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偿新闻的对策(共3篇)
治理有偿新闻的对策 篇1
“有偿新闻”是指事业单位、组织、机构或个人以酬金或实物等方式报偿新闻机构, 换取一定的新闻作品、版面、播出时间, 为该人或该单位及其产品、社会活动进行宣传的所谓‘新闻报道’。这类新闻往往带有浮夸、虚伪的成分, 损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损害新闻机构的客观公正的形象。”[1]有偿新闻的产生, 与我国新闻立法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没有一部法律可以对这种行为进行约束, 尽管政府反复强调禁止有偿新闻, 虽然各个新闻单位也都有关于禁止记者收受财物的规定, 但是实际上却很少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大多成为了一纸空文。因此, 使新闻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
一、有偿新闻出现的社会基础
(一) 有偿新闻的产生和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闻单位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党和政府要对意识形态领域加以控制、引导, 如果制定《新闻法》, 势必体现新闻自由的原则, 在作为新闻行业基本法规的《新闻法》无法出台的情况下, 片面地制定禁止、打击有偿新闻的法规当然就失去了基础。
(二) 媒体的特殊地位, 使有偿新闻的产生有了可能性
新闻报道在当今中国的社会, 已经具有了一种话语霸权。在宏观上, 新闻报道影响着政府部门的决策。在微观层面上, 新闻报道经常决定一个企业的存亡, 一些对企业的积极报道促使这个企业高速发展, 而对企业的曝光则会让这个企业立刻陷入破产的边缘。因此, 讨好新闻单位、希望它们对本企业多进行积极报道, 就成为企业、也包括一些事业单位理性的选择。
(三) 新闻单位的企业治理结构以及新闻单位有限的经费保障与有偿新闻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现有的新闻媒体的经营体制下, 当前大多数新闻媒体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因此, 这种对新闻单位自负盈亏的要求, 无法让单位领导人具有足够的动力提高报道质量, 杜绝有偿新闻, 他们更加关注如何提高媒体的经济效益。同时, 由于目前中国的大多数新闻单位经费预算比较紧张, 这使得编辑、记者除了相对收入较少外, 他们许多正常的开支、如差旅费等, 无法及时报销。因而, 接受被报道单位的少量现金馈赠, 也成为一种看似合理的现象。
(四) 少数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是有偿新闻产生的主观原因
新闻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 新闻工作者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但由于目前的新闻工作者的绝大多数年纪较轻, 经受的党性锻炼和考验少, 对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没有深切了解, 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新闻职业道德要求缺乏深刻了解, 加之社会所提供的诱惑太多, 因而在金钱面前大搞“有偿新闻”。
(五) 重视不够, 处罚不力也是某些新闻单位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从新闻单位领导来讲, 有的领导处理下级违纪现象有顾虑, 怕影响单位的声誉和经济效益, 因而对监督部门的工作, 口头上支持, 行动上却支持不够, 这往往造成对有偿新闻的监督不够和查处不力。
二、对有偿新闻危害性的认识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 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 它的存在和蔓延, 是新闻行业的耻辱。其对新闻界造成了巨大危害,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有损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有偿新闻的实质就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 它背离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 背离新闻工作者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不仅有损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也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良好形象。
二是有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有偿新闻为了其服务对象需要的宣传效益, 将一些毫无新闻价值或者新闻价值不高的东西充塞版面和节目, 挤占了真正有新闻价值报道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影响了新闻宣传报道的质量。不仅如此, 有偿新闻为数不少的表现是对某些单位和某些人歌功颂德。由于利益使然, 有的人甚至不顾事实搞“假、大、空”, 胡编乱写, 因此有偿新闻极易变成失实新闻或虚假新闻, 其恶果是欺骗群众, 愚弄受众, 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新闻媒体信任度下降。
三是损害新闻单位的经济利益。有偿新闻降低了社会各界对媒体的信任度, 必然影响媒体的发行量、收听收视率, 必然影响其广告收益, 发展下去的结果是损害新闻单位的经济效益, 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
四是不利于新闻队伍建设。有偿新闻的存在显示少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一些搞有偿新闻的人见利忘义, 有“好处”才采访, 有“表示”才发稿。长此以往, 必然降低新闻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影响新闻队伍的全面建设。
三、治理有偿新闻的对策
导致有偿新闻的原因非常复杂, 因此对于如何有效的铲除有偿新闻, 任何单独的措施都不能带来情况的本质改观, 必须采取全方位的管制办法。
