平衡、动态模拟等基本概念, 阐述了城市用地分析与交通预测模型系统[14]。宋小冬 (2007年) 提出了公交规划的空间单元-交通分析区划分的理想目标和三项原则, 并进一步提出调查小区、分析小区、规划管理或解释小区三者相对分离、相互转换的办法[15]。杨忠振等 (2002年-2007年) 路网与小区链接及交通影响中对交通区分割的方法研究[16]。李振龙 (2005) 进行了动态分区的相关研究[17]。而近年也有人在硕士论文中探讨TAZ相关问题:陈东光则分析了经典“四阶段”法在我国的不适用性, 并提出了“逆四阶段”交通分区控制规划实施方案[18];于慧杰就交通小区在交通规划中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19]。

不难看出, 近年来的基于TAZ的研究, 主要侧重在友好性原则和具体的常规算法等领域, 对TAZ整体生成技术的研究则较少, 利用新技术进行相关探索的学者就更显匮乏。可见当前研究对处于交通规划基础性地位的TAZ的关注, 与其基础性地位存在着明显不均衡性, 在相关领域进行研究尝试便显现的尤为重要。

3 研究结论

从空间推理提出到现在30多年, 空间推理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但是将空间推理技术应用于交通规划的研究十分有限, 特别是应用于TAZ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没有深入运用在TAZ划分领域, 因此, 研究将空间推理技术更深入地应用于公交规划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现阶段TAZ的研究重心也大多放在算法层面和友好性规则的研究上, 从整体上考虑TAZ划分方式的研究较少, 利用空间推理等技术手段进行TAZ划分的也不多, 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分析如下:

3.1 TAZ划分在城市中应用特点

在交通规划实践过程中, 我国诸多城市如上海、北京、常州等采用的是土地利用区、行政区划来代替TAZ分区的模式, 造成TAZ精度不高, 直接影响出行分析计算进而影响交通规划的精度。国外菲尼克斯, 哥本哈根等城市则进行了专门的TAZ设计进而进行公交规划。

3.2 研究领域重细节轻宏观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几个领域, 如土地利用状况对交通的影响, 交通分析区出行模型, TAZ有效、友好性规律, TAZ调整、划分算法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TAZ分析研究等方面, 但是对于TAZ生成模型的研究就较少, 对整体生成模型的研究则缺少整体论述。

3.3 GIS应用较表层缺乏智能化手段

目前国内空间分析在公交规划方面的应用大多比较简单, GIS处理空间信息的优势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 常规空间分析功能的单一调用比较常见, 场模型、空间统计等新方法的运用很少;分析结果一般以新的数据层展现, 以供人工观察和判读, 智能化略显不足。直至近两年才有学者将Voronoi图、模糊聚类分析等空间推理手段引入到该研究领域, 在该领域仍需要进一步挖掘智能化GIS技术的应用。

3.4 现行软件平台对TAZ生成的较少

在相应的交通规划软件平台上, 诸如Trans CAD, EMME, TRIPS在交通规划上作了雏形生成模型、反推OD模型, 出行分布模型等工作, 但是在实现智能化完成TAZ生成方面却少有涉及。近期INRO公司与ESRI公司合作, 将EMME&Arc GIS产品集成应用于交通规划领域作了很多实践, 但在此领域做的研究较少, 有学者基于其中部分软件做了相关的TAZ校正研究, 但对于整体生成的研究较少, 基于GIS相关技术在此领域进行相关实践也就具有其现实意义。

4 研究展望

综上, 综合考虑现有研究成果, 基于空间推理、专家系统、层次体系等相关理论从整体上构建TAZ的生成模型, 对交通规划的展开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将结合其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将从上述角度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技术和成果此处不再赘述, 详见笔者其他研究。S

摘要:TAZ (Traffic Analysis Zone) 作为交通规划的基础数据单元, 在交通规划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划分和利用随着相关技术的变更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为了更好的研究TAZ的生成模式, 笔者研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TAZ的经典理论, 挖掘出空间推理等GIS技术和AI技术与TAZ生成中的结合点和创新点, 从而为深入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铺垫, 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综述支撑。

