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脐方法

2024-08-06

断脐方法(共7篇)

断脐方法 篇1

新生儿发生黄疸时,血胆红素值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虽然正常新生儿出生后有血红蛋白的增加,但其幅度各异,此与结扎脐带迟早有关,出生时婴儿与胎盘血容量的分隔为2∶1,即婴儿血75 m L/kg,胎盘血40 m L/kg,如不立即结扎脐带,循环将继续,出生后30 s初,婴儿得到胎盘血14 m L/kg,如延迟结扎脐带至生后1 min,则新生儿可接受1/2胎盘血,因此脐带处理不仅影响生后1周时的新生儿血液值,甚至此影响可持续1年[1]。这一资料显示,晚断脐有利于增加血容量及血红蛋白,防止新生儿贫血。近年来,又有许多文献报道围产因素已逐渐成为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发病因素,其中新生儿因素中脐带结扎过晚是重要的因素之一[1]。因此,新生儿出生后何时断脐,其意义尚在探讨中。本研究对阴道分娩新生儿的不同断脐方法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正常健康孕产妇(孕期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经阴道足月分娩(37~42周)的正常新生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婴56例,女婴64例,均无新生儿窒息(1分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体重2 500~4 000g,产妇年龄、孕周和新生儿体重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排弃标准

(1)胎儿有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律不齐及严重溶血、水肿;(2)胎儿宫内感染;(3)母亲血型为“O”型,新生儿为“A”或“B”型;(4)脐带异常。

1.2.2研究分组

随机将新生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出生后30 s内断脐,新生儿不要放置在高于母亲子宫的水平,否则可使血倒流回胎盘[1]。观察组新生儿断脐时尽可能靠近胎盘并于出生60 s内将远端抬高并防止脐带扭转,使脐静脉内的残余血完全流入新生儿体内,再处理脐带残端。对照组新生儿则在常规部位(偏向脐轮端)断脐并常规处理脐带残端。

1.3 新生儿出生后血液检查

两组断脐后立即抽脐血5 m L,新生儿出生后3d取足跟血送检查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胆红素检测:利用北京麦邦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的黄疸测量仪,型号:MB720。在新生儿额部及颧骨部测定,每天1次至生后第5天。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测定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 d内的胆红素均值及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两组新生儿的血Hb及HCT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 d时Hb及HCT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 d时的Hb和H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5.5848和14.0810,P<0.01,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d的Hb和HCT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2.4641和10.3169,P<0.05。

3 讨论

虽然说正常新生儿出生后有血红蛋白的增加,其幅度各一,此与脐带结扎迟早有关,如延迟结扎脐带至生后1 min,则新生儿可接受1/2胎盘血,这可大大增加血容量,直接影响新生儿的血液值,防止新生儿贫血。既往研究表明:慢速断脐法即新生儿娩出后待脐带搏动停止后将母血挤向新生儿脐部再断脐,其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明显高于快速断脐法[2,3]。新生儿期胆红素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当胆红素浓度>20 m L/d L,就可能使部分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脑瘫和智力障碍,因此积极干预新生儿黄疸,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严荔等[4]研究显示,剖宫产靠近胎盘端立即断脐,既不会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黄疸,又能增加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减少新生儿贫血的发生;该研究还显示每20 cm长脐静脉存留血量9~15m L[平均(12.30±1.33)m L],如果脐带长40 cm,将多获得18~30 m L血,其研究组新生儿平均脐带长为30~70 cm[平均(37.83±9.63)cm],至少可多获得血14~35 m L。本研究采用30 s内靠近胎盘端断脐法,作为阴道分娩的断脐方法,取得了相同的效果。研究组断脐部位在胎盘端,使脐静脉内残余血完全流入新生儿体内,较对照组的常规部位断脐(偏向脐轮端),在不增高胆红素的同时,新生儿的Hb和HCT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之,此方法对于剖宫产及阴道分娩的断脐都适宜实用,其优势在于:(1)快速断脐,有利于第三产程的处理及新生儿复苏等处理,减少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断脐时间短,不会过多输入胎盘血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及红血球细胞增多症。(2)靠近胎盘端断脐,有利于残端脐静脉内的血输入新生儿体内,适当增加新生儿血容量及血红蛋白,防止新生儿贫血。

