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四、媒体设计:投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
3、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积累的字词)
简介阿里山简介作者
找出文中生字词注音
二、整体感知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
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三、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四、品味语言
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投影)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明确:自然、朴素的美
五、学习反馈。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即本课达成目标)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六、布置综合实践作业
如果我们大同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画出切实可行的简图。(注意:抓住大同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七、板书: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篇2
生 (齐答) :读了。
师:那么, 大家能说一说对题目的理解吗?
(生七嘴八舌,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
生:记录了行走在阿里山的所见所闻。
师 (微笑面对另一位同学) :你认为呢?
生:我也是这么理解的。这是一篇记录作者在阿里山游玩时所见所闻还有所感的文章。
师:相当准确。“纪行”, 从字面理解, 就是“纪录行程”, 但这个“纪”不要误写成“记”。“纪行”二字, 多用于文章标题之中, 一是显示文体特点, 一般为游记;二是显示文章内容, 通常是“记载旅游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的文字”。
师:在阿里山, 作者一路走来, 他欣赏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4~9 段, 在作者的幽幽墨香和我们的琅琅诵读中, 亲近文本, 寻找美景。开始!
(学生各自读书, 老师自己也读)
师:一路走来, 作者欣赏到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又有哪些特点呢?请找出所写景物, 用直线画出;找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 用实心圆点标出。
(老师组织学生围绕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广泛地讨论、展示和对话交流)
生:首先欣赏了“一泓水潭”。
师:哪里体现?
生:不好意思, 第4 自然段。
师:没有不好意思, 你第一个站起来交流学习所得, 我们都要感谢你。相信你会养成好习惯的。只是你得要再看一看, 这“一泓水潭”是对第4 自然段所写景物的最好称代吗?
生:噢, 用“姊妹潭”更好。
师:为什么呢?
生:没有说出这里所写景物对象的真正名字。
师:你这句话表达很完整。你先前的回答, 就像老师问大家, 谁现在正与老师交流对话, 结果有人回答说“一个女同学”, 你满意吗?
(生摇头)
师:如果说是“女生姚恬同学”, 你肯定满意, 大家也很满意, 对吧?
(老师微笑对全班同学, 示意姚同学坐下, 并在黑板上写下了“姊妹潭”三个字, 且在字下画上横线。 同学们也相互会意、点头)
生:老师, 用“姊妹潭”, 还能把这段文字中关于潭水命名的传说概括进来。
师:姚恬同学真了不起, 老师让她坐下休息一下, 可她又站了起来回答问题, 点个赞;更重要的是她的回答提醒了我们所有同学:概括对象还不只是一个准确的问题, 还要在准确的基础上, 尽可能包括的信息量越多越好, 大家说, 是不是?
生 (齐说) :是。
师:我们再给姚恬点一个赞如何?
生 (齐说) :好!
师:姊妹潭是好, 在作者的眼里, 她的特点是什么呢?她美在哪里呢?
生:美得像一幅“水墨画”。
师:噢, 什么样的水墨画呢?
生:“倒置的水墨画”。
师:作者也真是的, 何以要让“水墨画”“倒置”呢?
生:老师, 我认为“倒置的水墨画”不是作者笔下姊妹潭的特点“, 倒置的水墨画”是一个比喻, 是用来突出姊妹潭像“一面明镜”这个特点的。
师:哇, 你的眼睛真厉害, 像“一面明镜”, 竟然有这样的发现!同学们, 你们一起说说看, 他的发现如何?
(大多数学生都把惊讶和赞美的目光投向了这个同学)
生 (齐说) :棒!
师:好啊, 现在就叫“英雄所见略同”, 你们都了不起!你们发现了第三句这一比喻长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发现了“仿佛”之后“倒置的水墨画”这一比方是为了进一步强调、突出和渲染前面的“一面明镜”而来的, 太让老师享受了!只是有一点, 假如我用“一面明镜”这个比方来直接概括“姊妹潭”这一美景的特点, 你们能给我打一个满分吗?
生:能。
生:不能。
师:到底是能还是不能呢?
生:老师, 要得满分, 恐怕应该是“清澈透亮”四个字, 这才是最直接的正面的回答。
(大家鼓掌)
师:这掌声是给谁的呢?看上去是给回答正确的同学的, 其实更是给你们能够准确判断这个回答最正确、最直接的每一个鼓掌的同学自己的。
(老师微笑, 并用大拇指转了180 度)
师:假如老师只允许你们用两个字来概括姊妹潭美景的特点, 应该怎么表达呢?