文化工业理论生成的历史语境 篇4

这些文章中与历史语境相关的较有代表性的是赵勇的《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一文, 指出构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逻辑的前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模式, 法西斯主义带给‘社会研究所’成员的痛苦记忆以及20世纪30~60年代美国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 并且强调是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之下,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呈现出强烈的批判色彩。这篇文章对笔者的思考很有指导意义, 也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也正是对这篇文章的阅读, 发现作者写到美国大众文化时说:“这样一种欣欣向荣的文化景象对于这群有着贵族文化背景且长期与高雅文化耳鬓厮磨的法兰克福人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而笔者在查找史料的时候发现德国魏玛时期也存在着大众文化形态, 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太准确的。那么为什么阿多诺不批判这个时候德国出现的大众文化, 而要在十多年后批判美国的大众文化呢?

法西斯专政的刺激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出现可以说是魏玛时期大众文化与美国大众文化两个时间点之间对阿多诺、霍克海默等法兰克福人产生最大影响的事件。德国出现法西斯专政之前, 有3个重要的时间点:

1. 战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并且初具帝国主义特征的国家。19世纪末, 德国的工业化进入第三个高潮, 国家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 战后。

一战后的德国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美国。战争的失败使德国内外交困, 背负了沉重的赔偿负担。软弱的魏玛政府又无力改善这种混乱的局面, 这些因素使国家的经济逐渐衰退。而1924年美国的“道威斯计划”使德国社会在美国模式的引导下逐渐向自由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美元的大量流入, 美国资本在德国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美国的生产方式, 如标准化、合理化、规模化生产等也为德国企业所接受。随之发生改变的还有德国的社会结构、文化。

3.1929年经济危机。

1929年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魏玛政府垮台, 希特勒开始宣传他的法西斯主义政权。

回顾法西斯专政之前的德国我们可以发现, 德国经历了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阶段, 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美国生产方式的影响促成了魏玛时期的大众文化的繁荣, 而面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候, 德国却选择了法西斯的道路。

德国法西斯具有其特点,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民参与。在20世纪30~40年代, 整个德意志民族都卷入了纳粹的战争, 导致了德国和人类文明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

“法西斯主义在任何国家内都没有在数量和质量上获得像在德国这样的群众基础:这种基础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这里那么广泛、那么活跃、那么狂热”, 而且“没有任何一个法西斯制度在实行恐怖和灭绝方面达到德国这样的程度”。被失业、贫困以及强国梦想蒙住了双眼的德国人民对法西斯政权的拥护、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让德国这个过去以理性著称于世的国家变成一个疯狂、野蛮的人间地狱。

阿多诺、霍克海默等法兰克福学派主要理论家都有犹太血统。在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专家马丁·杰所写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一书中, 将犹太血统作为阿多诺思想形成的五个力场中的一支进行了分析, 认为他的犹太情感是“虽然微弱却很明显的”。法西斯政权之前的阿多诺对自己的犹太血统并没有很强烈的感情, 甚至还在“短时间中并不认真地接受过他母亲的天主教”。但在他从纳粹德国流亡出来, 德国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直到惨绝人寰的奥斯威辛大屠杀的发生, 这些深深地刺激了阿多诺, 唤醒了他的犹太情感。

一方面, 现实的黑暗残酷让阿多诺非常痛苦, 另一方面, 犹太人的救世信仰召唤着阿多诺, 面对德国民众集体追随法西斯主义, 他又希望能够唤醒民众。他在1951年发表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对毁掉了的人生的思索》中这样写道:

在绝望面前, 唯一可以尽责履行的哲学就是, 站在教赎的立场上, 按照它们自己将会呈现的那种样子去沉思一切事物。知识唯有通过救赎来照亮世界:除此之外的都是纯粹的技术与重建。必须形成这样的洞察力, 置换或疏远这个世界, 揭示出它的裂缝、它的扭曲和贫乏, 就像它有朝一日将在救世主的祥光中所呈现出的那样。

这段回顾式的话语或许正是当时他的心情写照吧。

以上这些因素的合力, 促成了研究所多年不懈追问的一个核心问题:启蒙突破了神学的束缚, 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等社会条件, 为什么随着技术的发展, 人却走向了理性的反面, 而不是启蒙时预想的达成了人的全面发展。

