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地区(共7篇)
乌海地区 篇1
国有煤矿主要是质量标准化软件相对烦琐, 应用起来费时费力, 风险评估体系还有待完善, 监测监控数据不上传地方政府, 仅为企业内部管理使用。地方煤矿主要是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 但又迫在眉睫, 早期监测监控系统迫切需要革新换代, 旧信息化系统的不适用性突显, 但由于地方煤炭局经费不足, 专业人才流失等, 信息化系统对煤矿企业的监管正在弱化, 以及矿企业自身对双控机制、危险源的辨识的认识不足, 反而让煤炭企业有疲于应付检查的思想意识。
下一步如何将这些系统化平台统一在监管部门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平台上, 将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煤矿希望此次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平台能将煤矿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情况实时管理起来, 企业实行层级上报制度, 查出隐患后, 边整改、边上报, 切实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起到决策作用。危险源升级后将成为隐患, 如何将信息化系统平台与危险源、质量标准化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成一个大的监管体系, 形成新的监管机制, 从而简化目前煤矿企业接到上级部门文件满天飞、疲于应付检查材料的格局, 真正能让数字化应用与各类报送信息材料相结合, 减轻当前企业的工作压力。
此次调研按照信息化综合平台会议上提出的“不搞诸侯割据, 不走其他省的弯路”为指导方向, 下到地方煤炭局、深入煤矿企业, 寻求一种真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分别调研了鄂尔多斯市煤炭局、乌海市煤炭局、鄂尔多斯国有及有地方煤矿、乌海市国有及地方煤矿, 按照国有煤矿和地方煤矿的代表进行选择性调研, 总体对信息化建设更新的需求非常迫切。
1 信息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鄂尔多斯、乌海地区的煤矿信息化建设最早是2006年设计并应用的, 由煤矿企业———旗县 (区) 煤炭局———市煤炭局上传监测监控数据, 主要有煤矿井下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和视频系统。目前在应用上, 基本上是两层皮, 煤矿企业的监测监控、视频监控少部分可以传送回煤炭局, 煤矿企业作为监管主体, 对煤炭局的工作以及上级部门的监管出现疲于应付的局面。
国有煤矿主要是神华神东公司和神华乌海能源公司, 国有煤矿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质量标准化软件相对烦琐, 应用起来费时费力; (2) 风险评估体系还有待完善。岗位风险评估 (区队开展, 对策操作层风险) ;持续风险评估 (部门组织开展, 预防设计环节, 布置任务存在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评估 (部门组织开展, 辨识采、掘、通、机等系统, 系统安全可靠性存在薄弱环节) 。通过风险评估或隐患排查出来的重大安全隐患, 分类挂牌督办, 按照“五定”的原则落实整改; (3) 监测监控数据不上传地方政府, 仅作为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4) 神东煤矿位于三个省份, 数据要上报多次, 重复麻烦。从国有煤矿调研后发现, 煤矿企业对整个信息化监测系统已应用到企业的每个角落, 从前期的综合大系统到现在的实用性监测监控系统的转型, 目前已有了初步的进展, 隐患排查治理奉行“不怕查的多, 就怕没人管”的原则, 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煤矿生产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隐患治理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地方煤矿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 但又迫在眉睫。当前国家去产能的大环境下, 煤炭局与煤矿企业多数出现经费不足, 无法满足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投入, 但对现代化煤矿的管理经营方面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重特大事故防范上起到重要作用; (2) 地方煤炭局经费不足。地方煤炭局由于经费不足, 专业人才流失等, 对煤矿企业的监管正在弱化, 反而让煤炭企业有疲于应付检查的思想意识; (3) 煤矿企业自身对双控机制、危险源的辨识的认识不足。国有、地方煤矿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信息化监测监控系统的应用无法发挥其作用, 尤其是地方煤矿, 仅是为了检查, 迫不得已的使用; (4) 早期监测监控系统迫切需要革新换代。从地方煤矿调研后发现, 煤矿企业对整个信息化监测系统应用已有了初步的进展, 已成为煤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视频监控系统对隐患治理方面有很大的成效, 但软件一些功能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正常使用, 其中包括系统软、硬件需要升级换代; (5) 煤矿企业数据化监管的重要性。煤矿的日常管理、矿井图纸、矿长带班的人员定位轨迹, 目前都无法提供予政府监管部门, 这类监管必须由监察员亲自到煤矿去查看, 极为不便; (6) 旧信息化系统的不适用性。绝大多数煤矿提出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无法达标事宜, 旧的系统和新的煤矿标准已不适用于新型煤矿发展的情况, 根据各地方生产环境因素不同, 例如:有的煤矿水大、瓦斯大, 有的煤矿岩层条件复杂, 容易发生顶板事故等, 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 每种隐患不一定在所有煤矿都会发生, 而目前质量标准化在这方面没有结合各地区煤矿实际情况评分。地方煤矿希望能够尽快完善, 煤矿当前无力进行没有实际意义的生产投资, 这将给煤矿造成新的负担。
2 合理化建议与意见
鄂尔多斯、乌海地区煤矿企业分别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 目前建设的信息化系统, 要求能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前期建设的煤矿监测监控系统遍地开花、五花八门, 各种厂家、各种类型在地方政府指导下已经建设完成, 下一步如何将这些系统化平台统一在监管部门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平台上, 将是非常重要的; (2) 煤矿信息化综合系统平台为煤矿监管带来的好处。大部分煤矿希望此次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平台能将煤矿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情况实时管理起来, 企业实行层级上报制度, 查出隐患后, 边整改、边上报, 切实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起到决策作用。不让危险源升级为隐患, 不让隐患升级为事故, 按月上报给各级监管部门; (3) 危险源辨识、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危险源升级后将成为隐患, 如何将信息化系统平台与危险源、质量标准化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成一个大的监管体系, 形成新的监管机制, 从而简化目前煤矿企业接到上级部门文件满天飞、疲于应付检查材料的格局, 真正能让数字化应用与各类报送信息材料相结合, 减轻当前企业的工作压力。
3 关于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结论
通过此次调研, 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总体较为乐观, 煤矿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接受认可度较高, 对下一步煤矿信息化建设工作也较为支持。与煤矿企业探讨诸多生产实践应用中的难题, 基本在新系统中可以解决并提高工作效率, 在今后政府监管、企业管理上, 信息化综合系统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信息化系统才会被煤矿企业所接受, 对今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起到新的推动。