(一) 加强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一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明确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自己的言行, 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 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职业精神, 使新闻工作者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引导者,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示范者, 以此为禁止有偿新闻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 做到一身正气, 不要见利忘义, 坚决抵制有偿新闻, 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约束自己, 使禁止有偿新闻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三是通过剖析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人物, 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警示教育, 使每个新闻工作者自励自律。
(二) 加强行业自律
“美国媒体解决有偿新闻主要靠行业自律。”[2]1911年, 华特·威廉斯首先制定了《报人守则》;1923年, 美国报纸主编协会颁布了《报业信条》, 比较全面地界定了媒体自律若干基本要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美国媒体自律规范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规定。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对如何防止记者陷入利益冲突都有更加详尽和富有操作性的“内部规定”。这些规定千差万别, 但大都包括:严禁接受被采访对象的任何好处———无论是金钱的还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好处;任何记者不得兼职;从事财经报道的记者在做出个人投资决定时要受到限制等。
各级宣传主管部门、中国记协、地方记协以及专业记协应该在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上多做工作, 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把新闻行业自律和新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要营造激励正面、惩罚反面、扶正祛恶的环境和机制, 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对于培养新闻队伍的后备军的新闻院校来说, 其课程应该设置并加强新闻伦理教育, 使学生在进入新闻行业之前就树立正确的社会伦理观。
(三) 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来维护新闻的真实客观性
应尽快制订并颁布《新闻法》, 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在对有偿新闻的依法打击过程中, 也不能忽视新闻单位内部对编辑、记者队伍的治理, 要加强新闻单位内部对编辑记者队伍的制度建设, 这需要制订一系列稿件奖惩制度。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要让认认真真写报道的人能够获得至少不低于从事有偿新闻的报偿, 二是通过奖惩制度衡量稿件质量, 减少刊登或播出有偿新闻的可能性, 当这类稿件经常无法被刊登或播出时, 被采访者提供报酬的动机也会有所减弱。
(四) 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 加大惩罚力度
第一, 要坚持层层把关。新闻单位的业务领导在审稿时要坚持原则, 对涉嫌有偿新闻的稿件决不采用。版面编辑要严格把关, 对涉嫌有偿新闻的稿件决不编排。第二, 新闻宣传领导部门要加强对各新闻单位的监督, 对社会各界公布举报有偿新闻问题的热线电话, 并设专人负责处理举报的有关问题, 并对经查实属有偿新闻的举报单位和个人, 给予表扬和奖励。第三, 坚决查处有偿新闻, 不断弘扬廉洁新风。查不查处有偿新闻, 影响着社会各界对禁止有偿新闻这种不正之风的参与度。因此, 新闻单位要对举报和发现的有偿新闻问题坚决调查处理, 做到件件有落实, 事事有结果。这样做, 既能保护社会各界对新闻单位进行监督和爱护的积极性, 也可有效地教育和保护新闻工作者。
(五) 改善新闻工作者的福利待遇
“在一个基本的生存条件内, 经济和道德是互为条件和基础的。没有起码的经济发展和相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作保证, 一种普遍的社会伦理很难建立或达到一个基本的水准。”[3]因此, 要从根本上杜绝有偿新闻的产生, 还需要从改善其福利待遇上来予以根本的解决。如“纽约百老汇是美国戏剧演出的中心, 每年都有数百剧目在这里上演, 《纽约时报》有一条规定, 记者一律不准接受免费票, 如果要看戏, 可以向部门负责人提出, 报社出钱购买座位最好的票。并且记者在采访中, 所有差旅费用 (采访有关费用) 都由《纽约时报》承担。”[4]解决了这些问题, 便使杜绝有偿新闻的产生有了可能。
(六) 新闻单位要严格执行“规定”, 坚持新闻经营“两分开”
新闻从业人员和广告经营人员必须坚持做到: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不得以新闻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广告;经营部门所办收取费用的专版、专刊、专页、专栏、节目等, 均属广告, 必须有广告标识, 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新闻单位应由专职人员从事广告等经营活动, 不得向采编部门下达经营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只有严格执行“规定”, 坚决做到“两分开”, 才能从根本上禁止有偿新闻。
治理有偿新闻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 并且不断研究这方面的新情况, 采取新对策, 坚持不懈地抓到底, 才能使有偿新闻这种不正之风得到根本治理。
参考文献
[1]赵玉明, 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999 (57) .