罗斯福炉边谈话

1937年6月, 阿多诺应霍克海默的邀请, 在纽约作了短暂访问之后, 于次年2月, 正式来到二战爆发前夕的美国。

这个国家经过罗斯福两届连任的治理, 从表面上来看已经恢复了经济危机之前的繁荣。但是经历过大萧条的人们仍然是神经过敏的, 他们从电影、广播中逃避现实, 寻求安慰。而其中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可以说是人们心目中大萧条时期阴霾天空下的一道阳光。在他任期的12年中, 共发表了30次炉边谈话, 涉及从国家事务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美国的经济复苏和政治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炉边谈话与希特勒运用广播的本质相同。而同样善于运用广播媒介的还有一个人———正在德国实行法西斯专政的希特勒。希特勒上台第三天, 就在电台发布《告德意志国民书》, 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 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 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随后一直到二战时期, 希特勒发表了大量富有煽动性的演讲, 每逢纳粹集会, 这些咆哮般的演讲就会通过电台播放出来。且不论罗斯福与希特勒讲话内容的正义与否, 仅从本质上来看, 都包含了这样几个要素———主体:权力机构;客体:民众;介质:广播, 并都希望传递的信息能够影响民众的相关认知。“在官方广播中, 人们从公共生活那里形成的所有自发性都受到了控制, 都受到了训练有素的监听者、视听领域的竞争者以及各种经过专家筛选的官方广播节目的影响。”阿多诺的这段论述表明揭开炉边谈话温暖的面纱之后, 看到的是权力机构用技术的手段来实现对人的控制。

炉边谈话显示了媒介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亲密度。以炉边谈话这样一个事件, 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美国社会媒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美国学者指出:

在整个30年代, 几乎没有什么比新闻影片、画报、广播节目以及好莱坞电影更能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了, 对于知识界及一般公众而言,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无孔不入, 无法回避的, 不管电台播放些什么, 不管电影公司放映些什么, 数以百万计的人每天晚上听无线电, 每星期看两场电影, 已养成习惯。甚至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日益取决于《生活》杂志和《时代的进展》节目中卢斯的观点;人们认为恰当的举止也要以电台或银幕明星为典范。除了这些明显现象外, 传播工具还有更微妙的作用:利用无线电广播室的政府好像亲切地来到了每个家庭的炉火边, 从而取得了人们对新政各项政策的支持。新闻纪录片的技巧和电影对白一下子闯进了文学领域, 连小说家似乎都在不知不觉中承认, 如果他的技艺不能适应大众文化新时尚, 便无法生存下去。

这一时期, 电影成了美国的重要工业之一。1939年, 它的收入达7亿美元, 相当于每户人家要付出25美元。收音机也得到了普及。在1930年至1932年之间, 有400万家庭买了收音机;到1939年, 80%的家庭都有一台收音机, 平均每天要收听4小时。同时, 电视也已经出现。1938年, 电视机已经可以在百货公司买到。第二年, 电视机的制造商已有十几家, 以至于联邦通讯委员会开始插手, 以便使设备标准化。

这些描述和数据告诉我们20世纪30年代末的美国大众文化随着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进入了千家万户, 进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阿多诺同样也看到了这一点, 看到了大众文化的普遍性和对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作用。

由于阿多诺是在对启蒙理性的追问基础上来思考文化工业的, 所以他看待美国大众文化时总带着一种忧虑与批判的眼光。或者说这一时期的美国大众文化现象只是阿多诺的一个研究标本, 他是带着对法西斯德国丧失理性的追问来研究美国大众文化的。而这种被视作一种意识形态控制方式的大众文化进入了全美人民的日常生活, 便不能不让阿多诺担忧和焦虑。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 法西斯政权唤醒了阿多诺的犹太意识, 使研究所确定了他们要追问的核心问题, 并在此问题的指导下展开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批判。从中我得到下面两点结论:

1.文化工业批判是对启蒙理性批判的延伸。

阿多诺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是在法西斯政权上台, 流亡到美国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像上面所分析的那样, 德国法西斯的政权促使研究所成员思考为什么启蒙的发展使启蒙倒退回了神话;为什么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没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反而走向了人性的反面。这些思考引导研究所对启蒙理性进行批判。而将文化工业批判的对象大众文化进行抽象, 也就是技术在权力的利用下对人的一些影响的讨论, 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对启蒙理性的批判。

