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行

2024-09-08

中国纪行(精选10篇)

中国纪行 篇1

《中国新闻代表团访俄纪行——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系列报道, 从2013年9月21日始至2014年6月25日止, 在这长达38个星期、266天的时间里, 《黑龙江林业报》分38期, 在每周的星期三以整版的篇幅, 连续刊发了王宏波撰写的报道苏俄历史和现实, 过去和今天的访问记, 总共刊出了265幅照片和近16万字的文稿。

这些照片和文稿, 侧重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苏俄, 在久远的从前, 如何开疆拓土建成了沙皇俄国, 又进而演变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再经分裂、解体之变, 而成了目前的俄罗斯。她依然强盛, 对世界有重大影响。与中国近为邻邦, 自长久的中苏友好和后来的争议、辩论, 一直友好地走到如今, 特别是影响两国人民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状况。作者王宏波以他丰富的学养、勤奋而卓有成效的采访, 娴熟、老道的笔法, 真切、真实地用图片资料、新闻照片和文字说明, 为读者捧现了苏俄风情的文化大餐。

我在通读完全篇后总的感受是:我读的解渴——作者所写的正是读者所需要、所盼望、所追求的;我读得过瘾——作者写得有深度、有水准、有韵味。

我感觉这是继瞿秋白《饿乡纪程》之后, 又一部关于苏俄报道的里程碑之作, 是新闻报道中的珍品。

我读《中国新闻代表团访俄纪行——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 感觉它有三好。

一是标题好

标题有总有分, 总为纲分为目, 纲举而目张。

总题是“中国新闻代表团访俄纪行”, 而分题则如万花筒一般, 纷呈异彩, 各有蕴含。35个分题, 35朵花。从《俄罗斯, 我来了!》到《再见吧, 俄罗斯》。前者是满怀热情地呼唤与真诚希冀地表达, 后者是依依惜别的恳切和含而未露的牵挂。

稍微细一点的划分, 35个分题可分为三类:

(1) AB式 (即由两部分组成的标题)

如:《伊凡雷帝和圣瓦西里大教堂》

《半个多世纪一个声音仍在回响》

《斯大林和他的建筑风格》

(2) 并列式 (三个内容并列而成)

如:《普京·“炮王·钟王”及其他》

(3) 偏正式

如:《雨夜的歌声》

《宗教的克里姆林宫》

《辉煌而神秘的地下宫殿》

标题总特点是直接点明报道的中心, 用词较多, 富含叙事性, 细心读者能把握到:35个分题, 每个都是相当精彩的一句话短新闻。应该说, 这是作者写作功力的彰显之处。

醒目的大字标题, 与厚重的压题彩色新闻照片紧相配合, 使版面更加厚重、有分量、有气势、有鲜活感。若跳出版面来看整版, 读者第一眼看见的压题大照片, 就像一个健康人的脸, 而总分二题则是这个人的眼睛, 再加阅读文字, 一个鲜活的苏俄形象, 便逐次在读者眼前展现, 即便如我一样从未去过苏俄的人, 也会随着作者的笔墨文字,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地神游一番了。

二是照片好, 图文并茂, 版面活

照片包括新照片, 资料照片和图片三种。而在版面安排的细节上, 又将题目与压题照片组合在一起, 好比书法作品里全篇的第一个字, 有引题全篇的作用一样, 庄重而大器。再加上各式照片图片资料与文字内容的穿插配合, 从而使整版报纸收到了图配文、文衬图的良好效果, 只要读者瞟上一眼, 便可有一睹为快的想法。

如报道的第一期《俄罗斯, 我来了!》读者一展开报纸, 大字标题和压题大照片抢先映入眼帘, 欧式的尖顶建筑和浓郁的森林气息扑面而来, 凭着一般常识, 右侧清晰的克里姆林宫钟楼之照, 立马引你意识到已入苏俄之境。左侧椭圆形彩照, 告诉读者俄罗斯正发挥大国作用, 迎接又一次众多国家领导人的峰会。读者还没读一词一句, 报纸已将俄罗斯在世界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用新闻照片揭示出来了。更有右下角与压题照相呼应的《芬兰湾一角》蓝天碧水, 透示着和谐、和平。还有宁静的涅瓦大街夜景及俄罗斯人悠闲步履、苏联建筑风格的会堂等组合照, 读者便准确把握住了报道的中心, 这便是七幅照片搭配之妙, 不用看报, 就将主题透示给读者的高明之处——正所谓看报先看题么。

三是报道好, 内容翔实, 文章有信、达、雅之美

我在自家壁橱挂书法作品的线绳上, 已将《黑龙江林业报》这38期报纸, 依次悬于其上, 以便查找阅读。而那些我亲历的岁月, 以及难以忘怀的感人瞬间、人物和事件所在的部分, 我都要重复读甚至是第三遍读它。确切地说, 那些融入灵魂的苏俄经典歌曲, 便会在日常生活眺望广场秧歌、花园新景、不经意之时哼唱, 也会与来访的文朋诗友一起彼此纠正着唱得不准的地方。兴致高时, 面带表情地唱, 仿佛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青春时光, 那真是激情飞扬, 眼睛也闪放出当年之光。那是因为记者王宏波, 不, 是作家王宏波不辱中国新闻代表团的使命, 以强烈的责任心, 和记者、作家勇于担当的使命感, 以其勤奋刻苦、卓有成效的采访, 诉诸准确流畅的文字, 朴素而生花的妙笔, 把俄罗斯文化的过去和今天, 清晰呈现。

而第17期访俄纪行《半个多世纪一个声音仍在回响》, 大片森林簇拥环抱的苏俄最高学府——莫斯科大学, 绿意浓郁, 生机盎然。文中所配的四幅黑白资料片, 清晰生动地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 毛主席亲切接见留苏的中国大学生们, 并谈笑风生、深挚关怀和寄予厚望的感人场面, 更让中国和世界永远铭记他用浓重湖南口音讲出的话语:“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对国际问题提出“不是西风压倒东风, 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对国内问题提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共产党就是最讲认真”。

作者在报道的开篇这样写道:“在童年时期正值读《毛主席语录》的年代, 我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躺在被窝里, 望着天棚高声背诵《毛主席语录》……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我的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渴望……

应该说, 这些话写进了众多人的内心深处, 是那个时代的活生生现实。只要认真读报的人, 都会和记者作者一起, 站在莫斯科大学的广场上, 聆听那永世难忘的湘音。加之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庆典, 还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和《和平宣言》, 重大举措一个连着一个, 伟人毛泽东的光辉形象, 报道得鲜活逼真, 如刚刚发生的全新事件一样, 堪称神来之笔, 处处生花, 妙语连珠。值得每一个中国读者反复读, 从中吸取精神力量。

作为一个老年读者所说的“信、达、雅”, 是指系列报道所涉及的基本常识——准确无误, 是指访俄纪行所写现如今苏俄的变化, 因为这变化是先前没有的, 是“新闻”, 故而作者写的更充分更详尽, 正好满足了读者的胃口需求, 这就是“信”。而晓畅、通顺, 行文如流水, 让人一看就懂, 或有人给读一听就明白, 这便是“达”。至于不贴标签, 就能收获信誉, 不故作高深, 却能收获哲理, 不标榜文化, 却能以普通言词感化人、打动人, 彰显了朴素的字里行间, 蕴藉着让人细心菩提才能抓得到手、理解到位的韵味——这“文采”便是“雅”了。

我只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 只是一个认得几个汉字和俄文字母的人。之所以觉得与《黑龙江林业报》在感情上亲近, 是因为它创刊的年代, 正是我大学毕业投身东北林区工作的年代。新读者捧读新报纸走向未来。这张报纸从创刊、停刊到复刊, 从《东北林业报》读到《黑龙江林业报》, 从小家碧玉的袖珍版, 再读到臂阔腰圆的成人版, 五十多年我忠心不变, 实意连连。如今我年近八旬, 仍痴心不改, 一如从前:悲戚与共, 喜乐同欢。为停刊而憋闷, 为复刊而展颜, 珍爱小家碧玉, 诚赏臂阔腰圆, 更难得王宏波《中国新闻代表团访俄纪行——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这部融文学性、新闻性、知识性、学术性的巨制鸿篇。

访俄纪行刊发到第10期时, 黑龙江林业报社收到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来函, 对王宏波赴俄采访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并对他采访后在《黑龙江林业报》刊发的大量报道, 赞誉为“内容详实, 版面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这些实事求是的话语, 充分说明了这部访问记在国内新闻界的影响力。

在第38期又刊出了《俄罗斯地区媒体网络联合会来函》的中文译稿。

俄罗斯的来函, 在说明媒体和记者让中俄“两个民族彼此接近、更好地了解、理直气壮地互称邻居和友好民族”之后, 诚挚地说:“黑龙江林业报社长王宏波先生毅然承担起了这样的使命”, 赞誉王宏波撰写了大量题材广泛、引人入胜、图文并茂的文章。还说:“在我们看来, 他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 即向中国人民介绍俄罗斯人现在生活得怎么样, 他们在关心什么, 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伟大邻居——中国”。

俄罗斯的来函, 表达了“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 我们可以不止一次地让俄中两国读者感到欢愉”的热切愿望。通过翻译, 王宏波的大量报道在俄罗斯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热烈回应。可以说, 王宏波的精彩报道, 不仅享誉中国国内, 也享誉俄罗斯大地。

我深信众多的中国读者会和我一样, 喜欢读王宏波的“访俄纪行”, 爱读“访俄纪行”。

为精彩报道——《中国新闻代表团访俄纪行——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享誉中俄叫好喝彩!

