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营销思维

2024-07-25

逆向营销思维(共12篇)

逆向营销思维 篇1

在市场营销策略中, 人们常把顺势而为作为战略导向。然而, 在实战中的某些特定条件下, 逆流而上也有可能取得商战佳绩。逆向营销的理论基础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套路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 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 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 树立新思想, 创立新策略。

一、在市场开拓中应用逆向思维

在一般营销中, 常见的套路是广告开路, 大规模铺货, 大声势促销, 而有一种饥饿营销策略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其通常的方法是:在声势浩大的宣传之后, 不忙于销售, 而是以涓涓细流式的供货, 让市场等米下锅, 让消费者饥不择食。

目前运用“饥饿营销”的方式来销售其新产品的企业比比皆是。如微软的windows7在经过了众多的广告宣传之后, 终于于2009年10月24日在中国上市, 作为微软Windows7渠道首发合作伙伴的苏宁电器表示, 大部分消费者都很难在门店买到现货, 需要预定,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其价格相对以前的版本较便宜之外, 微软采用“饥饿营销”才是“货源吃紧”的最重要原因。此前, 诺基亚对N97采用在电视、网站、户外广告牌进行大量的轮番广告轰炸, 但却严格控制发货数量, 给人造成产品供不应求印象的销售策略, 从而让这款产品一度成为顶级手机的销量冠军。从2010年i Phone4开始到最近备受热捧的i Pad2, 我们看到苹果产品在各地屡屡脱销的场景。一方面是消费者狂热的追捧, 另一方面是产品的全线缺货, 在这样的供需矛盾下, 市场总是处于某种相对的“饥饿”状态, 这有利于苹果保持其产品价格的稳定性, 对产品升级的主导权, 以及对渠道, 甚至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控制权。虽然苹果公司的确有可能存在产能不足的情况, 但我们仍能看到饥饿营销策略在其品牌推广中的成功运用。成功原因在于, 苹果创始人兼CEO乔布斯一贯强调精品战略, 要求设计师能把苹果的LOGO设计的非常精美, 以至于要能吸引他看见这个LOGO时就想去吻一下, 力图使每一件苹果出品的产品都是一件艺术品, 这让IPHONE产品被寄予厚望。依托苹果母品牌在市场上良好的声誉, 苹果手机系列产品顺势运用饥饿营销策略, 使IPHONE成为万众期待的对象, 并形成强烈的购买渴望。

饥饿营销成功的条件:一是心理共鸣。产品是否拥有市场, 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是进行品牌推广中重要的一步, 否则饥饿营销也是徒劳无功。二是量力而行。俗话说的好, “没有金刚钻儿, 别揽那瓷器活儿”。厂商需根据自身的产品特性、人才资源、销售渠道、行销能力等量力而行, 任何盲目的、自我膨胀的经济行为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一味地高挂消费者的胃口, 注定要消耗一些人的耐性, 一旦突破其心理底线, 猎物势必落入竞争对手的口中, 这是大家所不想见到的。把握好尺度, 是厂商始终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三是注重宣传造势。欲望激发与引导是饥饿营销的一条主线, 因此, 宣传造势在饥饿营销中必不可少。新品上市, 前期的软硬兼施, 电视广告的普遍撒网;电台、报纸、杂志、电梯等媒体的重点培育;明星代言的眼球吸引;产品展销的春光外泄;专业测评的权威指导;销售渠道的口径统一等等众多策略与手段, 各有千秋。各厂商需要根据自身特点, 尽量做到选择有度, 行销有方, 推介有序。

二、市场定位中的逆向思维

在市场定位及广告传播策略中, 多数企业往往是与竞争对手针锋相对, 去抢占消费者的心灵的制高点。而避其锋芒, 以柔克刚是一种逆向定位的思维。逆向定位是在竞争对手有较高知名度的和声誉的情况下, 以弱者身份出现, 来引起消费者对自己的关注、同情和支持, 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定位效果。当大多数企业广告的定位都是以突出产品的优异之处的正向定位时, 采取逆向定位, 利用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的同情弱者和信任诚实的人的心理, 反而能够使广告获得意外的收获。

逆向定位作为差异化营销策略的一种, 它的成功关键是既找到与众不同的诉求切入点, 又能迎合消费者的观念, 即所谓“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只有把握了这个平衡点, 才能取得意外的成功。一是产品的逆向定位。即在研制产品时开发与众不同的卖点。“泰宁诺”止痛药当时面临的困境是阿斯匹林的一统天下, 如果正面竞争肯定是凶多吉少, 于是“泰宁诺”使出妙招, 定位于“非阿斯匹林的止痛药”, 显示药物成分与以往的止痛药有本质的差异, 结果四两拨千金, 异军突起。二是营销概念的逆向定位。在广告炒作时, 推出与主流不同的概念。当七喜汽水上市时, 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打压得喘不气来。七喜临危不乱, 来了个“非可乐”的定位, 成功地成为美国继两乐之后的第三大饮料商。农夫山泉在旌旗猎猎的水市场也靠这招取胜。在纯净水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农夫山泉打出“由于纯净水对人体有害, 不再生产纯净水”的大旗, 祭起“天然水”的概念, 与娃哈哈、乐百氏上演了一场新三国演义。三是形象传播的逆向定位。在营销活动中, 面对强势对手, 不与正面交锋, 而是以叛逆的形象出现于大众面前。1984年苹果公司为找到以小博大的突破口, 推出Macintosh电脑“1984”篇。广告以乔治·欧威尔的经典小说《1984》为主题, 将IBM定位为残酷的“老大哥”, 而将Macintosh定位为自由的化身。它暗示蓝色巨人IBM是人类的恶梦, 正以前所未有的、专制式的资讯奴役人类, 剥夺人类梦想的空间。而苹果公司的Macintosh亲切而人性化, 是自由呼吸的工具, 是独立思考的武器。苹果电脑因此役而绝地逢生。

