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与新闻报道(通用10篇)
逆向思维与新闻报道 篇1
前言
新闻采写过程指的是新闻从业人员对客观事实进行重新编写的一个过程。新闻采写因为专业性较强, 所以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一定要将新闻的以下两种特性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第一个是客观性, 第二个是真实性。在这基础上, 运用逆向思维方式, 挖掘更具价值的新闻, 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挖掘, 让受众能够切实掌握新闻发生的真实原因。
1. 逆向思维的内涵
逆向思维又被称为求异思维, 也被叫做反向思维, 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颠覆, 也就是进行反向的探究, 以达到能够快速的发现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有其突出的特点, 那就是能够使思维的主体迅速地发现新问题、新事物, 开拓新视野。尽管逆向思维所取得的成果, 通过发散性思维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然而在新闻采写中, 逆向思维能够使新闻工作人员快速地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发掘, 以便找到其中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并且通过新颖的写作方式将新闻事件表达出来, 其他思维方式很难做到这点。
2. 逆向思维的应用
第一, 无事有新闻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关于事实的报道, 故此, 根据人们的常规思维, 只有当发生一些社会性的事件时, 才会值得去进行新闻报道 (1) 。然而, 有许多新闻采写人员充分运行逆向思维的方法, 突破常规的采写方式,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 使用了无事有新闻这一方法, 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新闻。
第二, 旧闻变新闻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所以, 在新闻的特征中, “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对新闻的一个重要要求。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来将旧闻变成新闻, 这个时候便用到了逆向思维。新闻采写者通过运用逆向思维方式, 在旧闻中去发掘新的价值。要想将旧闻变成新闻, 那么其中的核心思想便是要找到新闻的由头, 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将旧闻加以改造, 使得旧闻能够呈现出新的价值。
第三, 小事大新闻
在构成新闻价值的各要素当中,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重要性这一要素, 因为重要性能够决定新闻价值的高低。一般而言, 在新闻报道当中, 其所介绍的事实越重要, 那么这篇报道所体现的价值也就越大, 反之, 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就很难存在新闻价值。然而, 有些新闻工作者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挖掘到了重要的新闻价值。如《取下神像挂地图》这篇报道, 是由中国青年报记者所编写的, 主要讲述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河南农民逐渐走出家门, 开始外出务工之路, 他们拿着地图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中, 凭借自身的努力逐渐地改变自己的生活, 从这件小事, 就很好的表现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 我国农民所发生的变化。这就是对小事大新闻的最佳诠释。
第四, 主动挖掘出的新闻
新闻是需要有所见闻才能去进行报道, 依据一般模式, 一般是在发生了某件事情后, 新闻才会被报道出来。但是运用逆向思维之后, 就能够很好的去突破这种模式, 在没有新闻产生的情况之下, 去创造新闻。如某年曾经有一现象极度火热, 就是在我国许多地方开展免费举办春游的活动, 在春游活动举办开始, 许多电视媒体或者是报纸上都对该活动进行了大量的宣传, 但是媒体对该春游活动的真正关注却非常少。通过新闻工作者的探究发现, 这些免费的春游活动面临了一个局面, 那就是孩子多, 但是志愿者却非常少的局面, 通过该春游活动达到一个目的, 那就是让志愿者能够投入到辅导孩子的工作当中。故此, 有关新闻采写人员写了一篇关于该活动的报道, 那就是《志愿者的优点:免费辅导, 孩子多老师少》。
第五, 要排除障碍
与常规思维相比, 逆向思维就显得有点离经叛道或者说是背道而驰, 常规思维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性思维, 在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怎样很好的去解决新问题的同时, 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经验, 也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 但是旧的理论往往是为权威性服务的, 往往喜欢抱残守缺, 对新事物、新方法、新思想进行排斥 (2) 。故此, 在新闻采写中, 运用逆向思维就会面临着一定的阻碍。所以, 在新闻采写中, 要想发现新闻的本质, 那么就需要采取一个较好的方法, 这也导致了许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突破原有的常规思维方法, 甚至有许多新闻从业人员敢于对旧理论提出质疑。这样才能够让新闻从业人员实现自身的思维跨度, 进而寻找到一条捷径。
第六, 要实施创新
在新闻采写中,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别出心裁的思维, 但是, 顺向思维一般存在于现存的方法这一前提之中, 所以在新闻采写中, 新闻从业人员会对顺向思维得出的结论所臣服, 并对其深信不疑。但是如果这个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 那么在新闻采写中, 所得出的结论也肯定是错误的。但是逆向思维则刚好相反, 因为在新闻采写中, 逆向思维不会受到现存条件的影响, 也不会被现存的理论所左右, 逆向思维会对现存理论所产生的结果产生质疑, 会对所得来的新闻信息产生质疑, 这就说明了逆向思维超越了顺向思维。所以, 在新闻采写中, 运用逆向思维能够促进新闻从业者实现创新, 能够使得他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找到新闻发生的本质信息, 有利于受众更好的了解到新闻的真实信息。
第七, 要完善现有新闻
逆向思维并不是追求高质量的采写报道, 而是常常在新闻中寻找不足, 可以说在新闻中吹毛求疵。在新闻采写中, 如果新闻从业人员运用逆向思维, 那么一旦他们发现缺陷, 就会将这一缺陷当做新课题, 就会运用逆向思维来寻求答案, 直到新闻采写完成。如此反复, 直到将新闻采写中所存在的缺点进行完善, 新闻从业人员的这一精神, 能够促进人类实现和谐的发展。所有的新闻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3) , 第一是萌芽阶段, 第二是形成阶段, 第三是发展阶段, 最后是成熟阶段, 而这些进化过程正是由逆向思维来推动的。这也说明在新闻采写中, 需用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 以达到对现有新闻的更好完善。
3. 逆向思维的作用
在新闻采写中, 逆向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 逆向思维就如同黑暗里的一盏明灯, 帮助新闻采写者突破了旧思维的约束, 此外, 还帮助我国新闻采写者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写作思维方式, 使得在新闻报道过程中, 新闻从业人员能够用一个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进而挖掘出更大价值的新闻。在新闻采写中, 逆向思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对我国的新闻竞争体制起到了极大的优化作用, 使得我国的新闻采写有了极大的创新, 使得我国的新闻业重焕生机。其次, 有利于强化新闻采写者的主观意识, 使得新闻采写的过程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后, 有利于激发新闻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进而促使我国新闻业的更好发展。
结语
综上, 逆向思维对新闻采写有许多作用, 第一, 能够使得新闻采写的质量有着极大程度的提升, 第二, 能够有利于新闻从业人员挖掘出价值更大的新闻, 进而使得新闻的竞争力有着较大的提升。那么这就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就是在今后的新闻采写过程中, 要求新、求变, 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实现突破。
注释
1 于文博.试论新闻采写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效果与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04:201-202.