中国纪行 篇2

房子的主人叫狄,三十多岁,土生土长的槟城人。他的祖上19世纪末因为战乱和饥荒,和乡亲们结伴逃难至此,以木器制作为生,后成为当地有名的木匠。这栋房子建于1916年,其曾祖父便在这里出生和故去,房子的结构和摆设尽可能保留了当年的生活形态。

以专业眼光来看,我十分惊讶于这栋百年老宅竟可以如此和谐地保留了原有风貌,又兼顾了现代设施的便利性。其改建的手法之隐蔽、巧妙,哪怕是业内人士也未必能做好。而狄正经的职业是电子产品销售,老宅出租只是他帮家里打理的副业。

狄对于我的疑问摆手笑答,我哪里懂得这些。和很多老宅的拥有者一样,他是在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改建的。为了回应我的好奇心,狄热情地抱出一堆资料——他两年前改建老宅时,政府派人培训他的学习资料。

原来在乔治镇,不光是蓝屋这样的知名建筑,任何一栋无名老宅,都被政府重视和关注着。在过去几十年中,政府一直致力于“修旧如旧”,并积累了很多经验。

早在狄的父辈一代,很多槟城人就离开乔治老镇,搬去十几公里外的新城生活。老宅成了鸡肋,放之无用,弃之可惜,基本都是成年荒废着。另一方面,过去十几年中,随着西方背包客逐年增多,有些慧眼识珠的西方人买下老宅十年的租约,改建成酒店,老宅的“老”恰恰是他们高额住宿费的卖点。不少槟城人在发现了这个商机后,也开始着手改建自家的老宅。

当地政府很快发现,非专业改建对于老宅的毁损相当严重,遂产生了引导房主专业改建的想法。而老宅的修缮费用可以通过租金来补偿,可能还会有不小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也可减轻全靠政府保护老宅的压力。

在狄的资料里,我发现,当地政府不但指导得很专业,而且细心之极。考虑到大部分居民并非建筑专业人士,加上一些老移民文化程度不高,指导手册几乎全部使用图示,有些甚至用漫画的形式来帮助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来改建才是正确的,对老宅的损耗是最低的。

狄介绍说,老宅开始改建后,还会有专门指定的专业人员随时提供咨询和帮助,必要时会亲赴现场。如果改建资金不够,亦会有专门的部门为改建者申请专项无息贷款。

狄的家里共有三处老宅,除了“海峡”,一栋正在修缮,一栋等待修缮。他的想法是,曾祖父风格的一栋,祖父风格的一栋,父亲风格的一栋。对他来说,不光是为了出租,也是为了家族记忆的延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城发展得再快都不要紧,我的孙辈仍然可以随时知道爷爷的爷爷是怎么生活的”。

回国后,我跟一些去过乔治镇的同行朋友聊天,都感叹于最原汁原味的20世纪初中国华南小镇竟然被这样精心地保存在国外,而国内的华南地区,哪怕是乡野小镇,早已是高楼林立、面目全非。

成县支教纪行 篇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少时学过的诗句固定在我的印象中,对西部有一种莫名的期待。得益于北京西部阳光的帮助,梦想得以成真——我要随青州市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协会到甘肃陇南成县志愿服务三天!

蛇年伊始,我们三十多人汇集于青州市火车站整装待发,统一的红上装给初春带来勃勃生机,一行人犹如一条红色的彩带列队行进,引来路人关注的目光。我心中升腾起一股热流,此时此刻,我真正体验到了一个志愿者的光荣感。20个小时后,火车到达天水,志愿者们站成三排,发自内心的铿锵口号响彻在天水广场:“东部西部,共同进步!甘肃,我们来啦!”我们蓬勃的朝气引来了路人热烈掌声。

小城春意浓

次日醒来,窗外一片黑暗,轻轻地推开门,迎面一股清新的空气,我深吸一口,一股透心的清凉沁人心脾,好一个陇上天堂!

天上飘着蒙蒙细雨,马路上静悄悄的,小城被一片宁静笼罩着。突然对面传来了几声轻轻的咳嗽,伴随着欢快的手机乐曲,脚步声渐近,原来是一位晨练的老者,他精神矍铄,步伐矫健,我们相对一笑,擦肩而过。如果不是亲身来到这里,我很难想象在遥远的西北,还有这样一个生机盎然的小城,很难相信经历过大地震之后的人们,生活会是这样的安逸。马路上的人渐渐多起来,三三两两的人开始加入到晨练的队伍当中。勤劳的清洁工一边打扫着路面一边唠着家常,笑声让人品味到了欢乐和满足。

西部教师好样的

主题活动“班主任培训”开始了,我的开场白简单明了:“老师们,我们今天的培训不记笔记,不写体会,培训内容只有一个一痛痛快快地玩!”很多老师带着诧异的表情看着我,他们似乎不太相信我们能调动一群成年人放开玩。

“破冰游戏”让有些老师额头现出晶莹的汗珠,他们大都放开了。接下来的“个性名片制作”让一群成年人似乎回到了童年。“解读环节”让大家的童心完全被释放出来,老师们有的语气凝重,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天真烂漫,有的把自己都笑弯了腰,欢快的气氛让大家完全进入状态。设计队徽、队旗、口号的活动开始了,大家纷纷出谋划策,各种个性十足的队名出来了,各种响亮的口号拟好了,各种寓意十足的队徽画好了,各队的发言人拿出浑身的解数,略带招摇又信心满满地夸赞起自己的设计方案。“阳光天使队”用两只有力的大手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嫩苗,嫩苗之上托举的是一轮正在冉冉升起的太阳,他们的口号是:“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责无旁贷。”“托阳队”的创意更加新颖,他们在一轮红日下加上一个杠杆,杠杆把太阳高高撬起,他们的口号是:“为了太阳的升起,我们愿做支点。”

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可敬的老师都心有灵犀地把学生看作心中的太阳,把自己看作辅助太阳升起的力量,谁说我们成县的老师缺乏创新?谁说我们成县的老师职业倦怠?他们内心都充满了能量,他们甘愿把自己的满腔能量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成县的老师们,你们是好样的!我甚至可以这样说,成县的老师水平是最高的,成县的老师工作热情是最高的,今天的活动,帮他们找回了自我,认识了自我,坚定了自我,悦纳了自我。一个对自我充满信心的老师,对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学生必会全力以赴。

意外插曲

按照预案,第二天的活动主题是“沟通合作”,就在我们准备进行主题活动的时候,西部阳光的赵老师通知我:“3点钟请所有的学员到楼下操场集合,拍一张合影。”我的脑中突然灵光一现:这些老师都是班主任,他们一再问我班级管理的诀窍,我何不用这个机会演示一下?我把学员们聚拢在一起,形成统一意见:我们班排成整齐的队列,喊着震天的号子下楼整队,大家带着一股激情排成两列纵队走出教室,口号声震耳欲聋。成县教育局的杨副局长听了后乐得合不拢嘴,他被自己部下的青春气息征服了,向我们竖起大拇指。

操场上,歌声吼起来了,西北的汉子、婆姨用吼秦腔的气势吼出心中的激情。操场沸腾了,口号震天响:“西部阳光,思行学堂,我参与,我快乐!”犹如一锅沸腾的开水,给人以气势,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振奋。不难想象这些受到感染的老师们以后教学中心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难想象他们学生眼中的惊喜。

相亲相爱一家人

三天的相处,我们与成县的老师们已经建立了很深的感情,相聚时难别亦难,为了让我们的分离减少一点离愁和泪眼,我呼吁老师们要带着微笑,用拥抱对待这次分离,我们的离别可以有眼泪,但不应该有悲伤,只要心中牢记这二天美好的回忆,只要互相牢记对方的脸庞,分离也会成为一种美,今日的分离预示着下次的相聚,我们应该面对美好的未来,而不应该箍囿于现在的别离

分离时刻到来了!大家在拥抱中品味着幸福,高潮时刻到来了!60位老师围成的圆圈中,大家互相蹲坐在后一位老师的膝盖上,在震天的号子声中移动了10多分钟,那一刻,我们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那一刻,我们的热情互相传递给对方;那一刻,东部、西部的教师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原来培训可以是在玩中、快.乐中感悟和学习的,两位山东老师组织的活动不但精彩而且很有意义。昨天,内向的我也积极参加了交流和朗读。今天我早早地到了教室,在“风中劲草”活动中,刚开始的紧张,随着第一双手把我托起就随之不怕了,而且觉得很舒服、很惬意,原来相信别人也可以.是一种享受。“盲行”活动中,我和同伴的相互扶持让我明白,在教学中我可以帮助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帮助我,或让学生相互帮助,这是一种快乐。最让我感动的是两位老师的坚持和智慧,一句鼓励的话让一个班级互不认识的60位老师团结在一起,感谢“西部阳光”,感谢山东的培训老师。

