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血病(精选3篇)
奶牛酮血病 篇1
牛酮血病是由于日粮中糖和生糖物质不足, 蛋白质和脂肪过多导致脂肪代谢紊乱, 产生大量酮体在体内蓄积所引起的一种代谢病。本病多发生于壮龄、经产、营养良好的高产奶牛, 常在产后两星期左右发病, 个别产后2~3d或泌乳期发病。
1 病因分析
1.1 原发性酮病
(1) 营养成分 (主要是糖) 不足日粮中的精料与粗料搭配比例不合理, 如一种日粮是饲喂精料过多, 特别是蛋白质饲料过多, 而粗料特别是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饲喂不足;另一种日粮是低蛋白质、低能量的饲料饲喂过少, 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也饲喂不足。加上高产奶牛处于泌乳盛期, 更会加剧营养物质的不足或缺乏。
(2) 瘤胃黏膜代谢机能障碍牛的营养物质消化生理特征是瘤胃内发酵 (瘤胃消化) 。在瘤胃内发酵中产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 通过瘤胃壁上皮细胞吸收其中乙酸和丁酸转变为p-羟丁酸等酮体。瘤胃内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比例越大, 便使血液中酮体含量相应地越多, 容易成为食饵性酮病。 (3) 乳腺合成乳脂机能障碍基于乳腺组织由乙酸参与乳脂合成的过程中氧化还原机能紊乱, 自发产生过多的乙酰乙酸等酮体, 在诱发低糖血症的同时, 成为乳房性酮病的病因。 (4) 内分泌机能障碍由于糖皮质激素减少, 影响瘤胃黏膜上皮细胞对丙酸的吸收以及对糖原的利用, 致使血糖含量减少, 出现低糖血症;当奶牛在分娩后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明显减少, 这就使脂肪酸p-氧化过程增强, 生成大量乙酰辅酶A, 其结果使血酮含量增多。
1.2 继发性酮病
当患创伤性网胃-腹膜炎、子宫内膜炎及产后瘫痪等疾病, 加上日粮急剧改变以及各种应激作用时, 导致瘤胃内发酵异常, 引起继发性酮病病因。
2 发病情况
2012年春, 我县某养牛户养殖的1头奶牛, 该牛6岁, 产后两星期, 营养良好, 上个泌乳期日最高产奶量为36kg;牛患病前每天喂豆饼6kg、玉米粉2kg、麦麸子1kg, 其余为碎玉米秸;牛刚得病时, 兴奋不安, 横冲直撞。
根据经验判断, 本病是由于饲喂富含蛋白质、脂肪饲料过多, 而饲喂含糖饲料、粗饲料、多汁饲料不足, 或者急剧增喂精料很容易发生本病。其诱发因素主要有3点。 (1) 经常运动不足, 致使前胃机能减退; (2) 产犊前后瘤胃机能降低近1/4, 对纤维素分解机能减弱, 导致糖和生糖物质减少; (3) 大量泌乳, 如日产24kg乳汁要流失1225g乳糖。
3 临床症状
该患牛饮食欲废绝, 反刍停止, 瘤胃蠕动音消失, 粪便稀软, 并有恶臭味, 精神沉郁, 步样不稳, 卧下后, 头屈一侧, 而呈昏睡;患牛呼出气有烂苹果味, 乳汁苦涩, 加热时放出强烈苹果味。
呈前胃弛缓症状的病牛迅速消瘦, 泌乳量下降, 没有并发症时, 体温、脉搏、呼吸无明显改变, 后期触诊肝区敏感, 叩诊肝浊音区扩大。出现神经症状时, 兴奋不安, 眼球震颤, 听觉过敏, 咬肌痉挛, 背腰部敏感, 横冲直撞, 不久转为沉郁, 反应迟钝, 步样
44不.1稳血液中血糖实, 后验肢室轻检瘫验。含量变化酮病病一发性酮病病牛不牛的血糖含量为低于18~4040mg/100mmg/100m L, L继, DO︵I:1黑龙例牛的血糖含量为甚至还有的比酮病病牛更多 (健康40~93mg/100m奶L) 。0.3江9省奶血酮含量变化体含量为30~1, 原发性酮病病牛的酮6900mg/100m L, 继发性/J.拜泉IS县牛酮病病牛很少超过 (健康奶牛的血酮含量为50mg/100m2.9~11Lmg/以上SN.动16物检周酮4.2100m L) 。71尿液中尿酮含量变化病牛为-6疫站杨血量为70~1030.mg/100m3~3mg/100mL (健康L) 。奶牛的尿酮含027.20拜泉, 病44.30m乳汁的乳g/100m L。有酮含量变化的牛乳酮含病量牛在为13.104.647的牛 (健康奶牛10mg/100m的乳酮含L以上时, 为可疑酮病病量为3mg/100mL9030︶0诊根以下) 。据病牛前胃弛缓、呼出气有酮治味及神经症状, 乳汁、尿液、血液中酮
体均增多, 血糖降低及实验室检验, 结合病史确诊该牛患牛酮血病。
5 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原则是补糖、抗酮。治疗方法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1) 护理调整病牛日粮组合, 减少油饼等富含脂肪精料, 增喂富含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的饲料, 如甜菜、胡萝卜、青草、青干草等, 并且适当运动。