[2][4]唐勇.美国如何遏止有偿新闻[J].思想工作, 2007 (2) .
[3]邓晓旭.媒体公信力缺失与加强新闻伦理探析[J].新闻知识, 2005 (8) .
有偿新闻的治理 篇2
在甘惜分主编的《中国新闻学大辞典》中, 对有偿新闻这样界定:“有偿新闻即新闻机构向刊登、播发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有偿新闻还包括有偿不闻, 它是因收取一定费用而不报道某些新闻。除了没有遵守社会道德, 它还违背了《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中国广电记者职业道德准则》。
有偿新闻不仅是新闻工业人员失职的表现, 还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媒体或记者所具有的强势话语权并非其组织或其成员自动生成的, 而是社会与民众给予的, 这中间显然存在着一种非正式契约关系。有偿新闻是单方毁约行为, 背离了民主社会的契约精神 (2) 。虽然影响媒介公信力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因媒体自律缺失而产生的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的炒作则是造成媒体品位低下招致受众怨言, 严重影响媒介公信力的致命伤 (3) 。另一方面, 有偿新闻违背了市场经济关于公平竞争的原则, 这种行为不但对诚信守法的企业和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不公平, 长此以往下去定会扰乱市场经济。
媒介与商家是互利互惠的关系。新闻从业者掌握着版面和节目时间, 拥有一定的信息发布权, 同时也要寻求广告厂商的支持。传统纸媒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收入;媒介的大众性吸引商家, 企业、单位要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就要借助传媒做宣传, 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二者在媒介市场中本身就是无法分开的。而有偿新闻就是媒介市场中不合乎规范的商品交换行为 (4) 。由于当前有关新闻的条例、规范不够具体, 可操作性不强, 对违反有关条例者也未制订有力的制裁方案, 因而新闻工作者或是媒介本身在利益的驱使下滥用权力, 使得有偿新闻越来越多。
要想彻底禁止有偿新闻, 必须要有法律的约束。新闻职业道德控制单靠软约束是不够的, 就闲暇中国来看, 硬控制可能更有效 (5) 。对新闻行业进行改革, 约束舆论环境, 加强法制建设是最能杜绝有偿新闻的措施。我国现行法律中, 也有很多新闻方面的管理条例, 如《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 但是光有法律而无惩罚机制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惩罚机制, 这些法律法规也无法产生相应的约束力。若想杜绝有偿新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发挥其负责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和信息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的法律法规草案的作用, 制定切合实际的惩罚措施, 情节严重者可对其进行吊销资格证等处分。只有对有偿新闻进行强有力的打击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其产生。
