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活动

2024-06-03

单元活动(共12篇)

单元活动 篇1

现阶段, 我们学校高中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这套教材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创造性地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融入其中, 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促进教学相长的平台。同时又满足了师生的个性需求,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套教材每单元都设有UsingLanguage, 内容重点针对听说的训练。其中的对话设置了情境, 多数内容能够贴近生活, 为教学提供模型。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运用创造性的思维, 灵活使用教材,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展单元活动课, 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领会、接受教材提供的信息, 从而真正掌握英语这种技能。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 Unit 2 Healthy Eating单元活动课的设计为例, 展示教师在设计和执行单元活动课中的具体做法。

一、单元简介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健康饮食”。教材通过讲述王鹏和雍慧开饭店的不同风格, 经营的不同菜肴以及顾客对不同食品的不同反应, 反映了现代人对饮食健康的关注。学生通过故事的学习, 能了解到健康饮食的知识, 领悟膳食平衡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单元涉及的要点是用英文表达食物的名称、烹饪方法以及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合理安排饮食, 通过全文的语言学习明确均衡饮食的意义, 提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实录

步骤一:采购前

1. 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采购员, 参与超市采购环节。9名采购员分成3个小组, 分别购买食物。

2. 为了使超市购物的环节顺利进行, 采购员在购物前要对班上同学的购买喜好做简单的调查, 还要利用单元所学知识引导大家购买健康食品。

步骤二:采购中

1. 时间:30分钟。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加5分, 未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不加分也不扣分。

2. 购物总计钱数不能超过30元, 消费最接近30元的组加5分, 第二接近的加4分, 第三接近的加3分。

3. 每个采购小组配一名监督员, 主要监督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情况, 出现用中文交际的情况每次扣一分。

步骤三:销售食品前

1. 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销售员, 参与销售食品的环节。9名销售员分成3个小组, 分别销售食物。

2. 对商品进行标价。

3. 小组成员商量如何能更快地卖出目标食品。

步骤四:在课堂上销售食品

1. 各小组对所销售的食品进行简单介绍。

2. 固定摊点进行销售, 对食品感兴趣的学生可自行到摊点购买。

3. 销售时间为15分钟。销量最多的小组加5分, 第二多的加4分, 第三多的加3分。

4. 盈利最多的小组加5分, 第二多的加4分, 第三多的加3分。

5. 设立监督员3名, 对用中文交际的情况进行监督, 每出现一次扣一分。

步骤五:课堂评价

让学生对同学的表现、小组合作情况、教师表现、课堂收获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三、反思

长期以来, 我们的外语教学授课方式单调, 效率低下, 基本上以教材为中心, 按照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上所列的语法点、知识点进行着机械呆板的“填鸭式”教学。实践性很强的外语教学, 实际上成了语言知识课、语法讲授课。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接受的只是些机械呆板的语法规则, 学生的大脑成了“仓库”, 储存单词、词组、句型、语言点等。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 查阅资料, 精选例句, 并试图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

随着教师毫无生机的“满堂灌”讲授, 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与学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其次, 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 日常生活中少用或不用,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有极少的机会用英语进行交际, 课后失去使用英语的环境, 而学生又迫于分数和升学的压力刻苦学习, 不仅使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复习时间加倍, 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活动。再者,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考什么, 教什么, 练什么, 学生只重视读写, 不重视听说, 导致听说能力低下, 英语整体素质较差。

通过摸索和研究, 在相应的单元设计活动课, 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 有利于克服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多种弊端。

参考文献

[1]安秀谊.高中英语活动课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1) .

[2]刘桂莲.高中英语情境教学应用研究——我的教学实录[D].广西师范大学, 2001.

单元活动 篇2

那段时间老师每天都会挤出一节课时间来班内竞赛,在这段时间使我棋技大有长进,最终在比赛的前一天,老师选选手时选上了我。

比赛那天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比赛的位置——会议室。听了裁判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规则,前几轮先是两两对抗,比出前5后然后车轮赛。

开始了,我的第一个对手是7班的刘陈辰,学习很好,我心想:真倒霉,一上来就是个学习这么好的,肯定棋也下得不错,我怀着侥幸的心里开始了对弈,可是谁知她竟几个回合就眉头紧皱,不知该如何下了,其实也在那时我布下了一个陷阱,只要她这一步走错,那她将满盘皆输,果不其然,她连那个陷阱连看也没看一眼,只顾着自己发展去了,结果被我五子连珠。

第1局,我赢了。此后我一路过关斩将,一口气冲进了前五。

我开始洋洋得意了,原本我只是想重在参与,没想到却冲进了前5,但我还是警告自己,进前五的人一定棋技不凡,应该小心些。

车轮赛开始了,第1轮我像以前那样轻而易举的赢了,我骄傲了,后面的一局不如一局,甚至最后一局我已经输了,我却茫然无知。

设置活动单元助推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3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活动单元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130-01

0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则是重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活动单元的设置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所起到的助推作用。

一、活动单元的设置是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的主体。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给定的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操作与应用参与到中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抵体现在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宽度就是课堂上学生都被吸引到教学中,就是说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整个活动单元操作中。深度就是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关注活动中的每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知识点,学生在其中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课中的活动单元设置就是以全部学生参与度为目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因此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关键。学生参与整个活动中就是一个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教、学、做”三者灵活穿插其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逐步提高。

例如在教授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交流信息,此单元设置了两个活动。活动1交流信息的方式与原则;活动2选择网络交流信息工具。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分组,把学生分为五人一组或六人一组。并且每人都设有头衔,有的是组长、有的是副组长、有的是助理、有的是资料收集员、有的是记录员等等。这些都由学生自行安排,轮流负责。首先讲解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能够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将会得到有益的帮助。然后提出问题,人们通常使用的交流方式有哪些呢?使用哪些方式会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呢?学生们分组讨论活动1交流信息的方式与原则,大家各抒己见对照活动分析给定材料进行讨论。接下来,各组按照活动给定的资源一步步操作进行下去。

课堂上整个教学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课堂中活动单元的设置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开展的教学活动。首先是接受任务,然后分析任务,最后解决问题。

二、活动单元的设置创设情境教学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授课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必须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情境。情境就是为学生参与学习营造的教学环境,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为现如今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都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抓住信息技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一特点,创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的情境,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需要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动力。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活动单元的设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學生自主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活动单元的设置促进交流合作

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是实践,有一些操作在计算机上操作即可明白,在教室里抽象的讲是讲不明白的。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电脑上具体操作过程环节中总会出现不懂的或操作错误的地方。这时就需要同学之间,或者是小组之间的互帮互助。教师可以巡视辅导,在巡视辅导的过程中,一边指导学生一边观察哪些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操作任务,使每一组的学生都能够合作完成操作任务。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即锻炼了学生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同时又增进了同学的友谊,最终所学习的内容也得到了强化。

活动单元的设置促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小组的合作中每个同学会把自己融入到整个集体中一起活动一起学习。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听取别人意见的好的人格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合群性。小组交流合作的学习在整个课堂学习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表现的氛围,为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总之,通过完成活动单元中一项项活动,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并熟练地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活动单元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主题活动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学会怎样获得有效信息,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解决问题。在电脑上进行操作作品展示的过程中,由于可以重复操作,保存与另存为。这样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胆量与经验,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想象力,尽情地进行发挥,在创造中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得到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林荫.初中信息技术课单元微课程的开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4).

[2]陈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单元活动 篇4

传统的戏剧教学, 因为内容繁杂、篇幅较长、授课时间有限, 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因为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往往越学越不会学, 越学越厌烦。

高中教材中的戏剧, 大多是节选的, 原著较长, 如《雷雨》《哈姆雷特》《茶馆》等。为了加深学生对戏剧的了解, 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原著。虽然有不少学生课后会自觉去看, 但往往不知怎么看, 所以看过之后留下的仅仅是故事情节。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为了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戏剧, 提升学生感知鉴赏戏剧的能力, 我们语文组开展了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

活动单教学, 就是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熟悉和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发展和教材的本身特点, 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 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学生在参与时一般以小组为单位, 将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的活动形式, 课上和课后都可以用这种形式。

下面, 我以《雷雨》一课为例, 说说我们的活动单教学是如何帮助我们化繁为简, 提高教学效率的。

一、设计活动单时, 注重活动单对学生的“导学”

活动单导学模式分为教师“导”和学生“学”两部分。在教师的“导”的指引下, 学生能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学能力, 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为了“导”好学生,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 摸清学生的底, 在此基础上设计好导学单。