2 姚小利.新闻采写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效果与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1:123.
3 廖大志.新闻采写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效果与作用[J].新闻传播, 2012, 04:37.
逆向思维与新闻报道 篇2
一次,我观摩了一个班级的数学活动“哪根长哪根短”。活动前,我暗暗思忖:准备两根绳子比较长短,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会不会简单了点?没想到活动中,孩子们思维活跃,我也收获了不一样的体会。
活动开始,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两根绳子,并将它们绕成圈状摆放在桌子上,教师有意识地将短点的绳子(绿色绳子)绕成了大圈,将长点的绳子(咖啡色绳子)绕成了小圈,然后问孩子:“看出来这两根绳子哪根长、哪根短了吗?”孩子们众说纷纭。等孩子们都表达、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组织他们投票:“觉得咖啡色绳子长的请举手。”大部分孩子举了手。教师又问:“有人有不同意见吗?”嘉嘉举起了手,说:“我觉得绿色绳子长。”教师马上问:“谁和嘉嘉想法一样?请举手。”这时,又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于是,教师问嘉嘉:“为什么你觉得绿色绳子长呢?”嘉嘉:“因为它的圆圈比咖啡色绳子大。”
嘉嘉的话还没说完,佳佳马上说:“不对不对,绿色绳子里面弯得很少。”教师明白佳佳的意思,又问嘉嘉:“你还坚持认为绿色绳子更长吗?”嘉嘉点点头。
教师转向孩子们:“看来你们有不同意见。那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两根绳子到底哪根长、哪根短呢?”
孩子们纷纷说“比一比”。于是,教师请一个孩子来给两根绳子比长短。只见她把两根绳子的一头分别放在桌子一端,又将绳子弯曲的地方拉直,这样两根绳子的长短一目了然。大家纷纷鼓掌,教师及时与孩子一起总结了比长短的方法:首先要把绳子的一头对齐,另外还要注意把绳子拉直。
这时,孩子们的兴趣已经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教师乘胜追击,对孩子们说:“现在,我要增加难度了。”教师将绿色绳子换成紫色绳子,并将两根绳子分别打了结,再请幼儿猜测哪根长哪根短。这次,孩子们大胆猜测,并运用了刚刚总结的方法。
最后,教师问孩子:“生活中有没有要用到比较这一方法的事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想到了比身高。于是,教师请两个孩子来比身高,从中孩子们知道了比较的方法:首先两人要站直,其次两人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比出的结果才公平。
第二天,教师又组织了一次有关比较的活动。教师出示操作卡(如右上图),在向孩子们提出操作要求后,教师问:“上、中、下三只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谁跑得快?谁跑得慢?”不出所料,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最下面的那只兔子跑得最快。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可能是因为幼儿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看到最下面的兔子的路程最近,就认为它会最快到达。他们想到的只是时间上的快慢,但忽略了“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的条件。于是,教师又把题目读了一遍,并提醒孩子们听仔细。可是,这一遍下来,孩子们还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最下面的`兔子跑得最快。为了让孩子们能直观地看到在“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的前提下,谁会跑得更快,教师请了两个孩子和教师一起进行情景表演,看到三人同时到达终点,很多孩子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逆向思维与新闻报道 篇3
不管身处何种设计领域,作为设计师都有可能会出现思维冻结的时候,服装设计师也是如此。其实,这并非说明想法已经枯竭,而是我们日常的着装,在大多时候是一种早已固定的社会标识款式,我们缺少脱离禁锢的思维方式,这种脱离禁锢的思维就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的概述
逆向思维是服装创作手法的一种。所谓逆向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了解事物后,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的想法由来已久,在我国《太平经》一书中有道:“本去故当绳之以真道,反其末极还就本,反其华还就实,反其伪还就真”。“极上者当反下,极外者当反内;故阳极当反阴,极于下者当反上;故阴极反阳,极于末者当反本”。现今,设计师们要在众多服装作品中脱颖而出,创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那么,逆向思维就是很好的一种创作手法,它可以让创作者思路逆向旋转,有时会达到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
逆向思维的表现
1.逆向思维的创新性表现
创新是基于人们的心理感受,现今社会崇尚标新立异,千篇一律的服装样式由于其普遍性和流行性而显得大众化,有时需要新颖的款式设计来引领潮流,逆向思维犹如激起千层浪的一颗石头,将创新发挥到淋漓尽致。如第22届汉帛杯金奖作品《無界》,设计师在创作上从材料的出发,将竹子与绡拼接组合,从材料上入手,通过别样的选材和精致的做工,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这种创新手法,在黛安芬内衣设计大赛中更是层出不穷,如第四届黛安芬国际总决赛中,西班牙选手在选材上另辟蹊径,把内衣按照人体的体格特征解构成众多有型的小块儿,用木料一块块整合成整体,用皮绳使之相连,结果是,这种木料的选材和素净的自然纹理成了整个大赛的亮点。逆向思维是创作手法的一种原动力,创意越亲近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2.逆向思维的个性化表现
