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

2024-08-21

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精选11篇)

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 篇1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国家建设步伐的进一步推进, 在全国各个城市中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因个人或团体性利益而升级的各种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 所以正确的处理群体性事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当一次群体性事件能妥善处理之后, 才能避免矛盾的激化, 事态的升级。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基层组织,群众路线

一、群体性事件的内容及其特点

群体性事件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 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 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所以人民内部矛盾引发众多人员参与, 扰乱社会治安秩序是群体性事件的三个要素。

(一) 群体性事件最明显的特点便是群体性, 每一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较以往来看, 目前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数呈上升趋势, 因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 而且言语上, 思想上也较为相似, 情感上也容易接近。如果一些人在自己的意愿、诉求得不到满足时, 就会联合起来, 采取一些行动。过去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多是农民、厂矿企业退休人员, 而现在在职和下岗职工、个体业主、复转军人、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干部等各阶层人员也参与进来。

(二) 具有组织性, 经过分析多次群体性事件, 发现越是组织得严密, 其事件导致的结果就会越严重。群体性事件中人员组成往往划分为核心层、复合层、围观层, 若是这三层的人员按着核心层中领导组织者和出谋策划者的组织计划行动, 那么解决问题会变得相当棘手, 且一旦行为被催化, 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

(三) 突发性, 出人意料, 来不及反应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最开始的苗头往往不易察觉, 但是当矛盾激化, 且达到一个爆发点时, 这才使人们突然感觉到, 而有着某种共同利益诉求的人又能很快抱成一团, 使政府部门、公安机关由主动变为被动, 解决事件的难度也大幅度增加。

(四) 扩张性, 又称为互动性。因为参与人数的众多, 在早期形成过程中易通过各类信息的传播, 引起模仿效应, 乃至迅速蔓延扩散, 甚至将一些不知情的无关人员卷入其中, 致使事态扩大。所以在处置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向大众媒体说明真相, 告知实情, 尽最大可能解决问题。

(五) 变异性, 变异性也可称为可变性, 可激化性。许许多多的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初, 都是简简单单的群体性行为, 不带有任何的偏激和政治色彩, 而当事件发生之后, 常常会受到难以预料的外界因素影响, 从而出现各种激烈的带有攻击意识的行为, 甚至是更为恶劣的违法行为。就像球迷在体育场周围的闹事, 经催化之后会演变成打、砸、抢、烧或者是侮辱妇女等恶性骚乱;就算是合法的公民请愿行为, 经过一些列催化之后, 都会变成极具政治色彩的反政府活动。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力及其处理事件的难易程度是靠以上五条的特点反映出来的。

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

(一) 发挥治安基层组织力量。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是人——处在基层的人, 而负责基层的治安管理机构是当地公安部门的治安机关, 他们是处于维护社会治安第一线的组织, 基层治安管理机关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和上级公安机关决定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具体的管理措施和防范措施, 所以治安基层组织是维护稳定的第一条防线, 而建设一支负责任、工作能力强的基层队伍对处置群体性事件起关键性作用。

(二) 建立有关的应急预案, 做到有备无患。在很多造成较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中, 除了有关机构低估了事件的恶劣性以外, 就是未能做好应急预案, 当事件发生时自己先措手不及乱了阵脚。一些干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 要么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 要么麻木不仁, 任由事态扩大, 上升为性质更加恶劣的事件。那么针对于此,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或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当然也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事件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案, 如果一旦发现事件的苗头或直接发生事件, 可直接启动相应预案, 只有积极争取主动权, 才能把事件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三) 面对任何困难都要全力解决, 最大限度控制局势。及时有效地控制现场事态是发生事件之后处置的目标, 也是应急处置的关键, 一旦进入现场就要有所作为, 给制造者讲明事件的危害和他们所应担当的责任, 在政府或有关部门任职或了解法律法规更多、更透彻的人员在此方面更能发挥优势, 这样便能让群众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失当, 以此来扼制事件进一步升级。在这个前提之下, 还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应依法办事, 执法部门及有关部门的人员一定要做好执法的标准化, 按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办事, 群众提出的问题如有出现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 在场人员绝不可随便表态;如果群体性事件中出现违法犯罪活动的, 要迅速依照国家有关行政法律法规进行处置, 对一些以身试法的人坚决给予打击, 手段一定要坚决, 否则后患无穷, 引发更多的群体性事件, 给社会秩序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

(四) 坚持走群众路线, 及时做好群众工作。群体事件涉及面广、规模大, 对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 因此, 党政机关应及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当然也要对群众提出的各种化建议及一些合法的要求给予解决, 这时干部要以身作则, 起好带头作用, 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甘当人民公仆, 树立在群众中的威信, 这样一旦发生问题, 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 如果能遇上思想觉悟高的群众, 办起事来将会事半功倍, 所以有关辖区、部门和单位领导要继续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以免再次发生群体性事件。

三、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处理

将群体性事件善后处理, 才能将矛盾彻底解决, 起到刮骨疗伤的作用, 当然也是成功处理一件群体性事件的标志。

但现场的平息并不等于事件得到彻底解决, 因为真正大量的工作是后期的善后处理工作, 群发性事件的善后工作有以下三点:一是凡群众反映上来的问题是合法且积极的, 政府部门应该为此问题进行协商研讨, 如果群众反映的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 应向群众出示相关的法律法规, 或政府签发的文件, 耐心向群众解答问题, 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心服口服。二是依法追究相关的责任人, 往往群体性事件会伴随违法现象的产生, 所以事后对在事件中有违法犯罪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有利于惩前毖后。三是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进行全面的总结, 尤其对处置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升华, 分析存在的不足, 工作中的失误甚至错误的环节, 从而进行修改、重订一些群体性事件的紧急预案, 要经常性开展教育学习活动, 如果有条件的话进行模拟演习, 应突出预演的真实性和群体性事件的随机性, 切记不搞形式主义, 这样举一反三, 提高各个部门的配合性, 确保同类型事件不复发或复发后立即解决。

四、结束语

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 各级部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为正确、有效处理当前的群体性事件提供了理论指导, 各级政府机关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认真探寻群体性事件的客观规律, 并经过广大代表的讨论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对策, 再加以平常的走访行动增加群众的认知, 缓解各级社会矛盾。同时, 各级领导从思想上应高度重视, 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为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严励.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及预防处置机制[J].政法学刊, 2000 (1) .

[2]李波.浅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法制与社会, 2009 (24) .

[3]陶德麟.社会稳定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4]杨和德.群体性事件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5]张希贤.群众工作[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

[6]公安部政治部.治安基层基础教程[M].群众出版社, 2007.

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 篇2

为了及时、妥善地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和“打、砸、抢、烧”等**事件,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公安部、省公安厅《关于组织公安特警跨区域拉动演练的通知》要求,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法律依据

本方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规定》等法律法规。

二、适用范围及级别

本方案适用各类群体性事件和“打、砸、抢、烧”等**事件。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群体性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1.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为一般;

2.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含30人)、300人以下,为较大群体性事件;

3.参与人数在300人以上(含300人)、1000人以下,为重大群体性事件;

4.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含1000人),为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处置原则

(一)坚持党委政委统一领导的原则

(二)坚持区别性质,分类处置的原则

(三)坚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和强制措施的原则

(四)坚持分工负责,协同作战的原则

(五)坚持依法果断处置的原则

(六)坚持教育疏导的处置原则。

四、组织指挥

按照省厅统一部署成立第二现场指挥部,闫卫党任总指挥,总指挥下设现场指挥和基地指挥部两个机构,现场指挥和基地指挥在总指挥领导下工作,向总指挥负责,总指挥向省厅最高指挥长负责。

现场指挥由第二支队总指挥负责,作训科具体安排部署,各科大队负责人配合,主要任务是受领任务,传达案情,组织开进,指挥现场处置工作,组织实施现场清理和总结汇报工作。

基地指挥部由值班指挥长负责,后勤、通信、装备各派出1人,主要职责是上情下达、保持与现场指挥部不间断联系,做好警力增援调配,通信联络及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五、警力编制及任务分工

根据工作需要,现场指挥部下设七个小组:

(一)警戒组:由10人组成(组长:郭天富),担负现场治安秩序,设置警戒带,劝解、隔离和驱散围观群众。

(二)侦察组:由5人组成(组长:),着便衣到事件现场,负责侦察事件的发展情况和主要闹事人员,并及时将侦察到的情况报现场指挥部,必要时配合抓捕组开展抓捕工作。

(三)宣传组:由3人组成(组长:于小飞),负责对现场人员进行政策宣传,现场录像工作,对现场非法录像人员,器材进行控制。

(四)现场处置组(分三大组):