《雷雨》一课, 我们共设计了四张导学单。第一张是预习的:活动一, 文体知识 (教材单元提示及单元总结) 、文学常识 (学案资料索引) ;活动二, 阅读剧本《雷雨》, 完成表格1、表格2, 表格1是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表格2是基本故事情节。第二张:活动一, 节选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活动二, 两组矛盾冲突及其根源。第三张:活动一, 相认前, 人物性格;活动二, 相认后人物性格;活动三, 讨论鲁的悲剧命运;活动四, 写一段人物评论。第四张:活动一, 归纳主题 (写了……揭露了……) ;活动二, 归纳艺术特色 (从结构、语言角度分析) 。

四张导学单上的每个学习内容后面要标明学习要求或提出指导方法, 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各个知识点。四张导学单让学生明白了学习内容, 不会带着茫然去读课文。如第一张预习的活动单, 上面所列内容较多, 如没有活动单, 布置学生预习时, 他们往往有“看什么?”的疑惑, 因为不知看什么, 而使预习工作落空;有了活动单, 学生可以根据活动单的指导从相关地方找到所需内容, 书上没有的也可以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漫无边际会让人手足无措, 而有了目标就会让人行动起来。可以说, 活动单让学生自主学习时有了方向。

二、设计活动单, 应注重学生实际

活动单的设计目标要明确, 不可设计得过高或空泛, 要从文本生成和学生实际出发, 也就是说设计的任务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达到, 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这样的课堂才有效率。

《雷雨》的第三张导学单我们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 (相认前) 自由朗读, 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活动二, (相认后) 分角色朗读, 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这两个活动都以表格形式出现, 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台词或舞台提示, 然后从这些台词或提示中分析人物的性格, 这个人物一般学生都能完成。活动三, 讨论鲁侍萍的悲剧命运。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记录下来, 然后相互交流, 交流时做好笔记, 课后整理出来。活动四, 结合上述讨论, 课后自查资料, 联系现实, 就鲁侍萍的悲剧命运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 (也可以评价周朴园这个人物) 。要求:观点鲜明, 语言流畅, 不少于300字。四个活动, 任务清晰, 方法提示, 目标明确, 因为有表格要填, 学生上课动起来了, 教师可以“闲”下来了。根据表格提示, 这些活动任务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后基本都能完成, 即使是评论性的文字, 因课上学生交流过, 思路开阔了, 课后的写作也不成问题了。

三、完成活动单, 注重学生的分工合作

我校的学生, 上课鲜少有能主动起来回答问题的, 有的是不会, 有的是没注意听, 有的可能是羞涩, 所以传统的上课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 如今用了活动单后, 上课的气氛和以前大不同。因为活动单, 上课的主角由教师换成了学生, 原来上课无事可干的学生现在书翻得很忙, 有的小组讨论时还可看到“争执”的场面, 手脚动起来, 脑子也跟着动起来了。上课让学生找人物台词来分析人物性格, 因课文较长, 不少小组是有分工的, 你从这一页里找, 我从那一页里找。课后作业本里, 也可以看出学生预习时找文体知识时也是分工合作的。

让学生讨论鲁侍萍的悲剧命运时, 每个小组都讨论得很热烈, 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质疑, 看看他们活动单上写得满满的内容, 我不相信他们会没有收获。

钱梦龙在教学经验总结时说:“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 为了求知, 学生必须运用智力, 认真探索, 因此,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我想我们的活动单导学应该体现了这种思想。当然, 教无定法, 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你,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寻找更多的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 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 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第四单元《旅游活动》1 篇5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现代旅游的最主要目的是()

A.科学研究B.探亲访友

C.猎奇探险D.娱乐消遣

2.从旅游资源特性分析深圳“锦绣中华”属于()

A非凡性 B.多样性C长存性D.可创造性

1999年以来,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旅游业,拉动经济发展,我国在“五一”、“十一”、春节期间采取延长假期和调休的办法,使得假期长达一周,人们称之为“黄金周”。据此回答3~5题:

3.1999年以来,我国各著名旅游景点旅客人数剧增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运输条件好转B.旅游地区接待能力提高

C.旅游者闲暇时间增多D.旅游者经济条件的改善

4.这些旅游区游客爆满表明了()

A.旅游区接待能力差B.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低

C.各景区的游览价值提高D.市场距离缩小

5.在“黄金周”来南京旅游的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地区,这说明旅游资源具有有限的()

A.环境承载量B.地区接待能力

C.最优吸引半径D.经济容量

6.我国许多地方有着许多独特的民族风情,下列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傣族泼水节B.彝族那达慕大会

C.朝鲜族火把节D.蒙古族芦笙节

7.当前许多地方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其目的是减少旅游时带来的()A.对背景环境的破坏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对环境的污染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8.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与此无关的影响因素有()A.自然环境不同B.文化背景不同

C.风俗习惯不同D.宗教信仰不同

9.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

10.香港和新加坡旅游发达的原因是()

A.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古迹

B.多名山大川

C.有良好的旅游服务业

D.周围国家经济发达

11.安徽天柱山游人稀少的原因是()

A.风景一般,浏览价值不大

B.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近

C.交通不便

D.地区接待能力不够

12.山西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有卓越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常年游人不足,其原因是()

A.集群状况不佳B.经济距离远

C.地区接待能力低D.交通不便

13.关于旅游活动发展的正确叙述是()

A.通常以20世纪50年代划分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B.专门为旅游的旅行社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旅游的开始

C.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的空间逐渐缩小

D.现代旅游的目的主要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14.关于旅游资源的正确叙述是()

A.旅游资源按其分布,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游憩景观及场所三类 B.气象气候景观在自然景观中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

C.建筑景观是人文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D.人文景观是一种以精神文化形式出现的旅游资源

15.关于选择旅游资源观赏位置,正确的是()

A.峡谷、洞、一线天的景观,宜从顶部俯视

B.瀑布景观,应适当距离远望,并带有俯览之趣

C.观赏江河湖海应在低水面的亭台楼阁上

D.山水组合景观,应乘船沿水路观赏

16.下面是中国文学作品中著名的诗句,下面代号—作者—风景名胜地正确的组合是()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A.①—杜甫—黄山B.②—李白—三门峡

C.③—杨万里—西湖D.④—苏轼—衡山

17.下列旅游点从西向东依次排列的是()

A.九寨沟、苏州园林、张家界

B.峨眉山、黄鹤楼、杭州西湖

C.敦煌莫高窟、泰山、秦陵兵马俑

D.武夷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18.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旅游景点包括()

A.黄果树瀑布、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

B.云冈石窟、陕西半坡遗址、庐山

C.避暑山庄、张家界、神农架

D.路南石林、华清池、九寨沟

19.岳阳楼、悬空寺、兵马俑、日月潭四处名胜,按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的是()

A.岳阳楼、日月潭、兵马俑、悬空寺

B.悬空寺、兵马俑、岳阳楼、日月潭

C.日月潭、悬空寺、岳阳楼、兵马俑

D.岳阳楼、兵马俑、悬空寺、日月潭

20.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就是一次长途旅行的探险活动,它的开拓者是()

A.张骞B.苏武C.司马迁D.班超

21.有关旅游活动中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背景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B.为了保护良好的环境,应该限制发展旅游

C.旅游活动的规模对景区经济效益来说是越大越好

D.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22.九寨沟风景区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采用提前预订票的形式来限制游客人数,其主要目的是()

A.保证游客安全B.提高景区票价

C.保护景区环境D.控制当地交通流量

23.有关旅游资源开发的观点,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距经济发达地区越近开发利用价值越高

B.现代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对当地地理环境的改造

C.为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应大力扩大旅游活动的规模

D.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由旅游环境承载量决定

24.清朝画家恽田云“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言,人能言”,主要反映了旅游资源欣赏的要求是()

A.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B.抓住景观特点

C.把握观赏时机D.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

二、非选择题

1.读下面选自《红楼梦》中对大观园入园处的描写后回答:„„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幛挡在面前。众宾客都道:“好山,好山!”„„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山„„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试说明大观园入园设计所采用的园林构景手法及其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东坡描写庐山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给旅游者的审美提供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 江苏省昆山市水乡古镇周庄,是一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它以悠远的传统,淳朴的民风,古老的建筑,清澄的河水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成为一片极有诱惑力的旅游胜地。经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先扬名海外,后又闻名全国,被誉为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来此的游人不禁为周庄保存着如此众多的明清建筑而赞叹,为“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格局而眩惑,为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觉得周庄是无法重造的美丽之乡。

(1)江南古镇周庄具有什么旅游价值?_______。

(2)周庄的旅游资源具有什么特点?_______。

(3)来周庄的游客除了江苏当地人外,外省市的主要来自何地?为什么?

