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价

2024-10-22

网络评价(精选12篇)

网络评价 篇1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局部网数据传输的基本知识和网络监控系统以及两种模型,随后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对网络性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并详细分析了定量评价的集中方法。

关键词:网络监控,局域网,数据包

一、局部网数据传输的基本知识

1.1局域网中数据包捕获的原理与方式:

当局域网内所有主机都通过共享式连接进行连接时,主机根据其MAC地址进行数据包的发送,发送端主机将地址告知给目标主机。在windows系统中,实现数据包捕获的常用方式如下:

使用Windows系统中自己提供的原始套接字接口。原始套接字也称为Raw socket,使用Raw Socket接口开发数据包监听程序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快捷,并且是系统本身支持的,运行时就不需要安装额外的驱动程序。缺点是功能较弱,仅能完成基本的数据包捕获功能,而且兼容性差,并且由于原始套接字本身工作在TCP/TP协议的网络层,不能捕获到数据的以太网的包头,这就意味着利用Raw Socket开发的数据包捕获程序不能获得数据包中带有的MAC地址的信息。

使用第三方数据包捕获开发包。在第三方数据包捕获开发包中,捕获驱动是windows平台上为数不多的可以免费获得的包捕获开发包,它使用了NPF(Netgroup Packet Filter,分组过滤钧虚拟机)工作在系统的内核层,无论是功能还是兼容性都是前面提到的Raw Socket所不能比肩的,并且支持所有的Windows操作系统。而且工作在比网络层要低的数据链路层,可以获得数据包中的以太网包头获得MAC地址信息,但缺点在于要使用winPcap开发包必须在监听主机中首先安装winPcap驱动程序。

1.2局域网中数据包过滤的原理与方式:

数据包过滤(Packet Filtering)是实现网络安全策略的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应用某种规则,对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进行过滤,从而实现在不影响合法访问的条件下,拒绝未经授权的非法访问的目的。数据包过滤技术作为防火墙为系统提供安全保障的主要技术,可以用于实现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策略。数据包过滤可以基于以下三种模式展开:

使用NDIS(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中间驱动程序实现IP包的过滤功能。

使用Filter_Hook实现IP包的过滤功能。

使用Raw Socket技术实现IP包的过滤功能。

1.3数据包分析的原理

IP数据包可分为两类:一些用于传输应用程序数据,如TCP报和UDP报;一些是用于传输协议运行过程中差错、路由等各种控制等信息,如ICMP和IGMP,在协议运行过程中自动生成。数据包截获后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分析处理,获得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底层的数据分析可以用硬件或软件的形式实现。

过滤TCP数据包:TCP报文的协议值是6,只取协议域的值为6的报文就可把TCP报文过滤出来。类似的也可以很方便地把UDP包或其他类型数据包过滤出来。

对TCP数据包进行分类:每个TCP段都包含源端口和目的端口,用于寻找发端和收端的应用进程,这两个值加上IP首部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唯一确定一个TCP连接。对于服务器进程,一般提供知名端口。

二、网络监控系统

网络监控系统实现着对网络的监控。各式各样的监控系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对应于两种基本模型:监听和过滤。

2.1监听模型

监听模型中,一个网络监视设备处于内/外网络中间,但是却独立于两者。内/外网络通讯的所有数据都被网络监视器接收到,然后就可以进行分析、判别、统计等必要的操作。该模型最大的优点是不会对网络正常通讯产生任何影响,所有的数据传输就如同没有该监视系统一样正常进行,所以它的网络性能是最好的。但是它天生的缺点是不能进行控制,也就是不能允许或者禁止内/外某两个特定节点之间的通讯,从而存在很多安全问题。

2.2过滤模型

一个过滤器存在于内/外网络之间,可以被认为是连接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透明网关。与监听模型相同的是,内/外网络通讯的所有数据都被过滤器接收,所以过滤器可以实现网络监视器的所有功能;但是内/外网络不能直接通讯,而必须通过过滤器转发,所以过滤器就可以对网络通讯进行控制,来允许或者禁止内/外节点之间的互访。但是由于数据被过滤器首先缓存下来,然后进行分析,最后转发出去,不可避免会影响网络性能。

三、利用网络监控系统对网络性能进行评价

对网络性能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很多。简单的分为定性分析、评价的定量分析、评价两种。

3.1定性分析

所谓定性分析,指的就是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一个已有或待建的网络进行大致的性能估计,判断网络配置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用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准确的,常常要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动态的作出一些调整,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般来说,网络性能分析中常用的都是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如下。

3.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就是运用数学工具或测量方法找出反映网络性能的定量指标间的数值关系以及某个或某些变化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相比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更精确的反映了网络性能的实际情况,为技术人员设计和规划网络提供了更准确、详细的依据,使决策更科学。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数学分析法、计算机模拟法和实际测量法及综合评价法四种。

测量法:测量法指对已建立网络进行硬件或软件直接、实际的动态数据测试,获得各种统计数据对网络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使用软件或专业硬件设备,对己经建立并正常运营的网络进行动态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

数学分析法:分析法指用数学表达式去描述在确定的拓扑结构及通信协议下,网络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参数的表达式,并用分析方法去确定网络中各项参数对性能参数的影响。

数学分析法主要运用数学公式反映网络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计算机模拟法:模拟法又称蒙待卡洛(MonteCarlo)方法,即人为地构造一个模型,使其特性参数恰为所考虑的物理模型的参数,然后根据模型借助计算机进行随机模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模拟出实际系统需长时间运行而显现出的系统性能。对模拟法而言,就是利用计算机在实际系统所得的模型上进行模拟试验,系统模型和复杂性的限制比较小。

综合评价法:三种方法的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对系统规模一般有限制。对于分析模型来说,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而有些问题本身是不能求出解析解的。分析方法的困难在于难以求出解析解,但一旦求出了理论解的话,则所要求的参数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但当所作的假设太多、太牵强时,往往又使模型失去了实际意义。

四、小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局部网数据传输的基本知识,具体包括:局域网中数据包捕获的原理与方式、局域网中数据包过滤的原理与方式、数据包分析的原理。而后介绍了网络监控系统以及两种模型:监听模型、过滤模型。随后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对网络性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并详细分析了定量评价的集中方法。

参考文献

[1]蒋东兴,林鄂华.Windows Sockets网络程序设计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于京,胡亦.TCP/IP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3]纪泳.TCP/IP协议安全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4,8(1)21-25.