但要注意的是, 逆向定位策略是在消费者的头脑中找到已经存在的但尚未被竞争对手抢占的制高点, 而不要试图去改变人的观念, 去徒劳地创造

三、在制定价格策略中应用逆向思维

在价格战中, 通常的战法是跟风策略, 对手以低价展开竞争, 蚕食市场。作为应战方也不甘示弱, 而且比对手走得更远, 价格比对手更低, 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双方收益锐减, 最终造成双输的局面。相反, 逆流而上者有时却成为了赢家。

价格战中的逆向营销策略之一是实施按兵不动策略。如果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 完全可以对竞争对手的低价格挑战置之不理。这是因为, 消费者会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 低质量的产品才降价。再就是, 降价争取到的顾客不是对本企业真正忠诚的顾客, 一旦有更低的价格, 他们会迅速转向。在改革开放初期, 面对电冰箱厂家纷纷降价, 海尔冰箱就坚持自己的原有定价, 不但没有失去市场, 反而在顾客心目中建立了价高质优的良好形象。需要指出的是, 按兵不动策略的实施, 最好与改进质量、扩大服务内容结合起来, 让顾客感到物有所值。同时, 要提高顾客对本公司产品质量的认知度。如通过广告让顾客了解自己的产品质量要比对手的高。二是不降反升策略。这种策略是在对手降价时, 不但不跟着降反而提高产品的价格, 同时推出新的品牌对对手进行夹击。美国休柏林公司在回应对手进攻时就是采取的这种方法。当时, 它的主要品牌斯米尔诺夫伏特加酒在美国有23%的市场占有率, 另外一个公司把同一档次的伏特加降价一美元时, 休柏林反而把斯米尔诺夫提价一美元, 把加价的收入用以作广告, 结果击败了对手。三是曲线救“市”策略。面对低价格压力, 某些企业为固守自身高档品牌的形象, 可以选择曲线救国的路线。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美国Kao公司以低价磁盘进入市场, 同是高档磁盘生产商的3M公司并没有全面下降其商品的价格, 而是推出了一种名为“高地”的新的廉价磁盘。因为3M公司相信他们的客户是很忠诚的, 如果全面下调商品的价格会破坏其品牌并且减少利润, 进而导致Kao公司进一步下调价格。3M公司明白市场上仍有一批对价格较敏感的客户存在。有些人愿意买便宜的商品, 也有些人不在乎他们花多少钱。重要的是, 一些人认为廉价的磁盘质量也很差, 他们担心丢失磁盘内的数据。3M公司避免了陷入价格下调的陷阱, 他们明白市场会容纳各种价格的磁盘, 价格高未必不好卖。

逆向营销思维 篇2

Patagonia(巴塔哥尼亚)是美国一线的户外品牌,在户外界有Gucci之称,不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工艺、功能,还是企业责任,都有很好的口碑。这是一家注重产品质量而非产品销售数量的公司,因其让顾客在购买自己家产品前三思而出名。

在美国的黑色星期五(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销售高峰期开始的周五),其他品牌都在大肆做营销活动。但是这个品牌却推出了一个“反黑色星期五”营销活动,鼓励他们的消费者去维修旧物而非购买新品。Patagonia也因为打出不要购买这件外套的广告而出名(如配图所示)。

看似劝导顾客不要购买新品,实则这个营销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策略帮助这家品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随着环保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个品牌所倡导的生活态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欣赏。Patagonia所提倡的“拒绝过度的消费”,一度让它成为与快时尚品牌H&M和Forever21一较高下的运动品牌。在2008年的时候,Patagonia的利润翻了三倍。

Patagonia的品牌理念为它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所有Patagonia的粉丝相信这个品牌,欣赏这个品牌的理念,并且坚持这样的观念和生活方式。Patagonia表示,“我们设计和售卖商品必须是持久耐用的,这是为了环保,也是为了消费者少花冤枉钱。我们必须告诉消费者,不要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产品,因为你浪费的不仅是自己的钱,更是地球的资源。我们从地球索取的资源远多于回馈给地球的。”

逆向思维,不可忽视的思维方式 篇3

关键词:相反;求异;由果索因;知本求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95-1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运算思路和方法都具有可逆性,如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扩大和缩小,正反比例等。计算13-8时,可以顺向思考,先用10减去8等于2,再用2加上3等于5,也可以逆向思考,几加上8等于13呢?数列1、2、4、8、16,从左往右看,依次扩大2倍,如果从右往左看,依次缩小2倍。逆向思维,是不可忽视的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应着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意识,养成良好的逆向思维习惯,形成有效的逆向思维能力。

一、通过比较辨析,培养学生积极的逆向思维意识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比较中实现的,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在教学中,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积极的逆向思维意识。