摘要:目的 探讨断脐方法以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值但不增加胆红素值的研究。方法 对正常足月阴道分娩的新生儿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8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新生儿均于娩出后30 s内断脐,研究组断脐部位靠近胎盘端,并将远端抬高保持脐带不扭转,以便脐带内残余血迅速完全流入新生儿体内,再结扎处理脐部;对照组常规断脐处理残端。对两组新生儿的胆红素值、达峰值时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 d时的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 d的Hb和H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 d时的Hb和H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阴道分娩采用靠近胎盘端30s内断脐法,既不会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黄疸,又能增加血容量和血红蛋白,减少新生儿贫血的发生。

关键词:阴道分娩,断脐方法,高胆红素,血红蛋白

参考文献

[1]YU HZ,HUANG DM,GUAN XJ.Practical Neonatology[M].3rd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3:628.Chi-nese

[2]LIN ZX.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n neonatal jaudice of two u-mibical cord clampings[J].Modern Medical and Health,2006,22(15):2307.Chinese

[3]QIAN H,QIAN YK.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n neonatal jaudiceof fast umbilical cord clamping[J].Practical Clinicians,2002,2(3):88.Chinese

[4]YAN L,WANG S,WANG L.A study on umbilical cord clamp-ing and neonatal hematocrit during cesarean section[J].Chinese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0,26(9):712-713.Chinese

新生儿断脐的改良及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09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40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00例。

1.2 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用75%乙醇消毒脐带根部周围, 在距脐根部0.5 cm~1.0 cm处夹上套有气门芯的血管钳, 用气门芯套扎脐带, 气门芯套扎在脐近根部0.5 cm~1.0 cm, 在距套扎0.5 cm~1.0 cm处剪断脐带, 挤出残余血液, 用2.5%碘酒及75%乙醇消毒脐带断端, 松开血管钳, 用脐绷带包扎。改良后的新生儿断脐 (实验组) 是将气门芯套扎在脐带根部贴近皮肤处 (切不可套住皮肤) , 最后用脐带卷包扎, 其余操作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新生儿出生24 h后取下气门芯和脐绷带, 采取暴露疗法。

2 结果 (见表1)

注:两组脐带脱落时间比较, χ2=24.8, P<0.05。

3 讨论

最早采用的棉线双重结扎法处理新生儿脐带, 具有操作麻烦、干燥慢、脐带渗血、扎线切断脐带、结扎线脱落和易引起脐部感染等缺点;钳夹法有松钳、渗血现象, 脐钳压迫新生儿腹部, 影响新生儿发育, 影响护理操作, 脐钳须待脐带干燥后方可取掉[1]。用纱布、绷带固定脐部不仅影响新生儿腹式呼吸, 造成新生儿的不适, 而且使脐部渗出物与无菌纱布粘连, 一旦纱布浸湿得不到及时更换, 使新生儿脐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 容易发生新生儿脐炎[2]。

气门芯断脐方法简单方便, 只需一次套扎, 几秒即可完成, 方法简单, 操作容易, 脐带脱落时间短, 无残端出血及感染现象, 安全可靠。气门芯有弹性可自行调节松紧, 是最佳断脐方法[3]。它的止血效果好, 婴儿脐部干洁, 无臭味, 脱落快, 感染率低。气门芯套扎脐带紧, 婴儿洗澡时对脐部没有不良影响[4]。气门芯断脐方法在生后6 h内应严密观察脐带残端有无出血, 如有渗血消毒后可再次用气门芯套扎。

当气门芯套扎在距脐根部0.5 cm~1.0 cm时, 脐带根部与气门芯之间有脐静脉、脐动脉血液残留, 容易形成小血肿, 血肿机化吸收时间较长, 滲液较多, 容易发生新生儿脐炎。改良后的新生儿断脐是将气门芯套扎在脐带根部贴近皮肤处 (切不可套住皮肤) , 避免了脐带残端小血肿的发生, 脐带残端干燥, 易脱落。脐带一般在生后2 d~5 d内脱落。气门芯套在止血钳尖时, 钳脐带与新生儿脐部皮肤的距离要0.5 cm。拉过气门芯时止血钳与残端脐带也要留0.5 cm剪断脐带。操作一定要有高度的准确性, 否则剪断脐带过短会造成气门芯容易滑脱, 引起脐部出血。止血钳钳挟脐带时不宜过紧, 血管钳夹一个齿即可, 拉丝线使弹力环增大能由止血钳尖滑过为宜, 且不能提得太大, 以避免挟断脐带和拉断弹力环。

我院近年来采用气门芯套扎脐带改良法, 经临床观察发现效果满意, 无脐带渗血、切断脐带、弹力套滑脱和脐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断脐,护理

参考文献

[1]杨硎硎.气门芯套扎新生儿脐带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6, 5 (10) :99.