但是硬性控制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而且通过国家方面立法本身就是一个成本大于收益的过程。笔者认为, 要想治理有偿新闻, 应该标本兼治, 多管齐下。一方面从源头抓起, 重点治理危害大, 手段恶劣, 暴露充分的典型事例, 深入调查案件并在行业中反复宣传学习。另一方面, 从媒介内部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身下手, 同时呼吁社会对媒介进行监督。
硬控制之外, 媒介应建立起完整的、具有强大威慑力的事前监督和事后惩罚机制。对表现好的新闻从业人员加以奖励, 对给社会带来不好影响的如收钱不报到某些重大案件的新闻工作者给予受到严厉的惩罚, 甚至淘汰。相对于我国, 英美等国的新闻惩罚机制较为完善, 《纽约时报》曾因报道中的引语与事实不符将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布莱克解雇, 当时的执行总编和总编辑也因此引咎辞职。由此可见, 《纽约时报》不止对虚假新闻作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更采用了“连坐法”。如果对于任何一篇新闻稿件, 每一位编辑都有一票否决权, 若有软广告或是虚假新闻稿件出现在报纸上且被群众举报, 那么从作者到编辑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对社会影响极恶劣者移交司法机关处置, 在国家用法律维护新闻界的尊严的前提下, 使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操守足够重视, 有效杜绝有偿新闻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
同时, 媒介内部应该建立起个人的信誉档案, 像银行的信用卡机制一样, 设立新闻道德自律评价系统, 在任何时候都可随时查阅某一名新闻从业人员的信誉记录。并且这个档案会在新闻行业内部流通, 新闻媒介可查阅其他媒体或工作者的信誉情况, 用相互监督的方式共同进步。利用行业内的竞争性彻底将那些只看小利不顾大局的媒体淘汰。新闻行业应制定公平有竞争机制的薪酬标准, 建立和健全发稿责任制, 基层记者的薪资与工作能力、努力程度挂了钩, 更多的记者也会放弃风险更大的有偿新闻, 转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拿到更多的薪水。
媒介控制的根本目的还是提升新闻从业人员道德自律意识, 将外在约束力转化成内在的道德约束力, 从根本上提高媒介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才是提高其综合素质、远离有偿新闻的有效途径。
与约束自身应同时进行的是将广告与新闻彻底分开, 坚决做到“两分开”, 即新闻报道活动与经营活动分开, 新闻采编队伍与精英队伍分开 (7) 。新闻是新闻, 广告有专门的栏目或版面, 且应注明该版面为广告。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不应参与广告经营, 负责人更不应向采编部门下创收任务。媒体与商家版面与金钱, 公对公的交易, 不可有个人从中谋取利益。
有偿新闻除了对某些个人外, 对媒体、企业和观众读者都无利处, 媒体的公信力因为发布虚假广告而下降, 直接导致发行量下降、广告收人下降等等, 影响报纸的经济效益。传统广告通过产品质量、价格、性价比打动消费者, 而软广告只能通过暗示消费者使其购买自己的产品, 一旦消费者发现这篇“新闻”原来是广告, 不止会对媒体丧失信心, 更会对产品乃至商家产生厌恶感。总之, 有偿新闻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虽然无法立刻取缔, 但是坚持不懈的治理下, 一定可以使有偿新闻这种不正之风基本消失。
参考文献
[1]赵锐莉.浅谈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的危害.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8 (11) :140-142.
[2]朱立.有偿新闻的病因与整治.记者摇篮, 2005 (5) :19.