网络评价 篇2

我自从进入XXX网的运营部,在编辑部担任编辑工作,在领导和各位同事的帮助指导下,保证工作质量的情况下完成了各项工作安排,从公司安排的各项系统的培训中学习到了很多。作为一名产品编辑人员,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并融入了这个十分优秀的团队。

我目前的工作是按照领导的工作分配,完成每日资讯站定量的新数据的添加,并且以培训的SEO思路来添加数据,并最后评估所加数据带来的流量。在实习的这两个月里,熟悉了编辑部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规章制度,更加懂得了聘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团队成员之间那种默契的配合,完成了资讯站新专题的策划、数据添加、上线和跟进的维护,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的体验到了工作的快乐与激情,能够在这样一家有实力的公司上班,能够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工作,能够和所有人一起在聘大这个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多么的幸福。

这段时间里,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之处,比如在思路上还是不够开阔,有时候过于追求任务,而忽略了其他几个方面,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活跃思路,把今后的工作完成的更加完美。我相信,在聘大的每一天,我都在进步,并且每天都将是我充满激情与奋斗的一天。

范冰冰如何面对网络评价 篇3

比如范冰冰身上就有两套系统。一套系统关于自我认知,一套系统关于外部运作。这两套系统不兼容,不打架,并行不悖。

她和她的团队认为,她的公众形象不好,起因是在《手机》里扮演了武月这个小三。她的经纪人后来特地为她投资了《金大班》《胭脂雪》这两部电视剧,意在塑造纯情白兔女形象。尤其是金大班,为了范冰冰的公众形象,把白先勇原著里的风尘女子,改成了一个从一而终出淤泥而不染的小白兔。

他们深深相信,角色会影响大众对明星的认知。她的经纪人很遗憾,范小姐还缺这样一部电影。如果有这样一部电影,他愿意给对方3000万买下剧本。

范冰冰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用“范爷”来对抗那个过于女性化的公众形象。现阶段的宣传任务,大概是通过热爱动画片什么的,来对抗那个心机婊的公众形象。

但那也可能是真的——每个人都需要合理化自己。而女性这个需求一般比男性更迫切——这或许是因为,在过去和将来的日子里,女性都要承担比男性更多的道德评价,男性的评价体系则通常是成败荣枯。

所以范冰冰真的也许如此认为。面对汹涌的网络议论,她的自我保护功能开启,她要为自己找到理由,为自己找到辩护方式。

范冰冰的自我保护方式是,她给自己画好了一个人设,然后躺了进去。这个人设大约是一个“纯情天真善良萝莉”——像她自己热爱的那些角色,至多,多一点李玉式的叛逆和复杂。这个人设非常简单,也非常牢固,自成系统。所有的东西进入这个人设范畴,就会被内化掉。内化的方式是不断对自己重复,“我是好人你们是坏人”“你们要黑我世界要害我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而她的外部系统与内部系统,从不见面,从不碰撞,从不自我怀疑。

一个坚定的,牢固的,空空如也的石头。这也是一种画地为牢,她再也没有办法理解和体会更复杂的自我及他人。

另外一个比喻是,一台努力给自己装上iOS系统的神舟牌电脑,但奇妙地并没有崩溃。

她经常自称内心强大,那大约是一种通过催眠术获得的内心强大。摘自《看天下》

网络质量评价方法初探 篇4

网络发展初期,网络服务提供商无法保证Qo S(服务质量),用户对网络服务质量期望也不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P技术在网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全网IP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IP承载网络作为NGN网络、业务专用网络、移动数据核心网络等多种网络的承载基础,其运行质量状况和对业务质量的保障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网络运行质量,即网络性能,是对一系列对于网络管理者、网络运营者有意义的参数进行测量、计算所得到的结果。网络服务质量是指数据包(流)经过若干网络节点所接受的传输服务所要满足的一系列服务请求。

运行质量与服务质量的区别在于研究目标不同,运行质量研究网络本身的运行特性,服务质量的研究目标是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控制或保证。运行质量与服务质量又是紧密相关的。首先,两者基于的指标集是基本相同的,如时延、时延抖动、丢包率、带宽与吞吐量,两者都是在这一指标集合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其次,两者又是对方指标的某种体现,如果大多数用户、大多数业务没有好的网络服务质量,那么网络不会有好的运行质量,同样,如果网络运行质量不佳,也不会提供好的服务。

2 网络质量评估方法

网络运行质量评估可分为指标数据采集、指标选取、指标计算3个部分,数据采集可以通过SNMP、ICMP等协议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全天候自动化实时监测,监测内容涵盖设备运行状况、服务健康状况、链路使用情况等各类重要运行参数。

确定指标应考虑两个因素,在测量上“从易到难”即先选取容易测量的、运维人员一致认可的。在紧要程度上“先急后缓”即先选取用户最关心的。从这两个因素出发网络运行质量可以让网络可用性作为网络运行质量关键指标。网络服务质量从用户体验和感知方面体现,用户最关心的莫过于带宽,可以先选取签约带宽符合度作为网络服务质量关键指标。

2.1 网络可用性

网络可用性=(1-网络中断的时间总和/统计时间)×100%。上述可用性计算公式简单直接,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尤其是现代大型网络系统错综复杂,网络可用性无法通过单一的公式来直接进行展示,可以通过结合网络管理系统的多项原始数据综合分析,需要不断总结优化直至形成完整合理可行的网络可用性统计计算表,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

在计算网络可用性时,应该按照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进行计算,即将网络按层级按区域计算可用性得出局部网络可用性,此部分结果一是可以作为各部门或基层单位局部网络运行质量的一个参照;二是作为全网可用性的基础数据支撑,经过综合计算得出网络整体可用性以供决策支持。此部分的结果必须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从网络拓扑结构关系方面来说,若要计算的网络系统由N个网络设备串联而成,每个设备的可用性都已知道为Ai,则整个系统的可用性A就是N个可用性的累乘。若要计算的网络系统的可用性由N个设备并联而成,每个设备的可用性都已知道为Ai,则整个系统的可用性计算公式为:

企业网络可能分为多个不同区域,每个区域按照层次一般分为出口层、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整个网络串并联交错而成。

对于网络整体可用性计算,首先,计算每个区域的网络可用性,由于各网络层级为串联关系,因此每区域网络可用性为各层级网络可用性的乘积,每一层的可用性经常由多个并联关系的设备和链路组成;其次,根据每个区域所接用户数确定权重,全网整体可用性为各区域网络可用性加权平均数。

2.2 带宽符合度

签约带宽符合度可以通过用户宽带接入速率测试值与签约宽带接入速率的百分比值来确定。其中测试值可以通过相应的宽带测速系统取得,签约宽带接入速率指的就是用户与网络服务提供商所签订的宽带接入业务协议中所规定的速率。

这样计算出来的带宽符合度,它其实是一个时间点上的值,但是在一段时间内稳定的带宽要远好于带宽波动很大的情况,即使它的峰值高于该稳定带宽。同一用户账号在不同时间段内下行合格率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对于用户接入带宽速率的指标还必须结合时间特征,即将测速结果与测试频次、测试时间段综合统筹考虑来制定相应的指标,可以每天闲时忙时各测一次,统计合格率超过100%的次数,以及占总测试次数的百分比值。经过计算的指标,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展现。