数字化技术在服装设计领域运用广泛,使个性化的设计作品从想象到完成成为可能,唯有个性化的作品才可能在整个服装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艺术价值。以侯赛因·查拉杨的作品为例,不管是在服装的工程制作或是在对其表现形式的设计上,设计师都急于想要表达自我个性的特征。2009春夏发布会上查拉杨运制作了“风静止”的服装,让运动中的事物瞬间静止塑造了完美的“风”姿态。他用独特手法反映着时代的进步,同时又传达着他对服装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他希望用概念化的手法,把服装与自然完美结合,呈现快节奏的时代服装与自然的亲近和平衡。
逆向思维在服装款式设计中的运用
服装设计创作中的逆向思维是指从正向思维方向找不到目标或不够理想时,从它的对立面去思考,运用反向思维来看待设计过程,以求突破常规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逆向思维在服装运用上的手法是多方面的,选择合适的逆向切入点至关重要。
1.秩序逆反
秩序逆反思维是指在常规秩序顺序上打破和重组。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心理学新论》说道:如果有某种特定的需要,无秩序也可以是吸引人、诱惑人的。它提供了一种天然的不规则的自由形式,而且本身就是对组织严密化之受害者的一种慰籍和解脱。从另一方面诠释了改变事物原有秩序,可以使事物注入新信息,提高作品视觉冲击力。在服装设计中,利用逆向思维可以改变服装上下左右位置的变化,这不仅具有装饰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视觉看点。
2.比例逆反
比例逆反思维主要是颠覆现有常规的服饰比例,营造视觉上的落差感,改变原有事物的大小和数量,以增强服装的视觉冲击力。比例逆反思维在服装款式上的运用较为常见,如夸大肩部、袖子、衣身等廓形处理,或者是改变配饰的大小,如夸张拉链,不管是包袋还是服装,常把拉链做的异常的大,忽略了拉链的功能性,从装饰的视觉出发加以运用。这种比例逆反思维在服装中的运用有时显得磅礴大气、有时显得诙谐有趣。
3.材质逆反
人们日常穿着的服装材料被称为服装纺织材料,这种社会标识明显的服装材料是我们在创作时最容易选择的。最近几年,服装业对材质的研发越来越兴盛,它会给人们带来视觉心理上的冲击,如艾里斯·范·荷本在2011年借用数字技术完成3D立体感设计,创作出宛如珊瑚礁般的裙摆以及白色“骨骼装”。材质创新、肌理效果的全新呈现让服装焕然一新,带给人们无限的刺激和惊喜,传达出服装极富感染力的美。
4.行为逆反
行为逆反思维是指改变人们熟悉或者认为正常的行为规律,这种思维方式常被用于服装秀场的设计和创作中。如2011年John Galliano就选用了男模来演绎女性紧身塑身衣,提高了观者的兴趣和兴奋度,而且让款式看起来更加性感。这种行为逆反思维反其道而行,也许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逆向思维是众多服装设计方法的一种,是让设计师学会从事物的另一面看待问题,逆向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有助于激活设计师创新思维的潜能,给大众带来更多优秀精彩的作品。
新闻评论的逆向思维 篇4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向与反向之差异, 采方对象, 评述对象也如此, 因而也必然产生了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两种形式。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认为, 正向思维是指沿着人们的习惯性思考路线去思考, 而反向思维则是指背逆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维。人们解决问题时, 习惯于按照熟悉的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 即采用正向思维, 有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 实践中也有很多事例, 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 一旦运用反向思维, 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反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因此, 在电视新闻里, 所为逆向, 就是从镜头的相反的方向看到人或事件“非常走势”, 由是得出乎意料的结论, “这一个”是与众不同的, 令人压根也想不到。这种思维方法在时事、时政新闻评论中更是不可或缺。汶川地震中, 范跑跑 (范美忠) 行为、言论被媒体、公众广泛遣责或曰“谩骂”。但我透过事件的本身, 用逆向思维方式究其结果, 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评论:《假如范美忠没有跑》附录:
汶川地震后, 范美忠因其博客的言论成了千夫所指、万箭齐发的“靶子”。他那种不顾国人情感的言论, 说的实在不是时候, 不合适宜。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创造许多辉煌的同时, 也培养了诸多惯性思维, 今天的我们冷静下来, 再认真思考一下“范跑跑”的事件, 我们就会看到另一种情形, 对范美忠的指责、谩骂, 缺少客观公允。
试想, 地震发生时, 假如范美忠没有在教室上课, 或者说范美忠没有选择跑, 而是选择继续让同学躲在书桌底下, 大家一定能想到那会多么的惨烈悲壮, 说不定范美忠会成为“千古传颂”的那种英雄化身。为人师表的光环会在其身上耀眼夺目。尽管我不赞同范美忠的言论, 但我不反对他跑的行动, 正是因为他跑的行为, 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带头示范作用, 使同学们夺得第一时间安全地跑到操场, 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一跑的结果, 考证是否有同学遇难, 其结论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遇难。
由此, 我们指责范美忠是逃跑主义者是不恰当的, 至少不够包容。
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每个人的选项都会先保护自己, 这是定律, 你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 怎能保护别人?生命的法则是你要先尊重自己, 才能尊重别人。自然灾害不能与战争等同, 有极强的偶然性和突发性, 这和堵枪眼是两码事。我们有些个别人总是拿很狭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总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论是非, 总是骂别人, “人可以不高尚, 但不能无耻”。范美忠敢于坦陈心迹, 就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强过百倍, 那些一味指责范美忠的人, 如果你那天在教室上课会是怎样?将心比心, 照照镜子, 审视一下自己。