(2) 补充糖类可用50%葡萄糖溶液500m L、林格尔溶液500m L静脉注射, 同时, 肌肉注射胰岛素100U, 并在3d内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3000m L。若无胰岛素或高糖, 也可用白糖2kg/d/头, 2次/d, 灌服, 连服7d。
(3) 应用抗酮物质将氯酸钾30g, 溶解于500m L水内, 1次内服, 2次/d。
(4) 应用生糖物质可给丙酸钠200g, 混入饲料内或分2次灌服, 连用8d。还可用甘油250g一次内服, 连服数日。为促进糖原易生, 可用氢化可地松1.5g皮下注射。
6 预防措施
合理组合日粮, 给予易消化和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饲料, 不要突然无标准地增加过多精料, 尤其是高蛋白、高脂肪的饲料。
为了解除酸中毒, 可用碳酸氢钠100g内服;对于兴奋不安的病牛, 可酌情用镇静剂;为兴奋患牛瘤胃蠕动, 可应用健胃剂。
奶牛酮血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2
1 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
1.1 发病原因
1.1.1 饲料配方不合理,营养水平不均衡,是引起酮血病的主要原因,即饲喂含蛋白质、脂肪丰富的精料过多,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饲料、粗纤维饲料和青绿多汁饲料不足。
1.1.2 消化系统疾病如前胃弛缓、真胃移位、肝脏疾病等造成消化紊乱以及大量、过量的泌乳造成乳房炎、子宫炎等疾病,这些因素是造成奶牛酮血病发生的另一主要原因。
1.1.3 运动系统疾病如四肢和蹄部疾病,造成奶牛俯多站少运动不足,或者饲养密度太高造成运动不足诱发该病。
1.1.4 饲养管理粗放,养殖场选址不合理,造成圈舍低洼潮湿,圈舍建设不合理,不能做到背风朝阳、冬暖夏凉,养殖场周围和内部垃圾遍布,饲养环境条件恶劣等因素诱发该病。
1.2 发病机理
该病是以酮血、酮尿、酮乳、低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疾病, 多发生于2~3胎次、营养状况优良、产犊后1个月(即处于泌乳高峰期)的高产奶牛。其发病机理是过度饲喂含蛋白质和脂肪高的饲料,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不足致使大量脂肪及蛋白质分解,或饲喂蛋白质和脂肪低的饲料,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也不足时,需动员体脂和体蛋白分解,于是体内酮体增多,而且增加了乙酸和丁酸等酮体生成物质。特别是碳水化合物缺乏,在脂肪的分解增高时,酮体继续增加,不能在肌肉中继续燃烧,从而使血液中酮体含量增高。过量的酮体随呼出气体、奶汁和尿,以及皮肤散发出特异酮臭气味(似烂苹果味)。但由于其排泄不能与产生相平衡,因此聚于血液中,致使产后母牛易患此病。
2 症状
根据病程的发展,一般分消化型、神经型和生产瘫痪型3种。
2.1 消化型
一般产后30 d左右呈现顽固性消化紊乱,喜吃粗料、青绿多汁饲料,不爱吃精料,触诊瘤胃异常空虚,听诊瘤胃无蠕动音;肚腹卷缩,排粪迟滞,粪便干燥,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油状粘膜。体温正常或稍低,耳尖、鼻端发凉;粘膜轻度黄染;体重、产奶量下降;圈舍及呼出的气体、尿液、乳汁中含有挤碎的苹果味。
2.2 神经型
病初兴奋不安、哞叫、走路不稳;继而意识障碍、反应迟钝、不辨方向、后躯麻痹、后肢轻瘫,最后病牛卧地不起,陷入昏迷状态,若不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可导致衰竭死亡 (一般认为是异丙醇含量升高所致) 。
2.3 生产瘫痪型
病牛卧地不起,有时头曲于颈侧,脊椎骨呈现S型弯曲,最后昏迷状态,类似生产瘫痪,但主要特点是病牛高产、消瘦、体重减轻、乳量下降、食欲不振。
3 诊断
3.1 依据饲养管理和症状诊断
一般发病牛为营养状况良好的高产奶牛,在产后30 d左右发病,饲喂了大量富含蛋白质、脂肪,而碳水化合物不足的精料,孕期运动不足,维生素缺乏造成消化系统紊乱,食欲不振,病牛骤然消瘦,泌乳量下降;尿液稀薄而透明,尿呈中性或弱酸性反应,血液碱贮急剧下降;产后乳房炎、子宫炎频发;病初兴奋不安、哞叫、走路不稳,继而意识障碍、反应迟钝、不辨方向、后躯麻痹,后肢轻瘫,有时头曲于颈侧而呈昏迷状态;患畜圈舍、尿液、乳汁、呼出气体散发出特异酮臭气味(臭苹果气味),一般即可确诊。