(一位学员在《快乐的一天,收获的一天》培训结束后的心得)

培训刚刚开始的第一天,说实话有点儿不愿来,但经过一天的活动下来,我感到身心愉悦。带着一份美好_的期待晨起,走向培训班的脚步是轻快、跳动的,踏进教室看见的便是两位培训老师和几十位同仁的笑脸,-一天的欢快旅程开启了。

“盲行”让我们体味到信任的力量,体验了身为盲人的感受,也深深体验到带给我幸福与安宁感的拐棍的导引,信任就是彼此的双手紧握的一刹那!“拼图”让我们学会了团结,学会了沟通、坚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期待——明天。

(一位学员在《享受快乐》培训结束后的心得)

刚接到培训通知的时候有点抱怨,真不想参加这个培训,虽然我刚上班一年多,但这几个寒暑假没有一个无培训的!培训给我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带着极不情愿的情绪,我参加了这次的培训。

但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这次的培训没有往常培训的枯燥无味,更多的是有着笑声和欢快声,这可谓是欢声笑语。每个学员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那个笑容纯真的孩童时代。

在无尽的乐趣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学会了赞美自己、赞美别人,相信自己、相信别人…

昨天下午我接到了我们一起来参加培训的老同学的电话,他在电话中激动地说:“这样的培训要是有一年的时间,我也乐意培训一年。”哈哈,看来这次的培训不仅使我感受到了快乐,所有的学员都是如此。

(一位学员在《出人意料》培训结束后的心得)

今天的培训主要以“信任”为主题,在这个活动中,我切实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尤为重要,她可以给予他人自信。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简单的拥抱,它可以让人觉得有一股暖流注入自己的心田,让人信心倍增,让人心潮澎湃,我想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当中,那么我们的学生定会把学习当成乐趣,把老师当成朋友,从而真正达到乐教乐学。总之,今天的感悟我觉得三言两语还真道不出我的真情实感,信任可以给人力量,信任可以筑起爱的桥梁,信任可以让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长江沿岸田野纪行》 篇4

策划和编导:庄孔韶

拍摄:傅鸣

拍摄时间:1997年

制作时间:1998年(2005年改编版)

人类学调研小组:庄孔韶傅鸣吴东颍蔡盛和陈长平潘守永 刘明新

改编版编辑:庄孔韶傅鸣田艳李晋杨玲

影片长度:31分钟

内容简介:

1997年3月,由庄孔韶教授带领的教学研究小组来到长江中游沿岸的土家族地区做人类学调查,目的是建立人类学书本知识和田野现场之间的联系,以及寻找有价值的调研切人点,以实现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可能性。《长江沿岸田野纪行》就是根据此次调查所做的全程同步的影视教学记录。现在重新剪辑后,转而用于今日的大学课堂,旨在方便那些准备进入田野地点的人类学学生,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引发他们思考理论与调研现场实现学术对接的契机,并进一步转换成他们自身田野工作的思考。

教学研究小组在田野调查中注意到人类学的研究兴趣所在:如干栏、天井四合院建筑的平面配置,以及聚族而居的古老街区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计方式,如大巴山的小农家庭和连接长江沿岸的水运经济;家庭作坊的商业运作;手工艺的古今传承证据。其他属于非物质文化的盛大丧礼和三种相关的打丧鼓习俗均进入人类学的视野之中,其中关于地方族群对生死观的看法和热爱生命的舞蹈等地方民俗受到不寻常的重视。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由地方学者导引,注意到耐人寻味的“兴山三度音体系”民歌。这种古朴、粗放的山歌音调很奇特,难以记谱,但和考古发掘的曾侯乙编钟,以及土家族民间乐器“咚咚喹”关联紧密。而且,依据另一线索获知:今日福建永安县丰田村的“大腔戏”,与此音调相关的地方戏是北宋时随江陵一带的移民带去的。这样,同三度音体系紧密联系的地方山歌、乐器、戏曲和音乐等的内涵如果纳入历史的线索,显然和区域与族群、移民文化相关,成为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跨学科研究主题。

湖北考古队发掘的一处明代砖室墓墓主和墓志与地面上左近的当今聚族村落的大姓姓氏一致,引起人类学联合考古学家、分子生物学家联合设计课题的兴趣,他们尝试对该遗址的墓葬遗骨取样做生物遗传学的分析,并与当地同姓和异姓的居民的血液样本进行对比,这种DNA的分析方式为判断古今姓氏谱系、宗姓(含移民和匿户等)是否相关提供证据,成为此次田野调查期间又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型跨学科研究主题。

关于众人皆知的白帝城,其历史性含义在历史学家和地方土家族学者那里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一个涉及有案可查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公孙述,而另一个涉及从古而今的巴人神明——白虎廪君,反映了不同的人们对往昔的传奇记忆、对各种文献内容的选择,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场景和族群情感的巨大差异,这也是一个我们在田野出发之前始料未及的地方族群观察与文化诠释的明显切入点。

西雅图纪行(上) 篇5

当然, 也是因为受《西雅图夜未眠》吸引, 已经很久不看国产片的我去影院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 由此, 在发出了两个时代、两个国家对于婚姻与情感诠释的感叹的同时, 最由衷的感叹是国人的讨巧, 将曾经名噪一时的《西雅图夜未眠》很巧妙地植入到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中, 符号化的城市不仅赢得了当今年轻人的票房, 也赢得了我们这些上世纪文艺青年的票房, 其中的优劣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不菲的票房价值确实不争的事实。而回想在设计此次美国之行时, 其实都有着对西雅图的一种期盼与迷恋。

1

5月9号16时20分, 坐上了飞往西雅图的飞机, 到达时间是次日当地时间12时05分。西雅图与北京的时差是慢15个小时, 屈指一算, 至少是12个小时的长途飞行。

长途飞行的确有些累, 不过, 感谢我的同座———身边的一个马上就80岁的老头给我的激励与鼓舞。

老头不多的头发花白而富于光泽, 且梳理的整整齐齐, 着蓝格子长袖衬衣, 虽然看得出是假牙, 但整齐而明亮, 像带着学者做派的一个绅士。更让人叫好的是, 他声如洪钟, 笑声朗朗, 毫无倦态, 能够用一口英语与乘务员对话, 有着学贯中西、知识广博的范儿。由此相信这老人退休前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果然是个人物, 曾经是一位工程机械专家。

随着与老人聊天的深入, 得知他自从老伴过世后经常这样独自往返北京与西雅图, 而且到了西雅图之后还要转机三小时到圣地亚哥———美国的另外一个城市, 也是他女儿一家的居住地。

聊得正酣之时, 乘务员过来对老头确认下飞机时的轮椅服务。我惊呆了, 真是老年人的偶像级别啊, 腿脚不方便还独自国际旅行。老人随后告知, 他只是腿脚没有什么力气, 不是功能性的毛病。事后得知, 老人还是一个老年人合唱团的手风琴手, 也是老年大学的书法教师, 真是文理兼修, 琴棋书画, 样样在行。

我想, 这一趟至西雅图的航程, 会一直有记忆, 是这个老人用自己的健康与魅力书写了老年生活的传奇。

下飞机时, 老人坐在座位上说等所有人走了之后才起身, 自己腿脚不快, 不要耽误大家的行程了。

在机舱口, 看到了乘务人员推着的轮椅, 我想, 其中有一个就属于手风琴老头, 腿脚乏力的他, 能够如此自由自在的、快乐的、甚至是游刃有余的旅行, 让我感喟至深。不由得回回头, 仿佛要再看一次老人阳光一般的笑容;也由此, 不自觉地挥了挥手, 在心里, 祝福他下一程的旅途自在, 今后的日子也如之前一样的精彩!

2

走出机场, 是当地时间下午一点多, 此时, 丝丝小雨飘撒着, 天空有些阴沉, 但空气里似乎有一种润滑剂, 一下子就让疲惫不堪的身子润滑起来了, 一下子就让我们领略了这“雨城”的魅力。一边咔嚓咔嚓拍着机场的外景, 一边喃喃着“美国, 我来了, 西雅图, 我来了”。

来接我们的导游小辛, 是一个毕业于华盛顿大学的中国年轻人。“美国就是一个大乡村”, 这是小辛对我们这些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说的第一句话。的确, 与中国随处可见的鳞次栉比的广厦, 西雅图好像少了这样的气派, 但一路行驶过去, 流畅的道路与不远处葱绿的树木和波光点点的湖泊, 让我们感受到了西雅图的不凡。

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部最大的城市, 毗邻太平洋, 与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接壤。海洋性气候导致阴雨天数累计长达9个月, 但那些雨也多是浪漫如许的间歇性的小雨或毛毛雨, 原来是山脉的环抱使西雅图少去了暴风雨, 由此, 即使是雨城, 雨中执伞的人除了我等这样的旅客, 很是少见。又由于这些丝丝小雨的滋润, 使西雅图还有“翡翠之城”“常绿之城”的美誉。即使是在冬天, 不仅小草泛绿, 还绿的更欢。