_____________。

(4)请你对周庄的旅游开发条件进行评价。_______。

(5)该地为使旅游业得到发展,应做好哪些工作?_______。

4.某学生暑假旅行团8月份从上海出发,计划完成下列游览内容:A.中山陵;B.故

宫;C.秦始皇陵兵马俑;D.滇池;E.西湖。

(1)请写出各景点所在的城市: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E_______。

(2)请写出沿途所经过的铁路线:

上海→A→B→C→D→E→上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中的B为美国的夏威夷群岛,读图后回答:

(1)夏威夷群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观光地,每年有大批游客从世界各地来此旅游。这里主要有哪些吸引人的自然风光?_______。

(2)当年日军偷袭夏威夷群岛上的珍珠港时,在线路M、N中选择线路M的原因是:(从航程、航速及天气方面分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军于1942年12月8日偷袭珍珠港,而美国历史却记载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

一、选择题

1.D2.D3.C4.B5.C6.A7.C8.D9.C10.C11.D12.B

13.A14.C15.D16.C17.B18.D19.B20.A21.D22.C23.A24.B 

二、非选择题

1.手法是:丰富景观层次的障景法。

用意主要有:①丰富景观层次,以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②又可做门内的影壁,起阻挡视线的作用,使人无法开门见山窥见宅院内部的情况;同时提醒作好进入内院的思想准备

2.(1)许多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所产生的美感是不同的;(2)要观赏自然美,应选择合适的观赏距离、最佳的观赏角度

3.(1)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2)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3)上海上海离周庄近且上海人经济条件好(4)该地独特的自然江南水乡风貌和保留较完整的建筑文化景观是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且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交通方便,所以开发价值较高(5)首先,要建设好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要注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是在进行景区建设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二是旅游活动的规模要与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以防造成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的破坏 4.(1)南京北京西安昆明杭州

(2)京沪线→南京→京沪线→北京→京广线转陇海线→西安→陇海线转宝成线→转成昆线→昆明→贵昆线转湘黔线转浙赣线→杭州→沪杭线→上海

5.(1)迷人的热带风光、众多的火山地貌景点、海滨沙滩等

单元活动 篇6

关键词:主题教研;体育单元教学;篮球运球上篮;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54-02

一、提炼主题,设计方案

主题教研活动的策划首先应明确教研主题,根据集体视导、课堂观察和教师交流中发现的问题,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问题作为研究活动主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是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再次是确定教研形式、时间、地点等。本次主题教研活动以篮球运球上篮课例研修为例,面向区域初中段体育教师。

1.体育单元主题教研活动目标:通过篮球运球上篮教材的课例研修活动,“以点带面”使参与教师能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的原则和规律,运用体育教学理论,剖析解决篮球运球上篮教材的疑难问题,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主题教研活动的对象与时间:区域内初中段体育教师近70人,总计用时两天。

二、教研员引导,突出校本教研

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教研员首先要组建教研团队,充分发挥区域骨干教师和学科中心组教师的作用,做好活动的相关准备,每个研讨组要有明确的负责人和组织者。

其次,根据教材单元计划要求,安排的课时计划呈相互递进关系,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的策略是建立在前一次课的基础上,如承担第二次课的班级先完成第一次课的教学内容,承担第三次课的班级应完成前两次课的内容。

1.篮球运球上篮教材课例理论专题讲座。确定篮球运球上篮教材为主题后,先由教研员给参研教师做题为《篮球运球上篮教材分析》的专题讲座,讲座包括运球上篮的技术构成分析、运球上篮教材的目标制定及重难点分析、运球上篮教材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球上篮教材的教学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讲座使参研教师在了解教材、熟悉教材后,能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同时使参研教师根据已有教学经验,总结明确基本的教学思路,在备课中扬长避短,提高集体备课质量。

2.小组(片区学校)集体备课。活动对象为区域初中学段体育教师,按照区域特点和篮球运球上篮单元课次要求,共分三组。每组由两所高完中学校和两所初中学校组成,承担一课时教学内容,各小组进行集体研讨备课,并推选一名体育教师上课。在小组集体备课过程中,要求研讨小组教师畅所欲言,讨论中相互启发,拓宽思路。经过深入讨论,确定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以及最后上课展示交流教师。

三、联动展示,教学实践

观摩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活动,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直接检验,让听课教师带着任务去听课,在听课过程中更专心观察,认真思考。根据评课设计要求,把听课教师分为六组,每组确定学科中心组教师为组长,小组观察工作在组长分工下做好记录,为观课后有效的议课打下基础。

在篮球运球上篮教学观摩课中,确定从六个角度来评析课堂教学。第一组观察教学设计是否合理,重难点突破措施及教学步骤是否流畅。第二组观察课中的组织调动以及场地布置是否合理。第三组监测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是否科学、合理。第四组则观察学生的学,学生的学练情况反馈、技能学习中是否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五组则观察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情况。第六组观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教师的教态、语言、动作示范能力、讲解是否清楚。

四、名师引领,提升迁移

观摩篮球教材为主题的单元教学实践课后,首先组织各小组开展充分研讨,引导参与活动的教师加强自我反思。随后,小组推举教师代表分享本组教师的看法和心得。最后,邀请体育教学名师做课例研修的微讲座,引导体育教师如何围绕主题去研究自己的课堂、改进教学。

在篮球运球上篮单元教学活动后,各片区研讨小组根据体育课堂教学实践和研讨交流反馈,进一步完善篮球运球上篮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资源包,通过区域网络教研群共享。

开展体育单元教学主题教研活动,体育教研员要发挥体育骨干教师、体育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的引领、示范作用,将主题教研同常规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目标引领和任务驱动,组织策划以体育教材研究、集体备课、体育课堂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为主要环节的教研活动,可以引导体育教师关注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玉东.基于课例研究的实作式教师教育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0(5).

[2]王丽红.在主题教研中与教师共同成长——吉林省大安市基地教研工作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单元活动 篇7

一、陶泥使用于切割拼组之间——想想做做,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般来说, 圆柱表面积新课完成后, 教材安排的练习二 (教材第15~18页) , 教师往往会分2课时完成, 课堂作业本也相应安排了两页作业, 但这两页的作业情况真的不容乐观, 特别是作业本第7页。教师都可能有所体会, 此页上安排的作业只靠记表面积计算公式是不能解决的, 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如第2题 (将一根长1米的圆木沿着直径劈成相等的两半, 表面积增加了0.8平方米, 原来这根圆木的表面积是多少?) 只有文字表述而无图象, 许多学生因为不理解0.8与圆柱之间的联系而无法独立解决。从圆柱的认识到圆柱表面积学习, 教材重点是对圆柱侧面展开的理解, 作业本第6页侧重的也是圆柱侧面积的公式计算及生活运用, 而第7页的作业却跳跃至圆柱拼切之后的表面积变化。对小学生来说, 理解几何体拼切之后的面积变化本来就比较困难, 更何况圆柱的表面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如果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没有进行过相关操作, 这样的作业正确率是可想而知的。为此, 笔者借用陶泥, 在教材练习二中搭了一座“桥”, 激活与强化学生在五年级时的切拼经验, 让学生在掌握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本知识技能之外, 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座“桥”就搭在教材17页第11题上:

如果以题论题, 这道题目花1分钟就能解决, 而且96%的学生都会正确作答。但笔者认为, 用好用足这道题, 对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与正确解决图形类实际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笔者在上这节练习课时, 事先让每个学生用陶泥做了一个圆柱, 并把这道题作了一些处理, 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横切面的理解。先出示图1, 让学生想一想, 按图1切法切后产生的面是什么形状?除了圆形还有其他可能吗?接着告知学生, 这样切后产生的面叫做横切面。接下来, 教师让学生动手将课前做好的陶泥圆柱像图1这样切一切, 并再次出示问题:切成的两个小圆柱的表面积之和与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否一样?让学生用自己切的圆柱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当两个“新鲜”的切面呈现在他们面前时, 两者的不相等关系一目了然。教师再追问:如果按这种切法切成三个小圆柱, 表面积之和会有什么变化?四个呢?如果有困难的, 可以动手试一试。学生通过先前的动手操作, 已有了“切一刀产生两个面”的体验, 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学生是不需要再去切的, 但对仍无法想象的学生, 就可以让他们再切一切。最后再归纳得出:切一刀会增加两个切面。反之, 如果将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拼在一起, 表面积就会减少两个底面积。

第二层:纵切面的理解。出示图2, 告知学生图2的切法产生的面叫纵切面, 先想一想纵切面会是什么形状?长方形切面的长与宽相当于圆柱的什么?让学生在想后再切一切, 验证自己的想法。继而再问:切面除了长方形外还有其他可能吗?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正方形?在学生理解了底面直径、高与切面之间的关系后, 再追问:将圆柱纵切成两份后, 表面积有变化吗?怎样变的?