[2]黄华英, 郑燕, 孙鸿燕.新生儿24h后脐部暴露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5, 19 (7C) :1354.

新生儿二次断脐的护理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 男45例, 女35例, 新生儿Agar评分平均值为 (8.47±0.65) 分, 体质量平均值为 (3.61±0.51) kg, 孕妇未存在任何宫内感染症状。随即将80例新生儿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 两组新生儿在性别、Apgar评分、体质量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40例新生儿给予常规脐部护理, 每天让新生儿进行沐浴, 对利用5%酒精, 对新生儿脐带、脐窝及脐部周围皮肤等进行有效的擦拭, 未将新生儿脐带剪断, 而让脐带自然脱落。而研究组新生儿则给予二次断脐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断脐前护理

在对新生儿进行二次断脐前, 医护理人员需与新生儿家属进行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并指导患儿教书进行适宜的喂哺工作。如果新生儿存在其余治疗工作, 则应先治疗后断脐。对新生儿脐部残端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如果脐带过粗, 残端过于湿润, 则应该延迟二次断脐的时间[1]。

1.2.2 断脐时护理

①选择适宜的断脐时间。二次断脐时间对二次断脐效果、脐带愈合等均具有一定影响, 若二次断脐时间太早, 而这时脐带干燥度不够, 脐部血管收缩不够完全, 脐部创面呈高低参差状或者丝条状, 仍然有部分羊膜残留在脐部[2]。同时脐部常常存在潮湿现象, 遗留有分泌物, 脐轮出现肿胀、感染及出血等症状。因此, 当新生儿分娩出来后, 脐带胎盘中的血液循环功能将立即停止, 脐部血管也会慢慢闭合, 经过24h后, 新生儿脐带就会慢慢变得干燥, 血液将不再流出。通常情况下, 新生儿分娩出来后24~48h, 对新生儿给予二次断脐护理是较为安全的[3]。因此新生儿二次断脐时间应选在新生儿分娩出来后48h, 这时新生儿脐带残端也已经干燥, 并不任何渗血或者渗液现象的产生, 脐部血管也已经闭合, 可以有效的降低二次断脐的渗血发生率, 促进新生儿脐带伤口的快速愈合。②掌握正确的断脐方法。对二次断脐室内温度控制在28℃, 并在无菌状态下, 利用齿镊将新生儿脐带残端抬起, 使新生儿整个脐根与脐部周围皮肤能够充分暴露。利用75%的乙醇和2%的碘酊对新生儿脐带及脐部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然后顺着脐根部, 将残留脐带剪除, 并保证脐部创面的平整度, 以防止脐带的残留。应该将脐带进行多次剪断, 以避免一次性剪断对新生儿脐部的伤害, 导致脐部出血。当脐带剪断完成后, 需对脐窝、脐部周围皮肤进行有效的消毒。

1.2.3 断脐后护理

当新生儿脐带剪断后, 如果出现出血症状, 可利用无菌棉球蘸取适量的盐酸肾上腺素, 擦拭于出血位置, 并在新生儿脐部设置保护带。如果在新生儿在断脐当天出现严重的哭闹现象, 则需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 并加大新生儿的腹压, 防止脐部出血现象的产生[4]。当新生儿脐带剪断后, 护理人员需对新生儿脐部状况进行严密观察。

1.2.4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需对新生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护理指导, 使新生儿家属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 以防止新生儿脐部受到感染, 特别要观察新生儿脐轮四周有无红肿或者渗血现象, 脐窝有无分泌物[5]。在帮新生儿更换尿布时, 不能将新生儿内衣放置于尿裤里, 必须将其外翻, 不可置于脐窝上。不能将爽身粉放置于新生儿脐窝里, 同时使新生儿脐部保持清洁和干燥。