逆向思维与新闻报道 篇5
关键词:反思思维策略;反思思维过程;反面入手
数学问题的解决,有许多是可以从条件出发,进行正面的、顺向的思考而获得结论,这种思考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定向性、聚合性,强化这种思维定式,在数学解题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承认的.然而,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也有许多问题从正面入手困难重重,若改由反面入手却常常能出奇制胜.另一方面,数学问题的解决经常是通过提问引导,给学生思维空间,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反思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反思学习的实践。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逆向与反思维训练的体会。
一、命题中体现为逆否命题
逻辑学认为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也就是原命题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也真。在一些命题的真假性或条件与结论的充分必要性的判断中,正面判断比较难或者不容易理解,那么不妨跳出思维框架,转化为考虑逆否命题的真假性或者利用逆否命题判断充分必要性.
例1.(ab-2)2+(b-2)2≠0的充要条件是 。分析:从正面入手ab-2与b-2中至少有一个不等于0,即或ab-2≠0或b-2≠0,ab≠2或b≠2,得a≠1或b≠2,这对很多同学而言都有一定的理解障碍,但如果从反面来看,(ab-2)2+(b-2)2=0的充要条件是:ab=2且b=2能得到a=1且b=2.那么利用逆否命题即能得到(ab-2)2+(b-2)2≠0的充要条件是a≠1或b≠2.从逆否命题来处理确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感觉.
二、反思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寻找解题的最佳方案
在学生把问题解答之后,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概括解题的关键.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这样才能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22页例4:已知|a|<1,|b|<1.求证:■<1教学中,证完该题后,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变式研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请同学展示研究成果.小组1:若|a|<1,|b|<1,则■<1 小组2:若|a|<1,|b|<1,则■<1 略加启发:题中的字母可具有丰富的内涵.小组3:若α、β≠kπ+■,k∈Z,则■<1 小组4:若x、y同号,则2x+2y<1+2x+y学生通过改变原题的条件和结论,对原题外在形式表达进行了改变,这使得对问题的本质认识得更透彻.
三、反思思维策略,引导总结回顾,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
学生在解题是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思维策略却从来不加以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方法不当,逻辑混乱,叙述冗长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思维策略.通过对知识的总结回顾,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2.已知a、b为正数,且ab=a+b+3,求ab的取值范围.
法一:ab=a+b+3≥2■+3 ■≥3 ∴ab≥9
法二:设ab=k 则a+b=k-3 a、b是x2-(k-3)x+k=0兩根 Δ=(k-3)2-4k≥0 k≥9或k≤1
∵a+b>0 ∴ab=a+b+3>3 ∴ab≥9
法三:a=■ ∵a>0
∴b-1>0 ab=■=(b-1)+■+5≥9
法四:(a-1)(b-1)=4 ab=a+b+3(a-1)+(b-1)+5≥9
四、反思思维定势,巧设陷阱,加深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质的理解
学生的错误不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即以自我反思为前提条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陷阱,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其反思,自我发现思维中存在的矛盾.
例3.已知函数f(x)=(a2-1)x2-2bx+1-b2,当a、b为何值时,f(x)≥0 对x∈R恒成立?
解:当且仅当a2-1>0且时,Δ=4b2-4(a2-1)(1-b2)≤0,对x∈R,f(x)≥0恒成立.
反思:解题开始就先入为主,认为f(x)是二次函数.忽略了对a2-1=0时f(x)为一次函数的情况.
五、排列组合、概率中体现
对于某些排列的正面情况较复杂,而其反面情况较简单时,可先考虑无限制条件下的排列,再减去其反面情况的总数.在概率计算中则可以通过1减去其对立事件的概率.
例4.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出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有(?摇?摇)种.
(A)150?摇?摇(B)147?摇?摇(C)144?摇?摇(D)141
分析与解:该题当然可以用直接法求解,但怎样合理分类令众多考生“雾里看花、不知所措”;若有考生能想到“通过求得问题的对立面”(即4个点共面的情况)这种间接方法求解的话,则问题变得较为明朗、易解,具体解法如下:从10个点中取出4个点的取法有?摇C410种,而四点共面的取法可分以下三类:第一类,4个点恰好在四面体的同一面上有4C46?摇种;第二类,4个点恰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顶点有3种(如平行四边形EFGH);第三类,4个顶点恰为一条棱上的三点和相对棱的中点有6种(如△BCG);所以符合条件的取法数为:?摇C410-4C46?摇-3-6=141种.故选D.