学生经过课堂上对陶泥圆柱的切拼后, 当其将来碰到形如“将一个圆柱平均分成两份, 每一份的表面积就是原来的一半”这样的概念辨析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第三层:出示沿高展开图, 问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一定是长方形吗, 什么情况下会是正方形。由于在认识圆柱的新课教学中, 学生对侧面展开图已进行过操作, 所以, 这里的重点是要与第二层的纵切面进行对比。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明白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或将圆柱纵切, 都有可能出现正方形, 但如果侧面展开图为正方形, 那么底面周长与高相等, 如果纵切面为正方形, 则是底面直径与高相等, 两者是不一样的。

将不起眼的陶泥引入课堂, 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处理, 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 虽似浪费时间, 实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这个做的过程, 不仅是实践的过程, 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 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数学活动的经验, 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

二、陶泥使用于等积变形之时——做做想想, 智慧出于指尖

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自己实践感悟过的东西。学习了圆锥的体积之后, 学生在判断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时就比较轻松, 但一遇到稍复杂的变式题时, 就又束手无策了。如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 底面积也相等, 已知圆柱的高是12厘米, 圆锥的高是几厘米?学生对于两者之间的3倍关系印象深刻, 但却弄不清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 谁的高是3份, 谁的高是1份。这时, 软软的陶泥又可大显身手, 因为陶泥是学生理解等积变形的上佳物品。

教师可以让学生取两块相同体积的陶泥, 分别做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 但要求底面一样大。学生通过操作, 就会直观地看到如果底面相等的话, 圆锥的高必然要比圆柱的高高出许多。然后让学生做一做, 如果高一样, 底又会有什么不同?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之后, 再用课件展示推理过程 (见下图) 。

先出示图3、图4 (图3与图4等底等高) ,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进行想象与推理:如果想使圆锥的体积变得与圆柱一样, 底不能变, 只能变什么?怎么变? (出示图5) 如果高不变, 只能变什么?怎么变? (出示图6) 通过想象及推理, 学生的活动经验得到丰富。可以说, 这个先做再想的过程符合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基本途径——“在做几何中发现几何”这一建议。

其实陶泥的运用并不仅限于六年级,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 同样也可引入。很多学生对于“在大长方体 (正方体) 上切掉一个小正方体, 表面积有时变有时不变”理解起来很是困难。假如教师能在陶泥上做做文章, 让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切一切、想一想、看一看, 那么, 表面积的变与不变, 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单元活动 篇8

一、结合复习单元的主要内容, 设计丰富多彩的热身活动, 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新课开始, 教师能否在较短的时间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这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课前几分钟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性较浓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前奏。课前热身活动不仅能够调节气氛, 而且还能对复习的知识有一个提前的了解。

笔者在复习牛津英语5B Unit 6 Doing House work这一单元时, 根据这一单元的重点复习内容“现在进行时”而设计了小组比唱本单元歌曲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跟着多媒体, 唱得很带劲。这样,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让学生知道了本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

二、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 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 更容易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智慧的火花被点燃, 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就会增强, 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创设的情境中来。

笔者在复习牛津英语5B Unit 6 Doing House work这一单元时, 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利用课件, 借助QQ的系统提示音出示学校小小翻译官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

因学校红领巾广播台发展需要, 现向全校诚聘学校小小翻译官若干名。

任职要求: (1) 诚实守信, 责任心强, 有团队合作精神; (2) 五官端正、口齿伶俐, 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者优先; (3) 应聘者必须通过应聘关后方可录用, 应聘过关即颁发聘书, 成绩优异的小组还可获得奖状。

联系人:Mr Qin

学生在认真阅读了招聘启事后, 个个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就这样在课堂的一开始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接着整堂课学生热情高涨, 复习效果非常好。

三、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为学生架设好掌握知识的“阶梯”

虽说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但是不少学生对于旧知也已经淡忘了。因此, 我们在单元复习时, 也不宜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也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让学生逐步熟练掌握复习内容。

笔者在复习牛津英语5B Unit 6 Doing House work这一单元时, 设计了3个活动, 从单词到词组, 从词组到句型, 从句型到短文, 这样一步一步,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本单元的所有重要内容, 而且在刚开始的单词复习中, 因为学生完成得很好, 所以还对完成后面的活动增强了自信。

四、引入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法国教育家、思想家卢梭提出:“有比较才有进步。”在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中, 人类的学习活动才会更有效。在复习课中引入竞争机制, 很符合喜欢争强好胜的小学生的心理, 可以很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复习课堂中, 学生就会把复习当成一种比赛而不是负担。从学习的心理环境来看, 学习者是愉悦的, 且享受每一次竞争所带来的心理体验, 从而自觉地给自己定下学习目标, 为赶超对手而自发地努力学习。

笔者在复习牛津英语5B Unit 6 Doing House work这一单元时, 设计了“单词、词组关”“句型关”“听力理解关”, 在每一关中, 笔者都巧妙地引入了竞争机制, 在单词词组关中, 笔者在活动单上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在小组交流时, 个个积极参与, 人人为组争光, 在很短的时间内, 小组就完成了复习任务, 展板上留下了工整全对的答案, 每组都获得了3分, 取得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同时还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五、巧妙出示注意点, 让每个学生记牢

不少教师在复习时都有这样的发现, 要提醒学生注意某个知识点时, 如果直接出示给学生, 让学生阅读记忆, 大部分学生都不太乐意, 而且记忆的效果又慢又差。因此, 我们应该想一些妙招来出示, 让学生对强调的内容产生兴趣, 对于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记忆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笔者在单元复习时, 就是通过课件出现QQ企鹅标志的闪烁并伴有QQ信息提示音, 点击后出示QQ对话框, 在对话框中提示学生注意现在进行时的结构是be+Ving。这样一来, 学生看得入神, 记得牢固。在课堂检测反馈中, 没有一个学生出现关于现在进行时结构的错误。

单元活动 篇9

游戏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青少年学生的视野之中,特别容易让学生亲近、接受。大量研究证明:以游戏为活动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取体育技能效果显著。

首先,以游戏为活动形式遵循生本的教学理念的体育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强化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课堂更加注重“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体验。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游戏的特点,将参与游戏的主动性、趣味性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求游戏般的学习乐趣,将枯燥乏味的说教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其次,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达成了运动技能的学习。 以游戏为活动形式,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练习,才有可能获取运动技能;体育技术类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学习体育技术作好了准备;基于教材的改编游戏为学生有效习得技能架设好了学习台阶。

第三,《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了“技术、体能、运用” 三维度构建单元的方法,把原来教材内容在课程层面即单元教学计划制订时,分出了三个教学内容:技术方法、用该技术发展体能的方法和该技术的运用,以期帮助教师制订单元教学计划,实现“用教材教”理念的落实。三维度的大单元教学其核心是技术教学。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提出了“以游戏为活动形式的技术单元教学”的研究思路,从技术单元教学入手,以游戏辅助为研究点, 统筹设计,整体实施,旨在依据课程的三维目标,感知体育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关注学习方法,注重情意体验,实现运动技能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整体性。为了让研究更有说服力,本文以小学二年级技术要求较高的“前滚翻”单元教学为例,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以游戏为活动形式的技术教学研究

当前技巧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为游戏而游戏”的现象,或者是游戏以准备活动的形式,或作为副教材出现,以增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的游戏活动发挥了游戏的功能,但没有充分发挥游戏辅助教学的功能。笔者提出了游戏辅助技术单元教学的三大活动形式:导入型游戏活动、助推型游戏活动、反馈型游戏活动,以解决技术教学中情感体验、过程方法和知识技能统筹协调的问题。

(一)导入型游戏活动

本文提出的导入型游戏是指在体育技术学习之初,通过有目的的游戏活动引入简单的儿童学习认知、基本技术或动作方法的教学活动。它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为接下来的技术学习建立知识、 技能方面的基础性认知和身体的运动知觉,为技术单元教学作好铺垫。导入型游戏活动的教学目的如下: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游戏是激发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的性明确的导入型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为后续技术单元的学习做好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运动技术学习的兴趣。譬如,小学二年级前滚翻单元第一课时《各种姿势的滚动》,在课的开始阶段,上课教师安排了“原地踏步走—立定”和“原地踏步走--立定—成蹲撑”的变化练习,意在通过这种变化了的队列游戏练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提升精神状态,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虽然是传统的队列练习,但经过游戏化的改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立定”后要求成“蹲撑”, 为后面技术教学的“团身”学习做好了准备。因为学生最喜欢的就是游戏,这也是学生最显性的学习需求体现。如果为了热身而简单地做几节准备操或徒手操,很可能因枯燥乏味而起不到热身活动的作用。因此, 导入型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起到育心又练体的教学效果。