“人有两条腿”这句话是对的,如果反过来说“有两条腿的是人”将是一个笑话,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也有类似的“正反话”。如“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这句话是正确的,不妨反过来出示“1公顷的土地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去辨析。学生从中感悟到:只要面积有10000平方米,都可以叫做1公顷的土地,跟这块地的形状没有关系的,如长500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土地,面积也是1公顷。

又如学生牢记的一句话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如果出示“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句话引导学生去判断,学生会凭直觉判断是正确的。

不妨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你能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不一样的梯形吗?学生很快想到很多种方法(如下图)。学生根据示意图能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不一定要完全相同,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可以了。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只是为了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通过这样的辨析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概念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防止学习知识的误区,引导学生正反思考,培养了学生积极的逆向思维意识。

二、通过检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逆向思维习惯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运算思路和方法都具有可逆性,如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扩大和缩小,正反比例等。在计算中,应经常引导学生去检验计算的正确与否,检验的目的不仅为了判断结果的对与错,更为了培养良好的逆向思维习惯。

1.验算一遍会更好。

如这样一个问题:□÷9=6……☆。☆最大是( ),此时□是( )。很多学生能根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确定☆最大是8,再根据“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得到□等于54+8=62。问题并没有结束,学生的解答一定正确吗?此时应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将62放到除法算式里,重新计算一遍。

2.不怕失败,重头再来。

把下面的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精确到百分位)3.154≈( ),3.148≈(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应该没有问题,可是一旦学生遇到下面的问题,学生就有些不知所措了。一个三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后是3.14,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很多学生以为最大填3.149,最小填3.141,如果不去检验就做错了,因为3.149≈3.15,虽然3.141≈3.14,但不是最小的。

学生积累经验,不停尝试最终会得到最大的三位小数是3144,最小的三位小数是3.135,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意志。

三、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有效的逆向思维策略

当代最负盛名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说“逆向思维是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学生“反其道而行”。

如课堂上出现这样一道问题:将519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自然数,得到另一个新的分数与12相等,请写出这个自然数。

班上许多思维敏捷的同学都能直觉猜出结果,却不清楚其所以然。因此,我让学生独立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思维进入高速运转状态。不一会,方法出现了,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列表:

分母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分子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从表上可以看出1428与12相等,所以这个自然数为28-19=9。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对于一些思维活跃的同学,肯定会想其他方法。这时,一位同学说道:先写出与12相等的分数有1020,1122,1224,1326,1428…,通过比较,1428是519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9形成的。

这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正向思维,一种是逆向思维,都闪现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创新写作的逆向思维 篇4

《语文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要“敢于标新立异, 走进新的领域, 尝试新的方法, 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而在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就是从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角度探索问题, 使文章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魅力, 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对于创新作文, 我的教学思路是:授法, 示例, 趣练。

首先是授法。写作有法, 但无定法。对初学者必先学一定之法, 知其套路然后变通, 先入其格而后破格, 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通过实践, 我把授法的技法归纳为三种:

一. 对传统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公共道德的前提下, 对传统观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然后结合时势否定这种传统的观点, 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看法。

二. 对流行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时代精神的前提下, 变换流行观点的思维角度, 科学地“逆”, 往往也能推陈出新。

三. 对权威观点说“不”

在不违背科学常识的前提下, 用逆向求解的方式, 对权威观点作新的思考, 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

其次是示例。所有的创造都缘于模仿, 这种模仿不是生搬硬套, 而是一种智能型的模仿。所谓“始于学步, 终有创新”, 因而, 示例这步很重要, 他是学生眼前的模本, 是学生创新写作的基础。提供学生一则精当的例文, 引导他们品其精工, 得其诀窍, 模其形仿其神, 新的创作幼芽也许就此生长。如讲解技法 (一) , 对传统观点说“不”时, 我选取的示例是一代枭雄曹操。在人们传统的思想中, 曹操是一个心狠手辣、心胸狭窄、报复心强的人。但是在《为啥喜欢曹操》一文中写到:“从古至今, 行‘宁我负人, 不让人负我’之事者何其多也!可曾有谁肯大胆承认?没有!唯独曹阿瞒一片天真, 怎么做便怎么说, 不遮不掩。”“伪君子的可恶之处, 不在于他不是个好东西, 而在于他不是个好东西偏偏还装成是个好东西。”“小人, 往往喜欢把自己伪装成君子, 唯独曹操不装, 单凭这一点, 就让人喜欢。喜欢曹操, 就是喜欢他的‘真’”。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反传统观点, 从众人对曹操的一片骂声中点出曹操的率真, 如此立意, 令文章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最后是趣练。平常学生作文皆以其苦而畏惧, 而怠慢, 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苦差事。要改变这种状况, 作文教学就要注重一个“趣”字, 变苦为甜, 变怕为乐, 让情趣引路, 欢乐牵手。可以通过讲故事、说成语、对对联等寓抽象于形象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求知兴趣, 比如说成语, 我选取“莲出淤泥而不染”、“东施效颦”、“良药品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班门弄斧”、“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莲出淤泥而不染”一例, 一般学生都会想到莲的洁身自爱, 赞扬莲的精神。我引导他们进一步想:“莲为什么有如此美———香远益清, 亭亭净直?”是因为有淤泥的无私滋养, 莲如果离开淤泥就不能生长。这样, “淤泥精神”不就值得赞美了吗?