生 (齐答) :清亮。
(教师在黑板上写了“清亮”二字, 并在字下加点, 根据第4 段的概括举例之后, 以下对第5~9 段内容的概括, 按学习小组进行, 老师在黑板上记录了学生讨论的结果)
师 (小结) :是的, 一路走来, 一路欣赏, 一路风景, 那潭水、森林、青苔、神木, 一幅幅美景舒展自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真有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作者的游览感受吗?
生:我只觉得,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师:竖起大拇指, 再给一个大大的赞。 (板书:美如画) “美”, 这个褒义词, 已经是对阿里山的极高评价了, 可作者却说“美如画”, 你觉得要怎样的美, 才能如画一样呢?
(生交流:如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心旷神怡、人间仙境……老师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那么, 阿里山的风光属于哪一种如画之美呢?让我们从这5 幅风景中, 找一幅来读读、品品。选哪一幅先开始呢?
多数学生:第2 幅。
师:好的, 我们就选择作者用墨最多的第2幅———代表阿里山景观特点之一的森林, 课文第5 段, 宁静的原始森林。
师:请一位女同学读一下, 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用心聆听。
(生伴乐诵读)
师:请思考:这5 句话, 是怎样来写原始森林的“宁静”这一特点的呢?请圈画关键词, 进行批注, 有根有据地说理由。
(圈画字词品味, 全班交流, 老师组织全班交流展示)
生:第1 句:“满眼”强调森林广大、幽深, 又因为山间人少树多, 所以特别宁静。有“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的感受。从绘画艺术方面讲, 是绘出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给出了特别的审美对象。
师:第一句“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从作者写作的角度看, 最主要的意图肯定是引出又一处美景“原始森林”。“未加采伐”四个字既是呼应“原始”, 同时暗示在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面前, 有许多森林, 但已经遭到人为的侵袭和破坏, 而这里, 恰能完好无损地“原始”着, “宁静”着, 真的让人惊叹。而同学们偏偏能从“满眼”这一个词语的使用中, 发现如此的内涵, 引发如此的联想, 并有如此的审美感受, 老师真的非常高兴。只是, 老师有一点不明白, 从绘画艺术上讲, 既然有“广阔的背景”, 那么就该有“突出的主体”, 而你说是“给出了特别的审美对象”, 是说“背景”呢, 还是“主体”呢?
生 (沉默良久) :不好意思, 其实, 这里的“原始森林”既是广阔的背景, 又是突出的主体。
师:你原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悟和发现呢?
生:我没有仔细阅读第5 自然段中的其他文字, 又受“满眼”一词先入为主的影响。
师:“满眼”最初给你的理解是什么呢?
生:是“到处”“处处”, 于是就联想到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师:最初的感觉是正确的, 没有错。阅读与欣赏, 不能止于感受与浅层的理解, 还得要向咀嚼、品味的高一境界努力。不过, 现在, 你已经向这个方向走来了。你说说看, 现在的“满眼”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满眼”就是充满着整个视野, 目光所及, 无不是原始森林。因此, 这一段如画美景其实就是写“原始森林”。
师:好!有感性, 更有理性。这就是一种咀嚼和玩味。辛弃疾有词云,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和作者这里的“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这两处“满眼”其实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别, 而且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同样非常鲜明, 作者不再是一个置身美景风光之外的局外人, 而是一位身临其境、感受直接、感慨良多的局中人, 甚至是人景相融、天人合一的情境。“到处”二字, 某种意义上, 难以收到“满眼”的审美效果。因此, 你发言的最后一句话, 是否可以这样来表达:“满眼”二字, 从绘画艺术上讲, 似乎是给出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其实是推出了唯一的审美主体。不知你是否同意?
生 (点头) :完全同意。
师:不过, 老师又有了新的疑问: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 作者又是怎么来浓墨重彩地渲染这幅“原始森林”的呢?
生:老师, 这个问题好像很难。
师:为什么?
生:这一幅画不是浓墨重彩, 甚至没有色彩。
师:你们刚才不是已经发现了作者那句“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了吗?这幅画是怎么画的, 又是怎么美的呢?我们再读第五段的2~5 句。
(生诵读)
师:请你说一说, 你为什么要这样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快慢有致地诵读?