导游告知, 如果小草泛黄, 就是春天到了, 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西雅图海拔很低却有古老的冰川、活跃的火山和终年积雪的山峰;而整个城市被几近原始的森林所覆盖, 众多的湖泊与河道又错落地隐藏其中。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架构, 造就着如春的四季;葱郁的树木、青葱的草地, 河流的波光与飘来飘去的雨, 成就了西雅图天然的温馨与闲适, 成为了随时在制造浪漫与邂逅的一方水土。于是, 难怪会有《西雅图夜未眠》, 难怪会有《北京遇上西雅图》。

但是, 如果仅仅说西雅图就是闲适与浪漫的代名词, 那就错了, 西雅图有着全美最多、最发达的计算机公司, 微软, 比尔盖茨, 以及世界最大的飞机制造厂家波音公司, 其赫赫的名声衬托着西雅图的富庶和家大业大。

3

很快, 我们就到达了西雅图的地标———1962年为世博会而建的太空针塔所在地。有这样的说法———到西雅图不到太空针塔, 就像到巴黎不去埃菲尔铁塔。实际上, 这应该是夸张之词, 太空针塔无论造型还是高度并不突出, 不过, 应该仅仅只是地标上的意义而已。

位于西雅图市中心的太空针塔, 矗立在一片芳草地之中, 有着520英尺高的瞭望台和旋转餐厅, 如果登上它, 可以360度的观看西雅图的全景。但我们没有登塔, 只是在塔底进行了仰望。其实也是遗憾哦, 试想, 粼粼的波光闪耀在葱郁的森林之间, 加上依湖而建的各色建筑, 以及远处那皑皑的雪山, 在蓝天白云之下, 应该是一颗怎么样的翡翠啊。

虽然没有登塔, 但太空针塔的芳草地里还有一些很惹眼的、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铁皮建筑, 大家就在其中摆姿势拍照。囿于规定了时间以及语言的障碍, 大家都没有远走, 都只是在塔周边走了走。其实稍微远一点的周边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民间和艺术的建筑, 但由于小辛没有提及, 我们也就只是懵懵懂懂地撒了一下欢而已。

在芳草地的一隅, 发现了一个有些怪异的、巨大的、电车还在其中穿行而过的铁的建筑, 我们有些蹑手蹑脚地走进去, 原来这是一个重金属音乐厅, 是西雅图年轻人的狂欢之所。在接待厅里的一个类似于国王座椅上, 我戴上了皇冠, 挥舞着宝剑, 留了一张张牙舞爪的影, 也算是放纵了一回吧。

4

之前就听说, 西雅图是咖啡迷的天堂, 仅星巴克就有150家店面, 还不说其他的林林总总的咖啡店铺。而我们下一个景点就是派克市场, 星巴克咖啡的第一家店就坐落在这里。对我这样一个咖啡控的人来说, 到派克市场去这个第一家店铺, 买一个最早的那一版咖啡杯, 就成为了一个愿望。

因为位于市中心, 似乎没有堵车的记忆, 我们也是很快地到达了派克市场。难怪这个派克市场一直都被评价为西雅图最具有人气的地方的, 不说那湖水四绕、船桅林立的外围, 那些富于各种风情的街铺、餐馆、咖啡屋, 和近乎自然形态的街道与满街流动的世界各地的游客, 只一眼就会有一种沉醉感。

历史要追溯到1907年, 当年的农夫、渔夫们在这里自发形成了一个买卖之地。1970年, 因为市政规划想拆除, 市民联合起来反对, 听从民意的政府, 在投票表决之中, 让派克市场在原地得以重新翻修。为支持翻修, 市民们还为此发起了捐款活动, 地面上的金属砖上就能够找到捐款者的名字。这样看起来, 如果不是尊重民意, 不是民意的胜利, 西雅图的风情应该少很多的历史的温暖感。

诞生于1912年的星巴克第一家店的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 应该都是如我一样, 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的星巴克粉丝吧。里面也没有座位, 都是即买即喝即走。其实, 明眼人才能够注意到, 这个星巴克的店徽与全世界其他的星巴克是有区别的, 那就是, 它是唯一使用棕色的美人鱼店徽的店, 其它的都是绿色。

走过这一趟后, 如果让我推荐西雅图, 只能推荐一个景点的话, 我想那一定是派克市场。而在《西雅图未眠夜》中, 最欢乐的一段也是取景在这里。

穿梭在具有世界各地风情的餐馆、街铺之中, 感受飘溢着芳香的整桶鲜花、色彩斑斓的果蔬, 流连于别致的手工干酪摊位、葡萄酒店铺、二手书店, 饰物店、服装店 (甚至还有旗袍) 以及众多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餐馆之间, 那种赏心悦目着实让人舒服。在负一层的古董店里, 有很多有意思的勋章和明信片, 还有很多有才华的世界各地的艺人在这里卖自己的作品。总之, 在这里, 随时都是那种眼睛一亮的诱人, 随时可以发现的出乎意料的商品, 让人感叹生活怎么可以如此丰沛而斑斓呢?

在逛市场的途中, 听到了一个中国女生在那里对同伴指指点点地说, 这里, 是三毛写过的地方。回来后, 读三毛的作品, 方知1986年, 三毛就在西雅图社区大学里学习英文, 经常光顾这个派克市场。在《阿富汗人哈敏妻子的项链》一文里, 三毛这样写道:市场就在码头的对街, 上百家各色各样不同的摊位和商店挤在一起, 逛上一天都不会厌。光凭着这个市场, 西雅图的可游性就高出洛杉矶太多。

李京“纪行诸诗”述略 篇6

关键词:李京,纪行诸诗,地域,政治情怀,羁旅

一、李京及其创作

李京,字景山,生卒年不详,河间(今属河北)人。自号鸠巢,故其诗总题曰《鸠巢漫稿》。其生平事迹略见于虞集《李景山诗集序》,称其“蚤岁即起家,掌故枢府;不数年遂掌其幕。方骤用而遽坐废,盖五年;而后宣慰云南,三年而报使移病归乡里”[1]106。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李京于“大德五年(1301)春,由枢庭宣慰乌蛮,寻升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配虎符,兼管军万户。时其地隶云南行省”[2]38,他在云南的三年,正值缅甸掸族三兄弟废缅王自立,元朝政府应缅王请求,派云南行省平章薛超兀儿率兵围掸族三兄弟于木连城。李京在《云南志略自序》中称其在云南期间,“比到任,值缅事无成”[1]66,在被任命措办军储事期间,他足迹几遍云南各地,“山川地理、土产、风俗,颇得其详”[1]66,依据见闻,李京撰写《云南志略》四卷,进呈朝廷。至大二年(1309),李京以吏部侍郎奉使安南。

李京《云南志略》是元代建立云南行省后的第一部云南省志,为明代云南诸方志之所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今所传者仅《说郛》节录的《云南总叙》及《诸夷风俗》二篇,原书大部分内容已经散佚。王叔武《云南志略辑校》自群书中辑出若干佚文。其诗歌创作,据虞集《李景山诗集序》记载:“为诗几数百篇,而云南诸作尤为世所传颂。”[1]106可知其诗歌创作应有一定数量,且宦游云南之作在当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可惜均已散佚。王叔武《云南志略辑校》自《永乐大典》、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嘉靖《大理府志》等辑出“纪行诸诗”十六首。这十六首诗作虽只片鳞只羽,难窥其诗歌全貌,但与《云南志略》存篇并读,对于了解李京本人和元代云南行省辖境的山川形胜、民族风物有一定的价值。

《云南志略辑校》辑出的“纪行诸诗”十六首诗为:《留别都城诸公》《过安西遇礼部主事郭文卿携歌饯行》《过七星关》《过牂柯江》《初到滇池》《行次乌蒙》(二首)《过金沙江》《越巂元日》《雪山歌》《元日大理》《点苍临眺》《天镜阁》《滇池重九》《翠盆叠崿》《瀑泉丸石》。杨福泉主编的《元代滇诗辑注》[3]对这十六首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注解,本文主要依据《元代滇诗辑注》,对这十六首诗进行梳理。

二、“纪行诸诗”的地域特色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蒙古兵从金沙江上游渡江南下,进入云南,灭了大理国,结束了云南长达五百年的南诏、大理地方性、民族性政权的统治。公元1273年,元朝建立云南行省,在云南实行与内地一致的统治政策。云南行省辖境相当今云南、四川西南部及贵州西部。1301年李京奉使宣慰乌蛮,其足迹遍布云南行省各地,在《云南志略自序》称自己宦滇之时“乌蛮、六诏、金齿、百夷,二年之间奔走几遍”[1]66,由于是亲身见闻,李京对云南地理风貌、山川形胜、土产风物都熟稔于心。

(一)风景名胜

云贵川一带风景名胜独具特色。尤其是云南地处天南,属高原地形,地貌奇特,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其山水风貌或雄伟奇丽,或清幽别致。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为诗人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尤其是那些巍峨壮观、气势磅礴的名山大川给内地入滇的李京以强烈震撼,因而留下了大量歌咏云南行省山光水色的作品。

从李京“纪行诸诗”十六首来看,涉及的山川名胜有:昆明双塔、点苍山、天镜阁、洱海、玉龙雪山、金沙江、翠盆水、瀑泉、七星关、牂柯江,等等。其地域跨越如今的云贵川三地。