1.盾牌:由陈鑫负责,共40人。着防爆服,持盾牌,T型警棍。主要负责封控隔离、扼守要害,强行驱散等工作。

2.抓捕组:由戴国玮负责,共5人,着防刺服,携带单警装备,与第一组协同、侦察组配合负责对挑头闹事骨干分子的强行抓捕工作。

3.防暴枪:由牟伟光负责,共10人。着防弹衣,携带单警装备,持防暴枪。协助第一、二组开展工作,以震慑为主。

(五)医疗救护组:由负责,共2人。携带救护设备迅速抢救伤员。

(六)取证组:由3人组成(组长:项晓华),着便衣携带录音、照相、录像等设备想方设法搜集固定证据。

(八)综合组:由负责,主要协助现场开展审查、调查工作,并根据现场情况快速反应,灵活应对,做好警力增援。

六、处置程序

(一)准备阶段

1.迅速集结。接到警情后,由现场指挥部迅速下达指令,通报情况,明确任务分工,参战民警要迅速携带相关装备,做好出警装备。

(二)实施阶段

1.组织开进。完成准备工作后,按规定迅速开进,指挥人员在开进中加强沟通,保持通信畅通,各小组按行进路线和序列,迅速到达指定地点。

2.实施现场管制。到达现场后,警戒组要按指令及时划定警戒隔离区,设置警戒线,封闭现场,禁止无关人员及车辆进入并劝阻疏散围观人员;宣传组迅速采取疏导、劝说、喊话方法,进

行法制宣传,并责令人群解散;侦察组要迅速开展侦察工作,并向指挥部及时汇报情况。

3.依法果断处置。处置应严格按程序和现场事态的发展,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对,综合施策,要始终把握法律、政策这条底线,非现场指挥下令,不得使用武器。

4.强行隔离、驱散。在宣传无效后,现场一旦发生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犯罪情形,要按现场指挥指令,现场处置组、取证组要迅速介入,依法果断采取隔离、驱散等强制措施。

5.强行带离或立即拘留。根据侦察组提供的情报和证据,由抓捕组伺机对重点人员和现场带头闹事的骨干分子实施抓捕并带离现场,移交审查组处理。

6.诫勉谈话,依法追究责任。在群体性事件平息、时机基本成熟以后,要对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骨干分子依法进行处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维护社会稳定。

(三)结束阶段

1.清点、登记抓获的闹事的策划、组织者,骨干分子缴获的物品,做好后期取证工作。

2.根据现场指挥部的指令,组织队伍清理现场。

3.全力做好处置的后期留守、巡逻等工作。

4.点验处警人员和携带的警械、装备及器材。

5.指挥部统一下达撤离命令,组织队伍到指定位置集结。

6.听取处置情况讲评情况。

七、处置纪律及注意事项

(一)全体参战民警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行禁止。

(二)接到指令后,各级指挥员要第一时间到现场指挥部集结,迅速了解警情,按职责任务分工及时开展工作。

(三)处置工作中应严格按规定着装及注重警容风纪,装备携带规范齐全,行动要坚决果断,迅速有力,同时,应加强自我防护,注意自身和装备器材的安全防范,避免意外损害和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

(四)必须根据指挥部的指令使命警械武器及强制措施,坚决杜绝因处置不当造成扩大事态或不良影响。

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 篇3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 社会稳定 预防 处置

“十一五”期间,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处于多发、高发态势,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也成为我们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电力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研究,将对预防和处置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电力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并不偶然,而是许多因素长期酝酿、长积累、相互碰撞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问题或事件而引发的。因此有效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固本清源的长效机制,提前化解各类利益群体性矛盾,从而保持长期稳定的企业发展环境。

(一)依法经营,减少发生风险

一是要坚定不移谋发展,将企业做大做强,为广大员工与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形成各类利益群体共赢的局面;二是在研究电力企业内部各种改革方案时,要准确把握有关政策和精神,在充分考虑相关利益群体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因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而导致利益格局失衡,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三是在电网建设征地等问题上,既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手续,又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杜绝因电网建设用地问题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四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科学安排用工形式,有效规避因劳动关系纠纷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规范管理,增强预防能力

由于电网企业的特殊垄断地位,容易引起社会各类利益群体的特别“关注”,有涉“电”的事件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要求电网企业必须规范管理,增强预防水平。一要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包括因农电体制改革不规范而遗留的养老保险、工伤、劳动关系问题,因电力企业用工性质多元化而引发的待遇问题,因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发的讨薪问题,因电网建设征地而引发的赔偿问题等进行梳理分类,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二要规范决策程序,强化过程控制,完善合同和档案的管理,防止因程序失误、证据不全而处于被动状态;三要提高信访接待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熟练应用有关政策去引导可能产生突发事件的群体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诉求问题,有效化解有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有效降低处理成本,避免小事逐步酿成大事,大事逐步酿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改进方法,提高预防水平

一是抓好法制宣传。对利益诉求群体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利益诉求群体通过行政复议、劳动仲裁、诉讼等渠道解决问题。做到畅通有序、多渠道化解;二是堅持长期化解。耐心细致地做好长期的疏导、化解工作,逐一解决问题,每个环节都狠抓落实,努力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电力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

(一)“早”,及早防控、及早介入

要立足“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建立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机制。一是要成立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形成领导班子共同领导、相关部门和人员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制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机制,要综合企业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涵盖人员组织、现场处理、情况报告等方面的应急处置预案,出现异常情况,能够迅速启动,及早介入;三是要建立信息排查机制,建立纵横有序、畅通灵敏的信息网络,针对不同时期的热点、难点特别是周期性、反复性的突出问题,通过排查,提前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信息;四是要建立高效的政企联动机制,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与支持。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加强汇报、沟通和协调,一旦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发挥政企联动优势,提前控制、共同处置。

(二)“稳”,稳定人员、稳住现场

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企业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有工作经验的人员采取应急措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稳控措施。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信访人员往往情绪激动、要求强烈,要通过平和的对话、劝解、安慰等方式耐心听取信访人的意见和诉求,要以冷静、负责的态度稳定信访人情绪,切忌因语言不慎、态度不当刺激信访人导致矛盾升级。同时要稳住现场,避免发生争执和冲突,避免增加外围人员的参与,避免事态的蔓延和扩散。如现场事态危急无法控制时,要及时与地方政府取得联系,寻求必要的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的力量以维护现场秩序,但切忌发生暴力冲突。

(三)“摸”,摸准情况、摸清领头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人员要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主动与信访人在进行面对面交流、安排有经验人员紧急从外围调查,摸清造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上访诉求、人员构成、主要的组织(策划)者等情况,在最短时间内找准问题的症结,掌握信访人员的主要策划者或实施者,以及人员社会背景情况。

(四)“疏”,疏导情绪、疏散人员

根据掌握的情况“对症下药”,对信访人员的诉求及时进行梳理和甄别,主动出击,不回避,快速对信访人员提出的诉求进行答复。对正当合理诉求,尽可能现场明确解决方案予以答复;对要求过高或事实尚不明确诉求,讲清政策依据和道理,或者明确答复时限;对无理取闹诉求,在劝说无效的前提下,可采取适当强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要通过积极的工作态度、耐心的疏导劝说,缓解信访人的焦躁情绪和敌对心里。必要时,主动与事件的组织者或领头人在特定地点进行对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之以威、示之以法,努力予以疏导和说服,力求通过组织者或领头人做好信访人员的疏散工作。

(五)“解”,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人员疏散后,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组织力量快速进行调查处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多因体制改革不彻底和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原因所致,成因较为复杂。要组织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深入基层和一线,准确掌握事实材料,拟定解决方案,反复与信访人员沟通,求同存异,发挥各方力量合理合法化解矛盾,解决信访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六)“跟”,跟踪结果、跟踪反馈

解决方案制定后,就要迅速落实、严格按方案一一兑现。如果解决方案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承诺没有最终得以兑现,其结果很可能导致事件进一步扩展,发生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届时,平息事件花费的代价和成本就更大了。因此对已确定的解决方案,要按承诺时限尽快予以兑现,取信于民。要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定期回访制度和跟踪反馈制度,跟踪方案的落实情况,一经发现问题,立即查漏补缺。通过信息的跟踪反馈,全面掌握事件处置的结果,避免新问题的产生,确保“案结事了、息诉宁人”。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等著.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M].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秦建.正确认识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处置研究 篇4