摘要:目前, 我区煤矿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落后, 使用效率低下, 导致数据检测以及数据上报不及时,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鄂尔多斯、乌海地区国有煤矿和地方煤矿的代表进行选择性调研, 总体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管理,危险源辨识,理论依据
乌海煤化工的发展前景 篇2
1. 乌海煤化工的发展现状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发展, 乌海的煤化工有了长足的发展, 拥有焦炭生产能力1500万吨, 而且都是100万吨以上的大型焦化企业。但是乌海的煤化工发展还是以传统的焦化行业为主, 煤炭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煤化工的产业链短。主要以炼焦和乙炔电石化工为主, 焦化主要产品是焦炭, 煤焦油和煤气。焦炭主要用于钢铁厂炼钢炼铁使用;大部分焦化厂生产的煤焦油直接作为产品出售, 少部分企业引进了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即使引进了煤焦油深加工项目, 其分离能力也很有限, 只能分离出十多种产品。焦炉煤气除用于焦炉自身加热外, 还有一半煤气剩余。前几年大部分企业都把煤气直接燃烧, 俗称“点天灯”。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最近几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上了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 使其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二是技术含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电石化工方面, 好多电石炉采用半封闭的还没有达到完全封闭。尾气处理受到影响, 许多电石炉尾气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煤化工产品粗放, 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还没有达到规模。
三是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大部分企业没有配套污水处理和煤气净化设备, 即使有的企业配套了相关设备, 考虑到运行费用问题也会经常处于停运和半停运状态。这样就导致大量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造成了对当地环境的严重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 焦化行业的大规模扩张, 产能过剩显得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焦化行业利润逐年下滑, 煤化工发展前景黯淡。如何发展新型煤化工, 延长煤化工发展产业链, 显得尤为重要。
2. 乌海煤化工发展方向。
传统产业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 煤化工的发展一定要走出炼焦和电石化工的老路子。新型煤化工技术为煤化工探明了一条经济合理、环保可行、发展前途广阔的路子。新型煤化工技术就是指在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能减少污染, 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总称, 它是最大潜度的控制污染, 达到煤的高效洁净利用的技术。目前有以下几种煤化工技术路线。
一是煤制天然气。煤制天然气是指煤经过气化产生合成气, 再经过甲烷化处理, 生产代用天然气 (SNG) 。煤制天然气的能源转化效率较高, 技术已基本成熟, 是生产石油替代产品的有效途径。煤制天然气能源转化效率可达50%左右。煤制天然气的能源转换率及能源替代效果相较于其他煤化工技术均呈明显优势, 其产业进程越来越受到重视, 众多企业也加紧投身其中。由煤炭科学研究院主导编制的《煤化工“十二五”科技规划》显示, “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重点扶持煤制天然气技术应用, 并扩大此方面的试点范围。
煤制天然气的工艺可分为煤气化转化技术和直接合成天然气技术。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煤气化转化技术先将原料煤加压气化, 由于气化得到的合成气达不到甲烷化的要求, 因此需要经过气体转换单元提高H2/CO比再进行甲烷化 (有些工艺将气体转换单元和甲烷化单元合并为一个部分同时进行) 。直接合成天然气技术则可以直接制得可用的天然气。
二是煤制甲醇。煤制甲醇就是先将煤进行气化, 俗称“造气”。生成合成气, 其主要成分为CO和H2。合成气经过净化送入合成炉进行反应, 生成甲醇。因转化率达不到100%并且有副反应发生, 所以要对产物进行精制, 最后得到纯度较高的甲醇产品。
三是煤制油。煤制油又叫煤的液化, 其技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直接液化就是将煤制成煤桨, 在450℃左右和10~30MPa压力下催化加氢, 获得液化油, 进一步加工可以得到汽油、柴油、煤油等油类化工产品。神华集团已经引进了该项技术并在神木大柳塔进行中试生产, 目前运行稳定。间接液化就是将煤气化并得到合成气, 然后通过F-T合成技术, 得到发动机燃料油和其他化工产品。该技术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南非应用, 现在已经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该技术已被伊泰集团引进, (下转第5页) 已经在鄂尔多斯建厂, 目前已完成中试生产, 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
四是煤制烯烃。煤制烯烃即煤基甲醇制烯烃, 是指以煤为原料合成甲醇后再通过甲醇制取乙烯、丙烯等烯烃的技术。其生产过程共分五大部分:煤气化、合成气净化、甲醇合成、甲醇转化烯烃、烯烃回收。
五是煤制二甲醚。煤制二甲醚可以先将煤制成合成气, 采用煤基合成气合成二甲醚 (一步法) ;或者将煤气化制成甲醇, 然后通过甲醇液相脱水制二甲醚、甲醇气相转化法甲醇制二甲醚 (二步法) 。
3. 制约乌海煤化工发展的因素
新型煤化工的发展为乌海地区煤炭行业指明了道路,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因素制约其发展。
首先是国家宏观政策趋紧的制约因素。目前, 国内主要的产煤地区, 如山东兖州、河南义马及永城、山西晋城、陕西榆林、安徽淮南、内蒙古乌海及新疆、贵州等, 纷纷规划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 并力争在短期内将其付诸实施。针对当前煤化工发展的过热局面, 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工业[2006]1350号文明确强调要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 从严审核煤化工项目, 严禁化整为零, 违规审批, 或将核准权限逐级下放。对实行备案的煤化工项目, 各地区要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实施办法严把项目审核关。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正式出台前, 国家发改委原则上暂停审核煤化工项目。虽然发展煤化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但由于投资大、治污任务重、难度大, 目前国家仍未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因此, 从目前来看, 煤化工的发展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一定影响。国家首先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作为试点进行审批项目, 这样就制约了乌海新型煤化工的发展步伐。
第二与传统行业比较, 新型煤化工的发展技术还不太成熟, 许多关键技术还被在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内还处于引进技术中试阶段, 需要很长时间不断地摸索。新建厂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效益, 这样就造成了企业不愿意在前期投入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技术探索。