3.2 实验室做尿酮及血酮的检测
病牛尿酮显著增高(正常为10mg%以下),高达70~300 mg%,血酮明显增高(正常为10 mg%以下),高至10~100 mg%,血糖明显下降(正常为50 mg/100 mL),降至20~40 mg/100mL,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乳脂率、乳蛋白升高。
3.2.1 亚硝基铁氢化钠法:取被检奶牛尿液2~3 mL放于试管内,加入新配制的亚硝基铁氢化钠饱和溶液(约5%)3~5滴,再加入冰醋酸0.5 m L,混匀后再加入氨水2~3 mL,若两液接触面出现紫色或紫红色,则为阳性反应。
3.2.2 三氯化铁法:取酸化尿液10 mL放于试管内,加入10%的三氯化铁溶液10~15滴,滤去生成的沉淀,于滤液中再加入10%的三氯化铁溶液数滴,变为深红色时为阳性反应。
4 预防
4.1 给予充足、优质的饲料
对于高产、妊娠的奶牛,为满足泌乳、胎儿生长的需要,必须给予充足的营养均衡饲料,并注意饲料品质。在冬、早春枯草季节,适当补充萝卜、胡萝卜、白菜等多汁、青绿饲料。
4.2 注意精、粗饲料的比例
奶牛日粮中精饲料应占40%,粗饲料应占60%。在奶牛吃饱情况下,不要让奶牛多吃精饲料。临产的奶牛,产前15 d要逐渐降低精饲料的比例,产犊时降低到10%左右,产犊后再逐渐增加精饲料含量,产后15 d增加到正常日粮水平,以免增加奶牛生理负担,引起奶牛难产、乳房炎等疾病。
4.3 采取保暖措施
冬季产犊的奶牛,应根据饲养奶牛的规模,建立合理的牛舍,牛舍要干燥、向阳;地面坚固,渗水性好,并有排水系统;避开冬季风向;产犊时要有加温设备。
5 治疗及管理
5.1 补充血糖
奶牛酮血病主要是由于能量供应不足所致,因此补糖是治疗此病的关键。(1)提高血糖水平,用25%的葡萄糖溶液1 500~2 000 mL+地塞米松50 mg或氢化可的松100 mL静脉注射,每日两次,效果最好;(2) VB1100 mL+VB1220 mL+20%硫酸镁100 mL+10%氯化钠500 mL静脉注射, 每日1次;(3)红糖每日1 000 g,分两次溶于水中自饮,甘油500 g内服,每日2次,连用2 d后,半量再服2 d; (4)同时肌肉注射胰岛素200 IU; (5)在治疗期间不能饲喂精饲料,可给予少量的多汁、青绿饲料及优质青干草,使肠胃功能得到休整,待机体恢复后,再正常饲喂。
5.2 加速丙酮分解
为降低血液中的丙酮含量,应用丙酸钠,可使丙酮加速分解。治疗病牛可用丙酸钠5~10 g,加水稀释成2%的溶液灌服,每日1次。
5.3 缓解酸中毒
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500~1 000 mL,每日2次,或内服小苏打(碳酸氢钠)100 g中和胃酸,同时内服酵母200片、硫酸镁200 g、姜酊120 m L、陈皮酊120 m L、水1 000 mL,达到机体内环境酸碱平衡。
5.4 补充磷、钙
病牛摄取不到足够的营养,必然分解、消耗体内的贮备物质,除了脂肪、糖元被分解、消耗外,钙、磷等矿物质也被大量释放、利用,所以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瘫痪、卧地不起,因此在治疗时,必须补充钙、磷。静脉注射5%磷酸氢钙溶液500~1 000 mL或5%葡萄糖酸钙500 mL,每日1次。
5.5 抑制病菌
为防止感染其它疾病,可配合抗菌治疗给病牛静脉注射青霉素800万U+链霉素200万U,每日1次。
5.6 防止摔伤
经过治疗的病牛,假如病情好转,会试图站起,而此时病牛身体虚弱,易重新跌倒;为防止跌折后肢,应将病牛两后肢用软绳由系部(蹄上方)扎住,但不要扎紧,防止勒伤皮肤;也不要太松,以免滑脱;直到病牛站起来后第二天方可解除。
牛酮血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 篇3
1 症状
主要表现为呼吸浅表, 皮肤呼出气尿和乳散发特异气味—丙酮味 (烂苹果味) , 体温正常或稍低, 食欲减少或废绝, 前胃弛缓, 消瘦, 产乳下降, 初期往往兴奋不安, 不久转为沉郁, 反应迟钝, 后肢瘫痪, 往往不能站立, 头颈向侧后弯曲, 呈昏睡昏迷状态。兴奋和沉郁交替发作。实验室检查:血酮测定100mg/100ml, 血糖为40mg/ml。
2 诊断
依据病史, 于产后2周发病, 呼出气和皮肤散发丙酮味, 前胃弛缓等消化道及神经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测:尿酮定性检验为阳性反应。血酮增高, 血糖降低。即可确诊为牛酮血病。
3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