如《点苍临眺》:“水绕青山山绕城,万家烟树一川明。鸟从云母屏中过,鱼在鲛人镜里行。翡翠罘罳笼海气,旃檀楼阁殷秋声。虎头妙墨龙眠手,百帧生绡画不成。”巍峨伟岸的苍山与旖旎秀美的洱海相辅相成,苍山如绿色玉屛,围绕着洱海西面。这一天然美景即便是妙手丹青也难显其胜景。

天镜阁,在洱海东岸。《天镜阁》诗云:“槛外千峰插海波,芙蓉双塔玉嵯峨。银山殿阁天中见,黑水帆樯镜里过。”

《雪山歌》写出了集险奇秀美于一身的玉龙雪山的绝妙:“丽江雪山天下绝,积雪堆琼几千叠。足盘厚地背摩天,横华真成两丘垤。平生爱作子长游,览胜探奇不少休。安得乘风凌绝顶,倒骑箕尾看神州。”万历《云南通志》卷四《地理志·丽江府·山川》“雪山”条曰:“在府西北二十余里,一名玉龙山,条冈百里,岿巍千峰,上插云霄,下临丽水(金沙江)山巅积雪,经夏不消,岩崖涧谷,清泉飞流,蒙氏异牟寻封为北岳。”[4]17《元代滇诗辑注》称:“此诗为流传至今的第一首咏颂丽江玉龙雪山的汉诗,李京因此被称为古今玉龙雪山第一知音。”[3]70

《翠盆叠崿》《瀑泉丸石》二诗写景细致入微,形象鲜明,颇具特色。《翠盆叠崿》写道:“谷响人言溪路长,溪源未到觉泉香。三盆叠落净于拭,崖根泻玉迸成浆。潭心丽石明翠羽,精英仿佛碧钗股。即非玉女洗头盆,且饮仙人石钟乳。”《瀑泉丸石》写道:“翠壁千寻挂玉泉,盆涡激石几千年。当时跃浪如龙马,砥砺磨砻变却圆。疋练卷将高五尺,须臾坠落潭花白。如今任远自推移,等闲占断蛟龙宅。”嘉靖《大理府志》卷二《胜览》“翠盆叠崿”条:“一名清碧溪,在马龙峰南,峪有三盆,涧水三叠,盆中水清石丽,翠碧交加。”“瀑泉丸石”条:“在帝释山之南,涧曰梅溪,夏秋瀑布下有盆涡,盆中有一激石,其大如马,水激石跳,铿鍧如雷。”[5]

七星关,位于今贵州省毕节县西南37公里七星关河东岸。相传诸葛亮征南中班师,途经此地,连夜渡河,燃篝火七堆,如七星照耀,故名。经七星关下的道路是元代由四川省永宁路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之一,称“蜀滇要冲”。李京《过七星关》“两岸斩壁连天起,一水漂花出洞流”勾画了伏流穿山而出,水急流湍,激起水沫如花的壮观景象。

(二)民风民俗

云南行省不仅具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而且少数民族众多,民风民俗多彩纷呈,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不同的民风民俗。民俗作为文化的一种表征,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李京宦游云南期间,对西南地区的人情风物知之甚悉。

《行次乌蒙》写道:“巴塞逾荒服,穷愁寄不毛。云生岚气重,月白瘴烟高。风土人情异,关山马足劳。”《初到滇池》写道:“未谙习俗人争笑,乍听侏离我亦惊。”李京初到云南,宣慰乌蛮,寻升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乌撒乌蒙宣慰司治所今贵州省咸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李京写出了乌蒙一带的“岚气重”“瘴烟高”,突出这一地区的荒凉、贫穷,是不毛之地,感叹这里的“风土人情异”。《初到滇池》也写了自己的“未谙习俗”,初听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感到吃惊的状态。人们常言“风情他乡别”,对于异乡人而言,多民族地区的风土民情带给诗人颇多触动。虽说“纪行诸诗”并未展现具体的民族风情,但其《云南志略》存篇《诸夷风俗》记载了当时云南土著民族白人、罗罗(乌蛮)、金齿百夷、末些蛮、土獠蛮、野蛮、蒲蛮的居住区域分布、历史渊源,对这些民族的生活状况、风俗、服饰等有比较详尽的叙述。从这些记录亦能看出对民族地区奇异风物和各民族融合交流的描写。

三、“纪行诸诗”的政治情怀

作为朝廷大臣,在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中还是能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政治情怀。在“纪行诸诗”中,《过金沙江》一首尤为突出,诗云:

雨中夜过金沙江,五月渡泸即此地。两崖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里。三月头,九月尾,烟瘴拍天如雾起。我行适当六月末,王事役人安敢避?来从滇池至越巂,畏途一千三百里。干戈浩荡豺虎穴,昼不遑宁夜无寐。忆昔先帝征南日,箪食壶浆竟臣妾。抚之以宽来以德,五十馀年为乐国。一朝贼臣肆胸臆,生事邀功作边隙。可怜三十七部民,鱼肉岂能分玉石。君不见,南召安危在一人,莫道今无赛典赤。

这首诗是李京从昆明到西昌,途经金沙江所作。一路行来,诗人不仅经历了山水之险,还感受到了人为祸患。越巂,指元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治所今四川省西昌市),其地西汉为越巂郡,唐代为剑南道巂州。《云南志略》佚文有记载:“从滇池至越巂,道经金沙江,计程一千三百里。”[1]98虽然道路险阻,烟瘴重重,一路劳顿辛苦,但诗人并未更多抒写身世感慨,却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诗的后半部写出了诗人的感触:一是先帝征南,以仁义之师实现国家的统一,朝廷对云南采取以宽安抚,以德为治的政策,全境安定和乐;二是近期有地方官员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制造边隙,结果伤了国家,也害了这里的“三十七部民”,此处指云南行省左丞相刘,于大德四年出兵征讨西南夷之“八百媳妇国”,征募兵饷,引起边境动荡,导致有些地方发生骚乱。三是希望朝廷能派遣像赛典赤赡思丁这样的良臣来治理这归附不久的边地。诗中彰显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三十七部民,指云南全境。《元史·地理四》云:“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馀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6]1457赛典赤,赛典赤赡思丁。《元史》记载:“帝谓赛典赤曰:‘云南朕尝亲临,比因委任失宜,使远人不安,欲选谨厚者抚治之,无如卿者。’赛典赤受命,还朝,即访求知云南地理者,画其山川城郭、驿舍军屯、夷险远近为图以进,帝大悦,遂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6]3064赛典赤居云南六年,治政有方,政绩颇显,得民拥戴。元世祖忽必烈思其治滇政德兼备,“诏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6]3066。

元世祖亲征云南,建立了不世之功,对于李京这样的朝廷大员,在诗中歌颂国家统一,彰显功业意识,赞美功臣名将,表达自己的忠心与厚望也在情理之中。在《越巂元日》有“三岛楼台龙虎气,五云丝竹凤鸾音。普天率土皆臣妾,航海梯山总临照。”歌颂天子威仪,赞美天子有如日月,恩光普照,天下之民无不是圣天子臣仆的表白。

读李京《云南志略》存篇《云南总序》可看出李京对人物和史事的评价较公允,其“国朝平云南”一节,简略地记叙了元世祖忽必烈及大将兀良吉歹平定云南的过程,高度赞颂了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的善政:“甲寅春,大驾东还,命大将兀良吉歹专行征伐,三十七部及金齿、交趾举皆内附,云南悉平。……迨至至元甲戌,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下车之日,立州县,均赋役;兴水利,置屯田;擢廉能,黜汙滥;明赏罚,恤孤贫。秉政六年,民情丕变,旧政一新,而民不知扰。”[1]83李京认为云南的安宁和动乱,都与治理云南的官员有关“所任得人,则乞怜效顺;任所非人,则相率以叛。”[1]84其见解与认识独到,很有政治眼界光。

四、“纪行诸诗”的羁旅之情

李京宣慰乌蛮,对于朝廷官员的责任,能勉力为之,有施展政治抱负的意志。但不可否认,元代的云南地处偏远,发展水平不及内地,加之仕宦必多感慨,因而在宦游云南期间,李京既能感受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好奇于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同时远离家乡,来到蛮荒之地的忧心也时时相伴。因此有羁旅流离之感,去国怀乡之情也在所难免。在其“纪行诸诗”十六首中,流露出离乡之悲,思归之叹的数量过半。

《留别都城诸公》:“长林丰草空相忆,瘴雨蛮烟苦见招。”李京离京之时已露出离别的伤感及对边地瘴蛮的隐忧。

《行次乌蒙》其一:“羁怀类惊鹊,远树不成栖。”其二:“故园何日到?三叹首频搔。”羁旅之情一唱三叹。

《过七星关》:“七星关上一回头,遥望乡关路阻修。”思乡之情难以自已。

《过牂柯江》:“归欤何日是真归?惭愧山林与愿违。垂老八千馀里谪,回头四十九年非。”虽是到云南做官但心理上有遭贬谪之感,隐隐露出归老田园之意。

《滇池重九》:“终老柴桑聊自使,三年瘴海未全贫。不须更上高城望,野树寒鸦恨更新。”重阳佳节,登高望远思乡思亲尤为浓烈。《越巂元日》:“鸡人唱罢晓沉沉,仙仗遥分翠殿深。三岛楼台龙虎气,五云丝竹凤鸾音。普天率土皆臣妾,航海梯山总临照。今日南荒瞻北阙,不胜惆怅泪沾襟。”李京身在西昌心怀北阙,时逢年节,感叹自己在遥远的南方边陲,仰望大都,不能亲睹圣颜,感伤落泪。