一、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发生官民矛盾类群体性事件有其深层次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转型时期, 利益纷争突出、意识形态活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中国社会逐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再加上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发生的震动和摩擦, 使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分化, 产生社会矛盾, 其中最大的利益纷争就在官与民之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特别指出, 现阶段来自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 报告特别对干群矛盾的日益显化感到担忧。在调查社会各阶层对近10年来获益最多的群体的排序中, 69.84%的人认为国家官员是近年来获得利益最多的群体, 与民争利现象表现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 尤数征地拆迁活动中的表现十分典型。根据九三学社2003年一项调查所做的计算, 被征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至30%, 企业占40%至50%, 村级组织占25%至30%, 农民仅占5%至10%。[1]作为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如果得到利益最多的是改革的主导者, 那么民众的不满将有多大?而官员在实际施政中的失当、不当甚至违法以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 以及对老百姓疾苦漠不关心, 更是直接加剧了官民矛盾的激化。

网络的出现为人们的参政提供了诉求表达渠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的参政意识日益增强, 利益诉求表达愿望日益迫切, 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 各个阶层内部发生了剧烈的分化, 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 形成了多样化的利益群体。不同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通过各种渠道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为每一位有利益诉求的网民提供了畅通的表达渠道, 因现实社会中地位和经济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现象不断出现在网络空间, 每个网民都可以为自身的利益和所关心的公共利益畅所欲言, 并积极投入到一个有着共同利益取向的行动中去。

政府应对能力不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单独靠传统媒体, 论坛、微博、QQ聊天工具等都可以让网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的信息, 然而相关部门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还是一味采取封堵网上信息或删帖、关闭评论。正常的信息渠道不畅通, 导致小道消息和谣言满天飞。同时, 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舆情处理能力不足, 缺乏必要的舆情应对技巧, 对社会矛盾反应迟钝、对出现的问题只会采取简单生硬的办法拖延或压制, 错误地判断舆情的走势, 导致大规模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

二、政府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网络的复杂多变、官民矛盾的难以调和, 以及我国政府在处理官民矛盾类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严重的官本位思想, 导致治理观念淡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不足、反应迟钝等, 使得在应对官民矛盾类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例如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等, 就是因为政府对此类事件认识不到位致使事件扩大化并走向极端的, 从而使得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 我国政府有必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加强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观测和引导。

(一) 以意识形态思维应对网络舆情

当前, 我国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一般采取的是以政法思维为主导, 即一切以维稳为重, 倾向于动用专政机器, 采取强制措施, 以封锁信息来解决事件、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而以意识形态思维为主导强调的是通过信息公开、官民良性互动, 来引导舆情、说服民众。研究近年舆情热点事件不难发现, 如果政府领导人不站出来讲话, 却把警察推到前面;如果信息不公开, 政府集体失语, 一味依赖强制手段, 则只会导致矛盾激化。湖北石首事件中, 在长达80个小时内, 警方对于青年厨师涂远高的非正常死亡未能给出令家属和公众信服的解释, 却强势要求家属立即火化尸体;官方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 甚至以举办多部门联合消防演习来搪塞外界, 终于酿成比瓮安事件更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使政府陷入极大被动中。 (下转第181页) (上接第179页)

(二) 修复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舆情应对的关键

社会不公平的普遍蔓延和公权力不受制约的滥用, 造成了目前政府公信力和社会信任感缺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在微博上感慨, 政府部门陷入“塔西陀陷进”的尴尬, 即“一旦失去公信力, 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 做好事还是坏事, 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因此, 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便是修复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让政府发出的声音能得到民众的认可。提升政府公信力, 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 同时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 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坚持依法执政,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 积极架构官民网络良性互动渠道

网络官民良性互动的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期间, 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进行的在线互动交流, 此后大规模的官民互动兴起。官员的触网, 也使网络舆情出现了由网民讨论、建言的单方向, 转为官民互动的双方向发展态势, 在互联网这个“大麦克风时代”, 如果政府坐视网上的激情愈演愈烈, 而仍然只会用封堵信息一招, 把网上话语权拱手让给民间意见领袖, 这其实是一种惰政行为。如今, 政府不仅要培养体制内的意见领袖, 引导舆论, 更应该建构起官民良性互动的渠道, 促进官民沟通, 把党和政府的正确舆论向大众传输, 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比如政务微博, 即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微博的最大特色在于互动、沟通, 它既是民意与舆情的观测站,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稳压器。微博问政, “行”更胜于“言”, 问政的目的, 不仅在于官员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官员做了什么, 即如何推动和改进工作。2009年年底, 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成为国内首位实名开微博的厅级高官, 伍皓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宣传红河的目标贯穿其中, 并且通过与网友的积极互动, 促进了自身工作的开展, 尽管曾经被激进网友扔“五毛”纸币, 但代表了体制内开明官员与民间沟通的诚挚努力。

对于如何应对和处理官民矛盾类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 政府部门有很多思考和探索。如, 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叶皓首倡的“政府新闻学”, 强调政务公开和善用媒体, 与南京迈皋桥管道爆燃事故中“谁让你直播的”的诘难形成鲜明对照。要想赢得民心, 化解官民矛盾, 解决群体性事件, 就必须转变官本位思想, 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切实贯彻执行信息公开条例, 让公众参与事件的治理, 从而赢得公众的认可和信服。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熟练地使用网络传媒, 这样不仅可占领传统舆论的主阵地, 更能成为网络舆论的领袖, 发布权威信息、疏导群众情绪, 从而稳定社会大局。■

参考文献

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 篇5

一:总则

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规范处置行为,提高处置能力,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加强并稳定社会大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

案。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预防和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要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的原则,坚持“教育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和扩大”的原则,坚持“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慎用警械和武器”的原则,对群体性事件及其苗头要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尽快平息事态。力争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三、工作范围和级别

(一)本办法适用于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的群体性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二)本办法中的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众多人员参与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此类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大规模人员违规集体上访;

2.人数较多的非法聚会、游行、示威;

3.非法集体罢工、罢课、罢市;

4.其他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四、责任分工

本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小组由村支书周剑担任组长,周太开、夏甫昌同志担任副组长,孟发军、宋江武、姜登喜、夏丹为成员。

1.本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小组组长周剑同志的工作职责:统一领导、部署全村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建立和完善全村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督促检查各包片人员对所包辖区内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情况;会同各包片人员处理本村内的重特大群体性事件。

2.本村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小组副组长周太开、夏甫昌的职责是:组织排查、调解辖区内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搜集、报送本村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组织调动辖区内的应急

资源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先期处置工作;宣传普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群众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通过合法途径反映和解决问题。

五、保障措施

(一)本村要为重大、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提供应急资金保障。

(二)相关工作人员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工作不力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中心村委

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 篇6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消防部队;党委;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108—02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本质与特点

(一)群体性交发事件的本质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而突然发生的事件,一般采取集本上访、集会、游行、静坐,围堵党政机关,冲击司法机关、新闻媒体等重要目标,以及阻断交通等形式,通常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和负面影响,甚至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十分复杂。从群众方面来说,主要是要求得不到满足,而这些要求有些是合理的,应该而且可以解决;有些是不适当的过高要求,一时无法解决;有些则属无理要求,根本不能解决:也有个别属于蛮不讲理、报复社会、别有用心、制造混乱的人挑起的事端等等。从政府方面来讲,有执法、办事不公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有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群众感情的问题等等。

(二)群体性交发事件的特点

一是聚众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关系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问题,矛盾冲突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和人员比较广泛。群体性突发事件大多是合理要求伴随非法行为,以上访集会、游行、静坐等非法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因少数人无法达到震动社会舆论环境的效应,因此聚众性成为其突出特点。

二是突发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由过激性因素突然引发,如果处置不当或不及时,又往往会酿成更大的群体性事件。

三是利益性。相当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起因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而共同的利益目标把他们维系在一起,又极易吸纳相同利益者,使群体逐步扩大,事态不断蔓延发展。

四是组织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牵头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形势判断能力,有的甚至专门聘请一些法律人士在背后做“法律顾问”。

五是参与人员的复杂性。目前群体性突发事件参与人员多样化,个别党员、干部也参与其中,使得群体性突发事件变得异常复杂。

六是变化性。群体性突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就有可能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由非政治性问题转化为政治性问题,如果有敌对势力插手,或与一定的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还有可能转化为带有国际性的问题,给党和国家的整体布局带来极大的困难。

由此可见,不明真相的群众与别有用心的坏人交织在一起,特别是部分群众是在“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认识下而形成了聚众闹事的情况。尽管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的诱因十分复杂,但其根本性质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基本上属于经济利益诉求范畴,没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应当通过合法、合情、合理的渠道去解决,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对消防部队党委能力建设的要求