生:我感受到这幅原始森林的图画, 作者以“静”为主基调。非常明显地使用了“静谧”“安宁”“悄悄”等词语来强调, 更通过“无”和“有”的比较, 衬托这里的“静”, 还有写游人的声音和呼吸, 再一次强化这里不同一般的“静”, 静得游人都舍不得打破, 静得游人都大气不敢呼出。因此, 我读三个“如”字短语时, 声音由中到中低直到低, 我读三个“世界”时, 一个比一个时间更延长, 读到最后“吐出”二字时, 虽然需要强调, 可我选择了用送气的方式诵读。
师 (带头鼓掌) :太让老师激动了, 不愧是语文科代表。同学们, 还有什么更好的发现?
生:第2 句:两个“无”字句是对偶句, 强调的是“静”。这里不仅人迹罕至, 连鱼鳖鸟兽都不愿到此。而用“偶或有”之声音, 来反衬“没有”了的静谧。蝉声、蝇声、蚊声, 声音本已细微, 但是, 在谛听、分辨, 甚至捕捉之后, 却又什么都没有了, 简直是写足了森林之宁静。可谓“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师:你能把第二句用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吗?
(生诵读, 且读出了宁静的韵味和美感)
师:这就是直接描画, 直接写静。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和直接体验来摹写原始森林。潭水中无鱼鳖兴波, 森林里无鸟鸣和兽吼, 你说能不宁静吗?即使如此, 难道树上无蝉、树间无蝇无蚊么?当然有, 但在如此宁静的原始森林里, 想捕捉到这样的蝉唱、蝇鸣和蚊嗡也是相当困难的。作者从自己亲身体验的角度, 客观地、细腻地, 甚至是对照反衬地实写实描, 把这里的宁静写足了, 写透了, 写得神奇了, 让人不得不因静而生叹。 (板书:写实) 我们还有什么发现么?
生:第3 句, 不但对前面的直接写静进行赞叹式的概括, 还写出了这种“静谧”中的“净洁”和“禅”的味道。
师:说得好!继续说。
生:净洁, 是特别干净, 如冬天白雪红梅的琉璃世界, 如夏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亭亭净直, 一尘不染, 能给人一种崇敬之感。所以, 这种宁静, 已不是一般的宁静, 是有着人的品质的宁静、纯净。这样, 就把景物的品质传神地表达出来。
师:精彩!
(师板书:传神;同学们鼓掌)
生:宁静的“禅的世界”, 这是一种心无杂念的世界。
师:只用“心无杂念”一个四字成语来表达, 恐怕很难表达作者此刻的审美心境, 也很难表达我们迫切言说的冲动。大家都来补充, 如何?
生:了却尘缘, 身入佛门。
生:忘却自我, 超凡脱俗。
生:四大皆空, 六根清净。
师:好样的, 一个比一个精彩!这就是散文语言的张力, 虽寥寥数字, 但在读者的心湖里能激起一波一波的涟漪。 (板书:妙悟) 读到这里时, 我们会想到哪一首熟悉的古诗么?
(多数学生说到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师请生一起背诵这首诗)
师:在作者的笔下, 当然, 更是在作者的心中, 这个宁静的一片原始森林, 此刻已是佛门净地。“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返”, 那是因为富春江的景致太美,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啊!而这里的原始森林, 能让人身心安静, 让人一尘不染, 让人皈依佛门, 那是因为它的“静”, 它的“静谧”, 它的意想不到的宁静。
生:老师, 我以为“禅的世界”, 不仅是在感情上的一种情不自禁的赞叹, 而且在行文上还有引发下文的作用。
师:怎么讲?