但如果以此为灵丹妙药, 什么都要“逆”, 你这样说, 我偏要那样说, 这样往往就会牵强附会而贻笑大方。所以在运用逆向思维的技法中, 也须注意一些问题。

1、“逆”只能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 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来的观点。

如“开卷未必有益”、“熟不一定生巧”、“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等, 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逆”, 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严肃地探索, 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以至弄巧成拙。

2、“逆”不具有普遍性, 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

那些违反科学道理, 有悖人们共识和伤害他人感情的“逆”, 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当车”, 贬抑螳螂已成共识, 你若想褒扬它, 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人们将难以赞同。我建议同学们用“逆”这一手法时还是先作一番思考。一般来说, 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逆向思维。 (1) 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道理。 (2) 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不宜逆。 (3) 一些寓言、神话、成语、典故不能单从字表面意义理解, 而应把握其内在含义。 (4) 对名人的优秀事迹不宜逆。

逆向营销思维 篇5

文章最后写道:凡卡把一封没贴邮票,没有写清地址的信寄出去后,满怀希望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爷爷坐在炕上念他的信。这种结尾暗示凡卡的爷爷将收不到他的信,所以他的愿望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他的信,他的悲惨命运是否就可以改变了呢?为了深化主题,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我逆着文章思路,给同学们留了个想象性作业 :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之后,非常伤心,恨不得立刻把凡卡带回来。可是,自己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又怎能抚养凡卡呢?再说,城里那么远,自己连张车票都买不起。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没有去带凡卡。凡卡在日夜翘盼之中被吝啬狠毒的老板夫妇折磨而死。还有的同学写道:凡卡的爷爷看了信之后伤心欲绝,总以为去城里当学徒可以改变一个命运,没想到凡卡更加孤单可怜。他不顾一切来到城里把心爱的小孙孙带了回来。可哪来生活来源呢?最后,爷孙俩都活活地饿死

给力的“逆向”思维 篇6

一般人遇到这事可能会生气,可能会辩解,也可能更加卖力地宣传自己的书。我只是心里咯噔了一下,就马上想到策略,于是微笑着对那个小老板说:“是啊,人家说只有糟糕的发行员,没有糟糕的书。像你这么优秀的商人,一定知道如何宣传推销好这本书吧!”我一副虚心请教的样子,老板一高兴就拿起书,一页一页研究起来,不停地找这本书的优点,告诉我,第一应该怎样,第二应该怎样……说着说着,老板发现自己上当了:“哎!这是你的问题,怎么变成我的问题了呢?你很狡猾,很有前途,干脆,到我公司去做吧?”本来我是向他推销我的书的,结果,变成发行商自己发掘书的卖点了。这就是反向思维中转移问题法的魅力了。

去年6月,有个喜欢赖账的人通过朋友向我借了5万元钱,说好了一年内还的,但是一年到期后,他连提都没提。我怕他万一不还了,怎么办呢?之前让他打过一张借条,但是却找不到了。向他要吧,空口无凭,所以很发愁。我想了一下,还是运用了我擅长的逆向思维办法,给那个朋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尊敬的某某先生,一年前你向我借了10万元,现在我手头有点紧,急需钱用,您能尽快把钱还给我吗?

第二天,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很感谢您借钱给我,我一定会及时还给你的。但是,我想你是不是記错了,当时你借给我的是5万元。而且随信还附了一份借据的拍摄图片。这下子我的心就放到肚子里了,我不是想立刻要回钱,我要的就是这个证明啊!有了借据,就不怕他不归还了。

我信奉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脖子以上的区别——思维方式决定一切!”应用逆向思维,经常将问题“倒过来想”,也许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和烦恼。

我们在与对手周旋或面对难题时,常会自然想出一连串的解决之道,而最有实际效果的,总是与通常方法不相同甚至相反的办法。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我们使用的方法越普通,对方拿出应对策略就越容易;我们用逆向思维采用与别人完全不同的办法,对方找到有效应对方式的难度则会增加得更大。所以,逆向思维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益处。

平常的思维,只能让我们成为平常的人;不平常的思维,才能让我们做成不平常的事,进而造就不平常的人。

新闻评论的逆向思维 篇7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向与反向之差异, 采方对象, 评述对象也如此, 因而也必然产生了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两种形式。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认为, 正向思维是指沿着人们的习惯性思考路线去思考, 而反向思维则是指背逆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维。人们解决问题时, 习惯于按照熟悉的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 即采用正向思维, 有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然而, 实践中也有很多事例, 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 一旦运用反向思维, 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反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因此, 在电视新闻里, 所为逆向, 就是从镜头的相反的方向看到人或事件“非常走势”, 由是得出乎意料的结论, “这一个”是与众不同的, 令人压根也想不到。这种思维方法在时事、时政新闻评论中更是不可或缺。汶川地震中, 范跑跑 (范美忠) 行为、言论被媒体、公众广泛遣责或曰“谩骂”。但我透过事件的本身, 用逆向思维方式究其结果, 写了一篇与众不同的评论:《假如范美忠没有跑》附录:

汶川地震后, 范美忠因其博客的言论成了千夫所指、万箭齐发的“靶子”。他那种不顾国人情感的言论, 说的实在不是时候, 不合适宜。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创造许多辉煌的同时, 也培养了诸多惯性思维, 今天的我们冷静下来, 再认真思考一下“范跑跑”的事件, 我们就会看到另一种情形, 对范美忠的指责、谩骂, 缺少客观公允。