第三是新型煤化工投资巨大。把煤从不清洁的能源转为清洁的化工原料, 所经过的流程长、环节多、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和石油化工及天然气化工路线相比, 投资过大, 经济效益难以保证, 成为目前影响煤化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煤化工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大型煤化工耗资巨大, 动辄需要数十亿甚至上百亿投资, 融资难度可想而知。乌海煤炭企业众多, 但是规模都不大, 这样严重制约煤化工的改型和发展。建议乌海地区整合煤炭行业, 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 形成大型煤炭企业。做出长远合理的战略安排, 早日实现煤化工的转型升级。
除以上主要因素外根据地区及资源条件的不同, 水资源情况、交通运输条件、人力资源等因素对煤化工行业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
4. 结束语
乌海煤化工发展历史悠久, 但是一直没有走出焦化与电石化工的传统路子。随着经济的发展, 传统行业矛盾日益突出, 走新型煤化工的路子势在必行。在发展新型煤化工的道路上困难也很多, 需要当地政府和企业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 早日实现乌海地区煤化工的转型升级, 为乌海经济能实现稳定, 持续的发展指明广阔的前景。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乌海煤化工的发展现状和产业特点;从经济和环保方面阐述了乌海煤化工的弊端。结合煤化工发展的趋势指出了乌海煤化工发展的前景, 并分析了制约乌海煤化工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煤化工,发展前景,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杨卫兰.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2, 28 (5) :22~24.
乌海地区 篇3
装载着φ4.2m×13m水泥磨的大件运输车, 缓缓地从唐山中材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驶向项目现场, 标志着唐山重机历时108天完成了从图纸设计、材料采购、设备制造的全部工作, 提前35天实现设备供货, 圆满地履行了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对中材集团旗下的宁夏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保质提前交货的承诺。
自1月底接到乌海西水项目水泥管磨的制造任务后, 唐山重机上下高度重视, 以业主期望交货期为目标倒排生产、采购及设备的项目组织计划, 同时根据采购周期与设计人员结合第一时间备料采购。针对业主指定了该磨机底部支撑结构采取大尺寸灰铸铁底的特点, 多次组织设计人员与操作人员进行设计及加工方案论证, 对设计的细部结构进行优化。在生产组织过程中, 将生产、质控及采购部门联动起来, 对采购、加工制造、过程控制、应急处置等环节进行周密的讨论及分工, 确保每个环节做到及时可控。
在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 乌海西水项目水泥磨仅历时108天即完成了从设计到发运的整个生产过程, 将正常生产周期缩短了一个月, 再次证明了唐山重机的实力, 同时也向中材集团的兄弟单位展示了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风采。
乌海市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研究 篇4
中小企业虽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着种种困难。由于融资难而导致的资金短缺问题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生产规模、技术、设备的升级、新产品的研发、增加新的经营项目、拓展新市场等等。由于金融体制改革、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和银行业务机制等多种原因, 中小企业求贷无门现象普遍, 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原因。
1. 乌海市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1.1 融资渠道狭窄
乌海市中小企业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 即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 外源融资比重过低。中小企业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内部:主要是企业所有者 (合伙人) 自有资金和向亲友借贷资金。平均占企业资金结构的80.5%和4.20%。而银行, 股权融资, 商业融资等渠道所得资金分别占资金结构的7.85%、0.72%、2.65%, 比重过低。
1.2 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企业处于开始阶段, 外部融资需求低的情况下, 内部非正规融资 (包括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 尤为重要。
1.3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中小企业不仅权益资金的来源极为有限, 而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的支持。中小企业资金结构中流动负债平均占52.5%, 长期负债平均占资金结构16.1%, 所有者权益平均占资金结构39.5%, 资金来源有限, 没有稳定的资金, 后备资源缺乏。
1.4 资产规模是决定企业获得银行借贷及长期债务资金的决定性因素
资产规模越大, 银行贷款的比重也就越大。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有限, 银行贷款比重小。经营年限在3-5年的企业银行贷款仅占资金结构的3.5%, 而经营6-10年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占资金结构的6.3%, 相当于前者的2倍。
1.5 获得信贷支持少
据统计, 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14.4%。据调查, 民间投资中银行贷款仅为20.1%。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给予中小企业的信贷极为有限。
1.6 自有资金缺乏
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 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中小企业的绝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内部和亲友的借贷, 资金来源有限, 融资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融资的规模。
2. 乌海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2.1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中小企业具有规模较小、变化大、风险高、自我约束能力弱等特点, 决定了他们在市场波动下最易受到冲击。同时由于管理不规范、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随意性较大、权力过于集中, 使中小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信息不透明、信用状况较差、财务报表不规范, 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同时中小企业普遍贷款数量少、频次多, 造成银行放贷成本过高, 更增加了融资的复杂性和高成本等, 这些先天不足的事实使银行变得“抓大放小, 嫌贫爱富”。
2.1.1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意识不强
企业融资是一种信用行为和信用关系, 银行与企业有着良好的沟通、信任关系是融资行为能否成功的基础。中小企业中家族企业居多, 绝大部分没有建立符合现代公司法的治理结构, 信息严重内部化, 短期化现象和投机性心理较重, 造成银企信息严重不对称, 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差, 难以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企业普遍认为银行贷款条件过高, 评估机构死板、机械, 只根据企业的资金报表来判断, 而不能考虑实际情况。而银行普遍反映中小企业的信用差, 财务报表不规范、数据不真、资料不全、信息失控、虚账假账等现象, 并缺少抵押和担保。从而出现了银企双方的互信程度不高, 形成中小企业贷款难。