1.3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数据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利用t进行组间对比检验, 如果P<0.05时, 说明两组新生儿护理效果对比, 差异较为显著,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 研究组脐带脱落时间为 (4.28±0.25) , 对照组脐带脱落时间为 (6.37±0.64) ;研究组脐带脱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脐部愈合时间为 (4.12±0.31) , 对照组脐部愈合时间为 (7.38±0.63) ;研究组脐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感染率、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 差异显著,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当新生儿分娩出来20~24h内, 新生儿脐带是处于无菌状态的, 但是随着时间延长, 新生儿脐带就会收到各种细菌的感染, 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 要求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分娩24h范围内, 给予有效的脐部护理, 以有效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发生率[1,2,3,4,5]。

常规脐部护理方法, 主要是让新生儿脐带自主脱落, 但是由于脐带自主脱落时间较长, 导致新生儿脐部残端容易受到感染, 脐部发炎, 并引发败血症, 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生长。而在二次断脐护理下, 新生儿脐部周围愈合较快, 脐部感染发生率较低;新生儿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大大缩短, 有效防止了脐部并发症的产生;有效防止脐带残端在脱落或者坏死时导致的炎症, 提高了新生儿生命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二次断脐护理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二次断脐护理组新生儿脐部感染率、出血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两组对比, 差异显著,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证明二次断脐护理能够促进新生儿脐部伤口的愈合, 减少脐带脱落时间, 避免脐部受到感染, 同时能够预防脐部的出血现象, 对新生儿健康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二次断脐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 能够降低新生儿脐部出血率和感染率, 减少脐带脱落时间, 促进脐部伤口愈合, 避免脐部并发症的产生, 有效提高了新生儿生命质量,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二次断脐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 随即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 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 而研究组新生儿给予二次断脐护理, 对两组新生儿脐部出血发生率、脐部感染发生率及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出血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脐部愈合时间、脐带脱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 差异显著,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新生儿进行二次断脐护理, 能够降低脐部出血率和感染率, 减少脐带脱落时间, 促进脐部伤口愈合, 避免脐部并发症的产生, 有效提高了新生儿生命质量, 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二次断脐,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学梅.二次断脐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12 (2) :89-90.

[2]刘雪梅, 袁秋云.新生儿二次断脐16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23 (8) :76-78.

[3]罗佛园, 林娟.新生儿二次断脐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34 (12) :65-66.

[4]魏卫红, 张新红, 王盘妹.106例新生儿二次断脐体会[J].全科护理, 2010, 6 (3) :87-88.

断脐方法 篇4

关键词:新生儿,重度窒息,预后,延迟脐带切断

重度新生儿窒息是产科临床上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 也是导致新生儿伤残的常见原因[1]。经济、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 可减少新生儿重度窒息死亡率和致残率, 是目前产科关注的焦点, 也是提高新生儿生存比例的重点, 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本文对在我院分娩的重度新生儿窒息患儿100 例分别进行常规切断脐带和延迟切断脐带,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00 年6 月至2014 年12 月在我院分娩的重度新生儿窒息患儿100 例, 均为顺产新生儿重度窒息, 符合相关诊断标准。随机进行分组, 常规组患者50 例, 其中男性患儿26 例, 女性患儿24 例, 新生儿胎龄36~41 周, 体重2.7~4.5 kg。改良组患者50 例, 其中男性患儿27 例, 女性患儿23 例, 新生儿胎龄36~42 周, 体重2.7~4.7 kg。对比两组患儿的胎龄、性别比例和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50 例, 依据患儿的情况, 均在分娩后即时脐带切断, 消毒包扎处理, 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改良组患儿50 例, 对患儿进行准确评估后, 发生重度窒息后, 顺利分娩后将患儿放置在产妇两腿间, 进行口鼻分泌物清理后, 90 s后进行脐带切断, 无菌处理后包扎, 同时对患儿进行阿氏评分, 详细记录, 同时依据患儿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救治。

1.3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1) 胎盘残余血量。胎盘娩出后置于容器内, 放松脐带断端的血管钳, 收集容器中胎盘残余血, 置量杯中, 以量杯中刻度读数估计残余血。 (2) 在NICU治疗过程中, 所有病例的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无差异, 由培训合格的专人采取双盲方法进行评估。出院病例1 年内定期回院复诊, 应用首都儿科研究所制定的0~4 岁小儿精神发育检查表 (简称儿心量表) 检测发育商 (DQ) , DQ值在80~89 分为中下, 70~79 分为临界值, 69 分以下为低下, 评价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并检查记录后遗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11.0 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O.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成功复苏和后遗症情况