2.解决后续技术学习中的知识要点

导入型游戏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把技术教学的动作要点分解到游戏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体验动作要领,掌握技术要点;同时,这样的游戏活动设计也应注意变化, 因为单调不变的游戏化内容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兴趣减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抑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带给学生新的刺激。譬如,《各种姿势的滚动》一课的准备活动阶段,教师安排了游戏“捕鱼”。一开始是教师“捕”与学生“躲”的常规性“捕鱼”游戏活动,随着游戏活动的深入推进,增加了可钻进“水草”里的“抱头深蹲”的安全性躲避条件。这样的游戏活动设计,一方面起到热身的目的,同时,“小鱼”在躲避时 “抱头深蹲”的练习为后面的“低头团身” 技术作了教学铺垫,在游戏和技术上进行关联。在提醒“团紧身体钻进水草”里躲避的过程中渗透了一定的技术要领学习,通过了解躲避方法、尝试躲避动作、快速稳定团身等游戏要求,不仅解决了前滚翻的 “蹲撑”和“低头团身”的动作要领,而且在玩乐中感受了运动体验,提前感知后续所学动作的技术要点。

(二)助推型游戏活动

本文提出的助推型游戏是指在体育技术学习之中,通过针对性的游戏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它能让课堂学习变被动练习为主动学习,变直接传授技能为主动学练构建,让学生在享受情感体验和学习运动技术的结合之中,逐渐学会运动技术并形成运动技能。助推型游戏活动的教学目的如下: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基本是听讲—观察—练习—巩固—再现,这样的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助推型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活动方式组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互合作,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损害,同时引导学生寻求游戏般的学习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构建的学习方式。如《各种姿势的滚动》一课中,教师创设了“炸油条”的游戏活动,让“油条翻滚”与 “整体滚动”相关联。“炸油条”很常见、很普通,以“炸油条”的现实情境指导学生“整体滚动”,同时,根据变换“油条”的长短, 让学生模仿直腿直臂上举的“长油条”和屈腿抱膝的“短油条”游戏活动,指导学生加快滚动速度,加大滚动幅度,克服滚动阻力等等,使学生在自己熟悉、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构建滚动知识,体验滚动技术,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左右滚动”的动作技能。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体育技术教学中,先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分组练习,这样的传授型教学模式适合运动能力强、动作感悟性好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被迫练习,造成了“教者发令,学习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教学现象时有发生。助推型游戏活动是建立在有效达成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设计几个层次性的游戏化教学活动,层层递进,步步推进,逐步解决技术学习中的教学重点,分化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技术细节,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因此,助推型游戏教学活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和形成技能,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它解决了“情感体验”与“过程和方法”相结合的问题;其次是梯度性的游戏活动设计,以解决技术学习重点为切入点,强化了教师教的过程,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个导学的过程,它关注了情感体验,强化了学习过程,突出了技能达成。 譬如,《各种姿势的滚动》一课的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两个游戏化的教学活动 “发明信片”和“摇小船”,这两个游戏活动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过节了,老师要给孩子们一张明信片,请大家用下巴把它夹住”和“摇呀摇,小船遥向外婆桥”的游戏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低头含胸”和“抱膝前后滚动”学习目标的达成。前滚翻单元第二课时《向前滚翻成坐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羊角球”游戏,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中“低头”的动作要求。在一开始的尝试性练习中,不少学生并没有低头含胸,导致滚不过去或者方向走偏。教师拿出教学道具—羊角球,演示了“羊角球”如何滚动的游戏。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体会到团身滚动时,头就是那“羊角”,需要学生低头贴胸,才能把“羊角藏起来,让身体变圆”的道理。小小羊角球在滚动的直观演示中走进了孩子的心里,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收羊角、团紧身,滚动圆滑要蹬腿”,有效地解决了前滚翻教学中“团身、 滚动”的认知要点和技术难点。

3.强化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助推型游戏活动需要对技术单元的整体性分析和处理,要把握住这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好能有效突破这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游戏活动,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因此,助推型游戏活动是实现技术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譬如,前滚翻这一技术单元教学就设计了《各种姿势的滚动》、《向前滚翻成坐撑》、《向前滚翻成蹲撑》、《连续前滚翻》四个教学课时, 分别确定了低头团身滚动、滚翻圆滑、滚翻起立和连续滚翻等梯度性的教学重点,随后选择性地采用了相应的辅助游戏活动, 如队列游戏练习、“捕鱼”、“炸油条”、“接明信片”、“摇小船”、“羊角球滚动”、“松紧带”、“小雪球和小雪人”、“过二桥一塔”、“过三关”、“双人滚翻”、“护名牌” 等,很好地体现单元教学的完整性和技术教学的整体性。

(三)反馈型游戏活动

本文提出的反馈型游戏活动是指运动技能初步形成以后,通过目的性明确的游戏教学活动,巩固运动技术,提高动作技能,达到检验运动技术掌握情况和运用动作技能的目的。反馈型游戏活动的教学目的如下:

1.巩固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

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巩固运动技术和提高动作技能,这是反馈型游戏活动的教学目的之一。通过游戏活动,复习前面学习的知识点,巩固动作技术。譬如,前滚翻单元第四课时《连续前滚翻》一课中,教师以 “松紧带”命名的队列变换练习,让学生知道集合列队和体操列队的位置感,体验了 “松”与“紧”的身体感觉,巩固了“紧”的知识点。在准备活动中安排了以手拉手穿越同伴搭成的桥洞为练习形式的“过二桥一塔”、以圆滑滚动的“小雪球”和滚动起立的“小雪人”为形象的“小雪球和小雪人” 游戏,一方面充分活动了学生的身体,起到了普遍性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又为前面几课时的“下蹲”、“低头团身”、“滚动圆滑”、“滚动起立”等动作要点作了反馈性的游戏化练习,巩固并提高了前期所获得的运动技术和动作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来代替竞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强化学习动机,适度减少竞技比赛的残酷性,增加趣味性,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心理氛围环境。

2.检验运动技术掌握情况

检验学生的运动技术和动作技能是反馈型游戏活动的另一个教学目的。通过反馈性游戏活动,复习巩固动作技术,提高正确技术的运用能力。在《连续前滚翻》的反馈性游戏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了“过三关”游戏化教学活动,围绕“圆、快、美”,通过第一关的“看谁滚得圆”、第二关的“滚动快又圆”、第三关的“体操小能手”的游戏活动,给学生创造轻松学习、充满挑战的情景,使学生争做学习主人,感受成功体验,有效完成了前滚翻技术的复习与巩固,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参与、自我体验、相互评价,从而验证前滚翻技术单元教学的教学效果,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 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当学生们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比赛”中添勇气,“交流”中增情意,“学练”中铸本领时, 这才是基于“生本教育”的成长课堂和生命力课堂。

三、以游戏为活动形式的技术教学成效

(一)教学和游戏的结合

教学和游戏的结合是指在同一目标引导下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的游戏活动之间的相继关系。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观察、对比和改进,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以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从而使学习具有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体育课堂。

(二)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

游戏和教学的转化是指教师在教育目标下对学生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游戏链接单元的整体性

单元活动 篇10

一、“二度上课”教研活动的实施

1.教研活动公布

在活动初期公布活动的主题教学内容是什么,“首度上课”由哪些教师上课,以及“二度上课”的教师,并且一对一做好“二度上课”安排。需强调的是,在初期要先拟定单元教学计划,组织所有参与上课的教师进行学习分析,以使大家明白课时教学不能局限于一堂课,应该从单元的角度去整体思考一堂课,使得上课教师的设计具有单元意识,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单元教研活动。

2.上一课评一课

“首度上课”的教师按照单元计划课时顺序依次进行课堂教学。“首度上课”结束后,应立即组织评价活动。首先让上课教师进行5分钟的教学设计阐述,还可以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觉得不足或遗憾的地方作陈述。接着由“二度上课”的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就对方的教学优点,以及针对不足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3.“二度”课堂教学

“二度上课”的教师在“首度上课”的第二天开始课堂教学。根据单元教学顺序,“二度上课”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要求全体教师参加活动,并参加最后的活动总评。

4.全员参与评教

在“二度上课”结束后立即组织总评会议,同样先由“二度上课”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理念阐述,同时也谈谈“二度上课”的感受。接着由参与教师进行活动发言,可以针对课堂教学理答,也可以针对“二度上课”教研活动的感受进行说理。“首度上课”和“二度上课”的教师还得就异同处互动交流,共同提高。最后由活动主持人从全局的角度对本次“二度上课”教研活动进行总评和引导,让大家较为清晰地了解和知晓“二度上课”教研形式和教学走向。