试想, 地震发生时, 假如范美忠没有在教室上课, 或者说范美忠没有选择跑, 而是选择继续让同学躲在书桌底下, 大家一定能想到那会多么的惨烈悲壮, 说不定范美忠会成为“千古传颂”的那种英雄化身。为人师表的光环会在其身上耀眼夺目。尽管我不赞同范美忠的言论, 但我不反对他跑的行动, 正是因为他跑的行为, 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带头示范作用, 使同学们夺得第一时间安全地跑到操场, 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一跑的结果, 考证是否有同学遇难, 其结论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遇难。

由此, 我们指责范美忠是逃跑主义者是不恰当的, 至少不够包容。

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每个人的选项都会先保护自己, 这是定律, 你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 怎能保护别人?生命的法则是你要先尊重自己, 才能尊重别人。自然灾害不能与战争等同, 有极强的偶然性和突发性, 这和堵枪眼是两码事。我们有些个别人总是拿很狭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总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论是非, 总是骂别人, “人可以不高尚, 但不能无耻”。范美忠敢于坦陈心迹, 就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强过百倍, 那些一味指责范美忠的人, 如果你那天在教室上课会是怎样?将心比心, 照照镜子, 审视一下自己。

逆向思维与作文教学 篇8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它是相反于习惯性思维的一种思索方式, 即对耳濡目染的说法和事物“反过来想一想”。一个人的定势思考, 往往受到习惯性的长期的刺激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即对事物的固定看法。其实思维是多向的、多维的。我们谈得这种逆向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定势而开拓新思路的有效方法。

在写作教学中, 如果我们启发引导学生不按常规思考, 不循常情思考, 使学生的写作思维打破定势,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习作水平不断提高, 而且还能使其文章主题鲜明、突出, 给人以“柳暗花明别有天”之艺术情韵。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龚自珍写出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有着无尽的艺术魅力。这是因为诗人见到落花并不像众人那样产生悲凉凄惨的情感, 而是独僻溪径, 歌颂落花, 使其有新意。叶剑英同志也曾吟过:“老夫常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使我们真切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献身于革命事业的伟大情怀。由此可见, 逆向思维确实在文学创作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能使文学作品产生新意。

初中课本中《旁观者未必清》一文中, 作者针对某些人置身于四化建设之中, 却对四化建设满腹牢骚, 横加指责的现象, 将“旁观者清”这一成语反其意而用之, 分析这些人因“不清”而“旁观”, 由“旁观”到“隔膜”, 到“跟时代全然不能相通”的实质。由此及彼,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进行作文创作, 定会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及写作的水平。

那么, 作文训练中我们怎样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呢?其方法总结有二:

一是对立法。是指思维定势说法的对立面。头脑中的“恒常”观点是不正确的, 我们令反“常情”正确。如“常在河边走, 哪有不湿鞋”, 我们可以大逆其意, 以“常在河边走, 就是不湿鞋”借以歌颂不受环境、地位影响的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模范人物。

二是求异法。是经过逆向反思从“恒常持久”中找出不同的方面, 寻求与之相异之处, 但又不能完全与原意对立。“开卷有益”是习惯性传统说法。其意是指书是知识的源泉, 多读书其益处多。毋庸置疑, 但如果运用求异法, 可以发现见卷就开, 不分好坏未必一定有益。因为浩瀚的书卷里还有些观点不正确, 内容不健康的书。因此, 以“开卷未必有益”立文章之意, 便可增加文章的力度, 又能引人去读。

“有志者事竟成”最早见于《后汉书·耿弇传》:“帝 (刘秀) 谓弇曰:将军前在南阳, 建此大策, 常以为落落难合, 有志者事竟成也”。近两千年来, 多少人把它奉为座右铭;多少诗词文章复称颂宣扬。运用求异思考其根深蒂固的想法, 别出心裁, 以有志者事未必成;不乏另有一番新意, 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理想者志向与现实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观。

运用以上两种思路进行写作的思维训练, 应注意经过逆向思维树立的观点应鲜明正确, 不能走向逆反极端;要紧密联系实际, 那种闭门造车式或背弃实际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学生时期由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强, 少年表现为精神换发, 活泼好动, 接受能力也快。再者从知识体系的建立角度说, 他们一改儿童时期的信从, 开始好怀疑、好争议, 常提出与人相反的意见。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些心理特性,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种求反求新和易接受的特征, 进行逆向思维指导,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既然我们肯定和明确逆向思维的作用。这样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有条件、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

一是目的指向。课堂作文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一定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 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逆向求索。这样可使学生思维活动有一定的方向, 从而直接指向创造对象, 进而把问题纳入一定的思维原则。遵从这些原则, 构思出解决问题的新奇方法。“实践出真知”。一般真知的引出, 往往建立在数量的扩充基础上, 是多想多练的结果。

二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发散思维就是思考的方法是多向散发的。假设一个问题有很多可能的答案, 应从诸多角度中, 以某个问题为中心, 进行发散思考。

训练逆向思维写出独特视角 篇9

在生活中,人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值得赞扬,这是通常的理解,而从另一方面看,学生努力是需要的,但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不注意休的否定,而这种意见比第一种更全面。这就是因为采用了不同于常理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就是换一个角度或从另一方面去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是凭着事物固有的辨证关系来思考所产生的两种相反的看法。比如,福是好事,祸是坏事。但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对祸与福的逆向思维,它是符合辨证法的。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富裕,而不希望贫穷。但是我们又应当辨证地看到,贫穷能够锻炼人的意志,使人奋发图强。比如:“敌人”应是令人深恶痛绝的,但正如健壮的羊群需要狼的追逐,正因为有“敌人”的存在,才能激发人的所称颂,其实失败后如不及时总结教训,下次还会失败;成功后如正确认识自我,记住成功的经验,以后还将走向成功。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而且它们都依一定的条件,向着对方转化,所以对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进行逆向的分析。