中小企业整体信用意识较差, 首先主要表现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不少中小企业通过破产、重组、转让等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 使得中小企业还款率还不到大企业一半;其次, 中小企业虚假的财务信息直接损害了企业信用。企业虚假财务信息, 加大了银企交易的信息成本, 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第三, 中小企业平时偷税漏税严重, 没有良好的缴税纪录, 很难向银行透露出良好的信用信息, 影响了企业的融资行为。同时, 绝大部分内蒙古中小企业缺乏融资相关知识, 它们一方面对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方式了解甚少, 从而过分依赖银行融资;同时不少企业对银行贷款的程序和要求也不甚了解, 到了办手续时才开始缺什么补什么。目前不少企业没有银行信用评级, 也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 企业财产没有明确的产权证明, 更不去培养银企关系。这些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财产、财务以及信用状况的评价, 也延长了融资周期。
2.1.2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能力不足是影响其融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
第一,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多为家族式或朋友合伙型企业, 没有建立符合现代公司法的企业治理结构。管理不科学, 经营随意性较大, 企业经营失败率较高。据调查, 30%的中小企业在2年内破产, 70%的中小企业在5年内消失, 银行面临的贷款损失风险高。
第二, 员工素质低。据调查, 中小企业员工的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1.89年, 相当于高中水平。高中及以下员工比例占到全部企业员工总数的3/4。
第三, 财务制度不健全。据调查, 中小企业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合格的财务人员、缺乏足够的经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 财务核算质量低、有意隐瞒真实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等。
第四, 抗风险能力弱。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 规模较小、营业额偏低的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
第五, 企业科技含量低。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 研发投入不足, 缺乏高新技术人才, 产品技术含量低, 市场进入门槛低, 竞争激烈, 极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2.2 金融机构的原因
2.2.1 金融体制改革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
四大国有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实施集约化经营, 大限度地压缩风险资产的比重, 推出了“双大双集”等客户战略。在资金核算与风险控制方面, 集中资金投向大城市、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 在信贷资金管理方面采取了“集中管理、集中经营”的体制, 普遍建立了授权、授信管理制度, 省级分行建立了转授权制度, 上收了部分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
这种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 造成基层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利受到限制, 出现了存多贷少现象, 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使信贷资金大量向上集中, 近一步制约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由于基层银行只有推荐权而没有信贷权, 中小企业贷款申请被推荐上去后能否批下来, 不仅要看被推荐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到期偿还能力, 还要看上级银行在保证自己支持重点企业需要后, 还有没有可贷资金。因此, 严格贷款条件加上银行清理边散小户, 控制新增贷款客户, 致使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面临求贷无门的困难局面。
2.2.2 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影响放贷积极性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 包括农村信用社都普遍实行了贷款风险责任制, 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对贷款申请人的法律地位、报告所涉及数据与企业有关报表的一致性负责, 新发放的贷款要达到无逾期、无呆滞、无呆账, 贷款本金和利息百分之百按期收回, 实行终身责任制。否则, 停发工资, 下岗清收, 但没有同时建立起与约束机制相匹配的利益激励机制。致使信贷人员缺乏放贷的积极性, 导致一些基层银行既不放贷款, 也不承担风险,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取得贷款。
2.2.3 银行通行信贷政策不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从信贷政策上讲, 随着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完成, 风险控制和利润目标的要求提高, 相对提高了借款人的准入条件。比如, 许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认定仍以大企业的指标作参照, 用同样的资产质量认定标准评价两类资产, 对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采取同样的标准等。由此, 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挡于信贷门槛之外。
同时, 按目前银行信贷程序, 无论金额大小, 一笔贷款的信息费用及其他交易成本基本相同。据测算, 中小企业的贷款频率是大型企业的5倍, 而户均贷款额仅为大型企业的50%左右, 这必然导致银行的贷款单位交易成本和监督费用上升。在市场经济作用下, 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倾向于将贷款贷给具有规模效应的大型企业。
2.2.4 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缺乏“国民待遇”
中国银行业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 首先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需求投放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在传统的金融服务思想指导下, 金融机构注重对国有、大企业的信贷支持和服务, 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不能给予平等的“国民待遇”, 不愿提供同等完善和便利的金融服务。
2.3 体制环境的原因
近年来, 虽然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 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但整体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并没有形成, 体制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2.3.1 社会整体信用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在信贷市场, 有的企业多头开户、无效质押、无效担保骗取银行贷款, 有的企业借企业改制、破产等名义, 采取悬空、“金蝉脱壳”等手法, 恶意逃废银行债务, 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金融信用秩序。个别地方政府和部门出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 怂恿和支持一些企业借机逃废国家银行债务。加之有关部门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难以执法, 使社会信用环境遭到破坏。全社会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较低, 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2.3.2 现有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政策难以充分兑现