《元日大理》:“马华国里逢冬至,点苍山下见新年。饮水嚼蘖将谁诉?断梗飞蓬自可怜。洱水北来明似镜,神州东望远如天。明年此日知何处?醉捻寒梅一泫然。”元日只能独在异乡,有“断梗飞蓬”的自叹,手捻寒梅不禁徒生伤感。

李京同时代著名文士袁桷评其诗:“质而不倨,绮而不逾,袭众芳之英,融寄于穷厓绝域之地。”(《李景山〈鸠巢篇〉后序》[7]242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评李京诗:“虽能悲宕动人,察其意则能深省顺处,无怨尤忿厉之气,……有以见其所存者,庶几不谬于古人矣。”(《李景山诗序》)[1]106-107又说:“至读其纪行诸诗,必有悲其立志者矣。”(《云南志略序》)[1]62由此可见李京诗歌是得到同时代文人认可的。十六首“纪行诸诗”,对于了解李京,了解元代诗歌,了解元代云南行省的山川形貌、风物景观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松年撰,李京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2]陈文,李春龙,刘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3]杨福泉,主编.2012中国西南文化研究·元代滇诗辑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4]李元阳,刘景毛等点校.万历云南通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5]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M].上海图书馆藏影印本.

[6]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游玄德道长出访意大利纪行 篇7

在罗马卡丽雅利大学演讲

5月中旬,游玄德道长分别到罗马大学、卡丽雅利大学作《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演讲。游道长在演讲中深刻阐述了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内涵,以及道教文化对政治、经济、建筑、艺术、医药、军事、武功、养生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其归结点在于道教倡导以仁德治国,对经济则以平衡发展为要,对养生则强调安神养气,中医药则更多的引用道家阴阳辩证的哲学思想,可以说道教文化是朴素的辩证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源泉。尊道贵德、道教文化,为人类寻求真理,学会做人做事,打开了一个光明之门。道教文化源于东方中国,但它的智慧和福祉却是人类共享的。

在这两所大学,学生们都把游道长作为明星追捧,每个学生胸前都挂着印有游道长相片的胸卡,游道长的精彩演讲深深折服了他们。

这次传统功夫锦标赛在意大利撒丁岛省首府卡丽雅利市举行。游玄德道长担任组委会名誉主席和冠军颁奖嘉宾。会场上随处可见印有游玄德道长图像的意大利传统功夫锦标赛宣传画,大型赛场背景屏幕挂着游道长和他的意大利弟子游理太的巨幅练功照。开幕式上,游玄德道长简要介绍了中国功夫及武当武术之精义,对意大利的道家养生及武当功夫发展形势大加赞赏,并表示愿意派更多的武当弟子到意大利教学,进一步满足欧美武术组织学习武当功夫的愿望。

本次锦标赛团体冠军是由意大利武当洋弟子游理太领导的“中国武术学堂”夺得。今年60岁的游理太是意大利人,如今已在罗马、米兰、佛罗伦萨、西西里岛等地开办了1 1所武当武术馆,直接传授弟子达2000多人。在这些弟子的影响下,武当武术又从意大利传到瑞士和西班牙。

“龙之夜”欢迎晚会

提起文明古国意大利,人们立刻会联想到历史上煊赫一时的罗马帝国,想到但丁、达·芬奇、拉斐尔、伽利略等文化与科学巨匠对人类文化的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今天,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文化使者游玄德道长的到访,晚会主办方非常重视。他们知道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所以他们策划了一场欢迎游玄德道长来访的晚会,起名为“龙之夜”。

晚会在撒丁岛省会卡丽雅利市大剧院举行,意大利著名节目主持人主持。开幕式是学习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他们把游道长请到舞台中央落座在一把龙椅上,每个节目表演前,演员先向游道长行三叩九拜之礼,然后再开始表演。整台晚会在欢快、热烈、祥和的气氛中演出了两个多小时,既有传统的东方文化功夫演示,又有古典罗马帝国的音乐欣赏,堪称一台中西文化艺术相融的盛典。

游道长在晚会上致答谢词,他说:“道教文化,武当功夫,源于中国,却属于世界,但愿能为意大利,为欧洲带来吉祥、快乐和健康。”

西方人的向往

访问期间,意大利塞拉公爵、武警总队罗伯司令、撒丁岛省卡博拉奇省长都分别邀请游玄德大师一行到官邸作客,用丰盛的大宴招待这位来自东方的道长。特别是年逾八旬的塞拉公爵,在他位于地中海的古城堡里举办了丰盛的晚宴,接待游玄德道长一行,亲自为游道长煮咖啡,他称赞游道长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亲善大使,是让世界尊崇的东方圣人。罗伯将军说:“我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一定让她去中国看看,我退休后要去的第一个国家就是中国。”

游道长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阐述了世界大同、天地和谐、人类健康的道德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用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分析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和解决困惑的方法。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人类探求真理的智慧所在。

讲学访问是短暂的,但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无限的。随着游道长的成功出访,道教文化和武当功夫必将在意大利掀起一股文化热潮。

在出访意大利的第三天,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把游玄德道长请到首都罗马,作现场专访。

意大利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首先介绍了游玄德道长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以及对武当武术的发展所作的贡献。访谈围绕着道教的哲学思想及文化内涵进行阐发,游道长口若悬河,对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非常精妙。

中国纪行 篇8

文笔镇位于“鸡鸣三省”的河曲县西北隅,北面、西面与内蒙古、陕西隔黄河相望,东与楼子营镇为邻,南与巡镇镇接壤,是河曲县委和县政府所在地。

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个美丽的城镇。

夯实基层党建工作,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2014年文笔镇 紧紧围绕 县委“1266”工作思路,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为己任,以强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根本,以“基层组织提升年”为契机,抓好村党组织五星级管理这个重点,打造了星级党组织,重点整顿了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面开展了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以“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是渎职,抓不好是失职”为理念,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努力通过激浊扬清、革弊立新,不断净化全镇的政治生态,圆满完成了“征迁惠民工程、兴产富民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党建提升工程和廉政亲民工程”这五大惠民工程。

按期完成市政征迁任务,各项经济指标均有增长

文笔镇在征用土地方面的矛盾相当突出。首先是县政府用地需要与村民划拨宅基难、村集体用地之间的矛盾。其二是村民对征地补偿款额的期望值很高。但经过镇村两级共同努力,县政府下达的征地任务全部圆满完成,保障了“65332”市政重点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

县政府去年给文笔镇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是9亿元,实际完成9.12亿元;区域内生产总值完成15.472亿元,同比增长16.3%;农村经济社会总收入完成0.8亿元,同比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6042元,同比增长21%。

高效设施农业有序推进,畜禽养殖初具规模

按照河曲县委、县政府“打造三大产业示范园、优化三大农业经济带”发展思路,文笔镇首先在南元村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移动大棚、日光温室大棚科技智能大棚、两个300立方大型沼气池、蔬菜保鲜冷藏库和3200平米交易区,完成了园区供热、硬化等配套建设项目,形成千余亩设施农业观光园区。以此为示范带动,在与唐家会形成一园两区模式基础上,将沿黄北起焦尾城南至船湾横跨5村集中连片规划,形成万亩设施高效农业版块。同时,在岱狱殿村建设了集约型舍饲养殖小区。

创新社会管理,常规工作全面完成

镇村两级党组织始终将信访维稳工作作为全局的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强化落实信访维稳工作“五包”责任制,形成横到边、纵到底、无盲点、无缝隙的网格式信访维稳格局。

计生工作各项计生指标任务按时间目标任务已超额完成。武装工作超额完成征兵任务;农保参保人数超任务7.6%,保费征缴超任务39%;新农合征缴工作参合率达95%以上;完成了农民市民低保、五保复审工作;完成了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社会综治方面,该镇根据新的形势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形成了“三三四四五五”民调工作法。

目前,2015年的工作已经陆续展开,河曲县文笔镇对此有着很清晰明确的规划:

深入推进学习讨论落实活动,走实群众路线

按照县委有关要求,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在文笔镇已经稳步展开。按照活动进度,全镇将继续深入推进活动,认真学习,深入讨论,狠抓落实,不继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严肃党风党纪,严格管理干部,力争使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这个问题分为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以设施化、精细式、观光型规划理念为指导,继续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建设。

第二是以“一村一品”的模块,大力提高传统保留优质作物的生产规模和效益。

第三是按照扶大户、建小区、集加散的模式,壮大山区畜禽舍饲养殖。继续通过村集体组织、个人筹资相结合形式,集中扶持大户建设规模化标准化舍饲养殖小区。

启动市场和物流建设工程,繁荣城镇工商经济

今年计划在唐家会村投资4060.2万元,建设建筑面积8000平米,具备农产品深加工、果蔬恒温冷藏、产品仓储流转、现场交易、办公服务五个功能区的蔬菜综合市场,力争在2015年7月份投入运营;完善南元村千亩设施农业观光园区;建成长城街北之农贸市场;在与唐家会村形成一园两区模式基础上,将沿黄北起焦尾城南至船湾横跨5村集中连片规划,形成万亩设施农业板块。