论“有偿新闻”出现的原因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有偿新闻”,媒体,道德
一、何为“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意为:新闻单位或记者以他人或单位主动向自己给付钱物和优惠便利为条件, 发表有利于该人或单位的新闻报道, 或不发表不利于对方的新闻报道。典型表现为红包、礼品、新闻或广告以及承包租借媒体栏目等。
“有偿新闻”的出现, 容易导致“虚假新闻”、“不良广告”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助长“低俗之风”的蔓延, 从而违背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和新闻职业道德要求, 成为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同时, 会降低大众对传媒的公信度, 更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危害极大。
二、“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
“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
(一) 主观原因
“有偿新闻”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于主观方面的因素即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 自觉遵守宪法、法律,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二) 客观原因
“有偿新闻”产生的过程中, 主观因素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 客观条件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分别体现在:
1. 行业因素
就信息传播过程而言, 新闻信息的报道是此过程的第一步。其中, 新闻记者是新闻报道主力军。在理想状态下, 媒体以及记者掌控着社会的话语权, 主导着社会的舆论, 他们的报道能够改变舆论对于一个事物的看法。记者的采访含有一定的权力, 因此就有可能成为行贿的对象。
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 新闻媒体的发展也逐步市场化, 传媒自身的利益驱使, 导致某些新闻传播单位自身对新闻把关的力度有所松懈, 使“有偿新闻”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可能性。
2. 环境因素
新闻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 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 由于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有些记者放松了警惕, 使行贿者有空可钻。
3. 缺乏监督力度
(1) 有效监管机制的缺乏。我国目前的新闻法律体系, 主要由不同的立法主体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等级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组成, 其中包括2009年11月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在内。由于这些规范性文件没有形成较完善的对于发布虚假新闻的惩治办法, 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更谈不上影响记者的活动, 因此只能对新闻传播活动作出一些原则性的、概念性的规定, 可操作性不强, 难以解决各种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1]。
(2) 公众监督力度有待加强。记者在其新闻工作中坚持自律的同时, 社会公众对记者工作的监督是保障新闻工作有序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基于记者的社会地位, 更多的公众对记者保持着高度的信任, 从而缺乏对其新闻报道工作的相对客观的监督, 使那些不自觉的记者有了可乘之机。
三、应对策略
(一) 对内部措施而言
1. 思想层面
有效地抵制“有偿新闻”的出现, 对记者而言,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鸿文, 在他的《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提到, 记者的职责是采写新闻、反映情况、做群众工作。其中, 采写新闻报道是记者的首要职责, 记者在采写新闻时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记者在反映情况时要注意及时、如实反映情况, 要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记者反映虚假的情况。
2. 行动层面
(1) 记者要遵守宪法、与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防止“有偿新闻”, 1997年1月23日中宣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记者协会联合发出了《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其中作出了:新闻单位采集、编辑、发表新闻, 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新闻单位在职记者、编辑不得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 不得受聘担任其他新闻单位的兼职记者、特约记者或特约撰稿人;记者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要求他人为自己办私事, 严禁采取“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要挟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等十条规定。
2009年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 对记者的工作做出了以下指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包括积极宣传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 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 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 宣传群众典型, 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
(2) 要明确自身职责, 切实落实相关内容。在新闻报道的采访中, 记者要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坚持独立思考, 深入事件现场进行实地调查, 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 多方位思考和采访, 防止片面性。在进行稿件的写作中, 要描写始终, 要注意对引用的材料进行反复核对, 注重新闻信息的来源, 确保准确无误。最后, 要严格坚持稿件送审制度。
(二) 对外部措施而言
1.新闻传播行业、有关具体单位加强对记者的教育, 使记者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切实履行新闻工作职责, 以及在坚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规范的关键所在。2
.在目前现有机制体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针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制度的建设, 可以包括具体的规章制度、奖惩分明的激励制度以及责权明晰的责任制度[2]。
加大外在的监督力度, 积极发动广大的受众对媒体进行监督, 让那些职业道德缺失的新闻记者没有空子可钻。
参考文献
[1]王彦堂.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的原因及对策[N].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治理有偿新闻的对策】推荐阅读:
治理有偿新闻的对策08-27
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总结06-11
学校有偿补课治理方案06-26
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学习笔记09-06
胜利小学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工作方案10-22
流河小学有偿家教专项治理自查自纠报告06-09
杨李小学有偿家教专项治理自查自纠报告05-30
艾山二中学有偿家教专项治理自查自纠报告07-08
教师有偿家教的原因、危害及对策09-04
有偿新闻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