但是文化工业批判又并不等同于启蒙理性批判, 因为它是对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标本进行分析, 那么就必然有这个标本本身具有的特性。所以我认为文化工业批判是对启蒙理性批判的延伸。因此我们也要认识到, 阿多诺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其实都是根源于对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思考, 而不仅仅是对美国社会的思考。

2. 文化工业理论最终的目的是指向人的发展和解放。

从学理上来讲, “批判理论就是希望通过事实或显示的批判与否定, 来唤醒或转变群众的意识, 也就是希望社会理论家的分析、诊断能被群众所取用, 以破除他们的错误意识, 从而唤起群众自发性的行动来改革社会现状, 迈向合理的社会秩序”。批判理论不同于实证社会理论的一个地方在于它并不着力于描述社会现实是什么, 而是着力于批判之中建构理想中的社会应该是怎么样的。并且通过这种批判来唤醒民众的意识, 希望避免所批判对象被民众接受而导致人的退化。同样地, 作为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理论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否定大众文化, 或者说不在于批判大众文化本身, 而在于批判这种权利主体通过技术对人的控制, 并借由这种批判来唤醒民众的意识, 所以说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最终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对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理论的历史语境进行考察, 发现德国魏玛时期也曾出现过美国大众文化的形态。在对阿多诺批判美国大众文化的追问中, 发现文化工业理论根源于理论家对德国法西斯社会的思考, 是对启蒙理性批判的延伸。

关键词:文化工业,历史语境,启蒙理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 (著) , 渠敬东、曹卫东 (译) :《启蒙辩证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2].尤战生:《流行的代价——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

[5].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艺术生成理论 篇5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从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思想与艺术的个性特点。它不只是思想上的特点,也不只是艺术形式上的特点,而是从创作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在思想与艺术相统一的个人独有或作品独有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既包括艺术作品在技法、形式与结构等方面的与众不同,也涵盖着艺术作品在思想、情感上的卓然不凡。它整体性地凝聚于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为人所识别、所铭记的主要依据和标志。

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要动因在于艺术创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就是在于人本身。艺术活动作为一种人的活动,方方面面无不显露出人的复杂而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不仅是艺术家个体精神的显露与张扬,同时也是其个人生存境况的凝聚与缩影,它们随着艺术创造活动而渗透进了艺术作品的每一个角落。从对艺术形式、艺术技法的选择和应用, 到艺术作品所传递出的思想情感,个体化特征的烙印随处可见。正因如此,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在他的文章《论风格》中提出了“风格即人”的著名论断。布封指出,“文章的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气势”,“要写得好,就要构思得好,感觉正确,表达清楚,也就是说要有思想, 灵魂和趣味”。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亦不乏类似的论断。 “文如其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等等,这些论述在理论上与布封的“风格即人”是相通的,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及理论发展。

二、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某些艺术家艺术风格、艺术主张、艺术方法和艺术思想相近或相似而形成的集合体。一个艺术流派往往有其代表风格、 代表人物和一定的艺术创作成果。

艺术风格的相同或相近,是艺术流派形成的先决条件。 艺术流派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群体,一般必然要体现该艺术家群体共同的艺术风格。一个艺术流派的生成和壮大,固然与流派内共同的艺术理想、艺术追求乃至社会政治理想密切相关,但在根本上维系一个艺术流派的稳定发展的依然是该流派中艺术风格的大体相同或相近。一个在艺术风格上存在较大分歧,甚至南辕北辙的流派,是难以稳定、难以有所长足发展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弗罗伦萨画派,其成员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共同推崇重视透视法、重视明暗效果的具有文艺复兴特色的艺术技法和风格 ;较晚的威尼斯画派,如乔尔乔内、提香等画家则在吸收文艺复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色彩,艺术风格更加明快生动 ;而德国表现主义画派,从先驱性的蒙克,到基希纳,再到康定斯基、贝克曼等人,虽然流派的艺术阵地、艺术社团屡有变更,但在总体艺术风格、艺术思想上却一脉相承。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一个艺术流派虽然保持着艺术风格的大体相同或相近,但同一流派中艺术家的风格毕竟不可能千人一面。艺术流派中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所表现出的各种差异和不同,这也正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特征。艺术流派中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和吸收新的技法、思想,不仅推动了艺术家自身风格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对其所属的艺术流派的发展、变化和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岭南画派,日本的圆山派、四条派,都是在不断吸收借鉴和学习西方绘画技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流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思想, 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壮大。