浅谈新闻采写中的逆向思维 篇6
逆向思维, 顾名思义, 就是跟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遇到事情和问题反过来想想, 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寻求独特的发现。比如, 人们常说“好酒不怕巷子深”, 是说只要质量好就会有市场。这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产品质量只是企业能否成功的一个方面, 如果缺乏自我推销意识, 闭门待客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从逆向思维角度考虑, 就应该抓“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报道, 强化现代开放意识和广告意识, 这样, 无论对名优产品的生产企业还是一般企业来多, 无疑都能起到一定的正确引导作用。
从哲理上讲,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充满矛盾。就一对矛盾而言, 还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处于主要位置的一方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而不是绝对的、永恒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 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具有相对的时空性, 从总体上讲是正确的, 但并不是尽善尽美的, 存在一定弊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就应该用逆向思维方法看到这些弊端, 担负起兴利除弊的使命, 促进事物的科学发展。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 统和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面对阻碍生产力的“大帮哄”, 分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问题解决后, 面对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 统又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看不到这一点, 一味地强调分, 分的越细越好, 就不能使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得到健康发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反对一种主要倾向时要防止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倾向。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报道。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不仅要强化自身的双向思维能力, 而且要时时处处考虑到受众的双向思维能力。当你从正面角度对某件事进行报道时, 必须考虑到受众是否能对这件事进行逆向思维, 是否能产生负面影响, 是正面影响大还是负面影响大。例如, 某年某月某日, 某市国税局召开了全系统职工运动会, 市五大班子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鸣放了数十响的礼炮, 二百多名身着高档运动服的参会人员在主席台前走过。主席台前摆放着一些单位送的花篮和贺匾。运动会历时三天, 并约请了新闻单位。如果从正面报道, 可以看出该单位对群众性体育活动之重视, 市领导对运动会之关心、运动会规模之大、档次之高。但如果从逆向思维角度考虑, 这样如实对运动会进行报道却是弊端很多:1.五大班子领导工作很忙, 能抽出半天时间参加开幕式, 是否值得?如果报出去是否对市领导是一种贬低?2.二百多人所穿的运动服和运动鞋至少得花费六七万元, 加上三天中的就餐费, 那么这个单位是否在挥霍浪费?而当时正值部分单位职工大面积下岗, 还有一些单位职工不能及时领到工资。3.三天运动会是否影响很多工作?4.一些单位送花篮贺匾等礼物是否有溜须拍马之嫌?总之, 从总体上看, 这样如实报道出去负面效应要远大于正面效应。
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探究 篇7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信息高速公路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八六三计划也在我国得到全面实施, 从美国硅谷到北京中关村, 这些变化都在像人们传递着二十一世纪主要依靠新技术来发展, 这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以上种种都促进了网络媒体兴起和昌盛繁荣, 支撑网络媒体的就是将IT作为基础和平台高新的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也使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远离了铅与火这一时代, 世界报业的科技协会早已经提出了流动编辑部这一概念, 在当前这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 并且将逆向思维应用到新闻采写领域中去, 使逆向思维最大化发挥自身的作用, 这已经成为了人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 笔者就探究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探究。
1 关于逆向思维
世界上一切的现象以及事物都包含着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否定、互相排斥以及互相分离这些对立统一的方面, 只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它们就一定能够向着自身对立的方面进行转化, 这也就是人们对逆向思维进行应用, 进而实施新闻采写工作哲学的基础, 因为新闻采写工作不仅仅是主观转化成为客观, 思维转化成为存在这一个复杂的过程, 更加是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进而为人类提供一个满足自身需求人工客体复杂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里, 对自然事物进行正确认识已经成为了新闻采写能够取得成功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 然而, 自然现象和事物作为人们认识的一个客体, 存在着复杂性, 并且是有序性以及无序性的高度统一, 无序性充满了整个世界, 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直都是一个混沌的世界,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才能够将其有序性很好的显示出来。新闻采写的成果是一个有序人工的客体, 只有在混沌的世界背后来找出自身的答案, 按照一定的采访目标, 对这一目标来实施多个角度的观察, 尽自己最大可能来找到其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只要人们发现了朦胧并且有序的现象, 就会对其穷追不舍, 对多种可能实施有序的构思, 进而实施综合、分析以及比较, 将个别新闻从个别性提升到其特殊性, 接着再从特殊性提升到普遍性之中, 从有限性提升到无限性中, 再从暂时性提升到永久性之中, 最后使其能够很好的确定, 只有这样, 新闻工作者才能够发现混沌世界里面本质性存在的规律, 进而意识到自然界存在的规律。
2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策略
2.1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要排除障碍
与逆向思维背道而驰的就是常规思维, 常规思维主要对习惯思维以及常规科学进行诉诸, 在新闻工作者考虑对新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 并没有相对的经验可以借鉴, 更加没有这一个角度理论的指导, 而旧理论往往试图对其权威性进行巩固, 旧理论往往喜欢抱残守缺, 对新方法以及新思想进行排斥, 所以,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美国的著名哲学家在自身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常规思维对基本创新进行压制, 原因就在于其必须要对常规思维根本承诺进行颠覆, 因此, 想要发现新闻采写过程中的新问题实质, 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这也就致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和原来传统的思维模式背道而驰, 甚至有些新闻工作者勇于对旧思维模式以及旧理论进行推翻和怀疑。也只有这样, 新闻工作者才能够从本质上实现自身的思维跨越, 进而另辟蹊径, 创建起一个新的人工客体以及新的理论。
2.2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要实施创新
所谓的逆向思维就是指对于现有的理论或者食物相反方向的一种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也是从理论以及事物相反的方向将确定性思维目标提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最为可贵的就是新颖的思维起点以及别出心裁的思维结果, 然而, 顺向思维通常都是在对现存方法以及理论进行认同这一个前提之上, 对新闻事物进行一定的观察, 因此, 新闻工作者会对顺向思维中得出来的结果和结论臣服, 并不会对其进行怀疑。如果前提出现错误, 那么新闻采写的结果一定是错的。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 原因就在于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应用逆向思维并不会受到现存的条件产生的制约, 逆向思维也不会被现存方法以及理论进行左右, 对于其所以来的条件以及现存的结果产生一定的质疑, 对于新闻采写中新闻信息的前提提出一定的疑问, 进而使背后出现前提, 从本质上说明了逆向思维超越了顺向思维以及新闻工作者原来的思维, 由此可见,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有利于新闻工作者实现创新。