改良组患儿的成功复苏比例、死亡比例、发生后遗症比例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儿DQ值

对比两组患者DQ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本文对我院部分重度窒息新生儿, 实施延迟90 s切断脐带措施, 结果显示改良脐带切断后成功复苏比例、死亡比例、发生后遗症比例显著优于正常切断脐带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比两种脐带切断情况DQ值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重度窒息新生儿实施延迟切断脐带可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减少死亡比例、降低后遗症发生情况, 增加成功复苏比例, 改善DQ值, 可依据患者的情况实施操作。

参考文献

[1]洪瑛, 吴美玲.延迟断脐对第二产程中存在宫内窘迫新生儿预后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23 (243) :107+113.

断脐方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2月于我院出生的202例新生儿, 其中男婴120例, 女婴82例, 全部新生儿胎龄均≥37周, 孕母健康, 且无内科疾病, 在产时没有合并症, 同时胎儿没有宫内窘迫, 所有新生儿均是母乳喂养。经新生儿一般资料的研究与分析, 随机均分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新生儿母乳喂养、性别构成、胎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即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计算新生儿肩娩出至脐带阻断以后血供时间。新生儿娩出后予常规清理呼吸道, 对照组于出生后10 s内即剪断脐带, 研究组于180 s后剪断脐带。实施上述操作时, 不可用手对脐带进行挤压。两组新生儿断脐部位与手法均保持一致, 在断脐后, 抽取大约5 m L的脐血, 3 d后再进行足跟血的抽取, 对血红蛋白、总胆红素以及红细胞积压进行检查。同时于新生儿出生后6、12及24 h对新生儿胸骨正中、颧骨以及前额实施三点实施经皮胆红素的测定, 把三处所获检测值进行平均取值, 连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 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101例新生儿有18例患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其发生率为17.8%, 对照组101例新生儿中有17例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其发生率为16.8%, 两组所存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即P>0.05。于红细胞积压、血红蛋白上, 研究组与对照组所存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即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分娩新生儿后, 需构建良好呼吸循环, 确保血容量充足, 使心肺功能得以维持。如果血容量比较低, 则很容易使新生儿出现贫血症状。据有关研究发现, 当分娩出胎儿以后, 胎盘依旧可经脐带来对新生儿实施血液供应, 以此提高新生儿的缺氧耐受能力, 以便于新生儿良好呼吸循环的构建[3]。从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 生理性胎盘输血与重力、宫缩情况之间均有一定的关系, 且均对胎儿产生反射调节, 同时脐带还存在收缩现象, 于胎儿获得最优血容量的时候, 容易使脐血管产生闭合情况, 以此实施止血[3,4]。在临床中, 延迟脐带是基于新生儿生理特点, 让脐带可自身闭合止血, 防止新生儿出血现象增加。当胎儿成功分娩出以后, 不可立即用钳夹脐带, 以免胎盘与胎儿循环被阻断。3 min内约80 m L血液可供新生儿应用, 以此让新生儿科获得相应的铁储备。若新生儿出现失血现象或者存在脐带绕颈, 实施延迟断脐可使其贫血率得到显著的下降, 且还可帮助新生儿良好心肺系统的构建, 增强新生儿的免疫能力。

在本次研究中, 笔者就延迟断脐、快速断脐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通过两组新生儿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发现, 延迟断脐没有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同时也没有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 不用再实施其他治疗。除此之外, 延迟断脐还可降低新生儿贫血, 提高早产儿氧浓度, 以此使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得到降低。延迟断脐不会增加第三产程出血量, 同时也不会让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增加, 但是其是否会引起母体出血, 且新生儿是否还会出现血黏度不断增加情况, 目前还没有准确临床实验数据, 还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延迟断脐时机究竟控制在多长还需特别注意, 不同的断脐时间对新生儿黄疸可能会产生不同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加大这方面内容的研究力度。

综上所述, 临床上延迟断脐不会增加新生儿患黄疸人数, 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有效防止新生儿发生贫血现象, 提升脐部护理质量, 使新生儿所含红蛋白量增加。由此可知, 延迟断脐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应仙华, 卢慧琴.延迟脐带结扎对母亲及新生儿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4, 3:541-543.

[2]黄志华.新生儿期和婴儿期黄疸的诊断[J].中国临床医师, 2012, 40 (11) :11-13.