生:正是因为有了“禅的世界”, 所以, 所有的“游人”都无可逃避地走入了这样一种佛门净地, 几乎不说话, 只管吸入这里的清新脱俗的空气。
师:简直是绝妙的发现!是啊,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又是什么样的境界呢?谁说这里的主体就是原始森林呢?这里能让人联想到一尘不染的荷花, 这里能让人感受到坐禅悟道的清静, 这里更有素质高贵的游人, 那净美, 那情态, 那低语呼吸, 无不鲜活地呈现在这样一幅底色为静的大画之上。用作者自己的话说, 这里是直接的审美体验, 不仅观察着别人, 还在体验着自己, 这幅画是“身之所历, 目之所见”的审美产物。
(在以上欣赏交流之后, 老师完成板书如下)
师:说到这里, 老师想到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一段话 (投影推出, 并分析, 下略)
(师播放音乐, 请学生诵读第5 自然段)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 老师也沉醉了。原来阿里山的森林可以有如此静谧的美丽。难怪作者会说:“不到阿里山, 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作者还说:“不到神木, 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这神木, 究竟“神”在哪里呢?作者又是怎样画出这幅画面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8~9 两段, 然后交流展示。
(学生自由诵读后, 自觉参与讨论, 交流要点归纳, 略)
生 (结论意见) :四个短语连用, 从四个角度传达了神木与众不同的特别品质, 语言整饬,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师:由此看来, 生长在阿里山的“神木”, 虽遭焦雷巨创, 一劈为三, 但是依然拔地参天, 所以说, 眼前的这棵红桧, 它已不仅仅是一棵树, 它还具有生命的奇迹,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而这“标志”和“灵魂”是对神木的最高礼赞, 也是作者观神木的瞬间妙悟。让我们用声音来表达心声, 用起立来表达崇敬, 读出神木的神奇之美, 读出神木的精神和品质。注意四字短语, 二二节奏, 尾音或短促有力, 或饱满发音。
(齐读最后两句)
师:作者吴功正老师行走在阿里山, 一路游览、一路风光、一路描写、一路感悟, 正如爱米儿说过的:“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阿里山的一片自然风景, 不管是宁静的森林, 还是罕见的神木, 在作者的眼中、心中和笔下早就是一种心境了, 从写实到传神再到妙悟, 境界层深, 美丽无限, 意蕴无限。阿里山所有的风光, 早就因为作者的生花妙笔, 在人们心中定格为一幅有情趣有品味有境界的美丽的艺术品——— 一幅连轴画卷———“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篇3
当时,我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学法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说说沿途景物及景物特点欣赏图片,形象地感知阿里山的美—品读语言—语文活动,当导游介绍家乡的风景。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我在前面上课,学生倒是很配合,但是,我发现老师们听的兴味索然。课上完了,我却不知我煞费苦心搜集的美丽的图片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多少印象,反正我脑中是一点印象也没有。
2012年11月13日,我要上一节汇报课,我还是选择了这一课。课前,我想我们让学生学文,一是要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二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这节课的具体设计过程是这样的:
一、播放歌曲《高山青》导入:这首歌曲曾经在大陆风靡一时,歌曲赞美了阿里山的姑娘和小伙,阿里山的人美、景更美,这节课我们就随当代作家吴功正先生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阿里山那如画的风光。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接风洗尘 风靡 山岚 恍如隔世
人迹罕至 谛听 巨创力 雄踞
2.同桌互改,交流结果
三、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来描写阿里山如画的风光。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能表现作者行踪的句子。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阿里山的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大声地、有感情地读出相关的内容,然后再说说你从作者的语言中学到了什么?
交流:
清澈的潭水
静谧的林区
厚密的青苔 风光美如画 热爱、赞美之情
无边的森林
古老的神木
通過学习,阿里山给我们总的印象是什么?(风光美如画)体现了作者对阿里山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五、拓展迁移:阿里山美,我们的家乡也很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赞美家乡,可以改编歌曲,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
六、迁移训练:请你写一段导游词,向外地朋友介绍你家乡的景观。
前几个环节就那样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可是在“赞家乡”这一环节时,教室里一下子就“火”起来了,学生的劲头足了。交流时,一学生朗读了自己写的诗《家乡颂》:山/连绵起伏/水/清澈透底/树/高大挺拔/天/蔚蓝如海/啊!/家乡,你是这么美/胜过桂林山水……
这首诗虽没有“大家”的手笔,可是赞了家乡美景,并且将美延伸到了校园,我还没来得及评价,全班学生就自发地为他鼓掌。听课的老师也边笑边鼓掌。
一名女生唱道:“在那茶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茶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茶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无论我在哪里读书学习,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在那茶花盛开的地方,有我迷人的故乡,茶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茶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这首歌让所有师生都笑开了花。
这节课在师生的掌声和笑声中结束了,时至今日,当时的情形我还历历在目。
同一个人执教同一篇课文,可效果却如此不同。这让我不得不开始反思:我上的每节课都有效吗?有没有低效或无效的时候?低效或无效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我也学会了从旁观评课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自己的课:这节课,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了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