文笔镇上下对于未来的发展都充满着信心,他们相信,在全镇人民群策群力、担当作为的干事创业氛围下,文笔镇必将成为富裕和谐、开放文明、充满活力的县域首府、滨河明珠、宜居新城。

墨西哥纪行 篇9

很久很久以前,墨西哥人的祖先长期过着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生活。后来,他们勤劳、诚实的精神感动了神,神指引他们迁徙到一个有鹰、有蛇,又有仙人掌的地方去定居。并告诉他们,在那里将会得到温饱,将会生活得幸福和美好。按照神的指引,经过许多代人含辛茹苦、跋山涉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这块乐土,并且开始休养生息,繁衍后代。

这块乐土就是现在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墨西哥的国旗、国徽上缀有雄鹰衔蛇屹立在仙人掌上的图案,据说就是从这个神话来的。

墨西哥地处拉丁美洲西北部,5/6的国土是高原、山地,马德雷山脉在东、西、南三面环抱,中部是平坦的墨西哥高原。南马德雷山脉和高原之间为大断层。按照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美洲板块西移,太平洋板块直接俯冲直下,将美洲板块挤压、抬升,因此这里的地壳很不稳定,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经常性的地震也迫使这个国家重视研究防震措施,据说现在新建的大楼都已经达到抗八级地震的标准。

20世纪50年代,墨西哥的经济虽然已开始发展,但还落后。1978年,在发现几处大油田后,墨西哥政府制定了以石油工业为核心,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大借外债,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墨西哥的石油迅速起飞。现在,墨西哥每年的石油收入逾150亿美元,1981年人均收入达1700余美元,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墨西哥奇迹”。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位于海拔2259米的高原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口超过1500万,是世界第二大城市。从飞机上俯瞰墨西哥城,一望无垠,气势雄伟壮观。驱车驶入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耸立街心的独立纪念碑,在宽阔整齐的街道上疾驰的车流以及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人们的最初印象是:这里是新颖、现代化的都市。

新市区的不少建筑都是近二三十年来建成的。有些单行快车道两边可并行七辆汽车,中间是绿树成荫、碧草铺地的人行道。立交公路、环形大道和人行天桥比比皆是。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街道,有广场、喷水池、草坪、花坛镶嵌其间,马路两侧棕榈成行。耸立在街心路旁的各种纪念碑及各式雕塑,更增添了这个城市的艺术气氛。

每天,墨西哥的公路上飞驰着近300万辆各式汽车,这个数字比上海的自行车还要多几倍,因此这里也存在现代化城市的通病——交通拥挤,车祸频繁。尤其因汽车很少装排气过滤器,空气污染严重,不少行道树已被熏得枯死。墨西哥人担心私车泛滥将会毁灭这座美丽的城市,因此,这个国家已在规划发展地铁、公共汽车、电车和环城高速公路。在旅游区,还有双人电瓶车、敞篷马车等招徕游客。

墨西哥的公路四通八达,沥青路面平整,标志清晰易辨。环山建成的公路蜿蜒曲折,沿途山坡起伏,一丛丛千姿百态的仙人掌,形形色色的石壁、石笋,山坳里的弯弯清溪以及深不见底的水潭,间或闪过一两间茅屋,景色迷人。路旁小镇开设着海鲜馆、饮食店、杂货铺,房屋小巧别致,有的像卡通片上戴尖角帽的小丑,有的像火车头,有的像铁锚,也有的弯弯曲曲深入地下。室内陈设却大多考究大方,灯光和色彩搭配和谐,置身其间,会有一股恬静、舒适、安逸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墨西哥城的蓓卡里街,竖立着一座百余年前中国制造的时钟,它凝结着中国和墨西哥人民的友谊。

1910年,当时的中国政府派专人远涉重洋送去一座中国制造的时钟,庆祝墨西哥独立100周年。墨西哥人民十分珍视这份友谊,把这座钟竖立在闹市区的街头。

两国人民友好的历史还可追溯到更早。根据近代史学界通常的说法,大约在15000年前,墨西哥人的祖先就是从亚洲跨过白令海峡移民到那里的,他们的头发、鼻梁、眼眶和肤色都有相似之处。

十三四世纪是中墨贸易通商的全盛时期,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和一些生活用具等经过海路运往墨西哥。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他们所用的一些用具和中国的用具非常相像。

近年来,友好交往、文化交流就更多了。对中国的针灸医术,墨西哥人民是十分信服的。在中国图书展览时,他们踊跃抢购的就是有关针灸的书籍。前不久,一位墨西哥朋友到中国来商谈业务,因年老、长途旅行而引起失眠、耳鸣,在业务洽谈完毕,他要求在中国接受针灸治疗。这说明了中国针灸在墨西哥人心目中的地位。

墨西哥人十分好客,对中国人民更是友好。他们常常说,要尽量让中国朋友在墨西哥生活得愉快些。

问路,对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远方客人是难免的,而他们又总是热情、细致地为我们指点方向,使我们感到亲切、满意。一次,我向一位警察问路,他十分耐心、详细地回答我。当我道谢后,按他指点的方向走了不远,他又匆匆赶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走,不久,又跑来说应该朝什么方向走,连续反复了几次。当然,我们还是按照他最后一次的指点找到了要去的地方。

一天,当我们乘坐的出租车司机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后,他欣喜而又自豪地对我们说,他有一半中国血统。他告诉我们,他的父亲是墨西哥人,母亲是中国广东人。母亲在14岁时就随外祖母离开中国,虽然已经40余年了,但家里的一切陈设还是按中国式布置的。他说,在他这一代,甚至以后的几代都不会改变这种陈设。接着,他又加重语气说:“因为我们是有中国血统的哟!”

一位墨西哥朋友友好而又诚恳地邀我们到特奥蒂瓦坎地区观赏金字塔。他强调说,不论是墨西哥人,还是其他国家来的游客,只要到墨西哥城都应该到那里去。否则,失去这样的机会将会终身遗憾。

当然,墨西哥的金字塔不及埃及金字塔那样闻名于世,但也能从中了解到美洲,特别是墨西哥古代文化发展的进程。

据考证,玛雅人曾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象形文字、天文、历法与数学;阿兹特克人也在今天的墨西哥城为后世留下了文化、农业、建筑技术等丰富、瑰丽的遗产。墨西哥城近郊的特奥蒂瓦坎金字塔就是其中之一。早在阿兹特克人定居前,这里曾是各部落聚居的地方,占地21平方千米,据估计,当时有20余万居民。

中间是一条由南朝北的街道,3200米长。这条街道有一个古怪的名字——“死亡者之街”。为什么要取这样的街名,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人士能解释。街的北面尽头就是月亮金字塔,中部左侧是更大、更巍峨的太阳金字塔,塔身等分为四面,呈梯形状,顶端是一个大平台,游客可从正面台阶拾级而上。

街的两旁有宫殿、寺庙、祭坛等建筑群的遗址。太阳金字塔前的一座宫殿,至今还保留了复杂、合理、精致的屋基,不难看出当年这座宫殿的宏伟规模和建设者的智慧。靠近月亮金字塔的蝴蝶宫,比较完整地留下了用不同颜色石块砌成的方形柱子、长长的走廊,每块石块上都由能工巧匠雕刻出风格各异的图案、符号。也有的宫殿、寺庙的石块前沿,雕琢出一只只巨大、龇牙咧嘴的怪兽,充分反映出当时的建筑技术和雕刻艺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在那时每逢节日或宗教活动日,附近部落的人便聚集到这里参加祭祀活动,可见,当时这里已是一个繁华热闹的活动中心。埃及的金字塔是古代法老的陵墓,而墨西哥的金字塔则不是墓葬,所以它们建造的目的和用途是迥然不同的。

靠近“死亡者之街”的西南面,有一座小型博物馆,它同墨西哥城国立人类学博物馆一起收藏和陈列着这里各个时期的山谷地质资料;历代定居于此的不同民族和居民;当时的动植物化石,出土的陶器用具、服饰以及渔猎、耕作工具;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技术的壁画及雕刻的碎片,还有贝壳和羽毛等。陈列品向游客揭示了这样的事实:这里的社会结构,发达的文化和建筑,对中美洲一带国家的文明都曾有过深远的影响。

归来后,特奥蒂瓦坎的金字塔和古代建筑群总在我脑际萦绕,我又翻开了《导游》,一页一页读着,竟发现还有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在这21平方千米的区域里,找不出明显的战争痕迹,没有护城墙、护城河等防御设施,也看不到武器、武士或俘虏的遗迹。难道古代这里没有发生过战争?!更不可思议的是,居住在这里的20余万居民,不知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竟会在同一个时间一起从这里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可供研究的历史痕迹。猜测、推论当然不少,可是正确的结论还有待考古学家去探索、研究。

(裘枫 插图)

中国纪行 篇10

我们20位来自晋江不同学校的学生,有幸走进香港福建中学小西湾分校、香港汉基国际学校和香港福建中学观塘正校,和香港学生进行为期六天的“情缘晋江,香港之行”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

借《课堂内外》高中版,我非常愿意和全国的高中生朋友分享在香港三所学校的感受,一起走进香港同龄人的世界,从中你也许不难找到一直所向往的那种氛围和生活。

下午15点5分,我们登机了。一路上,云很多,很神秘。16点30分,带着憧憬,我们到了香港。在乘坐旅游巴士到酒店的路上,高大的建筑物在满布的云层背景下呈现出多种几何图案,我不断地感叹着:“HongKong,You areso nice.”