(一)敏锐的超前预判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促成的,但也并不是没有一点规律性的东西可循,存在一些可以预见的因素。因此作为一线部队的领导集体,党委首先要从以往难以预见因素表现出来的特点中,从过去难以预见因素影响的规律中,从难以预见因素和可预见因素的联系中,认识群体性突发事件可发生的成分。在认真做到当前消防部队防灭火等主要工作的同时,时刻注意思考和研究当前工作中的重点和疑点问题,以及本级队伍建设中动态性、倾向性的问题,善于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加对难以预见因素的认识和了解。

(二)坚强的讲政治能力

当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消防部队党委集体最需要的是强烈的政治意识,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头脑。用讲政治的理论思想对遇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从政治上进行正確分析和认识。党委集体要特别强调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理性思辨、逻辑推理、抓事物主要矛盾的能力。同时,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党委班子要认真分析该起突发事件所包含的政治性内容。充分考虑所产生的政治影响,防止就事论事、简单草率地处理问题。虽然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应该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这种灵活性必须以服从于党的纪律性和原则性为前提。党委集体要严格掌握政策界限,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严守党和军队的政治纪律,防治本位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主观思想对正常工作的影响。

(三)经常的抗冲击能力

当前一些基层消防部队在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是导致基层单位内部在处理日常防灭火工作、警民关系等任务时出现突发事件的根本原因,也是对发生在局部地区、全国范围内的群体性突发问题应对乏力的主要原因。邓小平同志早在60年代就提出要重视做好经常性工作,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要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和经常性的管理工作。因此,基层党委做好平时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切实提升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经常性抗冲击能力的基本保证。

(四)快速的反应能力

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态势发展不稳定性、迅速性的特点,消防部队党委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党委要进一步畅通信息,建立健全由党委集体统一领导负责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传递网络,疏通理顺公共信息发布渠道,规范信息报送和预警发布办法,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为处于突发性事件中的群众做好政治疏导工作,为有效处置赢得时间和空间,掌握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五)灵活的兴利抑弊能力

党委班子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事关全局的主要矛盾,统筹谋划全局,利用思想教育,组织调控等多种手段化解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防止因事态变化而出现的失控局面。此外,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增强处置效能。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党委整体的强有力的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同心协力、才能有效处置,不留后患。

三、增强消防部队党委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的途径

一是把握事件规律,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理论和网络技术,运用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对消防部队实际工作的形势分析,特别是社会心理的动态分析,从中找出在当前消防部队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把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隐性发展趋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群众对于社会现

实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总是首先感受到、首先受影响、首先去应对。因此,一线部队消防部队党委集体要大力加强对信访工作的完善,要从群众中获取最新信息、了解倾向性问题、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党委整体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知能力。

二是坚定政治方向,处理措施科学。党委班子首先要强化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观念,经常深入基层单位、深入官兵,掌握第一手材料,搞好思想形势分析和阶段性工作调度,在一些关键性、倾向性、复杂性、潜在性问题上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对部队自身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注重分析其政治性原因,按照讲政治的要求进行认识和处理。特别是在群体性冲突恶性事件面前,一线消防部队党委要用敏锐的政治眼光观察问题,用清醒的政治头脑思考问题,用强烈的政治意识处理问题,主动把握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找准本单位在大局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所承担的政治责任。此外,消防部队由于在日常工作中与地方接触频繁,因此尤其容易在执行监督执法工作和日常勤务过程中与地方群众发生摩擦。因此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具体处置决策必须符合并着眼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是打牢思想基础,完善解决机制。党委班子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坚定理想信念这个根本,着力搞好针对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法纪教育,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保持官兵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保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基层单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严格依法办事、按照政策办事,把社会冲突纳入法治的轨道,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消除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建立群众利益问题解决机制,把矛盾局限在群众个人的利益范围之内,以司法制度来解决,让群众能自主表达、自主维护、自主实现,从机制创新的高度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

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 篇7

1 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群众工作

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规模大, 对社会和稳定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预防和处置群众性事件工作政策性强、难度大。因此, 公安机关要在主动了解民意, 掌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时, 分析社会动态和潜在的矛盾, 及时向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领导汇报。根据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 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并采取必要措施。

2 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协调与合作

从煤矿企业多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 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是涉及煤矿周边的村民, 必须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协调, 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互通信息, 增强了解和争取支持。必须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和建设。

3 充分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作用, 严格执行依法调解的原则

对突发性, 容易激化的案件, 要及时、果断处置, 平息事态, 避免因态度冷漠和作风粗暴引发不安定事件。

4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当前许多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 在普法宣传工作中, 应将重点放在守法和用法上, 教育公民不仅要模范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 而且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要敢于揭发各种违法行为, 维护法律的尊严。

5 加强情报信息工作, 做到发现事态迅速制止

群众性事件有突发性和潜伏性两种。潜伏性的事件占大多数, 不论是突发性还是潜伏性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都必须建立快捷灵敏的预警机制, 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要大力加强情报信息工作作为工作, 争取工作主动权。要落实全员预警责任, 发挥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的整体优势, 形成公秘结合, 专群结合, 纵横交错的情报信息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多方位、多层次信息网络和反馈制度, 力争做到信息队伍多元化, 信息来源多样化, 上下联系一体化, 分析信息专业化, 综合反馈网络化。要着重做到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信息灵、情况明。要充分利用治安调解网络建立信息点, 兼有及时发现报告群众性事件苗头这一任务。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积极开展不安定因素的排查工作, 坚持日常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 及时掌握突出问题, 把矛盾解决在萌芽或初始阶段。

6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严格依法办事、文明办案

加强执法队伍的组织、纪律、作风建设, 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政治敏感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队伍整训、业务培训、岗位练兵, 提高业务素质。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 必须及时组织部分警力赶到现场, 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和部门做好群众的说服教育和疏导化解工作, 注意观察事态, 掌握好现场第一手资料, 妥善控制事态的发展, 维护现场秩序。

7 加强侦控工作, 严格区分事件性质、分类处置

公安机关要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特点、规律, 采取不同的方法, 正确处理。要加强侦察控制工作, 掌握斗争主动权。对纯属人民内部矛盾的事件, 要耐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 对群众合理和正当的要求给予耐心的解答, 讲明道理, 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把事件的组织策划者、骨干分子以及带头闹事, 严重破坏和扰乱治安秩序的人员与一般群众区分开来,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及时控制幕后操纵者和组织者。

8 加强调研, 做好群众性事件前期预防和善后工作

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 篇8

关键词:群体性暴力事件,处置要求,战术形式,行动保障

在全方面了解群体性暴力事件处置之前, 首先, 我们必须对群体性暴力事件处置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所谓群体性暴力时间处置, 是指的在特定的暴力事件的环境下, 对于集体组合所发生的暴力性事件进行处置的整体过程, 包括情报搜集、实施过程和善后处理。在群体性暴力事件处置过程中, 侧重于群体性这一事件特殊性质, 根据这一特殊性质选择出正确的处置方法才是群体性暴力事件处置的基本问题所在。

一、群体性暴力事件情况下处置行动的基本要求

笔者分析了目前治安现况中对于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处置行动方式, 总结除了以下几项行动中的基本要求:

(一) 严格按群体性暴力事件的总体计划行动

对于一件群体性暴力事件, 进行合理的处置之前, 我们必须对这件事情的整体过程有根本上的了解, 这个了解并不是指单纯对于事件的客观性和外在可见性信息的搜集和整理, 更多的, 应该是对事件整体层面的宏观了解和掌控。这样的一种掌控信息的方式, 对于群体性暴力事件处置的总计划的设定是十分有帮助的, 能够弥补总计划设定过程中所存在的部分纰漏和不完美处, 保证计划的万无一失。

(二) 合理且有重点地部署警力

由于群体性暴力事件往往内在影响因素较复杂, 案件情况多变, 处置时经常会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作用, 因此, 对于基本的处置计划的要求之一就是, 合理而有重点的部署警力, 这包括两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方面, 要求对于警力的分类和大小有科学性的规划, 避免出现警力不够或警力过于富裕的情况, 造成行动上的不便, 另一方面, 则是对现有计划中警力部署的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警力的部署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警力部署往往可以形成严密的警力捕缉系统, 防止群体性犯罪分子有所逃脱, 需要额外注意的是, 对于群体性暴力事件中, 警力的部署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分配性, 在分布上必须要有侧重点, 对于重点保护地区的警力分布应该紧密且稳定, 对于非重点保护区也不能懈怠, 但是较重点保护区相对应的警力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对于实际的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处置方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一定需要注意警力的部署问题。