近年来, 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系列政策措施, 但还没有形成相互配套, 难以充分落实。虽然近两年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也出台了一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和鼓励地方政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的政策与措施, 并每年都安排一些补助性扶持资金;银监会等部门也要求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得低于贷款平均增幅等等, 但是这些政策力度与实际需求, 或者具体落实与政策要求, 都相差甚远, 难以形成支持合力。
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的财力总体还较弱, 虽然另外建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扶持资金, 也设立了一些担保机构, 但以上基金和机构均因投入资金不足, 很难开展有效的工作, 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不能给予中小企业足够的融资支持。各级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资金少, 使用分散, 没有和金融资金形成联动。
2.3.3 中小企业融资缺乏担保机构
目前, 乌海市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担保方式单一, 多以房产、设备抵押担保为主, 信用担保尤其是第三方担保机构担保很少, 使中小企业贷款难, 困扰企业自身发展。在中小企业通过担保获得银行贷款的诸多方式中, 房产抵押、设备抵押、信用担保和其他企业担保占到了企业全部担保的95%, 而中介机构担保仅占5%。乌海市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弱, 可抵押资产越来越少, 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和第三方担保体系缺失则成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制约因素, 使中小企业贷款难上加难。
3. 关于改善乌海市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乌海市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的严重不足。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正常的资金融通体系和渠道, 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体系, 特提出如下建议:
3.1 中小企业应积极改善自身的融资环境
中小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自身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加强金融知识的学习, 才能充分利用现有金融工具, 更好的使用现有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提供出合理、全面、准确的企业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合理评估项目;同时, 提高中小企业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 加大中小企业体制改革力度, 要杜绝经营上的短期行为, 加强与银行的联系与合作, 建立新型银企关系, 使银行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2 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 鼓励中小企业间建立互助金融组织
随着我国金融机构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必将应运而生。实践证明, 金融机构是偏爱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的, 特别是大型的金融机构更是主要为大型企业提供服务, 即使它们设有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也往往是一种摆设, 并不起什么作用。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则不同, 它们的金融实力与中小企业相当, 或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可以专门从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 从而有利于不断积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经验, 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质量, 促进金融业和中小企业的共同健康发展。中小企业间也可建立互助金融组织, 加强共同发展和风险共担的能力, 并为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建立区域性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 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可以借鉴美国信用担保计划模式, 中小企业贷款的80%由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担保, 剩下20%的风险由商业银行来承担, 这样可以激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规避道德风险。目前, 特别重要的是应尽快在进一步鼓励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工作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 2006 (6)
乌海市公路运输经济评价分析 篇5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评价
“十一五”期间, 乌海市等级公路建设投资44.2亿元, 是“十五”期间的1.34倍;等级公路里程达到871.3公里, 比“十五”末增加185.8公里。2010年, 是该市“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发展最快、投资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年。
根据调查从1991-2009年16年间乌海市已完成公路客运量282万人, 客运周转量56200万人公里;货运量4098万吨, 货运周转量389900万吨公里。
近年来客货运量及周转量见表1
乌海市历年完成公路客货运量表
在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关经济政策的要求, 结合了近几年交通量的统计和工程技术研究情况, 比较了近几年项目建设投资费用和经济效益, 针对项目建设的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主要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公路运输进行了国民经济评价分析, 来确定项目投资的费用与效益。
1、首先确定项目评价期
项目评价期是计算年限等于建设年限加建设后预测年限。假设建设期为2011年~2012年, 2013年初开通运营。国民经济评价时, 建设后预测年限按规定取20年, 即2013年~2032年。
2、进行经济费用的调整和计算
项目建设的经济费用是在投资估算的基础上调整确定的。在分析计算时, 将建设费用中的主要材料费、人工费、土地占用费, 主要材料包括:钢材、原木、锯材、水泥和沥青等。进行费用调整。即道路条件和个特征年的交通状况。
3、在项目运营期中养护、大修及管理经济费用
根据调查, 假设所在地区一级公路的日常养护费用为5万元/公里。大修每十年进行一次, 大修财务费用约为85万元/公里。根据国民经济评价的规定, 应对这些费用作出调整, 根据工程建设费经济费用的调整系数, 可得出项目养护与大修费的经济费用与财务费用。
4、汽车运输成本的调整是降低汽车运输成本的主要措施之一
影响汽车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为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运输成本的降低, 运输成本的各项基本易耗材料 (如燃料、轮胎、汽车配件等) 消耗减少, 从而导致各项费用支出的相对降低。在确定项目的汽车运输经济成本时。先确定汽车运输的基本消耗及基本费用。然后, 根据具体情况, 调整基本消耗及费用。汽车经济运输成本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与汽车行驶距离有关, 另一部分与使用时间有关。