1 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基本的从业素
质, 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
1.1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政治素养。
首先, 新闻记者必须要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新闻报道必须体现国家责任, 不能损害国家形象。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党和国家的路线。其次, 新闻记者必须了解国家政策, 必须把握国家政治走向, 对国家乃至世界某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相关领域的走向有深刻地思考, 并且要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 要能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要有认识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同时,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自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要有意识地促进我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水乳交融。除此之外,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超强的政治洞察力, 只有这样, 新闻记者在采访和报道中才能正确的把握新闻宣传的方向和力度, 才能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社会政策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1.2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素质。
所谓的法律素质是指新闻记者必须要知法懂法, 并严格地守法。近年来, 被称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受贿索贿事件、假新闻有偿新闻事件、媒介干预司法审判事件等一系列的媒体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轰动。这些“媒体事故”不但给被报道对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同时, 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造成了社会民众的恐慌, 也极大地削弱了媒体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喉舌”地位和公正形象。同时, 也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威严性。这说明, 在我国新闻记者的法律意识还亟待提高。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要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 要熟悉法律法规, 掌握各种基本的法律知识, 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必须要遵循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要知道违反法律法规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2.1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素质。
新闻记者的专业化素质指的是新闻记者要有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 新闻报道类型多样, 包括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等, 每一个新闻报道领域的记者都应该努力成为自己报道领域的专家。记者既要具备全面的知识, 更要具备其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当前, 批评新闻记者不懂装懂、看待问题一知半解、张冠李戴的言论层数不穷。可见, 新闻记者的专业水水准已经引起来广泛关注, 还有亟待提高的地方。新闻记者不但要具备榨汁的新闻和中文功底, 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经济、法律、政治、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新闻记者要自觉学习各种
关于我国新闻记者职业素质的探讨
文丨杜娟
摘要:近些年,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传媒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的新的高潮。在传媒业高度繁荣的背后,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是其作为新闻报道专业人员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新媒介背景下, 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更高、更全的职业素质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素质;内容
2.3 逆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应用要完善现有新闻
逆向思维并不会对新闻采写高质量进行秉承, 逆向思维往往习惯于寻找美中不足、钻牛角尖以及吹毛求疵, 采取逆向思维从事新闻采写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如果发现一点缺陷, 他们就会如获至宝, 将这一缺陷作为新的课题, 应用逆向思维来寻找答案, 将这一个被锁定的新闻采写目的完成。如此反复和循环, 逐渐将新闻采写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改进和完善, 以至于无穷无尽, 新闻工作者的这一精神和习惯能够有效地保障自然、社会以及人类实现和谐发展, 所有的新闻都经历了从自身萌芽, 到形成, 到发展以及到成熟这一进化的过程, 而这一进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由逆向思维进行推动。这也就从本质上体现出了新闻采写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能够完善现有的新闻。
3 结语
综上所述, 想要实施优质的新闻采写工作, 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有不断探索、不断提问、不断思考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 将自身完全投入到新闻事业之中去, 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对顺向思维的结果和前提进行反复审查, 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志飞.影响学生选择独特新闻视角的原因浅析——《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应用型教学的点滴体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 .
逆向思维与新闻报道 篇8
一、利用高等代数中一题多解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下面是笔者在讲完矩阵理论后给学生总结复习时讲的一道例题, 通过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 给出了多种解法.
例1已知f (x) =x4+2x3-x2-4x-2, g (x) =x4+x3-x2-2x-2, 求f (x) , g (x) 的最大公因式.
解法一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法
需要复习的概念有:上三角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可逆矩阵、初等多项式矩阵、最大公因式等.
由矩阵理论中可逆矩阵的相关知识可知:每个可逆的多项式矩阵可以表示为一些初等多项式矩阵的乘积, 而对一个多项式矩阵左乘一个初等多项式矩阵相当于对该多项式实施一次初等变换.则由已知的f (x) , g (x) 构造多项式矩阵A=, 对A实施初等行变换为上三角矩阵, 其中d1 (x) , d2 (x) 的首项系数为1.则d1 (x) , d2 (x) 分别是f (x) , g (x) 的最大公因式与最小公倍式.
因此, 构造A并实施行初等变换:
所以f (x) , g (x) 的最大公因式 (f (x) , g (x) ) =x2-2.
解法二辗转相除法
需要复习的概念有: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的相关知识
i) 先用g (x) 来除f (x) :
得到f (x) =g (x) ×1+ (x3-2x) , 且余式r1 (x) = (x3-2x) ≠0.
ii) 继续用r1 (x) 除g (x) :
得到g (x) = (x+1) r1 (x) + (x2-2) , 且余式r2 (x) = (x2-2) ≠0.
iii) r1 (x) =x3-2x=x (x2-2) .