案例。在对应区域范围内选取终端位置(楼道内或用户家中)使用20M速率的账号接入网络,登录宽带测速界面进行带宽测试,每个区域的终端位置每周测试两次,忙时(19:00-3:00)测试一次,闲时(8:00-18:00)测试一次,每月共计8次。带宽符合度=达到100%的次数/总测试次数,例如:本月测试8次,7次达到100%,1次92%,则本月该区域用户带宽符合度为7/8*100%=87.5%。

3 结语

总之,未来的质量评估技术应该以全面深入及时的发现网络问题和隐患尤其是急、危、重问题,切实反映用户感知为最终目的,以问题发现客观及时、方案有效合理、闭环限时严格,实现网络质量的量化评估为基本要求。

摘要:网络运行质量状况和对业务质量的保障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研究面向全网的综合网络运行质量分析方法包括关键评估指标的选取、数据采集等,并提出了在大型企业网络中关键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衡量标准。

关键词:网络质量,评价方法,网络可用性,带宽符合度

参考文献

网络营销效果评价 篇5

在《网络营销概要》连载第一期中,曾介绍了网络营销的八种基本职能,这些职能构成了网络营销体系的基本框架,对网络营销效果的评价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对网络营销各种职能的综合评价,网络营销的总体效果应该是各种效果的总和,即网络营销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如在企业品牌提升、顾客关系和顾客服务、对销售的促进等方面,因此,需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网络营销的效果,而不仅仅局限于销售额等某些个别指标。

为了说明用利润指标评价网络营销的局限性,这里引用调查公司JupiterMediaMetrix的一组数据。为了评价零售商的电子商务战略,JupiterMediaMetrix在2001年8月份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仅用利润指标评价电子商务战略是不全面的,但69%的零售商都用在线销售额和利润来评价互联网投资的效果。Jupiter的研究发现,如果考虑到非直接在线交易带来的收入,比如网站对销售的促进等,那么实体商店网站的投资收益率(ROI)将比仅仅考虑在线销售高出65%。也就是说,用在线销售额评价模式,ROI将被低估近2/3。

Jupiter的研究也发现,网站在促成销售方面很有价值,因为有45%的消费者在某商场购物之前会事先到该商场的网站中查询产品信息,实体商店尽管将网站同样也看作一个销售渠道,但对于网站的服务投入很少。这主要是由于对电子商务战略的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因为有46%的零售商将销售额作为网站是否成功的指标,23%的.公司用利润来评价。

其他有关互联网应用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在中国传统企业上网过程中,初次建立网站的企业往往对于获得更多销售抱有较高的期望,但对网站功能往往没有明确的认识,通常强调网页的美观和价格,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当企业需要对原有网站改版和升级时,企业对网站的要求要相对明确,并且希望在多个方面发挥作用,如销售促进、顾客关系、网上调查等。由此可见,网络营销是一个综合性的经营策略,网上销售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网络环境下教师评价制度的创新 篇6

网络技术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日益紧密,衍生出新的问题即网络环境下教师评价制度创新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同样教师的评价制度也应该相应有所创新。对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应该有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由此便产生了网络环境下教师评价制度创新这一问题。

一、网络系统化手段在教育中的应用

1.网络信息化在成人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成人高等教育向综合化、信息化、国际化、大众化、终身化方向发展。成人教育市场也将由于网络教育的发展而进行优化和重新组合。现阶段教育领域正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即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使其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网络教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新型载体。网络教育,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成人教育的施教范围,大大降低了成人教育的成本,简化了教育的程序。网络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得成人教育这种形式真正实现人人可以上学,终生接受教育,打破了地域空间限制,在家中同样可以进行成人教育的学习。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成人教育学习者打开了无限的空间。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时间,不再对学习者提出统一的时间和地点的要求,使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和时间,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随时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网络成人教育改变了传统成人教育的内容,大大加快了教育内容、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速度。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课堂形式,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实现了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交流。教师不必再准备厚厚的教案,只需要利用相关软件制作一些课件就能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了成人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加速了成人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为社会成员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终身化的学习体系。

2.网络信息化在远程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在远程教育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媒体教学代替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网络面授成为远程教与学的主体,媒体教学模式成为远程教与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在远程教与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和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与学生和教师教学的交互作用关系。网络信息化在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发和教学系统设计开发模式(远程教育的教学子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用。

网络信息技术使远程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和实践突破了原来的教材设计的局限,发展为课程设计并进而发展为教学系统设计。在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不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要以教与学的全过程、整个教与学的系统为对象,以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为核心,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它将课程和教材(课程学习材料)的教学设计和开发放在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和开发之中。在网络化环境中,可以轻松实现异步式讲授,这是充分利用Internet的WWW服务及电子邮件服务,以此媒介,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编制的文件和页面来学习,通过BBS或电子邮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

二、网络环境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

1.对于教师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能的要求。网络环境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掌握计算机的方法和要领,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软件的使用;其次,学会CAI课件的开发和使用,学会常用软件如Authorware、Photoshp、Frontpage的使用和技巧;第三,掌握和研究网络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网络教学。内容包括网络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评价等内容,并能根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设计的能力;第四,教师应该学会网络查询、网络通讯、网上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包括能编制网页,能制作Flash网页动画,能开展网上教学、网上答疑、通过E-MAIL批改作业,利用BBS和远程会议系统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等,提高自身的远程教学技能。

2.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能够适应教学内容的扩展、教学形式的变化以及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教学生“学”,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識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具体来说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积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创造学生主体参与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服务。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能够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要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确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要能够将新的网络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进行有机结合。

三、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师评价制度的创新

1.网络环境下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网络信息化的应用,使教育教学面临改革,与之相对应,教师的评价制度也要进行改革。首先,传统意义上的静态的教师评价应向动态的评价转变。设计网络动态教学评价系统,对于教师的成人和远程网络教学进行动态评定,综合设置动态评价指标,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成果等进行综合评定。在新的网络条件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这种条件下,教师的评价制度也相应地要发生变革。对于教师的评价应主要从教师的帮助及促进作用的有效性角度来着手,看教师能否采取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理论。从这一点引申开来,对于教师的评价制度的改革的重要方面还应该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在网络信息化系统中,教育教学要求彻底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这种全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应该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评价来综合评定。