(三) 牢牢掌握警力

由于群体性暴力事件中, 人群力量的分布比较集中, 事件现场往往比较难以控制, 这也为警力压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警方对其进行压制的过程中, 一方面, 如果警力松散, 各行其是, 最终往往会导致场面更为暴乱, 斗殴等群体性暴力事件趋于恶化, 引起极为恶劣的后果;另一方面, 警力中每一个部分都必须被牢牢把握, 并且要求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和调度, 例如, 部分警力可以着重于过于激动的犯罪分子的武力压制, 部分警力则应该放在安抚群众等方面。在实际暴力事件中, 相关执法部门更是要注重这一点, 要把握住整体警力中每一个部分的力量, 将其发挥到极致作用———这也是群体性暴力事件中处置行动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 灵活把握使用警力的时机

群体性暴力事件虽然从发生原因、发展进程、暴力程度和最终结果等多个方面来说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但是, 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 群体性暴力事件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共性。因此, 根据此类共性我们能够制定出相关的防暴措施和手段, 以将暴力事件的伤害和损失降低到最小。

在政府机关和执法部门等收到群体性暴力事件的消息时, 往往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暴力事件刚刚开始, 在这种时机情况下, 我们应该采取小部队分散事件发生地点群众, 确保事件发生地点不会有无辜受害者, 后大部队对于暴力群体进行武力压制, 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程度上的火力镇压;另一种是暴力事件进行到白热化阶段, 在这种时机情况下, 应该先排出部分小分队, 将其中受害群体转移出主要战场, 并及时采取急救等措施, 同时对暴乱人群采取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镇压, 需要注意的时, 此时的镇压要严防伤到无辜群众, 防止处置行动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

(五) 把握好正确使用警力的方法

在群体性暴力事件中处置方法方面, 不仅仅应该是单纯的命令下达和实施而已, 更多的应该是正确的使用警力, 以期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处置效果。因此, 如何正确的使用警力, 如何将警力更为巧妙的安排在群体性暴力事件处置方案中, 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所在。

对于不同程度、不同性质和不同范围的群体性暴力事件, 往往警力分配的方法也大有不同, 首先, 对于便衣力量来说, 便衣力量主要是事前潜入相关案发地点进行情报搜集的作用, 除此之外, 便衣警力还有两个重要的作用, 一个是埋伏于普通人群之中, 以突然袭击, 先发制人, 另一个则是潜伏在受害群众之中, 对于逃脱的犯罪分子进行及时捕获, 在实际情况中, 往往需要根据情况的不同来选择出是否排出便衣警力以及如何调度便衣警力;其次, 防暴警力的运用, 防暴警力的作用大多比较清楚, 即对暴乱的团体进行武力压制, 必要时采用一定火力范围的武器, 防暴警力的镇压效果往往很好, 但是其无论是对于暴乱群体还是无辜群众的伤害都比较大, 容易造成无辜损伤, 防暴警力使用过度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违背尽量和平解决问题的原则, 因此, 在实际制定群体性暴力事件中处置方案时, 对于防暴警力的使用一定要细致斟酌, 缜密思考, 确保不会出现计划范围内的伤害和损失, 最后, 小部队警力的运用, 小部队警力在实际群体性暴乱的处置方法中担当善后的角色, 一方面, 小部队警力可以迅速潜入暴乱群体, 将其中的无辜群众和受伤人员解救出来, 另一方面, 小部队警力规模较小, 潜入方便, 并且有一定的威慑力, 可以很方便的解决许多便衣警力和防暴警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处置过程中, 往往要把几种警力联合起来进行使用, 相互协调配合, 以达到更好的防暴治安效果。

(六) 把握好使用武器的原则和时机

对于群体性暴力事件处置过程中相应武器的选择, 也是需要被考虑在内的一个方面的问题, 对于武器选择的基本要求, 应该是尽量选择软性杀伤武器, 必要时, 可以选择杀伤规模小、适应性强的热兵器。

由于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特殊性质, 往往在这些暴力事件中所涉及到的人员较广, 如果直接采用枪支等热兵器, 极有可能会波及到无辜群众, 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因此, 实际处置过程中, 应该多选用软武器, 例如催泪弹、催眠弹、防爆弹、消防水弹以及闪光弹等, 采用这些软兵器来制伏暴力分子, 但是, 在实际情况中, 往往会遇到许多携带枪支弹药的犯罪团体, 对于这些犯罪分子, 软兵器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镇压作用, 反而会引起他们的警惕或是引发他们的狂暴性, 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适度的采取热兵器压制, 但是在使用之前, 也应该尽量让小部队警力先行进行撤离疏通工作, 确保火力对抗过程中不会引起无辜群众的受伤。

二、群体性暴力事件行动中便衣缉捕力量的战术形式

便衣警力, 作为群体性暴力事件行动中的重要缉捕力量, 其秘密缉捕的活动往往可以对处置结果带来极大的正面影响。而便衣本身在缉捕方面的方式和方法也是极为丰富的。笔者分析了目前便衣警力缉捕方法, 总结出了以下几条:

(一) 秘密跟踪, 寻机捕获

对于某些犯罪分子, 便衣往往可以采取秘密跟踪的方法, 等待相应时机的出现, 然后一举捕获犯罪分子。对于所谓的“时机”, 一般是指的, 在追踪犯罪分子的过程中, 犯罪分子脱离暴力群体单独行动或者返回路途上, 或者是犯罪分子单独经过公安机关和指法部门等警力集中地, 又或者是犯罪分子和巡逻队擦肩而过时, 总之, 只要是有利于便衣一举捕获犯罪分子的时刻, 都可以称为有利时机, 在出现有利时机的情况下, 可以伺机行动, 突发制人, 一举将犯罪分子捕获。

(二) 秘密突袭, 釜底抽薪

这种便衣缉捕手段多用于群体暴力事件团体的首脑组成部门, 往往需要便衣警力潜入其中较内部的部分, 在进行高层会议或者骨干分子会议时突然攻讦, 捉拿首脑部分人员, 然后强迫停止群体性暴力事件。

这种釜底抽薪的方法往往对于便衣缉捕警力的要求较高, 首先, 便衣警力要能够真正混入敌人内部, 潜入较深部分, 其次, 在进行该任务之前必须获取足够的情报和资料, 能够确认和肯定所得到的相关信息, 最后, 便衣警力自身的警察各方面素质必须过硬, 在突发制人的过程中确保不会被犯罪分子反制服。只有以上三项全部符合才能确保此项技巧发挥作用。一旦此方案实施成功, 往往有着很好效用, 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将损失降低到最低。

(三) 制造情境, 伪装诱捕

制造情景, 伪装诱捕。顾名思义, 这种战术的意思就是, 在敌人面前假装被打到或者伪装成俘虏, 然后借机潜入敌人内部, 而后内外呼应, 击破敌人团体, 或者诱使敌人深入某一场景或地点, 给敌人制造出已获得胜利的心理环境才, 从而让敌人落入我方圈套。

三、处置群体性暴力事件行动的保障

就目前群体性暴力事件处置行动来说, 对于非暴力事件参与人群的保障工作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由于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特殊性质, 使得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处置行动相对于其他暴力事件的处置行动的保障有着极大的不同。对于此类活动的保障, 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 防护保障

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现场往往比较动乱, 人与人之间空隙较小, 相互之间贴近的比较紧密, 导致保障工作开展起来比较麻烦。在实际的群体性暴力事件中, 对于非暴力事件参与群众, 往往采用多种保障器具对其进行保障工作, 如各种软武器的使用, 例如催泪弹、闪光弹、催眠弹、防暴盾牌以及警棍等, 这些软武器的使用往往可以在一定限制条件下的防暴保障过程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二) 通讯保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无线电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概念也渗透到了群体性暴力事件处置方法之中, 在实际的处置方法实施时, 无论是特种警力之间的相互联系, 还是中央指挥部门对于指令的下达, 都离不开无线电通讯, 因此, 对于通讯方面的保障也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 对于通讯设备, 要求每次出行任务之间, 设备都完好无损, 没有通信方面的问题存在, 不会出现执行任务中突发难以修复的通讯故障;其次, 对于通讯无线电, 由于现代防暴事件中, 警力各部门之间的通讯都是采用的国际通用电台, 这种电台多采取变频加密技术, 加密后的电信号虽然可能被犯罪分子截获, 但是通常难以被解密出来, 需要额外注意的是, 现代加密技术的普及, 使得很多先进犯罪团队也有了一定的破解密码的手段, 因此, 对于警力之间的通讯, 往往还需要设计一定的暗号等, 以保万无一失;最后, 通讯保障还体现在对于敌方无线电讯号的截取和捕获, 以更为深入的获取对方的第一手情报和行动信息。