因此f (x) , g (x) 的最大公因式 (f (x) , g (x) ) =x2-2.
解法三标准分解式法
需要复习的概念有:最大公因式的定义、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相关知识、标准分解式的定义.
对f (x) , g (x) 进行因式分解后得:
因此f (x) , g (x) 的最大公因式 (f (x) , g (x) ) =x2-2.
由上面的例题可知, 从相同的条件出发, 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同一结论, 将高等代数中矩阵理论与多项式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使学生对前后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连贯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 这种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的教学思路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对问题的逆向方面的思考
逆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基本因素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认为:“可逆思维能力———灵活地从一种运算到另一种运算, 从一种思维到另一种思维进程的迅速转化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既要重视培养学生顺向思维, 更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以线性方程组理论中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结构教学为例,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着重于思考在某个数域F上给定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求结构解的问题, 而忽视此问题的逆向问题.
我们知道对于一般数域F上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其结构解为:
γ=γ0+k1η1+…+kn-rηn-r, ki∈F (i=1, 2, …, n-r) , 其中γ0是特解, η1, …, ηn-r为相应的导出组 (齐次线性方程组) :AX=0的基础解系, 秩=r=秩 (A) =r, 这里的A为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 为增广矩阵.
因此, Aηi=0 (i=1, 2, …, n-r) 即A (η1, η2, …, ηn-r) =0, 取其转置得:
可见A′的m个列向量μ1, μ2, …, μm, 即A的m个行向量μ1′, μ2′, …, μm′是对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CX=0的解向量.
这样我们在思考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逆向问题时, 只需把已知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为行向量作矩阵C, 再求出CX=0的基础解系, 以此基础解系为行向量作矩阵, 这个矩阵就是所求的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A, 然后, 再根据已知的特解即可以求出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常数项.
例2已知五元线性方程组AX=B的特解γ0= (-2, 3, 0, 0, 0) ′, 相应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为η1= (1, -2, 1, 0, 0) ′, η2= (1, -2, 0, 1, 0) ′, η3= (0, -6, 0, 0, 1) ′, 试求这个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则设所求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为:
高等代数中诸如此类的逆向问题很多, 例如还有像线性变换的逆向问题、矩阵对角化的逆向问题, 等等.引导学生学习这类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更透彻、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 减轻学习压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是高等代数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摘要:高等代数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以线性方程组理论中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结构教学为例, 启发学生对问题的逆向方面的思考, 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发散思维,逆向问题,多项式,初等变换,最大公因式,线性方程组
参考文献
[1]张禾瑞.高等代数·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师正.高等代数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赵兴杰.高等代数教学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逆向思维与新闻报道 篇9
一、逆向思维的心里特征
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的研究表明: 心理过程的可逆性是指从正向思维序列转到逆向思维序列这一意义上的思维序列方向的重建, 它包括了两个不同而又是相互关联的过程. 首先, 它与只是单向起作用的单向A→B型联想 ( 联结) 相反, 是双向的AB型的联想的建立. 其次, 它是推理中心理过程的可逆性, 是一种从答案或结论到原始数据的逆向思维.
二、逆向思维的教学运用
数学上的“逆运算”、“逆映射”、“反函数”、“逆定理”、“反证法”, “反例”等等, 都是逆向思维的形式. 根据数学思维的心里特征, 我们在教学中可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反例的应用、公式定理的逆用、问题的转换. 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提高了, 对基本概念会有更深的理解, 思维的灵活性会更强,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会更多.
1. 重视反例的作用, 加深对概念定理的理解
在概念或定理的教学中, 学生往往对新的概念或定理不能透彻地理解, 看不清或根本就不看概念或定理的一些附加条件, 造成理解和运用的错误. 教学时我们就要重视反例的作用了, 适当利用反例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相关概念.
反例的作用是“短平快”,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数学研究和解决较难问题时更是经常使用. 数学家费马曾给出猜想: “n为非负整数时, 一切形如22 n+ 1 的数是素数. ”这个猜想让很多人费尽心思, 后来欧拉给出了反例, 推翻了费马猜想:
不用说一句话, 一个简单的式子就解决了问题. 在高考中, 也不乏利用反例来解决问题的例子, 它给考生节省不少保贵的时间.
例1 ( 2002 年上海高考理工科) 规定, 其中x∈R, m是正整数, 且Cx0= 1, 这是组合数Cnm ( n. m全是整数, 且m≤n) 的一种推广. 组合性质: Cnm= Cnn- m是否能推广到Cxm ( x是实数, m是正整数) 的情形? 若能推广, 则写出推广的形式并证明: 若不能, 说明理由.
分析x∈R, m, x - m∈Z, 但x∈R、m∈Z时, x - m一定是整数吗? 显然不能! 如:, m = 1, 无意义.
所以, Cnm= Cnn- m不能作满足条件的推广.
从上面几例可以看出, 教学中适当使用反例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应用反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2. 注重公式的逆用和逆命题的探讨, 认清命题的本质
( 1) 数学公式的逆用, 更能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和记忆公式, 认清公式的本质. 如三角函数部分, 要记的公式比较多, 多加强逆用或变用公式的训练, 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大有益处.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常对sin2α + cos2α = 1 记得很熟, 但对“1”用sin2α + cos2α 进行代换就不会运用, 类似的还有形如:
等等的问题.逆用公式多了, 学生自然会对公式有更深的理解.