这一节课能取得如此效果,正是因为课前我认真地研读了课本,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学生具体感知阿里山的美呢?光看几张图片是不行的。我想:可不可以把我们家乡的美与阿里山的美联系起来呢?还因为我尝试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一个“赞家乡”的环节,却不想正是这个环节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静坐常思己过”,我深知:有效的课堂教学一是要深入研究所教内容,认真备课。有人说:“教学是做出来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像是“做学问”,备课尤其重要。二是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应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这种环节就是无效的,就不能让它占用我们的课堂时间。
“播种一种观念,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人恒过,然后能改。”教学中只有善于反思,我们才会明白自己的失误,才会不断地更新知识、深入钻研,才能优化教学行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篇4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五、精读课文3——9段。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潭水清澈。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阿里山简介: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三、拓展训练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四、欣赏
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结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篇5
1、导语不熟练,不能做到目视前方。
2、第一个问题应该齐答。顺势引出的课文结构和开头、结尾的特点应该有更明晰的思路。
3、第三个问题处理仓促又费时,需要找合理引导学生的方法。还有,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另外,这是板书的内容,可以不必展示幻灯片。
4、第四个问题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第五个问题赏析语言时,
缺乏一个规范的回答模式,如“我欣赏______________(句子),因为它用___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_____(好处)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或感情)”。
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
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当然,语言的特点音乐美和情韵美也有硬塞之嫌。
6、导学归纳在“我欣赏了……”一部分关于五“美”教师有不必要的重复,“我学会了……”一部分除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之外,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特征也是非常必要的。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
8、临近下课,心理素质太差而语无伦次。
9、不停地为完成任务赶时间,凝固了思维,漠然了表情。
关于阿里山的随笔:阿里山纪行 篇6
阿里山位于嘉义市,海拔高度2216米,是玉山的支脉,也是保存非常完好的一座原始森林,素以“云海、日出、神木”而闻名遐迩,还有一种说法称,“日出、云海、铁路、森林与晚霞合称为阿里山五奇。”不论三奇还是五奇,此行只为神木而来,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无缘欣赏阿里山的日出和日落。
车子载着我们沿着曲折的山路前行,路两旁随处可见笔直的槟榔树,还有山坡上到处可见的茶园和茶厂。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阿里山森林游乐区。
今天天气晴好,进山前到处可见云雾缭绕,如仙境般吸引着我们频频驻足拍照。
阿里山从山麓到山顶,有热、暖、温、寒四个气温带,因此有四个气温带的树木,其中红松、扁松、亚杉、铁杉和姬松,合称“阿里山五木”。随着导游前行,十几分钟的时间便进入神木区。树是阿里山的魂,目之所及,有的枝繁叶茂,浓郁苍劲;有的枝杈欹斜,树影婆娑;有的轧曲盘结,遒劲峻峭,各有奇特,各有不同,它们着从苍茫天地中,汲取灵气。
你看,这棵“三代神木”,可以称为阿里山上的一个奇迹。一株红桧枯死後由于三代同一根株,枯而复荣,所以称为三代木,横倒在地上的古老树根是有1500多年的第一代,枯死后又经250年生出第二代,后又经3生出第三代。古木枯树生新枝,延续了三代,可谓树中的三代同堂,成为阿里山森林中的一大奇观。
面对这一奇观,你不得不赞叹生命的顽强和大自然的神奇。三代木同一根株,能枯而后荣,重复长出祖孙三代的树木,是造化的神奇安排。
你再看,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红桧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巍巍挺立,虹劲苍郁,被人们尊为 “阿里山神木”。据推测,这棵神木大概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大概已有3000多年高龄,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树“世界爷”。
就在这高大的桧木树林里,有一座建筑,上面有“树灵塔”三个大字。
导游说,眼前这座树灵塔建于1935年。据说当年日本人大肆砍伐阿里山千年神木时,有不少伐木工人罹患怪病死亡,甚至白米煮出來的饭竟然成为紅饭,日本人认为这是因树灵显灵了,惩罚砍树人而导致的。于是就十分心虚害怕,兴建了这座树灵塔以祭祀树灵。神奇的是,树灵塔建完之后,工人遇到的怪事就销声匿迹。
树灵塔的奇特之处,是树灵塔底层的六层环状物。由于当年砍伐的神木,大多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因此树灵塔层数代表着树的年轮,每层环状物代表五百年,总共加起來三千年,可以想見当年仍呈现原始状态的阿里山巨大木林,是多么壮观。
一此外还有千岁桧、同心木、三兄弟、四姐妹等奇木奇树。它们都青葱挺拔、摇曳多姿,为阿里山增添了不少魅力。
在森林深处有一所学校——阿里山香林国民小学,校门左侧的立一方木,上书:最高学校,意为是台湾海拔最高的一所学校。
“潘老师,进去上一节课!”看到学校自是有一份亲切感,同行的团友跟我开起了玩笑。
其实,我很想走进去看看这所森林深处的学校,听一听孩子们朗朗读书的声音,在密林深处,两千多米高的山上,这里应该是最纯净的一所学校了吧!心里不由得肃然起敬,为校园里的我的同行!