其二是着眼点不同。《失街亭》的故事,人们一向都是谴责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而有人却批评了诸葛亮用人不当,明知故用的错误。又如:人们一向批评南郭先生的不学无术,而有人却指出齐宣王的昏聩是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得以存在的原因……以上这些都是着眼点不同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看法,在同一事件中,由于着眼点不同,对甲乙双方或某件事的是非,都有可能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其三是对材料中的某些概念理解不同而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例如,人们对“闯”的看法之所以会截然相反,是因为对“闯”的含义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把“闯”看作革新、创造、勇于探索的代名词,于是极力赞扬;有的人把“闯”看作蛮干、不按规矩办事的代名词,于是多有贬斥。又如,在人们传统观念中,老实人多半是驯良的,听话的,与世无争的,而我们今天不这么看,当代的老实人应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提出有些人不敢提的不同意见等等。再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一般人看来是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有人却认为“做一天和尚”就应该“撞一天钟”,这是一种责任意识,“做和尚不撞钟”才不应该。

有一个女孩,家境十分贫寒,但她却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家里也竭力维持她上学,她大学本科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研究生,但此时家里已无力再供她上学。但她决定继续读书,母亲只能靠卖血来维持她的生活费。人们纷纷赞扬这个女孩学习刻苦,勇于求知。著名作家毕淑敏却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这个女孩很可怕,很残酷,她应在本科毕业后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学习的路还长着呢,试想,一个连家人都不爱的人,走上社会后还会爱谁,会为这个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呢?我想,作家毕淑敏也是用逆向思维方式,换个角度思考,给人以新的思考。

逆向思维:风景这边独好 篇10

一、“逆问”中积累逆向思维意识

数学知识中有很多互逆关系的,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挖掘互逆因素,进行逆向设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而且可以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因素,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在教学完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可以用1/4表示后,老师接着问:这一整个月饼怎么用1/4表示?在学生答出可以把4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那么一个月饼就可以用1/4表示后,又问:两个月饼也用1/4该怎么表示?在学生答出可以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那么两个月饼就可以用1/4表示后,再问:你对1/4有了什么认识?1/4还可以表示什么?这几个逆向思维的问题,改变了原来的出示以下三幅图,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的学生运用正向思维就能轻而易举解决的教学环节。这样逆问,紧紧扣住1/4,让学生去溯本求源,既理解了几个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完善了对单位“1”的建构,又在分率和具体数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明确了尽管分率1/4没有变,但随着总个数的变化一份表示的具体数量却发生了变化,同时帮助学生积累了逆向思维的意识。

像上例可供逆向思维的问题在教材中无处不在,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抓住它,并进行适当处理,帮助学生积累逆向思维的意识,使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同步发展,减少正向思维对逆向思维的抑制作用。

二、“逆境”中养成逆向思维习惯

学生只具有逆向思维的意识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创设“逆向思维的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正向思维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不协调”必须有意识、巧妙地融于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中,且能在他们心里造成悬念,从而迫使学生不得不从另外的角度思考,即逆向思考。怎么设置“逆境”呢?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为了使学生准确区分要求的问题应该用具体数量表示还是用分率表示,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个笔袋,问:要把笔袋中的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多少会用分数表示吗?由于笔的总量未知,用原来的正向思维,即笔的总支数除以人数很显然已经无法解决,以此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那么学生的思维重心必然会由总支数转向唯一的已知条件“平均分给5个同学”上,也就是只能用分率表示每个同学分到的支数占总支数的几分之几这一思维的核心上。等学生得出每个同学分到的支数占总支数的五分之一后再问:笔袋里有10支笔,那么每个同学分到多少支?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而如果一开始就出示10支笔,学生往往会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想到每个同学分到2支笔,而不会再思考其他结果。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后,学生不得不在“逆境”中调整思维的角度,进行逆向思考得出了每个同学能分到总支数的五分之一。

因而,适当地创设逆境可以催生逆向思维,使学生在逆境中逐渐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能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数学问题。

三、“逆用”中提升逆向思维能力

1. 逆用定义概念。

许多数学定义或概念中存在着可逆因素,利用这种定义的可逆性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就能使某些解题过程得到简化,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在学生掌握了比例尺的定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后,出示一幅地图的比例尺:1∶1000,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个比例尺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三点。第一,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米;第二,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第三,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对定义的逆向转换练习,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在后继解决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实际问题时,学生都能根据归纳出的三点意义尤其是第一点灵活地选择简单的算术方法解决,如: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学生根据1∶500000得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千米,那么图上12.5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就是:12.5×5=62.5(千米),很显然,这种解法要比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用方程解来得简单,如此简单的解法正得益于对定义的逆运用。