四、结语

群体性暴力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多有发生, 建立起健全的、科学地和高效的群体性暴力事件处置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也是我们广大警察战术研究者在日后所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勇.警察战术学基础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 篇9

关键词:武警内卫部队,群体性事件,参与,处置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

本文分析的“群体性事件”, 除了强调突发情况外, 主要聚焦于那些非自然灾害方面的社会事件。从定义的角度看, 对有关事件称之为“突发事件”, 是强调事件的突发性特征;而称之为“群体事件”, 则是强调事件的群众参与程度和社会性质。群体性突发事件包括多种类型。在给这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下定义时, 很多学者特别强调了事件本身的不良性质。例如, 一些学者认为, 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 应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以及个别团体、个别组织, 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 受人策动, 经过酝酿, 最终采取非法的集会、游行、集体上访、集体罢课、罢市、罢工、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门、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甚至集体打、砸、抢、烧、杀等方式, 以求解决问题, 并造成甚至引发某种治安后果的非法集体活动。在具体分析中, 有学者根据近年来事件的处置经验, 把群体性突发事件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集体静坐上访和罢课、罢市、罢工;二是非法集会、游行, 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 集体堵塞公路、铁路、机场, 集体械斗等, 造成严重治安后果的群体性治安事件;三是集体打、砸、抢、烧、杀, 造成局部社会动荡的骚乱事件。

公安部从“群体性事件”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角度, 将“群体性事件”表述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认为全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公共安全, 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并进一步列举出群体性治安事件的十种表现形式:1、人数较多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2、集会、游行、示威和集体上访活动中出现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或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3、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罢工、罢课、罢市;4、非法组织和邪教等组织的较大规模聚集活动;5、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重要警卫目标、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枢纽、外国驻华使馆、领馆以及其他要害部门或者单位;6、聚众堵塞公共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破坏公共交通秩序或者非法占据公共场所;7、在大型体育比赛、文娱、商贸、庆典等活动中出现的聚众滋事或骚乱;8、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物资及其他公私财产;9、较大规模的聚众械斗;10、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其他群体性事件[1]。

近几年来, 影响社会安全的突发性群体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并且在数量上呈现出逐年增多、对抗性增强、利益性矛盾突出且更加复杂多变等特点, 如2008-2009年间贵州瓮安、陕西府谷、湖南邵阳、广东惠州、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地就连续发生了数起群体性冲突事件。不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如何, 很多群体性突发事件都包含了如下一些特征。

(一) 诱发因素刺激

每一个群体性事件在发生时几乎都受具体事端的刺激, 诱发因素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它与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是事件本身的一个内容或事端;二是它与群体性突发事件有间接关系, 不是事件本身的内容, 而只是相关联;三是它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是一个独立事件。在前两种情况下, 诱发因素群体性与事件本身常常包含因果关系, 后一种情况下, 诱发因素往往被借题发挥和利用。

(二) 突发性

群体性事件往往因为一些社会矛盾突然出现或长期酝酿造成, 但都突然在某一时间段爆发, 无法准确判定事件何时、何地发生以及规模会怎样, 让政府部门束手无策, 猝不及防。突发性又表现为有先兆的突然发生和无先兆的突然发生。前者是指事件前有一定的发生迹象;后者则多表现为在有关方面尚处完全不知情或麻痹状态时, 事件一下子爆发出来。显然, 后者的突发性特征更为明显。

(三) 影响大

由于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众多, 且现今传媒与网络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 能够将事件现场传播至国内任何一地, 乃至全球。在政府未能就事件正面回应之前, 迅速的传播也造成了较大的国际与国内负面影响。使得事件处理变得更为复杂, 后续处理困难也就加大了。

(四) 情况多变

群体性突发事件包含了人员参与、利益矛盾、行为样式以及事件场所等因素, 加之有关方面的应付能力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使事件往往很容易发生变化, 既容易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消失”掉, 又可能演变成更大规模和范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对后一个方面而言, 如果有敌对势力的乘机介入和利用, 加上控制方疏导或控制不力, 就有可能使事件由局部问题发展为整体问题, 由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转化为带有政治性、国际性的问题。

(五) 行为冲突升级

利益矛盾和利益诉求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 参与事件者大都在利益问题上与对方持对立态度, 这就很容易在事件中使利益矛盾演变为行为上的冲突。冲突的程度又有一般和严重之分。一般的冲突, 是指群体上访、请愿静坐等对峙形式的群体行为, 参与者群体的情绪及其行为是在可自行控制的范围;严重的冲突, 是指事件参与者同维护治安秩序者形成尖锐对抗, 参与者冲击重要机关、或重点工程、或要害部门, 妨害公共秩序、公共安全, 造成人员伤害、公私财产损失和破坏的严重后果。在瓮安事件中, 县委、县政府大楼同时被烧毁, 县公安局大楼47间办公室、4间门面房被烧毁, 42台交通工具被毁, 数十台办公电脑失踪, 150余人受伤。2009年发生在吉林的通钢事件中, 工人因不满企业重组而在厂区内聚集上访, 罢工停产, 部分工人将建龙集团派驻通钢股份公司年仅40岁的总经理陈某殴打致死[2], 血腥的后果令人震惊。值得注意是, 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 地方黑恶势力往往借尸还魂, 借助群体性事件兴风作浪挑战法律显示实力, 使暴力对抗和冲突恶性升级, 这在瓮安事件中表现尤为明显。

二、武警内卫部队参与平息“群体性事件”的必要性

武警内卫部队是武警部队最主要组成部分, 受武警总部的直接领导管理。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武警总队、机动师和总部直属单位。其主要任务:一是承担固定目标执勤和城市武装巡逻任务, 保障国家重要目标的安全;二是处置各种突发事件, 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三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武警内卫部队由各大行政区的武警总队和14个武警机动师组成。

(一) 党和政府的政治要求

2013年1月29日,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武警北京市总队十三支队, 并对武警部队发展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指出“要深刻认识当前维稳形势的复杂性和武警部队在维稳工作中的重要性,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 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武警部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 各项建设都必须向提高战斗力聚焦用力。要坚持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核心需求为导向, 突出遂行执勤处突核心能力建设, 科学筹划和推进各项建设和工作, 切实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部队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 着力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3]上述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对内卫部队在今后新时期开展军事斗争工作的重要指示, 为内卫部队维护社会稳定, 发挥维稳职能奠定了总基调。从这一点来说, 内卫部队要认真贯彻党中央的重大决策, 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立足部队实际情况, 加快部队应对维稳战斗任务的实际需要, 不断完善部队功能性建设, 以加快适应日趋复杂的维稳任务的需要, 认真落实党中央的政治要求。

(二) 国家法治进程的需要

我国宪法第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 抵抗侵略, 保卫祖国, 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 参加国家建设事业, 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之一, 属于国务院序列, 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双重领导。武警内卫部队又是武警部队最主要组成部分, 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武警总队、机动师和总部直属单位。自然而然从宪法的角度看, 对于处置“群体性事件”责无旁贷, 完全有理由处理, 是一项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

但宪法没有在法律层面上对武警内卫部队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 使武警内卫部队自身定位含糊不清, 客观上造成了武警内卫部队无法准确、及时、有效的介入到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平息处理之中,

2009年8月27日, 经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 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这部法律对武警部队的性质、领导指挥体制、职责范围、义务和权利以及保障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 为武警部队执行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职责, 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 也为内卫部队承担维稳职能提供了法律保障, 防止出现内卫部队在维稳执法工作中, 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 确保内卫部队完成多样化维稳任务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我国的政法单位之一, 随着国家法治进程的加快, 随着法律规章的日趋完善, 也从客观上要求内卫部队, 在宪法与法律框架下, 履行武装警察力量对内维稳职能的职责, 主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 从被动的介入, 到主动参与维稳, 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积极平息重大群体性事件与治安事件, 起到应有之法律功能作用。

(三) 应对国内外复杂情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 积累在社会中的各类矛盾也在累加之中, 并在不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显现出来了。与此同时, 国际上的反华敌对势力, 则伺机蠢蠢欲动, 不断通过开放的国门, 以不同形式渗透到国内, 与国内反政府及民族分裂分子相互勾结, 通过利用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矛盾, 煽风点火, 不断挑起事端, 以期达到自身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比如“新疆7.5事件”, 该事件爆发后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产生了极大地经济、社会、政治负面影响, 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人民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也进一步加剧了当地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民族与社会关系。“启东事件”, 则是在江苏省启东市, 因当地群众反对“日本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的获批准, 担心引发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大规模群体事件。事件同样也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动荡, 使得当地社会秩序也发生一定程度的混乱, 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上述两例事件, 虽然发生的因素不尽相同, 事件成因过程以及爆发的动因也不尽相同, 但是危害程度以及负面影响程度都是一致的。因而这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 社会动荡因素的不确定性加大, 以及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激烈程度, 都客观上要求内卫部队要主动介入到上述事件的平息处理之中, 介入到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第一线, 而且因转变被动介入为主动介入, 力争避免事件的发生或事件发生后控制事件的进一步扩散, 降低危害程度。