其次,网络环境要求对于教学的评价运用综合的评价模式。网络教学是一种互动的模式,那么对于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是双向的,由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自评,来充分体现教师的当前表现及预见教师的长期发展,这样有助于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融合。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中,更强调评价的双向性和多元性,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对于每个教师,家长对于教师以及学生对于教师等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各个层面进行评价。通过综合的评价模式,有利于学校掌握教师的教学动态,及时地改进教学工作,有利于教师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2.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评价。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要做到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信息意识。在网络教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环境下,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评价重点是教师的信息技能的评价,主要应该从基本信息技能、多媒体技能、网络素养、课程整合技能这样几个方面来评价。

3.对于教师综合运用网络信息化系统的能力的评价。对于教师综合运用网络信息化系统能力的评价,第一,看教师的网络教学设计能力如何,主要内容包括能否科学地对学生网络学习需求进行分析,能否设置科学的学生的教学评价等内容。这是对于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的有效性的评价。第二,看教师能否熟练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教学软件的制作方法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是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因为教师的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化操作能力直接决定着网络教学的效果甚至于网络教学的成败。而这一能力是教师进行网络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一点是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的首要评价要素。第三,看教师能否顺利地开展网上教学、网上答疑、通过E-MAIL批改作业,利用BBS和远程会议系统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等。这些是教师进行远程教学和网络成人教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评价教师能否利用网络信息化系统将网络成人教育及远程教学引向深入的重要方面。因为网络课堂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象在传统意义的课堂那样,有了问题可以即时与教师面对面对话,提出一些问题,而这又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网络通过提供一些专门工具和软件,以利于进行网上答疑,网上交流和网上批改作业,以弥补网络的弱点。从这一点来说,这是教师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辅助工具,因此这一环节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购物评价体系亟待重建 篇7

买好评、刷信用成卖家潜规则

经常网购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习惯, 当想购买某件商品时, 先去看看曾经购买的用户评价。由于网络购物无法看到实物, 所以, 网上购物的评分系统成了网上买家是否掏腰包的重要依据。在网上购物的时候, 人们会优先选择那些好评多、信用高的商户。多个互联网调查机构的统计也显示, 超过85%的人在网上购物时, 会先参考评价, 超过80%的人在网购时会受用户评价影响。

为了提高自己的店铺人气, 部分卖家想尽各种办法“刷钻”。有着数年网上开店经验的刘女士说:卖家要通过作假在网上得到很高的信用等级其实并不难, 可以选择注册多个会员名, 相互给予好评, 还可以选择利用信息工具与其他会员交换好评, 形成虚假的信用指数来欺骗消费者。

用户评价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口碑传播模式, 也是在网络购物中卖家与买家博弈的平台。给好评、中评还是差评, 不仅表达了现有买家的意见, 也成了潜在买家参考的重要指标。在买卖双方互不见面的互联网上, 信用无疑是网商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个好评也许就意味着成百上千单生意, 而一个差评也可能会导致数天或者数月的销售锐减。

为此, 买好评、刷信用成了网购中卖家的潜规则。由于网购好评、差评直接影响网店评级、信誉度等, 评价也开始变相为一种交易筹码。为了避免影响客源, 有的卖家愿意付出一定代价, 让差评消失。于是便出现了专业删除中差评、卖白号 (给卖家当托的账号) 、卖黑号 (用来卖违禁商品的账号) 、刷收藏、代店主打压对手等业务。

职业差评师和职业删差评师

利用卖家的这种心理, 有人因此动起歪脑筋, 花小钱买来商品, 恶意给卖家一个差评, 再开价数十至200元提供“差评消除服务”。

淘宝店主傅先生原先经营的网店一直都是好评。直至有一天, 他接连突然得到了6个差评。备感意外的傅先生回想起, 前段时间, 有个买家曾在他的网店买了6件小商品, 一共才4.5元。他于是打电话询问情况, 并告知对方若对产品不满意, 可无条件退款。可没想到的是, 对方直截了当地对傅先生说, 他是专业给人差评的, 只要他出200元钱, 就可以将差评改成好评。

有需求就有供给是市场一般规律。既然有人以专门给人“差评”获取利益, 那专业删“差评”的服务相应地在网络上悄然兴起。“职业删差评师”们就抓住了网店卖家急求删除差评的心理和对相关技术手段的无知, 坐地起价, 骗取店主金钱。

还有的人是“双面间谍”。网店差评师刘强 (化名) 自述, 他靠专门给人差评赚了不少钱。一般情况下, 卖家遇到刘强这样的差评师心里都会十分矛盾:乖乖就范的话, 心有不甘;如果不花钱消灾, 店铺的信誉就严重受损, 生意自然不好。当然, 也有商家不上当, 但刘强还有另一生财高招。这时候刘强会用新的ID给对方发一条消息, 自称是“职业删差评师”, 并以删除差评为条件向卖家开价。卖家一般都会认为宁可花钱删除差评, 也不给让职业差评师得逞。让卖家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 “职业删差评师”与“职业差评师”居然是同一个人。

微妙的平衡

目前, 网购纠纷的主要仲裁方是购物网站。但网友感觉, 网站出于自己利益考虑, 往往倾向于保护卖家。近日, 京东商城被曝涉嫌修改用户评价。一网友在京东商城两次购买手机, 收货后发现手机有使用痕迹, 退货后两次分别给予“中评”和“差评”, 一个月以后, 网友发现自己给的“中评”和“差评”居然全改为了“好评”。京东对此的解释是“工作人员误操作”。

这种事例是偶然还是个案?多家商务网站明确表示:商家没有修改用户评价的权力, 即使有问题也只能协商解决。但有业内人士透露, “差评”多了会直接影响到网站的声誉, 所以他们让差评率尽量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一般用户发现不了, 就算发现了, 客服也会尽量安抚, 毕竟消费者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一般说说也就过去了。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认为, 网购信用体系就像一个天平, 过于倾向买家一边会出问题, 反之过于倾向卖家一边也是不可以的, 维持其微妙的、动态的平衡需要很高的治理技巧, 需要平台和卖家在相关执法部门的帮助下共同加强治理。

有专家提出, 应该建立更科学、更多元化的信用鉴别机制, 也许一个脱离买卖双方的第三方评价体系才能确保信用记录的真实性、可靠性、公平性。

评价网络媒体的笼统指标 篇8

用发行量来笼统地评判媒体的价值,有其合理性,也比较直观通俗。有的刊物发行是靠行政命令实现的,但发行量大,至少反映这份报纸或杂志在官方角度看是重要的,说影响力大也不无道理。

这样一个笼统指标很有实际意义,即便不那么具体精准,甚至不能全面说明问题。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想对某个传统纸媒有一般性了解和认识,这样的指标是需要的,往往也是充分的。一个潜在的订户、想在媒体谋职的人、广告商或者是媒体从业人员本身,想大概了解刊物办得好不好,告诉他发行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是多少,往往就足以说明问题。