带着一份赞叹和不舍,跟随导游去坐阿里山的小火山下山。
远远地,红色的小火车开过来了。哐叽哐叽缓缓进站的声音、古朴的原木的月台和候车厅……一切恍如穿越到了民国,小火车载着游人穿行在林海中。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因为这首耳熟能详的《高山青》,我们知道了台湾的阿里山,此行却未曾遇到阿里山的姑娘和小伙儿,未能看一眼到高山深处那个神奇的少数民族,其实这些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尽管只是走马观花,但对于一个异乡人来说,能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亲睹神木的神奇已经让我内心写满了感动。
而且,我相信,今天的遗憾终有一天会弥补!
阿里山的姑娘教案专题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唱《阿里山的姑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了解台湾并感受歌曲音乐情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了解台湾并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歌曲,让学生感受“高山族”民歌的风格,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歌曲,让学生感受“高山族”民歌的风格,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
教学准备 PPT、视频、伴奏 教学方式 聆听法、探究法、教唱法 教学设计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活 动 导入 新课
1、“同学们,愉快的音乐四十分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你们想听吗? 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七子之歌---澳门》 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七子之歌---澳门》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歌曲,歌曲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的眷恋。那谁能告诉我歌中的“七子”都指哪些地方? 【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七块领土为母亲离散的孤儿,大约在100万年以前,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台湾海峡这一部分地壳下沉,被海水淹没,才使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如今“七子”只有“台湾”尚未回归,尽管如此,同学们或多或少还是对贪污有所了解,那你都了解哪些呢? 大家心目中的台湾真的很美,下面就请跟随老师一起走进台湾,去看一看那里的风光: 同学们,图中闪烁的部分就是台湾,它位于我国东南部,与福建省隔海相望,别看台湾面积小,但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特别丰富,被称为“樟脑王国”。在山明水秀的台湾,有美丽的“日月潭”,“日月潭”是一个很大的湖,它坐在海拔760米的高山上,湖水被一个小岛隔开,一边像圆圆的太阳,一边像弯弯的月亮,所以叫“日月潭”。“阿里山”是台湾名山之一,它以奇特的林涛和云海为人们所称颂。“高山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是最早居住在台湾的古老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那舞姿优美动人,歌声清脆悦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师:课前导入,带领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由《七子之歌——澳门》来引出台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生:共同探究台湾省,掌握了解台湾的特色、民族等。生:初听作品并做好记录
《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是台湾高山族民歌,又名《高山青》,今天我们欣赏的歌曲由歌唱家邓立君演唱的,歌曲旋律亲切流畅、略带俏皮,表现了阿里山的姑娘活泼、多情的性格。大家听过歌后,你的感觉如何?
那就让我们带着优美抒情、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复听歌曲,整首歌曲分两部分,我们先来听一下引子,在欣赏时要带着这样两个问题:
1、这段旋律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听了这段旋律你的感受如何? 这段旋律呀非常优美,老师听到这段旋律就仿佛站在高山上,唤起对往事的回忆,你听了这段旋律之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我认为这段旋律应以优美、抒展的歌声来视唱。引子四小节旋律优美、抒情,让人陶醉,如果我们用线将音符连起来,你们看象什么? 这段旋律听起来连绵起伏、婉转优扬,接下来的旋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下。这段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呢?(从速度、情绪上看)那这部分应用什么样的形式演唱呢?(活泼、欢快)大家随着音乐试着唱一唱
高山族的歌曲还有很多,歌曲的表现形式也略有不同,我们欣赏一下歌曲《站在的高岗上》 这首歌是台湾艺人张惠妹演唱的又一首高山族民歌,更具有山歌特色,从歌曲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呢?
欣赏了这两首台湾民歌之后,我想大家对台湾民歌的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还知道有哪些台湾歌曲? 《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爸爸的草鞋》、《熊猫咪咪》等。
同学们唱得非常好,其实音乐是非常美妙的东西,只要我们用心去听、去唱、去感受,我们就能听懂音乐,让我们生活变得更美。有感情朗诵散文诗《啊 台湾》
四、总结部分 同学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我们唱着阿里山的山歌,共同期盼宝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早日团聚。到那时,让我们手拉手,唱啊、跳啊,共同庆贺吧!同学们,我们快乐的音乐四十分钟结束了,让我们唱着歌,带着愉快的心情离开教室吧!