二、“二度上课”的课例阐述

1.两次上课的单元教学计划

本文以水平二(四年级下)“跑”的单元教学位内容的两次上课的单元计划进行比较(见下页表格)。

2.变化

本文以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为例阐述“二度教研”设计的变化。

变化一:取长补短

“二度上课”首先要保留“首度上课”教师好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尽量避免再次出现“首次上课”的不足之处,完善“首度教学”。“二度上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完善教学。在“二度教学”的课堂上,“首度上课”的优点还可以继续看到,而针对评课意见中对“首度上课”不足之处得到完善的修改后,教学将更接近完美。

例如,在本次教研活动中第一课时的“折返跑”教学中,“首度上课”的C老师采用了“点鞭炮”的教学设计,利用生活中的“点鞭炮”体验,结合折返跑技术学习进行教学,这样有特点和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是本课的一大亮点。“二度上课”L老师的课堂教学保持了这个优势设计,但她认为C老师在“点鞭炮”的设计中,只是简单的采用原地“点鞭炮”,仅仅停留于“折返跑的启动加速动作”,消解了“折返前的侧身下蹲转身动作”。鉴于此,L老师二度上课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近“鞭炮”前做“上步动作”再“点鞭炮”练习,这样就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技术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对“首度上课”的取长补短。

变化二:去粗取精

“二度上课”中另一个特点就是去粗取精:留下有效的教学设计环节。“二度上课”的教师在观察“首度上课”后,针对课堂中好的设计肯定并保留下来,有缺陷和不合适的环节,没有修改的可能,或者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可以去除“首度上课”的某些环节重新设计。鉴于修改的时间太短,只能针对某些细节进行改进,否则,教研就失去了主题,失去了“二度教研”的目的。

例如,在本单元第二课时的“不同姿势的起跑触物折返跑”的教学中,“首度上课”的Z老师在主体练习部分中设计了多达15种不同姿势的起跑触物折返跑练习方法,学生练习兴趣较高,但课堂流畅性遭到破坏。在“二度上课”时,Y老师把15种练习方法分成三大类,每类采用任务卡的形式让每组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练习。这样,不仅避免了Z老师因内容多而走过场,同时,选择性的“菜单”练习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比两堂课,第二堂课在第一堂课的基础上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保留,把练习形式进行彻底删除并重新组合,这样的去粗取精地选择是本次“二度上课”一次大胆地创新变革。

变化三:求同存异

“二度上课”教研中的“同”是指两位上课的教师首先要统一思想,尤其是“二度上课”的教师要尊重“首度上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重难点和一些大体的设计意图,毕竟每一位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还有,“二度上课”的教师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晚上,若对“首度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大手术”,也是不大可能或是不完美的。假如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那“二度上课”教研活动就成了各自的舞台,就很难完成预期的教研目的。所以,“二度教研”需在“大同”的思想下发挥各自的“异”,彰显上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和特点,这样的教研活动才显得更有意义。

例如在本内容单元教学的第三课时“多种形式的折返跑”教学中,两位上课教师对该课时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达成了一致(重点:侧身急停、急起;难点:重心放低、身体协调、快速反应)。而Y老师的特长项目是跨栏,L老师的特长项目是篮球,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把自己的专业特长融入到折返跑练习中去。Y老师采用“跨+跑”的组合形式,通过跨越一定障碍进行折返跑练习。L老师将篮球元素加入教学中,采用运球和“莱格儿跑”做折返跑练习。两位教师在“求同存异”的认识下,两堂课都取得了预期效果,很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学。

变化四:推陈出新

“二度上课”教研活动中的“二度上课”就是在“首度上课”基础上,呈现一堂相对更加完善的课堂教学,是“首度上课”推陈出新的蓝本再现。“二度上课”是基于“首度上课”框架,在“二度上课”的课堂上,可以看到“首度上课”的影子,甚至是大部分教学环节,但看似第一堂课,却又是一堂有所变化的教学课。

例如,在本内容的第四课时“10米×4折返跑——考核”教学中,“首度上课”的Z老师采用了二次考核的方式,即在准备活动结束后,进行第一次考核,再在主体教学结束时进行第二次考核,以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有利于学生成绩的发挥。“二度上课”的L老师仍然采用了这种二次考核的方式,但他认为在二次考核中间的环节中,Z老师没有注重学生折返技术的强调练习,L老师就在中间教学中加入了技术练习的教学环节,这样推陈出新的教学设计,非常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发挥技术,应用于实际。

三、与同课异构的关联

“二度上课”和“同课异构”这两种教研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教研活动形式,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相似和不同之处。

1.相似之处

相同的教材内容,不管是“二度上课”还是“同课异构”都是根据同一个教材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两者都是为同一个教材内容服务的。相同的教学目标,两者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教学目标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2.不同之处

上课次数的维度不同,“二度上课”是纵向维度上的两堂课,而“同课异构”是横向维度上的若干堂课。教学设计的层次不同,“二度上课”就像是同一幢楼的上下层关系,没有下层就不可能有上层,上层基于下层并给予延续;而“同课异构”则是同一幢楼的同层关系,同一层里有若干个单元,相互之间可以单独成立。

四、建议

1.“首度上课”教师的压力。当“二度上课”教师的“锋芒”完全盖过“首度上课”教师时,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和阴影;同样的“首度上课”教师的课上得“挺好”或者是“不好改”的情况下,“二度上课”的教师也会受到相应的压力。所以,不管执教者还是看课者,或者是组织者,都要端正思想看待上课教师,不能以一次教研活动的课堂教学好坏来评价教师,更何况教研活动本来就是解决问题的,不能以竞赛的视觉看待执教者。

2.本次“二度上课”教研活动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二度上课”是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笔者认为,“二度上课”应在同一个教学班进行施教,其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但一切想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才会知道哪种形式更适合更合理。

3.本次教研是以单元计划为基础,但在单元计划的制订和理解上,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的认识,导致“二度上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夹杂了更多的个人因素,影响了教研效果。笔者建议,“二度上课”教研活动开展之前可以进行一个全体执教者的专门解读会,尽量减少个人因素对整体活动的影响。

单元活动 篇11

1、主题活动课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因此,主题与综合应用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拉近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在数学课程中要强调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一课,学生自主选择套餐活动。这样的活动素材取自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思维也立即被激活了,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就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让活动贯穿于主题活动课的始终。

科学主题证明:只会说,不会做,只会啃书本,不会动手主题得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发明创造。孔子也说过: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意思一样。这三句话其实就给我们明确了教学方法。智慧就在孩子们的手上,所以要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多动手。例如:“剪一剪”教学时,教师要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手来,不动手,学生就无法发现“为什么只画出半个,就能剪出一串小人?”的奥秘。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注意养成动手的良好习惯。学习用品摆放有规定,拿出自己的学习用品,指令清楚,动作到位;学生动手时,如果是独立完成,要没有声音,切忌边动手变动嘴,破坏独立思考的环境。动手时还要动脑,否则就没有发现,没有收获。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一定加强动手习惯的养成教育。孩子们在亲自动手主题中,经历了规律的形成过程,他们还会用发现的规律剪出各种有趣的图案,表现出旺盛的创造活力。这就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句话:“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3、良好的合作交流是主题活动课实效的保证。

主题活动课主要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于是课堂的实效就取决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我们知道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善于合作是当代竞争制胜的条件之一。作为社会大课堂缩影的学校课堂生活,越来越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不仅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而且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把所學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与他人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与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但是很多时候学生们分组围坐在一起,却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说什么;有的小组看似热闹却偏离教学目标,使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因此,我们要加强合作学习的培训,使每个学生去有效地合作学习。比如进行说的训练、听的训练、动手的训练,如何讨论、交流、质疑的训练,合作学习程序的训练等,这样在有序的合作学习中才能有实效和时效。例如“数学乐园”“投球游戏”中选人、活动、记录都要有序。教师在学生合作活动进行中要适时地加以组织和指导,数学主题活动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合作为舞台的先进理念,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地促进学生认识的升华。

主题活动课的目标同样具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已开始萌芽,对人生和社会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判断,这时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教材中很多数学主题活动课都有着鲜明的主题意识,与时代、社会形势紧密相连。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育人功能。例如:六年级下册《节约用水》一课,目的是通过活动都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四年级上册《你寄过贺卡吗?》就要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目的;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一课,课中的配菜活动,是为了培养学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所以教师不应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而应当采用适当的启发策略,让他们在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或进行感悟,促进学生认识上的升华,做到知识与情感并重,完善学生的个性。