评价网络媒体也需要这样一个笼统指标,发行量不适用了,哪一个指标可以胜任这个角色呢?目前,网络媒体缺乏权威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同体系有大大小小许多指标,绝大部分概念抽象,技术性比较强,想大概了解某个网站或数码平台的影响力,找一个通俗简明的核心指标,让你一下子心里有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

网站成熟度是评价影响力的一个基本指标,考核方面主要是页面数及呈现是否赏心悦目、内容是否充实可靠、是否多语种、有无内部链接,能否实现网站内搜索,是否采用主流的推介手段、技术实现是否流畅便捷等等。采集这些具体指标,经过汇总分析处理,得出定性或定量结论。告诉你某个网站比较成熟,或者成熟度是十分之八,能否说明这个网站有影响力?不一定。网站很成熟,内容丰富,功能齐全,但没有几个人知道或访问,就谈不上影响力。在新技术爆发的年代,互联网上的媒体平台多如牛毛,成熟的网站比比皆是,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即便是你这一行的,有些精美个性化的网上平台产品,你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几个人知道。

网站知名度是一个重要指标,单说口碑好,有人不信服,那就借助一个技术指标,叫搜索引擎的可见度,就是网站的域名及其内容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搜索到。在搜索框里输入词条,能否被链接到载有相关内容的网站或镜像,相关的指标还有链接数、链接速度和呈现优先率等。网民使用习惯中搜索引擎比重较大,一个网站的搜索引擎可见度越高,被网民使用的几率越大,影响力也可能比较大。问题是这个“可见度”的统计计算比较复杂,得出的结论又是“可能性”,因此,说某一网站的搜索引擎可见度高,影响力便大,逻辑上显得不够充分。

网站的链接数,除了反映网站成熟度的内部链接数,还有外部链接数,即网址或内容页面被别的网络媒体平台链接转载。这个链接数一定程度上反映网站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除了有限的合作友情媒体的链接容易知道,外部链接数可以通过分析访问流量来源进行统计,也可以借助搜索引擎,但不少网站转载内容时并不使用链接,甚至连信息来源都删掉略去,这是侵权行为,也使链接数反映原网站影响力的可靠程度受到削弱。

网络媒体的受关注度、被点击量、访问流量、访问停留时间,访问页面数量、转发转载量,点赞评论量等等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网站的影响力状况。如果是关于某个特定内容,上述指标中的一个或几个比较突出,便能明确地看出此单个内容的影响力,进一步分析其评论等互动内容,对提升报道质量很有帮助。而一个时期内关于某个网络媒体的这些指标值及其变化,综合起来能够反映网站的影响力。采集和统计这些指标,可以使用如阿雷克萨这样知名的网络流量分析和网站排名软件,或者谷歌之类搜索引擎附带的工具。这里的问题是网络水军、软件托儿、僵尸粉、广告和友情行为,干扰着这些指标数值,使这些指标反映网络媒体及内容影响力的真实性受到怀疑。

网络影响因子是丹麦人彼得·英格维森1998年提出的概念,他的计算公式是“网络影响因子=指向某网络信息资源的总网页数/该资源所拥有的网页总数”。据说他是受到学术刊物影响因子的启发,他的网络影响因子是用来反映网站的外部网络影响力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将分母替换成“人链网页数“更能反映问题,而内部网络影响因子也应运而生,被用来说明内部网络影响力。然而,网络媒体比学术期刊复杂得多,网络影响因子这个指标也更加抽象费解,要被一般人理解接受,还有待时日。

上述各种指标或多或少反映着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但哪一个能取代“发行量”成为通俗易懂、综合直观的笼统指标?成熟度、知名度、链接数、影响因子恐怕都难当此任。有一个做法,是将这些林林总总的指标纳入一个大盘里,通过分析处理和加权计算得出一个综合的量化总值,称作“网络影响综合指数”。这个量化总值的得来,从数据采集到分析计算,过程是最复杂的,然而,因其复杂抽象,又好似综合全面,目前看来,最有可能担当核心笼统指标的角色。

与发行量这个传统指标相比,用网络影响综指这个新名词来描述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虽然不如前者那么直观易懂,让人放心,但在没有更好的评价指标时,不妨让它充当这个角色。我们需要一个笼统的指标来评价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而设计这样一个综合指标是值得尝试的。目前要做的是进一步强化这个概念,优化盘中考核指标的选取(可以加入传统调查问卷等方式得来的数据),优化各项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使这个指标体系日趋完善合理,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网络媒体影响力情况。到那时,要知道一个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有多大,告诉他网络影响综指很高,外行们会肃然起敬,内行们也觉得靠谱,而商人会愿意在上面投广告。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 篇9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因特网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远程教育由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阶段迈入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教育阶段。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形态,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后,远程教育的高级形态。网络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了更加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扩大了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众所周知,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是网络教育的三大基础。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和软件在网络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将逐渐减弱,网络教育资源在网络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将逐渐增强,最终将成为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网络课程是网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有利于规范网络课程,促进网络课程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内外有关网络课程评价的标准数不胜数,衡量标准多种多样,为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带来了困难,不利于网络课程的推广和网络教学水平的检验。

二、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1.网络课程及网络课程评价

(1)网络课程(web-based curriculum)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是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托网络课程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交互,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2)网络课程评价(evaluation of network courses)

网络课程评价是对某一学科内容和实施该门学科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判断。它注重于教学内容、学习资源和寓于内容之中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评价,涉及到学生、教师、学习资料、网络教学支撑系统、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中的每一部分但又不是全部。要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出发,对网络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目前网络课程的评价方法很多,学术界已经达成一致的主要有:试验法、指标体系法、观察法和总体分析法四种。这些评价方法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评价,得到不同形式和详细程度的评价结果。指标体系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评价方法。

2.国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概述

国外,与网络课程评价和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由著名的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建立的认证标准)、《A Framework for Pedagogical Evaluation of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由英国Wales-Bangor大学的Sandy Britain和Oleg Liber共同完成的)、《Quality On The Line》(在线学习质量,由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和Black Board公司联合发布的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评价标准)、《A framework for e-learning》(数字学习框架)、《E-Learning Courseware Certification》(数字学习课件认证,由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主持开发的对网上课件和多媒体课件认证的标准) 这五个评价指标体系上。此外,还有EduTech的网络课程平台评价模型和Academic ADL(Advanced Digital Learning)的网上教学设计和评估指南(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Web-Based Instruction)、MELOT(Multimedia Education Resource for Learning and Online Teaching)制定的多媒体课件评估标准。另外,有些文献没有提供评价标准,但提供了某门网络课程的案例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纵观目前国外网络课程的评价,除了要符合一般传统课程的基本要求, 还必须具有与网络相关的如下特点:突出交互的重要性、重视学习环境的评价以及教学管理与支持的评价内容占有很大比重。