生:作品分析,从作品上分析作品情绪。学唱作品,先进行歌词朗读,划分层次 生:分析旋律,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师:台湾民歌介绍,并拓展其他台湾民歌。生:表演朗诵,表演唱,分组进行竞赛。师:本课总结 板书设计
《阿里山的姑娘》
教案_阿里郎 篇8
一、教材分析:《阿里郎》这首古老的朝鲜族民歌,表达了委婉缠绵的情感,同时有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唯美的旋律,婉转的期盼之情,鲜明的民族特色,使这首歌成了朝鲜民族民谣中历史最悠久的民谣之一,也成了朝鲜民族的代表性民谣而流传至今。
二、学生分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的曲式、速度、旋律节奏有了一些初步的的认知和领悟。他们都非常喜欢唱歌,但更多的同学喜欢现代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不太喜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欣赏与体验中感受到朝鲜民歌的 特点。使学生能够用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流畅,演唱《阿里郎》,生动形象的表现歌曲内容。
(二)过程、方法目标:欣赏歌曲、学唱歌曲、并运用竖笛表现音乐,使学生感受音乐所具有的表现力及领会音乐
所表达的内在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阿里郎》和典型人文景观、风俗民情,感受朝鲜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世界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对比欣赏,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五、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活动,学唱歌曲《阿里郎》,体验作品中的情绪,并能从欣赏与体验中感受到朝鲜民歌的特点。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带着大家乘飞机去亚洲去旅行,首先我们去韩国并听一位美女唱歌,她是谁?同学们喜欢她吗?主题曲喜欢吗?
听大长今主题曲《呼唤》,提问:这首曲子是哪个国家的?看歌谱感受音乐特点。你对朝鲜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
(二)、朝鲜知识介绍
师:朝鲜面积为122762平方公里。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半部。北部与中国为邻,东北与俄罗斯接壤,南部以军事分界线与韩国相邻。(看课件PPT地图)
2、朝鲜族乐器介绍:伽耶琴、长鼓。(看图片)
(三)、歌曲背景,曲式分析。
师: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朝鲜民族民谣中有一首历史非常悠久的民谣,这首民谣是《阿里郎》,这首民谣背后还有一个非常凄美的传说。
1、介绍阿里郎的故事。在朝鲜的李朝中叶,名叫里郎 的小伙子和成符的姑娘参加了反抗地主的暴动,暴动失败后,俩人躲进名叫水落山的深山里过上了与世隔绝却浪漫、幸福的生活。一天,里郎决定要为冤死的村民报仇血恨,越过山岭走向战场,成符唱着这首歌曲送别自己的爱人。
师:同学们想不想欣赏这首民谣啊?
2、欣赏并感受民歌《阿里郎》的音乐特点。同学们谈感受,音乐情绪:温和,略带忧愁;节拍:3/4;速度:中速。
师:这首民谣曲调优美,委婉缠绵,有很多种不同风格的演绎形式。听说过阿里郎组合吗?让我们一起欣赏阿里郎组合演唱的《阿里郎》。
3、欣赏阿里郎组合演唱的《阿里郎》实况片段。感受两种风格的区别,增加学生的兴趣。
(四)、形式多样,学唱歌曲
1学唱歌谱
(1)教师范唱歌谱。
(2)师生合作讨论分析歌曲的节拍、调式、节奏型、乐句,找出相同的节奏及难点节奏。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重点节奏。接下来分组练习重点节奏型,教师给与指导。(3)视唱练习学生跟琴视唱歌谱。
(3)节奏练习,运用手里的打击乐练习,也可敲击桌面模仿鼓声。
(4)竖笛练习:在组长的指挥下进行竖笛练习,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运用竖笛伴奏,一组运用打击桌面伴奏。互相评价,并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唱歌曲
(1)诵读歌词,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阿里郎》,进一步感悟歌曲的音乐特点并熟悉歌曲。(2)跟随教师弹琴学唱歌词。
(3)学生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两组分工演唱,一组唱另一组吹竖笛,互相评价,并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创编表演
教师示范朝鲜族舞蹈动作,鼓励学生分组在演唱时表演律动并为歌曲编创击打节奏,然后进行互相评价,并合作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知识的拓展,开阔视野。
通过互联网链接观看《走进朝鲜“阿里郎”》视频纪录片,进一步了解朝鲜,了解朝鲜的“阿里郎”表演产业。