(四) 内卫部队自身功能价值的体现

内卫部队在1982年建立之初, 主要任务:一是承担固定目标执勤和城市武装巡逻任务, 保障国家重要目标的安全;主要是担负警卫、守卫、守护、看押、看守和巡逻等勤务。二是处置各种突发事件, 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主要是对突然发生的危害国家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违法事件依法实施处置, 包括处置叛乱事件、骚乱及暴乱事件、群体性治安、械斗事件及处置突发事件, 主反恐怖, 主要是反袭击、反劫持、反爆炸。三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可见, 维稳职能是这只部队的重要职责, 也是建立部队存在的意义。内卫部队是一支警察部队, 是一支经过强化武装的警察力量, 虽说按照人民解放军的编制、体制、政治工作及训练要求来建设部队, 但从部队的根本功能来讲还是以维护国内社会秩序为主的。并非像国防军那样, 主要功能价值还是抵御外侮的。那么, 既然是一支特殊的警察力量, 它就要紧紧围绕自身功能与使命的需要, 来积极投入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之中, 不断强化自身的维稳职能作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功能价值。

三、新时期关于武警内卫部队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举措

(一) 及早设置应急预案

“未谋先动, 有备无患”充分做好随时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准备, 是掌握工作主动权的重要举措。以往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常常处于被动, 要么手忙脚乱, 要被麻木不仁, 任由事态扩大, 错过了最佳时间。而很多突发性事件往往都是突发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始, 如果在事件之初采取相应措施, 及早化解, 完全可以将其控制。为了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应对有方。各级内卫部队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执勤或驻防地域实际情况, 对不同类型、性质、规模和危害的事件, 确定不同的处突预案。

(二) 设置与完善指挥机构

灵敏高效的指挥机构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群体性事件发生后, 现场一般比较混乱。一方面, 由于缺乏对事件的性质、态势、危害的判断和来不及协调, 可能会使事件处置显得忙乱。另一方面, 处置过程中客观存在多头指挥、多家参与, 从而导致混乱局面出现。因此, 有必要完善内卫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指挥机构。首先, 武警总部需设立统一领导全国内卫部队处突应急指挥机构, 作为全国最高内卫部队最高处突领导机构。领导与协调地区或跨地区群体性事件处置部队的行动。其次, 各省级内卫部队也应设置本地区的处突指挥机构, 协调区内各内卫部队统一行动, 形成处突合力。再次, 在基层处突单元 (中队组织) 中也应设置完整的指挥系统, 使得上级命令与处突方案能够贯彻至每一名战士的行动中, 亦可使得在一些现场极度混乱或部队被冲散等特殊情况下, 也可以及时单独处置紧急情况, 并及时收拢部队进行再次力量整合。

(三) 优化警力配置效果

当前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是警力投入的盲目性, 这违背了法律“比例原则”[4]。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 往往将所有可调动的警力调往现场, 其结果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 或是调往的警力捉襟见肘。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要由优势的警力, 但这不是物理上的人数优势, 而是人员、士气、装备、训练素质、战术等相互作用的综合优势。如何在这方面作出科学筹划, 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机制, 内卫部队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 应对参与事件的人员的规模、结构、目标、激烈程度, 以及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将处置预案分成相应的等级, 每一等级由相应的内卫部队进行处置, 投入相应的部队和处置措施, 达到警力配置的最佳效果。

(四) 严格把握政策界限, 依法稳妥处置

正确区分事件性质, 依法稳妥处置, 是防止矛盾激化和最终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行动中, 武警部队把握三点:一是严格依法行动。始终高举“三面旗帜”, 即高举维护法制、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遵循有利于平息事态、化解矛盾、稳定大局的原则, 正确行使《人民武装警察法》赋予的权力, 依法采取处置措施。二是慎用武器警械。始终坚持“三个慎用”, 即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三是区分性质处置。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型和人员构成不同, 处置方式和手段也不相同。“警察使用武力的程度必须与犯罪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并且一旦对方被制服就要立即停止这种武力。”“警察不宜以炮击雀”。例如“帕森斯六级模式”为实现战术目标与警察行为提供了对应的模式。[5]通过这一模式可以较为科学的界定群体性事件达到何种规模时, 采取何种对应的处置措施, 尽可能降低对抗风险性, 从而减少不必要伤亡, 减少政治负面性, 确保事件处理后社会平稳有序。

(五) 有针对性的培训专门人才, 加强处突能力建设

处置群体性事件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警务活动。当善意的警察不会使用专门技能解决相关群体性事件时, 就容易增加事件暴力对抗程度。西方国家, 警方都有专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部门, 例如法国共和国安全连 (CRS) 、英国警察支援小组 (PSUS) 等。我国群体性事件处置力量中往往都是临时抽调的民警、武警, 甚至跨省抽调, 警种构成上较为复杂, 有些根本无群众工作经验与群体性事件沟通技巧。因此, 这就大有必要加强相关心理、沟通技巧以及宣传心理战方面的专业知识, 提高部队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时的技战术水平。

(六) 调整充实基层内卫部队力量

从现阶段来看, 很多群体性事件, 大都发生在一些县级地方上, 而非大城市或省会城市。这些地区的武警内卫力量较为薄弱, 有的为中队建制 (连级) , 有的为大队建制 (营级) , 人数大约一两百人至三四百人的规模。发生在瓮安的打砸事件与前不久江苏启东群体性事件中, 群众人数达到数千乃至上万之巨。以现有之内卫力量显然无法应对, 不得不从外地去调配内卫部队进行应对。一方面, 造成事件处置进程减缓, 不能及时处置控制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 也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从外地调集兵力, 造成维稳成本大大增加。对此, 很有必要对地区内卫警力进行调整与充实, 以能够迅速解决问题。首先, 削减总队与支队的预备力量, 除保留必要的预备力量外, 应尽可能将警力充实基层一线, 同时, 尽可能削减机关警力, 精简指挥机构, 使之更为高效;其次, 争取政策扩编基层中队与大队, 增加部队编制, 力争使得县级区域内卫警力可以达到三个中队或一个加强大队, 以此, 应付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 及时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 维护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景宇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5:379.

[2]吉林通钢总经理被围殴致死[N].信息日报, 2009-07-25.

[3]习近平视察武警部队[N].浙江日报, 2013-1-30.

[4]注:比例原则是的重要原则, 是指法律主体实施法律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 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不利影响, 则这种不利影响应被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 二者有适当的比例。比例原则着眼于法益的均衡, 以维护和发展公民权为最终归宿, 是法律上控制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一项重要原则[Z].

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 篇10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概述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构想。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入公共视野,民众与政府围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渐成社会常态,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明显增多,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环境矛盾引发,具有一定组织性的群体为维护自身权益,用非法方式表达自身的权益诉求,对社会管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二、预防与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AHP决策分析

(一)建立AHP分析的指标体系

1. AHP法的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于2 0 世纪70年代针对解决大型的复杂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能综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和步骤是:首先将多目标、多因素、多准则的无结构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或因素,按照各因素的属性和隶属关系对因素分组,按照因素间支配关系从最高层向最低层逐层起着支配作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针对上一层的某一个准则或要求,把下一层与之相关的各个不能精确度量的因素,通过两两比较,按相对重要性等级赋值,每一层次都要通过两两比较导出元素的相对权重;最后又通过层次间的递阶关系得到方案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序[1]。

2. 指标体系的构成

(1)总体目标(A)。A—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协调发展

(2)具体目标(O)。O1保护生态环境;O2维护社会稳定。

(3)方针政策(C)。C1事前防控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C2事中科学处置,防止事态蔓延;C3事后调解矛盾,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制约因素(S)。S1:公民环保意识增强与法律意识淡薄的冲突;S2:生态环境脆弱与政府发展理念的冲突;S3:社会维稳与事件处置的冲突。

(5)方针措施(P)

P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2:完善利益表达机制;P3: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机制;P4:健全应急处置机制;P5:建立企业环境污染惩治机制;P6: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合法维权。