3.国内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概述

为了使教育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的远程教育蓬勃发展,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00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征求意见稿)》,对网络学习资源、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同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又具体规定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等内容,计划“用大约2年的时间,建设200门左右的基础性网络课程”。2000年10月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与清华永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组织30多位专家对全国范围内的一批网络课程及网络课件进行了评审,由于没有现存的标准可供借鉴,专家们在普通多媒体课件评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网络课程评价的一般原则。

2001年12月,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专门成立了隶属于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进行标准化的制定工作,其中包含网络课程评价标准这一重要内容。

2002年6月7日,正式发布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22.1-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同年11月9日又发布了第二版,但都只是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没有权重。

2003年4月,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国家教育部对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视,掀起了网络课程建设的高潮,同时对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研究也大大升温。国内研究者非常关注国外研究现状,引进了大量国外的研究成果。此外,许多网络教育单位、高等院校也通过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方式获取网络课程质量认证方面的信息,致力于建立一套合理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例如:陕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有学者在从事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体系。现在,许多研究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矩阵算法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

三、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的数量不断增长,质量和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网络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提出了很多评价量表、量规和见解。但是,还远没有达到体系化、标准化的程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1.网络课程评价目的不够清楚

网络课程评价方法很多,每种评价方法有其自己的优势。针对不同目的的评价,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模式来进行操作。例如,对于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形成性评价,多采用以实验为主的方法。而以选优和鉴定为目的的评价,多采用评价指标体系为主的方法。但是,由于评价目的的不明确,导致许多评价方案的设计、评价模式选择上的有些混乱,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评价。

2.网络课程评价对象不够明确

对网络课程的内涵理解不清晰,导致对评价对象的把握欠准确,把许多对网络教学平台和环境的评价标准用来衡量网络课程。例如,把具备完善的互动平台作为衡量网络课程的重要标准之一,显然混淆了网络教学平台与网络课程的差异。再如,把教学结果评价也作为网络课程评价的一部分,混淆了网络教学评价与网络课程评价的差异。

3.网络课程评价内容难以确定

从众多的评价指标、量表、量规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课程评价内容难以确定。内容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缺少可以借鉴的目标。另外,网络课程评价操作步骤不规范,没有可供借鉴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4.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实用性

评价指标体系是网络课程评价活动的核心。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关于网络课程科学而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许多评价项目和指标数目差得很多,各级各类指标之间权重分配不合理且有重叠、相斥和不可测等的弊端。指标体系缺乏普遍的实用性,难以对网络课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控、确保网络课程的质量。

5.量化评价和非量化评价没有很好地结合

量化评价和非量化评价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应用到网络课程评价中。目前,评价方法主要采用量化评价法,缺少定性评价。量化评价法大多采用指标量表进行评价,可操作性较高,客观性强,避免了主观随意性。但是,这种量表不能反映出指标体系之外的东西,不能广泛的收集意见和建议。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难以对网络课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监督和管理。

四、优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对策

1.明确网络课程评价目的

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优选、鉴定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目的,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评价之前,明确评价目的至关重要。只有明确了网络课程评价的目的,才能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症下药,使网络课程评价活动顺利完成。

2.明确网络课程评价对象

深刻掌握网络课程的内涵,明确区分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之间的差异、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之间的差异以及网络课程评价和网络教学评价之间的差异,明确网络课程的评价对象。从众多的评价指标、量表、量规中,精确地找到适合网络课程评价的标准。

3.明确网络课程评价内容

在网络课程开发设计之前,明确网络课程评价的内容。网络课程评价内容的确定性,能让网络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明确设计方向,提高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效率,优化网络课程的质量。同时,提高可供借鉴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

4.完善网络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建立一套对于各种的网络课程都能进行的一般性的、权威的、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要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但又不能缺乏特殊性和个别性。例如,既能符合高等院校网络课程评价的需要,又能符合中小学网络课程评价的需要。另外,这套指标体系能够按学科划分,满足具体学科网络课程评价的需要。

5.量化课程评价和质性课程评价结合使用

“量化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根据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它泛指具有标准化、客观化、求效率、计较成本效益以及可用机器计分等特点的定量化研究。“质性课程评价”是针对“量化课程评价”的偏失的一种反动,它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协调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比例,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网络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对网络课程进行有效的评价、监控和管理。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课程和网络课程评价这两个基本概念,之后进一步分析了国内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建设的现状,以及我国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课程评价,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EB/OL].http://www.cve.com.cn/b iao-zhun-gu i-fan/jishugu ifan.htm,2000—2008.

[2]CELTS-22.网络课程评价规范[S].北京:教育部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2002.4.

[3]黄建华,张淑君.网络课程评价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05.

[4]刘志波,鬲淑芳.网络课程评价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3.

[5]杨真,陆达.积极开展教育软件的评价工作.电化教育研究[J].2001,(1)51-53.

[6]何文静,孙杰远.网络课程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7]熊吉忠,马秀峰.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分析与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4)150-154.

[8]南国农.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中国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5,(2).

[9]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网络评价 篇10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最新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 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打破了传统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站的局限, 不但加强了通信功能, 而且增添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伴随着急剧发展的互联网规模和各类信息发布工具的使用, 具有重大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因为互联网中缺少严谨而有效的信息发布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网民随意发布信息, 网络中充斥大量垃圾信息, 内容相似度与冗余度高, 并且其中不乏虚假信息, 缺少自动过滤方法等种种现状, 导致网络信息质量难以控制, 严谨性较差。因此, 互联网发展如何从“数量”向“质量”转换, 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如何构建和完善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Web Informa tion Resources Evaluation) , 是指依据科学评价的基本原理, 运用有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和完善的指标体系, 对存在于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和评估, 以确定其特征、质量和价值。通过内容、组织、性能等网络信息资源的指标等方面, 马海群和吕红构建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 网络信息内容指标

基于网络信息内容指标的评价, 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一是权威性。首先要通过信息的来源来确定其权威性。信息来源决定了信息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如信息源主办者的权威性, 专业信息的比例还有信息源引用资料来源的权威度等。二是连续稳定性。主要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提供是否持续稳定, 是否有专业人士维护等。三是时效性。时效性也是评价信息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 信息资源的更新频率、在主流搜索引擎中的快照日期等都反映了信息源的时效性。

除上面三个基本的指标之外, 网络信息内容的评价, 还可以根据可获性、深广度、创新性、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等进行判断。

(二) 网络信息组织指标

基于网络信息组织指标的评价, 可以从导航设计、用户感知、检索性能等几个因素来评价网络信息资源。

(三) 信息源性能指标

基于信息源性能指标的评价, 主要从速度性能、安全性能、兼容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 其他指标

其他还涉及链接度、指南设计、先进理念等方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

极具代表性的还有陆宝益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两个层次27个定量评价指标, 较为全面地概括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各个方面, 实用性更强, 还确定了具体的权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使得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越发缺乏系统性, 纷繁复杂的评价指标如何更有针对性是有待情报学界解决的重要任务。