虚拟单元跨单元动态调度问题研究 篇12

关键词:虚拟单元,协同优化,时间约束网络,随机扰动

有限的制造资源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随机扰动使得制造资源冲突经常发生[1],而虚拟单元调度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识别和消解资源冲突的过程。在虚拟单元生产方式下,为了避免或减少资源冲突的发生,各虚拟单元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时间上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生产,最终完成生产任务。然而由于各虚拟单元间或者同一虚拟单元内生产任务的并发性,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个生产任务在某一时刻同时竞争某类共享资源的情况,并且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而发生资源冲突。为此需识别和消解虚拟单元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冲突,调整原有的计划方案或增加制造资源,以避免同一时刻出现过多任务同时使用同一类资源的情况,从而保证调度方案的有效可行。因此虚拟单元生产方式下,研究虚拟单元跨单元动态调度问题本质上就是要解决虚拟单元间的资源冲突识别与消解问题。

目前关于资源冲突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协同任务、多代理系统、项目管理、并行工程等方面,冲突识别大致有五类算法,包括基于Petri网、基于真值、基于时间约束网络、基于启发式分类、基于约束不可满足等,而冲突消解策略主要有基于实例、基于规则、基于约束、基于回溯以及基于协商,等[2,3]。在虚拟单元制造系统中,资源冲突分为虚拟单元间资源冲突和虚拟单元内资源冲突,可将虚拟单元资源冲突定义为多个相互关联的虚拟单元之间或同一虚拟单元内多个生产任务之间存在的对同一资源的争夺利用所导致的冲突。文献[4,5]结合虚拟单元特点,利用贝叶斯网络理论和关键链思想,对虚拟单元中存在的资源冲突进行识别和消解研究。文献[6]认为造成资源冲突的主要原因有:①资源的过度分配,造成各任务在时间上的重叠;②紧前任务拖期对其紧后任务造成影响;③任务时间不在资源日历内。三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占用资源存在时间上的重叠,其可以转化为时间约束满足问题,而时间约束网络是描述和求解这类问题的有效方式[7],且时间约束网络在解决资源冲突方面已有相关研究,因此现引入A11en[8]的时间约束网络理论来研究虚拟单元动态调度问题。首先在研究时间约束网络基本原理和虚拟单元特殊性[9,10,11]的基础上,建立虚拟单元动态调度的时间约束网络模型,引入协同优化思想及图论中的相关概念[12],对模型进行求解。

1 虚拟单元动态调度模型

1.1 问题描述

设现有l个虚拟单元加工n个工件,共有m台机器可供选择,在已知初步调度方案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过程中的随机扰动,如新订单插入、设备故障、前工序拖期、返工返修、作业人员请假等,使得某些加工任务在某一时段内需共享同一资源(如设备、人员、辅具等),即存在资源冲突,原有的调度方案不能满足现有的生产要求,假设该随机扰动是紧急订单插入所造成的,问如何通过快速准确识别虚拟单元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冲突,提出资源冲突的消解策略,以调整原有调度方案,使得现有各虚拟单元内的生产任务仍能平稳有序地进行,既能保证紧急订单的生产要求得到满足,同时对原有工件的生产加工影响最小?

1.2 问题假设

总任务需在l个虚拟单元内完成,可用的机器资源集合M={Mi|i=1,2,…,m};m为机器总数;需加工工件J={Ji|i=1,2,…,j};j为工件总数;作业编号O={1,2,…,o}。其中O-表示作业O的加工开始时间,O+表示作业O的加工结束时间;wij表示前一任务结束时间与后一任务开始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Di表示工件Ji的交货期要求;Ti表示设备Mi在计划期内的可用工时。

问题假设如下:①各设备在某时刻只能加工一个工件;②工件在设备上加工属于非中断式生产,即一旦进入加工,只能等该工件在设备上加工结束才可退出设备,进入下一道工序的加工;③已知当前各虚拟单元内各生产任务的初始调度计划方案;④这里的资源冲突主要指的是设备资源的冲突;⑤已知工件在各机器上的加工先后顺序、加工开始时间、加工结束时间、持续加工时间以及加工等待时间和加工准备时间等;⑥工件各道工序的加工准备时间包括工件在设备间的运输时间、机器的调整时间等。

上述问题存在的约束类型有:①期限约束:各生产任务的交货期约束;②先后约束:各生产任务之间加工的先后关系;③时间间隔约束:前一生产任务结束时间与后一生产任务开始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④加工时间约束:各生产任务的加工开始时间、加工结束时间和持续加工时间;⑤资源约束:现有设备资源的可用工时。

1.3 模型的建立

一批生产任务到达后,根据现有资源,采用各类优化调度算法、调度规则,获得每个虚拟单元生产任务的初步调度方案。当生产过程中出现随机扰动(如:急件插入、返工返修、设备故障、前工序拖期等)时,某些时刻将出现多个生产任务竞争同一资源的情况(如:人员资源、设备资源、原材料资源、辅具资源等),这时可根据生产计划的调度方案及该时刻各虚拟单元的生产情况,基于时间约束网络,绘制虚拟单元的生产任务网络和定性约束网络,并根据定性时间约束到定量时间约束的转换规则,同时加入实际加工时间信息,得到虚拟单元动态调度的时间约束网络模型。具体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1.3.1 各虚拟单元生产任务网络的构建

根据初步调度方案及工艺流程图,结合虚拟单元生产方式的特点,构建各虚拟单元的生产任务网络。

1.3.2 各虚拟单元生产任务网络到定性时间约束网络的转化

参考相关文献,确定生产任务网络到定性时间约束网络的转化规则有两个:转换规则1是针对各虚拟单元生产任务网络中某一工序任务的时间约束关系的表达;转换规则2是针对各虚拟单元生产任务网络中多个工序任务之间时间约束关系的表达。根据上述两条转换规则实现各虚拟单元生产任务网络到定性时间约束网络的转换。

转换规则1:各虚拟单元生产任务网络中的每一道工序任务都可转化为一个区间时间变量和两个点时间变量(点时间变量包括开始点时间变量和结束点时间变量)。

如图2所示:时间变量用圆圈表示,时间约束关系用有向线段表示,其中T表示区间时间变量,T-和T+分别表示开始点时间变量和结束点时间变量,三者之间的时间约束关系为T-{s}T和T+{f}T。

转换规则2:对于各虚拟单元组成的生产任务网络中,具有加工先后顺序的多道工序任务1,2,…,n,相邻两道工序之间的时间约束关系为1{b}2。

转换过程如图3所示。

1.3.3 定性时间约束网络到定量时间约束网络的转化

依照表1所示的定性时间约束到定量时间约束的转换规则[13],将定性时间约束网络转化为定量时间约束网络。

1.3.4 时间约束网络表达的实例化

根据虚拟单元生产的实际情况,将①各任务的计划开始时间、计划结束时间;②各任务的交货期要求;③已完成任务的实际完成时间;④未完成任务的计划完成时间等相关的时间信息以定量时间约束的形式添加到时间约束网络中,构建虚拟单元动态调度的时间约束网络模型。

2 协同优化算法

2.1 双层时间约束网络的协同优化

跨单元生产的存在使得各虚拟单元需协同合作才能完成某一生产任务,因此虚拟单元动态调度问题可分为单元内的动态调度和单元间的动态调度两个方面,但过多的跨单元生产会导致单元间管理费用的增加以及生产调度复杂性等问题。为了避免单元间管理费用的增加和降低生产调度的复杂性,实际生产中总是尽可能减少跨单元生产情况的存在,即各单元间的联系比较少,也就是说存在单元间资源冲突的可能性比较小,但跨单元调度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允许个别零件跨单元生产,不必为每个零件都构建虚拟单元,可以节约单元构建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研究允许零件跨单元生产的调度策略也更符合生产实际,基于此,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并结合虚拟单元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跨单元生产的虚拟单元动态调度的双层时间约束网络的协同优化算法。从下而上分为两层,第一层是通过对虚拟单元内资源冲突的识别,实现同一虚拟单元内原有订单与紧急订单的协同优化,第二层是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任意一虚拟单元内资源冲突对其他虚拟单元影响与否的判断来识别虚拟单元间的资源冲突,实现虚拟单元间的协同优化,具体如图4所示。

在时间约束网络中包含有已完成任务的实际完成时间、实际等待时间和实际准备时间,未完成任务的计划完成时间、实际等待时间和实际准备时间,完成任务的总计划时间以及交货期等。

由于每个生产任务所需要的加工时间可能不能满足各任务的交货期要求,导致该时间区间内的某些任务争夺同一制造资源,可能会出现交货期内的资源可用工时小于任务的需求工时的现象。

如果用tsi表示作业i的开始时间,tei表示作业i的结束时间,wij表示有紧前关系的两作业i和j之间的时间间隔,Di表示工件Ji的交货期要求,Ti表示交货期内资源Mi的正常可用工时,则虚拟单元内资源冲突的判定准则为:

(1)对于同一工件,当时,存在资源冲突;

(2)对于同一设备资源,当时,存在资源冲突。

定义1时间约束网络中任意两节点之间所有节点和边可组成一个路径。

定义2存在资源冲突的路径称为冲突路径。

如果存在冲突路径,则与该冲突路径存在共同节点和边的其他路径也可能存在资源冲突。因此,如果第一层时间约束网络中的某一虚拟单元内存在资源冲突,则有可能影响到第二层网络中对应的虚拟单元内生产任务的时间约束关系,而该虚拟单元内的资源冲突又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虚拟单元内的生产任务的有序进行,依次类推,紧急订单的插入使得各虚拟单元将形成一个关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复杂网络系统。

2.2 人机协同优化

找到冲突路径后的下一步就是选择恰当的冲突消解策略来消解冲突。参考相关文献[14],给出了基于度的人机协同优化的资源冲突消解的反应式算法,即通过采用松弛约束的方式来调整约束,从而消解冲突,实现虚拟单元跨单元动态调度的有效、高效和实效。基于度的人机协同优化的资源冲突消解的反应式算法不仅可确保虚拟单元动态调度的冲突消解过程不会带来新的冲突,而且由于在实际生产中,动态调度中资源冲突的消解更多的是靠作业计划制定者根据经验来调整,因此人机协同优化思想的应用也将使得该方法更具有实用价值。

由于生产过程中的随机扰动包括新订单和紧急件插入、设备故障、前工序拖期、返工返修等,大都属于前道工序的生产延迟导致一系列后道工序的生产延迟,即延迟冲突。结合资源冲突识别的判断准则可知:要消解节点i到j的一条延迟冲突路径,则该冲突路径上的约束至少要松弛,可通过加班、调用其他设备资源或者外包等途径以满足订单的交货期和机器的生产能力要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冲突消解过程理解为松弛冲突路径上某些约束以满足最小松弛量的要求,从而消解所有时间冲突。

借鉴图论[15]中度的概念,引入资源冲突路径的度。在此之前先介绍路径的概念,由任意两节点及其之间的边和节点都可组成一条路径。

定义3某一冲突路径所在的任意一条路径上存在的,且位于该冲突路径之后的其他冲突路径的数目称为该冲突路径的度(degree)。

基于度的资源冲突消解方法的中心思想是:多条冲突路径可能属于同一路径,调整位于该路径前面的冲突路径,可影响到同一路径上位于该冲突路径之后的其他冲突路径,因此须优先调整该冲突路径,即对度最大的冲突路径优先考虑调整。基于度的资源冲突消解方法对冲突调整的优先次序进行了考虑,因而能为计划制定者提供消解冲突的定性参考,需要计划制定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的分析和优化调整,通过人机协同,最终实现虚拟单元的跨单元动态调度(图5)。

3 实例分析

以某工厂虚拟单元生产方式下的紧急订单插入为例,对算法进行分析与验证。某一生产任务,在按初始调度计划方案有序生产到第5 d后,接到一批紧急订单,经过紧急订单与现有虚拟单元的相似性判断等处理,紧急订单1可在现有虚拟单元1内进行生产,紧急订单2可在现有虚拟单元3内进行生产,紧急订单的插入,将导致该虚拟单元内、甚至是其他虚拟单元内多道工序加工出现同一时刻使用同一设备资源的情况,因而可通过解决虚拟单元内和虚拟单元间的资源冲突来实现虚拟单元的跨单元动态调度。该生产任务某时刻虚拟单元生产状态如表2所示。

紧急订单的生产比其他一般的订单具有更高的优先权,当紧急订单到达时,其他还未进入生产状态的订单工序,须等紧急订单的工序生产完成后,才可进入生产。同时由于工件在设备上加工属于非中断式生产,即一旦进入加工,只能等该工件在设备上加工结束才可退出设备,进入下一道工序的加工,因此在生产到第五天有紧急订单插入时,紧急订单的某些工序不能立刻进入生产流程,必须等处在加工状态的工件加工完成,才可进入生产。综上所述,结合表2某时刻虚拟单元生产状态和表3紧急订单的生产要求信息,构建的虚拟单元跨单元动态调度的时间约束网络如图6和图7所示,其中实线表示“已完工”状态,点画线表示“加工中”状态,虚线表示“未加工”状态。

根据资源冲突的判定准则,可知此时,虚拟单元内存在的冲突路径有

虚拟单元1:①3-→3+→b-→b+→5-→5+、②4-→4+→5-→5+。

虚拟单元2:③8-→8+→9-→9+→10-→10+→11-→11+。

虚拟单元3:④12-→12+→13-→13+→14-→14+、⑤e-→e+→13-→13+、⑥12-→12+→d-→d+→15-→15+、⑦18-→18+→16-→16+。

虚拟单元间:⑧7-→7+→c-→c+→9-→9+、⑨14-→14+→10-→10+。

由图7可发现,针对虚拟单元1和虚拟单元2间的资源冲突,当工件4的工序2(作业9)先于紧急订单1的工序3(作业c)在设备5上加工时,不用松弛约束就可以消解该冲突路径上的资源冲突,下面只需对剩余的冲突路径进行分析。

根据定义3可知,degree(2)=degree(3)=degree(7)=degree(8)=0,degree(4)=degree(5)=3,degree(1)=2,degree(6)=4,degree(9)=1。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协同优化算法,先按照冲突路径度的大小,通过依次调整各单元内的冲突路径,实现虚拟单元内紧急订单和原有订单的协同优化,再判断各虚拟单元内冲突路径的消解是否影响其他虚拟单元内冲突路径的消解。

3.1 虚拟单元1

在虚拟单元1内,degree(1)=2,degree(2)=0,所以优先调整冲突路径①,且冲突路径①将影响到冲突路径②的消解,具体优化过程:由于TM3=[3,9.5]、D2=9th、D紧急订单1=11th;工件2的加工时长不可压缩;作业3处于“加工中”状态,加工时长也不可压缩;作业b的加工时长虽可压缩,但仍不能消解冲突路径②;可调整作业b和作业5的加工先后顺序,并松弛作业b的结束时间约束到第9.5天结束及松弛作业c的开始时间约束到第9.7天开始。如此,可顺利消解虚拟单元1内的冲突路径,且不会影响其他虚拟单元的生产。

3.2 虚拟单元1和虚拟单元2两单元间

由于虚拟单元2内冲突路径的解决受到虚拟单元3内冲突路径的影响,且虚拟单元1和虚拟单元2间的矛盾冲突不会影响虚拟单元2内其他工件的正常生产,故先讨论虚拟单元1与虚拟单元2之间的冲突路径⑧,由图可知,作业9可先于作业c在设备5上加工,这样不需要松弛任何约束就可以消解该冲突路径。

3.3 虚拟单元3、虚拟单元2及虚拟单元2和虚拟单元3两单元间

由于degree(6)=4,冲突路径⑥的调整将会影响到冲突路径③、④、⑤、⑨,故优先调整冲突路径⑥,由TM8=[0,7.5],且作业12已处于“加工中”状态,不妨松弛作业d的结束加工时间约束到第6.8天,松弛作业15的结束加工时间约束到第7.5天;由于degree(4)=degree(5)=3,且冲突路径④的冲突消解会影响到冲突路径③、⑤和⑨,而冲突路径⑤的冲突消解又会影响到冲突路径③、④和⑨;不妨同时考虑冲突路径④和冲突路径⑤的冲突消解,具体优化过程:由冲突路径④中的作业12处于“加工中”状态、冲突路径⑤中的D紧急订单2=8th及TM9=[6,9],可知只能先松弛作业13的结束加工时间约束到第9天,至此可完成冲突路径⑤的消解;由TM6=[7,13]及D5=12th,可松弛作业14的结束加工时间约束到第12天,并松弛作业10的结束加工时间约束到第13天,至此可消解冲突路径④和冲突路径⑨;由D4=14th,可松弛作业11的结束加工时间约束到第14天,至此冲突路径③得到消解;同理针对冲突路径⑦,由TM10=[0,12.5],且作业18处于“加工”状态,故可松弛作业16的加工时间约束。如此循环这一过程,直至虚拟单元2和虚拟单元3内的资源冲突及虚拟单元2和虚拟单元3间的所有冲突路径都被消解完毕。

针对冲突路径消解过程中如何松弛约束,在实际生产中,一般是通过缩短间隔时间、减少持续加工时间或延长交货期等途径来消解延迟冲突,这就要求作业计划制定人员及时调整资源或调整计划等,以作出相应对策来消解虚拟单元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冲突,从而实现虚拟单元的跨单元动态调度。

4 结论

上一篇:汇率市场化下一篇:早接触早吸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