18点30分,在五星级酒店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后,我们到了尖沙咀旁的星光大道。香港的夜景太美了,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了相机让中银大厦、金融大厦以及在建的贸易大厦与我相伴。我计划在香港至少与20名外国朋友合影的计划,第一天晚上就完成了8名,这“世界之都”的名头真不是盖的!

第一印象:香港同学其实也很腼腆

我们此行交流的第一站是香港福建中学小西湾分校。

出发前刚听到我们要去的中学叫“福建中学”时,我就心想这里的学生应该大多是福建人吧,心里也因此暖暖的,毕竟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福建人啊。到了小西湾分校,我才知道并非如此。

福建中学是由旅港福建商会于1951年创办,并由其辖下的教育基金有限公司管理,也因此命名为福建中学。1998年创办小西湾分校时,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应邀担任主礼嘉宾,并题写了校训“求真择善”,这几个字镌刻在小西湾分校的大礼堂内。

小西湾分校是福建中学四所分校(其中有一所是小学)之一,位于香港柴湾小西湾富怡道2号。这里的学生大多祖籍为广东,当然也有不少是祖籍福建的。

在这里我认识了5名伙伴:何显婷、赖伟国、颜如晖、周智康和梁伟扬。在5个伙伴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他们的教室、图书馆以及操场。他们的教室很别致,黑板与内地的差不多大小,后面的黑板上贴着同学们制作的手工艺品和图画,这和内地教室后面黑板上只有简单黑板报不同。图书馆不大,但很温馨,前半部分有多媒体设备,后半部分是书架,而且靠窗的一面还有座椅供学生读书休息,这样的布置我只在泉州的几个大书城看到过。学校的操场很小,更没有足球场。

福建中学实行两文三语的教学模式,开办英文班,并以普通话教授语文、历史和文学科目。我的5名结对香港伙伴在交流时都用粤语,听说他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用粤语居多,不过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也很不错,就是带着港腔而已。

一直认为香港的学生都很Open,和他们接触下来,才知道并非如此,至少我这5位伙伴不是。他们的老师听说我很喜欢讲英语后,还特意介绍了一位他们班英语很厉害的学生给我认识,叫周智康。见到这位帅帅的男生时,我友好地伸出双手并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他有点害羞地跟我握了手,脸上露出可爱的小酒窝,就是不说话。我笑着继续说了句英语:“I love jiu'wo boy!”因为一下不知“酒窝”用英语该怎么说,就用拼音带过啦,最终证明我这招还是失败了。其实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智康腼腆,还有我的另外几位结对伙伴,他们都很少主动讲话,而每当我有问题时,他们都会很热情地讲解。

在小西湾分校我们呆了4个小时,这些腼腆的香港同龄人带给我的更多是感动。因为我们的到来,我的5名结对伙伴带我搭乘只有教职人员才能搭乘的电梯(这要征得老师的同意),为了让我参观他们的实验室,他们想去找老师要来钥匙,最后是我怕为难他们才放弃了。

即将离开香港福建中学小西湾分校时,突然下起了细雨,这时我们的队伍已经上了车,我还在赶着写贺卡给我的5名香港伙伴,带队的小张姐不停地呼喊着我,我准备离开时,突然发现他们都对我伸出了双手。

拥抱中,我们约定一定要保持联系,一定要再见!看着伙伴智康的眼眸里浸满了泪水,我的泪水也突然溢出眼眶……

国际学校:很多元、很多样、很自由

香港汉基国际学校位于香港北角宝马山校园径1号,是一所私立国际学校,香港最著名的国际学校之一,据说很多政府官员、明星大腕的子女都在这所学校就读。这里也是一个小世界,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2008年10月份的时候,汉基国际学校就组团来我们学校参观交流过。记得他们看到我们学校时,说我们的学校至少有他们学校的三倍大,那时我还真有点诧异,心想香港那么繁华的一个大都市,学校怎么可能这么小,来了香港才明白,繁华的香港寸土寸金,连山上都建了高楼大厦,一所学校又怎么可能有太大的地方呢?汉基的校名和校门都很小,教学楼、科学楼、办公楼等建筑物基本上都是连在一起的,这种“小而精”的校园的确与内地学校的“大”对比强烈。

汉基是一所多元化、多样化、自由化的学校。这里首先是学生多元化,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在汉基的食堂聚餐时,听到的全是流利的英语,面对这一阵势,我赶紧放弃了一见到老外就说Hello的习惯。其次是教学多样化,汉基采用中英教学模式,不同的年级,甚至是不同的班级,教学方式都不一样。更值得称赞的是他们连图书馆都分了等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能在不同的图书馆看到适合自己的图书!最后是课堂,很自由。我和两位队员在上他们中三(相当于内地的初三)的数学课时,上得我们非常惊讶,他们学的竟是我们初一就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节课,他们从下午一点一直上到三点,然后就放学。而在课堂上,学生中途可以自由出入洗手间,甚至不用经过老师允许,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经常看到有同学举手回答问题。可惜因为他们是全英语式教学,我基本上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

看到如此活跃的课堂,我很想照几张相作纪念,放学前一分钟,我提出要与全班同学以及老师一起合影,全班欢呼雀跃,只可惜那位帮我们拍照的阿姨没拍好,回到家看图时一片模糊!

观塘正校:有才有能,深具领袖潜质

福建中学观塘正校位于香港九龙观塘振华道83号,是福建中学的正校区。这里学生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很重视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以及实战能力。

刚到这里,拿到他们分发的交流座谈分组安排表,便让我大跌眼镜,表上写有风纪队总领袖生、时事委员会副会长、特种义工队主席、体育尖子等等,而学生会只是他们众多社团中的一个。我一排排认真找下来,我的结对伙伴是学校风纪队副总领袖生,叫张颖莹。很巧的是,她的家乡也是晋江,更令我惊讶的是,我的队友李豪丰还是她在晋江读初一时的好同学——这世界真小!

在颖莹和总领袖生柯鸿炜等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校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们的厕所和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办公室很大,书挤满了办公室里的空间,每个老师的办公桌上都贴着学生写给老师的寄语和学生制作的手工艺品。而他们的厕所则很有趣,女生厕所为粉色调,男生厕所则为蓝色调。我最后还被颖莹拉进了粉色世界里与她合影,我想此生都不会忘记我进过女厕所了!

颖莹介绍说,他们学校的社团分为仁、义、礼、智四大块,分别由红、黄、蓝、绿作为代表色。“风纪队”是他们学校最大的社团,顾名思义,主要负责学校的纪律。在行为规范这方面,他们可是抓得比我们还要严格,就连袜子的颜色也作了规定!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学生会设有内阁和内外务两大部分。在内阁选举前,选手们得使尽浑身解数拉票,进行竞选。学生会会举办各类活动,诸如敬师活动、歌唱比赛、各类球类运动等等,大大区别于内地学校的学生会,皆由老师管理,学生只是跟着做的死板状态。参观他们的陈列室时,让我惊讶的是,看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奖杯,单单2008年到2009年度,学生参加校外比赛的奖项就达到了620项!

学习方面,他们设有“英文部”,初中每级设6个班,其中3个班为“英文班”,高中则让学生按兴趣以及能力,选择以英文还是中文修读课程,除了文理分科,还另外设有商科、社会科等。

跟颖莹聊到他们的生活时,更是羡慕不已。香港的学校实行全天制和半天制,就算是全天制,留给学生的课余时间也很多,这或许是他们能花更多时间在社团活动上的一个原因吧。而对内地学生必不可少的QQ,他们很少有人知道是什么东西,有的连听都没听过,MSN才是他们最常用的网络聊天工具。

那一晚回到酒店时,我给颖莹打了个电话,问她明天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去迪斯尼乐园玩,她拒绝了,一是因为离我们比较远,二是她想呆在家里。我很感叹她为什么放了假都不出来活动活动,看来香港女生也蛮“宅”的!

最后给大家抄回来一段观塘校区女生发表在该校5周年特刊上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我要大声呼喊:‘天空要湛蓝的,大地要嫩绿的,生活要自由的,思想要活泼的,享受要美好的,个性要张扬的。’”其实,这样的生活和学习,我们谁又不向往呢?

·香港学校里有意思的小事·

★在福建中学(小西湾),最让我感到奇特的是,一个厕所可以男女通用。厕所门的牌子翻一下,就可以男变女、女变男!还有,他们不是一直在一个班上课,而是这节是什么课就到什么教室上,所以基本上没有同班同学的概念。他们到教室上课的时候,就把书包放在门外,不用担心会丢失。

★香港的学校很少有在学校住宿之说(据说是因为香港地少,学校都很小),而且每个班级的人数大多不超过30人。在我们访问的3所学校中,每天下午三四点左右就放学,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各种方面的拓展训练。

上一篇:晋商文化下一篇:和谐校园景观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