三、网络资源评价指标的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研究就已经开始,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国内外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层出不穷, 大概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定性的或半定量为主的评价方法;二是定量评价方法。另外, 针对前面两者的优缺点, 有专家提出了层次分析法、网络计量法和链接分析法、用户评价法及第三方评价法。现今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还是以定性评价为主, 相对而言定量评价发展迅速, 但缺乏有效的方法。

(一) 基于定性指标的评价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评价中, 大多采用针对定性指标的评价方法, 一般有问卷调查、专家评议等方式。

Betsy Richmond在1991年首次公布了“10C”原则, 也是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 即内容 (Content) 、可靠性 (Credibility) 、著作权 (Copyright) 、引文 (Citation) 、批判性观点 (Critical thinking) 、连续性 (Continuity) 、检查制度 (Censorship) 、连续性 (Connectivity) 、可比性 (Comparability) 和范围 (Context) 。

Wilkinson等人于1997年开创了OASIS评价系统, 包含五个评价标准:客观性 (objective) 、正确性 (accuracy) 、跨度 (span) 、根源 (source) 、情报 (information) 。

1998年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Alastair Smith研究出:范围 (Scope) 、内容 (Content) 、费用 (Cost) 、可应用性 (Workability) 、评论 (Reviews) 、宗旨 (Purpose) 、多媒体与图形设计 (Graphic and multimedia design) 七个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

我国专家于1997年首次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展开定性研究。董小英总结出信息发布者的权威性、信息正确性、主页中的链接是否准确有用、提供信息的深度与广度、版面设计质量、读者对象、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独特性、主页的可操作性, 作为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九项标准。基于众多学者关于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张咏研究出综合性的科学定性评价标准体系, 他将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 但是因为这种定性指标的评价方法实践性较差, 带有很强的评价者主观意识, 所以定性的指标评价结果会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 基于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

相对于主观性极强的定性评估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则更为客观, 科学性和系统性更强, 更加具有可信度。定量评估方法利用数量分析方法, 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中国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就是采用互联网中各网站的访问情况和流量进行评价。这也是我国定量评价法最早采用的方法。定量评价方法也是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未来发展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 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了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即层次分析法, 它是一种结构化决策分析方法,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各类问题都能分析评价。

网络计量学方法是以1997年丹麦的阿曼德等专家学者提出的“Webometrics”观点为起点, 逐步地运用到以网站为主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研究里。

Peter于1998年提出了“网络影响因子 (Web Impact Factor) ”主要是利用传统的文献计量学中期刊影响因子的观点。

1999年, 左艺作为国内最早研究定量评价方法的学者之一, 曾指出运用搜索引擎里主题网站出现的次数和频率、电子期刊订购人数、超文本链接次数、各站点被访问次数、文章被访问及下载次数等数据来定量评价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的定量评价方面, 由于网络链接指明了信息资源间的引用关系, 所以往往是信息学者考察的重点。网络链接研究两大因素主要是网络影响因子与网络计量。网络链接在网络信息资源质量评价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常用于研究链接数量的指标有指向内部和外部的链接数、被链接网站总数、网站链接总数。页面平均链接数、链接密度数是反映链接分布特征的衡量指标。刘雁书用全面评价网络链接来评价互联网信息资源研究主要是利用网站内外链接的特点与种类。

第三方是指除了网络信息资源使用者和发布者 (所有者) 以外, 由第三方评价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图书馆提供的网络资源服务;二是评价专业性和商业性的网站服务。相对于动态性较强的网络信息特点而言, 第三方评价评价工作较落后, 由于形式少、适用范围窄, 对于个性化的评价服务要求尚不能满足。基于访问量和链接数量等定量指标的简单化不利于更深入地评价网络信息资源。定量评价指标应用程度好坏、设置合理与否, 对各类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比较难以准确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优劣。信息收集困难, 缺少相应计算工具, 限制了定量指标的广泛使用。

四、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研究 篇11

摘 要:网络给人们带来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给人们搭建起学习的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征;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呈现了个别化、协作化、非结构化等特点。笔者从这些特征入手,结合学习评价,提出了目前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对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包括学习环境的评价、学习方法及学习风格的评价、学习态度及情感的评价、对网络资源利用度的评价等。

关键词: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评价;非结构化学习;学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4-0045-03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化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网络给人们搭建起学习平台。但是,由于网络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要使学习得以成功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对此,学习者如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教师如何进一步了解并指导教学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给学习者提供各方面的学习支持就是对这个问题很好的答复。因此,如何利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来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具有了重要而现实意义。

一、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概述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是网络学习中教师和学习者相互了解的工具,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评价要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实施,对于了解学习平台的特征、学习者自身的特点以及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学习活动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些特点是对学习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有利于评价顺利正确地实施。

1.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的定义为“一个提供多种课程给使用者进行学习,并进行学习过程记录的在线平台”。熟悉它的特征,是对它提出问题并做出正确评价的基础。

使网络学习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是网络学习提供的环境,正是这种变革性的学习环境,使网络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自主性等特征。

2.基于平台的学习评价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是指依据网络学习平台的特征以及学习呈现的特点来做出合理的评定。很多研究表明,学习者自我评价能够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者个别化学习的质量。在学习者的交互过程中,他们相互评价的作用更是重要,在公开作业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检验作业,同时可以增加学习者对作业完成质量的责任心,提高学习者协作学习的能力。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于这种学习的评定是最恰当的,而且网络学习平台本身也提供了实施多元评价技术的可能,各种交流工具、协作工具、发表工具以及快速地反馈、虚拟现实技术等都向着支持多元评价的方向发展。和传统评价方式相比,网络学习评价更注重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的评估。

二、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学习的特殊性、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相对分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等给网络学习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学习评价问题尤为突出。

1.学习评价只注重结果,缺乏过程性

我国很多网络教育机构对于学习者的评价仍然继续沿用传统“作业+考试”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偏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关心甚少,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学习态度、学习风格以及学习者原有知识的积累等关注甚少,缺少预测、诊断和指导学习者发展的信息。对整个学习过程缺乏评价,使得学习评价缺乏系统性,不能够真正体现出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的体系特征,因而也就不能全面反映学习中的事实,对教学也缺乏指导意义。

2.评价时过多注重理论,评价形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网络教育课程考试仍以知识性、学术性内容为主,死记硬背的题型所占分值比例大,不仅不适应开放教育的特点,更与现代网络教育的理念相悖,因而实现不了开放教育的自主学习,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另外,在网上评价时过多地进行客观测试,例如在对主观题进行结果评定时,由于计算机相关软件在测验结果评定标准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许多网上学习测验采用客观评价方式。这种形式仅仅适用于某些学科,对于文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则表现出明显的不适。