以下对六种车型进行了基本消耗计算
本文采用《方法改进》中的车速模型公式计算各特征年不同交通状况下的车速。公式如下: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
其他公路
式中: S:速度 (公里/小时) ;
V:标准车小时交通量 (辆/小时) ;
C:标准车小时通行能力 (辆/车道/小时) ;
m:拥挤度的界定值;
a, a1, b, b1:回归参数。
本文采用《方法改进》对六种车型 (小客、大客、小货、中货、大货、拖挂) 进行了基本消耗计算。根据计算结果, 不同道路状况及不同交通条件对汽车运输成本各主要因素的影响, 分别进行调整。主要包括燃料费用调整、润滑油费用调整、轮胎费用调整、维修零件费用调整、维修人工费用调整、与运距有关的折旧费用调整、与时间有关折旧费用调整以及工资福利和其他项目, 加上管理费即构成主要汽车运输经济成本。
5、 在对项目的建设费用、成本费用按经济费用调整之后, 根据项目完成后经济效益的计算结果, 即可得出国民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 需进行敏感性分析, 以估算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 来确定项目在经济上的可靠性。对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以及成本上升和效益下降同时发生的几种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见下表。
国民经济敏感性分析
评价指标EIRR、ENPV、EBCR、EN, 在以效益和费用递增分析。得出国民经济评价基准内部收益率 (8%) , 其他三项指标的结果也良好, 说明本文从国民经济角度分析是可行的。在成本增加20%同时效益降低20%的条件下, 各项指标都能达到国民经济评价的要求。
浅析乌海能源公司供应商管理现状 篇6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乌海能源公司
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需求放缓,煤价低位运行,煤炭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煤炭企业亏损面扩大,煤炭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煤炭去产能、去库存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短期内很难改变,预计2016年煤炭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在此背景下,煤炭企业更加注重成本管理,物资采购作为成本管理的入口其成本管控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的重视,采购的职能已从“购买”上升到企业与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的高度,企业的管理者千方百计地在与供应商合作上下功夫,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寻求供应商支持共渡难关,达到双赢的企业发展目标,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亦随之提高。
1 供应商管理的概念、原则和思路探讨
1.1 供应商管理的含义
供应商管理是指采购部门对供应商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控制等综合性管理工作的总称。它实施于与采购业务相关的领域,通过不断改善采购方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机制,致力于建立和维持与供应商长久而紧密伙伴关系,目标是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紧密的业务关系,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双赢的企业管理模式。
1.2 企业加强供应商管理的原则
1.2.1 互利互惠原则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管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其重点不是成本如何分配或由谁来承担的问题,而是如何降低成本的问题。只有做到互利互惠原则,才能实现购买方持续的成本管理效果,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可以使采供双方成本都能实现最小化,达到共享利益和减少浪费的目的。
1.2.2 目标一致性原则
企业与供应商应该明确各自的责任,尽力实现共同的目标。如在实施框架协议过程中,出现过量库存或者需求变化时,供需双方应共同努力来消化库存,应对变化,以降低成本,实现“双赢”。
1.2.3 互信合作原则
相互信任与信息透明是合作的基础,供应商和企业都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相互信任,才能够保持较好的合作。
1.2.4 持续改进原则
供应商管理只有本着循序渐进、不断优化和持续改进的原则,才能保证合作的可持续性,不能搞“一棒子打死”或者不行就换,任何合作不可能绝对完美,要通过强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来扩大合作共赢。
1.3 供应商管理的思路探讨
物资采购的形式是对“物”的采购,实质是对供应商进行管理的过程。供应管理应坚持合作共赢制衡发展的思路。传统的采购只注重己方利益最大化,忽略了采供双方共赢关系的建立,在此情况下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终将损害采购方利益。但是一味强调与供应商维持良好的关系会磨合企业需求,对企业是不可取的,长期如此,企业对某些特定供应商产生过度依赖,不利于企业对供应商进行正确的选择和技术创新,助长腐败风气,从而损害企业的利益。因此,企业可以选取多个供应商并分而治之的方式,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提升供应商的忠诚度,合作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基础之上的。
2 乌海能源公司供应商管理现状
2.1 乌海能源公司现有供应商管理模式
乌海能源公司的采购权限分别集中于乌海能源公司物资供应中心和集团公司物资集团两级,实行“两集中、五统一”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物资供应中心负责物资、资金集中统管,由物资供应中心统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乌海能源公司各生产、基建单位没有物资采购和资金承付权;需求计划的审定、物资采购、库存管理、和需求单位、各职能部门、供应商和集团物资管理部门的业务沟通和协调,统一由物资供应中心来管理。
鉴于以上采购管理模式,供应商管理也采用乌海能源公司和集团物资管理部分级管理模式,即集团集采物资供应商由物资管理部负责,自采业务由能源公司物资供应中心负责。
集采物资供应管理由物资管理部组织,乌海能源公司物资供应中心配合实施,即物资管理部发放电子供应商绩效评估表,由物资供应中心线上评估反馈。
截至2015年底,自采物资供应商总计有486家,公司物资供应中心每半年对自采业务供应商考核通报一次,考核采用打分法,考核项目主要是质量、交货、报价、价格和服务五个维度,按分数确定相应考核等级,对于不合格供应商采取限制供货等措施,乌海能源公司供应商绩效管理采用线下管理。
2.2 乌海能源公司供应商管理存在问题
2.2.1 自采物资品类定位管理工作和供应商分类管理需改进
物资品类定位是指通过对物资重要性和供应复杂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将物资划分为战略类、杠杆类、瓶颈类和普通类的活动,为供应商专项准入、绩效考核及关系管理提供依据。
战略类物资产品对生产重要性高、采购金额大、供应商数量少且供应商替代难度大。
杠杆类物资对生产重要性较低、采购金额比较大、供应商数量多且供应商替代难度小。
瓶颈类物资对生产重要性较高、采购金额比较小、供应商数量较少,供应商替代难度较大。
普通类物资对生产重要性较低、采购金额比较小、供应商数量较多,供应商替代难度较小。
物资品类定位工作是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前提,不同的物资品类要实行不同的管理策略,集团公司集采物资品类定位管理工作已实施,乌海能源公司自采物资品类定位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因此,无法进行供应商分类管理。
2.2.2 供应商管理信息不对称
乌海能源公司目前与供应商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合同的利益关系,互相间缺乏信任,信息不共享。公司采购采用最低价法,尽量保留私有信息,而供应商在参加竞价的过程中也尽量隐瞒相关的信息,这样采供双方形成了信息壁垒。在具体操作中,询比价的中标结果反馈不全面,招标公布渠道相对单一等问题同时存在,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2.3 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不强