[3]董玉姣.延迟断脐与新生儿黄疸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7) :1581.

断脐方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产后发生湿肺的患儿100例进行研究。该研究在告知患儿家长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 所有患儿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新生儿湿肺并排除其他疾病。根据回访资料, 将患儿分为观察组 (10~15 min断脐) :42例, 男20例, 女22例, 胎龄32~41周, 平均胎龄 (35.11±4.32) 周, 平均断脐时间 (12.10±1.86) min;对照组 (1~5 min断脐) :58例, 男28例, 女30例, 胎龄33~43周, 平均胎龄 (36.01±4.21) 周, 平均断脐时间 (3.52±1.86) min。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1.2.1 整体状况评估

根据Apgar评分评估新生儿的整体状况, Apgar评分内容:皮肤颜色、心率、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呼吸, 以上五项指标每项0~2分, 共10分, 正常:8~10分, 轻度窒息:4~7分, 重度窒息:0~3分[3]。以上评分需在婴儿产后1、5、10 min时进行, 若婴儿仍需复苏, 则于15、20 min再次评分。

1.2.2 重症湿肺发生情况

患儿在呼吸急促、发绀、哭闹及胸部X线片发现积液征象的基础上出现呼吸频率≥80次/min伴呼吸衰竭、休克等可诊断为重症湿肺。

1.2.3 呼吸循环功能

呼吸: (1) 使用呼吸机例数; (2) 呼吸恢复时间; (3) 胸部X线情况恢复时间;循环:监测Pa O2、Sa O2两项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整体状况评估和重症湿肺发生情况

两组患儿Apgar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儿重症湿肺发生例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呼吸循环功能比较

观察组患儿使用呼吸机4例, 呼吸恢复时间 (1.69±0.19) d, 胸部X线片情况恢复时间 (5.76±0.88) h;对照组患儿使用呼吸机15例, 呼吸恢复时间 (2.92±0.29) d, 胸部X线情况恢复时间 (8.35±1.20) h。两组呼吸功能各指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Pa O2 (82.31±8.79) mm Hg, Sa O2 (95.61±10.12) %;对照组患儿Pa O2 (74.96±7.88) mm Hg, Sa O2 (90.21±9.12) %。两组循环功能各指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湿肺是由于产后胎儿肺内的液体不能及时得到引流而引起的暂时性具有自限性的呼吸功能不全[4,5]。生理情况下, 胎儿产前肺约内含有30 ml液体, 以防止肺泡的萎陷, 在分娩过程中因为产道对胸部的挤压使1/3~2/3的肺泡液经口排出, 未能经此途径排出的肺泡液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及淋巴管回流, 因此使肺泡保持相对较“干”的状态, 以利于新生儿肺的膨胀及呼吸功能的发育[6,7,8]。

病理情况下, 湿肺的产生往往与肺泡液清除障碍及肺泡液产生过多有关。 (1) 肺泡液清除障碍常由淋巴管堵塞、窒息及剖宫产等导致, 淋巴管堵塞使肺内液体引流不畅;窒息后则因肺呼吸运动受阻使间质内液体不能排出体外;剖宫产胎儿未经产道挤压, 缺乏使肺内液体排出的外力[9,10]。 (2) 肺泡液产生过多则与妊娠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及产后胎盘输血时间过长等密切相关。高血压使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 低蛋白血症使胶体渗透压降低, 两者均可导致肺泡液生成增加[11,12,13]。产后胎盘输血时间过长因灌注时间延长, 故也可增加肺内液体的渗出。因此, 预防和治疗湿肺, 必须从以上几条途径对症治疗。近年来, 多项研究显示, 产后输血对于预防新生儿湿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可促使胎儿体内CNP (心房钠尿肽) 的释放增加, 减少水钠潴留, 降低毛细血管内压[14,15]。因此, 产后的胎盘输血时间必须合适, 以发挥其对预防湿肺发生方面的最大益处。由于产后胎盘输血时间决定于断脐时间, 所以合理的断脐时机对于预防湿肺发生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 适当延长断脐时机可较好的减少湿肺的发生[16,17]。本研究, 产后10~15 min断脐的患儿, 其整体状况评估、重症湿肺发生情况及呼吸循环功能与产后1~5 min断脐的患儿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适当延后断脐时间可使新生儿整体情况、呼吸循环功能改善及降低重症湿肺的发生等大有裨益, 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但是在本研究中, 由于样本量较小, 且未设置更多的断脐时间组, 所以无法确定最合适的断脐时间。此外, 对于上述适当延长断脐时间可促使胎儿体内CNP释放增加, 降低湿肺发生的是否是最直接的机制, 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断脐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5月, 在我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140例, 其中女65例, 男75例;体重2 500 g~4 050 g;孕周37周~41周;Apgar 出生1 min~5 min 评分8分~10分。排除高危妊娠的产妇, 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 按出生顺序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 分别给予气门芯套扎法断脐或脐带剪断器处理脐带残端。两组在孕周、体重、Apgar 出生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脐部处理