2. 逆用公式法则。

在进行公式教学时,教师应对公式做适当变形,并强调公式的逆向使用,学生在遇到相关的问题时,就能做出有益联想,会对公式作逆向使用,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例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基础公式推导出变形公式,如三角形的底=三角形的面积×2÷高,圆的直径=圆的周长÷圆周率,等等。再如,教学分数乘法计算法则后,可设计练习:(a、b、c、d均不为0),使学生明白或者也可以写成,这样对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逆运用比做这样的练习思维含量高得多且有价值得多。有了以上对法则的逆用铺垫,那么在碰到如需要交换分子位置后再简算的题时,这个铺垫便会成为火花去点燃解题灵感。学生在逆用公式法则中体会到了便捷,就会大大激发对“逆用”的兴趣,这无疑会大大推动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向着更高处发展。

总之,逆向思维不仅对解题能力有益,更重要的是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及提高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正向思维有很大的积极面,决不能一味地追求逆向思维的训练,否则适得其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适度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使逆向思维培养真正达到“风景这边独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梁秋莲.小学数学教学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

赢在逆向思维 篇11

曾国雄这种逆常人思维的非常规做法,在宝齐莱的市场及品牌建设方式上显得更为突出。

曾国雄上任宝齐莱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大陆选址开店。他向总部申请在东北的哈尔滨开店,这让只知道北京、上海的瑞士人一头雾水,“哈尔滨是哪儿?好像外星球的名字。”曾国雄向总部详细解释了哈尔滨的位置,并说明选址此地的原因:北上广那些一线城市已被先入大陆的品牌稳稳占据,再开发已很难。东北则不一样,人们有购买奢侈品的需求,却无法被大大满足。而且东北人相对没有其它一线城市人民那样容易到境外购物,因此是最佳选择。

虽然还不是十分了解,但是宝齐莱总部还是批准了曾国雄的这一创新建议。从那以后,宝齐莱的沈阳、长春店陆续开业,直至今日,东北市场依然是宝齐莱的第一大市场。这与奢侈品圈的“必须抢占东北市场”的业内规则不谋而合,只不过曾国雄早在11年前就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发展态势。

“如果不是我这个决定,宝齐莱在内地的发展会完全不同。”曾国雄至今仍然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非主流”决定。

他说自己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别人都往一条路上拥挤前行的时候,他往往会选择另外一条路从容上阵。

这个逆向思维在2003年非典时期也让瑞士人深有体会。肆虐而来的非典让很多奢侈品牌都叫停了在中国的所有市场推广。曾国雄却做出了反向举动:“我们要加强推广!”

“我们是做品牌,这与代理商不一样,我们要看长期的投入回报比”。曾国雄认为,在所有品牌都突然失声的情况下,他可以用更好的价钱买到更好的广告位,曝光率成倍上升,当然要趁这个机会加大推广。

果不其然,非典期间,宝齐莱的曝光度迅猛上升,“知名度一下子就起来了”,曾国雄对自己的这一决定还有更好的解释:“我有信心把这些注意力吸引过来后,就能把他们留住成为宝齐莱的客户,因为我相信宝齐莱的产品有这个魅力。”

曾国雄的“逆向思维”已经在宝齐莱的瑞士总部小有名气,他说之所以自己的建议屡被接受,是因为这与宝齐莱的“不随波逐流”品牌理念不谋而合。“条条大路通罗马,永远不要跟着别人后面去做,有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才能成功。”

曾国雄的成功在路上,宝齐莱的成功则在曾国雄的心上。他说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是让宝齐莱成为全球知名的品牌。毋庸置疑,这样的目标最终还会在曾国雄的一个个“逆向思维”下的“不随波逐流”创举中达成,我们由衷期待他的每一个创举和成果。

逆向思维的几个视角 篇12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 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 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 树立新思想, 创立新形象.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 是开拓型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 善于逆向思维, 是思维灵活的一种表现.思维背着指定的方向进行, 逆向思路探索, 是逆向思维的特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能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掌握得更清楚, 还可养成学生对问题双向思维的习惯, 有时还可跨进新的领域.下面, 就如何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谈谈个人看法.

1 在概念教学中, 加强逆向思维训练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 适当设计一些逆用型习题, 对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非常有益.

如在讲授完反函数的概念后, 可让学生举出使f[g (x) ]=g[f (x) ]成立的f (x) , g (x) .

本题若按正向思维, 寻求满足条件的f (x) , g (x) , 则无从下手, 问题很难解决.但若引导学生逆向分析:

1) 只要f (x) 与g (x) 互为反函数, 就有f[g (x) ]=g[f (x) ]的结论, 从而问题就不难解决, 学生就能举出f (x) =ax (a>0, a≠1) 与g (x) =logax (a>0, a≠1) 等一系列的例子;

2) 从条件f[g (x) ]=g[f (x) ]的结构分析, f[g (x) ]和g[f (x) ]均为f (x) , g (x) 迭代后的值, 要使此等式成立, 只需f (x) =g (x) 成立即可.

这样的逆向思维, 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更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2 在数学公式、定理、法则教学中, 要求学生做到正向、逆向、变形三会用

教学实践表明:公式的逆向运用未经特殊的训练是不容易形成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案, 启发引导学生从公式的正用转向公式的逆用, 学会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问题, 培养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 许多学生容易对二项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 但对以下一些练习却无能为力.

(1) 求值:

2n-Cn1·2n-1+…+ (-1) n-1·Cnn-1·2+ (-1) n.

(2) 化简:1-C1012+C1024+C1038++C1010210.

(3) 求f (x) = (3x-2) 2n· (5x2-4x+1) 4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

对于 (1) 、 (2) , 只要引导学生学会逆用二项展开式公式即可获解.