(1)材料、设备、配件的质量验收主要通过到货外观检验,对材质有特殊要求的,委托第三方进行材质化验。受到人员素质、检测设备限制,对到货物资中不易出现质量问题的材料多免检放宽,而只对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物资进行检验。现有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缺乏,已有检测设备因形不成批量造成成本过高而闲置,整体上物资使用前验收工作有待提高。
(2)公司对物资质量、服务进行事后控制,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
2.2.4 供应商退出和改进管理不够严密,绩效管理激励措施缺乏
供应商退出和改进管理是供应商管理的关键,如果漠视供应商的考核结果,供应商对此不重视,很难形成对供应商的管理压力,也就无从谈起供应商管理水平的提升。供应商退出和改进管理事关重大,应该有严密管理流程和相应管理制度,辅助必要的管理记录。乌海能源公司现在考核采用发货、到货、验收控制线下方式进行,极易受人为因素干扰,问题反馈、质量问题鉴定缺乏相关书面材料,多以口头为主,无相关权限规定和审批,造成管理依据不牢靠。
供应商绩效管理往往强调负向激励而偏废正向激励,也就是说强调惩罚多,奖励少,而合理的激励对于提高供应商管理水平有很大帮助,更易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
3 乌海能源公司供应商管理对策探讨
3.1 利用ERP数据优势进行物资品类定位,强化供应商分类管理
供应商分类是根据供应商对企业的重要性及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关键性进行综合考虑,并需要在对企业业务和物资需求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细分的评估方式。
据物资品类定位、年度采购金额和供应商关键程度,将供应商分为战略供应商、瓶颈供应商、重要供应商和一般供应商,不同的供应商实行不同的管理策略。
(1)战略供应商管理策略:应通过定期高层互访、共享管理经验与供应商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与供应商共同的利益机制,采取有助于与供应商发展关系的措施,进而形成一种长期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关系。
(2)瓶颈供应商管理策略:积极开展行业联合采购,同时加大替代供应商开发工作,替代供应商开发有难度的,研究选用替代产品。
(3)重要型供应商管理策略:重要型供应商管理的重点是发展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要注意供应商管理水平的逐步改进,运用订单激励等措施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协作关系,并能够达到协作效应的最大化。
(4)一般型供应商管理策略:一般供应商的关系是短期交易型关系,管理的重点是维持或维系合作型关系,采购部门不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只要及时地对采购订单需求进行应答处理。公司可以适时淘汰一些对公司效率不好、服务不及时、贡献较小的供应商,对新的供应商的开发才是采购部门所要关注的。
3.2 公司厂矿、物资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定期沟通以消除信息孤岛
公司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采购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消除由于采购部门而造成的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招标采购公告应按规定多方式多级次多渠道的信息发布,招标项目的答疑、修改和变更公告和中标结果公示等也应该按该项目招标公告的发布渠道发布,从而保证招标信息前后发布渠道的相对统一,便于社会公众对招标项目的监督。否则,众多供应商可能无法及时获取采购信息而丧失中标的机会,成为信息不对称的受害者,公司供应商的准入范围变窄,可选择范围变小,不能把实力强、信誉好的供应商选择在内,不利于供应商间形成公平的竞争。物资采购或招标代理机构要规范信息发布渠道,确保信息发布的内容准确、客观、真实和完整,符合采购法律法规的要求,只有这样,才不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才有可能实现采购的高效透明。
乌海能源公司应及时地将企业内部需求信息、储备情况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的生产备货及库存情况也要定时反馈给公司,避免物资长期积压在乌海能源公司储备库中或在供应商处。
公司各生产厂矿的材料更换、设备更新、技术进步等信息要及时与物资采购部门沟通交流,避免造成一边报废、一边在采购、一边还在安排生产、备料的现象。
3.3 适当超前介入关键物资质量控制,强化物资验收工作力度,提高检测能力和产品质量管控水平
为掌控供应商产品质量状况,关键物资可由公司向供应商派出常驻代表或委托有资质单位代为监管,向供应商提出具体的产品质量要求,了解供应商质量管控的有关情况,如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管理机构情况,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产品设计、生产、包装、检验等情况,尤其是对出厂前的最终检验和试验要进行监督,要核实并确认供应商出具的质量证明材料。不但对商品质量进行全程、全面地检查和监督,而且还要监督买卖合同的全面执行,保证及时生产和交发货。
对于材料类等配备专门检测人员和相应检测设备进行常规检测,对于特殊物资或对检测资质有要求的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第三方检测。合理利用公司机电实验室相关检测仪器,在资质许可范围内承揽对外检测业务,以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仪器的使用率。制订分门别类的验收管理办法,明确验收部门具体职责和权限,形成透明流畅的验收流程。
3.4 规范供应商绩效管理制度,细化供应商退出和改进管理工作,让考核真正起到督促激励作用
供应商绩效管理的重点应在反馈,也就是说绩效考核完成后,要针对供应商的表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在考核期内供应商表现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对供应商有何预期,需怎样改进,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什么奖励或惩罚措施,这些应和供应商充分沟通反馈,而不是一考了之,这样才不会让绩效管理流于形式,供应商才能不会不疼不痒,才能更加关注其自身产品质量、交货、服务、信誉等,从而在下一周期内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
在启动供应商退出机制前要启动问题调查,问题调查必须有书面或ERP可佐证之可信材料,比如机电设备质量问题应有公司机电部门出具机电设备事故认定报告或者产品质量鉴定报告,延迟交货应以到货验收为准,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将能纳入ERP线上管理的业务尽量纳入,比如供应商发货、到货、服务响应时间等,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应明确启动该程序的条件,出现下列情形应启动:诚信问题;重大违法问题;绩效考核不合格,且观察期满改进无效。
在确定退出后,应由物资采购部门出具供应商退出申请,由物资采购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审批。
物资采购部门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包括签订长期合同、优惠付款条件(缩短账期、提高预付比例等)、参与新采购项目时优先考虑、发掘潜在的联合开发合作机会等。
总之,供应商管理是采购管理的关键一环,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商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外部资源,因此公司应本着“平等互利、长期共赢、尊重市场的态度”恰当地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供应商的管控能力,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提升物资采购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丽.浅析物资采购中供应商管理措施[J].企业导报,2012,3.
[2]柳强.加强供应商管理控制物资采购成本[J].中国水运,2014,3.