(二)构建AHP分析模型

1. 模型的建立。

2. 构造判断矩阵。

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判断量化,关键在于设法使任意两个方案对于某一准则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到定量描述。一般对单一准则来说,两个方案进行比较总能判断出优劣,层次分析法采用1-9标度方法,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给出数量标度。(见表1)

判断矩阵是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一元素而言,根据重要性标度(表1),量化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本文根据资料数据、专家的意见和系统分析人员的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后确定以下各个层次的判断矩阵(见表2)。

一个正确的判断矩阵重要性排序是有一定逻辑的,例如若A比B重要,B又比C重要,则从逻辑上讲,A应该比C明显重要,但若两两比较时出现C比A重要的结果,则该判断矩阵违反了一致性准则,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实际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根据AHP原理,当CR<0.10时,便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见表2)。

(三)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1. 具体目标层

计算两个具体目标O1、O2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它们表示各具体目标对实现总体目标A的重要程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具体目标方面,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首先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权重是0.67,体现出“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思想,同时也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其权重为0.33,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不能从根源上杜绝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稳定的社会环境最终也无法保障。

2. 方针政策层

计算每一个方针政策C1、C2、C3对每一个具体目标的相对权重,并用O1、O2的权重对方针政策的相应权重加权后相加,计算各方针政策的组合权重,它们表示各方针政策对实现总体目标的重要程度(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方针政策方面,无论保护生态环境还是维护社会稳定,事前预防的重要性都高于其他两个方针政策,权重分别为0.83和0.61,可以看出,事前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是实现总目标最重要的方针政策,其综合权重为0.68,远高于其他两个方针政策的综合权重,因此,应把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爆发放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此外,还应重视事中的科学处置和事后的善后调解,其综合权重分别为0.18和0.14。

3. 制约因素层。

计算三个制约因素S1、S2、S3对每一个方针政策的相对权重后再计算各制约因素的组合权重,它们表示各制约因素对实现总体目标的制约程度(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制约因素方面,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理念的冲突,它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大,权重为0.60;其次,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冲突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其权重为0.25;再次,社会维稳与事件处置的冲突也不能忽视,其权重为0.15。

4. 方针措施层。

计算各方针措施P1、P2……P5、P6对每个制约因素的相对权重及其对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得出各方针措施对实现总体目标的重要程度(见表6)

根据表6中所列出的权重(W),可以将预防与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划分为三大层次:第一层次为当前应该采取的首要措施,即转变发展方式,权重为0.40,远远大于其余各项方针措施的权重,因此,应该把转变发展方式做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最重要措施;第二层次为比较重要的措施,其权重在0.14~0.18之间,是在实施首要措施的同时还应该重点考虑的措施,它们分别为: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合法维权;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企业环境污染惩治机制;第三层次为必要的辅助措施,分别为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和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权重分别为0.04和0.08,尽管权重较小,但是对于实现总目标还是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实施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措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第三层次的方针措施。

三、预防与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致使群众对政府的积怨剧增,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中之重便是转变发展方式,坚决摒弃GDP至上的错误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观,建立企业环评准入制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消除环境群体性事件滋生的土壤。

(二)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合法维权

虽然现在我国已成为法治社会,但还有部分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还不能正确认识,不是寻求合法的利益诉求途径,而是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采用制度外的非理性方式向政府部门施压,导致事态愈发严重,成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重要诱因之一。由此可知,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合法维权是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之一,让法律法规深入人心,把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上,为预防和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目前我国群众的利益诉求机制主要是信访和法律诉讼。利益诉求机制虽已建立,但实践效果却不甚明显,形式化的利益表达机制表现出高成本、低效应,群众的利益诉求无法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迫使群众不得不采取体制外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要降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必须保证政府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平等沟通,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平等的对话协商制度,保证官民之间的双向沟通,集民意,聚民智,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从而实现政府与群众的利益共识,为经济的开发建设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四)建立污染企业的惩治机制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主要诱因,人民群众在面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侵害、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采取激烈对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主张。因此,要从根源上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要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治力度,建立健全污染企业的惩治机制,理顺环保监管的制度体系,提高环保执法水平,从根本上减少环境破坏现象的发生,为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制度保障。

(五)健全信息公开机制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信息传播渠道的革命性变化,致使政府的信息控制力急剧减弱,而政府官方权威信息的缺失和滞后,使得不明真相的群众容易受谣言的影响,极易引发矛盾的产生。因此,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成为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注重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地传播相关信息。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到发生、发展、结束及其事后处置经验总结等都要及时公开,以便公众及时了解信息,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应对[2]。

(六)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当环境群体性事件处于爆发期时,能否科学有效的处置成为事件是否进一步恶化的关键,因此,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对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事中有效控制至关重要。《关于积极稳妥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中办发[2004]33号)中提出的“坚持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教育疏导、防止激化,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慎用警械和武器,及时、果断处置等原则”[3]应该成为建立科学的事中处置机制的指导原则,以“疏导不使规模扩大、劝解不使事态升级”为指导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应对,防止事件失控和恶化,控制事态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逐步推进,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之势,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已经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并列成为三大群体性事件之一。本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预防预防与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策略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并由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AHP分析法,预防

参考文献

[1]韩传模,汪士果.基于AHP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09,(4).

[2]王树义,庄超: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理念更新与制度完善[J].中州学刊,2013,(3).

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 篇11

例如近期,该客运站候车厅内,一百三十多人都井然有序地排着长长的队伍办理公交IC卡。突然,队伍后面的一位老人情绪激动,大声嚷嚷:“我包里的卡都一大堆了,医疗卡、银行卡、身份证,还有老年优待证,现在又要我们办公交卡,还要交钱,这不是变着法子收钱嘛,给我们增负担,我们不办了,去上访。”随即他旁边等候的其他老同志也大声应和:“这么多的卡,要把我们卡死,变相收我们老人的钱,去找他们领导,给我们讨个说法。”此时,大厅内老人们的应和声越来越多,场面处于失控的境地。

后来通过提前研判评估,疏导稳控并举等有效措施,很快解决了这一事件,但过程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要做到“快准清”,稳控局面。因案情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事发突然,我们迅速启动预案,一方面快速出动稳控小组分化人群控制局面;另一方面快速向上级报告,客运部和信访部门负责人及时赶到现场,与现场群众平等对话,认真了解事情的症结所在,仔细梳理存在的问题,通过耐心细致、深入的思想工作,群众的情绪得到逐渐缓解,此时再加以积极引导,有诉求的群众一一到指定的接待室反映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做到了掌握情况准,判断情况准,问题调查清,给群众答复清,及时地控制了事态的发展。

其次“争孤包平”,分而化之。我们采取“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包保重点、平息事态”的方法,及时有效地处置这一事件。经了解,最先说话的老人,没退休前是单位里的一名“刺头”,爱出风头,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而旁边的两位老人则喜欢凑热闹、“煽风点火”。针对此情况,我们专班成员分别请三位老人到办公室沟通,并安排人员在候车厅将办理公交卡的政策进行循环宣传,以稳定其他老人的情绪,为圆满解决此次上访事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我们将三位老人引到办公室后,分别给老人让座倒水,并劝说他们不要激动,同时拿出办理公交卡的上级文件给老人传阅,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公交车将统一安装无人售票机,办理公交IC卡后,大家能够自觉排队上车刷卡,方便快捷。而且,此次办理公交卡针对老年人只收取工本费5元钱。其他两位老人欣然接受,并表示要赶紧去办理。挑头的老人对此也无话可说。

第四“四定四包”,化解矛盾。为了促进矛盾的尽快解决,我们又采取了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包调查、包处理、包稳定、包巩固的“四定四包”措施,成立了由客运部领导任组长的公交卡办理专项问题化解领导小组。由于挑头的老人身患高血压,身体状况不宜过于激动,专项问题化解小组强化措施,注重方法,先后3次到他家中与其沟通,并联系到其儿女讲形势,讲政策,希望其儿女稳定老人的情绪,共同做好疏导工作。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从而使这一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

类似事件必须引起的高度重视。针对客运车站各种成份人员集中的所在地,每天人流多,成份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通过此案例的解决,留给我们诸多的启示,值得我们去深思,启迪我们今后在处置类似信访事项时,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地为广大旅客服好务。

首先,建立健全机制是处置好群体性事件的前提。客运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了获取信息、报告与预处、应急启动、现场处置、信息研判、风险评估、善后工作、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具体的要求,形成了一整套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并落到实处。

其次,现场应急有力是处置好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应急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关键要有一支强大的应急队伍。因此客运部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大力强化日常演练,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响,见成效,局面控制得住,事件平息得快,矛盾最终得以有效化解。

上一篇:钻完井液下一篇:图书馆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