3.学习评价存在“封闭性”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下,为了给一切求学者提供不受时间限制的学习机会,网络教育已经从“对象的开放、时间的开放、空间的开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正在探索专业的开放、课程的开放、教学模式的开放等等。但与教学环节的开放性相比,网络教育学习评价仍然是封闭的,它主要表现在:评价主体单一,忽视被评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试存在“一刀切”现象。

4.学习评价延迟

虽然基于网络的学习克服了信件传输评价的延迟性,但其师生分离及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等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反馈时间延迟。这样使学习者对知识技能方面、对知识内容的提问和对作业要求方面的问题经常得不到及时回答,因而有时不能很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再加上师生的时空距离、教师在学习者心目中的虚拟性、学习者本身的自信心等原因,往往会影响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学习者无法调节接下来的学习步骤。

三、重新构建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的内容

以往的学习评价多采用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更多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仅要进行总结性评价,更重要的是评价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过程评价。而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研究其学习的背景、手段、方法及取得的效果的全部学习过程,从而寻求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或者考查学习者学习质量。评价遵循指导性、整体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习环境的评价

对学习环境进行评价,是为了考察学习者所处环境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习者产生的现实和潜在的各种影响,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环境中的优势得以保持、劣势得以排除。我们将学习环境的评价指标分为三类:硬件环境指标、软件环境指标和心理环境指标。硬件环境指标主要指学校硬件设施;软件环境指标主要是学校师资力量等;心理环境指标包括学习者本人的个性特征、气质类型、成就动机等。了解学习环境将会使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制定出符合学习者实际情况的教师培训措施,因材施教,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跟踪学习的发展变化过程。

2.网络资源利用度的评价

网络资源的利用程度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消化,即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并能够经常上传自己对学习资源内容的见解、反思笔记等。网络资源包括课程本身的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怎样才能更具体地掌握学习者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通过用户登录跟踪监控或IP地址跟踪监控等实时跟踪监控来解决。

3.学习风格以及能力的评价

学习者在采用一些关于自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时,是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而定的。学习风格的评价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及策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个别化学习。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交互性和个别化学习的特点,学习者参与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学科能力是网络学习培养的基本能力,对这两种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对网络学习质量的一种检验,也是对网络学习平台构建情况的一种检验。

(1)学习者参与交流与协作能力的评价

现代远程学习是双向交互,信息是双向传递的,网络中的资源和观点可以相互共享,每个人都可以参加集体讨论,这样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平台上的BBS、聊天室、E-mail、视频或音频会议系统等网络交互媒介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在网络学习中,这样的交流与协作是学习者获取并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并且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网络学习的成果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学习者参与交流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也是评价学习者的一个重要标准。

(2)学科能力的评价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类别,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层次逐渐增高,相应要求的能力也逐渐随之增高,在进行能力评价时,不同的情况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而,在评价能力时要与学科相结合,同一学习者面对不同学科时,能力评价结果是不一样的。信息时代要求学习者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多提供让学习者发挥、施展自己能力的空间,并布置一些开发学习者潜在能力的作业,同时对学习者的作业进行高质量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习者,促使学习者更及时了解自己并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4.在线学习成果评价

考察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检测学习者思维能力的提高、评价学习者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所达到的学习成果是衡量在线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只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衡量。但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者素质,提高学习者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线学习成果反映出平时学习者的各种表现。通过评价学习者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做出更好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对教学策略做出适当的调整。

评价学习者在线学习成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时间的限制,学习者随时都可以毕业或入学。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一些情况来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使之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动态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合理地安排考试或实践的时间。

另外,在线学习成果不只是最后的考核,其中还包括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情况、学习者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参加问题讨论的情况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在这种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中,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往往能够得到较为合理和全面的结果。模糊综合评判法就是将模糊数学应用于评价中,以解决在多因素前提下对模糊数据进行综合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评价,能够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在线学习成果。

结语

与传统学习评价相比,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学习者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帮助,使师生之间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和传统学习几乎相同的反馈信息。当然,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不断的具体实施中,随着学习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还会陆续出现一些问题,只有我们不断地去开发、不断地去探索,才能够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使网络学习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评价体系不断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曹梅.网络学习中学习评价的要求及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02,(1):45-46.

[2]谭再琼.悖离与重建:开放教育学习评价刍议[J].远程教育杂志,2003,(2).

[3]李红波,胡建兵.网络学习的评价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5):1.

[4]章国英,胡继岳.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策略的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4,(96):2.

[5]冯天敏,张世禄.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4,(3):1.

[6]赵蔚,姜强.基于电子学档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04,(9):59.

[7]陈宇翔,李少杰.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动力机制刍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15-16.

[8]常志英.网络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技术导刊,2005,(10):2.

[9]席洁.远程网络教育学习评价初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1-2.

[10]吴岚,钟志坚.绩效评估:一种有效的远程教育学习评价[J].远程教育杂志,2007,(4):1-2.

完善网络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篇12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终极目的, 以教学目标和有关教学理论为依据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目标的具体体现, 是对评价内容的界定, 也是开展评价的依据。有价值的指标体系是定量分析有效性的关键。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网络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

(1) 指标描述的开放性。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内容和课堂文化等四个评价维度中, 每一个方面都是以一种描述性的语言表示的。这种描述性的项目内容使评价者一目了然, 并使他们能够给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得分级别。

(2) 课堂文化的独特性。课堂文化是本课堂教学评价区别于老课堂教学评价的最显著的特点, 也是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 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一种尊重学生、尊重不同意见的学习环境,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 评价目的的明确性。一般而言,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在于评价教师。而本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特别重视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理解学科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评价项目, 从而将评价的目的从单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扩展到包括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是促进“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的有意义之评价方案。

(4) 评价结果的整体性。本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将一堂课的评价分为4个等第, 依据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内容和课堂文化的综合观察的结果, 最后落脚在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学科知识能力的形成, 从分散具体到综合整体。

网络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案

网络教学学生评价系统包括对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考试成绩、作业的评价, 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等。

发展性评价:

(1)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 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利用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有效地促使学生朝向既定的学习目标奋进。

(2) 为学生建立了电子成长档案。让学生收集自己方方面面的资料, 包括父母的期望, 老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 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 自己满意的作品, 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 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以此加强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和合作能力。

形成性评价:日常评价、分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 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 有些内容如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应参考平时评价, 可以在平时分层次、分阶段对学习的不同内容进行测查并结合到学期评价中。使用鼓励性的评语, 客观地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 并提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意见。这样做的导向作用是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 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 做到教评相长。

多元化评价: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在日常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反思能力。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 还可以让其他学生或小组给予评价。

上一篇:输液疗法下一篇: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