乌海地区 篇7
一、矿山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危害
由于矿山资源开采面积大, 且多处于山区, 因此具有破坏面积大、侵蚀程度深、危害大、恢复难等特点。
1. 随地乱堆乱倒弃土弃渣
有些矿区不注意水土保持, 不设排矸场或排矸场设置不合理, 采矿弃土弃渣随地堆放, 占压地表, 破坏土壤结构, 从而降低了土地生产力。
2. 天然草地植被受到扰动和破坏
矿区大规模的采、运、排, 尤其是露天开采, 占用大量土地, 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使得地表裸露, 植被对土壤的覆盖保护作用和根系固土作用丧失殆尽;修筑道路、建设建 (构) 筑物等, 破坏了地表原有的草地植被, 形成了片状、条带状的裸露面;施工活动、施工机械的碾压和人员往来等破坏了临时施工场地区的植被。
4. 地形、地貌的变化
建 (构) 筑物基础开挖、路基开挖、堆垫, 管道开挖、填筑等形成表土疏松裸露、坡度较大的人工堆垫坡面和陡立的挖方边坡, 改变了原地形地貌, 增加了发生水蚀和重力侵蚀的可能。
5. 矿区开采可能引起地面沉陷
随着开采程度和开采深度的增加, 矿井的采空区范围不断增加, 土壤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沉陷, 形成地面沉陷区。地面沉陷区的产生, 破坏地表植被并对地面附着设施产生影响, 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者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6. 地下水位下降
由于许多矿井采取井工开采, 开采所遗留的矿洞和采空区造成大面积漏斗, 致使地下水位下降, 使地表泉水断流, 使当地群众饮用及灌溉井干涸。
7. 河床与水库淤积, 加剧洪涝灾害
矿区开采每年造成的水土流失大量输入并沉积在下游, 造成河道与水库淤积, 影响蓄水、发电和灌溉, 同时淤高河道使汛期泥沙冲入农田, 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 预防措施
(1) 合理调整采矿及排土工艺
土地被破坏、污染程度越强, 恢复利用难度就越大。因此要采用先进的采矿设备和开采技术, 优化采矿及排土工艺, 减少占地面积, 从而减少采矿对地表的不良影响, 从工艺上为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另外要通过兴办矿区建筑材料厂等途径大力发展矸石转化利用工业, 减少压占用地, 同时可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2) 强化采场边坡管理
露天矿采场是矿山生产的中心, 尽管深凹露大矿不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但边坡发生滑坡等重力侵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因此, 应严格按照设计边坡施工, 在成坡时采用预裂、微差爆破, 加强边坡的监测管理, 确保采场边坡的稳定和矿山生产的安全。
2. 治理措施
(1) 截排水及挡护工程
由于矿山大多数是沿山开采的, 一方面坡面径流会对矿区安全产生威胁, 另一方面采矿区地面设施内部的地表径流也会对矿区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在矿区周边及排土场周边修建截水沟, 并且完善其排水系统, 以拦截坡面径流, 同时作好采矿区内地面设施的排水工作, 通过明沟以及暗沟排水, 将矿区内的多余的降雨径流排出, 以确保矿区生产安全。
要合理选择排矸场, 并完善其排水系统, 减少弃渣无序堆放对地面造成的破坏。选择平地或坡地作排矸场应修建挡渣墙, 选择利用沟壑作排矸场的应修建挡渣坝, 以减少弃渣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对扰动土壤进行植被恢复
采矿地面设施建成后, 要对其扰动的土壤进行植被恢复。原则上采取适地适树、美观、与周边环境声调一致的原则。对于有灌溉条件的地区, 选择一些需水量较大的乔木树种及花灌木, 如油松、云杉、龙爪榆、槐树等;灌木有丁香、榆叶梅、玫瑰、珍珠梅等;草种有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等。在场区外无灌溉条件的地区选择一些耐旱、耐瘠薄等抗逆性强的植物种, 如柠条、沙棘、羊草、披碱草、沙蒿等。并对其进行抚育管理措施。
(3) 临时设施的临时防护措施
场区场地平整后, 场区范围内植被均遭破坏, 地表裸露, 易加大土壤的水蚀和风蚀强度, 引发新增水土流失。为此, 设计采用排水及覆盖等临时防护措施。
场区临时排水:为保障场区施工过程中没有积水, 保护开挖坡面及裸露面不受地表径流影响, 设计沿施工道路两侧和低洼地带设置临时排水沟, 临时排水沟的防御标准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量, 采用土质梯形断面。临时排水沟水流排入厂外道路排水管网中。
堆土场临时挡护:场区建 (构) 筑物基础开挖及道路等各施工区开挖土料进行集中堆放, 采取人工拍实处理, 并采用纤维布临时苫盖措施。以减少施工期间开挖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在临时堆土场周边修筑临时排水沟, 防御标准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量, 采用土质梯形断面, 堆土场周边临时排水沟水流汇入道路临时排水沟。
(4) 采矿沉陷区治理
由于煤矿开采可能造成的地表塌陷, 通过对周边矿井的实地调查, 大部分区域属于地表沉陷区即地表轻微变形, 没有出现塌陷区即地表塌陷比较严重地区, 因此只对微变形区进行复垦生态重建。
对于浅层塌陷区土地可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复垦生态重建。一是靠近电厂附近的浅层塌陷区可利用电厂粉煤灰冲填进行复土造田治理;二是靠进煤矿附近的浅层塌陷区可利用煤矸石充填进行复土造田。
对复垦土地上进行全面封育、种植经济作物;在粉煤灰、煤矸石复垦土地上进行全面封育, 并种植麻类作物。
利用复垦土地营造用材林和防护林。应用粉煤灰冲填的复垦土地植树造林, 除可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获直接经济效益外, 还能充分发挥森林的防风固灰、防风固沙, 调节气候、绿化美化环境等多功能生态效益作用, 防止粉灰二次污染。为此, 乌海市引入刺槐、臭椿、杨树、柳树4个品种。
三、保证措施
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土地、地矿、环保、农林主管部门将矿业城市水土保持宣传工作作为永恒的主题, 给予高度重视, 常抓不懈。进一步宣传矿业城市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大意义, 各级政府将其列入工作议程, 通过广泛、深人、持久地宣传教育, 唤醒全民对矿业城市的忧患意识, 提高了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加强组织管理。
就生态工程来说, 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之上, 要加强推广应用先进的实用科技成果, 依靠先进科技, 因地制宜地制定恢复重建植被的科技保障方案, 研究乔、灌、草植被恢复和重建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布局, 确定科学的乔、灌、草植被结构模式及相应的科技支撑措施, 大力推广国内外已成熟的耐干旱树、草种, 以及良种壮苗繁育技术、集水保墒技术、植物生长促进剂、荒漠造林种草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成果推广转化力度, 提高科技对植被恢复和重建的贡献率。同时加强项目管理, 切实把山川秀美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实现项目责任制。
3. 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 大力实施碧水绿地蓝天工程。
乌海市虽然地处三大沙漠包围之中, 但黄河穿市而过达90公里, 年平均流量1, 018米/秒, 最高洪峰总量5, 820米/秒, 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矿业城市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乌海地区】推荐阅读:
乌海能源公司06-25
乌海机场讲话07-29
神华乌海能源公司06-10
神华乌海能源公司06-06
最美乌海湖三08-30
乌海教师招聘真题01-20
乌海太阳神照耀的地方05-19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01-05
乌海市中考满分作文-同学们的母亲老师10-04
乌海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12-06