对于 (3) , 只要逆用多项式系数和的规律, 即可迎刃而解, 因为f (x) 展开后总能写成如下形式:

f (x) =a0x28+a1x27+…+a27x+a28.

于是令x=1, 得

f (1) =a0+a1+a2+…+a28=16.

再如, 教材在关于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的处理上, 先介绍倍角公式cos 2α=2cos2α-1=1-2sin2α, 接着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cos2α=1+cos2α2α.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 (n-1) d=am+ (n-m) d, 即已知数列的一项和公差d都可求an.将公式变形可得d=an-amn-m, 即已知数列中的任两项均可求数列的公差d.

在上述变形过程中, 公式所反映的本质没有变, 然而将公式变形本身就体现了公式的应用, 而且这些变形后的结论在处理有些问题时更为便捷.因此, 将公式变形是一种能力, 而逆用公式不仅能将这种能力进一步提升, 而且对公式本质的理解更深刻, 更灵活.

3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适时系统归纳各章节间知识的互逆关系

每本教科书, 都是按照学生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而逐步编写的, 其中存在着较多的互逆关系的知识, 如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矩阵与逆矩阵等.其中有的安排在一起, 有的没有安排在一起, 教师应有意识的把这些知识系统归纳, 指出其内在联系, 以便培养学生的正逆向思维.

如在学习完“命题”后, 我们都知道:原命题及其逆否命题, 原命题的逆命题和它的否命题是等价命题.这个结论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看一例:

p:|1-x-13|2q:x2-2x+1-m2≤0 (m>0) .若¬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析:¬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即q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由条件知p:-2≤x≤10.而

x2-2x+1-m2≤0⇔1-mx≤1+m.

因为q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所以qp, 即0<m≤3.

在上述解法中,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这句话有点“绕”, 利用互逆关系和结论的等价性转化后, 思路清晰, 事半功倍.

4 在解题教学中, 尽可能的采用分析法, 适当运用反证法, 加强逆向思维

事实上, 数学证明的综合法和分析法是两种互为相反的方法, 综合法的证题思路恰是正向思考, 分析法的证题思路则是逆向思考, 学生们对于逆向思考则尚未娴熟到能够运用自如、融会贯通的地步, 因此教学中还应加以逐步的启发引导, 适时点拨, 以期对学生形成互逆转换的能力有所帮助.

在证明某些问题时, 证明考虑不易达到目的时, 应该转而考虑问题的反面, 用反证法往往可迎刃而解.

例如, 已知3个方程x2+4ax-4a+3=0, x2+ (a-1) x+a2=0, x2+2ax-2a=0至少有1个方程有实数解,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题目的条件是“至少有1个方程有实数解”, 若分类讨论, 一一论及, 势必造成运算过程繁杂, 且易出错.如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 考虑例题之逆“3个方程全无实数解”, 使问题变得单纯、明白.

还应指出, 分析法也是逆向思维的最好例证.

5 在考查训练中, 有意识地将问题逆向叙述,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同样的问题, 既可以“正向”叙述, 也可以“反向”叙述.“正向”叙述较符合我们传统的思维习惯, 解决时“得心应手”;“反向”叙述则将原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顺序加以变化, 变化后的问题在解决方法上有时和原问题“大同小异”, 有时却“大相径庭”.我们来看一个问题:

对于定义在[0, 2π]上的函数f (θ) =asin2θ+bcos2θ+2asin θ, 如果f (θ) 在θ=π6时, 有最大值7, 试求ab的值.

解析:先将原式变形为

f (θ) = (a-b) ·sin2θ+2asin θ+b.

a=b时, 显然f (θ) 不会在θ=π6时取最大值;

ab时,

f (θ) = (a-b) (sinθ+aa-b) 2+b-a2a-b.

依题意, f (π6) 有最小值7, 于是有

sinπ6+aa-b=0b-a2a-b=7,

解得 a=2, b=6.

此题是命题“设θ∈[0, 2π], 试求f (θ) =asin2θ+bcos2θ+2asin θ的最大值”的逆向命题, 虽然在解决方法上和原题类似, 但它增加了灵活度, 比原题更富有新意.

又如, 已知数列{an}成等差数列, Sn为其前n项和, 求证Sn= (a1+an) 2n.

用“倒序相加法”不难证明此结论.若将此问题“反向”叙述, 即考察其逆命题:

若数列{an}中, Sn为其前n项和, 且满足Sn= (a1+an) 2n.求证{an}成等差数列.

Sn= (a1+an) 2n2Sn= (a1+an) n. (1)

n≥2时, 2Sn-1= (n-1) (a1+an-1) . (2)

(1) - (2) , 得

(n-2) an= (n-1) an-1-a1. (3)

又 (n-1) an+1=nan-a1, (4)

(3) - (4) , 得

2 (n-1) an= (n-1) (an+1+an-1) .

所以2an=an+1+an-1, 即{an}成等差数列.

由此可见, 将原命题的“正向”叙述变为“反向”叙述, 证明的方法已完全不同.在考查训练中, 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将问题“反向”叙述, 可以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 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正向”和“反向”研究, 有意识地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 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而且能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逆向思维会使你独辟蹊径, 制胜于出人意料;逆向思维会使你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得最佳途径;逆向思维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事半功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的互逆因素, 诱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动机, 重视逆向思维的训练,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双向性,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上一篇:本地网络下一篇:幼儿园教学中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