三、艺术思潮

艺术思潮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反复出现的文学艺术现象。它是由于一定社会历史运动与变动的推动,或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在一代文艺史中,一些文艺家出于相同的艺术风格、艺术追求和艺术趣味,或对现实的感受大体相同,反响大体相似,进而形成的带有广泛社会倾向性的潮流或运动。艺术思潮侧重于社会思想、历史文化、时代风尚等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从影响的范围、深度和广度来看,艺术思潮都远甚于艺术流派和单一的个体艺术风格。

1.艺术思潮与社会思潮

艺术思潮同社会思潮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艺术思潮的形成和兴起,往往受到当时流行的文化思潮、哲学思潮乃至科学思潮等社会思想领域思潮的启发和影响。社会思潮作为一个时代里思想领域中影响深远的大潮流,必然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生存于其中的艺术家们产生群体性的影响。由此,社会思想领域的潮流便对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 同时,在从自己时代中流行的政治思潮、文化、哲学、科学思潮总汲取养料后,艺术思潮在获得理论支持与补充的同时,也随之具有了本时代的鲜明特色,被打上了当时社会思想环境的烙印,成为整个社会思潮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十八世纪末的浪漫主义思潮,其发端和发展,就受到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和民族解放思潮的带动和影响,吸纳了诸如自由精神、契约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民族主义、民族独立精神等社会思想。

2.艺术思潮与艺术流派

艺术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固然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影响, 但就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发展规律而言,对艺术思潮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更为重要影响的却是艺术流派的发展与创新。

首先,艺术流派的发展壮大,会推动艺术思潮的产生。 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扩大影响的艺术流派,其标榜的艺术风格、追求的艺术目标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艺术领域,为整个艺术界所推崇和学习,并最终形成一种艺术思潮。如唐代以韩愈、柳宗元为核心发起的古文运动,亦是从韩、柳等人组成的文学艺术流派为中心,以其艺术风格和艺术思想逐渐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形成艺术思潮。二十世纪中叶以特吕弗为代表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手法,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起一种崭新的现实主义电影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此外,艺术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也与某一时期的艺术流派打破成规、锐意创新有关。如宋代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艺术思潮,便产生于黄庭坚等人走出唐诗阴影、创造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努力 ;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则与艺术家们打破僵化的古典主义艺术规范的诉求努力有着密切关系 ;现实主义艺术思潮则既要打破古典主义的保守陈腐,又不满于浪漫主义的脱离现实,故而要以全新的视角正视现实。

结语

艺术风格侧重于从个体的角度,即从艺术家个体及所创作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 ;艺术流派则侧重于从群体的角度,即从某类艺术家群体及所创作的相似相近的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 ;而艺术思潮则侧重于从社会的角度,即从更为广泛的社会思想、历史文化、时代风尚等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

通观中外艺术史,艺术风格的形成往往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主要标志 ;艺术流派则主要指一批思想倾向、艺术倾向和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群体所创作的风格类似的艺术作品。与相对个体化的艺术风格相比,艺术流派往往以其群体化特征而产生更为广泛和持久的影响 ;而艺术思潮则是在特定历史时代,受当时社会思潮、文化心理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某种艺术趣味、艺术风格或艺术风尚的总体特征。与艺术风格的个体化、艺术流派的群体化特征不同,艺术思潮所波及的范围更加广阔,具有社会化、时代化、历史化特征,因而透过艺术思潮的嬗变发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艺术发展变化与社会时代发展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

摘要: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是理解艺术家、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史发展流变的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艺术风格为艺术流派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艺术流派又推动了艺术思潮的发展。艺术风格侧重于从个体的角度,即从艺术家个体及所创作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艺术流派则侧重于从群体的角度,即从某类艺术家群体及所创作的相似相近的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而艺术思潮则侧重于从社会的角度,即从更为广泛的社会思想、历史文化、时代风尚等角度来理解和描述其艺术状貌和审美特征。

上一篇:审计服务下一篇: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