阿里巴巴优秀员工发言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朋友:大家好!在这个欢乐的日子里,作为虹远的一名普通员工,我很荣幸能被评为本年度的优秀员工。在此要感谢公司,为我提供这个平台,让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对我的栽培;其次要感谢公司领导,感谢他们给予我的关怀与照顾;再次要感谢我的同事,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上的帮助与指导。特别要感谢的是整机车间的厂长王献群,还有整机调测组组长郑路,感谢他们对我在过去的一年中所做工作的认可与肯定。此刻,站在这个优越的舞台上,我的心情是别样的沉重及复杂,因为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综合素质,我都认为在坐的各位都比我强多了,这是真的。与其说今天是演说自己优异的工作心得,我还不如坦诚的说今天在这儿是和各位淡淡我对工作的心态跟对工作的一些见解。记得刚进公司时,我就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工作氛围,感受到了同事们的热情、执着和敬业。正是在他们的启发和感染下,我开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扎扎实实地苦练专业技能。知识一点一滴的学习、心灵一分一分的融入,经验一点一点的积累,工作一天一天的进步。漫漫人生长河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岗位是一个人一生所有理想和汗水浇灌的土地;是一个人热情和青春年华的坐标。名利身外事,工作是第一。我始终坚持着“爱岗敬业”这四个字。并且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心态对待每一项工作,从不贪图名利,不斤斤计较,做到上班早一分钟到,下班晚一分钟走。谈到爱岗敬业,其实,敬业不只是平常的加班加点,敬业更不仅是任劳任怨,我认为敬业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与及经验的积累。它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勤奋和主动,就是节俭和意志,就是自信和创新。加班再多而没有效率那不叫敬业,不顾健康而忘命的工作那不叫敬业,只是机械式的劳动而不用脑子,没有创新那也不叫敬业。有句口号说得好: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爱岗敬业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搞好每一项维修,做好每一次检查,填好每一张记录表,看准每一个数据,写好每一篇文稿。其次,要对日常工作的要养成一种自觉性,对待问题要有领悟性。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敬业。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前,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在终身教育时代已经来临的时刻,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胸无大志,注定要在转眼间被时代淘汰。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敬业奉献,不断创新,才是必由之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点点滴滴的工作中,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已经来临的新的一年里,我会一如继往的努力工作,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再做出一份贡献。我觉得我们拚搏努力的,也是公司不断腾飞的一年,我们深信,通过大家互助协作,新的一年,我们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在此,愿`````公司更加兴旺!谢谢!最后祝诸位新年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员工竞聘上岗考场纪行 篇10
一、考试开始前15分钟参考人员凭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等)进入考场对姓名入座,并将有效证件放在考桌左上角,以便监考人员查验。考试开始指令发出后,参考人员才能开始答卷。
二、参考人员进入考场必须关闭各种通讯工具。
参考人员入场时除携带必要的文具外,不准携带其它物品(如:书籍、资料、笔记本和自备草稿纸以及具有收录、储存、记忆功能的电子工具等)。已携带入场的应按要求指定位置存放。
三、考试开始30分钟后,参考人员停止进入考场。开考30分钟后参考人员方可交卷离开考场。参考人员交卷后应立即退场,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交谈,不得再返回考场续考。
四、参考人员领到试卷后,应清点试卷是否齐全,检查试卷有无缺损、错印等情况,若发现试卷差错应举手向监考人员报告。
五、参考人员答卷前,在试卷密封线内填写指定内容(如姓名、单位等)。凡漏写姓名、单位等或字迹模糊无法辨认,以及在试卷密封线外填写姓名、单位或作其他标记的试卷一律按零分处理。
六、参考人员答卷时只允许用黑、蓝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七、参考人员不得询问试题题意,若发现试题字迹模糊或试题有误,可举手向监考人员询问,不准询问其他参考人员。
八、参考人员必须服从监考人员的监督管理。不准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传递物品,打手势,做暗号;不准擅自借用其他考生文具;不准偷看、抄袭他人答卷或允许他人抄袭自己的答卷;严禁夹带;严禁换卷、替考,以及其他违纪、舞弊行为。
九、在考试期间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若遇特殊情况,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出入考场。
十、考试结束指令发出后,参考人员立即停止答卷,将答卷反扣在桌面上,并按监考人员要求退离考场。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二年级《阿里里》教案07-28
美丽的阿里山作文11-05
美丽的阿里山小学写景作文07-21
阿里银行06-02
阿里学院09-09
阿里的教训10-14
阿里巴巴07-06
儿童故事阿里05-17
人教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教学设计07-29
阿里给唱衰阿里者的一封公开信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