试验组新生儿脐部处理方法:正常新生儿娩出后使用一次性脐带夹在距脐轮部0.5 cm 处上夹平推切断脐带, 留取脐带夹, 用5%碘伏消毒残端脐周皮肤, 然后暴露脐带残端, 注意断脐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新生儿娩出后24 h~48 h待脐带残端枯干、颜色变黄且晦暗时取脐带夹。常规组用气门芯套扎断脐, 同样用5%碘伏消毒残端及脐围皮肤,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用脐绷带包扎48 h[1]。两组均采用同样的护理方法, 每日2 次用碘伏消毒脐带残端。

1.2.2 评价

比较常规组与试验组脐带残端干燥、渗血、散开、炎症情况。新生儿出生后2 h内护士观察脐部有无渗血, 48 h内每班检查脐部有无血迹, 若有血迹则判断为残端渗血;用气门芯或脐带剪断器处理脐部, 若发现脐带残端部分或全部滑脱则判断为散开;每日2 次用碘伏消毒脐带残端时护士评估脐周皮肤有无红肿、脐窝有无炎性分泌物、异味等感染症状, 若有此感染症状则判断为炎症。观察脐带残端干燥情况, 并做好记录。

1.2.3 统计学方法

两组资料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气门芯套扎法处理脐部残端的缺点

新生儿脐带由一条脐静脉和两条脐动脉及胶质组成。新生儿出生后, 脐带逐渐从根部脱落, 一般情况下用气门芯套扎脐带, 脐带残端的干燥情况不甚理想。使用脐带夹处理脐部残端后残端干燥效果明显、时间较短, 脐部愈合加快, 脐部感染几率减少[2,3]。另外, 气门芯是橡胶制品, 易受弹力影响, 可发生脐带血管结扎欠紧, 致使脐血流未能完全阻断残端易发生渗血, 并且常导致气门芯以下脐部堆积淤血, 使残端干燥时间延长, 增加脐部感染机会;新生儿啼哭时, 容易导致气门芯滑脱, 使脐带残端渗血, 故要求气门芯套扎法处理脐带必须留长残端,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又延长了残端干燥时间。

3.2 脐带夹处理脐带残端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脐带夹采用一次性密封包装, 已灭菌, 使用时无需再消毒, 用于夹断孕妇分娩时连结婴儿的脐带。材质为PVC 材质、一次成型。其优点是能节约断脐时间, 并能实现持续加压, 力量均匀, 不易松动;术后容易干燥, 不易感染, 效果良好。脐带夹处理脐带残端时能有效阻断脐血流, 使残端闭合紧密[4,5]。试验组发生脐带残端渗血、散开及炎症现象明显少于常规组;脐带夹处理脐带残端使脐带残端更容易干燥, 减少感染发生, 加快脐部愈合。用脐带夹处理脐部残端的时候, 注意在脐轮上方0.5 cm处上夹平推切断脐带, 留取脐带夹, 避免夹取脐轮部皮肤;掌握取脐带夹的时机:规定取夹时间为断脐后24 h~48 h, 但需首先评估脐带残端是否枯干、颜色变黄且呈半透明状, 符合条件方可去掉脐带夹;避免脐带新鲜未枯干时过早取夹,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6,7]。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8.

[2]胡玲丽.健婴宝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丛刊, 2003, 3 (11) :1.

[3]董健园.新生断脐的改良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12B) :3243.

[4]舒密.赛胃胺配合脐带夹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3B) :712-713.

[5]苏丽东, 唐鸿玉, 陈业芳, 等.新生儿脐带残端两种处理方法的效果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 2009, 23 (11C) :3031-3032.

[6]侯春玲.不同方法护理新生儿脐带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215.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下一篇:数控冲床噪声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