例2已知, , 求sin2α + sinαcosα + 2的值.
分析由已知可得,
( 2) 适当训练学生对数学命题的逆命题进行探讨, 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提高解题水平有很大帮助.
例3证明向量的终点A, B, C共线, 则存在实数λ, μ, 且λ+μ=1, 使得.
分析由于A, B, C共线, .
设1-t=λ, t=μ, 得.
完成这题的证明学生不是很难, 但完成后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对它的逆命题时行讨论, 发现逆命题也是成立的, 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更高的认识了, 而且映像很深, 对以这个命题为背景的问题的解法也就会运用自如. 如解下列题: “三角形ABC中, 已知D是AB边上一点, 若, 则 λ =_____. ”学生会很快得出.
3. 从结论出发, 转换问题, 提高解题能力
逆向思考转换问题包含了数学解题的分析法, 反证法, 转换命题等方法. 如果运用得当, 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快乐.
三、结束语
逆向思维与新闻报道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
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学好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来学业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大的实际用途。在新课程标准下, 将逆向思维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克服学生的思维迟钝现象进而发现新的解题思路。笔者在下文中主要探讨了基于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开发策略。
一、逆向思维的含义
逆向思维, 也叫求异思维, 是指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方法、原理进行逆向思考, 从而起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表现在数学学习上, 就是指通过让学生对数学原理、公式、推理的反向探索, 由结论推导已知条件的学习方式, 起到“执果索因”, 简化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效果。
那么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否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应用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性, 尤其是在数学问题的处理方面, 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严密的逻辑性, 解题时的层次性非常显著, 具有异常明显的因果性;第二, 初中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 在该阶段,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显著提升, 此时,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显著增强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同时, 也十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基础知识。
二、加强学生对数学公式法则的理解
公式和法则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逆向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数学公式法则的理解, 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公式法则精髓的理解。从原定理到逆定理, 公式从左到右以及从右到左, 这样的置换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体现。在教材中, 很多内容都是加强对逆向思维的训练, 如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等。举例来说:
分析:此题假如采用常规解法, 会相对比较困难, 假若采用逆向思维 (逆用“ (an) n=anbn”) 进行解题会相对比较简单。
例2.计算 (3x+4y-5z) 2- (3x-4y+5z) 2。
分析:此题假如采用常规解法, 会相对比较困难, 假若采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会相对比较简单。
采用逆向思维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同时也会明显增强学生的解题兴趣, 激发他们钻研公式法则的兴趣。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行思维能力, 比如,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逆命题成立与否: (1) 假若成立, 则应该考虑逆定理如何进行应用; (2) 假若不成立, 则要考虑是否有其他简便方法。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比较成功地完成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三、拓宽学生的数学想象空间
笔者在教学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双向思维的实例。例如:运算与逆运算、定理与逆定理、分析与综合等。但是学生的常规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是从左到右的思维方向,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打破思维模式, 训练从右到左的思维方向,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当学生经过努力从正向理解了某个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或法则后, 若适当引导学生逆向思考一下, 往往就会跨进新的知识领域。
例3.开启学生的逆向思维之门, 从:“1=?”谈起。
假若老师在课堂向学生提问“2-1=?”的时候, 学生不是发笑就是深思, 这是不是又是什么脑筋急转弯。当然, 答案非常简单, 就是“1”, 但是假如老师反过来问, “1”只是等于“2-1”吗?肯定会有许多同学出来反驳, 说“5-4=1”“20-19=1”“100-99=1”, 等等, 答案有无数种。
此时,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
1是自然数的最小单位, 1是相邻的较大整数与较小整数之差, 1=sin2α+cos2α, 1=n0 (n≠0) , 1= (-1) 2n (n是整数) , 1=n×, 等等。这时, 学生的数学想象空间和数学联想能力一下就被激活, 教师要及时教导学生, 告诉他们, 在将来的学习过程, 会有非常多的问题与今天这个例题相似。
关于“1=?”这个问题, 从提出→鼓励学生思考→解决, 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非常大的锻炼, 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有效克服学生的思维迟钝现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思维迟钝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想要比较积极有效地克服这种思维迟钝现象, 就必须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此时, 逆向思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在学生碰到思维迟钝的时候, 鼓励学生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能否从反方向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借此培养学生的常规思维能力 (即从左到右的正向思维能力) , 更要培养学生反常规的逆向思维能力 (即从右到左的逆向推理能力) 。举例说明:
分析:化简上述式子, 假若按常规的解题思路是将分式通分处理, 显然很烦琐, 如能逆向运用通分法则, 解法将相当简单。
五、重视基本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反证法、分析法、待定系数法都是培养逆向思维的主要的基本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以反证法为例进行分析。举例来说:
例5.请证明:2010不能等于任何一个关于x的整系数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b2-4ac的值。
解:假设存在a、b、c, 则判别式b2-4ac=2010。
因2010和4ac是偶数, 则b2=2010+4ac必为偶数, 于是b也为偶数, 设b=2m (m为整数) , 则4m2-4ac=2010, 此式左端是4的倍数, 而右端2010=4×502+2不是4的倍数。这与假设矛盾, 故2010不能等于任何一个关于x的整系数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b2-4ac的值。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通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 即利用常规思维方法很难解决的问题, 假若利用逆向思维则会发现解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在新课程标准下, 将逆向思维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克服学生的思维迟钝现象进而发现新的解题思路。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学者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 及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 逆向思维能力) 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同时, 也让学生比较快速地解决了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单立强.浅谈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策略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